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
2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3 「这样的人祢岂睁眼看他吗?又叫我来受审吗?」
4 「谁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
5 「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数在祢那里,祢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过,」
6 「便求祢转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他像雇工人完毕他的日子。」「出来如花,又被割下」(2节 )),形容人生的美好短暂而虚幻,「飞去如影,不能存留」(2节 ))。 「谁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4节 )),这本来是以利法的观点(四17 )),但从对神的认识完全不同(十二14-25 ))的约伯口中说出来,言下之意就是「只有神能」,因为「在神有智慧和能力,祂有谋略和知识」(十二13 ))。所以在亚兰文意译本《他尔根》中,在第4节后面加了「除神以外」。这是约伯对人性最深刻的认识,也是他对神始终的信心:「我知道,祢万事都能做;祢的旨意不能拦阻」(四十二8 ))。他唯一不明白的是,神让苦难临到自己身上的「旨意」(三十八2 ))到底是什么。 「像雇工人完毕他的日子」(6节 )),指雇工在晚上得着歇息,比喻人生最后只是等着死亡来解脱劳苦。 人生的短暂、痛苦和污秽的可悲光景(1-6节 )),正如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指出的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最糟糕的是持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生是孤独、贫穷、污秽、残酷和短暂的。And which is worst of all, continual fear, and danger of violent death; and the life of man, solitary, poor, nasty, brutish, and short.」(《利维坦 Leviathan》卷1第13章 ))。生命的重担是如此难以忍受,以致死亡反而成了最值得羡慕的盼望(6节 ))。这样有限的生命,还值得无限的神来鉴察、审判吗(3节 ))? 1-6节是约伯在神面前的祷告,其中困惑多于苦恼。他承认神对于生命的主权(5节 )),但又对现实完全绝望;他知道神精心创造了人(十10-12 )),但又不明白神造人的旨意,所以无法理解神为什么允许人生的短暂、痛苦和污秽。因此,约伯一面问神「为何掩面、拿我当仇敌呢」(十三24 )),一面又再次求神「转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6节 ))。人生的意义,难道就是劳苦一生,最后到神面前「受审」(3节 ))吗?这个问题,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的宗教、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如果创造者自己不向受造之物启示,人的所有揣测都是徒劳的。
7 「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嫩枝生长不息;」
8 「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干也死在土中,」
9 「及至得了水气,还要发芽,又长枝条,像新栽的树一样。」
10 「但人死亡而消灭;他气绝,竟在何处呢?」
11 「海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
12 「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海中的水」(
11节 ))原文是「湖中的水」(英文ESV译本))。中东有许多季节性的河湖,夏天旱季干涸(
六15 )),冬天雨季复流(
诗一百二十六4 ))。
7-12节的诗歌有两段,用自然事物来对比人的死亡。树木虽然衰老、枯干(
7-10节 )),但只要「得了水气」(
9节 ))就会复苏,而人却「死亡而消灭」(
10节 ))。河湖虽然在旱季会干涸(
11节 )),但在雨季又会充满水,而人躺下了却「不再起来」(
12节 ))。
在极度的痛苦之中,约伯一面充满了沮丧,说「人死亡而消灭」(
10节 )),一面在这两个比喻之中,又隐藏了对复活的盼望,所以问「他气绝,竟在何处呢」(
10节 ))?他所不明白的是,神现在把他的旧生命「砍下」(
7节 )),正是要让他的新生命能够「指望发芽,嫩枝生长不息」(
7节 ))!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向「主给他的结局」(
雅五11 ))。
上图:南地旷野中枯干的皂荚木。
13 「惟愿祢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祢的忿怒过去;愿祢为我定了日期,记念我。」「惟愿祢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祢的忿怒过去」(13节 )),表示约伯将带着信心下到死亡之中,相信死亡只是暂时被神「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待祂的「忿怒过去」。 既然「神必不收回他的怒气」(九13 )),为什么祂的忿怒会「过去」呢?神若不是喜怒无常的神,祂的「忿怒」一定是有对象的。因此,「等祢的忿怒过去」,意味着神已经对付完祂所要对付的。既然约伯相信「祢待我的这些事早已藏在你心里,我知道祢久有此意」(十13 )),他也盼望「祢为我定了日期,记念我」(13节 ))。约伯相信神是公义良善的,祂的权柄一直延续到「阴间」。但他还不明白,神的「忿怒」到底要对付什么呢?什么时候才是神所定的「日期」呢?神「手所做的」(15节 ))到底要成就什么呢?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向「主给他的结局」(雅五11 ))。 在本书中,约伯一共三次求神「记念 זָכַר」(七7 、十9 、十四13 ))。第一次是在对以利法的回应中,约伯只是「求祢想念,我的生命不过是一口气」(七7 )),认为生命是无指望的(七6 ));第二次是在对比勒达的回应中,约伯「求祢记念——制造我如抟泥一般,祢还要使我归于尘土吗」(十9 )),开始思想神创造生命的意义;而第三次是在对琐法的回应中,约伯「愿祢为我定了日期,记念我」(13节 )),越来越确信神对祂所造的生命一定早有美意(十13 ))。虽然神未曾回答一句,但祂却借着三个工具的引导,使约伯对生命的思考越来越深刻,心思越来越往前行、越来越接近神的「旨意」(四十二2 ))。
14 「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释放(或译:改变)的时候来到。」「一切争战的日子」(14节 )),原文是「一切服役的日子」(英文ESV译本)),指服兵役或劳役(七1 ))。 「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14节 )),这句话的语气和第4节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只有神能,因为祂「万事都能做」(四十二8 ))。所以约伯盼望自己「被释放的时候来到」(14节 ))。 「释放」原文是「改变、轮替」,在别处也被译为「更换」(十17 ))、「轮流」(王上五14 ))、「更变」(诗五十五19 )),比喻服役的士兵轮替,也暗示生命被改变、更新。「被释放的时候」,也可译为「被更新的时候」(英文ESV、NIV译本))、「被改变的时候」(英文NASB、KJV译本))。虽然约伯还不明白,但他的盼望却是对的:神让他暂且忍受现在的苦痛,正是要得着「主给他的结局」(雅五11 )),让他的生命被更新、改变(四十二12-17 ))!
