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约伯的答复语带讥讽。1~4节全用“你”字,显然只针对比勒达个人发言。其余二友的话已说完。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本文以长达6章的篇幅记录了约伯最后的辩论,很难认为这是约伯的一次性辩辞,因为27:1;29:1表明此答辩似乎曾中断过。本文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亦即①约伯对比勒达的反驳(26章 );②约伯对三个朋友之辞的最后答辩(2章 );③约伯对智慧的洞察(28章 );④约伯的自我辩护(29-31章 )。尤其是29-31章有条不紊地描述了对辉煌往昔的回顾(29章 ),现在所经历的百般痛苦(30章 ),对自身纯正的辩护及对恢复的渴望(31章 )。
――《圣经精读本》
【】
约伯语带讽刺地指责比勒达脑袋中并没有原创的思想。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约伯讥讽比勒达的话空洞无用,根本不能帮助他。
――《串珠圣经注释》
【】
约伯驳斥了比勒达的老一套,而肤浅的辩论(2-4节 ),之后说明自己对神的权能与威严也认识得很清楚(5-14节 )。约伯的朋友们以神的公义、主权、圣洁、权能作为责难约伯的根据,事实上对约伯而言正是神的这种属性才是测不透的奥秘,同时也是盼望的唯一根据。这就是约伯的矛盾。在整本圣经中,5-14节以描写宇宙著称,论及了天、地、水、云等十几个内容。
――《圣经精读本》
【】「“无能的人,蒙你何等的帮助!膀臂无力的人,蒙你何等的拯救!」
●是因为朋友们自认是神的代言人,所以约伯质问朋友是否有神的能力?
◎这一段是讽刺性的语言,是说比勒达所说的对约伯一点帮助都没有。
【】这首小诗中的文字设计有非常精致的讲究。代名词是单数的,约伯是在对一个人说话,大概就是比勒达。约伯对于比勒达以他自己为无能的人、无力的人、无智慧的人这种态度感到愤慨347。因为诗歌体经常省略介系词,而膀臂(2b节 )总是属拯救者的,这问句就是:「你怎么以你的膀臂去拯救那些无力的人呢348?」因为以利户在说到「全能者的气」,约伯在可能是在说:比勒达所发出的言语,没有神的默示。
——《丁道尔圣经注释》
【】● 25:2-6 中比勒达强调神对高处的治理权,约伯在 26:5-6 就补充说神的治理权也到达深处的阴间。
【】「无智慧的人,蒙你何等的指教!你向他多显大知识。」
【】「你向谁发出言语来?谁的灵从你而出?」
「你向谁发出言语来」:也可译作「你靠谁发出言语」。
按前一种译法,约伯认为比勒达的言论他早已晓得,毋须多说。
后一种译法则表示比勒达的话毫无权威与深度(与下半节相应 )。
――《串珠圣经注释》
你向谁发出言语来: 约伯在反问比勒达在对谁说话,反讽比勒达的辩论与约伯本人无关。谁的灵从你而出: 意指“谁刺激你说话”。
――《圣经精读本》
【】「在大水和水族以下的阴魂战兢。」
神的权能达至阴间。
――《串珠圣经注释》
在大水和水族以下的阴魂战兢: “阴魂”一般指使者,据说他们生活在“阴间”,,,26:14)。在上文,比勒达曾描述神是“在高处施行和平”的君(25:2),约伯却讴歌神的权能不仅掌管诸天,甚至在阴间也行使支配力。圣徒可以在任何势力面前都坦然无惧,,20:13-14),因为我们的救主拥有死亡与阴间的钥匙。
――《圣经精读本》
「阴魂」一字(rephaim )有两用途:a、指住迦南地的巨人,,,他们称利乏音人,,;b、指死去的人(参赛149 诗8810 箴218-918-2116 ),这是腓尼基及迦南人称死人的名字。后者意义较配合的主旨注5。阴魂住在阴间(sheol ),此地在地下深处(118 ),在大水之下(265 ),幽暗异常(1713 ),不能再返人世(79 ),因灭亡(abaddon 亚巴顿 参启911 )是他们的归宿。
「水族」(shokenehem 意「居住者」 inhabitants )非指海产,而是指与阴魂在一起的其他阴间亡魂,因rephaim常用来指「死人中的贵族」(elite among the dead )注6;全句可译作「阴魂和其他居住者均战兢在大水之下」。
──马有藻《揭开痛苦的面纱──约伯记诠释》
●「阴魂」:有其他文献显示出这个字与特殊的种族有关,不过这里应该就是指在阴间的阴魂,以与比勒达的「高处」对照。
