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在亚伯拉罕的时代,死亡和埋葬死人在礼仪和传统上是庄严的事。对死者不敬就是对其最大的侮辱;不合礼仪的葬礼就等于咒诅。在葬礼之中少不了哀哭,众亲友皆要大声哭号,让四周的人都听到。由于没有殡仪馆、殡仪员,这些亲友会帮助埋葬死人。由于天气暖和,丧礼和葬礼往往在同一天举行。
亚伯拉罕获得了异族的尊敬,他的秘诀是甚么?
亚伯拉罕在异地寻找一块埋葬妻子撒拉的地。当地的人乐意帮助他,因为他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受人尊敬。虽然亚伯拉罕没有在那儿落地生根,但他的声誉极好。愿意付代价事奉神的人,常常会得到报赏,既有美名,又受人尊敬。
麦比拉洞
人往往会争取不该拥有的东西,亚伯拉罕却不同,我又如何?
亚伯拉罕用四百舍客勒银子买那块地,价钱甚高。赫人不喜欢侨居的人买他们的地,所以亚伯拉罕难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以弗仑漫天要价,当时的习惯是讨那块地的双倍价钱,等候顾客就地还价,把它减半。不过,亚伯拉罕没有还价,依他所开的价付钱。他并不想得到他所不配得的产业。神虽然应许把那块地赐给他,但他不是从以弗仑手里白拿走土地。
经文:、19:
撒拉享寿一百二十七岁,这是撒拉一生的岁数。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亚伯拉罕来哀悼撒拉,为她哭泣。后来,亚伯拉罕把他妻子撒拉安葬在迦南地幔利对面的麦比拉田间的洞里,幔利就是希伯仑。
未哭过长夜,不足以语人生。
亚伯拉罕爱妻撒拉过世,让他伤恸欲绝,并要为撒拉体面安葬。本章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
(1) 心理的层面。至亲离世,是人世间最大伤痛。这是圣经头一次记载人为丧亲哀悼哭泣。相对于前一章献以撒,亚伯拉罕克制自己的情感,本章一开头就让读者感受到亚伯拉罕内心深度的哀伤。但这是人世间家庭循环的必然。人都有所爱,但是当所爱的人死了,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在哀哭过了之后,要承认事实,把他埋葬。
(2) 社会的层面。本章花最多篇幅详细记载亚伯拉罕与赫人讲价购地的经过。撒拉享寿一百二十七岁,那时亚伯拉罕也已经一百三十七岁了,他要为撒拉风光体面的安葬。可他寄居迦南地多年,并无自己的物业,只得向当地人购地。多数学者同意,本章的赫人是从安纳多利亚(今日土耳其)来的。而邝炳钊博士更正确指出,亚伯拉罕与赫人讨价还价中,以弗仑说出“四百舍客勒银子”,乃是天价。因为后来大卫购地建殿,也只付了五十舍客勒银子。而耶利米购买叔叔的地(约与麦比拉田的面积相当),只付十七舍客勒银子。可见亚伯拉罕为了爱妻,不惜出高价购地。
(3) 神学的层面。亚伯拉罕购地安葬撒拉,成为家族的墓地。“麦比拉洞”(mǝ‘ārat hammakpēlâ)意思是“双洞”,后来亚伯拉罕、以撒与利百加、雅各与利亚,都安葬于此,。这是耶和华应许亚伯拉罕,得迦南地为业的初步应验。这也是为何本章两次强调迦南地的“希伯仑”(2、19节),原名叫“基列.亚巴”(意思是“亚巴的城”),后来成为迦勒的产业(书十四章)。
思想:夫妻感情再好,总有一天会分离。当趁今日彼此切实相爱——人死后便听不见哭声。圣经最短的一节是“耶稣哭了”。请让耶稣爱的膀臂环绕你,擦干你的眼泪,医治你痛失至亲的哀伤。
创世记23
亚伯拉罕在世最后的几件大事记载在创世记23-25章,分别是买地埋葬撒拉、差仆人去给以撒娶媳、和他自己续娶、生子分财产。而这三章的记载都跟应许之约有关,创世记的作者选择记录这三件事情,也是因为跟神的选民历史后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去世:
“撒拉享寿127岁,这是撒拉一生的岁数。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亚伯拉罕为她哀恸哭号。”()
创世记12章提到亚伯拉罕离开哈兰时是75岁,进入迦南地一待就是一百年(),亚伯拉罕137岁时,撒拉在希伯仑过世了。按圣经的记载,这是亚伯拉罕第一次在迦南地面临埋葬亲人的问题;那时社会就已经有了祖坟的传统,就是家族的人去世时都希望与祖先埋葬在一起。现在撒拉死了,为她寻找一块坟地作为安葬之用是急切的事,而这个坟地将来就是亚伯拉罕家族的坟地,所以他找地就格外慎重。
