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暂编注解〕一切话。见。
1~6虽然众人答应会遵从神透过耶利米所说的话,但他们背信而前往埃及去了。
1-7 余民逃往埃及:百姓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并且还嫁祸第三者,这种刚硬背约的行为不断在以色列历史中重演。
1~7拒绝神的话语: 如实地描述了当耶利米传讲从神而来的信息时,约哈难和亚撒利亚以及追随者所表现出的反应。首先,他们不承认耶利米所传讲的话语是神的话语,反而诬蔑说那是出于耶利米的文书巴录的阴谋。这不是因为他们无知。他们虽然清楚地知道了神的旨意,却因与自己的意图不尽相同,就故意找出借口加以排斥。他们之所以勉强耶利米和巴录一起去埃及,是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合理解释。
43:1~13犹大移居埃及: 百姓通过耶利米而获知了神的旨意,果然不出所料,他们竟拒绝顺服神的话语,径自下到埃及。他们还强迫性地带走了耶利米。于是神宣告说,不仅他要惩罚他们,甚至要惩罚他们所定居的埃及。由此可知:①圣徒不应该保护或容忍不义之人的罪恶。埃及因帮助邪恶的犹大百姓,而受到神惩罚的事实,表明了这一点;②圣徒和不信之人的世界观截然不同,当时,犹大人被困在战争的废墟之中,对他们而言,避往埃及或许是最合理、最佳方法。然而,这是属灵的无知所导致的错觉。倘若他们确信神必从巴比伦恢复犹大的应许,并认识到埃及会破坏真神信仰,就不会去埃及了。如此看来,真正的圣徒总以属灵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而悖逆之人却总是用肉眼来看问题。
【】「何沙雅的儿子亚撒利雅和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并一切狂傲的人,就对耶利米说:“你说谎言!耶和华我们的神并没有差遣你来说:‘你们不可进入埃及在那里寄居。’」
〔暂编注解〕亚撒利雅……约哈难……狂傲的人: 他们均是犹大人,且如同那“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一样。换言之,他们曾因神的审判,而饱尝过战争的苦涩。尽管如此,他们却继续无视先知警告,这是因为他们的骄傲,促使他们将自己的意志和决心放在神的旨意之上。圣经高度评价人所怀有的对神和邻舍的谦卑为美德;相反,却认为骄傲出于撒但,并且是使人走向灭亡的恶道。因此,圣经以积极的语调命令人要谦卑,,22:26,,,并且宣告说谦卑保障了现世和来世的祝福,22:4,,。圣经记录了许多谦卑之人,,,,,,,,但其典范还是基督,,,。因为:①基督虽然是神,却以人的形象来到世界;②没有追求世上的荣耀;③放弃了虚名;④放弃了富贵和地位,甚至是王权。圣徒可借着效法基督,而达到谦卑。但是,通常都是在经历苦难、目睹患难中,借着不断学习顺服才能达到谦卑。谦卑之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罪和亏缺;并承认人的局限性,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耶和华神的公义和圣洁,。然而,骄傲的人,,,,,,却无视神的警告。这种骄傲始于撒但,却以人的欲望、邪恶的思想、世俗、自我欺骗和权力等为媒介:①骄傲的人,是导致纷争的原因;②心高气傲;③导致属灵的堕落;④没有前景;⑤自我陶醉(2节 );⑥不承认神;⑦终必灭亡。
亚撒利雅。把亚撒利雅的名字放在公认的领袖约哈难之前,42:1-8),似乎暗示亚撒利雅是普遍不满情绪的真正领袖。他们说耶利米想把百姓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说谎言”,和以前对他的指控如出一辙。
狂傲。直译是“傲慢”或“放肆”。 “狂傲的人”不代表所有的人,但他们肆无忌惮的攻击,往往使他们掌握了主动权。
