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C约沙法
i. 序曲 「耶和华与约沙法同在。」 a,参:b 约沙法占据接下来的四章篇幅(十七~二十章),并且就如分裂王国的头几位国王,历代志的版本与列王纪相当不同。历代志的篇幅又长出很多,对国王也另有评价;不过最显著的不同是整体上对约沙法全新的重视。在列王纪里,他主要是附属于北方的国度;;参:,但在历代志里分裂王国的记载,他占有核心的地位(十~二十八章),并且成为历代志许多关键主题的例证。他是一位祷告和有信心的人,除去偶像,重视神的律法,关怀利未人。在典型的历代志风格中,他蒙神赐福拥有强大的军队、新的建筑工事、财富,和国际名声。另一方面,他愿意与北方王国妥协是一个明显的弱点,而他和他的百姓都没有对神完全忠心。 因此,他的统治,与犹大中所有好王一样,是优劣互见的,然而历代志非但没有遮掩约沙法的负面形象,反而加上两个直接批评他的预言,。整体的结果,是凸显神保存祂百姓这关键性的角色,正如一段关键经文所示,代表约沙法的统治和分裂的王国。一个利未人先知和国王本身都呼吁百姓,站着,看耶和华为你们施行拯救,因为他们确信耶和华与你们同在。 第十七章像是第十八至二十章的序曲,简洁介绍许多课题,容后会探讨得更完整。特别是开头段落(1~6节),但也可应用于教导神的律法和敬畏耶和华(7~11节,,,以及论到军力(12~19节,参十八和二十章)。 第1~6节的主题是:神为犹大所做的与约沙法实际的信心二者相辅相成。其中四次提到神,两次形容祂为约沙法所做的事情(3、5节),另两次是关于约沙法对神的态度(4、6节)。第十七至二十章特别重视神与国王和祂的百姓同在(参3节,,,这是历代志喜爱强调的另一重点,从雅比斯一直延伸到被掳,不过在亚撒统治时着墨最力。提到神的同在和祂的帮助,就如神建立约沙法国度的叙述中所见(5节)。另一方面,约沙法当尽的本分在于寻求耶和华(4节),并以服事神为荣(6节,参GNB、REB、NEB),也同样重要。他的失败经历不至于抹杀他信靠神的事实。他的信心并不是毫无动静的,因为国家的存活端赖他的信心。一个类似的持衡态度出现在保罗呼召基督徒作出他们得救的工夫,因为神在他们身上动工,并且他本身的经验也是运用神的所有大能尽心竭力。 a. 约沙法巩固国家 约沙法各种行动皆预示了他剩下来的统治年日。下列片语全都重复出现:军兵(2节,b~19,十八,二十)和坚固城(2节,,,他在以法莲的活动(2节,,给他献礼物(5节,吕译;「进贡」,和合;,他大有尊荣赀财(5节,,并且耶和华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必与你同在(3节,,,他寻求神(4节,、7,,,,行他祖的道(3节,,并除去亚舍拉或是神圣的柱子(6节,。邱坛是第6节相冲突的叙述,请看下面的讨论。 这个段落分成两个部分,首先是集中在约沙法军事上的作为(1~2节),第二是他宗教上的活动(3~6节)。他奋勇自强(1节)在历代志里是一个熟悉的概念(参:,,,。虽然紧接第2节的脉络,其意义主要不是在于军事上,而是从第1~6节提到的各种各样的主题所具有的含义。是否这个奋勇自强发生在犹大或以色列,则不确定。大部分英译本都译成对抗以色列(现中、新译),假设约沙法是在确保亚撒延伸的以色列边界(,,但是译作「在以色列之上」更合宜,以其宗教意义来了解以色列。历代志只有用到「奋勇自强」表达统治者本身的王国,这事实可以支持上述观点,就是约沙法并没有对北国有敌意(十八,;,并且第2节的活动包括犹大。犹大的坚固城(2节)应该就是那些由罗波安所建筑的,而他父亲亚撒所占领的以法莲各城(2节,新译),是指的各地点(希伯来文的片语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由此可见是以法莲山,而不是北方的王国),并不是那些在,所提到主要是便雅悯人的地方。 约沙法宗教上的活动(3~6节)反映在两个互相关联的模式。首先,有一个交错平行文体的安排,包括各种关于「行……的道」的片语(3、4、6节),和动词「寻求」(3、4节)。这交错平行文体的外框,是由行他祖……的道(3a节),和耶和华的道(6节)所形成的,而内里的部分(3b、4节)则是相对的片语,关于这位约沙法寻求的神(3节,谘询和寻求都从相同的希伯来文动词翻译来的)。「他行走在他的命令上」(4节,字义)乃是一个证实性的片语。先前所提神的同在及对约沙法的说明(3、5节),和后者对神的忠心(4、6节),其间的对比形成第二个模式。