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耶利米书 第7章


圣经综合解读

1「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2「『你当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在那里宣传这话说:你们进这些门敬拜耶和华的一切犹大人,当听耶和华的话。」

3「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

4「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

七-十章的信息可能发表于「约雅敬登基的时候」()),即约西亚阵亡的第二年())。其中七1-八3是在圣殿门口的讲道()),所以被称为「圣殿讲章」。这番话谴责百姓「倚靠虚谎」()),所以激起了强烈的反对,可能记载于二十六7-24。
当时百姓认为圣殿是至圣的、是永活真神的殿,所以当然也是耶路撒冷牢不可破的绝对保证。因此,虽然他们的心已经远离神,但却非常重视宗教仪节。当人把信心从神转移到圣殿身上的时候,圣殿就成了偶像、宗教就成了迷信。因此,神让先知特别「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唤醒那些进进出出、忙着献祭的百姓。先知的信息非常简单:如果百姓还想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就当「改正行动作为」()),因为圣约的应许只属于谨守遵行神话语的人())。
「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这是假先知用三次重复的修辞方式,强调神既然「拣选了锡安」()),当作自己的「永远安息之所」()),祂就绝不会允许「耶和华的殿」被毁。因此,不管有什么危难,信实的神必然会出手拯救圣殿,所以圣殿必能给人提供庇护())。这套「圣殿神学」听起来既有圣经根基、又严密推理,实际上却是似是而非的「虚谎的话」())。因为神在宣告悦纳所罗门献殿的同时()),也清楚地警告:「倘若你们和你们的子孙转去不跟从我,不守我指示你们的诫命律例,去事奉敬拜别神,我就必将以色列人从我赐给他们的地上剪除,并且我为己名所分别为圣的殿也必舍弃不顾」())。假先知把圣殿当作避难所,却不把神自己当作避难所;把圣殿当作神的居所,却忘记「心灵痛悔、谦卑的人」())才是让神真正「安息的地方」())。他们使人把信心放在建筑物上,用外面的仪文代替里面的敬畏和顺服,以致「不听」())神的一再警告。
今天,普世教会中也充斥着许多这样的假教师,他们并不否定神的话语,但却断章取义地引用、偷梁换柱地扭曲,用人所定义的「恩典」淡化神的圣洁,用人所定义的「慈爱」抹杀神的公义;结果是误导信徒「倚靠虚谎的话」()),活在虚假的「恩典、平安和属灵」的感觉里,沦为「不受惩治」())、「不受教训」())的人。

5「『你们若实在改正行动作为,在人和邻舍中间诚然施行公平,」

6「不欺压寄居的和孤儿寡妇,在这地方不流无辜人的血,也不随从别神陷害自己,」

7「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就是我古时所赐给你们列祖的地,直到永远。」

5-6节所列举的,都是《申命记》里圣约的要求()),并不是百姓额外的负担。
神不是越多越好,办法也不是越多越保险。神的百姓若是「随从别神」()),实际上是「陷害自己」()),使自己「与神隔绝」()).教会若是倚靠基督之外的各种技巧、方法来事奉、传福音,也会「陷害自己」,使自己「与基督隔绝」())。因为「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了」())。
百姓并非倚靠遵守西奈之约,才得以进入迦南、承受圣约的恩典。但他们进入迦南之后,只有遵行圣约,才能长久地活在恩典中()),「在这地方仍然居住」())。今天,有些假教师认为既然恩典是白白的,信徒就应当摆脱负罪感,不必总是认罪悔改、活在良心愧疚里。人若相信这套「虚谎的话」())、自欺欺人地活在虚假的安全感里,必然会「从恩典中坠落」()),将来在主台前「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8「『看哪,你们倚靠虚谎无益的话。」

9「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向巴力烧香,并随从素不认识的别神,」

10「且来到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又说:“我们可以自由了。”你们这样的举动是要行那些可憎的事吗?」

11「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12「你们且往示罗去,就是我先前立为我名的居所,察看我因这百姓以色列的罪恶向那地所行的如何。』」

13「耶和华说:『现在因你们行了这一切的事,我也从早起来警戒你们,你们却不听从;呼唤你们,你们却不答应。」

14「所以我要向这称为我名下、你们所倚靠的殿,与我所赐给你们和你们列祖的地施行,照我从前向示罗所行的一样。」

15「我必将你们从我眼前赶出,正如赶出你们的众弟兄,就是以法莲的一切后裔。』」

假先知的「圣殿神学」不但是「虚谎的话」()),也是「无益的话」())。他们一面违反十诫())、一面到圣殿敬拜()),还天真地以为「我们可以自由了」()),其实只是自欺欺人、「陷害自己」()),使自己与圣约的恩典隔绝。因为这圣殿表面上是称为神名下的,其实已经成了人「所倚靠的」())偶像。
「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比喻百姓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亵渎圣殿,把圣殿当作犯罪之余的休息所、包庇盗贼的避难所。主耶稣引用了本节())。
「示罗」())是士师时代安放会幕和约柜的地方()),但神却「因这百姓以色列的罪恶」()),允许非利士人掳走了约柜、摧毁了示罗())。示罗的命运证明,物质的圣殿并不能带来平安,外表的敬拜也不能免除管教。
「以法莲」()),代指北方十个支派。北国因为悖逆神,已在一百多年前被掳亚述())。神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工作法则都是相同的,祂过去「向那地所行的」()),将来也会行在这地());过去赶出北国以色列,将来也会赶出南国犹大())。百姓若执意「不听从」()),神「必使这殿如示罗,使这城为地上万国所咒诅的」())。
无论是约柜、示罗,还是圣殿、锡安,都是借着物质的事物来表明人与神的真实关系。我们若用属灵的事物或经历代替神,却不肯真实地「虚心痛悔」()),不肯把心思放在与神的实际关系上,无论是事奉、敬拜,还是宣教、传道,最终都会变成「虚谎无益」())。正如神所说的:「传讲律法的都不认识我」())。
上图:示罗考古挖掘现场Tel Shiloh。在整个士师时代,会幕和约柜大部分时间都在示罗。

16「『所以,你不要为这百姓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也不要向我为他们祈求,因我不听允你。」

17「他们在犹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上所行的,你没有看见吗?」

18「孩子捡柴,父亲烧火,妇女抟面作饼,献给天后,又向别神浇奠祭,惹我发怒。”」

19「耶和华说:『他们岂是惹我发怒呢?不是自己惹祸,以致脸上惭愧吗?』」

20「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将我的怒气和忿怒倾在这地方的人和牲畜身上,并田野的树木和地里的出产上,必如火着起,不能熄灭。』」

为人代求是先知的职责之一()),耶利米曾经屡次为百姓代求()),西底家王())、约哈难())也曾要求他为百姓代求,但却被神禁止。16节是神第一次命令先知「不要为这百姓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因为犹大男女老少热衷于敬拜偶像()),长期违背圣约,已经耗尽了神「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现在神必须按照圣约,把他们「赶出」())应许之地了。
「听允 שָׁמַע/shaw-mah’」())原文就是「听 שָׁמַע/shaw-mah’」,神让百姓「听」())自己的话,百姓既「不听从」())神一再的「警戒」()),也「不答应」())神反复的「呼唤」()),所以神也「不听允」())先知为他们的代祷。
「天后」()),就是迦南人的女神「亚斯她录」())、亚述和巴比伦的女神伊什塔尔(Ishtar))。「抟面作饼,献给天后」()),指「做天后像的饼供奉她」())。
上图:主前2350–2150年阿卡德帝国(Akkadian Empire)的印章,上面是天后伊什塔尔(Ishtar),她背着武器,头戴有角的头盔,践踏着被拴在皮带上的狮子。苏美尔神话里的女神伊南娜(Inanna),在阿卡德、亚述和巴比伦神话中被称为伊什塔尔(Ishtar),在黎凡特地区被称为亚斯她录(Astarte)和亚纳特(Anath),是古代埃及、印度、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各种女神的原型。

21「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将燔祭加在平安祭上,吃肉吧!」

22「因为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并没有提说,也没有吩咐他们。」

23「我只吩咐他们这一件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我就作你们的神,你们也作我的子民。你们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

24「他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随从自己的计谋和顽梗的恶心,向后不向前。」

25「自从你们列祖出埃及地的那日,直到今日,我差遣我的仆人众先知到你们那里去,每日从早起来差遣他们。」

26「你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硬着颈项行恶,比你们列祖更甚。」

27「『你要将这一切的话告诉他们,他们却不听从;呼唤他们,他们却不答应。」

28「你要对他们说:这就是不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不受教训的国民;从他们的口中,诚实灭绝了。』」

