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约雅敬的儿子耶哥尼雅和犹大的首领,并工匠、铁匠从耶路撒冷掳去,带到巴比伦。这事以后,耶和华指给我看,有两筐无花果放在耶和华的殿前。」
2「一筐是极好的无花果,好像是初熟的;一筐是极坏的无花果,坏得不可吃。」
3「于是耶和华问我说:『耶利米你看见什么?』我说:『我看见无花果,好的极好,坏的极坏,坏得不可吃。』」
本章的异象发生于主前597年,也就是「巴比伦王第八年」())。神宣告前两次被掳的百姓必蒙看顾,而那些庆幸留在本地的却要惨遭厄运。
主前605年,也就是「约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先知耶利米已经不断宣讲神的审判二十三年,但百姓却始终「没有听从」()),反而惹神发怒、「陷害自己」())。因此,神宣告「这些国民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接受管教。就在这一年,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在迦基米施战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败了埃及和亚述联军,第一次入侵犹大,掳走了约雅敬())和部分贵族(、))。后来约雅敬被放回犹大,服事巴比伦三年()),犹大从埃及的藩属国变成了巴比伦的藩属国。
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与法老尼哥在埃及小河再次对决,双方伤亡惨重、不分胜负,巴比伦军队退回国内重整旗鼓。这时,约雅敬不听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乘机投靠埃及、背叛巴比伦王(、))。主前598年,尼布甲尼撒卷土重来,第二次入侵犹大,此时约雅敬去世、约雅斤即位()),次年约雅斤、太后和一万多社会精英被掳巴比伦()),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被尼布甲尼撒立为傀儡王())。
巴比伦王掳走「耶哥尼雅和犹大的首领」()),是当作人质,也防止他们再次叛乱;掳走「工匠、铁匠」()),是为了在巴比伦大兴土木。
以色列的无花果初熟于春末,夏天才有大量的收获。「春季初熟的果子」())、「夏令以前初熟的无花果」()),被视为上好的美味,是律法规定献给神的礼物())。这个异象中「有两筐无花果放在耶和华的殿前」()),都是献给神的礼物;但第一筐是符合律法的「初熟之物」()),而另一筐则是用「坏得不可吃」())的无花果冒充初熟的果子。
4「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5「『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被掳去的犹大人,就是我打发离开这地到迦勒底人之地去的,我必看顾他们如这好无花果,使他们得好处。」
6「我要眷顾他们,使他们得好处,领他们归回这地。我也要建立他们,必不拆毁;栽植他们,并不拔出。」
7「我要赐他们认识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华。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因为他们要一心归向我。』」
「被掳去的犹大人」(
)),指第一次和第二次被掳的百姓。从表面看,他们是被巴比伦人掳走的,但神却说「是我打发离开这地到迦勒底人之地去的」(
))。虽然神交出了他们,但却悦纳他们,「必看顾他们如这好无花果,使他们得好处」(
))。他们所承受的,将是圣约所宣告的恢复(
))。
「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
、
、
、
、
、
、
、
)),这是圣约的应许(
))。
先知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是第一批被掳的(
、
)),而先知以西结则在第二批被掳的人中间(
)),这些先知都受到了巴比伦的尊重。犹大王约雅斤被掳三十七年以后,也被巴比伦王抬举恩待(
))。这些百姓被掳的时候是悲惨的,但经历了短暂的痛苦之后,不但生活蒙恩待(
)),而且灵里被唤醒、一心归向神(
)),七十年后回归的百姓再也没有参与偶像崇拜。他们之所以能在被掳之后痛定思痛、幡然悔悟,是因为神定意要「建立他们,必不拆毁;栽植他们,并不拔出」(
))。
