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众军长和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并何沙雅的儿子耶撒尼亚(又名亚撒利雅,见四十三章二节)以及众百姓,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进前来,」
2「对先知耶利米说:『求你准我们在你面前祈求,为我们这剩下的人祷告耶和华——你的神。我们本来众多,现在剩下的极少,这是你亲眼所见的。」
3「愿耶和华——你的神指示我们所当走的路,所当做的事。』」
4「先知耶利米对他们说:『我已经听见你们了,我必照着你们的话祷告耶和华——你们的神。耶和华无论回答什么,我必都告诉你们,毫不隐瞒。』」
5「于是他们对耶利米说:『我们若不照耶和华——你的神差遣你来说的一切话行,愿耶和华在我们中间作真实诚信的见证。」
6「我们现在请你到耶和华——我们的神面前,祂说的无论是好是歹,我们都必听从;我们听从耶和华——我们神的话,就可以得福。』」
四十二1-四十三7的主题是「幸存者否认神的话语」,与三十六章「约雅敬藐视神的话语」前后呼应。
神应许:「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但约哈难和众百姓口里求神「指示我们所当走的路,所当做的事」()),心里早已决定要去埃及()),只不过是希望能得到神的认可、让自己心安理得。这样的立志是在妄称神的名()),这样的心思是把神当偶像操纵。实际上,他们去埃及之前向神求问,到了埃及就向天后烧香()),神和偶像对于他们并没有区别。
百姓请先知耶利米求问「耶和华——你的神」(、)),表明他们与神的关系并不亲密。但先知却说「耶和华——你们的神」()),强调他们是与神立约的百姓。百姓又改口称「耶和华——我们神」()),实际上只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位迎合自己心意、使自己「可以得福」())的神。
这些人经历了耶路撒冷的被毁,「亲眼所见」())先知所预言的灾祸,表面上已经谦卑下来、学到功课,话也说得非常属灵())。但他们求问神的态度其实和西底家一样(、)),心口不一、内心狂傲()),并没有醒悟回转、悔改顺服。因为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神的旨意,而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并不打算为顺服付出代价。
7「过了十天,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
这「十天」())的沉默耐人寻味,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祷告的功课:
神为什么不立刻回答呢?
先知在这十天里祷告些什么呢?
先知当初选择去巴比伦还是留在犹大()),有没有经过祷告呢?
既然神知道百姓并不诚心,为什么还要回答他们呢?
既然神没有立刻回答,为什么十天之后还要回复呢?
百姓在这十天里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8「他就将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和同着他的众军长,并众百姓,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叫了来,」
9「对他们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就是你们请我在祂面前为你们祈求的主,如此说:」
10「“你们若仍住在这地,我就建立你们,必不拆毁,栽植你们,并不拔出,因我为降与你们的灾祸后悔了。」
11「不要怕你们所怕的巴比伦王。”』耶和华说:『不要怕他!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要拯救你们脱离他的手。」
12「我也要使他发怜悯,好怜悯你们,叫你们归回本地。」
13「倘若你们说:“我们不住在这地”,以致不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
14「说:“我们不住这地,却要进入埃及地,在那里看不见争战,听不见角声,也不至无食饥饿。我们必住在那里。”」
15「你们所剩下的犹大人哪,现在要听耶和华的话。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若定意要进入埃及,在那里寄居,」
16「你们所惧怕的刀剑在埃及地必追上你们!你们所惧怕的饥荒在埃及要紧紧地跟随你们!你们必死在那里!」
17「凡定意要进入埃及在那里寄居的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无一人存留,逃脱我所降与他们的灾祸。”」
