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暂编注解〕耶和华的话。见注释。
巴比伦。与针对以色列周围国家的预言相比,耶利米关于巴比伦的预言是最长的(50:1-51)。当时的巴比伦在近东地区处于统治地位,是犹大人民的主要敌人。其它国家经常骚扰犹大,而巴比伦则征服和毁灭了她。这段预言显然是在西底家第四年发出的,也就是公元前594年秋到593年秋。
一些人感到奇怪:耶利米的方针既是敦促与巴比伦合作,在这危急关头却对巴比伦发出这么强硬的预言。答案似乎是:这段预言不是为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而发的。耶利米力曾劝他们要效忠于巴比伦。这段预言是为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人而发的,51:60-64)。如果信息传到了巴比伦人耳中,就是警告他们:由于他们没有完全与上天的计划配合,耶和华将惩罚和毁灭他们。对于被掳的犹太人来说,那是保证神不会忘记他们所受的苦难;有朝一日他们将得到复兴。
1~3预言巴比伦的灭亡: 巴比伦民族和他们事奉的偶像,亦即彼勒、米罗达及各种神像,均会遭到灭亡。这意指神不仅审判巴比伦所犯的罪恶,而且也会审判使他们犯罪的虚假偶像。追根究底,神对巴比伦的审判,是为了要剪除假神的公义之举。事实上,神的最终攻击目标是撒旦。此预言宣告于B.C.590,成就于B.C.539。而本文的时态却是现在进行时。耶利米非常清晰地看到巴比伦的灭亡,为了使预言更加生动鲜活,他使用了这种时态。
50-51章论巴比伦:有些学者认为这两章非出于耶利米之手,主要原因是 : 根据27-29章的记载 , 西底家第四年(51:59) 耶利米正与那些预言巴比伦的轭即将折断的假先知对抗,并且他还劝第一次被掳者应作久居巴比伦的打算,似乎不太能可如51:59-64所说同时又预言巴比伦将临毁灭 。但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两章乃是先知对巴比伦原有的信息(参25章 )之扩充,是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后他在 (50:28) 埃及地受默示的, 后来被编辑加在51:59之前。
论及巴比伦的篇幅虽长,但不外围绕一个主题而反复申述,即巴比伦的灭亡与以色列的复兴。巴比伦原是神手中的工具,为要实现神的计划,但他却骄傲自大,残忍凶暴以致罪恶滔天,所以神必要向他施行报应;「他怎样待人,人也要怎样待他」(50:15-,51:6-10),巴比伦也要遭受无怜惜的灭绝。
50:1~51:64预言对巴比伦的审判: 本文是对列邦的第九个预言,其对象是巴比伦。B.C.612,巴比伦歼灭了亚述帝国,从而以新兴势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势力极其强大,波及中东地区和欧洲东南部。新兴帝国巴比伦在急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神仆人的角色,审判直接侵扰以色列的周边国家和虽与以色列无关却恣行罪恶的国家。但是,在本文他却成为神的审判对象。这或许是为了安慰被掳的以色列,但更自然的解释则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因神赐给他们以施行审判的力量(军事、经济力量等 )而骄傲了起来。巴比伦所执行的历史性任务和他们的失败告诉我们,那些自称神仆人的圣徒应当认识到,神赋予恩赐是为了作神的工作,而不是为了使人自夸或非难其他圣徒。耶利米在突出巴比伦的灭亡这一主题之时,多次论及与以色列恢复有关的内容,从而使苦难中的以色列心存盼望。与恢复有关的主要内容是(50:4-8,51:15-19)。本文的预言采用诗歌体裁,历史叙述采用散文体裁。
【】「你们要在万国中传扬报告,竖立大旗,要报告,不可隐瞒,说:“巴比伦被攻取,彼勒蒙羞,米罗达惊惶。巴比伦的神像都蒙羞,他的偶像都惊惶。」
〔暂编注解〕“彼勒”、“米罗达”都是巴比伦人的神祇。
“彼勒”。意思是“主”,这时,彼勒是指巴比伦的大神明“米罗达”(玛尔杜克 ),巴比伦人认为他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
「竖立大旗」:古人于战事发时在山顶或高处竖起讯号,以召集军队备战,或提出战事的警报。
「彼勒」:是巴比伦的至高神「米罗达」(即玛杜克 )的称号,两者并列是诗体对称句中常见的现象。
彼勒……米罗达。巴比伦语“彼勒”(bêlu “主” 即希伯来语的ba`al ),是对巴比伦主神马杜克(本节称为“米罗达” )的称呼。耶利米多次提到周围国家及其假神所面临的惩罚(46:25,48:7-13,。
巴比伦关于马杜克的神话在某些方面与圣经的记载相似。巴比伦人的创世记(Enûma elish )说在创世以前,天上曾发生了一场大仗。万神之王的马杜克战胜和杀死了混沌中的天后提阿玛(Ti''ämat ),用她的身体造了天地,再用另一位神的血造了人类来事奉众神。鉴于这个故事与耶和华和路锡甫有关创造人类的争战有点相似,耶利米预言说“米罗达惊惶”,就特别有意义了。
【巴比伦沦陷】耶利米所预言的巴比伦沦陷,要到主前五三九年,波斯王古列攻取这城之时才成为事实。希罗多德记载波斯人将幼发拉底河的河水改道,然后从它的无数水道之一进城。但即使如此,这城也没有被毁或劫掠,因为古列取城是得到了主神玛尔杜克的祭司和其他巴比伦居民的协助,理由是他们不满拿波尼度的统治(古列圆柱保存了波斯人对这些事件的记载 ,。由于耶利米的默示并没有指名提到古列,可以假定这些材料是在巴比伦失陷之前撰写、编纂的。他亦在其他经文宣讲过巴比伦人被灭,被掳者归回的事,。因此在这一组攻击列国的默示之中,巴比伦灭亡十分合理地被视作耶和华最大的成就,犹大百姓最大的益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彼勒和米罗达】
