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ii. 亚哈斯的不忠
「因为以色列王亚哈斯……所以耶和华使犹大卑微。」 a,参:a b~4,参:b~4 ,参:a,参:
,参: 历代志在亚哈斯作王的时候,来到另外一个低点。首先,亚哈斯不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1节),与他最接近的先王约坦反向。第二,整个对于亚哈斯全盘负面的评价,把他与亚哈家的统治者(代下二十一~二十三),和那些统治直接导致被掳的国王(代下三十六,也参:相提并论。第三,历代志对于亚哈斯失败的形容比列王纪更清楚。作者附加的诠释性见解,说明犹大之所以被惩罚,是因为他们离弃神(6节),并且因为亚哈斯大大干犯耶和华(19节),与以色列的居民所表现的慈悲态度成为尖锐对比(12~15节)。 作者将三个不同的部分放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首先是本章与列王纪下十六章具有相同的基本架构,即使重迭的细节非常少。除了类似的前言和结论外,两处记载都处理相同的三个主题,并且以相同的次序,就是与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5~15节;参:、向亚述王求援(16~21节;参:,和亚哈斯的反叛(22~25节;参:。第二,一些军队和行政方面的细节(如5~8、12、16~18节)以及俄德的预言(9~11节),可能是得自几种未知的来源。虽然无从直接证实历代志的这段材料独出于自己笔下,但以东和非利士事件的独有证据的存在(17~18节),足以显示历代志作者准确描绘主前第八世纪的犹大。第三个部分是在三个连续世代的典范。亚哈斯代表三个当中的第二代,是公义父亲的邪恶儿子,必须对本身的行为负责任,而不是依靠他父亲的顺服,逃避他自己行为的后果(亦见二十七章注释〕。 历代志作者的贡献,可见于特殊的辞汇和独特模式的用法。举例来说,第一个主要段落(5~15节)重复提到将犹大人掳走为囚犯(NIV,5、8、11、13、14、15,参17节)。这个主题预期到被掳事件的本身,暗指亚哈斯的行为使得神约民的生存受到危害。危害的原因在第二个段落阐述(16~21节),其中重要的字词是帮助(16、21节,亦见23节;NIV、GNB在20节翻译成一个不同的字)。在第16、21节出现特别有意义,因为这个字标示这个段落的开始和退出,两者在片语中都是在列王纪内容以外加添的(参:。犹大被掳,是因为亚哈斯寻求错误的帮助,就是求亚述王以及大马色的神明(23节)。没有什么字在第三个段落中特别突出(22~25节),但是越发不忠实(吕译、NIV,参REB、NEB;「越发得罪」,和合)可能用来作为一个标题(22节)。这是希伯来文 ma ̄ʿal 的翻译,也是历代志作者思想的核心,并且从第二十六章以后特别频繁,作为解释犹大最后被掳的原因。 亚哈斯的统治也是以别的君王统治模式记载。扫罗王(代上十)和亚他利雅提供一些类似处,不过扫罗和亚哈斯之间没有太多具体的关联(驳Mosis)。在王国分裂之下,身为犹大末后的君王,亚哈斯也与第一个国王罗波安做比较。两国的居民都体认到对方是兄弟(同族人或同胞,8、11、15节,,并且两个国王都离弃了神(6节,、12),但是罗波安悔改,亚哈斯却没有。然而,还有其他两个类似处也比这些更重要。首先,犹大在亚哈斯之下就像是以色列在耶罗波安一世之下(参:,两者都离弃神(6节,、只顾拜偶像(2~4、23、25节,,废弃了耶路撒冷的圣殿(24节,参:,并且两者都遭受到严重的战败,因为神把他们交在他们同胞的军队手中(5节,参:。第二,犹大在亚哈斯之下经历被掳,是被掳到巴比伦的先兆。这也是干犯神的结果(19、21节,参:,终结了圣殿中合宜的敬拜(24节,参:。由于神恼怒祂的子民(9、13节,参:,祂把他们交付给(5、9节,参:外邦的入侵者(5、17~18节,参:,结果造成圣殿和宫殿被抢夺,圣殿的器皿也被毁坏(21、24节,。 一些好撒玛利亚人提供了一线曙光。北方军队为他们的极端暴力悔改,并照料囚犯所需,遣送他们回家(14~15节),尝试至少扭转神的些许忿怒(13节)。历代志作者的资讯对于他同辈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神对于被掳的人也有怜悯。这故事事实上是如此地动人,耶稣曾经两次用在祂的教训中。膏抹囚犯的伤处、提及驴子和耶利哥,使得这件事对于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供给食物和衣服给被囚又赤身、饥饿的兄弟,很清楚是的背景。173没有一个人的情况会无助到神无法拯救,并且祂保留表现怜悯的权利,给最不被期待的人,甚至是世仇(参:拿一~四;。 a. 亚哈斯的离经叛道 就如先前几个统治的情形,这里的年代也有困难。从亚哈斯过世的年纪(1节)和希西家成为国王的时候来看,亚哈斯似乎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当父亲了!最可能的解释是应该在他的十六年的统治时期再加上与父亲约坦共同执政的时间,不过有一些LXX主张他登上宝座的时候可能是二十五岁。174他统治的日期是在主前七四一至七二五年(Begrich)或七三五至七一五年之间(Thiele、Albright)。 对犹大所有国王最严重的批评,是他行以色列诸王的道(2节)。此处明显提到拜偶像,只有用到约兰身上,不过,但是甚至后者也提不出第2~4、25节五花八门的形容。最值得注意的是增添到列王纪的内容(2b~3a节)。亚哈斯敬拜巴力,让自己跻身于亚哈家的传统;。同时,献孩童为祭的可憎作法(3节)比更清楚,前者的「使他的儿子经火」成为「焚烧他的儿子」(REB、NEB)。欣嫩子谷(参:;;;是耶路撒冷焚烧垃圾的地方,其希伯来名字已经成为流行的用语 Gehenna ,亦即「地狱」。 b. 大屠杀和怜悯 这个段落清楚地分成与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5~8节),及其料想不到的后果(9~15节)。