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你能顺服神,放下某些属世的东西吗?
神吩咐以色列人要除下佩戴的饰物,不过只是暂时性的,作为他们忧伤痛悔的表现。后面提到百姓献出的礼物中仍有饰物。
你是否把神视作慈父兼朋友?
神与摩西在会幕之中说话,好像朋友交谈一样。摩西为甚么能得到神这样的恩待?这当然并非由于他是完人,大有恩赐或能力,乃是由于神拣选他,他也一心一意倚靠神的智慧与指示。与神为友实在是摩西的特权,是别的以色列人不曾经历的,不过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情况却不同了,主耶稣称祂的十二门徒为友,并且包括所有的门徒。祂既称你为朋友,你愿意不愿意像摩西一样信靠祂呢?
你有约书亚般的助手吗?
摩西的助手约书亚没有离开会幕,可能为负起守卫的责任,因为一定会有些人出于好奇,想贸然闯进去看看。
我也像摩西一样希望神显出祂的荣耀给我看──
摩西求神显出祂的荣耀,他想得到神亲自与他同在的确据。在亚伦与约书亚等人中间,他渴望能有亲眼见到神荣面的经历。因为我们是有限的,是血肉之躯,道德上又不完全,所以如果见到神本体的真相,根本不能存活。看见祂的背影,是指只能看见祂经过而言。我们只能借着祂的作为,并祂行事的法则而认识祂。惟独借着耶稣基督,才能真正完全认识祂。耶稣应许要向信祂的人显现。
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
以色列百姓刚刚犯了拜偶像的罪,并且轻看领他们出埃及的神。这时候,摩西向神祈求,希望神真的会怜悯那些硬着颈项的子民。
为了给摩西所需要的希望和信心,神说,“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换句话说就是,“我的选择不取决于一个人善或恶的程度,而完全取决于我至高无上的的意志。”因此,没有人能说他已经坏到极点,无法领受恩典。
无条件拣选的教义是伟大的教义,给罪魁带来盼望,这意味着神是否赐恩给你,与你的背景毫无关系。
若你还没有重生,还没有相信耶稣基督的救恩,不要陷入绝望,不要以为对于神而言,你过去生命中的极度败坏或悖逆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使他无法向你施恩。神喜悦透过拯救罪人中的罪魁,彰显他施恩的自由。
转离你的罪,来求告主吧!这篇灵修文章就是他在向你施恩的记号,他大大地鼓励你寻求他的怜悯。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我必亲自与你同去,使你平安稳妥。”
生活令你感到不堪重负吗?并非你一人有这样的感受。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之一摩西,认为自己的使命重如山、难以负荷,以至想死。你会说:“这肯定不是上帝的旨意。”你说对了。然而,仅仅知道上帝的旨意还不够,你必须遵照上帝的方式行事。摩西夙兴夜寐,每周六天,没有任何闲暇时间。吃饭也是草草了事,预约计划,按时完工,会见任何想见他的人。摩西身边的人要么太忙而忽略了他,要么需求太大以致没有注意到他已精疲力竭。然而,他的岳父叶忒罗注意到了,他说:“‘这不是好方法,你和这些百姓都会疲惫不堪,你一个人无法担当如此繁重的工作。”
幸好摩西找到了解决方法。这包括两部分:一、把工作分给合格的人,并委托他们去做。优秀领袖的本质不在于事必躬亲,而是知人善任。这也就如十九世纪的传道者慕迪所说:“不要试图去做十个人的工作,而是让十个人来做这项工作。”二、从上帝那里获取力量,而不是靠你自身的力量。上帝告诉摩西:“我必亲自与你同去,使你平安稳妥。”在原文中,“平安稳妥”这个词指的是“内在的平安、健康、安全,并且充满信心”。上帝对你的旨意也是如此。
“我凭名字认识你,你在我面前蒙了恩。”
我们已经目睹了摩西和上帝的谈话,如同朋友一样。他倾吐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上帝也希望如此。再来听听他们的对话。当摩西说“你吩咐我带领这些百姓……只说,‘我凭名字认识你,你在我面前蒙了恩’”,他是将上帝刚对他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对上帝说了。你记得对配偶或朋友说过“是你说的”吗?在这里摩西也是如此——他提醒上帝自己说过的话。事实上,上帝想要你记得祂的应许并以此为基础来祷告,不是因为上帝需要提醒,而是你自己需要被提醒。另外,祂只负责成就祂自己的话(参。
