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历代志下 第36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国民立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在耶路撒冷接续他父作王。」

2「 约哈斯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三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三个月。」

3「埃及王在耶路撒冷废了他,又罚犹大国银子一百他连得,金子一他连得。」

4「埃及王尼哥立约哈斯的哥哥以利雅敬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改名叫约雅敬,又将约哈斯带到埃及去了。」

「约哈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肯施行公平和公义()),结果「作王三个月」())就被埃及掳去当人质;神的国度成了埃及的附庸,神百姓的王也变成了法老的傀儡。
本章刻意用相似的模式记录了四个王的行恶())、被抢())和被掳())。这清楚地表明,犹大君王的被掳不是个别的事件,而是同一现象的多次重复。在属灵的实际中,犹大已经被掳了,所以在主耶稣基督的家谱里,把约西亚算作被掳巴比伦之前的最后一个王())。约西亚以后的四个恶王,在马太福音一章的家谱里都不再被神数点,因为在属灵的实际上,他们已经被掳;历史上,这四个王最后全部被掳:约哈斯被掳到埃及,约雅敬、约雅斤和西底家被掳到巴比伦。
「约雅敬」())的意思是「耶和华兴起」,「以利雅敬」())的意思是「神举起」,两个名字的意思差不多。法老替「以利雅敬」改名为「约雅敬」,只是替换了前面两个希伯来字母,可能是表示对犹大王行使主权,从此犹大成为埃及的藩属国。
上图:迦基米施战役示意图。主前612年,巴比伦和玛代联军摧毁了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迁都哈兰。主前610年,哈兰被攻陷,亚述残余力量逃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埃及统治下的迦基米施。主前609年春天,埃及法老尼哥二世于率军北上援助末代亚述王。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领巴比伦和玛代联军,在迦基米施战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败亚述和埃及联军,亚述帝国灭亡。

5「约雅敬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华——他神眼中看为恶的事。」

6「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上来攻击他,用铜链锁着他,要将他带到巴比伦去。」

7「尼布甲尼撒又将耶和华殿里的器皿带到巴比伦,放在他神的庙里(或译:自己的宫里)。」

8「约雅敬其余的事和他所行可憎的事,并他一切的行为,都写在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上。他儿子约雅斤接续他作王。」

约雅敬是埃及王安排的傀儡,在神面前极其放肆()),所以神说:「他后裔中必没有人坐在大卫的宝座上」())。
主前605年,也就是「约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先知耶利米宣告,他已经不断宣讲神的旨意23年,但百姓始终「没有听从」()),反而惹神发怒,「陷害自己」())。因此,「这些国民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接受神的管教;而七十年后,神将刑罚巴比伦。
在这一年,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在迦基米施战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败了埃及和亚述联军,亚述帝国灭亡。同年,尼布甲尼撒继承王位,乘胜追击,把埃及法老赶回埃及,夺取了黎凡特地区的控制权。犹大也从埃及的藩属国变成了巴比伦的藩属国。
尼布甲尼撒掳走了犹大王约雅敬、部分圣殿器皿())和包括但以理在内的一些犹大贵族())。后来约雅敬被放回犹大,服事巴比伦三年())。这是犹大第一次被掳,犹大被掳七十年的时间从「约雅敬第四年」())开始,一直到新巴比伦帝国灭亡。从外面看,神的荣耀、神的见证有了亏损。但是当我们看但以理书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在巴比伦掌权的正是我们的神,神的荣耀和见证一点也没有因着犹大的被掳而减少。神在被掳之地使但以理被高举,显明祂的权柄,也借着耶利米和其他先知所传达的话,叫留在犹大的这些人看见神的手。
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与法老尼哥在埃及小河再次对决,双方伤亡惨重、不分胜负,巴比伦军队退回国内重整旗鼓。这时,约雅敬不听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乘机投靠埃及、背叛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于主前598年重返犹大,率领周围藩属国的联军())攻入犹大国。此时约雅敬去世、约雅斤即位())。
上图: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对应于尼布甲尼撒王梦中巨像的金头(但二32)和但以理异象中的鹰翅如狮第一兽(但七6)。

9「约雅斤登基的时候年八岁(列王下二十四章八节作十八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三个月零十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10「过了一年,尼布甲尼撒差遣人将约雅斤和耶和华殿里各样宝贵的器皿带到巴比伦,就立约雅斤的叔叔(原文是兄)西底家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

巴比伦军队在主前598-597年的冬天围城三个月())。城中可能缺粮,所以约雅斤作王「三个月零十天」())就投降了。《巴比伦年鉴》记载,巴比伦王于亚达月第二日())拿住犹大王,掳获全城。尼布甲尼撒掳走犹大王约雅斤母子()),应验了耶利米的预言());又立约西亚王的第三个儿子西底家())为傀儡王()),约雅敬和约雅斤的后裔再也没有人坐在犹大的王位上,应验了耶利米的另外两个预言())。
这是犹大第二次被掳,失去了所有的精英分子,包括先知以西结())、末底改())。耶利米用「好无花果」())来比喻这些被掳走的犹大精英。约雅斤虽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但他是唯一听从先知耶利米劝告的王;他向巴比伦王投降()),被掳到巴比伦,结果被高升,安度后半生())。

11「西底家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一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

12「行耶和华——他神眼中看为恶的事。先知耶利米以耶和华的话劝他,他仍不在耶利米面前自卑。」

西底家是犹大国的最后一位君王,他「作王十一年」()),于主前597-586年执政。在此期间,埃及经历了尼哥二世(Necho II、))、普萨美提克二世(Psamtik II、))和合弗拉(Apries、))三任法老。巴比伦则由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
西底家「行耶和华——他神眼中看为恶的事」()),包括不肯在神的话语面前自卑())、违背誓言反叛巴比伦())。西底家背叛巴比伦的本质,是因为「强项硬心,不归服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想努力挣扎、摆脱神的管教。
在西底家年间,可能受到埃及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Psamtik II、))的鼓动,朝中许多人怂恿优柔寡断的西底家投靠埃及,与以东、摩押、亚扪、推罗和西顿组成反巴比伦的联盟()),假先知也发表假预言支持()),百姓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在盲目的乐观中,「西底家和他的臣仆,并国中的百姓,都不听从耶和华借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话」())。
「先知耶利米以耶和华的话劝他」()),却多次受逼迫())。这并非因为神的话语没有能力,而是因为神的时间已到,所以祂借着先知所传的话语既是劝诫、也是定罪,神对百姓的管教已经命定了())。同样,我们忠心传扬福音,既是恩典的事工、也是定罪的事工,因为神「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

13「尼布甲尼撒曾使他指着神起誓,他却背叛,强项硬心,不归服耶和华——以色列的神。」

14「众祭司长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秽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分别为圣的殿。」

西底家的攻策和属灵光景一样游移不定,起初接受埃及的援助,法老尼哥死后则转而投向巴比伦,最后又破坏誓言,转与埃及结盟。这不是因为西底家缺乏政治才能,而是因为他「不归服」())神,所以他虽然知道不能跟随人,但他又没有勇气来拒绝人,他有胆量和神作对,却没有胆量和人作对())。因此,西底家「背叛」())巴比伦王,并不能带来国家的独立,因为神的管教早已命定())。
虽然西底家是被迫起誓,但既然是「指着神起誓」()),就不可背誓,否则就是藐视神。所以神宣告:「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轻看指我所起的誓,背弃指我所立的约,我必要使这罪归在他头上」())。
神的百姓离弃了神,无论是落在巴比伦王手中、还是落在埃及法老手中,结局都是作外邦人的奴仆。但神既然使用巴比伦作为管教百姓的器皿()),百姓就应该顺服神的管教,认罪悔改,等待七十年后的复兴())。
「犯罪」()),原文是「背叛、犯罪、不忠」。《历代志》反复使用这个词()),强调对神「不忠」乃是百姓最大的罪,也是他们被掳的根本原因。
「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指在圣殿里效仿外邦人敬拜偶像()),所以他们毁灭的日子不会远了。犹大的灭亡并非没有先兆,每一个即将灭亡的世代都是不忠于神、不肯悔改,神只能用审判代替怜悯。

15「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

16「他们却嘻笑神的使者,藐视祂的言语,讥诮祂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祂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

虽然百姓被掳、圣殿被毁的结局已经定了,但神却没有撇弃他们,却「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犹大最后四个恶王年间,神始终没有停止话语的供应,先知耶利米())、哈巴谷在南国事奉,耶利米一直到圣殿被毁后才被带到埃及());而先知以西结则在被掳巴比伦的百姓中事奉())。
但是,不但西底家竭力摆脱神的管教()),百姓也「嘻笑神的使者,藐视祂的言语,讥诮祂的先知「())。亚当后裔的天性就是不肯顺服神,所以离弃神非常容易、顺从神却非常困难。约西亚的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不但不能效法他「尽心尽性地顺从耶和华」()),在神的管教面前还不肯顺服,藐视神「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任着自己刚硬不悔改的心,就像陷在泥潭之中,越挣扎、陷得越深,「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祂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任凭巴比伦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和圣殿())。
「无法可救」()),原文是「没有医治、无法医治」。乐意医治人的神,祂的百姓却「无法医治」,这都是人「藐视祂的言语」的结果。虽然「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但「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所以说:「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

