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暂编注解〕“耶利米”:不是先知耶利米。
西底家。本章1-27节,31-34节与;25:1-21,27-30基本相同(见该处注释 )。补充本章可能是要证明耶利米关于犹大覆灭的预言在历史上得到完全的应验。
年二十一岁。在犹大历史最危险的时刻,她的领导权不幸落在一个缺乏经验,优柔寡断的青年国王手中。
哈慕他。西底家与约雅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与约哈斯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几年前,尼布甲尼撒的劲敌尼哥二世把约哈斯赶下了台。
1~11西底家的命运: 本文记录了耶路撒冷沦陷之时,西底家所遭遇的命运。这也是成就了34:1-5,12-22所记录的预言。西底家和百姓之所以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是因为:①他们无视了神通过耶利米所传达的警告, 这是根本原因;②离弃神的爱,随己意经营所有的事。耶路撒冷之所以在西底家在位时遭到灭亡,并不是因为西底家比其他诸王更为邪恶,而是因为他没有吸取过去的历史教训,并且犹大人自分裂王国以来所任意恣行的背道与堕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实在不能再放任自流。这些事实暗示着主会在我们所无法预知的日子突然从天而降,施行审判。因此,我们时刻要以过去为鉴,喜乐地迎接主的再临。
1~34本章在二十五年后由另一个人所写,这个历史附录显示耶利米的预言怎样应验,而当中的记载跟至几乎完全相同。
52:1-34历史补篇:51:64下半是编者的附加语,跟着52章是历史补篇。大部份与:30的记载相同(参有关注释 ),也可能是编者采用列王纪的资料,目的为显示耶利米的预言果然应验了。本章删去了基大利被刺的事件, 因为40章已有详细的记述;另外28-30节被掳的人数则是列王纪所无 , 资料可能是来自巴比伦,所拣的纪年也是根据巴比伦的算法,以登基的次年开始称元年,故28与(根据犹大算法 ) 实际上是同年 , 12与29节也是同一年。
52:1~34耶路撒冷的沦陷和灭亡:本章可以说是当时的补充史料,39章、王下25章及代下36章都曾记录过此内容,是神的先知在数十年来所宣告的预言之成就(20:5,。耶利米之所以在书的结尾再次记录这些事件,是独具匠心的。那就是:①以历史事件为例,申明自己的预言是真实的;②劝勉后人相信神的话语已得成就,也必然会成就。
本章为《耶利米书》的附录,记载的是耶路撒冷城沦陷于敌军手上的经过。亦可当作本书审判预言的应验。
本章与内容大致相同,《列王纪》和此附录的作者所根据的当属同一史料,但有些地方本书所记较详细。主要在说明《耶利米书》的预言会怎样如实应验。西底家是巴比伦王为与犹大人所设立的傀儡王,他是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斤之叔父。
【】「西底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是照约雅敬一切所行的。」
【】「因此,耶和华的怒气在耶路撒冷和犹大发作,以致将人民从自己的面前赶出。」
〔暂编注解〕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西底家反叛巴比伦是愤怒的耶和华想藉此毁灭犹大。犹太王背信弃义是自己选择的。
【】「西底家背叛巴比伦王。他作王第九年十月初十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全军来攻击耶路撒冷,对城安营,四围筑垒攻城。」
〔暂编注解〕“他作王第九年”:此时约在主前589年。这是巴比伦人最后一次围困耶路撒冷。圣城两年后沦陷。
西底家背叛巴比伦王: 在西底家治国之时,操纵巴勒斯坦历史的是巴比伦,任何人都无法扭转乾坤。更何况,巴比伦是神审判世界诸恶的器皿,他气势恢宏而不可一世。犹大也不例外,因此,她理当受到巴比伦的辖制,这也是神所定的心意(27:8)。尽管如此,西底家却没有认识神的旨意和历史的走向,受惑于亲埃及派,从而对抗了巴比伦。这不仅是愚拙的行为,而且也作了另外一个邪恶之城埃及的走狗。
