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暂编注解〕“玛勒堪”:亚扪人所拜的神祇。“迦得之地”属以色列迦得支派,在约但河东,接近亚扪。
“亚扪人”。参看的脚注。其它预言可见于、至7节和至11节。关于亚扪人与犹大的关系,参看和至14节。“玛勒堪”。希伯来文是Malcam,是亚扪人的神,。
「玛勒堪」:为亚扪国神,亦称为「米勒公」或「摩洛」。
玛勒堪: 有人根据“民”这一词,认为这是君王的名字。但是,耶利米也曾使用过摩押的国神基抹(48:7)。因此,此词是指亚扪的民族神“米勒公”,。
亚扪人。他们和摩押人一样,是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的后代,与以色列有亲缘关系。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时,亚扪人占居着位于亚摩利西宏王国北部偏东的外约旦高原。迦得支派占领了西宏的北部领土以后,就与亚扪人相邻了。亚扪人对以色列的敌意似乎特别深。大卫(代上19 20:1-3),约沙法和约坦都曾与他们交战。在耶利米的时代,亚扪人采取了狡猾的策略,先与巴比伦联盟攻击犹太人,后来又试图与犹大结盟攻击巴比伦。耶路撒冷毁灭时,他们非常高兴。后来他们又阴谋杀害基大利。
玛勒堪(malkam )。即米勒公(Milcom ,是亚扪人所拜之神的名字。耶利米在耶48章中多次提到摩押的神基抹,所以把玛勒堪理解成亚扪民族的神是合理的。米勒公据认为就是摩洛。人们把儿童献给他为燔祭(见利1821 见王上117注释 )。
得迦得之地为业。在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迦得的百姓被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掳走,亚扪人显然就占领了他们的土地。
1-6 论亚扪:亚扪与以色列长久以来时有磨擦争战(参士11章 撒上11章 撒下10章 );主前第八世纪先知阿摩司曾谴责亚扪在基列地的暴行;七三三年,约但河东的以色列人为亚述所掳去 ,亚扪趁机占领迦得支派的土地 (参1 ); 迦基米施之役后,亚扪可能也向巴比伦称臣,约雅敬叛变时,亚扪亦助巴比伦联军剿乱; 此外,亚扪亦曾参与五九四年的叛变(参27章 ),五八二(三 )年尼布甲尼撒向亚们、摩押、犹大采取报复(52:30) ,不久亚们再遭亚拉伯族入侵而亡。本章或在亚扪亡国前不久宣告的。
1~6对亚扪的审判:本文是向外邦的第四次预言,对象是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从小女儿所生的便亚米之后裔亚扪。他们居住在约但河东,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事奉民族神(玛勒堪 )(Milcom ),是以色列的宿敌,,。在约雅敬执政期间,他们与摩押、亚兰等国结盟而侵扰犹大。在骤变的国际形势中,犹大一直受到列强的军事威胁,因此,亚扪、摩押等周边敌国的计谋(40:14),足以使百姓怀疑神对以色列的保护。在这种光景中,耶利米预言神必向亚扪报仇,这就表明神是继续眷顾选民以色列的,。
【主前七世纪末亚扪的状况】以首都拉巴为中心的亚扪王国后来虽然受到巴比伦人的支配,其百姓却没有大规模外迁的记录(3节 )。翁默里和希实本遗址的碑文证据,显示亚扪语文直至波斯时代依然在应用之中。在建筑方面也没有中断,遗址并没有主要的毁灭层,而行政建筑物也一直有人使用。此外,即使在波斯时代,所出产的铁器时代第二期的陶器,在风格上也没有突变的迹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玛勒堪】
有关这个亚扪人神名的讨论,可参看:的讨论。这字在希伯来语写成:Milcom 而不是 Molech,是源自「王」字(mlk )。这名大概是指这个神祇是亚扪诸神系统之首。这神祇最经常与以儿童作祭物有关,但本节则是描述亚扪人夺取了一度由以色列迦得支派所控制的土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迦得之地】
有关迦得支派在外约但所分得之地业的范围,可参看:。他们的领土主要是在基列和巴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论亚扪】亚扪与以色列长久以来时有磨擦争战(参士十一章 撒上十一章 撒下十章 );主前第八世纪先知阿摩司曾谴责亚扪在基列地的暴行;七三三年,约但河东的以色列人为亚述所掳去,亚扪趁机占领迦得支派的土地 (参1 ); 迦基米施之役后,亚扪可能也向巴比伦称臣,约雅敬叛变时,亚扪亦助巴比伦联军剿乱; 此外,亚扪亦曾参与五九四年的叛变(参二十七章 ),五八二(三 )年尼布甲尼撒向亚们、摩押、犹大采取报复,不久亚们再遭亚拉伯族入侵而亡。本章或在亚扪亡国前不久宣告的。──《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使人听见打仗的喊声,是攻击亚扪人拉巴的喊声。拉巴要成为乱堆,属她的乡村(原文作“女子” )要被火焚烧。先前得以色列地为业的,此时以色列倒要得他们的地为业。这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拉巴”:亚扪首邑,今名安曼。
“拉巴”。重要的城市;今天的安曼。
「拉巴」:为亚扪京城,乃今约旦首都安曼。
「得以色列地为业」:原文或「把以色列赶走」。
拉巴: 是亚扪的首都,位于约但河东约37公里处。属他的乡村要被火焚烧: 意指战火将笼罩亚扪全地。以色列要占领“先前得以色列地为业的”亚扪,是指目前以色列虽然遭受亚扪的侵扰,但最终必会征服他们。本节暗示,神的百姓不应因仇敌的气焰而丧胆,乃要仰望神的帮助而刚强。在耶路撒冷被毁5年之后,拉巴城被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所摧毁,之后犹大人便移居到这城,从而成就了此预言。