这些文学上的形式,是确定神的帮助和约沙法顺服的信心,乃是他成功的基石。 有几处细腻的修改值得注意。约沙法的父亲(「祖」,和合)可以是亚撒或是大卫(3节)。英译本只有NIV保留大卫(MT),其他都根据LXX,因为不寻常地提到大卫的「早年」(现中,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类似的用法,参:。110事实上,这里可能是指亚撒,因为他的统治被分成两个部分(十四~十五,十六章),并且一个国王经常是在较接近的篇章中,与他自己的父亲比较的,,。巴力第一次在历代志里提及(3节),可能是暗指以利亚与亚哈和耶洗别的冲突。耶和华坚定他的国(5节),与历代志里强调王国是神赐给以色列的礼物切合(参如:,,,并且应验部分大卫之约的应许,。这也是一个肯定的迹象,表示神继续对祂的百姓有权威。「以……为荣」(6节,现中、GNB、REB、NEB;「高兴」,和合;「致力于,NIV」;「有勇气的」,NRSV、RSV)这个用语的正面含义是独特的,但也很清楚地表达了约沙法决意跟随耶和华。提到邱坛有双重困难,因为亚撒应该已经在犹大中把它们除去了,但是一个较后来的叙述指明,它们并没有完全被除掉,亦。不过这些矛盾的叙述,可部分解释为历代志作者引用不同的来源,而它们也见证出迦南宗教以及宗教混合在以色列百姓当中的根深蒂固。大众观点和作法经常与宗教权威所宣告的十分不同。亚舍拉的柱子(6节,「木偶」,和合),见。 b. 约沙法的祝福 这个段落继续前瞻第十八至二十章,归纳了约沙法的三个成就。首先是委派官员(7节,当代;「臣子」,和合)、利未人(8节),和祭司(8节),教训(7、9节)百姓耶和华的律法书(9节)。这个事件与一些士师在发起的运动有关联,两者即或不完全雷同,却是类似。两者都有相同层次的领袖投入,并且以律法为基础,这应该是某种形式的摩西五经(。 祭司的教导服事,见于旧约圣经各处(例参:;;;,但是由利未人教导的证据,却只有局限在被掳后的阶段(特别是。这无碍主前第九世纪有如此活动的历史可能性,乃是对被掳后期的以色列人强调其重要性,因为改革的兴起是由于认知神的话语应该是国家生活的基础。约沙法的改革事实上应该是植根在亚撒的约,那约同样关心把神话语的要求,应用到百姓目前的情况。百姓也完全参与在两次的事件中,但是现在神的话语带到他们居住的地方。约沙法可能也曾经尝试使百姓转离他们所依附的地方性邱坛(参6节)。果真如此的话,这代表从宗教圣礼的形式,转移到根据神启示的模式敬拜(参五~七章),同时佐以祂写下来的话语的权柄。这么做也是邀请一般的老百姓和政府官员,慎重地对待神的话语(也参16节)。他作王的第三年(7节)这个日期,暗示与亚撒共同治理,而这是他独自作王的第一年(的注解)。 约沙法的第二和第三个成就是平安(10节)和财富(11节)。这些是归功于敬畏耶和华(10节),也就是外界体认到犹大得蒙特别的保护。而且平安与财富是紧接在「归回圣经」活动之后提及,更可看出它们是对神话语忠心的结果。就如在第1~6节,几个片语也预期到约沙法后期统治的要素。举例来说,敬畏耶和华重复出现在,,在指派祭司和利未人(亦,一个利未人和歌唱者的角色),的列邦诸国,;以的没有战争。这些主题和片语,都是遍布在历代志里,表明神的祝福,因此约沙法是一个得到特殊恩宠的人(敬畏耶和华,参:;;列邦诸国,参:,和没有战争,参:;,。 贡银这个字(11节)只有在这里会有这个意思,并且可能最好是翻译成「大量」(REB、NEB,参GNB)。亚拉伯人(11节)在历代志里提到几次是伴随非利士人,成为居住在巴勒斯坦西南方的部落(参:,。最早提到亚拉伯人的经文日期是主前第九世纪,而这个形容与那些只有较晚一个世纪在亚述碑文中的相配合。111c. 约沙法的军力
约沙法防御工事和补给品(12~13a节)及军队(13b~19节)的详情,预示约沙法在第十八和二十章的战役(亦参1~2节)。他大量增加营寨的数目(12节),超过罗波安和亚撒所建造的。这也是神赐力量的一个记号,不过也有其危险。他很可能在这些城镇中保存补给品(NIV等),而不是投入在「许多工程」上(13节,REB、NEB)。 军队的数目是根据「点阅」(14节,吕译、NRSV、RSV)或是登记(NIV,参REB、NEB)。人数是按照家族(14节,NIV、JB;「父亲们的」家室,RSV;两者都比和合、GNB、REB、NEB的「宗族」更好)数点,不过第19节和第13b节可能提到有常备军。从名单的风格可以看出,其起源是来自某种军队的点名名册(Williamson)。就如其它的地方,千可能最好是了解成一个军队的单位,不过这些数目仍然是非比寻常地高(,,。官长之一「自愿为耶和华」的附注(16节,REB、NEB;「为耶和华牺牲自己」,和合)很可惜没有解释,不过表现出大卫时代的牺牲精神仍然明显可见;参:。这个片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愿意献上自己」,也在新约圣经中找到呼应;;。【】「亚撒的儿子约沙法接续他作王,奋勇自强,防备以色列人,」
