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耶利米书 第26章


圣经综合解读

1「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敬登基的时候,有这话从耶和华临到耶利米说:」

2「『耶和华如此说:你站在耶和华殿的院内,对犹大众城邑的人,就是到耶和华殿来礼拜的,说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话,一字不可删减。」

3「或者他们肯听从,各人回头离开恶道,使我后悔不将我因他们所行的恶,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

4「你要对他们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若不听从我,不遵行我设立在你们面前的律法,」

5「不听我从早起来差遣到你们那里去我仆人众先知的话(你们还是没有听从),」

6「我就必使这殿如示罗,使这城为地上万国所咒诅的。”』」

本章的主题是「先知的预言激起反对」,与二十五1-14「预言犹大将被掳七十年」前后呼应,这两件事都是在约雅敬时期发生的。圣灵借着追叙历史,阐明神的百姓被掳的三大原因:不听从神())、不遵行律法())、不听众先知的话())。
「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敬登基的时候」()),是在主前609年约西亚战死米吉多之后三个月。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作王三个月后被掳到埃及()),法老尼哥立了约哈斯的哥哥约雅敬作傀儡王())。约西亚敬畏神,所以犹大百姓在「约西亚在世的日子,就跟从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总不离开」()) ,但他们并不是跟从神,而是跟从人,所以神说:「犹大还不一心归向我,不过是假意归我」())。约西亚一死,百姓就迅速暴露了本相,连他继位的两个儿子约哈斯和约雅敬也「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
此时,神非常严肃地命令耶利米,要在圣殿门口「说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话,一字不可删减」()),绝对完整地把神的话发表出来,目的在犹大刚刚开始全面败坏、还有少数人愿意听神话语的时候()),警告「各人回头离开恶道」()),给他们最后一次悔改的机会。七1-15记录的是讲道的信息,而本章记录的是讲道的后果。
「示罗」())是士师时代安放会幕和约柜的地方()),但神却「因这百姓以色列的罪恶」()),允许非利士人掳走了约柜、摧毁了示罗())。示罗的命运证明,物质的圣殿并不能带来平安,有名无实的敬拜也不能免除管教。百姓若不悔改,无论圣殿和圣城在他们眼中有多么神圣,神也「必使这殿如示罗,使这城为地上万国所咒诅的」())。
在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年代,这些信息必然会激怒头脑发热的群众,使耶利米被指控为卖国、叛乱或异端,甚至像另一位先知乌利亚一样被杀害());但神却要求耶利米「一字不可删减」,因为只有真话才能救人脱离灾祸())。今天,我们也不能为了照顾世人的情绪、迎合时代的口味,把福音从「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变成「信耶稣、得好处」。无论在人看来多么负面、严苛的真理,只要是神的话语、我们就应当照实宣讲。信徒若靠谎言在世俗面前充好人,「就是与神为敌了」())。
上图:示罗遗址中设立会幕的可能位置。

7「耶利米在耶和华殿中说的这些话,祭司、先知与众民都听见了。」

8「耶利米说完了耶和华所吩咐他对众人说的一切话,祭司、先知与众民都来抓住他,说:『你必要死!」

9「你为何托耶和华的名预言,说这殿必如示罗,这城必变为荒场无人居住呢?』于是众民都在耶和华的殿中聚集到耶利米那里。」

面对悔改认罪的最后一次机会,百姓从上到下都不肯「回头离开恶道」()),根本就不接受「耶利米在耶和华殿中说的这些话」())。他们自以为义到一个地步,既不相信圣殿会成为示罗,也不认为耶路撒冷会遭毁灭,成了「不受教训的国民」()),甚至把要救自己脱离死亡的人当作假先知())、大喊:「你必要死」())。
今天,许多人也只喜欢听鼓励和安慰,却不爱听责备和审判;只把自己爱做的、能做的当作事奉,却不肯顺服神所安排的本分。他们判断真理不是根据圣经,而是根据自己。凡是迎合自己的,就认为是圣灵的声音;凡是反对自己的,就认为是「托耶和华的名预言」())。人最可怕的不是悖逆,而是「不受教训」;甚至自欺到一个地步,明明是「随从肉体」()),还以为是「随从圣灵」()),最后却听到主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10「犹大的首领听见这事,就从王宫上到耶和华的殿,坐在耶和华殿的新门口。」

11「祭司、先知对首领和众民说:『这人是该死的;因为他说预言攻击这城,正如你们亲耳所听见的。』」

12「耶利米就对众首领和众民说:『耶和华差遣我预言,攻击这殿和这城,说你们所听见的这一切话。」

13「现在要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祂就必后悔,不将所说的灾祸降与你们。」

14「至于我,我在你们手中,你们眼看何为善,何为正,就那样待我吧!」

15「但你们要确实地知道,若把我治死,就使无辜人的血归到你们和这城,并其中的居民了;因为耶和华实在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将这一切话传与你们耳中。』」

「耶和华殿的新门」()),可能是约坦所建的「上门()),也可能就是耶利米后来被枷的「便雅悯高门」())。
「祭司、先知」())应该最明白律法,但他们却不根据律法断案,而是说「这人是该死的;因为他说预言攻击这城」())。在他们看来,只要不合自己的心意、碰触自己利益的,就是「该死的」假先知。
耶利米在众人面前为自己申诉,却不顾虑众人的反应;他既不讨好众人、也不与人争辩,只是宣告这些预言的来源和权柄都是出于神()),「若把我治死,就使无辜人的血归到你们和这城,并其中的居民了」())。结果,神却使「首领和众民」())站在先知的一边。今天,信徒也「要远避无知的辩论」()),只要把真理「切切实实地讲明」()),把结果交给神;因为争辩并不能产生信心,惟有圣灵的大能才能。