彼勒是亚喀得诸神系统中至高神祇的头衔,截至主前第二千年纪初叶,这神祇是恩里勒(尼普尔城的守护神 )。巴比伦在美索不达米亚中成为为首的城市之后,这头衔转到了巴比伦的守护神玛尔杜克(和合本「米罗达」 )身上。这个神祇至高地位的继承,可见于玛尔杜克在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的引言中。两篇著作都是说玛尔杜克是靠作战功勋和其他神明的旨意,才争取到这个阶级。如此,亚述人和巴比伦人都继续沿用彼勒玛尔杜克一名,而他的新年节期亦成了庆祝复得丰饶和生命的典礼。甚至连波斯王古列,亦认为自己得以登峰造极,攻取巴比伦城,是拜彼勒玛尔杜克所赐。彼勒在西北闪族的诸神系统中,就等于是巴力。巴力就是「主」的意思。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有一国从北方上来攻击巴比伦,是指何国?】
答:先知耶利米在异象中,豫言巴比伦必要受惩罚,被攻取;彼勒为巴比伦守护神,亦名米罗达,即日神,都要蒙羞惊惶。「因有一国从北方上来」攻击巴比伦,这是一种隐藏的说法,乃暗示在北方潜伏的凶兆,或者就是指波斯的征服者,因为玛代波斯是在巴比伦之北方。巴比伦受到北方联合大国的攻击,使地荒凉,无人居住,人畜都要逃走,遭到毁灭的地步,。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因有一国从北方上来攻击他,使他的地荒凉,无人居住,连人带牲畜都逃走了。”」
「有一国从北方上来」:是耶利米对犹大宣告信息时的惯用字眼,,,,,,,最初它的意义模糊,后来证实是指「巴比伦」而言;本段的「北方」意思亦是馍糊不清,,甚至先知本人也可能不全知道这外来的侵略势力究竟为何 , 按一般理解,巴比伦亡于波斯王古列,。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一国”:在巴比伦北方的玛代国。主前539年,玛代、波斯联盟倾覆巴比伦。
“从北方上来”。在犹太人的思想里,北方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因为外敌通常从这个方向入侵。但这时得胜的波斯人是于主前539年从北方和东方来征服巴比伦,并容许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5节 )。由于主前539年仍有居民留在巴比伦城,所以这预言可能也在基督第二次降临之前应验。
「有一国从北方上来」
:是耶利米对犹大宣告信息时的惯用字眼(1:14,4:6,6:1,14:20,15:12,46:20,47:2),最初它的意义模糊,后来证实是指「巴比伦」而言;本段的「北方」意思亦是馍糊不清(50:41,51:48),甚至先知本人也可能不全知道这外来的侵略势力究竟为何(51:11) , 按一般理解,巴比伦亡于波斯王古列,6:28)。
一国: 指继巴比伦之后掌控中近东地区的第三个帝国“波斯”。B.C.539,波斯摧毁巴比伦而扩张了其地界。但是,并不是在巴比伦的“北方”,而是位于巴比伦东部,这与本文的内容有所出入。然而,在以色列百姓的思考体系中,代神施行审判的常常来自“北方”具有象征性意义。
北方。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和玛代人推翻了巴比伦王国。玛代位于巴比伦北面。
【】「耶和华说:“当那日子,那时候,以色列人要和犹大人同来,随走随哭,寻求耶和华他们的神。」
〔暂编注解〕4~8因着永远的约而恢复以色列:预言所有失散的以色列百姓都将得到恢复,内中包括南犹大和北以色列的百姓。成就恢复的惟一道路就是,使他们纪念早已忘却的“永远的约”(11:4,32:40),也就是使他们转意悔改。
【】「他们必访问锡安,又面向这里说:‘来吧!你们要与耶和华联合为永远不忘的约。’」
〔暂编注解〕「访问锡安」:指选民问路要前往锡安。
永远不忘的约: 因着神的主权,神与以色列立约的关系得到了维续。然而,以色列却离弃神陷在罪恶之中,立约关系便遭到废弃,他们也无法再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虽然以色列背弃了神,神却没有离弃以色列,而等候他们转意归向自己。在这种观点上,神所提供的约是“永远”的约,这是人能够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并得享恢复之恩的惟一根据,而非人的意志或努力。
永远不忘的约。神的旨意是让被掳的犹太人经过管教以后能真正悔改;以色列的余民在回归之后,能实现神对亚伯拉罕后代所规划的前景。
【】「“我的百姓作了迷失的羊,牧人使他们走差路,使他们转到山上。他们从大山走到小山,竟忘了安歇之处。」
〔暂编注解〕「牧人」:包括君王、祭司、先知和其他领袖。
「转到山上」:指在邱坛献祭敬拜假神,3:6-)。
「安歇之处」:原指牧养羊群的草场,,,这里是指耶和华。
忘了安歇之处: 表明:①分散在各国的犹大,因居无定所而倍感痛苦;②犹大背叛神之后所经历的属灵不安及饥渴。对基督徒而言,惟一的安歇之处就是基督的怀抱。
牧人。以色列的宗教和政治领袖把百姓带入歧途。当国家的宗教领袖失去了属灵的力量时,官长们很快就在道德上堕落了。
从大山走到小山。先知可能想到,偶像崇拜往往是在山上举行的。至少这个比喻揭示了以色列在属灵上被遗弃的状况,就象没有牧人的羊群在群山之间徘徊,忘记了他们真正的安歇之处。希波的奥古斯丁这样描述人心的状况:“你为自己创造了我们。我们的心无法安宁,直到在你里面找到安息”(《忏悔录》I.1 ) 。
【】「凡遇见他们的,就把他们吞灭。敌人说:‘我们没有罪,因他们得罪那作公义居所的耶和华,就是他们列祖所仰望的耶和华。’」
〔暂编注解〕「公义居所」:应作「正确的牧场」(参6注 )。
公义居所。这是一个含义丰富,形象生动的词汇,在这里指耶和华。“居所”(naweh )是继续第6节牧羊的话题。naweh 在其他地方指牧人(33:12)和羊群(23:3,49:20)居住的地方。神不仅是迷路的以色列人真正的居所,也是公义的源头。
【】「“我民哪,你们要从巴比伦中逃走,从迦勒底人之地出去,要像羊群前面走的公山羊。」
〔暂编注解〕“公山羊”,首先离开羊栏的。因此,犹大应该是首先离开巴比伦的被掳之民。
「要像羊群前面走的公山羊」:牧人打开羊圈时通常是公山羊先走出来,这里是指以色列要成为掳民中第一个挣脱枷锁,离开巴比伦者。
你们……要像羊群前面走的公山羊: 有时,山羊因其攻击性的性格而用以象征恶人,有时又因它勇敢地引领羊群而用以象征领袖。本节采用了后者。这是指将来以色列从巴比伦得到释放之时,也要以喜乐的心争先恐后地回到巴勒斯坦本土。享受神赐的祝福,也是人的义务之一。
