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和亚伦、拿答、亚比户,并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都要上到我这里来,远远的下拜。」
“拿答、亚比户”——是亚伦的长子和次子,他们代表将来的祭司,后来他们因献凡火被神烧灭。“以色列长老”——,,,,这些长老代表百姓。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本节到18节记述正式接受“约书”的仪式。3~8节是宣读“约书”和洒血礼,1~2节及9~11节讲摩西和长老等上西奈山见神,并吃立约的筵席。12~18节为摩西在西奈山上为接受石版及造会幕的指示作准备。他在山上四十昼夜。
“拿答、亚比户”是亚伦的儿子,。“七十人”奈以色列民的领袖和代表。参.亚比户本可继亚伦为大祭司,但因献上未吩咐的凡火,与拿答一同死去。
1~2节为所记的继续,那时百姓远远站立,摩西挨近神所在的浓云中。其间插入“约书”,。3~8节记述摩西下山主持接受“约书”仪式,然后与众长老等上山见神(9~11节 )。这种不依次序写作的原因,看注。
──《启导本圣经脚注》
「上山」:是本章一个重要字汇,共出现七次之多(1- 2- 9- 12-13- 15- 18 ) 。 作者描述他们逐步上进,每次都到达一个更高的地方,而最后则以摩西一人达到山顶为故事之高峰。
「拿答、亚比户」:是亚伦的儿子。
──《串珠圣经注释》
【长老七十人】
这些人受任命作为各支派的代表。他们以立 * 约代表的身分,与摩西、亚伦,和亚伦儿子一起前来。他们的声音和人数(七十 ),代表整个国家接受盟约。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这两节的吩咐是3至8节以后行出来的(9 )。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神召摩西等人上山──《串珠圣经注释》
【,9~11】
这段经文是记述神颁布口述的诫命的立约,有未来的祭司和当时百姓中的长老七十人,受邀陪同摩西一同上神的山,在那里远远的敬拜神,并体会到神的临在。他们虽然无法形容出神的形像,只知祂脚下有如平铺的蓝宝石,像晴天无云般的明净可爱,又不加害这些领导人,所以他们欢乐的与神立约,并在祂面前又吃又喝。
──《中文圣经注释》
【在西乃立约】
。要了解以色列人在西乃的立约,便须先明白约的涵义。约的原文,beri^th,可能是来自古代的亚喀得文(Akkadian )biri^tium,就是分开或劈开的意思;也可能来自 beri{tu,就是约束或羁绊的意思。如果是源于希伯来文的 ba{ra{h,便有吃的含义。但也可能与这三个字词都有关联。因为立约是一件严重的事,双方是在神面前起誓共同遵守的有约束的行为,若不遵守便要受罚被劈开(由人执行或愿神惩罚 ),立约后双方就在神前吃饭,表示结盟或同心守约的意思。
旧约所讲的立约有两大类:(一 )人与人的立约,;(二 )神与人的立约,。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当然就是神与人立约的事。
──《中文圣经注释》
约的确立──《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对摩西说本段所说的是未写下而只在口述了的十条诫,因为神自己所写的刻在石版上的两块法版,在这时候还没有交给摩西。
亚伦、拿答、亚比户有关亚伦,请参看的注释。拿答的原文意义是「大量的」或「乐意的」,他是亚伦的长子。亚比户的原文意义是「他是我的父」或「神是我的父」,为亚伦的次子。他们被召上山,是含有尊重他们的意义,因为其后他们将要被立为祭司;但不知何以亚伦的另两个儿子,却没有受召上山,而撒玛利亚抄本却把他们加上去了。
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有关长老,请参看的注释。这七十长老,究竟是所指的,抑所拣选的,就无法确定。
远远的下拜未来的祭司和现今统治阶层的人,虽都被邀上山,但却不能亲近神,而只能远远的下拜;惟有摩西才可以亲近神。
百姓也不可和你一同上来这些百姓只能在山下所画定的范围之外,不能上神的山,更不能亲近神。这可能也是形成日后以色列地所有的城──凡有城墙建筑的,城内除神坛外,所居的是祭司和统治阶层的人,以及他们富有的亲属,至于百姓( 就是原文作(女子 )者),便必定居于城外的原因。
──《中文圣经注释》
要了解以色列人在西乃的立约,便须先明白约的涵义。约的原文,beri^th,可能是来自古代的亚喀得文(Akkadian )biri^tium,就是分开或劈开的意思;也可能来自 beri{tu,就是约束或羁绊的意思。如果是源于希伯来文的 ba{ra{h,便有吃的含义。但也可能与这三个字词都有关联。因为立约是一件严重的事,双方是在神面前起誓共同遵守的有约束的行为,若不遵守便要受罚被劈开(由人执行或愿神惩罚 ),立约后双方就在神前吃饭,表示结盟或同心守约的意思。
旧约所讲的立约有两大类:(一 )人与人的立约,;(二 )神与人的立约,。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当然就是神与人立约的事。
从原则上讲,诫命也是西乃立约的一部分。但是,从文献上言,二十四章所讲的立约,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约书原本是一个独立的文件,下~6是这文献的导言,是这约书的内容,是这约书追认的立约仪式。