17「所以,耶和华使迦勒底人的王来攻击他们,在他们圣殿里用刀杀了他们的壮丁,不怜恤他们的少男处女、老人白叟。耶和华将他们都交在迦勒底王手里。」

18「迦勒底王将神殿里的大小器皿与耶和华殿里的财宝,并王和众首领的财宝,都带到巴比伦去了。」

21「这就应验耶和华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地享受安息;因为地土荒凉便守安息,直满了七十年。」

「迦勒底王」()),即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新巴比伦帝国(Neo-Babylonian Empire、))是由巴比伦南部的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萨尔(Nabopolassar、))建立的迦勒底王朝。因此,圣经中常用「迦勒底」来代指「巴比伦」。
「爱惜」())和「怜恤」())原文是同一个词。神「爱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但百姓却「嘻笑神的使者,藐视祂的言语,讥诮祂的先知」()),拒绝神的「爱惜」,仇敌也就「不怜恤」())他们。今天,神也「爱世人」()),并且借着圣经和圣徒提醒世人:「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但是,抵挡神的人也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拒绝神的「爱惜」,结果也将是咎由自取、不蒙「怜恤」。
「神的殿」())、「城里的宫殿」())都是用耶路撒冷特有的白色石灰石建成的,遇火会被烧成石灰粉。在此之前,百姓已经把圣殿变成了敬拜偶像的污秽场所()),还在城中各家敬拜偶像())。所以神的荣耀早已离开徒有虚名的圣殿和圣城()),并且照着自己的公义和信实,允许仇敌烧毁了这有名无实的物质外壳,正如祂早已向所罗门所宣告的那样())。将来神也必重建圣殿(拉一-六))和圣城(尼一-六))。
「城里宝贵的器皿」())都被毁坏了,但被掳的圣殿器皿却都没有被损坏,后来都回到圣殿中,神用出人意料的方法保守了自己所使用的器皿和人())。
巴比伦军队前两次攻打耶路撒冷()),并没有大肆破坏,百姓还可以继续在耶路撒冷居住。但由于百姓毫无顺服悔改之意,不停地折腾挣扎,所以神宣告「要以忿怒行事,我眼必不顾惜,也不可怜他们」()),第三次才允许巴比伦人「焚烧神的殿,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用火烧了城里的宫殿」())。这是「耶和华丢弃自己的祭坛,憎恶自己的圣所」()),也是「耶和华定意拆毁锡安的城墙」()),好夺走百姓在地上所有的倚靠,不得不顺服神的管教,等待七十年后被神带回())。耶路撒冷的城墙从此荒废了一百四十多年,直到尼希米带领回归的百姓重建城墙())。
过去,希西家劝告北国剩下的余民:「你们若转向耶和华,你们的弟兄和儿女必在掳掠他们的人面前蒙怜恤,得以归回这地」());但现在,却是南国剩下的余民「凡脱离刀剑的,迦勒底王都掳到巴比伦去」())。南国犹大根本没有从北国以色列的灭亡中学到教训,也没有从自己的多次被掳中学到功课。犹大人前后分六次被掳往巴比伦:

尼布甲尼撒元年,即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一次攻击耶路撒冷,约雅敬王和部分圣殿器皿被掳()),先知但以理也在这次被掳())。约雅敬后来被释放。
尼布甲尼撒七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二次攻击耶路撒冷,「掳去犹大人三千零二十三名」())。
尼布甲尼撒八年,即主前597年()),耶路撒冷城被围三个月后陷落,约雅斤王和所有的犹大精英被掳()),先知以西结也在这次被掳());
尼布甲尼撒十八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三次攻击耶路撒冷,「掳去八百三十二人」());
尼布甲尼撒十九年,即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攻陷、圣殿被毁,剩下的百姓大都被掳())。此时正是中国的春秋五霸刚刚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尼布甲尼撒二十三年,犹大省长基大利被刺杀后,「掳去犹大人七百四十五名」())。


先知耶利米预言,南国犹大从「约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开始,将被掳「七十年」()),补足百姓所没有遵守的律法规定的70个安息年())。神的百姓被掳了,但神的旨意却仍然行在地上;被掳的人失去了安息,但地却因「地土荒凉便守安息」()),等候神的医治,正如祂所应许的:「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
上图:19世纪末法国画家詹姆斯·迪索(James J. Tissot)的油画:主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犹大被掳。

22「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

23 「『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祂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 」

22-23节与《以斯拉-尼希米记》的开头())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历代志》和《以斯拉-尼希米记》的作者可能相同;也可能《历代志》作者为了衔接历史,特意重复。而这最后的两节,可以说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
「古列」())又译塞鲁士、居鲁士二世(Cyrus the Great、)),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建者,主前539年攻占巴比伦,以巴比伦为都城,翌年改年号为古列元年。先知以赛亚在他登基之前两百多年,就已经预言古列将成为神所使用重建圣殿和圣城的器皿())。因此,到了时候,神就会负责成就祂的应许,「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让祂的百姓「可以上去」()),继续国度和圣殿的计划。
古希腊人(如:赫西俄德Hesiod、荷马 Homer、希罗多德 Herodotus、修昔底德 Thucydides、柏拉图 Plato、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波利比乌斯 Polybius))的历史观是循环不息、周而复始的(Cyclical history)),认为历史没有开始和结束,只是黑暗时代和黄金时代交替出现,古罗马的史学家(如利维 Livy、塔西佗Tacitus))也用循环的历史观去解释文明的崛起和衰落。这样的历史没有目的和应许,只是在等待这个循环过去、另一个循环开始。而在文艺复兴时代,循环的历史观变得更加普遍(如马基雅维利 Machiavelli、爱德华·吉本 Edward Gibbon))。但是,圣经所启示的却是线性的历史观(Linear history)),神掌管万国的更替兴亡()),把历史从创世、堕落推向十字架和新天新地。神是历史的推动者,神的话语是国度和圣殿重建的根据()),所以百姓不但照着先知耶利米的预言「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也照着预言「仍回此地」())。当犹大被掳的时候,谁能料到强大的巴比伦帝国会在七十年后灰飞烟灭,而不可一世的波斯王竟然会顺服神的吩咐,释放被掳百姓、资助重建圣殿呢?但本书最初的读者已经经历了这一切,并且回想神的预言:「七十年满了以后,我必刑罚巴比伦王和那国民,并迦勒底人之地,因他们的罪孽使那地永远荒凉」())。因此,在神的话语面前,人应当像约西亚一样「心里柔软、自卑」()),而不要像被掳的百姓那样「藐视祂的言语」())。
在大卫之约中,「殿宇」())原文是「房子、家 בַּיִת」,意思是圣殿;「家室」())原文也是「房子、家בַּיִת」,意思是「王朝」。这是一句双关语,大卫盼望为神「建造」())一个「家」,也就是建造圣殿;神却反过来应许将为大卫「建立」())一个「家」,也就是建立王朝。同样,「为祂建造殿宇」()),也是对大卫之约的刻意呼应()),神既然重新为自己「建造殿宇」,也必然重新为大卫「建立家室」())。
「可以上去」()),原文是「上去」。第23节是希伯来圣经、也就是旧约原文的最后一节;而「上去 עָלָה」,则是旧约原文的最后一个字。这个有点突兀的结语,明显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审判的乌云并没有遮掩神恩典和怜悯的亮光,虽然百姓被掳了,但「凡作祂子民的」()),神始终「与他同在」())。神不但管教百姓,更要恢复百姓、造就百姓,正如祂自己所宣告的:「凡称为我名下的人,是我为自己的荣耀创造的,是我所做成,所造作的」())。因此,《历代志》的终点,并不是国度的结束,而是「上去」的开始。
今天,那位永远坐在大卫宝座上的弥赛亚基督())已经来临,我们「可以放心」()),因为这位国度的君王已经胜了世界,「凡作祂子民的」,无论落到怎样的软弱、失败和苦难里,都可以和旧约的百姓一样「上去」。神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凡蒙救恩的信徒,都应当顺服神的旨意,在神话语的根基上()),积极地「上去」建造教会())。因为创造的神也是历史的主,祂超乎历史之上、又贯穿历史之中,万国())都在神的掌管之下,国度和圣殿的旨意绝对不会因着人的退后而停止,也不会被任何的人、事、物所挡住。神既「亲口应许,亲手成就」()),就必能把我们建成合乎「神借着圣灵居住」())的「圣灵的殿」());祂必要「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
上图:巴比伦遗址出土的居鲁士圆柱(Cyrus Cylinder‎)是一个主前6世纪的泥制圆筒,以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主前539-530年在位)的名义用古代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写成,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居鲁士圆柱上的铭文记载,波斯攻陷巴比伦以后,居鲁士大帝宣布释放所有的奴隶回乡,这是居鲁士大帝允许被掳巴比伦的犹太人重返耶路撒冷的证据。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末后的诸王

历代志最后一章,几乎以摘要的方式结束被掳以前的历史,放弃详尽地论述一个王的惯常方法,并且把末了的四个王组合在一起。这样做的理由,一部分是表达的方式。简叙犹大的终局,可让约西亚杰出的统治保持显然更加崇高的地位,这样做便可以让读者的心意中,对忠信与祝福保持更清新的记忆。作这种组合,也有一个历史的因素,由于事实上这四个王都有个共通点:他们在位时,犹大先是在埃及,然后是在巴比伦有效地控制之下。他们还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背叛耶和华。

