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出埃及记 第3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耶和华吩咐摩西说:『我曾起誓应许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说:“要将迦南地赐给你的后裔。”现在你和你从埃及地所领出来的百姓,要从这里往那地去。」

2「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撵出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3「领你到那流奶与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

神还是说「你从埃及地所领出来的百姓」()),表明被金牛犊事件破坏的立约关系还没有得着恢复。神虽然赦免了背约的百姓,也同意单方面遵守向列祖所立的约,带领他们进入「那流奶与蜜之地」,但还没有接受这些祂「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的人重新成为祂的百姓。
「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表面上是重复二十三20、23的应许,但意思已经完全不同。因为神自己不会同百姓一起上去()),祂还不接受这些「硬着颈项的百姓」作为祂的百姓。
神知道亚当的后裔都是「硬着颈项的百姓」,他们必然会再次犯罪,公义的神与他们同在,意味着他们「必要灭绝」())。
「流奶与蜜之地」,是形容迦南地有许多盛产奶的畜牧之地和盛产蜜的显花植物。古埃及的文献《辛奴亥的故事 Story of Sinuhe》也提到当时迦南地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农产丰盛的地方。
上图:蒲草纸上的古埃及文学《辛奴亥的故事 Tale of Sinuhe》,记叙了古埃及第十二王朝(主前1938-1756年)的辛奴亥在迦南地和黎巴嫩漫游的故事,其中提到迦南地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农产丰盛的地方。

4「百姓听见这凶信就悲哀,也没有人佩戴妆饰。」

5「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告诉以色列人说:“耶和华说: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我若一霎时临到你们中间,必灭绝你们。现在你们要把身上的妆饰摘下来,使我可以知道怎样待你们。”』」

6「以色列人从住何烈山以后,就把身上的妆饰摘得干净。」

没有经历过救恩的人只想要恩典和赦免,只需要神「差遣使者」())一路带领、赐福,不需要神整天看管自己,让自己没有自由。但经历过救赎的百姓并不是完全不认识神,他们知道虽然神现在不「追讨」自己()),但若没有神的同在,就意味着死路一条,所以他们「听见这凶信就悲哀」())。今天许多信徒只要神的恩典,不要神的同在;只要神的保守,不要神的管教,这比当年那些「硬着颈项的百姓」())还要愚昧。
主耶稣亲自应许:门徒若忠心实践大使命,「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们若感受不到主的同在,就应当反省自己有没有在主的大使命上忠心。
主耶稣又应许:「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我们若感受不到主的同在,就应当反省自己有没有真正奉主的名聚会。
以色列人「身上的妆饰」都是从埃及带出来的,基本上都与偶像迷信有关,神要他们「把身上的妆饰摘下来」()),一方面是表明哀伤痛悔的心志,另一方面是彻底去除外邦偶像())。这些「妆饰」后来被百姓甘心乐意地奉献给神,用于建造会幕()),用实际行动让神看到他们悔改的心,「可以知道怎样待你们」())。
上图:各种古埃及「妆饰」。古埃及人广泛使用首饰,上至法老、下到奴隶,无论男女、阶级、活人、死人、神祗、神兽,大都佩戴首饰,包括圣甲虫、护身符、戒指、手镯、项链、耳坠、垂饰、腰带等。富贵人的「妆饰」用贵金属、宝石、矿石和玻璃制造,非常精美。古埃及人相信各种首饰都有特殊的能力,可以辟邪、保护健康、带来运气,所以这些首饰的制作都要遵从严格的规则,以表达神秘的意义。

7「摩西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

8「当摩西出营到会幕去的时候,百姓就都起来,各人站在自己帐棚的门口,望着摩西,直等到他进了会幕。」

9「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降下来,立在会幕的门前,耶和华便与摩西说话。」

10「众百姓看见云柱立在会幕门前,就都起来,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

「会幕」())原文意思是「聚会的帐棚」,是摩西临时会见神的地方,并非神在山上所启示的「会幕」())。
这会幕「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表明「硬着颈项的百姓」())不配有神住在他们中间。然而神却离百姓不远,并没有离弃他们,只是要管教他们。
「云柱降下来」()),象征神的同在,意味着神并没有完全离弃百姓。但「云柱」不是一直停留在会幕上,表明神还没有常住在百姓中间。
众百姓的行为表明,他们非常在意神会不会重新与他们同在,这表明他们的悔改是真心的。

11「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摩西转到营里去,惟有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

「面对面说话」、「口对口说话」())都是希伯来成语,并非指摩西可以用肉眼看见神,而是比喻摩西与神之间的交通亲密无间,「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
我们如果在祷告中与主「面对面说话」,也必然能摸着主的心意。因为祂亲自应许:「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

12「摩西对耶和华说:『祢吩咐我说:“将这百姓领上去”,却没有叫我知道祢要打发谁与我同去,只说:“我按你的名认识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

13「我如今若在祢眼前蒙恩,求祢将祢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认识祢,好在祢眼前蒙恩。求祢想到这民是祢的民。』」

摩西说,神还「没有叫我知道祢要打发谁与我同去」()),意思是盼望神自己就是这位「使者」())。这位尽职的中保在寻找一切机会为百姓求情。
在希伯来文化中,「名」代表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和人格。「按你的名认识你」()),意思就是「拣选你」,并且有亲密的关系。「祢的道」指神的道路、方向、方法、原则。
摩西不满足只是被神认识,他盼望更深地认识神;摩西也不满足于只是经历恩典和赦免,他盼望认识神做事的法则,好让自己的事奉能蒙神悦纳。这个祷告实在太摸着神的心意了。
「求祢想到这民是祢的民」,第一个「民」原文是普通的「国」()),而第二个「民」原文是以色列人与神立约时神所说的「百姓」())。摩西是在求神接纳背约的「这民」重新成为祂的立约之民,重新成为神在地上的见证。这实际上正是神的心意:「我必不永远相争,也不长久发怒,恐怕我所造的人与灵性都必发昏」())。
摩西的代祷一方面想更深地认识神的道,以便更好地事奉祂;另一方面也为百姓代求,盼望神重新接纳「这民」成为祂的百姓。这正表明,「中保本不是为一面作的」())。

14「耶和华说:『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15「摩西说:『祢若不亲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

16「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祢的百姓在祢眼前蒙恩呢?岂不是因祢与我们同去、使我和祢的百姓与地上的万民有分别吗?』」

摩西这样体贴神的心意,神就应许「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让摩西不必挂虑。但神还没有明确同意与「硬着颈项的百姓」())同在。
摩西不但要神「和我同去」()),也坚持要求神「与我们同去」,再次强调以色列人是「祢的百姓」。因为他知道神的心意是要得着一个「祭司的国度」()),是要一个团体的见证。所以若没有神的同在,若神的心意不能满足,他宁可不去「流奶与蜜之地」())。
信徒不能只顾自己的属灵追求,却不肯「彼此劝慰,互相建立」()),因为神不是只要得着几个属灵的人,祂赐给我们的一切恩赐,都是为着「建立基督的身体」())。神所要的见证是身体的见证,只有「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神才能真正得着荣耀())。
「分别」原文是「被辨别出来」。神百姓最大的特征,就是有神的同在。如果我们的生活不能让人辨认出有神的同在,反而毫无敬畏之心,就像没有神一样,就羞辱了主的名。