──《中文圣经注释》
【】「惟独你可以亲近耶和华;他们却不可亲近;百姓也不可和你一同上来。”」
“唯独你可以亲近耶和华”——亲近神的等次:(一 )摩西,(二 )长老,(三 )百姓,百姓在界限以外,远远地站立,长老在界限以内,远远地下拜(1 ),摩西独自进到那事(12 )。【比方】(一 )大祭司,(二 )祭司,(三 )百姓。(一 )至圣所,(二 )圣所,(三 )外院。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摩西为以色列人与神之间的“中保”;主耶稣为“新约的中保”。
──《启导本圣经脚注》
【】「摩西下山,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众百姓齐声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摩西下山”——。“……耶和华的命令,典章”——耶和华的命令典章分两种:(一 )十条诫命,(二 )律法条例,。“都述说与百姓听”——摩西大概述说耶和华的命令典章之大暑,后来就将这些命令都写在书上(4 )。又念给百姓听(7 )。“百姓齐声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命令”可能指“十诫”;“典章”指“约书”中的律例,。
──《启导本圣经脚注》
「耶和华的命令典章」:就是十诫及21:1所记的典章。
──《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下山按照约书独立文件的记述,这叙述是接续下~6的。但按现有的神典,这叙述则为接续。
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原文命令是复数的「话」。的「十条诫」的原文,也是「十句话」。典章也可翻成「律例」。因此,按现有文字的含义,这立约的仪式,似乎是包含接受十诫和约书内的律例的。
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这是完成立约的第一部分──神将祂的要求和应许,藉摩西口述出来,百姓接受并应许会照?遵行。
──《中文圣经注释》
【】
立约的仪式:包括宣读律法,百姓回应,献祭,及洒血。
──《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追认约书的立约仪式。原来以色列人对西乃山立约的传统,所讲的可能是指十条诫,但在这段经文所讲的,却只是指追认之律例的仪式。这就是二十四章经文里面之所以有矛盾的原因。这段经文是接续下~6的部分,摩西下山来将神的律例讲给百姓听,百姓同意后他就写在约书上。第二天他便筑坛,叫年轻人在其上向神献燔祭与平安祭。摩西却把祭牲的血一半留?,一半洒在坛上以表示神的临在和见证,然后便将约书念给百姓听,并在获得他们向神应许遵行此约时,就将留?的血洒在他们身上,表示向神立约和彼此立约,从此新生成圣,要以此新生命来在神面前遵守其律例行事为人了。
──《中文圣经注释》
【】「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清早起来,在山下筑一座坛,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十二根柱子,」
“……都写上”——写在书上,感动众先知的圣灵必定叫他想起神对他所说的一切话,。“一座坛”——代表神。“十二根柱子”——代表以色列全家,。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注。这个时代的文字都是一栏一栏写在皮卷或蒲草卷上,有时甚至两面写,写毕有如中国字画卷起,并加封保存。这种卷轴有长有短,有的埃及蒲草卷长逾30公尺,不过已发现的圣经古卷很少超过10公尺。宣读这种古卷,一手放一手卷,十分吃力。新约时代,书籍形式逐渐代替了古卷。
这“十二根柱子”当为见证耶和华神已和以色列十二支派立约的标记,。
──《启导本圣经脚注》
「十二根柱子」:表示全部以色列人都见证这约的订立。
──《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这是这份约书的独立文件由来的说明──是假托抑实际,现代的人当然无法确定。有一件可以确定的,是这里的写上只包含约书,而不包含刻在石版上的诫命。因为石版是神自己写的,,。
在山下筑一座坛,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十二根柱子这是进行立约仪式的部分。这里所筑的坛,当然是照所吩咐的筑造。我们无法知道是土坛抑石坛。但可知道的,是那十二根柱子必是石柱,类于所说的柱像。但这不是用来敬拜的对象,乃含有纪念、标志和见证的意义。按以色列十二支派而立十二根柱子,不但在纵的方面,见证神与他们十二支派立约的证据,也在横的方面,标志他们之间彼此立约同为神子民,正如有血缘关系之亲的见证。在这横的方面来说,便有中国人之金兰结义的含意。
──《中文圣经注释》
【「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
{命题28} 为何摩西是五经的作者,为何近代一些学者说有其他不同的作者(JEPD )?