在祷告中说出上帝的话,你就是在为成就祂的旨意而祷告,这样上帝就会悦纳垂听你的祷告。因此,背诵那些与你的需要和意愿有关的经文,用祂的应许来祈求。例如,当你说“主啊,你曾说‘你们祷告时无论求什么,只要相信已经得到了,就必得到”(参,从而使你的祷告变得有能力。你越多地学习上帝的话语,你的祷告就越符合祂的旨意,你与祂的关系也就更加亲密。在你跟上帝谈话时,把你的《圣经》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祂会将你的心思带到祂所要你祷告的话语当中。
耶和华跟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两个朋友谈话一样。
当与朋友交谈时,你不设防且很放松,不需要谨言慎行。你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被品头论足。这就是摩西和上帝交谈的方式,像是两个彼此信任和坦诚的朋友。他们彼此分享感受和想法。以色列人当时已经制作了一只金牛犊来祭拜,上帝非常生气,要弃绝他们,重选新朋友。摩西面临重大危机,他与上帝进行了严肃的对话。实质上,他告诉上帝:“你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而我却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的角度令我感到很不舒服。”听起来像是朋友之间率直的交流,对吗?摩西并非不尊重上帝,而是在敞开他的心门。上帝和摩西彼此了解,可以“面对面说话,好像两个朋友谈话一样。”
你祷告时会这样吗?不故作姿态,而是像与一个你信任且亲近的朋友推心置腹的谈话一样。这就是上帝期望与摩西保持的关系,祂希望与你之间也能如此!听起来就像宗教的陈词滥调和平庸无常的祷告事项,会破坏你和上帝之间亲密接触的机会。向祂敞开。归根到底,你要坦诚地谈论你的出发点、感觉、想法和心愿。这就是与上帝为友的意义所在。
耶和华回答他说:“我必亲自与你同去,使你平安稳妥。”
希伯来文的“平安”这个词是“shalom”。离开了上帝,平安总是黄粱一梦,凭空幻想,或像一条诱人的鱼——你就是钓不上来。婚姻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乃至破碎,是因为我们期待一个不完美的伴侣给予我们所寻求的完美平安,后来发现他们做不到。据说一位女士在鸡尾酒会上正尽力让自己看起来开心。一位客人注意到她手指上那块巨大的闪闪发光的“石头”,惊叫道:“哇!多么漂亮的石头!”她回答说:“谢谢你。这叫卡拉汉(Callahan)钻石。”旁观者说:“但愿我得到一个,那该多好!”那位女士答道:“不,你不会要的。”“为什么不呢?”他问。她回答:“因为它伴随着卡拉汉诅咒。”“卡拉汉诅咒——那是什么?”发问者说。她叹了口气,说:“卡拉汉先生。”
只有那位完美的赐平安者才能赐下完美的平安,而唯一够格的是上帝。平安不是没有任何困难伴随,而是在困难中有上帝与你同在。更重要的是,人无法靠寻找平安来获得平安。平安不是你能找到的东西;而当你降服于那位赐平安的上帝时,平安就找到你了。上帝说:“我必亲自与你同去,使你平安稳妥。”注意“我必亲自”这个词。只有上帝的同在才能带来平安。上帝笃定无疑的爱、帮助和同在能挪去我们生活的压力。你今天渴望平安吗?当你向耶稣基督降服时,就体会到“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思意念”。
阅读:
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
非洲国家津巴布韦(辛巴威)饱受战争创伤,失业率极高,人民深陷绝望,直到他们在“友谊长椅”寻得希望。失去盼望的人可以来到“友谊长椅”和“祖母”说话,这些受过训练的年长妇女会聆听抑郁者的挣扎。以他们国家的语言来说,抑郁就是“忧思过重”。
“友谊长椅”计划也在其他地方推行,包括桑给巴尔、伦敦和纽约。一名伦敦研究员表示:“结果令人惊喜万分!”有位纽约辅导员也说:“在长椅上你会不知不觉地与关心你的人亲切交谈。”
这项计划让我想到与伟大的上帝交谈多么温馨和奇妙。摩西并非在长椅上,而是在帐幕(或称会幕)里与上帝交谈。在那里,“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而摩西的帮手约书亚甚至不离开会幕,或许是因他非常看重亲近上帝的时刻(11节)。
现今,我们无需在会幕才能亲近上帝,因为我们可以借着耶稣来到天父面前。耶稣对门徒说:“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的确,上帝正等着我们!祂是最有智慧的帮助者,也是你我的知心好友,现在就和祂谈天吧!