逃走。展示了神的子民从属灵的巴比伦逃离的画面。见注释。
公山羊。展示了公山羊挤到前面带领群羊的画面。
【】「因我必激动联合的大国从北方上来攻击巴比伦,他们要摆阵攻击他。他必从那里被攻取。他们的箭好像善射之勇士的箭,一枝也不徒然返回。」
〔暂编注解〕「善射」:或作「胜利」。
联合的大国。,28列举了这些国家。
9~16历史的主宰——神:神鼓舞了代神审判巴比伦的“联合之大国”波斯。在亚述帝国灭亡之后,波斯便开始在玛代南部以拦的Anshan养精蓄锐。因此,在耶利米宣告预言的时候,波斯尚没有具备足以联合诸国对抗强权巴比伦的力量。掌管历史的神不仅预知未来的事,而且也会将历史的车轮引向自己所计划的方向。B.C.640,古列1世在Anshan被拥立为王,从此波斯就开始建立安定的国家。古列2世登基之后,便占领了玛代,从而开始预备称霸中近东(B.C.550 )。随后,波斯就与巴比伦的拿波尼度王缔结了联盟。B.C.539,他们趁拿波尼度远征亚拉伯,入侵了由摄政王伯沙撒所治理的巴比伦,从而完全占领了中近东,此预言也得到了应验。我们必须铭记,这些事虽然表面上都是波斯王国所做的,但实际上,在其背后做事的却是全能之神。由此可知,历史的主宰并不是卓越的人间领袖,乃是在所有事件和个体背后予以护理的神。
【北方联合的大国】本节响应了耶利米蒙召的记载,充满了讽刺意味。该处经文描述巴比伦是从北方而来的威胁,要倾覆耶路撒冷。如今这个预言巴比伦亡国的默示,却说他们会被从北方而来的联军所灭。这个联合大国事实上就是古列花费了二十年工夫建立的玛代波斯联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迦勒底必成为掠物,凡掳掠他的都必心满意足。这是耶和华说的。”」
【】「“抢夺我产业的啊,你们因欢喜快乐,且像踹谷撒欢的母牛犊,又像发嘶声的壮马。」
〔暂编注解〕「我产业」:以色列是耶和华的产业(12:7)。
「踹谷」:古译本作「在草场」。
「撒欢」:原文作「踊跃」,指牛犊嬉戏作乐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巴比伦人抢掠犹大时,心中畅快,得意洋洋的样子。
你们……发嘶声: 这句话意指巴比伦作为神的仆人,却因所领受的代神施行审叛的能力而不可一世。在下一节经文中,耶利米便向巴比伦宣告了审判(12-13节 )。亦即,神不会再纵容他们的骄傲。这暗示随意滥用神所赐恩赐之人的结局。
【】「你们的母巴比伦就极其抱愧,生你们的必然蒙羞。她要列在诸国之末,成为旷野、旱地、沙漠。」
〔暂编注解〕之末。巴比伦以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而自豪。但在该国的权力处于颠峰之际,耶利米用语气辛辣的预言称她为“诸国之末”。参巴兰有关亚玛力的预言。
沙漠。耶利米以先知的远见纵览了几个世纪,看到历经了一系列灾难的巴比伦,将成为“旷野、旱地、沙漠”。巴比伦的土地本来是非常肥沃的。只要得到灌溉,就能生产大量的庄稼。但是如果不灌溉,它很快就会变成一片沙漠。自古以来,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和南部的繁荣,均有赖于一个强大政府的存在,以维持运河灌溉的体系。土地在无政府状态下必然荒芜。先知在预言政治灾难的时候,也预见了其疆土变为荒漠。
所预言的荒芜,没有在巴比伦陷落时马上临到。波斯人统治下的巴比伦,土地依然高产。希罗多德(I.193 )在记录当时的情景时说:“巴比伦的土地和埃及一样,当中开挖着运河。……谷物丰产,通常有二百倍的收成。在大丰收时,甚至有三百倍的收获。大麦和小麦的叶片可长到四指宽。虽然我十分了解小米和芝麻长得有多高,但我不想提。我相信,如果向没来过巴比伦的人提及它的高产,他们中许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整个平原遍地都种植着棕榈树”(亨利.卡里译 )。
在罗马时期,情况也相似。普里尼在公元一世纪(《自然史》ⅹⅷ-17 )说,巴比伦一年有两次收获。在穆斯林统治时期,美索不达米亚依然一片繁荣景象,直到1258年,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孙子横扫西亚。他们摧毁了灌溉系统,作为他们破坏的一个部分。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和南部平原成了大片沙漠。
【】「因耶和华的忿怒,必无人居住,要全然荒凉。凡经过巴比伦的,要受惊骇,又因他所遭的灾殃嗤笑。」
〔暂编注解〕“荒凉”。波斯人在主前539年征服巴比伦。主前514年,大利乌舒士他斯伯(DariusHystaspes )镇压了一次叛乱,把部分城墙破坏。薛西在主前478年拆毁了巴比伦的城墙和庙宇。其后每一次修复这城的尝试都不成功,不过伊拉克在二十世纪末作出另一次的尝试。
无人居住,要全然荒凉: 这与11节所描绘骄傲的巴比伦形成鲜明的对照,意指他们将要被波斯毁灭净尽。B.C.539,巴比伦被波斯所征服。
第12节所描写的似乎是整个国家,本节则特别针对城市。巴比伦不是被居鲁士摧毁的,而是逐渐衰落的。多世纪以来,碎石瓦砾埋藏着最壮观的古巴比伦遗迹。巨大的土堆下有皇宫的城堡和相邻的伊师塔大门。面对这幅残垣断壁,遍地荒芜的景象,人们自然会意识到耶利米的预言完全应验了。
【】「所有拉弓的,你们要在巴比伦的四围摆阵,射箭攻击他。不要爱惜箭枝,因他得罪了耶和华。」
【】「你们要在他四围呐喊。他已经投降,外郭坍塌了,城墙拆毁了,因为这是耶和华报仇的事。你们要向巴比伦报仇,他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他。」
〔暂编注解〕他已经投降。即降服。
【】「你们要将巴比伦撒种的和收割时拿镰刀的都剪除了。他们各人因怕欺压的刀剑,必归回本族,逃到本土。”」
〔暂编注解〕16上 从前巴比伦人在所掠之地,无不滥杀农夫,如今自己得到因果报应。
16下被掳至巴比伦的外籍人趁巴比伦遭难之际,纷纷逃回自己家乡避灾。