16「首领和众民就对祭司、先知说:『这人是不该死的,因为他是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向我们说话。』」

17「国中的长老就有几个人起来,对聚会的众民说:」

18「『当犹大王希西家的日子,有摩利沙人弥迦对犹大众人预言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

19「犹大王希西家和犹大众人岂是把他治死呢?希西家岂不是敬畏耶和华、恳求祂的恩吗?耶和华就后悔,不把自己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若治死这人,我们就作了大恶,自害己命。』」

「摩利沙人弥迦」()),就是《弥迦书》的作者弥迦()),在大约一百年前希西家王时期作先知())。
「众民」())对先知的态度起初是「你必要死」()),现在又承认耶利米「是不该死的」())。因为他们并非专心跟随神、在真理上糊里糊涂,所以谁有理就信谁,成了一帮没有主见、容易被煽动利用的乌合之众,最后跟随大流走向灭亡。
「首领」())承认耶利米「是不该死的」,就像彼拉多坦承查不出主耶稣有罪一样())。他们相信先知是「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向我们说话」()),可能因为此时约西亚刚刚去世()),还有一些约西亚时期「国中的长老」())对他们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20「(又有一个人奉耶和华的名说预言,是基列·耶琳人示玛雅的儿子乌利亚,他照耶利米的一切话说预言,攻击这城和这地。」

21「约雅敬王和他众勇士、众首领听见了乌利亚的话,王就想要把他治死。乌利亚听见就惧怕,逃往埃及去了。」

22「约雅敬王便打发亚革波的儿子以利拿单,带领几个人往埃及去。」

23「他们就从埃及将乌利亚带出来,送到约雅敬王那里;王用刀杀了他,把他的尸首抛在平民的坟地中。)」

24「然而,沙番的儿子亚希甘保护耶利米,不交在百姓的手中治死他。」

此时犹大是埃及的藩属国,所以埃及会满足犹大代表团的要求,让他们「从埃及将乌利亚带出来,送到约雅敬王那里」())。
「沙番」())是约西亚王的书记()),「沙番的儿子亚希甘」())曾被约西亚差遣去求问女先知户勒大()),现在又保护了耶利米())。亚希甘的儿子基大利在犹大被掳后被巴比伦王任命为犹大省长()),耶利米被巴比伦释放后投奔了基大利())。
此时大部分百姓根本不听从神的话()),约雅敬王更是带头「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因此,虽然少数「首领和众民」())反对处死耶利米,但并没有使他摆脱危险。因为另一位先知乌利亚不但被约雅敬王追杀,而且尸首不能葬入家族的坟墓、被抛在汲伦谷「平民的坟地」())。但神的报应是早晚的事,约雅敬现在嚣张地把乌利亚的尸首「抛在平民的坟地中」()),最后自己也「好像埋驴一样,要拉出去扔在耶路撒冷的城门之外」())。
耶利米并不怕死,但神的「仆人众先知」())并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死,祂「重价买来的」信徒也「不是自己的人」())。人若刻意追求受苦、殉道,并非随从圣灵的引导、而是满足肉体的骄傲,因为顺从圣灵的人「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神一方面允许乌利亚被杀,一方面保护耶利米,并非因为耶利米比乌利亚更勇敢())、更有信心()),而是因为神对不同的仆人有不同的计划())。无论是逃命的以利亚()),还是躲藏的耶利米()),都在神的看顾之下;神早已应许:「他们要攻击你,却不能胜你;因为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捌一位受人注意的人物(二十六至二十九章 )

我们已经看过那些非常清楚显示耶利米自觉与当日宗教体制不协调的章节。我们现在于二十六至二十九章看见同样的问题戏剧性地从耶利米生平众事件中显示出来,就是由一位传记作家,大概是他的秘书巴录,为我们记录的那些事件。我们不再听到耶利米谈论那些‘先知’的事。我们现在看见他在圣殿中与他们之一,就是从基遍来的先知哈拿尼雅摊牌(二十八章 ),并且用外交事例去函给被掳于巴比伦的人,以抵消其他先知给他们的劝告(二十九章 )。有大群人物在这几章中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其中多人在他们的坟墓中必定转而想到他们如今被人记起,只因他们的道路与一个被他们指为卖国贼和传异端者的道路相左。本丢彼拉多同样惊奇地发现自己被人想起,因为在他作犹大巡抚时耶稣被钉十字架。

又是不受欢迎的讲章

我们见到一篇不受欢迎的讲章,是耶利米在耶路撒冷圣殿那里讲的(请参不受欢迎的讲章Ⅰ及不受欢迎的讲章Ⅱ的注解 )。指出那篇讲章的日期为‘约雅敬登基的时候’。这是对约雅敬于主前六○九年秋天登基与主前六○八年新年开始这期间的专门用词。在这两篇记载之间有许多微妙的分别,但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这篇记载把注意力从讲章的内容转移到它引发起的反应之上。在圣殿的门口传讲圣殿和城的毁灭必招致强烈的反应。反应来了,暴民动乱起来,由‘祭司和先知’(第7节 )的宗教体系煽动,几乎引致一次私刑。他们向他高叫道:‘你必要死!你为何托耶和华的名预言,说:“这殿必如示罗,这城必变为荒场无人居住呢”?’(第8-9节 )。他们并不是真正问:‘为何?’他们对答案不感兴趣。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认定耶利米是对公众的威胁,必须把他除掉。