虽然这次战争在旧约圣经中记述过多次,;;,历代志作者的表达方式,却给予人这段经节与较早期的版本互相矛盾的印象。175举例来说,叙利亚和以色列在这里似乎被分开处理,但是在他处却是一个联盟;。历代志是着墨于犹大的战败,相对于联盟没有获得完全胜利的记载。因此表面看起来不同,但其实是相似的。两个入侵者的行为类似到似乎暗示某种类型的同伴关系(5节),不过第6节以后却集中在以色列的角色上。列王纪下十六章和分清楚地表达,这个联盟军队蹂躏了大部分犹大的北方,只差没能攻占耶路撒冷而已。 因此说犹大曾经分别遭受叙利亚和以色列人(字义)「大受掳获」和「大遭战败」是一致的(5节),并且这次的胜利掳了很多犹太人也就不足为奇(5、8节)。这很大的数目(6、8节)可能不是照字面上,不过伤亡统计的数目难题,和计算一个军队的大小有点不同(参如,。不过仍然有可能认为遭到惨死的是一百二十个军队单位,而女人及儿童是从两百个家庭或是同族被带走。无论精确的数目为何,死亡的人包括王室家庭成员,和政府两个最高阶层官员的事实(7节),显出这个危机是何等严重。 这次灾难的理由,和其受灾的程度同样重要。历代志以其典型风格来陈述,因为犹大离弃了神(6节),神恼怒(9节)而把他们交付(5节)给他们的敌人。犹大离弃神、破坏盟约;,,致使他们陷入军事战败和被掳,作为神忿怒的一个记号。以赛亚较早的时候就提出同样的要点(参:。同样神的权能曾保护过耶路撒冷抵挡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军队,现在却用他们作为神处罚的代理者。 然而历代志值此却表明,神的忿怒如何能够毫无预期地回转。从撒玛利亚来的先知俄德介入,迎接胜利返回的以色列军队,带着明显不受欢迎的资讯,就是必须遣送这些战俘回去(9~11节)。他提出三个理由:以色列人的怒气过了头(9节);他们要强制犹大国的战俘成为奴隶是不被接受的(10a节);并且他们在神面前「犯罪」(10b节,JB;「有罪的」,REB、NEB)。就如历代志中许多先前的预言,俄德也用了较早期的圣经。战争当中的过度暴力通常是不得神喜悦的(参:;;;,即使以色列人声称他们无非是向亚玛谢讨回公道而已(。使以色列同胞成为奴隶,违反了、46的律法,因为他们是(字义上)「兄弟」(8、11、15节;「同族」,REB、NEB;「亲人」,RSV),这是整个历代志富有意义的主题(参:,;。并且,强逼……作……奴隶(10节,REB、NEB)这个片语总是与神的不认可相关联,且只有出现在和,后者的情况或许离历代志作者本身的经验不太远。最后,这预言是对于悔改的呼吁(11节)。面对神向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发出的怒气,惟一的盼望(9、11节)是出于神的怜悯,而根据,甚至在被掳之时仍然可以拥有这盼望。虽然他们曾经犯罪违背律法和先知,圣经也指出一条蒙赦免的路。 以色列人有一点值得称许,并且和犹大人反向,就是他们的领袖回应神的话语(12~13节)。他们清楚他们军队的行为,是增添他们的罪恶和神的烈怒(12~13节)。原先可能不是指王国的分裂,乃是指北方人拒绝大卫之约和耶路撒冷圣殿的敬拜(参:,。没有提到以色列国王(12节)相当耐人寻味(不过参考6节)。这一点,加上提及北国的会众(14节,、15)是历代志里几个迹象,让我们知道北国百姓对神有正面的反应(如,,。提名的那些人是一个特别指派的委员会,是以斯拉的时代熟悉的聚集程式;参:,;。此处对囚犯所表现的怜悯,是耶稣教导爱其他人的背景,请参上述讨论。「谁是我的邻舍?」在这里也非常地适切(参:。 c. 错误的帮助 亚哈斯帮助于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就是亚述国王(主前745~727年),其起源和演变的结果,与简洁的记载不同。176列王纪以叙利亚-以色列的入侵,作为亚哈斯燃眉之际帮助的理由,而这里指出以东人(17节)和非利士人(18节)才是麻烦的原因。这两个国家都与亚述人打过仗,就如叙利亚和以色列人一样,而提出,叙利亚和以东人的攻击也有可能甚至是连在一起的。177乌西雅所强加的轭,也给他们有进一步的理由来敌对~7)。非利士人攻击在示非拉具战略性的谷地,不过瑾锁可能是在以色列的更北方。 亚哈斯的「贿赂」所带来任何消除紧张的局势,NEB),却是短暂如昙花,至终亚述王给他麻烦(20节,NIV;「欺凌」,和合、RSV;「压制」, NRSV)。以赛亚预言神将派遣亚述国王作为审判的工具,很快就应验了,犹大成为亚述的藩属国大约叁一十年,并且大部分的以色列立即变成亚述的三个省分(参:。送走圣殿和宫殿财宝,付上了这相当大的代价,却也仍然无济于事(21节)。178亚哈斯真正的失败,乃是寻求人而不是神的帮助。历代志作者的原则是「神有能力来帮助或是推翻」,,并且祂帮助那些信靠祂的人(参:,,。亚哈斯转向亚述,是他不相信的一个记号(参:。亚哈斯同样放肆(19节,NRSV)并且大大不忠实(吕译;「大大干犯」,和合)。前者的形容实际的意思是放肆无度,而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后者在历代志是一个典型的辞汇,没能给神祂所应得的。因此神使得犹大卑微,就如祂容让以色列人在耶罗波安之下,但是却带来更为损失惨重的结果。
