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那时正热,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
上图:以实玛利的后代贝都因人(Bedouin)的帐棚。亚伯拉罕时代的帐棚可能与此相似。
2「举目观看,见有三个人在对面站着。他一见,就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
3「说:『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离开仆人往前去。」
4「容我拿点水来,你们洗洗脚,在树下歇息歇息。」
5「我再拿一点饼来,你们可以加添心力,然后往前去。你们既到仆人这里来,理当如此。』他们说:『就照你说的行吧。』」
6「亚伯拉罕急忙进帐棚见撒拉,说:『你速速拿三细亚细面调和做饼。』」
7「亚伯拉罕又跑到牛群里,牵了一只又嫩又好的牛犊来,交给仆人,仆人急忙预备好了。」
8「亚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并预备好的牛犊来,摆在他们面前,自己在树下站在旁边,他们就吃了。」
9「他们问亚伯拉罕说:『你妻子撒拉在哪里?』他说:『在帐棚里。』」
10「三人中有一位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撒拉在那人后边的帐棚门口也听见了这话。」
11「亚伯拉罕和撒拉年纪老迈,撒拉的月经已断绝了。」
13「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撒拉为什么暗笑,说:“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养吗?”」
14「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到了日期,明年这时候,我必回到你这里,撒拉必生一个儿子。』」
15「撒拉就害怕,不承认,说:『我没有笑。』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
16「三人就从那里起行,向所多玛观看,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
17「耶和华说:『我所要做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
18「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的国;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
19「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
20「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21「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像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吗?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22「二人转身离开那里,向所多玛去;但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
23「亚伯拉罕近前来,说:『无论善恶,祢都要剿灭吗?」
24「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祢还剿灭那地方吗?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吗?」
25「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祢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
26「耶和华说:『我若在所多玛城里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那地方的众人。』」
27「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