17「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并且我按你的名认识你。』」

18「摩西说:『求祢显出祢的荣耀给我看。』」

19「耶和华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

20「又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

摩西继续要求神显出自己的「荣耀」()),作为祂与百姓同去迦南的证据。这个代祷再次摸着了神的心意,因为神的救赎方法,就是要让人看到并承认神的儿子基督,「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摩西所要求的就像以后使徒腓力所要求的:「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虽然现在摩西还不能看见神的面,但将来主耶稣却要对腓力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神清楚地宣告:「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宣告祂的任何工作都是根据自己的主权,并不随人的要求或变化而改变。神乐意在摩西「面前经过」()), 是出于祂的主权;神定意要把我们这些「硬着颈项的百姓」())恢复「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也是出于祂的主权。所以神的计划并不因人的失败而改变,而是用恩典来遮盖祂的公义,显出祂的荣耀,作为祂与百姓同去迦南的证据。
神也清楚地宣告:「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因为「耶和华——你的神乃是烈火」()),祂「住在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容不得任何污秽和不义。神提醒我们,神的恩典和赦免是为了让我们能敬畏祂:「主——耶和华啊,祢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祢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祢」())。
「显我一切的恩慈」())原文是「显我所有的美善」。神的「荣耀经过的时候」()),就是显出神的一切美善、宣告祂名的时候。
「宣告我的名」原文是「宣告耶和华的名」,也就是神应允摩西的请求,将自己的道指示给摩西,好让他更深地认识神())。这实际上是神重新立约的仪式())。

21「耶和华说:『看哪,在我这里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

22「我的荣耀经过的时候,我必将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过去,」

23「然后我要将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见我的背,却不得见我的面。』」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处罚与应许

(一 )

神证实祂打算把领导地位与对以色列人的照顾交给一个天使。我们生活在十字架之后的人,不容易体会古以色列人的感觉。上教会去的人,少有几畿个不熟悉基督的话:‘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事实上这话往往作为鼓舞和喜乐的根源,然而对一般的会众,如果真正知道这话所含的事实的话,他们便会觉得很不安。在以色列人,知道耶威临近便会产生惧怕,然而祂临在的外表征兆──藉着云柱火柱,却受欢迎。因此第四节说这是‘凶信’。

‘会幕’的作用是给他们可见的真实性。现代大多数的著作,都假定这是我们所得会幕最早而又最真确的叙述,它不在营幕的中央,而是离开营幕的简仆无华的帐幕,由摩西与约书亚事奉,而不是亚伦和利未人。

这说法基本上当然是正确。但是在这两者之间不一定有矛盾之处。照故事所陈明的,会幕尚未建立,亚伦的祭司职位也未设立。还有,营账受金牛犊事件玷污到这地步,必须在它以外有个与神相聚之处。陈明摩西进帐幕,云柱降在会幕上时,百姓下拜(10节 ),译成百姓‘趴在地上’更好;那是有罪感的结果,如今神肉眼可见地来到他们当中了。

‘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请比较。对这话我们不能从字面确定其含义。最重要的是表示亲密,彼此完全的了解。

(二 )

神提出在摩西身上成就祂的旨意。他的初步反应如何呢?摩西现在实在觉察到,没有神,他甚么都作不到。他声称神曾说,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我按你的名认识你’,参看,那就是祂亲自认识他,所以祂知道他的祈求诚实无伪。他求知道神的‘道’,意思是神待人的原则,好叫他作为神的代表去遵行。神的答复是应许祂要满足摩西那未经说出来的祈求;祂的临在,字面上是祂的‘面’,将与百姓同去。摩西当即的反应便是求见神的荣耀(kavod ),字面的意思是‘重力’,就是神特性所赖以造成的内在实质。

神向摩西保证,这不是可朽坏的人类所能承担的。它祇有藉着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才能传给世人。我们可以自问:永生是否应许给我们,我们是否在祂身上找着?

我们似乎必得把神的应许当作比喻。神的荣耀‘经过’(2节 )不解作神取了人的形像经过──在随后的记述中,并无这种暗示,它的实现也是辞句上的。他看到神的‘背’,那就是在回顾时,按照祂所行的去了解祂。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那流奶与蜜之地。但我不与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免得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33:4 百姓一听见这坏的信息,他们就悲哀,没有人佩戴首饰。33:5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对以色列人说:‘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我若在你们中间一起上去,只一瞬间,就必把你们灭绝。现在把你们身上的首饰摘下来,我好知道该怎样处置你们。’”33:6 以色列人离开何烈山以后,就把身上的首饰摘下来。' })">三十三1~6.以色列及其饰物

出埃及记自始至终一直强调神临在的主题,这主题更笼罩了本章全章。第一个问题是:以色列离开圣山后,怎样才能继续经历神的临在呢(参照彼得所说的话)?此外还有更深的问题:犯罪累累的人怎能经历神的临在?

2.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本节重复差遣“使者”(或译“天使”)的应许。但这应许的“使者”不同,它实质上是神拒绝直接临在(3节)。摩西在第12~16节因这判决提出上诉。

3.恐怕我……把你们灭绝。神拒绝是为了保护他们。以色列犯罪时,若果太过接近耶和华,神的怒气发作,他们便会死亡。

4.就悲哀,没有人配带妆饰。以色列摘除了身上所有的饰物,为失去神的临在示哀(6节)。这原是暂时服哀的风俗,在以色列却成了永久性的规例。请看的注释:饰物招至他们犯罪,无疑是另一个将之除净的理由。以色列不但敬拜方式和道德标准与众不同,服色也迥然相异,显然是古代万国中的清教徒。然而昔时能够用来制造金像的饰物,如今却可以奉献给神在圣所使用。明证,百姓献上制作帐幕器皿的金子中,这些饰物是主要来源。

.摩西和会幕

7.摩西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神不愿住在以色列人中间,但也不愿完全撤回祂的临在,在营外一段距离支搭“会幕”就象征了这一点。古代世界的庙宇通常都在城外不远,作为有神同住国度之称的以色列,这时便失去了她独特之处。至于会幕的整个问题,可以参看海厄特:动词使用未完成时态,必然表示这是旷野时代惯常的做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寻求神(或求引导、或为祈祷、或为赞美,但都以献祭表达)的人必须将自己从同胞中分别出来。出到营外才有可能和神发生亲密而独特的交通(11节对摩西的形容)。

9.云柱降下来。这条云“柱”(直译“站立之物”)无论性质怎样,都象征了耶和华的临在。摩西每次进入会幕,这个神临在的象征也要出现。往下几章会幕建成以后,所形容的似乎也是同样现象,作为神“居住”的象征(一如宫殿顶上的皇旗)。本段究竟是形容崇拜用的大帐幕奉献后将会发生的事,还是说四十章搭起主幕前摩西已经使用较简单的“会幕”,却不大清楚。很多迹象都显示较简单的建筑,更为符合本段的描绘。出到会幕来的只有摩西,在此“事奉”的只有约书亚,不像后来有众多的利未人。连亚伦和他儿子也没提到在此任祭司职。再者,民数记三章似乎描述帐幕立于全营的中央,本段的帐幕却位于营外。部分学者认为:出埃及记稍后章节所描述,精工制作的帐幕并不存在(他们视之为后来圣殿的“投影”),但即使是这些持批判观点的学者,也承认摩西时代确有本段中规模较小的“会幕”。然而精工帐幕和所罗门圣殿无数不同之处(以及多个其他理由),证明了否定帐幕存在的理论并不可信28。因此这里描写的行为大概当视作“往事”,本段帐幕的规模亦比以下章节所描绘的为小似乎亦保存了类同的早期传统)。在这阶段之时,平民并不来此崇拜,而是在私人营帐门前,朝着远方的会幕下拜。

11.面对面。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神“口对口”和摩西说话(民数记原文,和合本作“面对面”)。换言之,不用异象异梦,而是清楚直接的沟通。清明的属灵洞悉力是摩西所得的恩赐;神将自己的心意与他分享。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基督在可能暗指本节;祂说朋友和仆人的分别,在于朋友知道命令的宗旨和用意。尽管如此,旧约中摩西最主要的头衔却是“耶和华的仆人”29。神绵长渐进的启示以他为始,以赛亚书五十三章之“受苦的仆人”是其高峰,在基督身上应验。

