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创世记 第1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神的旨意是要人「遍满了地」()),但人却执意要「住在那里」,不打算离开,因为这片平原足以满足他们自己。
「往东边迁移」可能指人们从亚拉腊山脉下来,沿着幼发拉底河迁移到东南方的美索不达米亚下游平原,宁录可能是当时众人的领袖())。
「示拿地」指底革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盆地,这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出现了乌鲁克(Uruk))、吾珥(Ur))、苏美尔(Sumer))、阿卡德( Akkadian))、巴比伦(Babylon))等早期文明。在圣经里,「示拿地」代表巴比伦()),象征人类奢侈放纵、敬拜偶像的中心。

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神的工作是改变人的生命,「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成为「圣城新耶路撒冷」()),使人和神能亲密相交;但人却「彼此商量」,定意要用自己的工作代替神的工作,「拿砖当石头」,建造高举人的「一座城和一座塔」())。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这两种「建造」的争战,撒但则在背后推波助澜。
巴比伦平原缺少石头,必须用以窑烧的砖头取代石块。巴比伦一带窑烧砖头的技术大约出现在主前4000年,以沥青作为胶合料,不但防水,更坚硬如石头,但由于制造过程昂贵,只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才会使用。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如今这些「砖」所造的建筑早已成为土堆。「石漆」就是沥青。
上图:这些镶嵌珍珠的陶瓷碎片附在沥青上。这是巴别塔时代人类使用沥青技术的证据。出土于美索不达米亚,现藏于卢浮宫。

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和早期教父都指出,是宁录教唆人们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当年人们在示拿地「彼此商量」())的,正是历世历代人们不断提出的宏伟计划和远大理想,结果都是事与愿违、归于无有。人里面亚当的生命若不改变,罪人的本性就不会改变,高举人所带来的结局也不会改变。
「来吧,我们要」表明世人决定根据自己、依靠自己,而不是根据神、依靠神。人自己做主,脱离神而自立,是离弃神的开始。
「城」指有城墙等防卫设施的城市,表明离开神的人一面缺乏安全感,一面要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积累财富、掌握自己的命运。「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是天上「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圣城新耶路撒冷」()),而世人却要用自己所建的「巴比伦大城」())来代替,最后的结局是「巴比伦大城倾倒了」()),而「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的「城」不是给人居住的,城中主要是宗教建筑、仓库、公务机关,居民大都围绕城市居住,有敌人来袭时,城外的居民可以进城躲避。
「塔」也被称为巴别塔,建这塔的表面目的可能是抵御洪水、彰显人的伟大,实际上是要追求与神同等。人高举自己的结果,是敬拜自己所造的偶像,塔庙(Ziggurat))后来成为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市最明显的特色,作为城市守护神从天而降的阶梯。
「塔顶通天」指世人想凭着自己的力量「升到天上」,「要与至上者同等」()),与天比高、胜天一筹。人类企图在政治上建立人间天国、在宗教上「万教归一」,都是现代版的巴别塔。神的救赎计划是让恩典和启示「从天而降」()),我们只需要接受白白赐下的救恩。世人却要凭着自己的能力,靠着科技、道德、经济、文化的进步来「通天」,结果惟一能够「通天」的,只是「罪恶滔天」())。
「为要传扬我们的名」表明这些人是集体地高举自己、荣耀自己,所有的人都想传扬自己的名,而不是过去该隐只是个别的行为())。巴别塔是当时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但它只是用来传扬人自己的名,而不是荣耀神的名。神应许要叫亚伯拉罕的名「为大」()),我们也都可能获得一些名、利、地位,甚至是伟大的属灵成就,但是当我们用这些来炫耀自己的「名」的时候,它们成了我们所建造的巴别塔。犹太哲学家斐罗(Philo))说,当时人们在砖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但这些砖头现在都已成为尘土;现代人一生争权夺利,将来归于尘土的时候,这些争夺来的「名」又在哪里呢?
「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表明人执意违抗神要人「遍满地面,治理这地」())的旨意,只寻求自己的满足,不愿意做神的管家。
上图: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的名画《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1563)。
 
上图:欧洲议会大厦(European Parliament),根据Pieter Bruegel的名画《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设计而成,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1999年竣工。

5「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政治势力:当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已经有高明的政治手段、行政组织,能「彼此商量」()),分工合作、有条不紊,联合起来实现共同的目标。《犹太古史记》记载,宁录宣称人的快乐是因为自己的勇气,不应该归荣耀于神,他要建造一座高塔,使洪水不再能淹没人,并且要因神毁灭了他们的先祖而报复神());今天的政客也是用类似激动人心的说辞来煽动世人的盲目骄傲。
科学技术: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知识,能「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用人工产品代替天然之物,因此自信心膨胀。《犹太古史记》记载,当时人们认为他们的繁荣是凭自己的力量得到的,不是出于神的恩惠,所以也不必顺服神的旨意());今天世人普遍的想法也都是如此。
哲学文化:他们已经产生了一种高举人的哲学和文化,用人的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以满足人的欲望作为一切行为的目的,然后才会为「传扬我们的名」())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犹太古史记》记载,当时人们认为顺从神、不跟随宁录就是怯懦胆小());今天世人所崇尚的也是这种扭曲的文化。
经济利益:「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并非出于亲情,而是出于经济利益。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的城市带来了分工合作的生活方式,方便大规模的灌溉和农业生产,使更多人可以在同一个地区居住,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不必「分散在全地上」。《犹太古史记》记载,当时人们怀疑神让人「遍满地面」()),是为了更容易地压制人());今天世人也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故意扭曲神的旨意、不顺服神的旨意。

