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E三个衰落的君王
i. 约阿施 「耶何耶大和众子膏他;众人说,『愿王万岁!』」,NRSV) 「祭司耶何耶大在世的时候,约阿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REB、NEB) a,参: ,参: ,参: ,参: ,参: ,参: ,参:,参:
,参:b
,参:a,参:c
表面上看来,第二十三章记述一个武力政变,女王亚他利雅被大祭司耶何耶大推翻,然后他让七岁的约阿施登上宝座成为合法的国王(1~15节)。但实质的意义是将神的盟约原则,恢复到国家结构的合宜地位(16~21节)。约阿施的登基其实是面临迦南人的价值标准侵袭下,尝试保留犹大独特存在的理由,而不只是重新建立正统的国王。因着耶何耶大和百姓对神的应许所表现的勇气和忠心,这个目标毫无疑问在短期内是成功的。但是就中程和长程来说,结果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事情甚至在约阿施作王之时就已经不对劲,而由亚哈家示范的离经叛道至终还是得势。而这当然并不只是导致一名国王下台,乃是造成整个国家从他们的土地被驱离。另一方面,神保护的手从来没有离开祂的百姓,并且至终这个也是作者导引读者注意的所在。虽然约阿施登基的好处是短暂的,最后是藉由耶何耶大和百姓所表明的这种信心和信靠,才看得见神的国度真实地建立在祂百姓的内心里。 这个故事基本上是沿袭,不过作了不少修改,诸如加添第1~2a、6、18b~19节。借着这些改变,三个已经在较早的经文出现的主题,现在成为中心思想。最为明显的是关于圣殿,它的圣洁和其中的服事人员。圣殿是要保持圣洁的(6、19节),并厘清利未人(6~8、18节;参:、18)、歌唱者和守门者(4、13、18~19节)的角色。第二个主题是约阿施的登基,应验神对于大卫家的应许。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列王纪和历代志都指到约阿施为「君王」或「王的儿子」(明显地装作亚他利雅根本不存在!),历代志则更进一步说到,大卫的王朝和大卫敬拜模式的重建(3、18节,参9节)。历代志也省略耶户如何恢复北国的耶和华王权这平行记载(王下九~十),探讨盟约王权之存活,完全集中在大卫王室的冲突上。第三个主题是百姓的贡献。虽然他们在已经很重要,但是提到众族长(2节)、会众(3节),和所有的犹太人(8节),让他们作为盟约百姓格外地显著(参1、3、16节)。整体而言,历代志作者的版本刻画出神对祂的约之信实,并且在这政变中,是由百姓和他们的宗教领袖参与,而不是军队的官长。 这些在历代志全都是典型的主题,并且将它们应用到作者同时代的人物是十分明显的。这里很清楚是要激励百姓,特别是祭司和利未人,能挺身而出并且表明他们对神应许的委身。如果神曾经保存濒临毁灭的大卫家室,祂也能够再次做到。就如从前,历代志作者在被掳归回后的读者心中营造出期待:另一位从大卫而出的国王能够再次统治以色列。惊人的是,他如此做的时候,并不是诉诸先知描绘的一个未来弥赛亚,而是指到一个人类的代表。这个与新约圣经指到大卫最后一个儿子将在以色列中行使王权的情形非常一致。耶稣的人性是重要的一部分,是约阿施、甚至亚他利雅都包含在内的君王族系的后裔;这个特点在新约各书卷中皆适时提及;;;。因此,耶何耶大的勇气也扮演一个必要的部分,使得大卫的支系得以被保存,直到耶稣显明祂的国度。 a. 约阿施在耶何耶大领导之下登基 1. 合法的国王恢复了。大祭司耶何耶大(在第七年行动(1节),那就是,当约阿施七岁的时候,不过对于这个时间准确的意义并没有说明。祭司奋勇自强(参JB、REB、NEB),可能简单地意思是他行事果断。这个片语被用在几个国王开始执政之时,通常是正面的意义,不过在这个情形,耶何耶大是为别人的缘故行动,而不是为他自己(例参:,,。 政变的首要目标是要约阿施受膏成为国王(11节),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3节)是犹大全地利未人和族长的聚集(2~3节,现中;「会众」,和合),也召集一些军队领袖来帮助(1节)。这些「叛军」这么容易招聚起来,可见亚他利雅的支持者很少。「会众」是一个历代志喜欢的辞汇,因为在被掳归回后的以色列具有关键角色(参:;。在历代志里会众通常是指代表的团体,虽然其决定常常带有政治上的性质,但通常带有宗教色彩(参:,;。领袖尊重会众乃是一个美德,值得注意的是当犹大在亚哈家之下完全没有提到会众(先前的出处是。所协议的约(3节)可能包含约阿施王权的许可权,耶何耶大的摄政。与军队的官长(1节)所立的约最有可能的乃是一个初步着手的版本。 大部分英译本的意思是这个孩童国王实际上是在会众中产生的「看哪,王的儿子!」(3节,NRSV)。有一些人觉得因此失去惊讶的关键因素,因而另有其他看法,或主张耶何耶大仅是建立这个男孩的身分(deVries),或是把这个片语合并到下一句,王的儿子必当作王(NIV)。即使他的出现只是短暂的,与王(不见于列王纪)是假设这男孩亲自在场,就如大祭司把这孩子「指给他们看」这句话所说的。