这种态度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宗教的争论上。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所持的见解是我们视为无耻的。我们问他们‘何故?’但我们对他们的答案并非真正感兴趣。我们已知道他们是错误的,而且没有甚么可以说服我们作不同的想法。封闭的心灵在宗教圈子里最显而易见,而且特别在那些最大声宣称说他们是真理的追随者之人中更明显。我们往往都怕听那真理。

但耶利米之讲章引发的反思并不一致。耶利米因‘首领们’(第10节 )的干涉而未遭那行私刑暴众之毒手。那些朝廷官员和政府当局既听见那骚动,便加以干涉,并在新门口,就是进行正式诉讼的地方,致力谋求公平的审讯。祭司们和先知们带头起诉,并要求把他们清楚视为说假预言的人处以死刑。他们针对他攻击耶路撒冷的观点,却巧妙地避免提及任何有关悔改的呼吁,这是他这篇讲章中主要的元素(第13节 )。断章取义或偏引,乃是每一时代宗教和政治煽动家惯用的手段。

耶利米在辩护时(12-15节 )并不企图否认他所说的,但声言所说的是凭着耶和华所赐的权柄。然后他表示自己服从法庭的司法裁判,不过警告他们有定无辜为有罪之虞。法庭宣告他无罪,承认他为真先知的自称(第16节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整件事的中心是一个人;在他周围有不同的群体,每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既得利益──宗教当局力求使一个麻烦的先知收口,政府当局要保持法纪和秩序,永远都摇摆不定的暴众,一分钟前咆哮要流人血,下一分钟(参16节 )又拥护宣告他无罪的裁决。这个故事在另一个人之经验中重演,因别人对祂所持的不同态度,最终引致祂被钉十字架(参可十四至十五章 )。

三位先知──三种反应

正如耶利米在付出代价后所发现,作耶和华的先知是要冒生命的危险,且不保证一定成功,他亦无法知道听众将作甚么反应。现在详加说明三种不同的反应。

(一 )为了辩护无罪释放的判决,有些长老引述摩利沙人弥迦的事例(17-19节 ),他是耶利米以前几百年与以赛亚同时代的人。他传的信息在某些方面跟耶利米传的信息同样严厉而且毫不妥协──而且十八节引用的经文来支持这一点。但无人尝试令他缄默。诚然,权贵的反应,以希西家王为代表,是刚好相反的。这个标准显示我们知道以色列民的历史是何等的少,在列王纪下十八至二十章和历代志下二十九至三十二章有关希西家在位的记载也是难以协调的。虽然两处的记载都描述希西家是一位改革的王,但二者都没有将改革的功劳归于诸先知的影响,也没有提及弥迦。但弥迦在这里被描述为先知,他对圣殿和耶城所说严厉的话是受到人注意的;而且因为那些话引起积极的反应,他所传灾祸将临的信息便得以避免。耶和华‘就后悔……’(19节 ),就改变了祂的主意。(关于神对人民之态度被认为有赖于人民对祂之反应的说法、参不受欢迎的讲章Ⅰ及不受欢迎的讲章Ⅱ )。

(二 )另一位先知乌利亚来自基列耶琳(在耶路撒冷西北约八哩 ),是示玛雅的儿子,他就没有那么幸运(20-23节 )。关于乌利亚,除了这几节以外,别无所知。在这里提及这件事与这篇圣殿讲章无关,它大概发生于约雅敬在位后不久。乌利亚像耶利米一样,在发生了同样令人不快的预言性事件后,便逃往埃及,他从那里被引渡回来:引渡逃犯条款在古代近东的条约文件中并不罕见。他受到实时的裁判,并且在耶路撒冷公开处决了。在这里提到亚革波的儿子以利拿单是那引渡团的首领(第22节 ),在三十六章他又出现,为同情耶利米的朝廷官员之一,警告耶利米要躲藏起来,而且力劝王不要烧毁耶利米口授巴录所写的书卷。我们从少量有关他的资料知道他似乎像许多其他政治家一样,准备本乎自己的良心议事论事;当问题仍在研讨时,他确实也采纳不流行的意见,但当局一旦有了决定,他便看风转舵了。他是作识时务的公仆的好料子,但不是殉道士。先知要不畏缩而且要坚持跟王对立,作一个先知的结果也可能是致命的。

(三 )那么,为甚么耶利米在约雅敬王的手中没有遭到乌利亚同样的命运呢?他有居高位的朋友,尤其是沙番的家庭,他的儿子亚希甘用他的势力保护他(24节 )。他可能在争取无罪释放的判决上,发出了有力的意见,或者他可能采取了一些行动,在判决后确保耶利米个人的安全。同一家庭的其他成员在耶利米有困难时也同样施以援手

耶利米因此得以生存;他不像弥迦一样受人注意,也未像乌利亚一样殉道──他不受注目地生存下去(许多先知都遭遇到的命运 ),直到为时已晚,他徒然抗议的那些政策已引致国家遭遇灾祸。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耶利米书第二十六章

D预言耶路撒冷将倾覆

耶利米担心神的审判会突然临到耶路撒冷,所以他一有机会就苦口婆心地警告全体同胞。他大力抨击圣殿的敬拜,旨在帮助国人脱离自欺的假象,好让他们悔改转向其祖宗的神。然而,即使是象征性的被掳动作,都无法劝服假先知或一般百姓。

.圣殿讲章及其后果

这章一开始便记载了许多耶利米的生平事迹。耶利米以一贯的丰富感情,预言圣殿必将被毁作为全民悖逆神的代价。这个约雅敬(于公元前609~597年为王)刚继位便来临的不祥兆头,在犹大全国人众目睽睽之下发生。