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成为一样的人民」原文是「同属一个民族」。人若里面没有基督的生命,都凭着各自的标准「如神能知道善恶」()),又「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必然会先联合起来反对神,然后人与人之间互相斗争。历史不断地告诉我们,每一次人本主义者、无神论者团结起来搞什么革命,都不会在成功之后继续团结一致、彼此相爱,而会从「高举人」变成「高举我」,每个人都成为唯我独尊的假神,以致互相斗争、践踏、杀戮。
「如今既做起这事来」原文是「这是他们所开始做的事」,「没有不成就的了」原文是「不能被拦阻」。一旦人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决定建造巴别塔、抵挡神的旨意,就没有任何人能拦阻人类变本加厉地走向败坏,最终奔向灭亡。只要看看现代人滥用科技、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可以理解神为什么必须进行干预,预防人类在「女人的后裔」())出现之前集体灭亡。
神的旨意是要「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在基督之外的合一,结果都是建造巴别塔。
上图:1992年欧洲议会大厦开工时的海报,右下方的口号是:欧洲,许多方言,一个声音。在引发许多争议以后,这张海报就被禁发了。

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上图:世界主要语系(Language Family)的分布。根据Ethnologue 2015年的资料,目前全世界已知7472种语言。语言学家们根据这些语言之间的关系,把它们分为数百种语系,但他们至今无法在语系的划分上取得统一意见,更无法合理解释这些语系的「祖语 Proto-language」来源于何处,只有圣经能提供答案。

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巴别」的希伯来文「Babel / בָּבֶל」与「变乱 Balal / בָּלַל」谐音,而「巴别」的阿卡德文「Babili」字义是「神的门」,因为人建这座塔是要「塔顶通天」())。旧约中的「巴比伦」希伯来原文都是「巴别」,「巴比伦」来自希腊文。
如果10-16节的家谱是连续的,此时可能正是「法勒」())出生的时候,洪水之后才过了101年,挪亚、闪都还活着。考古发现,在主前4000年左右的乌鲁克时期(Uruk period)),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居民固有的都市化、塔庙、窑砖等文化和技术突然在中东各个定居地点出现,表明此时正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的时候。
巴比伦城原址现在只能挖掘到主前2000年左右的遗迹,因为幼发拉底河水位的变迁已经破坏了更低层的遗迹。
上图:主前610年新巴比伦帝国的巴比伦塔庙(Ziggurat)示意图。每个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市都有一个塔庙,作为城市守护神从天而降的阶梯。塔庙于主前4000年由苏美尔人的高台演化而来,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埃兰人、阿卡德人和亚述人都曾建造塔庙,高度从两层到七层不等。塔庙的造法基本相同,内部用晒制砖填充,每隔一定高度就铺上一层芦苇席,外壳以沥青作胶泥,用烤制砖砌成,国王的名字有时会刻在这些砖头上。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主前484-425年)所描述的巴比伦塔庙有7层,高91米,占地91米x91米,顶端有神龛,是当时这个地区最高、最显眼的建筑,用来敬拜巴比伦的守护神马尔杜克。主前330年,亚历山大下令铲平这座塔庙,以便在原址上建造他的陵墓。结果壮志未酬身先亡,重建计划成了烂尾工程。

10「闪的后代记在下面。洪水以后二年,闪一百岁生了亚法撒。」

当世人在地上建造巴别塔的时候,神在天上安排召出亚伯拉罕,实现祂的救赎计划。10-26节这个家谱里所有的人都是为着神的选召铺路,神对他们一生的记念就是「生了」某一个人,并且这个人的出生是为了引出神将要选召的「亚伯兰」()),「女人的后裔」())将从「亚伯兰」而出。
这份家谱上的人的年龄越来越短,从闪600岁())逐渐降到他拉205岁())。而之后的亚伯拉罕是175岁()),以撒180岁()),雅各147岁()),约瑟是110岁()),可能是因为洪水之后的紫外线、宇宙射线强度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11「闪生亚法撒之后又活了五百年,并且生儿养女。」

12「亚法撒活到三十五岁,生了沙拉;」

13「亚法撒生沙拉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并且生儿养女。」

14「沙拉活到三十岁,生了希伯。」

15「沙拉生希伯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并且生儿养女。」

16「希伯活到三十四岁,生了法勒。」

17「希伯生法勒之后又活了四百三十年,并且生儿养女。」

18「法勒活到三十岁,生了拉吴。」

19「法勒生拉吴之后又活了二百零九年,并且生儿养女。」

20「拉吴活到三十二岁,生了西鹿。」

21「拉吴生西鹿之后又活了二百零七年,并且生儿养女。」

22「西鹿活到三十岁,生了拿鹤。」

23「西鹿生拿鹤之后又活了二百年,并且生儿养女。」

24「拿鹤活到二十九岁,生了他拉。」

25「拿鹤生他拉之后又活了一百一十九年,并且生儿养女。」

26「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

这份家谱可能跳过了中间的许多代,目的是为了凑齐10代:从挪亚到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一共经过10代()),并分成巴别之前5代())、巴别之后5代()),最后一代有3个儿子());而从亚当到挪亚,也一共经过了10代,最后一代有3个儿子())。主耶稣的家谱为了凑齐14代()),故意跳过了中间的许多代()),希伯来文化并不认为这么处理有何不妥。因此,并不能根据这份家谱推算出创世的时间。
「亚伯兰、拿鹤、哈兰」年龄的次序可能是哈兰、拿鹤、亚伯兰,他拉可能是70岁生了长子哈兰())、130岁生了幼子亚伯兰())。但「亚伯兰」是神拣选的主角,所以排在最前面。