在犹大被掳之前,在耶路撒冷有圣殿、有献祭、有律法,但百姓就是不肯诚实敬拜神。现在神管教他们,也必负责改变他们、「领他们归回这地」(
))。被掳的百姓没有先知,神就从他们中间兴起但以理和以西结;被毁的耶路撒冷没有圣殿,神就拣选约雅斤的孙子所罗巴伯重建圣殿;重建之后的圣殿没有律法,神就呼召文士以斯拉恢复律法。神的「拆毁」是为了「建立」、「拔出」是为了「栽植」,所以祂会亲自在被掳的百姓心中动工——「我要赐他们认识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华。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因为他们要一心归向我」(
)),而这些都是他们从前自己不愿意做的(
))。
上图:一筐好的无花果。
8「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将犹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领,以及剩在这地耶路撒冷的余民,并住在埃及地的犹大人都交出来,好像那极坏、坏得不可吃的无花果。」
9「我必使他们交出来,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遭遇灾祸;在我赶逐他们到的各处成为凌辱、笑谈、讥刺、咒诅。」
10「我必使刀剑、饥荒、瘟疫临到他们,直到他们从我所赐给他们和他们列祖之地灭绝。』」
在劫后余生、留在家乡的百姓看来,「被掳去的犹大人」())固然是悖逆受罚的,但他们却是蒙恩宠的例外。他们看待被掳的弟兄,就像今天有些信徒看待被管教的肢体,一面用怜悯与鄙视交织的目光看待别人,一面庆幸自己的「属灵」,觉得自己更有把握倚靠圣殿、圣城和外交斡旋,所以越发质疑先知的预言、越发拒绝「出去归降围困你们迦勒底人的必得存活」())的劝诫。但神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决:这些盲目乐观的百姓只是冒充的初熟果子,并不蒙悦纳。
「犹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领,以及剩在这地耶路撒冷的余民,并住在埃及地的犹大人」())很快就会在巴比伦的第三次入侵中被掳()),剩下的余民刺杀了巴比伦王任命的犹大省长基大利,担心遭到巴比伦人的报复,所以不顾先知的警告、挟制耶利米逃往埃及()),最后全部从神「所赐给他们和他们列祖之地灭绝」())。从表面看,是因为巴比伦势力强大,反巴比伦联盟外强中干,「犹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领」又一意孤行,所以独立运动功亏一篑;但神却宣告:是「我必使他们交出来,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遭遇灾祸」())。神不但要主动交出百姓,而且掩面不看顾他们,「好像那极坏、坏得不可吃的无花果」()),任凭他们在被赶逐到的各处「成为凌辱、笑谈、讥刺、咒诅」())。他们所承受的()),将是圣约所宣告的刑罚())。
神把这两筐无花果摆在世人面前,「一筐是极好的无花果,好像是初熟的;一筐是极坏的无花果,坏得不可吃」()),是要向世人显明祂的管教法则。这里所启示的并非赏善罚恶,因为「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没有一个;也不是悔改蒙福,因为「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即使神启示了这个异象之后,「犹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领」仍然不肯顺服管教,被掳的百姓也仍然有人叛逆神())。在神的眼里,人人「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前两次被掳的百姓并不比剩下的余民更加顺服、正直。因此,这两筐无花果并非代表人的败坏程度,而是比喻神在被掳百姓身上的工作——祂要拣选一些百姓,「看顾他们如这好无花果,使他们得好处」()),把暂时有损的变为有益的;却要「撇弃」(、))一些百姓,「好像那极坏、坏得不可吃的无花果」()),把人自以为有益的变为有损的。
神把百姓分为两类,但划分的标准却不是根据百姓是否认罪悔改,因为他们都是屡教不改、悖逆受罚的;也不是根据他们是否顺服管教,因为他们都是走投无路、无奈被掳的。神划分两筐无花果的标准,乃是根据神在他们身上的计划;而神的计划就像「窑匠弄泥」()),完全是根据窑匠的主权,并不是根据泥的配合。今天,我们是「极好的无花果」()),还是那「极坏的无花果」())呢?神若已经赐给我们认识祂的心()),我们的内心就会给我们答案——凡是对自己的属灵光景沾沾自喜、放心倚靠自己的,都是冒充的坏无花果;而对自己的属灵光景战战兢兢、「要一心归向」())神的,都是初熟的好无花果。
