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利未记第二十七章
第 27 章
利27章>神看重人向祂所许下的每一句话,哪怕是微不足道……
27章 神要以色列人献上某些财物给祂,作为对祂的事奉之用:初熟的庄稼,头生的牲畜,头生的儿子,收入的十分之一等等。有许多人作超过这种规定的奉献,将自己或家中其他成员、更多的牲畜、房屋或田地奉献给神。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也可奉献金钱,以代替实际上的人、牲畜,或产业。有些人会冒失地许愿,或许下不切实际的愿,所以神叫他们先要慎思,否则要加上五分之一的代价,才能将许愿献上的各项赎回。这一章经文解释怎样估定所献各物的价值,也说明人若想把奉献归于神之物赎回,应当怎样办。
-10>你实践了在神面前许下的诺言吗?
-10 神教导以色列人,向祂许愿,即使在以后觉得比预计的为多,也必须信守诺言。(这条例适用于献牲畜时 人却可以被赎回 或付出银子买回。 )神把我们的应许看得很认真。如果你应许将收入的十分之一归神,以后突然有了额外的开支,你若继续作忠心的管家,就得付重大的代价。不过,神指望你不要计较艰难,也要还你的愿。
-25>你的产业在哪里呢?你的心又在哪里呢?
-25 产业可以作为甘心祭献上,正如现代人立遗嘱,或者将出售产业所得的钱,捐给教会或是基督教机构一样。
>“当灭的”,是人?是物?
“凡从人中当灭的”指判了死刑的人不可赎,必须被治死。不过这句话也适用于按照神的禁令,不可存留的个人财物上,例如,从敬拜偶像之民那里所掳来之财物,或偶像本身,这些都要毁灭,不可赎回。
>奉献是向神表达心意,你的奉献是否已成了一种习惯?
神规定人献祭以及十一奉献的许多原则,都是要人既有内心的虔敬也有外表的行为。奉献的时候,如果极其勉强,就表示有吝啬的心。神要我们做乐意捐献的人,以感激之心将财物献给祂。
>你怎样加强你和神的关系,追求圣洁?
利未记这卷书,全是神在西奈山下赐给百姓的命令。我们从这些命令中,能极多地认识神的本性和特质。乍看起来,这卷书似乎不适合于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但是只要我们稍微朝深处再思考,就会看出这卷书现在仍然对我们讲话神并没有改变,祂的原则适用于世世代代。世人与社会不断改变,我们需要不断寻找方法,将神律法的准则应用在现代环境中。利未记中圣洁的神,现在、以后直到永远,都是一样的。
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耶和华为圣的。
经文说明,应许之地所出任何东西,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耶和华为圣的,到底我们如何理解这句?
首先,利未记中的“土地”观念很重要,土地不只是地理的范围或某地主所拥有的地方,所有以色列的土地的拥有权是耶和华的,这是何等合理的推论,因为人作为有限寿命的生物没有可能永远拥有比人类更长寿的土地,土地的恒久,只配得上神作为永恒主,因此土的属权只能在于神,神是所有土地的拥有者。
第二,既然神是土地的拥有者,所有地土的出产本身都应该属于耶和华的。但由于耶和华把迦南地赐福以色列民作为礼物,这礼物成为以色列民的恩惠,是祂,愿意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出产供给以色列民的日用饮食,是祂,把本来在埃及作奴隶的以色列民领到这应许之地,以致他们可以成为土地的地主,并自由地作耕作。因此,要求以色列民献上十分之一的前提,就是说,以色列民所拥有的另外十分之九本身都是恩典,是神给予以色列民的礼物。
第三,以色列民奉上十分之一给耶和华,其实是一种宣认,以奉献的行为宣认土地的拥有权是耶和华,这“圣地”的出产本身是要“是归耶和华为圣的”,现在以色列民借奉献的行为,把“圣地”的出产归给神,便等于宣认土地是耶和华的。这样,奉献把自己成为受恩者,站在受恩的地步,看自己所得的东西是恩典,现在只是归还这些恩典给赐恩的神,记念及感谢神在这人身上种种的供应。