亚撒的儿子约沙法。第17-20章记录约沙法和他的统治。《列王纪》关于他的记录比较简单。本章是《历代志》所特有的。
防备以色列人。亚撒贿赂亚兰人对付以色列人的愚蠢做法,给他的儿子留下了麻烦。所以约沙法一登基,就被迫采取措施防备北方的邻居。这些都发生在他执政的早期,是在他与亚哈结盟以前。
――《SDA圣经注释》
本章至记犹大王约沙法,所占篇幅甚多,相形之下,《王上》的记事便十分简短,只有约沙法接续亚撒作王一句话,,一段讲他和北国连手夺回基列拉末的事,而且以色列王总是主角。本书不同。在《王上》的材料之外,添了不少新史料,令约沙法成为本书所记诸王中一个伟大的王,备受推崇,.
约沙法在位25年(主前872~848年 ),其中有三年(主前872~869年 )与父亲亚撒一同主政。作者记约沙法,不象记述亚撒,全无严格纪年,不是一字不提时间,便是用“过了几年”,或“此后”等来概括,只有用“他作王第三年”比较具体。另外一个特色,是在强调神对善恶赏罚公平且迅速,并预见到人犯罪后若悔改,可以避免或至少减轻刑罚。
“奋勇自强”:看注。
――《启导本圣经注释》
「防备以色列人」:监于先王亚撒治下南国受北国威胁(16:1),约沙法须加强北界的防御。
――《串珠圣经注释》
◎历代志比起列王纪多了许多独有的资料,篇幅几乎是列王纪的两倍。可见历代志作者对约沙法的重视。
●「约沙法」:字义是「耶和华已审判」。 ●「奋勇自强」:SH 2388,「奋勇自强」、「使出力量」。 ◎一般认为约沙法与其父亲亚撒共同执政三年之后才独自掌权。 ◎即使约沙法与以色列王亚哈关系良好, 17:1 还是记载他积极强化与以色列之间的防务。――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约沙法的善政:约沙法对外加强防守,对内则积极除去偶像,并把神的律法教导百姓,于是神使犹大强盛起来。
――《串珠圣经注释》
约沙法的改革与统治:犹大的第四代王约沙法的统治虽然不无过失之处(18:1,20:37),但善政始终是他统治的主线,而他的宗教改革更是坚决而全面。从各方面来讲,他的统治是神政国家领袖的典范,本章记录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如下:①教育事业:约沙法派遣臣子、利未人、祭司到犹大各地去教训律法(7-9节 )。尽管已经废除了邱坛和亚舍拉木偶,但他还是认为力度不够深。因为外在的形式和制度得到了改革,但若是偶像还留在人们心中,那么宗教改革便无望取得成功。于是为了灵魂的复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教导神的道。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今天的教会最为迫切的使命就是用神的道进行信仰教育。即“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②国防事业:他在父王亚撒所得的以法莲的城邑内安置军队(1-2节 ),并建造了营寨和积货城(12节 )。他又努力训练军队,拥有了比先王们更优秀的116万大能的大军(13-19节 )。在当时北方的以色列和亚兰,南方的埃及等国威胁着犹大的安全,因此国防事业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约沙法的宗教改革的成功为国防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圣经精读本》
【】「安置军兵在犹大一切坚固城里,又安置防兵在犹大地和他父亚撒所得以法莲的城邑中。」
约沙法遵行诫命,效法大卫“初行”的道,因而蒙福是本章的主题。在此可以看见所罗门的影子:大兴土木(12~13节 ),邻国畏惧(10节 ),外族纳贡称臣(11节 ),军力强大(2-14~19节 ),富于赀财(5节 ),大有智慧教导百姓(7~9节 )。
“以法莲的城邑”:看注。这些城邑在亚玛谢作犹大王时为北国夺回,耶京都几乎不保。