关于这四个更详尽的资料见于别处,历代志假定读者熟悉之。约哈斯,在别处作沙龙,他在位的记载最不完全,这也许是因为在位为期很短。记载说:‘约哈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这是历代志让我们去推论的一项事实。耶利米也记载约哈斯被掳去埃及的事。约西亚在米吉多战败的直接结果,犹大从此便在埃及的控制之下,直到迦基米施那一场决定性的战事(主前六○五年 )。这样,法老尼哥便能决定立谁作王。他更改以利雅敬(Eliakim )的名字为约雅敬(Jehoiakim ),在意义上未产生真正的改变,只是把耶和华原来的名字耶威(Yehweh=Jeho )代替神那更通用的名字(El )吧了。这种做法,等于尼哥承认耶威统治以色列。

约雅敬在位时,帝国在以色列的势力便转移给巴比伦,埃及现在要放弃它在巴勒斯坦的权利。历代志作者所作的评语现在就更加明确了(5节 )。关于约雅敬资料的主要来源是耶利米书,历代志在这里迅速带过的时期,在该书叙述要详尽得多。约雅敬在那里表现出以深恶痛绝及轻蔑对待先知所传神的话。然而,只有在历代志里面才告诉我们说,尼布甲尼撒‘用铜链锁本丢彼拉多向革老丢謮安他,要将他带到巴比伦去’(6节 )。他是否确实被带到巴比伦去,从这句词组看来是不明显的。捆锁他的行动,可能祗是证明他为囚徒身分的象征,这样便或多或少需要前去接受帝国所给与他的新的地位。(请参考论玛拿西和亚述的事、见代下三十三章 )清楚明了的一点:尼布甲尼撒于约雅敬在位时开始掠夺圣殿。巴比伦人在这方面的蹂躝行动,历代志作者特别强调,因为在他看来,中止敬拜在神学上具有像放逐人民一样重大的意义。他在约雅斤(10节 )和西底家的那令人信服的理论上(18-19节 )又再次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第一次大规模充军于巴比伦的事发生于主前五九七年,就是约雅斤之后,一个名叫耶哥尼雅在位时,他的朝代,像约哈斯的朝代一样,是短暂而又邪恶的。

虽然如此,第一次充军,并不是要使这个国家从此沦亡。尼布甲尼撒仿照他以前的埃及王法老的做法,在耶路撒冷立约西亚的儿子西底家,就是约雅斤的叔叔为王,作他的傀儡,我们这的‘兄’字〔译按:见中文本的小字〕、大概是不精确地按‘亲属’的意义使用的 )。西底家,在他背叛尼布甲尼撒以前,曾保持附庸的地位凡十年之久。耶利米书描写西底家在那些‘散播’反抗巴比伦消息者的压力下是个不坚定、懦弱、且无定见的人,然而又愿求助于耶利米并听从他所传不抵抗的信息。然而,他终于屈服于那宣布独立的压力之下,而付出了重大代价:丧失了他的众子和他的双目,自己且被充军。历代志谴责他背叛的罪,因为他这样做是违背向耶和华所起的誓,见十三节

历代志讲论这四个王,讲到西底家时已到达了顶点。在这里我们开始看见他用具有特色的词汇(例如‘他仍不……自卑’、见12节 )。在这里他也开拓他的视野,论及那些领袖,而且涉及广大的人民,说他们都有罪而把灾祸引进来(14节 )。注意他怎样用最强烈的辞语来描述他们的不忠,谴责他们亵渎圣殿,用来敬拜别的神明。他还进一步强调众人拒绝神藉先知警戒他们的话,执迷不悟坚持犯罪不肯悔改。在历代志作者看来──这也是圣经所着重讲论的题目──最邪恶的,不是犯罪和犯的罪本身,而是人公然蔑视那明知是对的知识

被掳及以后

斧头砍下来了(17节 )!犹大最后受到巴比伦的蹂躝,这在以色列全部历史上是最具决定性的事件之一;历代志的记载中所报导的任何一次的‘被掳’,都无法与它相比。这件大事的确是现今犹太主义产生的许多激素之一,因为这件大事,终于使犹太人过着没有圣殿和政治地位的生活。即使圣殿和宗教自由从巴比伦回来之后重新获得,独立(除了介于希腊式微与罗马帝国兴起之间那值得注意的马加比的复兴例外 )不再有他们的分了。

历代志作者熟知这一切。他凭着所给与户勒大之预言的地位并凭借着这最后一章简略描述巴比伦人惨烈至极的掳掠,尽量让它表明出来。虽然它在程度上与以前多次的‘被掳’可能不同,而在实质上则特别把那历史上决定性的危机表明出来。在那些被掳后返回故土之小群体的读者看来,他以前所证明一切从耻辱与痛苦中复兴过来的可能性,现在都要拿来用于他们自己的经验上。被掳与复兴不属于他们那一代。然而那件事件却深印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可能觉得先知预言复兴的一些应许(例如章 )已稍微应验在他们颇多障碍的情况中。历代志作者对他同胞所说的愿望,是他们要超越失败主义,只要他们走顺服的道路,就会看见将来荣耀的获得,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必须有的行为的模式,则已经是他这卷书自始至终的主题。他现在把他的注意力转过来,表明被掳不是最后决定性的。

他从两方面来表明。

(一 )用的话,证明被掳七十年的事已产生功效,好叫地可以‘享受安息’。这是指安息,不是指安息日,照律法规定,每七年的最后一年地便不可耕种,好叫耶和华可以显示祂的丰富不是依赖人的劳苦。被掳因此被解释为‘抵偿’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让地休耕的年数,等于王国存在全部时期所忽略之安息年的年数。(那整个时期因此计算出是四百九十年、这可能是个约略的数字、或者恰好是扫罗登基──准确日期无法得知──至返回故土这段时间相等。 )所以,被掳便成为偿还至今所欠的债。,或从耶路撒冷最后的浩劫、即主前五八六年、算至新的圣殿献殿之年、即主前五一六年、这是个准确数。 )

(二 )在第二方面,历代志借用以斯拉记开头三节,显示被掳不是终局,并由此而提及古列准许居留巴比伦的人返回故土的诏示。所以,这卷书以超乎寻常的旋律作结束。在一定程度上它给读者指向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这两卷书叙述返回故土的群体重建小区的故事。在另一层次上,它则给与神同行的人指向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历代志是否有弥赛亚信息的问题曾引起人们的讨论。有人说,它是要保持以圣殿为中心的现状。然而,历代志作者以以色列取伟大君王大卫和所罗门为顺服而有美好结局的主要典型,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给我们暗示有关将来一位更伟大之大卫之子孙的‘内幕消息’。然而现在回头去看,很清楚可以看见祂所应许的一切祝福、财富、智慧以及神的同在──不是在圣殿中,而是在人心中的──最后都终于剧性地实现在耶稣基督里了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历代志下第三十六章

d. 约西亚的死亡

一个尖锐的语气改变,作为转接到约西亚最后篇幅的标志,不过历代志作者以这事以后(20节)作为新的关键记号。这是约西亚「修完了圣殿」(NRSV),和十三年后(主前609年)尼哥王的入侵两者之间的对比。富有意义的是,希西家受苦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也几乎以一模一样的方式介绍(参:

历代志作者以三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列王纪中约西亚死亡的基本记载。首先,约西亚对尼哥王入侵的反应是相当地讽刺,因为确实与他先前所主张的冲突。在军事层面上,虽然法老没有与约西亚争吵,并且他的威胁远没有西拿基立严重,约西亚却被打败,而希西家蒙拯救。属灵上的对比是更为惨重,因为约西亚先前小心听从神的话语(参:。现在他却不听从神藉尼哥之口所说的话(22节,NRSV、RSV)。经文没有具体说明约西亚要如何知道是神的引领,不过一个敬虔的常识判断足以成为此处的合宜回应。就像是其他的圣经作者,历代志作者从来没有限制神说话的方式。举例来说,神的口自然而然用在尼哥,就像用在耶利米一样(、22),并且神常常使用外邦人作为祂话语的代言人(如:。不过,尼哥出乎意外坦率地声称,神吩咐我速行(21节),以及神是与我同在(21节,相对于!),他的言语并没有比其他非以色列人的更令人诧异(如:。215

这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部分借着圣经之外的来源佐证。尼哥正往叙利亚,与亚述最后一任国王亚述乌巴列一世同盟。前一年(主前610年)亚述乌巴列一世才作出困兽之斗,迁都到迦基米施,企图保全他分崩离析的帝国。216他们希望一起阻挡巴比伦与我争战之家(21节)继续得逞。甚至有可能的是,埃及和亚述两者用书信沟通,尼哥需要行经埃及军队驻守的米吉多。217至于约西亚决定拦截埃及人,是出于内部的原因,或是因为巴比伦的压力,仍然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如一些学者的看法,迦萨的百姓预期他会来,后果也是在劫难逃(参:

第二,约西亚死亡的方式,与亚哈过世的情形呼应(22~24节,,是作者讽刺性的诠释。两者关联十分明显,因为两个国王都改装(22节,都是弓箭手射中致命的一击(23节;,两个国王都承认我受了重伤(23节;,并且在死亡之前都是支靠在战车上(24节;。但是最大的讽刺就是尽管约西亚先前的记录优秀,他却和以「恨恶耶和华」出名的人相同的方式死亡。

第三,然而历代志作者强调神的恩惠和信实。约西亚死在耶路撒冷是确实的(有别于「死」在战车),并且他是埋葬在他列祖的坟墓里,而不是他自己的坟墓(24节;参:,并且有极多的人为他悲哀(24b~25节)。218历代志作者根本没有因着户勒大的预言而尴尬,却费心强调,尽管约西亚愚昧,并死于暴力,神却持守了祂关于约西亚安然下葬,以及被掳延缓的应许(。耶利米为约西亚作的哀歌除此之外不详,因为所写下来的哀歌(25节)与旧约圣经的哀歌书卷是不同的名称。

「忠诚的作为」(26节,NRSV;行事忠诚,NIV)是一个被掳后的表达方式(,说明约西亚顺服神话语(耶和华律法)的实在和范围。他死亡的不幸情况,并没有妨碍到他的成就被纪念。政治上的真空状态,也没有阻止「这地的百姓」确保约哈斯继位,NIV),就如他们曾经对亚哈斯、乌西雅,和约西亚所做的,不过这一次却是他们必须如此做的最后机会。即使如此,约西亚的过世,挪走了即将来临的大灾难最后的拦阻,而新君王的膏立庆典也似乎不再有描述的价值(参:

198更进一步讨论历代志对玛拿西的记载是根据历史传统的观点,参W. M. Schniedewind, "The source citations of Manasseh: King Manasseh in history and homily', VT 41, 1991, pp. 450~461.