拉巴。即亚扪的首都拉巴亚扪,现为约旦王国的首都安曼。在约旦河东面直线距离36.8公里处。
【拉巴】这个亚扪王国的首都建于卡珥阿山(Jebel Qal'a ),其遗址是在今日约旦的首都安曼市内。考古学家已经勘测,部分遗址也已挖掘。人类在这地点及其邻近地区定居,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 Age )。亚扪虽然好几次受到以色列人的统治,主前六世纪耶路撒冷被毁之后,却试图向北扩张统治范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希实本哪,你要哀号,因为爱地变为荒场。拉巴的居民哪(“居民”原文作“女子” ),要呼喊,以麻布束腰;要哭号,在篱笆中跑来跑去,因玛勒堪和属他的祭司、首领要一同被掳去。」
〔暂编注解〕“希实本”。位于安曼西南面十七英里(27公里 )。“爱地”。地点不详,但不是的艾城。
「希实本」:在亚扪边界,原属摩押,士师时代曾为亚扪所占:
「爱地」:确址不详。
「在篱笆中」:或作「在城墙内」;有学者译作「带着划伤」(48:37)。
希实本啊,你要哀哭: 耶利米原是向亚扪宣告审判,却突然命令摩押的首都希实本要哀哭,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希实本被亚扪所占领。
希实本。见注释。神要这个摩押城市为爱城的遭遇哀哭,也许是预示她也要遭受同样的厄运。
爱城。圣经只在本节提到这个外约旦城市。她可能在希实本附近。
篱笆(gederoth )。又译作“垒圈”,“羊圈”,,指在空地上围出的栅栏。耶利米显然认为亚扪人将放弃所夺取的城市,逃到这些郊野的畜栏里避难。
首领。或玛勒堪(见第1节注释 )。
【希实本、爱地、拉巴的关系】在这默示之中,亚扪和摩押的关系十分明显:两国的首都都接到审判将临的信息。但艾城(和合本「爱地」 )在此提及却似乎是不得其所。艾城(一般认为是特珥 )是在以色列的伯特利附近,与希实本和拉巴都没有直接关系。由于这城的名字是「废墟」的意思,耶利米的警告可能是指同名的另一个地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背道的民哪(“民”原文作“女子” ),你们为何因有山谷,就是水流的山谷夸张呢?为何倚靠财宝说:‘谁能来到我们这里呢?’」
〔暂编注解〕像摩押一样,亚扪的罪是骄傲,因产量丰富的山谷和自己的财富而自夸。
「山谷」:有学者认为此字可解作「力量」;
「水流的力量」指冲猛的力量。
指出了亚扪人骄傲的两个原因:①水流的山谷:亚扪东临阿拉伯沙漠,北傍雅博河,这是防御北部仇敌的天然要寨。这种自然环境,使亚扪心存骄傲;②资财:虽然亚扪位于东部高原地带,降水量却与西部沿海平原相差无几,土地非常肥沃。因此,他们的农业文明比较发达,所积攒的资财多于犹大。亚扪人因着这种地理优势和经济财富而骄傲,忘记了先祖罗得的神,而疯狂地拜偶像。圣徒要察看他们的结局,不至于将终极的盼望和依靠寄托在今世的保障之上。在神之外的和平和富足是短暂而虚妄的。
山谷。外约旦的溪水在深谷流过。在举国干旱之时,这里却一片葱郁。拉巴被称为“水城”。
【】「主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使恐吓从四围的人中临到你们,你们必被赶出,各人一直前往,没有人收聚逃民。」
〔暂编注解〕主万军之耶和华。见注释。
【】「后来我还要使被掳的亚扪人归回。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和华审判以东」
〔暂编注解〕宣告了也曾向埃及和摩押所宣告的关于恢复的预言(48:47)。对外邦人的此番预言,似乎与神拣选以色列而建立自己国度的计划相矛盾。当时,犹大人的选民意识极其强烈,因此他们难以理解神甚至要恢复不义的外邦人而建立国度的心意。然而,本节却表明,神的慈爱并不会局限在某一国家或某一个体身上,乃是会波及所有民族和个体。神拣选以色列,并不是为了单单拯救他们,乃是要借着他们拯救其他的外邦民族,这就是显明在整个救赎史中神的心意。根据这种观点,本节的内容暗示在新约时代,基督将从万国招聚自己的子民来建立教会。
使归回。见注释。
【】「论以东。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提幔中再没有智慧吗?明哲人不再有谋略吗?他们的智慧尽归无有吗?」
〔暂编注解〕以东人以智慧闻名于世(参俄8 )。
提幔……尽归无有吗: 提幔是位于摩押东南部的城邑,居住着以东最为有力的部族。在本节中则是指以东全地,。在这些部族中,似乎有许多像约伯的朋友以利法那样的智者。他们的智慧便使他们骄傲了起来。然而,耶利米却力言,与神掌管历史的护理相比,他们的明哲和智慧,极其苍白无力。这就教导我们世俗的明哲和智慧,不能与神的智慧相比,倘若你滥用明哲和智慧,反而会招致神的审判。真正的智慧应是敬畏神,并且正确地认识神。
以东。以东地又称为“西珥山”,位于摩押南部,从撒烈溪(Zered )向南延伸至阿咯巴湾,包括亚拉巴断层的两岸。亚拉巴是死海南部约旦峡谷的一个地理大断层。亚拉巴的东面是彩色的石灰岩。虽然今天这里是人烟稀少的半沙漠地带,但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以东在圣经时代是人口密集的。其重要性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含有统治者所需要的宝贵的铜矿和铁矿;第二,它控制着从沙漠到巴勒斯坦西部和地中海的贸易通道,还控制着向北进入亚兰的大道。
与摩押人或亚扪人相比,以东人和以色列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是以扫的后代。“以扫就是以东”。所以神命令以色列要优待他们。虽然这两个民族的关系在开始比较友好;但后来却恶化了,彼此为敌。以东看到耶路撒冷城被巴比伦毁灭,就幸灾乐祸。
