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寻求智慧不那么轻而易举?我有恒心去找吗?
智慧不单由神所赐,也由人尽心竭力追求而得。智慧的开端是神和祂启示的话──圣经,它是“知识和聪明”的源头。从这点来看,智慧是神赐给我们的礼物,而且只赐给那些竭力追求它的人。因为神的智慧向悖逆愚昧的人隐藏,所以我们必须下功夫才能找到和运用它。智慧之路虽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找到,一旦我们踏上这条道路,就会发现真智慧出于神,祂必引导我们,赏赐我们这些专心一意寻求智慧的人。
神的智慧为正直人存留,看来……
神赐我们智慧,不是让我们随波逐流或滥用祂的恩赐。只要我们有信心,持守自己一生的目标,祂必然保守我们远离骄傲和贪心。
摩天大楼不是一日建成的,得智慧也要一步步来──
智慧的增长有一个过程:第一步,我们必须信靠和尊崇神。第二,我们必须知道向我们显明神智慧的是圣经。第三,我们必须一生都行正直公义,避开邪恶的陷阱。第四,万一犯罪或作了错误的抉择,我们必须从错误中学到教训,并且改过自新。人并不是立刻就能获得全备的智慧,不过我们可以求神赐全备的智慧,在生命中的各方面逐步增长智慧。
讲谋略不是叫人老于世故、老奸巨滑吧?
谋略在这里是指分辨是非的能力。它能使信徒看出恶人与淫妇的动机。经过对谋略的运用与实践,就能帮助我们去衡量行为和后果。对一些人来说,谋略是神赏赐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谋略则是日复一日地,不断使用神的真理去作智能抉择而练就的。强调,我们必须训练自己,才能得着谋略。
对淫乱的事我的态度如何?是否含糊暧昧?
淫妇是指娼妓或诱人与她通奸的女人。淫乱与骄傲常常诱惑人,都是很难抵挡的罪。骄傲说:“我配获得地位与赏赐。”淫欲则说:“我需要它。”这两种诱惑皆能夺去生命。所罗门说只有倚靠神的力量,才能胜过这些诱惑。只要仰望神,我们就能在头脑中充满祂的智慧,在心中充满祂的爱。不要被欺骗,要记着神说你是罪人,以及祂要你作怎样的人;你应当求祂赐力量给你去抵挡这些诱惑。
你就明白何为仁义、公平和正直。
当你觉得过度劳累、薪酬不足,且不被赏识时,仍然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不容易。然而,你的品格就是在当中经受考验,得到建造。职业道德意味着:一、为了达到预期的经营业绩,你要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二、你要付出比别人更高的代价去做值得做的事情;三、当别人试图挫败你时,你仍要持守自己的原则。
诺贝尔文学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在他的第一篇小说里,描写了西伯利亚劳改营的政治犯伊凡·杰尼索维奇·舒霍夫(Ivan Denisovich Shukhov)的故事。舒霍夫被迫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建造一堵墙。天越黑就越冷,为了加快进度,工头命令将剩下的砂浆扔到墙上,而非用来砌墙,这样他们就可以收工了。“但舒霍夫却不是这样的人。” 索尔仁尼琴描述了舒霍夫如何抗拒那个命令,决意要好好地完成这个工作。“八年的监狱生活,未能改变他的本质。他对所能利用的一切东西、所能做的每一件零碎工作都很上心,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去浪费任何东西。”工头对他吼叫,然后匆匆离开。舒霍夫跑到后边去检查,说:“不错。”即使警卫放一群狗来咬他,他会照样去做的。他详细地查验墙壁,左边,右边,他的眼力如同木匠的水平仪一样精准,笔直又均匀。如果以“舒霍夫的标准”来衡量,你觉得自己的职业道德怎么样?
因为智慧必进入你心,知识必令你的灵欢快。个人成长带来晋升。停下来看看你教会、公司和圈子里的人。经营顾问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 Edwards Deming)说:“学问不是强制性的,生存同样也不是。”在公司文化氛围里,你的职位越高,就越少参与“做事”,但越多地需要“判断性思维”。想想在一个公司的会议室里,正开着一个重要的会议。通常情况下,一群助手们坐在摆着手提电脑、公文包和文件箱的桌子边,而总裁走进会议室时,手里几乎没有东西。这是因为总裁不是受聘来操作电脑、安排日程或管理文件的。总裁们受聘是因为他们的专长和思想的力量。
各个机构都想要那些最有创意的人来当领导,所以晋升机会一般都会临到主动做事的人身上,不管是男性或女性,这些人都表现出主动性和成长性。因此,开始去挖掘一些新点子,很快你就会被人留意到!但以理在巴比伦开始是个奴隶,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很快就被提升到尼布甲尼撒的内阁,那是因为王在寻找以下资格的人:“学问渊博、知识丰富、聪慧善学、能在王宫服侍的……”而且,他的工作很稳定——直到塞鲁士王元年,但以理仍在那里供职。因此,你要致力于个人的成长。
海淀堂培训院2016感恩礼拜暨结业典礼:
经文:箴 2:5-10
[诗 2:5] 你就明白敬畏耶和华、得以认识神。
[诗 2:6] 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
[诗 2:7] 他给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给行为纯正的人作盾牌.