199参McKenzie, Use , pp. 174~176.有建议说由于这些妇女是以东人或是亚拉伯人,所以可能鼓动异教的习俗,参J. McKay, Religion in Judah (London: SCM Press, 1973), pp. 23~25.

200参 ANET , pp. 291,294.

201对这些各种不同的提议,参如B. Oded in J. H. Hayes and J. M. Miller (eds.), Israelite and Judean History (London: SCM Press, 1977), pp. 454~456; J. M. Miller and J. H. Hayes, A History of Ancient Israel and Judah (London: SCM Press, 1986), pp. 374~376.

202参 KB I, p. 284.

203进一步见A. Mazar, Archaeology of the Land of the Bible (New York: Doubleday, 1990), 420~424.

204英译本于第19节末后来采纳「先见」的读法,确定是正确的,如此取代了MT的个人名字「何赛」(和合、JB;=「我的先见」)的读法,不过 Barthelemy , CTAT , pp.513~514还是采取后者的解释。

205这基本的另一个选择摘要于Dillard, p. 270。

206如F. M. Cross and D. N. Freedman, 'Josiah's revolt against Assyria',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2, 1953, pp. 56~58.

207「在它们的破坏处」(6节;参NIV、NRSV、RSV;参JB、GNB)是一个传统的尝试,来使得一个非确定的MT有意思,但是最令人信服的解决乃是读成「毁坏他们的庙宇」(I. Seeligmann, 'Indications of editoral alternation and adaptation in the Massoretic Text and the Septuagint', VT 11, 1961, p. 202, n. 1; 参Williamson, Dillard and 2 Ch. 19:3)。

208见A. Saltman, Stephen Langton's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Chronicles (Ramat-Gan: Bar-Ilan University, 1978), pp. 42~43.

209虽然这些在20、22节的一些名字与有所不同,最好了解为经文上的异体。

210如D. L. Petersen, Late Israelite Prophecy , SBLMS 23 (Missoula: Scholars Press, 1980), p. 85.

211REB、NEB不必要地跟随 Curtis 和 Madsen、Rudolph 等,假设「便雅悯」是「在这约」的误植,然而不只「便雅悯」和「约」这两个原文字十分不形似,「约」这个字后来才出现在第32节。

212McConville, p. 262.

213MT没有「血」这个字,也没有说手是哪些人的手。我们或是假设与较长的片语的意思相同(参Barthelemy, CTAT , 518),或者修改经文(就像是REB、NEB)。

214「烧烤」(NIV、 NRSV)字义是「在火上烹煮」(REB、NEB)而不是「在火中煮沸」(反对如Myers、Williamson)。希伯来文的动词 bissel 意思是「煮」,而煮的方式经常藉由一个修饰的字词来表示,就如这里(参KB, p.157,Dillard)。「按着常例」(参GNB、NRSV、JB)比「根据习俗」较好(REB、NEB),虽然 mispot 两种意思兼具,与(和直接的相连是决定性的。

215在古代近东有一个广泛的信仰,就是神的旨意能够沟通给人类(参如H. W. F. Saggs, The Encounter with the Divine in Mesopotamia and Israel (London: Athlone Press, 1978), pp. 125~152.

216参D. J. Wiseman, Chronicles of Chaldean Kings (London: British Museum, 1956), pp. 18~19, 63; H. W. F. Saggs, The Might that was Assyria (London: Sidgwick & Jackson, 1984), p. 120; A. Malamat, 'Josiah's bid for Armageddon', Journal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Society 5, 1973, pp. 267~278, 参p. 274.

217参Y. Yadi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Inscription 88 from Arad: a suggestion,' IEJ 26, 1976, pp. 9~14.

218 在希伯来文分词的翻译是「垂死的」,参Gray, p. 680.

H四位君王和王国的退出

本章涵盖犹大最后的四位君王,一个简短被掳的说明,和一个可能归回的宣告。结局的来到非常快速,就像是一只鸟不住盘旋其猎物之上,再忽然俯冲下去。此种表达方式在历代志也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这些材料与列王纪下记载的相同事件有一些类似。最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最后四位国王,不是以他们个人来记载,而是全部淹没在被掳的共同经验里。在西底家之下最后的崩溃,仅仅是长久以来无可避免的过程中最后的阶段而已。

这个安排有其本身的动力,因为被掳的过程能够远溯到亚哈斯、11、13)、希西家和玛拿西就已开始。透过本章速度渐快的脚步,犹大被无法控制的山崩吞噬淹没。比较列王纪经节的数目,约哈斯的统治记载缩减了百分之四十,约雅敬缩减了百分之五十五,而约雅斤则是百分之八十,西底家统治的整个篇幅被缩减成单单一节(参17节与;18节与;及19节与

在历代志下十至三十六章,只有这一段的记载比列王纪更简洁地处理相同主题,由此清楚显示出一个特殊的目的。219该目的以三个独特的强调重点来显明。首先就是被掳的责任并不是属于任何个体或是单一世代,乃是牵连到整个国家。整体犯罪的含义非常强烈,并且也在第15~16节说明清楚。第二是被掳无论就其特性和其影响而言,都是全面性的。对于这地、王国和圣殿都无法可救(16节),并且只剩下「余民」(20节,NIV)。未来盼望的惟一基础,就是耶和华仍在各处掌权。第三,也是最令人惊讶的强调重点,就是尽管发生了这一切事,还是有另一个选择。为审判所聚集的乌云从来没有完全遮掩神恩惠的明亮,只不过现在是穿过被掳闪耀,而不是取代被掳(22~23节,。一个影响是以新的角度来看约西亚的改革(三十四~三十五章):他接受神话语的权威(,与那些一再拒绝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所蕴含的教训很明显,特别是神的话语才是复兴得以开始的媒介(21~22节)。

因此,本书的退出是停在一个肯定的盼望音符,持续的罪,或是审判的事实都不能胜过。然而我们不应该就此误以为,这表示最后的审判绝对不会来临(如:;参:。虽然被掳进一步提供神总是有恩惠和怜悯的证明(参:,呼求神怜悯的机会不总是存在的。因此认真接受神的邀请是聪明之举(23节)。

约哈斯(2~4节)、约雅敬(5~8节)和约雅斤(9~10节)的统治,是以标准的形式来表达。母后的名字和关于他们死亡的详情都被省略,并有三个主题重复出现,亦即这些国王行恶(5、9节)、被掳(4、6、10节),并且圣殿的器皿被带走(7、10节)。这个模式很明显是刻意的,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材料是在列王纪以外加添的(6~7节)。如此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整体的诠释,阐明国王的被掳毕竟不是分开的事件,乃是相同现象的不同彰显。因为在第12~16节所形容的态度,个人的行为,甚至死亡,都没有三个国王集体经历的被掳来得重要。

i. 约哈斯的败落

,参:a

,参:

最不符合这整体模式的国王是约哈斯(2~4节;主前609年),他的统治缺乏任何神学的评估(参:,也没有提及圣殿。实际上,历代志固然认定列王纪和(在那里他被称作沙龙)所说到关于他的事情,但是我们运用这个模式不应该过于僵硬。他的贡银(3节)来自圣殿(Williamson)这个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所知道的是他被迫征收某种所得税

这个赔款对他并没有任何好处,因为他被废了(3节;NEB、NRSV、RSV;「罢黜」,NIV;参REB),或许因为他是由这地的百姓所设立的(1节),意思是他不够亲埃及。尼哥不愿意对他的哥哥约雅敬采取类似的冒险,所以改变约雅敬的名字作为从属的象征。经文一个轻微的改变,确认约哈斯是被强迫带到埃及:「他来到」成为带……到(4节)。

ii. 约雅敬的败落

,参:

a,参:a

,参:

有关约雅敬的事(5~8节;主前609~598年),经文只提到是尼布甲尼撒可能把他掳去,且掳走圣殿中的一些器皿(6~7节)。这两个事件虽然都是本章记载被掳的典型模式,约雅敬的被掳却造成困难,因为在其他的地方没有提及。更进一步的难题,在于约雅敬是否确实到了巴比伦,或是仅被威胁放逐,无法立即厘清。然而用铜链锁着他,要将他带到巴比伦去(RSV),在其他地方只有用在玛拿西和西底家的被掳(请注意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表达;参:,似乎他的确往东边迁移。再者,如果巴比伦抢劫圣殿的器皿,与所叙述的相同,第6~7节的背景会大为加强。后者与耶利米向约雅斤发出巴比伦入侵迫在眉睫的警告,特别在,发生在同一年 (主前605年),也就是尼布甲尼撒于迦基米施决战胜利之后。220《巴比伦年监》( The Babylonian Chronicle )也陈述在迦基米施之后,「尼布甲尼撒攻克整个赫人地区」,就是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约雅敬想必一定要立刻接受巴比伦的统治,并且也在接下来的年日,当尼布甲尼撒掳掠亚实基伦,和「所有赫的君王来到他面前,并且他征收他们沉重的纳贡」,依然要臣服于他。221无论是哪一次,约雅敬都有可能被带到巴比伦,不过他显然发现到,接受巴比伦人的统治,比起接受神的权威并没有更容易!