〔难题〕近代的一些批判学者随着威尔豪森(Juliue wellbausen 19世纪 )所建议的「底本假说」(Documentary hypothesis ) ,主张旧约摩西五经是由几个不同作者所写的;他们有J典(Jehovist )、E典(Elohimist )、P典(Priestly )和 D典(Deuteronomist ),这四个归类的作者所属是根据他们所表达出的文体写作风格特征而定。然而这句经文宣称「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事实上,在圣经许多其它经文也说到这五本书是摩西写的。
【解答】
这又是另一个对圣经负面批判的例子。以下回应:
(1 )有一些很足够的证明出埃及记是摩西写的。总之,除了摩西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人有足够的能力,知识和兴致写出埃及记。
(2 )摩西是这些事件发生的目击者(witness ) , 因此他最有资格是这本书的作者。事实上,这些记载是目击见证者对这些壮观的事件如横跨红海,领受十诫,所作生动的描绘。
(3 )早期犹太人的教导就是认为这本书是出自于摩西的手笔。也就是早期犹太人的法典(Talmud ) 和早期犹太的作家菲罗(Philo )和约瑟夫(Josrphus )也如此的认为。
(4 )出埃及记这位作者显示他对当时旷野的地理情况非常熟悉(出埃及记十四章 )。除了摩西外,其他人如果没有在这个地带待过一阵子和经历当时的情况,是无法有这种地理知识。同样的,作者对当时百姓的习俗和惯例在出埃及记所描述的也必定很熟悉。
(5 )书中很明显的说到:「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如果不是摩西写的,这个叙述就是伪造的, 因而让人不能置信;所记载神的话语也不会让人相信。
(6 )摩西的接任继承者约书亚宣称摩西记载神的命令律法。事实上,当约书亚继任摩西的领导地位后,他教训百姓说「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 而且「谨守遵行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
(7 )在旧约里,摩西之后一连串的人物都认为这本书是出自摩西的手笔。包括:约书亚)、 约西亚王、以斯拉; 但以理和玛拉基。
(8 )耶稣引用说:『摩西说』 ,。所以若不是基督说的对,就是那些批评家对。因为「祂是神的儿子」,所以答案很清楚了( 参见本书作者另一本着作《当代护教手册》(When skeptics ask 校园书房 )。
(9 )使徒保罗宣称「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所以根据使徒的凭据加上基督的权柄,我们可以说出埃及记是摩西写的。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写上】
古代近东文字的证据,要到主前三一○○年才开始存在。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 * 楔形文字都是音节性的复杂系统,因此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文盲,需要专业性的文书代写代读。至于全世界最古老的字母文字,则是在西乃半岛的塞拉比特卡丁挖掘到,来自主前第二千年纪中期的例证(其上之碑文称为原始西乃文〔proto-Sinaitic〕 来自迦南的则称原始迦南文〔proto-Canaanite〕 )。全世界所有字母都是源自这个文字系统。字母文字的发明使识字率大为增加。文字从远古开始,已经在商业、条约、历史、文学、宗教的作品之中应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写在烘过的泥版上,埃及则使用蒲草卷。至于纪念碑的碑文,两处地方都是刻在石上。可惜多个世纪以来,写在蒲草纸或皮革上的文件大部分都已经腐化毁坏。录之于文字不独是作为交易的备忘,更代表条约或盟 * 约的建立(如本节 ),付诸笔墨的行动本身已足启动协议的条款。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坛和十二根柱子】
筑坛和立柱是立 * 约仪式的一部分,代表神和十二支派郑重聚首,藉文约和献祭宣誓彼此效忠(有关类似的纪念柱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又打发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去献燔祭,又向耶和华献牛为平安祭。」
“少年人”——那时候神还没有设立正式的祭司,所以摩西就得自己做临时的祭司,这些少年人帮助他。有人以为这些少年人都是长子,利未人做祭司以后,平常的以色列人也能宰祭牲剥去祭牲的皮,把祭牲切成块子,唯独奉血,往坛上放火,往火上摆柴,并于坛上之火的柴上摆祭肉等事,必须亚伦子孙中为祭司的做。“燔祭……平安奈”——燔祭有赎罪和贡献的意思,表明以色列人将自己献与神,平安祭有感恩的意思,因为神与他们立了约。“牛”——在牛以外还有别的牺牲。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少年人”指担当祭祀工作的青年,那时尚未正式设立祭司制度(民三章 ),祭司的工作由长老或者指定的年纪较轻的人担任。据犹太拉比解释,这些协助摩西的青年人都是以色列人的长子。
──《启导本圣经脚注》
他们所献的是燔祭和平安祭,表明献身事奉,并与神有更亲密的相交。
──《串珠圣经注释》
打发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去献燔祭献燔祭是将祭牲全部烧化,表明「完成感恩」,以讨神喜悦的祭祀(利一章 )。所以首先献上燔祭,表明百姓接纳此约,以讨神悦纳。但在这里,并不是祭司或亚伦执行献祭,乃是少年人去献祭。一方面显出此时还未设立祭司的职制,另方面也显出这文件的古远。