根据律法,「燔祭」())必须完全焚烧在祭坛上,献祭者不可以吃「燔祭」的祭肉()),但可以享用「平安祭」())的祭肉())。现在神却不同寻常地宣布:「你们将燔祭加在平安祭上,吃肉吧」())。既然百姓忽略西奈之约的要求,「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献祭的仪式就毫无意义,所以他们不但可以随便吃平安祭的肉,也可以随便吃燔祭的肉,反正都与神无关。这不是「我们可以自由了」()),而是被神「任凭」())了。
22-23节是说:当神与百姓订立西奈之约时,首先要求百姓听命()),然后颁布十诫()),最后才制定献祭制度())。因此,「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
「比你们列祖更甚」()),指百姓不但没有吸取列祖的教训,反而一面犯罪())、一面献祭())。因为他们自以为属灵,所以对一切劝诫都「不听从」())、「不答应」()),成了「不受惩治」())的百姓,沦为「不受教训的国民」())。

29「耶路撒冷啊,要剪发抛弃,在净光的高处举哀;因为耶和华丢掉离弃了惹祂忿怒的世代。」

30「耶和华说:『犹大人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将可憎之物设立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污秽这殿。」

31「他们在欣嫩子谷建筑陀斐特的邱坛,好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女。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32「耶和华说:『因此,日子将到,这地方不再称为陀斐特和欣嫩子谷,反倒称为杀戮谷。因为要在陀斐特葬埋尸首,甚至无处可葬;」

33「并且这百姓的尸首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并无人哄赶。」

34「那时,我必使犹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上,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都止息了,因为地必成为荒场。』」

先知呼吁百姓「剪发抛弃,在净光的高处举哀;因为耶和华丢掉离弃了惹祂忿怒的世代」()),正如「他们也厌弃了」())神的话语。
百姓并没有废弃圣殿,只是把偶像搬到圣殿()),结果「污秽这殿」()),使这殿不能再称为神名下的殿。但他们却仍然宣称「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幻想这殿能使他们「平安了!平安了」())。
「欣嫩子谷」())是环绕耶路撒冷西面和南面的山谷,「陀斐特」())的意思是「焚烧之处」,位于欣嫩子谷中。百姓一面遵守律法到圣殿献祭()),一面违背律法())到欣嫩子谷焚烧儿女敬拜偶像()),在神面前绝不能功过相抵,所以必然会招致圣约的咒诅。百姓敬拜偶像的地方,必然会变成他们的墓地())。
「无人哄赶」()),指幸存者稀少,以致无人赶跑吃尸体的鸟兽。
假先知一面「污秽这殿」、一面宣称「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而神的回答是:「我必使犹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上,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都止息了,因为地必成为荒场」())。当百姓沦为「不受教训的国民」())以后,就再也没有别的出路,惟有「拔出、拆毁、毁坏、倾覆」()),才能「重新建立、栽植」())。
今天,我们也常常一面用基督以外的事物「污秽这殿」,一面自以为是花样翻新的敬拜;一面「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女」())、献给世界,一面自以为是追求上进;一面心中有「许多的神,许多的主」()),一面自以为「我们可以自由了」())。我们越是自我辩解、自圆其说,就越「不受教训」、安于虚谎,对神的话语也越「不听从」())、「不答应」()),被神「拔出、拆毁」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叁虚假的宗教

不受欢迎的讲章(Ⅰ )

浏览近代任何一种(英 )译本都会立即看出从第七章开始至是耶利米书中用散文写的第一处长篇的段落。这样的散文故事──在耶利米书中有许多──往往以耶利米生平中的某一件事为中心,以及与这事件有关的一篇讲章。谁写了这些篇章和讲章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其中有些可能是耶利米的朋友兼秘书巴录的作品。它们能够使我们回想起当日耶利米在该事件中的实际用语到甚么程度,那就不能断言了,由于那些报导已被后来的一些编辑重写,而且他们的兴趣、展望,和成见都已对其陈述有所渲染。试想想甚至今日对同一事件报导的方式,例如,在华沙街头抗议的集会、波兰国家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报导都有区别。假如在现场的报导也有这种情形发生,那么对于在事件多年后所报导的影响就必更大了。

然而,这些章节无疑来自耶利米的生平和事工中那些真实的事件,而之圣殿讲章就是这些事件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第六章的末了我们听到三个题目:

(1 )在群体中极多被认为是敬拜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2 )灾祸和毁灭将临到群体

(3 )先知作百姓之炼净者或测验者

这三个题目在的故事中加以举例说明,在其中我们发现对百姓虚伪的宗教习俗加以许多严苛的抨击。

翻到二十六章你会发现那里提到耶利米另一篇不受欢迎的讲章。关于这篇讲章的内容二十六章说的不多。相反地,它集中于听众的反应,而且特别注意在不同的段落中群体不同反应的方式──宗教当局(祭司们和先知们 )要求处以死刑,政府当局(诸王子 )宣告先知并无叛国罪,而平民,正如并非罕有地,显然改变了他们的主意。这一切都使人联想到这不是普通的讲章;它透入人心腹。它够严厉,使人反感,使群体分裂,并且使人反省。

指明这篇讲章的日期,是‘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敬登基的时候’;所以,它是在主前六○九年秋或主前六○九/六○八年冬某日发表的。这个日期是意义深长的。约西亚,推行改革的王,人民曾将国家更新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已经死了,他为国家的独立在米吉多之战中阵亡了。约雅敬由于他的埃及主子的扶掖被立为王。这是给与约西亚所代表的犹大宗教民族主义的第一个冲击。

但它还剩下一张王牌──耶路撒冷及其圣殿。这里是耶和华住在祂子民中间的地方: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
谁能住在你的圣山?

而从祭司得到的答复是要求他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事公义、说话诚实、不欺骗邻舍、不受贿赂。困难当然在于我们往往只听我们想听的,而对其余却充耳不闻。这种情形没有比在敬拜中更加真实了。

(二 )信心是基于神的应许,但我们不敢把这些应许化为无条件的确信。例如,在神对亚伯拉罕所作的那些应许,如果亚伯拉罕没有准备离开父家,前往未知之地就不可能实现。人间的关系,如果只是单方面的,便不能加深;我们与神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信心中忽视那个继续的‘如果’,便招致灾祸。当敬拜和信心在我们看来似乎已丧失其意义时,就要开始认真检视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问一问自己是否已按着信心的要求去生活,这才是明智之举。

代祷时候已过

不像一至十五节的那篇讲章,那是耶利米对百姓讲的,而这段经文则是耶和华对耶利米讲的。乍看起来祂似乎是以奇异的次序开始,‘你不要为这百姓祈祷’(第16节 ),这句话我们发现在再复述。我们倾向于认为一个先知是站在神那一边的,是神对百姓传话的使者,但一个先知──至少耶利米便是如此──也在神面前代表百姓。他为百姓祷告乃是他的特权之一。但为百姓祈祷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没有迹象显示他们有丝毫兴趣改变他们的态度,他们沉缅于那些宗教行为,虽然他们似乎不知道,但至终只会损害他们本身(第19节 )。

敬拜‘天后’(第18节 )在犹大的妇女中似乎特别盛行。它在耶路撒冷被毁后继续存在,而且按及以下各节,也盛行于流亡在埃及的犹太人中。这‘天后’是谁并不十分清楚,虽然从亚述人、巴比伦人,和迦南人的来源得知她可能是丰饶之母的女神的一个。敬拜她是很普遍的,因为她是妇女的女神,对人的某些基本本能,特别是性能力、母性,和想知道将来究竟怎样的愿望都有吸引力;正如今日在妇女杂志和日报的占星术所提供的。也许许多人认为在耶路撒冷圣殿中对耶和华的敬拜太严谨,与他们日常的需要相距太遥远。敬拜这女神似乎就简单而又容易;烧一点香,献一点祭神的酒或献印有女神神像或形状像新月或星的薄饼。无害么?不,是致命的……那一套混乱的价值观部分会引致必然的灾祸。

对要道盲目的子民

在二十一至二十八节我们发现对献祭的态度发出的可能是最极端的声明。这方面的声明在其他先知的教训中也是常见的────而这点我们在的注解──错误的选择──中已经特别提及了。这段经文带我们回到出埃及记,回到耶和华和以色列之间的那种关系开始的故事,这种关系我们用约这个字来描述,是概括在‘我就作你们的神,你们也作我的子民’(第23节 )这句话里面的一种关系。这段经文声称,当神建立这种关系时,并没有提及燔祭或平安祭。相反地,只要求他们要顺服。虽然神再三地尝试藉着‘祂的仆人众先知’提醒百姓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第24-26节 ),可是在以色列历史上自始至今缺少这种顺服。