【】「这是尼利亚的儿子巴录挑唆你害我们,要将我们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使我们有被杀的,有被掳到巴比伦去的。”」
〔暂编注解〕巴录挑唆你: 这句话隐含着巴录是亲巴比伦主义者的意思。倘若巴录真是亲巴比伦主义者,当初尼布撒拉旦说服他去巴比伦的时候,就会与他一同去巴比伦。因着热爱祖国和人民,他甘愿与耶利米一起留在成为废墟的祖国。尽管如此,他们却诬陷耶利米和巴录是叛国贼,这是为要辩护自己的主张。邪恶之人的最终目的,往往是歪曲事实。
百姓指控先知的秘书和朋友巴录,说他影响了耶利米,把剩下的犹太人“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
【】「于是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和一切军长,并众百姓,不听从耶和华的话住在犹大地。」
〔暂编注解〕约哈难。显然他重新担任犹大的剩下之人的领袖。
4~7不听从耶和华的话: 这句话指出了犹大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犹大的领袖到所有百姓,他们都拒绝了神要居住在犹大的命令,根据轻率的判断而下到埃及。他们用事实证明了,人只能与神为仇的真理。他们之所以在逃往埃及时,带走神的仆人(耶利米和巴录 ),是为了假装自己的决定完全合乎神的旨意。这些人无视神和神的话语,毫不顾念邻人的痛苦和受害,只听从自己欲望而作出决定。人若要过正确的生活,就当敬畏神,并遵行神的旨意。
【】「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和一切军长却将所剩下的犹大人,就是从被赶到各国回来在犹大地寄居的男人、妇女、孩童和众公主,并护卫长尼布撒拉旦所留在沙番的孙子、亚希甘的儿子基大利那里的众人,与先知耶利米,以及尼利亚的儿子巴录,」
〔暂编注解〕将所剩下的。包括耶利米和巴录(第6节 )。
从被赶到各国回来在犹大地。指来自摩押,亚扪或以东的逃亡者。在移民中包含这些人,说明犹大实际上已经荒无人烟了。
众公主。包括王室所有的公主。
基大利那里的众人。见;,22。
【】「都带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这是因他们不听从耶和华的话。」
〔暂编注解〕“答比匿”:埃及东北部一座大城。耶利米和巴录都随这批人去到埃及。
“答比匿”。位于埃及东北部。参看。
「答比匿」: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隅。
答比匿: 是埃及的边境城市,非常繁荣。有些学者主张,法老的宫殿就在此地(9节 )。我们无从判断,犹大百姓是因向往埃及的富足而定居在此地,还是为了维持生命而下到埃及之后定居在此地。但是有一点却非常明确。亦即,导致他们定居在埃及的正是不信。倘若他们拥有顾念被掳之同胞的民族精神和对神的信心,就不会被华丽而富足的埃及所诱惑,而是会留在犹大而盼望祖国的恢复。
答比匿。见注释;。这个城镇至少暂时成为移民们决定建立新家的地方。
【在埃及定居的犹大人】基大利被刺之后逃到答比匿的犹大难民,只是增加了埃及的犹大人口而已。远在亚述时代写作的,提到上埃及和下埃及都有以色列人。耶利米本人也是向下埃及之密夺、挪弗(即孟斐,,和上埃及之巴忒罗等地的犹大居民宣讲信息。在这些地方出土的蒲草纸文献也记载了一些很明显是犹大人的名字。埃及最有名的是位于军事殖民地伊里芬丁岛的犹大社群。主前五二五年之前这社群已经创立,约瑟夫在《阿立斯体亚书信》(Letter to Aristeas )中,提到这地是森美忒库一世所聘请之雇佣兵团的住处。伊里芬丁发现的书信和法律档描述这个侨居文化如何在埃及地方官和本地居民的敌视下,设法维持固有传统的经过。例如他们在当地建筑了一个小型的圣殿,但却被毁灭。现存书信有一部分是尼希米时代归回耶路撒冷的犹大社群所写的通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答比匿】