27「他拉的后代记在下面。他拉生亚伯兰、拿鹤、哈兰;哈兰生罗得。」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是主前1447年()),据此推算,亚伯兰大约生于主前2167年()),100年后中国才进入夏朝())。
本节不是重述26节,26节是「闪的后代」())的结束,本节是「他拉的后代」的开端。

28「哈兰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亲他拉之先。」

这是洪水之后首次出现儿子先于父亲死亡的记载,表明人类的寿命更加缩短,警告死亡的突然性。「本地」意思是「出生地、亲族之地」。
「吾珥」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示拿地」())。考古证据表明,该城是当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高的城市之一,守护神是月神辛(Sin))。亚伯兰大约55岁时,乌鲁克人占领了吾珥,建立了吾珥第三王朝,吾珥进入了最繁荣的时期。「迦勒底的吾珥」很可能后来的抄写者用当时的地名取代了古代的地名「吾珥」。
上图:吾珥第三王朝时期的吾珥城示意图。吾珥最早的建筑始于主前5500年左右的欧贝德文化(Ubaid Period),主前27世纪吾珥重新繁荣,成为苏美尔人敬拜月神的圣地。主前2112年,乌鲁克(Uruk )人乌尔纳姆(Ur-Namma,主前2112年-2095年在位)占领吾珥,建立了吾珥第三王朝(Ur III dynasty,主前2112-2004年),统一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朝,被称为复兴的苏美尔帝国(Neo-Sumerian Empire)。

29「亚伯兰、拿鹤各娶了妻:亚伯兰的妻子名叫撒莱;拿鹤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兰的女儿,哈兰是密迦和亦迦的父亲。」

「亚伯兰」的字义是「尊贵的父」,但实际上他却没有孩子。
「撒莱 Sarai」的字义是「公主」,可能源于苏美尔月神的配偶月亮女神的头衔「撒拉杜 Sarratu」。「密迦 Milcah」的字义是「皇后」,可能源于苏美尔天后伊丝塔(Ishtar))的头衔「密迦杜 Malkatu」。这些名字表明,他拉「住在大河那边事奉别神」()),敬拜苏美尔人的月神和天后。
撒莱是亚伯兰同父异母的妹妹()),密迦是拿鹤的侄女,近亲结婚是当时的习俗())。
上图:吾珥城的月神塔庙(Ziggurat),是一座两层高的砖建筑物,下层的砖用沥青结合,上层的砖用灰胶结合。这座神庙基本被保存了下来,现已被复原。吾珥是苏美尔人敬拜月神辛(Sin,苏美尔语 Nanna)的中心,吾珥第三王朝时期,乌尔纳姆在吾珥修筑了城墙、兴建了巨大的神庙,使吾珥进入了最繁荣的时期。

30「撒莱不生育,没有孩子。」

「撒莱不生育」,表明亚伯拉罕的子孙、神的选民并非是堕落的人类自然产生的,而是出自神的作为。
「不生育」对古代家庭来说是很大的不幸,会使老人无人照顾、产业无人继承。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因此制定了补救的方法,容许妻子无子的人与婢女(汉谟拉比法典 Code of Hammurabi、努斯文献 Nuzi Texts))或妓女(里皮特·伊什塔法典 Code of Lipit-Ishtar))同房,所生的子女若得父亲认可,就能成为继承人(汉谟拉比法典))。《犹太古史记》记载,亚伯兰收养了「哈兰的儿子罗得」())做养子())。
上图:主前2600年吾珥妇女的珠宝金饰,可以看出在亚伯拉罕出生前400多年,吾珥就已经相当繁荣。撒莱愿意抛弃这样的生活,不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而是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彼前三3-4),跟随亚伯兰前往未知的蛮荒之地,难怪被称为「仰赖神的圣洁妇人」(彼前三5)的榜样。原件出土于吾珥,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31「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

此时吾珥第三王朝刚刚开始,「吾珥」进入了最繁荣的时期,但亚伯兰却因为顺服神的呼召()),定意离开美索不达米亚最繁荣的城市「吾珥」,前往1900公里之外的蛮荒之地「迦南地」。因为神救赎计划中的「女人的后裔」()),不是来自人类文明的至高点「吾珥」,而是来自世人看不上的「迦南地」。
「吾珥」和「哈兰」都是敬拜月神的中心。「哈兰」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建于主前2250年,位于连接大马士革、尼尼微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交通要道上,从吾珥到哈兰大约要走1100公里。拿鹤在他拉出发前后也前往「哈兰」定居,所以「哈兰」又叫做「拿鹤的城」())。《犹太古史记》记载,他拉离开吾珥是因哈兰的死而心中悲痛,厌恶迦勒底()),并不是被神呼召,所以「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继续「住在大河那边事奉别神」())。而亚伯兰在迦勒底公开宣称只有一位真神,当地拜偶像的人起来反对他,他就知道是应该离开那地的时候了())。
主前2006年,吾珥被以拦人毁灭,如果亚伯兰没有顺从神的呼召离开,结局必然是与吾珥一起灭亡。
上图:「吾珥军旗 The Standard of Ur」两侧的图案。吾珥出土的「吾珥军旗」是一个木盒,盒子两侧镶嵌了极为精致的马赛克,一侧是战争和胜利的场面,另一侧是和平和宴会的场面,可以看出在亚伯拉罕出生前400多年,吾珥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物质文明和艺术水平。但神却要他抛下这一切,前往当时的蛮荒之地迦南。原件制作于主前2600年,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上图:吾珥城遗址,废墟遗址上最显眼的是供奉月神的塔神,还有许多住房的遗迹。主前2006年,以拦人攻入吾珥,吾珥第三王朝灭亡。今天,大部分从吾珥挖掘出来的文物都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32「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岁,就死在哈兰。」

