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G三位君王和悔改
i. 玛拿西 「他在急难的时候,就恳求耶和华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极其自卑。」 a,参:a ,参: 第三十三章的事件令人惊讶,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这个事件似乎与列王纪下二十一章冲突,在那里描绘玛拿西是大卫宝座上最坏的统治者。而这里他在被掳中经历改变之后却成为一个改革的人物(11~16节),不过较早的经节对于他放逐到巴比伦、他的宗教经历,都没有任何暗示。第二,在这个内容中没有任何事情会致使读者期待这是事实,或是玛拿西改变的程度。他比任何前任国王更积极拜偶像(9节),也拒绝从耶和华而来的严厉警告(10节),他的改变似乎是不可能的。 玛拿西的悔改显然是本章的关键,给予其中心的位置,并且用了典型的历代志措词。然而,历代志和列王纪有一点应当被称许,就是在整理玛拿西五十五年的统治上,两者都经过极严格的筛选,并且他们的目标并不相同。玛拿西的例子说明历代志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神甚至能够在最恶劣的情况中,向悔改的人应验在复兴的应许。另外一方面,列王纪下二十一章却集中在玛拿西犯罪的程度和必然被掳的关系。换句话说,历代志是专注在玛拿西个人的反应,和对于他本身统治的含义,列王纪却是采用一个远端的观点。 小心检验之后显明这些反向的取向,并没有互相冲突。历代志作者完全清楚审判的预言,并浓缩于第10节:耶和华警戒是重复,而他们却是不听是根据「百姓不听从」。他也会同意玛拿西的犯罪至终导致被掳的观点(参8~9节与,。所以说,历代志作者是补充了列王纪的记载,而不是取代它。更重要的,这额外的材料发展成一个要点,是已经出现在列王纪中的,亦即由于继位的国王之悔改和信心能够延缓被掳。这在希西家;和约西亚;的例子已经很清楚,而玛拿西只不过是另一个特出的例子。事实上,玛拿西的改变有助于解释列王纪中一个长久以来的难题,那就是,如果玛拿西的罪状如此严重,为什么被掳并没有发生在玛拿西统治之时?神的审判至少很明显延后了,不过如果神基本的决定不能够被约西亚多方面的改革来推翻的话,玛拿西更有限度的改变(参17节)则不可能有任何成效。198玛拿西和约西亚之间的相关可能不是偶然的,因为加上玛拿西的儿子亚们,他们似乎是形成一个独特的三人组(三十三~三十五章)。连接的线索是自卑的主题(希伯来文 hikka ̄naʾ ,不过他们都有不同的反应。玛拿西和约西亚谦卑地悔改,,但悲哀的是亚们却没有如此。当了解到这些资料完全没有出现在列王纪,甚至也没有出现在亚们简短的统治记载,但是在历代志,这个希伯来文动词(英译本未必译出来)出现两次。这个模式也是与先前的两个三人组反向,首先是约哈斯、亚玛谢和乌西雅(二十四~二十六章),他们的统治都是二人联合治理,然后是约坦、亚哈斯和希西家(二十七~三十二章),他们却是以单一交替的主题呈现出来。
这两个模式的因素再次出现在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章。正如第一个三人组,玛拿西的统治分成两个部分,而亚们和约西亚提供谦卑的主题对比之描绘。玛拿西的前后统治都打破了先前的预期,在与约哈斯、亚玛谢和乌西雅比较之下,他的生命改变了方向,不是变得更坏,乃是更好。只有玛拿西从罪中转离,他也似乎继续着由约坦、亚哈斯和希西家所代表干犯和顺服的交替模式,仿效亚哈斯行邪恶(参3、23节,,,然后透过悔改挣脱窠臼。其刚愎的行为,或神的审判都不一定会自动接踵而至。在这个脉络中,玛拿西的被掳(到巴比伦!11节)是关键,因为被掳的主题阴影笼罩在第二十八至三十六章(,,,。玛拿西的回心转意,代表逆转神的审判的一个机会,只要犹大最后的世代能够谦卑己身。 圣经一致地肯定神的门总是对任何人开放的,甚至是在应该关闭的时刻之后。如果这样的一个邀请能够延及玛拿西,就如延及罪人税吏、十字架上的强盗,或是罪人中的罪魁,则没有一个人会被排除在外,;。谦卑悔改的条件仍然没有改变,因为「凡自卑的,必升为高」,。甚至耶稣也走过玛拿西的路径,因为祂「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a. 玛拿西空前绝后的罪恶 这个篇幅接近其所根据的a,主轴是玛拿西行……恶(1、6、9节),以及它们与神所宣告的目标之间的对比(4、7~8节)。 根据开头的公式(1~2a节),玛拿西作王五十五年(1节)。这个日期通常定在主前六九六至六四二年(694~640,Hughes),不过与希西家共同治理应该会包括在头十年当中。令人好奇的是,从此省略君王母亲的名字,不过相同的情形也应用在两个正常出现于死亡公式里的片语,就是「与他的列祖」和「在大卫的城市」,这个改变可能是因为经文上的理由。199这个段落其余的似乎分成两部分(3~6、7~9节),或许各自源自不同的来源。圣殿中雕刻的偶像(7~9节)是与其他异教神像分别讨论,并且神关于圣殿的应许(4、7~8节)和玛拿西作恶的程度(6、9节),两者都提过两次。这个篇幅总括玛拿西宗教层面的恶行,包括拜偶像(3~5、7节)和行邪术(7节),不过玛拿西也需要对大规模的谋杀和压迫负责任。他重新建筑所熟悉的邱坛(3节,参:,,,,,,,不过喜用法术和行邪术如此广泛(6节),是自从扫罗时代以降无可比拟的。有个特别悲哀的注脚,就是他使他的儿子经火(6节,NIV边注、REB),那几乎确定是用孩童献祭。