28「假若这五十个义人短了五个,祢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祂说:『我在那里若见有四十五个,也不毁灭那城。』」
29「亚伯拉罕又对他说:『假若在那里见有四十个怎么样呢?』祂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
30「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假若在那里见有三十个怎么样呢?』祂说:『我在那里若见有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
31「亚伯拉罕说:『我还敢对主说话,假若在那里见有二十个怎么样呢?』祂说:『为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32「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呢?』祂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33「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警告,这两章的故事差不多是最长的(比二十四章稍多了几行 )而且它在亚伯拉罕叙事诗中,是最复杂的。就布局言,是由三个人──姑且把他们称为三个人──的活动联在一起。他们开始时在幔利向族长显现,而且再一次宣布撒拉将生一子。突然之间,其中一位显露出来是耶和华,祂并且严严地申斥撒拉(她在附近听闻 ),因为她笑那个消息。其后那‘人’与亚伯拉罕起程向所多玛走去。他们当中两个走在前,第三位(耶和华 )停下来,告诉亚伯拉罕祂多么担心那邪恶的城市。亚伯拉罕试试代该城求情,却没有成功。到了这里,我们告知‘耶和华就走了’,而亚伯拉罕则回到希伯仑去。其他的两个‘人’(现在作为天使显现出来 )前去所多玛,在那里受到罗得的欢迎,在一场与当地居民的麻烦过后,他们奉神的名宣告这城要遭毁灭。他们也与罗得有些麻烦,但是设法救了他和他的家人──虽然不包括他的妻子──及时在灾难未临到所多玛与其邻近地方之前逃出。这故事有力而且迫人,峻峭凌厉,隐密神秘,而且有时各部分之间,似乎并没有甚么明显的关联。其中有许多言论,大多数是属于警告的──本节标题便由此而来──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谛听,却也有一种希望的论调。我们且来看看它怎么产生。笑(Ⅱ )(续 )故事一开始给我们显示东方人款客的典型场面。在东方,款客比之我们(西方国家 )通常的办法──举行一个晚宴或给朋友住一宿意义大得多。这里的意思本来是把陌生人带进自己家中,而且作为一种高度可敬的德行,特别在像亚伯拉罕所属的游牧社会为然。在这样的社会,客人差不多视为神圣,任何路过的旅客,甚至一个属于敌对部落的人也配受这款待。款待他的情面常常比款待自己的尊长或族长还大,接待之隆重往往也尽其所能。所以,在这故事里,亚伯拉罕在这三个人面前俯伏在地,而且‘急忙’去照料准备饭食;在他们吃的时候,又恭敬地站在旁边。他如此行,并非因为他们特别重要。在其中一人未提及撒拉将有一个孩子之前,他毫不以为他们不是普通的访客。整个要点,乃是他最初并未知道他们是谁。另一方面,我们或许并不打算过分赞扬他的作为。希伯来书说‘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是要我们以他为榜样。但是在同一故事后,罗得完全像亚伯拉罕那样恳切地接待天使,似乎说故事的人并不想拣出他来称许。他似乎只是提出亚伯拉罕,当日作为一族之长,他依理而行,而不是要指出一个教训。(二 )故事的这一个部分所想提出的主要教训,第一乃是神显现的特殊方法,第二则是撒拉在她丈夫之后不久,对于神的应许也笑了。所记述神的莅临之法,远出乎古代以色列叙述神与人交往常法之外。通常神在异象或梦中被人‘见到’(如创世记十五章的亚伯拉罕所见 ),有时,是祂的灵感动人;或者是祂的‘话’临到他们;或者祂甚至直接对他们说话。同时祂差派祂的天使,这些天使有时描述成差不多就是人类,,。但是在旧约,我们几乎不可能像这样(如果我们不算神在园中寻找亚当、或者在该隐额上画一个记号、或在创世记较早期的起源故事中、祂所作的其他属地的事 ):神与人在一起,好像祂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洗祂的脚,吃一顿为祂做的饭。祂的两个同伴,后来称为天使的,也都这样作。