又向耶和华献牛为平安祭按后期的规定,平安祭也是燔祭的一种,但只将祭牲的某些脂油烧化,部分祭肉归祭司,部分祭肉由献祭酬恩的人分吃(参看两章 ),表示分享团契的意思。这里提到的牛是复数,表明当日他们「在神面前吃皈」,以表彼此立约的人数为颇多。
──《中文圣经注释》
【平安祭】
立 * 约仪式献这种祭十分适宜,因为它是为参与者分享而设的。完全烧在坛上的只是祭牲的一部分,余下的部分用来设宴,来缔结人神之间的条约协议。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至22节论到这几节。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摩西将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
“……一半盛在盆中”——把血盛在盆中,为要洒在百姓身上(8 。“一半洒在坛上”——,代表神( 8注。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一半盛在盆中」:后来就是用这一半洒在百姓身上(8 )。
──《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将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在这里,摩西也负起祭司的角色。他将血一半盛在盆中,是留为念约书之后洒在百姓身上之用,另一半则洒在坛上。洒在坛上的,是象征神的临在作证。
洒血是立约常见的事。中东一带的民族,有些在立约时,是彼此将自己的血滴在共同的容器中混和,有如中国人所说的插血为盟;有些则将手一同插入在盛祭牲的血的容器中,又将血涂在石柱(柱像 )上,表示神、人共证此约。
──《中文圣经注释》
【洒血在坛上】
血是生命力的精华,是以属创造万物的神所有。因此之故,从祭牲收集来的血差不多一定是倒回坛上。这样做可以提醒百姓生命神圣,和谁是生命的赐与者。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8】
血分洒在代表耶威的坛与百姓之间,这样表示他们在圣约里的合一。
──《每日研经丛书》
【立约时为何要洒血?代表甚么?】
要明白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不寻常礼仪,先要了解圣经中对于罪恶与赦罪的看法。神是宇宙的“审判者”,也是绝对圣洁的。祂既是普世圣洁的审判者,就谴责一切的罪,判定罪的代价就是死。在旧约时代,祂悦纳牲畜的死以代替罪人。牲畜流出的血,证明牠的生命为另一个生命舍出。献祭的血一方面表明祭牲之死,同时,也象征因这牲畜的代死,罪人就免死而得生。旧约中以牲畜的代死赦免人的罪,只是神暂时的安排,使人仰望耶稣基督为罪人受死,永远除罪,。摩西在这次的立约仪式中,将祭牲的血一半洒在祭坛上,告诉罪人可以再一次来到神面前,因为那献上的祭牲已经代替他们死了。他将祭牲血的另外一半洒在百姓身上,用以表明他们的罪债已经付清,可以与神和好。借着这象征的行动,神重申对以色列人种种应许,也教导我们关于耶稣基督舍己受死(赎罪 )的功课。
——出埃及记注释《灵修版圣经注释》
【】「又将约书念给百姓听。他们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又将约书念给百姓听”——就是至的命令和应许。“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显明两下情愿(3 )。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约书”应为的全部。但此处似包括的“十诫”和训谕。在一个主要为口传文化的时代,为求众人明白并记住“约书”中的规条,摩西很可能在两次仪式中把同一约书的条文先“述说”(3节 ),再逐字逐句念出来。
──《启导本圣经脚注》
「约书」:内容就是21-23章。
──《串珠圣经注释》
又将约书念给百姓听这约书,就是第4节所写的。现有的仪式所表达的约书,乃是指至的律例,而原来在西乃立约的传统所讲的,却可能是指十条诫(参看下段1~2、9~11的注释 )。
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这话虽然和3下完全相同,用场却完全不同。3下是立约前对百姓征询意见时,百姓对摩西的答复;这里是在庄严肃穆的立约聚会上,百姓对和神立约的应许。
──《中文圣经注释》
【约书】
公开宣读盟 * 约的条款,是每个更新盟约仪式的一部分,,。对以色列人来说,所赐给他们的律法就在此时诵读、承认、实行。好几个同时代的 * 赫人条约都指明协议要定期宣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西将血洒在百姓身上,说:“你看!这是立约的血,是耶和华按这一切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摩西将血洒在百姓身上”——摩西将血的一半洒在长老和挨近自己的百姓身上,代表众人(6注 ,古时候若有两个人立约,必须献祭以血为证,与现在昼押签字的规矩相似,,,,。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摩西将祭牲一半的血洒在神的坛上,一半洒在百姓身上(6节 ),表明神与百姓已完全联合为一。耶稣基督设立圣餐时,也把代表祂舍命流血的杯称之为“立约的血”。
──《启导本圣经脚注》
这里没有说明洒血礼仪在当时有何意义;但它的作用是明显的,它将约确立了。
新约圣经很着重这立约的血,。
──《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将血洒在百姓身上这样的洒血,包含有丰富的属灵意义:这表明众百姓已经和神立约了,也表明获洒血的人,彼此间也立了约要生死与共的互相关顾;血是生命,因?这立约的血,他们已获得了新生命,这是主耶稣在施发圣餐时所指出的;祭牲的血,有代赎罪恶的含义,所以蒙洒血的人,罪得赦免了,;洒血使罪得赦的人,已经得成圣洁,因此与神立约的人,也要在生活上分别为圣,不沾染罪恶,羞辱主名。
──《中文圣经注释》
【把血洒在百姓身上】