对城安营,四围筑垒攻城: 因西底家一人的属灵无知,整个耶路撒冷都遭受痛苦。这表明,西底家这样的领袖责任极其重大,他们既有可能引领众民走向生命,也有可能走向灭亡。作为这种领袖,扫罗王(撒上15章 )却犯了过错,从而将百姓引向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领袖必须铭记,自己的属灵状态不仅决定自己,而且也会决定群体的命运。
西底家背叛。见注释。年青而没有经验的西底家所面临的问题,是比他更为聪明老练的统治者都束手无策的。他登上王位,不是通过合法的程序,而是强大的外国势力掳走了合法的国王和许多国家领袖以后,把他扶植上台的。周围的许多国家都急于背叛巴比伦,想拉拢他加盟。他在耶利米所支持的亲巴比伦派别和假先知所支持的占多数的民族主义派别之间,难以取舍。他还一直幻想埃及会把他的国家从巴比伦的压迫下解救出来。
第九年。对耶路撒冷的围攻,可能从公元前588年1月开始,到公元前586年7月18日结束,持续了两年半。但在这段时间中,耶路撒冷并不是一直受到攻击的。埃及国王阿普利斯(法老合弗拉 曾向巴勒斯坦进军,致使巴比伦人暂时地撤围。
攻击耶路撒冷。这次的围攻与以前不同,因为尼布甲尼撒想要消灭这个国家。过去的入侵大大减少了犹大的领土和人口。据一份权威的估计,当时的人口已减少了一半,可能只剩下150,000人(W.F.奥尔布莱特《圣经考古》 IX:1-1946年2月]-4页 )。现在巴比伦要进攻犹大“所有余下的城市”,包括拉吉和亚西加。
4~5耶路撒冷的围攻在主前588年一月开始,一直延续到主前586年七月。
【】「于是城被围困,直到西底家王十一年。」
〔暂编注解〕城被围困,直到西底家王十一年: 巴比伦包围耶路撒冷是在B.C.587年1月。历经18个月的围攻之后,他们于B.C.586年7月终于攻陷了耶路撒冷。因此,本文的“十一年”是指B.C.586。耶路撒冷的沦陷,离撒玛利亚被亚述所灭亡(B.C.722 ),相距136年。
【】「四月初九日,城里有大饥荒,甚至百姓都没有粮食。」
【】「城被攻破,一切兵丁就在夜间从靠近王园两城中间的门出城逃跑,迦勒底人正在四围攻城。他们就往亚拉巴逃去。」
〔暂编注解〕“亚拉巴”是在死海附近的旷野。
亚拉巴: 是从死海南部到亚喀巴湾的辽阔旷野。城被攻陷之后,军兵并没有逃往周边国家,而是逃到了旷野,这表明:①他们认识到任何国家的支持,都无法抵挡巴比伦;②直到那时他们仍然不相信神要他们向巴比伦投降的劝告。直到遭到灭亡的那一日,背离神的人均无法放下自己愚拙的顽固和狂傲。
被攻破。即城墙被攻破。下经文暗示因为饥荒而抵抗失败。
【】「迦勒底的军队追赶西底家王,在耶利哥的平原追上他。他的全军都离开他四散了。」
〔暂编注解〕西底家朝耶利哥方向逃亡,可能想逃到摩押人和亚扪人所在的外约旦。在西底家统治的初期,这些民族曾谋求与他结盟对付巴比伦。
8~11这段重复至7节的记载。
【】「迦勒底人就拿住王,带他到哈马地的利比拉巴比伦王那里,巴比伦王便审判他。」
〔暂编注解〕“利比拉”是巴比伦在巴勒斯坦地北方的军营。
“利比拉” 。位于巴力伯克(B a a l b e k )东北面三十六英里(58公里 ),那是巴比伦人作战的司令部。
【】「巴比伦王在西底家眼前杀了他的众子,又在利比拉杀了犹大的一切首领,」
【】「并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铜链锁着他,带到巴比伦去,将他囚在监里,直到他死的日子。」
〔暂编注解〕囚在监里,直到他死的日子: 成就了的预言。关于西底家王死在监里的记录,只见于此一处。
剜了眼睛。当时的囚犯通常用矛尖刺穿眼球致盲。除了双目失明以外,西底家还要在余生忍受他终生难忘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因为他最后所看到的,是他儿子们被杀的可怕场面。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十日,在巴比伦王面前侍立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进入耶路撒冷,」
〔暂编注解〕这是巴比伦人最后一次掳掠耶路撒冷城(4节 )。耶路撒冷彻底被毁。
“初十日”。说尼布撒拉旦在初七日来到。也许他在初七日进入耶路撒冷,到了初十日才开始焚烧城。“十九年”包括了尼布甲尼撒的登基年,而第29节却不包括。参看的脚注。