「就死在哈兰」这句话与10-26节一贯的「又活了」截然相反,表明这是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
此时大约是主前2092年,亚伯兰75岁()),从此亚伯兰全心全意地顺从神的呼召离开哈兰()),神选民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上图:亚伯拉罕从吾珥到迦南的路线,全程约1900公里。他们可能是沿着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商业大道前往迦南,沿途经过巴比伦、利马、哈兰和大马士革等城市,从吾珥到哈兰大约1100公里,从哈兰到迦南地大约800公里。亚伯拉罕信靠神,凭信心走完了这段漫长的路程,所以圣经说:「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十五6)。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巴比伦的巴别塔

这个故事无疑的有它的巴比伦背景,可能背后有一个米所波大米的故事。这故事无疑也是依以色列古旧的叙事诗循环而表达的。它的层面最为简朴,这点似乎提供语言来源的一个解释。但因语言分别多种,同时也在他们中间起了个高高的壁垒。而这语言是把人类与动物分别开来的主要标志。这一定是古代民族许多思想内容的题材,而且一定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创世记那样的故事,去把语言纷乱的起源,追溯到众神决定把最初的人所说的单一的语言搅乱。

(一 )

在希伯来人笔下,这种图形成了一篇不是关于命运,而是关于罪恶的讲道的起点。在希伯来故事里,神搅乱人类的语言,并非出于愤怒,而是因为他们建造巴别塔。

巴比伦背景在故事的这部分最为突出。因为,巴别塔只能是兹古拉(Ziggurat ),这名字是给米所波大米宗教在一个神庙附近建立的大圣塔的。我们从考古学的发掘和当代文件中很知道这些兹古拉是个甚么样子。它们是庞大的建筑物,通常是方形,但有时是长方形,含有好几层楼,与上一层楼比底下一层较小。楼梯或斜道联在旁边,以便上下。可能──但不能确定,在顶上有一个小小的神龛。

有一个很难懂的,从尤六来的楔形泥版,推定为主前第三世纪的的东西,列出每一兹古拉的尺寸(长乘阔乘高、以呎计 )如下:

第一层:二九五乘二九五乘一○八
第二层:二五六乘二五六乘五九
第三层:一九七乘一九七乘一九·七五
第四层:一六七·五乘一六七·五乘一九·七五
第五层:一三八乘一三八乘一九·七五
第六层:一○八·五乘一○八·五乘一九·七五
第七层:七九乘七九乘四九

如果七层的高度相加,全部高度(二九五呎 )与地面一层的长度和阔度相同。

很可能这泥版事实上是描述巴比伦的兹古拉,虽然它比希伯来故事撰述的时间为后。在巴比伦马尔大庙附近发掘出来的兹古拉遗骸和它的第一个扶梯,量得二九八方呎,很接近泥版的细节,没有差别。(参看上图、草图可见粗略的再造概略 )。

(二 )

巴比伦马尔大庙称为以沙基(Esagil ),意思是‘大房子’,而它的兹古拉则称为以特门南基(Etemenanki ),意思是‘天地基础的房子’。正如耶路撒冷的圣殿一样,以沙基本来是作为神的家,就是当祂在地上时所住之处,也是可以为与人接近之处。它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教堂,它只准祭司进去,民众则在院外崇拜。依此,兹古拉不只被视为巴比伦人使自己接近他们的神的办法,而且作为神灵到地上来的路,即使祂容易接近人,塔顶的神龛乃是一种‘行台’或‘途中的住房’。同样,马尔大的城市巴比利(Bab-ili )乃是神门(或有时译作巴比拉尼、即‘众神之门’ )必有他的名和他的殿以及他的塔,可以让他的百姓见到他。

把巴伦人的推理与雅各在伯特利梦醒后说:‘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希伯来语伯特利 ),也是天的门’相比,是公允的。显然雅各不可能熟悉米所波大米的兹古拉,以为他见到地上立着梯子(或扶梯 )就是它。

(三 )

那末任何在希伯来故事背后的巴比伦故事,必有一个正面的目的,去赞美地上最大城市的根基,和正把它联于天上的众神之王的马尔大。这些故事不可能与语言的源始有任何关联。

在一些巴比伦王稍后的建筑物或碑文中,可能暗指那一个故事。这些王修理或改革那些殿宇和它的兹古拉。这就是主前七世纪那波帕拉撒(著名的尼布甲尼撒王的父亲 )所说: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创世记第十一章

F结束与开始:巴别与迦南

巴别

上古历史的巅峰,是人类体察到自我的新能力之后,便团结努力,预备荣耀自己,巩固自己,结果却一无所获。这个故事的各项要点,刻划出历世历代世界的精神。所定下的计划总是宏伟无比;大家兴奋得争相传告,好像这将是人类最终极的成就现代人对于太空计划的得意,与此极为相仿。同时,他们聚集要保存他们的名,掌握他们的财富(4下),也透露出他们缺乏安全感。

这个故事传神地表达出此事件的荒谬和严重。不仅如第3节所示,那些建材不过是代用品,而且建造的人更是软弱。他们匆忙喧嚷着:“来罢……来罢……”,神则以讽刺语气回应说:“来罢,我们下去……”;而结果却是反高潮:“他们分散……。”这座半途而废的建筑,太适合作人类这方面的记念了。

可是这件事很看重。第6节下完全切合现代人:“这只是起头……;现在他们所要作的事,没有不可能成就的了”(RSV)。这句充满预感的话,流露出创造主与天父的关怀,而不是以对头的身分说的;正像我们的主所说:“他们既向青翠的树如此行……”。此处显明,合一与和平并非终极的善:分散比集体背叛还好一些(