耶利米针对以东的预言与俄巴底亚的预言有密切的关系。有几个段落惊人地相似,参《俄巴底亚书一》第8节 ,参《俄巴底亚书一》第5-6节 ,参《俄巴底亚书一》1-4节 )。就好像其中的一位作者引用了另一位作者的话。但无法断定谁是原作者。也有可能是两位先知合写的,然后编入各自的著作。
提缦。以东的一个部族,用以扫的孙子提缦的名字来命名。
7~8“以东”。参看俄巴底亚书一的简介。其它预言可见于至14节至15节、、和俄巴底亚书一。“提幔……底但”。参看。
7~17本节至17节这段话和《俄巴底亚书一》的内容十分相似(比较俄8~9节 )。以东国的罪,见《俄巴底亚书一》10~14节。他们不念兄弟之情,在犹大人受国难时,落井下石。“提幔”:以东要邑。
7-22 论以东:这段与俄巴底亚书一有若干平行经文(参48章注 ),皆反映主前五八六年犹大灭亡后两国间的仇恨。原来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时,以东身为兄弟之邦不但没有援助犹大,反而袖手旁观,趁火打劫。,, 俄 )
7~22对以东的审判: 本文是向外邦的第五个预言,对象是以东。以东是以扫的后裔,本应与选民以色列和平共处。但是,他们寄居在如旷野山寨般的西珥山,仇视以色列,,并对以色列的苦难幸灾乐祸。耶利米之所以向以东宣告审判的预言,不仅是为了警告以东,也是为了安慰因将要灭亡的预言(25:1-11)和邻国的侵略而丧胆的犹大。以西结和俄巴底亚(俄1章 )也曾宣告过与本文相似的审判信息。
【主前七世纪末以东的状况】以东从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年间开始已经是亚述的藩属,受亚述的统治到一个世纪后亚述巴尼帕驾崩之时为止。以东很可能于主前六○五年接受了尼布甲尼撒的统治。虽然有些犹大难民在此找到安身之处,耶路撒冷被毁之时,以东显然是袖手旁观,俄11节 )。主前五九四年巴比伦攻打亚扪和摩押的战事似乎对以东也没有什么影响。截至主前五五二年拿波尼度的战役为止,他们很可能一直丝毫无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提幔】
这是一个地理名称,与外约但南部,以波斯拉为首都的王国以东(俄9 ),或其北部同义。以东国可能是在这地区兴起,后来才扩张到南面。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提幔的智慧传统】
请参看的注释。古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智慧,以东人的智慧可能是根据他们对严酷环境的适应能力(见俄3节的注释 ),或招待定期穿越他们领土之商队的圆滑手腕。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底但的居民哪,要转身逃跑,住在深密处,因为我向以扫追讨的时候,必使灾殃临到他。」
〔暂编注解〕“底但”:以东要邑。
「底但」:是亚拉西比城市,因与以东毗邻而来往繁密,先知警告底但人赶紧远避以东,免得灾难来临时受连累。主前第四世纪以东地终沦于亚拉伯人手中。
「以扫」:是以东人的先祖,这里代表以东。
底但的居民: 是亚伯拉罕的妾基土拉所生之底但的后裔,被以东所同化,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住在深密处。就是难以找到的避难之所。独特的岩石结构提供了众多的洞穴和藏身的地方。
底但。着个部族是亚伯拉罕和基土拉所生的底但的后代,以经商而闻名,38:13)。
向以扫追讨的。无疑指将要临到以东的灾祸。
临到。见注释。
【底但】这个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绿洲(现称乌拉〔al-'Ula〕 ),是主前六世纪商队的主要站口。虽然把它与提幔同列,却没有证据显示以东的控制范围延伸到这么南面的地方。然而碑文和陶器的证据,依然表示当地不断有商业活动,有商贾在此定居,甚至可能有政治联系。按照另一个可能,众先知是集体讨论以东和阿拉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摘葡萄的若来到他那里,岂不剩下些葡萄呢?盗贼若夜间而来,岂不毁坏,直到够了呢?」
〔暂编注解〕「岂不毁坏,直到够了呢」:意思是贼也只偷去所要的财物,留下其他的东西;但神却要把以东人赶尽杀绝。
摘葡萄的……盗贼若夜间而来: 喻指将要歼灭以东族的巴比伦。此比喻的深意是,断不会纵容骄傲之徒,必要灭绝他们,18:12,。
摘葡萄的人通常都会有剩下的。盗贼们要前来毁坏个够。但将来的惩罚却是干净利落的。
9~10通常“摘葡萄的”和“盗贼”都会有所保留,不会摘尽或盗尽,但以东将要全然被毁灭。在主前第三世纪,以东被拿巴提人占领了。
【】「我却使以扫赤露,显出他的隐密处,他不能自藏。他的后裔、弟兄、邻舍尽都灭绝,他也归于无有。」
〔暂编注解〕「他也归于无有」:或作「没有人留下(对他说 ):」(11似乎是幸免灾难的生存者对民的承诺 )。
后裔。即儿女或后代。
【】「你撇下孤儿,我必保全他们的命,你的寡妇可以倚靠我。”」
〔暂编注解〕你撇下孤儿……你的寡妇可以倚靠我: 在圣经中,孤儿寡妇与客旅均是受保护的对象。神应许,即便是施行像10节的彻底审判,神也会施怜悯给他们的孤儿和寡妇,而保守他们。即便是在震怒中神也不忘施行怜悯,无论面对怎样的试炼和苦难,圣徒均应该在这种慈爱中心存真实的盼望和安慰。
在彻底毁灭的图面中,先知呼吁战争恐怖的幸存者信靠耶和华。神的惩罚也有积极的意义,就是引人归向祂。
【】「耶和华如此说:“原不该喝那杯的一定要喝。你能尽免刑罚吗?你必不能免,一定要喝!”」
〔暂编注解〕若犹大也不能逃避审判,以东又怎能以为自己会不受审判呢?关于以东的罪,参看至14节。
「杯」:代表神的忿怒和审判 。这里的意思是:那些不应受审判的人尚且被罚,何况你呢?