.摩西求见神面的祈祷

挪士看得没错,本节和以上经文的连系依然是神临在的主题。悖逆的以色列被摒诸门外,摩西和约书亚却在会幕中得到赐与。摩西现今所关注的是为百姓寻求这临在的保证,又为自己求取更亲密的经历。喻象或诗歌的形式使得经文大体隐诲,以上几点却颇为明显。慕兰伯(Muilenburg,海厄特引述)指出本段在五节之中,使用“认识”这动词共六次之多。

.神与百姓同在

12.却没有叫我知道你要打发谁与我同去。摩西究竟是想知道所应许天使的“地位”,还是祷求神在地上供应助手和承继人(仿佛,并不清楚。若是后者,则约书亚蒙拣选便是神的回答。

14.我的临在必和你同去,直译“我的面……”(和合本作“我必亲自”)。有了这应许,以色列就保证能在迦南得到至终的“安息”。换言之,现在和他们同去的“天使”将会是“祂面前的使者”,和一样,指神全面性的显现。

16.使我和你的百姓,与地上的万民有分别。神一再呼吁以色列,要他们和万国有别。摩西正确地看出神住在他们中间,就是以色列独特之处。其他一切不过是这一点的注脚,亦源于这个事实。

.祈祷得见神。

18.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神应允继续和以色列同在之后,摩西接着祈求得见耶和华的 ka{b[o^d[ ,即祂荣耀的彰显(直译是“重量”)。祈祷的意思是要看见神的本体,然而这是不可能达到的条件。亲眼见神是凡人所不能忍受的(20节)。本段经文用生动的言语,活画出人只能看见神所经过之处(22、23节),藉着祂过往的行动作为认识祂。神的本体有一切的奥秘,我们是不能知、亦不能理解的。必须等到耶稣基督降世,神的所是才充分的启示出来。本节和描写众长老“看见以色列的神”并没有冲突之处(。因为他们所见的,只是“祂脚下”“平铺的蓝宝石”,正如以赛亚也只看见神王袍的下摆充满殿院而已

19.在你面前……宣告我的名。神的启示就是祂的“名字”(即本性),透过祂为人所作的行动描述。本节宣称神本性为“善”( t]u^b[ ,和合本作“恩慈”),又进一步以“恩待”、“怜悯”形容。德莱维正确地指出神恩待怜悯的对象就是犯罪的以色列;神基本属性中没有了这种“慈爱”的特质,以色列便要完全失落。至于圣经中 t]u^b[ 字的各种含义,可参看海厄特。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用这话引证神的主权。以色列只能诧异于为何蒙拣选成为施恩的对象;从人的角度,这是无法理解的。解经家指出:希伯来原文不像英译般,暗示神有武断从事之嫌。这句话只是点出,事实上神的特质可见于某些历史事例,但却不进一步阐明。

25 我们亦可视之为列王纪编者嘲弄性的评注,用意是指出亚伦之时和耶罗波安叛道之间的雷同之处,而非逐字记录耶罗波安的崇拜呼召。请参以下第5节的附注,该附注是从批判角度提出的另一个看法。
26 某些比较倾向于圣经批判的学者将这理论推进一步。他们指出约柜尚在伯特利之时,亚伦的孙儿在当地为祭司,又指出伯特利后来成了拜祭耶和华偶像的两个中心之一。因此他们认为本段是伯特利圣所“创建的故事”,初时是支持亚伦的。他们更宣称远在耶罗波安以前,已经有人在伯特利以少壮公牛的形式拜祭耶和华了。以上是纽曼(Newman)的观点,由海厄特引述。这看法当然完全否定了圣经的记载。
27 众数 m#h]o{lo{t[ 亦有可能不过是指各种不同的舞蹈,或舞蹈中不同的动作。这字甚至可能是个“愤慨的复数”(plural of indignation),如英语的 such goings on! 这些“〔可耻的〕行为!”。
28 部分学者视会幕为被掳归回后所罗巴伯圣殿而非所罗门圣殿的投影。这看法消除了部分的难处,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原有的主要论证依然有效。
29 然而“王的仆人”在圣经中是国中的高位,和合本作“臣仆”),和“王的朋友”可能不相伯仲。因此就旧约而言,两者间的分别不宜过分强调。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耶和华吩咐摩西说:“我曾起誓应许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说:‘要将迦南地赐给你的后裔。’现在你和你从埃及地所领出来的百姓,要从这里往那地去。」

“我曾起誓应许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说”——。。“你和……百姓要从这里往那地去”——神虽准了摩西的祈求,没有灭绝以色列人,并让摩西领百姓进迦南地,但神不预备成全祂在至23节所应许的话,因为以色列人已经废了神和他们所立的约,当时神应许摩西要叫使者行在百姓面前,驱逐迦南人,神自己却不预备住在以色列人中间,恐怕他们因犯罪的缘故被减绝。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ockquote >

,17. ──《启导本圣经脚注》

我曾起誓应许神起誓应许以色列的列祖,就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主要有两项:子孙众多和得迦南地为业。出埃及记一开头,就给我们看到以色列人子孙众多的景象。这众多的子孙在寄居别人之地四百多年后,神将他们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出第一至十四章 ),到旷野领受训练与立约为神的子民(十五至二十四章 )。现在,他们已经受了装备,可以去承受神起誓应许的第二项,就是得迦南地为业了。因此,神对摩西的吩咐乃是:现在你和你从埃及地所领出来的百姓,要从这里往那地去。

──《中文圣经注释》

那流奶与蜜之地。但我不与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免得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 })">出三十三1~3】

神不欲与子民同去,因他们是「硬着颈项」的,他们倾向邪恶。如果神与他们同去,的忿怒定会将他们灭绝,所以表示会另差使者领路。虽然神已赦免他们,这安排显然是要以色列人承担犯罪的后果。

──《串珠圣经注释》

那流奶与蜜之地。但我不与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免得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33:4 百姓一听见这坏的信息,他们就悲哀,没有人佩戴首饰。33:5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对以色列人说:‘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我若在你们中间一起上去,只一瞬间,就必把你们灭绝。现在把你们身上的首饰摘下来,我好知道该怎样处置你们。’”33:6 以色列人离开何烈山以后,就把身上的首饰摘下来。33:7 摩西拿一个帐棚支搭在营外,离营有一段距离,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33:8 当摩西出营到会幕去的时候,百姓就都起来,各人站在自己帐棚的门口,望着摩西,直到他进了会幕。33:9 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就降下来,停在会幕的门前,耶和华就与摩西说话。33:10 众百姓看见云柱停在会幕的门前,就都起来,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 })">出三十三1~23】

神愿否与犯罪的子民同在,这是此刻所要解决的问题。

──《串珠圣经注释》

「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撵出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我要差遣使者”——在神曾提到祂的使者,本章3节显明这使者不是的使者,乃是被造的天使。“撵出迦南人”——这是神特别的恩典(3注 )。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那流奶与蜜之地。但我不与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免得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33:4 百姓一听见这坏的信息,他们就悲哀,没有人佩戴首饰。' })">出三十三2~4】

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这里的使者,就是神自己。是神自己要为以色列人撵出迦南地七族的人。

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撒玛利亚抄本和七十士译本,都加上了革迦撒人,而凑足通常所称的迦南地七族的人

领你到流奶与蜜之地神的使者会领百姓去迦南这流奶与蜜之地。这不但说明迦南地上的出产,也形容她的文明和文化。迦南和西乃旷野相比较的话,无论在土地的出产,人文与文化,都可称为流奶与蜜之地。因此,按照耶典一向的记述,进迦南是以色列人所向往的事,是他们乐意和急切想去的地方。