亚伯拉罕离开本地本族父家是神的要求(创12章),神应许把迦南地赐给他和他的子孙,这几十年他在迦南地南部地区寄居,不再寄希望于米所波大米的老家。他不但兴起自己的家族,更要建立自己家族的祖坟。基拉耳事件落幕时(创20),亚比米勒王授权让亚伯拉罕的家族可以自由地在非利士人的土地上寄居,他们拥有居住权,但是没有土地的产权。另一方面,他们是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整个南地的草原也可以成为他们生活放牧的区域,但是并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田园。
亚伯拉罕只有在别是巴曾经用七只母羊羔为代价,向亚比米勒王立约买下所挖的一口水井(),为的是解决双方牧人之间的争端,但他并没有买其它的土地。亚伯拉罕除了在别是巴寄居多年之外,另外一个常停留的地方就是希伯仑(幔利橡树),那是所多玛被毁灭之前他寄居的地方,更是耶和华神与他立约的地方。
亚伯拉罕想要在希伯仑向赫人买一块坟地,作为埋葬撒拉之用。希伯伦地区的原住民是赫人,生性强悍,传统认为他们是今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居民的祖先,也就是圣经时代所通称迦南人的一支。其实亚伯拉罕如果打算拥有迦南地的产业,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他有财力绝对可以用钱买地,用谈判立约的方式得到土地田产,让他的家族可以名正言顺的居住。
事实上,亚伯拉罕175岁去世前,在迦南地四处住了一百年,一直没有拥有任何一块属于自己家族的土地,完全是寄居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亚伯拉罕很清楚应许之约中的内容,整个迦南地是神要赐给他的,地界范围都订好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但是死人埋葬必须占有土地,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法子,亚伯拉罕只有向赫人开口。他用两阶段的方式提出他的诉求。
“后来亚伯拉罕从死人面前起来,对赫人说: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们在这里给我一块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使她不在我眼前。”()
因为他一直都是寄居的,是一个外来的人,对土地没有主张的权利,所以他首先对众人说出他的想法,看看大家的反应,他并没有直接说出他想要哪块地,他要根据赫人的反应来做出第二步。
“赫人回答亚伯拉罕说:我主请听。你在我们中间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只管在我们最好的坟地里埋葬你的死人;我们没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坟地里埋葬你的死人。”()
神祝福亚伯拉罕让他能在迦南地平安稳妥地居住了那么长的年日,赫人称呼他为“尊大的王子”,也就是说在迦南人的眼中,亚伯拉罕是个富人,因为当年不但从哈兰带来财富,后来埃及王和基拉耳王都尊敬他,赠送给他许多仆人、婢女、牛羊牲口和财宝。他也是个有能力的将军,四王五王战争时,他曾果断率领318个家丁连夜北上,打败四王大军,完全夺回人质财物,恢复迦南地的秩序,赢得迦南人的尊敬。另外他也是个公义和平的领袖,他不贪财不仗势欺人,跟当地人用谈判立约的方式解决矛盾争端。
所以当亚伯拉罕第一次向赫人提起坟地之事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回应是极为正面的,而且当地的人普遍非常尊敬他,毫无异议地愿意帮助他办好撒拉的丧事。所以亚伯拉罕想得到一块坟地不会有任何的阻碍,他接着向赫人提出进一步的诉求。
“亚伯拉罕就起来向他们下拜,说:“你们若愿意我在这里葬我的妻子,请叫琐辖的儿子以弗仑把麦比拉洞卖给我;那洞就在他田地的尽头。请他在你们面前按时价卖给我,好让我用作坟地。” ()
既然没有限制了,亚伯拉罕就指定他所看上的坟地,是属于当地地主以弗仑的麦比拉洞。亚伯拉罕可能当时跟以弗仑并不熟识,也可能他听说过以弗仑为人的风评,为了能够顺利得到这个麦比拉洞,他的方式就是借着在场的赫人作证,以公开公正的方式来完成这个交易。
用洞穴作为埋葬的坟墓是那时当地的习俗,直到新约的时代这种埋葬的作法还是很普及,耶稣基督就是被埋葬在议士约瑟所预备的石洞中。以弗仑当时在场,听到了亚伯拉罕想买洞的要求,他愿不愿意卖这个自己的产业呢?