初十日。就是公元前586年8月17或18日。圣经提到这一天发生了两件事情:一,尼布撒拉旦进入耶路撒冷;二,他烧毁了圣殿和许多其他建筑。根据的相应记载,他是当月初七日到达的(公元前586年8月14日或15日 )。要协调这两个日期,可以假定尼布撒拉旦是初七日进城,初十日焚烧圣殿的。文字的记录不大可能有错,因为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毁城以前搬走里面的财宝。还有一种可能是大火连续烧了三天。
十九年。本节的纪年从西底家转到了尼布甲尼撒,默认了统治权从犹大国王转到巴比伦国王手中。现代的学者也是依据古代字版或其它文献上这种纪年方式的转换,来了解新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们开始统治的大致日期。
12~16圣殿被毁的教训: 记录了尼布甲尼撒征服耶路撒冷并毁坏圣殿的事件。对当时的犹大人而言,圣殿被毁是令人惊骇的事件,因为圣殿是根据神的命令而建立的,象征着神的临在。修建圣殿的是所罗门(B.C.959 ),直至B.C.586被毁之前,370年以来,圣殿起着使选民以色列凝聚在一起的向心力作用。每年三次,百姓定期聚集到圣殿与神相交并得到属灵的力量。但是,圣殿从事奉神、尊行神旨意的手段,逐渐演变为目的,被赋予了绝对价值。在犹大末年,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成为只要圣殿还在耶路撒冷,犹大就绝对不会灭亡的迷信。结果,圣殿不仅没有保护他们,连自己也被毁于一旦。这些历史事实教导我们以下属灵教训:①在终极意义上,除神以外的均是手段。圣徒最终且惟一的目的就是荣耀神。其它所有对象和行为,均从属于此目的。但是,人却常常犯下迷恋手段而忘记目的的过错;②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任何外在的信物均无法代替信仰。可见的圣殿、现今的教会、或信仰群体等均是信仰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不能代替信仰本身以至于获取救恩。惟有因信称义才是得救的道路;③过于注重形式,就等于是偶像崇拜。就像圣殿沦为以色列的偶像一样,仅仅流于形式地守圣日,交纳什一奉献,或多行善事,均会歪曲信仰的根本。这些行为只有出于成熟的信仰之时,才有真正的价值。若它出于人为和虚伪就只能是满足人浅薄自我成就感的不良行为;④使人盼望真正的圣殿——耶稣基督。肉眼可见的世界均不是我们永恒的安息之所和信仰的保证。这一事实,帮助我们单单定睛在耶稣基督身上。因为惟有基督耶稣是我们信仰的终极对象,要比圣殿更大。因此,约翰在启示录里把基督描述为圣殿。
【】「用火焚烧耶和华的殿和王宫,又焚烧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户家的房屋。」
〔暂编注解〕毁灭圣殿和其它公共建筑不是攻城造成的,而是该城陷落一个月以后被巴比伦人蓄意烧毁的。
【】「跟从护卫长迦勒底的全军,就拆毁耶路撒冷四围的城墙。」
〔暂编注解〕拆毁耶路撒冷四围的城墙。关于14-23节,见注释。
【】「那时护卫长尼布撒拉旦将民中最穷的和城里所剩下的百姓,并已经投降巴比伦王的人,以及大众所剩下的人都掳去了。」
〔暂编注解〕已经投降……所剩下的都掳去了: 大多数没有投降而抵抗巴比伦的人或逃到别处的犹大人,几乎都遭到了杀害(8-10节 )。但是,听从耶利米的忠告而没有抵抗的犹大人,虽然被掳到了巴比伦,却保存了性命。对以色列而言,众多的百姓或惨遭杀害或掳到他国,似乎意味着神已不再动工,但就其本质而言,神是在推动着另一个计划,亦即借着纯洁的余剩之人,而雕琢美好的以色列(30:1-3)。
【】「但护卫长尼布撒拉旦留下些民中最穷的,使他们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
【】「耶和华殿的铜柱并殿内的盆座和铜海,迦勒底人都打碎了,将那铜运到巴比伦去了。」
〔暂编注解〕17~23毁坏、掠夺圣殿器皿的记录: 本文成就了27:22的预言。巴比伦人对圣殿的这种态度,等于是在挑战神的神圣。因为在旧约时代,圣殿象征着神的临在,。故他们的结局就是灭亡(50:1-51)。巴比伦人对圣殿的这种态度,也在一定意义上惩戒了当时犹大人错误的信仰观,他们把圣殿和器皿本身视作信仰的目的。
【】「又带去锅、铲子、蜡剪、盘子、调羹,并所用的一切铜器,」
〔暂编注解〕18~19关于出现在本文中的圣殿器皿,请参照的图表。
