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灵粮:申命记第23章

灵修版圣经注释

婚前性行为、婚外情今日似乎已被社会认可,基督徒应持何态度?

神的律法并未忽略肃娼,神严禁娼妓。禁止这种行业,对我们似乎很容易接受,但是对以色列人来说则并非如此。中东其他所有的宗教,几乎都把庙妓当作崇拜仪式中的重要部分。娼妓或娈童,是对神造人和造男造女的不敬,他们把性当作肉体的玩乐,而不是对配偶全心全意的委身。婚外性行为会破坏夫妻关系。在配偶之间鱼水和谐的性生活,既合乎礼仪,也能建立关系。神时常警告以色列人,不可有婚外的性行为。现代人也该有所警惕,青年人不可有婚前的性行为;已婚的成年人更必须切记,在性生活方面要忠于配偶。

从这条律法,我看到哪些公平的原则?

这是一条防止人自私地将财产据为己有,不肯用以赒济穷人的命令,它可以减少社会中捱饿的人。不过,这并不是用来占人便宜的借口。新约时代的法利赛人错解了这命令,反而用来指责主耶稣和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吃的行为

--《灵修版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01、《路得记》之二:摩押挥泪-抉择篇

整本《路得记》像一部话剧,在上一篇“序言”时,舞台的大幕是关闭的,只有低沉的画外音传来:“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大幕徐徐拉开,人物出场了。

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她”是婆婆拿俄米,两个儿媳妇一个叫俄珥巴,一个叫路得。婆媳三人背着行囊,站在家门口。脚步沉重,欲行又止。身后的房屋,身后的土地,有三个男人死在那里,葬在那里。那里是伤心之地,不堪回首。眼前的方向,脚下的道路,该怎么选?

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7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的降罚与我。”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三人踏上旅途,往哪里去呢?是分散各归个的娘家,还是携手同心同行?从经文中传来阵阵哭声,“她们就放声而哭”,“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可见这选择难哉、苦哉!所以这一篇是“抉择篇”。且看这三个人对生命道路的选择给世人带来什么样的启迪?

一、拿俄米的抉择---爱神爱人的典范

在看拿俄米的抉择之前,先看看她这个人吧。她是好人还是坏人?拿俄米是个好人。我们能这样说,因为她是个好婆婆。

婆媳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微妙、最难搞的事情之一。若婆媳久住同一屋檐下,很难不闹别扭。2011年5月25日深圳晚报报道,有一家婆媳吵架,婆婆气怒之下抱着11个月的孙子从六楼上跳了下去,祖孙双亡,惨绝人寰呐!虽然这不是常例,但婆媳之间的争吵龃龉,常常曝露出人性中最丑恶的东西。据说那媳妇冲下楼,在看自己的孩子是死是活之前,先踢了婆婆一脚!坊间有不少讲婆媳关系的书,教一些诸如“彪悍婆婆九妙计”,“野蛮儿媳十绝招”之类的东西,多数没用而且添乱。应该多读《路得记》,向拿俄米和路得学习。

拿俄米这个婆婆有爱心。

人们心里想的,口上就说出来。口中的言语,反映出心中的意念。拿俄米对儿媳说的话充满爱意,“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这是书中记载她的第一句话,讲的就是神的爱。“愿耶和华恩待你们”中的“恩待”,在旧约中出现了两百三十九次,被翻译成恩待,忠实,良善,怜悯,慈爱等等。用的最多的是指神的爱,书中常常出现的“耶和华的慈爱永远长存”就是这个字。拿俄米的处境悲惨,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换了别的婆婆,可能会把一腔怨恨都发泄在两个儿媳身上:都是你们的错,克夫相,扫帚星,黑蜘蛛!可拿俄米却以耶和华的名为儿媳祝福,因为她的心里有感恩,她心里记住的,是儿媳对她的儿子的爱和对她的关怀,“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死者已逝,不可复生;以感恩的心回忆幸福的往事,才有活下去的力量。

拿俄米这个婆婆不自私。

她已经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儿媳是她最后的依靠。而且两个儿媳已经跟她上了路,只要她不改主意,两个儿媳都会跟着她一起回伯利恒,她以后的日子会好过一点儿,起码有两个年轻的帮手。即或不然,她也可以先让儿媳护送她一路回到老家,使唤她们拿行李、找旅馆、做饭收拾屋子,等自己一切安顿好了,再放她们走也行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的自私,自我中心,一切为了自己的好处,是从人的罪性而来,是人际关系中的万恶之源。而拿俄米不为自己着想,她体恤两个儿媳,为她们的前途考量。犹太人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嫂”的风俗,意思是若哥哥早逝,弟弟有娶嫂子为妻的责任。但拿俄米只有两个儿子,都死了。她已经老了,不可能再嫁。而且犹太人是排斥摩押人的,因为摩押人信奉假神“基抹”,道德宗教都很成问题。所以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这就意味着俄珥巴和路得到了伯利恒之后,可能会终身守寡,晚年凄凉。拿俄米站在她们的立场上,劝她们回自己家去,不要再跟着自己了。