喝那杯。见;;。
【】「耶和华说:我指着自己起誓,波斯拉必令人惊骇、羞辱、咒诅,并且荒凉。他的一切城邑必变为永远的荒场。”」
〔暂编注解〕“波斯拉”:以东要邑。
“波斯拉”。参看的脚注。
「波斯拉」:是以东的京城,与48:24之波斯拉有别。
波斯拉: 位于毗特拉北部约48公里处,三面都是险峻的山谷,是百攻不破的要寨,也是以东最坚固的城邑。此地的荒凉暗示以东全地都要成为荒场。
指着自己起誓。。
波斯拉。一般认为是Buseirah,位于死海东南22英里处。显然与的波斯拉不是同一座城市。
【波斯拉】位于王道西侧,以及通往亚拉巴河(Wadi Arabah )之西方商道旁边的波斯拉(现代之布塞拉 ),是以东的首都。考古学家证实尼布甲尼撒年间,此地没有毁灭的迹象。导致耶路撒冷被毁的冲突,以东能够置身事外。可是却有证据显示在主前五五○年之后,拿波尼度的战役和波斯的统治导致此地的文化发生转变。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从耶和华那里听见信息,并有使者被差往列国去,说:“你们聚集来攻击以东,要起来争战。」
【】「我使他在列国中为最小,在世人中被藐视。」
【】「住在山穴中据守山顶的啊,论到你的威吓,你因心中的狂傲自欺,你虽如大鹰高高搭窝,我却从那里拉下你来。这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与本节十分接近的平行经文可见于。另参看那里的脚注。
「山穴」:参俄3注。
山穴、山顶: 生动地描述了以东的地形。这些地理优势使以东变得自高自傲,不可一世。但是骄傲却欺骗了他们自己。由此可知,深深扎根于圣徒内心深处的谦卑,是最高坚固的堡垒,也是最好的武器,<43:2,谦卑和骄傲>。
山穴(sela` )。耶利米在这里可能是指西拉(后称皮特拉 “岩石”之意 )。它位于死海以南50英里处,实际上是指一座在天然凹地中难以攻破的山寨。其唯一的对外通道就是狭窄的锡克(Sîq )谷,在30.5至48.8米高的峭壁间蜿蜒延伸达2公里。
【】「以东必令人惊骇;凡经过的人,就受惊骇,又因她一切的灾祸嗤笑。」
〔暂编注解〕一切的灾祸。参针对耶路撒冷的预言。关于以东,见第7节注释。
【】「耶和华说:必无人住在那里,也无人在其中寄居。要像所多玛、蛾摩拉和邻近的城邑倾覆的时候一样。」
〔暂编注解〕所多玛、蛾摩拉二城在亚伯拉罕时代已存,因为罪恶极大而被神毁灭。
所多玛和蛾摩拉: 参见。
【】「仇敌必像狮子从约旦河边的丛林上来,攻击坚固的居所。转眼之间,我要使以东人逃跑离开这地。谁蒙拣选,我就派谁治理这地。谁能比我呢?谁能给我定规日期呢?有何牧人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
〔暂编注解〕约但河旁森林浓密,是猛兽藏匿的地方。
「约但河边的丛林」:见12:5注。
「居所」:应作「牧场」,这里形容狮子突袭羊群的情景。
「谁蒙拣选,我就派谁治理这地」:有学者译作「我要取去最上好的羊」。
「给我定规日期」:或「把我传来审讯」或「向我挑战」。
像狮子从约旦河边的丛林上来: 每逢雨季,约旦河就会像尼罗河或幼发拉底河那样泛滥。当江河泛滥之时,在约旦河丛林中捕捉食物的狮子,就会为了保存性命而逃往高处。耶利米根据这一点而比喻巴比伦军队将遵照神的护理而毁灭以东。B.C.582,巴比伦攻陷了以东,从而成就了此预言。
像狮子上来。19-21节实际上与是一样的。但那里是针对巴比伦的。
约旦河边的丛树(ge''on hayyarden )。“约旦的威严”。一些人认为耶利米指的是洪汛季节里约旦河的涨水。但本节既是指狮子的藏身处,所以理解为河边的杨柳,柽柳和藤蔓更加合理一些(见耶125注释 )
谁能比我呢?本句的意思不明确。神在这里似乎说自己主宰着降在以东的一切灾祸。这对于受到惩罚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因为不管他们的环境多么恶劣,都有神的手在执掌着他们的命运。
19~22神没有应许以东将来会得到复兴。由于土地被拿巴提人占领了,以东人要移居到犹大南部,称为以土买人,并且不再是一个独特的民族。
【】「你们要听耶和华攻击以东所说的谋略,和他攻击提幔居民所定的旨意。仇敌定要将他们群众微弱的拉去,定要使他们的居所荒凉。」
〔暂编注解〕「提幔」:见俄9注。
「群众微弱的」:原指「幼嫩的羊群」。
「使他们的居所荒凉」:指使羊群惊慌。
微弱的: 指以东百姓将会像羊羔一样,无力地被巴比伦军队所掳去。这种光景与16节所描绘的狂傲,形成鲜明的对照。即使拥有强有力的权势和能力,在神面前,也只能是苍白无力的羔羊,。因此,依靠世人是最为愚蠢的举动。
提幔。见7节注释。
仇敌定将他们群众赢弱的掠去。拉比们把这句解读为“群众中微弱的要将他们掠去”,指后来西部地区被耶利米时代相对弱小的波斯人所征服。但更加合理的解释是把“微弱的”视为动词的宾语,指以东民族的完全被掳,与本节的最后一句相一致。
【】「因他们仆倒的声音,地就震动。人在红海那里必听见呼喊的声音。」
〔暂编注解〕在红海那里必听见呼喊的声音: 红海离以东约有200多公里,在红海闻听以东的灭亡之声,指以东的灭亡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国际社会。换言之,以东原本看似很安全,却突然遭到了毁灭,这就使列邦陷入恐惧和担忧。尽管如此,周边国家还是未能把握以东灭亡的原因,仍然重蹈了以东的覆辙。4年之后,即B.C.568,临近“红海”的埃及,也因巴比伦的侵略而成为荒场。
本节的原文十分生动。以东在强盛的时候,其南部的边界一直延伸到红海东北端的阿咯巴湾。本节说痛苦的呼声要传到这个受劫掠国家的尽头。
【】「仇敌必如大鹰飞起,展开翅膀攻击波斯拉。到那日,以东的勇士心中疼痛,如临产的妇人。”」