[诗 2:8] 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护庇虔敬人的道.
[诗 2:9] 你也必明白仁义、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
[诗 2:10] 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
证道内容:
各位老师,各位培训院毕业的同学,各位弟兄姊妹,主内平安!今天真的非常感恩,能够有机会来参加海淀堂培训院的感恩崇拜和毕业典礼!
说:“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诗第2章好像是一个父亲在教导儿子一样,父亲一直在跟儿子说:你要听我的话,要听智慧的话,要追求聪明,要去认识耶和华神。
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说:“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作为基督徒,我们要认识神,敬畏神,也要更深入地去学习神的知识,了解我们所信的这位神是一位什么样的神。我们的信、望是建立在整套圣经知识的体系上。所以,智慧与知识是我们基督徒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在培训院学习的同学们,这几年的学习中,我想老师们肯定教过你们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老师们也会教你们神学,使你们知道神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还会教你们讲道、主礼等各种知识。
过去有些基督徒不是很注重神学,不了解神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我记得我以前准备读神学的时候,一些很热心的基督徒就劝我说:“你不要去读神学,因为读神学会把你的信仰读掉了,读没有了。”我听了之后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读了十多年神学,又在神学院教了三十几年书,我反而感觉到圣经和神学知识是让我们的信仰更清楚、更明白,也更牢固,让我们无论在任何的环境里都能够持守住对耶稣基督的信仰。
说:“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神学知识其实是很美的。
古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奥古斯丁。他很会讲课,但他最羡慕演说家,因为演说家能够用很美丽的词语准确而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可是有一天圣灵光照他,悔改信主之后,他发现神学知识要比演说知识更美。所以他就一心研究神学,后来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神学家。你如果读西方哲学,就肯定知道奥古斯丁。你如果是读神学的,那就更加知道他了,因为保罗以后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奥古斯丁。你如果是研究美学的,也会知道奥古斯丁,因为从奥古斯丁开始,西方美学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你如果是研究伦理学的,你肯定也会知道奥古斯丁,因为他提出的一些理论成为后来整个伦理学的基础。奥古斯丁因为研究了神学,成为了与很多学科都有关系的一位思想家、神学家,而他一生也体会到了神学知识之美。由此可见,神学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是高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参加培训的同学们不要把这个课程当成一件苦差事,而要把它当作是提升自己、修炼自己、丰富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更美的事情来做。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它还会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美,我们的气质更美。
说:“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加聪明智慧,更有气质。我们都知道犹太人非常注重学习。他们不仅读圣经,而且还研究很多与圣经相关的知识。在今天一提到犹太民族,我们马上会想到它是一个有知识、有信仰、有很强大生命力的民族。因为他们有从神而来的知识和从神而来的知识引申出的生活知识。他们真是以知识为美。
圣经里面有一个人,大家都很熟悉,这个人叫所罗门。所罗门这个名字原来的意思是“和平之子”。但是今天我们一提到所罗门,就想到“智慧”两个字。因为所罗门很有知识,很有智慧。有人推测诗是所罗门写的,实际上应该是所罗门写了诗的大部分。他把从神而来的知识和智慧写在这本书里,使得我们今天对诗百读不厌,有很多很多的智慧供应给我们。教会里常有人会说:想学祷告,就读书,因为书很多是大卫的祷告;想学讲道要学诗,因为诗包含了很多属灵的教训和智慧。