历代志在整个篇幅上做出几个微小的改变,其中凸显两个特性。首先是玛拿西有几次直接效法亚哈斯(参2~6节与、25)。后者取代亚哈作为玛拿西的典范(参:也十分合适,因为亚哈斯直接出现于历代志(代下二十八),但亚哈只是间接提及(如,。第二,与列王纪比较之下,很明显有某种强化,更进一步凸显出玛拿西沉迷于异教信仰。举例来说,巴力、亚舍拉的木偶(3节,和合只作「木偶」),和儿子(6节,现中;「儿女」,和合),在列王纪下二十一章都是单数。神的名现今在耶路撒冷为永远的(4节),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9节)特别被提到,而第6节实际上以一个额外的希伯来文字「是他……」作为开始。犹大的恶行也增加,首先是多……行恶(6节)然后比耶和华赶出的(2节)和毁灭的列国更甚(9节)。他们甚至用外邦人的坛(4、5节),和女神亚舍拉(参:的雕像(7节)亵渎圣殿。他们在过程中否认他们身为神的百姓的独特性,也放弃了占有这土地和圣殿的权利。 这个段落有几处圣经引句和典故。举例来说,第6节是根据,在那里这些活动和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在神面前都是可憎的。剩下来的大部分引句(4、7~8节)是根据历代志其他经节。神的名是在与圣殿的关联最紧密(亦参:,。拣选圣殿和耶路撒冷是依照,而需要顺服是根据。影响最大的来源却是,包括历代志最为清楚的陈述,当以色列废弃神的律法时,会招致圣殿和土地严重的后果,并且与,和4、12~13、18~19节用法相连接。因此整章最好视之为在,就神的言论中所提及的应许和威胁作注解。如果圣殿具有祂的名(4、7节,参:,却没有妥当使用,那么以色列也应该会期待看见所招致的适切惩罚。 b. 玛拿西的悔改和神的恩惠 悲哀的是,玛拿西和百姓起初似乎都没有察觉到任何危险(10节),以致玛拿西被掳掠到巴比伦。注意到这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耶和华使亚述人攻击他,就像祂最后使用巴比伦人一样(11节,参:。玛拿西的命运并不是在亚述人的手中(,乃是在神的手中。 亚述文献没有提及玛拿西的被掳,不过玛拿西的名字出现在以撒哈顿(主前680~669年)和亚述巴尼帕(主前668~626年)的编年史,被视为一个不情愿的藩属国,被迫提供亚述人的建筑工事和军队需要的供应。200他很可能曾经反叛,抵挡这些强征,不过从米所波大米来源所知的其他特殊事件,也可视之为他曾被掳。201其中最有可能的,是他与主前六五二至六四八年,巴比伦王沙马士舒马乌金(Shamash-shum-ukin)的叛变有关联。沙马士舒马乌金是亚述国王亚述巴尼帕的兄弟,并且这个时期中,在亚述帝国几个不同的地方都有不满的现象,特别是在西边。一旦处理了沙马士舒马乌金,亚述人很有可能要玛拿西对他的作为付上代价。无论如何,玛拿西被「钩」和「锁链」所掳(11节,RSV)可见他是因为反叛被囚,而不是在主前六七二年,曾与以撒哈顿其他的属国,被邀请来确保效忠亚述巴尼帕接续宝座。玛拿西出现在巴比伦并不令人惊奇,因为亚述已经长期对巴比伦有兴趣,而整个以撒哈顿的统治和沙马士舒马乌金衰亡后,巴比伦是在他们直接的控制之下。 玛拿西转变的影响似乎有限(参17节,和,所以最有可能是发生在他最后几年当中,在巴比伦于主前六四八年反叛的强弩之末,和他死亡的主前六四二年之间。「钩」的翻译(11节,RSV、GNB、JB,参NIV)不确定,并且根据其一般的意义(「刺,荆棘」),「尖刺状武器」(REB、NEB)也是可能的。202然而用一个非常类似的字来形容西拿基立受羞辱=;亦参:,以及我们已经知道的,亚述人将圆环或钩子置于俘虏的鼻子上,都会有利于这一般的观点。 历代志作者的兴趣,不在于玛拿西的理当被弃,而在于他绝对不配得的复起(12~13节)。他的转变非常特出,不只是因为列王纪下二十一章没有任何的平行记载(见上),也是因为转变明显的太突然,太大。就戏剧化的冲击而言,在圣经中只有大数扫罗的经验可以相提并论,不过基督教的历史中却不乏类似的例证,就像是奴隶贩子约翰牛顿。 这个事件有历代志独特的字汇,和更进一步的圣经引句为其特色。他在急难的时候(12节),是有意对照亚哈斯在类似情况下的反应,参3、6节)。玛拿西借着祷告和谦卑悔改而重新再起(12b~13a节),不过是神垂听他的祷告,而不是玛拿西祷告的行动,带来这有效的改变。而且也是耶和华使他归回(「恢复他」,NRSV)耶路撒冷和他的王国(13a节,NIV;「王位」,和合),而玛拿西本身也体认到这一点(13b节)。历代志其他部分的影响十分明显,特别是的影响,在玛拿西「寻求神的恩惠」(参「寻求我的面」,;恳求耶和华,和合)、自卑(12节)、祈祷(13节),及神垂听(13节)这些措词中看得出来。祷告蒙垂听的神学,也是源自历代志下六章,就如祈求(13节,NIV、NRSV;「恳求」,RSV、REB、NEB)这个字,在历代志里只有出现在此处和、35、39。神使他从被掳中归回,是根据,并且玛拿西在被掳中悔改,是根据、36~39。最后,知道耶和华是神这片语出现在以西结书,超过七十次。玛拿西和以西结两者的听众都在被掳中出乎意料地找到神。 第14~16节形容神医治这地(参:的用语)。这里分别提到三个改革,每一个都是历代志作者对实际的信心的典型理解。玛拿西修复、扩建延伸耶路撒冷城的城墙(14a节),重新组织耶路撒冷外的军队(14b节),恢复圣殿的敬拜,与他从拜偶像中转离、敬拜这位又真又活的神符合(15~16节;参:。历代志一再提及建造和修复耶路撒冷的城墙(如:;,。玛拿西的动工可能是与西边和北边城市的扩张相关,那是开始于希西家治下的工程;,不过此后(14节)也可表示与亚述巴尼帕合作,他打败沙马士舒马乌金之后,需要加强防卫抵挡可能从埃及来的麻烦。如果第14节翻译成「……往西扩展大卫之城的外墙,从谷内的基训到鱼门的入口……,」会清楚地显出往西向的移动,因为大卫城、基训和俄斐勒的位置都座落在东南方。鱼门是在城市西北方(如:;,。203重新组织军队(14b节)是历代志形容忠心的国王另一个普遍的特色(参:,,。 玛拿西的宗教改革代表直接颠覆先前的政策(2~9节),第15节中每一个被挪走的项目都是第3、7节所提及的。他重新开始某种形式的正规敬拜(16节),不过范围似乎有限(参:;,,。这个观点似乎是由后果所产生的。