亲爱的上帝,感谢祢使我们的心得激励。当我们积忧成疾,求祢使我们的心思能回转归向祢。
在,上帝详细地指示摩西,当如何建造“圣所”或敬拜的场所:“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摩西遵从这个命令,指示百姓建造了一个非常精致、可以拆卸、搬运,如同帐篷般的“帐幕”(25-31章),而这个可供居住的场所常被称为“会幕”,,,新译本)。
在上帝指示摩西如何建造会幕之际,以色列人却犯罪敬拜金牛犊(32章),因此他们受到上帝的审判(35节),上帝还表示不再与他们同行。因此,摩西将“会幕”支搭在营外(7-11节),让上帝和悖逆的百姓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隔离。摩西在那里代替百姓求吿上帝。这个会幕不同于第25至31章所讲述的帐幕,后者晚些时候才得以完成(参阅。
简恩德
阅读:
我的荣耀经过的时候,我必将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过去。——
故事发生在1763年,托普拉迪(Augustus Toplady)走在英格兰萨默赛特(Somerset)的崖边小径时,突遭狂风暴雨,他为了躲避闪电与滂沱大雨而进入岩石洞穴。在洞穴中,他眺望着切达峡谷,思想在上帝里面得着庇护与平安的福分。他一边等雨停,一边动笔写了圣诗《万古磐石》,一开头就是我们熟知的歌词:“万古磐石为我开,容我藏身在主怀。”
我们不知道当这位年轻的牧师写这首诗歌时,是否想起了摩西在磐石穴中的经历,可能真的是如此。出埃及记在此段记载了摩西希望能得着上帝的保证和回应。当摩西求上帝让他看见上帝的荣耀时,上帝恩慈地告诉他,“人见[上帝]的面不能存活”(20节)。因此当上帝经过时,祂将摩西放在磐石穴中,使摩西只见到上帝的背影,并且知道上帝与他同在。
我们同样可以相信上帝对摩西所说的:“我必亲自和你同去”(14节),因而在祂里面得到庇护。如同摩西与这位英国牧师一般,你我在一生中或许也会经历许多风暴,但是只要我们呼求上帝,祂必赐下有祂同在的平安。
天父上帝,求祢帮助我,即使处于人生的风暴中,
仍然相信祢与我同在。
摩西与上帝有着独特的关系。我们在读到:“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但在第20节,上帝对他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可见上帝与摩西的互动虽然很亲密,但仍然保持创造者和被造者之间的必要距离。耶稣藉着道成肉身(基督降世成为完全的人和完全的上帝),消弭了上帝与人类之间的隔阂。创造主成了人的样式进入这个世界,从而让我们可以再次与祂建立关系。
韩杰盛
阅读: ;
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我在大学时代曾研读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故事。我很讶异,那些故事中的神祇竟是如此喜怒无常、暴虐浮躁,动辄就大动肝火,取人性命。
我对此很不以为然,心想怎么会有人相信那样的神祇。我也自问:我对真神上帝是否也有相同的看法呢?每当我质疑祂的时候,不也是把祂看作一位轻易发怒的上帝吗?不幸地,我确实如此。
摩西蒙拣选带领爱发怨言的以色列人。令我激赏的是,摩西求上帝“显出祢的荣耀给我看”,为要确定上帝会帮助他完成这艰巨的任务。上帝听了摩西的祈求,向摩西彰显祂的荣光,还宣告了祂的名和属性,祂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这节经文让我更加确信,上帝并非冲动浮躁,动辄发怒的上帝。尤其当我想到自己也曾在盛怒中对上帝大发脾气,但上帝却仍持续在我生命中动工,好让我能更像祂。
我们可以在许多事上看到上帝与祂的荣光,比如上帝对我们的容忍、朋友鼓励的话语或是美丽的落日余晖。最美好的是,圣灵在我们里面的轻声细语。
天父上帝,我感谢祢总是满有怜悯、宽容饶恕,并且信实可靠。
摩西亲眼目睹上帝完美的品格,让他有了两种回应。首先他以敬拜来回应,然后承认他需要赦免。直至今日,当我们面对全然圣洁、满有怜悯和乐意饶恕的慈爱上帝时,这样的回应依然重要。
你会如何回应上帝慈爱的饶恕呢?