――《启导本圣经注释》
「亚撒所得以法莲的城邑」:见15:8。
――《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一切坚固城里……以法莲的城邑中: 在亚撒王36年与巴沙的战争中夺取的城邑(16:1-6)。约沙法时期成功治理了这些城邑,后来到了亚玛谢时期均被约阿施占领(25:17-24)。
――《圣经精读本》
【以法莲的设防城】
已经提及过亚撒将控制范围往北延伸到以法莲山地。约沙法为这些圣经不具其名的城市设防,是这政策很自然的下一步。部署当地的军队数字,圣经也没有记载。后期的拉吉书函显示这一类前哨基地定期有书信来往,并以烽火作为预先警报系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与约沙法同在;因为他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不寻求巴力,」
与约沙法同在。人心最大的满足和喜乐乃是知道有神与自己同在。由于神的同在和祝福,物质和精神的福气降临约沙法和犹大民族。
初行的道。大卫和约沙法初行的道都胜过他们以后的岁月。大卫在同拔示巴通奸并谋害她的丈夫以前(撒下11章 ),生活上曾发挥向善的影响。亚撒在后来的人生中,也没有表现他当初对神的信靠和对于正义原则的忠诚。
不寻求巴力。在约沙法统治期间,北方王国盛行巴力崇拜。他同亚哈和耶洗别是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以利亚大声斥责北方王国流行的可怕背道的时侯(见王上16-22 )。《历代志》只有一次提到这位先知。巴力是迦南本地的男性生殖之神。巴力崇拜十分普遍,所以这里专门赞扬约沙法没有追随这种陋习。
――《SDA圣经注释》
“巴力”(复数 )。被改造去适应各种地方风俗的巴力。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他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有的译本作“他在作王的早期行他祖大卫的道”,或“他效法他父亲(指亚撒 )初行的道”。因为《历代志》所记的大卫一生完美无缺,说他早年与晚年均行在正道上。其实这正是作者委婉道出大卫仍有人的软弱与失败的写作技巧,《和合本》译文甚为传神。
――《启导本圣经注释》
「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某些古卷略去「大卫」一名;由于本书作者对大卫一生有很好的评价,「他祖」大抵不是指大卫,而是指亚撒。约沙法仿效的是亚撒初期敬畏神的表现,见下句。
「巴力」:在此是迦南人偶像的统称。
――《串珠圣经注释》
●他「祖」:SH 1001,「父亲」、「祖先」。
◎他祖「大卫」:许多古抄本与七十士译本中都没有「大卫」一词。也可能原本经文中就没有「大卫」。 ◎「因为他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可能是「因为他行他父亲(亚撒 )起初所行的道」。 ◎「不寻求巴力」:这是「巴力」这个神的名字第一次出现于历代志中。不过此时北国因为耶洗别的关系,已经引入整套巴力敬拜体系。这也就是 17:4 特别说「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为」之缘故。――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只寻求他父亲的神,遵行他的诫命,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为。」
有的解经家认为“父亲”指先祖,因犹太人习惯称一族之长为“父”。例如“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祖宗”的原文为“父亲”。此处的父亲紧接上文而来,当指亚撒王,不是“先祖”。
――《启导本圣经注释》
【】
「所以耶和华坚定他的国,犹大众人给他进贡;约沙法大有尊荣资财。」
「犹大众人给他进贡」:指百姓爱戴约沙法,送礼物给他。
――《串珠圣经注释》
【】「他高兴遵行耶和华的道,并且从犹大除掉一切邱坛和木偶。」
他高兴。该词通常是贬义的,,,但在这里是褒义的。约沙法因神和祂的道而高兴。这个国王从与神的交往中获得满足和喜乐。他觉得神悦纳他,就大胆实施进一步的改革,鼓励他的百姓遵行神的道。他人生的伟大目标是高举神,而不是抬举自己。