第3节最后的句子,神对大卫后裔的应许是加添的,不过清楚表明为什么作者相信政变的发生(参:b~14;,。 第二个阶段是耶何耶大具体的训示(4~7节),不过细节很难弄清楚。有两个主要的困难,首先是各种不同团体之间的关系。历代志有三个守卫的团体护卫圣殿和宫殿,而剩下来的民众聚集在圣殿的院,是说到三个不同的团体,加上两个圣殿守卫队。第二个难题是历代志(不是在列王纪)称这些人中有些是祭司和利未人(6、8节),而列王纪只有提到「迦利人和护卫兵」,就是王室的护卫军。虽然历代志作者没有简单地用前者来代替后者(参1、5、10、20节,与、11、19节),他的确似乎是将那些在圣殿管辖区域守卫国王的人解释为利未人(参6节;。既然利未人并没有免除兵役,他们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全副武装(参:,,。再者,历代志包括普通人(2~3节)和所有犹大人(8节,NIV),再加上列王纪所提及的应该是利未人的圣殿守卫,可见列王纪和历代志都提到普通人和利未人,而后者通常是强调利未人的贡献。 百姓(5~6节)站在圣殿外院。他们要遵守耶和华的吩咐不得进入(6节,NIV边注;参GNB),而利未人要护卫国王,因为他被藏在圣殿里。这些门无法辨认,不过基址门(5节)可能是与书珥门相同。那些被指派为守门者的(4节),可能是与守卫圣殿一个不知名的门相同的团体。 这个计画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时间上必须不能造成起疑,而安息日圣殿和宫殿守卫的交班,是最多带兵器的人自然活动的时机。惟一不寻常的是所有人不得离开(8节)。第二是亚他利雅因为敬拜巴力,可能对神圣殿活动所知甚少(17节),因此确实会感到惊讶。 第三个阶段的高潮是膏立约阿施和欢呼(8~11节)。守卫所用的武器(9节)在圣殿中易于取得,可能是大卫打败敌人所掳获的各式战利品,而装饰的武器特别是为所罗门做的。翻译成小盾(新译、NIV、NRSV、RSV、JB;「小圆盾」,REB、NEB;「挡牌」,和合)可能是「箭袋」(也参:。143当男孩国王从圣殿前面出现,他似乎是完全被拿着武器,站在殿和坛中间的人所保护,侍立在他左右(北边和南边,10节,吕译)。讽刺的是,同样这个区域,也是后来约阿施下令杀害耶何耶大的儿子之处,因他出口抨击王的不当。边这个字(NIV、RSV;「角落」,REB、NEB、JB)也很可能是指入口的某处,在大门和下一个转角之间。144
这典礼是加冕礼和受膏礼(11节)。在历代志对于如此的一个事件,这是最完整的记载,其三个关键特色在历代志只有这里同时出现其中的两个特色。之一是冠冕,其实就是「王冠」,可能是由大祭司以及君王所戴的;。另一个是「见证」;(REB、RSV;约书,新译、NIV;「律法书」,和合)。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某种宝石,或是某种徽章,与王冠相当,或是作为档。145后者比较有可能,但也有可能是王权许可权的档(参NEB),或是整本盟约律法(参JB),或是关于王权的律法;参GNB),或是一个奉献性的碑文。146上下文较支持包括会众决定这种看法(3节),不过,如果采取「见证」的意思,将会支持对于约壹个较为广泛的观念。姑且不管到底是什么档,都是象征约阿施是根据神的盟约应许,而不是自己要作王的(参3节)。他的被膏立也是说到他被拣选是为了神的目的。除了约阿施之外,历代志记录受膏的只有大卫,、所罗门,,和耶户。
2. 篡位者被除去。亚他利雅大吃一惊,但是被非比寻常大众热忱的声音所吸引,急促但罕见地进到耶和华的殿(12节)。她看见约阿施王,站在柱旁,应该是雅斤或波阿斯柱子,正在圣殿的入口,或是站在一个「台」上(NEB),不过后者的译法在原文加了些微的修正。在快乐的群众当中也有歌唱的(参「大唱诗歌」,和合、REB、NEB;有少数的英译本以MT译为官长,新译、NIV,或是「军长」,RSV)和「音乐家」(GNB;通常翻译成「歌唱者」)。这些清楚的是指到利未人(参:,,并有祭司吹号(参:;。 亚他利雅呼喊反了!其实是极端讽刺的,因她曾以暴力篡夺王位~11)。她的反应是耶稣教导梁木和刺的经典例子;。缺乏任何作为结论的公式,显明作者的观点认为她不合法作王,不是由于她的罪行,因为其他人也有对等的罪(,,,乃是她完全没有权利夺取王位。 处死是对于她谋杀罪应有的报偿(15节,,不过她被杀于宫殿门口,以免玷污圣殿(6~7、19节)。她从管辖区域被带走(14节,NIV边注;参:,这个字不是很确定,但是译为班次较合适(新译、NIV、NRSV、RSV),因为上下文都是关于圣殿的区域。他们「把手放在她身上」(RSV)在希伯来文是一个独特的表达,不过自从中世纪起一向被翻译为「他们给她留出空间」(Ackroyd;参VSS;「让她去」,和合)。希伯来文的「手」在少数几处的意思是「空间、空处」,出现在十分不同的上下文里(参:;;。虽然她走到(15节,NIV、JB;「去」,RSV)可能暗示亚他利雅凭本身的意志来到宫殿,整个段落却强烈地意味着不同的方式。1473. 约的更新。高潮并不是约阿施的加冕礼,乃是更新国家与神的关系的盟约。