15 「祢呼叫,我便回答;祢手所做的,祢必羡慕。」「祢呼叫,我便回答」(15节 )),指约伯盼望神唤醒藏在阴间的他。 「祢手所做的,祢必羡慕」(15节 )),直译是「祢手所做的,祢必期待、渴望」。神既然精心创造了约伯的生命(十8-12 )),也一定对他早有计划,「祢待我的这些事早已藏在祢心里;我知道祢久有此意」(十13 ))。这是约伯盼望的根基,也是信徒在一切苦难中的把握。神的手绝不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做没有意义的工作,祂渴望在我们身上得着结果,祂也必成就这结果;而我们所当做的,就是像约伯一样不住地求问神:「祢要在我身上做成什么」?
16 「但如今祢数点我的脚步,岂不窥察我的罪过吗?」
17 「我的过犯被祢封在囊中,也缝严了我的罪孽。」「我的过犯被祢封在囊中,也缝严了我的罪孽」(17节 )),也可译为「我的过犯被封在囊中,祢也遮盖了我的罪孽」(英文ESV、NIV、NASB译本)),比喻神将把罪藏起来,遮盖约伯的罪。约伯所盼望的,是神自己来遮盖他的罪。因此,他绝不会使用三位朋友所提供的「属灵公式」,快捷方便地换取赐福;那其实只是应验了撒但的指控(一9 ))。 13-17节的诗歌,是一个交错平行的结构,用神的隐藏和遮盖,把人的盼望包裹在中间,几乎每一句都充满了「祢」(除了14节 )),也充满了「我」: A. 神的隐藏:「惟愿祢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祢的忿怒过去」(13a )); B. 创造的旨意:「愿祢为我定了日期,记念我」(13b )); C. 人的问题:「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14a )); D. 信心的盼望:「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释放的时候来到」(14b )); C1. 神的回答:「祢呼叫,我便回答」(15a )); B1. 创造的旨意:「祢手所做的,祢必羡慕。」(15b )); A1. 神的遮盖:「但如今祢数点我的脚步,岂不窥察我的罪过吗?我的过犯被祢封在囊中,也缝严了我的罪孽」(16-17 ))
18 「山崩变为无有;磐石挪开原处。」
19 「水流消磨石头,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尘土;祢也照样灭绝人的指望。」
20 「祢攻击人常常得胜,使他去世;祢改变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
21 「他儿子得尊荣,他也不知道;降为卑,他也不觉得。」
22 「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灭绝人的指望」(19节 )),原文与「指望发芽」(7节 ))使用了同一个「指望」;「洗去地上的尘土」(19节 )),原文与「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干也死在土中」(8节 ))使用了相同的「地」和「土」。这些词把7-12节和18-22节这两首诗连在一起,让我们看见这两处的对比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表面看来,有生命的树木很软弱(7-9节 )),没有生命的「磐石」(18节 ))却是坚固和力量的象征(诗十八2 ));但实际上,水对树木的复苏是如此有利,却会「消磨石头」(19节 ))。虽然这个比喻让人看到神不可改变地「照样灭绝人的指望」(19节 )),但却隐含了生命的真相:人的「指望」若没有生命,即使像磐石一样坚固,结局也是「山崩变为无有」(18节 、10 、12节 ));但若有了生命,情况就完全不同(7-9节 ))。问题是:人到哪里去寻找生命的「指望」呢,「我的指望在哪里呢」(十七15 ))? 「祢攻击人常常得胜」(20节 )),原文是「祢永远胜过人」(英文ESV译本))。 「往而不回」(20节 )),是「死亡」的委婉说法。 死亡的可悲之处,在于它的孤寂凄凉。约伯此时心目中的死亡,不像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是「归到他列祖那里」(创二十五8 、17 、三十五29 )),而是与家人永远隔离(21节 )),只知道为自己「身上疼痛,心中悲哀」(22节 ))。当罪人被神「攻击」(20节 ))的时候,如果没有救赎,这就是唯一的结局,那是最可怕的事。「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三11 )),因此,约伯虽然「厌弃性命,不愿永活」(七16 )),幻想死亡能脱离苦难、带来安息(三17-19 )),但又惧怕永死;人只有惧怕永死,才能转而寻求永生:「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六23 ))。 第18节原文是「但山崩变为无有;磐石挪开原处」,13-17节所升起的热切盼望,在这个「但」字中再次暗淡了。约伯重新回到现实,面对人必然衰残、死亡的命运(20节 )),哀叹复活实在太难,人毕竟不像树木(7-9节 )),反而更像被水侵蚀的山(18-19节 )),神似乎已经断然「灭绝人的指望」。 约伯对琐法的第一次回应结束了。琐法的言语无礼、定罪武断(十一5 、20 )),讲论毫无新意,又与约伯针尖对麦芒(十一13-20 ))。但琐法这个工具在神手中的用途,却是刺激约伯离开自怜,不再哀叹「智慧岂不是从我心中赶出净尽」(六13 )),而是重新思考自己所信的是怎样一位神(十二14-25 )),直面自己内心深处最大的苦痛(十三24 )),对生命(1-6节 ))、死亡(7-12节 ))和救赎(13-17节 ))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当我们指责别人的武断无礼时,有没有想过那就是神打发来刺激我们的「琐法」呢? 约伯与三位朋友第一回合的辩论到此结束了。神使用第一个工具以利法,使约伯在痛苦消沉之中(六11-13 )),重新鼓起勇气(六10 ))转向神(七11 、17-21 ))。神又使用第二个工具比勒达,启发约伯对神的公义和主权(九22-24 ))进行更全面、深刻的思考,思想神对生命的旨意到底是什么(十8-13 )),祂为什么既「创造」(十8 ))、又「毁灭」(十8 )),并且「久有此意」(十13 ))?神也使用第三个工具琐法,刺激约伯通过对生命(1-6节 ))与死亡(7-12节 ))的思考,转而仰望救赎(13-17节 ))。 虽然约伯的各种问题越来越逼近真理,但却始终不能到达;虽然约伯掺杂血气的辩论精彩犀利,但既不能驳倒对方,也不能安慰自己,反而让他在亢奋之后陷入虚脱(22节 ))。然而,神并不会让约伯停留在「身上疼痛,心中悲哀」(22节 ))的暗淡里;祂使用三个工具来对付约伯,是要造作约伯,把约伯从「我有什么气力使我等候?我有什么结局使我忍耐」(六11 ))的光景里,带向「主给他的结局」(雅五11 ))。因此,这三位最佳配角不肯安静,急着再次发言,再次把约伯从自怜中赶出来,寻找生命的「指望」。当我们受苦的时候,许多问题也常常使我们陷入困惑、矛盾甚至消沉:苦难是应该怪自己、怪魔鬼、还是归咎于神?神应许的国在哪里呢?祂什么时候才会聆听我们的祷告呢?祂什么时候才有所行动呢?但我们也可以断言:神必然会差遣祂的器皿来引导我们的心思,让我们从祂那里寻求答案,因为祂确实在那里等着回答我们!