我自己不同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颈项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这是接续的记述。

百姓听见这凶信就悲哀,也没有人佩戴妆饰神既是旷野的神,西乃山是他的居所,以色列人因犯罪而被逐离,罚他们到迦南地去,神却不和他们同去。当百姓听到这消息时,大家都非常悲哀伤痛。为表达悲伤,所以大家都不佩戴妆饰品。

──《中文圣经注释》

「领你到那流奶与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

“……流奶与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们上去”——本句解释,神虽是叫使者撵出迦南人,领百姓到那流奶与蜜之地,承受祂的应许,但祂仍是不预备再认以色列人为自己特别的子民,住在他们中间(16注 ),因为他们已经把盟约废弃了。“恐怕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神是烈火,我们若听从主的话,主与我们同在就是福;我们若违背主的话,主与我们同在便是祸;人越与神亲近,神追讨他们的罪越严。【比方】拿答、亚比户,可拉一党,摩西,彼得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注。以色列人犯了罪,神暂时不与他们同行;百姓为此哀恸,不佩戴表示欢乐和喜悦的妆饰。

. ──《启导本圣经脚注》

流奶与蜜之地及其上的人】

有关当地居民的讨论,请参看的注释。有关迦南为「流奶与蜜之地」的讨论,则请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领你到那流奶与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们上去……」】

{命题35}对以色列人上迦南地,神是否改变了祂的心意?

〔难题〕在此神宣称:『我自己不同你们上去』。然而, 后来神竟与他们浩荡凯旋在约书亚的领导下进入迦南应许地( 书一—十一章〕。

【解答】

这两节经文是在不同的时候说的。是针对第一代叛逆顽强的以色列人说的;后来是对第二代相信神的百姓,跟随约书亚进入应许地的以色列人说的。并非所有神所警诫的(或应许 )是无条件的。这一个应许是有条件的,如果他们相信顺服祂,祂就要与他们进入应许之地(第二代的百姓 ); 但是如果他们不顺服(第一代的百姓 )祂就不与他们进入应许地。神祂要带他们进入应许地这不可改变的目标,导致一些暂时可改变的情况发生,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百姓听见这凶信就悲哀,也没有人佩戴妆饰。」

“百姓听见这凶信”——摩西回复神所说的话,百姓才觉悟他们所失去的恩典是何等大。“就悲哀”——百姓这才真悔改了。“也没有人佩戴妆饰”——这是表明悔改的心,当时男女都佩戴耳环、鼻环、颈环、臂环等类的装饰。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就悲哀,没有人配带妆饰」以色列摘除了身上所有的饰物,为失去神的临在示哀(6节 )。这原是暂时服哀的风俗,在以色列却成了永久性的规例。请看三十二章\cs163节的注释:饰物招至他们犯罪,无疑是另一个将之除净的理由。

——《丁道尔圣经注释》

百姓对凶讯的回应:他们除掉所佩戴的妆饰,表示悲痛。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告诉以色列人说:‘耶和华说: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我若一霎时临到你们中间,必灭绝你们。现在你们要把身上的妆饰摘下来,使我可以知道怎样待你们。’”」

“……硬着颈项的百姓”——这等百姓终必受神的惩罚,受苦难的百姓却要蒙神的恩典。“……把身上的妆饰摘下来”——(4末注 ),本句的意思说不要再佩戴这些妆饰,表明有悔改的心(6 )。“使我可以知道怎样待你们”——神还没有决定以色列人的事,也没有应许自己同以色列人上去。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以色列人身上佩戴的妆饰,有些很可能与敬奉外邦神只有关,耶和华神要他们摘下来,彻底去除与偶像的关连。看,便知道除下耳环,换下衣服,和弃绝外邦神有密切关系。

──《启导本圣经脚注》

「使我可以知道怎样待你们」:这话暗示神暂时尚未决定要如何对待他们,让摩西可再为百姓祈求。

──《串珠圣经注释》

现在你们要把身上的妆饰摘下来,使我可以知道怎样待你们这两节话,其中有好些词句和3下~4节相似,但内容却和3下~4节相异。4节的不佩戴妆饰品,是百姓心中悲戚而自动不戴的;5节下的不佩戴妆饰,却是为免以色列人再将他们的饰物交给亚伦制金牛犊般犯罪,是被吩咐摘下来,使神知道怎样处置他们的。

以色列人从住何烈山以后,就把身上的妆饰摘得干净他们既在这里犯罪,将饰品交亚伦铸造金牛犊,现在神又要摩西将他们的妆饰品摘下处置,当然就在住这神的山以后,身上的妆饰都摘得一乾二净了。

──《中文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从住何烈山以后,就把身上的妆饰摘得干净。」

“……摘得干净”——这样百姓显明悔改的心。【要训】:(一 )罪孽能使人与神隔绝;(二 )人若要蒙神的悦纳,就必须悔改,以色列人若不悔改,摩西的祈祷也必归于无效;(三 )人若真心悔改,就必结出善果与悔改的心相称;(四 )以色列人蒙悦纳,因摩西代求,我们蒙悦纳,是因基督代求;(五 )当趁着耶和华可寻的时候寻求祂。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以色列人悔过的表现,有助摩西恳求神彻底赦免百姓。

──《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

“素常”——或无“素常”两个字(参文理和旧译本 )。“帐棚”——有人想这是摩西的帐棚,这帐棚是临时的会幕,因为那时候会幕还没有造成。“……离营却远”——表明神弃绝以色列人,因为他们废了神和他们所立的约,虽是如此,会幕离营不甚远(10参文理译本 )。“会幕”——就是神与摩西(并寻求主的人 )显示相会的帐幕。“营外”——。“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这大概是摩西所吩咐的。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本节至11节讲述帐棚的作用,不是百姓聚会之所,而是神在云柱中与摩西会面的地方。摩西与神的关系密切且特别。百姓到帐棚会幕那里求问,神通过摩西把祂的旨意告诉人。

──《启导本圣经脚注》

“帐棚”为临时会幕,是建在西奈山下的暂时敬拜之所,,所说的会幕不同。后者到才记有建成的事。临时会幕在“营外”,只有摩西的助手以法莲人约书亚在其中工作,没有利未人。这是摩西替百姓求问神的地方。

──《启导本圣经脚注》

摩西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他称这帐棚为会幕这会幕是一个简单支搭在营外的帐棚,而不是那繁复而设于营中央的帐幕,虽然后者在后来也称为会幕。这支搭在营外的帐棚,摩西称之为会幕的原因,是摩西常到那里去,神在那里与他相会。不单与摩西相会,也与以色列人相会(见下句

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这是会幕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民间有甚么难解决的问题,就来求问摩西,摩西便求问神藉获神谕,以解决其问题,并常会将这解决的办法,当为先例,而令其后类似事件便依例办理。摩西在这里,就成了神和以色列人之间,另一形式的中保(中介人 )。

──《中文圣经注释》

「会幕」: 指临时会见神的地方, 与25-31章所描述的会幕不同。这会幕设在营外,表示百姓不配有神住在他们中间,然而神却离他们不远。它是由约书亚(11 )而不是由利未人管理。这会幕鼓励个人操练敬虔,因为凡愿意求问神的,可直接往那里去。百姓现今的转变,可从这会幕生活反映出来。

──《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神不愿住在以色列人中间,但也不愿完全撤回祂的临在,在营外一段距离支搭「会幕」就象征了这一点。古代世界的庙宇通常都在城外不远,作为有神同住国度之称的以色列,这时便失去了她独特之处。至于会幕的整个问题,可以参看海厄特:动词使用未完成时态,必然表示这是旷野时代惯常的做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寻求神(或求引导、或为祈祷、或为赞美 但都以献祭表达 )的人必须将自己从同胞中分别出来。出到营外才有可能和神发生亲密而独特的交通(11节对摩西的形容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营外之会幕】