d. 亚哈斯变本加厉的离经叛道 虽然这个段落似乎简洁、重复,却代表了一个重要的发展。亚哈斯的急难(22节,也参20节)应当从该字的其他出处来了解,就是在(「被他的敌人攻击」,GNB),,(「在他急难的时候」),作为向神祷告来复兴祂百姓的机会。亚哈斯却根本不知道有此可能,反而越发不忠实(22节,吕译;参19节)。他敬拜征服者的神明(23节),毁坏(「打破」,REB、NEB、GNB)圣殿的器具,关闭圣殿的门,并且在耶路撒冷每一个街角立神龛(24节)。这些在犹大全都是新的发展,不过他寻求叙利亚神明的帮助尤其徒劳无益。就像是亚玛谢的倾覆是因为他敬拜所打败之仇敌的神明、19),亚哈斯敬拜胜利者的神明也遭受到相同的命运。因为亚哈斯一直没能认知到,他的失败是因为耶和华他的神所致(5节),而不是叙利亚的神明,所以神颠覆他和他的百姓。倾覆(NIV、JB、REB、NEB;「败坏」, NRSV、RSV;「败亡」,和合)与的「倾败」是相同的字,再次作为那些没有倚靠神求帮助的人,至终将被击倒的例证。 对亚哈斯主要的批评是:建立大马色来的祭坛,历代志却以亚哈斯越来越离经叛道更广泛的证据取而代之。关闭圣殿的门(并没有与亚哈斯在新坛上的敬拜互相矛盾,因为后者是在圣殿的外面。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惹动……神……的怒气(25节)。这个片语与列王纪非常类似(参如:;,,可见这个材料虽是历代志独有,也可能是来自列王纪也可参考的来源。 e. 亚哈斯的埋葬 这作为结论的公式两次将亚哈斯与以色列诸王相连(27节,参26节),这需要与他的头衔「以色列的王」(19节),和形容犹大的是「全以色列」(23节)一起注意。这些可能都暗示北国在主前七二二年已经被亚述所并吞,代表一个崭新的机会让南国和北国的人考虑,他们身为以色列,在宗教上的合一,比起新的政治分隔更重要。虽然从悔改的以色列人看到神总是有怜悯,然而先前的失败却没有成为好的借镜(,,,,,,、17~24)。进一步的统一机会,是建立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敬拜,在希西家和约西亚统治下来临;但是只有一位后来的君王,才能够真正地把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带来一起敬拜。 亚哈斯的统治以悲惨的结局收场,不过他的埋葬与王室的坟墓分开,很难诠释为被掳主题的一部分(27节)。179就如几个其他的国王(,,,它乃是神审判的一个标志。【】「亚哈斯登基的时候年二十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不象他祖大卫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
本章的根据为《王下》16章,但经作者重写。亚哈斯王倒行逆施,彻底摧毁历代先祖致力保持的纯全信仰。相形之下,北国反成为神用以刑罚南国的手段(8节 )。北国的族长出面要求送返被掳的人,因为犹大人是“弟兄“,不可当作奴隶,免得得罪神(13节 )。从以色列士兵对掳来的人一片爱心(14~15节 ),已看不见分开两国的那些旧恨,团结的希望重燃。
本书始终强调以色列应为一个民族,可惜团结曙光初露不久,北国亡于亚述,余下犹大一国,未几也亡于巴比伦。但团结民族的希望仍在本书萦回。
亚哈斯在位的十六年(主前732~715年 )不包括与约坦共同执政的那三年(主前735~732年 )。
读本章时可参照《王下》16章及各注。作者虽未记撒玛利亚城为亚述王攻陷,从字里行间可看出是在此背景上记亚哈斯王的(参19节注 23节 )。
――《启导本圣经注释》
「年二十岁」、「十六年」:亚哈斯如在三十六岁终结政治生涯,他的儿子希西家登基时不可能已有二十五岁(29:1):亚哈斯绝不可能十一岁便生希西家!七十士译本说亚哈斯登基时是二十五岁;另一种解释是亚哈斯与希西家共同统治了十二年。
――《串珠圣经注释》
【年代小注】
蒂利认为亚哈斯于主前七三五年至七一五年在位。表示与他同时的是以色列的末代君王何细亚,以及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撒缦以色五世、撒珥根二世。这时期诸王的年代十分复杂,各系统的年分有很大的差异。大部分系统都是基于一连串错综复杂的共同执政时期。其中一个对亚哈斯的看法认为他是被犹大政府中的亲亚述派推上宝座,希望与亚述合作能够带来和平;这事最早可能发生在主前七四一年。提革拉毘列色一座建筑物上的铭文,将亚哈斯名列为朝贡者之一(碑文使用他名字的正式写法耶和亚哈斯〔Jehoahaz〕 亚述语作尧哈斯〔Iauhazi〕 )。此外他王玺所盖的印也被考古学家所发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总论:亚哈斯年轻登位,没有遵从前任四王的路线,反恢复了迦南的宗教。
――《串珠圣经注释》
【】
亚哈斯事迹:亚哈斯与父亲共同执政了一段年日,期间亚述帝国势力西渐。他采取亲亚述的政策,以致政治、军事及宗教都受外国的支配。作者将犹大的萎缩归咎于亚哈斯没有忠心跟从神。本章主要取材自列王纪下十六章的资料,作者另加上解释。
――《串珠圣经注释》
亚哈斯的偶像崇拜:犹大的第12代王亚哈斯的统治可用两件特殊的事件来概括:①疯狂的偶像崇拜:亚哈斯在他统治期间自始至终肆行偶像崇拜。他铸造巴力像(2节 ),并在欣嫩子谷烧香(3节 ),在邱坛和山冈上献祭(4节 )。他甚至崇拜摩洛,用自己的子女献祭。为了军事目的访问大马色后,他更加猖狂地对神不敬。如他侍奉大马色的神(23节 ),破坏圣殿的器具(24节 ),废除圣殿的侍奉(29:7),在犹大全地建造邱坛(25节 )等。他的这一行为终于激发了神的忿怒(25节 ),神使犹大陷入了战争的旋涡之中。父亲约坦是一个虔诚的人(27:2-6),而其子亚哈斯却无恶不作。由此可见,对一个人的信仰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个人与神的关系,并且一个国家的领袖的堕落不仅对他个人,而且对整个国民带来悲惨的结局;②外来的侵略: i.亚兰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的入侵(5-15节 ):当时亚述在提革拉毗尼色的统治下施行了强硬的领土扩张政策。因此受到威胁的以色列王比加和亚兰王利汛结盟,并要求犹大加盟,却被亚哈斯拒绝。于是利汛和比加为了废除亚哈斯,另立一个有名无实的王,让犹大加入反亚述联盟,而发动了侵略战争; ii.以东和非利士的侵略(16-17节 ):以东占领了以拉他,俘虏犹大人,非利士又侵占犹大的两座城市,并定居在那里。在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亚哈斯不顾神藉以赛亚向他说的话,求助于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亚哈斯不信神,想依赖人的力量躲过危机,实际上这两场周边国家发动的战争,都是神惩戒缺乏信仰的亚哈斯的手段(5-9-19节 )。亚哈斯受到惩戒,不但拒绝悔改,反而更加猖狂地行恶(22-25节 )。由此可见撒但的邪恶。