对希伯来听众,这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当说故事的人,以‘耶和华显现’一语开始,其后说到那三人中之一是神时,他们必然大感惊讶;他们一定觉得这样说有违背他们十诫中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么形象…… )的危险。但是细想一下,他们会明白,像创世记说故事的人那么好的一个希伯来人,被指为有这样的错误是不公平的;他这么大胆而又具体地描述神,必然别有其他目的。他们自己是希伯来人,他们很快便会猜出这目的是甚么。很可能是要强调创世记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意义。或者换个说法,作者在这些事故中,想叫人看到神用一个很特别的方法临在。亚伯拉罕的生命正在迅速地走向高峰,而世界的未来极端依赖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像一些教父那样,总以为这三位访客等于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我们便大错特错了。接受这显现的特殊性质那可能是很好的。但是这故事是一出具体的戏剧,描述对亲历其境的人有重大关系的实在事件;而这事件显然因为对他们有关系,对我们也有重要关系。它不可能是基督徒生活的一种密码,为希伯来听众关心的,对他们隐藏的暗示。讲故事的人说神拣了一个不寻常的办法,因为沿着这不寻常的情境,祂才能启示祂自己,此外没有其他原因。(三 )我们不知道亚伯拉罕对于创世记应许的奇异的重申之反应,但是我们知道撒拉的反应。她像东方恭顺的妻子那样,在背后等候,准备必要时上前应命,却无意中听到那些人告诉他丈夫,她将生孩子,她便笑起来。她对自己说的话有着刻薄严峻的幽默和一点点的粗鄙:她已远过了生育儿女的年龄,她的丈夫现在都已年迈,她怎么能有孩子呢?但是她的笑,竟比不久前亚伯拉罕的笑甚至更为该受责备。难以相信的是亚伯拉罕没有告诉她神对他说的话。按人之常情,他很可能已经告诉她自己的反应。果真如此的话,则撒拉并非发表新的惊愕,而是重复使她烦恼的怀疑。她自己浅薄的思想便证实这点──暗示她不可能恢复生育能力。所以神重申祂的话(此时他们一定已经知道这位访问者是谁 ),对亚伯拉罕说:‘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么’;而且对撒拉从阴蔽处出来时,祂直截了当地指出:‘不然,妳实在笑了!’我觉得赞扬撒拉的信心可能误会了这段经文。她正如不久以前亚伯拉罕的情形,她一直抗拒,以致她必须被拉进恩典的境界;神要很费力才说服他们好使祂行出神迹,并勉强他们尽他们的本份使祂的应许变为现实。代求(续 )(四 )至此,故事的神秘风味,使我们对亚伯拉罕的心情之推测,现在强烈地显示出来。他终于同意他的命运,而且瞥见它的一些意义。接着便描述神向亚伯拉罕透露祂关于所多玛和蛾摩拉罪恶的呼声已声闻于祂。这样一来,祂给祂仆人对祂的特性有一种见识,而祂也就可以命令那将由他而出的‘强大的国’去‘秉公行义’,并且名符其实成为选民。于是神对亚伯拉罕宣布祂要下到所多玛和蛾摩拉,察看祂所听闻的是否属实。在希伯来文,与‘呼叫’(cry, 或如标准修正译作‘怒号’outcry 译者注:中文和合本未译出这字 ),及‘下去’(go down )相伴而来的,有深远的影响。前面一字唤起听众回忆亚伯的血从地里‘呼叫’复仇;及至稍后在埃及为奴的希伯来人在被压迫中叹息,‘哀求’神帮助。后面一字则会唤醒他们想起以前神曾经降临──下去要看看巴别城和巴别塔,以及将来祂为祂的百姓‘因受督工的辖制所发的哀声’而‘下去’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那么,神所回应的乃是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受害者,就是那些因为这些城市的罪恶‘甚重’,而受苦的人的呼喊。它的意思是祂会──而且实在已经──听了世上被虐待的、败落而又被奴役的千千万万人,在他们的苦闷与失丧中祈求公义与医治的呼声。亚伯拉罕知道神所打算拯救的就是这样的世界。我们回头再看洪水与巴别塔时代的气氛的严重,正如巴别的居民一样,所多玛和蛾摩拉实际上是未得救的大量人类的缩影。神在天上不能默不作声,也不能无动于衷,任凭他们犯罪受苦。祂必须‘下去’看看,才决定怎么办。直到如今祂才有一个自己的民族来帮助祂。所以神让亚伯拉罕知道,他和他的仆人在拯救世人事上也有任务。