除掉一切邱坛。他继续他父亲所开始的改革工作。约沙法不但没有寻求巴力,而且还除掉他们的崇拜中心。但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敬拜耶和华的邱坛,,,他可能准许保留下来。
――《SDA圣经注释》
约沙法像他父亲亚撒一样,试图把“丘坛”除掉,做得却不彻底。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约沙法象他父亲一样,除去国中邱坛,但到后来,邱坛一样未能完全废去,。作者在写下他的解释:“百姓也没有立定心意归向他们列祖的神”,约沙法可以有除去邱坛的决心,但不保证他和他的百姓永远“立定心意”归向神。这正是读本书的人应学的功课。信徒应保持高度警惕,求神保守在祂面前长保忠心。
“木偶”:亚舍拉女神像。
――《启导本圣经注释》
「从犹大除掉一切邱坛」:可惜这种革新不能持久,参20:33。
「木偶」: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除掉一切邱坛和木偶: 约沙法的父亲亚撒也实施过这项改革(14:3-5)。但邱坛没有完全被除掉,后来又重新兴起(15:17)。同样约沙法初期也废除了这些邱坛,但不久又重新出现(20:33,,15:14)。此外,希西家和约西亚的宗教改革中也有废除邱坛的记录(31:1,34:3),可见南犹大的偶像崇拜始终没有彻底清除。邪恶势力的活动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控制,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改革丝毫不能放松,应持续进行。
――《圣经精读本》
●「高兴遵行」:SH 1361+SH 3820,「心升高」或「心高举」。
●「邱坛」:原文是「高地」、「作为敬拜之处的高地」。这是迦南地很流行的敬拜方式,原本用来敬拜巴力,后来也用来敬拜神。但因为与巴力敬拜方式相近,所以邱坛也很容易转为敬拜巴力。 ●「木偶」:迦南人立木柱于祭坛旁,象征巴力神之妻「亚舍拉」。 ◎虽然 17:6 纪录约沙法要除去邱坛,但 20:33 说明邱坛没有完全废去,主因是百姓没有完全归向神的决心,而这种邱坛,即使被拆除,也很容易就可以重建回来。――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他作王第三年,就差遣臣子便亥伊勒、俄巴底、撒迦利雅、拿坦业、米该亚往犹大各城去教训百姓。」
●「便亥伊勒」:字义是「力量之子」或「大能之子」。 ●「俄巴底」:字义是「耶和华的仆人」。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拿坦业」:字义是「神的赐予」。 ●「米该亚」:字义是「有谁像神」。――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约沙法废除偶像的努力,从他教导百姓认识神的话可以看出。他所进行的是一场灵性和道德上的战斗,要胜利必须百姓从心里彻底改变。他负起了这个教导的责任。“耶和华的律法书”指摩西五经。派去执行教导工作的是祭司和利未人。认识律法,有了灵性复兴的基础,才可以进行有效的政治革新。
――《启导本圣经注释》
◎ 17:7-9 显示约沙法看出除去邱坛,振兴信仰的最重要途径,是让人民认识神的律法,所以派出人马去教导人民。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同着他们有利未人示玛雅、尼探雅、西巴第雅、亚撒黑、示米拉末、约拿单、亚多尼雅、多比雅、驼巴多尼雅,又有祭司以利沙玛、约兰同着他们。」
【】「他们带着耶和华的律法书,走遍犹大各城教训百姓。」
律法书。摩西已经赐下重要的教训,若加以留意,就会给国家带来重大利益。约沙法知道自己国家的兴旺在于顺从神的命令。所以他竭尽全力让百姓熟悉神的要求,以便放弃罪恶,完全行在神的道上。
走遍犹大各城。约沙法的措施不是敷衍了事的。祭司们奉命走遍全国,教训百姓神的律法和公义的道。国王为百姓所付出的努力导致全国性的属灵兴奋。他成为犹大第一个伟大的国王改革家。――《SDA圣经注释》