柒希望与审判之言(二十四至二十五章 )好无花果与坏无花果耶路撒冷城被围攻一段短时间后,约雅敬王于主前五九七年向巴比伦人投降。王室──耶路撒冷社会的精华──和许多工匠和壮丁都被掳至巴比伦。耶路撒冷建立了一个巴比伦的傀儡政权,以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为首。那些留在耶路撒冷的人似乎以可怜和轻蔑交织的心情看那些被掳的人。留在耶路撒冷毕竟仍是在神的城中,能接近圣殿中之施恩器具,而且确保能继续领受神的保护和恩宠。他们的信仰没有实质上的损失,但那些被掳的人则丧失了一切。这段经文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判决。这在许多方面类似我们在所研究过的那些‘异象’(参11-19的注解──两个异象Ⅰ )。(一 )它以一个人们司空见惯的对象为中心;在这种情形是两筐无花果,大概是敬拜的人带到圣殿作为他们初熟果子之献礼。一筐是盛满极好的初熟无花果;另一筐则盛满劣质的无花果,而且坏得不可吃。如果这第二筐盛着的初熟果子是献给耶和华的,那么来这果子的家庭不是收成不好,便是把劣质的出产冒充上等的果子献给神(1-2节 )。(二 )两筐无花果引发了耶利米心中的一个问题:‘耶利米,你看见甚么?’(3节 )。(三 )先知的回答是:‘无花果,好的极好,坏的极坏’,引致这个异象之意义的解释(第4节及以下各节 )。好无花果被等同为那些被掳到巴比伦去的人,坏无花果被等同那些留在耶路撒冷或周围地方、或那些持反巴比伦思想、以致要在埃及寻求庇护的人(8-10节 )。这并不是对那些不同的群体进行道德品格或正直本质的判断。这是对他们目前命运的判断。它清楚表明在神掌管下的前途不利于那些留在耶路撒冷的人,他们庆幸仍然拥有一切传统的特权并仍然沐浴于神的恩宠中。前途反利于那些被蔑视遭放逐的人,他们从前所视为他们信仰基要的东西被剥夺净尽,且被扔进一个冷酷而又残忍的世界中。在那里神仍然与他们同在,祂的目的是有建设性的;在那里他们会学到悲剧的教训,得以真心悔改,并再次发现他们是神的子民。这是耶利米再三地坚持要他的同胞记取的一个教训。在二十九章我们将看见耶利米给那些被掳之人写的一封信,指出同一的要点。往往我们以为有损的事,结果成了有益的。有时那些我们视为我们信仰必要的东西,而且拼命去争取使之得以保持──敬拜的模式和教会生活──有时确实必须从我们中间取去后,我们才能重新发现作门徒的意义。--《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耶利米书第二十四章 .两筐无花果 这个异象发生的年代,在公元前五九七年耶哥尼雅(约雅斤)和一些王室成员及其他人,自犹大被掳往巴比伦之后。基本的信息是被掳之人将可归回,而留在故土的人反倒被除尽。工匠和铁匠(1节)是尼布甲尼撒建造宫殿所需的人才,所以后来的建筑较之前的富丽堂皇。从新巴比伦时代(公元前612~539年)的出土废墟判断,尼布甲尼撒和其继任者的确有非凡的建筑成就。59 1节的 masge{r (RSV:铁匠)意思不甚明确。犹大的领袖被掳走,是为防他们在原地滋生事端。初熟的无花果熟于六月,被视为美味佳肴(参:;,在此和坏透的无花果作强烈之对比。它们象征两种人好的,就是向耶和华悔改的(7节);坏的,仍旧偏行自己悖逆神的道路。前者如今在巴比伦,震惊之余乃悔改向神,并专心一意要敬拜祂。因此,他们将蒙受神的祝福,并会经历到与所提警告相反的命运。后者则留在耶路撒冷,因为他们败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必然将承受神所有的忿怒。他们就像坏无花果,将被抛出让天下列国看见。耶利米在此历历如绘的异象中,表明了人与神的交通以及要得到神的恩典和祝福,无关乎敬拜的方式、机构或地理位置。不论是否被掳,全心寻求神的人必然寻见祂(参:及下;;。10节的预言于罗马人蹂躏犹太地时,最后一次应验,正如基督所预言的一样(参:。 59 见 J. Finega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Past (1951), p. 83.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约雅敬的儿子耶哥尼雅和犹大的首领并工匠、铁匠,从耶路撒冷掳去,带到巴比伦。这事以后,耶和华指给我看,有两筐无花果放在耶和华的殿前。」〔暂编注解〕这次被掳是在主前597年巴比伦人第二次掳掠耶路撒冷。