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伯记第十四章 十四1~22 .约伯的发言似乎是摆荡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我们不能给它们加上千篇一律的语气,也不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倾向;然而,我们却在这篇讲论中看出朝向更平静、更清楚、更有确信之立场的移动,尤其是请参见十三15 的注释。然而,有许多学者在第十四章发现他又退回到早期的绝望,尽管在中间部分有很明显的信心的起伏(13~17节)。这一章是以对人类生命的不幸与短暂之反思开始的(1~6节)。在第十二章陈述这个题目时,已经另外引了许多的例证来说明神毁灭性的大能,这里又加上一些:它们是树木的砍伐与湖水的干涸(7~12节),以及土壤的侵蚀(18~22节)。这些例证全都是出现在本书最优美的诗歌中。在第一部分的例子中,后来还可能会得着更新;在最后部分,是永远的荒废;在这所有的部分中,水是共同的元素,但我们已经看过了:神同时使用它来施恩与毁坏。问题是:这些对立的比喻中,哪一个可以应用在人身上:是生命可得更新的树木?还是永远无法复原的山岭?问题是: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14节)通常所给的答案是果断的“不能!”我们在中间的段落(14~17节),可以看出:约伯清楚地表达了他的信仰甚至在他躺卧在阴间之后,神要呼叫他,使他复生。但是许多学者却草草处置这个个人复活的盼望,把它看作只是约伯这一面短暂的幻想。这种观念对他那时代的人而言,是不可能的;这个思想也是他在作结论时所拒绝的。之所以获得这种结论,学者们所受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他们先入为主的( a priori )信念复活的观念是在以色列人思想相当后期才兴起的272 ,也是因为他们预期约伯是用西方的逻辑来组织他的谈论,以致论证是一步一步地进行,直到至终获得结果;藉着这个分析,占优势的是最后的绝望话语。 我们的提议是:这个研究方式是错误的。作者真正的确信可以在一首诗的中间部分就加以说明,前后则是他所拒绝的相反见解。这样,第14~17节构成了这篇讲论的高峰,重新肯定已经在第十三章表达过的信仰,尤其是在第15节。 1 ~6.约伯一再地停驻于人类存在的不幸与短暂上,“人的生命是孤单的、贫穷的、险恶的、残酷的、与短暂的”273 。我们已经注意过约伯的思想在这些点上的冲突。生命的重担如此难以忍受,以致迅速的死亡是最值得羡慕的事;然而,约伯非但不因生命的迅速而欢欣,反倒从其短暂看出它终极的嘲弄意味。这种似非而是的想法将日子短少与多有患难这些片语并列。 2. 约伯对这种短暂无常的生命作了一些更274 沉痛的明喻:人如花、如影、如“雇工人”(6节;参七1) 。 3. 这首小诗内向性的结构将这一节与第5节并排,就像第2节与第1节配合一样。约伯正在祷告。在神面前哀哭保留了为悲苦而适当忧愁的领域。他是困惑多于苦恼。神在派定每一个人生命界限时的主权并未受到质问(5节);但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完全绝望,只有证明:当神叫他来受审275 时,他将是多么无力啊! 4. 我们非但不像一些人把这一节给删掉,反倒坚持它位在这首诗的最高潮,使它成为最重要的;然而,还是有些问题。在一段以不同方式强调人类之脆弱的经文中,引入洁净与污秽的观念,这在一本喜欢充分运用丰富语汇的书中,不应被认为是个困难。这个思想已经用在许多关联上(如八6、 九30、 十一4) ,不需要将它解释为暗示在“妇人”(1节)或生小孩等类的事276 。罗利以一个愿望取代了问句谁能使……呢?(参吕译); mi^-yitte{n 的确是希伯来文中表达热切之愿望常用的方式,但这本书充满了问句,下面的话语尽管有其困难,似乎是个答案。根据约伯对于神无限能力的坚持看来,这个答案无论谁也不能是无法满意的;祂显然是能够作到的,古代的译本将之改写成“没有人能,只有神是例外”,可能就是受到这类神学考虑的影响;布罗梅德模仿达户,在其他方面一个可疑的277 否定词他读作 le` 找到神的暗示:“大能者”278 ,这当然值得注意;但我们并未完全被说服,其理由太过专业,无法在此说明。我们要制止自己将这里的谁这个字看作是神的名字,暗示神的独一性,以致相信只有神能做不可能的事。 7 ~12.作者的诗歌技巧在这首挽歌中达到它的一个顶点。这首诗有两节,在每一节中,都以自然事物来比拟人朝向死亡之不可逆转的移动。首先,树(7~10节)有着惊人的能力,显然死了(8节),可以只因得了水气(9节)就复苏。人却不是这样(10节)。这个例证暗示一个人可能会刻意砍伐一棵树,为要使它恢复生机。难道这就是神割断约伯的生活,使它回到原形的原因吗?既然地与土(8节)可以用来指下界与土壤,可能是描绘人类埋葬的图像。 11 ~12.一个死人比较像是干涸的“湖”(吕译、现中、RSV;和合本、思高:海),多于像枯干的树根。这幅图画比较像是侵蚀的山岭(18~22节),永远不能恢复。六14~21 如何使用类似的比喻来形容令人沮丧的希望,这里也照样没有可以在下一季重新灌满水的思想。圣经中复活的盼望不是从繁殖的祭仪或大自然的循环而来的。第12b、12c节的复数(在译本中都被掩盖掉了),可能意味着在第10与12节译作“人”的三个不同字眼是集合名词。这里迅速跳到一幅新的图画,以躺下睡觉和醒过来描绘死亡与复活,证明本书的作者多么不担心隐喻必须是一致的这个规则;在这一方面,他是一位相当出色的“莎士比亚”。 13 ~17.这几节经文照射出明亮的光芒,与前后经文黑暗的背景相反。这首诗并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回答所提出的问题(14a节),反倒将它深藏在讨论中279 ,从无数的言词线索可以看出这首诗极端的重要,这些线索显出贯穿前面之讨论的脉络,在这里已经汇成单一的环节。在这五节经文中大部分的钥字在其他的地方都有关键性的功用,我们必须研究它们在其他地方的用法,以便厘清它们在这里的意义。我们已经在十三15 与十四14 注意过“等候”这个字,约伯在那里所说的,在这里又进一步地说明。即使神杀了他(在他获得开释之前?)他仍要在盼望中“等候”。他准备要带着信心,下到死亡之中,改变了他在第三章、七6~10 与在十20~22 所表达的阴间观念,它现在被看做是一个暂时藏身之处(13节),回答了十三20 的呼求,这是另一个缩小的“劳役”(14节,吕译;参七1 ,相同的字;和合本都作争战)时期。即使现在是安静无声,那时必要听见神的声音(15a节),回答了十三22 的祷告(使用完全相同的字眼)。约伯盼望的根基在于他相信神必羡慕祂手所作的(15b节),其理由已经在十8~13 陈述过了。神的细察在十三27 似乎是奇特的听起来满亲切的,就好像神现在仍然注视着阴间中的约伯一样(16节)。最棒的是约伯烦厌的罪将会一次而永远的被解决了(17节)。最后一节的比喻是无从捉摸的;但彭马文写了一段很长的注解(pp.109~110),将第17a节与古代的记帐法连在一起;即使神对约伯的“悖逆”(和合本与 RSV 的过犯应该读作集合名词或复数字)有一本完整的帐簿,神柔和的态度也使人难以相信它们会在后来被拿上来对约伯造成伤害。把罪恶封起来,与其说是为了把它们留待算帐的时候,不如说是为了要把它们藏起来;这个观念从第17b节的平行句得到支持,神必“遮盖”(RSV;和合本:缝严)约伯的罪孽,这个工作是他的朋友们做不好的(与十三4 “编造”相同的字根)。 