此处参加者(16节)与描写的不同,特别是取代「与耶和华」为「与他,原文为受词」,就是耶何耶大(参RSV,中文未译)!历代志作者可能解释他们都要作耶和华的民,暗示神的参与,不过他也可能认为「他」这个受词(NIV作主词的他)是雅巍的一个缩写。历代志作者也省略了国王和百姓之间的约,但是那已经在第3、11节提过了。这个约与第11节的不同,因为这是百姓和神之间缔结的,而不是百姓和君王之间。接下来的经文确定这个区别,因为第17~21节一般而言更多关注于宗教的事项,而第4~15节是特别探讨谁才应该是正统的国王这个议题。这个约的目的是匡正目前的错误。一如在历代志常见的,如此会造成清除异教敬拜(17节,参:,来顺服申命记的律法(参:,。这也重新设立大卫之约的两个支柱,一是根据神的律法重组圣殿的敬拜(17~19节),一是立定大卫家系的君王在他合法的宝座上(20~21节)。
巴力庙(17节)应该是亚哈家赞助之下所建造的(特,在一次行动当中被毁坏,与耶户在撒玛利亚的手法非常类似。后者也可能激发耶何耶大,只是这次没有那么血腥(参:。从正面的一方,圣殿敬拜根据所赐给大卫和摩西的指示来修正(18节,亦,是历代志作者所关心的一个典型例子,亦即任何敬拜的改变都需要有合适的权威(对于摩西,参如:;,。关于音乐和圣殿的服事人员,大卫曾给予特殊的指示。祭司、利未人(18节,注意歌唱的提及)和「守门者」(19节,NRSV、RSV)特别的责任全部都被提到。148第18b~19节是历代志作者独有的,毫无置疑地反映到他那个时代所特别关心的。 那些将年轻的国王从圣殿带到宫殿的人(20节),现在成为贵胄和民间的官长,而不是诸如王室的护卫,强调领袖对新国王的效忠。君王合适地设立了,喜乐和热情洋溢(21节)。百姓的欢乐添加了圣殿敬拜的喜乐(18节),并且欢呼声是自从约沙法的年日以来从未听闻的。城市安静是神祝福的一个记号,常常跟随信心和顺服的特殊行为而来(参:,;,,。【】「第七年,耶何耶大奋勇自强,将百夫长耶罗罕的儿子亚撒利雅,约哈难的儿子以实玛利,俄备得的儿子亚撒利雅,亚大雅的儿子玛西雅,细基利的儿子以利沙法召来,与他们立约。」
第七年。本章记录亚他利雅的垮台和约阿施的登基,与相对应。这两处的描写基本相同,但有几个重要区别。详见王下11章注释。
奋勇自强。即振作起来,准备对付亚他利雅。
百夫长。这里列出五个人的名字。《列王纪》没有提这些名字,只说耶何耶大“打发人叫迦利人(或作亲兵 )和护卫兵的众百夫长”。这五个人可能是担任亚他利雅卫队的五百人的首长。王护卫队的主要职责当然是保护国王的性命。在相应的里,增加了有趣的细节:耶何耶大“与他们立约,使他们在耶和华的殿里起誓,又将王的儿子指给他们看”。卫队的首长们既看见了真正的国王,就与耶何耶大立约,保证要忠于他。
――《SDA圣经注释》
“耶何耶大”。大祭司。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本章和24章与《王下》11、12两章记的都是约阿施作王的事,可以互参。约阿施在位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犹大国的大卫王室从被灭边缘为神拯救过来,大祭司耶何耶大率众拥立六岁大的约阿施为王,众民欢乐,因大卫一脉得以继续(23章 );2,约阿施在耶何耶大的辅佐下,全民敬拜耶和华,国运兴隆;3,耶何耶大死,约阿施一反旧日施政方针,招来刑罚。亚兰人劫掠犹大,攻占耶京,掳去财物。不久,约阿施也病重而死。
大祭司成了王朝的保护人和王政的辅佐人,对回归重建家园而又无王治理的以色列民来说,祭司和利未人地位相当重要。
――《启导本圣经注释》
耶何耶大所发起的政变有军官的支持。
――《串珠圣经注释》
耶何耶大: 是当时的祭司(8节 ,约示巴的丈夫(22:11)。他反对亚他利雅滥杀无辜,崇拜偶像,并谋划发动起义恢复王位。祭司参政的例子除了统一王国时代的亚比亚他和撒督之后这是第一次,显示了犹大祭司的政治性。
――《圣经精读本》
●「耶何耶大」:字义是「耶和华知晓」。
●「奋勇自强」:SH 2388,「奋勇自强」、「使出力量」。 ●「耶罗罕」:字义是「表示怜悯」。 ●「亚撒利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帮助」。 ●「约哈难」:字义是「耶和华已施恩典」。 ●「以实玛利」:字义是「神会听见」。 ●「俄备得」:字义是「服」。 ●「亚大雅」:字义是「耶和华已荣耀了祂自己」。 ●「玛西雅」:字义是「耶和华所作的」。 ●「细基利」:字义是「值得纪念的」。 ●「以利沙法」:字义是「我的神已经审判」。 ◎此处列出五个人的名字,列王纪仅说「打发人叫迦利人和护卫兵的众百夫长」 王下 11:4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祭司的政治势力】