这事件的终局显明神对人类决定性的干预。不错,互不了解会由自然因素造成,第4节(这句话正像现代国家主义的口号!)所流露的骄傲与恐惧的态度,正可能促成这点;但是最终而言,这是神对不守规矩的族类恰当的管教。

五旬节为这故事开启了新的一页;使同一个福音透过许多方言传讲出来。最后翻转这事的,为的应许:“那时,我要改变万民的言语,成为纯一的言语,使所有的人都能求告上主的名,并且同心合意事奉祂”(RSV)。

1.一样的话(AV,RV;直译为“一(种)言语”)比 RSV 的少数言语更可取,虽然两种译法都有可能(见希伯来文的。这事件可能是在洪水之后不久发生(等),否则就是局限在某一种人当中,如果这里的天下(earth)是翻译作“一地”的话。(由2、4节下看来,这是一远居下来,怕遭到攻击之人,因此第二种解释也不无道理。)

9.巴别(巴比伦)自称为 Bab-ili,“神的门”(这可能是将它原来的意思再夸大的解释)193;可是圣经却以文字游戏为它加上更真实的称号:~ba{lal(“他混乱”)。圣经中,这座城愈来愈成为不敬虔社会的象征,它自命不凡(创十一章)、逼迫杀害(但三章)、负图享乐、犯罪作恶、充满迷信、财富万贯、最终灭亡(启十七、十八章)。这城的名景之一,是那巨大的西古拉特( ziggurat ),一座顶上有寺庙的人工山丘,其名字,伊特门南奇(Etemenanki),意为天与地相连。不过她“达于天”的,乃是她的罪。在启示录中,她与“从天而降”的圣城成为对比,圣城敞开的门则与万国结合~27)。

193 见 I. J. Gelb, JIAS , I, 1965, pp.1-4。

朝向选民

现在,藉述及蒙拣选的族裔,故事自旧世界进入了列祖的世界。在以下的名字中,惟有希伯的祖先重复出现;其后代则从法勒开始,不像以下以约坍为首。这里共计十代,也许是要配合自亚当到挪亚的十个名字;但是单从第十章所载各邦国的发展,就可显明其中的间隔应当更为久远,其他方面的佐证就不用提了194

人的寿命逐渐递减195,从大洪水之前的长龄,降到亚伯拉罕的一百七十五岁,以致约瑟的一百一十岁。更重要的事,从以撒诞生的应许来看,能生育的年龄已经降至与目前相差无几的情形了。

194 见第五章的增注。
195 见的注释,及第五章的增注。

朝向应许之地

显示,他拉和他的祖先是“事奉别神”的;他的名字和拉班、撒莱、密迦,都与月神有关,那可能是当地最著名的神o。吾珥和哈兰皆为崇拜月神的中心,这可能解释了为何他们迁徙到那里便停了下来(31节)。他拉离开吾珥的动机,可能只是出于谨慎(以拦人约在西元前1950年毁灭了该城)196;但亚伯拉罕则已经听见神的呼召

31节下与下比较,显示哈兰因没有异象,便失去坚持的意愿;提出的教训是:惟有信心能持续到底。因此,本章以两个极适切的重点,将人类早期历史作了结束,一为人的自我努力所带来巴比伦的混乱,一为这里所提的妥协。人类凭着自己,再也不能超越这两点。

32.他拉死的年龄是个难题,因为他的长子那时将已经一百三十五岁(26节),但亚伯兰不过七十五岁而已,及。一个解决法是假定亚伯兰为么儿,比长子晚生六十年,但于排于首位,是因为他的名声(正如以法莲被置于玛拿西之前)。另一种可能,是采取撒玛利亚经文,那里记载他拉死于一百四十五岁。这说法似乎较好,因为若亚伯兰的父亲一百三十岁才生他,他就不太可能会作的宣称。

196 Albright, FSAC 2, 1957, p.236.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共通的语言传统】

* 苏美名为《恩默卡尔与阿拉塔之主》(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 )的史诗,保存了全人类共享同一语言之时代的记述。它所描述的,是一个没有野兽,众人间只有和谐的时代:「宇宙同声对 * 恩里勒用同一语言说话」。它又报导语言被改变,并带来「冲突」。这里完全没有与巴别塔对应的记述,但神明变乱语言,却证实是古而有之的主题。

──《旧约背景注释》

示拿】

示拿是圣经描述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二河下游盆地的用语。学者早已鉴定这字在语言学上,等同于「苏美」,正是人类文明最先出现的地区。* 吾珥、埃里杜、* 乌鲁克、尼普尔,是远古时代本区的主要城市。

──《旧约背景注释》

制砖科技】

本段描述以窑烧的砖头取代石块。巴勒斯坦以到处都有的石头,作为重要建筑物的地基,上层建筑则以晒干的泥砖造成。这个地区没有使用窑烧的砖头的必要,也找不到曾经存在的考古证据。然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平原,必须到颇远的地方,才能开采石头,搬运过来。窑烧砖头的科技在主前第四千年纪末期已经形成。这科技的成品以沥青作为胶合料,不但防水,更坚硬如石头。由于制造过程昂贵,只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才会使用。

──《旧约背景注释》

都市化】

都市化是主前第三千年纪最初几个世纪间,* 苏美人率先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展的。这期间的「城市」不是为给人居住而设的。城中是公务机关,主要是宗教性建筑和仓库,以城墙围绕。早期城市的政府是由庙宇的长老组成,因此这些城市也不会另建政府大厦,但却可能有公务员的官邸。修筑城市所反映都市化的趋向,不难视作避免分散的作为。都市化所带来分工合作的生活方式,方便大规模的灌溉和丰足的农产,使更多人可以在同一个地区居住。创世记十三章亚伯拉罕和罗得的故事,足证未经都市化的人,有分散居住的必要。