律法规定的制度(二十五~三十章 )是要建筑神可以住在他们中间的圣所。但这时主已不肯在他们中间居住,反要另设会幕于营外,使摩西能够得到引导。没有事务要在这帐幕里面进行,但耶和华会在云柱降下时,在会幕门前与摩西会面。此地是为先知而非祭司事工而设的,这里没有献祭,也无祭坛。后来立于营之中央的圣幕(二十五章及下所述 安放约柜的帐幕 )建成之后,也有了会幕的功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会幕的生活:此段似乎将有连贯性的上文(4-6 )与下文(12-17 )分隔开,其实它是补充百姓的改过。他们不单悲哀(4 ), 对神的态度也改善了,这可从他们恭敬下拜看出来(10 )。

──《串珠圣经注释》

为使读者明了,摩西除了上西乃山去获得神的指示以外,平日他怎样得到神的神谕来解决百姓的问题,以及摩西又如何和神说话并为百姓代祷,所以将这会幕之设置安在现今的位置。这会幕是一个简单的帐棚,支搭在营外。每当摩西去会幕的时候,百姓都会起来望?,直到摩西进了会幕。当摩西进入会幕,云柱就会降下立在会幕门前。当云柱降下立在会幕门前时,百姓便在各自的帐棚门口下拜。当神与摩西说话完了,摩西离去后,约书亚就留在会幕,以作守护。这简单的会幕,大概就是旷野时代的实际会幕。而这实际的会幕,在后些时期,仍可见到其记载

──《中文圣经注释》

】「当摩西出营到会幕去的时候,百姓就都起来,各人站在自己帐棚的门口,望着摩西,直等到他进了会幕。」

“……百姓就都起来”——无非是要表显恭敬的心。“望着摩西”——百姓因良心有愧,所以是提心吊胆(4、6 )。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百姓就都起来,各人站在自己帐棚的门口,望?摩西,直等到他进了会幕这不是好奇的起来望?。如果是好奇,一次两次之后,就不会再起来望?了。这节经文所叙述的,乃是经常的含义,因此是出于一种敬畏的心。

──《中文圣经注释》

】「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降下来,立在会幕的门前,耶和华便与摩西说话。」

“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降下来”!其余的时侯云柱大概停在西奈山上。“耶和华”——耶和华在云柱中与摩西说话。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云柱”表示神的同在,不是经常在会幕上,只有当摩西进会幕时才降在那里。

──《启导本圣经脚注》

表示云柱(象征神的同在 )不会永远立在会幕中,而只在摩西进会幕时才降下来。

──《串珠圣经注释》

「云柱降下来」这条云「柱」(直译「站立之物」 )无论性质怎样,都象征了耶和华的临在。摩西每次进入会幕,这个神临在的象征也要出现。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云柱降下……便与摩西说话这云柱是象征神的临在。当这云柱降下立在会幕门前的时候,百姓就都起来,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这是另一项使我们看到百姓之敬畏的心。而这两节的话,也是经常的情况,而不是偶然的现象。

──《中文圣经注释》

】「众百姓看见云柱立在会幕门前,就都起来,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

“下拜”。——这也显明百姓有悔改的心。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象人与朋友说话一般。摩西转到营里去,惟有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

“……面对面说话”——,就是相近的意思,摩西却没有看见神的形象。“摩西转到营里去”——摩西回到营中办理营里的事。“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少年人”三个字多含仆人的意思(不论岁数大小 )。【比方】的“交给仆人”四个字原文作“交给少年人”,的“两个仆人”四个字原文作“两个少年人”,约书亚死的时候年一百一十岁,就是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约贰一十多年,把这数加于他们在旷野的四十年上,共六十余年,从一百一十岁减去六十年,可见约书亚这时候约有五十几岁。“约书亚不离开会幕”——摩西没有派亚伦和他的儿子看守这会幕,或者因他们都在金牛犊的罪上有份,约书亚在这事上没有关系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神和摩西说话,不是藉异象或异梦,而是“面对面”。这不是说摩西可用肉眼见到神,因为看见神的人必死。

──《启导本圣经脚注》

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因为这两句有神拟人化地与摩西说话的语句。

惟有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约书亚是摩西忠心耿耿的帮手(除本节外。这两句话的目的,不单表达约书亚与摩西的关系,也描绘这英雄人物,对神是如何的忠信。

──《中文圣经注释》

「面对面」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神「口对口」和摩西说话(民数记原文 和合本作「面对面」 )。换言之,不用异象异梦,而是清楚直接的沟通。清明的属灵洞悉力是摩西所得的恩赐;神将自己的心意与他分享。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

——《丁道尔圣经注释》

面对面说话】

面对面说话是惯用语,表示双方关系诚恳而坦率,与并无抵触。的「口对口说话」意思相同(和合本「面对面说话」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23这两段经文如何能和谐一致?(D* )】

圣经清楚地划分眼见神于显露的荣光中,及个人与神的会面或相遇中所看见用以代表或反映神的事物。宣告:「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使徒保罗则于指出:「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

借着信心,我们仰望基督时,就可看见神的面,耶稣曾说过:「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因此,神借着他的儿子而显露自己的面,并宣告他的荣耀;神的儿子是道成肉身的神。然而,若回复到旧约时代,神透过天使显露他的面,又或是借着神荣耀的云柱,神的子民离开埃及后,这云柱引领他们走旷野的那一段旅程。

奉献会幕时,荣耀的云柱(kabod )停在约柜的施恩座上。每星期都要将陈设饼摆在桌子上,呈献耶和华。摆放陈设饼的桌子,希伯来文是sulhan welehem panim,译成中文是「临在(译按中文和合本作「陈设」 )饼的桌子」。有内层的幔子(paro-ke-t )将约柜与公众的视线分隔开,而陈设饼的桌子则摆放在幔子前面。神临在于施恩座(kapporet )之上,而施恩座放在约柜上面。

我们从上文的解释得知,神以某些代表他荣耀的象征与摩西相遇及与他说话,而不是完全显露他的面。在这个意义下,他与摩西 面对面地说话,类似传真电话荧光幕里的讲者与观众所谓面对面沟通。

然而,所记载的摩西的要求,却不只是有某一程度掩藏着的显现,他要求神重新将荣耀显现予他及以色列民;摩西要求看见神真正的面。但神警告摩西,当他看见神的面,必立刻死亡,该段经文指出神乃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 )。然而,神答应将自己的背显露给摩西看,而不显出他的面;神这样做,是特别向摩西肯定他的喜悦。神就是采取这方式在「他(摩西 )面前」经过,阐述他自己的恩典和那荣耀的名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摩西对耶和华说:“你吩咐我说:‘将这百姓领上去’,却没有叫我知道你要打发谁与我同去,只说:‘我按你的名认识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

“……将这百姓领上去”——。“却没有叫我知道祢要打发谁与我同去”——,摩西要知道主所差遣的使者是谁。“我按你的名认识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摩西的意思说,我既在祢眼前蒙恩,求祢就应允我所求的,使百姓也蒙恩。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本节至17节讲摩西恳求神同行,或者差遣一个人与他们一同从西奈山启程。神答允了他。

“按你的名认识你”是说神特别拣选了摩西作百姓的代求者。

──《启导本圣经脚注》

「按你的名认识你」:就是「拣选你」。

──《串珠圣经注释》

只说,我按你的名认识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七十士译本把按你的名翻为「起于一切」(Para pantas ),含意是在一切之外我拣选了你,或我认识你超于一切,我知道(知道是认识的原文 )你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因为你已在我眼前蒙恩。