他们带着……教训百姓: 约沙法派遣的人有5名臣子(7节 ),9名利未人(8节 ),还有2名祭司(8节 )。他们带着“耶和华的律法书”,即摩:14,,教训百姓。我们不应该把它狭隘地理解为宗教教训,因为摩西律法除了宗教规定之外,还包括了很多有关百姓日常习俗、民政等方面的规定。因此此处“教训”不仅教百姓遵守律法内容,还教他们除掉蔓延的恶习和偶像崇拜的方法。从这一角度讲,他派遣的人起到了监察以色列宗教、道德生活的作用。只有作为国民精神支柱的信仰教育政策正确推行,国家才能够稳定发展,为此约沙法展开律法教育,进行宗教改革。今天的教会和信徒有必要以此为鉴,省察自己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信仰教育之中去。
――《圣经精读本》
●「示玛雅」:字义是「被耶和华听见」。
●「尼探雅」:字义是「耶和华所赐的」。 ●「西巴第雅」:字义是「耶和华所赐的」。 ●「亚撒黑」:字义是「神所造的」。 ●「示米拉末」:字义是「高处之名」。 ●「约拿单」:字义是「耶和华已给与」。 ●「亚多尼雅」:字义是「我主是耶和华」。 ●「多比雅」:字义是「耶和华是美善的」。 ●「驼巴多尼雅」:字义是「我的主神是良善的」。 ●「以利沙玛」:字义是「我的神已经听到」。 ●「约兰」:字义是「耶和华是被称颂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耶和华使犹大四围的列国都甚恐惧,不敢与约沙法争战。」
◎ 17:10 与 代上 14:16-17 记载神使列国惧怕大卫是相似的。等于在历代志作者眼中,约沙法是「另一个大卫」。 ◎约沙法能够运用的军队是一百一十六万,大约是其父亲亚撒的两倍 代下 14:8 。【】「有些非利士人与约沙法送礼物,纳贡银。阿拉伯人也送他公绵羊七千七百只,公山羊七千七百只。」
与约沙法送礼物。可能是向犹大纳贡。
送他公绵羊。一些生活在犹大东面阿拉伯沙漠北部的部落成为约沙法的进贡者。他们以实物纳贡。参摩押王米沙献给同时代的以色列王亚哈大量的实物贡品。
――《SDA圣经注释》
「贡银」:指大量银子。
「亚拉伯人」:大概指古实附近的民族(21:16);亚撒王克服古实人时,可能也制服了这些人(14:9-15)。
――《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记录了统一王国分裂之后日益衰落的大卫家族,在约沙法时代迎来了复兴。作者列出周边国家的贡品清单时,强调的是它的意义,而不是它的真实性。7千7百等象征性数字表明了约沙法时代的繁荣达到了鼎盛。
――《圣经精读本》
【亚拉伯人】
旧约中之亚拉伯人的住处是叙利亚沙漠的边缘,并且延伸到尼革和阿拉伯半岛。他们大约是于这个年代,在亚述的王室碑文中出现(例如在夸夸一役中 他们被列为盟邦之一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约沙法日渐强大,在犹大建造营寨和积货城。」
日渐强大。由于约沙法忠实地遵行了耶和华的道,神就与他同在,使他越来越强大和成功。
营寨。即要塞。
――《SDA圣经注释》
「营寨」;即堡垒。
――《串珠圣经注释》
●「营寨」:SH 1003,「要塞」、「增强防御的地方」。圣经中仅出现两次于 代下 17:12 27:4 。
●「积货城」:SH 5892+SH 4543,「仓库城市」。――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建筑工程】
这些建筑大部分都是军事工程,为要提供戍防基地、军需中心、边防前哨,以防守进入国家的通道。考古学家在死海旁边的约但河谷发现了一列堡垒,可能就与约沙法之治有关。军需中心的作用是囤积粮食和其他必需品,以备围城或饥荒之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营寨……工程”。更可作:堡垒……备用品(供应品 )。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他在犹大城邑中有许多工程,又在耶路撒冷有战士,就是大能的勇士。」
「在耶路撒冷有战士」:即驻守京城的军队。
――《串珠圣经注释》
【】
约沙法的军事政策:约沙法的军队分犹大族和便雅悯族,军队的总数(116万 )非常庞大,所以也有人认为这些数字是夸张的或作者的笔误(Keil )。其根据是:①统一王国时期大卫数算的犹大军有50余万名,;②先王亚比雅和亚撒的军队也只不过40万(13:3)和58万(14:8),因此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征集两倍以上的军队似乎不太可能。实际上军队中有一部分可能是预备军,而不是常备军,因此18节的记录也并非失误。