阅读:
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
如今电讯发达,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时刻保持联系,但这种联系远不比面对面相聚来得亲密。当我们与人同分享、同欢笑的时候,看到对方脸部的表情,我们便能自然地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只要是亲密的家人或是朋友,都会喜欢面对面地谈心分享。
我们从圣经看到上帝和摩西这种面对面的关系。摩西蒙上帝拣选带领以色列民,他跟随上帝多年,信心也不断地增长。当以色列民顽梗悖逆,转去拜偶像时,摩西仍继续跟随上帝。当以色列民犯了敬拜金牛犊的罪之后(参见出埃及记32章),摩西在离营地稍远的地方,搭建会幕与上帝相会。以色列民只能站在各自的帐篷门口,远远地观望。当象征上帝同在的云柱立在会幕的门前,摩西就为百姓祈求,上帝跟摩西面对面说话,并应许会亲自和他们同去(14节)。
耶稣的受死与复活,除去我们和上帝之间的鸿沟,所以我们再也不需要像摩西这样的人来为我们代求。如同耶稣称门徒为朋友,我们也能藉着基督成为上帝的朋友 ,并且与上帝面对面,像和朋友交谈一样地与祂谈心。
面对面欢欣的良辰,面对面万事知清;面对面见我救赎主,祂的爱何等丰盛。
按照圣经的描述,摩西是个享有特权的人,因他能与上帝面对面地说话,好像人和朋友说话一般。上帝提醒亚伦和米利暗说:“我要与他[摩西]面对面说话”,再次肯定了祂和摩西的独特关系。大约早于摩西四百年前,亚伯拉罕被称为上帝的朋友;;。耶稣在表明祂对我们的牺牲之爱时,也称我们为祂的朋友。
我们有特权藉着祷告跟上帝说话,如同朋友一般,述说我们的重担、挂虑和喜乐。不妨想一下,这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经文:
「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自古至今,人类都在追求心灵的安息。特别在现今这个动荡不安、混乱扰嚷的世代,更是需要安息。每次的革命,总是带给人追求安息的幻想,但结果总是破灭。因为真正的安息不能求诸外界的环境,关键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是否拥有与神和好的平安。惟有神的同在,人才能享受真正的安息。
、此应许的背景。
(1)摩西十分孤单一一置身在两百万群众中的摩西,比年轻时在旷野放牧更孤单。随着日日与神亲近,他的灵性日益高升;而以色列百姓却追逐声色之娱,重视肉体的安逸过于灵命的圣洁。「摩西对耶和华说,你吩咐我说,将这百姓领上去,却没有叫我知道你要打发谁与我同去。]他何等需要同心同行的伴侣,也只有神了解他的孤单。读者当中想必也有许多人和摩西一样饱尝孤单的滋味,如夜晚值夜站岗的哨兵,形单影只,长期独撑家庭的重担,忍受苦难的煎熬,或体尝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乡愁。甚至置身群众的喧哗中,仍不免感到落寞孤寂。虽周遭有许多同伴,却没有一个朋友;耳边盈满人声,却独缺所想念之人的声音。学物理的人知道,在最密实的物体中,其原子是互不相接触的。同样的,置身在群众中,我们常常感受不到切身的温暖。(2)此外,他即将率众离开他所熟悉的西乃山。此去的路程状况如何,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他完全没有概念。虽然云柱、火柱始终引导,然而即使再勇敢的人,面临如此重大的责任及不可知的未来,仍会忧虑畏怯。起身离开的号角声也常常在我们的耳边响起。不像经年累月每天穿梭往返于同一条轨道上的火车,其常客可以不假思索地道出沿途的站名;探险者所要摸索的,是完全陌生的区域;其向导清晨卷起铺盖,还不知晚上要落脚何处。人生的旅程,不似辘轳汲水的马驴,周而复始地往返打转;而是不断朝足迹未至的疆界开辟新的蹊径。(3)更大的难题是:以色列民众近来屡屡滋事悖逆,不听指挥,令神对这硬颈的百姓失望。迄今为止,神一直与他们同行。而神似乎有意收回这福分,声称要差派使者与他们同去,他自己则不同行,恐怕百姓再触怒他,他会中途把他们灭绝()。另外,神也命令他们把身上的妆饰完全摘除,而且要把会幕支搭在离营遥远之处。这样,凡求问耶和华的,必须走一段路。显然神对选民的恩宠与同在已明显消灭许多。这现象使身为领袖的摩西甚为忧心。于是他就如雅博渡口的雅各,抓住神不放:「你若不亲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从这里领上去。」没有神的同在,他宁可裹足不前,或甚至就地灭绝。二、重获保证。