约伯所有的盼望全都撮要在神必记念他(13节)这个信念上。神的思想点名道姓使人真实存在,并且在持续的存在中记念他们280 。作为受造之物,在总体或细节上,约伯没有存在,除非存在于创造他者持续的意愿中。这里没有以不朽为灵魂之本质的、与不能夺去的特性这种教义。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活着永远是神的举动与恩赐281 。 18 ~22.这篇讲论最后的这首诗,又回到阴森的语气。我们已经解释过,它是第13~17节所表达之信心的对立面;然而,许多释经学者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死后复活是太难了,无法指望;人不像是第7~9节的树,比较像是第18~22节的山。 这些对比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因为从表面上看来,一棵树很容易就消灭了;然而,磐石却是神那不能被攻击者的一个名字。永存的山岭是圣经最爱用来指神的永远性之象征(创四十九26) ;对它们的力量略为一瞥,就可以恢复对神的恒久不变性之信靠(诗一二一1~2) ;但甚至连它们都不是永恒的(十四18) 。 19. 水流对于饱受干旱打击的树木是如此有利,却毁坏磐石,神也照样灭绝人的指望;罗利说:“这几乎不可能是复生的盼望”(p.132);但是同一个字在第7节的用法,将这两首诗连结在单一的构图上,赋予它在两个地方有相同的意义。要点不在于人被磨损,而是在于山岭永远不能重建。参十21 。 20. 片语“永远”(吕译、现中、RSV;和合本:常常)的安置形成困难282 。应该注意董姆的看法,因为他把连接词确认为“移位的”,也就是后置词(p.205),他这么作当然是正确的:“而他就永远去世”。此较创世记十五2 与二十五32 ,证明 hlk ,“去”(参前一处吕译)跟这里所用的一样是 ha{lak lamma{wet[ ,“走向死亡”,也就是“死亡”简洁的婉转说法,参十九10 。 21 ~22.死亡的可悲之处,在于它的孤寂凄凉。约伯不像临终时的列祖们一样,他们似乎渴望与他们的祖先在一起,约伯却只想到与他的家人隔离,在那里,只有他还有一生关系中的人性。我们不需要诡辩说约伯现在已经没有孩子了。在阴间里,一个人再也不能与他们一起欢欣或悲伤,“他……只为自己悲哀”(思高,RSV)。这里并没有消失灭绝的暗示;如果这种状态就是结局,那就是它最可怖的事了283 。
255 约伯记十二2 是 K-B 承认具有此一意味的唯一例子,但却为傅瑞所采用。
256 M. Dahood, Psalms I( AB ), p.113。达户在这个字找到智慧含义,他也认为它是一个神圣的名衔。 257 NEB 将这一行移到注脚中,作了完全不同的翻译。和合本:神多将财物送到他们手中 ;吕译“这种人将自己手所作的当作所崇拜的神”;现中“激怒上帝的人把自己的力量当神明”,参思高。
258 哥笛斯对于约伯记中可能出现的引句已经作了彻底的研究,在 The Book of God and Man 的第十三章,亦参见他的 Quotations at a Literary Usage in Biblical, Oriental and Rabbinic Literature', HUCA , XXII, 1949, pp.157-219; reprinted in Robert Gordis, Poets, Prophets and Sages (1971), pp.104-159。
259 可惜的是, NEB 也把第11~12节 移到新的位置,放在第9与10节之间,这打断了这几节经文的连续性。第10b节是第14~25节之解释所根据的经文。但第12与13节也有密切的关系, NEB 在其中插入第10节而把它给失落了。事实上这些言词的模式相当复杂,而且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如果保留 MT 现在的经文,将会有助于了解它们。这样,第9与13节有进一步的关联,因为神的\b 智慧必须证明与祂的能力 一样坚强。
260 在第16a节又重复了这个论点。
261 同一个字在第8节开头与第10节末了的内包性( inclusio ),在结构上显出其间的话是第7节的解释。
262 所以,约伯使所有不“知道主是可畏(可怕)的”,却想要“劝人”(林后五11) 的神学家丧失了他们的资格。在这里,祁克果的作品是相当适切的,尤其是《恐惧与颤怖》( Fear and Trembling ;孟祥森译,敦煌版,民五十七)与《忧惧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Dread ;其最后一章的标题为“忧惧作为藉着信心而拯救的经历”,含有这个陈述:“凡正确地学会处在忧惧中的人,就已经学会了最重要的事”);下面这些话是摘自《对“基督教界”之攻击》( Attack upon 'Christendom' )中的随笔“要颤怖因为神在某种意义上是如此非常轻易诓哄的!”('Tremblefor God is in one sense so infinitely easy to hoax!'),可能是对约伯记十三11 所作的一个解释:“祂以这种方式来处置它:凡祂所爱的人,与凡爱祂的人,都必须在这世界上忧惧地受苦,以致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出他们是被神弃绝的;另一方面,欺骗者却作了一个出色的工作,以致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出神是与他们同在,他们自己对这见解也是越来越肯定。”
263 这样绝望地逼使神伸出手来,等于是作他妻子在二9 所提议的事。
264 Guillaume(p.93)逐一地除掉反对的理由,“极有确信地”保留修订本的“然而我必等候祂”。
265 加尔文对这节经文的注解是出色的,在现代也有一个少见的同伙( COCR , XXXIII, p.627),只因轻微的斯多亚派色彩弄坏了。
266 (在盼望中)“等候”是要优先考虑的,因为这明显是约伯说他在阴间所要作的事使用完全相同的字。见十四14 ,信心的另一个高峰。
267 Ou~il me tue, n~espererai-ie point? Ouy i~espererai 。
268 Psalms I ( AB ), p.144。
269 CBQ , XVII, 1955, p.24, note 23。
270 Estudios Biblicos, XXII 1963, p.183。
271 七十士译本支持这一点。NEB 把这一行移到注脚,将经文修整齐了,这是相当不必要的。
272 我们相信普遍被旧约圣经学者相信的这个见解是错误的。相反地,我们相信,对于在死后继续与神同在的个人生命的信仰,是以色列人从一开始就有的特殊信仰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在这里证明,但必要之新研究法的某种新观念,可以从 Nicholas J. Tromp. Primitive Conceptions of Death and the Nether World in the Old Testament (1969)中得到。
273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 Part I, Chapter 13。
274 见九25 的注释;参十三28 。