当祂宣告以撒将神迹般诞生保证他们的将来,与此同时,祂又强调要他们把对自己的祖先的忧虑放开,使他们想及不信神的人类,而且最终为他们的缘故(实际上只为他们的缘故 )而生存。当我们这样想时,在这以撒将要诞生的故事与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命运之间的密切联系,便不再是一些使人迷惑的事了。反之,如果要找出真理的话,两者必须联在一起。它们乃是一物的两面,乃是问题和它的解决方法,是罪恶的呼声和人类对神奥妙福音的需要。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之所以能使地上万族因他得福,并不在乎赞扬第十四章那大体上高估了的胜利,或夸耀第十七章对于广泛国度之胜利的预测,而是在于用对神谦恭的信心,去致力拯救败坏的世界。本章作者用他说故事轻快简朴的几笔,便生动活泼地表达出关于神和祂旨意的基本真理,这在现代神学家却要花上很多的篇幅才能做到。(五 )亚伯拉罕永远的荣誉乃是他上膫解事故的一些内容。因此在耶和华的两个同伴尚未离去太远之前,他便开始为所多玛作不屈不挠的代求;运用那些著名引人注意的句子:‘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么?’毫无疑问的,他的动机并不是全无私心,因为他的侄儿罗得住在所多玛。但是他所专注的乃是所多玛的命运。他问,城里有五十个、四十五个、四十个、三十个、二十个,甚至十个义人,能救他们脱离公义的报应吗?每一次神的答案都是能,为这样的一个数目,甚至十个人,‘我也不毁灭那城’。这段的重复对我们或许感到有些天真、简单,但是我们要从希伯来听众的观点去考虑。他们在讲故事时,比较喜欢这类东西。我们回头看看比较熟悉的一章(创一章 )中的连续单子,用差不多同样的字句,我们便会明白了。他们的这种作法,我们的孩子会比我们更喜欢。在这情形之下,重复并未增加信息的内容,但是我们确能认出,它们如何增加感染力?所多玛会得救吗?亚伯拉罕会感动神?值得注意的是这请求在十个人那里停止了。为甚么不在五个或甚至一个人才停止呢?而且亚伯拉罕满意了;他知道他没有办法阻止神对所多玛和它邪恶的邻舍降下的报应。我们对他的放弃不要加以太苛刻的判断。他,作为一个游牧流浪者,对于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文明’必然感到嫌恶,他比他的大多数后裔更尽力去拯救他们──他们后来口中奉神的名,杀死迦南人时,没有表示出像他那样的痛心。他敏于领悟,在他生活的年代,我们不应因他未有远见而责备他。不过,我们可以看更远些。因为这段经文所说,多于它所知道神处理罪人的办法。它使我们清楚的是神不可欺哄。但是这不是对于一群特别邪恶的城市之最深的由上头宣告的审判。而是,它像洪水故事和巴别塔故事一样,定我们每一个人的罪;因为我们──甚至现代人也与罗得住在所多玛一样,我们人人此时便该受毁灭。‘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只有一位是义人,那就是神独生子自己!祂道成肉身‘下去’看看,亲自了解情况;因为祂的十字架,我们得以逃脱。这是我们今天作为神的子民所要宣讲的福音;这也就是我们作为亚伯拉罕的继承者,代求的根据;这也就是我们所要提供给全地万族的‘福’。这段经文并未以福音结束。事实上它引至另一个痛苦的命运,使我们在三四千年之后,想起时都会发抖。它以一种奇异的无可争论的办法,逻辑的导出结论,给福音留了余地,而且我们能够从它的毁灭遥遥窥见。最低限度我们应当感谢,感谢神的仆人在以撒的神妙诞生临近之时,使我们明白它涉及的,不只是他自己那小小的一族,而是全人类。--《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创世记第十八章 拜访亚伯拉罕 本章午时的会面,与下一章在所多玛的夜访,明显是要作光与暗的对比。前者既安静、亲密,又充满应许,且以亚伯拉罕的代求作巅峰,在这次祈祷中,他的信心与爱心展示出新而宽阔的关怀境界。第二幕则全是混乱与毁灭,道德面与物质面皆然,结局为没有爱的卑劣行为,比城市的毁灭更加丑恶。 1至15节中,对于以下的应许并未增添什么。新的事乃是其背景,以及对撒拉信心的挑战因为她必须置身于信心的行列。由12至15节可看出这个挑战的必要;则说明其成功的程度。 1、2上.基督教注释家过去常想指认此处的三个人为三位一体的神;但本段清楚将上主与祂的两位同伴区分出来(见22节,,。的注释。 2下~8.对于偶而来访者极度的礼遇不论时间上多不方便(当时正是午休时刻,1下),仍热烈欢迎,肯定他们的驾临是极大的荣幸(3节),甚至是天意227(5下,AV),把丰富的款待谦称为一点饼(5节以下),这正是游牧民族的好客特色;有时主人甚至会坚持站在一旁(8下),直到客人用餐完毕228。