事实上,你若追想一下出埃及记立约的故事,你会发现燔祭和平安祭都有提到;但饶有趣味的是:十诫,就是我们视为约之最基本宪章的,并没有说到关于献祭的事。耶利米在这里所声称的,就以色列人而论,在她与神的关系中唯一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以顺服回应神对祂子民所作的伦理与社会方面的要求。这不是说,献祭对以色列人的信心不重要。它可能是一种恩典。但献祭对以色列人的信心并不是必要的。它能在其他的敬拜方式中表现出来,正如在被掳到巴比伦时期的情形,在那里是不可能献祭的,而且在过去一千九百年以来在犹太小区中也是如此。然而,除掉对塑造他们日常生活的神诫命的顺服,便一无所剩了。有时想想甚么对信心是必要的乃是美事,有许多事情无疑都有益而且有用,但到一天的结束我们发现没有做也不要紧呢。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耶利米书第七章

.圣殿讲章

这段著名的讲章,乃是抨击一般民众对于圣殿错误的信心,他们错将圣殿当作耶路撒冷牢不可破的绝对保证。耶利米这段讲章的目的,在于将百姓的注意力自宗教仪节挪开,转向西乃之约对过圣洁生活的道德要求。对耶利米而言,崇敬圣殿无异于盲目的迷信,因为对他来说,一栋建筑物的存在,并不保证神会与这个拜偶像、悖逆神的民族同在。反之,先知敦促群众悔改,并依照西乃之约的道德标准而活。当他们灵里更新后,便会体认到充斥在当时社会中的诸多不平等现象,而他们将出于对无助者的爱心和关怀,努力匡正时弊。但如果犹大百姓不愿回转归向神,他们的地业将成为荒芜,且他们自己亦将遭杀戮。

.警告

这由耶和华临到耶利米的话(1节),似乎在约雅敬就位后不久发生,时约公元前六○八年,当时迦南异教的仪式再度出现于犹大的宗教仪节中。耶利米的宣告之真实性毋庸置疑,而这篇讲辞所掀起的轩然大波,亦确有其事。此篇信息所激起的强烈反应,记载在,该段经文亦包含了整个事件的历史摘要。对犹大人而言,圣殿是至圣的,是永活真神的殿,因此坚不可摧。犹大人拥有这样的信念,而耶利米又在这圣殿揭露并抨击此一错误的想法,令人尤其觉得讽刺。为此,耶利米站在圣殿其中的一个大门口,好让更多的民众可以听到他的信息。根据金奇(Kimchi),圣殿共有七个大门。耶利米的信息简单直接:如果你们还想在这地方居住,就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3节,NEB)。七十士译本的召唤比马索拉经文的为短:犹大的全民,当听耶和华的话(2节)。耶利米的话语反映了所记载的,同时亦反映一项事实申命记的应许,只属于遵守神诫命的国家。

4.这节经文概述了假先知的“圣殿神学”。神不只应许大卫的后裔将接续为王,直到永远,祂还拣选了锡安,当作自己地上的居所(参:。因此,神若是对自己信实,绝不会有任何伤害临到祂的居所,或在其中避难的人。假先知们深信,一旦有任何危难,神必然直接插手拯救祂的圣山锡安。因此,对他们而言,敬拜圣殿和以符咒避凶大同小异,于是他们便误导百姓相信建筑物本身,却忘记了神要求祂的子民作祂的殿(参:

5~7.在百姓正式取得西乃之约中的恩惠之前,必须要有彻底的改变。社会上不公义的现象必须立予匡正,此外,此处还指出了公元前七世纪时那些更严重的罪行。在摩西律法中最根本的人道精神,长久以来竟被以色列社会忽视(参:,等等)。无辜人的血,可能指的是由约雅敬下手加害的司法谋杀。但一切败坏的根源是偶像崇拜,以及伴随而至的错误价值观。

8~11.假先知的“耶路撒冷神学”再次遭到痛击,被形容为虚谎的话。假先知主张圣殿不毁,但这并无事实的根据。神要求人心的悔改,之后才赐下平安与安全(参:;神不要人迷信地尊崇石造的建筑或传统的圣地。耶利米所列出的罪状,件件都违反了十诫,也因此完全断绝了西乃之约中神的恩典( h]esed[ )。在这样的罪大恶极当中,犹大人竟还天真地以为只要照常行礼如仪,便可获得拯救,脱离迫在眉睫的毁灭。他们早已亵渎了圣殿,因为他们将神的殿作为犯罪中的休憩所(参:

12~15.百姓被警告:神可以没有耶路撒冷的圣殿,就像当示罗不再是敬拜的中心时,神让敌人掳走约柜一样;参:。此番警告显示,神绝不受任何特定的地点限制,亦不受任何宗教仪式物品之约束。不论这些事物对于人的灵命有多大的帮助,他们绝不可以取代对永活真神完全的信心。耶利米如此言之凿凿,听在迷信的百姓耳中,必然如同最严重的异端。

16~20.这段经文似乎有些打断圣殿的讲道,除非我们将其视为一小节间奏曲,象征着不敬虔和悖逆神的悲惨下场。神禁止耶利米为犹大代求,因为她不断地拜偶像,现在必须加以审判。犹大的老老少少都很热心地参与崇拜天后的宗教仪式,也就是对亚述/巴比伦的女神伊施他尔(Ishtar)的敬拜(见注释)。埃及和迦南一带显然曾有拜此偶像的各种仪式。饼( kawwa{ni^m )一字乃外来语,只有在描述同一偶像时再度出现。犹大人如此胆大妄为地污秽先祖的信仰,将遭到严厉的处罚。

.听命胜于献祭

如果人们忽略西乃之约对于听命和圣洁的要求,那么所有献祭的仪式都毫无用处。耶利米在此并非否定献祭的价值,而是在谴责邪恶和背道的人滥用献祭的仪式,将其当作最终的目的。49 在神订立西乃之约时,祂要求以色列子民单单听从、敬拜祂。当神颁布这些主要的条例之后,祂才规定了完备的献祭制度。此处的经文(22节)并非表示在旷野中没有献祭,而在告诉以色列遵行约中的规定有多么重要(参:。在耶利米看来,献祭和悔改的心之间,在当时似乎毫无关系;而当代社会的倒行逆施和堕落败坏,的确充分地显示人们献祭时并未诚心悔改。对新约时代的人而言,顺服神实是责无旁贷,因为基督曾为我们留下顺服的榜样

25~28.耶利米经常提到神的坚忍,以示天父的目的是要领祂的子民离开毁灭之路。以色列的悲剧在于她的顽梗、不愿听从神的带领。在以色列当中已经灭绝的诚实,便是会生出公义行为的信心(参:,而无论旧约或新约,都要求神的子民有公义的行为作为回应(参:

.呼吁举哀

耶利米以犹大的罪行和它必然的命运来结束这篇讲章。百姓必须剪发,立即开始哀伤(29节;参:,因为神已离弃他们,正如他们悖逆神一样。他们将可憎的偶像设立在圣殿中,亵渎神的行为莫此为甚!陀斐特谷(31节)位于耶路撒冷南端,玛拿西时代曾在此举行献人祭的异教仪式。陀斐特一字可能来自亚兰文 te{pat[ ,意即“火炉”;而欣嫩子谷则可能是山谷从前拥有人的名字。焚烧儿女是亚扪人及其他人敬拜摩洛时的主要仪式,也是摩西律法所严加禁止的。以色列人拜偶像的行径,将导致他们被来犯的敌军杀戮。

33~34.耶利米鲜明地概述犹大将受的可怕审判。因为尸首无处可葬,所以便会招来吃腐肉的鸟和小动物。这对古时的犹太人来说,是不可言喻的恐怖。讽刺的是,当亲爱的家园惨遭蹂躏时,他们的邱坛将变成他们的墓地。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暂编注解〕这句话经常出现在《耶利米书》中,18:1,21:1,25:1,30:1,32:1,34:1,35:1,40:1,44:1),引出先知的一段非常重要的预言讲章。耶7-10章主要记录这个讲章。它是在圣殿门口发布的,通常被称为“圣殿讲章”。它斥责了犹太人在圣殿和宗教仪式上所表现的虚假信心。耶7章和耶26章的相似性,使有些人认为26章是该讲章的总结,是耶利米传达信息的结果。如果这样,讲章的发表就是在“约雅敬登基的时候”。当然有可能耶利米后来在“犹大城邑”重复了这个讲章的主要内容

1~3错误的圣殿敬拜:控诉了犹大百姓既在圣殿献祭,同时也拜偶像的可憎罪行。耶利米的传讲范围,从整个以色列转到犹大王国,继而集中到了耶路撒冷,本文则进一步缩其范围,主要是记录了行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的罪恶与对此所降的刑罚。虽然预言的范围愈来愈小,然而,所犯之罪的严重性和审判的力度却渐趋增高。

1-15 圣殿讲章:先知站在圣殿门口传讲神的话。以便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他强调除非百姓改正行为(3- 5 ),否则整个国家没有真正的安全可言。