这个埃及城堡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部,接近西乃半岛之处。其城址按考证是在德芬纳遗址(Tell ed-Defenna )。主前七世纪森美忒库一世派遣希腊雇佣兵在这里戍防,这是有人于此大规模定居的第一个记载。答比匿位于通往叙利亚—巴勒斯坦的要道附近,因此是寻求庇护之犹大难民宜于落脚的地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O耶利米预言巴比伦人进攻埃及,他岂不是犯了错误?】
在这件重要的事情上,假如耶利米犯了错误,说假预言,亦假如尼布甲尼撒从未进侵埃及。那么,耶利米就是个假先知,而耶利米书也不会被纳入希伯来正典了。事实上,耶利米书得以保存下来,被以色列这信神的团体视为具有权威性,就可证明里面所记事迹——巴比伦人进侵埃及——确曾发生。在本书讨论以西结书二十六章的那篇专文里,陈述考古学方面的证据,亦支持耶利米所言真确;主前五六九年,即尼布甲尼撒第三十七年,巴比伦人大举进侵埃及。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在答比匿,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暂编注解〕8-13 预言巴比伦进攻埃及:先知再藉象征性动作来传达神的审判信息。有残碑证实主前五六七年尼布甲尼曾攻入埃及,时值法老阿马西斯在位,结果双方缔约和解。
8~13另一次的实物教导:把石头藏在尼布甲尼撒入侵埃及时(主前568~567年 )将会统治的地点。
8~30预言埃及的灭亡: 本文是耶利米下到埃及之后所领受的信息,其内容是埃及的灭亡(43:9-13)和逃往埃及之犹大人的灭亡(44:1-30)。
【】「“你在犹大人眼前要用手拿几块大石头,藏在砌砖的灰泥中,就是在答比匿法老的宫门那里,」
〔暂编注解〕法老皇宫前面有一道石铺的地台。耶利米这时是以行动来宣告,巴比伦王一定要来进攻埃及。
“砌砖的”。更可作:用砖铺砌的路面或台阶。考古学家在王宫入口前发现这样一个铺砌的地方。
「砌砖」:或指以砖砌成的路面。
「光华的宝帐」:可能指宝座上的罩盖。
要用手拿几块石头,藏在砌砖的灰泥中: 本节具有以下象征意义:①犹大人所要受到的痛苦:过去,以色列在埃及为奴时,曾遭受过烧砖等各种苦难;现在,定居在埃及的百姓,也同样会遭受苦难;②埃及的灭亡:过去,曾逼迫过以色列的埃及终被毁灭 ;现在,收留悖逆犹大百姓的埃及,同样也会灭亡。通过这种象征意义,神指出犹大人所移居的埃及,常常上演着苦涩的历史剧,而犹大人的行为无异于重演过去的愚昧,从而使圣徒认识到唯有耶和华神才是最安全的避难所。
关于其他预言的表号,见;27:2;。
【答比匿的法老王宫】德芬纳遗址的挖掘焦点是一个巨大的正方形房屋。按考证来自扎伊尔斯时代(Saite Period 主前七至六世纪 以首都扎伊尔斯〔Sais〕为名 ),大概是总督的住宅兼行政中心。这房屋可能就是本节的「法老王宫」,因为全体官员都被视作王室权力的延伸。先知在其泥砖院子中奠基,埋藏石头之举很容易可以象征统治者的转换(译作「灰泥」的字眼全本圣经只在此出现一次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对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必召我的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在所藏的石头上,我要安置他的宝座。他必将光华的宝帐支搭在其上。」
〔暂编注解〕尼布甲尼撒。见注释。
将光华的宝帐支搭在其上。有人认为是指临时宝座之上张开的华盖。也有人认为“宝帐”是指铺在宝座下平台上的皮罩,让罪犯跪在其上被处死。这与七十士译本一致:“他将向他们举起武器,”也与先知的预言吻合:当尼布甲尼撒来到埃及时,他将代表神对祂悖逆的百姓执行祂忿怒的惩罚。
10~13对埃及的审判: 预言埃及将要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摧毁而灭亡。神的震怒之所以临到埃及,是因为他们给犯罪的犹大提供了避难所,从而有分于犹大百姓的罪。尼布甲尼撒35年,B.C.568此预言终于得以成就。