读者可以看出,这份敬意之适切,远超乎人的想像;新约后来说明,这里的作法不只是偶而为之的举动(;。 9~15.撒拉在听:RSV 正确地保持了分词形式(listening),生动地刻划出当时的情景。她的嘲笑显明,或是亚伯拉罕尚未告诉她神的应许,或是他无法让她相信。神对亚伯拉罕的笑十分温和,但却责备撒拉,此举指出她乃是坚持不信,并非吃惊的反应而已。她纯粹从生理来评估(12下),让人觉得她对约与应许的关心很肤浅。不过,这句话却引出圣经中最伟大的金言(14节),后来在探讨神的无所不能的一段对白中以下,27以下),这金言成了开场白;(希伯来文)也再度提起。227 虽然这也适合,但 AV 所译 ' for therefore are ye come ' 并不太可能,因为同一希伯来句子在出现,其意义可确定只是“因为”( 'for' 或 'Since' )。
228 见,如,W. Thesiger, Arabian Sands (Longmans, 1959),各处; The Marsh Arabs (Longmans, 1964), p.8。
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代求 这伟大的代祷是由神发动的,因为祂首先提起这个题目(17节),又等候亚伯拉罕代求(见注释,22),并且决定到何地步终止这事(33节)。穿过表相来看,亚伯拉罕虽凭爱心与公义与神抗争,但他这份精神其实正来自神。不过他已完全拥有这精神: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执着的态度,表明这恩赐已经扎根成长;他不是个唯唯诺诺的人,而是真正的伙伴。 17~19. 我……岂可瞒着……?这问题证明了亚伯拉罕作神的“朋友”,是按着主自己的标准;我已经认识他(19节,RV)这句话又强调这点,其意思是,“我已经以他为我的朋友”。 19节特别显示,恩典与律法如何能配合同工,因为它以恩典开始(我已经认识他),接着指向律法的严格训练(吩附……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透过这个管道,恩典终能达成其目标(使我所应许……的话都成就了)。这段话对于父母的责任也有许多启发,与以下可互相参照;。 20、21. 所多玛的呼声(AV、RV)也许意指反对它的呼声(RSV),或单纯指该地邪恶的呼喊。再度出现。撇开其富想像力的色彩不谈,上主的这句话显明,祂的审判都经过仔细的衡量,而且资料详尽。这是亚伯拉罕在25节下惊叹之言的扎实基础。 22. 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将本节最后一句话的角色互相调换,读为:“但耶和华仍站在亚伯拉罕面前”;因为目前的经文被马索拉学者(Massoretes,译注:六至十一世纪犹太学者,将旧约加上母音及注释)列为文士抄写错误(以避免他们所想像原文中的不敬虔态度)。不过,无论是神在等亚伯拉罕说话,或因他说话而等了一会儿,整段经文显明,对这样一位仆人,祂是可亲近的。亦参看的注释。 23~33. 我们很容易把这段祷告形容为讨价还价,但较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探险”:亚伯拉罕的摸索前进是本着信心(25节下最能表达这点,他显然已掌握住神治理的范围与公正),谦卑(从他整个说话的方式可以看出),以及爱(他不只关心他的亲戚,也关心整座城)。 这次是亚伯拉罕第二回干预所多玛的事(:世界将从他得福的远景,在此提早出现;而达到这目标的途径必定是自我牺牲,此点在这里也约略可见。这一方面,后来摩西作得更多,他立定了心意,而那位至圣的神仆则躬亲实践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天正热时坐在帐棚门口】
游牧民族的山羊皮帐棚在晚上可以放下帘子保温,白天则拉起让凉风吹进来。日间正热时坐在帐棚门口,一方面可以遮荫、享受凉风,另一方面也能看守棚内的财物。
──《旧约背景注释》
【亚伯拉罕在帐棚门口看见那三个人是天使么?】