纵使玛拿西「命令」(16节,现中、REB、NEB、NRSV、RSV)犹大人来「敬拜」(事奉,EVV)耶和华,异教敬拜却在下两个君王统治之时,继续蔓延全国(17节,参:,、33)。就如所有先前尝试除掉迦南人宗教的象征和记号的作为,实际上证明,迦南宗教对道德无所要求,和满足肉欲的仪式,是大部分百姓无法抗拒的(参:,,,。尽管形式上改变了,百姓整体却没有看见内心改变的需要(参:;;。 结论性的公式(18~20节)与至少有三方面很不相同。首先,强调玛拿西的转变为核心,作为历代志作者对他统治的理解,特别在于他的祷告和他的自卑(19节,参12~13节)。第二,先知或先见(18、19节)在玛拿西之下受逼迫时,历代志报导他们有勇气向玛拿西发警戒,并且记载他的事。根据上述的经节,先见的纪录(19节;「何赛的书上」,和合)可能就是以色列诸王记,或至少并入其中(18节,参:,,。204第三,历代志简要记载玛拿西埋葬的详情(参:。不过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亚们身上(参:,所以这改变最为可能的原因是经文上的因素,除非如米罗一样,「乌撒的花园」在历代志作者时代已经无迹可寻。 ii. 亚们不悔改 「他不在耶和华面前自卑。」(23节) ,参: 亚们的统治为时只有两年(主前642~640年),但是他在历代志里却扮演一个重大的角色。这里出现两个典型的历代志措辞,是没有出现在列王纪的,就是他不……自卑,并且所犯的罪,越犯越大(23节)。前者把亚们与他的父亲作对比(不……像他父亲玛拿西自卑;参12、19节),并且在历代志惟一的另一出处,被认为是造成被掳的原因之一。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区分并不是他们行恶,因为亚们效法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22节,参2节),乃是亚们没有悔改,即使玛拿西的例子应该对他相当熟悉。圣经体认到「没有一个人不犯罪」;参:;是很切实的写照,但是圣经也谴责那些没有掌握可悔改之机会的人(参:;。 因为亚们没有悔改,他所犯的罪越犯越大(23节)。在历代志所有其他的出处,犯罪直接带来神的愤怒,;,,、13、25),但后果并非不可避免的。罪孽能够借着圣殿的牺牲除去,就像是大卫在未来圣殿的地方蒙赦免的例子一样,。另一种选择,亚们可以效法亚哈斯,和最后被掳前那世代的作法,两者都透过被掳的审判遭受到神的忿怒,。纵使被掳的乌云笼罩在第二十八至三十六章(如,,,,玛拿西和亚们适为反向的作法,表明宿命式的态度在面对神的审判,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亚们死亡的详情无从知晓,不过大部分的注释家假设,是他对亚述的政策惹来的攻击,但是到目前仍然无法证实。更重要的是认知到,在历代志里所有其他谋反的例子,都解释为神的审判,,所以相同的情况也想必可以应用在此处。这地的百姓(25节)在历代志里扮演一致的角色,就是当前任国王意外死亡导致危机时,设立一个新的国王,,。这个团体很明显有某种权威的地位,而从先前的例子可以看出,他们所包括的,不只是家庭的领袖或长老(参:;。205虽然最后的篇幅被省略,关于约西亚继任的叙述却可在找得到,并且成为第三十四章的完美合适的前言。【】「玛拿西登基的时候年十二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
玛拿西作王55年,在《王下》的记述中,他是一个恶王,他的恶行且是耶路撒冷沦陷和人民被掳巴比伦的远因。本章记玛拿西以所行诸般恶事开始(1~9节 ),加了一些新资料,记他被亚述人掳往巴比伦后,悔改求告神,获释回国,重登王位,敬拜神,去除国中偶像(10~16节 )。
这件事说明:不听神警告的人,灾祸会立刻临到他,甚至被掳异邦;到此地步,若肯悔改,仍可获神赦免,得到释放,并蒙神赐福(14节 )。玛拿西的经历,正是回归耶城众人的盼望;他们被掳巴比伦的经验,可成为生活下去,重建家国的鼓励。
有人认为玛拿西在位55年(其中10年与希西家一同统治 ),时间比犹大诸王为长,是神对他的福佑。长寿虽为神悦纳的记号,但本章从未提过这一点。在作者心目中,国家兴盛、财富增加、战争胜利、家族繁衍等等,才是福分。
――《启导本圣经注释》
【年代小注】
蒂利将玛拿西长久的统治鉴定为主前六九六至六四○年,可能包括与父亲共同执政的时候。同时代的亚述王是西拿基立、以撒哈顿、亚述巴尼帕。重要的埃及君王是塔哈尔卡和森美忒库一世。在这段时期中的绝大部分,亚述在西方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玛拿西”。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
玛拿西的恶行:本段记载大致与同,参上述经文注。
――《串珠圣经注释》
【】
玛拿西事迹:历代志作者笔下的玛拿西与列王纪的不大相同。后者以他为导致犹大亡国的罪魁祸首,而在此,他本人终因悔改而获赦免。
本段主要是采自的资料,只是在解释上贯彻了因果神学观念,指出犹大亡国并不能单单归咎玛拿西。他的失败、悔改、蒙赦免的经历,堪作后人的借镜。
――《串珠圣经注释》