将巴比伦撒种的……都剪除了: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产业,也是其它产业赖以发展的根本。剪除撒种的和收割的,是指要杀尽巴比伦的居民。 他们各人……必归回本族: 这里的“各人”有异于长期定居在一个地区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指寄居的人或移居的人。巴比伦的原住民为数很少,帝国是由各种民族联合形成的,这些人与定居的农民一样宝贵。因为,若没有他们所交纳的税金,巴比伦就会失去荣华富贵。倘若农民遭到剪除,移民回到本土,巴比伦就会失去国家存立三要素(主权、领土、国民 )之一的国民,国家亦无法再存续。
【】「“以色列是打散的羊,是被狮子赶出的。首先是亚述王将他吞灭;末后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他的骨头折断。”」
〔暂编注解〕亚述于主前722年亡以色列国。巴比伦兴起取代亚述,后亡犹大国。
「首先...... 吞灭」:指公元前七二二年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一事。
「末后...... 折断」:指南国犹大亡于巴比伦及数次被掳的事。(52:28-30)
亚述王……将他的骨头折断: 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北以色列被亚述所摧毁(B.C.722 ),南犹大被巴比伦(B.C.586 )所毁并被掳的事实。
亚述。指公元前723或722年,亚述国王撒缦以色五世消灭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国。
17~20“亚述”(“首先”在主前722年征服北国以色列 )和“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86年征服南国 )都要受到惩罚,而以色列(南国和北国 )将要得到复兴和赦罪(20节 )。亚述在主前609年陷落,而巴比伦在539年败亡,预言的应验由此可见。
17~20耶路撒冷的恢复:本文采用了散文体,耶利米回顾了以色列的苦难史,预言耶路撒冷将告别昔日的苦难而得以恢复。归回本土是结果,而前提是神以慈爱赦免以色列的罪孽。巴比伦似乎彻底摧毁了以色列,而以色列将得以恢复。圣徒当从中认识到,苦难是神对所爱之人的管教,当透过苦难与忍耐更深地认识神的智慧。
【】「所以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必罚巴比伦王和他的地,像我从前罚亚述王一样。」
〔暂编注解〕「像我...... 一样」:亚述于公元前六一二年亡于巴比伦之手。(见那鸿书简介 )
我必罚……亚述王一样: 宣布此预言时,亚述已遭到了灭亡(B.C.612 )。耶利米以史实喻指巴比伦将要灭亡,从而强调了神的预言必将成就。
公元前612年,亚述的首都尼尼微被巴比伦人和玛代人所摧毁。不到十年的时间,帝国的其他部分也被消灭了。不久,亚述作为一个国家从历史上消失了。那鸿在预言生动地描写了他们的失败。巴比伦王国在波斯人手中也很快就会丧失主权(公元前539年 )。到了薛西斯统治时期,他们连属国的资格也没有了,与亚述一同沦为一个省份。此后巴比伦城虽然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但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我必再领以色列回他的草场,他必在迦密和巴珊吃草,又在以法莲山上和基列境内得以饱足。」
〔暂编注解〕迦密在河西的海旁北部。“以法莲山”在中部。“巴珊”和“基列”都在河东之地。这些都是巴勒斯坦肥沃富庶的地方。
迦密、以法莲山位于约但河西、巴珊、基列位于河东,均为畜牧良地,,4:5)。
必再领以色列回他的草场: 耶利米以“草场”,比喻了百姓将要归回的地方。犹大百姓生活在畜牧业非常发达的巴勒斯坦地区,因此,这比喻最能传神地表达神的眷顾。这种比喻非常接近日常生活,它类似窑匠的比喻(18:1-12),使百姓易于理解。很多经文都将神人之间的关系比作特定的事物,因为神不同于被造之物,人的语言很难正确地描述他的护理。在描绘神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时,圣经常以比喻手法强调和突出能够代表神的性情的特征。本文的比喻,重新告诉我们神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提到的地名,暗示神计划恢复以色列原来的疆域。“迦密”直译是“花园之地”。巴珊,以法莲和基列均以土地肥沃,森林茂盛,牛羊成群而著称,,,,,。这些应许都是以顺服为条件的。
【地理名称】被掳者复归以色列,亦包括农牧等基本经济活动的恢复,在应许之地复得丰饶的盟约应许。迦密和巴珊都以牧原著称。以法莲山地则有肥沃的葡萄园和田地。基列则兼有农田和牧野。这些地名囊括了北国以色列的全部疆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当那日子,那时候,虽寻以色列的罪孽,一无所有,虽寻犹大的罪恶,也无所见,因为我所留下的人,我必赦免。”」
〔暂编注解〕当那日子……也无所见: 耶利米第一次论到了归回之后的百姓,说无法再从他们身上寻见罪孽,这是因为神已饶恕了他们的罪,而不是指他们不再犯罪。他们罪得赦免是因着神无条件的慈悲,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靠着自己的功德与义举得到赦免,。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丝毫也不关心与神恢复关系的根本问题,而只关注归回本土的事情。这些人就像不求根治,而只求解除痛苦的病人。
一无所有。这里所应许之赦罪的前提是真诚的悔改和属灵上的复兴。以色列不可以再犯被掳以前的罪。但以色列人未能成就神的旨意。
我所留下的人。本节是神保证会赦免祂的余民。在被掳结束后所剩下的犹太人在这里获得了一个应许:如果他们悔改了,神就不再追讨他们过去所犯的罪。
【】「耶和华说:“上去攻击米拉大翁之地,又攻击比割的居民。要追杀灭尽,照我一切所吩咐你的去行。」
〔暂编注解〕“米拉大翁”在巴比伦南部。“比割”在巴比伦东部。
“米拉大翁”(直译作双重的背叛 )和“比割”(直译作是视察 )是含有讽刺成分的用语,所讽刺的是巴比伦南部和东部的地区。
利用两个地名的字义来显明神对巴比伦的审判。
