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耶利米书 第34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他的全军和地上属他的各国各邦,攻打耶路撒冷和属耶路撒冷所有的城邑。那时,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2「『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你去告诉犹大王西底家,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这城交付巴比伦王的手,他必用火焚烧。」

3「你必不能逃脱他的手,定被拿住,交在他的手中。你的眼要见巴比伦王的眼,他要口对口和你说话,你也必到巴比伦去。」

4「犹大王西底家啊,你还要听耶和华的话。耶和华论到你如此说:你必不被刀剑杀死,」

5「你必平安而死,人必为你焚烧物件,好像为你列祖,就是在你以前的先王焚烧一般。人必为你举哀说:“哀哉!我主啊。”耶和华说:这话是我说的。』」

6「于是,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将这一切话告诉犹大王西底家。」

7「那时,巴比伦王的军队正攻打耶路撒冷,又攻打犹大所剩下的城邑,就是拉吉和亚西加。原来犹大的坚固城只剩下这两座。」

三十四-四十五章的主题是「虚假平安的破灭」,与二十一-二十九章「驳斥虚假的平安」前后呼应,借着南国犹大最后日子中的一系列事件,不但让我们看到虚假的平安一步一步地走向破灭,也让我们看到百姓每一步都心存侥幸、始终都不肯顺服。这十二章整体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A. 警告君王不要心存侥幸(三十四章));
 B. 斥责不肯顺服的犹大人(三十五章));
  C. 约雅敬藐视神的话语(三十六章));
   D. 首领囚禁耶利米,拒绝神的出路(三十七-三十八章));
    E. 耶路撒冷陷落(三十九章));
   D1. 宗室暗杀基大利,拒绝神的看顾(四十-四十一章));
  C1. 幸存者否认神的话语());
 B1. 追讨躲避管教的逃亡者());
A1. 劝勉巴录不要图谋大事(四十五章))。
上图:拉吉遗址(Tel Lachish),扼守拉吉谷。
上图:亚西加遗址(Tel Azekah),扼守以拉谷,位于示非拉丘陵平原与山地的交界之处。
上图:示非拉丘陵的五个山谷。示非拉丘陵位于犹大山地和非利士沿海平原之间,许多季节性的河道经过这里流向平原,形成五个东西走向的主要山谷,成为从非利士沿海平原进入犹大山地的天然交通路线,也成为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经常争战的地方。这五个山谷从北到南依次是:1、亚雅仑谷(Aijalon Valley):亚雅仑谷的上游有两条支谷,北支谷通往便雅悯高原中部,南支谷通往耶路撒冷。基色扼守亚雅仑谷西边的入口,上伯和仑和下伯和仑是通往便雅悯的两个重要城邑。2、梭烈谷(Sorek Valley):梭烈谷在五个山谷中最平缓,所以成为进入犹大山地优先选择的通道,可以通往耶路撒冷和伯利恆。梭烈谷就是参孙对抗非利士人的地方。3、以拉谷(Elah Valley):这是进入希伯仑和伯利恆的关键通道。亚西加扼守着以拉谷西边的入口。以拉谷是大卫与巨人歌利亚决战的地方。4、姑弗林谷(Guvrin Valley):姑弗林谷可以通往希伯仑,但比较少被人使用。5、拉吉谷(Lachish Valley):拉吉谷可以通往犹大山地南部的重要城市希伯仑。

8「西底家王与耶路撒冷的众民立约,要向他们宣告自由,叫各人任他希伯来的仆人和婢女自由出去,谁也不可使他的一个犹大弟兄作奴仆。(此后,有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

10「所有立约的首领和众民就任他的仆人婢女自由出去,谁也不再叫他们作奴仆。大家都顺从,将他们释放了;」

11「后来却又反悔,叫所任去自由的仆人婢女回来,勉强他们仍为仆婢。」

虽然西底家很不喜欢听到神的警告()),但是兵临城下、国难当头,所以又不敢不听())。人若既害怕神、又不甘心顺服神,就会以装假来敷衍对付。西底家王与众民立约()),按照律法释放希伯来奴仆()),并非真心悔改、遵行律法,只是想借此感天动地、将功抵过。
此时,「埃及王法老合弗拉」())的军队逼近,巴比伦军队暂时放弃围城,撤军迎战埃及())。战况的纾解使耶路撒冷得以苟延残喘,也使许多人觉得释放奴仆的决定是头脑发热、过于草率,所以迅速「反悔」()),强迫已被释放的奴仆重新回来服事,因为他们需要奴仆来恢复「正常的生活」。
今天,有些人也常常是有了燃眉之急,就赶快求神拜主、祷告事奉;一旦事情缓解,就立刻回归现实、「却又反悔」())。表面上,是因为危机已经过去、生活还要继续;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实地经历悔改和赦免,所以「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所以里面只有利益、没有爱心,只有惧怕、没有敬畏。

12「因此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13「『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将你们的列祖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的时候,与他们立约说:」

14「“你的一个希伯来弟兄若卖给你,服事你六年,到第七年你们各人就要任他自由出去。”只是你们列祖不听从我,也不侧耳而听。」

15「如今你们回转,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各人向邻舍宣告自由,并且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在我面前立约。」

16「你们却又反悔,亵渎我的名,各人叫所任去随意自由的仆人婢女回来,勉强他们仍为仆婢。」

17「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们没有听从我,各人向弟兄邻舍宣告自由。看哪!我向你们宣告一样自由,就是使你们自由于刀剑、饥荒、瘟疫之下,并且使你们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这是耶和华说的。」