玛拿西的统治:本章记录了希西家之后的君王玛拿西的长达55年的反动统治。①偶像崇拜(1-9节 ):本文与并行,综合两部分内容可了解到,当时玛拿西不仅修建了巴力神的邱坛,崇拜日月星神,还信奉了邪术和妖术。尤其他象亚哈斯王一样(28:3)拿人献祭,从而加重了罪行。他的这一行为实际上全盘推翻了先王希西家所取得的宗教改革的成果,同时累积了神的忿怒;②巴比伦俘虏(11节 ):亚述入侵犹大是在B.C.650左右,因此这个时候玛拿西肯定已被掳到巴比伦。这是因他的邪恶神早已预告(8-9节 )过的。另外,他被掳到巴比伦的原因很可能与犹大参与了当时日趋高涨的反亚述潮流有关;③悔改及宗教改革(12-17节 ):巴比伦的俘虏生活对玛拿西的统治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一贯奉行偶像崇拜的玛拿西,经过神的惩戒后多少有了悔过自新之意。因此回到犹大后他便拆除偶像的邱坛,试图复兴纯正宗教。但是他的这些努力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他的改革不够彻底。一些学者认为与之并行的王下21章没有记录这一事件,而且如果玛拿西果真除掉了偶像,那么后来约西亚就无须再推行拆毁偶像的宗教改革(34:3-7,,以此想否认本文的真实性。但是:①列王纪省略此事的原因与列王纪作者的独特的历史观有关;②玛拿西的宗教改革的确不够全面和彻底(17节 );③亚述的碑文明确记录了亚述王掳去玛拿西的历史事件,以上三点可以充分地反驳那些学者的观点。不管怎样,玛拿西虽然罪孽深重,却是犹大诸王中在位最久的君王,他所统治的55年时间意味着神的持久忍耐和恩惠。
――《圣经精读本》
【】「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赶出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
【】「重新建筑他父希西家所拆毁的邱坛,又为巴力筑坛,做木偶,且敬拜事奉天上的万象,」
巴力。这里是复数形式。而相应的则是单数形式。
――《SDA圣经注释》
关于星象的膜拜,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这些偶像都是在以色列王亚哈时代就已引进犹大国的。
――《启导本圣经注释》
「巴力...... 木偶」:「木偶」即「亚舍拉」,而此处两字都用复数而非列王纪的单数,作者大概是用此法强调拜偶像的严重。
――《串珠圣经注释》
亚舍拉像: 又见。亚舍拉像与“敬拜和事奉天上的万象”,以及古代外邦宗教中崇拜太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现象与动物崇拜的万物有灵论(Animism )一起成了最普遍和广泛的宗教形式。①太阳:一般认为太阳是热量的来源,因此多有气候严寒的地方的人崇拜太阳。但在气候炎热干旱的古代近东地区也事俸太阳神。这些地方人把太阳视为: i.属于天上最高神的特殊的神;ii.神圣的夫妇的一员;iii.至高无上的存在;iv.神话般的存在。因此古代人把自己的王国或君主比作太阳;②月亮:月亮象征女人,主要由气候温和的地方的人崇拜月亮。人们根据月亮的位相,把上弦月解释为怀孕、饱满、吸取养分的过程,把下弦月解释为分娩和安息。特别是把日食和月食与天界的战斗或失神、死亡、疾病等联系在一起。而且把月亮与太阳神视为神圣的夫妇,或把月亮崇拜为地神;③星星:与占星术有关,因此很早就成了崇拜的对象。星座常被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吉凶祸福,狩猎民族则把它视为支配猎物和庄稼的神。星座又被认为是升天的动物(如-金牛座、狮子座、射手座等 )。此外,北极星又被崇拜为“天庭之柱”;④宗教社会学者主张,这些崇拜是宗教史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是从基督教的角度应坚决否定这些观点。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神的被造物,来自神,也归于神,,因此不能成为崇拜的对象,而且神命令我们除了神之外不能敬拜任何形象的事物,。
――《圣经精读本》
【】「在耶和华的殿宇中筑坛,耶和华曾指着这殿说:“我的名必永远在耶路撒冷。”」
【殿中的坛】坛在神殿两院的位置令学者煞费心思。列王纪上六章的圣殿设计只对内院有详细的描述。因此,这些祭坛在范围极大的外院中如何安置至今不明。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他在耶和华殿的两院中为天上的万象筑坛,」
【玛拿西的异教行径】敬拜天象(日、月、星、星宿 )是在圣殿的坛和王宫的屋顶上进行的。早至主前第二千年纪初期,来自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古代近东文献已经有天象崇拜的描述。这时候它在美索不达米亚十分普及,来自以色列的印章显出天象神祇在当地也很流行。星辰被视作神明和世人之间的媒介,能控制世事。亚述君王亦偶尔被描绘为穿戴行星的标志,行星当然与某些神祇有密切关系(进一步资料 。这时代的亚述政策是不介入或限制地方性的宗教活动,因此没有理由相信玛拿西设立这些崇拜活动是被逼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并在欣嫩子谷使他的儿女经火,又观兆,用法术,行邪术,立交鬼的和行巫术的,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惹动他的怒气,」
欣嫩子谷。《列王纪》里没有提到。见注释。
他的儿女。这些儿童可能作为献给假神的燔祭。见注释。
巫术。玛拿西求助于撒但的代理,采用各种法术,邪术和巫术,传达邪恶势力的旨意,来指导国家的事务。
――《SDA圣经注释》
“欣嫩子谷” 。参看、和的脚注。有关这里各种不同的“巫术”,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他的儿女」:原文为「他的众子」,见28:3注。
――《串珠圣经注释》
【使儿女经火】
这种作法的经外证据少如凤毛麟角。亚述法律文献将一个有关刑罚的条款形容为:「他要把儿子烧给(月神 )辛,把女儿烧给伯勒特塞里〔Belet-seri〕。」又请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观兆”与“用法术”所指为何?】
观兆(可译为“行法术的” )是使用从邪灵所得到的力量。用法术(译者注也可译作“占卜” ),是借着兆头预测未来。
――《灵修版圣经注释》