这事以后: 本节帮助我们推算耶利米记录本章的年代。自B.C.600起,尼布甲尼撒作为新巴比伦的帝王,粉墨登场在世界的舞台上。该年他侵略犹大,与约雅敬王签署条约,叫犹大向巴比伦进贡。然而,约雅斤登基后施行了反巴比伦政策,尼布甲尼撒于B.C.597再一次侵略犹大,掳走了约雅斤和王族,以及百姓约壹万名。据此事实,本节的预言应该是在B.C.597尼布甲尼撒刚刚侵略犹大之后,百姓陷入绝望之际所记录的。
指给我看。就是看异像,。
尼布甲尼撒。见注释。
耶哥尼雅。见注释。上下文暗示这个异像是在约雅斤被掳以后不久临到的(公元前597年 ),可能在那年的末底。
首领。犹大的领导人。
工匠、铁匠。见。掳走这些熟练工人,削弱了制造武器和修筑防御工事的力量,无疑也为尼布甲尼撒在巴比伦大兴土木提供了额外的工匠。
1~10这异象出现在主前597年耶哥尼雅及其它人被带往巴比伦之后。“极好的无花果”代表那些被掳和获应许得以返回巴勒斯坦的人。“极坏的无花果”就是那些留在巴勒斯坦或去了埃及而没有获得复兴之应许的人。考古发掘显示尼布甲尼撒有出色的建筑成就,而他就是使用第1节所提到的巧匠。
1~10耶利米责备了犹大领袖和假先知之后,接着说有关百姓的预言,他用好与坏的无花果将百姓分为极好与极坏两种,好的要归回,坏的一定消灭。
1-10 两筐无花果的异象:这个异象的历史背景,是在主前五九七年犹大的第一次被掳, 那些留在本地的百姓对将来抱着乐观的态度,新王西底家甚至企图背叛巴比伦(参27章 ),假先知则妄言被掳的百姓很就可返回故土(参28章 )。耶和华以两筐极好与极坏的无花果为喻象,作为被掳的人与留在耶路撒冷的人之对比,指出将来的希望是落在被掳归回的犹大人身上,而非西底家一党的人。
24:1~10两筐无花果的比喻: 巴比伦的两次入侵,终于应验了耶利米警告犹大关于审判的预言。第一次是在B.C.605,在迦基米施战役获得胜利的尼布甲尼撒掳走了许多犹大人;第二次是在B.C.597,尼布甲尼撒为了惩罚施行反巴比伦政策的约雅斤王,又掳走了犹大的优秀精英和王族,。在此过程中,耶利米和百姓都陷入了绝望。正当此时,神以好坏无花果作比喻,暗示了犹大不会全部毁灭,从而给耶利米和百姓带去了一线希望。
【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二世(主前605~562年在位 )是以巴比伦为中心,统治近东几达一个世纪的迦勒底王国的第二位君王。他的父亲迦勒底人拿布波拉撒于主前六二六年脱离亚述宣告独立。尼布甲尼撒在位四十三年,他敉平了埃及(但不能成功地把它征服 ),并且彻底重建了巴比伦。实际上现代考古学家所挖掘到的巴比伦城,绝大部分都可以上溯到尼布甲尼撒年间。迦勒底王国可说是由他所开创,并且在他死后一代便即覆亡。很多文化的传统都保存了这位大王的史料,希腊(视之为杰出的建筑家 )和以色列(除了圣经材料以外 尚有后期的拉比史料 )是其中之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两筐无花果的异象】这个异象的历史背景,是在主前五九七年犹大的第一次被掳, 那些留在本地的百姓对将来抱着乐观的态度,新王西底家甚至企图背叛巴比伦(参二十七章 ),假先知则妄言被掳的百姓很就可返回故土(参二十八章 )。耶和华以两筐极好与极坏的无花果为喻象,作为被掳的人与留在耶路撒冷的人之对比,指出将来的希望是落在被掳归回的犹大人身上,而非西底家一党的人。──《串珠圣经注释》
【】「一筐是极好的无花果,好像是初熟的;一筐是极坏的无花果,坏得不可吃。」
〔暂编注解〕初熟的。无花果通常在八月开始收获。“初熟的果子”,“夏天的果子”、“夏令以前初熟的无花果”,被视为上好的美味。
极坏的无花果。“坏得不可吃。”可能是因为损坏,腐烂,或味道不好。
【初熟的无花果】无花果树上一年的树枝在新叶未生之前,已经在公历五月底至六月初结第一期的果子。新的树枝至少要到三个月之后才会结果。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耶和华问我说:“耶利米你看见什么?”我说:“我看见无花果,好的极好,坏的极坏,坏得不可吃。”」
〔暂编注解〕这个问题加深了耶利米对这些表号重要性的认识。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暂编注解〕暗示先知在“耶和华的话临到”以前,有机会思考他所看见的异像,但间隔的时间可能很短。
4~7解释好无花果的比喻: 耶利米所比喻的好无花果,象征将得恢复的以色列百姓。此比喻足以给陷入绝望的百姓带去新的希望。对犹大而言,被掳到巴比伦是悔改认罪、与神恢复相交的决定性契机。
4~7虽然有一群余民必定从巴比伦返回,但这里所应许的祝福,要等到基督再来时才得以实现。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被掳去的犹大人,就是我打发离开这地到迦勒底人之地去的,我必看顾他们如这好无花果,使他们得好处。」