一个好的领导就该这样,不过度使用下属,常常为部下的长期发展谋划思考。

婆婆是一家之主,是领导。她不过度使用儿媳,反而为她们的长期发展谋划思考,拿俄米这样的婆婆天下少有。经文中写着,她两次称她们“我女儿们啊”。婆婆掏出一颗心,倾倒出满腔爱,浇灌在儿媳身上。儿媳都铁了心跟着婆婆走,哭了再哭,情深意厚。

拿俄米这个婆婆认识神。

她对神的声音和关于神的消息特别敏感,反应也快。6-7两节,经文写“她听见耶和华”,“她就起身”,“她就起行”,一连三个“她”,动词都是单数,表示是拿俄米一个人作的决定。她当机立断,马上行动,丝毫不犹豫。这反映出她对神的信心。拿俄米是这一家人中灵性最好的一个。当初丈夫移民摩押地和儿子娶外邦女,她很可能心里是反对的。作为一个女人,在当时的夫权、男权社会里,她以谦恭顺服的态度来对待,耐心地等丈夫和儿子作回头的决定。一旦她有权可以作决定了,她立刻就奔向神的怀抱。

下面这段经文容易带来误解。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

你看,拿俄米说“耶和华伸手攻击我”,“耶和华降祸与我”,她甚至不让人叫她拿俄米-甜(,而改叫玛拉-苦(。她是在抱怨神吗?其实不然,她若是怨恨神,为什么这么急着回犹大地呢,那代表神的家园啊。拿俄米说的,反映出她对所遭遇的苦难的认识,那是她的苦难神学。她是把自己的教训告诉别人,让别人不要学她。也是她的反思,是她的忏悔录。实际上在第13节的原文中,“耶和华伸手”之后并没有“攻击”这么强烈的动词,而是一个介词,也可以译成“耶和华向我伸手”。“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余剩的”。主伸手管教,主也照样伸手救赎。拿俄米懂得这个道理。“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拿俄米现在的苦涩,最终会转为甘甜。

换个角度,从俄珥巴和路得的身上,也可以看到拿俄米的信仰。她们是怎么知道耶和华神的?必定是通过拿俄米的生命见证。经文没有提供细节,从儿媳对她的忠诚和路得愿意走上跟随耶和华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肯定她是个温柔善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她有高尚的品格,这是神的儿女应有的特征。是金子,在困境中也发光。拿俄米以自己的真实生命,见证了耶和华神的美好。

摩押地代表远离神,伯利恒代表神的家。拿俄米离开摩押回犹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抉择,这个决定,影响了全人类的救赎历史的走向,这是大方面。

从拿俄米个人的层面来说,这个抉择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拿俄米自己的回归,这是她爱神,信靠神的表现。第二,拿俄米给儿妇们选择的自由,这是她爱人,肯舍己的表现。

抉择的基础是爱,爱神爱人,这是律法的精髓,是神的旨意。为拿俄米喝采!

从拿俄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对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人人都希望作正确的决定,但是作正确决定的功夫却在作决定之外。要想学习拿俄米的决定,必须从学习拿俄米的为人开始,从有爱心,不自私,和认识神开始。求主帮助我们在基督里培养建造属神儿女的品格,使我们能走在神的旨意当中。

有爱心的婆婆 - 不计人的过,常念神的恩

不自私的婆婆 - 替儿媳考量,舍自身利益

认识神的婆婆 - 听神的呼唤,服神的管教

二、俄珥巴的抉择.....体恤肉体的代表

俄珥巴所作的抉择显然是错的,她与神的救恩失之交臂。但是,她并不是个“坏人”,也不是这出戏剧中的反面人物。她是主角路得的陪衬,英文叫 Foil。

俄珥巴是一个普通人,正常人,和你我一样。在她的身上,我们会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俄珥巴的抉择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拿俄米上路,俄珥巴跟着走。表明她听话,服从规则,有理性。

第二,拿俄米劝她们回自己的家,俄珥巴不走。言之凿凿:“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她与婆婆亲嘴,放声而哭。表明她真诚,重感情。

第三个阶段,拿俄米详细地解说去犹大地对俄珥巴和路得的不利之处,可能会守寡终生的!俄珥巴改主意了,按照常理,当然是回娘家对自己更好。这表明她有头脑,会分析,能判断。她虽然再次放声而哭,这次却是告别的眼泪了。她最终选择了爱自己。

俄珥巴抉择的经历从服从秩序、珍惜感情,到掂量利害、斟酌取舍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做决定的一般思维模式。