「你的一个希伯来弟兄若卖给你,服事你六年,到第七年你们各人就要任他自由出去」()),这是律法给立约之民规定的义务()),并不是百姓大发善心,更不是可以用来交换拯救的功德。正如信徒「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所以既没有值得自夸之处,也不能用来交换恩典。
「回转 שׁוּב/shoob」())原文与「反悔」())、「回来」())、「回到」())是同一个词,意思是「转回、转向」。百姓第一次是转向神「眼中看为正的事」()),第二次却是转向亵渎神的事()),形成强烈对比。
百姓向奴仆宣告自由的时候,在圣殿之中举行了庄严神圣的立约仪式()),巴不得天地皆知,但里面的心思却与外面的动作完全不相符。他们在神面前立约,却又出尔反尔,触犯了十诫的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所以反而加深了神的怒气())。今天,许多满口「属灵套话」、巴不得人人都知道自己「属灵」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亵渎神名的人。
百姓既然不肯顺服神,「向弟兄邻舍宣告自由」()),神就叫他们「自由于刀剑、饥荒、瘟疫之下」())。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甚至连自己都骗,半吊子的悔改就是自欺欺人的最大谎言。人若只是因为害怕后果而「悔改」,这样的「悔改」只是虚假的,必不能长久。唯有「厌恶自己」())的「忧伤痛悔的心」()),才是神必不轻看的真实悔改。

18「犹大的首领、耶路撒冷的首领、太监、祭司,和国中的众民曾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从其中经过,在我面前立约。后来又违背我的约,不遵行这约上的话。」

20「我必将他们交在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手中;他们的尸首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

21「并且我必将犹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领交在他们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与那暂离你们而去巴比伦王军队的手中。」

22「耶和华说:我必吩咐他们回到这城,攻打这城,将城攻取,用火焚烧。我也要使犹大的城邑变为荒场,无人居住。』」

「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从其中经过」()),是古代中东的缔约仪式,象征背约的一方将和牛犊一样被劈开两半()),结果却成了出尔反尔的百姓的自我咒诅())。
巴比伦军队只是「暂离你们而去」()),却使百姓产生了错觉,以为危险已经过去,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埃及的援助上()),所以故态复萌、「却又反悔」())。结果敌军却很快重返()),人的算计适得其反())。一去一返之间,这个历史的黑色幽默彻底暴露了百姓虚假悔改的真相。
「回到 שׁוּב/shoob」())原文与「反悔」())、「回来」())、「回转」())是同一个词,意思是「转回、转向」。百姓既然强迫已被释放的奴仆「回来」,神就吩咐暂时离开的巴比伦军队「回到」这城,「攻打这城,将城攻取,用火焚烧」())。不管百姓如何精明算计,结果都是弄巧成拙。今天,有些人也是因为压力而与神立约,信誓旦旦地跟随主、奉献自己;一旦压力稍缓,就原形毕露、远离教会。他们这样不尊重在神面前所立的约,以为可以随意地打发神,「耶和华岂不记念,心中岂不思想吗」())?生活也会和他们开一个大玩笑,神也会让压力重新回来,让自作聪明者自食其果。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拾预示耶路撒冷不祥景象的人(三十四至三十九章 )

三十四至三十九章告诉我们一连串有关耶利米的事情,彷佛要我们确信在三十至三十三章中那些回避耶路撒冷残酷事实的盼望字句是一种不容易的选择。其中两件,在三十五和三十六章,发生于约雅敬在位时;其他的事情,在三十四章和三十七至三十九章,来自西底家在位最后两年,至三十九章描述之耶路撒冷的毁灭而达至顶点。在这一切之中我们发现耶利米处于京都的政治和宗教生活的暴风雨中心,一个愈来愈给人视为‘头号公敌’之人……要忍受惩罚。

不是为安慰你──会晤西底家

耶利米在会晤犹大最后一位王,他以强硬的态度提出的一些普通问题,在的注解中已论及(参如意算盘被粉碎 )。这次会晤发生于主前五八八年将尽的时候,那时巴比伦的军队,连同许多附庸国家的分遣部队已逼近耶路撒冷。情况愈来愈危急。犹大其余的城邑,只有耶路撒冷西南有军队镇守的拉吉和亚西加尚未被夺取(7节 )。从这时起,拉吉存留许多用希伯来文写的有趣书信。其中一封给拉吉军区总督的告急信是发自他的一个战地军官:‘我主准知道,我们时刻留意拉吉发的讯号,依照我主所给的一切指示,因为我们不能望见亚西加’。这封信可能是在二至五节的会晤之后不久写的,那时亚西加同样已落入巴比伦人手中。

耶利米说话并不吞吞吐吐。这城的命运注定要覆亡。西底家本人必定会被解往巴比伦,他的霸主必定会向这个背叛的附庸国强行证明他的做法确实是罪有应得的。但西底家个人却有一线希望,‘你必不被刀剑杀死,你必平安(shalom )而死’,而且以君王应有的尊荣下葬。与约雅敬相比,耶利米似乎对西底家多几分好意。‘平安(shalom )而死’是否适合用来描述西底家则是另一个问题。根据,巴比伦人在他眼前杀了他的众子,然后剜了他的眼睛。他在巴比伦的狱中度过了他的余生。在另一次会晤中,耶利米并未向西底家作这种无条件的应许,他只把他时常挑战百姓的选择摆在他面前──你若向巴比伦人投降,你的命就必存活,你若不……

在十六世纪的苏格兰,麦尔维(Andrew Melville )站在詹姆斯六世(James VI )面前,为苏格兰教会的自由辩护:‘在苏格兰有两个王和两个国度。有君王基督耶稣和祂的国度,就是苏格兰教会,詹姆斯王六世是祂的臣民,而祂的国度,没有王、没有贵族、没有首领,只有肢体。’这是承认教会与国家不同之处的典型说法。但一个像耶利米一样的先知却更进一步。他并不区别教会与国家。在他看来并没有两个国度,只有一个──神的国度。所以,国中不可能只有政治上的决定。我们只有顺服神抑或背逆祂。虽然西底家无疑不乏从他的军事和政治官员口中,得到他们依据实际情况而作的意见,但他从耶利米只得到耶和华毫不妥协的话。