答:天使就是耶和华的使者,有时候就是神的自显,有时候乃是借着人的形像和人交谈(参上册27题 );此处提到亚伯拉罕在帐棚门口看见三个人在对面站着,就谦卑俯伏在地,称说我主,并且殷勤接待他们,预备饮食,加添心力。这样看来,他们都是人了(16 )。虽然说是人,但从,20,22-23节中,可知其中一位是耶和华自己,其他二位是天使(22。亚伯拉罕起初并不认得那三位是谁,但用爱心接待他们,视同客旅,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这里的记载,一开始,就指明那显现的是耶和华(1 ),且有力地显示那天使,为三位一体真神之第二位圣子耶稣基督的预表。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款待(筵席 )】
当时待客的风俗,是对于任何到访的陌生人,都要提供憩息机会,使他们能够恢复精神,用一顿膳。这作法能将可能会成为敌人的人,起码暂时转化为朋友。礼节要求主人供应的食物,比原先所说的丰盛。亚伯拉罕不过是说要请他们用膳,但做出来的却是新鲜烘出来的面包、牛犊,以及牛奶和酸乳的混合品。新鲜肉食最显出他的慷慨,因为这不是他们日常所吃的食物。这个筵宴与乌加列史诗《阿赫特》中,神祇代表卡撒瓦哈西斯(Katharwa-Hasis )游经该城时,丹尼珥供应给他的食物相仿。
──《旧约背景注释》
【洗脚】
古代近东大多数地方都是干燥多尘的气候,所以给客人洗脚是基本的待客行为。皮革的凉鞋和软靴都很普遍,但两种都无法隔绝尘沙。
──《旧约背景注释》
【面粉和烘焙】
做面包的细面粉有三细亚之多(约20夸脱 ),再次显出亚伯拉罕待客是何等慷慨。游牧民族没有烤炉,所以是将面团放在锅子或炖锅的边上加热。用这方法烘出来的,是圆形稍微发酵的面包。同吃的奶油(酸乳 )和奶是惯常的佐膳料,也是畜牧正常的副产品。撒拉留在帐棚里面,可能反映女子习惯上不与男子同吃。
──《旧约背景注释》
【所多玛,蛾摩拉二城在何处?】答:所多玛Sodom─—意思是焚烧,蛾摩拉Gomorah意思是淹没或一片废墟。这二城的位置,有人说是在死海的南端或北端。但究竟何处是其确定的位置,甚难考证。古时的作家们多认为今日之死海,为其埋葬之遗址。是因其罪恶深重而受神降下天火烧灭。城中连十个义人也没有,真是恶贯满盈,罪无可逭。幸有罗得一家之得救,实因他的伯父亚伯拉罕之蒙神纪念而得脱险也。。这一次的毁灭,乃是末世将临用火灭世灾难的预兆,为我们最好的鉴戒。,。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审判官收集罪证】
本段和巴别塔的这段叙述(第十一章 )都有一定程度的拟人化(以人性的特点来描述神 )和神义论(解释神的行为 )。神两次都是在采取行动之前,亲自「降临」调查实况,以表明祂的正义和公平。
──《旧约背景注释》
【亚伯拉罕的谈判】
讨价还价是近东交易的一部分。然而在这个案例中,亚伯拉罕指定足以使所多玛、蛾摩拉得免灭亡的义人数目,却一再显明了神作为的公义。公义的神不会未经警告或调查,便毁灭义人。在这早期,即使是不义的人也能因义人的缘故免祸。但另一方面,姑息邪恶也不能使正义得以伸张。讨论义人数目的意思,可能不是他们能否抵消其他人所作的恶,而是给予足够的时间,看他们能否产生归正的影响力。
──《旧约背景注释》
【】
「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
幔利的橡树是在希伯仑,希伯仑是交通的意思。所以这里是说,亚伯拉罕是在交通的地位上得着神的显现。
――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帮助神“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
人们常有一种倾向,就是当自己认为神没有很快应验他的应许时,就要出手帮忙。
耶和华曾经应允亚伯拉罕的后裔将如天上的星星那么多,而且要从他本身所生的,才成为他的后裔(创151~5 )。亚伯拉罕相信耶和华,但撒拉却忍耐不住要亚伯拉罕同她的使女同房,为的是可以因她得子,于是就生了以实玛利,但他却不是神所应许的儿子(创1718~21 ),十几年后,亚伯拉罕与撒拉都已经很老,这时神才实现他的应允,使撒拉怀了孕,生了那应许之子——以撒。
有一位虔诚的妇人分享她的见证说:“有一次,我的先生不在,我忽然遇到一件非常危急的事,我必须立即处理它,可是当时,我根本没有应付的办法。我只有祷告说:‘主啊!我是毫无办法了,我要完全仰望信靠你,甚至我也不能帮主的忙!’”她的见证是,当她把她的完全无助的处境交托给主之后,主就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了。
当我们倚靠自己的时候,人们是看我们能作什么,而我们的见证是:“我作得很好!”但当我们倚靠神的时候,人们是看神能作什么,而我们的见证是:“神作得很好!”现在,你要作哪一种见证?