〔暂编注解〕波斯拉。见第13节注释。
【】「论大马士革:“哈马和亚珥拔蒙羞,因他们听见凶恶的信息就消化了。海上有忧愁,不得平静。」
〔暂编注解〕“大马色”。叙利亚的首都。“哈马”。位于奥朗底(Orontes )河上的一座城,在大马色以北约壹百一十英里(177公里 )。“亚珥拔”。在阿勒坡(Aleppo )西北面约贰一十英里(32公里 )。虽然大马色在主前732年败于亚述,本段的背景却与尼布甲尼撒征服这地区有关。
「海上有忧愁」:有学者译作「好像激荡的海」。
海上有忧愁: 字面意义是“如波涛澎湃的海,因恐慌而无法平静”。这意指巴比伦军队的入侵使亚兰极度不安。
大马士革。是近东最古老的人口长期聚居的城市之一,在前黎巴嫩山脉以东宽阔的高原上,位于法帕(Pharpar )河和阿巴纳(Abana )河富饶的绿洲中,先后被大卫和耶罗波安二世攻占。但在以色列王国分裂的大部分时期,大马士革是一个重要的亚兰族国家的首都。它最后在公元前733年或732年被亚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所征服,丧失了主权。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其政治地位相对次要。除了耶利米在的叙述,和;47:16-18;48:1的偶然提到以外,在以色列流亡时期,圣经中再也没有提到大马士革。但大马士革依然是重要的贸易中心。它位于两条主要贸易通道的交汇处。一,海路是从埃及向北沿着地中海海岸线,经米吉多和加利利海,穿过巴勒斯坦北部。二,陆路大道是穿越沙漠的,从阿拉伯和以东向北经过外约旦地区。这两条路线在大马十革会合,然后穿过沙漠到达美索不达米亚。所以亚兰人是近东的贸易大族,而腓尼基人则以海上贸易而著称。
哈马。位于奥伦梯斯(Orontes )河边,大马士革以北188.8公里处,在亚述碑文中为阿马图(Amâttu ) 和哈马图(Hammâtu )。
亚珥拔。现为俄法特(Tell Erfâd ),在哈巴以北约152公里,阿勒颇以北于30.4公里,在亚述碑文中为阿巴达(Arpadda )。哈马和亚珥拔经常同时提到,19:13,,36:19)。
23-27 论大马色:大马色原为亚兰的首都,哈马、亚珥拔是大马色以北的两个城邦,主前七三二年亚兰亡于亚述 , 六○九年亚述亡后,这三个城市或暂获独立,迦基米施之后再成为巴比伦附庸,本预言或即描述巴比伦大军进入哈马、亚珥拔时,消息传到大马色,居民惊惶失色,未作任何抵抗即弃城而逃,以及大军过后,城市被毁的凄凉景况。另一可能的解释是大马色沦陷,哈马和亚珥拔接到消息后士气大减,人心惶惶。
23~27对大马士革的审判: 本文是向列邦的第六个预言,其对象是大马士革。大马士革是亚兰的首都,代表亚兰全地。大马士革位于黎巴嫩(Anti Lebanon )山脉的东部山脚,其西南面是海拔2,850米的黑门山。作为交通中心,大马士革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商业、宗教要地。江水和运河使国土比较肥沃,其领土也要比以色列的其他周边国家宽广。自统一王国分裂后,大马士革一直都是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的竞争对象,6:24)。亚兰曾为了入侵犹大,而与北国以色列缔结同盟,。耶利米向大马士革宣告了向其他周边国家所宣告的审判。
23~29本节至29节论亚兰国灾祸。“大马色”:亚兰国首邑。其他二城皆为亚兰国要邑。
【主前七世纪末大马色的状况】亚述帝国崩溃后,可以假定亚兰(即叙利亚 首都大马色 )暂时恢复独立。但和其他小国一样,主前六○五年之后又要接受巴比伦的统治。至于此后大马色或亚兰的角色和地位,经外史料却没有进一步的证据,在现代的大马色(大马士革 )城也不能进行挖掘。本默示只提叙利亚的城市,显示这个国家可能已经支离破碎,而这些地方的军队亦挑起了先知和耶和华的怒火,出言攻击他们。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哈马和亚珥拔】
哈马位于叙利亚中部奥朗底河畔,大马色以北约壹百三十哩。此地有悠久的历史,主前第三千年纪的埃卜拉文献已经把它形容为商业和行政的中心。亚珥拔(里法特遗址〔Tell Rifaat〕 )是叙利亚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哈马一样,在被亚述征服之前都是素有影响力。亚述年表中经常提及这两个地方,但它们的势力和间歇性的作乱活动,到了主前八世纪末都已消灭。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论大马色】大马色原为亚兰的首都,哈马、亚珥拔是大马色以北的两个城邦,主前七三二年亚兰亡于亚述 , 六○九年亚述亡后,这三个城市或暂获独立,迦基米施之后再成为巴比伦附庸,本预言或即描述巴比伦大军进入哈马、亚珥拔时,消息传到大马色,居民惊惶失色,未作任何抵抗即弃城而逃,以及大军过后,城市被毁的凄凉景况。另一可能的解释是大马色沦陷,哈马和亚珥拔接到消息后士气大减,人心惶惶。──《串珠圣经注释》
【】「大马士革发软,转身逃跑。战兢将她捉住,痛苦忧愁将她抓住,如产难的妇人一样。」
〔暂编注解〕大马士革发软,转身逃跑: 用拟人手法指出,面对代神施行审判的巴比伦军队,亚兰人失去抵抗的勇气而逃之夭夭。
【】「我所喜乐可称赞的城,为何被撇弃了呢?」
〔暂编注解〕「我所喜乐可称赞的城」:可根据古译本译作「满有喜乐和歌颂的城」。
我所喜乐可称赞的城: 这句话可译作“著名之都,宴乐之城”,并非说大马士革为颂赞神的城。这句话象征亚兰人因着辽阔的国土和经济上的富足而沉迷于各样的快乐之中,今天亦然。有些人忘记了这世界的所有快乐均都短暂,末后必有神施行审判的事实。他们必会像大马士革一样,因神突如其来的惩戒而倍受痛苦,,。