──《中文圣经注释》

摩西在本章第一次恳求,他发出两个平衡的问题:「你要打发谁与我同去」,及「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表示他热切期望神亲自同去。

──《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求神与他及以色列人同去──《串珠圣经注释》

这段经文,是接续记述神要摩西领百姓往神所要指示的地方去之后的祈祷。摩西祈祷的理由,是神只对他说,我认识你很深,知道你有能力,也在我面前蒙恩,却没有清楚说明谁会和他及百姓同去。因此他要求神将祂的意愿或计划,清楚的指示出来,使他可以更好的事奉主和这百姓,因为这百姓,乃是神自己与之立约而拣选的子民。神再清楚的说明,祂的使者会在前面走,暗示了祂的同往。可能摩西仍然没有了解这深意,故此再次辩祷说,你若不亲自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因为使他们确知神恩待他们,也是他们与地上万民有分别的,就是神的同在,以及和他们同往迦南。

──《中文圣经注释》

】「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认识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这民是你的民。”」

“求祢将祢的道指示我”——意思说,求祢指示我,祢预备怎样行。【比方】。“求祢想到这民是祢的民”——。神曾认以色列人为自己的百姓。故此摩西求神使百姓蒙恩。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神的本体人不能见(23节 ),摩西借着认识神的道和祂对人的要求来认识神。

──《启导本圣经脚注》

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认识你原文这里所用的道,并不是「话」,乃道路、方法、计划、方向、目的、原则、意念等方面的意义。因此,这认识,也就应按原文直译为知道较佳。因为摩西所求的,是想知道神的意愿或计划,以致他能更好的事奉祂。这大概就是现代中文译本将之翻为「求你把你的计划指示我,使我能事奉你」的原因。但是,七十士译本却有完全不同的译法:「求将你自己显示予我,使我可以看得你更清楚。」这种译法,若不是依据另一抄本的,就是为要与17节以下的事件相符合的缘故。

求你想到这民是你的民为中保的摩西,正如保罗所说的,「不是为一面作的」:他一方面是想更认识主,或清楚知道祂的旨意,以致能更好的事奉祂,另一方面也常常为百姓?想。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原文所用的民字。这里两个民字,原文并不是用一个字:这民是用一般的用字 go^y,而你的民却用立约和被拣选了的子民之 `am。这是提醒神,这民众不是普通的人民,乃是你曾与他们立约的百姓,是你所拣选的子民

──《中文圣经注释》

】「耶和华说:“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我必亲自和你同去”——(参3 ),但摩西还是不十分明白神单与他同去,或是也要与百姓同去,注意下句不是“你们”,乃是“你”(16 ),神允准摩西的祷告。“使你得安息”——在迦南居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神答允摩西。

「安息」:与承受应许地很有关连(参串 ),所以神实在是重申以前所应许的,但似乎这应许现在只落在摩西身上。

──《串珠圣经注释》

我必亲自和你同去和合本的和你同字旁边有点,表示原文无此三字。但原文直译却不是我必亲自去,乃是「他们会在我前面走」。这「他们」是谁?就是神的使者。圣经常常用神的使者来表达神自己。因此,和合本的这翻译法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七十士译本也是「我自己会在你前面走」,而现代中文译本则作「我要跟你一道去」。

使你得安息原文是「我必使你得安息」。这乃是神安慰摩西不必担心挂虑的含义。现代中文译本的「我要使你得胜」之译法,可能是过强了一点。

──《中文圣经注释》

我的临在必和你同去,直译「我的面……」(和合本作「我必亲自」 )。有了这应许,以色列就保证能在迦南得到至终的「安息」。换言之,现在和他们同去的「天使」将会是「祂面前的使者」,和一样,指神全面性的显现。

——《丁道尔圣经注释》

】「摩西说:“你若不亲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

“祢若不亲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注意“我们”两个字(参14注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本节至23节记载神答应会向摩西显现,等于说祂将与百姓在旷野中同行。所记是这应许的实现。

──《启导本圣经脚注》

摩西第二次恳求,他不满足于神的应许只落在己身。他希望神的百姓能同受盟约原有的应许。

──《串珠圣经注释》

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这是摩西在恳求神同往迦南的祈祷中,最后而最有力的理由。神已告诉他:「他们会在我前面走」(14节 )。摩西可能当时仍不明白神在此的含义,所以跟?的辩驳祷告乃是:你若不亲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因为神若不亲自同去,摩西和他所领导的百姓,是否真的在神眼前蒙恩,都无法肯定。使摩西与这百姓与地上万民有分别的证据,就是神亲自的同在和同去。

──《中文圣经注释》

】「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岂不是因你与我们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与地上的万民有分别吗?”」

“……岂不是因你与我们同去”——注意“我们”两个字,这样神就又把以色列人与万民分别出来(下句 )。“使我和你的百姓与地上的万民有分别”——(3注 )。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使我和你的百姓,与地上的万民有分别」神一再呼吁以色列,要他们和万国有别。摩西正确地看出神住在他们中间,就是以色列独特之处。其他一切不过是这一点的脚注,亦源于这个事实。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并且我按你的名认识你。”」

“你这所求的我也要行”——(参16 ),这样,耶和华就全然允准了摩西的祷告。“因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神允准了摩西所求的,因他在神眼前蒙了恩。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神应允摩西一切所求的,因着摩西在神面前的恳求,神恢复以色列人的地位,约可以重订。

──《串珠圣经注释》

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前段摩西最后的请求(16节 ),已蒙神应允了(17节 )。可是,在这领百姓进迦南地的重大事业上,摩西觉得须有确实的证据(正如日后基甸受召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的手时 一再的要试验神的同在一样 。所以他大胆地祈求神将祂自己显现出来给他看。你的荣耀的实意,是一种尊称的「你自己」。故此,七十士译本的这节,是译为「求你将你自己显给我看」。

──《中文圣经注释》

在神应允摩西的祈求,将会与他及众百姓同往迦南,以印证以色列人为神的选民后,摩西为清楚实证神的临在,竟大胆的要求神将自己显现出来给他看。为恩待祂的忠仆,为怜悯他负有重任,神也逾格应允了摩西的这个请求。然而,神所允许的,是神要显出祂的恩慈和宣告祂的名,而不是样貌和实质;乃是神的丰盛、荣光、尊荣、威严、权能与荣耀等等的神的特性,而不是形而下的物质形像。甚至这一切神的特质,摩西都不能正面见到,只能在神的特别安排下,让摩西看到祂的背,而不是祂的面。因为人见神的面,是不能存活的。

──《中文圣经注释》

】「摩西说:“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

“求祢显出祢的荣耀给我看”——摩西得寸进尺,他既蒙了耶和华的应允,就想要观看耶和华特别的荣耀,他先前已经同百姓见过耶和华的荣耀,他自己也与耶和华在云里面对面说过话(11 ,但当时所求的就是要看见耶和华的面,可见神是厚赐与人不斥责人的神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荣耀」:指神至高威严的具体呈现。

──《串珠圣经注释》

「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神应允继续和以色列同在之后,摩西接着祈求得见耶和华的 ka{b[o^d,即祂荣耀的彰显(直译是「重量」 )。祈祷的意思是要看见神的本体,然而这是不可能达到的条件。亲眼见神是凡人所不能忍受的(20节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在摩西面前启示自己,作为与子民同去的证据。

──《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荣耀、背、面】

摩西想要见神的荣耀,并不是要求神做祂从未做过的事。告诉百姓他们将会看见神的荣耀。摩西亦曾说服神与百姓同行(其实是行在他们前面 )。摩西的请求,是看见神的临在/荣耀来到带领的位置。神同意这请求,但警告摩西祂的面是不可见的。神明有可惧而难以接近的面容,并不是以色列神学独有的概念。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祇也是以神圣荣光梅岚穆来彰显其能力。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