【光华的宝帐】尼布甲尼撒王若要正式设座,就必须制造临时宝座,并于其上安设帐棚。后者可以为王遮荫,同时也是他普世性统治的象征,耶和华在烟云的帐棚中彰显荣耀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要来攻击埃及地。定为死亡的,必致死亡;定为掳掠的,必被掳掠;定为刀杀的,必交刀杀。」
〔暂编注解〕尼布甲尼撒王果在主前568年进攻埃及。
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68至567年确实入侵了埃及。
关于这次入侵的历史背景,见注释。
【巴比伦侵略埃及】尼布甲尼撒终将发动侵略,试图征服埃及,是无可避免的事。当时玛代人已经统一了底格里斯河东岸的全区,有效地截断了巴比伦与东方的直接贸易。埃及及其腓尼基盟友则不断在西方和阿拉伯的商道,制造政治和贸易问题。长期(按照主前第四世纪希腊史家米南德的记载 一共是十三年 )围城困住了推罗,并且毁坏了腓尼基的大部分地区(主前584~571年 )。尼布甲尼撒三十七年的片断年表、希罗多德的记述,以及都提到他在主前五六八年侵略埃及,但没有提供细节,只说他击败了沙漠诸部落。这场战役之后,巴比伦很可能在西乃半岛的城堡之中,设立了戍防的部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要在埃及神的庙中使火着起,巴比伦王要将庙宇焚烧,神像掳去,他要得(“得”原文作“披上” )埃及地,好像牧人披上外衣,从那里安然而去。」
〔暂编注解〕「被上外衣」:根据古译本的意思,或作「清除外衣上的虱子」。
好像牧人披上外衣: 比喻尼布甲尼撒将非常轻松地占领埃及。从那里安然而去: 意指尼布甲尼撒将彻底征服埃及。埃及人不仅无力反抗巴比伦侵略军,甚至是不敢追击撤回本国的巴比伦军队。
尼布甲尼撒将亲临“埃及的土地”,就像牧羊者穿上自己的衣服那样随便。七十士译本为“他将在埃及的土地上寻找害虫,就像一个牧人搜寻他的衣服里的害虫一样”。
【】「他必打碎埃及地伯示麦的柱像,用火焚烧埃及神的庙宇。’”」
〔暂编注解〕“伯示麦”:埃及一城。名意是“日神殿”。
“伯示麦”。直译作:太阳之家。开罗附近的一座古城。“柱像”。从纥流坡利出土的一根这样的柱像,现正竖立在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另一根放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的河边。
「伯示麦」:意即「太阳之家」,为开罗附近的古城,以太阳神庙闻名,列有两排柱像,今日旧址仍存遗迹。
柱像。指当地的柱子或方尖塔。
伯示麦。直译是 “太阳的殿”,就是赫利波利斯或安城。七十士译本为“他必打碎安城赫利波利斯的柱子”。 赫利波利斯是希腊名,意为“太阳城”,位于现在是开罗附近,其埃及名字是尤努(Iunu ),希伯来语拼法是'On(安城 。
【伯示麦】耶利米在此用希伯来地名「伯示麦」(即「太阳之居所」 NIV「太阳之庙」 ),来形容埃及城市希流坡利斯(这是希腊语「太阳城」的意思 )。这个位于开罗附近之城市的惯常名字是安城。但先知显然有意强调这地崇拜太阳神亚孟—锐的活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柱像】
本节所用的希伯来字眼是指柱子或直立的石头,作为事件的纪念、盟约的订立、神殿的入口,或神祇的偶像,,。在埃及的背景中,独立的纪念石柱通常称为棱柱(obelisk 或称方尖石碑 ),竖立原因通常是重要战功或奉献庙宇。例如:希流坡利斯通往亚孟—锐庙的游行大道,两旁就各排列了一行棱柱。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43章 )】
1众军长对先知耶利米的态度如何跟十天之前显著不同?为什么他们坚信耶利米这次没有传讲神的信息?当你说要寻求神旨意的时候,会否与百姓一样只听符合自己心意的「答案」,参42:20-21。
2众军长反咬耶利米和巴录一口,指斥他们存心不轨。对意见跟你不同的人,你会否动辄扣上帽子,攻击别人的动机?