10-17节是神在沉默十天之后的答复,简单清楚、直接了当,百姓必须在两条道路之间作出选择:
「你们若仍住在这地,我就建立你们,必不拆毁,栽植你们,并不拔出」())。神的应许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人的心思却在与时俱进。
「你们若定意要进入埃及,在那里寄居」()),「必死在那里」())。
耶利米把众百姓「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叫了来」(、)),是让他们无可推诿、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就是你们请我在祂面前为你们祈求的主」()),这是提醒百姓记得自己立志遵行神旨意的誓言())。
百姓若惧怕神,就可以「不要怕你们所怕的巴比伦王」()),因为神必负责建立他们、保护他们。但百姓若不惧怕神,就会害怕巴比伦王的报复,结果却是「你们所惧怕的刀剑在埃及地必追上你们!你们所惧怕的饥荒在埃及要紧紧地跟随你们」())。
「因我为降与你们的灾祸后悔了」()),可译为「因我为所降与你们的灾祸感到遗憾」(和合本修订版)),指的是情绪的忧伤、而不是意志的改变。百姓若信靠神、留在犹大,神必保护他们免遭巴比伦的报复());但若倚靠自己、前往埃及,必「无一人存留」()),没有人能逃脱神的追讨。
「我也要使他发怜悯,好怜悯你们,叫你们归回本地」()),这是清楚地宣告:巴比伦王只是成就神旨意的工具。今天,我们也知道「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但一到需要顺服的时候,我们也会和定意要下埃及的百姓一样,道路向北、脚步向南。
虽然百姓口口声声要遵行神的旨意()),但神却一语道破了他们的心思:「我们不住这地,却要进入埃及地,在那里看不见争战,听不见角声,也不至无食饥饿。我们必住在那里」())。他们已经把埃及幻想成一个地上的天国。
18「『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怎样将我的怒气和忿怒倾在耶路撒冷的居民身上,你们进入埃及的时候,我也必照样将我的忿怒倾在你们身上,以致你们令人辱骂、惊骇、咒诅、羞辱,你们不得再见这地方。”」
19「所剩下的犹大人哪,耶和华论到你们说:“不要进入埃及去。”你们要确实地知道我今日警教你们了。」
20「你们行诡诈自害;因为你们请我到耶和华——你们的神那里,说:“求你为我们祷告耶和华——我们神,照耶和华——我们的神一切所说的告诉我们,我们就必遵行。”」
21「我今日将这话告诉你们,耶和华——你们的神为你们的事差遣我到你们那里说的,你们却一样没有听从。」
22「现在你们要确实地知道,你们在所要去寄居之地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
18-22节是先知个人对百姓的「警教」(
))。他不再劝勉,只是重复神已经发表过的审判(
、
、
))。
因为虽然百姓还没有回答,但先知早已清楚百姓的心思:他们表面上愿意遵行神的旨意(
)),心里「却一样没有听从」(
)),口是心非、「行诡诈自害」(
))。
神清楚地警告「不要进入埃及去」(
))。虽然去埃及和去巴比伦都是离开应许之地,但动机却完全不同:去巴比伦是接受神的拆毁,去埃及是逃避神的对付。百姓坚持逃往埃及,实质是「不听从耶和华的话」(
、
)),自以为躲得越远越安全(
))、可以逃避管教的功课。百姓想逃课,但神却不会放过他们,埃及和犹大、巴比伦同样在神的管理之下。因此,百姓「进入埃及的时候」(
)),就是神的追讨临到埃及之时。百姓在埃及将继续经历神的「怒气和忿怒」(
、
))、「令人辱骂、惊骇、咒诅、羞辱」(
、
))。住在耶路撒冷的「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
、
、
)),逃亡埃及的也「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
、
))。
「行诡诈自害」(
)),指百姓自欺欺人,表面上起誓「祂说的无论是好是歹,我们都必听从」(
)),实际上只想听到迎合自己心意的话。
「因为你们请我到耶和华——你们的神那里」(
)),原文是「因为请我的是你们……」,这是强调百姓的责任。先知自己并不需要祷告,而是百姓请他求问神;因此,百姓知道了却不听从,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你们要确实地知道」(
)),是要让百姓无可推诿。
「刀剑、饥荒、瘟疫」(
))都是百姓不久前刚在耶路撒冷亲身经历的(
)),他们的悖逆和之前并没有两样,所以将承受神同样的忿怒。这一切都证明,不但福气不能使人感恩、灾难也不能使人顺服,人在属灵的事情上并不能自学成才。今天,我们有多少祷告是在寻求神的旨意,有多少祷告是要神来成就我们的心意呢?