――《圣经精读本》
【】「却行以色列诸王的道,又铸造巴力的像,」
“巴力的像“是由城邦西顿引入以色列国,现在又由以色列国传到犹大。亚哈斯也象北国,拜异邦的假神(23-25节 )。
参,20. ――《启导本圣经注释》
「以色列诸王的道」:指拜偶像。
――《串珠圣经注释》
【铸造偶像】
亚哈斯所铸之像所代表的是迦南诸巴力,不是地方性的神祇。「巴力」一词使用复数的理由,可能与希伯来语中「伊罗兴」一字也是复数的原因相同──伊罗兴是希伯来语泛用的「神」字。为供崇拜铸造偶像,为摩西律法所禁。巴勒斯坦多个遗址都发现了用来铸造迦南神祇(包括巴力 )的金属模子。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并且在欣嫩子谷烧香,用火焚烧他的儿女,行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驱逐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
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和南面,18:16)。在这里举行迦南宗教最残忍最恶心的仪式。
焚烧他的儿女。显然作为献给摩洛的燔祭,20:2,,32:17)。献人祭是巴勒斯坦最恐怖的罪行之一,在犹大的历史中,时有举行这样的宗教仪式,19:2-6,32:35,。
――《SDA圣经注释》
“欣嫩子谷”。耶路撒冷西南的地区,羣人在那里行可憎的异教礼仪。后来,约西亚禁止这些行为。“焚烧他的儿女”。儿女概指他的后裔。说明那是他的儿子。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城南。焚烧儿女为向迦南人的神摩洛献祭的一种仪式。此邪风在所罗门时代已经开始。
――《启导本圣经注释》
「用火焚烧他的儿女」:见。
――《串珠圣经注释》
用火焚烧他的儿女: 指亚哈斯崇拜摩洛(Molech ),用人献祭的事情。摩洛与亚扪民族的神米洛(Milcom )与摩押民族的神基抹相同,它的祭拜仪式中有人身祭祀,特别是让婴孩通过火焰而献祭的仪式,,。这一可憎的祭祀主要在欣嫩子谷举行,并且一直延续到犹大王亚哈斯和以色列王何细亚时期。希西家进行宗教改革时禁止过这一祭祀仪式,但是从西番雅又将此定罪的情况来看,直到约西亚王时期,这种祭祀仍然在暗中盛行。
――《圣经精读本》
【欣嫩子谷】
欣嫩子谷横列于耶路撒冷的南面,在城的东南角与汲沦溪谷会合。通往这谷的城门是哈珥西门(或作瓦片门 和谷门。这谷因着亚哈斯和玛拿西在此崇拜巴力而遗臭万年。约西亚王污秽了这个地区,来防止将来有人再度在此拜祭偶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用火焚烧儿女】
圣经作者将外邦人焚烧自己的儿女来事奉神明,,和拜偶像的以色列人「使儿女经火」,视作不同的两回事。但「使儿女经火」若果不是以儿童为祭的话,就无法肯定是什么。将「使儿女经火」与其他迦南的占卜方法同列。同时代的亚述史料,也可以找到这时代有焚烧儿童的迹象。亚述一部分的经济档的惩罚条款包括「将孩童献给辛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并在邱坛上、山冈上、各青翠树下献祭烧香。」
青翠树: 暗示举行偶像崇拜仪式的场所时经常使用的词,。迦南人一般在树木茂盛的地方举行崇拜仪式,而以色列人早在征服迦南时就应该废除这些仪式。
――《圣经精读本》
【邱坛和青翠树】
圣经并没有提到其他犹大君王在邱坛崇拜,只将之列为犹大百姓的行为。希伯来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来描述神庙的非法祭礼,和耶路撒冷圣殿的合法献祭。亚哈斯当然因为所作的非法祭礼而遭受谴责。有关邱坛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以,耶和华他的神将他交在亚兰王手里。亚兰王打败他,掳了他许多的民,带到大马色去。神又将他交在以色列王手里,以色列王向他大行杀戮。」
战败为背弃神的一种刑罚。亚兰王是和北国连手攻打犹大,本书把二者分开来记述。
――《启导本圣经注释》
交在亚兰王手里: 其字面意思为“交在手下”,意译则为“任他灭亡”。此句常用在完全相反的两种情况。即神的百姓打败敌军和敌军打败神的百姓时使用。前者指以色列百姓因依靠神,尽管处于劣势也取得胜利,,,后者指神任凭犯罪的以色列被敌军打败而置之不理,。
――《圣经精读本》
【被亚兰人击败】
本节所描述的,是所谓叙利亚─以法莲战争(Syro-EphraimiticWar )。一个广为学者接受的理论,认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国家(包括以色列和亚兰 )缔结联盟,要与在提革拉毘列色三世领导下日益强大的亚述对抗。大马色亚兰的王利汛于主前七三三年成为盟主。在此以前一年,亚兰和以色列试图强逼犹大王亚哈斯加入对抗亚述的联盟,并且设法剥夺亚哈斯的王位。亚哈斯向亚述求救,亚述便在主前七三三至七三二年西征,蹂躏全区,灭大马色的亚兰国,在以色列设立傀儡君王(何细亚 )。其他学者则相信叙利亚/以法莲联盟的侵略行为只是反映他们扩张领土的野心,与结盟抵抗亚述无关。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亚述年表删削之处甚多,但仍可以看出亚述东征西讨的梗概。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犹大惨败于亚兰、以色列联军:本段记载比较详尽。有关这次战争的原因,见注。作者一再强调犹大的失败与亚哈斯拜偶像有关。
