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22节、安卡圣经、〔Anchor Bible〕、布锐特〔John Bright〕的译法 )
倘若这是一首传统的哀歌,我们并不知它出自旧约何处,不过同类型的措辞可见于几篇诗中。论到一个人被他信任的‘知己朋友’出卖,知己朋友因这个写诗的人之不幸而幸灾乐祸;然而,在,写诗的人恳求神搭救他脱离‘下沉的淤泥’。标准修订本译作‘你知己的朋友’,在这篇哀歌开头这句话,在希伯来的字义是‘你平安(shalom )的人们’,就是那些声称关心你福祉的人。这话可能指西底家那些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顾问,或是指他那些以往的同盟,他曾寄予厚望的那些埃及人。在会晤的末了耶利米答应西底家不把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向政府官员泄露。甚至当那些官员在盘诘下应许免除他死刑,他仍能镇定地向他们虚与委蛇。他几乎是以他个人的‘官员保密法’作掩护。他撒谎,主要是为了保护王,正如许多人撒谎以保护消息来源,或例如在战时,保护他们匿藏的难民或军人一样。我们能辩论耶利米的撒谎是否正当,但它大概是一个从未出现于这个故事叙述者心中的问题。他主要是要给我们表明耶利米,虽然承受所加于他个人的压力,但他至终都忠于他作先知的召命,拒绝放弃他所传关于耶路撒冷必遭毁灭的信息。在神护佑下他出奇地靠每日监狱定量的口粮存活下来。〔暂编注解〕基大利。要把他与另一个基大利区别开来。那是亚希甘的儿子,耶利米的保护者,39:14)。关于犹甲和巴施户珥,见;37:3。这四个首领是耶利米最主要的敌人。
1-13 先知下狱与获救。
1~13耶利米被囚在淤泥之中: 本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①耶利米被扔进淤泥中(1-6节 ):耶利米贯彻始终地宣告了耶路撒冷的灭亡,而众首领却对此大为反感,控诉耶利米(4节 )。西底家虽然可以用自己的王权释放耶利米,但因惧怕首领而任由耶利米被扔进淤泥中。这种行为与大利乌与彼拉多的所作所为一脉相通。大利乌曾因臣下的要求把但以理扔进狮子坑;彼拉多因畏惧百姓的耳目而把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领袖虽然要尊重民意,但要拥有断然拒绝谬误的勇气和决断能力。②以伯米勒进言救出耶利米(7-13节 ):本文中的以伯米勒,可喻为隐藏两名探子的喇合和好撒玛利亚人。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与37章几乎相同的时间,此时似乎是巴比伦军队围困耶路撒冷的顶峰,即西底家的统治末期(B.C.587 )。因为4节告诉我们士兵的数目已减少了许多;而19节则记录到相当多的犹大人已归降了巴比伦军队。
1-28本章年代不甚清楚,有些学者根据38章与37:11-21许多相似处,而主张是同一件史实的两种记录。
本章似为前二章的若干事件的另一记载。1~13节为耶利米被囚和获释的事;14~28节则为西底家最后一次见先知,不久城陷被掳。
【】「“耶和华如此说:‘住在这城里的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但出去归降迦勒底人的,必得存活,就是以自己命为掠物的,必得存活。」
〔暂编注解〕“以自己的命为掠物”:见注。
「以自己命为掠物」:参21:9注。
以自己命为掠物的,必得存活: 字面意义是“如掠物一样,他的性命必属于他自己”。喻指正如占领耶路撒冷的巴比伦军队,会善加使用掠物一样,必不会杀害归降的犹大百姓。这句话是在劝告犹大人,不要对抗巴比伦而要向他们投降。
【】「耶和华如此说:这城必要交在巴比伦王军队的手中,他必攻取这城。’”」