上图:基大利被暗杀之后的国际形势。埃及位于巴比伦的势力范围之外,是担心巴比伦报复的百姓可以最快逃往的地方。事实上,自从主前605年的迦基米施战役以后,尼布甲尼撒在三十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入侵过埃及。因此,逃亡埃及是当时最合理的选择,留在原地的风险很大,几乎就是坐以待毙。
有从耶和华而来的话么?对那些从米斯巴来的难民来说,下埃及的决定是重大的一步。他们因怕巴比伦人的报复,正背弃自己的故土;他们也正走上前往异国前途未卜的路途。那些军事首领和整个群体,现已相对地减弱成一个细小的群体,他们想知道自己确实作了正确的决定。他们想确定神的旨意,因此他们到耶利米面前,请求他‘为我们祷告耶和华你的神’,祈求引导,指示他们应怎样行。耶利米答应他们的请求,但警告他们,若他们真的想得到耶和华的答复,那么他们便只会得到耶和华之答复,而不会有其他。百姓也郑重声明那正是他们所想的。他们严肃而且坚决地应许他们必定会听从‘耶和华我们神的话’,‘无论是好是歹’(6节 );这是一句希伯来的谚语,相等于我们所说的‘无论如何’。我们在前面已经注意到百姓论及神的方法可能是很具启发性的。在这段经文中这种情况是真的吗?当百姓最初来到耶利米面前时,他们请求他为他们祷告‘耶和华你的神’(2-3节 ),他们彷佛相信耶利米作为先知,有某种特别通到神那里的热线,这热线保证神属于先知多于属于他们的。耶利米彷佛要强调情形并非如此,他回答说,他会为他们祷告‘耶和华你们的(那是百姓的 )神’(4节 ),这位神不是他私人所有的,而是属于在场每一个人的神。当他们高声郑重声明神的答复无论是甚么他们都会接受时,百姓论到‘耶和华我们的神’(6节 ),彷佛他们已接受耶利米表明的那要点。但是,他们也许已经走上作出错误结论的路上了。正如在清楚显示的,百姓无论如何极力声称他们是真正寻求神的引导,他们其实只想神认可并赐福他们为自己所作的决定。他们已经知道他们想从这一位神听到甚么话语,他们的心向任何别的都关闭了。也许他们是在不知不觉地利用神──‘我们的神’──正如我们常有这样做的危险,不只在我们的祷告中。若是百姓已经知道他们想神说甚么话,那么只有耶利米不知道了。他没有实时的话给他们。过了十天他才能到百姓那里,对他们说:‘耶和华如此说……’(9节 )。在这十天中他做甚么呢?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但可以合理的假定他藉着祷告与默想,苦思他和他同胞面对的问题;用他的心思,用神所赐他的常识,寻求引导。在他确信神的旨意之前,他甚么都没有说。然后他以清晰无误的方式向百姓发言。神的话是这样:你们留在这里,这里是神要你们重建你们生活的地方。不用怕巴比伦人会报复。要信靠耶和华的同在,要信靠祂的能力和怜悯。神已使灾祸临到这地,但并不是情愿的。祂‘怀着极大的忧伤’(现代英文译本的译法、这比标准修订本在10节译的‘后悔’好些 )使灾祸临到。神的旨意是你们应‘留在你们本国’(12节直译 )。到埃及寻求荫庇,是自招灾祸,是违背神的旨意。你们在犹大这里所惧怕要临到的一切,在埃及注定更会遇到。下埃及便是再次把你们自己置于‘神的怒气和忿怒’之中,并经历祂审判这残酷的事实。若你们下埃及,便决不会再见你们的故土了(13-18节 )。本章结尾的一段,十九至二十二节,预告百姓的反应会是拒绝耶和华的话。这段经文把这样做的可怕后果详加说明。这是为甚么许多学者认为,就是描述百姓反应的话,应在这几节前面。当然,照我们的想法,如果十九至二十二节连在后面的话,这个故事会更富戏剧性。另一方面,耶利米的话在过去常常遭拒绝,他必定知道他现在所说的不是百姓所想听的。所以他可能已经向他们作出挑战,预料他们会拒绝耶和华的话。