──《旧约背景注释》

塔】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初期城市最显著的特色,是其庙宇复合建筑。复合建筑往往就等于整个城市。这期间的庙宇复合建筑是由庙宇本身,即崇拜守护神之所在,以及「庙塔」所组成。庙塔的设计是作为从天(神的门 )下地的阶梯,使神明能够临到自己的庙中和城中,带来福气。它是为方便神明及其使者而设的。这种阶梯是 * 苏美神话的特色,雅各也曾在梦中得见。庙塔以晒干的砖头为骨干,填以泥土和碎砖,并以窑烧砖头为外壳。内部完全没有房室走廊,支持阶梯是整个结构惟一的作用。位于庙塔顶端的,是为神明而设的小房,备有床榻和桌子,定期供应食物,以便神明在降临之际休憩。此时的节期和仪式,没有一个显示庙塔有任何为人类而设的用途。它是完全为神明而设的。祭司固然需要登塔提供新鲜食物,然而庙塔依然是圣地。在这个异教世界宗教发展到神明化身为人形像的时期,庙塔是其代表性的建筑。

──《旧约背景注释》

塔顶通天】

这句话几乎百分之百是亚喀得文学用以形容庙塔的用语。此外一个名为《松马阿卢》(Summa Alu 意即「倘若一城……」 )的系列,记载了一连串针对建筑得很高的城和塔,不可思议的凶兆。城若向天举头,就会被人弃守,或国位更替。升高如山峰的城会变为荒场,它若如云升天,灾难就会降临。

──《旧约背景注释》

传扬我们的名】

这些人想要传扬自己的名。这是神在其他经文认可的渴望,祂亦曾应许要使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名为大。留后是传名的方法之一。想要传扬自己的名本身虽然没有邪恶或犯罪之处,我们仍当了解这个欲望或会令人着魔,而至采取不正当手段。

──《旧约背景注释》

,9巴别城和巴别塔在哪里? 】

答: 1 巴别城Babel City─—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乃为巴比伦之原名。此城约于主前三百年建于示拿平原,即巴比伦平原。位于伯拉河之东岸。据历史家言,巴别城为古代最大之城。因建于河边,商务繁盛,四围丰富,其面积约150余里,有大路通到波斯湾。所以在主前1700年,把此城立为京都。至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时(主前606—561 ),竟成为世界之第二大城。后来国势衰微,至主前一世纪,其大部分已成为废墟了。(参二○三题 )。

2 巴别塔Babel Tower─—此塔亦建于示拿地的平原,。当时众民建塔之用意,乃欲筑一层台,高矗于天,藉以传扬他们的名,联结一起,其骄傲之心完全逞露。故此神去变乱他们的口音,分散四方。据犹太人传说,此塔被神毁了。考古家以为后来巴比伦王兴起时,重建此塔,其基址造在巴比伦城内,名叫彼勒Bel,又名米罗达Merodach。此塔之设立,用以观天文,并为崇拜彼勒偶像之所在。(参一五○题 )。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降临来看】

兴建庙塔原是让神明降临人间,接受膜拜,赐福给人。神确是「降临」视察了。祂不但没有因为人类提供这个方便而喜悦,反而因为庙塔的概念,引导异教崇拜进入新的阶段而忧心。

──《旧约背景注释》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

{命题29}神不是无所不在吗?为何说『我们下去』?

〔难题〕「神是无所不在」(omnipresent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但是这句经文说神下去(camedown )看看人所筑的城。如果祂无所不在,而且已经胃那儿了,为何祂说我们下去?

【解答】

神“下去”这是一种「神的显现」(theophany ),表示神在一个特别的地点所在显示祂的存在。在旧约里常常有「神的显现」。神耶和华曾在幔利橡树以人的形像向亚伯拉罕「显现」。神也曾下来向摩西“显现”并向他说话(出三章 );祂也曾向约书亚书和基甸(士六章 )“显现”。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 乌鲁克时期的定居型式】

这个记述有很多特征,都显示记述的时间背景是主前第四千年纪末期。在这期间水平面低落,底格里斯—幼发拉底盆地南部因此宜于定居。当地不少定居的遗址显示,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文化随其中居民而来。同样,在称为晚 * 乌鲁克时期的时代(主前第四千年纪末期 )中,这些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居民固有的文化和科技,突然在近东各个定居地点出现。换言之,第2节提及的迁移和第9节提及的散居,都在考古学家鉴定发生在主前第四千年纪末期的定居型式中,找到了共通之处。都市化、庙塔原型、窑砖实验,也都合乎这段时期。

──《旧约背景注释》

古巴比伦】

* 巴比伦的古史已经难以稽考。这城原址只能挖掘到主前第二千年纪的初期,幼发拉底河水位的变迁,已经破坏了更低层的遗迹。主前十八世纪成为 * 旧巴比伦帝国首都之前,美索不达米亚文学对巴比伦并无重要记载。(译注在全本旧约中 巴比伦一名在希伯来原文中都是「巴别」 中译「巴比伦」来自新约希腊文。 )──《旧约背景注释》

「哈兰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

{命题30}亚伯兰的家族由迦勒底的吾珥来的;为何在他处的经文说他的先祖是出自哈兰?

〔难题〕由经文说亚伯兰由迦勒底的吾珥来的(伊拉克南方 )与所说的他们从哈兰来的有明显的不同?