1~9.犹大全国被警告,不论他们认为耶路撒冷城和圣殿有多么神圣,神必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摧毁。,该处的用字遣辞较本段还要严厉。七十士译本的7、8、11节,先知之前均有一假字,从前后文亦可清楚得知这些先知所指为何。马索拉经文在先知(8节)之后,还加了与众民一词。众人对耶利米的预言所作出的立即反应,是残暴地要求将他处死。

10~15.犹大的首领于是召集众人,到约坦所建的新门,可能就是提到的高门,听明案件。耶利米在为自己申诉时指出,若他被治死,则无辜人的血就归到群众头上(15节),于是众人开始站在先知的一边。

16~19.犹大首领承认找不到耶利米有任何错处,就像彼拉多坦承查不出基督有罪一样。首领并表明先知是奉耶和华神的名向他们说话。有些长老(17节)很可能年轻时听过弥迦的预言。此处直接引述弥迦在希西家王时的预言,是先知文学中仅见的。耶利米以指出,他若死于众人之手,会造成何等后果。他的诚恳赢获首领的心,使他们和祭司及假先知意见相左。

.另一位先知的命运

这段在括弧中的经文,显示了耶利米属灵盟友的不幸。示玛雅的儿子乌利亚,若非此处提及的话,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住在基列耶琳,亦即库里依纳(Kuriet el-Enab),位于耶路撒冷之西九哩,在前往约帕(Jaffa)的路上。基列耶琳原是基遍的城市,约柜放在该地有二十年之久。乌利亚和耶利米一样不断说预言,之后便逃往埃及,因此给人通敌叛国的印象,罪在极刑。如果他和耶利米一样坚定不移,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以利拿单(22节)在又被提及。亚革波这种取自父亲或祖父的名字,在公元前七世纪颇为常见。如果他和所提的为同一人,应该就是约雅敬的岳父,也是处理引渡乌利亚的适当人选。国际条约通常包含有引渡条款,且埃及无庸置疑地必然会把这些对属国的要求,加在条约当中。托西纳(Torczyner)认为乌利亚就是拉吉出土的瓦片文 III61 之中提到的无名先知,但瓦片文中所提的资料太过含糊,故而无法确定先知的身分。乌利亚的尸首最后被丢到汲伦溪谷中(参:。虽然耶利米极为诚挚,但他还是需要沙番的儿子亚希甘(24节)之助,方能死里逃生。这段插入的经文显然出于巴录之手,在此将两位同时代先知之命运,作一对照。亚希甘曾被约西亚派遣,前去求问女先知户勒大及下;,且是基大利之父。基大利后来被尼布甲尼撒王指派作犹大的省长。至于亚希甘究竟是否是书记沙番之子,根据马索拉经文则无法确定。

61 参 D. W. Thomas (ed.), Documents from Old Testament Times (1961), pp. 214f.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敬登基的时候,有这话从耶和华临到耶利米说:」

〔暂编注解〕“登基的时候”指主前609至608年。

这次预言的具体日期不明确,但肯定是在公元前609年和605年之间,尼布甲尼撒第一次围攻耶路撒冷之前。因为本章没有提巴比伦,只是描写约雅敬与埃及友好。本章简要归纳了耶7-10章的圣殿演讲,记录了百姓和首领对演讲的反应,以及整个事件的最后结果

1-24 圣殿院内的争执。

26:1~24犹大百姓的悖逆状: 本章鲜明地对比了耶利米和悖逆的犹大百姓。耶利米是冒着生命危险执行先知的使命,百姓在听到神的信息之后,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想要逼迫谋害先知。亦即,本文栩栩如生地描述了理当受到审判之犹大的悖逆状。在此,尤须铭记的是堕落百姓的本性。当特定的人宣告神的信息时,他们并没有分辩对错,仅仅是接受取悦自己和令自己心满意足的信息。当时的犹大百姓过的是以自己为本的信仰生活,他们不假思索地接受假先知所宣讲的和平信息(9:8),却丝毫也不肯接受耶利米所宣告的审判信息。本章的事件发生在犹大王约雅敬在位初期(B.C.608 ),由此可知,神给了犹大充分的时间去悔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神恒久忍耐,且充满慈爱和怜悯的性情。

本章为7章所记耶利米圣殿讲词的综述(2~6节 )和所引起的后果,包括先知的自辩。章末记有亚希甘保护先知的事

26-29章耶利米与假先知的争论。本章开始是传记体裁的史料,记述先知耶利米生平事迹,先知多以第三人称出现,可能是编辑取材于先知的回忆录之故。

26:1~29:32耶利米结束12篇讲道后,耶利米转换方向记录了充满冲突和逼迫的自己的生平,因此间接地劝诫犹大从愚昧而邪恶的道路中归向神。描述耶利米困难生平的此部分,要比十二篇讲道的记录年代(2:1-25)稍晚一些(26章——B.C.608 27章——B.C.595 28章——B.C.593 29章——B.C.597-594 )。从这种事实中可以看到包括假宗教领导者的所有百姓,听道越多,心越刚硬。即他们没有悔改罪,反而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情况成为合理化,因此陷入罪孽充盈的陷阱中。神祈盼百姓晓得自己所犯的罪,而且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况,立即认罪悔改,归向神。这部分的内容构成如下:①耶利米激昂的讲道,以及由此所受的逼迫和威胁(26:1-24);②耶利米催促列国和以色列顺应神护理的信息(27:1-22);③假先知哈拿尼雅和耶利米的冲突(28:1-17);④耶利米对巴比伦俘虏的劝勉,以及对假先知命运的警告(29:1-32)。