野蛮无耻的行动

在主前五八八年初巴比伦人暂时撤离围攻耶路撒冷的军队,去与威胁其后路的埃及军队周旋(21节 )。耶路撒冷在这种背景中发生了一件冷酷无耻而又自私自利的事情。

较早以前,由西底家王率领这个群体在圣殿中跟神‘立约’(8节 ),严肃宣誓同意解放他们所有作奴仆的同胞。他们这种行动的动机,无疑像平常一样,是胡涂不清的。在一个被围攻的城中有些人视奴仆为一种债务,是额外要喂饱的人:最好让他们自谋生计。但还有其他的理由。奴仆依照及以下各节和与十二节的律法上规定,说卖身为奴的人在‘第七年’得到自由。(规定奴仆获释之类似律法见于古代近东的其他法典 例如、罕摩拉比法典规定第三年终了要释放卖身为奴者之妻子儿女。 )这些法规,像许多其他法规一样,在耶利米时代的犹大国中已被明目张胆地忽视了。释放这样的奴仆之‘约’也许是说服神为这城之前途行奇事的最后努力。若然真的如此,正如一向所言,那是‘死到临头才悔改,逐渐地归正’。当巴比伦人一开始从耶路撒冷撤离,奇迹似乎正在发生之际,百姓便想到他们释放奴仆的行动过于匆忙,于是他们违背了自己严肃的诺言。假如生活将要回复正常的话,他们是需要奴仆的。

耶利米的反应是迅速而又可预料得到的。他无疑深知耶和华会对这种情况发言。他使百姓想到耶和华救他们脱离埃及的奴役时与他们立的‘约’。那约包含了百姓释放他们奴仆的义务。他们野蛮无耻的行动公然侮辱神(16节 )。他们佯装给别人自由,结果他们自己却得到自由──在刀剑、瘟疫,和饥荒中受害的自由。

在十八节让我们瞥见包含在立约仪式中饶有趣味的一幕。一头牛犊被劈为两半,把两半分开摆在地上,有分立约的人便从其中经过。他们这样行,是自招咒诅,因为这是意味着我们若违背这约的条款,就愿这牲畜的命运成为我们的命运。类似的仪式,包含宰杀牲畜,都是我们从古代世界其他地方得知的。耶利米说,可耻地违背这约之百姓的命运就是──死亡,他们的首领们会被交在快要回来的巴比伦人手中(22节 ),巴比伦人会劫掠耶路撒冷和全国所有其他的城邑。

坐下来论断西底家和百姓是容易的。我们也许最好是思考一下耶稣说的话:‘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曾几何时,尤其处于困境中,我们向别人并向神许下诺言,但当事过境迁后便很容易而且随便地忘掉了它们。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耶利米书第三十四章

.犹大开始走向灭亡

此处重新恢复原先的传记式体裁,但对于耶利米在公元前五九四年和五九○年间的事迹,着墨不多。毋庸置疑的是,耶利米必然继续宣告大祸将临,以及若犹大要得救,一定要臣服于巴比伦。最后的攻击显然已经开始,敌军之所以大举进击,是因西底家于公元前五八九年背叛巴比伦所导致。根据,巴比伦军队在公元前五八八年初即开始围城,同时迅速攻下犹大的各个要塞。本章描述了耶路撒冷最后被攻打的初期情形,并表明西底家所持立场之绝望。作者提到拉吉和亚西加(7节),显示此时和拉吉出土的瓦片文 IV 记载的乃同一时期。该瓦片文是一位驻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将领,给驻拉吉另一将领的信件,信中陈述因为他看不见亚西加,所以正在等候烟火信号。如果这表示亚西加已被敌攻陷,那么其年代应在耶利米于本章中的宣告后不久。

1~7.有关西底家命运的信息

迦勒底的军队是由几个部分所组成,它们来自从前构成巴比伦帝国的各属国。这些部队现今正在消灭犹大境内的一切反抗力量,而灭亡的预言则显示,当尼布甲尼撒以胜利的姿态进入耶路撒冷时,西底家的反抗必将徒劳无功。西底家这存有二心的封臣将被俘往巴比伦,但他不会被处死,而是在该地平静而亡。人们必为他的死亡举行焚烧香料的仪式,就像在家乡为其列祖所作的一样(参:。在敌军攻打拉吉和亚西加时,神再次对耶利米说话。拉吉位于耶路撒冷西南方约叁一十五哩,亚西加则在首都西南十五哩。拉吉(Tell ed-Duweir)在最蓬勃发展时约有十八英亩,因此其实比耶路撒冷还大。巴比伦人在此战役中并未继续南进。

8~11.立誓与违约

在此危机中,西底家劝使拥有奴仆的主人,郑重起誓愿意释放所有希伯来的仆婢,以为如此一来,神必深受此慈善之举感动,而解除首都被围的困境。此时,埃及军队正大举前来解救耶路撒冷,消息传来,巴比伦人便暂时放弃围城,重新部署以攻打前来的埃及军。此一为时甚短的战况纾解,使得犹大得以苟延残喘,而在当时被围攻的耶路撒冷居民眼中,这无异是神迹。一些奴仆的主人深信危机已过,于是迅速取消了原先对仆婢的承诺,并强迫他们重新为奴。这种背信的行为,违反了古希伯来“豁免的律法”及下)。奴仆制度是前一个世纪的产物,而此制度所带来的社会不公义的现象,曾被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和弥迦所猛烈抨击。这些主人违背承诺的行为,不仅仅是弃其所立之约于不顾,而且亵渎了神的名,因为他们曾指着耶和华的名起誓。然而,如此漫不经心、不负责任,是许多世代以来神的选民惯有的态度,为此,严厉的报应已迫在眉睫。