【】
承认至高的神有权管辖宇宙的各个层面。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本节至14节为约伯颂赞神全能的诗歌,用词瑰丽,描写出色。其中“神…将大地悬在虚空” ),证明作者对宇宙的看法已超出他的时代:地为球体,在太空中运行。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描写神创造的奇工,赞美祂的威能。
――《串珠圣经注释》
既然比勒达对于神与祂的道路愚昧无知到了极点,约伯应该要指教他乃是恰当的;他们的角色颠倒过来了,受教者知道的比施教者还多!它忽然就过渡到下面这首诗来了,以下界(5~6节 )开始,扩充到探查整个宇宙。
这是整本圣经中最有魅力的宇宙论经文之一。列举了超过一打的要素:大地、水、云、天空等,有时候使用它们在古代神话中的名字,如「洋」(大海 )、拉哈伯,尤其是快蛇。有些字汇来自创世记,如虚空(7a节 )这个字就是在译作「空虚」的;但却没有使用创世记中的创造动词,似乎是有不只一个的古老的创造故事,提供了这不同的图像。将光与暗分开在创世记中也有记载,但建筑学的图像天的柱子(11a节 ),以及用宇宙测径器画出「一圆圈」(10a节 思高、RSV 吕译「圆的天涯」 )以展开计划,则不能在创世记找到。第7a节提到「撒彭」(Sapon 北极 ,将我们带回到迦南人(可能与--在其背后的--埃及或苏美人 )的创造故事之太古世界山;「洋」/拉哈伯的征服从迦南人文献中可以获知,与巴比伦人创造史诗有较远的关联,在这史诗中,玛杜克(Marduk 译注陆神 )征服了提亚玛(Tiamat 译注海神 ),究竟快蛇(13b节 )是这个海怪的另一个名字呢?或是有另一个关于飞龙的故事?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神面前阴间显露,灭亡也不得遮掩。」
“灭亡”。希伯来文是Abaddon,灭亡之地,是阴间的同义词。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亚巴顿】
这个和合本译作「灭亡」的字眼(abaddon ),在本节中与「阴间」(Sheol )相对,指出它是地名不是人名。这字所衍自的希伯来语字根亦进一步确定它是一个灭亡之地。把它和死亡(希伯来语作 mot )一同拟人化,后者亦是迦南冥界神祇的名字。将希伯来语的亚巴顿用作人名,并把它等同于希腊语中的亚玻伦。按照希腊神话,亚波罗是瘟疫和灭亡的神祇。亚喀得文献将冥界形容为黑暗的居所,但不是灭亡之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宇宙观】
宇宙在此分为三层:天、地,和地底下死人的境界(6节中的阴间和灭亡 )。按照现有资料,这种三层式的宇宙观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看法大致相同,亦与乌加列文献中的相仿。本段的描绘是古代近东普遍的宇宙观。大地呈圆盘状,座落在原始海洋的上面,天则是个架在地上的圆圈。冥界在原始海洋之下,基本上是地上空间的倒影。如此,整个宇宙是个巨大的圆球体,地在中间把它一分为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神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悬在虚空;」
这种对地球的描述在当时是极不寻常的,而我们知道今天在科学上已经证实是准确的。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北极」:古人认为这是天空的最高处,内有北极星和围绕它的一切星座。
――《串珠圣经注释》
●「北极」:古人认为这是天空的最高处,内有北极星和围绕北极星的各星座。
【北极】
希伯来语「撒分」一词所以解作「北方」,不过是因为它是北方一座山的名字而已(学者一般考证为叙利亚境内 海拔5-807呎的卡西乌斯山〔Mt. Casius〕 阿拉伯语称阿克拉山〔Jebel al~Aqra〕 )。它在此的功用不是标明方位,而是解作「圣山」,诸神集会的高天,以及乌加列文学中巴力的居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悬在虚空】