尼布甲尼撒对圣殿物品的抢夺(7节;器皿,REB、NEB、NRSV、RSV;「用具」,JB)是一个高度象征的行为。对于被掳后的团体(参:、23),这些物品代表与大卫和所罗门,并在圣殿敬拜的延续性。它们可能被存放在尼布甲尼撒的神庙中(7节,新译;参:,不过希伯来文的意思可以指为「宫殿」(REB、NEB等)。

四位国王中只有约雅敬在本章中有一个结论性的公式(8节)。这也很可能是暗示他死在犹大(参:,不过没有提到他的埋葬,反映了耶利米的预言,并且这在历代志里经常是不受尊敬的一个标志(参:。可憎的事(8节;「憎恨的事」,NRSV、RSV)包括耶利米对他的控诉(参:。并他一切的行为通常是一个中性的片语,所以或许翻译成「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比较好(Myers;参 hannimṣa ̄ʾ ,这是指耶利米的话语应验。

iii. 约雅斤的败落

,参:

约雅斤的记载极为简短(9~10节),以致他的统治除了作为被掳,和圣殿被掠夺的主题更进一步的阐释之外,似乎没什么意义。然而他的被掳在,是相当重要的,并且也见于《巴比伦年监》中:「他(尼布甲尼撒王)攻略犹大的城市并且……占领城市和掳掠国王。他在那里选立君王,收取重赋,带到巴比伦。」222

下一个被记述的国王是约雅斤的「哥哥」(10节,NRSV、RSV),不过因为西底家其实是他「父亲的兄弟」(REB、NEB;参NIV、GNB),「兄弟」最好被理解为亲戚(NIV边注;参JB;就像是。大部分希伯来文的历代志古抄本提出他是在「八岁」时登基(9节,REB、NEB、NRSV、RSV、JB),不过我们从巴比伦文献得知,五年之后他有五个小孩,所以读成「十八岁」;P和一些LXX MSS)更可取。历代志对于他三个月统治时间增加额外十天(参:;在主前597年),但这似乎与前面的经文难题无关。

iv. 西底家和王国的败落

「耶和华的忿怒如此大,以致无法可救。」,NRSV)

a,参:

西底家(主前597~587年)的记载处理的与列王纪下二十五章更为写实的记载十分不同。他的统治被一个神学性的被掳诠释所主导,与有些一般的类似,但是这个记载频繁用到历代志作者独特的字汇,并且具有半诗歌体的风格。对这大灾难的情绪化回应,也曾经被形容有「类似犹太人大劫难」(Holocaust-like)的特质(Allen)。

12-13.首先形容西底家对这事件的态度,然后是百姓(14~16节)。君王被定罪不是为了任何特殊的行为(在他统治中的事件,在详细记载),乃是他整体上对神和人的叛逆。这由的两个否定式的表达(不……自卑;也在;不归服),并借着其他典型的片语,表示他与死在旷野世代(强项;参:及反抗摩西的法老(硬心;参:类似。这些相同的态度也在新约圣经中指出,是造成不相信耶稣和福音的肇端

西底家虽然可能意志薄弱,但基本上他是反对耶利米的,因为耶利米「说了来自耶和华口中的话」(NRSV、RSV;参15~16、21~22节)。他先后被耶利米和以西结批评,后者是与破坏他对巴比伦国王的誓言相关(参:。他的骄傲和硬心也与约西亚反向,因为约西亚的心柔软,并且因为神的话语自卑

14-16.百姓的态度却是更恶劣。223他们的罪日积月累,大大地不忠(14节,吕译;「犯了大罪」,和合),并且屡次地拒绝先知(15节,吕译)。作者特别提出三个指责:他们不忠(14节)、亵渎圣殿(14节)、嘲笑先知(15~16节)。这三个都是历代志通卷频见的主题,此处就像是总括了历代志整个的资讯。

不忠实(希伯来文 ma ̄ʿal )是没能给予神理当归属于祂的,反而归诸自己,224这种情况遍布历代志(如:,这是被掳的主要原因之一(参:。此处与密切关联,因为在这两处经节,不忠的特点都是拜偶像,而惩罚则是神差派入侵的军队,把百姓带到被掳之地。不忠通常也与不圣洁相关。在这里包括亵渎神所分别为圣的圣殿(14节),西底家的时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在以西结书第八章找到。如此的作为,无疑是引起神发动祂所应许的审判,并且毁坏圣殿。

拒绝先知是在历代志(如:和圣经其他地方(参:一向就存在的主题。无穷尽的失败感,在这里藉由一连串的分词逐渐加强,而这些希伯来文分词并没有指出具体的时间(16节;参REB、NEB,「从来没有停止嘻笑……藐视……讥诮」)。几个罕见字词的用法,容让历代志作者本身的想法,透过一个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嘻笑(「嘲笑」,JB、GNB)和藐视(「讥笑」,Mason)在旧约圣经中是独特的,而使者是晚期对于先知的一个罕见用字(参:

至终,当神的忿怒最后倾倒而出,结局就来到(16节)。自从亚哈斯以来就受到这大灾难的威胁、25,,曾经只是因为个别领袖的信心和悔改而延迟(参:,但是现在已经无法可救,这是个字义为「无法医治」,令人颤栗的片语,暗示神取消应许医治祂的土地,因此甚至祷告也将完全没有用处。最悲伤的是这一切之所以发生,只是因为他们转离背弃神的爱,既不承认、也不听从神出于「爱惜」(15节,NRSV; 「怜恤」,NIV、REB、NEB)所差派的使者。最后,被掳来临不是因为以色列人犯罪,而是他们对神所提供的复和嗤之以鼻(参:

17-20.最后的事件发生得非常快速。首先,百姓被交在巴比伦人手中,并且因为以色列不想要神任何的怜恤,征服者对待他们也是「没有怜恤」(17节,NRSV、RSV;参15节)。圣殿和宫殿被搜刮掠夺(18节),然后城市被毁(19节)。此处可能特别点出圣殿和城墙(19节),因为它们分别是以斯拉记(一~六章)和尼希米记(一~六章)重建计画的焦点。整体的印象是全盘毁坏。「所有,每一个」(希伯来文 ko ̄l ,和合本译作「都」)在第17~19节用了五次,与年轻的和年老的(17节,NIV)、无论大小(18节)连在一起,并且最后(字义上)「导致毁坏」(19节),确认没有暂缓,无人幸免于难。

219Japhet, Ideology , pp. 364~365.

220在约雅敬第三年是根据巴比伦年历系统的计算,几乎是普遍所认知的,与由耶利米所用的第四年以巴勒斯坦的系统是相同的。

221D. J. Wiseman, Chronicles of Chalden Kings (London: British Museum, 1956), pp. 25~27, 66~69.

222 Ibid ., pp. 72~73.

223GNB( 参REB、NEB )读成「犹大的领袖,祭司」(14节)与 LXX 和以斯拉续篇上卷;相对于MT「祭司的领袖」(NIV,参NRSV、RSV)

224参 Johnstone, 'Guilt', p. 118.

I开始重建神的家

,参:a

看起来似乎是终结,却并不是尽头,因为神在律法和先知书的话语必须要应验(21~23节)。换句话说,以色列未来的存亡,端赖于神已经发出话语的这个事实。虽然以色列已经到了一个死胡同,神的作为一定不是如此。

就从、43开始,这律法必须应验,就是这地将经历到休息或是安息,以及荒凉(21节)。对于历代志作者复兴的观念来说,很清楚是一个有意义的经节,因为其用字也反映在的核心应许上。

然后耶和华藉耶利米所说的话(21、22节)找到一个双重的应验。首先,七十年的被掳必定要完成(21节),并且根据耶利米的预言,这个阶段是恢复的,也是惩罚的。这个七十年的阶段可能最好从质,而不是从量来理解,作为人类一生的象征(参:。整个世代必须被除去,以免任何人尝试从过去的灰烬中复兴未来,以此窃取神的功劳。有不少数学上的计算,衡量从第一次被掳(主前605年)到古列口谕(主前539年)的时间,或是从第一圣殿的被毁(主前587年)到第二圣殿重新开始(主前516年),但似乎都不令人满意。

第二,耶利米的预言应验了。神采取行动来开始祂的重建计画,并且以自己的方式,维持出人意外的布局直到末了。这一次祂透过一个外邦君王下诏(22~23节),来应验祂的话语!威廉森(Williamson)正确地看出古列的宣告,是以缩简的方式引用自,不过他认为历代志作者把它附加在整个作品之后,却是不必要的消极看法。225事实上,这个引自谕旨的摘录,包括重新诠释神起先对大卫在的应许。「为祂建造一个家」(23节,NRSV、RSV、REB、NEB;参:是对大卫之约核心应许的刻意呼应(参:。古列当然只有想到在耶路撒冷的殿宇,但是以历代志作者的想法,这个片语不可避免地与大卫之约的两个家室王朝以及圣殿相关联。最后,这退出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神的应许继续借着被掳,经过他本身的世代,进入未来。实际的退出是超乎预期地突兀,但是就如马可福音的原始结语一样,明显是刻意的。最后的片语,「让他上去」(英译)在希伯来文是一个字,在以斯拉记的口谕版本中间断句。其效应是要强调读者最后对本书所期许的反应,是要在神的应许中运用信心。226虽然对于那些第一批接受这话语的人,是实质地加入归回的旅程(参:,但是这个邀请今日仍然有效,并且在神依然持守建造祂的家这个应许,亦即建造祂的教会之际(参:,祂依然在等候任何人发出合宜的回应。今天,就如在历代志作者的时代,只有至终建立在神话语之上的殿宇,才会稳固站立,而其他的终将摇撼、倒塌(参:

225Williamson, IBC , pp. 7~11.