〔暂编注解〕“迦勒底人之地”:即巴比伦。
“被掳去的”人命运要比剩下的人好(见第6节注释 )。他们似乎愿意接受神的引导,即使这意味着个人的被掳。
【】「我要眷顾他们,使他们得好处,领他们归回这地。我也要建立他们,必不拆毁;栽植他们,并不拔出。」
〔暂编注解〕巴比伦的犹太人从被掳之地回归的时候,其物质和经济状况要比奴隶或囚犯好,。《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透露了被掳的犹太人波斯君主手下所享受的宽容。但以理和他的朋友的历史说明了犹太人在政界曾获得很高的提拔。正是由于这种令人满意的状况,许多被掳的犹太人在有机会的时候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但神真正的善意是让被掳的人重返巴勒斯坦,完全恢复圣约的特权。
【】「我要赐他们认识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华。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因为他们要一心归向我。”」
〔暂编注解〕回归后的犹太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他们再也没有参与偶像崇拜。被掳有效地根治了他们这方面的所有倾向。但这个应许还包括充分恢复圣约的特权。
【】「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将犹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领,以及剩在这地耶路撒冷的余民,并住在埃及地的犹大人都交出来,好像那极坏、坏得不可吃的无花果。」
「住在埃及地的犹大人」:指主前六○九年约哈斯王被带到埃及时,一些定居下来的亲埃及分子;或主前五九七年巴比伦来侵时逃往埃及者(参四十三~四十四章 )。
「交出来」:或作「对待」,指神对待这些人如同对坏透的无花果。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住在埃及地的犹大人」
:指主前六○九年约哈斯王被带到埃及时,一些定居下来的亲埃及分子;或主前五九七年巴比伦来侵时逃往埃及者(参43-44章 )。
「交出来」:或作「对待」,指神对待这些人如同对坏透的无花果。
剩在这地耶路撒冷的余民。见第5节注释。后来的历史证明,留下来的人比被掳的人遭遇了更大的不幸(见第9、10节注释 )。
在埃及地。住在埃及的人无疑和后来逃到那个国家的人遭遇同样的命运。
8~10那些留在“犹大”或前往“埃及”的人的情况,事实上比被掳到巴比伦的人更坏。
8~10解释极坏的,坏得不可吃的无花果: 此无花果,象征拒绝被掳到巴比伦而反抗到底的人,或逃亡到埃及和其他外邦国家的人。犹大被掳到巴比伦,是他们犯罪的必然结果,更是神的旨意(9:7)。他们的顽固抗拒是对神的悖逆,这也是他们的错误认识导致的,他们误以为耶路撒冷是保护自己安全的固若金汤的堡垒。逃亡到埃及等外邦的人,可以说是背弃了真神信仰,背叛了祖国。总之,这些被比喻为坏无花果的人,必定是悖逆神的人。他们就如耶稣在此喻中所说的“失了味的盐”。耶利米引用摩西的话宣告“耶和华必离弃他们”。
【】「我必使他们交出来,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遭遇灾祸。在我赶逐他们到的各处,成为凌辱、笑谈、讥刺、咒诅。」
〔暂编注解〕「我必使他们 ...... 遭遇灾祸」:或作「我必使他们令天下万国感觉震惊和讨厌」。
「刀剑、饥荒、瘟疫」:都是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使他们交出来,……抛来抛去。直译是“使他们成为恐惧”,即犹大的悲惨遭遇使其他国家充满恐惧。
【】「我必使刀剑、饥荒、瘟疫临到他们,直到他们从我所赐给他们和他们列祖之地灭绝。”」
〔暂编注解〕刀剑。见注释。
从……之地灭绝。这些不顺从的人所受的最大惩罚就是借着被掳,逃亡或死亡,从他们的故土上完全消失。
公元前586年第三次被掳到巴比伦之后剩下的犹太人,在基大利遭到谋杀的几个月后,大部份都自愿逃到埃及去。他们不顾耶利米警告执意这样做,是因为担心在尼布甲尼撒手下进一步受苦(见耶42章 )。怪不得神称这些乖张的人为“极坏的无花果”。
【思想问题(第24章 )】
1从人的角度来看,被掳到异地者是遭逢厄运,留居故土的则是值得喜庆,然而神的判决却恰恰相反。你对临到你身上的事情,有否尝试从圣经、从神的角度来作评估?