诗提醒我们要重视圣经知识的教导,也要重视神学的知识,好让我们的信仰有根有基。一个教会要健康发展,其实是需要越来越多的弟兄姊妹接受神学的培训的。我们对信仰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有的基督徒因为没有接受过培训,甚至不知道自己信仰的到底是什么。有一个老姊妹喜欢参加礼拜,因为参加礼拜之后她感觉心里很平安,她很喜欢这种感觉。可是礼拜回家之后,别人问她:“奶奶,你听的道,都讲什么了?”她说:“总之都是主的话。”每一次人家问她,她都说:“总之都是主的话。”她回答的是没错,但问题是她其实并没有听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没有知识。今天我们很多人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对于信仰就会有比较好的理解力。我相信受过培训的弟兄姊妹,培训之前跟培训之后肯定是不一样的。今天,为什么一些基督徒会被某些异端邪教拉拢走呢?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信仰的知识,没有分辨的能力。一听到耶稣,就以为是好的,一听到基督教,就以为是没错的。他们缺乏分辨的知识,结果就糊里糊涂地跟人家走了。所以我们需要神学培训,经过这样的培训之后,我们就能够明辨是非,我们信仰的根基就会更稳固。
神学使得我们的教会更美。今天,我是第一次来海淀教堂参加礼拜。我觉得我们海淀堂的讲台很有意思,摆在中间靠前的位置。因为传统的讲台都是摆在后面。我一直都知道吴牧师是一位有神学知识的牧师。他认为我们的讲台不能够离弟兄姊妹们太远,一定要进入到弟兄姊妹中间。正如我们传道人讲的知识,也要跟我们弟兄姊妹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能够高高在上,听起来很遥远。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一个领受,才把讲台设到这个地方来,我感觉非常好。而且诗班的位置也很好,凸显出诗班很重要。传统教会的诗班常常被挤在一个角落里。事实上,诗歌的敬拜带领、圣乐在整个教会的崇拜里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这些布置都是出于神学知识,才显得非常合理。过去的传统教堂,比如欧洲,为了表达教堂崇高向上的精神,建筑了哥特式教堂,非常非常高。然而在今天谁都盖不起哥特式教堂,因为根本就没有那样的材料和工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神学知识,通过合适的布置,依然能够凸显出我们教堂向上的精神。
来到海淀教堂之后,我感觉到教堂的音响非常好。中国许多教会很糟糕的一点就是音响很差。可海淀教堂的音响非常好,使得诗班的唱诗效果非常好,真正起到了带领敬拜的作用。最近我们金陵神学院也花大本钱给大礼堂做了一套很好的音响,音效也非常好。这些装置的配备都是因为牧师有神学知识,懂得如何办教会,如何带领弟兄姊妹,所以这个教会就会兴旺和发展,在各方面就能够为主耶稣基督作见证。
我在北京有一些朋友,我问他们:“你们平时到哪里做礼拜?”他们告诉我:“海淀堂。”我现在终于明白他们为什么喜欢来这里,因为这个教会的每个角落都以知识为美。如果今天毕业的同学能跟牧师和传道一起来分担教会的事工,将会使我们的教会更加复兴。
愿神赐福给海淀堂,赐福给今天毕业的同学,使他们能够做基督的精兵,打那美好的仗,让教会更加兴旺,将荣耀归给主。阿们!
经文:;;
基督教是一个“爱”的宗教。圣经中关于“爱”的教导比比皆是。主耶稣讲到律法的总纲,将其概括为“爱神”和“爱人”(参。讲“爱”最突出的经文是《哥林多前书》13章,人们甚至称之为“爱的篇章”或是“爱的真谛”。
不过,多数传道人喜欢引用该章的4至8节上,或许再加上13节。从全面讲爱的角度看,整章圣经最好不要割裂,4节以前反证“伪爱”或“假爱”,8节之后则从人的有限出发,论证了何以“爱”是最高准则。但问题是:我们真的是一个爱的团契吗?近来,我特别思考前面的反证,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有先知讲道之能,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能够移山;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这几样看起来,难度都不小,至少现在我深感自己恐怕做不到。按照保罗的说法,即使你这些都做到了,如果不是从爱出发,就空有其名、算不得什么,仍然无益。可见,保罗不是要我们去追求这些东西,因为最大的恩赐是“爱”。对爱的追求,应当是永不止息的,问题在于“爱”被讲滥了,成为作秀的工具,这当然也就失去了它的真义。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爱之“敬”界。
爱神要虔敬
虔敬包含着虔诚与敬畏,虔诚是态度,敬畏是存心,何谓爱神?许多人以为经常读经、祷告、聚会就是爱神。这些充其量是形式上的“拜”,更重要的是要“敬”,不能像当年的以色列人一样,“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主耶稣强调信徒应当“尽心、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有的地方还加上“尽智”(参,说明了虔诚侍奉是爱神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带着功利之心或是别样的目的来敬拜神的时候,我们的心其实离神很远。有敬虔的外貌,不一定有敬虔的实意,这也就是说爱神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重要的是我们的存心。
大有智慧的所罗门王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开启心智的篇章,《传道书》便是其中的一卷,在该书最后的总结中,他特别强调:“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敬畏不是空话,落实在行为中就是遵守诫命。所罗门的诗也留下了“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的名句。敬畏神,不是说要惧怕神,因为爱里没有惧怕,而是侍奉的要求。耶稣曾教导我们:“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这是对敬畏最好的注解。敬畏上帝的人,他会用心灵与神相交,而不会弄虚作假,秀给人看。