--《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耶利米书第四十二章 .人民求问耶利米逃往埃及之事 难民们如今的处境,迫使他们求教于耶利米当何去何从,而先知在数日后,给予他们安慰和保证的信息。 1~6.求问 何沙雅的儿子耶撒尼亚并非的同名者,但似乎和何沙雅的儿子亚撒利雅是同一人。七十士译本在此处均译为同样的名字 Azariah ,但父亲的名字却不一样。此人可能有不只一个名字。犹大余民尚未学到将生命的一切完全交托给神(。他们再一次被自身的利益控制,而他们现今所关切的,只是神是否允许他们逃往埃及。所以,他们此刻并非在寻求一般认为的属灵指引(。他们一方面承诺要顺服神,但显然他们觉得神应该尊重其计划,故而他们的顺服其实并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或牺牲。基督徒应该有的顺服,完全在基督身上表现出来(参:;,等等)。百姓的要求必定使耶利米深感不安,因为他被当作那些自古即有的占卜者,为求问者向神求回答。耶利米从回答中清楚得知,神并不允许移居的计划。 7~12.十天之后,神给予回覆 如果百姓留在原地,神必兴盛他们(10节),此处马索拉经文作 ~im ya{s%o^b ,七十士译本和古叙利亚文译本均作 ~im s%o^b[ ,前者可能是抄写之误。神的惩罚旨在纠正,并不是蓄意的报复或反覆无常,这就如同父亲对品行不端的儿子,必然表现出责无旁贷的关切一样(参:。百姓若留在原地,则毋需畏惧巴比伦的问罪,因为神必阻止进一步的惩罚行动。他必准许你们留下(12节):如果照马索拉经文的 w#he{s%i^b ,意即“他叫你们回去”,这亦可解为指整个被掳的国家而言。然而,既然这些话是神对一小撮特定之民所说的,那么显然最好是将马索拉经文的母音略加修改成为 w#ho^s%i^b[ ,即“且他必允许你们留下”。拉丁文译本和一些其他译本均译作后者,不过用的是第一人称而非第三人称。 13~22.有关前往埃及的警告 耶利米略述了不听从神带领的后果。虽然听众都以为躲得愈远愈安全,但耶利米指出,埃及并不比以前的耶路撒冷更免于被攻击。不顺服神的后果有二:刀剑和饥荒,这是百姓不久前,才在荒芜的耶路撒冷亲身经历的,而这一切都证明百姓尚未学到完全顺从神。耶利米在警告百姓的同时,也以古时近东人民熟知的最令人非议的事项来向他们呼吁。他直指百姓的口是心非,因为他们假意求问神的指引,但其实早就心意已决。他们既和其不顺服的祖先没有两样,故而亦应承担同等的处罚。今日有太多基督徒,同样期望神依照他们的计划而非祂的旨意而行。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众军长和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并何沙雅的儿子耶撒尼亚(“耶撒尼亚”又名“亚撒利雅”。见 )以及众百姓,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进前来,」〔暂编注解〕耶撒尼亚。见。七十士译本为亚撒利雅。
1~6这些领袖及百姓向耶利米求问神的旨意,是否容许他们下埃及居住。
1~6众人求问耶利米,看神是否赞成他们移居埃及的计划。
1-6 百姓求先知耶利米咨诹神:在人心惶惶的情况下,先知的角色再受人注意,百姓寻问神旨意的态度似乎也很诚恳。
42:1~22约哈难的错误信仰: 约哈难和众军长执意要去埃及。于是,他们满心期待神同意自己的决定,就去见耶利米求问神的旨意,并且表示一定会顺服神的旨意。这就如同巴兰一样,他先答应巴勒要咒诅以色列,之后才问神的旨意。他们也早已下了决心,之后要神俯就自己。耶利米早已识破了这一点,而临到他的神话语也与他们的决定完全相反,亦即不可下埃及。圣徒理当在困境中,祈求神的帮助,。有些人自己早已暗下定论,而只等神同意他。这种祷告出于骄傲,反将神视作自己的仆婢。