2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到底为何会蒙神眷顾?见6-7节。苦难在什么情形下才会化为祝福。
【两筐无花果】「耶和华指给我看:有两筐无花果。」
犹大人犯罪得罪神,他们的国运到了尽头,不可挽救,超过可以保存的地步。正如无花果收成的季节到了。
巴比伦的军队来了。他们带走了第一批大群的俘虏,包括犹大王耶哥尼雅,国内的领袖,和擅场工艺的优秀分子。
这事以后,耶和华指给我看:有两筐无花果,放在耶和华的殿前。一筐是极好的无花果,好像是初熟的;一筐是极坏的无花果,坏得不可吃。
人都是安土重迁,背井离乡是迫不得已的事;谁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到不可知的新地方?何况那是被掳去的,失去自由,要过被奴役的生活!此去何日能再见到圣殿?看他们挥泪辞故国的情形,是何等的难堪!
但不论人的看法如何,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全知的神,看得比人长远得多。七十年之后,“你的儿女必回到自己的境界”。初熟的无花果,滋味是甜美的,但神不许可落在敌人口中被吞灭。时候到了,神必带领被掳的人归回故土;熬炼的结果,是除去渣滓。神应许说:“我要眷顾他们,使他们得好处…我要赐他们认识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华”。他们拜偶像的毛病没有了,发生敬畏神的心,一心归向神,作神的好子民,到圣殿亲近神,再蒙恩惠。
至于那些留在本地的人,他们以为是有幸得蒙保守,免于流离迁徙之苦,自然当作是好事;也许,看看风色,可能往埃及逃难。其实,他们没有比别的人更安全,不顺从神的旨意,总不会有喜乐平安。
无花果是迦南的土产。两筐无花果,本来质量相同,其分别在于是否及时采撷。初熟的果子,采下来非常甘美,可以叫人欢喜享受,可以奉献到神的殿,得神悦纳。留在枝头的,不肯降服,要照自己的意思,居高狂傲,说不下来,就不下来。但它能坚持到几时?狂风吹来,轻易把它摇落,跌扁在地上;或是至终腐烂,要摔下来,却变成败坏,不可吃了,只有被弃掉。人违背了神的旨意,要自己成功,要自己偏行,要自己保守,是保守不来的,只现出人的愚昧。要信靠顺服。
──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
【】
「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
我们要以心灵来认识神,因为心灵不仅是我们到的意念的中心,也是我们情感的所在。这正如使徒所说的,我们心中的眼睛必须打开,才可真认识神。凡有爱心的,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有爱心的不但认识神,也为神所认识。所以在你心中若有什么缺少爱心的,就阻碍了认识神的意念,正好似窗户外面有雾气,会遮去最美好的景色。心灵认识神,是珍贵的恩赐。我们愿意要爱心,也求爱心就必得着。
我们认识耶和华是自有永有的,祂永不改变,常常爱人,且下来拯救世人。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位救主,当我们为失败与罪恶所胜,为不能成就的事而灰心,为突然的试探而侵,这些并不仍神惊奇,祂的仁爱与忍耐始终如一。
我们是祂的子民,祂是我们的神。无量的神,你怎么会要我这种人成为你的子民?我不敢看过去,也不敢看自己的内心,只仰望你的慈爱,我实在软弱无用,我知道你拣选我,完全因你的仁爱与恩慈,除你以外,我还依靠谁呢?你是我心中的力量,永远是我的分。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