――《串珠圣经注释》
【】「利玛利的儿子比加一日杀了犹大人十二万,都是勇士,因为他们离弃了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
比加是北国以色列的王,弑比加辖后纂位。
――《启导本圣经注释》
【】
至于更多有关亚哈斯的问题,参看以赛亚书第七章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有一个以法莲中的勇士,名叫细基利,杀了王的儿子玛西雅和管理王宫的押斯利甘,并宰相以利加拿。」
管理王宫的。显然是王宫的总管,18:3)。
宰相。;。提到这三个重要人物的死,是因为他们与亚哈斯的亲密关系。打击他们就是打击国王。
――《SDA圣经注释》
当时亚哈斯刚登基不久,儿子尚幼小,玛西雅不可能是他的儿子,大概是前一代的王子,握有军权。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掳了他们的弟兄,连妇人带儿女共有二十万,又掠了许多的财物,带到撒玛利亚去了。」
「撒玛利亚」:北国的首都。
――《串珠圣经注释》
【】
亚兰和以色列联军的入侵: 以色列百姓亲切地对待了犹大的战俘,其含义如下:①神对犹大(信徒 )的关爱:犹大的百姓受神的惩戒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如此,当他们被掳押送到撒玛利亚时,神临到俄德,通过他感动以色列军队,让他们自由回国。这正是神即便在忿怒中也不忘矜恤的爱;②真诚的兄弟之爱(信徒的爱 ):自分裂以来,以色列与犹大之间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因此他们对犹大的反目情绪很强烈。而且南犹大作为神政王国,神在此展开了救赎历史,相比之下,北以色列是悖逆大卫王朝而建立的国家,暂时被排挤在神的拯救之外,因此以色列百姓必然有宗教上的自卑感和不满情绪。然而尽管内心压抑着不快,但他们却善待犹大的战俘,并释放回国,这让我们想起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特别是俄德称战俘为“弟兄(fellowcountryman )(11节 ),从而表明了释放犹大的战俘就是出于真诚的兄弟之爱。
――《圣经精读本》
【】「但那里有耶和华的一个先知,名叫俄德,出来迎接往撒玛利亚去的军兵,对他们说:“因为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恼怒犹大人,所以将他们交在你们手里,你们竟怒气冲天,大行杀戮。」
一个先知。这段(第9-15节 )关于俘虏回家的内容,只记录在《历代志》中。
神恼怒犹大人。神要以色列人明白,他们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不是靠他们自己的本领,而是因为犹大的罪。神从犹大收回保护的手,使以色列有可能取胜。
怒气冲天。神从犹大收回保护,并不意味着以色列可以对自己的邻居采取严厉残忍的手段。神无限公义,“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赦免罪孽和过犯,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神允许亚述成为惩罚祂子民的工具,但也预言祂“必罚亚述王自大的心”,。
――《SDA圣经注释》
【】
北国先知俄德的警戒和劝告:北国兵士战胜犹大乃是出于神的允准,非他们的本领;他们不应滥杀南国同胞,又使犹大人作奴婢,这种罪行必招惹神的忿怒,所以以色列人应立即释放犹大俘虏。
――《串珠圣经注释》
【】
列王纪下没有这部分的记载。这里叙述一位只在这里提及的先知俄德怎样反对北国拘留他们从南国带来的战犯,原因是他们是兄弟。结果战犯得以穿上衣服,获得食物的供应,然后被送回耶利哥去。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看注。有的解经家认为耶稣据此讲出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俄德一名不见他处,他说的话与13章亚比雅的话适成对照。
――《启导本圣经注释》
【】「如今你们又有意强逼犹大人和耶路撒冷人作你们的奴婢,你们岂不也有得罪耶和华你们神的事吗?」
你们岂不也有得罪耶和华你们神的事吗: 俄德的质问表明了以色列人把犹大的战俘当奴隶的想法不仅是不正当的,而且是无权的。因为,以色列人只是神惩戒犹大的工具而已,而且以色列的罪行决不亚于犹大。何况律法本身也禁止虐待同族或把同族当奴隶。这一质问与耶稣对要处死行淫的妇人的众百姓说的话相似。
――《圣经精读本》
【】「现在你们当听我说,要将掳来的弟兄释放回去,因为耶和华向你们已经大发烈怒。”」
要将掳来的弟兄释放回去。神借着摩西明令禁止以色列人奴役自己的弟兄。
向你们。以色列人已目睹神的烈怒临到犹大人时,他们所遭受的厄运。神的烈怒现已转向以色列,这引起了一些以色列领袖的认真思考。――《SDA圣经注释》
【】「于是,以法莲人的几个族长,就是约哈难的儿子亚撒利雅、米实利末的儿子比利家、沙龙的儿子耶希西家、哈得莱的儿子亚玛撒起来拦挡出兵回来的人,」
本节暗示着尽管以色列在神面前犯了罪,但其中也有虔诚的人。本文的作者特别指出他们的名字,从而强调了王国时代以后尽管神的拯救暂时把他们排除在外,但北方10支派依然是弟兄。
――《圣经精读本》
【】「对他们说:“你们不可带进这被掳的人来!你们想要使我们得罪耶和华,加增我们的罪恶过犯?因为我们的罪过甚大,已经有烈怒临到以色列人了。” 」
【】「于是带兵器的人将掳来的人口和掠来的财物都留在众首领和会众的面前。」