――《圣经精读本》
【】「他们的数目,按着宗族,记在下面:犹大族的,千夫长押拿为首率领大能的勇士三十万;」
按着宗族。按照家族进行统计,同一家族的人站在一起战斗。
千夫长押拿。可能是司令官。押拿是第一个提到的,率领一支大部队,也许是最大的部队(见下文“三十万” )。
三十万。前两个数字:三十万和二十八万,与亚撒时代犹大和便雅悯的兵力相同,总数是五十八万。如果加上亚玛斯雅率领的二十万,以利雅大率领的二十万,约萨拔率领的十八万,共五十八万,那合在一起就是一百一十六万了,还不包括“在犹大全地坚固城所安置的”(第19节 )。有人估计,拥有如此规模的军队意味着犹大和便雅悯的人口密度为每平英里一千五百人到两千人之间,远远超过现代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由于后三个数字的总数与前两个数字的总数相同,前两个指挥官有可能是全军的统帅,而另外三位可能是下属单位的指挥官。这个总数也许指可以征兵的男性人口。但如此庞大的军队同时召来保卫耶路撒冷,似乎是不可能的。
――《SDA圣经注释》
●「押拿」:字义是「愉悦」。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这庞大的数目(1-160-000万人 )可能是能出去打仗的人,而不是实际征召入伍的人。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据此处所记,犹大国军队人数此时已达1,160,000人,为亚撒时代的一倍。参看注中关于数字的说明。
――《启导本圣经注释》
京城的军队合共一百一十六万,数目庞大,可能夸大了(14:8)。军队以支派划分:
1犹大有三队,以押拿为主,约哈难和亚玛斯雅为副;
2便雅悯有两队,以利雅大为首,约萨拔为副。
――《串珠圣经注释》
【约沙法的军队】
约沙法征召之军队的大小,刚好是他父亲亚撒军队的双倍,有一百余万人。有关军队大小的讨论,可参看的注释。军队班次照宗族分列也是仿照其他兵团的模式。撇开巨大的数字不谈,部队编列的风格显出这是根据某种的编制形式。其细心报告亦反映了军阶和组织,是有规定之步骤程序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其次是,千夫长约哈难率领大能的勇士二十八万;」
●「约哈难」:字义是「耶和华已施恩典」。――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其次是,细基利的儿子亚玛斯雅(他为耶和华牺牲自己 )率领大能的勇士二十万。」
牺牲自己。。可能指在危机时刻采取某种特别勇敢的行动,或指为某项事业奉献终生。――《SDA圣经注释》
「为耶和华牺牲自己」:意思不清楚,大抵指他甘愿事奉耶和华。
──《串珠圣经注释》
他为耶和华牺牲自己: 正因为有了为耶和华勇于献身的人,王国才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神之所以没有审判横行霸道的世界,就是因为有了不断为世界祷告和献身的人。只有有了在恶劣的条件下坚强不屈的圣徒的信仰和他们的献身精神,才能够实现如约沙法时代的神的国度的复兴。
――《圣经精读本》
●「细基利」:字义是「值得纪念的」。
●「亚玛斯雅」:字义是「耶和华是有力量的」。 ●「他为....牺牲自己」:SH 5068,「自愿」、「自发性的奉献」。 ◎ 17:16 描述亚玛斯雅「奉献自己」,但他不是为了国家或君王,而是为了神。对约沙法的军队领袖有「为神奉献自己」的评论,是特殊而且值得注意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便雅悯族,是大能的勇士以利雅大率领,拿弓箭和盾牌的二十万;」
●「以利雅大」:字义是「神知道」。――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其次是,约萨拔率领预备打仗的十八万。」
●「约萨拔」:字义是「耶和华已赐与」。――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这都是伺候王的,还有王在犹大全地坚固城所安置的不在其内。」
【思想问题(第17章 )】
1面对北国的威胁,约沙法奋勇自强,派兵驻防坚固城。另一方面,他又寻求神,遵行神的道,二者有无冲突?这对我们有何提示?