年代小注】本节的专用术语所指的,是所谓登基年。这是新王登基之后,新一年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新王的元年要到新年之后才正式开始。约雅敬的登基年约在主前六○九年九月开始,至六○八年四月为止。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如此说:你站在耶和华殿的院内,对犹大众城邑的人,就是到耶和华殿来礼拜的,说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话,一字不可删减。」

〔暂编注解〕不可删减: 神对摩西和使徒约翰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神可能是担心耶利米因惧怕犹大百姓的逼迫,而以同样的比例宣告救赎和审判的预言。这也是严禁人为地解释神话语的命令。蒙召见证神话语的人:①不应该随意解说神的话语,或凭自己的智慧传讲;②为了认识话语所蕴含的丰盛属灵意义,就要深入默想神的话语

站在耶和华殿的院内。见注释。本章2-6节归纳了。可能当时正是节日,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敬拜的人。

一字不可删减。在神的信息中显然有耶利米不想传给百姓的内容。

2-6这里的讲词是7:1-15「圣殿讲章」的摘要,引出本章先知耶利米险遭杀身之祸的事件。由于先知的信息直接打击百姓的宗教信念,宣讲圣殿将如示罗一般湮灭(参串 ),结果引来一场骚动,充满敌意的宗教领袖、群众欲将他处死,幸有官长亚希甘挺身力护,先知方免于难。

】「或者他们肯听从,各人回头离开恶道,使我后悔不将我因他们所行的恶,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

「或者,」这是一个希望。应当忠心传述神一切的旨意,才有希望得人。―― 倪柝声

〔暂编注解〕「后悔」:见18:8注。

明确讲述了神差派耶利米的目的。那不是为了宣告审判和咒诅,乃是为了督促他们悔改。只有彻底的悔改,才是躲避神已迫在眉睫之审判的惟一道路,这也是神的心愿

或者。所警告的灾祸非常严重(见第6节 ),以致神表示希望不施行灾祸。

后悔。见第19节注释。

】「你要对他们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若不听从我,不遵行我设立在你们面前的律法,」

〔暂编注解〕先知的职责就是向百姓传授神律法对他们的要求,尽力使他们明白,25:4-7)。

】「不听我从早起来差遣到你们那里去我仆人众先知的话(你们还是没有听从 ),」

〔暂编注解〕「从早起来」:见25:3-4注。

你们还是没有听从: 本节表明,这是在最后一次督促他们悔改。这也为那些不思悔改而依然不顺服神的圣徒,敲响了警钟。亦即神的忍耐不会永无止境。其一例就是,在挪亚方舟事件中,一直等候百姓悔改的神,终于用洪水审判了他们

注释。

】「我就必使这殿如示罗,使这城为地上万国所咒诅的。’”」

〔暂编注解〕“如示罗”:注。

示罗: 是以法莲的城邑,位于耶路撒冷北部32公里处。这是约书亚率领以色列进入迦南地,继吉甲之后第二次设立会幕的地方,直到以利任祭司为止,都是宗教和军事中心。然而,因着以色列百姓的罪恶,非利士人夺走了约柜,之后此地就失去了其重要性

这个古代圣所的地址已遭摧毁

】「耶利米在耶和华殿中说的这些话,祭司、先知与众民都听见了。」

〔暂编注解〕祭司、先知与众民: 这些人虽敬拜神,却专行可憎之事。出乎意外的是,他们竟听完了耶利米的预言。对此M.Henry曾说:“他们之所以听完讲道,是为了挑出问题逼迫耶利米,而不是因为被话语的威严所震摄”。据他们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8-9节 ),此番解释颇有说服力。他们的这种态度是出于对神的轻慢,也是因为惧怕自己的罪行被公之于众。

神委派耶利米以特殊方式向他自己所属的两等人传达一个警告。他生为祭司,又被神任命为先知。假先知特别敌视耶利米

】「耶利米说完了耶和华所吩咐他对众人说的一切话,祭司、先知与众民都来抓住他,说:“你必要死!」

〔暂编注解〕祭司,先知和“众民” 在罪孽和自欺之中决心止息忠实指出他们罪恶的斥责声。

8~9真实地描绘了犹大百姓的滔天大罪,面对悔改认罪的最后一次机会,他们丝毫也不肯回心转意。这也是常见于良心已麻木的人与某些今日圣徒的现象,他们厌弃责备他们的讲道,只喜欢祝福和安慰他们的讲道。有些人不肯基于客观真理接受圣经的话语,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或喜好,将话语相对化。这种现象随罪恶的泛滥而日益增多。

预言被视为叛逆罪】初民普遍相信先知不但宣告神明的信息,更能借着宣告触发神明的行动。亚述王以撒哈顿给藩属的指示,规定任何人说出不合体统或批评的说话,他们都必须举报。但被他特别指明必须举报的对象,却是先知、超脱式预言者,和圆梦者。如此君王想要囚禁这种先知,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他们的话一出口,已经有煽动叛乱或带来厄运之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为何托耶和华的名预言说:‘这殿必如示罗,这城必变为荒场无人居住’呢?”于是众民都在耶和华的殿中,聚集到耶利米那里。」