古代近东很多地方的祭司,都具有相当大的政治势力。他们拥有土地和奉献给庙宇的独立资产,并且在感情上控制民心。虽然对以色列来说,先知制度的权力比祭司更加明显,祭司在政治上很可能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约示巴是上一任统治者约兰王的女儿,换言之,耶何耶大与王族有姻亲关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耶何耶大替约阿施夺回王位:首先他召聚通国领袖,使他们在圣殿中与年纪只有七岁的约阿施立约,奉约阿施为王,又使祭司和利未人保护幼王。亚她利雅发觉这计谋之后,不久即被士兵所杀,约阿施终于顺利登位。
――《串珠圣经注释》
【】
约阿施复得王位:本章所载,。
――《串珠圣经注释》
耶何耶大的革命与宗教改革:本章记录了大卫家族的复权革命。事件的大致顺序如下。为起义作准备(1-11节 )→亚他利雅被杀(12-15节 )→耶何耶大确立王权和恢复祭祀(16-21节 )。通过本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内容:①恶人的悲惨结局(21节 ):历史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恶人最终受到报应。如法老的军队被淹死,扫罗和加略人犹大自杀,,耶洗别则更凄惨,她的尸体被狗吃掉,等。本文中的亚他利雅也不例外。她不仅残杀无辜的王室后代,篡夺了王位(22:10-12),而且为了巩固政权,施行暴力,更是为了得到崇拜巴力的国家的支持,迷惑百姓,继续助长偶像崇拜。其结果死在百姓的乱刀之下(21节 )。可见,神不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而且“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恶人称霸,义人受苦的事情常有发生,但信徒应当坚信到了末日神必审判,至终不会失望,;②神是不可战胜的:如果亚他利雅杀绝了包括约阿施在内的所有的王室成员,那么神与大卫的约,,6:12,8:25)和弥赛亚要从大卫家族诞生的应许(7:18,就不能成就了。但神通过约示巴救出了约阿施(22:11),并通过耶何耶大立约阿施为王(1-20节 ),从而遵行了自己的约。同样,耶稣基督也受到了撒但的试探和希律王的威胁,但在神的保守下最终完成了他的救赎的使命。
――《圣经精读本》
【】「他们走遍犹大,从犹大各城里招聚利未人和以色列的众族长到耶路撒冷来。」
◎一般认为 23:2 是耶何耶大利用一个全民聚集的重要节日来执行约阿施的加冕典礼。――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会众在神殿里与王立约。耶何耶大对他们说:“看哪,王的儿子必当作王,正如耶和华指着大卫子孙所应许的话”;」
会众。指与会的利未人,国家的领袖和王室卫队的首长。
――《SDA圣经注释》
【】●「王的儿子必当作王」:直译是「王的儿子作王统治」。
◎ 23:3 耶何耶大提出的理由是:「血统」与「神的预言」,让人无法反驳。――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又说:“你们当这样行:祭司和利未人凡安息日进班的,三分之一要把守各门,」
本书作者与列王纪作者在记述整件事之时,采了不同观点,导致记载上的差异:前者显然着重圣职人员的参与,因为政变是在圣殿发生;后者的着眼点则在军人的参与。综合来说,圣职人员与军人在是次政变中都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串珠圣经注释》
凡安息日进班的: 记录为“迦利人和护卫兵的众百夫长”。结合本节可推断,他们兵分三路,各守王宫、苏珥门以及护卫兵院的后门,协助耶何耶大的起义。
――《圣经精读本》
●「进班」:「值班」。
◎ 23:4-7 基本上就是要保护新王的安全,以免被亚她利雅的党羽杀害。「保护圣殿」,就是保护圣殿中的新王。――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三分之一要在王宫,三分之一要在基址门;众百姓要在耶和华殿的院内。」
王宫。在里,“王宫”似乎指有一部分王室卫兵值班的宫殿。但在《历代志》里,它是指圣殿中幼王躲藏的地方。因为王宫中布置一组利未人,关注事态的发展,可能马上会引起亚他利雅的怀疑,使她有机会采取措施对密谋者实施报复。
基址门。位置尚未确定。
院内。这是惯例。在新王加冕的时候时,除了最亲信的人以外,任何人不得靠近他。
――《SDA圣经注释》
「王宫」:应作圣殿,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基址」门:SH 3247,「根基」、「底部」。「基址门」在 王下 11:6 作「苏珥门」,应该是同一个门的两个名字。
◎由列王纪上下文中看出来,禁卫军分成几班轮值(有可能总共五队 三队值班 两队休息 总共五个百夫长管理 ),但是全部被叫过来加班,而且登基仪式应该就在接着的安息日。历代志下的记载中,参与保护约阿施的人,还包括利未人与犹大首领。当然军队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除了祭司和供职的利未人之外,不准别人进耶和华的殿;惟独他们可以进去,因为他们圣洁。众百姓要遵守耶和华所吩咐的。」