226 「雅巍 / 耶和华」可能原始是用呼吁式的动词,「愿他是」,正如在(参L. C. Allen, The Greek Chronicles - II, SVT 27, Leiden: Brill, 1974, p. 121)。另一建议,译成直述性的「他是 / 将会」(de Vries, p. 9),不必要地打断了神的应许等待被应验的含义。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国民立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在耶路撒冷接续他父作王。」

本节至21节扼要记叙犹大国末代四位王的事(1~10节 ),为耶路撒冷沦陷和王室及百姓被掳往巴比伦的悲惨遭遇作了解释(11~21节 )。

这四个王:约哈斯(作王三个月 )、约雅敬(作王十一年 )、约雅斤(作王三个月零十天 )和西底家(作王十一年 ),都为异邦掳去。约哈斯死于埃及,约雅敬被带往巴比伦(6节 ),约雅斤和耶路撒冷的百姓、领袖一同被掳往巴比伦。西底家不甘作傀儡,企图背叛,为巴比伦的军队剜去眼睛,用铜链锁住,带往巴比伦

――《启导本圣经注释》

「国民」:指国家的决策机关。

――《串珠圣经注释》

国民立……作王: 据的家谱,沙龙约哈斯是约西亚的四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按照以色列的长子继承的规定,他本没有继位的可能性。尽管如此,百姓推举他作王,必然有特殊的原因。很可能是约哈斯有强烈的反埃及倾向,而以利雅敬、西底家则有亲埃及倾向。当时在米吉多战役中失去约西亚王而受埃及统治的犹大百姓的反埃及情绪必然很强烈,因此上述推断比较合理。

――《圣经精读本》

约哈斯事迹:约西亚死后,国内元老拥立次子约哈斯为王,奉行先王亲东方的政策,招惹埃及干预犹大内攻:

1废约哈斯而立约西亚长子以利雅敬为王,改名约雅敬(2 ),授令采取亲埃路线;

2把约哈斯囚死于埃及(4

3强惩罚款(3 )。

――《串珠圣经注释》

约哈斯的统治:本文简单记录了继约西亚继承王位的约哈斯的短暂的统治(3个月 )。本文省略了他被埃及王尼哥召到利伯拉,后来被剥夺王位押到埃及并死在埃及等细节。他的统治时期是犹大摆脱亚述,重新受埃及统治的不幸的时代。

――《圣经精读本》

约哈斯事迹】

约西亚死后,国内元老拥立次子约哈斯为王,奉行先王亲东方的政策,招惹埃及干预犹大内攻:一,废约哈斯而立约西亚长子以利雅敬为王,改名约雅敬(2 ),授令采取亲埃路线;二,把约哈斯囚死于埃及(4 ;三,强惩罚款(3 )。

——《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王国末期的历史:约西亚死后,王位由三个儿子先后继承;可惜他们都庸碌无能,又不效法父亲专心事奉神,加上犹大国夹于东(巴比伦 )南(埃及 )两大国之间,处于二强争霸天下的洪流中,末期的国运遂全由外强操纵了。

――《串珠圣经注释》

】「 约哈斯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三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三个月。」

】「埃及王在耶路撒冷废了他,又罚犹大国银子一百他连得,金子一他连得。」

银子总数有十二万安士(3.75吨或3.4公吨 ),而金子有一千二百安士(75磅或34千克 )。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埃及王可以在犹大国废王立王,此时当已控有耶路撒冷,圣殿的命运不言可喻。埃及败于新兴的巴比伦向之臣服后,犹大国落入巴比伦手中。巴比伦王掳去约雅敬之外,又把圣殿里的器皿劫去放在巴比伦的神庙里(7节 ),这是耶城第一次被掳掠。一年之后(主前597年 ),尼布甲尼撒卷土重来,把约雅斤王和圣殿中各样宝贵的器皿都掳了去(10节 ),然后在主前586年巴比伦人再来,攻陷耶城,在圣殿里杀人放火,劫走所有器皿和财宝,把殿焚毁,烧宫殿,拆城墙(19节 ),圣殿全毁,国家亦亡。

――《启导本圣经注释》

】「埃及王尼哥立约哈斯的哥哥以利雅敬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改名叫约雅敬,又将约哈斯带到埃及去了。」

以利亚敬。见注释。

将约哈斯带到埃及去了。见,提到亚哈斯被掳至埃及,并预言他以后不会回来。――《SDA圣经注释》

有关这些统治者的年代,参看耶利米书的简介。关于约雅敬,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约雅敬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华他神眼中看为恶的事。」

】约雅敬事迹:他比乃弟约哈斯更加昏庸,兼且「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5- 8 );而他的亲埃立场最后导致巴比伦入侵犹大和抢掠圣殿(7 ),他自己亦失去王位(6 )。

――《串珠圣经注释》

约雅敬的统治:本文记录了继约哈斯继承王位的约雅敬的统治(B.C.608-595 )。①他的恶政:本文并没有具体记述他的恶政(7-8节 ),但据耶利米书的记载他犯了两个罪,第一杀害神的先知乌利亚,第二用刀撕毁并焚烧预言书(神的话 )。可见对外受巴比伦的进攻,对内又施行恶政的约雅敬可以说是一个缺乏领导资格的人;②神的预言逐步应验:因玛拿西的罪恶,神决定除灭犹大。而通过巴比伦的入侵得到了初步的成就。而且耶利米的预言,36:30)也通过约雅敬的悲惨的结局而成为了现实。从中我们看到神的话一笔一划都没有遗漏。完全成就了。同样信徒也应当确信耶稣的话终有一天会成就。

――《圣经精读本》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上来攻击他,用铜链锁着他,要将他带到巴比伦去。」

约雅敬被掳的事只见此处。

――《启导本圣经注释》

尼布甲尼撒上来攻击他: 指B.C.605发生的巴比伦的第一次入侵。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和哈马击败埃及后,趁势进军耶路撒冷。通过这次的侵略,约雅敬成了尼布甲尼撒的封臣,但以理及其三个朋友在内的上流阶层都被掳去当了人质。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尼布甲尼撒,继续南征埃及

――《圣经精读本》

尼布甲尼撒开始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登场了,他在迦基米施一战中担当了何种角色?】

尼布甲尼撒是新巴比伦帝国创立者的儿子。他在公元前605年作王,并在迦基米施战役中获胜,打败了亚述(35:20)。有关尼布甲尼撒,请看但以理书第4章的人物介绍。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这是尼布甲尼撒第一次对耶路撒冷的进侵,在主前605年。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尼布甲尼撒又将耶和华殿里的器皿带到巴比伦,放在他神的庙里(或作自己的宫里 )。」

尼布甲尼撒从圣殿取去的器皿,看

――《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雅敬其余的事和他所行可憎的事,并他一切的行为,都写在以色列和犹大列王纪上。他儿子约雅斤接续他作王。」

其余的事。

可憎的事。。——《串珠圣经注释》

】「约雅斤登基的时候年八岁(列作十八岁 ),在耶路撒冷作王三个月零十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约雅斤。见注释。

年八岁。显然是抄写的错误。亚兰语版,几份七十士译本以及均为“十八岁”。我们从巴比伦挖掘的楔形文献中得知,约雅斤已婚,在到巴比伦五年以后的公元前592年,他已有五个孩子。——《串珠圣经注释》

许多古卷作18岁

――《启导本圣经注释》

「八岁」:应作十八岁。

――《串珠圣经注释》

约雅斤事迹:他在国策上仍执行父亲约雅敬的路线,结果受巴比伦人膺惩而被掳至巴比伦(10 )。

――《串珠圣经注释》

约雅敬的统治期间有过两次巴比伦的入侵。这两次战争都是因为约雅敬的背叛引起的。即巴比伦在迦基米施战斗中击败埃及军后,犹大便给巴比伦进贡,尽忠。但是亲埃及倾向强烈的约雅敬归降巴比伦3年之后便再次与埃及结盟,发起了反对巴比伦统治的叛乱。于是尼布甲尼撒第二次进攻犹大,并掳去了包括约雅敬和以西结在内的1万多名俘虏。约雅敬很可能在这次攻势开始之前就已死,36:30)。

――《圣经精读本》

约雅斤是否八岁作王?西底家是他叔叔么?】

答:1.「约雅斤登基的时候年八岁」(9 ),下有小字:「作十八岁」。犹太人的解经家说:「约雅斤八岁幼雅之年,乃其父王约雅敬(意即神所坚固的 )提名他将要继位为王这时;到了约雅斤(意即神所派定的 )执行王权之时,乃为十八岁的年龄。」(8 )