【】「对先知耶利米说:“求你准我们在你面前祈求,为我们这剩下的人祷告耶和华你的神。我们本来众多,现在剩下的极少,这是你亲眼所见的。」
〔暂编注解〕耶利米既然去了米斯巴,无疑就在被以实玛利所裹胁,在基遍谷被约哈难解救的人群当中。大家都认定他是他们的真先知,他的爱国心是值得信赖的,就请他为他们求神的智慧和引导。
【】「愿耶和华你的神指示我们所当走的路,所当作的事。”」
〔暂编注解〕指示我们所当走的路,所当做的事: 约哈难和耶撒尼亚以及众百姓,请求耶利米告诉他们所当行的路。其实,他们已下定决心要去埃及(41:16-18),这只不过是希望神认可他们的行为。神应许我们他必垂听我们的祷告,,但不会应允只求自己益处的祷告,就如同约哈难和百姓一样<,祷告的要素和形式>。
【】「先知耶利米对他们说:“我已经听见你们了,我必照着你们的话祷告耶和华你们的神。耶和华无论回答什么,我必都告诉你们,毫不隐瞒。”」
【】「于是他们对耶利米说:“我们若不照耶和华你的神差遣你来说的一切话行,愿耶和华在我们中间作真实诚信的见证。」
〔暂编注解〕愿耶和华在我们中间作真实、诚信的见证: 犹大百姓曾言行不一而多受惩罚,这里他们又再次重复了这种错误。亦即,他们没有承认自己的罪,也过于自信,更是表现出了视自己与神同等的骄傲。这是妄称神圣名的罪恶。神不喜悦虚妄的誓言,要求我们虚己而寻求神的旨意,并为实践神的旨意而顺服,。
由于巴比伦的入侵给他们带来的苦难,百姓现在完全谦卑了。他们诚恳地宣称无论神对他们有什么旨意,他们都不折不扣地服从。他们保证完全顺从“耶和华我们神的话”(第6节 )。见第20节注释。
【】「我们现在请你到耶和华我们的神面前,他说的无论是好是歹,我们都必听从,我们听从耶和华我们神的话,就可以得福。”」
〔暂编注解〕「我们听从...... 得福」:应「好叫我们得福,因我们要听从耶和华我们神的话」。
【】「过了十天,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
〔暂编注解〕神之所以沉默了十天,是为了使百姓有时间反省自己,从而顺服神的回答。耶利米并没有催促神尽快应允,也要存心忍耐等候,而不可轻意放弃。
这段时间的间隔向百姓证明,耶利米所给的不是自己的回答,而是经多方祈祷和默想以后,神通过他所给的答复,。
7~22耶利米的警告是最清楚不过的:留在巴勒斯坦信靠那保护你们的神;或前往埃及然后死在那里。
7~22耶利米的答复是:如果他们留在犹大地,便得到安居;如果下埃及便会死亡。
7-22 先知的答复:神的话延迟了十天才临到先知,先是劝勉百姓毋须惧怕巴比伦,若留在本地专心倚靠神必得享安逸;跟着是严厉的警告与责备:逃往埃及并不保证安全,百姓若不顺服神,那临到本土的灾祸,依然会在埃及追上他们。先知也曾一再预言:以色列的将来并不寄望于留在本土者或逃往埃及者,而是系于被掳至巴比伦的余种(参24- 29 )。
7~22耶和华指示不要去埃及: 神对百姓的第一次回答(7-17节 ),有肯定性的内容(7-12节 )也有否定性的内容(13-17节 );而第二次的回答(18-22节 )则完全是否定性的。主要内容是阻止约哈难和百姓下埃及。这已不再是简单的警告,乃是强有力的禁止命令。
【】「他就将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和同着他的众军长,并众百姓,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叫了来,」