「耶和华的殿」:指圣所。
――《串珠圣经注释》
【】「利未人要手中各拿兵器,四围护卫王;凡擅入殿宇的,必当治死。王出入的时候,你们当跟随他。” 」
「利未人...... 兵器」:这是利未人的另一荣誉。
――《串珠圣经注释》
●「四围护卫」:SH 5362,「环绕」。
●「当跟随」他:「当靠近」。――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利未人和犹大众人都照着祭司耶何耶大一切所吩咐的去行,各带所管安息日进班出班的人来,因为祭司耶何耶大不许他们下班。」
犹大众人。指在场的犹大官员。
所管安息日。见,7注释。
不许他们下班。已结束值班通常要回去的祭司和利未人要留下,以便在当前的紧急情况下说明刚刚上班的人。关于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见代上24,25章。
――《SDA圣经注释》
「犹大众人」:作者喜欢提到全体百姓对王的支持,以强调大卫王朝受欢迎的程度。。
――《串珠圣经注释》
都照着祭司耶何耶大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信仰虔诚的利未人和犹大的群众遵照耶何耶大的命令行事,辅佐约阿施即位。他们保护君王,控制圣殿的出入(6-7节 ),忠于耶何耶大的指挥,配合了耶何耶大的起义。根据的记录,百夫长也领兵参加了起义,而且护卫兵也听从耶何耶大的指挥,可见祭司耶何耶大有很高的威望,同时说明当时亚他利雅已失去了民心。
――《圣经精读本》
●「出班」:「没有值班」。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祭司耶何耶大便将神殿里所藏大卫王的枪、盾牌、挡牌交给百夫长,」
「大卫王的枪、盾牌、挡牌」:见。
――《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王的枪和盾牌」: 撒下 8:7 记载大卫由哈大底谢臣仆手中夺取金盾牌, 王上 14:25-28记载罗波安制造铜盾牌来替代金盾牌。此处「枪」是复数 王上 11:10 是单数型态。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藏在殿中的兵器】
这些兵器储藏在什么地方不能肯定,因为圣经没有提及殿中有军火库。这些可能是供君王游行的礼仪用兵器,在此展示。原为战利品或贡物的重要兵器,可能亦包括在内。希伯来原文中用来形容这些兵器的是罕见的字眼。新国际本译作「小盾牌」(和合本「挡牌」 )之字眼的意思久已湮没,现代学者相信这是借自亚兰文的术语,意指弓匣。礼仪用的弓匣亦在后期波斯浮雕中出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又分派众民手中各拿兵器,在坛和殿那里,从殿右直到殿左,站在王子的四围;」
「众民」:见8注。
――《串珠圣经注释》
【圣殿的地理概况】
王宫的守卫显然是围绕王宫站岗,并且保护王宫前往圣殿的通路。按照列王纪上的描述,所罗门的圣殿似乎是王宫复合建筑的一部分。这个时代圣殿场地和王宫复合建筑的设计,现今所知极少。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领王子出来,给他戴上冠冕,将律法书交给他,立他作王。耶何耶大和众子膏他,众人说:“愿王万岁!”」
领王子出来。王子被领出他一直藏身的圣殿。
律法书。可能指律法书的副本。
愿王万岁。见注释。
――《SDA圣经注释》
“律法书”。大概是一本律法的抄本。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律法书」:原文是「见证书」。大概是 申 17:18-20 所记载的「律法书」。
◎此处记录着犹大王标准的加冕典礼,护卫兵手中的兵器,大概除了当作武器以外,也是一种「礼仪」的元素。――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律法书】
这似乎是制定某种宪法或规章的档。它可能是详述百姓臣服于君王,君王则臣服于主。在埃及的登基仪式中,妥得神要作出宣告,表示诸神正式认可王位的继承。君王、臣民、神明彼此立约的主题,亦可见于主前第二千年纪末期的赫人年表,和主前第一千年纪中期的亚述藩属效忠誓言。亚述档案曾经记录亚述王以撒哈顿与亚述百姓订立有约束力的盟约,要他们忠于继承人亚述巴尼帕。圣经之独特处,在于它说有一份具体的文件要交在君王的手上,这一点是其他经外史料没有提及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膏立】
这里所执行的都是以色列和犹大君王登基仪式的惯常步骤。首先吹响羊角,表示百姓承认并臣服新王。「愿王万岁」这句话出现在圣经历史书好几处地方,和「登基诗」。这句话是在君王即位之后使用的。膏立君王也是象征性的动作,表示耶和华对王的恩宠。有关膏立的进一步讨论,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他利雅听见民奔走赞美王的声音,就到民那里,进耶和华的殿,」