343章1节对耶和华的描写有特别?这如何回应上章的字眼?你认为作者这样做有无特别意思?
4在百姓以为最安全的埃及地,巴比伦王也能大施杀戮。他在耶和华与埃及神只间要扮演什么角色。
──《串珠圣经注释》
【】
【时间和空间的隐藏】「这是尼利亚的儿子巴录挑唆你害我们。」
人不喜爱神的话,他们就想象别人专攻击他们。一位姊妹劝她丈夫聚会,在聚会的信息中,似乎完全针对他的罪,她几乎无法辨明,她实在没有事先与传道人谈过丈夫犯罪的详情,丈夫回家之后大为虐待她,但是那次聚会之后,她虽忍耐地受苦,最后还是使她丈夫有极大的改变。
不信的人常以为神的话语对付他们,所以他们必须加以反对,如果不是那么针对他们,他们还不会反对得那么激烈。
这就给予我们一个严重的功课,神的话语若使我们感到痛楚,我们不可以不合理的推辞来搪塞,我们不可将刀锋弄钝。个人不良的动机很容易使别人受影响,常常会有尼利亚的儿子巴录,这不是我们错误,而是先知有偏见,而反对我们,亚哈王说到先知米该雅:「我恨他,因为他照着我所说的预言,不说吉语,单说凶言。」我们应该让神的话来鉴察我们,责备我们,这种有分量的真理应该接受,我们属灵的生命才会延长。
──迈尔《珍贵的片刻》
「巴比伦王…要得埃及地好像牧人披上外衣。」
人常自以为有智慧,不是想帮神的忙,成就神的计划,就是要设法逃避神的旨意。
人的知识有限,绝不能知道时间帘幕以后的事,所以难以用信心接受神的旨意。神不是前知,而是全知的。祂在时间以上,将来的事,在神看来如同现在一样。
如果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星,在一万光年之外;神可能宣告说:那同一颗星已经死亡了。因为那星的爆炸消失,它的光要在万年之后,地球上才停止“看到”它的光。尽管人明明看见,却不如神的话真实。因为神是全知的。这样,人没有可能真正了解神的事,只能用信心接受。
先知得了神的指示,传达给约哈难和请他求问的人。上面来的信息是:“不要进入埃及去!”那些狂傲的人,因为以自己为神,对于看不明白的事,就不肯相信。既然看不见神,就不肯接受神的旨意,反把问题推在先知身上:他们凭自己的推想,指先知的话是不可信的谎言,说先知受了巴录的教唆,存心害他们。这样,轻轻推卸了遵行神的话的责任,不肯住在犹大地,采取刚好相反的作法,向埃及前进。
他们不但自己去,还裹挟先知耶利米和巴录同去,到了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答比匿。在埃及地,仍然有神的话临到耶利米,因为耶和华是无所不在的,全地都在祂面前。神叫先知搬了几块大石头,墁上砌砖的灰泥,放在法老的宫门口,然后宣告使人惊愕的预言:“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必召我的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在所藏的石头上我要安置他的宝座。他必将光华的宝帐支搭在其上…他要得埃及地好像牧人披上外衣,从那里安然而去。”
人看不见灰泥里面的石头;但石头存在那里,不会朽坏。神的话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到二十年之后,站在那里听耶利米预言的人,有人还记得先知的声音萦回在他们的耳中。尼布甲尼撒王于568B.C.征服了埃及。据记载:在此以前,先知被本国反对他的人用石头打死。
人常看环境,过于相信看不见的神,凭了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决定所行的路。因自己的愚昧,必然收取苦果。──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