〔暂编注解〕耶利米之所以招聚所有百姓,是为了使他们没有机会辩解说自己没有听到神的警告,从而强调个人的责任。
【】「对他们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就是你们请我在他面前为你们祈求的主,如此说:」
【】「你们若仍住在这地,我就建立你们,必不拆毁,栽植你们并不拔出,因我为降与你们的灾祸后悔了。」
〔暂编注解〕「后悔」:应作「伤心」。
描述了他们若顺服神的话语,不去埃及而留在犹大时,将要得到祝福。倘若他们不离开犹大而服事巴比伦王,神就会转意不降所定的灾祸,为他们施行拯救和怜悯。这可以说是应许要从巴比伦恢复他们的一个环节。与其依靠人操之过急而不成熟的判断,不如顺服神的命令,这是确保救恩和安全的捷径。
建立你们。再次强调神对于祂子民的旨意,18:7-10,24:4-6,。
因我……后悔了。见注释。不是指为过去所做的事情而悲伤,就像世人为他们的过犯那样,而是指神因百姓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就把惩罚变为怜悯,26:3,。
【神为所降的灾悲哀】在《埃拉与伊舜神话》中,玛尔杜克离弃了他在巴比伦的神庙,让毁灭之神埃拉审判该城的百姓。毁灭执行之后,玛尔杜克为作为他居所的城市而满心悲哀。耶和华所悲哀(和合本「后悔」 )的是耶路撒冷自取的毁灭,不是重新考虑,但愿自己没有作出所作的行为。以色列和巴比伦的材料有很大的分别,但神明为自己所降或容许发生之毁灭而悲哀,却是共有的主题。较早期的苏美文献中描述神明离弃一个诸神议会命定毁灭的城市时,亦有使用这个主题。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不要怕你们所怕的巴比伦王。耶和华说:不要怕他,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要拯救你们脱离他的手。」
【】「我也要使他发怜悯,好怜悯你们,叫你们归回本地。」
〔暂编注解〕约哈难因惧怕巴比伦的问罪,率领难民离开故乡欲往埃及,但神应许巴比伦必不会归罪于他们,他们仍可返回自己的家园。
叫你们归回本地: 怜悯犹大而使之归回本地的,表面上是出于巴比伦王,实际上却是耶和华神。因为巴比伦仅仅是成就神旨意的工具。
既可理解为他们会和别人一样被掳到巴比伦,后来又回到自己的故乡;也可理解为他们作为迦勒底人允许留下的犹太“剩下的人”,肯定会回到自己的田地和葡萄园。耶利米显然想表达的后一种意思。
【】「倘若你们说:‘我们不住在这地’,以致不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
〔暂编注解〕13~22本文记录了犹大百姓叛逆神的命令而下到埃及时,所要遭受的灾祸。可归纳为:①刀剑(16节 ):象征将要在埃及地遭受肉体上的逼迫和苦难;②饥荒(16节 ):象征包括衣食住在内的整个生活都将处于极度困境中;③辱骂、惊骇、咒诅、羞辱(18节 ): 象征离弃神的人,所要面对的属灵饥渴。这意味着不仅是与神的属灵关系将要断绝,也意味着将要被人疏远。神之所以禁止犹大百姓去埃及,是因为那地是崇拜偶像和败坏之地,36:6)。
【】「说:‘我们不住这地,却要进入埃及地,在那里看不见争战,听不见角声,也不至无食饥饿。我们必住在那里。’」
〔暂编注解〕「角声」:指战争来临的警报。
在那里看不见争战,听不见角声,也不至无食饥饿: 表明当时的犹大百姓,把埃及当作值得他们定居的理想国(Utopia )。他们的这种想法,如同出了埃及的以色列百姓,要求重新回到埃及地的想法。亦即,他们不愿忍受眼前的短暂痛苦,而欲重新回到世界。