●「奔走」:SH 7323,「奔跑」。【】「看见王站在殿门的柱旁,百夫长和吹号的人侍立在王左右,国民都欢乐吹号,又有歌唱的,用各样的乐器领人歌唱赞美;亚他利雅就撕裂衣服,喊叫说:“反了!反了!”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本章记载歌唱的利未人领人赞美神,为《王下》记事中所无。本书特别看重音乐侍奉。
――《启导本圣经注释》
王站在殿门的柱旁: 。 亚他利雅……喊叫说“反了!反了!”: 亚他利雅见约阿施登位,便大声喊叫。历史学家说亚他利雅率领护卫兵前往圣殿,但被起义军阻拦,便自己一个人进了圣殿。总之,圣殿内没有她的支持者。当她明白起义的事实之后悲愤不已,便撕裂衣服绝望地呼喊。她的这一喊叫并不是向圣殿外的护卫兵求救,而是对突如其来的事态本能的反应。
――《圣经精读本》
●「柱」旁:原文是单数型态,可能指的就是圣殿的两根铜柱雅斤、波阿斯之一。
●「百夫长和吹号的人」:原文是「百夫长(带着 )号角」。 ●「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原文直译是「国中的众百姓都欢乐吹号」。 ●「反了」:「同谋背叛」、「阴谋」。――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王的柱子】
这可能是圣殿入口的两根柱子──雅斤和波阿斯──其中之一。以西结形容圣殿「门廊」的「门框」有供王站立之处。王可能站在专用的平台之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祭司耶何耶大带管辖军兵的百夫长出来,吩咐他们说:“将她赶到班外,凡跟随她的必用刀杀死!”因为祭司说:“不可在耶和华殿里杀她。” 」
“将她赶到班外”。即把亚他利雅从两行士兵中间押出圣殿,任何意图拯救她的人都要被杀。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班」:即「班次」,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因为祭司说,不可在耶和华殿里杀她: 耶何耶大并没有打算在圣殿里处死亚他利雅,因为神圣的圣殿不能被偶像崇拜者和杀人犯的血玷污。因此耶何耶大先将她赶出圣殿,之后在王宫的马门口处死了她(15节 )。可见,尽管在起义的紧要关头,耶何耶大仍没有为了起义而触犯律法。他的这种行为教训我们,今天的教会和信徒在事奉神的过程中,无论其目的或是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圣经的真理。
――《圣经精读本》
●「赶出」班外:「带出去」。
●「班」外:「列」、「排」。――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众兵就闪开,让她去;她走到王宫的马门,便在那里把她杀了。」
「王宫的马门」:的「从马路上王宫去」。
――《串珠圣经注释》
●「马路上王宫」:直译是「马的入口的走道进到王宫」。
●在那里「被杀」:实际上就是「被处死」。 ◎事实上王宫就在圣殿的隔壁,因此声音很容易传达过去。众人特别等亚她利雅离开圣殿区进入王宫区域时,再将她处死。――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王宫的马门】
马门是王宫的一门,并不是城的马门。后者可能是供骑马者从东面进城的通道。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何耶大与众民和王立约,都要作耶和华的民。」
立约。第16-21节记录与重新耶和华立约,废除巴力崇拜,拥立国王,与相对应。
耶何耶大与众民和王。相应的是“与耶和华”。这时耶何耶大是神的代表。因为神是立约的一方,国王和百姓是另一方。
――《SDA圣经注释》
耶何耶大与众民和王立约: 除掉亚他利雅后,约阿施成了犹大的正式的君王,从而政治意义上的起义宣告结束。但在宗教意义上的起义尚未结束。因为,在亚他利雅的鼓动下兴起的巴力崇拜蔓延了犹大全地。因此耶何耶大首先更新了与神的约。本文说耶何耶大与众民和王立约,但则说耶何耶大使王和百姓与耶和华立约。这说明耶何耶大作为神的祭司,与摩西一样起中保的作用。约的内容就是“作耶和华的民”。这与神通过摩西与以色列所立的约相同,24:3-8,34:10-28),是指“以色列要敬拜神,遵行律法,耶和华作以色列的神”。
――《圣经精读本》
◎ 23:16 立约的内容圣经没有记载,不过可以想象就是全国要全心事奉神。因此接着有消灭巴力崇拜的作为。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耶何耶大与王和众民立约:誓要忠于耶和华,并肃清崇邪风气,重整圣殿的敬拜。约阿施登基,通国一片欢乐。这样,犹大国暂不受北国崇邪的风气影响。
――《串珠圣经注释》
【】「于是众民都到巴力庙,拆毁了庙,打碎坛和像,又在坛前将巴力的祭司玛坦杀了。」