广袤无际,荒凉不毛的原始大水,在此形容为大地座落的「虚空」。这里形容北极铺张之所在的字眼(和合本译作「空中」 ),与形容大水般的宇宙性混沌的用语相同,也是与此相合的证据。巴比伦文学称颂沙马士神为在天上悬挂陆地大圈的那位。本节所反映的是初民对宇宙的认知,不是暗指现代科学的理解。请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将水包在密云中,云却不破裂。」
这里所指的状况可能跟相同。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将水包在密云中: 描述了在神的护理之下呈现的自然现象。古人常以诗句描述对自然护理的认识。本节说明了地的出产之源——水或水份存在于肉眼所能见到的云雾中。云却不破裂: 古人以水袋携带水,此比喻就是由此诞生的。在作者看来,水就是水袋,从这种表达方式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当时的朴素自然观。当时根本就没有科学说明可言,在作者看来,水的根源——云不破裂是令人惊叹不已的现象。
――《圣经精读本》
【】「遮蔽他的宝座,将云铺在其上。」
“宝座”。意思是神用云遮盖诸天。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在水面的周围划出界限,直到光明、黑暗的交界。」
当时人以为地球四面环水,水与天接连,而太阳在水平线上升下降。
――《串珠圣经注释》
【水面的周围为界限】
按照古代近东的世界观,日、月、星辰、云彩,都需要经过门户才能进入天空,地平线(和合本「水面的周围」 )就是门户所在的界限。因此日出日落之际,太阳就是穿过这些门户出入冥界。他们相信太阳在夜间横越冥界,在天的彼端出来。本节将这界限形容为「光明黑暗的交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天的柱子因他的斥责震动惊奇。」
“天的柱子”乃指群山,诗人想象穹苍覆盖大地,为群山托住。神若斥责,山也震颤。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柱子」:指高山,昔人认为天空靠它们支撑。
――《串珠圣经注释》
天的柱子: 用诗的语言比喻了山峦,古人认为天是由众山支撑着,并且还认为当神降临之时,众山会在暴风雨中聆听神的声音。作者借着这种想象来表明了对神的敬畏之心。
――《圣经精读本》
【】「他以能力搅动大海(“搅动”或作“平静” );他藉知识打伤拉哈伯。」
“拉哈伯”:看注。神赢的得胜利不只用力量,也用智能和知识。《耶利米书》说:神“用能力创造天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聪明铺张穹苍”。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神的能力克服大海和其中的海怪。
――《串珠圣经注释》
拉哈伯: 这一名字见于旧约圣经中的诗文与预言(9:13,,,51:9-10),具有“自傲 ”、“无礼”或“煽动”等含意。本节的拉哈伯是指传说中的海怪,象征抵挡神的敌基督。
――《圣经精读本》
●「拉哈伯」:是「混乱的海怪」,巴比伦神话中的怪物。
【神以能力搅动抑平静大海?何意?】
答:在这一节经文的上半句:「他以能力搅动大海」,下有小字「搅动或作平静」。何以会有这两个相对的词意?按古时解经者的解释,指此句的背景为以色列人当初出埃及时,神以他的权柄能力搅动了红海,使海水左右分开,使他的子民能够步行过去,如行平地一样。因为在下半句:「他藉知识打伤拉哈伯」,这拉哈伯--是骄横轻慢、暴动的意思,在诗歌中是埃及的另一名称,亦即是埃及的别名。所以从这节经文全句的意思看来,就是描写神以他的大能大力,使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的事,这搅动与平静之动词,在原文字音是Ragal,可解作脚,如人在洗脚时,先搅动了盆水,而后平静之。在此可让我们想到耶稣基督曾经「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就大大的平静了」。
这样,让我们更明白,无论搅动或平静,岂不都是出于神的大能和神的作为么.――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搅动大海】