尼罗河地区似乎提供一个安全和平的居住地。这是东方的粮仓。其丰富的出产与 “剩下的”人因巴比伦的入侵忍饥受饿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令人羡慕和向往(第2节 )。
先知给百姓的答复证明是出于神的。他们虽然口头上说愿意服从神的任何旨意(见第5节注释 ),心里却暗暗想着要去埃及(见第14-20节 )。神现在借着耶利米的信息,揭露了他们的秘密。神本着祂的仁慈,不愿让百姓不知道拒绝祂信息的后果(第16-18节 )。
【】「你们所剩下的犹大人哪,现在要听耶和华的话。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若定意要进入埃及,在那里寄居,」
【】「你们所惧怕的刀剑,在埃及地必追上你们!你们所惧怕的饥荒,在埃及要紧紧地跟随你们!你们必死在那里!」
〔暂编注解〕紧紧地跟随你们: 本节表明了神的强力意志。亦即,倘若犹大果真下到代表罪恶和不顺服的埃及,而将自己交给他们,神就必不会任由他们,乃要惩罚他们。神会完全饶恕悔改的罪人,却必惩治悖逆神之人的罪。这就是神的信实。正因有信实的神在罪恶与不义横流的世界中,我们才不至于失去盼望。
耶利米再次警告他们不要指望埃及的帮助,而不服从巴比伦人,37:7-10)。
【】「凡定意要进入埃及在那里寄居的,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无一人存留,逃脱我所降与他们的灾祸。’”」
〔暂编注解〕耶路撒冷沦陷时仍有人逃脱得免一死,但在埃及的灾难则更严重。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怎样将我的怒气和忿怒倾在耶路撒冷的居民身上,你们进入埃及的时候,我也必照样将我的忿怒倾在你们身上,以致你们令人辱骂、惊骇、咒诅、羞辱,你们不得再见这地方。”」
〔暂编注解〕神以曾降在耶路撒冷的灾祸为例,警告不肯顺服的犹大百姓。亦即,正如犹大不断悖逆神而饱尝失去耶路撒冷的痛苦一样,倘若他们再次悖逆神下到埃及,就必遭到神的震怒而再也回不到迦南地。
【】「所剩下的犹大人哪,耶和华论到你们说:“不要进入埃及去。”你们要确实地知道我今日警教你们了。」
【】「你们行诡诈自害,因为你们请我到耶和华你们的神那里,说:“求你为我们祷告耶和华我们神,照耶和华我们的神一切所说的告诉我们,我们就必遵行。”」
〔暂编注解〕你们行诡诈自害: 据此来看,耶利米早已看穿了以实玛利和他的追随者想要下到埃及的计划。使徒保罗称这种人为“说谎之人的假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人绝不可以轻慢神。因此,信徒总要在神面前持守诚实。
百姓假装诚恳地宣称愿意服从神的旨意。像古时的巴兰一样,百姓只是希望神会批准他们想要做的事。我们在作出人生的重大决定时,必须警惕犯同样的错误。
【】「我今日将这话告诉你们:耶和华你们的神为你们的事,差遣我到你们那里说的,你们却一样没有听从。」
【】「现在你们要确实地知道,你们在所要去寄居之地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
【思想问题(第42章 )】
1当人心惶惶、前路不明朗之时,众军长和百姓便向先知求助。今天,你能否成为别人危难时的帮助?
2试分析众人对先知所说的话(2-3- 5-6 );他们的语气如何?如何向先知「动之以情」,并作出保证?他们对耶和华的称呼有何特别?耶利米覆的时候又如称呼耶和华神?参9, 13, 15, 19, 20-21节。
3神的答复过了十天才临到耶利米。你猜这期间众人的心情如何?参20-22节。若你正在寻求神对你的旨意,你愿否静心等候?