●「像」:「偶像」。 ●「玛坦」:字义是「礼物」。 ◎由此处的记载看起来,耶路撒冷已经有了巴力庙,很可能是约兰、亚哈谢或亚她利雅统治期间才建立的,因为看起来只有一个庙被毁、巴力祭司被杀,巴力信仰进入犹大应该只是刚刚起步。所以很有可能是亚她利雅统治期间才将巴力信仰引入耶路撒冷。【巴力庙被拆毁】本节是惟一提到耶路撒冷之巴力庙的经文,因此只能臆测其位置。它可能是王宫一带的私人神庙。然而在耶路撒冷南面两哩的拉玛特拉黑珥,却挖掘到一座类似撒玛利亚王宫的巨型建筑物。其位置也是在城市的卫城之外,与撒玛利亚的巴力庙相同。百姓对于巴力庙被毁的反应,与几年前对耶户大肆整肃的反应性质相似。旧政权一切痕迹都被消除。在埃及新王国时代,杜得模斯三世试图灭尽哈苏雪在位的一切遗迹,而荷伦黑布(Horemheb )等王则着意消除亚顿诸王的痕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何耶大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是在祭司利未人手下。这祭司利未人是大卫分派在耶和华殿中、照摩西律法上所写的,给耶和华献燔祭,又按大卫所定的例,欢乐歌唱;」
派官看守。本节和下一节是“祭司耶何耶大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的具体描述,记录了圣殿正常侍奉的恢复。这在亚他利雅统治期间受到严重的疏忽。
祭司利未人。有古卷为“祭司和利未人”,似乎对一些。因为祭司的职责是奉献燔祭,而利未人族的音乐家则唱诗赞美耶和华,25:1-7)。
分派。大卫把祭司和利未人分成不同的班次,24:3,25:1)。
歌唱。《摩西五经》没有记录圣所的音乐侍奉。音乐侍奉似乎是由大卫所创立的,23:5,25:1-6,。
――《SDA圣经注释》
历代志上第二十四、二十五章描述了这值班的安排。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耶何耶大派……: 有人认为“殿的看守”是守护圣殿不受巴力崇拜玷污的人。但他们是大卫根据班次组织的“献燔祭,歌唱”的人,因此把他们视为监督圣殿上的敬拜和祭祀是否按照律法规定进行的监督者比较妥当。在亚他利雅统治时期,圣殿的敬拜和祭祀、歌唱等仪式或被废除,或变得腐败堕落。因此耶何耶大在约阿施登基的同时,确立了大卫所定的圣殿仪式秩序,从而恢复了圣殿原来的职能。
――《圣经精读本》
◎ 23:18-19 耶何耶大似乎是重新恢复圣殿的敬拜、歌唱与看守。圣经没说明细节,不过很可能这些工作在亚她利雅执政期间都已经停止了。
●「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原文是「设立耶和华殿的官员(复数型态 )」。照说圣殿来本来应该有管理和协助的官员,应该是亚她利雅执政期间将之撤除的。耶何耶大将之恢复。――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耶何耶大对圣殿的敬拜礼仪有何贡献?】
耶何耶大按照历代志上24、25章所记,依大卫的原意,恢复圣殿的班次定例和敬拜事奉。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且设立守门的把守耶和华殿的各门,无论为何事,不洁净的人都不准进去。」
守门的。即看门人。
不洁净的人。参第6节和,3;。――《SDA圣经注释》
【守门的】守门者显然是御用的侍卫,负责把守君王惯常用来进出圣殿范围的通路,。圣殿通往王宫的实际路径已不可考,它可能是在南面,位于圣殿山(Temple Mount )和大卫城之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又率领百夫长和贵胄,与民间的官长,并国中的众民,请王从耶和华殿下来,由上门进入王宫,立王坐在国位上。 」
【耶路撒冷的地理概况】圣殿山位于大卫城北端的最高点。王宫大概是圣殿复合建筑南面的近邻(可能与之相连 )。紧接在其东南面的是汲沦溪谷,这谷把圣殿山和橄榄山分隔开来。大卫城的西南面是欣嫩子谷。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众人已将亚他利雅用刀杀了。 」
●「安静」:SH 8252,「平静」、「不受干扰的」。 ◎ 23:21 意思是政权转移时,虽然旧统治者亚她利雅被杀,但也没有造成流血政变,众人都服膺新王的领导(虽然新王只有七岁 )。显见犹大人还是觉得大卫后裔才是正统的统治者。――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 23章 )】
1耶何耶大深信神对大卫的应许必不落空(23:3),但这信念并没有使他静待神工作,他既抚养约阿施,又争取军方和民间领袖的合作,策动推翻亚她利雅的计谋。这对神的应许(主权 )和人的责任(计划 )二者的关系有何提示?
2在亚她利雅当权的黑暗年日中,你若是敬虔的犹太人,坚信神曾应许大卫的后裔永远作王,你的心情会如何?当消息传出,原来王子约阿施仍在世并将登基时,你会作个怎样的祷告?