思想:很多时我们心底有一个心态,认为奉献的金钱是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思维往往会把奉献看成为自己的成就及能力,也视奉献为消费,事实上,消费与奉献完全不同,前者把自己看为消费者,把自己看为有能力有财力的人,也视自己所给的东西是自己的,这样的人有时期望对方提供服务,用这心态奉献的人便期望教会为他提供服务,而不是自己服务别人。今天的经文正挑战我们,让我们明白就算自己有很多钱,都只不过是一位受恩者,如果没有神的恩典,我们都没有可能拥有地上一切的财产与生命。由今天起,要以受恩者的心态来对待十分之一的奉献,以奉献宣认神一切在自己身上的供应与恩典。
1 耶和华吩咐摩西说:
2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对他们说:人向耶和华许特别的愿,要按照你所估一个人的价钱。
3 你所估的是:二十岁到六十岁男的,按照圣所的舍客勒,估价是五十舍客勒银子。
4 若是女的,估价是三十舍客勒。
5 五岁到二十岁男的,估价是二十舍客勒,女的十舍客勒。
6 一个月到五岁男的,估价是五舍客勒,女的三舍客勒。
7 六十岁以上男的,估价是十五舍客勒,女的十舍客勒。
8他若贫穷,不能按照你的估价,就要把他带到祭司面前,让祭司为他估价;祭司要按许愿者手头财力所及估价。
在以色列人的社会中,向神立下承诺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这种行为称为“许愿”,许愿的人必须履行自己承诺为神做的事,否则那人的诚信便受到质疑,引致神的怒气与刑罚。
到底许愿是一种讨价还价,还是一种与神交换的条件?都不是,许愿的人对自己所许的愿有一种谨严,是一种与神有认真团契的关系,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神的行为,不过这种的交付也会被人滥用,造成一些悲剧(例如耶弗他的许愿,。为了防止许愿被人滥用,利未记在二十七章当中定下条例。
提及一种许愿,是涉及奉献某人在圣所专心服侍(可以有期限以及无限期,哈拿把撒母耳奉上便是一种无限期的许愿),当中的程序需要评估一个人的价值。在价值的评估上,男性会比女性得着更高的价(两倍),这有可能取决于这个人在经济上的效益来说,如果是年壮的男人,有可能他们是有生产力的人,比女性更有效益,所以这评估不是在说明一个人本身的价值,而是说明一个人在经济上的生产力,不过这不代表把某人约化为生产的工具,而是代表许愿的安排是一种由经济角度来考虑的事而已,这种安排,反而让人有机会在极度困苦当中,可以借着许愿来为此人开出路:一个在经济生产力强的人被许,家中便等于失去了一个生产力强的人,此家便一定要得到更高的价钱,才可以为失去一个生产力强的人作保障,因此这是一种保障制度。
第8节说明贫穷的人却没有能力被许,便要带到祭司面前估定他的价,说明祭司是一个社会当中最后的保障。因为祭司是群体的领袖,便有更大的责任为贫穷的人主持公道,保障他们的生活。
思想:祭司传统中许愿的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的保障制度,让贫穷的人能借着许愿得到生活所需,暂时为他们解决短暂的财政紧张,而祭司要在这点上履行公平及公义的估价,不可因着私心而估低了被许的人的价值。这种制度的设立原意,是否也成为你的提醒,让你成为一个敬神爱人的教会领袖或政府官员呢?
倘若我们留心圣经中关于奉献的记载,便会发现自己在爱神的事上是怎样落后了。在日常生活上,对于我们的享受、儿女的费用,和其他的开支,我们常常不爱惜,也不清楚计算;但对于奉献给神,我们却仔细考虑,在捐献上显出对于神是何等吝啬!爱自己和爱神比较起来,相差得太强烈了!
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