「米拉大翁」在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交汇的波斯湾口、意即「双重叛变」:
「比割」于巴比伦东方,意即「刑罚」。
米拉大翁之地: 字面意思是“极其叛逆之人的地”;比割的居民:是指“当受惩罚的居民”。这些均象征性指向存狂傲之心的巴比伦居民。
米拉大翁。希伯来语中是双数形式,可能源于marah (“悖逆的” ),故有“双重悖逆”之意,强调巴比伦人悖逆耶和华的严重性。借着他们中间的犹太俘虏,巴比伦人有足够的机会认识和敬拜真神。用这个名字代表巴比伦也是一语双关的。米拉大翁(Marrätim )是巴比伦南部波斯湾源头的一个淡水湖。
比割。直译是“追讨”,这里无疑是指刑罚。与米拉大翁一样,这是一个巴比伦的双关语。比割(Puqûdu )是巴比伦东南部的一个亚兰部族。提到他们参加了巴比伦的军队。
21~32预言巴比伦所要受到的审判和其原因: 在宣告耶路撒冷的恢复之后(17-20 ),本章多次重复了神要审判巴比伦。耶利米之所以反复预言恢复和审判的信息,是因他怀着热切的盼望,千方百计地要使信实的余剩之人信靠神,从而更新以色列。先知的此番热望,预表着留下99只羊,去寻找一只迷失的羔羊的基督。
21~40这部分描述巴比伦所受到的攻击。
【米拉大翁】耶利米在此使用的字眼是个双关语,用作描述巴比伦。它是根据亚喀得语「玛拉通」(marratum )一词,指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二河之三角洲与波斯湾会合,河水、海水混合的沼泽地带。如此,这个在亚喀得语解作「苦」的字眼,与先知预言灭亡的神谕符合。从前使以色列受苦的民,如今也要自己面对叛逆和痛苦。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比割】
耶利米在此也是使用亚喀得语的字眼,作为巴比伦的同义词。在巴比伦居住的亚兰人部落之中,有一个名叫普库杜(Puqudu )。先知引述这个名字,同时使用希伯来语的谐音字「惩罚」(paqad )。普库杜人主要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底格里斯河东面的沿海地带。耶利米选用他们,可能是进一步讥刺这个一度强大的国家如今冰消瓦解,要忍受国内部落的叛乱。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境内有打仗和大毁灭的响声。」
【】「全地的大锤何竟砍断破坏?巴比伦在列国中何竟荒凉?」
〔暂编注解〕“全地的大锤”:指神曾借着它来打碎列王的巴比伦,强盛一时。
「大锤」:指巴比伦,神曾用它打碎列国(51:20)。
全地的大锤何竟砍断破坏: 耶利米尖锐地讽刺了曾经威风一时,现在却面临灭亡的巴比伦。即使是蒙召代神施行审判的,倘若高举自己的权威而不尊重神的旨意,就必灭亡。
大锤。曾摧毁其他国家的势力现在崩溃了。
【】「巴比伦哪,我为你设下网罗,你不知不觉被缠住。你被寻着,也被捉住,因为你与耶和华争竞。」
〔暂编注解〕不知不觉。巴比伦是在意外之中被波斯人攻陷的。
【】「耶和华已经开了武库,拿出他恼恨的兵器,因为主万军之耶和华在迦勒底人之地有当作的事。」
〔暂编注解〕万军之耶和华。见注释。
【】「你们要从极远的边界来攻击他,开他的仓廪,将他堆如高堆,毁灭净尽,丝毫不留。」
〔暂编注解〕形容古时敌军将城攻陷后将谷仓里的谷粮全部倒出来,用火烧尽,以比喻巴比伦必遭完全的毁坏。
【】「要杀她的一切牛犊,使他们下去遭遇杀戮。他们有祸了!因为追讨他们的日子已经来到。」
「一切牛犊」可能指巴比伦的勇士或军长,,。
〔暂编注解〕「牛犊」:指巴比伦军队的勇士。
「杀戮」:原指把牛屠宰当作食物(51:40)。
牛犊: 象征着力量、权力和财富,,在此处则指巴比伦的所有权贵,神所兴起的另一个审判者波斯将会摧毁他们。他们所受到的宰割,赤裸裸地暴露了人因迷醉于自己的小小权力而违背神的愚顽。因此,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人,应警诫自己不至于骄傲;宗教领袖则要常常祷告,开启灵眼以寻求神的旨意,从而过着“以谦卑束腰”的生活,,。
一切牛犊。可能指巴比伦的勇士或军长,68:30,。
【】「有从巴比伦之地逃避出来的人,在锡安扬声报告耶和华我们的神报仇,就是为他的殿报仇。」
〔暂编注解〕“为他的殿报仇”。参看至4节,那里描述巴比伦的罪。
那些目睹巴比伦遭到入侵和倾覆的犹太人,可以耶路撒冷见证那毁灭圣殿的民族所遭到的极大惩罚。
【】「招集一切弓箭手来攻击巴比伦。要在巴比伦四围安营,不要容一人逃脱,照着他所作的报应他;他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他,因为他向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发了狂傲。」
〔暂编注解〕因为他……发了狂傲: 狂傲是无视神权威的罪。巴比伦军队对以色列所行的暂时抵抗,予以了彻底的报复,可以说这是蓄意报复。倘若这种狂傲是针对与神有关的教会、百姓或圣徒,就不再仅仅是狂傲,乃是亵渎神(J.Calvin )。神使骄傲人降卑,更会惩戒亵渎神的人。
展示了古代围城的典型画面。巴比伦人曾这样摧毁了周围国家的堡垒。现在别人对它采用了相同的策略。
【】「所以他的少年人必仆倒在街上。当那日,一切兵丁必默默无声。这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他的少年人。参49:26。同样的预言是针对大马士革的。
【】「主万军之耶和华说:“你这狂傲的啊,我与你反对,因为我追讨你的日子已经来到。」
【】「狂傲的必绊跌仆倒,无人扶起。我也必使火在他的城邑中着起来,将他四围所有的尽行烧灭。”」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和犹大人一同受欺压,凡掳掠他们的,都紧紧抓住他们,不肯释放。」
〔暂编注解〕33~34与以色列恢复相关的预言:本文强调了审判巴比伦,恢复以色列的是“万军之耶和华”。“耶和华”即“自有永有”之意,耶利米通过本节,表明了以色列与神处在立约关系之中,并且包括巴比伦在内的任何国家均不能超越神的大能。在新约中,“耶和华”指三位一体神中的圣父,较多地以养育以色列之父亲的概念来使用,。
【】「他们的救赎主大有能力,万军之耶和华是他的名。他必伸清他们的冤,好使全地得平安,并搅扰巴比伦的居民。”」