1~25伪善的犹大信仰:第二篇讲道宣告了对犹大的审判(3:6-6),本文的第三篇讲道,集中控诉了犹大的虚假信仰。第二篇讲道也曾略略涉及此主题(6:20),本文则更为广泛的论到了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的伪善。本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①借着讲道在圣殿斥责百姓(7:1-8);②神的审判(8:4-9);③愚顽地偶像崇拜(10:1-18);④先知的反应(19:19-25)。

所罗门所造的殿并非安全的保障。假若百姓失去了敬虔的心,拜偶像,行事诡诈,对人不公平,这殿会象当年示罗的会幕一样被毁弃。

7:1-10:25错误的信仰:当时犹大通国弥漫一种错误的宗教信念,即堕入虚假的安全感中。百姓迷信圣殿、律法、以为这一切是整个民族安全的最大保障,并以献祭代替顺服神的命令,先知毫不留情地斥责这种全然无效的信念与宗教仪式。

7~10章是先知站在殿门口所讲的信息。这些信息和第一次及第二次对犹大国的信息一样,包含责备、警告和劝勉。但是,这次的信息是特别针对那只保留了对耶和华外表敬拜的犹大国说的。很可能是在约雅敬作王时期。这四章为他讲话的集录。

】「“你当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在那里宣传这话说:你们进这些门敬拜耶和华的一切犹大人,当听耶和华的话。」

〔暂编注解〕这段“话”是于约雅敬登基(约主前608年 )不久,在圣殿七个门的其中一个门前传讲的。这段信息的主题在第3节说明了。

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说: 耶利米原是在街头宣告审判,如今却站在圣殿门口,向那些出入圣殿的百姓,宣布警告和督其悔改的信息。当时,圣殿被视为是信仰的保垒,祝福的源泉。然而,这圣殿现竟然成为审判的直接原因,故耶利米选择此地而发预言。根据加尔文(Calvin )的推测,这件事发生在犹大所守宗教节期中的一天。因为每到节期,犹大全境的百姓与城中居民全都拥向圣殿,如此就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耶利米想要利用此时机,而向全体犹大百姓传讲神的信息(26:2)。

耶和华殿的门口。。耶利米既然是祭司,就完全有权进入圣殿。他可能站在从外院进入内院的一个门口。在这个有利的地形上,他可以看见全体聚集崇拜的人

你们……一切犹大人。有人认为这个讲章的发表是在全国性的节日,圣殿挤满了敬拜者的时候。

敬拜。先知暗示既然百姓来敬拜神,就应该听神对他们所说的话。

在圣殿门口宣讲】先知通常是在多人来往的公众场所作出宣告。古代城市的城门是活动的中枢。而圣殿的大门也是一切到这里办事之人的必经之路,包括所有携带祭物前来献上之人。耶利米宣讲的对象就是他们。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崇拜的性质】

希伯来语中解作崇拜的两个字汇之原义是「事奉」和「下拜」(崇敬 )。后者是本节所用的字眼,这字通常表示谦卑的行动,并且往往和祈求有关。圣殿主要是国家性的圣所,因此是王室领地的一部分。圣殿是「神的居所」,祂居住的所在。它建筑的用意不是作为团体性崇拜的场所,崇拜者可以进入殿院,但却不能涉足圣殿之内。献祭仪式是在殿院或其他地方进行。古代近东描述庙宇的文献虽然有很多,却没有一个提供任何细节,解释个人在庙宇范围之内的崇拜性质。已知的是崇拜者观看偶像时,神明会赐给他们异梦(如马里文献 )。但实际涉足庙宇却必然十分稀罕。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

〔暂编注解〕「我就...... 居住」:有古译本作「我就在这地方( 指圣殿或耶路撒冷」与你们同住」(7同 )。

你们改正行动作为: 这是耶利米在圣殿门口宣告的讲道主题。当时犹大虽然也出入圣殿,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宗教仪式,却没有理当相伴其右的行为之果。因此,他们出入圣殿的行为,只能被定罪为可憎的伪善之举。比起敬拜真神,他们更加崇拜圣殿本身,迷信圣殿具有咒术般的功效,从而保佑自己。当我们失去活泼(dynamic )的信仰的喜乐时,就会受到使我们走向仪式宗教的诱惑。

万军之耶和华。“万军之耶和华(Yahweh )”是神最威严的称号之一,经常出现在《耶利米书》中,5:14,7:21,8:3,10:16,11:17-20,15:16),强调神拥有无限的权柄和能力。在《旧约》中,“军”常指世界的军队。其统帅被称为 “元帅”。“军”也指 “天使”,148:2)和天体,17:3,,21:3-5,,19:13)。以色列的神统帅着无数属灵和属世的“万军”。祂是天军之主,全能之神

改正。直译是“纠正”,是耶利米常用的词(见第5节 ,26:13)。

行动作为。这是《耶利米书》常用的词组(见第5节 ,18:11,26:13,35:15)。 “行动”可以理解为心中的欲望,固定的习惯,或一般的生活方式,“作为”指构成这些习惯的外表成果和具体行为。

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即“允许你继续居住”。

】「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

〔暂编注解〕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前,耶路撒冷奇妙地从西拿基立的军队手中得到拯救,这使犹大以为耶路撒冷作为圣殿的所在地,是不能被征服的。

选民以为圣殿必然是神的居所,神绝不会离弃它。

你们不要倚靠。假先知明然宣称,神不会让圣殿就是祂的居所落入外邦人的手;圣殿既然在于耶路撒冷,就成了保护城市及其居民的吉祥物。今天也有许多信徒依靠教友的身份得救。他们热中于外表的宗教活动,而不是内心的准备。

这些。圣殿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壮丽的建筑之一。我们可以设想先知是指着圣殿宣讲的。但这座宏伟的建筑决不能代替真正内心的奉献。宗教仪式本身并不能赎罪。其设施和数量的增加应伴随着虔诚的增加。

耶和华的殿。说了三次,说明百姓为圣殿的宏伟建筑而自豪。这是一种迷信。

圣殿的观念】本节针对人所接受的想法,是圣殿对于神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致他们也能安枕无忧。在古代近东,整个城都被视为受神明的保护。从这角度看,安置圣殿的耶路撒冷,因而也是神的所在,所以是不可侵犯的。一个世纪前,希西家王年间,耶路撒冷所得的拯救,无疑更增强了这看法的说服力。同样古代西亚洲的庙宇也被形容为「神的居所」。最公义的王就是好好维持神祇居所之运作,并且不断修建。神祇在庙宇中居往,就像王和百姓也都住在自己居所一样。庙宇需要维修,正如神祇的偶像也要每日喂饲穿衣一样。这是神祇的需要。这些人相信神明「需要」房屋,因此亦会保护他的房屋,以及为他提供住处的城市。以色列人的想法与邻邦过于相似,因此对于他们的神和祂的圣殿也有了一样的看法,圣殿因而变成了护身法宝。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若实在改正行动作为,在人和邻舍中间诚然施行公平,」

〔暂编注解〕「在人和邻舍中间」:即「彼此」。

这是第3节的延伸。部分或半心半意的改革是不够的。只有彻底悔改,生活上保持严格的诚实,公正地对待他人,才能躲避所警告的惩罚。

5~7记录了可使犹大避免灭亡,继续维持选民之祝福的四个条件。但这四个条件并不是说只要行这些就能得拯救,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靠着善行得救。本文的条件也并非救恩的条件,乃是真正信神之人理当具备的行为准绳。基督徒的伦理行为乃是对神之信仰的副产品,或因蒙救恩之喜乐自然流露出的行为。

5-7 神与百性同在的条件。

】「不欺压寄居的和孤儿寡妇,在这地方不流无辜人的血,也不随从别神陷害自己,」

〔暂编注解〕不欺压。真宗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关系在内。宗教的真正价值和凭据体现在行为上所产生的效果中

寄居的。这里所列出的阶层泛指穷苦和无助的人,23:9,,14:29,24:17-21,

不流无辜人的血。除了凶杀以外,无疑也包括法庭上不公正死亡判决。

古代近东有关无助之人的法律】摩西律法极度关注每一个人的福利,此举更有历史上的理由。由于以色列人曾经在埃及为奴,他们对于奴隶、孤儿、寡妇,和其他无助之人的需要,应该更加敏感。美索不达米亚有无数法律文献,以寡妇、孤儿、弃婴等不幸之人为题。但这些文献通常是讨论他们在法律上的权益(或所缺乏的权益 ),而不是对他们的照顾。例如新巴比伦时代的寡妇在法律上,是受父亲、兄弟,或亡夫之兄弟的保护。然而丈夫死后在财政上能够独立的,在法律上却不算是寡妇,没有成为受监护人的需要。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就是我古时所赐给你们列祖的地,直到永远。」