【】「杯、火鼎、碗、盆、灯台、调羹、爵,无论金的银的,护卫长也都带去了。」
【】「所罗门为耶和华殿所造的两根铜柱,一个铜海,并座下的十二只铜牛,这一切的铜多得无法可称。」
【】「这一根柱子高十八肘,厚四指,是空的,围十二肘。」
〔暂编注解〕「十八肘」:约八公尺(二十七英尺 )。
「四指」:约七公分(三英寸 )。
「十二肘」:约五公尺(十八英尺 )。
厚四指: “四指”的字面意义是“宽约四指”,相当于10厘米左右。
【】「柱上有铜顶,高五肘,铜顶的周围有网子和石榴,都是铜的。那一根柱子照此一样,也有石榴。」
〔暂编注解〕「五肘」:约贰一公尺(七英尺半 )。
所记载柱子的高度是三肘而不是五肘,有可能是抄写的错误,也有可能是因不同的测量方法而造成的。关于从圣殿中掠走的金属物件,耶52章所提到的有几样,在《列王纪》中并没有记录。如铜顶周围网子和石榴下面的装饰带,或顶端的花瓣,一位作者没有记下来,而另一位作者则可能记下来了。那些经常从各种参考书中查找资料的人都知道,这些表面上的差异或矛盾,可能只是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已。
【】「柱子四面有九十六个石榴,在网子周围共有一百石榴。」
【】「护卫长拿住大祭司西莱雅、副祭司西番亚和三个把门的。」
〔暂编注解〕国家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都遇害了。不久以前,副祭司西番雅曾见到耶利米预言耶路撒冷领袖的死亡。
24~30记录了被巴比伦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所杀害的人数(23-27节 )和被掳的人数(28-30 )。被杀害的72人,均曾大力反驳过耶利米要向巴比伦投降的忠告。他们的死预示着,违背神的人必将灭亡。
【】「又从城中拿住一个管理兵丁的官(或作“太监” ),并在城里所遇常见王面的七个人和检点国民军长的书记,以及城里所遇见的国民六十个人。」
〔暂编注解〕七个人。为“五个人”。关于俘虏的分类如果有更多的信息,就可能消除这种表面上的差异。
【】「护卫长尼布撒拉旦将这些人带到利比拉巴比伦王那里。」
【】「巴比伦王就把他们击杀在哈马地的利比拉。这样,犹大人被掳去离开本地。」
【】「尼布甲尼撒所掳的民数记在下面:在他第七年掳去犹大人三千零二十三名;」
〔暂编注解〕本节所提到的三千零二十三人可能是成年男性的数目。
这与的数目有差距,可能是只计算成年的男丁数目。
第七年: B.C.597年,是推行反巴比伦政策的约雅斤统治第一年,也是西底家登基第一年。
本节可能描述公元前598年夏天的那场战争(见耶5229注释 ),就是约雅斤被掳的前一年。他被掳是第八年,即公元前597年。
28~29“第七年”:依尼布甲尼撒登基之年计算(他作王次年为第一年 ),相当于主前597年。本段所记人数比,16少得多,很可能只是男丁人数。
【】「尼布甲尼撒十八年从耶路撒冷掳去八百三十二人;」
〔暂编注解〕尼布甲尼撒十八年: 28,29的年代与的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巴比伦和犹大计算年代的方法有所不同,犹大是从第一年开始算起,而巴比伦是登基之后的第二年视为统治第一年。28-30节,记录采用了巴比伦的年代计算法,因此,这一年就是B.C.586。这是耶路撒冷被攻陷的时间,也与整件事的内容相吻合。
十八年。这是耶路撒冷失陷的前一年,据推测是公元前587年夏天。当时习惯是在春季和夏季展开攻势的。一些学者推定耶路撒冷是在十八年失陷的,所提供的日期有误,但提不出反驳的证据。30节所记录的是第二十三年的另一次掳掠,是其他地方没有记载的。所以我们显然没有理由怀疑第七年和第十八年犹太人被掳的数目。由于当时每年发动一次战争的现象十分普遍,无疑会产生多次的掳掠。第十八年所掳的832人,肯定与第十九年大批俘虏的数目不同。
各次掳掠的记录并没有说明是指开始出发时的人数,还是经过艰难的跋涉以后最后到达巴比伦的人数。根据古代的史书记载,这种囚掳的结果往往是幸存者只占被迫出行者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俘虏的数目是指最后到达巴比伦的人,我们可以相信,尼布甲尼撒开始时掳走的人一定多得多,但在到达巴比伦以前都死掉了。在另一方面,如果这是指戴锁链流放的人,那么到达巴比伦的各批人数,真是少得可怜!