缺欠在哪里?缺了灵里的追求,没有把神放在生命的中心。想来想去,都是自己肉身的需要,体恤的是肉体。新约圣经说:“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当我们只顾念自己肉体需要时,必然在信仰的路上失败。

俄珥巴的退怯是因为对明天没有把握,心里害怕。走信心的道路,常常会有软弱害怕的时候,要依靠主,因为他都知道。耶稣在呼召彼得改变生命道路,放下一切来跟随他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怕!-(”就像诗歌里唱的:“这世界有个千年不变道理,那就是耶稣爱你;在世上没有任何的逼 -/迫患难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神的爱,在为我们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身上彰显出来;这永不枯竭、永不分离的爱,激励并保守我们坦然放下一切,全心摆上,走他指引的道路。

服从秩序、珍惜感情,掂量利害、斟酌取舍 - 依常例难免失败

遵循圣言、放下自己,舍弃一切、专心仰望 - 在主里方能成功

三、路得的抉择---因信称义的雏型

剧中“一号英雄人物”路得说的第一段话,是一段誓言,斩钉截铁,落地有声:“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的降罚与我。”

这段话中有五个方面的超越:

首先是理性的超越,按照人的逻辑,留在摩押才对她最合理,但她超越人的逻辑,不考虑自己。

第二,律法的超越,明知那边有规定,摩押人不能进会堂,仍然前往。

第三,种族的超越,以婆婆的国为自己的国。

第四,地位的超越,她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从媳妇变成女儿,要与婆婆同生活,同埋葬。

第五,最重要的一点,是信仰的超越,她离弃摩押的假神基抹而归向真神耶和华。

这一段话,好比我们今天布道会中的“决志祷告”,它是路得的信仰告白。她从此走上信心的道路,归属耶和华的儿女了。因着这个誓言,路得不再被看作是摩押女子,而是犹大支派的一员了。

为什么拿俄米一定要劝两个儿媳回娘家,难道故意要把她们从耶和华身边推开吗?不,读到这里就清楚了,外邦人进不了神的家,除非悔改,放弃假神,归向耶和华。拿俄米先给了两个儿妇自由,让她们在自由的情况下,选择生命的道路。选择耶和华的,这选择就成为她的祝福-参(。

路得与俄珥巴的境况几乎完全相同,为何她能做出与俄珥巴截然相反的决定呢?

经文中有一个细节,“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在原文中“舍不得”是个很生动的动词,是粘在一起,缠绕在一起的意思。路得抱着婆婆不放,撕心裂肺的哭啊,不肯离开。为了婆婆,她豁出去了。这是什么?这是爱,舍己的爱!这是爱的抉择。神欣赏她对婆婆的爱,在恩典中拣选她作神的儿女。所以才有了后边的“决志誓言”。就像新约圣经说的“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路得的得救,好比是旧约版的“因信称义”。

超越的义 - 冲破种族国家宗教的羁绊

舍己的情 - 蒙受上帝拣选赐福的恩召

在苦难当中,顺服忍耐舍己,跟随神的旨意,走永生的道路,是违背人的天性的,很难很难。俄珥巴失败了,拿俄米和路得却成为了我们的榜样。在这条道路上有许许多多见证人,如同云彩环绕我们。

我的一个神学院的同学,辞去在美国公司的高薪工作,全时间奉献。灵性、功课都很好,作起事工来拼命投入,不惜力。在一次去土耳其考察宣教的时候,过度疲劳又受了凉,一觉醒来,半边脸歪了,急性面瘫!年轻阳光的帅哥,变了模样。一般来说,年轻人急性面瘫,半年之内能恢复。可他过了几年都没全好,多少次的祷告,多少次的眼泪,似乎没什么果效。教会里的孩子管他叫“歪嘴叔叔”。一个姐妹问他,“若是神不医治你的病,你还相信他吗?”弟兄的眼睛红了,眼眶湿润了,从心底吐出一句话:“我永远相信我的主,永远跟随他!”这就是信仰,这就是生命道路的正确抉择。

这段故事对我们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建造和谐家庭都有不少启迪。而更深一层的是,我们应当关注自身属灵品格的塑造和成长。怎样才能做出合神心意的选择?前提是作合神心意的人。我们要追求的是神自己,让神的生命在我们身上活出来。就如诗3章中所说:“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人生中最大、最重要、最蒙福的选择 -跟随死而复活的救主耶稣基督。

故乡传佳音,

游子踏归程;

聚散两条路,

悲欢一世情。

《路得记》第一幕演完了。大幕徐徐合拢的时候,传来一句画外音,“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她们的命运如何?是陷阱还是契机?

主要人物已经登台亮相,各种铺垫已经完成,好戏在后边。

--1-华欣 2014-09-04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