2.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立约雅斤的叔叔的西底家,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10 )。在「叔叔」之下有字「原文作兄」,实为叔叔,而在原文用个兄字,这可能表示含有长辈亲属的关系。西底家原名玛探雅,后来为巴比伦王改各其各叫「西底家」,年二十一岁登基。玛探雅一名,意即神 恩赐;西底家的名,意即神的正义,尼布甲尼撒给他改称此名,其含意乃在警告他若不忠心,神就会按其正义来裁判他。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有关约雅斤的年岁,是否在不同的抄本中有不同的记载?】

说约雅斤登基的时候十八岁(经文小字注也说明这事 )。许多希伯来文的抄本说他是八岁,所说的年岁可能是最正确的,因为他在那时已经有了妻子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过了一年,尼布甲尼撒差遣人将约雅斤和耶和华殿里各样宝贵的器皿带到巴比伦,就立约雅斤的叔叔(原文作兄 )西底家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

过了一年。见注释。这是新年之春的尼散月,“到列王出战的时候”

将约雅斤和耶和华殿里各样宝贵的器皿带到巴比伦。见,更详细地描写围城和巴比伦之囚。

各样宝贵的器皿。有些器皿在约雅敬第三年的战争之后已被劫往巴比伦

约雅斤的叔叔(原文作兄 )西底家。这里“兄”相等于“亲戚”,因为西底家是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斤的叔叔

——《串珠圣经注释》

西底家

问::「约西亚的长子是约哈难,次子是约雅敬,三子是西底家,四子是沙龙。约雅敬的儿子是耶哥尼雅和西底家。」:「巴比伦王立约雅斤的叔叔玛探雅代替他作王,给玛探雅改名叫西底家。」:「……就立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西底家是约雅斤(耶哥尼雅 )的叔叔还是哥哥?

答:西底家是约雅斤的叔叔原文的「兄」字,Wordsworth氏说,可译为「其父之弟」──这就是叔叔。至于,我们应当知道著者写家谱的方法。西底家是约西亚的第三子(15节 )。但是,为何西底家又作其侄耶哥尼雅之子呢?(此节当译作「约雅敬的儿子是耶哥尼雅 耶哥尼雅的儿子是西底家。」 )因为这里的儿子。好像中国的嗣君,立叔为嗣,则叔为其子了。这里是录各代合法帝王的家谱,西底家是继耶哥尼雅为王的;所以,就两记其名。不然则岂有一人在上下节就写错了的理。我们明白圣经的体裁,就要少有所疑。

―― 倪柝声《圣经问答》

】「西底家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一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

】西底家事迹:西底家原名玛探雅,乃约雅斤的叔叔。

作者记述西底家在宗教上对神不忠及导致圣殿受抢掠,对这位末后君王生平的记载,与前任的两位相同;除此之外,作者更强烈地把亡国的责任都归在他身上。作者重复指出他的失败:

1离弃耶和华(12- 14 );

2不服从先知的责备(12- 15-16 );

3政治上背叛巴比伦(13- 17-20 )。

――《串珠圣经注释》

西底家和耶路撒冷的灭亡:本文记录了在西底家的统治期间,犹大受巴比伦的第三次进攻而灭亡的过程。其中值得关注的是:①神的长久的忍耐(15节 ):因列王的罪恶,犹大早应受到相应的惩戒。但是神一再延后了忿怒,而且不断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归向神。尽管神已经决定除灭犹大,但是“神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15节 );②神的公义和审判 :对罪恶和恶人神不会永远忍耐,因为神是公义之神,不能与罪恶共存。从犹大列王的统治中可知,神对不悔改的人即便到了后代也必定报应他们的罪。本文中犹大的灭亡同样是神对犹大的列王和百姓一直以来累积的罪恶的最终惩戒。从而今天的信徒就能够确信即使罪恶存在,恶人亨通,但最终会受到公义之神的审判而被铲除;③人类统治者的有限性和耶稣基督:犹大的君王中有几位以令人刮目相看的善政实现了国泰民安(约沙法-希西家-约西亚等 )。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自始至终贯彻了善政。而且即使在他们的当代实现了繁荣和富强,但后来的邪恶的君王将他们的功绩一举推翻,从而持续了恶性循环。总而言之,犹大被巴比伦所灭意味着王国分裂后犹大的350多年的历史是失败的历史。由此,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类统治者的有限性而且盼望到了历史的终末将成为我们永恒的统治者的基督。他是世间任何统治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没有缺欠的,完全的统治者”,他将给失政和善政不断循环的人类统治历史划上句号,用公义和和平统治世界,直到永远

――《圣经精读本》

】「行耶和华他神眼中看为恶的事。先知耶利米以耶和华的话劝他,他仍不在耶利米面前自卑。」

「先知耶利米 ...... 自卑」:先知由于忠心耿耿地传递神的资讯,多次受奸臣迫害,38:1-6),西底家虽曾救他脱离险境,又向他咨询有关前景的看法,可惜始终没有依从。

――《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耶利米以耶和华的话劝他: 耶利米劝西底家归降巴比伦,而不要依靠埃及,并预言了西底家的悲惨的结局。尽管如此西底家仍然拒绝接受规劝,最终酿成了自取灭亡的惨剧

――《圣经精读本》
】「尼布甲尼撒曾使他指着神起誓,他却背叛,强项硬心,不归服耶和华以色列的神。」

有关西底家的结局,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他却背叛」:西底家的外交攻策一向举棋不定,初期接受埃及的援助,法老尼哥死后则转而投向巴比伦,最后又破坏誓言,转与埃及结盟。作者指出这不但反映西底家缺乏政治才能,更显示他不肯归服神。

――《串珠圣经注释》

】「众祭司长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秽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分别为圣的殿。」

也。第14-16节记录导致犹大毁灭的罪。的详细记录,那里说明北方王国以色列毁灭的原因。

众祭司长。,12的异像。

一切可憎的事。参以西结的异像。那里描写一些可憎的事,致使神的忿怒临到这个国家。那时自称为神子民的人的圣殿里似乎效仿了异教的一切可憎罪行。所以他们毁灭的日子不会远了。

——《串珠圣经注释》

部分学者认为本节记述的偶像崇拜和圣殿受损是指玛拿西时代发生的事。他们根据耶利米书,认为西底家时代没有因偶像崇拜而受到过谴责,而且即使有过偶像崇拜,也没有盛行。但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因为据以西结书记载,西底家时代不仅百姓而且祭司也深陷在偶像崇拜之中,而且圣殿的院子也被偶像崇拜所玷污,8:5-18,14:1-5)。

――《圣经精读本》

这里说出犹大被巴比伦掳去的两个原因:不断拜偶像,以及没有让土地享受七十年的安息。参看至7节的脚注。关于七十年被掳的结束,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

「从早起来」: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却嘻笑神的使者,藐视他的言语,讥诮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

「无法可救」:「救」与7:14的「医治」原文同属一字。

――《串珠圣经注释》
】「所以,耶和华使迦勒底人的王来攻击他们,在他们圣殿里用刀杀了他们的壮丁,不怜恤他们的少男处女、老人白叟。耶和华将他们都交在迦勒底王手里。」

“迦勒底王”:称尼布甲尼撒为迦勒底王,须略述巴比伦的历史,因二者常互用。巴比伦在主前二千年已为强国,与亚述帝国在近东争霸先后一千年。主前629年,巴比伦总督迦勒底人拿布普拉撒,挣脱了亚述束缚,建立独立王朝(主前629~539年 );得玛代人之助,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复向西远征,败埃及,亡犹大,掳百姓等往巴比伦。这是尼布甲尼撒继他父亲为王时期。历史上将其国称为迦勒底(Chaldea )或新巴比伦,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后亡于波斯。

――《启导本圣经注释》

「使」:可作「带领」。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将他们都交在迦勒底王手里: 在此迦勒底王就是指尼布甲尼撒。当西底家背叛巴比伦,派使节去埃及请求军事支持时,他便进攻了耶路撒冷。经过长时间的围攻,最终攻破了耶路撒冷圣殿和城墙,致使犹大走向了崩溃。此处的“交”是“(神 )交给”的意思,说明外邦的尼布甲尼撒是神惩戒犯罪的犹大的工具。

――《圣经精读本》

耶路撒冷的失陷:作者对主前五八六年发生的这一幕犹大亡国恨,作出如下的神学反省:

1犹大国受到巴比伦人的蹂躏是出于神的准许(17 );

2犹太人被掳导致应许地享受安息(21 );

3在作者当日,先知所预言的七十年已过去,波斯已经取代了巴比伦,显示神的刑罚已经过去了(20-21 )。

――《串珠圣经注释》

】「迦勒底王将神殿里的大小器皿与耶和华殿里的财宝,并王和众首领的财宝,都带到巴比伦去了。」

「神殿里的大小器皿 ...... 都带到巴比伦去了」:这其实也是神保守这一切之法

――《串珠圣经注释》

】「迦勒底人焚烧神的殿,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用火烧了城里的宫殿,毁坏了城里宝贵的器皿。」