12~19.耶利米把神崇高的道德和选民的卑下与背信作一对照。先知在此斥责希伯来人强制希伯来人为奴,乃否定个人自由权的行径,此权利是神在以色列民出埃及时所赋予。依照摩西律法,奴仆只服事六年(参:。14节所提的七年包含了释放奴仆的那年,所以不应像七十士译本和 RSV 一样,修改成“六年”。马索拉经文亦可依字面译为若自己卖身给你,反映出近东长久以来的传统某些人因经济拮据而自愿为奴仆。这里提到神的殿,可见释放奴仆的约定,是在圣殿藉众所认可的宗教之名而立。这些奴仆的主人违背承诺,也就是违反了神的律法,故而在背信之外,又加上了起假誓的罪。马索拉经文的18节读作他们劈开,分成两半的牛犊,但在文法上颇不顺畅。经文可以像 RSV 一样,修改成 ka`e{g{el ,即“像那牛犊”。然而,最好还是把“牛犊”作为“分开”的直接受词。这里提到的劈开牛犊,是古巴比伦时立约的方法(参:、17),意指违约者的下场将如同牺牲的牲畜一样。太监(希伯来: sa{ri^s ;参:,等等)指的是某些王室的长官或国家官员,并不一定是去势的人。

20~22.在希伯来人眼中,被交给飞鸟作食物是令人害怕、该受谴责的命运,因为尸首无法获得安葬。这种惩罚清楚指出,以色列的罪何其严重。耶利米了解,巴比伦军重新部署以迎击来犯的埃及军队,只是暂时放下了倾覆耶路撒冷此一严酷的任务。最后的毁灭及伴随而来的恐怖景象,必很快地震撼耶路撒冷。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他的全军和地上属他的各国各邦,攻打耶路撒冷和属耶路撒冷所有的城邑。那时,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暂编注解〕本章一开始所叙述的事件,显然发生在最后一次围攻耶路撒冷的初期。当时先知仍然是自由的,因为本章传给西底家的预言(第2-3节 ),被国王当作使耶利米下狱的理由

1~5耶路撒冷被沦陷: 本是对犹大的第四部分预言。耶利米本想通过宣告恢复的预言,为绝望中的百姓唤起盼望。在本文,他综述了耶路撒冷沦陷前后的信息和历史事件。本文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34-36章 )记录了西底家作王时宣告的预言,和约雅敬作王时发生的事件 ;第二段(37-39章 )记录了自耶路撒冷被困到沦陷期间,耶利米所受的患难和侮辱 ;第三段(40-44章 )记录了被掳之后耶利米所作的活动。本文篇幅较长,告诉后人耶利米的信息已得到成就了。本文具有以下意义:①罪所带来的结局是极其悲惨的;②使后人和基督徒对来世存有更坚定的盼望;③真正属神的仆人,必然会遭受来自世界的苦难和逼迫,但仍须刚强壮胆

1~7本节至7节为先知对西底家王的警告。时在巴比伦(主前587年 )最后一次围攻耶路撒冷。

1~7对耶路撒冷的最后攻击已经开始,其导因是主前589年西底家的反抗。耶利米再次预言耶路撒冷的陷落(2节 )和西底家被掳到巴比伦,他将要在那里平安地死去(5节 )。人必烧香来为他举哀(比较约雅敬的葬礼。“拉吉”。耶路撒冷西南面三十英里(24公里 )。这个时候写成的拉吉书简记载巴比伦的得胜。

1-7 对西底家的信息:主前五八九年西底家王背叛,巴比伦军队大举进犯,次年围困耶路撒冷,犹大城邑仅存拉吉,亚西加苟延残喘。考古文献「拉吉信件」即明载当时犹大饱受蹂躏、岌岌可危的情景。先知一再冒生命劝王投降(参37-38 ), 可惜西底家终未纳谏而落得悲惨结局

34:1~22宣告两个预言: 本章记录了两大预言。第一是对西底家王的警告(1-7节 ),宣布了犹大的沦陷、西底家的被掳和死亡。第二是(8-22节 )对犹大的首领和百姓的警告,因他们后悔释放仆人婢女而宣告了神的严峻审判。此预言是在B.C.587年左右宣告的,当时巴比伦军队正包围着耶路撒冷。让人惊骇的是,即便是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以西底家为首的所有犹大百姓,竟然不仅不接受耶利米的警告,而且还漠不关心。屡次警告均未能使他们回转,可见他们的心是何等刚硬。然而神却仍然施怜悯,应许西底家将平安地度过晚年,他虽然双眼失明地被掳到了巴比伦,却也没有遭到杀害,最后死在狱中(4-5节 52:11)。

本书第一部分至三十五章结束,耶利米的警告用对历史的回顾作结,故此二章可视为前半部的附录。

34-39章约雅敬、西底家年间史事。

年代小注】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耶路撒冷是在西底家王第九年十月初十日(主前588年一月 )开始被围。的事件,最可能是在主前五八八年的初春,埃及入侵的军队暂时解围之前发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你去告诉犹大王西底家,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这城交付巴比伦王的手,他必用火焚烧。」

〔暂编注解〕西底家是巴比伦王在犹大设立的傀儡王;他因为背叛巴比伦王而招致围城之祸。

】「你必不能逃脱他的手,定被拿住,交在他的手中。你的眼要见巴比伦王的眼,他要口对口和你说话,你也必到巴比伦去。’」

〔暂编注解〕见注释。

】「犹大王西底家啊,你还要听耶和华的话。耶和华论到你如此说:‘你必不被刀剑杀死,」

〔暂编注解〕这个保证很可能是要说服西底家停止抵抗巴比伦人,向尼布甲尼撒投降。虽然西底家会被掳到巴比伦,但只要他屈服,就能保证他活着有平安,死时有体面。

4~5耶利米预言西底家会活满命定的岁数,带来了些许安慰。他曾亲眼目睹自己的众子被危害,自己也被剜去眼睛,或许还不如早日死去。但若考虑到流血的死亡代表咒诅,这的确是神的恩典。并且,他还得到埋葬,而并没有成为弃尸作鸟、兽之食,这也是神莫大的怜悯。神喜悦施恩典给自己所拣选的儿女,神的恩典是我们得以存活的惟一根据