【】「尼布甲尼撒二十三年,护卫长尼布撒拉旦掳去犹大人七百四十五名。共有四千六百人。」
〔暂编注解〕这是发生在主前581年的一次掳入。可能是为了平息继西底家之后而有的叛乱(看4节 ),也可能是报复基大利的被杀,。
这个发生于主前581年的第三次放逐,大概是巴比伦因基大利被谋杀而给犹大人作出惩罚(四一 )。
第三次被掳或与基大利事有关。这些被掳至巴比伦的少数人正是被选的余种,是将来以色列复兴时的中坚分子。
二十三年: 是B.C.581,以实玛利就是在这一年杀害了巴比伦的犹大省长基大利。 四千六百人: 本节只计算了成年男子,因计算的方法不同,与的18,000名相差很大。
【】「犹大王约雅斤被掳后三十七年,巴比伦王以未米罗达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使犹大王约雅斤抬头,提他出监,」
〔暂编注解〕以未米罗达元年: 指B.C.561。
二十五日。为二十七日。我们可以推定,一个事件要分成几个阶段,可能发生在同一天,也可能不是(见耶5212注释 )。很难确定这两个不同的日期是因抄写的错误,还是两位作者选了两个有效的日子记录同一件大事。
抬头。约在公元前561年。关于31-33节,见注释。
31~34“以未米罗达”。尼布甲尼撒的儿子,从主前562年至560年执政。在巴比伦伊斯他尔门遗址发现的泥版,证实约雅斤受到恩待的这个记载。
31~34“以未米罗达”: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儿子,他作王的统治期为主前562~560年。此事见及注。
31~34约雅斤王得到释放的事件:耶利米在结束自己的预言之时,论到了约雅斤得到释放的事件。这是为了使被掳的百姓和剩下的人,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25:11,30:1-3)——神曾应许B.C.586的惨剧之后,将有辉煌的未来,以此劝勉他们要心存盼望。
【】「又对他说恩言,使他的位高过与他一同在巴比伦众王的位,」
〔暂编注解〕与他一同在巴比伦众王的位: 指巴比伦占领的被占领国的王,他们也象约雅斤一样,作为人质被掳到巴比伦的。
【】「给他脱了囚服。他终身在巴比伦王面前吃饭。」
【】「巴比伦王赐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赐他一份,终身是这样,直到他死的日子。」
〔暂编注解〕巴比伦人公元前592年的史记提到了分配给犹大王约雅斤和他儿子们的粮食定量。那时距他被掳还没有几年。他显然先是获释,后来被捕入狱,据推测一直关到以未米罗释放他,赐给他食物,至他去世为止。
【思想问题(第52章 )】
1西底家登基时年二十一岁,人生经验自然不足,本章2节表明他的恶行是照乃父约雅敬的样式。你认为作者这样说有否特别含义?为人父母的有何监戒?
2耶路撒冷城被围困至沦陷期间,耶利米的那些预言给应验了?参21:6-7。
3西底家的下场十分凄惨,你认为他是否咎由自取?参38:17-23。面对人间诸多悲剧,我们应否把责任全归在「命运」,神或他人身上?