“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意思说,我这样向你行,全是出于恩。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神的恩慈表现在祂对百姓的宽容上,为了拯救他们脱离奴役,亲自领他们出来

──《启导本圣经脚注》

「我要 ...... 恩慈」:直译可作「我要使我一切的美善在你面前经过」,表明神让摩西一瞥的荣耀与怜悯人的属性不能分割。

──《串珠圣经注释》

「在你面前……宣告我的名」神的启示就是祂的「名字」(即本性 ),透过祂为人所作的行动描述。本节宣称神本性为「善」(t]u^b 和合本作「恩慈」 ),又进一步以「恩待」、「怜悯」形容。德莱维正确地指出神恩待怜悯的对象就是犯罪的以色列;神基本属性中没有了这种「慈爱」的特质,以色列便要完全失落。至于圣经中 t]u^b[ 字的各种含义,可参看海厄特。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用这话引证神的主权。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当摩西要求神将祂自己显给他看时,摩西也像我们一样,想了解神的样貌怎样。但神所允许的,却不是样貌,而是我一切的恩慈。这恩慈,并非样貌,而是特性。神所要显现的特性,就是公义、仁爱、怜悯、慈悲、正直……。另一个神所允许的,就是将祂的圣名宣告出来。祂的名,也表达祂的特性

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这话是显明神有祂的主权。祂固然为万事万物定了定律,如有需要,祂有主权暂废这定律或使某人或某事物不受其定律的辖制。故此,人本来不可以看神样貌的,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但是,为恩待摩西和怜悯其忠诚的要求,因此神稍予改变(有关人不能见神的面一事

──《中文圣经注释》

】「又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

“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这一节解释11,等处,保罗也得了主特别的显现和启示,但他后来还论到住在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神,到如今没有人看见过神(约壹18,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耶和华说:“看哪,在我这里有地方,你要站在盘石上。」

“……在我这里有地方……”——就是在西奈山上。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站在盘石上」:应作「在盘石上准备好」(34:2)。

──《串珠圣经注释》

我的荣耀经过的时候,我必将你放在盘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神恩待摩西,怜悯他的工作负担,想要有神实质的临在证据,所以准许他看见──不是看见样貌,乃是看见祂的荣耀。这荣耀的含意,亦有尊荣,荣光或丰富(中文翻成财宝 等的含义。这一切都非常实质,乃是神的特性。

但是,甚至神的荣耀,摩西都不能正面的看到。为这原因,神要他站在盘石上,在神的荣耀经过时,神要忽然地将他放在盘石穴中,用手遮掩他;等到神过去,将手收回后,摩西就得见我的背,却不得见我的面。与这面见神有类似经验的,是以利亚。摩西是律法的代表,只能见到神荣耀的背;以利亚是先知的代表,只能听到神微小的声音。然而,在实质上,却仍然是从来没有人看见神,惟有基督耶稣才将祂表明了出来(约壹18,

──《中文圣经注释》

】「我的荣耀经过的时候,我必将你放在盘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过去,」

“……用我的手遮掩你”——一面隐藏,一面保护,免得他受害。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手……背……面”——这是借用的话,意思说,神预备将自己的荣耀照着摩西能受的指给他看。

── 丁良才《出埃及记注释》

】「然后我要将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见我的背,却不得见我的面。”」

得见神的“背”是一种拟人的说法,就和说得见神的面或者神将手收回一样。我们虽然可以借着神所要求于人的道,多少认识到神(13节 ),但神的奥秘和本体仍不是人能完全明白的,就象只能见到祂的背一样。

──《启导本圣经脚注》

「得见我的背」:表明摩西所见的只是神荣耀的余辉。

这可能暗示:人现在虽然略知神对待人的方法,却永不能完全认识神的奥秘本性。

──《串珠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33章 )】

1摩西为何把称为会幕的帐棚搭在营外呢?从此点看,你可以看到神那两方面的属性呢?

2试撮述百姓犯罪后摩西与神「谈判」过程。你求神指示前路时有没有摩西那样恳切祈求呢?你是否完全倚靠神,以祂为路灯?

3本章19节是否表示神不按公平对待百姓呢?这句话应如何解释。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那流奶与蜜之地。但我不与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免得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33:4 百姓一听见这坏的信息,他们就悲哀,没有人佩戴首饰。' })">出三十三1~4】

神证实祂打算把领导地位与对以色列人的照顾交给一个天使。我们生活在十字架之后的人,不容易体会古以色列人的感觉。上教会去的人,少有几畿个不熟悉基督的话:『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事实上这话往往作为鼓舞和喜乐的根源,然而对一般的会众,如果真正知道这话所含的事实的话,他们便会觉得很不安。在以色列人,知道耶威临近便会产生惧怕,然而祂临在的外表征兆──藉?云柱火柱,却受欢迎。因此第四节说这是『凶信』。

──《每日研经丛书》

】「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撵出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

这里的『使者』是指一般被造的天使,而不是指那特定的使者――三一神自己(参3节 )。── 佚名

】「领你到那流奶与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

我们若肯听从神的话,神的同在乃是祝福;否则,便是灾祸,因为神是烈火,31 )。

人越与神亲近,神追讨他们的罪越严,注意『因此』二字 )。── 佚名

】「百姓听见这凶信就悲哀,也没有人佩戴妆饰。」

当时男女都佩戴耳环、鼻环、颈环、臂环等类的装饰。

人失去神的同在,乃是一个大的「凶信」,没有甚么事比这个讯息更叫人悲哀。── 佚名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告诉以色列人说:‘耶和华说: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我若一霎时临到你们中间,必灭绝你们。现在你们要把身上的妆饰摘下来,使我可以知道怎样待你们。’”」

「现在你们要把身上的妆饰摘下来,」藉此表明有悔改的心。

「使我可以知道怎样待你们,」这表示神如何对待我们,乃根据我们是否有悔改的心;人若要蒙神的悦纳,就必须悔改

我们当趁着还有机会悔改的时候,回转归向神,免得机会一错过,就万劫不复。── 佚名

你能顺服神,放下某些属世的东西吗?】

神吩咐以色列人要除下佩戴的饰物,不过只是暂时性的,作为他们忧伤痛悔的表现。后面提到百姓献出的礼物中仍有饰物。

(35:22)──《灵修版圣经注释》

『会幕』的作用是给他们可见的真实性,它不在营幕的中央,而是离开营幕的简仆无华的帐幕,由摩西与约书亚事奉,而不是亚伦和利未人。摩西进帐幕,云柱降在会幕上时,百姓下拜(10节 ),译成百姓『趴在地上』更好;那是有罪感的结果,如今神肉眼可见地来到他们当中了。

──《每日研经丛书》

神提出在摩西身上成就祂的旨意。他的初步反应如何呢?摩西现在实在觉察到,没有神,他甚么都作不到。他声称神曾说,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我按你的名认识你』,参看,那就是祂亲自认识他,所以祂知道他的祈求诚实无伪。他求知道神的『道』,意思是神待人的原则,好叫他作为神的代表去遵行。神的答复是应许祂要满足摩西那未经说出来的祈求;祂的临在,字面上是祂的『面』,将与百姓同去。摩西当即的反应便是求见神的荣耀(kavod ),字面的意思是『重力』,就是神特性所赖以造成的内在实质。

神向摩西保证,这不是可朽坏的人类所能承担的。它祇有藉?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才能传给世人。我们可以自问:永生是否应许给我们,我们是否在祂身上找??