】「你必平安而死,人必为你焚烧对象,好像为你列祖,就是在你以前的先王焚烧一般。人必为你举哀说:哀哉!我主啊。耶和华说,这话是我说的。’”」

〔暂编注解〕「你必平安而死」:是指在「听耶和华的话」之条件下的结果(18:1-10)。

你以前的先王焚烧。显然指埋葬国王和贵族时所烧的香料,21:18-19),不是指火葬,因为犹太人几乎从来不实行火葬。

人必为你举哀。将本节与耶利米关于埋葬约雅敬的预言相对照。本节向西底家保证,如果他服从巴比伦,就不会遭遇如此屈辱的下场。

人必为你焚烧对象】殡葬礼仪颇具规模,包括为他烧香,举国哀悼,并在家冢安葬。焚烧对象与火葬无关,也不是为了掩饰病者尸体的气味,而是为了炫耀君王的财富。亚述的驱邪仪式,在君王的葬礼中十分常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将这一切话告诉犹大王西底家。」

】「那时,巴比伦王的军队正攻打耶路撒冷,又攻打犹大所剩下的城邑,就是拉吉和亚西加。原来犹大的坚固城只剩下这两座。」

〔暂编注解〕“拉吉”:在耶路撒冷西南48公里(30英里 )。“亚西加”:在耶路撒冷西南24公里(15英里 )。

「拉吉」:位于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七公里(二十三英里 )。

「亚西加」:距耶路撒冷仅二十九公里(十八英里 )。

拉吉和亚西加: 在城门守望台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掘了看守拉吉城的士兵,见到侵略亚西加城的巴比伦军队所写的信(瓦片 )。信是论到了西底家的大臣“基玛利”(29:3)、尼布甲尼撒王的指挥官“雅撒尼亚”、西底家的本名“玛探雅”以及耶利米的文士“尼利亚”(43:3)等人。这一份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本书的真实性。

拉吉。提到这座城市是因为该城系仅次于耶路撒冷的最坚固的犹大防御城之一。它和亚西加城一起,抵抗尼布甲尼撒的时间最长。1935年和1938年,在拉吉的废墟中发现了21封用墨水写在陶片上的信函。有几封信显然是一个名叫何沙雅(Hoshaiach )的驻扎在附近的官员,在巴比伦入侵之前,写给拉吉的指挥官雅什(Yaosh )的。这些信生动地描述了犹大亡国以前的动荡。有一封信说:“愿阁下知悉,我们正按阁下的一切指示,关注着拉吉的信号,因为我们看不见亚西加”(阿尔布莱德[W.F.Albright]译自普里乍得[J.B.Pritchard]《古代近东文献》[AncientNear Eastern Texts]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0年-322页 )。拉吉不久以后遭到摧毁,其猛烈的程度可以从城墙的大部分砖头变成鲜红色看出来。拉吉的这些发现反映出当时耶路撒冷毁灭的严重性。拉吉废墟现名杜韦尔(Telled-Duweir )。

亚西加。也是一座犹大的“坚固城”。现为扎卡利亚(Tell ez-Zakariyeh )。

拉吉和亚西加】这两个犹大城堡把守萨非拉的疆界,是惟一未被巴比伦侵略军攻取的两个城镇。拉吉支配了萨非拉和犹大西部全区,是犹大诸王防线的中点。这城介乎耶路撒冷和非利士城邦的中间,把守着沿海地区进入内陆的主要通道。遗址杜韦尔遗址发现了一些铜石器时代有人定居的痕迹。这地在中铜器时代第二期(作为迦南重镇 )和铁器时代第二期(王国分裂后被建立为西疆要塞 有大规模的城防设施,其城门十分壮观。拉吉虽然居高临下(其遗址高达一百五十呎 ),主前七○一年亚述王西拿基立围城之后依然把它攻取(参看西拿基立的年表 进一步资料 。尼尼微王宫中的亚述浮雕,以及遗址西南角之巨型坡道遗迹,都是战况惨烈的生动证据。内中有一千五百具骸骨的千人冢,可能也是城陷的结果。这城在主前七世纪末重建,但从此不能恢复亚述时代的重要性。

耶利米时代巴比伦围城的文字记录,是在城门口卫兵室出土的二十一块陶片书函(见下一段的注释 )。亚西加(札卡利亚遗址 )位于拉吉北面十一哩,耶路撒冷西南十八哩。这个俯瞰以拉谷的遗址面积只有一英亩。但由于它的高度是海拔一千三百呎,作为山寨很有价值(撒珥根二世的亚述记录曾经提及这城 )。一封拉吉书函提到亚西加的烽火灭了──这对于拉吉和耶路撒冷来说,是极为不祥的征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拉吉书函】

拉吉书函一共由二十一块用来写字的陶器碎片(其实只有十二片才是真正的信件 )组成。这些陶片(称为 ostraca )是由斯塔基(J. L. Starkey )所领导的英国考古团,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八年在杜韦尔遗址发现的。这些书函是以苇笔和煤烟调和的黑色墨汁,用一种草写体的希伯来文字写作的。发现地点是城门口卫兵室的遗址。这些函件相信是主前五八九至五八七年尼布甲尼撒侵略犹大时,这个城堡的司令官写给耶路撒冷之信件的副本。这些书函反映了军纪在非常时期的瓦解,描述与支持犹大的埃及谈判,以及守军发现邻近之亚西加烽火熄灭时的绝望情况。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西底家王与耶路撒冷的众民立约,要向他们宣告自由,叫各人任他希伯来的仆人和婢女自由出去,谁也不可使他的一个犹大弟兄作奴仆。(此后 有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 )」