4遭受焚烧的建筑物当中有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掳的对象包括圣殿内的贵重器皿,被杀的人包括了圣殿内任职的人员。由此看来,当神的审判临到时,分别为圣归给神的人、物也不能「免疫」。这与犹大百姓向来的观念是否相符?参7:1-4; 26:8-9, 11。今天,你对「圣物」、「圣品人」的看法有否偏差?
5约雅斤与西底家原来都是犹大的王,为什么二人在巴比伦王手下竟有如此不同的收场?, 17; 25:1-7; 耶40-:2-4。从神的角度来看,约雅斤蒙巴比伦王恩宠深远意义?。
──《串珠圣经注释》
「这样,犹大人被掳去离开本地。」
神借着巴比伦,给犹大国的历史,画上了终止点。末代的王西底家,像地中海上的落日,坠下了水平线,没有一点儿的声息。黑暗淹没了大地。巴比伦王先让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儿子们,在王宫荣华中长大的王子们,一个一个残酷的被处死,让他们最后的印象,长久的留在父亲的记忆中;然后,剜了西底家的双眼。永远的黑暗包围了他。西底家那戴金炼的颈项,被铜炼给锁上,像狗一样被牵到巴比伦去。监牢的铁门,在他身后永远的关上了。
这是巴比伦王对违约背叛者的待遇。西底家余下足够的时间,静静度他追思悔恨的日子。
少数人的决定,永远的影响着历史;错误的决定,留给国家不可更改的悲惨命运。
犹大国末后的三个王,传承相续的犯罪,得罪神。人民不能不随着他们错误的脚步,走上招致灾祸的道路。尼布甲尼撒三次给他们惨痛的惩教。王背叛巴比伦的行动,使他们遭受围城的痛苦,兵燹加上饥荒,死亡。巴比伦军终于攻破了城,使“平安之城”,遭受了火的洗礼:“用火焚烧耶和华的殿和王宫,又焚烧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户家的房屋。”这样,全国多年的精华,像祭坛上羊羔的脂油,变成了青烟。断垣颓壁中,倒散着烧焦的尸体。
又是一次的掳掠。人民中所有的精华,被押着走上北进的行列:强迫移民到巴比伦去。征服者打碎圣殿的铜柱和铜海,又把分别为圣的金银器皿,一起掳掠到巴比伦去。因为照他们的惯例,战败一个国家,也把那国的偶像掳去,放在他们的庙中,代表献俘,作他们神的奴隶;耶路撒冷的殿中没有偶像,所以把器皿掳去代替,放在庙中。
城破,国亡,屠杀,掳掠,都是犯罪背逆神的结果:“这样,犹大人被掳去离开本地。”神赐给他们的应许之地,不能够享受,成了荒凉。多么悲惨的事。想来那些活着被迫离国的遗民,必然留下不能磨灭的记忆。
愿我们也记得:悖逆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以色列的史实,可以教导我们,应当敬畏神,顺从圣灵而行;知罪悔改,才可以蒙恩。──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
【】
「日日赐他一分,终身是这样,直到他死的日子。」
如果巴比伦王尚且为被掳的囚徒供给,我们天上的父为你所预备的怎么更少呢?祂造你,你有日常的需要,祂不会忘记你,因为你是祂设计出来的。你每日都上表链,否则就会停下,神当然会经常加力给你,祂知道你们需要这一切。祂的信实也保证美物供给身体,光与爱供给心意,而圣灵则加力与心灵。
永远活者,比一次死要困难,你必得继续尽责。要有充实而坚强的生命并不容易,因为你必须向上。当心灵知道将一切忧虑卸给神,等候祂的供给,要知道祂是唯一可实际使你满足的。
有一位为主道被囚的人说,牢狱的墙、锁,以及人的凶残,都无法阻碍神的爱,更挡不住主的同在,你仍有主的音乐与安慰,而且使我们得胜苦难,使每一时刻更欢乐,虽然经年累月,仍像转瞬的片刻。瞻仰祂真是极大的享受,在祂千年如同一日那么短促。
凡信靠祂的人必有满足喜乐,我们会像门徒们,拿着少量的食物,分完再捡起来,有十二个篮子那么多。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