【】「于是首领对王说:“求你将这人治死;因他向城里剩下的兵丁和众民说这样的话,使他们的手发软。这人不是求这百姓得平安,乃是叫他们受灾祸。”」
〔暂编注解〕这件事说明了旧约和新约中神的警告,都不被这些盲目乐观者所接受。
「使他们的手发软」:使他们的士气低沈。
不是求这百姓得平安: 众首领利用自己手中的政治权势,而逼迫无辜的耶利米。他们不仅没有悔改认罪,反而斥责宣告罪必带来灾祸的先知。他们相信脱离神律法的平安是真正的平安,并且为了保存虚假的平安,而逼迫真理的代言人。他们如同假装成光明天使的撒但。然而,只有清除了人心中的罪并与神和好,才能使人获得真平安。基督耶稣正是为了成就这平安,才来到了这世界,且作了挽回祭,。
首领们不肯接受耶利米的信息。他们把先知看作是一个叛徒,为了个人的安全要逃到巴比伦去。。他们要求对耶利米处以极刑。
【】「西底家王说:“他在你们手中,无论何事,王也不能与你们反对。”」
〔暂编注解〕西底家的这种态度表明当时反巴比伦派首领的势力大于王权,西底家只能在凡事上均听从他们的主意。在历史上,统治者的暴政会滋生出许多问题,但是当统治者徒有虚名而毫无实权时,问题会更多,。因此,政治、宗教领袖总要兼备诚实地履行己任的信念和统治哲学。
西底家性格软弱,优柔寡断,无法拒绝强硬的部下,勉强同意他们的要求。
【】「他们就拿住耶利米,下在哈米勒的儿子(或作“王的儿子” )玛基雅的牢狱里。那牢狱在护卫兵的院中。他们用绳子将耶利米系下去。牢狱里没有水,只有淤泥,耶利米就陷在淤泥中。」
〔暂编注解〕“牢狱”。贮水池。
「牢狱」:原指在地底掘成的坑,本作贮水之用。
本文刻画了首领的残忍和极度的无礼。耶利米只是顺服神而诚实履行了己任,并没有作任何激怒他们的事情。但是,他们却极尽能事地以残暴对待了耶利米,因为他们是已经看不到真理的沉沦之子,就如那离弃耶稣而选择巴拉巴的犹太人。他们还暴露出了极度的残忍,亦即没有立刻处死耶利米,想使他在泥中倍受煎熬而死。
牢狱。直译是“深坑”或“水牢”。玛基雅可能是第1节所提到的那个人。“哈米勒”意为“国王”。玛基雅是王室的成员,所以被视为“王的儿子”。
没有水,只有淤泥。要么水牢的水源因围城而切断,要么当时是十月或十一月,经过干旱季节以后没有留下什么水。不管怎样,水牢里只剩下肮脏的淤泥。首领们担心如果公开处决耶利米,会引起百姓的反感(见第4-5节注释 ),所以就把先知关在水牢里,让他饿死(第9节 )。耶利米在里所描述的,可能就是这段悲惨痛苦的经历。
【被囚于水库中】军队集结待命之处应该设有水库,储藏雨水供旱季之用。耶路撒冷之围在这阶段,正值主前五八八至五八七年的雨季。这个在石灰岩中开凿出来的窄颈水库竟然没有水,可以充当监牢,是当时城内人口比平常为多,以及濒临绝境的左证。池底的泥沼不但令耶利米无法歇息,更极不卫生。王不敢处死耶利米,此举可能是希望疾病和营养不良能够消除这位先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王宫的太监古实人以伯米勒,听见他们将耶利米下了牢狱(那时王坐在便雅悯门口 ),」
〔暂编注解〕“太监”:指在王宫中掌权的长官。
“古实人”。只有一个外地人关心耶利米的安危,要冒险拯救他。“太监”。即官员或王宫使臣。
「古实」:即埃提阿伯。
「王坐在便雅悯门口」:乃为审讯;百姓可在这里将诉讼禀告王或其他官员。
以伯米勒: 是古实人,也是管理宫女的太监。他作为外邦人,为要救出耶利米而向王恳求,这表明了以下事实:①犹大的腐败极其严重;②神不仅是犹大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
以伯米勒。直译是“国王的仆人”。关于以伯米勒,只知道他是国王身边的宠臣(见第8节注释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勇敢地保护耶利米。
便雅悯门口。通常指耶路撒冷东北角的羊门。