275 受词(希伯来文是我 ,不是“他”像在吕译、思高、RSV,以及许多译本中一样,这是它们的损失)突出的位置证明约伯立场的悲伤感,以及他猛烈冲撞的心思。因为他叫喊着要求人倾听(十三章),确信自己能无罪开释;然而,就像这里,他又不相信自己能站起来与神抗衡。所以,他矛盾地请求神注意他,但又求神任凭他!比较“停手吧!”(6,吕译,RSV)与十七19 。
276 Rowley(p.127)使人参见诗五十一5 。
277 在正常的希伯来文中,预料会用否定之有关存在的述词 ~e^n ,而不用“不”。
278 A. C. M. Blommerde, Northwest Semitic Grammar and Job , p.69。 279 NEB 破坏了这首诗,把这一行移到第12节,以致第12b节成了它否定的答案。
280 字根 zkr 某种丰富的观念可以得自 Brevard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Israel ( SBT , XXXVII, 1962)与 Willy Schottroff, ' Gedenken ' im Alten Orient und im Alten Testament ( WMZANT , XV, 1964)。
281 阴间是不是约伯可以在那里找到避难所,直等 神的忿怒过去 (这在今生是不可能的)的地方呢?或者是他必须有“一期限”(思高)在那里忍受神忿怒的地方呢?将任何这种观念与旧约圣经中的阴间连在一起,这是令人怀疑的,参 N. J. Tromp, Primitive Conceptions of Death, pp.190-195。从第15节创造的暗示看来,我们提议:神“把祂的鼻子转过去”(希伯来文直译)这个动作是创世记二7 的重述:当神再次把生命之气吹向约伯之时(参结三十七章)。
282 汤玛斯(D. Winton Thomas)在此发现以这片语为最高级来使用的一个例子:与其说它是“不变地”,不如说是“完全地”( JSS , I,1956, p.107)。参 NEB“终于”。
283 鲁益师(C. S. Lewis)着,鲁继曾译,《痛苦的奥秘》( The Problem of Pain ),第八章“地狱”,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6。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伯十四1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
十三28 至十四章末,约伯嗟叹人生太匆匆,世间也无完人。既然如此,神何不让世人乐享此短暂生命,反要求人没有过犯呢?树断了可以再长,人死了一去永不返(7~10节 )。他愿在阴间躲避神的忿怒(13节 ),但连大山都能崩塌,人岂能逃避神的毁灭。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人为妇人所生: 指所有人类。约伯用自己的经验代替普遍,陈述了极其悲观而虚无主义化的人生观。①若想进到耶稣基督的恩典里面,就要彻底地认识到人的软弱、虚无、不义;②约伯认为人的软弱与虚妄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只有一位就是耶稣,他作为“女人的后裔”战胜了所有黑暗与邪恶的势力,为跟从他的所有人提供了得胜的保障(创3:15) 。
――《圣经精读本》
◎约伯用三个理由来求神放过他:人的日子短暂、人处于污秽的环境中、人的年岁与生存的范围已经被神限制。所以神应该不要再看重人,让人受苦。【伯十四1~4 】
在很大程度上,本文反映了七章的谈论,将人生描述为脆弱无比的无常存在,把神描绘为严肃的审问官。约伯认为神对虚妄人生的要求过于残酷,试图要说服神。这些抱怨清楚地反应了当时启示尚微的情形。然而,事实上:①神不仅是严格施行公义的审判官,也是好牧人(约10:11) ,是永存的父(赛9:6) ,伟大的医治者(玛4:2) ;②人生虽如草,却并非遭到永远的灭亡或被遗忘的虚妄存在。
――《圣经精读本》
【伯十四1~6 】
约伯从个人的不幸看到人类悲苦的命运──人生如朝露,瞬息逝去。故他祈求神不要折磨受造的人类。
――《串珠圣经注释》
约伯一再地停驻于人类存在的不幸与短暂上,「人的生命是孤单的、贫穷的、险恶的、残酷的、与短暂的」273 。我们已经注意过约伯的思想在这些点上的冲突。生命的重担如此难以忍受,以致迅速的死亡是最值得羡慕的事;然而,约伯非但不因生命的迅速而欢欣,反倒从其短暂看出它终极的嘲弄意味。这种似非而是的想法将日子短少与多有患难这些词组并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2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出来如花: 圣经常用花来比喻人生(诗90:6 ,103:15,赛28:1-4 ,40:6,1:10-11,彼前1:24) ,这是为要强调人生的无常与有限。对约伯而言,辉煌的往日如同凋谢的花一般虚妄。不仅如此,约伯并没有确凿无疑地拥有将来必得恢复的异象或来世的盼望(14:7-10)。可以说,本节中的约伯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悲观主义。与此相反,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能给我们的信仰带来极大益处。因为这样的认识不仅保守我们脱离骄傲,也促使我们进到耶稣基督之恩典里面。
――《圣经精读本》
约伯对这种短暂无常的生命作了一些更274 沈痛的明喻:人如花、如影、如「雇工人」(6节 七1)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3 】「这样的人你岂睁眼看他吗?又叫我来受审吗?」
「睁眼」:代表留心(比较6 )。
――《串珠圣经注释》
这首小诗内向性的结构将这一节与第5节并排,就像第2节与第1节配合一样。约伯正在祷告。在神面前哀哭保留了为悲苦而适当忧愁的领域。他是困惑多于苦恼。神在派定每一个人生命界限时的主权并未受到质问(5节 );但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完全绝望,只有证明:当神叫他来受审275 时,他将是多么无力啊。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4 】「谁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
学者多认为本节表示人有原罪。
――《串珠圣经注释》
谁能使……出于污秽之中呢: 在这里,约伯并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人的原罪,而只是①在神的绝对权威面前看到了软弱无力的自己;②并以这种软弱来求告神施怜悯和慈悲。
――《圣经精读本》
我们非但不像一些人把这一节给删掉,反倒坚持它位在这首诗的最高潮,使它成为最重要的;然而,还是有些问题。在一段以不同方式强调人类之脆弱的经文中,引入洁净与污秽的观念,这在一本喜欢充分运用丰富语汇的书中,不应被认为是个困难。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5 】「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数在你那里,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过;」