【战俘所得的对待】亚述年表和壁画浮雕描绘被掳离开本地的人所要忍受的残酷对待。男性通常赤身,鼻子和嘴唇往往穿着痕子,有些人缺了臂腿。又有人带着财物同行。以色列人显然也采取类似的政策,但被先知俄德所谴责。因此本段所描述的看顾和怜悯程度,是很值得留意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上提名的那些人就站起,使被掳的人前来;其中有赤身的,就从所掠的财物中拿出衣服和鞋来,给他们穿,又给他们吃喝,用膏抹他们;其中有软弱的,就使他们骑驴,送到棕树城耶利哥他们弟兄那里;随后就回撒玛利亚去了。」
棕树城耶利哥。。――《SDA圣经注释》
俘虏被送到耶利哥,因它是最靠近南国的一个以色列城邑。
――《串珠圣经注释》
如果北以色列军队欲求战功,贪恋战利品,那么也许对俄德要求释放战俘的警告充耳不闻。因为,当时他们全副武装,只要他们愿意,完全可以用武力达到目的。但他们顺应了先知的旨意,不仅把战俘和战利品交在大众面前(14节 ),而且还对战俘以礼相待,从而表现出了他们将自己的名誉和利益置之度外而去顺服神的行为。
――《圣经精读本》
【】「那时,亚哈斯王差遣人去见亚述诸王,求他们帮助;」
看。
――《启导本圣经注释》
那时,亚哈斯王……求他们帮助: 受到以东和非利士侵略(17-18节 )的亚哈斯王向提革拉毗尼色求助有他的理由。因为当时亚述在提革拉毗尼色的统治下施行了对外扩张政策,依次征服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小国,发展成了强国。因此亚哈斯认为与亚述结盟,借助他的力量是最安全的方法。但这种想法恰恰是自取灭亡的行为。因为支持犹大的亚述王反而占领犹大,并向他们索取庞大的贡品,于是亚哈斯不得已将耶和华殿和王宫的财宝献给了亚述王(20-21节 )。
――《圣经精读本》
【亚哈斯求助于亚述】
被其他叙利亚─巴勒斯坦国家侵略之时,亚哈斯的应付方法是向亚述求救。亚述年表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这个恳求,却把他列为向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朝贡的君王之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有关这时期的更多事件,参看至31节的脚注。“欺凌他”(20节 )。要求他进贡。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亚哈斯向亚述求助:有关此事,列王纪认为是亚哈斯为消除以、亚联军入侵的措施,这里则以为是他经历侵略后的报复计策;不过两处的描述并不尽相同,有可能是记载了不同阶段的事。
――《串珠圣经注释》
【】
「因为以东人又来攻击犹大,掳掠子民。」
「因为以东人 ...... 」:可译作「当时,以东人 ...... 」。以东与非利士在亚玛谢、乌西雅、约坦时受制于犹大(25:11-12,26:2-)。这时,以东显然再次占领以录(「以拉他」 ,16:6)。
――《串珠圣经注释》
【军事上的困境】
【】「非利士人也来侵占高原和犹大南方的城邑,取了伯示麦、亚雅仑、基低罗,梭哥和属梭哥的乡村,亭纳和属亭纳的乡村,瑾锁和属瑾锁的乡村,就住在那里。」亚哈斯不但惧怕亚兰和以色列联军的侵略,似乎也是为了与以东和非利士打仗,才向亚述求援。最近沿着以东和犹大的古代边界的挖掘,证明了以东在隐哈泽瓦(En Hatzeva 或作哈泽瓦泉 )和基米特(Qitmit )等镇,侵入了犹大的南地(尼革 )。在亚拉得出土,上书这时代之军事公文的陶片,亦显示他们认为以东侵略逼近眉睫。非利士人把领土扩张到萨非拉,收复从乌西雅年间开始受犹大控制的地区。本段的描述包括通往犹大山地的三大山隘(亚雅仑、梭烈、以拉三谷 ),但提到的城市却没有一个找到被非利士征服的考古证据。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在主前七三四年的战事也将非利士列为攻打对象之一,战果是他于主前七三四年在迦萨竖立石碑,并在七三三年攻陷亚实基伦。宁鲁德出土的一封亚述信件反映了巴勒斯坦在这时候十分动荡。亚哈斯所丧失的土地并没有归还给他,反被组织成亚述的行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曾受到乌西雅的沉重打击。他们急于要报复。他们所夺取的城市都是在犹大和非利士人经常有争议的地带。
就住在那里。这些不是小规模的边境骚扰,而是重大的军事行动,占领和控制了所夺取的地区一段时间。
――《SDA圣经注释》
非利士人趁火打劫,收回乌西雅王所攻取的城邑。此处所列诸城都在耶路撒冷以西,在犹大山地和非利士人居住地接壤处。
――《启导本圣经注释》
本节的地方是犹大与非利士接壤的城邑、乡村。
――《串珠圣经注释》
【】「因为以色列王亚哈斯在犹大放肆,大大干犯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犹大卑微。」
本章称亚哈斯为“以色列王“(本节-26~27节 ),而非“犹大王”,殊难明白。可能作者认为北国位亚述所亡乃旦夕间事,其百姓兄弟之情甚炽(8~15节 ),民族复合有望,犹大一国之君可称为全民之王。此处的“以色列”应指民族而非北国。参《代上》条目四。记的是以色列人被制伏,而犹大人得胜;现在因亚哈斯背弃正道,神所挫折的反而是犹大人。
――《启导本圣经注释》
「以色列王亚哈斯」:此时北国已亡于亚述手中,作者自此以这称呼加诸以色列唯一的统治者犹大君王身上。有关作者的「全以色列」观念,参本书简介。
――《串珠圣经注释》
【】「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上来,却没有帮助他,反倒欺凌他。」
提革拉毗列色。指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公元前745-727 ),是亚述皇帝中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据亚述年表(Assyrian EponymCanon 或limmu list ),他于公元前734年与非利士人作战;在公元前733年和732年攻打大马士革。这些战役可能是他对亚哈斯求助的反应。