【宫中的古实官员】由于以伯米勒有希伯来语的名字(意思是「王的仆人」 ),他大概是个来自衣索匹亚的奴隶或获释奴隶,如今在王宫服务。他与耶利米的守卫和于城门坐朝之西底家王对质时从容不迫,显出他是常见王面的人,其意见亦备受尊重。「太监」一语可能是他作为御前官员的职称,也可能是形容他的身体状况。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坐在便雅悯门口】
圣经和考古学有十分充足的证据,显示君王定期在城门口设座施行审判。例如但城遗址的铁器时代城门,就设置了供审案用的平台,平台之上还有安装帐蓬用的石制脚座。押沙龙指控父亲大卫王不坐在城门口听断百姓的案件时,就是质疑他的政治能力。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伯米勒就从王宫里出来,对王说:」
〔暂编注解〕从王宫里出来。说明以伯米勒与国王的亲密关系。
【】「“主我的王啊,这些人向先知耶利米一味地行恶,将他下在牢狱中,他在那里必因饥饿而死,因为城中再没有粮食。”」
〔暂编注解〕「因为城中再没有粮食」:应作「当城中再没有粮食的时候」。
他……饥饿而死: 字面意义是“他因饥饿几近于死”。耶利米被扔进的淤泥,又深又脏。饥寒交迫使耶利米已濒临死亡。以伯米勒感到从淤泥中救出耶利米是分秒必争的事,就使用了现在完成时态,以强调濒临死亡的光景,使优柔寡断的西底家王(5节 )下决断。以伯米勒尽力救出耶利米的行为,形象地表明了圣徒应如何对待困苦中的邻人。
这些人……行恶。七十士译本为“你行恶”,把责任推在国王本人身上。
没有粮食。耶路撒冷的围攻即将到达到最后绝望的阶段。
【】「王就吩咐古实人以伯米勒说:“你从这里带领三十人,趁着先知耶利米未死以前,将他从牢狱中提上来。”」
〔暂编注解〕西底家王尽自己所能,让耶利米囚禁生活略好。他似乎很愿意帮助这位先知,又愿意遵循耶利米传给他的信息。但是西底家懦弱、胆怯,惧怕当时的权贵,以致不能成为英明领袖,只做了一个坏的君主。
「三十人」:有古卷作「三人」。
三十人。派这么多人去可能是为了应付首领们对于释放先知的抵制。一份希伯来语文稿为三人,不是三十人。
西底家作出决定表面上很果断,但不久就撤销了,这证明了他性格上的最大弱点。摇摆不定是国王的祸根。详见注释。
【】「于是以伯米勒带领这些人同去,进入王宫,到库房以下,从那里取了些碎布和破烂的衣服,用绳子缒下牢狱去到耶利米那里。」
〔暂编注解〕“碎布”。这些碎布用来放在耶利米瘦弱的手臂下,以至绳子不会把他割伤。
进入王宫,到库房以下: 体现了以伯米勒救出耶利米的慎重态度。即他为了使寻找救耶利米时所需的衣服的过程不被暴露,而去了较隐蔽的此地。
库房。或“仓库”。
碎布。说明以伯米勒考虑周到,在这件事情上闪现出他思想的光芒。单用绳索就足以救耶利米上来,但以伯米勒还提供了碎布,使绳索不致勒入老先知的皮肉。
绳子。即绳索。
【】「古实人以伯米勒对耶利米说:“你用这些碎布和破烂的衣服放在绳子上,垫你的胳肢窝。”耶利米就照样行了。」
〔暂编注解〕用碎布作垫,免得绳子弄伤了耶利米消瘦枯干的双臂。
「胳肢窝」:即腋窝。以布料作垫是为避免绳子割入身体内。
垫你的胳肢窝。见第11节注释。
【】「这样,他们用绳子将耶利米从牢狱里拉上来。耶利米仍在护卫兵的院中。」
〔暂编注解〕再次证明西底家的优柔寡断。他让耶利米从泥泞的地牢中出来,又不敢完全释放他。
【】「西底家王打发人带领先知耶利米,进耶和华殿中第三门里见王。王就对耶利米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丝毫不可向我隐瞒。”」
〔暂编注解〕「第三门」:可能是王宫直接进入圣殿的私人通道。
「一件事」:原文可作「话」,指从耶和华来的信息。(37:17)
进耶和华殿中第三门里。这个秘密会见地点无法确定。
我要问你一件事。显然国王既不愿尊重先知的劝告,也不想完全不听他的话。
14~23西底家再次秘密会见耶利米,求耶利米把一切事情告诉他。耶利米不答应,因为他这样做,西底家必定把他处死,而且也不会接受他的信息。西底家答应不把他处死,而耶利米只是重复他已说过多次的话——向巴比伦投降。