把献祭的血洒在百姓身上并不常见,除本节以外只在亚伦和他儿子的膏立仪式中出现(利八 )。这个象征性的行动建立特殊的关系,认定百姓为属神之人。受血所洒的可能其实是那十二根柱子,因为它是百姓的代表,并且可以同时接受洒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西、亚伦、拿答、亚比户,并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都上了山。」
“拿答、亚比户”——(1注 ),拿答亚比户虽是这样蒙恩,后来却仍被神烧灭,那七十位长老也都死在旷野,这也是我们众人的警诫。“七十人”——,这些长老因着所献的祭(不是因看守律法 )才能和神来往(5注-11注 ),这祭预备主耶稣的救赎。“都上了山”——(1注 ),他们还是远远地下拜)。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
。他们都上了山。他们看见以色列的神这些尊贵人士和摩西一同上了西乃山。看见以色列的神的说法,固然适合耶典和游典的?重拟人化的形容,但在却告诉我们,见神面的人不能存活,而摩西亦在其后只能见到神的背,何以这里能说看见以色列的神呢?原来七十士译本却在这句话后面仍有「所站的地方」之字句。也许七十士译本并不是擅加,乃是依据较古的抄本。这也和第1节所说的相符合。当这些人上山去「远远的下拜」时,他们头也不敢抬起,就只能看到以色列的神所站的地方了。下面的话也证明七十士译本为正确。
他脚下彷佛有平铺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他们既是远远下拜,头也不敢抬起来,所以没有看见神是怎样的,因此就没有描写神的样貌,而只能说及祂脚下的情况。蓝宝石是最贵重可爱的宝石。按考古学家的考证,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代,在塞浦路斯岛已有这种天然的蓝宝石,而埃及则已有加工雕琢的蓝宝石了。神的脚下,彷佛有平铺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则不但形容神的尊贵,也表达看的人甚是「养眼」的觉得可贵可爱。
──《中文圣经注释》
【】
神向以色列人的代表显示自己的荣耀──《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亚伦、拿答、亚比户、 并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都上了山……他们看见以色列的神」】
{命题29}这些人何以能看见以色列的神,因为神在说过『你不能看见我的面』?
〔难题〕〜11节提到他们上了山,并且看见以色列的神。然而说到人们不能上山,「不可用手摸山的边界,凡摸这山的, 必要治死他」。而且,神说:没有人可以看见祂的面而能存活的。这些人何以能上山看见神而仍能存活?
【解答】
首先须了解的是神邀请他们上来的。 在,神告诉摩西在山的四围给百姓定界限,如此使百姓不会摸到山的边界以免治死。然而,神特别邀请他们上山为的是要为他们所命定的事奉使他们圣洁,并且要与他们确立神与以色列百姓圣约的凭据。
其次,从这节经文和其它的经节, 约壹18)所描述的,人看见神并非看到神真正的「本质实体」 (essence of God ) ,而是看到「神的荣耀」。
即使当摩西求神让他看到祂的荣耀,那也不过是看到「神的形像」(likeness ——希伯来文“temunah” ——即形像( form;likeness;而非看到神的「本质实体」(essence )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记载神向摩西亚伦及随同他们上山的以色列众长老显现,并接受他们的崇拜。这段经文如何解释?(D* )】
根据的记载,耶和华邀请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七十个长老,随同摩西亚伦,并亚伦的两个儿子上圣山,上了这圣山的山坡,摩西走在前面,其他人与摩西保持一段距离,走在后面。宇宙的主接见他们,乃作为他们的就职礼,因为他们肩负起神圣的职务,协助处理神子民的事宜。
我们必须谨记,及十三节早已宣告,无论人或兽都不可触摸或涉足圣山,有违者必死无疑。然而,在出埃及记二十四章这个庄严的场合里,七十个长老得以随同摩西亚伦,并亚伦的两个儿子上山,一瞥神的荣耀;神坐在天蓝色的宝座上,周围有耀目的光采。在一般的情况下,纵然是爬上西乃山的最低部份也会被击打致死,但在今次,神特别允许他们登山。而且,有生命气息的人通常不可能直接看见神显现的荣耀,否则人必死无疑,「因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此外,记载:「他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尊者的身上。他们观看神,他们又吃又喝。」即是说,他们看见西乃山上神的宝座,并被允许吃神圣的食物。他们看见神荣耀的显现,身体没有受损害,生命亦得以保存。
可能应在此加插说,在此次神的显现中,他们所看见的,只是在神的庄严光采,用以代表神的荣耀。因为圣经从没有保证人类能眼见神而仍得以存活(约壹18)。记载:「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他们看见以色列的神,他脚下彷佛有平铺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
“他们看见以色列的神”——论到众百姓,这些人所看见的不是神的威严,乃是神的荣美。“祂脚下……”——长老所看见的或者是人子,,,。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神显现是在密云或烈火中。长老们看见的神当不是祂的全面,因为人若看见神面必定死。他们在神面前举行盛宴,欢庆立约。
──《启导本圣经脚注》
『他们看见』这字经常用于先知看见异象。关于『平铺的蓝宝石』,那就是璧琉璃,试比较;这里乃是天空的象征。
──《每日研经丛书》
【「他们看见以色列的神」】
{命题30 }神真能被人看见吗?