〔暂编注解〕我就。先知给出始于第5节之条件句的结论。如果满足了第5,6节的条件,就应许有安全和以及永久的居住。

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见第3节。

】「“看哪,你们倚靠虚谎无益的话。」

〔暂编注解〕指假先知用虚谎无益的话,引诱百姓关注外表的宗教礼节,而不是真正的内心感受(见对第4节注释 )。

8-11指责选民一面行恶,违背十诫,一面又回到圣殿敬拜,以为这样便可以逃避神的刑罚。

8~15“我名下的殿”、“我们可以自由了”、“贼窝”、“赶出”等话语,使我们看到了内心刚硬的犹大和公义之神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当时的犹大百姓,作尽了各样的恶事和可憎之事,却以为只要置身于圣殿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将圣殿玷污成贼窝,神便定意要从圣殿驱逐他们。这是人以歪曲的认识,错误地判断事态,从而导致灭亡的典型事例。

】「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向巴力烧香,并随从素不认识的别神;」

〔暂编注解〕十诫的一半都已违犯了。

你们偷盗。原文的结构即形象又醒目,可理解为:“什么!偷盗、谋杀、奸淫吗?”生动描写了这些罪行的蔓延和继续。

不认识的。反之,耶和华早已向以色列人显示了自己。祂救他们脱离奴役,在旷野里神奇地保佑他们,颁布了祂的神圣律法,又一直引导保守他们。百姓可以亲身体验到祂是神

9-10「你们偷盗 ...... 且来到...... 」:或译作「难道你们可以偷盗..... 然后又来到 ...... 么?」

道德和宗教责任】以色列邻邦所信奉的宗教亦会要求其信徒的行为合乎道德,但背后的逻辑却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巴比伦,太阳神沙马士也是正义的神。沙马士有责任在世上维护正义,因为正义是作为宇宙架构之秩序的一部分。同样,店主可能要求雇员诚实,因为知道这样做能使他生意成功;但他本人却一点也不诚实。对以色列而言,宇宙顺利运作并不是耶和华要求道德行为的动机。律法出乎祂的本性,祂所要求的圣洁是祂自己的反映。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且来到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又说:‘我们可以自由了!’你们这样的举动是要行那些可憎的事吗?」

〔暂编注解〕「我们可以...... 的事」:或作「我们安全了,可以继续行那些可憎的事」。

这称为我名下。见,14,30;32:34;34:15;见注释。

要行那些可憎的事。这句总结性的话不是百姓说的,而是先知说的,揭露了那些在形式上参加礼拜的人内心的动机。由于所警告的惩罚来没有临到,百姓继续行可憎的事。

称为我名下的殿】圣殿是神选择以立己名的地方。换言之,这是祂在法律上提出产权要求的地方,亦即是祂私有的财产。古代近东的庙宇被视为神明的私宅,即其私有财产。王只是建筑物的管理人,负责其维修而已。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圣殿提供庇护】

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还是以色列,圣殿或庙宇能够提供庇护,是因为这是神明在此居住,崇拜者因此更能得到神祇的保护。然而有别于古希腊,这些地方是没有另一套圣所法律,保护进入庙产范围之人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主耶稣在世时曾引用这话

本节后来曾被主引述

「贼窝」:指贼匪为逃避官方追捕而匿藏的地方,比喻选民以圣殿为包庇罪人的避难所,但神看见一切,罪人绝不能躲避祂。

贼窝。在圣殿里服侍敬拜的人都是恶人。他们用虔诚的外表掩盖自己的罪恶。

我都看见了。犹大的居民无法在神面前隐瞒自己罪恶的动机。祂不会被他们虚假的侍奉所蒙蔽。祂全都看见了,并要作出相应的处罚

】「你们且往示罗去,就是我先前立为我名的居所,察看我因这百姓以色列的罪恶,向那地所行的如何。”」

〔暂编注解〕「示罗」:原文作「我在示罗的地方」指那里的圣所;圣殿未成立之前,以色列人曾往那里献祭。

“示罗”原是会幕所在之地,而会幕中存放着象征神临格的约柜。本节警告我们当从成为废墟的示罗,吸取历史教训。即,不论具有何等象征意义和圣洁,只要离开神,就必破灭。公义之神督促我们,当从历史中看神是如何彰显公义的。

示罗。位于以法莲境内,见。它处于中心地带,故适于设立圣所。示罗作为约柜的安放地达300年之久。后来约柜被非利士人夺走。由于以色列大肆崇拜偶像,神就“离弃示罗的帐幕”。非利士人掳走了约柜,可以推定同时也摧毁了示罗

示罗现名塞伦(Seilûn ),是一组由克嘉尔(H.Kjaer )率领的丹麦考古学家在1926至1932年发掘出来的。他们的结论是,该城在青铜时代中期和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到十一世纪有人居住,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初被火烧毁,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300年无人居住。这些考古的发现与圣经的记录相吻合。虽然圣经没有明确记录该城的毁灭,但提到了以色列人在以便以谢和亚弗被非利士人打败,以及约柜的被掳。也许示罗就是在这时被烧毁的。

我……所行的如何。耶路撒冷的约柜能否保证带来比过去的示罗更大的安全呢?示罗的命运证明,单凭外表的崇拜得救是靠不住的。以利疏忽了他儿子的罪恶,百姓则仰赖约柜,而不是出于内心的宗教,来谋取神的悦纳。这些罪使示罗遭遇神的惩罚。耶利米警告百姓:临到示罗及其圣所的惩罚即将落在耶路撒冷及其圣殿之上

罪恶。见

12~14“示罗”不能只因它在士师期间作为会幕的所在而免于陷落,同样圣殿也不能使耶路撒冷幸免于难。

12-15以示罗往事(参撒上4 )警告犹大 , 勿以为神会被特殊的居所或对象牵绊住,圣殿虽为神所选择立为名的居所、敬拜的地方,但当百姓背约行恶时,圣殿本身并不提供任何安全稳固的保证。神既撇弃示罗的约柜,也必不顾惜耶路撒冷的圣殿。

示罗】示罗(今塞农废墟 )位于以法莲山地的心脏地带,是以色列人未有耶路撒冷之前召集圣会的地点。当地的挖掘证实主前十一世纪之时,已经有大规模的建筑。此地在整个铁器时代都有人居住,但其中的圣用建筑物到了耶利米时代很可能都已经成为废墟。学者相信非利士人在亚弗之役(撒上四 )大捷之后,乘胜摧毁了这个地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现在因你们行了这一切的事,我也从早起来警戒你们,你们却不听从;呼唤你们,你们却不答应。」

〔暂编注解〕「从早起来」:原文或作「不断地」或「诚挚地」。

从早起来警戒。表示一再恳劝。这种说法是耶利米所特有的,有时稍作变动,11:7,25:3-4,26:5,29:19,32:33,35:14-15,44:4,。但不论神如何反复地恳劝,犹大的百姓就是不听

】「所以我要向这称为我名下、你们所倚靠的殿,与我所赐给你们和你们列祖的地施行,照我从前向示罗所行的一样。」

〔暂编注解〕“示罗”在士师时代,是设置会幕的地方,后来被非利士人捣毁,连约柜也被掳去。先知预言耶路撒冷也要遭受同样的厄运。

这称为我名下。见第10节注释。

你们所倚靠的。见第4节注释。

示罗。耶利米以示罗的毁灭,作为耶路撒冷及其圣殿所面临之命运的一个教训

】「我必将你们从我眼前赶出,正如赶出你们的众弟兄,就是以法莲的一切后裔。”」

〔暂编注解〕赶出……以法莲的一切后裔: 以法莲即北以色列,因没有顺服神的话,于B.C.722被亚述的撒缦以色所灭。本节预言了犹大也将落到同样的下场。当时的犹大被错误的乐观主义所蒙骗,从而犯下了一个错误,就是他们漠视神借着历史而发出的信息。神不仅通过圣经的话语,也借着自然和历史,向人传讲自己的旨意(诗19篇 。真正信仰神的人,不应该凭着偶然和侥幸,乃要聆听神在事件背后所说的话。

赶出。就是把你赶到外国去。迦南是耶和华的地,受到祂的特别关照和看顾。犹大现在不再受主的特别眷顾,23:39,32:31,52:3),就像以前北方的以色列人被亚述人俘掳一样,23:27)。

以法莲。常指北方的支派,5:9,12:1,。以法莲支派以前在北方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北方王国的第一任国王耶罗波安也是以法莲人。所以“以法莲”用来指整个北方王国。

】「“所以你不要为这百姓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也不要向我为他们祈求,因我不听允你。」

〔暂编注解〕这里的祈祷,是指先知求神免去百姓的刑罚。这种祷告神不会听允,因为百姓不肯悔改。

所以你不要为这百姓祈祷: 对耶利米而言,犹大百姓是他的亲人和兄弟。神吩咐耶利米不可顾念他们,也不要为他们祈祷,这与的内容截然相反。亦即保罗说过“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然而,若参照的话语,就可知道本节与并不矛盾。所谓致死的罪就是:①亵渎耶和华的罪;②亵渎圣灵的罪;③背道之罪,10:26)。而犹大却持续地犯了这些罪。犹大的罪深重得足以令“不轻易发怒的神”宣告不可挽回的审判。虽然如此,耶利米却不惜为他们继续代祷(10:19-25,14:7-22)。

