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灵粮:耶利米书第47章

灵修版圣经注释

在这章先知论非利士的预言中,这个外邦国家将会遭遇甚么审判?

非利士位于犹大边境沿海一带的平原,一直是以色列的强敌,两国之间战事不断。其他先知书针对非利士人的预言包括: 32节; 17节; 8节及 7节。

--《灵修版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01、论非利士的预言

经文:

1在法老攻击迦萨之前,耶和华论非利士人的话临到耶利米先知。2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有水从北方涨起,成为涨溢的河,要淹没全地和其中所充满的,淹没城和城里的居民。人必呼喊,境内的居民都必哀号。3一听见敌人壮马蹄踏的响声、战车隆隆、车轮轰轰,为父的手就发软,不能回头看顾儿女。4因为日子将到,耶和华必毁灭所有非利士人,剪除推罗、西顿仅存的帮助者;他要毁灭非利士人、迦斐托海岛剩余的人。5迦萨成了光秃,亚实基伦归于无有。平原中所剩的啊,你割划自己,要到几时呢?6耶和华的刀剑哪,你要到几时才止息呢?要入鞘,安静不动。7耶和华吩咐它攻击亚实基伦和海边之地,既已派定它,你怎能静止不动呢?

是耶利米对外邦宣告的第二个信息,是针对非利士人的。非利士人原是迦斐托海岛,就是现在的「克里特」岛上一群以海为生的民族,他们后来移居巴勒斯坦的海岸,一直占据犹大地靠地中海的平原。他们在以色列人征服应许之地后,一直都带给以色列人很多的骚扰和麻烦。非利士人有五个城邦(参,「迦萨和亚实基伦」是其中两个。

每当非利士人强盛的时候,他们就会向犹大山区扩展及进犯,以色列早期的多位士师和君王都曾抵抗非利士人的侵略,例如:参孙、撒母耳、扫罗及大卫等,至终非利士人被大卫王制伏,成为犹大的附庸)。但在以色列分裂成为南北朝的时代,非利士人不时都能脱离犹大的控制,重掌主权。

说:「在法老攻击迦萨之前,耶和华论非利士人的话临到耶利米先知。」,虽然经文没有提供预言的确实日期,但因信息预言到「亚实基伦」将归于无有,而「亚实基伦」是在公元前604年末被尼布甲尼撒所毁灭的,所以先知耶利米很可能是在埃及法老王在公元前609年经过非利士地北上迎战巴比伦人时,顺道攻击迦萨的时候宣告这预言的。

至于这预言成就的日子,可能是在公元前605年。那时埃及为防巴比伦在巴勒斯坦坐大,影响其国家利益,所以派兵攻打巴比伦,结果在迦基米施一役大败(参),随后巴比伦军南下,也攻击了非利士人的城市,做成极大的毁坏,就如本章所记载一样。

第3节用了「壮马蹄踏的响声、战车隆隆、车轮轰轰 」来形容巴比伦大军是何等的雄壮,而非利士人的反应就是「为父的手就发软,不能回头看顾儿女」,这是极度的恐惧与无助的描述。

这段诗歌体的文字,描述非利士各城市将会像被洪水淹没一样的被从北方而来的敌人毁灭。这北方的敌人就是巴比伦人,他们将成为耶和华惩罚非利士人的工具,经文说:「……毁灭所有非利士人……他要毁灭非利士人、迦斐托海岛剩余的人。」(第4节)上主的审判好像灭顶的洪水一样带来全面及彻底的毁灭。

第6节呼喊说:「耶和华的刀剑哪,你要到几时才止息呢?要入鞘,安静不动。」是谁在呼喊呢?有可能是迦萨和亚实基伦两个城市的非利士人的呼求,也可能是先知耶利米眼见他们的悲惨情况,所以恳求上主怜悯,停止刀剑。但无论是谁的呼喊,刀剑和毁灭并没有停止,因为第7节说「既已派定它,你怎能静止不动呢?」(第7节),上主对非利士的迦萨和亚实基伦这两个城市的审判是严厉的,并没有怜悯的,可见这两城的罪恶在上主的眼中是何等的大。

思想:

被上主定意要审判和毁灭的城市和人是极其可怕的事!你现在生活的社会和群体在上主的眼中是怎样的光境呢?有没有上主所要的公义和圣洁呢?有没有主所恨恶的恶行和罪呢?

请为你所生活的社会和群体代祷!

--1-尔道自建 8月13日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