【】「又在神殿内立雕刻的偶像。神曾对大卫和他儿子所罗门说:“我在以色列各支派中所选择的耶路撒冷和这殿,必立我的名直到永远。」
“雕刻的偶像”指亚舍拉女神。
――《启导本圣经注释》
【】
作者再次提起神与大卫家族所立的约,以此揭示犹大悖逆的现状。历代志的作者基于使犹大人在神面前成为神圣之民的目的,叙述了这段历史,从而让从巴比伦归来的犹大人看清荣耀和背叛的历史,以此为鉴醒悟自己的罪恶。
――《圣经精读本》
【】「以色列人若谨守遵行我藉摩西所吩咐他们的一切法度、律例、典章,我就不再使他们挪移离开我所赐给他们列祖之地。”」
【】「玛拿西引诱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以致他们行恶比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灭的列国更甚。」
玛拿西引诱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玛拿西作为神政王国的最高统治者,理应持守纯正信仰,起到典范的作用。但是他不仅自己沉浸于偶像崇拜,而且逼迫百姓追随,从而加重了罪行。犹大因此受到了巴比伦的侵略,玛拿西自己也被巴比伦掳去当了俘虏。通常领袖的堕落不仅毁灭他自己,而且还危及国家,把整个国家陷入存亡的危机之中。如,罗波安的堕落(12:1)导致了埃及王示撒的入侵(12:2-12),约兰的邪恶(21:4-6)使犹大尝到了以东和立拿的背叛(21:8-10),而他自己也落得了肠子坠落的悲惨结局(21:18-19)。因此国家或教会的领袖应全心敬畏神,尽力用公义治理百姓,。
――《圣经精读本》
【】「耶和华警戒玛拿西和他的百姓,他们却是不听。」
【】「所以耶和华使亚述王的将帅来攻击他们,用铙钩钩住玛拿西,用铜链锁住他,带到巴比伦去。」
钩住玛拿西。第11-17节记录了玛拿西被掳,悔改,回国和改革,是《历代志》所独有的。以撒哈顿(公元前681-669年 )和亚述巴尼帕(公元前669-627年? )把玛拿西列入他们西亚属国的国王中间。
铙钩。希伯来语是chochim,有人解释为把铙钩穿透俘虏的鼻孔或面颊,用一根绳子牵拉。亚述人的浮雕画着用钩子穿透嘴唇和鼻孔,拉着重要的俘虏走,。还有人把chochim 解释为“洞穴”或“凹进处”。
带到巴比伦去。巴比伦是亚述帝国的一部分。许多亚述国王带有巴比伦王的称号,既统治亚述,也统治巴比伦。所以亚述王可以把犹大国王掳到巴比伦去,而不用带到尼尼微。把玛拿西带到巴比伦的国王,要么是在整个执政期间统治亚述和巴比伦的以撒哈顿,要么是亚述巴尼帕。他拥有巴比伦王的称号时间很短。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有一位巴比伦王在亚述人的监督之下统治巴比伦。
――《SDA圣经注释》
这事可能发生在亚述巴尼帕(Ashurbanipal )在位期间(主前648年 )。也许玛拿西参加亚述巴尼帕兄弟的谋反,或被怀疑是这次谋反的同谋。“铙钩”。穿在重犯的鼻孔中。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这个时候的亚述王是亚述巴尼帕,时在主前648年。“铙钩”是用来钩住重要囚犯鼻子的刑具。亚述人把玛拿西王当作罪犯看待。
玛拿西被掳往巴比伦的事尚未见圣经以外的记载。亚述人的史料中,记有玛拿西曾助亚述王亚述巴尼帕进攻埃及。在进贡建材供亚述大兴土木的属国名单中也有他的名字。从本章所记亚述军对待玛拿西的严峻手法看,他可能涉嫌阴谋叛乱,暗中帮助巴比伦脱离亚述;后来查明无辜,始释放回国。
――《启导本圣经注释》
当时亚述王为亚述巴尼帕(主前六六九至六二六年 ),玛拿西大概是因背叛他而遭受亚述军队的攻击。
「巴比伦」:当时只是一小城邦,仍受制于亚述;作者显然是用此事影射日后国家的被掳。
――《串珠圣经注释》
【玛拿西和亚述的关系】带到巴比伦去: 玛拿西和百姓被掳到巴比伦,而没有去亚述,因此有些学者对此提出疑问。这一问题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解答。当时亚述已征服巴勒斯坦周边的国家(推罗、以东、摩押、埃及等 ),并接收贡品。其中也有巴比伦,因此亚述王有充分的理由把玛拿西掳到巴比伦。
――《圣经精读本》
玛拿西从父亲希西家手中继承了亚述的一个附庸小国。亚述王以撒哈顿(主前681~668年在位 )的年表提到玛拿西和叙利亚─巴勒斯坦的一组君王,必须将建筑材料运到尼尼微供某个工程所用。以撒哈顿的继承人亚述巴尼帕也将玛拿西列作送他礼物的一组君王中之一员。在这两个文献之中,玛拿西都被形容为忠心的藩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玛拿西被囚】
以撒哈顿死后,亚述分由他两个儿子统治。亚述巴尼帕分得亚述,即位不久便完全支配了分得巴比伦统治的哥哥沙马士舒马乌金。沙马士舒马乌金实际上与一般总督无异,到了主前六五二年,显然厌倦了这个臣服角色的他,在以拦的支持下发动了一个为期五年的血腥内战。结果在巴比伦被围两年之后,沙马士舒马乌金在横扫巴比伦的大火中身亡。史籍记载沙马士舒马乌金曾经试图争取附庸国的支持,部分学者推测玛拿西在这场叛乱中大概是巴比伦总督的支持者。值得留意的一点是,亚述人囚禁玛拿西的地点是巴比伦(或许是与其他叛党一同目睹叛乱失败的结果 ),不是尼尼微。亚述经常将背叛的藩属掳走一段时期。有证据证明「悔改」(即被亚述所驯服 )了的君王,往往能够释放回国,恢复原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一国之君被视为罪犯,是因为他违背了神的心意,故此要谨慎神的警戒与提醒……】
在公元前652和648年,巴比伦城背叛亚述,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亚述可能怀疑玛拿西支持叛乱,所以将玛拿西带到巴比伦,而不带到亚述的首都尼尼微去受审。