〔暂编注解〕「全地」:或指以色列地。
救赎主(go''el )。该词在旧约中出现了40多次。但耶利米只在本节中使用。有“救赎者”,“近亲”,“复仇者”,“伸冤者”之意。可以指有责任报血仇,赎回穷人所卖土地的近亲,,。这里说神是以色列的近亲,要向残害她的人复仇,恢复她正当的权益。
万军之耶和华。见注释。
他必洗清他们的宿冤。原文是严谨的诗体,意为“祂愿为他们的案情辩护”。
【】「耶和华说:“有刀剑临到迦勒底人和巴比伦的居民,并她的首领与智慧人。」
〔暂编注解〕刀剑。35-38节是诗体,重复了“有刀剑临到”。在只有辅音的希伯来语中,“有干旱临到“(38节 )和“有刀剑临到”是一样的。亚兰语也是这样翻译的。
智慧人。巴比伦因国中的智慧人而闻名。国王经常向他们请教,5:15)。
35~46对巴比伦的审判预言:宣告此预言的时候,耶路撒冷的居民已经被掳到巴比伦,耶路撒冷处在巴比伦的绝对影响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宣告巴比伦的灭亡,必须得冒着引火自焚的危险。但是耶利米并没有受制于环境,而大胆无畏地单单宣告了神的信息,这就体现了先知不惧怕人,而单单敬畏神的热情。这也恰如其分地教导那些手握权柄却不知敬畏神而恣行罪恶之徒,神的仆人理当如此行事。耶稣曾教导说:“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有刀剑临到矜夸的人,他们就成为愚昧;有刀剑临到她的勇士,他们就惊惶,」
〔暂编注解〕「矜夸的人」:原文作「说假话的人」, 指从事占卜的假先知。
矜夸的人: 意指善于说谎言的人,亦即“占卜之人”或“行法术的人”。他们认为,人类的命运被星宿所左右,预言巴比伦的未来是一片繁荣和平。但是,耶利米非常清楚地预见到了巴比伦的灭亡,预言刀剑必将临到他们。他们的预言仅仅是隐藏自己的不义和毁灭百姓的手段。
矜夸的人(baddim )。“空谈之人”。可能指巴比伦中所谓的智慧人。
【】「有刀剑临到他的马匹、车辆和其中杂族的人民,他们必像妇女一样;有刀剑临到他的宝物,就被抢夺。」
〔暂编注解〕“他们必像妇女一样”:指他们没有抵抗能力。
「必像妇女」:指缺乏勇力(51:30)。
其中杂族的人民: 意指来自各国的外族军队或外国佣兵,他们是为了支持巴比伦而来,而审判也会临到他们。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无论 图谋罪恶的还是参与罪恶的,均会受到神的审判。圣经教导我们,“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做”,并且要“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从而洁净自己,也讨主欢喜。 宝物: 指国家的经济力量,对试图发动战争的巴比伦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巴比伦是代神施行审判的器皿,如今审判临到他们的宝物之上,可见他们已陷入拜金主义。
杂族的人民。可能指巴比伦军队中的外国部队。
宝藏物。巴比伦人劫掠了犹大的宝物,。
【】「有干旱临到他的众水,就必干涸,因为这是有雕刻偶像之地,人因偶像而癫狂。」
「干旱」:有古译本作「刀剑」。
「众水」: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两岸,,另设有无数护城河及小湖,史载波斯王古列攻取巴比伦城时将河水引走,使军队直入无阻,;另一解释是指灌溉田地的河水,因战争等种种原因乏照顾而变成干涸。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干旱」:有古译本作「刀剑」。
「众水」: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两岸,,另设有无数护城河及小湖,史载波斯王古列攻取巴比伦城时将河水引走,使军队直入无阻,;另一解释是指灌溉田地的河水,因战争等种种原因乏照顾而变成干涸。
耶利米曾宣告狂傲是巴比伦灭亡的原因(29节 ),在本文则揭露拜偶像是另一个原因。偶像崇拜之所以是导致他们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揭露:①巴比伦的偶像崇拜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②偶像可能会暂时迷惑人,却无法带来永远的幸福。拜偶像等于是为自己加增愁苦。
众水。指巴比伦的繁荣所依赖的两条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见12-35节注释 )。
人因偶像而癫狂。或“他们因可怕之物而疯狂”。先知可能想到人们在淫秽的偶像面前纵酒宴乐的场景。
【人因偶像而颠狂】
NIV:「偶像因恐惧而颠狂」。其他先知书亦有讥刺偶像的例证,。但将他们拟人化到具有恐惧和癫狂的地步,则较为罕见。耶利米可能是暗引洪水史诗《吉加墨斯史诗》的场面:制造洪水的神祇被洪水吓得「像狗般畏缩在外墙」。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所以旷野的走兽和豺狼必住在那里,鸵鸟也住在其中,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暂编注解〕「驼鸟」:或指野生的猫头鹰。
旷野的走兽和豺狼(siyyim''eth-''iyyim )。原文在朗读时,反映了野兽在巴比伦废墟中游走时发出的尖叫声。关于Siyyim, 学者有不同看法。它的词根之一意为“干旱”,暗示指一种沙漠动物。另一个词根意为“喊叫”,暗示指一种发出尖声的动物,故译为“豺狼”。
鸵鸟(benoth ya''anah )。直译可能是“沙漠的女儿”或“坚硬多石之地的女儿”。这里指鸵鸟。
无人居住。见13节注释。
39~40所以: 此词预示了巴比伦的结局。他们所要受到的审判是:①旷野的走兽必住在城中;②无人居住在城中。实际上,巴比伦并没有完全变为沙漠,直到新约时代,他还有一些残留的城邑。因此,本文可以说是末后的日子恶人所要遭受的永罚之序曲。
39~40有关这预言,参看至22节的脚注。