〔暂编注解〕“如示罗”。荒凉。参看至14节的脚注。

以色列人所引以为荣的圣殿将遭遇古代示罗圣所的厄运,这种无法忍受的说法,使“众民”联合起来反对先知。他们的全部信心都建立在严格遵守圣殿外表的礼节上。

】「犹大的首领听见这事,就从王宫上到耶和华的殿,坐在耶和华殿的新门口。」

〔暂编注解〕“犹大的首领”:犹大国王宫中的高官。

耶利米传达神警告时候,这些王室的首领显然不在场,而可能在“王宫”里与国王商议。现在他们回到圣殿,“坐”下来听耶利米接着会说什么。

10~11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手握权柄的人,为了自己的荣誉和权力,而不择手段的现象。犹大领袖为了杀害基督而起诉他的事件,也是一例,27:12)。重权力之毒的人,从不肯去思考权力的存在目的,而只是一味地追求权力的魅力,最终使权力沦为罪恶的工具。

耶路撒冷的地势】耶路撒冷座落在海拔八百公尺,犹大山地接近犹大旷野的一个石灰岩高原之上。这城建于两个主要山脊之上,被欣嫩子谷、汲沦溪谷所围绕。中间的低洼之处是泰路平谷。东面的山脊是原有的大卫城和圣殿复合建筑。后者建于山脊北面最高之处,因此从王宫到圣殿是要上行的。亦有提到「新门」,但这门的确实位置不明。学者一般臆测它是在殿院的南面,作为圣殿范围和南邻王宫之间的通道。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祭司、先知对首领和众民说:“这人是该死的,因为他说预言攻击这城,正如你们亲耳所听见的。”」

〔暂编注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黑暗时代所常见的借刀杀人的事例。人们把被诬告犯有异端和亵渎罪名的人交在世俗的人手中,予以惩罚和杀害。

】「耶利米就对众首领和众民说:“耶和华差遣我预言,攻击这殿和这城,说你们所听见的这一切话。」

〔暂编注解〕真正的先知和传道者总是表白他们的信息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和想象,而是直接来自神

12~15倚靠神之人的刚强无畏: 耶利米毫不动摇地再次力言神所命令的话语。面对死亡,耶利米之所以如此刚强勇武,是因为他像彼得和保罗,23:11)一样,确信神是以马内利的神

12~15耶利米的自辩是:神差遣了他;他们仍可悔改;而他们若是杀了他,便是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现在要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他就必后悔,不将所说的灾祸降与你们。」

〔暂编注解〕现在要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耶利米的回答非常简单,就是神给了他信息。如果神的子民能改弦更张,所警告的毁灭仍有可能避免。

祂就必后悔。见第19节注释。

】「至于我,我在你们手中,你们眼看何为善,何为正,就那样待我吧!」

〔暂编注解〕我在你们手中: 意味耶利米的生死取决于百姓的意志。

耶利米视死如归,更增强了他信息的力量。事实上这样的态度反而救了他。首领们对耶利米的真诚十分满意,就采取措施保护他的性命。

】「但你们要确实地知道,若把我治死,就使无辜人的血归到你们和这城,并其中的居民了,因为耶和华实在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将这一切话传与你们耳中。”」

〔暂编注解〕先知的呼吁是针对“众首领和众民”(见第12节 ),而不是针对祭司和先知。他不可能指望他们来主持正义。但首领们对流无辜者的血特别犹豫,因为这位无辜者不是为自己说话,而是在为神说话。

】「首领和众民就对祭司、先知说:“这人是不该死的,因为他是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向我们说话。”」

〔暂编注解〕「首领」:指接受先知自我辩护与属灵权柄的一班朝廷官员。

耶利米坦率的信息显然扭转了公众的态度。他的性命也得以幸免。

16~19长老们的辩护:在本文中,政治领袖、百姓和长老反对控诉耶利米的宗教领袖,以弥迦的预言为判例,辩护耶利米是无罪的。根据当时的审判习俗,辩护人并不是预先选定的,被告的清白只有在审判过程中得到认可之时,才由几位权威人士为其进行辩护。本案的判例是,在希西家为王时,虽然弥迦宣告了耶路撒冷的灭亡,但希西家却没有忿怒,反而当作了悔改己过的机会

】「国中的长老就有几个人起来,对聚会的众民说:」

〔暂编注解〕长老: 参见,圣经中的长老职分。

称为长老是因他们的地位,20:7)或年龄。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智慧,他们的意见很受尊重。

】「“当犹大王希西家的日子,有摩利沙人弥迦对犹大众人预言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

〔暂编注解〕“摩利沙人弥迦”:即《弥迦书》的作者。他的预言见.

「丛林的高处」:指长满丛林无人居住的山冈。

摩利沙人弥迦: 弥迦是约但、亚哈斯和希西家作犹大王时的先知,与阿摩司的儿子以赛亚先知同处一个时代。关于其生平和晚年没有更多的资料。 锡安必……高处: 本节与“我要……”(7:14)具有相同的相等意义。犹大人一直将耶路撒冷视为铜墙铁壁,因为内中有圣殿。因此,本节所带给他们的冲击是巨大无比的。即便是基督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教会,只要是堕落了,就会从原处挪走灯台。这些话语都暗示着,即便是靠着恩典得救的圣徒,只要是离弃了神,就必受审判。

弥迦。就是《弥迦书》的作家

18~19“希西家”,在七十年前听了先知弥迦的话,祈求赦罪,耶路撒冷便得以幸免于难。

18-19与20-23所引述的两件史实显示百姓变幻无常的态度,也说明了先知处境的危险性。

年代小注】希西家于一个世纪之前,在主前八世纪末作王。本节清楚证明先知的信息,是得到记录和纪念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犹大王希西家和犹大众人岂是把他治死呢?希西家岂不是敬畏耶和华,恳求他的恩吗?耶和华就后悔,不把自己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若治死这人,我们就作了大恶,自害己命。”」