【】「她的少年人,必仆倒在街上。当那日,一切兵丁必默默无声。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26~27亚兰遭到灭亡的惨状如下:①少年人必仆倒在街上:少年人是背负国家重任的生力军,他们的跌倒,意味着国运的暗淡;②烈火将吞没大马士革城和宫殿。宫殿是各种罪恶和残忍之举的根据地,他们也在此策划了侵扰神百姓的阴谋。因此,这就蕴含了神剪除罪恶之源的坚决意志。可见,因肆行罪恶而被神离弃的国家,即便他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军事制度何等强大和健全,也终必灭亡。正如此预言,B.C.605大马士革沦为巴比伦的附属国。
【】「我必在大马士革城中使火着起,烧灭便哈达的宫殿。”」
〔暂编注解〕“便哈达”:亚兰王的称号。
「城」:原指城墙。
「便哈达」:是数位亚兰王的名字。
「宫殿」:或作「堡垒」。
。“便哈达”直译是“哈达的儿子”。哈达是亚兰人的神。便哈达是大马士革国王常用的名字,20:1,,。这里似乎是泛指亚兰王。
【便哈达的宫殿】正如以色列国以暗利为名(米沙碑文和亚述年表都如此称呼北国 ),联合王国和后来的犹大国以大卫为名(但遗址的哈薛碑文 )一样,便哈达一名亦与亚兰的统治家族有关。主前七、八世纪并没有一位君王是这个名字,但传统的作法是继续沿用开国统治者的名字,来描述国家或其资源。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攻打的基达和夏琐的诸国。耶和华如此说:“迦勒底人哪,起来上基达去,毁灭东方人。」
〔暂编注解〕尼布甲尼撒王攻打亚拉伯人是在主前599年。“基达”、“夏琐”都是亚拉伯城邑。这里的“夏琐”不同在巴勒斯坦地北方的夏琐。“东方人”指亚拉伯人。
「夏琐」:并非指加利利的城市,此字原文即「村庄」,这里是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区名称。
基达。是以实玛利的后裔,和耶48;49章所提到的摩押,亚扪和以东人一样,与以色列有亲缘关系。他们似乎以弓箭手著称。说他们在草原过着游牧生活。根据,他们的故乡在阿拉伯。所以这里说他们是“东方人”(bene-qedem )。这是阿拉伯沙漠居民的常用呼呼,,,8:10,,。
夏琐。《旧约》提到好几个夏琐,15:23-25,,似乎都在约旦河西面。而本节的夏琐似乎在巴勒斯坦东部。有人认为夏琐(chasor )可能源于chaser (“无墙的城” “村庄” )。在“基达人居住的村庄”中,“村庄”就是来自chaser 。因此本节的夏琐是泛指住在村庄里的阿拉伯人,与他们被称为基达的游牧邻居形成对比。
28~33这段所谈到的是一些居住在旷野的游牧民族,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99年的一次战役中曾试图制服他们。“基达”是这些亚拉伯部落之一,,。这“夏琐”是一个旷野地区,不是巴勒斯坦北部的城。
28-33 论亚拉伯部落:基达、夏琐为定居叙利亚沙漠地区的亚拉伯游牧民族,本臣属亚述帝国,亚述亡后,这些亚拉伯部族不断骚扰巴比伦,主前五九八年尼布甲尼撒南下攻打犹大,顺道征服基达、夏琐。
28~33对基达和夏琐的审判: 本文是对列邦的第七个预言,其对象是基达和夏琐。基达是游牧民,居住在大马士革东南部,亦即巴勒斯担东部的阿拉伯沙漠,他们大量牧羊,与临近的港口城市推罗、西顿进行贸易往来,从而积累了许多财富。并且,他们拥有许多优秀的射箭手,国家虽小却有着极大的国际影响力。关于夏琐,没有确凿的资料,耶利米既然在同一处论到此二国,夏琐可能与基达相似。耶利米向基达和夏琐宣告巴比伦将要审判他们,由此可知:①推崇物质的唯物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所具有的危险性;②神的惩罚不仅会临到侵扰选民的民族,也会普遍地临到违背神旨意的所有人。
【基达】基达是阿拉伯半岛北部的部落之一。它的名字在亚述和新巴比伦的文献中出现,显示他们是个特别强盛的部族。本节所指的事件,可能是主前五九九至五九八年尼布甲尼撒入侵阿拉伯半岛的那个战役。它可能实际是指行军的地理限度,正如经文亦限制所针对的民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夏琐】
本节的夏琐是指夏泽尔人(h]as]erim ),不是上加利利地区的夏琐城。这个沙漠部落可能就是中尼革的居民。尼布甲尼撒试图平靖并并吞阿拉伯半岛北部地区的战役,当会以他们为攻击对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论亚拉伯部落】基达、夏琐为定居叙利亚沙漠地区的亚拉伯游牧民族,本臣属亚述帝国,亚述亡后,这些亚拉伯部族不断骚扰巴比伦,主前五九八年尼布甲尼撒南下攻打犹大,顺道征服基达、夏琐。──《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的帐棚和羊群都要夺去,将幔子和一切器皿,并骆驼为自己掠去。人向他们喊着说,四围都有惊吓。”」
【】「耶和华说:“夏琐的居民哪,要逃奔远方,住在深密处。因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设计谋害你们,起意攻击你们。”」
〔暂编注解〕逃奔远方,住在深处: 用反讽的手法表现了神已定意要使用巴比伦军队毁灭夏琐,因此即便他们隐藏在再深的地方,也都无法逃脱神的审判。任何人也不能躲避全知全能之神的眼目。
【】「耶和华说:“迦勒底人哪,起来,上安逸无虑的居民那里去,他们是无门无闩,独自居住的。」