14-28 王与先知最后的会面。
14~28第三次与西底家会面:西底家虽然迫于首领的压力,而任由耶利米死在他们手中。但是这并非他的本意,于是听从以伯米勒的呼吁而救出了耶利米。之后,再一次要求与耶利米相见。以此来看,西底家在一定程度还是认为耶利米是神的忠实仆人。但是,他并没有诚实地接受耶利米的教导。这可能因为众首领的压力等外因在起作用,然而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懦弱性情和对神的不信任。不肯全然依靠神的工作和话语的人,虽然也会得到神的话语,却不配进神的国。如同那因世上的思虑而不能结果子的荆棘地。
【耶和华殿中第三门】圣殿的「第三」门只在本段经文中出现。西底家既然是要私下会见耶利米,最安全的地方大概就是君王进出圣殿范围的专用入口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利米对西底家说:“我若告诉你,你岂不定要杀我吗?我若劝戒你,你必不听从我。”」
〔暂编注解〕我若劝诫你,你必不听从我: 西底家会见耶利米的本意并不是要寻求神的旨意,乃是为了得到安慰。因此,他所期待的是,取悦他的奉承之言。耶利米已洞见了这一事实,便以这句话警告了西底家的顽梗。
要杀我吗。耶利米显然认为国王是支持那些虐待他的犹大首领。
你必不听从我。KJV版为问句形式。本句表达了强烈的否定意义。
【】「西底家王就私下向耶利米说:“我指着那造我们生命之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我必不杀你,也不将你交在寻索你命的人手中。”」
〔暂编注解〕那造我们生命。西底家用这样的誓言来消除先知对他诚意的怀疑。
【】「耶利米对西底家说:“耶和华万军之神、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若出去归降巴比伦王的首领,你的命就必存活,这城也不至被火焚烧,你和你的全家都必存活;」
〔暂编注解〕耶和华万军之神。见注释。
首领。指统帅包围耶路撒冷之军队的首领。尼布甲尼撒当时在奥龙特斯河边基利叙利亚的利比拉。
17~18为了提高自己的可信度,也是为了使西底家产生敬畏神的心,耶利米首先论到了与以色列立约的全知全能之神。高举神的权威而不标榜自己的人,言行之间带有能力。
【】「你若不出去归降巴比伦王的首领,这城必交在迦勒底人手中。他们必用火焚烧,你也不得脱离他们的手。’”」
【】「西底家王对耶利米说:“我怕那些投降迦勒底人的犹大人,恐怕迦勒底人将我交在他们手中,他们戏弄我。”」
〔暂编注解〕西底家指出了自己不能接受耶利米之言的理由。他惧怕倘若自己归降于巴比伦,就会遭到背叛他而先行归降巴比伦之人的耻笑。这就暗示西底家并不看重神,而只在乎人的耳目,急于维护自己的体面。
似乎已有不少犹太人投降了迦勒底人。他们要么是听从了耶利米的信息,要么是出于恐惧,为了保命。
【】「耶利米说:“迦勒底人必不将你交出。求你听从我对你所说耶和华的话,这样,你必得好处,你的命也必存活。」
【】「你若不肯出去,耶和华指示我的话乃是这样:」
【】「‘犹大王宫里所剩的妇女必都带到巴比伦王的首领那里。这些妇女必说:你知己的朋友催逼你,胜过你,见你的脚陷入淤泥中,就转身退后了。」
〔暂编注解〕“妇女”:指后宫妃嫔。
“妇女”。后宫的妃嫔将要成为征服者的产业。
这里描写王将来的惨况,正是耶利米的遭遇之重演。(2:10-)
「你知己的朋友」:原文作「为你谋求幸福的人」。
「催逼」:原文「引诱」或「怂恿」,带有欺骗之意,目的是要将对方引入歧途, 俄7 )。
所剩的妇女。先王的妻妾和西底家自己的妻妾,都会被“巴比伦王的首领”掳走。
你知己的朋友。直译是“说你有平安的人”,就是那些骗国王说形势定会好转的人。妇女的话中提到耶利米曾陷身的“淤泥”(第6节 ),意味深长。
22~23本文描述了西底家无视耶利米的警告所要受到的苦难:①留在犹大地的百姓将要被掳到巴比伦;②西底家将要遭受耻笑;③西底家的妻子和众儿女均将被掳;④西底家亦将被掳;⑤耶路撒冷将被毁灭。离弃神的人必因四面受敌而走向灭亡。