我们似乎必得把神的应许当作比喻。神的荣耀『经过』(2节 )不解作神取了人的形像经过──在随后的记述中,并无这种暗示,它的实现也是辞句上的。他看到神的『背』,那就是在回顾时,按照祂所行的去了解祂。

──《每日研经丛书》

】「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象人与朋友说话一般。摩西转到营里去,惟有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

「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面对面说话』表示相近的意思,15 ),并非表示摩西看见神的面(参20节 )。── 佚名

守住会幕】「惟有…约书亚不离开会幕。」

会幕支搭在营外,是神与人相会的地方。摩西在那里为以色列人求问神,百姓到那里听摩西的判断。会幕离营虽远,却是属灵的中心,有云柱立在会幕门前,在旷野的以色列人,从远处的帐棚可以看见。
“摩西转到营里去,惟有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
作为一员卓越将领,约书亚能统兵出战,而且能打胜仗。但他也知道,战争的得胜,不在于自己的身先士卒,驰骋疆场;不在于自己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战争的胜败,全在于耶和华;而摩西在山上的祈祷,才是胜利的真正关键。
因此,约书亚没有为胜利自傲,要作英雄,成为跋扈的武夫,却会安静的作摩西的助手。助手不能每天抛头露面,叱咤风云,而是不离开会幕,作驻守的工作。相信他从摩西学习与神的灵交,知道得智慧,得力量的秘诀,他学习判断百姓的事务之外,也必定有很多的时间祈祷,等候,预备自己,作后继的领袖。他也肯“顺服年长的…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神〕必叫你们升高。”
约书亚四十年作助手,但他是作摩西的助手。从“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的摩西那里,他必然有所领受。在另一方面,作领袖的摩西,也完全信任他,不怕他造反夺权;并且训练他,造就他。
当派人去侦察迦南地的时候,约书亚从参与密勿的助手,变成冒险犯难的尖兵,真是甘心作“过河卒子”,与其他十一名探子一同前往。但回来报告勘察结果的时候,十个人都报凶信,说是前途无望,去迦南会被巨人吃掉;只有约书亚和迦勒信心坚强,持定主的应许,说:“他们是我们的食物”,我们能吃掉他们!
我们今天需要有摩西一样的领袖,也需要有约书亚。如果没有后继的约书亚,到摩西大功未成身先死,事工必将半途而废。而在今天人人争长的时代,吃得苦中苦,不作人上人,何等的难得!惟有在神全家尽忠的摩西,不为自己的家族,自己的事业;惟有约书亚有信心,有忠心,继续神家的事工。

── 于中旻《圣经研究》

你是否把神视作慈父兼朋友?】

神与摩西在会幕之中说话,好像朋友交谈一样。摩西为甚么能得到神这样的恩待?这当然并非由于他是完人,大有恩赐或能力,乃是由于神拣选他,他也一心一意倚靠神的智慧与指示。与神为友实在是摩西的特权,是别的以色列人不曾经历的,不过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情况却不同了,主耶稣称祂的十二门徒为友,并且包括所有的门徒。祂既称你为朋友,你愿意不愿意像摩西一样信靠祂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有约书亚般的助手吗?】

摩西的助手约书亚没有离开会幕,可能为负起守卫的责任,因为一定会有些人出于好奇,想贸然闯进去看看。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必亲自和你同去】

默想:“耶和华说:‘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降下来,立在会幕的门前,耶和华便与摩西说话。”摩西不失时机地求问神:“你吩咐我说:‘将这百姓领上去’,却没有叫我知道你要打发谁与我同去。只说:‘我按你的名认识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认识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这民是你的民。”神答道:“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参出337-23 )

“金牛犊事件”之后,摩西的侍奉热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倍感孤独之际,他向神提出“你要打发谁与我同去”的疑问,他希望自己有个得力的助手。神理解摩西的需要,所以给了他一个极美的应许:“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之后的侍奉历程中,神的确向摩西兑现了这个应许。时隔40年后,摩西把这个应许当作经验勉励以色列人:“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害怕,也不要畏惧他们,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和你同去。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申316 )

侍奉神的路上,我们永远不会孤单,永远不必惧怕,因为神也赐给我们宝贵的应许:“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他曾告诉我们:“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赛432 )

祷告:主啊,感谢你时时与我们同行。所以,“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23 )。奉主名求。阿们。

── 李世峥《出埃及记读经札记》

】「摩西说:“你若不亲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

这里隐藏着一个重大的真理:任何事物都不能代替神的同在。如果失去和施恩者的交通,正是那些神所赐的恩赐,会陷我们于咒诅。倘若神不和我们同去应许的美地,美地的丰盛正是我们贫穷的机会。

―― 摩根《话中之光》

我也像摩西一样希望神显出祂的荣耀给我看──】

摩西求神显出祂的荣耀,他想得到神亲自与他同在的确据。在亚伦与约书亚等人中间,他渴望能有亲眼见到神荣面的经历。因为我们是有限的,是血肉之躯,道德上又不完全,所以如果见到神本体的真相,根本不能存活。看见祂的背影,是指只能看见祂经过而言。我们只能借着祂的作为,并祂行事的法则而认识祂。惟独借着耶稣基督,才能真正完全认识祂。耶稣应许要向信祂的人显现

──《灵修版圣经注释》

】「又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

关于神的神圣最好的说明,可见于神对摩西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得存活。

──《每日研经丛书》

「在盘石穴中。」】

这盘石就是基督。在神的心意中,摩西的地位先在盘石,以后在穴中,都是说明我们的地位。只有这地位才可瞻仰神荣光的增长。

神时常经过——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神的计划,最主要的是基督的降世。在历代,有祂迅速的军辇,经过暴风与灾祸,祂除去罪恶的权势。在日常的恩慈里,祂显示伟大的品德。我们常常活在神的同在与能力之中。

人想瞻仰神——人不能看见圣洁威严的神,不然他就无法存活。天文学家说当他看见天上的星,虽用望远镜观看,但那巨星的荣光使他几乎晕厥。谁能看见神呢!我们只有在耶稣基督里,在蒙保守、得遮盖、被接纳。神完全的荣光是我们无法瞻望的,只有透过那有钉痕的手。我们站在盘石上,在祂覆蔽的手中隐藏。

在盘石穴中——阿尔卑斯山令人可畏!在山丽多次经历风暴、地震、冰霜的侵蚀而渐有裂隙。但是这些形成山穴。我们的主为我们曾担负何等的苦难?祂经历风霜、使我们有安全的隐秘处。在十字架,有如盘石的山穴,使罪人都有避难的处所。

──迈尔《珍贵的片刻》

】「然后我要将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见我的背,却不得见我的面。”」

摩西看到神的『背』,那就是在回顾时,按照祂所行的去了解祂。── 佚名


】「我如今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
“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正祷告的时候,他的面貌就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他们看见耶稣的荣光”(路9︰28-29 32直译 )
耶稣带着这三个门徒,暗暗地上了高山,和他们在那里有一个极亲密的交通。他们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啊!他们在那里真好!
凡与主同在山上的人,天离他们不远了。
有多少人在默想祷告的时候,看见天开了。有多少人,在密室里与神交通的时候,感觉一阵汹涌的波涛突卫进来。这些都是在预尝天上的快乐。
主耶稣在世的时候,常和他的门徒到安静的山上去谈话。今天我们呢?我们的生活多么急促——从早到晚过着极其纷乱的生活。在这恶势力之下,安静默想,读经祈祷,与主交通的机会多么少啊!
但以理在巴比伦的怒吼、迷信之下,仍不忽略他的密室生活。彼得在密室是在约伯的一个房顶上;马丁路得的密室是在韦登伯(Wittenburg )的一间上房里。——译自己失去的默想艺术
信徒啊,来亲近主!也许主今天要带你上山顶去;不要想只有彼得、约翰、雅各,是配去的;彼得是一个最会闯祸的人,雅各和约翰是火气最大的人,他们曾一再误会他们的主和主的使命;所以没有理由可以叫主不带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