〔暂编注解〕敬畏耶和华。圣经中其他地方没有提这件事,但这样做符合希西家的性格,32:26)。

耶和华就后悔。见注释。

作了大恶。原文的意思是,如果他们杀害了无辜的先知,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本节与迦玛列在公会前的忠告相一致:“若是出于神,你们就不能败坏他们。恐怕你们倒是攻击神了”。长老的忠告使耶利米得以继续他的圣工。主要由于亚希甘对先知的支持,国家的首领们听从了长老们的劝导

】「又有一个人奉耶和华的名说预言,是基列耶琳人示玛雅的儿子乌利亚。他照耶利米的一切话说预言,攻击这城和这地。」

〔暂编注解〕“示玛雅的儿子乌利亚”的出身,圣经没有详细记载。他曾经一度说预言,但因为畏死而逃往埃及,结果反被犹大人所杀。基列耶琳是一个基遍人城邑,位于耶路撒冷西面约14公里。

示玛雅的儿子乌利亚: 是出身于基列耶琳的无名先知,只出现在本文中。他是因预言耶路撒冷的灭亡,而遭到约雅敬的忌恨,被处以死刑。

提到这件事可能是为了说明耶利米的经历不是他所独有的。

20~23乌利亚的殉道: 本文记录了奉耶和华的圣名,宣告耶路撒冷将要灭亡的,另一位先知乌利亚殉道的事件。之所以记载此事件,似乎是为了刻画耶利米作为先知的使命。与乌利亚一样,预言耶路撒冷的灭亡,对耶利米而言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事情。本文突出了耶利米的使命意识,他全然无所畏惧地传讲了审判信息。

20~23约雅敬把怒气发泄在另一位先知乌利亚身上,虽然他已逃往埃及去,但仍被引渡回国处死。

】「约雅敬王和他众勇士、众首领听见了乌利亚的话,王就想要把他治死。乌利亚听见就惧怕,逃往埃及去了。」

〔暂编注解〕逃往埃及去了: 乌利亚虽然顺服神的命令而宣告了耶路撒冷的灭亡,但是却因感到性命难保,就逃往埃及去了。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先知软弱的一面。神所喜悦的是“刚强壮胆的”仆人,而软弱的信心却促使他逃往埃及,这也是不信神的结果。

参耶罗波安,哈达,约瑟和马利亚的类似经历。这个尼罗河国家经常接纳犹大的难民。

】「约雅敬王便打发亚革波的儿子以利拿单,带领几个人往埃及去。」

〔暂编注解〕带领几个人往埃及去。根据古代的条约,双方承诺交还各自的政治犯。

以利拿单。可能是国王的岳父。以利拿单是对耶利米好感的首领之:12)。

】「他们就从埃及将乌利亚带出来,送到约雅敬王那里,王用刀杀了他,把他的尸首抛在平民的坟地中。」

〔暂编注解〕「平民的坟地」:位于耶路撒冷城外汲沦溪边

关于先知殉道的例子,见,14;。根据犹太人的传说,以赛亚是被玛拿西用“锯锯死”的。乌利亚受到了最耻辱的待遇。“他的尸首”不能与他的祖先同葬,被抛在汲沦谷“平民的坟地中”。后来犯下这种暴行的国王,自己也“被埋葬,好像埋驴一样”,没有传统的葬礼或举哀

】「然而沙番的儿子亚希甘保护耶利米,不交在百姓的手中治死他。」

〔暂编注解〕不畏死、不逃亡的耶利米,反而得以保存生命(比较20~23节 ),这是为神工作的人的好榜样。

“亚希甘”有分参与约西亚的复兴运动。他的儿子基大利在百姓被掳后,作了犹大地的省长

“亚希甘”。曾协助约西亚进行改革,也是基大利的父亲,基大利就是耶路撒冷沦陷后担任犹大省长的倒霉人

「沙番」:是犹大王约西亚改革时的书记,这人的家族给予先知耶利米不少支持和保护,39:14)。

亚希甘的父亲可能是约西亚改革时期的著名文士沙番。他监督了圣殿的修复。亚希甘的兄弟基玛利和以利亚萨也有同样高贵的品格。尼布甲尼撒征服犹大以后,耶利米就躲到“犹大城邑的省长”,亚希甘的儿子基大利那里去。

【思想问题(第26章 )】

1神吩咐耶利米传讲审判的信息,「一字不可删减」(2 )。从事情的发展来看,耶利米遵命这样做容易吗?有什么使他愿意听从神的吩咐?参3节。这给你什么榜样?

27章对耶利米这次的信息有较详细的记载,试将26:2-6与7:12-15作个比较,另参撒上4章。耶利米时代百姓对圣殿的看法与士师时代以色列对示罗约柜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为何耶利米时代的人不肯接受他这信息?

3试分析耶利米的答辩(12-15 )。他在什么方面可供你借镜?

4本章中提到三个传神信息的先知。他们有何共通点?工作果效如何不同?这给你什么提醒?另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我就必使这殿如示罗,使这城为地上万国所咒诅的。’”」

神的帐幕是在示罗,因以色列人犯罪,神就离弃了示罗的帐幕,容让约柜被掳。神的约柜一次离开示罗的帐幕,就永远不回到示罗了。你所要的是神的约柜呢,还是没有约柜的帐幕?你是拣选基督呢,还是拣选没有基督的宗教形式呢?我们是重视基督,以基督为中心呢,或者我们不过是维持着已经没有约柜的示罗的帐幕?