――《灵修版圣经注释》
【】
「他在急难的时候,就恳求耶和华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极其自卑。」
【玛拿西的祈祷】历代志经文并没有记载玛拿西祈祷的内容。但后世的次经却包括了一篇优雅的祷文,托称是他的作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玛拿西悔改,结果得着释放:重回故上。
――《串珠圣经注释》
玛拿西的悔改出自他人生的体验。过去在神面前放纵无礼,之所以变得谦卑是因为他切实地领悟到了惩治自己的神的爱和公义,尽管这种领悟是短暂的。
――《圣经精读本》
【】「他祈祷耶和华,耶和华就允准他的祈求,垂听他的祷告,使他归回耶路撒冷,仍坐国位。玛拿西这才知道惟独耶和华是神。」
他祈祷耶和华。神满有慈悲和怜悯,愿意饶恕那些诚心恳求祂的人。
归回耶路撒冷。让玛拿西复位的是亚述巴尼帕。这就像他对尼哥一世的做法一样。尼哥一世被掳到亚述,后来被释放回去,做亚述的附庸。――《SDA圣经注释》
【为何列王纪下没有提及玛拿西悔改?】
根据,玛拿西从巴比伦获释回国,此后便悔改归向神(参11节 )。在极度绝望中,玛拿西投向神的恩典,而这位神正是他统治犹大时所憎恨、所侮辱的那一位。玛拿西悔改,神便应允他的呼求,使他获释回国。第十五及十六节指出,玛拿西除掉他以前立在圣殿里的偶像,并将耶路撒冷的异教祭坛全数拆毁,丢弃在城墙外面。此后,他依照摩西的律例恢复了圣殿中的敬拜,终其一生,都与耶和华有美好的相交。
但为什么这位恶王最终悔改的事迹,列王纪下第二十一章竟没有提及?这章开首的九节经文,详尽记载了玛拿西的恶行,破坏以色列人与神所立的约,他这罪恶的行径的影响,使国民的灵性一泻千里。到了十至十五节,作者指出,因为玛拿西的滔天罪行,神便向他及犹大国发出审判,耶路撒冷及整个国家都被敌人蹂躏。本章结束时(16-18节 ),概括描述了在玛拿西统治之下,使耶路撒冷陷于罪里,又流许多无辜人的血,但作者没有指出玛拿西逝世之前是否有悔改。
列王纪上二十一章没有提及这个统治期长的恶王最后悔改了,着实令人有点讶异,因为玛拿西悔改是一项重要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可以找到解释理由,就是列王纪作者所重视的,与历代志有些歧异。列王纪作者所关注的,并非某领导者个人与神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就代表了这个国家,他要带领国家遵守神盟约中的责任。在玛拿西统治期间,犹大国民的道德及灵性水平大降,虽然他自己终于悔改归向神,但也太迟了,影响所及的结果也太微弱。纵使他悔改,但对犹大国的影响可说是微不足道。其子亚扪继位作犹大王后,国民又回复拜偶像,道德依旧腐败,国家的情况就像玛拿西未从被掳之地获得释放时一样。神的咒诅并未从耶路撒冷挪走,主前五八七年这城被摧毁了。
历代志编者所注重的,是每个领导人自己与神的关系。因此,在列王纪,只是大略描述亚撒的政绩,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亚撒所犯的一个大错上,就是他送金银财物给大马色王便哈达,要求他自北侵略以色列国,迫使巴沙王放弃在南面边界修筑拉玛的计划。亚撒的计划似乎成功了,巴沙所筑的防御工事后来被亚撒的军兵破坏了,但亚撒贿赂便哈达,却引致一连串灾难。但历代志一段平行经文却有不同的重点,记载先知哈拿尼指摘亚撒,控诉他倚靠亚兰王而不祈求神帮助。哈拿尼提醒亚撒,神曾奇妙地救他脱离埃及和古实强大阵容的军兵,因此,只要亚撒完全仰赖神的恩慈,神必施行拯救。,但列王纪却只字不题。 )
再将时间推前一点,我们再发现可显出历代志与列王纪不同重点的记载。详述罗波安之子亚比雅如何战胜耶罗波安第一。列王纪对这事只字不题,因为这两个王帝之间的争战,对分裂王国的动荡政局无长远影响。但对历代志编者来说,亚比雅得胜一事却有极大含意;因为这事可显出,神必拯救那些面对难题,周围环境又对他不利的人,只要他信靠神,像亚比雅一样就可以了。根据上述例证,我们可以识别出两位历史家选择材料的不同重点。列王纪上的作者根据某王帝是否忠于神的盟约,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王帝统治期间在王国一般的影响。历代志编者却对某些可以彰显伟大信心的特别时刻感兴趣,纵使这段事迹对整个国家没有长远的影响。所以,列王纪没有记载某些在历代志里提及的事迹,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历代志资料的准确性应受质疑。与这情况相似的是,新约符类福音其中一卷所没有记载的事情,却可见于另一卷福音书,我们亦不能说这些资料不真确。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此后,玛拿西在大卫城外,从谷内基训西边直到鱼门口,建筑城墙,环绕俄斐勒,这墙筑得甚高;又在犹大各坚固城内设立勇敢的军长;」
玛拿西王经此巨变,幡然悔悟,承认耶和华为独一真神;神也赐福给他,可以加强耶城防御力量,充实各防城中兵力。
――《启导本圣经注释》
巩固防卫:在耶路撒冷的城墙外加筑新墙,一方面是为了加强防卫,另一方面,由于人口不住增加,有往外扩展的需要。
――《串珠圣经注释》
玛拿西从巴比伦归来后,便“从谷内基训”西面直到“鱼门口”建筑了城墙。可能是重修了希西家建筑的城墙(32:3)。“基训谷”在耶路撒冷以西,鱼门口位于耶路撒冷以北。也就是说他不仅建筑了耶路撒冷的内城,还在犹大的北部地区建筑了外城,其目的可能就是构筑双重的防御墙以对付亚述的入侵。
――《圣经精读本》
【耶路撒冷的扩建】
玛拿西扩建耶路撒冷防御工事的理由可能与乃父希西家不同。埃及在森美忒库一世的领导下兴起,可能驱使亚述协助犹大加强防御设施,后者则迅速成为缓冲国。黑西遗址和亚拉得都可以找到或许是玛拿西年间建筑之防御工事的遗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并除掉外邦人的神像与耶和华殿中的偶像,又将他在耶和华殿的山上和耶路撒冷所筑的各坛都拆毁抛在城外;」