3耶何耶大顺利地把「真命天子」送上宝座,并在国中进行改革,他这样做为什么会使所有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23:21)?这和「万军之耶和华是治理以色列的神」有何关系。
──《串珠圣经注释》
【 这少数挺身而出的祭司,维护了大卫的脉裔;在持守真理上,我是否属于那少数的一群?】
太后亚她利雅篡位七年以后,祭司耶何耶大终于奋勇自强采取行动,除去这个拜偶像的统治者。按神的律法向君王(或王后 )进谏,本是历世历代每个祭司的责任,可惜许多祭司胆怯,不敢肩负起使命,只有少数祭司敢挺身而出。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我有没有耶何耶大那样的勇气,在肯定所当做的事之后,挺身坚持下去?】
【光复旧基】祭司耶何耶大冒着可能会丧失性命的危险,做了当做之事──恢复圣殿的敬拜,膏立新王。我们有时必须矫正错误、放胆直言,遇到恶劣的情势,当鼓起勇气来行事。
――《灵修版圣经注释》
「王的儿子必当作王,正如耶和华…所应许的。」
犹大的王统中断了六年,坐在大卫宝座上的,是亚哈的女儿,恶妇亚他利雅。
到了第七年,也就是王子约阿施七岁的时候,大祭司耶何耶大,召聚了利未人和犹大的众族长,来到耶路撒冷,把他们带到圣殿,与王立约,向他们介绍说:“看哪!王的儿子必当作王,正如耶和华指着大卫子孙所应许的话…除了祭司和供职的利未人之外,不准别人进耶和华的殿;惟独他们可以进去,因为他们圣洁…利未人要手中各拿兵器四围护卫王;凡擅入殿宇的必当治死。王出入的时候,你们当跟随他。”
耶何耶大是神的仆人,不仅在政治上要恢复王统,更是在宗教上要归回信仰的正统。在祂适当的时候,神拣选合用的器皿,承担这双重的使命。这工作不是一人可以独任,必须有忠心的人组合在一起。耶何耶大的宣告,是大家的共同认识。
王是神应许的后裔参与这伟大的划时代运动,不是为了政治上的权宜,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有同一的信仰:神赐给大卫的约,他的后裔必当作王。现在坐在宝座上的,不是大卫的后裔,而是反对神,敌挡神旨意的恶妇。我们不要看她有才能,懂得运用政治权术,维持了一个行政体系,也有相当多的人,从她得了权位,受了恩惠;但为了信仰,不能说:对我好的就是好人,必须认定神的旨意,坚持神的原则。
要忠心圣洁护卫王事奉神的,必须是神所选召的,单对神忠心,护卫神所立的领袖。如果谁都可以亲近年幼的王,可能挟持他,或引诱他走上邪路。看环境的险恶,责任的重大,这措施是必要的。这要求有忌邪的心,不是甚么都好,没有选择的智慧不是好事。
要跟随王同他出入服事主的,要以主为中心,或出或入,都不能离开祂。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这就要调整我们生活中的优先,放弃自己看为好,为重要的,时时对正主的引导。
今天我们需要恢复,想从哪里堕落的,回到起初的地步。── 于中旻《历代志下笺记》
【 无论好像拥有多大的权力,并竭力的去维护,都可以突然间消失,因为……】
亚她利雅本以为大事已定,她篡位以后,把所有可能继承王位之人都杀了;但是恶人千虑,总有一失,真相一显明,她立即被推翻。生活即使不能尽如你所望的,可是按真理而行,还是安全可靠的多。
――《灵修版圣经注释》
【 亚她利雅统治下的犹大已远离神;我们也要留心,所追随的领袖在属灵上是怎样的光景……】
亚她利雅像她母亲耶洗别一样遭处死,结束了一生。她拜偶像又篡谋国位,神就惩罚她,使她早早覆亡。犹大在这时已远离神,耶路撒冷也敬拜巴力。
――《灵修版圣经注释》
【「合城都安静,众人已将亚他利雅用刀杀了。」】
这是一次大革命,事前计划地周全,也有效地实行出来。有亚他利雅那样可恶的妇人,将宝座与圣殿都玷污了。耶何耶大以他的机智与勇敢,将整个民族的厄运扭转过来,不是不分的力量可以达成这艰巨的目的。
在每个人生中也会有时需要以坚强的手段作成神的工。我们不敢以坚强的手来把握,却情愿妥协罪恶。其实有时我们确应连根拔出,彻底对付。所以我们务要刚强,蒙爱的人更要受警戒。对耶何耶大来说,他可以将自己关在圣殿中,外界的事不闻不问。然而他高贵地出去,果敢地面对他当代的罪恶。神的呼召是对求告祂的人,要对付罪。这呼声深入基督徒家庭,向属灵的弟兄姊妹,要他们起来反对一切不道德、不圣洁的事。这世界充满着亚他利雅,需要耶何耶大在事奉中,有必要采取行动,在争战中除掉罪恶与错谬。
神的儿女是新耶路撒冷的公民,但他们也是地上的国民。对现今的一切问题不可袖手旁观,容让不虔不义的人来支配与统制。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