这里所描述的是典型的神话场面:宇宙性的海洋搅动,惊醒代表混沌和没有秩序之势力的生物(通常是海怪 )。天神亚奴在《埃努玛埃利什》史诗中创造四风,惊醒深水及其女神查马特。本节又令人联想到乌加列神话中,巴力击败海神雅姆的故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拉哈伯】
拉哈伯是被神所杀的海怪之一。勇士神祇(在巴比伦是玛尔杜克 在乌加列是巴力 )在巴比伦和乌加列的创世神话中,与海怪和牠的党羽作战,把牠杀死,其方式与耶和华相似。在其他经文中,拉哈伯是埃及的象征式称号,。但拉哈伯一名尚未在任何经外史料中有出现的例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藉他的灵使天有妆饰;他的手刺杀快蛇。」
“借他的灵”。即风把雨云吹走,以至“天有妆饰”(直译作转晴 )。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快蛇”或指海怪,例如《以赛亚书》所说的“鳄鱼,就是那快行的蛇”。注。有人因上半节讲到天,故认为“快蛇”可指名为“鳄鱼”或“龙”的星座。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藉他的灵使天有妆饰」:或译作「藉他的气使天晴朗」,指神吹气(风 )赶散密云,使天空一片晴朗。
「快蛇」:或许是传说中的海怪(3:8)。
――《串珠圣经注释》
●「快蛇」:原文是「逃难的蛇」。「蛇」是指神话中的大蛇,是阳性单数。
●「妆饰」:「晴朗」。
【快蛇】
本节最有可能是再一次暗指海怪及其爪牙被击败的故事。玛尔杜克用烈风击败查马特,并用网把她捕捉。亦有提及这快蛇(见该处经文的注释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看哪,这不过是神工作的些微,我们所听于他的是何等细微的声音,他大能的雷声谁能明透呢?”」
约伯卓越不凡的结论是:有关神的知识,我们看不见和听不见的还有很多。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来自神秘古老诗歌的片断,营造了一个惊异的气氛;心思迷失在神无限量的世界中,以及其背后更无限量的能力中。但是约伯说,这只不过是稍为一瞥、细微响声、零碎片断而已:「这些不过是祂领土之边际」(参吕译 )349,我们不应该给这陈述灌上太多的隐喻意义;约伯可能是在暗示:虽然它是这么广大,可见的宇宙只不过是神「真正的」──超越物质世界而相当隐藏的──领土最外面的界线罢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26:5-14这段中约伯承认神造物的奇妙,人仅能了解少许,无法全面明了神的作为。
【思想问题(第25-27章 )】
1如比勒达所言,神有权能和圣洁,而人却卑微和不洁,那么人怎能在神面前称义呢?。
2古人虽然对天文地理的知识有限,解释大自然的运作时往往加上幻想的色彩,但他们都承认神在背后掌管。这与今人有何不同?
3约伯在27:7-23中论恶人的结局,与先前在27章的言论是否有矛盾的地方呢?有人说约伯并不否认神的公义,乃是否认自己的苦难与罪有关,你同意么。
──《串珠圣经注释》
【 你分析、批评、指责别人时是否令人心悦诚服?原因呢?】
约伯讽刺攻击比勒达的观点。他们的神学解释不能给人带来任何的解脱,因为他们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变成有益的劝导。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有爱心和善解人意要比分析别人或劝告更为重要;怜悯要比批评和指责产生更大的效果。
──《灵修版圣经注释》
【光明黑暗的交界】
【知道自己无知】即地平线。
“然后炽热的轮子停住了,
他手持神永恒仓库里的金色圆规,
要给宇宙和万物画圈:
以圆规的一只脚为圆心,另一只脚
在这又广又深的混沌中画出圆边;
说:你的界限延伸到此为止,
世界啊!这就是你的圆周”
──弥尔顿《失乐园》卷七
【】「我们所听于祂的是何等细微的声音!」
约伯在思考中经历了宇宙的一切,阴间是坟墓与未见的世界,地狱是为撒旦,在神的创造宇宙里是一种毁灭的力量。约伯不明白现代科学,但他似乎知道地球在空间。他可穿越光明与黑暗,乘驾风的翅膀,与云层的更迭中,直达洋海的表面。他以为这一切只是神道路的些微而已,如果比起祂的荣耀与权能,如大雷震轰,那只是何等细微的声音,如果这是细微的声音,也必如雷震。如果宇宙只是神生命草地上的一个花朵,神自己就何等伟大。