欺凌他。亚述王对亚哈斯或犹大人的利益并不关心。他攻打亚兰和非利士是为了自己和自己国家的利益。亚述人既要消灭其他民族,也要消灭希伯来人。亚哈斯和希西家不久就会看到这一点。
――《SDA圣经注释》
「却没有帮助他」:根据, 亚述为帮助犹大,把亚兰歼灭了,及后更亡了北国。历代志下的作者在此显然是从较长远的历史去看亚哈斯求助亚述一事,提革拉毗尼色虽然履行诺言攻击亚兰,但对犹大也欺压一番(21 ),从此犹大再无宁日。
――《串珠圣经注释》
却没有帮助他,反倒欺凌他: 这句话并不意味着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完全没有帮助犹大。因为,亚述的确应犹大的要求征服亚兰并杀死了利汛。只是历代志的作者认为读者熟知这一事实,便省略,直接记录了亚述占领犹大的环节。“欺凌”是“压制”或“折磨”的意思,这说明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三世不仅没有帮助犹大击退以东和非利士,反而包围并进攻了犹大。
――《圣经精读本》
【】
据《王下》所记,亚述王应亚哈斯之请,攻取了大马色,杀了亚兰王利汛,并掳去其民。犹大王得到喘息机会,但自己也向亚述称臣纳贡。
――《启导本圣经注释》
【】「亚哈斯从耶和华殿里和王宫中,并首领家内所取的财宝给了亚述王,这也无济于事。」
【】「这亚哈斯王在急难的时候,越发得罪耶和华。」
亚哈斯王……越发得罪耶和华: 人面对神的惩戒时的反应有两种:①悔改归向神;②越发敌对神,走邪恶的路。本节的亚哈斯是后者的典型。他越是受到神的惩戒和灾难,越不肯悔改,反而变得更加邪恶。我们由此看到了恶人(撒但 )的邪恶的本性。
――《圣经精读本》
【】
亚哈斯向不能自保的偶像求助:。 亚哈斯一错再错,他上大马色本为朝见亚述王,但可能在那里看见一座建筑得很出色的祭坛,便要在耶城仿建。列王纪没有明言亚哈斯的动机,可能暗示他用此新祭坛祭祀耶和华,以博取的欢心。代下此处则解释他这样做是出于愚昧:他要拜亚兰的神,其实那些神连亚兰也不能保佑。
――《串珠圣经注释》
【】「他祭祀攻击他的大马士革之神,说:“因为亚兰王的神帮助他们,我也献祭与它,它好帮助我。”但那些神使他和以色列众人败亡了。」
“祭祀…大马色之神”:看注。
“那些神使他和以色列众人败亡”暗示了以色列人被掳的命运。南国若非希西家及时改革,当早已陷于同一命运。
――《启导本圣经注释》
亚哈斯亵渎神的罪行应归咎于他对大马色的访问。根据的记录,他为了见亚述王,去了大马色。在那里他看到外邦的神殿之后,将它的结构和外观描画给了祭司乌利亚。乌利亚则根据亚哈斯的图纸,制造了偶像祭坛,亚哈斯回到犹大后便在那里举行了祭祀。亚哈斯没有供奉全能真神,而是被大马色强大的国力所压服,侍奉他们的偶像,可谓是愚蠢之极(25:15)。
――《圣经精读本》
【大马色之神】
古代近东大部分人种都相信神明在地理上各自被辖区所规限。君主实际上是受托管理属于神祇的土地。神明通常无法控制自己领土以外发生的事情(那是其他神祇的辖区 )。由于大部分战争都被当作是圣战来执行,胜利便归助于得胜军队的神明。
早至主前第三千年纪中叶,苏美城市拉加什已经宣称击败邻邦乌玛(Umma ),是他们诸神所赐的胜利。亚哈斯在此坦承亚兰人胜过他,可见他们的诸神更有能力,也更加有理。哈达(风暴之神 )是亚兰诸神系统中大马色的神明之一,按照迦南的史料,这大概是巴力的正名(「巴力」只是「主」的意思 )。
此外,亚哈斯又为大马色的神造了一座大坛。究竟这是腓尼基、亚兰,甚至亚述形式的坛则不清楚。这坛是造来取代所罗门王所建之铜坛的。亚哈斯访问的庙宇大概是哈达临门的庙。然而本段所描述的,却是典型的以色列礼仪。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哈斯将神殿里的器皿都聚了来,毁坏了,且封锁耶和华殿的门;在耶路撒冷各处的拐角建筑祭坛,」
毁坏了。见注释。圣殿的神圣器皿似乎遭遇了一场浩劫。
封锁耶和华殿的门。亚哈斯停止了圣殿的崇祀,熄灭了灯火,不再烧香和献祭。
各处的拐角建筑祭坛。一个大燔祭坛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让百姓认识到只有一位真神。而遍布耶路撒冷的祭坛则宣扬亚哈斯所倡导的多神论。
有关亚哈斯意图取缔耶和华敬拜的详情,参看、17、18节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亚哈斯除了拿圣殿中的对象进贡亚述王,还禁止百姓在殿内敬拜。
“耶和华殿的门”指进入圣所和至圣所内的廊子的门。
――《启导本圣经注释》
「亚哈斯将...... 毁坏了」:见及注。
「封锁耶和华殿的门」:圣所内的祭祀乃完全终止。
――《串珠圣经注释》
将圣殿里的器皿都聚了来,毁坏了: 指为了在偶像祭坛献祭,把圣殿里的器皿当俗物用,也改变了它的用途。根据29:3-19的记载,在亚哈斯的统治下,圣殿不仅被封锁,灯火也被吹灭,而且圣殿的祭祀仪式也被中断(29:7)。此外,燔祭坛和那里的所有器皿都被玷污,陈设饼的桌子放置在一边。当年犹大王亚比雅谴责堕落的北国,并为遵守神的诫命的南犹大辩护时,举出的证据中就包括了圣洁地使用圣殿器皿(13:11)。而如今亚哈斯统治下的南王国却把圣殿的器皿毁坏一空,与北王国一样堕落。
――《圣经精读本》
【神殿里的器皿】
这些圣殿器皿大概包括容器、用具、陈设、工具。按照,亚哈斯必须依照指示将各物运给亚述王;「安息日的廊子」是其中之一。然而亚述人通常不会干顶地方性的祭仪习俗。亚哈斯呈上这些物件显然是为了满足贡物中金属的定额。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各处的拐角筑坛】
巴比伦文献提到街角和院落的小型露天神庙或壁龛。一份文献说女神伊施他尔在巴比伦城有一百八十个这种设施。这些神龛凸起于地,顶端设有祭坛,到此的主要是女子。如是者本节「拐角」一语,基本上大概是指祭仪用的壁龛。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又在犹大各城建立邱坛,与别神烧香,惹动耶和华他列祖神的怒气。」