早先摩西与神会面的地点是在山顶。自从百姓犯罪以后,路程从此缩短了。虽然后来有一次会面亦持续了四十天之久(),但那是他最后一次离开众人,直到三十八年后,他离世的日子。在山上的期间,神仔细讲解将来建造的会幕之样式。他立刻心领神会,也庆幸从此就近有一个敬拜朝见神的地方。之后,他就选了一个帐棚一一一可能是他自己的,或特别设立的--「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会幕的设立对摩西本人也有好处。从此他不必再柱杖长途跋涉,带着百姓所托付的祈求上山与神交涉。他只要出到营外,就可以朝见神。当摩西初次这么作时,百姓都好奇,「起来各人站在自己的帐棚的门口,望着摩西,直等到他进了会幕。」等摩西进了会幕,天上的云柱忽然降下,立在会幕的门前,代表神的降临。「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百姓看见这奇妙的景观,都肃然起敬,「就都起来,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10节)。这段动人的对话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摩西向神倾诉他的孤单,并探询谁将陪伴他踏上艰难的旅程。他一一向神倾吐心声:「你说:我按你的名认识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12节)。说到这里,这位神的忠仆就刚强壮胆起来。仗着神的恩惠,他大胆求神指示他前面的路,使他更认识他。似乎暗示神作他的同伴,在他疑惑时教诲他,在遭遇困难时帮助他,在孤单时安慰他。没有神的同在,他无法胜任如此艰钜的任务。神的答覆如祥和的音乐,悦人的香气:「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14节)。这应许是针对摩西本人的,并不涉及以色列百姓。得着神的保证,摩西的信心又倍增。他觉得只有他个人蒙此鸿福还不够,应当泽及全以色列民。因此他又进一步要求说:「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岂不是因你与我们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与地上的万民有分别么?」 ( 16节)。他这要求成功地获得神的首肯。「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17节)。一个不仅为自己求,也能无私地为别人求的人,必蒙神悦纳赐福。三、这保证所意谓的福分。
首先是神的同在;其次是所应许的安息一一一不是迦南的安息,因为摩西未能进入应许之地;而是更深湛、更有福的产业,那是为忠心的仆人所豫备的。但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两者实为一:神的同在才有真正的安息。当然,要拥有神的同在是有条件的:第一,我们必须行在光中,因为神就是光,他绝不与黑暗相交,或迁就偏行己路的我们。第二,我们必须认清:惟有他儿子的宝血能涤净我们一切的罪,不仅是我们所承认或判断的,还包括隐而未显,惟有神圣洁的眼鉴察的罪。第三,我们必须祈求圣灵的帮助,因为神的同在太微妙了,除非有圣灵的启示,人无法经验神的同在。另外,更重要的是:神的同在实现在人子那稣基督的身上。那不是虚无飘渺的幻觉,而是藉着基督实在的作为触摸、临到我们。倘若履行了这些条件,我们必经历到如诗人所说的福乐:「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神的同在,就是安息。我们好比一群到野地嬉耍却迷路的幼童,在雷雨交加下,瑟缩躲在人树下啜泣。忽然从远处传来稳重的脚步声,原来是亲爱的父亲来寻找他们。他们破涕为笑地冲进他张开的膀臂,在父亲的怀里他们悟知:父的同在就是甜美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