〔难题〕根据这节经文,摩西和长老都看见以色列的神。 但是神曾告诉摩西他不能看见神的面, 而且使徒约翰的确也说到「从来没有人看见神」(约壹 18 )。
【解答】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无法直接的认识神,更无法完全的认识祂。因为「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 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神可「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使人晓得」但人不能知道神祂自己。以下列表可以槪略的区分神如何可被人认知和不为人所认知:
神如何不能为人所认知
神如何能为人所认知
完全的
部份的
直接的
间接的
神祂自己
由祂所创造的
祂的本质实体
(essence )
祂所行出的效果
(effects )
祂的灵
在基督道成肉身
虽然「从来没有人看见神」(约壹 18 ),祂的独生子将祂启示出来。因此,耶稣说到:『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看见以色列的神】
看见神的面(神的 * 显现 )一贯被描述为危险的事,,,。以色列人的代表在此以筵宴作为立 * 约仪式。然而此时神的临在对他们并不构成危险。他们是奉神之命而来,受祂的保护。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蓝宝石铺地】
由于古代近东的人对蓝宝石(sapphire )一无所知,砌成这个装饰华丽之路面的,最有可能是天青石(经商旅自阿富汗运来 )。天青石用来镶嵌君王的接见室和宝座。主前第一千年纪某些美索不达米亚文献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加瑟人(Kassite )时代。这些文献提到三层天,每一层天的路面各以不同的石材铺砌。中层天所用的石名叫萨吉珥穆德(saggilmud ),看来很像天青石,据说这就是天青的由来。大部分神明都住在中层天。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他们观看神;他们又吃又喝。」
“不加害”——当时的人以为若看见神,就不能存活,,,这也是不错的,或在旧约时代,或在新约时代,从来没有人看见过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壹18)。“以色列的尊者”——这是指着以色列的长老(19 )。“他们观看神”——有的人又吃又喝,却不观看神;有的人单观看神,不吃不喝;有的人又吃又喝,又观看神。“又吃又喝”——这些长老不但不惧怕,还在神面前如贵客会饮。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他们吃立约的筵席,也不再发颤了(19:16),因神现今藉立约与他们相交。
──《串珠圣经注释》
他的手不加害以色列的尊者身上在以色列的传统观念中,与神在一起,乃正如中国人所说「伴君如伴虎」的,,,,,现在这些领袖则毫无伤损,所以被当作奇迹地描写出来。
他们观看神,他们又吃又喝这里的观看,原文的字根是 h]a{za{h,可以当作默示、异象或看见异象般的观看。因此,就不是用 ra{'a{h 字根的那种实质的看见。但是,他们却的确是在神面前又吃又喝。这一方面是形容他们的欢乐,但更要紧的,乃是说明这些代表在西乃山上,是代表百姓与神立约。
──《中文圣经注释》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上山到我这里来,住在这里,我要将石版并我所写的律法和诫命赐给你,使你可以教训百姓。”」
“你上山到我这里来”——摩西、亚伦、拿答、亚比户和七十个长老吃完了筵席,就下去到百姓那里,神却吩咐摩西上山,将要指示他会幕和其中器皿的造法,祭司圣衣的制法,及祭祀神的礼仪等。“住在这里”——神指示摩西必要在山上住些日子,故此摩西先安排了会中的事,然后才上了山(14 )。“我所写的律法和诫命”——神在两块石版上所写的,就是十条诫命。“我要将石版……赐给你”——神吩咐摩西造会幕以后,才成全了这话。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你上山到我这里来住在这里原文的含义是更上山上,且要停留在那里一段时间的意思。
石版并我所写的律法和诫命这石版是神自己写的,而且是两面有字的两块石版。因此,这里的律法就不会是的约书,乃应按原文原有的意义,作「教训」解。这「教训和诫命」,应该就是摩西所摔碎,而后又在复赐,并由摩西自己写上的「十句话」(中文译为「十条诫」的。
使你可以教训百姓赐给这些诫命的目的,为的就是要教训百姓。教训的原文,字根和前句的律法的字根相同。
──《中文圣经注释》
【石版】
古代近东的惯例,是将重要文件、法典,和记录君王勇武战绩的年表铭刻于石(有关石版的讨论。神在西乃山赐给摩西的石版也是依循同样的模式。「所刻的是十诫」,这是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说法,然而版上写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无法肯定。原来的石版被毁之后,神又另赐新版。第二套石版安放在 * 约柜之中。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摩西按神的吩咐
(2 ),上山领受石版(就是刻有十诫的石版 ),并其他诫命。
──《串珠圣经注释》
【】
这段经文主要在记述摩西带?约书亚上神的山去,有四十天之久,而将山下的事务,特别是与争讼有关的,叫众长老可以到亚伦和户珥那里求解决。15下~18节上叙述西乃山上神临在的威严中有祥和的气概,以色列众人眼见并渴望崇拜祂,所以摩西被召,进入云中上山,藉以领受建造会幕和其中的对象,以及膏立亚伦并其众子为祭司的方法。