【主前五三九年后的巴比伦史】巴比伦于主前五三九年被波斯王古列攻取之后,这城由拿波尼度和儿子伯沙撒所领导的原有王朝已被铲除,交由波斯的行政官员所统治。接管当年的经济文献显示贸易和正常活动没有扰乱的迹象,波斯人的过渡时期处理得十分平稳。此后,每个波斯王都在名号中加上「巴比伦王」的头衔,并且以这城市作为正式住所之一(根据色诺芬的记载 )。然而巴比伦亦时而发生叛乱,必须常加镇压(主前522~521年-482~481年又再发生 )。为了防止再生暴乱,亚哈随鲁王(希腊史称薛西 )搬走了十八呎高的玛尔杜克神像,然后拆毁了厄萨吉拉庙。后来巴比伦城基于政治理由与亚述省合并,对他们来说则是最后的侮辱。
亚历山大大帝从波斯手中夺取中东时,巴比伦城打开大门迎接这位年轻的征服者,厄萨吉拉庙的重建工作亦告开始。这城在亚历山大的接班人手下却陷于困境。西流古(Seleucus )在巴比伦北面,底格里斯河畔,建筑了一座新城市,名叫西流西亚(Seleucia )。这城与巴比伦竞争,并且在主前二七五年被立为王城。巴比伦的百姓被逼迁往西流西亚,巴比伦变成了古圣城遗址。到了主前一世纪,巴比伦完全荒凉。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必无人住在那里,也无人在其中寄居,要像我倾覆所多玛、蛾摩拉,和邻近的城邑一样。」
【】「看哪,有一种民从北方而来,并有一大国和许多君王被激动,从地极来到。」
〔暂编注解〕北方。见;50:3注释。
地极。。玛代人和波斯人在公元前539年推翻了巴比伦以后,他们帝国的北界和东界,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世界强国。波斯帝国的疆域最终东达印度,西至色雷斯和埃及,南到阿拉伯,北至现在的土耳其斯坦和高加索。这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41~436:22-24的内容与本文相似,只是前者论及了审判耶路撒冷的巴比伦帝国,后者则论到了审判巴比伦的波斯帝国。巴比伦曾经是神的器皿,他的灭亡教训我们以下真理:①神是公义之神,即便是自己所曾使用的国家,只要是堕落了就会加以惩戒;②即便是神的同工,若犯了罪,就无法幸免神的审判。
41~46指波斯王古列率领联军倾覆巴比伦。
【】「他们拿弓和枪,性情残忍,不施怜悯,他们的声音像海浪砰訇。巴比伦城啊(“城”原文作“女子” ),他们骑马,都摆队伍如上战场的人,要攻击你。」
【】「“巴比伦王听见他们的风声,手就发软,痛苦将他抓住,疼痛仿佛产难的妇人。」
〔暂编注解〕手就发软: 意指他们“失去抵抗的勇气,而灰心丧胆”,描绘了巴比伦军队对波斯的入侵所表现出来的恐惧。他们风闻波斯军队进军的消息,就自暴自弃,因为他们的灭亡是必然的。这与耶路撒冷居民对巴比伦军队的态度颇为相似(39:1-10),结局却不甚相同。以色列因纪念了与神所立的约(31:31-34),就得到了恢复;但巴比伦却终究没有认罪悔改,因而掉进了无可挽回的深渊。这就暗示,即便是犯了同样的罪,但是被神拣选的人和被神离弃的人,却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手就发软。见所描写伯沙撒在巴比伦陷落时的表现。与伯沙撒王共同执政的拿波尼度似乎也没有竭力抵抗侵略者。巴比伦历史学家贝罗索斯(Berosus )说,拿波尼度前去迎战波斯人,却战败逃亡,后来投降了,并不想自守(见约瑟弗斯Against Apion I.20 )。楔形文献《拿波尼度编年史》中,有一份波斯人攻陷巴比伦的原始资料,反映拿波尼度组织涣散,无心防御的状况。上面记载:“塔斯利图月(Tashritu ),居鲁士在底格里斯河边的欧皮斯(Opis )对阿卡德的军队发起进攻。阿卡德居民起来反叛,但拿波尼度屠杀了混乱的居民。第14日,西巴尔城(Sippar )不战而获,那波尼都斯逃跑了。16日,古提姆(Gutium )总督戈比亚斯(Gobryas 即Ugbaru )和居鲁士军队不战而进入巴比伦城。后来。拿波尼度在潜回巴比伦时被捕”(《古代近东史》 J.B.Pritchard-306页 ) 。
【主前五四○至五三九年的拿波尼度】拿波尼度惧怕逼近的波斯大军,主前五四三年从位于阿拉伯半岛的陪都提玛迁回巴比伦。他聚集了帝国各地的神像(古列圆柱的记载 ),并且十年以来首次举行了尊崇玛尔杜克神的新年节期。
按照拿波尼度自己的年鉴,他亦修建了月神辛的庙宇。然而拿波尼度长期离京,他和共同执政的伯沙撒二人又都漠视祭司和诸神的需要,这二事造成了严重后果。他无法防止巴比伦沦陷。主前五三九年古列向巴比伦进军,公历十月初在巴比伦东北偏北约五十哩,底格里斯河畔的奥皮斯(Opis )打了一场胜仗。十月十一日西帕尔(巴比伦北面约35哩 )失守,显然是不战而降。十月十三日巴比伦城降服,波斯大军和平入城。
波斯史料宣称他们得到百姓的欢迎,古列于十月三十日入城时,更被誉为解放者。这当然是成者为王的话,可能遮掩了某些实情。希腊史料显示城被攻取后,王被掳为人质,最后在波斯过世。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仇敌必像狮子从约旦河边的丛林上来,攻击坚固的居所。转眼之间,我要使他们逃跑,离开这地。谁蒙拣选,我就派谁治理这地。谁能比我呢?谁能给我定规日期呢?有何牧人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
〔暂编注解〕这里是指古列。“约但河边的丛林”。参看至6节的脚注。
狮子: 指代神审判巴比伦的古列。谁蒙拣选,我就派谁治理这地: 意指神要拣选特定的人来治理巴比伦,这暗示外邦的统治者也是被神所掌管。君权是由神所授,并非靠着自己的力量所赚取的。唯有认识到这一点,而行使自己职权的人,才能使真正的和平与正义实现在这地上。
站立得住。44-46节与针对以东的话语基本相同(见该处注释 )
44-46重复49:19-21(参有关注释 ),不过49章的狮子指以东的仇敌,此处则指巴比伦的敌人古列王,「牧人」指地上的统治者,无论这些统治者有多大权势,都不能阻挡神实现祂的计划。
【】「你们要听耶和华攻击巴比伦所说的谋略和他攻击迦勒底人之地所定的旨意。仇敌定要将他们群众微弱的拉去,定要使他们的居所荒凉。」
【】「因巴比伦被取的声音,地就震动,人在列邦都听见呼喊的声音。”」
【思想问题(第50章 )】
1巴比伦的沦亡为何要传至万国中,不可隐瞒(2 )?今日你是否关注世界大事,并看出神的作为?