【解答】

这两处经文不同的叙述,不难理解。亚伯拉罕家族原先出自吾珥,从来神呼召他,他才迁移到哈兰 。他曾在哈兰住到他75岁时,因此当他回顾过去的往事,很自然的他将哈兰看成他的故乡,且他也自然的将他兄弟的儿子视为家庭的一份子。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记载亚伯拉罕家族的起源地是迦勒底的吾珥;为什么会记载亚伯拉罕的本族本地是在哈兰?】

亚伯拉罕的家庭起源于吾珥,后来才移居哈兰。哈兰位于巴利加河(Bleach River )河岸,离幼发拉底河六十哩,在「肥沃的新月形地带」极北之处。他们整族人移离吾珥,其中包括亚伯兰、拿鹤及罗得(罗得是已故的哈兰的儿子 )。因此,他们是整族人移居至巴旦亚兰,而哈兰是此地区的都会。他们在哈兰居住了数十年,在哈兰人的环境里生儿育女。亚伯拉罕在七十五岁时才离开亚兰,到后来,当他回顾这个自己逗留了多年的地方时,当然有理由称它为第二故乡。虽然亚伯拉罕会有一些血缘较疏的亲属仍居于吾珥,但他称呼两个兄长的儿女为自己的族人,也是很正常的事。

有些学者认为,亚伯拉罕的先祖所居住的吾珥,事实上有可能很靠近哈两,就在巴旦亚兰的境内。根据比天拿道的著作(G.Pettiness “BAR InterviewsGiovanni Pettiness ”BiblitalArchaeologyReview 6 no.5[September-October198O」51 ),在伊浦拉泥版(Eblaite Tablets )中发现Urn这地方,是位于米索不达美亚北部的。但在苏默或亚甲文中,UrU只解作「城市」,因此,Uru这字可用以代表米索不达美亚的不同地方。记载得非常清楚,亚伯拉罕乃来自「迦勒底的吾珥」。在古时,这个吾珥非常接近波斯湾的海岸线,大概在目前的海岸线西北一百哩。因此,吾珥极容易受到加勒底海盗的劫掠,这些海盗就来自附近的地区,即是现在的科威特。

因为受到丹麦维京人的渗入日多,英格兰的东海岸便称为德恩罗(Danelaw )吾珥的情况也是一样,因为迦勒底人建立起他们的势力范围,所以吾珥被称为Ur Kasdim),(最低限度在摩西时代 即创世记写成的时候是如此 )。但位于哈兰附近的任何Uru无可能在迦勒底人的势力范围内,因为迦勒底人从未进占中东这个区域。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迦勒底的吾珥】

亚伯拉罕的家族源自迦勒底的 * 吾珥。近代学者多年以来,一直以为南美索不达米亚的 * 苏美名城,就是惟一的 * 吾珥。然而这个南部城市为何称为「迦勒底」的 * 吾珥,却很令人费解,因为当代的迦勒底人主要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定居。

最近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资料提供了另一个可能,文学证据显示北部离哈兰(他拉举家迁往此处 )不远,还有一个名叫 * 吾珥的小镇。称此镇为迦勒底的 * 吾珥,有别于南部的名城,是很合理的事。这样一来,圣经为什么素以「巴旦 * 亚兰」或两河的亚兰(Aram Naharaim ,和合本「米所波大米」 )作为亚伯拉罕的本乡,就很容易解释了(因为两个名字所指的 都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北美索不达米亚 )。

──《旧约背景注释》

,31迦勒底的吾珥与哈兰是什么地方?那里的概况如何?】

答:1.吾珥--即光之意。迦勒底(意即破土者 )乃希伯来之古名,又称卡斯丁Kasdim。就其广义言,乃指全巴比伦;狭意乃指巴比伦之南部。吾珥(与勇士以利法勒的父亲同名 是迦勒底一个最繁华的城市,为亚伯拉罕的诞生地,大约是巴比伦国伯拉大河西岸的吾珥城,其名含有地沥青之母的意思,今多称为乌路玛Urumma,有古卷称为乌路Uru,据说已经被证实,就是阿拉伯人现今称为耶勒母该亚Almagayyar这个地方。它在亚伯拉罕的时代,极可能是幼发拉底河口一个海港,距离传说的伊甸园遣址12哩;但是在过去的四千年中,因那条河流的泥沙所冲积的三角地带,愈来愈广,于是吾珥渐渐隐没,终至葬身沙漠,它的废墟现在已是位于内陆一百三十哩了。

2.哈兰--意即山地的居民,为古时巴旦亚兰的一座城,位于吾珥西北约八百哩、迦南东北约四百哩,与伯拉大河相隔不远,亚伯拉罕出了吾珥,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直到他的父亲他拉死在那里。此城大约就是亚伯拉罕之仆人,为以撒物色妻子的拿鹤之城。雅各躲避以扫就是逃到此地,并且在此与拉结相遇。古时住在这地的人,都崇拜月神。到了先知以赛亚的时代,这地为亚述所管辖,乃亚述王所毁灭的诸城之一。先知以西结的时代,这地隶属推罗所管辖,与推罗通商,贸易繁荣。哈兰亦为人名,为他拉的儿子,乃亚伯兰的兄弟,罗得的父亲。迦勒的妾以法所生的一个儿子,及利未人示每的一个儿子,亦名哈兰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亚伯拉罕是否娶了他的妹子为妻?合理么?】