在耶和华殿的山上: 指摩利亚山,就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
――《圣经精读本》
【】「重修耶和华的祭坛,在坛上献平安祭、感谢祭,吩咐犹大人事奉耶和华以色列的神。」
【】「百姓却仍在邱坛上献祭,只献给耶和华他们的神。」
邱坛。玛拿西在执政的早期,就修复了他父亲所摧毁的的邱坛(第3节 。
只献给耶和华他们的神。邱坛不一定是拜偶像的,因为也有在邱坛敬拜耶和华的。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时候,神曾命令以色列人捣毁异教的邱坛,只在“耶和华从你那一支派中所选择的地方” 献祭给神。但是在没有中心圣所的动荡时代,在本地的祭坛上献祭是允许的。撒母耳在“祭坛”献过祭。那显然不是偶像的祭坛。神指示他在伯利恒献祭,16:2)。允许在邱坛献祭的危险是以色列人经常利用迦南人的神坛,所以不断存在拜偶像和效仿异教徒可憎行为的诱惑。
但即使在圣殿的仪式建立以后,邱坛依然存在到希西家的日子,。百姓虽然没有拜偶像,却仍在邱坛上继续敬拜了神,。希西家除掉了这些邱坛。但他死后,邱坛又被玛拿西恢复了,先是为了举行异教的仪式(第3节 ),后来用来敬拜耶和华。
――《SDA圣经注释》
虽然“丘坛”用来敬拜耶和华,但这些本土化的礼拜方法,却违反律法要求人在圣所敬拜神的命令。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百姓却仍在邱坛上献祭: 说明玛拿西的宗教改革在犹大全地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玛拿西的改革不够彻底:15节记录了玛拿西除掉偶像和邱坛的事件。其中使用的动词“拆毁”和“抛”的希伯来语指不彻底的破坏。说明玛拿西的宗教改革政策没有希西家或约西亚那样彻底(31:1,34:4);②长时间的偶像崇拜 :犹大在B.C.650受到了亚述的侵略,以此推算玛拿西的偶像崇拜历时近47年的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玛拿西一直积极助长了偶像崇拜,百姓自然陷得非常深,而且各种各样的供奉偶像的邱坛遍布犹大全地。因此要铲除偶像崇拜,恢复真神信仰必然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就算玛拿西被掳归回后立即推行了宗教改革,时间也不过是7、8年(因他死于B.C.642 )。
――《圣经精读本》
【】「玛拿西其余的事和祷告他神的话,并先见奉耶和华以色列神的名警戒他的言语,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他的祷告,与神怎样应允他,他未自卑以前的罪愆过犯,并在何处建筑邱坛,设立亚舍拉和雕刻的偶像,都写在何赛的书上。」
「何赛的书」:何赛大概是不见经传的先知,他的书记录了玛拿西的事迹。
――《串珠圣经注释》
【】「玛拿西与他列祖同睡,葬在自己的宫院里。他儿子亚们接续他作王。」
玛拿西死后没有葬在以色列诸王的坟墓中,而是“葬在自己的宫院里”。他一生过多于功,和亚哈斯、乌西雅等同一命运。
――《启导本圣经注释》
【】「亚们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二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
关于亚们的简短记事,取材于,只加了“不在耶和华面前象他父玛拿西自卑”一句,说明亚们为一恶王。他恢复偶像敬拜,这一片使犹大人陷在罪中的邪魔妖气,并未因亚们为臣下所杀而消弭。万木无声待雨来,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有魅力的新王来扫荡妖风。这个王便是约西亚。
――《启导本圣经注释》
亚扪登基的时候: 即B.C.642。亚扪作王仅2年。
――《圣经精读本》
【】
亚扪的恶政: 本文极简单地提到了继玛拿西之后的亚扪的统治。他的整个统治贯穿着邪恶,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他的父亲玛拿西更加邪恶。因为玛拿西尽管长时间肆行了偶像崇拜,但到了统治晚期作了悔改(12-13节 ),然而亚扪到最后依然刚硬地对抗神(23节 )。其结果,他也象亚哈谢(22:9)、亚他利雅(23:21)、约阿施(24:25)、亚玛谢(25:27)一样落得了惨死在刀下的结局。这同时也象征了不肯悔改的恶人的结局。
――《圣经精读本》
【】「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他父玛拿西所行的,祭祀事奉他父玛拿西所雕刻的偶像,」
【】亚们事迹:亚们只作了王两年,他行为恶劣,终被弑身亡,见。
――《串珠圣经注释》
【】「不在耶和华面前像他父玛拿西自卑。这亚们所犯的罪越犯越大。」
【】「他的臣仆背叛,在宫里杀了他。」【】本文没有说明亲信背叛亚扪杀害他的原因,但他们的叛乱显然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因为百姓又起来处死了杀害亚扪的亲信,并推举约西亚为王。由此可见,亲信的暗杀很可能就是宫中的权力斗争的结果。不管怎样,百姓非常明智地推选诚实的约西亚为王,从而迎来了最后的繁荣(34-35章 )。
――《圣经精读本》
【】「但国民杀了那些背叛亚们王的人,立他儿子约西亚接续他作王。」
【思想问题(第 33章 )】1玛拿西登基后,把先王希西家的一切宗教改革完全推翻,百姓由灵性复兴而跌进罪恶里(33:9)。这对今日教会的领袖有什么警惕呢?