〔暂编注解〕安逸无虑的居民……独自居住的: 指夏琐人的生活极其安逸。他们生活在几乎不受外敌侵略的沙漠中,经济上也没有缺乏,所以全然没有采取抵御外敌入侵的措施。神向夏琐宣告审判的事实告诉我们,神不仅会审判特意修筑坚固城邑而恣意犯罪的大马士革(23-27节 ),也会审判因过于相信地理优势,而没有预备突发情况的夏琐。若将这一点应用到信仰生活中,前者是指忠于祷告和礼拜,却不付诸行为的信仰;后者是指不忠于祷告和礼拜,却盲目地确信因信得救的信仰。正如大马士革与夏琐均遭到灭亡一样,这两种信仰生活均有失败的危险。
起来。耶利米指的是入侵的巴比伦人。
安逸无虑的(shelew )。阿拉伯人过着比较自由,没有设防的游牧生活,不像定居下来的民族。
【】「他们的骆驼必成为掠物;他们众多的牲畜必成为掳物。我必将剃周围头发的人分散四方(“方”原文作“风” ),使灾殃从四围临到他们。这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剃周围头发”是一种异教风俗。
「剃周围头发的」:参9:26注。
剃周围头发的人: 指夏琐人,剃头是与拜偶像有关的他们特有的风俗(9:26)。可以说,本节讲述了神对拜偶像者的惩罚。神曾警告以色列,不可像外邦人那样剃周围的头发。
周围。见注释。
【】「夏琐必成为野狗的住处,永远凄凉。必无人住在那里,也无人在其中寄居。”」
〔暂编注解〕永远: B.C.598,夏琐因尼布甲尼撒的侵略而灭亡,从此便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这就严重地警告了耽于世俗快乐的人。
野狗(tannim )。“嚎叫的兽”。在圣经常与中荒凉的城市相联系,,10:22,51:37)。KJV版译为“龙”,似乎是把tannim 和tannin 混淆了。tannin 意为“蛇”或“大鱼”,51:9)。
永远凄凉。夏琐(见28节 )消失得无影无踪,证明了预言的准确性。
【野狗】将荒凉或无人居住的地方形容为野狗的住处,,是圣经──特别是耶利米书,──惯常的作法。这些食腐动物只会经常在沙漠中出没。本节特别可圈可点之处,是尼布甲尼撒的战役会将本来荒凉的沙漠地带,变为完全不宜居住的所在。埃及奈费尔提蒂的异象,和美索不达米亚苏美人的《吾珥被毁悼词》,都有类似的描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犹大王西底家登基的时候,耶和华论以拦的话临到先知耶利米说:」
〔暂编注解〕时为主前597年。以拦在巴比伦东部。
“以拦”。位于巴比伦尼亚以东,即今天的伊朗。以拦人有一段既长且重要的历史,但到了耶利米的时代,他们大部分已被波斯人同化了。“西底家”在主前597年开始执政。
以拦。占据着巴比伦东面的高原。现为伊朗西部。以拦被亚述巴尼拔(约公元前669年–627 )所率的亚述人所征服,后来又被尼布甲尼撒统治时的新巴比伦帝国所吞并。
登基。公元前597年,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以后不久,先知发出了这个预言。当时尼布甲尼撒带走了约雅斤,王室成员,许多士兵和工匠。随后巴比伦王任命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继位。这个有关以拦的预言对被掳到巴比伦的许多犹太人非常重要。因为那时他们与以拦人的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了。
这个预言是在耶利米个人面临严竣考验的时候发出的。当时他也向派往西底家的外国使节发出信息(见耶27章 。
该预言应验的细节缺乏足够的历史资料。和以东的情况一样(见俄15-17 ),某些内容与以色列将来的荣耀有关,不过这荣耀是有条件的。
34-39 论以拦:以拦在巴比伦东方,今伊朗西南方,古代是米所波大米一个举足轻重的民族,主前第七世纪为亚述所征服。据巴比伦年表的一残简所示,主前约五九六年以后,尼布甲尼撒与以拦间曾起冲突,而本段预言的时间表明是五九七年西底家登基时,或即针对这次冲突而发。
34~39对以拦的审判: 本文是对列邦的第八个预言,对象是位于波斯北部即巴比伦东部山脉的以拦。自B.C.12世纪起,他们开始在中东地区扩大势力,于B.C.8世纪建立了独立国家。以拦拥有许多好射手,曾利用武力与亚述结盟而攻打耶路撒冷。B.C.640,他们被亚述王所征服,沦落为再也不能影响周边国家的弱小国家。耶利米向以拦宣布预言约在B.C.597,此时以拦已势微,对他们宣告审判并不是因他们与犹大的关系。大部分学者根据35节,支持他们是因过于信赖“弓”即武力而遭到灭亡的学说。这一点也可以应用在今日的有些圣徒身上,他们因过于信赖武力、权力、知识、外表而远离神。亦即,出于人心的骄傲必会招来败亡。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信赖,只要它超过了对创造并治理万物之神的信靠,就都是偶像崇拜。
【主前七世纪末以拦的状况】以拦占据了底格里斯河东面,伊朗高原的绝大部分地方。主前七世纪很多的时候,以拦诸王都是巴比伦的盟友,并肩对抗亚述人。按照《巴比伦年鉴》的记述,从米罗达巴拉但年间开始,他们提供了许多帮助。亚述巴尼帕的年表记载了主前六四○年以拦首都书珊被攻取的经过。他们的财宝有系统地被洗劫一空,其神祇亦被掳去。从他们如何对待以拦王的遗骸,就可看出亚述人是如何怒气填膺。尸体用盐腌存运到尼尼微火化,然后在风中扬灰。虽然亚述满怀敌意,另一个以拦王朝却在亚述巴尼帕死后成立,继续在书珊统治,直到主前六世纪中叶,在古列之下与玛代和波斯合并为止。拿布波拉撒在迦基米施之役以前与玛代结盟,又开始与以拦疏远,都是助长此事的因素。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论以拦】