217:7-9记载约沙法在犹大国推行全国性的「读经运动」,他动员了那些人?对国家有什么好处?你以为你的教会是否需耍推行全教会的读经运动,藉此复兴弟兄姊妹的灵命。
──《串珠圣经注释》
【 约沙法事迹】
约沙法的事迹在列王纪只片段地出现于以色列王亚哈与约兰的记载中,, 但本段则相当详尽地记录他的事迹,指出约沙法如何依靠神而使国家得享太平(17:3-,19:3,20:32),可惜因为与北国结盟而招致神的不悦(19:2,20:37)。
――《串珠圣经注释》
【「他高兴遵行耶和华的道。」】
你要振作起来!这是信徒在主面前的态度。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振作的心,到神我们的天父的面前,安静等候祂的恩惠,从忙迫中退到恬谧之中。
我们要振作起来,将心举起,高高兴兴地仰赖神,好似一个幼儿仰起脸来,让父母亲吻。我们也必须从怀疑、罪恶与憎恨中出来,专心仰赖神,在圣洁的喜乐与感受中兴起,好似炉中的炭火烧旺着,发出十分甜馨的香味。神必低俯下来把我们举起,举得很高,充满祂的平安、喜乐和圣洁。
在忧郁中我们要高兴,将心举起,当敌人进迫你最利害的时候,你要将心抬起来,因为神拯救的恩典已经近了。当你要过河,永诀的时候,肉身衰败,你的心必须上升。主必与你同在,祂作了你的先锋,先到那里。你也要去,与你同住。
如果你会将心举起,那必须在主的道上遵行,好似约沙法王那样。你必须寻求主神,遵行祂的命令。你必须废除邱坛及树林敬拜的木偶柱像,务要谨慎,不容任何绑索束缚你。你不可在低处飞翔。你要起来,与基督坐在天上,我们必须将心举起,仇敌不能胜过我们。
──迈尔《珍贵的片刻》
【 神的话语在我传福音和事奉中占了甚么位置,我是否醒觉到那正是我最重要的武器?】
【一经治国】犹大的百姓对圣经全然无知,从来不花时间聆听研究神的律法,也不晓得它能改变人心。而约沙法深知要百姓过合乎正道的生活,头一步就是明白神的道,所以他在全国推行宗教教育计划。在亚撒时代,犹大国的宗教败落,现在约沙法将之扭转过来,让神在百姓心中居首位,使他们有奉献的心志和使命感。由于他的改革,犹大人开始信从神。现在的教会与基督教学校也需要扎实的宗教教育计划,借着教会学校、教会、查经班、个人与家庭灵修,使人受良好的圣经教育,过合乎神旨意的生活,乃是不可少的事。
──《灵修版圣经注释》
「带着耶和华的律法书,走遍犹大各城教训。」
约沙法王所继承的犹大国,不是一个十分安定的国家。内部有些人民不满,占领地区需要巩固,还要防备邻国以色列的进攻。,。当然,宗教上一直有待进步和复兴。虽然大致还过得去,但不是有为的王所满足的。
约沙法是一个有为的王。虽然他在位的时候,北国的威胁已渐消除,侵略好战的巴沙死了,暗利王朝对犹大采取和平政策;继承的亚哈也是如此。
他遵行耶和华的道,但他知道,宗教不仅是在圣殿里,必须全民归向神;不能仅满足于一时的热心,必须以圣经的教导为根基。因此,他施行全民宗教教育:他作王第三年,就差遣臣子…往犹大各城去教训百姓;同着他们有利未人…有祭司以利沙玛,约兰同着他们。他们带着耶和华的律法书,走遍犹大各城教训百姓。
约沙法敬畏神,有远见,他不是要看眼前的表面热闹,而是要把神的道种,普遍散播在人心里,虽然眼前不能看见,不知到甚么时候,在甚么人的心中,就会开花结实。
约沙法所作的,在当时是一项新的工作。那时,远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复制材料与工具,都甚为原始,所以要靠用手传抄,所以难以普遍;而当时懂得语言,跟识得文字,并不是一回事,识字的人既少,就成为专业。约沙法王要作相当的准备,派官员同负责教导的利未人出去,在各城宣读讲解神的话。因为必须明白神的话,才可以正确的遵行。约沙法是普遍实行公众宗教教育的第一人。
于是犹大遍地的无花果树荫下,橄榄园中,都变成了讲律法的课堂,自然的结果,是兴起爱主的热诚。
约沙法王不是把讲道听道,当作高尚的闲情娱乐,听过就算;而是作为治国审判的标准。这又是新秩序,彻底的改变了文化,使国人遵行主的道,真是可敬可佩。
实行神的话,有公义的标准,社会文化进步,人民道德提高,而且有了凝聚的中心,能团结一心,知道生活的意义和目标,行事荣耀神。弦歌诵和,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新气象。
这正如造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隐藏的。列国知道了神的同在,由敬重而肃然生畏,不敢来侵犯,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于中旻《历代志下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