──《中文圣经注释》
【】「摩西和他的帮手约书亚起来,上了神的山。」
“摩西和他的帮手约书亚……”——,,摩西早已吩咐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攻击亚玛力人,从此以后约书亚常与摩西同在,帮助他,及至摩西死后,他就做了以色列人的首领,,。“神的山”——。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摩西和他的帮手约书亚起来,上了神的山在的叙述中,约书亚是位战士,是军事将领。这里却说是摩西的帮手,,。这帮手的原文含义,可包含很广,但主要的是与公务和宗教事务有关。和合本在这里是跟从七十士译本的翻法,使人认为摩西和约书亚都再上更高的神的山。原文却是,「摩西和约书亚起来,摩西上了神的山」(见现代中文译本 )。意思是,上了一段路后,惟有摩西再上,约书亚却在一处等候。这含义是和15节相连接的。
──《中文圣经注释》
【】「摩西对长老说:“你们在这里等着,等到我们再回来,有亚伦、户珥与你们同在。凡有争讼的,都可以就近他们去。”」
“你们在这里等着”——就是在山底下(参末二句12注 ),摩西的意思说,不可挪营。“等到我们再回来”——不管摩西在山上住多少日子。“有亚伦、户珥与你们同在”——这两个人代表摩西办理营中的事(下句 )。“户珥”——。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引出日后发生的金牛事件(32章 )及约的重立。
──《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对长老说,你们在这里等?……这明显的是说,要长老和众百姓在山下等?。
等到我们再回来这我们,所指的当然是摩西和约书亚。
有亚伦与户珥与你们同在,凡有争讼的,都可以就近他们去明显的是把这节中的长老,当作是所记述的选择出来的领导人,所以才叫他们在争讼的事上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就近亚伦和户珥那里求解决。有关亚伦,请参看的注释。有关户珥,则请参看的注释。
──《中文圣经注释》
【】「摩西上山,有云彩把山遮盖。」
“摩西上山”——约书亚同摩西上去(13 )。“有云彩把山遮盖”——,所以摩西等候神召他。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
摩西独自在神面前:虽然以色列人的代表能在神面前吃喝,但神威严的一面仍在。
──《串珠圣经注释》
云彩、荣耀、云中,形状如烈火这里形容神在山顶上的显现临在的景象,和神典的描绘迥然不同,后者是令人惊惧发颤的,。
云彩遮盖山六天,第七天衪从云中召摩西经过漫长的工作天──六天之后,在特归为神之日──第七天,神才在云中召摩西,并在这一天,摩西进入云中上山(18节 )。
──《中文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荣耀停于西乃山;云彩遮盖山六天,第七天他从云中召摩西。」
“云彩遮盖山六天”——,摩西无非用六天的功夫禁食,祷告、默想,预备自己的心朝见神。“第七天……”——摩西在山上等了六天,这是神要试验摩西的四种信德:(一 )信心;(二 )顺从;(三 )忍耐;(四 )谦逊。我们做主的工,也须等待主的时候。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耶和华的荣耀在山顶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烈火。」
“……在以色列人眼前”——以色列人从他们的营盘中能望见神的荣耀在山顶上。“形状如烈火”——,神虽是烈火,却不伤害摩西。【比方】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和扔他们于火窑中的人。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摩西进入云中上山,在山上四十昼夜。」
“摩西进入云中上山”——摩西把约书亚留在山腰,独自进入云中(2 )。“在山上”——同着约书亚等候六天(16 ),独自在云中住了三十四天,共四十天。“四十昼夜”——这四十昼夜摩西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比方】以利亚,主耶稣。主耶稣在山上变像的时候,也有摩西和以利亚同来见祂。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摩西在山上停留四十昼夜,一直领受到建会幕的命令与规划之后才下山。新约时代的耶稣也在旷野禁食四十昼夜。
──《启导本圣经脚注》
可作25章的引言。
──《串珠圣经注释》
【四十是否约数?】
四十这个数字多次用作完满结束的表示,象征长短适中的一段时间已经过去,如:一代、成长之人的年岁、旷野流浪的日子,、士师或酋长的统治年限,等。这个象征性的数字经常出现,表示它在文化和文学上意味深长,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之下,无须视为实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四十是否约数?】
四十这个数字多次用作完满结束的表示,象征长短适中的一段时间已经过去,如:一代、成长之人的年岁、旷野流浪的日子,、士师或酋长的统治年限,等。这个象征性的数字经常出现,表示它在文化和文学上意味深长,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之下,无须视为实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24章 )】
1今天信徒对神的「荣耀」了解有多深呢?。你对「荣耀」一词有什么认识呢?
2以色列人是否严守这约呢?参32:1-6。你又是否谨守你与神所立的约呢?