〔暂编注解〕虽然摩西的律法允许以色列人在一定的时间里为奴,但是许多主人超越了自己的权利。犹大的贵族像在梭伦之前雅典的贵族一样,利用债权的法律使许多同胞沦为奴隶。现在面临巴比伦人进攻的危险,为了确保得到自由民的甘心合作,而不是奴隶的被迫服务,或为了其他原因,西底家向所有耶路撒冷的奴隶承诺了自由。

8~11西底家劝百姓释放他们的希伯来奴隶(这些奴隶理应在六年后便可重获自由 ,希望借此感动神去解除巴比伦对耶路撒冷的围攻。但当消息传来,指巴比伦人因迫近的埃及军队而暂停对耶路撒冷围攻,重新集合兵力对抗埃及人的时候,那些奴隶主人感到危险已过,便强迫奴隶重返侍从的岗位。

8~11兵临城下,危难当前,西底家王与百姓立约,要释放希伯来人奴隶;这是律法上的定例(13~16节 。他想藉此感动神伸手挽救危城之困。但是当他们听到营救的埃及军已近,巴比伦军将要撤退的时候,又强逼已释放的奴仆回来服侍。根据奴仆法律,重获自由的奴仆,可以离开主人,也可以选择永远归属于主人。因此这行动表明没有真正顺服神命令的意愿。

8-22 对背信的百姓之宣告:当巴比伦围困耶路撒冷时,西底家曾率贵胄,众百姓订立一项正式誓约,释放该城所有的仆婢。这项契约的动机可能为权宜之计,因战时粮食缺乏,农地荒芜,奴婢反而是累赘负担,何况军队也须抽调壮丁保卫城池;此外有些主人确是为实践律法的要求而赞同此举。不料巴比伦军队因埃及出兵而暂时撤退(主前五八八年 ),该项誓约便遭破坏,得释的仆婢又再被强逼服奴役,先知遂宣告神对该项背信行为的审判,暂撤的巴比伦军队必卷土重来,犹大必沦为焦土。

宣告自由】西底家为全体希伯来债奴宣告自由的非凡行动,是在巴比伦军开始围攻耶路撒冷(主前588年一月 ),和埃及军入侵巴勒斯坦为他们暂时解围(588年夏 )之间的一段时间发生。至于释放这些人的目的,是否只为增添守城的兵源,还是与的奴隶律法有某些关系,已不可考。在古代近东,新王在即位的第一或第二年会颁布法令,释放(因欠债 )被囚的人(这法令以后又会定期宣布 )。例如:在旧巴比伦时代,阿米萨杜卡王(主前十七世纪 )以沙马士名义取消了所有债务。故此本节所描述的「禧年」主要是与(因经济或法律理由 )欠债者和释放债奴有关。这个巴比伦法令和以色列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证据得到神明的认可,只是君主心血来潮的结果。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对背信的百姓之宣告】当巴比伦围困耶路撒冷时,西底家曾率贵胄,众百姓订立一项正式誓约,释放该城所有的仆婢。这项契约的动机可能为权宜之计,因战时粮食缺乏,农地荒芜,奴婢反而是累赘负担,何况军队也须抽调壮丁保卫城池;此外有些主人确是为实践律法的要求而赞同此举。不料巴比伦军队因埃及出兵而暂时撤退(主前五八八年 ),该项誓约便遭破坏,得释的仆婢又再被强逼服奴役,先知遂宣告神对该项背信行为的审判,暂撤的巴比伦军队必卷土重来,犹大必沦为焦土。──《串珠圣经注释》

】「所有立约的首领和众民,就任他的仆人婢女自由出去,谁也不再叫他们作奴仆。大家都顺从,将他们释放了。」

〔暂编注解〕鉴于外来的威胁,以及被压迫阶层起来支持入侵者的危险,西底家释放奴隶的命令得到了首领和百姓的普遍遵从。

】「后来却又反悔,叫所任去自由的仆人婢女回来,勉强他们仍为仆婢。」

〔暂编注解〕后来却又后悔……仍为仆婢: 犹大百姓先是按耶利米的命令放了仆人婢女,不久之后却又勉强他们仍为仆婢。这种行为:①是欺骗自己良心的举动;②违背了神的律法,亦即若没有特殊理由,就不得勉强已释放的仆婢重新为奴;③故意违背了在神面前所许的愿(15节 )。

迦勒底人因埃及军队的逼近,暂时停止了围攻(见第21节 ,使大部份耶路撒冷居民误以为他们城市的危险已经过去,于是就“勉强他们仍为仆婢”。

】「因此,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将你们的列祖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的时候,与他们立约说:」