“当时以弗仑正坐在赫人中间。于是,赫人以弗仑在城门出入的赫人面前对亚伯拉罕说:不然,我主请听。我送给你这块田,连田间的洞也送给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给你,可以埋葬你的死人。” (10-11)
古时候的城门口,如同今天的法院公证处,是社区民众聚会商讨共同事物的地点,也是族长、长老们审判人民案件、解决纷争的所在。亚伯拉罕在这样的场合提出他的诉求,是公开公正的方式,免去后来双方可能发生的纠纷。以弗仑听到亚伯拉罕的诉求,他不但愿意让出麦比拉洞,而且连洞所在的那块田地也一起免费送出。
按照当时赫人的规矩,土地田产交易后,新的土地所有人就需要负起责任,包括赋税。因此,亚伯拉罕如果只要麦比拉洞不要田地,对以弗仑来说,坟建在田地头上,整块田地也就没用了,但是以弗仑还得负责,这对他来说实在不划算。所以他的打算是要亚伯拉罕得到包含麦比拉洞的整块田地。因此,当他说“我送给你这块田,连田间的洞也送给你”之时,很清楚的,他的意思是他要卖的是整块地,而不是只有一个洞穴;如果亚伯拉罕要,就必须连洞带地都要。他说要“送”,不收费,其实是一种客套的说法,亚伯拉罕在那里那么多年,世面见得多,十分了解当地人的风俗,难道还听不出来他话中的用意吗?其实以弗仑压根儿就没有免费的意思。我们看后续的对话就明白了。
“亚伯拉罕就在那地的人民面前下拜,在他们面前对以弗仑说:你若应允,请听我的话。我要把田价给你,求你收下,我就在那里埋葬我的死人。” (12-13)
乍听之下,亚伯拉罕似乎也客套起来了。坚持不愿白白得地,在众人面前,向以弗仑提出愿意出价购买,这是买卖出价还价的开始。那么以弗仑还会坚持免费吗?
“以弗仑回答亚伯拉罕说:我主请听。值四百舍客勒银子的一块田,在你我中间还算什么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吧!” (14-15)
以弗仑本来说免费的,现在也可以象征性的开个便宜的价就好了,但是他的开价显露出他原本的用意,他打的主意就要“卖”整块田土,不是“送”,就等亚拉拉罕在众人面前开口,因为说了要买就不能不算数。他顺势开出的价是四百块银子,非常非常高的价码,显然以弗仑看准了亚伯拉罕是个富人,又指定要买麦比拉洞,而且埋葬死人不能等。如果只卖洞,值不到几个钱,但是连同田地就完全不同,所以他就用高价来敲亚伯拉罕的竹杠。
“亚伯拉罕听从了以弗仑,照着他在赫人面前所说的话,把买卖通用的银子平了四百舍客勒给以弗仑。于是,麦比拉、幔利前、以弗仑的那块田和其中的洞,并田间四围的树木,都定准归与亚伯拉罕,乃是他在赫人面前并城门出入的人面前买妥的。此后,亚伯拉罕把他妻子撒拉埋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麦比拉田间的洞里。幔利就是希伯仑。从此,那块田和田间的洞就借着赫人定准归与亚伯拉罕作坟地。” (16-20)
亚伯拉罕并没有还价,在城门口众人面前接受了这个高价。虽然让大家惊讶,但必须依照规定交易。亚伯拉罕确实是个富人,当场就把价银点清在众人面前交给以弗仑。亚伯拉罕选定麦比拉洞有他的原因,一方面那是他寄居多年的幔利橡树,是有感情的地方,另一方面经文上提到田间四围的树木,表示幔利前这块地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地,因为有树林。
对游牧民族来说,这是非常可贵的资源,也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因为有树林,必有水源,有水源不但可居住生活,也可放牧,有田地更可耕作。虽然他原意只是要建立祖坟,埋葬撒拉,但却也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创世记记载麦比拉洞埋着撒拉()、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
希伯来书的作者对于此事有一个评语,值得所有信徒深思: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使徒彼得也劝勉所有的基督徒,要有正确的心志在世敬虔度日,荣神益人,因为:
“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