答:亚伯拉罕(意多国的父 )的原名叫亚伯兰(意即崇高的父 ),神给他改名亚伯拉罕,其父他拉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等三个儿子。哈兰生了儿子罗得和密迦、亦加这两个女儿。拿鹤的妻子是密迦,亚伯兰的妻子是撒莱(王后之意。撒莱后来被神改名为撒拉(意即公主。撒莱比亚伯兰小了十岁。据犹太人的传说,亦迦亦名撒莱,拿鹤已经娶了他自己的侄女密迦为妻,亚伯兰也是照样娶了他自己的侄女亦迦为妻。他拉是带着他的儿子亚伯兰和儿妇撒莱出吾珥的。如此看来,撒莱也是他拉的后裔,况且亚伯兰也实在称她为「我的妹子,是同父异母的,后来作了我的妻子」;就是撒莱也称亚伯兰是她的哥哥。我们从经上这些明显的记载,可知亚伯拉罕确是娶了他的妹子(或称侄女 )为妻,在上古时代,尚未有建立婚姻的伦理制度以前,兄妹的通婚,或是与侄女的通婚,是无可厚非的。摩西传布律法以后,神就特别禁止这种同血统的婚姻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古代近东对不育的看法】

无后对古代世界的家庭来说是很大的不幸,因为它打断了子继父业的模式,又使夫妻年老时无人照顾。法律因此制定了补救的方法,容许妻子无子的人与婢女(* 汉摩拉比法典、* 努斯文献 )或妓女(利皮特—伊施他尔法典 )同房。所生的子女若得父亲认可,就能成为承继人(汉摩拉比法典 )。亚伯兰和撒莱年老时以婢女夏甲为承继人的法定代理孕母,所采取的就是这个策略

──《旧约背景注释》

哈兰】

哈兰位于南部的 * 吾珥西北五百五十哩,巴里卡河(幼发拉底河上游一支流 )的左岸,今日在土耳其之内,距离叙利亚边界约十哩。这城在 * 马里文献(主前十八世纪 )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它是北美索不达米亚 * 亚摩利人聚居的中心地,同时亦是交通要冲,并有供奉月神辛(Sin )的庙宇。因为一直有人在当地居住,考古挖掘很有限。

──《旧约背景注释》

「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岁,就死在哈兰」】

{命题31 }到底亚伯拉罕在75岁时离开哈兰,或是135岁时离开哈兰?

〔难题〕记载「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在,司提反说亚伯拉罕住在哈兰直到他父亲(他拉 )死了以后,神使他从那里离开。记载他拉205岁时,死在哈兰。这样计算起来,亚伯拉罕应在他135岁时(205减70 )离开哈兰往迦南。但记载「亚伯拉罕出哈兰的时候,年七十五岁」。到底亚伯拉罕何时离开哈兰;75岁或135岁时?

【解答】

亚伯兰在75岁时离开哈兰。虽然习惯上都以年龄次序由长到幼列出儿子的名字,但有时不一定如此。并不绝对意味他拉70岁时生了亚伯兰,正确的解释应是他拉活到70岁之后他生了三个儿子,就是亚伯兰、拿鹤、哈兰。哈兰可能是他拉的长子,可以由他最先死去的事实来推断。拿鹤可能是次子,而亚伯兰是幼子(最年幼的 )。 亚伯兰被排在前,可能他是他拉家中最杰出的儿子。 因此亚伯拉罕在75岁时离开哈兰,也就是他拉在130岁是生了他。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例证

免得分散】

同样,这些人不愿意分散也是合理的。神虽然将生养众多,甚至能够遍满了地的高贵能力赐给他们,却没有勒令他们分散。生养众多而非分散,才是达成遍满地面的方法。经济环境能够逼使任何一群人分散,这也是他们进行都市化的原因。神分散他们,不是因为不要他们同在一起,而是因为他们合力作恶,正如我们也会将胡闹的孩子分开一样。

──《旧约背景注释》

「我们下去……」】

神下去到人的生命之中。虽然世界败坏,充满强暴,虽然恶者教人惧怕与恨恶神,虽然人们企图公开的悖逆背叛祂,联合离弃祂,要弃绝这房角石,祂还是下来。

神下来观察——祂先亲自查察实况,才宣布审判。祂下来,到我们卧室,听我所说的,看我们所做的。祂下来在我们家庭生活之中,安静地听闻与观察一切的事。祂下来到店铺、仓库、办公室,查验我们的账目,没有秘密可以隐藏。

神下来审判——「让我来毁灭。」不可忽略神的公义的性格,祂是罚恶的,表明祂可轻易表现能力。祂可使人记忆模糊,头脑不清,神经与肌肉失常,一切机能失去正常。但是神若在你旁边帮助你,就不必惧怕恶者,不可终日。

神下来拯救——如果有一个罗得,神还是带他出来。道成肉身各各他与坟墓,都是三一的神下来,到我们这里。既说升上,岂不先降在地下吗?祂来为要医治我们的伤员,用手臂怀抱我们,保护我们不受执政者的困扰。祂是唯一的道路,使我们经过巴别塔的混乱,到达五旬节的互爱,只说天上一样的言语。

──迈尔《珍贵的片刻》

】「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巴别」是抵挡神旨意而有的系统组织。神为着成全祂的旨意,必须使人类分散在全地上,好叫地遍满了人类。但人起来同谋反对神这个分散。巴别这个邪恶不法的意念,也一直出现在各时代。人罔顾神的计划,一再的顶撞神,想要把自己建立起来。它的结果总是紊乱。神从不允许人组织一个将神置于度外的系统,神也绝不会坐让这种系统存留。

―― 摩根《话中之光》

「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
这里所记载的是亚伯拉罕第一次蒙神呼召之后的反应。他的信心头一次的表现,并不比我们高多少。神对他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他是离开了本地的;但本族只离开了一半,罗得还跟着;至于父家,他不只没有离开,并且把父家带走了。亚伯拉罕的走,不是他自己定规的,是他父亲定规的。一个没有得着呼召的人,反而作主动的人;一个有呼召的人,反而作了跟从的人。

――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神第一次的呼召,亚伯拉罕听见了,也相信了,也离开了迦勒底的吾珥,但结果停在半路上。

――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