】「你的一个希伯来弟兄若卖给你,服侍你六年,到第七年你们各人就要任他自由出去。只是你们列祖不听从我,也不侧耳而听。」

〔暂编注解〕逢第七年、禧年释放希伯来仆婢本是摩西律法所定的(参串 )。

你的一个希伯来弟兄……要任他自由出去: 根据旧约的律法,希伯来仆婢在服事六年后,必须得到释放。这种规定可以说是体现了神对希伯来人的特殊眷爱。圣经以“希伯来”(9节 ),“以色列”(2节 )及“犹太人”。称呼拣选担当旧约历史主角的民族。这些名称虽然指同一个群体,却有些微妙的差异,使用在不同的情况中:①希伯来人:“希伯来”总体上是指从阿拉伯分出来的闪族亚兰支派,亦即这是指包括腓尼基、亚摩利、摩押族类在内的西北闪族,区别于亚卡得和亚述巴比伦人所属的东北闪族。但圣经却按其狭意特指亚伯拉罕的后裔,强调了作为选民的血统意义。。其实,希伯来人是混血民族,4:11),有时会接纳另外一个民族。关于“希伯来”的语源有以下见解:i.源自闪族家谱中的“雅弗”,11:15-16);ii.亚伯拉罕曾出吾珥,路经哈兰,渡过幼发拉底河而抵达了迦南地。根据这一点,有人认为此词源自“渡过来”一词;iii.根据被发现的古代泥板来推测, 此词应指“迦南地的征服者”。②以色列人(Israelite ):如果把亚伯拉罕视为希伯来人的祖先,那么应该包括他的后裔摩押、亚扪(创25章 )和以东。与此相反,以色列是指明确地排除了上述族类,是“雅各的后裔”,其范围较狭窄。然而,以色列包含着,一是迁移到埃及之后,再定居于迦南的雅各之后,另外一类是归入雅各之后的迦南土著民。因此,这句话具有事奉耶和华神的宗教共同体之意,此含意要远胜于血缘意义。③犹太人(Jew ):意指“生活在犹大的人”,自被掳归回到今天,均用于指思想、血统上的选民共同体和个人。在新约时代(耶稣时代和初期教会时代 ),犹大人将血统上的优势吹捧到极点,认为只有他们这些亚伯拉罕的后裔,才能得到神的基业,从而陷入极度的属灵骄傲,固守彻底的封闭主义。然而,拯救并不来自血缘上的遗传,唯有信靠耶稣基督的人才能得救。使徒保罗正是从这种角度强调希伯来人的优势,在神面前起不到任何功效。尤其是彼得主张只有在耶稣基督里的人才是属灵意义上的选民和以色列人,从而否定了犹太人在血缘上的优势。

百姓所违犯的,就是这条律法

安息年自由出去】请参看:的注释。这些都是讨论在第七年或禧年释放奴隶的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如今你们回转,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各人向邻舍宣告自由,并且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在我面前立约。」

〔暂编注解〕在我面前立约。国王,“首领和众民”曾在圣殿的院中庄严地立约释放奴隶(第8-10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约是与神订立的。所以一旦违约,百姓所得罪的不仅是同胞,也是他们的神。

称为我名下的。见,11;见注释。

】「你们却又反悔,亵渎我的名,各人叫所任去随意自由的仆人婢女回来,勉强他们仍为仆婢。’」

〔暂编注解〕「亵渎我的名」:这是因他们曾指着耶和华的名起誓但又没有诚意守诺言

与11节一脉相通,指犹大人无视神的律例重新勉强曾经释放的奴仆服事自己。外邦人都彼此守约,并遵行对自己的神所许的愿,而事奉独一真神的百姓竟不遵行向神许的愿,这无异于是在自取羞辱,更是在亵渎神。由此可知,遵行律法不仅能够荣耀神,同时也有益于自己。勉强他们为仆婢: 意指“使用暴力或强迫对方屈从”,间接地暗示官长和百姓对仆人使用了暴力。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们没有听从我,各人向弟兄邻舍宣告自由。看哪,我向你们宣告一样自由,就是使你们自由于刀剑、饥荒、瘟疫之下,并且使你们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这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我向你们宣告一样自由”是讽刺讲法,即谓他们既然不肯给予为奴的同胞自由,神便要叫他们受国破家亡苦难的“自由”。

「抛来抛去」:见15:4注。

百姓没有给予同胞神所规定的自由。神就罚这些犯罪者“自由”地落在“刀剑、饥荒、瘟疫之下”,以致被掳。

17~22对百姓的警告: 百姓曾叫任意自由的仆婢回来,勉强他们重新服事自己,从而亵渎了神的圣名。本文描述了将要临到的审判。他们虽然曾通过耶利米而听到了神的的预言得到警告,但是他们仍然有意地漠视,甚至因油蒙了心而没有一丝恐惧。因此,神必然对他们施行审判。本文蕴含以下两个属灵教训:①随机应变的悔改无法消除审判;②必须如实遵行所许的愿,关于许愿和起誓>。

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将祭牲切为两半作为立约典礼步骤之一的仪式,只于本段和(请参看该处经文的注释 )出现。旧巴比伦的马里书函,以及主前八世纪阿班(Abban )和雅霖林(Yarimlim )之间的亚兰文塞菲雷条约,都是古代近东的对应例子。两篇文字都提到过将牲口切为两半。这一类祭礼的象征意义,是以生动的图画,表示背约者会有什么遭遇。埃及入侵暂时为耶路撒冷解围之后,犹大的地主强逼欠债者重为债奴。他们违背了在耶和华面前所立的庄严誓言,因此将会受到极可怕的惩罚。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犹大的首领、耶路撒冷的首领、太监、祭司和国中的众民曾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从其中经过,在我面前立约。后来又违背我的约,不遵行这约上的话。」

〔暂编注解〕“将牛犊劈开”是古时人订立盟约的手续。这里指应释放奴仆的约(8~9节 )。在神面前立约又毁约是罪。

“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古代确认盟约的方法,这里用于处理奴隶的事(8节

「将牛犊劈开」:是古代近东的缔约仪式,象征背约的一方将承受的咒诅。

太监。往往是外国出生的人,为国王服务以后皈依了犹太教。太监在东方的宫廷常常占据高位。这里所提到的太监,可能像犹大和耶路撒冷的首领一样,靠借钱给以色列穷人而致富,为了得到补偿而强迫他们为奴。

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关于这种仪式的意义,见注释。

】「我必将他们交在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手中,他们的尸首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

〔暂编注解〕所有违约不让奴隶自由出去的人将要死。

这种耻辱被视为对犯罪者最严厉的惩罚,19:7)。

】「并且我必将犹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领交在他们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与那暂离你们而去巴比伦王军队的手中。’」