【伯十四5 人的日子被限定】人生寿数有定的观念,其他经文中也有出现(诗三十九4) 。可是本节的意思,却大概不是个人寿命的预定,而是人类寿命与其他事物比较之下,是一段微不足道的时间。吉加墨斯在《吉加墨斯史诗》中对恩基杜说,神明永活,但人的日数却有限定,因此人类所做的事没有一样是有实质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十四6 】「便求你转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他像雇工人完毕他的日子。」
即希望神让人得享安息,像雇工在晚上得着安歇机会一样。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四7 】「“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嫩枝生长不息,」
◎约伯在这段对神动之以情,要神想到人比植物还软弱,死了就失去了一切的希望。当然,这是约伯时代对死亡以后的状况还不是很了解所产生的悲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约伯在这种状况下仍然信神。【伯十四7~10 】约伯盼望神能够让全然失去生命力的自己起死回生,如同那从枯萎的树桩中发芽生长的嫩枝一样。以赛亚正是用植物的这种生命的复苏,预言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他就是将要拯救世人的弥赛亚(赛11:1) 。
――《圣经精读本》
【伯十四7~12 】
在绝望之中,约伯断言树的结局比人的结局更好,因为一棵树可以再次发芽。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在极度沮丧中,约伯认为树木比人的命运好,前者被砍后仍可再生,而人死了就完全消灭。
――《串珠圣经注释》
作者的诗歌技巧在这首挽歌中达到它的一个顶点。这首诗有两节,在每一节中,都以自然事物来比拟人朝向死亡之不可逆转的移动。首先,树(7~10节 )有着惊人的能力,显然死了(8节 ),可以只因得了水气(9节 )就复苏。人却不是这样(10节 )。这个例证暗示一个人可能会刻意砍伐一棵树,为要使它恢复生机。难道这就是神割断约伯的生活,使它回到原形的原因吗?既然地与土(8节 )可以用来指下界与土壤,可能是描绘人类埋葬的图像。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8 】「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干也死在土中;」
【伯十四9 】「及至得了水气,还要发芽,又长枝条,像新栽的树一样。」
【伯十四10 】「但人死亡而消灭,他气绝,竟在何处呢?」
【伯十四11 】「海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
「海中的水」:或作「湖中的水」。
――《串珠圣经注释》
海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 通常河流附近会堆积一些顺流而下的物质,并露出水面,如此形成的陆地很少会被水冲走。这种沉淀及堆积现象尤其多见于古代社会。
――《圣经精读本》
【伯十四11~12 】
一个死人比较像是干涸的「湖」(吕译、现中、RSV 和合本、思高海 ),多于像枯干的树根。这幅图画比较像是侵蚀的山岭(18~22节 ),永远不能恢复。六14~21 如何使用类似的比喻来形容令人沮丧的希望,这里也照样没有可以在下一季重新灌满水的思想。圣经中复活的盼望不是从繁殖的祭仪或大自然的循环而来的。第12b、12c节的复数(在译本中都被掩盖掉了 ),可能意味着在第10与12节译作「人」的三个不同字眼是集合名词。这里迅速跳到一幅新的图画,以躺下睡觉和醒过来描绘死亡与复活,证明本书的作者多么不担心隐喻必须是一致的这个规则;在这一方面,他是一位相当出色的「莎士比亚」。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12 】「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
【伯十四13 】「惟愿你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你的忿怒过去;愿你为我定了日期纪念我。」
“阴间”。参看创世记三十七章35节 的脚注。约伯渴望死亡能够成为他目前之痛苦的解脱。他若可以指望阴间以外有复活,便能忍受目前的困难。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伯十四13~14 古代近东复活的概念】
证据显示古代近东对于来生有好几个不同的概念。最基本的概念认为人死后继续在一如坟墓的冥界存在,义人和恶人所受的待遇没有分别。以色列人称之为阴间(Sheol ),并且相信在此的人不能与神沟通。迦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人相信有冥界神祇统治这境界。对于经受审判得以进入其领域的人来说,埃及的冥界是比较宜人的地方。不得认可的人则被吞噬。这些概念没有一个包括复活出离冥界的想法。大体而言,古代近东世界观里面惟一的觉醒,是召唤死者灵魂的招魂术(但只是暂时性的觉醒 并且也不包括肉体 ),以及自然界循环中丰饶神祇的觉醒。这些神祇每年在农业循环结束之时死亡,在冥界「过冬」,然后在春天仪式性地被唤醒。上述概念没有一个与复活的神学教义有任何相似之处。只发生几次的死人复生,和国家性的死而复活(以西结书的枯骨 ),亦同样不可与这教义相提并论。按照现代的理解,发展完备的复活教义包括了六个要素:(一 )指个人的复活,不是国家的复兴;(二 )肉身复活,不是灵魂不死;(三 )普世性而非孤立的事件;(四 )发生在冥界之外;(五 )永远不死;(六 )义人恶人有不同待遇。祆教似乎这六个要素都有,但基于史料性质的限制,难以断定这些概念究竟多早的时候在波斯发展完成(进一步讨论 赛二十六19)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十四13~15 】
本文中,为要从目前的苦难中得到解脱,约伯只向往死亡,同时也明明白白地陈述了自己对复活的盼望与信心。虽然不甚确凿,约伯却盼望神将自己放置在阴间,等待所有的震怒都过去,待到末时的日子再唤醒他,赐给他复活,即永恒的生命。
――《圣经精读本》
◎ 14:13-15 中约伯陷入情绪激动的矛盾中, 14:13 约伯希望神可以让他藏身阴间躲避神的忿怒, 14:14 他反过来想,认为人死不能复生,因此自己只有等死一途。 14:15 他又摆荡回正面的想法,认为神总不会平白无故造他,应该会关怀他,就像他也会响应造物者的呼叫一样。【伯十四13~17 】
从绝望中约伯忽然显出希望;他渴望阴间只是暂时隐藏的地方,直至苦难过去。
――《串珠圣经注释》
这几节经文照射出明亮的光芒,与前后经文黑暗的背景相反。这首诗并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回答所提出的问题(14a节 ),反倒将它深藏在讨论中279 ,从无数的言词线索可以看出这首诗极端的重要,这些线索显出贯穿前面之讨论的脉络,在这里已经汇成单一的环节。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14 】「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释放的时候来到(“被释放”或作“改变” )。」