【】「人必将你的后妃和你的儿女带到迦勒底人那里。你也不得脱离他们的手,必被巴比伦王的手捉住,你也必使这城被火焚烧。’”」
〔暂编注解〕「你也必使这城被火焚烧」;有古卷作「它(指这城 )也必被火焚烧」。
【后妃儿女被带出来】君王若是城陷被俘,他的家眷和全体大臣亦同被俘掳。这是一个可怕的时候,被掳外迁已经是最乐观的前景,悲观的则包括强奸、拷打、死亡。现今有关巴比伦人如何对待俘虏的资料,并没有关于亚述的多。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西底家对耶利米说:“不要使人知道这些话,你就不至于死。」
〔暂编注解〕比起天上的神和祂的先知,优柔寡断的国王更害怕手下的首领。
24~26西底家出于人意的想法: 西底家虽然承认耶利米所说的话的确属实,却没有勇气付诸行动。他劝耶利米保守秘密(24节 ),因为他害怕首领们责难自己。即使归降于巴比伦会有损自己的名誉,倘若那是使全体百姓免遭毁灭的最佳方法,西底家就应该接受。西底家顽固地持守人本主义思想,而拒绝耶利米的劝勉(20节 ),从而错失了许多机会。
【】「首领若听见了我与你说话,就来见你,问你说:‘你对王说什么话,不要向我们隐瞒,我们就不杀你。王向你说什么话,也要告诉我们。’」
【】「你就对他们说:‘我在王面前恳求不要叫我回到约拿单的房屋死在那里。’”」
〔暂编注解〕约拿单的房屋。见,16注释。胆怯的国王害怕让人知道他与先知的交谈,就加以隐瞒。
26-27 耶利米并没有说谎,因他的确曾向王作出此项恳求(37:20)
【】「随后众首领来见耶利米,问他,他就照王所吩咐的一切话回答他们。他们不再与他说话,因为事情没有泄漏。」
〔暂编注解〕耶利米依照王的命令,向来见自己的众首领说了谎。圣经明确指出欺骗别人的“谎言”是出于撒但,十诫也禁止说谎。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耶利米在本节所说的谎?关于这一点有两种解释:一是情况伦理性解释;二是原则论性解释。按照情况伦理学解释,有时谎言并不构成罪。例如,为了使危在旦夕的患者得到一时的平安,医生可以说他将很快就会恢复健康;为了使彼此相争的国家或个人和好,仲裁者可以说善意的谎言:米甲为救大卫所说的谎,以及喇合为救希伯来探子而说的谎,,,均不是罪。与此相反,按照原则性解释,即便是具有良善目的的谎言,也是出于软弱的信心或机会主义思想,所以绝对是罪恶。这两种解释到底谁是谁非尚无定论。只是为了谋害人而故意说谎的确是罪。
他就照王所吩咐的。耶利米答应了国王的要求(见第26节注释 ),“照王所吩咐的”回答首领们。耶利米偏留了不属于首领们的信息,这并没有错,就像先知撒母耳奉神的指示所采取的相似做法那样。
没有泄漏。国王和先知之间的交谈显然没有泄露。这件事就此结束。
【】「于是耶利米仍在护卫兵的院中,直到耶路撒冷被攻取的日子。」
〔暂编注解〕耶路撒冷被攻取的日子: 指B.C.586,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所攻陷的日子。据此来看,耶利米被囚在监牢里的时间约有1年多。为了宣讲神的话语而被囚禁的先知,有米该雅,、哈拿尼雅等人。
护卫兵的院。见第13节注释。
耶路撒冷被攻取的日子。显然在耶利米与西底家最后一次交谈以后不久(第14-26节 )。
【思想问题(第38章 )】
1众首领对耶利米的控诉有道理吗?若你是当时首领之一,你会考虑什么因素来决定耶利米的话是否可信、可行?
238:1提到的犹甲、巴示户珥都曾被西底家差派去求问耶利米(21:1,37:3),但这时却建议治死耶利米。你认为西底家心里是否同意他们的做法?参5, 7, 10节。另一位曾被西底家差去见耶利米的是玛西雅的儿子西番雅,他对耶利米的态度又如何?参29:24-29。
3本章里古实人以伯米勒对耶利米有何评价?见9节。他的表现给你什么榜样?