】「耶和华遣我预言……现在要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

耶利米确有多愁善感的性格。他将自己喻为孩童不会说话,他为生在忧患的世代而哀伤,在蒙召的时候,他被神许为坚城、铁柱、铜墙……来对付君王,首领及众民的反对。他们虽攻击他,却不能胜他 )。

现在神再应许他!看这胆怯的人独自站着为神作见证,来对付这一大群人,有祭司与百姓,虽然他的生命极端危险,需要保持缄默。他却不肯无言,因为神差遣祂,要他警戒百姓,改正他们的行动作为,归向耶和华。这不也是施浸约翰与诺克斯所说的吗?(译者按诺克斯JohnKnox为苏格兰的宗教改革家 ),他们说起来,一定非常有力,但是这位敏感的青年说出来,却会令人惊奇,神的恩典有改变人的力量。

对那些怯弱怕羞的人,不是一项鼓励吗?将你的个性交给神,使你有铁有铜那样的刚强,最要紧的,还是要真正认清神的同在。你开口说话,在你里面的比与世界的更大,你要确知神差遣你,知道祂感动你心,是事奉的力量与目的。当我们知道永生的神会差遣我们,与我们同在,我们就坚强如铜墙。

──迈尔《珍贵的片刻》

第十二至十三节的话是何等的忠心!「至于我」──如果神心喜悦,众人悔改,则他的使命已了,虽死无防。这真是「见证……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 倪柝声

信息与信使】「至于我,我在你们手中。」

有时不知道自己处境的人,反可以过得安心,因为对自己的危险一无所知。先知耶利米却不是这样。他从个人的经验,从神的启示,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也愿神的旨意成就在他身上,虽然这将是自己受苦。
有另外一些宗教领袖,就不一样了。他们只愿意听好话,手上又有力量对付意见跟自己不同的人。这些人是谁?他们竟然是该明白真理,维护真理的祭司和先知!
耶和华差遣祂的仆人耶利米,去站在圣殿的院内,对从各城来礼拜的众人,传上面来的信息。神要他:“说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话,一字不可删减”
神的规定很严格:传神信息的使者,必须要忠心正确的传播,不可任意更改;不论人的反应如何,不论他们喜欢听,不喜欢听。应当改变的是听话的人。
耶利米去照样说了。他指出,犹大的人犯了罪,违背神的律法;因此,应当悔改,离开恶道,才可以得神赦免。如果不悔改,就得准备受刑罚:神怎样废弃从前设立在示罗的圣所,也必照样毁坏耶路撒冷。这是多么可怕的信息!
那些宗教人听了,觉得受不了:耶利米不是在街头讲道,而是直接侵犯到他们的地盘来;而且宣告神要拆他们的摊子,那不是砸他们的饭碗是甚么?宗教人最不肯认错,他们闻过则怒,以为耶利米跟他们过不去,扯出他们的丑事,就发动饭碗保卫战,来抓住耶利米,恫吓他:“你必要死!”这显明他们不认识神,也不敬畏祂。如果这些人得逞,耶利米不知该死多少次。倒是政治首领们听见消息,出头来愿意公平判断先知的信息。先知耶利米坦然面对他们,温柔但不畏怯,坚持他的信息,劝告他们,要敬畏神,因神的话而悔改得恩:

现在要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祂就必后悔,不将所说的灾祸降与你们。至于我,我在你们手中,你们眼看何为善,何为正,就那样待我吧!

首领们听了先知的话以后,神感动他们,起来保护先知,拒绝把他治死。神仆人的生命,在神的手中,不怕死,死就不可怕,时候未到,人不能作甚么。怕死的,倒难逃死。

──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

并非自惜,乃虑欲害己命者的将来;这是何等的爱心!这并不是威吓忿恨的说,「害我……看你要……」。―― 倪柝声

奉差遣】「……因为耶和华实在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将这一切话传与你们耳中。」

有许多例证使我们看出每一个为神传话的人,必须明白自己所传的,确实是奉神差遣,被神打发,只有这样的传话者,才能使自己所传的带着权柄、能力。从神来的权柄、能力和信息,定规有以下几点:

1、决不是仅适于人的味,顺从人的情意;凡神的信息大多是与人情相反的。

2、且都是带有责备性的,指出错误、罪恶、刚硬、悖逆,叫人悔改。

3、在责备的信息中,又带有许多错误、安慰,但必是在人接受神的信息之后。

4、凡是从神来的信息,都是不把自己安危置于前的,且多是凡传神信息的人,大多数要受反对,遭抵毁的。

这样就可证明了神的话,是遇着了“的”,碰着了“标”。我们要衡量一下所传的信息是否是从神哪里来的,可以拿这四点作个标准来衡量一下。

真正传生命信息者,都不仅只凭知识、口才、经验,乃是凭圣灵当时的感动、催促,这样信息的内容与人凭头脑、经验、经历才能讲论的,是大有不同的。凡有生命的人,一听必然会明白领悟。我们应当追求多奉差遣去传生命的信息,不要只活在知识的情况里。

记载一个抄袭者乌利亚的情形,他奉神的命传说信息,虽也奉劝,但都不是从神直接来的,而是抄袭耶利米的结果,却受百姓的攻击、君王的杀害。他自己听到迫害的信息时,就起来逃命,并甚惧怕,也逃不了死的范畴,因为他里面没有主的直接托负,所以没有能力。这样的信息,既不能壮自己的胆,何来有感动别人的权柄呢。

—— 李慕圣《晨光》

殉道的见证和生存的先知,在主看来都是一样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