和神的其他先知一样,耶利米热心祈祷,急切地为他的同胞代求,18:20,,12:17-19,。既然这个民族拒绝改革,面临的厄运就无法避免了。惩罚和管教必须进行。要求免去惩罚的祈祷,将不能奏效,14:11-12,15:1,

16-20 斥责敬拜天后的行为。

】「他们在犹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上所行的,你没有看见吗?」

〔暂编注解〕如果耶利米想知道第16节拒绝的理由,就只需考虑一下事实。自称神子民的无耻背道是公开而肆无忌惮的的。

】「孩子捡柴,父亲烧火,妇女抟面作饼,献给天后,又向别神浇奠祭,惹我发怒。”」

〔暂编注解〕“天后”:一个邪恶的外邦神的名字。圣经中只提到两次,一次在这里,一次在。这偶像很可能就是“亚斯他录”。本节描写一家大小都拜假神。

那“饼”大概造成了女神的形状。“ 天后” 。亚述和巴比伦人的女神伊斯他尔(Ishtar

「作饼」:这些饼上有天后的形像(44:19)。

「天后」:指巴比伦女神伊施塔尔。犹大列王在房顶上筑坛敬拜的天上万象,包括天后在内。约西亚王在宗教虽曾大兴改革,然而异教崇拜仍充斥民间。

天后: 七十士译本将天后译为“天主”,指犹大百姓与外邦人一同事奉的日、月、星、辰。约伯称敬拜天后的行为是“审判官当罚的罪孽”

孩子。全家人,包括孩子,都参加偶像崇拜,所以惩罚是向他们全体宣布的

饼(kawwanim )。“奉献的饼”。以饼为祭是一些近东宗教的礼仪。这种异教的习俗后来传到了基督教之内。伊皮法纽斯(约315-402年 《驳异端》{Against Heresies>lxxviii.23 lxxix.1 )说有些妇女甚至“奉万福之马利亚的名献饼”。“在某些日子,她们奉马利亚的名献饼,但大家全都参加。”耶利米时代所献的饼是一种素祭,加上浇奠酒,作为崇拜的一部份。饼上还可能印上女神的像。

天后。见注释。

其他的神。敬拜天后只是异教偶像崇拜的形式之一。

】「作饼」:这些饼上有天后的形像。「天后」:指巴比伦女神伊施塔尔。犹大列王在房顶上筑坛敬拜的天上万象,包括天后在内。约西亚王在宗教虽曾大兴改革,然而异教崇拜仍充斥民间。

──《串珠圣经注释》

献给天后的饼】

这里译作「饼」的字眼是来自亚喀得语的借词。巴比伦人在女神伊施他尔的祭仪中使用甜饼。本节中的「天后」可能也是伊施他尔,但也有些证据显示这是某个不知名的母神,或亚舍拉。这些饼是不用炉子,直接在火的余烬上烧成的。如本段所示,这些祭礼仪式是全家参与的。向神祇献饼在巴比伦极为常见。四十七个代表女神的饼模(有些是女性的形状 有些则是星形 ),在叙利亚东北部之马里出土,可以上溯到主前第二千年纪初叶的御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奠祭】

奠祭在以色列很常见。但本节所用的措词「浇奠」,在其他经文中往往是用来形容在房顶之上献给其他神祇的祭,表示所崇拜的是天上的万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天后是什么?】

答:天后Queen Of Heaven系腓尼基之女伪神亚斯他录Ashtaroth。其名由巴比伦传来,似乎主要是妇女所拜之神,或以其为司月及金星之神。耶路撒冷的妇女,曾搏面作饼,献给天后,向天后烧香,浇奠祭。其敬拜仪式使人堕落而趋淫乱,败坏道德,以致激动神的义怒,而施咒诅降下刑罚,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耶和华说:“他们岂是惹我发怒呢?不是自己惹祸,以致脸上惭愧吗?”」

〔暂编注解〕自己惹祸以致脸上惭愧: 指出了犹大百姓的行为,只会使他们自己抱愧蒙羞。神是绝对的存在,其荣耀和圣洁断不受侵犯,也决不会因人而有所损伤。因此,人当离弃使自己蒙羞的恶事,乃要积极追求良善,从而作到荣神益人也益己。

自己惹祸。原文强调的是他们咎由自取。百姓崇拜偶像,必然自食其果

惭愧。见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将我的怒气和忿怒倾在这地方的人和牲畜身上,并田野的树木和地里的出产上,必如火着起,不能熄灭。”」

〔暂编注解〕「这地方...... 身上」:或作「这地方、人、牲畜之上」。

「这地方」或指圣殿(参12注 )。

惩罚的火一经点燃,人就无法熄灭,15:14,17:27,21:12,,4:11,

怒气临到牲畜、树木、农产】在圣经之中「人和牲畜」对应很是普遍。但加上树木和农产却是别处经文所无的。美索不达米亚诸神之王恩里勒降下洪水时,一切有血肉的都不能幸免。巴比伦的《埃拉与伊舜神话》亦形容人兽同遭的蹂躏。但另一方面,打仗的战术往往以农产和树木为攻击对象。树木被砍下供应围城军队的需要,或单纯作为惩罚性的滥伐山林。农产则用来供应军需,被无意践踏,或故意破坏,使敌国经济崩溃。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将燔祭加在平安祭上,吃肉吧!」

〔暂编注解〕“燔祭”必须完全焚烧在坛上,不可以吃。以色列人吃燔祭的肉乃不尊敬神。

“燔祭”。虽然燔祭的祭牲要全烧在坛上,但百姓可能也应吃祭肉,因为在他们信心倒退的状况下,所献的祭对神来说并没有意义。

根据燔祭的条例,祭牲的肉要全烧掉,不可留下当作食物,但在献其他祭时,献祭的人可以吃用没有献上的部分。这里的意思是:神真正计较的,并非百姓是把各种祭礼的规条混淆了,而是他们是否听命。

将燔祭……吃肉吧: 燔祭不仅仅是祭物,更是意味着完全摆上自己的身心。当时犹大百姓虽然献祭物为燔祭,却没有真正的献身。因此,神责备他们无须再献燔祭。亦即,神之所以警告他们是因为,追求祭祀的形式所带来的宗教愉悦,有可能招来更严重的仪式主义

万军之耶和华。见第3节注释。

燔祭(`olah )。直译是“那上升的”。祭物要在圣坛的火中烧尽

平安祭(zebachim )。泛指一切可以吃的祭。先知宣布犹大的百姓既可吃平安祭的肉,也可吃燔祭的肉,反正神都不会接纳。祭物再多也不能避免即将临到的惩罚。

21~26犹大对神话语的不顺从: 8-20节主要指责了犹大可憎的敬拜行为,本文则重点斥责了犹大只注重仪式律例,而无视更加重要的道德律例。亦即,他们误以为出埃及之后所领受的祭祀法,2:1),就是维系选民资格的绝对条件。从而只偏重那些形式,却无视之前的道德律例(7:23,,亦即对话语的顺服。故耶利米将犹大百姓的意识定为罪。今天的圣徒也须为此警醒,不致于犯下有名无实的敬拜的过错。

21-28 听命胜于献祭:摩西律法主要不是关于献祭的条例仪式,而是借着敬拜中的献祭表明神与子民的立约关系。 在这个关系里,神所要求的是遵命。堕落的以色列民本末倒置欲以献祭代替顺命,使圣洁的宗教仪式也因百姓的背道行为而变得毫无意义。其他类似的先知信息; ; ;

吃燔祭的肉】燔祭必须完全烧在坛上,崇拜者不得吃其肉。但神既无意聆听与燔祭同献的祈求,将这燔祭当作平安祭一般吃掉,还比较有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因为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并没有提说,也没有吩咐他们。」

〔暂编注解〕神要求祂的百姓从心里尊崇祂。神在西奈山向以色列人颁布律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是对神有顺服之心。

摩西的律法并非主要关乎献祭本身,而是关乎人与耶和华所建立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会在真正的敬拜里透过献祭来表明。

「燔祭...... 吩咐他们」:或译作「我并非单是颁布和吩咐他们有燔祭和献祭的条例(或指其细则 )

燔祭平安祭的事……没有吩咐他们: 神所喜悦的并非丰富、华美的祭物,乃是献祭之人忧伤痛悔的心。神厌弃没有诚意的祭物和在生活中不敬畏神之人的祭物。本节并不是在主张祭祀无用论,乃是指明了神悦纳诚实的祭祀。神喜悦与那些用心灵与诚实敬拜(献祭 )的人相交。