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
使徒在这里将信的恩赐在《旧约》中的圣徒身上所产生的光荣佳美果实,加以表扬。在本章前段,他特别叙述了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与撒拉、以撒、雅各的信。他在提及这些人以后,就接着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使徒在这些话里似乎特别指到亚伯拉罕与撒拉,并那些与他们从迦勒底的吾珥与哈兰同来的亲族,这一点是在本章十五节的话上表明出来:“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
1. 这些圣徒承认,他们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经上记载亚伯拉罕的话说:“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似乎列祖都承认他们在世上是客旅,所以雅各对法老说:“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岁,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列祖在世寄居的年日。”( 《书》三十九首12节上也说:“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象我列祖一般。“
2. 使徒据此就推论说,他们要找另一处作家乡。“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列祖既承认他们在世上是客旅,就会表明这个世界不是他们的家乡,不是他们可以安居下来的。他们既承认自己原是寄居的,就表明这个世界不是久住之所。他们心中望着另一个家乡前进。
1. 我们在今生度日只应以之为前往天家的旅程
谨将这一个意思阐明如下:
1. 我们不当贪恋世界,却当想念天家。我们当:“先求神的国”,我们当首先想念天上的喜乐;与神同在,与耶稣基督同住。即令我们在世亨通,有快乐的家庭,有令人满意的亲朋,更有可亲可喜的伴侣,又有前程远大的儿女,而左邻右舍又都是和蔼可亲的;然而我们仍不当以这些为满足而不求上进。我们倒当在神所安排的日子,愿意离弃这一切。我们只当以这一切为今生眼前的享受;我们一旦被神呼召,就当立刻抛弃一切,乐意奔赴天家。
旅途中的旅客,即令在路上所遇到的是非常安舒悦意,却不会以此为满足。他在途中经过佳美胜地,芬芳原野,幽雅树林,他并不会以这些为足而不再前进,却只把它们视为旅途中暂时的景物而已。他不会迷恋目前的美景而不思前进。他心中倒念念不忘旅程的目的地。即令旅舍中有安舒之处,他也不会想在那里停留下来。他知道自己是旅客,这些东西都不是属于他的,他只休息一会,或留宿一夜,又要再往前进。他一想到他已走完了许多旅程,心中就感到愉快。
同样,我们当想念天家,胜于今生的安舒快乐。使徒认为基督徒临近天家,对他们乃是一件带鼓励与安慰的事。“现在我们得救,比初信的时候近了。”我们当摆脱世上的一切,象旅客一样;神一旦呼召我们,我们就要欣然放弃一切。“弟兄们啊,我对你们说,时候减少了,从此以后,那有妻子的,要象没有妻子;哀哭的,要象不哀哭;快乐的,要象不快乐;置买的,要象无有所得;用世物的,要象不用世物;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世上的一切只是暂时借与我们供我们目前之用的;我们的心当想念天上,以之为我们永久的家乡。
2. 我们理当走那引到天家之路。这即是圣洁生活之路,我们当选择并且欢喜走这条路到天家去,而拒绝走别的路;又当抛弃那足以阻碍我们的肉欲所加的重担。“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不管肉体的满足是如何愉快,若它是一种阻碍或绊脚石,我们就必须放弃。
我们当不问难易,走顺服神的一切命令之路,抑制自己一切罪恶的倾向和兴趣。往天之路原是向上走的,我们必得走上山路,不拘它是何等艰辛劳苦,且与我们肉体的意念相违反。我们当跟随基督,祂所走的路,乃是上天正当的路。我们应当背起我们的十字架来跟随祂,存谦卑温柔的心,满怀顺服与爱心,努力行善,在苦难中忍耐。到天家之路,乃是过着属天的生活,效法那些已经达到天家的圣徒,满心喜乐,并敬爱、赞美、事奉神与圣羔。即令我们从欲也还能到天上去,我们也仍当以克制自己,本着属灵的福音之道,去过圣洁的生活为美。