以拦在巴比伦东方,今伊朗西南方,古代是米所波大米一个举足轻重的民族,主前第七世纪为亚述所征服。据巴比伦年表的一残简所示,
主前约五九六年以后,尼布甲尼撒与以拦间曾起冲突,而本段预言的时间表明是五九七年西底家登基时,或即针对这次冲突而发。
──《串珠圣经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必折断以拦人的弓,就是他们为首的权力。」
〔暂编注解〕以拦素以强劲的弓手闻名, 他们曾为亚述,波斯军队的佣兵。
「为首的权力」:指军事力量的主干。代表掌权和征服。
弓。以拦人以弓箭术闻名。
【】「我要使四风从天的四方刮来,临到以拦人,将他们分散四方(“方”原文作“风” )。这被赶散的人,没有一国不到的。」
〔暂编注解〕「四方」:代表强国。
风从天的四方刮来: 暗示审判以拦的巴比伦军队将非常庞大,而且这审判将来自神。
【】「耶和华说:“我必使以拦人在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面前惊惶,我也必使灾祸,就是我的烈怒临到他们;又必使刀剑追杀他们,直到将他们灭尽。」
【】「我要在以拦设立我的宝座,从那里除灭君王和首领。这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设立我的宝座」:代表掌权和征服。
设立我的宝座。比喻耶和华将主宰以拦的事务,。
【】「“到末后,我还要使被掳的以拦人归回。这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有关以拦的复兴,史载不详。
到末后……归回: 像对埃及、亚扪、摩押一样,亦宣告了恢复的预言。此预言暗示外邦人最终因着弥赛亚而得救,。
还要将……归回。见注释。
【思想问题(第49章 )】
1本章1-2节对国际间边界问题的争执与行动有何评论?另; 。
2亚扪人要受的惩罚与他们的恶行,自恃如何相应?
3神如何以鹰的比喻分别描述以东的尊荣及衰落?见16, 22节。20节特别提及神的谋略,这对以东人为何分外意义深长?
4亚兰、基达、夏琐及以拦人所夸耀的事物,如何在神面前站立不住?本章没有记载这四种人的恶行,这是否表示神说的「谁蒙拣选,我就派谁治理这地」(19 )没有理由可言,邦国的败亡有时完全是神兴之所至的结果。
──《串珠圣经注释》
【】
【大鹰被拉下】「住在深密处。」
这些话是呼唤以东人,叫他们退居在岩石的洞穴中。他们越在深处躲藏,越有安全,不致被侵略者所袭。
我们应住在神平安的深密处——神的平安那么深切,实在无法测度与解释。逃难者若退到深密处,没有被狼追逐,就有安全,世人不会明白平安的奥秘,但是信徒知道这途径,而且也在隐藏之处。他可像主那样安睡,虽然浪涛在翻腾,也不受惊。
我们应住在神同在的深密处——藏在神里面,不受外界周围的熙扰烦杂。在日内瓦湖水平静的深水,可以看见它的幽美,这是隆尼河(Rhone )所没有的,几句匆促的祷告语句是无济于事的,登山要用整天的时间,才可到达胜境。
我们应住在心灵的深密之处——不要只在生命的外表,而要入里面,神在那里等着你,祂不会在殿的外院。这世界充满着混乱,要学习安静。心灵的健康不只等时间,仰望神,真正的恒忍要有祷告与内在的静修,有深的体验,摆脱恶者的诱惑,使我们完全无动于衷。
──迈尔《珍贵的片刻》
「你虽如大鹰高高搭窝,我却从那里拉下你来。」
大鹰是高飞的猛禽,傲立雄视,不可一世,可以攫取弱小的动物为食。它在岩石的高处搭窝,占住山头,很少受到人兽的侵扰,安稳居住。
诗人所羡慕的是,在神的祭坛那里,“麻雀为自己找着房屋,燕子为自己找着菢雏之窝”。弱小的雀鸟,代表知道投靠神的,就得神的看顾,“若是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
以东住在山崖凿成的石窟中,自己以为险固安全,总不会被人攻占,所以骄傲自夸。他因为有靠山,也就并不“向山举目”。但有一天,审判要临到他:我从耶和华那里听见信息,并有使者被差往列国去说:“你们聚集来攻击以东,要起来争战。我要使它在列国中为最小,在世人中被藐视。住在山穴中,据守山顶的啊!论到你的威吓,你因心中的狂傲自欺;你虽如大鹰高高搭窝,我却从那里拉下你来。”
先知的信息是,耶和华在列国之上掌权。这里透露出灵界的隐秘:世上的领袖们多疑好战,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耀,或争取资源利益,不合理的扩张权力,背后有一个动力,就是有奉耶和华差的“使者”,有时是借用恶灵,在激动他们,为了成就神至高的旨意。先知米该雅的话,亚哈王听来刺耳;其实还不仅是讥讽和拟想,而是灵界的实际。
倚恃自己的人,问题出在他只想到他自己,而不能够知己知彼。他以为自己居高稳固,“如大鹰高高搭窝”,却不知道仇敌也能“如大鹰飞起,展开翅膀”,居高俯冲攻击他。耶路撒冷被毁灭的时候,以东表现的不是兄弟情谊,却是趁火打劫(俄巴底亚书一 )。在巴比伦王朝后不久,以东产葡萄的首邑波斯拉,就成为神审判的酒醡。以东被阿拉伯人所征服,再没有恢复成国;在希腊时代以后,被称为“以土买”。新约最有名的以土买人希律王,仍然是犹太人的仇敌。
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的有限,降服在神大能的手下,不可以占山头,凭仗地位自夸,仿佛没有神,没有审判。耶和华说:“谁蒙拣选,我就派谁治理这地…有何牧人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认识神的权能,可以保持谦卑。──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