我并没有提说。这是圣经中难解的章节之一,表面上似乎与圣经的其他论述相矛盾。耶利米似乎否认神在西奈山有关献祭物的指示。但我们不要这样理解先知的话。从先知所说的其他话语来看,先知并没有否定献祭的制度,31:14,33:11-17)。那么,该怎样理解他的话呢?耶利米显然运用修辞的手法把两个概念进行比较,以否定一个来肯定另一个。这种方法的例子还有:一,在里,约瑟告诉他的兄弟们,送他到埃及的不是他们,而是神。其实他的兄弟对此负有主要的责任。二,在中,摩西对悖逆的群众说,他们的怨言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神的,但实际上他们是向摩西发的怨言。耶稣也用过类似的方法。表面上祂似乎吩咐人恨自己的家人。但实际上祂只是强调爱神超过对人的爱。祂所说的“恨”实际上是“少爱”。

本段经文强调顺从道德律法比顺从仪文制度更重要。外表上的遵守是为了提醒人真心的顺从,但绝不能替代内心的圣洁。神在西奈山根本没有吩咐过耶利米同胞的那种崇拜方式。

根据,神吩咐以色列人为他筑坛献祭;但如何能与上述经文和谐一致?另一方面,五经大量记载神透过摩西吩咐以色列人遵守的献祭律例,又怎样解释呢?】

里,先知引述神向以色列人所说的话:「因为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并没有题说,也没有吩咐他们。我只吩咐他们一件事,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我就作你们的神,你们也作我的子民,你们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但远在摩西之时,神已要求他的子民守献祭方面的律例,上述经文却似乎否定任何形式的祭祀。无论如何,五经多处提及献祭方面的规条,开始时都标明「耶和华向摩西和亚伦说……」

因此,多数自由派学者都引用作为证据,证明直至主前七世纪以前,摩西法典中关于献祭方面的规条,尚未为人所知,还未知悉来自神或摩西的这方面的谕令。然而,自由派学者如此演绎是毫无根据的。因为这节经文所5;述的是,记载神向摩西及以色列人所说的话:「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综览出埃及记,其中第十二章记载以色列人守逾越节的法规,但这项仪式不包括在坛上献动物的祭祀。直至出埃及记二十章为止,神从未要求以色列人守献祭方面的律例;第二十章记载神颁下十诫,而第二十四节是首次提及筑坛献祭。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留意耶利米书第七章的主题,是强调若献祭者希望祭祀蒙神悦纳,就必须以信靠顺服的心来到坛前,并出自至诚地以遵行神旨意为己任。第二十二及二十三节就继续指出,出埃及记记载神如何拯救于埃及为奴的希伯来民族脱离困厄,而这经卷所最强调的,正是以色列人必须诚心遵守他们与神之间所立的约。以色列人必须体会到他们是圣洁的子民,被神呼召出来过新生活,明白神的旨意,顺服神。他们必须以专一的态度信靠神,生活方面要彰显神的荣耀;形式化的崇拜以及纯属礼仪性的行动,不能讨神喜悦。

事实上,在神将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神没有片言只字提及献祭方面的事情。神所强调的,是要求以色列人的心归向他,惟独顺服神的旨意。否则,宗教上的一切活动都没有意义,却变成徒具虚名的假宗教,亵渎神。均提及此项原则。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我只吩咐他们这一件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我就作你们的神,你们也作我的子民;你们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

〔暂编注解〕「只」:或作「还」。

我就作你们的神。见。这句话经常出现在《耶利米书》中,24:7,30:22,31:3,32:38)。

一切道。与相似,11:28,31:29)。

就可以得福。《耶利米书》经常用这句话,40:9,42:6)。《申命记》也是如此,5:16-33,6:18)。

】「他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随从自己的计谋和顽梗的恶心,向后不向前。」

〔暂编注解〕「向后不向前」:即每下愈况。

听从(shama` )。“倾听”,“留意”或“顺从”。第24-28节叙述了以色列人悖逆耶和华仁慈命令的不幸事实

不侧耳而听。见;44:5。

顽梗(sheriruth )。在《旧约》中,该词总是与“心”联系在一起,9:14,11:8,13:10,16:12,18:12,23:17,

向后。见第26节,;32:33;。犹大像一头固执后退的牛,不肯负轭。在宗教和道德经验上是不可能停顿的。不是前进,就是后退。

】「自从你们列祖出埃及地的那日,直到今日,我差遣我的仆人众先知到你们那里去,每日从早起来差遣他们。」

〔暂编注解〕我的仆人。,45。

先知。,16。

从早起来。见第13节注释。

】「你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硬着颈项行恶,比你们列祖更甚。」

〔暂编注解〕不听从。见第24节注释。

硬着颈项。比喻倔强

比你们列祖更甚。耶利米时代的百姓得罪了更大的亮光。他们没有接受祖先的教训,还在圣殿的范围立起了所崇拜的偶像

】「“你要将这一切的话告诉他们,他们却不听从;呼唤他们,他们却不答应。」

〔暂编注解〕「你要」:或作「当你」。

27~28综合描述了本章所论及犹大百姓的三种罪行。亦即可憎的礼拜行为(8-20节 ),日常生活中的不顺从(21-26节 )及偶像崇拜(29-31节 )。这些比不顺服更为严重,指他们完全没有听从神的话语。“听从”具有“侧耳倾听”、“同意”、“服从”之意。这表明,犹大百姓不仅没有听从神的教训,也不曾留心倾听,更没有同意。只要聆听了神的教训,哪怕是没有作到顺服,都有可能悔改更新;但是,倘若完全拒绝聆听,就只能是不可挽救的背道之人。关于背道的结局,请参照9:9-26。

】「你要对他们说:‘这就是不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不受教训的国民,从他们的口中,诚实灭绝了。’”」

〔暂编注解〕国民。指民族。以色列成了顽固和悖逆的典型。她所享有圣约的特权,使她的罪行更加严重。

诚实。即忠诚

】「“耶路撒冷啊,要剪发抛弃,在净光的高处举哀,因为耶和华丢掉离弃了惹他忿怒的世代。”」

〔暂编注解〕“剪发”是哀恸的表示。“净光的高处”:看注。

“剪发”。一种哀悼的表记

「剪发抛弃」:代表悲哀。

「发」原文指「圣冠」或「离俗归神」,这里意味选民已被抛弃,不再归耶和华为圣。

「净光的高处」:见3:2注。

要剪发抛弃。原文的动词和物主代词都是阴性的,说明这句话是针对女性的。本节把耶路撒冷比作一个妇女,为失去儿女而深深悲伤,剪掉头发,到山上去举哀哭泣。剪掉头发表示伤心至极,48:37,。有人认为这是指拿细耳人的散发,周围献身给神的标志。拿细耳人与死尸接触而受到污染以后,就要剪掉头发

高处(shephayim )。“光秃的山顶”。

29~31犹大拜偶像: 指出了犹大的第三个罪——拜偶像。这与第一个罪“可憎的礼拜行为”相似,违背的是第二诫命。 他们的偶像崇拜:①行在耶和华名下的殿中(30节 )。圣殿是信仰的根源,也是告白信仰的场所。在圣殿中拜偶像,23:12),表明他们直接亵渎了神;②行在最有代表性的场所欣嫩子谷(32节 )。这表明偶像崇拜已玷污了全国。

7:29-8:3敬拜假神惹神忿怒:先知针对各种异教行为,尤其是献人为祭(29-34 )、及敬拜天象(8:1-3)的恶行,并宣布可怕的审判:这些可憎的异教祭坛将成为敬拜者尸首被羞辱,亵渎的场所。

剪发抛弃】剪发通常含有哀悼的意思。但本节动词的受词却经常是与祭司或许愿不剪头发之拿细耳人分别为圣有关。换言之耶和华是讽刺性地命令百姓剪掉他们分别为圣的头发。因为他们所许的愿一无所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犹大人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将可憎之物设立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污秽这殿。」

〔暂编注解〕玛拿西曾在神的殿中设立亚舍拉的雕像,亵渎了圣殿。百姓不满足于在原来迦南的神龛举行淫荡的仪式,或在房顶上向天上的万象烧香。他们堕落到污秽神居所的地步,32:34)。

】「他们在欣嫩子谷建筑陀斐特的邱坛,好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女。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暂编注解〕“陀斐特”是“献祭的地方”的意思,为欣嫩子谷的别名。“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西南,人在那里向偶像献人祭。耶利米预言,这山谷要称为“杀戮谷”,因为在这山谷中流行可怕残酷的拜偶像仪式。希腊文“地狱”一字(Gehenna ),即从希伯来文“欣嫩子谷”(Hinnom )一名而来,意思是“焚烧的地方”。这个字在新约壹共享了12次

“陀斐特”。大概指“火炉”。“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西南面的山谷。犹大的做法比外邦人尤甚,因为外邦人也很少把孩童献祭。