3. 我们应当努力奔跑这路。遥远的旅途总是使人辛苦疲劳的,特别是行经旷野之路。凡奔走这路的莫不料想有艰辛困倦。所以我们走这圣洁之天路,要用尽时间和精力来胜过旅程中的困难与阻挡。我们所要经过之地,乃是旷野;沿途有崇山峻岭,我们必须跋涉险阻,所以,我们必须尽力以赴。
4. 我们一生当奔跑此路。我们当及早起程。人一旦能行动时,就当以此为首物。人一开始问世,就当走此路。我们当勤勉直奔。奔天路乃是每天必行的事。我们当时时想到旅途的目的地,每天走在引到天家的路上。凡在旅程中的人,总是想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地;他每天所挂念所从事的,即是要赶路程,善用他的时间,以求赶快达到目的地。照样我们应当时刻念念不忘天家,和那进入天家所必经之路的死。我们在世一日,就当忍耐走这路一日。
“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虽然天路艰辛,我们却必须忍耐,乐意饱尝艰苦。虽然路途遥远,我们却不当中途而废,却要坚持到底,直达到我们所寻求的地方。我们不要象以色列民,因路途的遥远与艰苦而丧气,总想退回去。我们心中的意念与计划总要努力前奔,直达到目的地。
5. 我们要在圣洁生活上不断地进步,好得以更加接近天家。我们要努力更加接近天家,更有属天的样式;在圣洁生活,服从神认识神和基督上,要更加象天家的子民。我们既更加接近那有福的景象,就当更清楚看见神的荣光与基督的美丽,和一切属乎神的事之优美。我们当努力在神圣的爱上不断求进步,好让这爱在我们心中成为发旺的火,直到我们的全心在这火中上升;我们当完全顺服神,与神交往,叫我们在地上遵行神的旨意,好像天使在天上所作的一样;叫我们得享属灵的喜乐与安慰,并与神及耶稣基督相通。我们的路应当“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我们应当饥渴慕义,追求公义的加添。“要爱慕那些纯净的灵奶,象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渐长。”天上的完全应当作为我们的目标。“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前面的,向着标杆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6. 人生一切其他的事,都当完全居于此一目标之下。一个人旅行时,一步一趋都以达到旅程的终点为目的。他所带的银钱与粮食,是为供旅途之用。照样,我们当将人生一切其他的事务和一切属世的享受,完全居于奔走天路之下。如有身外之物,成为奔走天程之阻挡障碍,我们就当立刻摒除。我们当将属世的货财与享受,都看为是用来帮助我们奔天程的。所以我们的饮食衣服,以及与友朋的往来应酬,都应当为着这一目的。无论我们有何经营,有何计划,都当自问,这种经营与计划,是否帮助我们奔走天程?如果不是,我们就当立刻放弃它们。
1. 基督徒在世为何是客旅?
1. 世间不是我们的居所。我们在世,为时很暂。人在世上的日子如同影子。神未曾计划将这世界作为我们的家乡。祂也未曾将这暂时的居所给我们作为家乡。若是神给我们丰富的产业,众多的儿女,或良朋密友,祂并不是有意叫我们在世上永久安居下来;只不过叫我们暂时享用,不久就要撇弃。我们经营世务,料理家室,若不把它们看为向天旅程中的事,而别有用心,那就是枉费心机。若我们耗费终生来追求世上的幸福例如财富快乐,世人的钦仰信誉,和儿女的成立等等到头它们对我们都是无关重要的。死要把我们一切的指望都化为泡影,把所有的享受都归于消灭。“那些一向认识我们的地方,不再认识我们了。”而且“那些向来看见过我们的眼睛,也不再看见我们了。”人必从这一切永远被取去;这在何时发生,并无一定,可能是在我们得着这些之后,立刻就发生。当我们静卧墓中的时候,这一切世间的事务和享受,都在哪里呢!“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
2. 来世乃神为我们所规定的永远安居之处。天堂乃是为我们所预备的久居之所;只有在天堂,我们才有永久的产业。今生原是转眼即逝的,来生才是永恒的,我们所要进入的地方,必是永无变更的。我们的来生既是永恒的,所以它较今生更为重要,而我们对今生的一切愿望,就当完全居于来世之下。