3试找出9节所列各人的经历和收场。由此看来,属灵经历能否保证人不失败。
──《串珠圣经注释》
【 立约时为何要洒血?代表甚么?】
要明白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不寻常礼仪,先要了解圣经中对于罪恶与赦罪的看法。神是宇宙的“审判者”,也是绝对圣洁的。祂既是普世圣洁的审判者,就谴责一切的罪,判定罪的代价就是死。在旧约时代,祂悦纳牲畜的死以代替罪人。牲畜流出的血,证明牠的生命为另一个生命舍出。献祭的血一方面表明祭牲之死,同时,也象征因这牲畜的代死,罪人就免死而得生。旧约中以牲畜的代死赦免人的罪,只是神暂时的安排,使人仰望耶稣基督为罪人受死,永远除罪。摩西在这次的立约仪式中,将祭牲的血一半洒在祭坛上,告诉罪人可以再一次来到神面前,因为那献上的祭牲已经代替他们死了。他将祭牲血的另外一半洒在百姓身上,用以表明他们的罪债已经付清,可以与神和好。借着这象征的行动,神重申对以色列人种种应许,也教导我们关于耶稣基督舍己受死(赎罪 )的功课。
──《灵修版圣经注释》
【立约的血】
【立约的血】默想:“摩西将血洒在百姓身上,说:‘你看!这是立约的血,是耶和华按这一切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摩西下山,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众百姓齐声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清早起来,在山下筑一座坛,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十二根柱子。又打发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去献燔祭,又向耶和华献牛为平安祭。摩西将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又将约书念给百姓听,他们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摩西将血洒在百姓身上,说:‘你看!这是立约的血,是耶和华按这一切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参出243-8 )
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他们毫不犹豫地以‘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积极响应,这种有来有往的互动,是一种典型的立约的行动。为了表示对这次立约的重视,摩西把祭牲的血“一半洒在坛上”,一半“洒在百姓身上”。这“立约的血”,是“立约的凭据”,既是神之应许的“凭据”,又是百姓之责任的“凭据”。
“立约的血”,也出现在《新约圣经》:“(耶稣 )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参太2626-30 )这“立约的血”时常提醒我们,应当像以色列人那样向神承诺:“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祷告:慈爱的天父,你是“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我们得赎、脱去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主啊,求你提醒我时常纪念立约的血,并能因这血而“爱弟兄没有虚假”。(参彼前117-22 )奉主名求。阿们。
── 李世峥《出埃及记读经札记》
「摩西将〔立约的〕血洒在百姓身上。」
以色列人,是神所特别拣选的,作祂立约的子民。我们信主耶稣,借着祂的血进到神面前的人,也是有同样的位分。
他们是神从埃及救赎出来的。神将埃及人头生的男丁,都杀灭了,惟独各家门上涂羔羊血的,灭命的天使才越过他们,让他们存活。神又将那些分别属祂的人,引出埃及。
他们是蒙神所教导的人。“摩西下山,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又将约书念给百姓听。”百姓当知道他们所信的是谁,所当守的是甚么。神从来不将愚昧当作属灵。愚昧只能使人灭亡,绝没有因愚昧而得救蒙恩的事。
他们是蒙主血所洒的人。“摩西将〔祭牲的〕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将血洒在百姓身上。”这血成为神与祂子民立约的凭据。在新约的教会,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借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的人。”所以我们凡信主的人,在神眼中,各人身上都带着祂儿子基督耶稣的血,就是立约的血,是属祂的印记,就是永不灭亡的保证。所以我们总要离开不义。
以色列人接受了神的约,他们齐声回答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这真是很勇敢的承诺,而且没有犹豫,没有考虑,看自己能不能遵行,或试着遵行。无论如何,可以相信他们是诚意,是真心,只以后才发现自己“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这是说,在律法下的人,总难免经验了“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的苦境,而相信必须仰赖主的恩典,才得称义。
不过,在此之先,那“善”与“恶”的知识,“愿”与“不愿”的意志,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是由于律法的教导!所以保罗称律法的功能,是“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真是神启示的真理。
愿我们惟独仰赖耶稣基督立约的宝血,而亲近神。── 于中旻《圣经研究》
【】「他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他们观看上帝;他们又吃又喝。」
「他们观看神,又吃又喝。」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位,和摩西、亚伦等人聚集在神显现出来的同在跟前,又吃又喝。以人的肉眼而论,从来没有人看见过神。这里的「观看」,希伯来字含有「知道」或「分辨」的意义;说明了这些人是在实际的交通中,摸着神的荣耀,因而对神产生了属灵的异象和看见。这诚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经历。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一个时刻中,他们又吃又喝,说出他们天然的生命,也臻于丰满。
―― 摩根《话中之光》
【「他们观看神,他们又吃又喝。」】
这两件事都应该连在一起。
有人吃喝,却不看神——他们只着重食欲口福,与一般世人所呼求的: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呢?但是神赐他们生命气息以及一切恩惠,他们却不荣耀神。他们正如使徒所说的,肚腹就是他们的神。我们务要谨慎。
有人看神,却不吃喝——他们看神,存敬畏的心,却完全脱离生活中日常的本分。他们将圣俗二者很严格的划分,将主日与周日,神的事与人的事加以区别。他们把信仰与生活完全分开,却不知道生活的常情于对神的事奉应该连结起来,才是真正的虔诚。
有人看神,又吃又喝——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仰望神的面。他们不但在心灵方面,也在身体方面荣耀神。他们记得使徒的教训:你们或吃或喝,总要为荣耀神而作。在一切寻常的事上,都会看见神——在父神的面前,作儿女的尽管尽情的欢乐!
「无有一试探,我主不辅帮;无有一重担,我主不但当;无有一忧虑,我主不与分;时也而刻也,我蒙主鸿恩」。
──迈尔《珍贵的片刻》
【】
「他们又吃又喝」对于基督徒,这圣约乃是主的晚餐的预表,这晚餐是我们有特权参加的新约象征。有人有这种印象,就是今天在某些圈子里,他们过分强调饼与酒这两方面的性质,以致团契餐的本质却被忽视了。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