2神在刑罚玛拿西以先,作出什么行动?参33:10。玛拿西受重罚后,神还给他机会么?参12-13节。人有否借口说自己在神面前没有悔改更新的机会呢?
3玛拿西毕竟聪明,晓得在苦难的时候向神自卑,学到神管教他的功课(33:12-14)。基督徒在受神管教、操练时,若不受教,甚至怨天尤人,是否可悲呢?
4你能否从圣经中找到急难中恳求神却遭神撇弃的例子?祷告出问题是在于神不听祈祷抑或是人疏于祷告?
5你能否找出证据证明玛拿西的悔改是真诚的?同样,真正的基督徒必须有什么表现?。
6你从那方面可看到亚们比玛拿西犯罪更甚呢?圣经描写亚们行恶,「效法他父玛拿西所行的」(32:22)。有人说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坏榜样比好榜样影响更深,你同意么?这给为人父母或师长的什么警惕呢。
──《串珠圣经注释》
【「他在急难的时候,就恳求耶和华他的神。」】
【受苦有益】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罪人不需要失望,因为神有慈怜。玛拿西是那么一个罪恶的人,几乎无罪不犯。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赶出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他使以色列百姓比外邦人还差。
现在苦难来到,他被铜链锁住,受凌辱,遭患难,他被带到巴比伦去,囚禁在狱中,与其他被囚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希望可得释放,回到故土。但是神的灵在工作着。他在神面前极其自卑而且恳切祈祷,他必流泪哀哭,切切悔罪。在狱中的墙上必满了他认罪的气息,在石地上必有他跪祷的痕迹。神到这最卑下的监狱,就近他,垂听他的恳求,将他救出来。
神也这样向你施恩。祂儿子耶稣基督的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神的恩典必因我们的信心与敬爱而显得丰富。一切的罪恶与亵渎必得赦免。痛恨的心转向祂,祂不仅赦免,而且把你带回,好似玛拿西一样,祂给你自身的机会,除去毁坏过去的罪过。我们不必等待苦难来到才求告祂,要敬爱祂,常住在祂里面。
──迈尔《珍贵的片刻》
「在急难的时候,就…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极其自卑。」
神的恩典在回转的浪子身上显明出来。但人不知道在甚么时候,需要走上归家的路。离家的路,比归家的路更长。
玛拿西生在王宫里,在敬虔的父亲希西家教育下,很有长成英秀的可能。他十二岁登基,作王五十五年,是犹大诸王中统治时间最长的,有多好的发展机会!也许,父亲对他的管教严了些,使他对敬畏神的生活,有了反叛的趋向;或是受到周围臣子的影响,诱导他步入歧途。如果说他行事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凡神所禁止,所憎恶的,他都尽力去作,畅所欲为。他不但自己行恶,还长久的引诱全国人民,所行的恶事,比列国更甚。大卫合神的心意,是以色列历史上诸王的榜样;玛拿西的败坏,也成为最邪恶的例子。
神对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大卫的心灵敏锐,只用先知拿单的几句话,就能使他知道娶拔示巴的罪,而在神面前悔改。先知以赛亚警告的话,会使希西家觉悟自己骄傲的错误。对于玛拿西,是另一回事。
耶和华差祂的使者警戒玛拿西,他一点都不放在心上。正如圣经所说的:“只用言语,仆人不肯受管教;他虽然明白,也不留意。”慈爱的神,并不喜悦人受苦;但失迷的人,到了不能觉悟的地步,神为了挽回人免沉沦,不得已就有必要用苦难的使者,作最有效的工作:亚述将士的铙钩,能够把最倔强的牛,带回到正路上。他在急难的时候,就恳求耶和华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极其自卑。他祈祷耶和华,耶和华就允准他的祈求;垂听他的祷告,使他归回耶路撒冷,仍坐国位。玛拿西这才知道,惟独耶和华是神。
玛拿西有多么愚昧,受了苦难之后,才知道:到圣殿最近的路,是经过巴比伦!复位之后的玛拿西,忘记背后,重新作人,除掉外邦人的偶像和祭坛,重修耶和华的祭坛,献祭事奉耶和华;只是他对百姓邪恶的影响,不能够除去,百姓仍然在丘坛上献祭。可见领袖该如何谨慎言行。
信徒今天仍然不免走入迷途,从神的恩典中堕落,效法世界。神不得已用管教的杖,使我们回转。在受责打的时候,要悔改,并要感谢神,知道受苦有益,使我们归回正道。── 于中旻《历代志下笺记》
【 邪恶如玛拿西都悔悟归向神。我现在还不寻求神的赦免与拯救吗?】
昏君的名单之中,玛拿西算是恶人之最。他一生尽行恶事,包括敬拜偶像、以他的儿女为祭献给偶像、污秽圣殿。不过,他后来认识了自己的罪,呼求神赦免,神也垂听了他的呼求。神既然能赦免玛拿西,祂就必能赦免任何人。你是否有不堪负荷的犯罪的内疚?你是否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否得赦?你尽可以放心──一生一世都可以相信,人人都能得到神的赦罪之恩。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要提防在敬拜中渗入了迷信色彩;我是否也常以中国人传统拜神的态度来敬拜真神?】
犹大人虽然单单敬拜神,却用错误的方法。神曾经吩咐他们要在祂所指定的地方献祭,好使他们不会改变敬拜的方式,保护他们免受异教习俗的危险影响。可惜,犹大人仍继续使用邱坛向神献祭,他们不知道:(1 )所采用的习俗是神所反对的;(2 )献祭的地方是神的律法所禁止的。他们将异教的信仰与敬拜神相混合,将异教的神祇和独一的神混在一起,使人混淆不清。我们必须小心,不要让世俗的影响弄歪了我们敬拜的正道。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