3. 只有在天堂,我们才能得到最高的福分,达到最高的目的。神创造了我们,原是为祂自己。“万有是本乎祂,依靠祂,归于祂。”所以,只当我们被带到神那里时,我们才达到最高的目的;但那是只当我们被带到天堂时,因为天堂乃是神的宝座所在,是神特别临在的地方。人在今生,与神只有很不完全的联合,在重重黑暗中,对神只有很不完全的认识,在很多的悖逆中,对神只有很不完全的顺服。我们在世只能很不完全地事奉神,荣耀神,因我们的事奉掺杂羞辱神的罪恶。但当我们达到天堂时(我们若能达到的话),我们就得与神完全联合,更清楚地认识祂。那时,我们将完全顺服神,再没有罪,因为“我们将要看见祂的真体。”我们在天上要服事神,尽善尽美;我们要尽心尽力,大大荣耀祂。那时,我们要完全将自己奉献给神,我们的心要在神圣的爱火中献上作为圣洁的祭品。
神是有理性之人最高的福分;与神相交,才是我们心灵得到满意之喜乐的唯一方法。到天家充分与神相交,较比世上一切最快乐的享受,都要无限美好。父母,夫妇,儿女,以及良朋密友,都只是影儿;只有与神相交,才是本体。这一切都不过是放发出来的光辉,只有神才是太阳。这一切都不过是支流,只有神才是源头。这一切都不过是滴水,只有神才是海洋。所以我们理当只将今生看为奔赴天堂的旅程,我们理当以追求最高的目的和最妥当的福分,作为我们终生的事工;如此我们当将今生其他一切的事务看为次要。除了我们的正当目的和真正快乐外,我们何必为别的事情劳苦用心呢?
4. 今生和一切属今生的事,都是由万物的创造者使人过渡到来世而预备的。神创造了这个世界,作为人达到来世的准备处。神赋予人必死的生命,为要使他准备好进入来生。神所以赐我们今生的一切,都是为着这个目的。太阳照耀,雨露下降,地面产生百谷,都是为着这个目的。一切国家,教会,家庭,和个人的事务,都是创造管理万物的主,为着来世而替我们安排的。万事都次于天国,所以,我们理当将世上的万事,都放在天国之后。
1. 从今生为往天堂的旅程所得的教训
1. 这种道理,当我们丧失一生行善向义的亲爱朋友时,可以使我们节哀。若是他们过的是圣洁生活,那么他们在世的生活,乃是一种往天堂的旅程。当他们旅程完毕时,我们又为何过于悲哀呢?死对我们虽显得是可怕的,但对他们却是一大福分。他们的死乃是幸福,较初生入世时更好。“他们死的日子,胜过他们生的日子。”他们生时,渴望天堂,选择天堂,胜过世界和其中一切福乐。既然这是他们的渴望,他们一旦临终归天,我们又为何悲伤呢?他们现在是归返父家。他们所找着的安慰,较之在今世旅程中要多一千倍。今世乃是旷野。他们经历了许多劳苦艰难,崎岖山路。他们跋涉世路,无限辛劳疲惫,累日奔波,长夜漫漫;但如今他们已归返天家,永享安息。“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他们回想过去的忧患艰难,以及人生中的种种危险,庆幸自己已经胜过了一切。
我们易于把亲者的死看为灾祸临头,哀恸他们如今埋在幽暗的坟墓中,归于腐烂和虫子;从他们所亲爱的儿女和快乐夺去了,好像他们是处于可怕的境况中。但这乃是由于我们的软弱;其实他们是在幸福之境,享受想象不到的福分。他们并不悲伤,反而非常快乐;他们口唱快乐的歌,饮福乐河中的水。他们从所有世上的福乐和世间的伴侣,换到了天堂而并没有忧伤混杂。他们在世时,纵令百事顺利,但仍多有拂逆和忧患;但如今诸般困危横逆都告终结。“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害他们;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
我们诚然不能在此世再见他们,但我们当想到我们是向着同一处进行;他们在我们之前达到那里,我们又何必心碎呢?我们追随他们之后,希望于达到旅程终点时,可以在更好的景况中与他们重聚。当我们的近亲密友去世时,稍表哀思,并不违背而反符合基督教的道理;因为我们有血肉之体,免不了仍有动物的性情。但我们很有理由,要使悲伤渗着喜乐。“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象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这就是说,他们不要象那些不知道天堂福乐的非信徒一样忧伤。所以,下一节又说:“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们与耶稣同带来。”
