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对一向与犹大为敌的摩押人,先知的态度为何如此悲悯?
16章 在亚述人的攻击下,摩押难民逃往南方的以东的西拉。绝望中的摩押人向耶路撒冷献羊羔作贡品,以求犹大的保护。耶路撒冷将是他们一时的避难所。以赛亚建议犹大收容这些难民,表示对被洗劫的敌人的同情。
摩押以盛产葡萄闻名──
收摘葡萄,踹酒(光着脚踩葡萄 挤出汁来 )是丰收季节中的高潮。这是葡萄园中最快乐的时候,但这欢乐很快就要结束,因为骄傲的人们忽视神并反抗神。
摩押人寻求偶像的庇护,结果却……
当摩押百姓经历了神的愤怒,他们便去寻找自己的偶像和神,结果一场空,因为没有人去救他们。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去逃避每一天所遇到的困难,其结果也是一样的:没有欢喜,没有盼望,即使人为地造一个宗教也不能拯救我们。事实上,我们的希望只能在那惟一能听见和帮助我们的神里面。
摩押真的被占,预言真的应验了!
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于公元前732年侵占了摩押;西拿基立于公元前701年占领了摩押并侵占了犹大。以赛亚发出预言的三年后,最先所预言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使以赛亚成为真正的先知,因为以色列的百姓亲眼目睹了预言的应验。
经文:
在大卫帐幕中必有宝座因慈爱坚立,必有一位君王凭信实坐在其上,施行审判,寻求公平,迅速行公义。
以赛亚书第十六章延续第十五章关于摩押的审判;然而,在这段神谕中却突然出现非同小可的一节,那就是应许以色列民对大卫宝座的盼望。
学者们都认为以赛亚书第十六章的神谕属于被掳前的神谕,因为当时的背景是犹大国还未亡国,意即还有大卫的后代坐在国位上;然而,却说明必有一位诚诚实实地坐在以慈爱坚立的宝座上,以公平与公义管治,而我们环顾整个王国时代的犹大国,都未能发现有任何一位君王兑现这个应许,故此,我们可把这应许放在终末或未来将会兑现的事情来理解。作为基督徒,我们相信这经文预表了耶稣基督在终末的管治。
这节经文充满了以赛亚书重要的字眼,它们是“慈爱”、“公平”与“公义”。“慈爱”就是指对盟约的忠贞,代表神必会履行及兑现盟约内容所应许的东西;而“公平”与“公义”却是一种社会公义,就是按照摩西五经律法所定义的“公平”与“公义”,这“公平”与“公义”并非用世俗的原则来定义,因为它们的原理是神圣的,也是神所启示的,任何人都无法用自己的准则来为“公平”与“公义”下一个终极的定义,唯有那位在终末时把世俗所有的准则归一的主,才能坐在国位上,以正义君王的形式来施行“公平”与“公义”的审判。
为何这国位是以“慈爱”坚立?既然“慈爱”的定义就是对盟约的忠贞,那么我们便明白这个国位不是以这将要来的君王所独自拥有的东西而定位。这将要来的君王愿意用盟约的“慈爱”来定义自己的宝座,就是要祂所管治的百姓明白自己是恩约的子民,才受到这宝座的管治。“慈爱”的宣告说明这君王愿意用盟约的关系来定义自己,把百姓与君王连系到爱与被爱,并那委身与忠贞的关系当中。一方面,百姓没有其他的王,这将要来的君王便是他们唯一的王;另一方面,这将要来的君王也没有其他百姓,只有恩约的子民才是属于祂自己的百姓。
思想:这将要来的君王把自己放在一个盟约的关系中,就是要我们明白自己是蒙恩的一群。我们或会质疑自己的身份,也会因当下世上没有“公平”与“公义”而变得灰心失望,甚而或会失去了耐性,以自己认为对的准则来尝试在地上实践“公平”与“公义”,但却同时制造了其他的不公不义。求主叫我们对将要来的君王满有盼望,认定自己是恩约的子民,并怀着信心仰望那弥赛亚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