每当我们被悲伤困扰,恐惧靠近的时候,
神不会放弃我们,他的眼目注视着我们向前走。
每当我们软弱无力,就要跌倒的刹那,
他会赐我们力量,使我们奋发前进,得胜有余。
每次面对万不可能的情况,
就会给我们一个完全信靠神的机会。
──《生命隽语》
【】
「三人就从那里起行...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耶和华说:我所要作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
亚伯拉罕与神交通并同行,就是作神的朋友,而神也以对待朋友的态度对待亚伯拉罕,使他知道了人所不能知道的旨意。神的旨意只给与神同行的人知道。所以,与神同行的宝贵,就是能认识神。也就是说,与神交通的结果,就产生了认识神的知识。
――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
一是因为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的国,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换句话说亚伯拉罕要成为信心的祖先、福的根源。二是因为神选择他教神的话语。神眷顾亚伯拉罕,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神的道,秉公行义。神要与亚伯拉罕同工,成全与亚伯拉罕所定的救赎万民的工作。
——无名氏《创世记十五讲》
【】
当神把祂的秘密透露给亚伯拉罕之后,亚伯拉罕就立刻作代祷的工作。代祷是受交通支配的,代祷也是受知识支配的。有了交通就产生知识,有了知识就有代祷的负担。
――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亚伯拉罕在这里的祷告,乃是认识神,与神表同情的祷告。亚伯拉罕的祷告是站在神一边的,是完全为神的公义着想的。换句话说,亚伯拉罕的代祷,并不是为着感动神的心,而是为着表明神的心。所以,认识神的心的祷告,并不是要改变神的旨意,而是要显明神的旨意。
――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亚伯拉罕近前来。」】
这位族长的态度值得注意:一、坐(一节 ),二、俯伏(二节 ),三、跑(七节 ),四、站在旁边(八节 ),五、与他们同行(十六节 ),六、站在耶和华面前(二十二节 ),七、近前来(二十三节 )。
虔恭地进前来——「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二十七节 )他觉得所站之地是圣地,必须有迫切的心肠,他没有忘记,亲近神必须有敬畏的心。神是烈火!
坚信地近前来——他以信心展望救主的日子。主看见一种完全与充足的献祭,可使罪人被引至父神面前。凡有充足信心的确据,就会毫无惧怕地进到至圣所,有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是耶稣为我们开放的。
为代求近前来——为人代求,是我们最亲近神的机会。我们进到至圣的内室,向祂有紧急的呼求,是我们不敢这样为自己祈求的态度。迦南妇人为她女儿代求,就跪在耶稣的跟前,你愿知道内室的经验吗?那么为别人代劳吧!
迫切地近前来——当哈曼求王后饶命,他不愿一切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我们却不必惧怕,如果神没有立即应允,却使我们迫切,更深切,一直到我们发觉自己单独在神的面前。
【】
「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有十个呢?」
亚伯拉罕所关切的,乃是神的荣耀。因为在他看来,当神审判恶人的时候,如果义人也遭受其害,那么神的义就受到了破坏。基于这个关切,他与神理论,从五十个义人一直减到十个义人,神每一次都答应了。亚伯拉罕停止在十个义人,神却实行不使义人和恶人一灭亡的原则,而搭救了罗得。这里给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教训:如果我们关心祂的荣耀,祂愿意照着我们信心的程度引领我们,并且以祂的信实为保证,使我们得着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 摩根《话中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