2. 若我们的一生只是往天堂的旅程,那些一生走向地狱的人,乃是何等可哀呢?有些人从婴孩时期一直到死,一生走灭亡的大道。他们不仅时时趋近地狱,而且日日增加他们灭亡的速度,一日一日与阴间的人同化。别人向着生命的窄路直奔,辛苦攀登,直达郇城,攻克肉体的情欲;这些人却向永死迅速奔下,这是一切恶人每日的勾当,他们终日在罪中生活。他们清晨一醒来,就重新向地狱奔驰,每时每刻都过地狱的生活。从幼年就开始。“恶人一离开母腹,便走错路,说谎话。”他们怙恶不悛。他们中间许多人活到老,仍不厌倦作恶,虽活到一百岁,仍不停止走地狱的道路,直到达到那里。他们一生所行所为,都以此为主。恶人乃是罪恶的奴仆,他把他的才能都用来服事罪恶,真适宜于下地狱。他把一切所有,都用来求达此目的。人为忿怒的日子花尽时间,积存神的忿怒。一切在暗中行淫猥事的人,一切心怀恶毒的人,一切疏忽宗教本分亵渎神的人,都是如此。一切不义的人,和存心诡诈压迫别人的人,都是如此。一切背后诽谤人的,辱骂人的,一切专心贪恋世上财物的,都是如此。一切醉酒的,寻花问柳的,和其他种种人,也都是如此。所以,世上大多数人都向灭亡的大道上奔驰;这灭亡的大道上,充满千千万万的大众,同心合意,奔向灭亡。每天总有千万人,沿这条大道奔往地狱。千万大众不断地坠下硫磺的大火湖中,正如大河不断地将水倾入海洋一般。
3. 因此人是在悔改以后,才开始行善,走当走的路。他们非到那时,是不肯走他们一生所应走的路的。在悔改之前,人总不肯在善路上走一步,当人悔改皈依基督的时候,他才开始走上天堂的旅程;他对完全尽基督徒的本分一事上,还距离得很远;对此事的关怀和努力,仅有一个开头;他必须将余下的岁月完全地献上才是。
那些既已悔改并得到美好指望的人,若不象他们在醒悟时一般努力,他们就行得不好。他们理当在今后的岁月中,尽量殷勤努力,儆醒小心,是的,他们当更加努力。他们不能原谅自己,说他们已经悔改得救了。我们岂不当殷勤事奉神荣耀神,好叫我们自己也快乐么?若是我们已经蒙恩,我们仍当努力得着那摆在前面更多的恩典,象我们曾努力得着微小的恩典一样。使徒保罗告诉我们说,他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
是的,那些已经悔改的人,如今更当为蒙恩努力;因为他们如今已经看见了若干恩典的优美了。一个已经尝到迦南地幸福的人,就当比以前更加努力向前。已经悔改的人,就当努力“使他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凡已经悔改的,并不就能坚定不移;凡能坚定不移的,并不就能知道会常常如此;竭力殷勤继续寻求神,事奉神,才是保持救恩的方法。
1. 劝人以今生只为奔赴天家的旅程
你们当努力一心选择天堂,作为你们的产业和家乡;热烈渴望天家,乐意将今世和其中一切的享乐,来换取天堂。你们要努力专心一志去仰望天家与天福,这样,神若一旦宣召你们离开你们最好的朋友,货财和享乐,归回天家时,你们就会以与神和基督同在为乐。
你们务须决心走天路。那即是说,你们务须过圣洁、克己、悔过的生活,顺服神的一切命令,效法基督的榜样;又效法天上的圣众与天使,过天上的生活,你们要以奔跑天路为每日的常课,从早到晚,谨守不懈;切不要让世上的事阻止你们,或挫折你们,或使你们放弃天路。你们务须将世上一切的事务置于此一目的之下。你们务须想到叫你们如此度日所提出的理由:今世不是久居之所,来世才是永久的家乡;人在世上的一切事务与享受,都只是为奔向天家而赐与的。你们更须想到下列各点,作为你们的动力:
1. 天家是非常宝贵,配使你们把一生作为奔跑天家的旅程。你们无论从本分或益处上着想,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目的呢?你们能提出什么旅程目标,比达到天家更好呢?你们生在世上,可以随意选择所要走的路,但只有一条路是引到天家。你们岂能选择一条比这更好的路么?各人活在世上,都有目的。有的人以追求属世的事为主;他们总在这些事上消磨时日。但那满有永恒福乐的天家,岂不更值得你们追求么?你们若将你们的精力,时光,才智,都用来奔走天路,使你们得以永远与神相交,在祂荣耀的面前,进入新耶路撒冷,登天上的郇山,满足一切愿望,不再有丧失福乐的危险,试问你们能将精力,时光,才智用得比这更好么?无论人是否选择天家,但是今世总非他的家乡;他在今世是暂时作客而已。除天家以外,你们岂能选择更好的家乡么?