4你猜耶利米为何把所有百姓(从最小的到最大的 见8 )都叫了来,然后才宣告神的信息,参1节。
5百姓惧怕的是巴比伦王(41:18,42:11),认为临到当地的刀剑、饥荒、瘟疫完全是由巴比伦人所引起。从耶利米的答复看来,这看法有何不对之处?你曾否为了逃避你心目中的难处而违背神的心意。以致蒙神责罚。
【】
「我们现在请你到耶和华我们的神面前……我们都必听从。」
当人们对耶利米这样说,他们已经决定到埃及去(十五、十七节 )。我们的心决定方向,不要说我们愿意明白神的旨意。这还不是实际的用处问题,而简直是亵渎神。信徒祷告也求神清楚指示道路,而自己已经定了主 ,那就是神照他的意思。
这样说来,在神与人之间往来传话的人,就有何等重大的责任,好似耶利米一样,他知道人们要去求告耶和华,耶和华也差遣他到民间去(二十一节 )。他也知道这些人已决定行他们自己的恶道。他不能逃避责任,不去宣告神的旨意,他既不转右也不转左。不只取悦于人。神要他成为坚城、铁柱与铜墙。但是他性情懦弱缺感。他现在实际站在神的会中,叫人们听见他的话,假先知就完全不同了(二十三章 )。
有人描述一位属灵的伟人:他果敢地寻求真理,却隐藏的事奉,一次聚会他被邀讲道。他说我宁可隐藏起来,没有人看见或听见他。他只求神的荣耀,为真理作见证,也不越一条发丝的空间。
──迈尔《珍贵的片刻》
【求问与遵行】「你们却一样没有听从。」
多数的人不反对求问神的旨意,特别是遇到困难,危疑莫决,甚至不惜付出代价,想要知道前途吉凶如何。不过,求问是一回事,求问后是否照着行,完全是另一回事。
约哈难继承了犹大遗民的当然领导人,摆在前面的问题,是何去何从:要不要下埃及去。这一群人需要引导。最好的方法,是去藉先知求问耶和华,是与否的成数是五十五十:如果所得的结果,合乎自己的心意,自然不难遵行;如果与自己心底的想法不合,那可以推到先知身上,说问题是在他的求问。
约哈难同耶撒利亚和众百姓,聚集见耶利米。他们先表明内心的真诚,向先知保证:“祂说的无论是好是歹,我们都必听从;我们听从耶和华我们神的话,就可以得福。”这是说,他们愿意放弃背叛的态度,不再照自己的意见判断好歹,只照神的旨意。有这样顺从的群众,该多么欢喜!
不过,耶利米不能表示自己的意见,必须求问神,必须等候神的指示。这其间有十天,神的话才临到。人心是时变刻翻的。这段期间,不知局势发生了甚么变化,他们的心变了。耶利米不知道,但耶和华是监察人心肠肺腑的,识透了他们的存心:先知传出从上面来的信息是确定的,还加上警告:“不要进入埃及去!你们要确实的知道,我今日警教你们了!”
圣经说:“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但神的话揭露了人的短处,那是人所要竭力保护的。先知之所以为先知,正在于他可以直指人的问题,并不避讳:
你们行诡诈自害,因为你们请我到耶和华你们的神那里说:“求你为我们祷告耶和华我们神,照耶和华我们的神一切所说的告诉我们,我们就必遵行。”我今日将这话告诉你们…你们却一样没有听从。
这就是愿听而不愿从的毛病。他们愿意先知为他们祷告,却不接受先知的信息;尽管明明知道,那不是蒙福之道。
人的毛病,总是寻求他已经有的:心中定了意,然后再要神签字,这就可以印证,神果然跟他同样聪明。我不是早就说过了吗?这是英明领袖要自己作神,正是神旨意道路的拦阻。
──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