】「凡脱离刀剑的,迦勒底王都掳到巴比伦去,作他和他子孙的仆婢,直到波斯国兴起来。」

】《列王纪》和《历代志》的作者都没有在书中署名,无法知道他们是谁,只可从内证推知。《列王纪》的作者可能是一位被掳往巴比伦的犹大人,亲历其事,写下一个民族因离弃神而受到国破家亡的刑罚;但记下了被囚禁的王获释,带着复国的希望结束全书。本书作者可能是被掳获释回归故国的一位祭司,把列王的历史当作一个灵性和道德的教训来勉励同代的人,在新生的土地上,瞻望前路,全民团结,塑造一个新国家。因此,被掳是神对罪恶的刑罚,但也是一次极难得到的锻炼,钝铁可以在苦难中炼成钢,是一次国土的安息,得以恢复力量和生机

“直满了七十年”:犹大人被掳巴比伦到回国中间只有五十多年。“七十年”有几个解释:1,泛指受的刑罚很长,因人一生大约七十岁,三代也是七十年;2,从所罗门的圣殿被巴比伦(迦勒底 )的军队所毁到犹大人回国后重修新殿,中间刚好70年(主前586~516年 )。

无论如何计算,作者用这六个字,说明以色列国土的荒凉安息年数已满足,现在是重生的开始。

――《启导本圣经注释》

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的事件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①审判期间:百姓被逐出自己的国土,这是神的最严厉的审判。因为迦南地是“起誓应许之地”,被认为是第二个大卫弥赛亚降临并建立荣耀的神政国家的地方。因此从这里被逐出对他们来讲意味着被神遗弃;②盼望期间:70年的被掳期不仅是受审判的时间,同时也是准备新的盼望的期间。因为神立约不会将他们永远抛弃,必将让他们归回。正如土地享受70年安息,孕育着新的耕作,犹大百姓也通过这段时期,洁净自己,准备迎接新的时代。由此,当信徒遭遇患难时要领悟到神的审判及其所内含的神的恩惠(希望 )。

――《圣经精读本》

】「这就应验耶和华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地享受安息;因为地土荒凉便守安息,直满了七十年。」

七十年。见,12;29:10。

——《串珠圣经注释》

】「波斯王居鲁士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

“元年”。即古列作巴比伦帝国之统治者的第一年(主前538年 但他自主前559年开始已是波斯的国王 )。第22、23节带领读者直接进入以斯拉记的历史记载中。

――《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全书已在结束,这两节也见于《以斯拉记》的开头。放的地方不同,意义也就有了分别。《以斯拉记》是号召余民来耶城重建圣殿;在这里,为圣殿有重建的希望欢呼,同时让后世的人明白,被掳并非民族生命的终结,只要肯回头离开恶道,寻求神,可以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谁能料到大巴比伦帝国在这期间会如轻烟消逝,新崛起的波斯王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个帝国 )的立国之君古列王会下令释放所有被掳的各国人民回去!

被掳巴比伦的犹大人在古列王许可下(主前536年 ),有了回国重建家园的希望。

――《启导本圣经注释》

后记──古列下诏释放犹太人回耶路撒冷建圣殿。有关注释及与以斯拉记的关系,请

――《串珠圣经注释》

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即结论部分。有关详细的内容请参见和但9章的注解。

――《圣经精读本》

身处被掳回归的时代,历代志下的作者看到神的应许的实现──】

波斯王塞鲁士在征服了巴比伦之后第一年,也是圣殿被毁之后第四十八年(36:18-19)颁发了这道诏书。以斯拉记讲述波斯王颁发诏书,以及犹大的被掳者回国的情形。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 」

在希伯来文旧约正典里,23节为旧约最后一节。

――《启导本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36章 )】

1犹大几位君王;希西家(贤 ) ── 玛拿西(恶 ) ── 亚们(恶 ) ── 约西亚(贤 ) ── 约哈斯(恶 ) ── 约雅敬(亚 )。贤明敬畏神的君王竟生出远离神的儿子,这样看来,对神的敬虔能否世袭?基督徒父母对子女的信仰能有什么影响?

2试根据代下34-35; ;36:20-25等经文,比较一下约雅敬与其父亲约西亚对神及对国家人民的态度。对神的态度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吗?

3犹大国灭亡是因他们向神背约不忠,还是当时中东政治史上一件无可避免的事?从迦勒底(巴比伦 )王及古列王身上可见外邦君王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中扮演什么角色?谁真正掌握政局?

4犹大亡国是因为政治领袖(王 )及宗教领袖(祭司长 )的罪,还是因人民的罪?见11-16节。以色列的领袖应扮演什么角色?

5犹太人所认识的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 ...... 」,这和犹大国国破家亡的遭遇有冲突吗?历代志的作者如何提到神的怜悯和慈爱。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从早起来。」】

这是一幅动人的情景!神多么急切盼待这悖逆的城悔改。祂清早起来,差遣使者,好似一个人整晚失眠;为孩子或朋友着急,天亮立刻派人去看,送去祂关爱的讯息。神为人的救恩多么焦急。

从神的殷切中,我们实在该学习为人灵魂焦急的心。我们有否这样关怀,清早起来,就催他悔改。天堂与地狱究竟是什么事,我们有否真正在清早起来就为人永远的益处而忙呢?我们的责任该注意别人的损伤。

如果神在清早寻找人,我们岂不应该在清早寻求祂吗?当神在伊甸园内行走呼叫亚当,亚当不是该起来在花园的高处迎见神吗?主不是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去朝见父神吗?当神在清早等待我们,我们不可懒在床上。神以爱护卫我们,不容世界推倒我们。我们要像罗得那样立即去推醒那些睡眠者,叫他们立刻逃到山上。趁着天还没有亮就逃,不然就无法不被神审判,烧尽。

有人一早起来祷告,决不中止。在一切工作之先,专心灵修。

──迈尔《珍贵的片刻》

犹大的灭亡并非没有先兆;我是否也对一再向我发出的提醒采取不理会的态度?】

神警戒犹大人只要他们离弃罪恶,祂会继续向祂的百姓施恩惠。结果情势到了无法可救的地步。所以应当留意,不要把罪藏在心中,要公开承认悔改,否则到了无法可救的时候,神就要以祂的审判代替怜悯。人一再犯罪不肯悔改,就会招致灾祸。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进入安息】

「地土荒凉便守安息,直满了七十年。」

人执意劳作,不肯安息,是很奇异的事。
以色列人蒙神恩典,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居住。他们得了地土,就执意劳苦,尽量从地里榨取,不肯遵守神的命令。使地安息。可怜的地,受尽践踏苦待,不得安息,只是静默的忍受,不能开口。直到犹大国末后的日子到了,敌人来把人民掳去,离开本土,地成为荒凉,再没有犁头痛苦的耕在大地的背上,地才得以喘一口气。多么讽刺的事!百姓被掳去,在外邦负轭劳苦,地才得“享受安息”,仿佛是庆祝亡国。圣经说:

你们在仇敌之地居住的时候,你们的地荒凉,要享受安息…地多时为荒场,就要多时歇息;地这样歇息,是你们住在其上的安息年所不能得的。”

多么希奇的事!早在以色列人的脚踏上应许地上之前,他们还没有渡过约但河,神就警告他们了,只是没有谁留意。要到西底家王被挖了眼睛,用锁炼牵到巴比伦去,华美的耶路撒冷变为废墟,犹大国从地理名词转为历史名词,被掳到异邦的人,才记起神信实的话,是不能更改的,必然要成就。

这就应验耶和华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地享受安息;因为地土荒凉便守安息,直满了七十年。

人不能安息,因为里面有一颗贪欲不能满足的心。在旷野的路上,神使天降吗哪,作他们每天的食物;只是到第六天,要收取双倍,因为第七天是安息日。但他们到第七天还是去收吗哪,不肯安息。神要摩西,亚伦把一罐吗哪放在耶和华面前的约柜里为记念。约柜里面存着亚伦发芽的杖,是要人记念如何背逆;吗哪是记念人如何不肯安息。
神记念祂的约,不向祂的子民永远怀怒;到七十年满了以后,神再施怜悯,使他们得归回故土。他们回到了残破的犹大地,重新修城建殿;只是不安息的老毛病,总是难以除去,最多是拘守律法的字句,内心没有真正归向主。
基督耶稣是安息日的主,祂成全了律法。因此经上说: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因为那进入安息的,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
只有信靠主耶稣,才可进入神的国,得永远的安息。

── 于中旻《历代志下笺记》

犹大人的被掳,是按照神早已立下的律法来审判的……】

45节有惊人的预言,论到以色列人的被掳,说他们因不顺服神,就会从那地被神拔出。他们不理会神的律法,律法中有一条说,每逢第七年要让地休息一年,不耕种也不收割。在他们被掳的七十年中,土地得到了安息,刚好补足了他们没有遵守这律法的年数。我们知道神信守祂一切的应许,不单是赐福的应许,也要应验祂施行审判的应许。

――《灵修版圣经注释》

历代志下并不是结束于无望的光景,而是另一个盼望的开始。神所眷顾的人生亦复如此……】

历代志下专注于犹大人敬拜神的兴衰,以耶路撒冷的圣殿为象征。大卫设计圣殿,所罗门将它建成,并举行了世上有史以来最壮观的献殿之礼。在殿中的敬拜是最庄严隆重的。

可惜出现了几个邪恶的君王,污秽了圣殿,贬低了敬拜,使人民崇拜偶像超过敬拜神。最后,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毁灭了这圣殿(36:19)。君王不在了,圣殿被毁了,人民被掳到异地。以色列族尽失一切,只剩下根基。所幸的是他们有一个更伟大的基础──独一的真神。我们今生的一切几乎都丧失的时候,仍然有神──祂的话语、祂的同在、祂的应许作根基,并永存不朽。

──《灵修版圣经注释》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