也许我们比约伯多明白神的权能,因为我们已在十字架下看见主受死。祂是神的智慧与能力。我们也实在见过祂极大的能力,在基督里实行出来,使祂从死里复活。
我们谁能测透神的能力呢?但是神的心就是这样,神不是能力,而是爱,祂的爱在里面如脉搏般跳动,发挥那能力。当你虔敬地跪下在大能的神面前,祂的能力必说明最软弱与需要的孩子,况且我们若不住地寻求神,祂必更给你能力事奉祂,且日常生活中有力量,最有力的锥子可击破核桃的外壳,却不会弄碎里面的肉。
──迈尔《珍贵的片刻》
「看哪!这不过是神工作的些微。」
最没有希望的人,是以为自己甚么都知道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智慧人。
酒醉的人,虽然能言语,能行动,但他里面深处的人,是在沉睡中。比勒达当时的情形,就是如此。他攀登宝座上,所讲话的语气,仿佛自己是神,目无余物。约伯不得不用锐利的讥讽,刺激使他醒转。习惯用讥讽语,使听的人不舒服;不过在适宜的地方,偶然使用,可以有特别的效果。
约伯见朋友们不再说话,就发抒自己的意见,畅论他所知道的神,和他自己的情形。
他先反诘:你有甚么能力?你有甚么智慧?你有甚么思想和道理使人能言语?你能否给人灵和生命?为甚么你仿佛表示这一切都是从你来的?即使你能,有没有爱使你肯为别人作这些事?自以为可以帮助别人的,都该如此反省。人都在肉身限制之中,如果以神自居,是最严重的错误。
人既然不能作神所作的,那么,该观察神的作为。约伯先讲论神在自然界的作为:照他的意见,宇宙的边缘以外是阴间的界域,北方的极处是神的宝座,而用密云幽暗遮蔽,使人不能看见;神“将大地悬在虚空”,几乎是现代的宇宙观;云层的远方,是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天的柱子”是指那拄天的高山,神尚且能使地震摇撼它,有甚么山岳般的人物,能够站在祂的面前?神不仅有能力,也有知识,打伤兴风作浪,扰乱秩序的巨怪拉哈伯,刺杀狡猾曲行的快蛇;祂借口中的气,设定众星群宿;祂掌管天地海,使宇宙万物和谐而有秩序。古希腊人的Kosmos一字,即是指和谐有序的宇宙,显明是智慧的设计和权威。约伯对神的认识,显然极为深刻。
约伯的智慧,在于他多发问而少作断语。他知道神的伟大奥秘难测。他说:“看哪!这不过是神工作的些微”,这只是从祂的作为认识祂,仿佛是低声细语;如果祂发雷声,人只有战兢惧怕,更难测透其意义。他知道自己所能知道的,是普通的启示,极为有限。要等神的儿子基督耶稣降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将祂表明出来”(约壹14-18)。我们借着基督,得以认识神,而且更能得着祂的生命,有祂的性情。这是何等的荣耀和福分。── 于中旻《约伯记笺记》
【垃圾堆中的石头】
“我追想古时之日﹐思想你的一切作为﹐默念你手的工作。”
“看哪﹗这不过是神工作的些微。”
意大利的大艺术家米凯朗琪罗﹐在佛罗兰斯城的马路上闲步﹐看见路旁垃圾堆中﹐有一块被人雕坏而抛弃的大理石﹐就前去仔细端详﹐静思一会儿﹐觉得这块石头虽被雕坏﹐但弃之太可惜了﹐于是吩咐工人把它搬回家去。不久以后﹐轰动艺坛的米凯朗琪罗的杰作“少年大卫”出世了﹐原来那就是用垃圾堆中那块废石雕成的。
照样﹐我们虽是垃圾堆中的一块废石﹐只要肯放在造物主的手中﹐你就会使我们成为你的杰作。
保罗说﹕“我们原是你的工作﹐在基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章 在这长长的六章诗歌里,约伯要表达甚么?】
约伯以一首优美的信心诗歌,将神的神秘和权能交织在一起,成为书中最长的演说,共六章。开始时,他反驳了比勒法最后无关痛痒的回答(25章 )。然后约伯告诉比勒达和他的朋友,他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关于神的事情。智慧并不是从今生来的,也不是从人心里来的,而是源于神。之后约伯为他的正直和忠实的生活辩护,他是实实在在地在生活中寻求神。他在承认自己不完美的同时,坚持说自己的动机纯正。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