2. 我们若要视死如归,只有常想到天家。我们度日,若把今生看为原只是奔跑天程的旅途,就能摆脱一切的捆绑,并以那摆在前面之死的思想为一件有安慰的事。难道一个旅客会以他的旅程将告终为可怕可怖的事么?当旅客想到他的旅程快告终结时,他难道以为这是可惧怕的事呢?以色列民在旷野渡过四十年,一旦快要达到迦南时,他们岂是忧伤呢?其实这才是离世而无忧伤的方法。旅客到家,放下旅途中所用的杖和粮食,他心里岂感忧伤呢?
3. 当你们临死想起你们的一生的时候,再没有比想到你们一生如此度过,更能叫你们得安慰的。若是你们的一生从来没有如此度过,那么,你们一想到你们的一生,就必非常可怕,除非是你们心中存着幻觉而死。那时你们会知道,你们的一生都丧失了。那时你们终归会看见你们所图谋的一切,都是空虚徒然。你们想到世上的所有物和享乐,都不会使你们得快慰,除非是你们能想到你们曾把它们置于此一目的之下。
4. 你们要想到,那些愿以今生为走向天家之旅程的人,必能达到天家。不管天家是如何崇高荣耀,却是我们这些卑微不配的人可以达到的。我们可以达到那为众天使所住,甚至为神的儿子所住的荣耀地方;在那里伟大的耶和华荣耀地临在。我们不须花金钱,付代价;只要我们在世愿意毕生顺着天程走,就可以白白地得着天堂,永远以天堂为安息之所。
5. 我们要想到,我们一生若不是奔往天路,便是奔向地狱。世上一切的人,在世暂时作客之后,死后有两个归宿:一是天堂,走着的人,比较起来,为数甚少;一是地狱,走着的人,为数甚众。而此两者中之一,必是我们今世所走路途的归宿。
在结束本讲时,我愿提出几点,作为奔跑天路的指导。
1. 要努力感觉到今世的空虚:今世的一切不能使人满足,它为时至暂,并在我们有最大需要时,即临死时,毫无用处。凡在世上活了若干年岁的人,只要肯思想一下,就可以看透今世的虚妄。所以你们听到或看见别人的死时,就务必运用思想务必把思想转到这条路上来,以他人为借镜,看出今世的虚空。
2. 要努力认识天家。你们若不认识天家,就不会一生努力奔跑天程,也不会觉得它可贵可爱。你们心中除非十分爱慕一种更宝贵的东西,就很难看轻现有的东西,将它们列为次要,而愿意为得着那更宝贵的东西将它们舍去。所以你们务要努力对天家有一种确切的感觉,切实相信它的真实性,心中十分爱慕。
3. 追求天堂要只靠耶稣基督。基督告诉我们说,祂是道路,真理,生命。祂也告诉我们说,祂是羊的门。“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所以,我们如果要趁今生,作为奔向天家的旅程,就不当靠自己的义,却要专靠基督,仰望基督,因祂凭祂的功劳,已为我们准备了天家。我们也只有靠基督,才能得着力量来圣洁度日,跑那引到天家的路。
4. 基督徒要在奔走天路上彼此帮助。基督徒有许多彼此帮助来奔走天路的方法,例如宗教的聚会等等。所以,他们要互相作伴奔跑天路,互相照应,彼此协助。同伴在任何旅途中都很紧要,在奔跑天路上,尤为重要。他们要联合前进,不要落后,以免彼此妨碍;但要用各种方法,彼此相助走上坡路。如此就在今生比较容易到达天家,并在天父荣耀的家中有更快乐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