随着物质利益的诱惑,在教会侍奉中,存敬畏感的人越来越少,《启示录》中责备以弗所教会的信徒“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参的现象日益增多。因此,虔诚与敬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合起来就叫作虔敬,没有敬,就只剩虔的外貌。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何以所罗列的现象,都不是真正的爱。所以,爱神的人必须要虔敬,正如所罗门体会到的,上帝“庇护虔敬人的道”(参。
爱人要尊敬
“爱人如己”是圣经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合本修订版”将它改成了“爱邻如己”,以便更忠于原文。这与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相似之处,但主耶稣的教训显然更深刻,再伟大的爱也要从周边的邻舍开始才有意义。使徒保罗认为:“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10)约翰在晚年的时候说得更明白:“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
当今社会,许多人感叹爱的缺失,呼唤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明天。怎样将爱心从我做起,并传递出去呢?巴菲特、比尔·盖茨的“巴比慈善晚宴”意在推广慈善,到了中国却变了味,对于富豪们的表现至今众说纷纭,关键在于我们缺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尊敬。当一个人做好事的时候,我们总是去揣测做善事的人的企图;当我们把不必要的慈善强加给“被”慈善的人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公式化的致谢词,这让我想到了古代的一句成语“嗟来之食”,不食嗟来之食是气节,摇尾乞怜只能让人鄙视。我们宁愿相信做好事的人是存着善良的愿望,我们宁愿学会让受助者以体面的方式乐于获得捐助。不要非等到汶川地震那样的天灾,人们的爱心才集中爆发。
“施比受更为有福。”说明了施、受都有福,施更有福。要让双方都有福,关键还在于尊敬。使徒彼得说:“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从百姓到君王,无论贵贱,都需要尊敬。今日社会,人们最缺少的是对人的尊敬,即使是地位卑贱、家庭穷苦的人也要尊敬,视他们是平等的人,正如《诗》所说:“怜悯穷乏的,乃是尊敬主。”爱人不可虚假(参。当然,作为受益者当有感恩之心,这才是社会和谐之道。所以,爱人的人必须要尊敬人。
爱父母要孝敬
中华文化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文化,所谓“百善孝为先”,这和圣经的教导是相一致的。可惜的是“孝道”在很多时候被人当成了“笑道”,尤其是在一些独生子女看来,简直就是可笑的道理。圣保罗指出:“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也就是说它是十条诫命中人伦关系的第一条,也是首要的带应许的诫命。如果说一个人连生身的父母都不爱,那他如何爱创造宇宙天地万物的大父母上帝呢?
说到孝道,孔子有很多教导值得我们思考。一次,他的学生孟懿子问孝,孔子曰:“无违。”意思是不违背父母的心愿就是孝。这和保罗说的“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的教导是相合的;还有一次,另一位学生孟武伯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尽孝就要想一想,当你有病的时候,父母是何等的焦急忧虑。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永远不会在儿女病重的时候丢下他们不管;还有一位学生子夏问孝于孔子,孔子回答“色难”,意思是别给父母脸色看;子游也有孝的困惑,孔子解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今天许多人以为孝就是能养活父母,如果这也算孝的话,那么狗和马也能做到,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圣经中主耶稣曾严厉责备法利赛人用遗传代替律法,认为对父母所当奉给的,已经作了各耳板(供献),就不再尽责的做法(参。这里,“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把孝敬父母的人称为“孝子”,而今天的“孝子”,却成了孝顺儿子的代名词,一些做儿女的嫌弃自己的父母没给自己的发达带来好的条件,甚至连赡养之责都不愿尽,更不用说“敬”了。多少空巢老人,只希望儿女抽空常回家看看,即使是这样的愿望也难实现。尽管我们不能说这是普遍现象,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能否孝敬父母已经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社会伦理问题。所以,对待父母不仅是尽义务、尽赡养之责,更重要的是孝敬。当然做父母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按着主的道教养他们,这样,个人才有平安,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和谐。
愿我们在爱的“敬”界中学会虔敬地爱神、尊敬地爱人、孝敬地爱父母,这样,我们的爱心才会升华。最后,我要用老约翰的教导作为分享的结束,“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