4试重温耶利米先知在耶城未沦于巴比伦王手上之前,因宣讲神的信息,在肉身上所受的痛苦。见20:2; 26:8; 32:2; 37:15, 21; 38:6, 13, 28。
5耶利米认为自己若对西底家说真话,或会招来杀身之祸,或无济于事(15 )。西底家如何化解他第一个顾虑?见16, 24-28节。耶利米的第二个顾虑是否正确?
6西底家为何不肯听从耶利米的劝戒?见19节。他的顾虑与他的誓词(16 )是否相称?你是否也充满顾虑?这与你的信仰又是否相称?
7西底家多次向耶利米求问神的旨意,认为他是先知(37:17),但又不敢听从他的指示。你是否渴望知道神的旨意,知道时却又不肯遵从。
──《串珠圣经注释》
「耶利米就陷在淤泥中。」
先知传神的信息,却很少人信从,道路越走越窄;最后,竟然被囚在监狱里。耶利米所传的信息,本来就不够吸引人,同情他的人不多;现在更背上了通敌叛国的嫌疑。有权势的领袖们,以为宗教该替政治服务,传鼓励人心的信息,即使是假的好消息都好。但耶利米是神的仆人,只能传上面来的信息;全国上下违背神,行为不好,神命定要降灾祸;他就不传好的信息,而是警告责备,叫人悔改。
首领们却不是那样的想法。他们看的是市场的需要:在国难期间,环境艰辛,人心苦闷,需要好的消息;你说甚么:前途无望,耶路撒冷难保,投降为上策!他们没有办法对付发出信息的神,却可以对付落在他们手中的使者,要求把先知耶利米治死,就再也听不见反对的声音了。他们就拿住耶利米,下在哈米勒的儿子,玛基雅的牢狱里。那牢狱在护卫兵的院中。他们用绳子将耶利米系下去。牢狱里没有水,只有淤泥。耶利米就陷在淤泥中。
作先知到这样的境地,诚然是不幸的事。
但在整个事件中,西底家的立场和作法,实在是矛盾的。王自然信有神,也知道耶利米是神的仆人;因为他亲自经历到假先知的欺骗:那些预言“巴比伦王必不来攻击你们和这地”的先知,说过他们喜欢听的话,却没有等到好话的兑现,就不见了。西底家王一再的问耶利米:“从耶和华那里有甚么话临到没有?”,
西底家王显然不怀疑神仆人的话。但先知一再传达神的信息,他却听而不从。他的顾虑太多了。他顾面子,怕给从前的臣民嘲笑;他怕领袖们不同意。他知道,从没有一个前任的王可以维持荣耀,所以不想下宝座。
人把自己利益的考虑,放在神旨意的前面,是个长期的问题。“彼拉多要叫众人喜悦”,把历史上唯一的义者钉了十字架。巡抚腓力斯有说不出口的动机,希望保罗送他钱,多次失望,“要讨犹太人喜欢”,就不顾公义,把保罗继续监禁。
也许,这些人的意志和才具薄弱,不足以成为巨奸大恶。但他们给当世的人多大的损害,给先知多少痛苦。──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
【】
「求你听从我…,这样你必得好处,你的命也必存活。」
许多信徒虽说是活的,其实仅仅生存而已。在心灵中没有神的话喂养,因为没有顺服的态度,我们顺服,就必得着喂养。我们的主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那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约翰,同一真理说:人若听从耶和华的声音,必得好处,我们的命也必存活。
神的声音来自祂的话语,凡不是从圣徒来的声音,未必是祂的声音,让我们谨慎顺从神的话,好似西底家的情形,有时似乎与常情不合,与常识矛盾。我们与神在一起,虽然少数,总比多数不虔的人好。
记得一个秋日的清晨,我去探望一位圣徒,进入他的卧室,看见将残的烛光,说明他曾用多少时间领受神的话。我问他这次研经的主题,他说自四时起,一直找经中有关主的命令,看他自己有无忽略或遗漏。我们今日多么忽略遵行主的命令——有关祂的律例,积蓄钱财,向世人传福音以及爱的行为。他们知道神的旨意,却不遵行,他们以为一切都是神的爱,好似申命记所说的,其实爱仍是有律法的。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