「欣嫩子谷」与「陀斐特」:见注。以色列人的原意可能是借用拜摩洛的形式将儿女献给耶和华,但律法严严禁止这样的做,20:2-3)。

焚烧自己的儿女。以儿女为祭,是腓尼基人,摩亚人,亚扪人和其它民族偶像崇拜的一部份。亚哈斯和玛拿西也效法了这种恐怖的习俗。不知道孩子是活活烧死,还是先被杀死的。由于孩子是献给摩洛为燔祭的,有人认为他们是先被杀死的。狄奥多罗-西库路斯(xiii.37-39 xx.14 )描写了当时在迦太基的腓尼基殖民地所举行的这种仪式。人形牛头的铜像,伸出双臂。铜像是空心的,可以加热。孩子放在滚烫的双臂上。他们的哭声被长笛和铜鼓的声音所淹没。

普鲁塔克(约46-119年 希腊传记记家 《论迷信》第13章 )说,在举行仪式时,父母站旁边,没有流泪哭泣。但在耶利米的时代,孩子可能是先被杀死的。诗人说这种祭是“祭祀鬼魔”的。

陀斐特。在欣嫩子谷献孩子给摩洛的地方。“陀斐特”的词源不明。有人认为它源于希伯来词tuph,意为“吐出”,表示憎恶或痛恨。陀斐特可能是这个偶像崇拜中心的贬称,就像用bosheth(“羞耻” ),来称呼巴力一样

邱坛(bamoth )。原文不同于第29节的“高处”,指所设立拜偶像的地方

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见;32:35。神不但没有吩咐这些仪式,而且予以严格的禁止,违者处以最严厉的惩罚,20:1-5,,18:9-10)。

在欣嫩子谷建筑陀斐特的邱坛】「陀斐特」是以儿童为祭献给摩洛神的祭仪场所。这个希伯来字眼大抵是指放置儿童的火炉,它在乌加列语和亚兰语中的对应词汇是「炉、灶」的意思。学者相信陀斐特是在欣嫩子谷的边缘,未与汲沦溪谷会合之处。按考证欣嫩子谷是大卫城西南面的拉巴比干河(Wadi er-Rababi )。很多学者认为摩洛是冥界的神祇,源自迦南的祭祖礼仪。一个主前八纪的腓尼基碑文记述基利家人与敌军作战之前献祭给摩洛。摩洛一名似乎与希伯来语动词 mlk「统治」有关。给摩洛的祭是在巴力的设施献上,可能表示摩洛是巴力以及其他神祇的别号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女】

这种作法的经外证据少如凤毛麟角。亚述法律文献将一个有关刑罚的条款形容为:「他要把儿子烧给(月神 )辛,把女儿烧给伯勒特塞里。」另请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欣嫩子谷何以变为地狱代名?】

答:欣嫩子谷Valley Of Hinnom系位于耶路撒冷城西南的一谷,计长五里,古时为犹大与便雅悯两支派的分界线。。当亚哈斯、玛拿西二王年间,其谷为人常用焚烧其女儿献给敬拜摩洛之地。(参五九题 。先知耶利米痛责此种恶习,预言耶和华神必要降下灾祸,而称此谷为杀戮谷。约西亚王时,当使人污秽此谷中高阜之陀斐特Topheth的邱坛,以杜人民焚其子女献给摩洛,。据犹太教历史记述,视此谷为污秽不堪之地区,而聚积污秽渣滓与死人尸体同焚谷间。故成为恶人死后受刑的所在,罪恶灾祸灭亡的渊数,因此渐渐用为地狱(Greek Gehenna )永刑之代名词矣。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耶和华说:“因此日子将到,这地方不再称为陀斐特和欣嫩子谷,反倒称为杀戮谷,因为要在陀斐特葬埋尸首,甚至无处可葬。」

〔暂编注解〕欣嫩子谷: 位于耶路撒冷的南部山脚,原在此处烧毁耶路撒冷全城的垃圾,故常常燃烧着烧毁垃圾的火。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此处的火不再用以烧毁垃圾,而是用以焚烧人,献给偶像,33:6)。垃圾场蜕变成以人为祭物的祭坛,故神欲称此地为“杀戮谷”。犹大百姓曾经在此地焚烧自己的儿女献祭给偶像,不计其数的人死在此地。

似乎指杀戮的范围极大,连葬身之地都没有。

32-33 死无葬身之地,尸首被鸟兽所吃,是最可怕的收场。,16:4,21:24)

】「并且这百姓的尸首,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并无人哄赶。」

〔暂编注解〕“哄赶”指吓走。

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许多尸体没有埋葬,19:7,。因为杀死的多,幸存者少。

哄赶。意为“恐吓”。城市差不多空无一人,以致没有人去吓跑吃尸体的鸟兽

】「那时,我必使犹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上,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都止息了,因为地必成为荒场。”」

〔暂编注解〕欢喜和快乐的声音。灾难和悲叹将代替欢笑和欢乐。特别提到伴随着新郎和新娘从娘家到夫家的歌唱和音乐的止息

荒场(chorbah )。指原来住人,后遭毁灭的地方。土地将变成一片荒漠。

【思想问题(第6~7章 )】

16:8,16, 17的劝勉对你有何提醒?

26:29「炼而又炼、终是徒然」是否你的写照?

3百姓对圣殿与礼仪的态度和做法有何错误。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

当耶和华在警戒以色列有关亚述王来侵略的事,假先知将这事缩小,只告诉人们圣殿存在,就没有理由会使这城市倾覆,因为这城是保管耶和华神圣的居所。「你们有耶和华的殿在其中,你们当然是教徒,不致像悲观的先知所说的,神不会不理你们。」

但是人们即使从事圣洁的礼仪,仍不能除去罪污,圣殿的存在,又有祭司与礼仪,必不说明他们都是圣洁的,有时适得其反,在有些地方,人们以凶杀抢劫作为敬神的举动,可以换取天上的福分。我们的安全不是在于外表的礼仪,而是改正圣洁的礼仪,就可蒙受福分,与神和好,真正的敬虔不是礼仪处而谦卑、爱人与虔恭,大树人扫罗在宗教的事上热心,但却没有属灵的祝福。

地上的圣殿,却不是人手可造的,而需要祂恩慈的荣耀来充满,基督宝血的洁净。那样你的身体成为神的殿,心灵中有祭司身穿白衣,日夜歌颂,神爱的荣耀才可在你里面满溢。

──迈尔《珍贵的片刻》
虚假的宗教】

「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

虽然不遵行神的旨意,却以圣殿为倚靠。还有甚么比这辉煌的圣殿更能见证他们的信仰呢?
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传统的倚靠圣殿,以为有圣殿就是神同在的证据,可以凡事大吉,也可以为所欲为。有了这个“保险”,维持这个圣殿,甚至奉献些甚么的,也是值得的。越到了情况危急,圣殿越加热闹。神叫祂的仆人宣告信息:

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你们若实在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

为甚么神指斥他们说“虚谎的话”?实实在在的圣殿,在锡安山上,不是已经好几百年了吗,怎会变成了假的?显然的,如果是真的,哪还有必要一再强调耶和华的殿?
原来圣殿是真实的;但叫人倚靠圣殿,代替事奉在圣殿立名的真神,就是虚谎的话了。
犹大的百姓,喜爱外表的礼仪,把敬拜神变为崇拜圣殿的宗教。圣殿的中心是约柜;华美的幔子后面,在至圣所里,有包金的约柜;约柜上面,有精金的施恩座,两个精金作成的基路伯,张开翅膀遮掩施恩座。约柜内有两块石版,上面有十条诫命,是耶和华亲自用指头写的。这代表神与祂的话同在,遵行祂的话,就蒙神施恩。
那些职业宗教家,不问甚么宗教都拉来混在一起,甚么人都收容,甚么事都可作;就是不关心讨神的喜悦,因为他们不认识神,也不注重圣洁,不指责人的罪。不过,他们并不完全放弃神的殿,倒不是因为对神有甚么爱和敬畏,而是因为可以从那地方得利益。他们不是领导百姓,而是专作他们欢喜的,不论那些事合不合真理。神说:“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我都看见了!”这是一句最可怕的话,也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话。监察人心的神,要照他们作的事审判他们。神如何离弃示罗的圣所,使其变为荒凉,如何使北国以色列灭亡被掳,也定意照样待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使他们被熬炼而得洁净。
我们要知道:外面的礼仪不能救人,宏伟的建筑不足以倚靠,要洁净罪恶,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神,才可以蒙福。

──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

根据燔祭的条例,祭牲的肉要全烧掉,不可留下当作食物,但在献其他祭时,献祭的人可以吃用没有献上的部分。这里的意思是:神真正计较的,并非百姓是把各种祭礼的规条混淆了,而是他们是否听命。

──《串珠圣经注释》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