“争战”。直译作:服兵役。参看第七章1 至6节的脚注。死亡就是争战的一种解脱。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争战的日子”亦作“服劳役的日子”。希伯来文的“劳役”一字多指服军役,被抽调出去打仗,故也可能作“争战”解。“释放”也有“替换”的意思,作战的士兵为他人所替换。全句的意思是说:“约伯只有忍受眼前的苦痛,这是人人都有的命运(七1) ,直等到神记取他,拯救他出苦难,得到一个改变了的新生命。他不敢作此期望,除非神肯赦免他的罪孽,忘记他的过犯(16~17节 )。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在我一切...... 时候来到」:取材自古时兵士的生活──兵士在战场上争战,经过一段时间,别人来替他作战,让他回营休息。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四15 】「你呼叫,我便回答;你手所作的,你必羡慕。」
「你手所作的,你必羡慕」:指有一日神会盼望再与约伯交往。
――《串珠圣经注释》
◎ 14:15 中约伯认为神既然创造他,就一定会「关怀他」,因此他还存有一丝希望,希望神给他藏身之处。不过他一想到他现在的遭遇,立刻就放弃了这些微的希望。 不过如果「岂不窥察」和「缝严了我的罪孽」,都采取「不窥查」、「遮盖了我的罪孽」的意义,那就是约伯约伯进一步希望神赦免他的过错,不深入查究他的罪恶(这样他就可以由苦难中解脱 )。
【伯十四16 】「但如今你数点我的脚步,岂不窥察我的罪过吗?」
【伯十四17 】「我的过犯被你封在囊中,也缝严了我的罪孽。」
紧接16节,强调神紧记约伯的罪行。
――《串珠圣经注释》
我的过犯被你封在囊中: 有人将本节解释为神遮掩约伯的罪过,然而,“囊”并不起遮掩或消除的作用。反而起保存作用(创42:35 ,箴7:20) 。因此,这节经文应当解释为“在惩戒的层面上,神一一纪念了约伯的罪状”。对约伯而言,神与其说是一位慈爱地赦免人之亏缺的神,不如说是无比公义而不容丝毫罪恶的震怒之神。
――《圣经精读本》
【伯十四17 封在囊中】
重要物品(如蒲草纸档 )往往是放在囊中储存。囊口用泥密封,未经许可之人不得开启。美索不达米亚和近东其他各处地方,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封泥。只是美索不达米亚不用封泥和囊子(或坛子 )储存档,而是用泥制的封套密封重要泥版,封套上更略述其中档的内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十四18 】「“山崩变为无有,盘石挪开原处。」
既然最坚固的山与盘石都要毁灭,何况脆弱的人呢。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四18~19 】
作者以火山、洪水等自然现象作为隐喻的素材:①为荣华一时的约伯竟然在眨眼之间就末落的事实发出叹息;②并认为这种末落是靠人力所不能避免的。对希伯来人而言,山象征着恒久不变(创49:26 ,哈3:6) 。因此本文意味着,既然山都如此轻易地被摧毁,何况脆弱的人。
――《圣经精读本》
【伯十四18~22 】
再次跌进绝望中,人死后便面对着肉身腐烂的痛苦,与世界隔绝。
――《串珠圣经注释》
这篇讲论最后的这首诗,又回到阴森的语气。我们已经解释过,它是第13~17节所表达之信心的对立面;然而,许多释经学者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死后复活是太难了,无法指望;人不像是第7~9节的树,比较像是第18~22节的山。
这些对比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因为从表面上看来,一棵树很容易就消灭了;然而,盘石却是神──那不能被攻击者──的一个名字。永存的山岭是圣经最爱用来指神的永远性之象征(创四十九26) ;对它们的力量略为一瞥,就可以恢复对神的恒久不变性之信靠(诗一二一1~2) ;但甚至连它们都不是永恒的(十四18)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19 】「水流消磨石头,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尘土;你也照样灭绝人的指望。」
水流对于饱受干旱打击的树木是如此有利,却毁坏盘石,神也照样灭绝人的指望;罗利说:「这几乎不可能是复生的盼望」(p.132 );但是同一个字在第7节的用法,将这两首诗连结在单一的构图上,赋予它在两个地方有相同的意义。要点不在于人被磨损,而是在于山岭永远不能重建。参十21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20 】「你攻击人常常得胜,使他去世;你改变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
神的救赎的计划此时还没有完全启示给人,约伯只能凭人有限的智慧来体会,认为人所以无盼望是神不理会的结果(19节 )。神既不施援手,约伯的生活全是苦痛与悲哀(21~22节 )。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改变他的容貌」:象征死亡。
――《串珠圣经注释》
词组「永远」(吕译、现中、RSV 和合本常常 )的安置形成困难282 。应该注意董姆的看法,因为他把连接词确认为「移位的」,也就是后置词(p.205 ),他这么作当然是正确的:「而他就永远去世」。此较创世记十五2 与二十五32 ,证明 hlk ,「去」(参前一处吕译 )──跟这里所用的一样──是 ha{lak lamma{wet ,「走向死亡」,也就是「死亡」简洁的婉转说法,参十九10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21 】「他儿子得尊荣,他也不知道;降为卑,他也不觉得,」
【伯十四21~22 】死亡的可悲之处,在于它的孤寂凄凉。约伯不像临终时的列祖们一样,他们似乎渴望与他们的祖先在一起,约伯却只想到与他的家人隔离,在那里,只有他还有一生关系中的人性。我们不需要诡辩说约伯现在已经没有孩子了。在阴间里,一个人再也不能与他们一起欢欣或悲伤,「他……只为自己悲哀」(思高 RSV )。这里并没有消失灭绝的暗示;如果这种状态就是结局,那就是它最可怖的事了283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四22 】「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
约伯与三位朋友的第一轮辩论在这里结束。他们的结论都是约伯因自己的罪而受苦。约伯推翻他们的假定,认为死亡是他惟一的解脱方法。但他激起了三位朋友的忿怒,他们渴望再次发言。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思想问题(第14章 )】
短促人生若如约伯所言只活在神的忿怒下,那有何意义?圣经别处给我们提供的,不在乎生命长短,却饶有意义的人生方向是什么呢?参约10:10 ; 罗5:9-11 。
【伯十四章 人生短促,苦难重重,活着的意义何在?盼望何在?】