2神的选民受敌国吞灭固然是百姓的首领失职,百姓犯罪得罪神的结果(7 ),但敌人是否因此就毋须负责任?参17-18节。若我们面对犯了错,该受责罚的人,可从这里得到什么教训?
3本章如何表明巴比伦与犹大之间的恩怨还牵涉神在内?参11, 15, 18, 24-25, 28-29, 45节等。作为神百姓的一员,这教训对你有何安慰?
4本章对犹太人的复兴有何描绘?
5本章多次提到从北方来的敌人要毁灭巴比伦,正如先知耶利米早些时候多次向犹大预言从北方来的敌军(巴比伦 ),见3节注。试从本章中找出一些带审判意味而曾用于犹大或其他国家的辞句,如44节(49:19)。 这现象与15, 29节的原则,对于地位显赫、势力雄厚的个人、社会、国家有惕。
──《串珠圣经注释》
【】
【逃出巴比伦】「竟忘了安歇之处。」
这些话也可能是说我们。在紧要关头,我们需要立即作果断的决定、活泼的行动,我们却不知道怎样采取路向,我们东奔西跑,又失眠难安,慌张异常。我们却不知要在基督里面,与祂相交。我们竟忘了安歇之处。
也许我们在事工运动之中。从早道晚我们都忙于计算与活动,我们没有时间按吃饭,更缺乏祷告与灵修,我们生活的里外几乎都满了许多忙乱的事,分散我们的 注意力,我们竟忘了安歇之处。
或者,我们在受极大的试探。仇敌无时不攻击我们,我们尽量来抵御他,但是老是对付不了,我们竟忘了安歇之处。
我们真该憩息在十字架的荫下。我们在那里,才是最安全的!迷途的羔羊,归回安息吧!回到耶稣的膀臂,你虽软弱,却有安全。
我认识一个弟兄,他为别人背负十字架,竟有数不清那么多,于是他为忧苦终于患病。逐渐他看到自己的愚蠢与污秽,心中更感然不宁。最后他终于投入神爱的深密处,他心中真有了安息,就在口中有欢欣的歌唱。
──迈尔《珍贵的片刻》
「我民哪!你们要从巴比伦中逃走。」
在先知耶利米的时代,巴比伦是新兴的强国,代表最高的文化,最大的权势,最富的享受,是当时全世界所仰望的“金头”。犹大遗民被掳到那里,国家已经不存在了,对故国没有了希望,连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放弃了,就死心塌地的与巴比伦同化。
当巴比伦气焰正盛的时候,世人接受巴比伦化为既存的事实,也当它是将来的盼望。耶和华却藉先知指示祂的子民,巴比伦的毁灭,已从地平在线升起。神曾吩咐他们,要准备在被掳到的地方久居,,因为被掳的时期要达七十年之久。但不要想自己是巴比伦人,不要接受巴比伦文化;因为时候到了,巴比伦要被毁灭,选民仍必归回锡安。耶和华说:“当那日子,那时候,以色列人要和犹大人同来,随走随哭,寻求耶和华他们的神。他们必访问锡安…我民哪,你们要从巴比伦中逃走,从迦勒底人之地出去,要像羊群前面走的公山羊。”)
以色列是神的产业,是神的羊群,。但作他们牧人的,就是他们中间的领袖们,自己不遵行神的旨意,也不好好照顾羊群,“使他们走差路”,作了迷失的羊。所以神的会众行错误的道路,陷在罪中,作领袖的要负责任。
全国犯罪,神就藉外邦人的手责罚他们。巴比伦人,竟然比选民更知道神的法则,有罪必受刑罚;使他们掳掠和行残虐而心安理得。他们任意屠杀,掳掠,烧毁了神的殿和房屋,并且把圣殿分别为圣的器皿,掳去带到他们偶像的庙中。这些事神都记念。时候到了,“耶和华我们的神报仇,就是为祂的殿报仇…因为他向以色列的圣者发了狂傲”)。
神藉用他作责罚选民的器皿,但他竟然越了分,过了限,成为“与耶和华争竞”,以自己代替神的地位。但犹大灭亡,神的殿毁坏,并不是神不能够保守;神永远在全地以上作王。耶和华说:“谁能比我呢?谁能给我定规日期呢?有何牧人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
属神的人应该思想:不要仰望巴比伦,这世界的文化,与属神的价值不同,要从巴比伦出来,心向锡安。作领袖,作牧人的,要守自己的位分,敬畏神,照神的旨意行。──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