〔暂编注解〕如前文所示(见第11节注释 ),巴比伦人暂时撤销了围城,使耶路撒冷的首领们产生错觉,以为危险已经过去,并错误地把希望寄托在埃及的援助上

巴比伦退兵】埃及法老森美忒库二世在位之时,大部分工夫都花费在试图收复上一任法老尼哥二世,被尼布甲尼撒所夺取的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失地。犹大反叛巴比伦,在很大程度上是倚仗埃及支持的承诺(拉吉书函提到这一点 )。主前五八八年初夏埃及法老阿普里斯(主前589年即位 )最后入侵南巴勒斯坦,犹大人和被掳者的盼望似乎得到了实现。除了这支军队以外,埃及海军又开往推罗,迅速控制了该区(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记载了这件事 )。尼布甲尼撒因此被逼从耶路撒冷撤退。但埃及人迅速溃败(大概发生在迦萨一带 ),五八八年夏末耶路撒冷再度被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我必吩咐他们回到这城,攻打这城,将城攻取,用火焚烧。我也要使犹大的城邑变为荒场无人居住。’”」

〔暂编注解〕用火焚烧。见

无人居住。见注释。

【思想问题(第34- 35章 )】

1在兵临城下之际、神仍给西底家机会悔改,他若听从神的话必能平安而死(34:4-5)。他有否把握这最后机会?参34:8-11。今天你有否拒绝神给你的机会?

2在34:13; 神提及释放奴婢的律例时,为何特别声明这律例是神将列祖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之时设立的?这与下文所说神使百姓自由于刀剑饥荒瘟疫之下(17 )有何特别之处?这些给你什么提醒?

3众民宣告释放奴仆,不但君民立约,且是在圣殿里,奉神的名进行,并有劈牛为二,从中经过的庄严仪式。为何这些都不能保证约的执行?

4危险一过,犹太百姓由上至下即反悔,再次奴役仆婢。这对人性有何提示?这又是否你的写照?

5若你是当日利甲族的一分子,你能想到违背先祖吩咐的一些合理原因吗?参35:2, 11及6注。利甲族人始终如一地履行先祖遗训,选民却没有听从神不断藉先知所说的话。你对神的忠贞比起利甲族人又如何?

6神欣赏利甲族人遵守先祖吩咐的做法,并给他们赏赐。今天,你是否晓得欣赏别人的长处,加以学习并褒扬。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在我面前立约。」

在一位圣徒的回忆录中,写着 以下立约的话:我的主耶稣,我说完全归属于你,你是我唯一的救主,新郎。我完全而且永远是你的,我否认自己有权利,撒旦不义要我掌管自己,但我从现在起,从心中完全否认。

从这神圣的时刻起,我要纪念你的救恩,就是你以宝血买赎我归你,祂受死,并且为人代求,直至血好似汗水一样掉在地上。我愿意成为你的珍宝,你的新妇。

从今以后,我将心归给你,献上我的情爱、理智、思想以及身心灵,完全由你支配。

愿你的旨意成就在我里面。求你命令我、管理我、统治我。我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上,求你的帮助与力量使我也肯捐上最后一滴血,也不肯悖逆你。你是我心灵的良友,愿你完全得着我。你的灵是保守我的,你的死是我救恩的保证,你的生命必感动我。

我要将友谊、财产、恩赐等全由你支配,一切既是你恩惠的赐予,我愿在生活中有更大的成就。求你接纳我,怎样为你来善用。求圣灵使我信守圣约,最后在你面前得以毫无瑕疵,且有十足的喜乐。

──迈尔《珍贵的片刻》
自由与人权】

「后来又违背我的约,不遵行这约上的话。」

现代人常把“人权”当作口号,似乎是新发明的利器。其实,慈爱的神,早就注重人权,而且颁布为律法,叫人遵守。
举例来说,神规定:每七日要有一日安息,甚么工都不可作。已经有三千多年之久,世界上有哪个国家,那么早就注意到人民安息的需要?这还可以追溯到世界的开始,神自己作完了创造之工,就安息了。另一个规定说:“你弟兄中,若有一个希伯来男人,或希伯来女人,被卖给你,服事你六年,到第七年就要任他自由出去。”这律法多年被忽略。
当巴比伦的军队,攻打耶路撒冷,犹大的国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西底家王想到,如果敌人攻进城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分主奴,大家都成为巴比伦的奴隶。那时,城中有些作奴隶的人就想,或者也公开表示:现在作奴隶,巴比伦人进了城,我们也不过是作奴隶,同样是作奴隶,总没有再降级的可能,为甚么要替人出力卖命抗敌?这种阶级的分别,先是心理上的战争,对于同心防卫非常不利。
有的领袖看出了这个矛盾。既然如此,何不照神的律法,宣告奴隶的自由,可以激发他们,同心合力的抗敌?显然这利害关系,不难明白。王和首领们同意了,就与众民立约,“就任他们的仆人婢女自由出去,谁也不再叫他们作奴仆。”一时城内士气高扬。就在这时,传来埃及援军到了,巴比伦顾虑到两面作战不利,就暂时解了耶路撒冷的围,对付埃及。
城内的领袖们,看到时已过,境已迁,他们就想到,解放奴隶是损失劳力的工具。他们提倡人权,宣告奴隶得自由,不过是政治上的方便。眼前的危险已经过去,神的利用价值也减少了;“各人叫所任去随意自由的仆人婢女回来,勉强他们仍为仆婢”。这不仅是蔑视人权,更是违背神。
信实的神,对于信约非常重视。西底家王和他左右的领袖们,根本就没把信约当作一回事。巴比伦王把他放在王位上,换取他效忠的保证,他可以食言背叛;向奴仆宣告自由了,到时势转变,竟然又取消前言。这是严重得罪神的。神说:“看哪!我向你们宣告一样自由:就是使你们自由于刀剑,饥荒,瘟疫之下,并且使你们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
人权与自由,不是谁的恩惠,要敬畏神遵行祂的旨意。

──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