邱坛。参第2-4。
惹动。,17。――《SDA圣经注释》
【在各城建立邱坛】如今犹大全地都变成了外邦祭仪的中心。亚述人(亚兰人亦然 )并不强逼任何属民改拜别神,但向他们朝贡的民族或会觉得改拜征服者的神祇,或许能够改善与他们的关系。有关邱坛的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亚哈斯其余的事和他的行为,自始至终都写在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上。」
【】结语:亚哈斯没有葬在王陵里,作者暗示这是由于他拜假神的缘故。
――《串珠圣经注释》
【】「亚哈斯与他列祖同睡,葬在耶路撒冷城里,没有送入以色列诸王的坟墓中。他儿子希西家接续他作王。」
亚哈斯是犹大诸王中继约兰、约阿施和乌西雅之后未能葬入以色列诸王坟墓中的王。
――《启导本圣经注释》
「以色列诸王」:指犹大诸王,参11:3注。
――《串珠圣经注释》
没有送入以色列诸王的坟墓中: 亚哈斯是第三个因生前的恶行而失去葬在列王坟墓的荣誉的君王。其他两位是约兰(21:20)和约阿施(24:25)。乌西雅的结局尽管与他们有所不同,但同样因罪而患麻风病,而受到了同样的待遇(26:23)。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28章 )】
128章里,北国人有什么值得我们效法之处。
──《串珠圣经注释》
【 成年人有责任保护幼小,并把他们带到神面前。对于这分责任,我承担了多少?】
【弟兄与外人】杀幼童给偶像献祭,这种宗教何等罪大恶极,因为亚哈斯容忍这种邪风,神就容许犹大国被仇敌征服。时至今日,这类邪风并没有减少。在许多落后的地方,人们为了种种古怪的理由,继续残酷地杀害儿童,数目之多可能连亚哈斯也感到震惊。如果我们要孩童接受基督作救主、来到主面前,首先就要让他们平安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灵修版圣经注释》
「要将掳来的弟兄释放回去。」
弟兄可能与我们意见不同,弟兄可能被过犯所胜,但总不能改变生命的事实,弟兄就是弟兄。,不论他堕落到甚么程度,这事实既然存在,就该照此待他。
弟兄相争的悲剧
犹大王亚哈斯犯罪悖逆,像北国以色列同样的败坏,真成了难兄难弟,都去拜巴力,甚至堕落到一个地步,效法外邦人的风俗,用火焚烧自己的儿女,献给所拜的偶像。犹大和以色列,本来敬拜同一位真神,出于同一血源;竟同样的背道,去拜巴力。但崇拜假神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认同,却打起仗来。比加是个弱国的王,抵御外侮不足,只是对付同族有余,所加于犹大国的伤害,创下过于任何的外敌的最高纪录:“一日杀了犹大人十二万…杀了王的儿子玛西雅,和管理王宫的押斯利甘,并宰相以利加拿”。在许多年前,英雄士师基甸,审判所擒的米甸二王西巴和撒慕拿,所杀的人是甚么样式;回答说:“他们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样式。”基甸立即说:“他们是我同母的弟兄…”,对他们执行死刑,为弟兄报仇。爱神的,必不恨照着神形像所造的弟兄。
弟兄良知的醒觉北国以色列虽然败坏,背离神,但神仍然怜悯,使他们中间有神的仆人,正如他们曾出过以利亚,以利沙那样的先知。以色列人带着二十万犹大俘虏,凯旋归来。俄德出来迎接着他们,一人敢于指责得胜的万军,奉耶和华的名告诉他们:“要将掳来的弟兄释放回去!”他们看是俘虏;神的仆人看来是弟兄:抓住弟兄的失败不放手是犯罪。几个深明大义的族长,也起来阻挡,不准带进掳来的人,以爱心待弟兄,释放回家。
弟兄出卖的愚昧北国以色列人的良知醒觉过来,不敢以弟兄为奴隶,释放俘虏回家。亚哈斯王不甘受弟兄的欺压,却甘愿去作亚述的奴隶,贿赂亚述攻打兄弟之邦的以色列,最后促成以色列灭亡。这看似聪明的战略,实在是手足相残,不啻饮酖止渴,不仅招致欺凌,且成了开门揖盗,最后不免成为另一个被灭者。
这悲惨的历史,对于我们是多么深切的启示:违背神的命令,不以弟兄的爱彼此相待,是极之愚昧的事。── 于中旻《历代志下笺记》
【「其中有赤身的……给他们穿,又给他们吃喝。」】
这是十分慷慨的举动。以色列人可以任意扰害犹大,侵犯他们的土地。但是他们非但没有捣乱,反而以善胜恶,正好似使徒保罗所说的:你的仇敌若饿了,给他们吃,若渴了,给他们喝,你这样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头上。
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受人伤害,受人为难呢?你没有报复,却也不能为他们祷告。你尽量避开他们,那是你无意克服罪恶。这样不合乎主的标准。你的责任不是只保持距离,宽容他们,而是以爱来消弭罪恶,化敌为友,在敌对的情形下建立友爱。这是神的方法,我们要完全,像我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你是否愿意尝试?你肯对害你的人表示恩惠?其实这不是「愿意」,而是「应该」。你在应作的事努力,仰望神,祂必灌输你无限的热爱。你若求祂的旨意,好似那撒玛利亚人那样对犹太人。神必帮助你增加信心,使你有力量来服事。别人的心必定溶化,你自己比穿上救恩的华服,有温和与安静的心,这在神面前应付出重大的代价。
──迈尔《珍贵的片刻》
【 人生每一次的难处,都是亲近神的机会,只是有时我……】
艰难可以摧残人,也能激励人成长并迈向成熟。对亚哈斯来说,急难使他的灵命倾覆了。我们遭遇急难时,不要像亚哈斯那样。面对困苦悲伤,切记逆境也给我们机会成长。不要因为难处而远离神;乃要来到祂面前寻求祂。把这些时刻看成求神帮助的机会。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