生命短暂且充满愁烦,便是约伯在其结束语中的悲叹。疾病、孤独、失望和死亡使约伯感到人生并不公平。一些人认为14和15节中指出,约伯虽然在忧愁中,但他盼望从死里复活。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约伯就能藉这真理从另一角度明白他痛苦的遭遇。神给与生活在不公平世界中的信徒的出路,就是保证与祂永远活着。不管现今世界多么不公平,神给我们与祂永在一起的盼望。你接受了神的这一应许没有。
――《灵修版圣经注释》
【伯十四1~10 有一天你将需要翅膀】「人死后究竟到那里去了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必须在一个人生前就得到解答,因为一个人死后的去向取决于他生前的决定。人生是极其短暂的。「为女子所生的人,日子极其短促」,可是为「上帝所生」的人,他却有永恒的生命。
英国有一位不可知论者在达到其生命中最高成就之际,他知道他的生命也快要结束了。他坦白承认他面临死亡的困扰。有一天清晨,他在美丽的花园里发现一只蜗牛攀登一株花树,蜗牛缓慢的往上爬,当牠到达顶端时,牠把触角伸向左边,然后又伸向右边,又伸向上边,发现再没有可攀附之物时,牠不敢再往上面爬,因此,牠又爬下来了。那人说:「我的人生就像那只蜗牛,我已经爬到地面生命的顶点,上面再无可攀附之物,我只得朝下走!」
蜗牛因为缺乏翅膀,牠不敢再往高处爬,昨天我看见一只小虫,当牠爬到一根草的顶端时,就展翼而飞,那是多么美妙的情景啊!你愿意当一只蜗牛,还是作一只小飞虫呢?我们所需要的翅膀是信心的翅膀!我们本乎恩也因着信得救——而得以「起飞」进入前面更好的生命!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已装妥了属灵的双翼呢。
——M.R.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伯十四2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这就是人生──他今天长出
柔嫩的希望之叶;明天开花,
浓浓地带着艳丽的光彩;
后天降霜,致命的霜,
他自认为十分安逸,富有,
他功成名就,根却腐烂,
竟致衰落。”──莎士比亚。
【伯十四7~22 约伯怎么说人“不得从睡中唤醒”?他不承认死人复活吗?】旧约并没太多提死人复活的事。这并不奇怪,因为那时耶稣还未曾征服死亡。所以约伯对死亡的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他那正在萌发的希望(伯四14) 。神要是能将他藏在死亡中,然后再让他活过来多好啊!今天当我们必须忍耐痛苦时,我们比约伯幸运得多;我们知道死人必会复活,因基督从死里复活了。祂也应许我们,使我们有复活的盼望(伯四19) 。
――《灵修版圣经注释》
【伯十四14 】
「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释放的时候来到。」
主耶稣拣选我们作祂的精兵,我们在大的战役之中,让我们忍受艰难。好似基督耶稣的勇士,得主喜悦(提摩太后书二章四节 ) 。在一切的事上,我们总是不可让世俗的事缠身。军人在上阵时怎可牵挂家务呢?
在争战中我们决不可停止。我们不可像基甸的兵士可以悠闲第在池边跪下慢慢喝水。每一树叶可能都有埋伏,到处都有危险。我们必须警醒祷告,坚守岗位,听命于将领的号令。我们不是与属血肉的争战,而是与恶魔对敌。我们必须靠主刚强,依靠祂的大能大力,穿戴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站立得稳。
最后我们必得释放,当兵士打了美好的杖,他离去的时候一到,必得生命的冠冕,就是主那公义的审判者赐给的那日子。有一位圣徒对他儿子说:你来看,属神的人是怎样离世的。兵士的勇敢有时在于待命。从早到晚长期的等候实在更不容易,如果你不能有所行动,只有等候。务要坚固,不可动摇,好好受苦忍耐。要打一场美好的仗。
──迈尔《珍贵的片刻》
【伯十四14 生命与盼望】「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
约伯所提出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们的思想中,常存在着非生即死的对待观念。其实,二者并不是对待的。明显的,人可以生而不死,但绝不可能死而不生。再想想看,既然死亡中没有生命,那么生命也不该有死亡。如果生命会死的,那就不是真正的生命。因此,约伯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思想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 观察自然界,树木从幼苗,到长成,继而衰老,许多树木的年轮,比人的寿数还高;但它衰老了,不用砍伐,也许只一阵大风吹过,就倒下去了。但这并不是它生命的结束;冬去春来,雨雪滋润,它又发出新绿。看哪,树木的生命有多强韧,耐得死,经死还能在同一根本上再生长起来。(伯一四7-10) 神造人,赐给人生命,显然比植物贵重得多;难道坟墓是人最后的归宿,长睡不醒,这样就消灭了?相信有神的存在,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绝灭的理论。不朽不仅是出于人的想望,拒绝死亡,而是神“将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传三11) 。
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嫩枝生长不息… 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 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 等我被释放〔或作“改变”〕的时候来到。(伯一四7-14)
从存在的困烦,和人生必遇的争战来看,死亡是真正的释放,脱卸了一切的问题,而得到释放,是得到了安息。但人的盼望不是归于寂灭,而是改变:由必死的改变成不死的,必朽坏的改变成不朽坏的。因为死是从亚当犯罪介绍到世上,神却预备了第二个亚当,就是基督耶稣,为了救赎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征服了死亡:“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使所有信祂的人,都得着永远的生命,将来也要复活。所以这“死战”已经胜利了。“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一五20-45) 。 十字架成为我们的生命树。“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不是一个悬而待决的问题,而成了生命和复活的根源。 那生命的主说:“我是复活,我是生命”(约壹一25) 。坟墓不再是吞吃人的,而成为进入永生的门。所以信主的人能够安然面对死亡。这是患难中人的盼望。
── 于中旻《约伯记笺记》
【伯十四22 约伯的话显明他对苦难有何等的认识?】
本章中约伯的深奥言论说明了一个重要真理:有一套正确的教义并不足够,知道所信的内容并不代表讨神喜悦;未经生活考验的真理是呆滞而没有活力的。苦难可以带给人活跃的生命力,就像干旱的土地促使树根往深处生长去找水一样,苦难也可以促使我们越过对真理的肤浅认识,而信靠神得着盼望和生命。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