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灵粮:以赛亚书第43章

灵修版圣经注释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神对百姓真是仁至义尽……

43章 第42章以神为百姓在属灵上的败坏悲伤作结束。在第43章中,神说百姓尽管在灵性上败坏,但祂仍向他们施怜悯,将他们从被掳中领回来,重建家园。祂向他们倾注的是爱而不是愤怒。这样世人就知道,做这一切的只有神。

神也知道我的名字吗?祂也叫我了吗?

神创造了以色列。以色列也因神而显得特殊。神救赎了以色列,称呼他们的名字,并使他们归属自己。是神在艰难岁月中保护了以色列。我们在神的眼中也很重要,祂也称呼我们的名字,并将祂的名赐给我们!我们必须不做任何有损于神的事,以配得上神所赐予的奇妙名字。

渡江河,穿火海,你都可以安然无恙,因为──

你渡过困难的“急流险滩”时,要么被淹没,要么会更强壮。如果你只靠自己的力量而行,你很有可能被淹没;如果你邀请主与你同行,主就会保护你。

以色列人的地位的确特殊──

神将其他国家交给了波斯,作为让犹太人回到祖国的代价。埃及、古实和部分阿拉伯地区(西巴 )都在向波斯进攻,然而都被波斯一一击溃了。

先知的信息是针对当时的人,还是另有意义?

以赛亚讲的主要是以色列人从巴比伦的回归。但这还有个更广的意思﹕所有神的子民在基督来临、以和平统治大地时将重聚。

以赛亚书中的仆人

基督徒都是神的见证人,人们在我身上看到甚么样的见证?

以色列的任务就是作见证,告诉世人神是谁,神做了甚么。今天的信徒都有责任为神作见证。人们通过你的言行举止能不能知道神是谁呢?他们不能直接看见神,但他们可以看见神在你身上动的工。

以色列人要再次经历出埃及的神迹──

这一段描述了人们在被奴役之下要再次“出埃及”。就像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前为奴一样,他们向神呼喊,神再次垂听并拯救他们。一次新的“出埃及”将要在旷野发生。过去的神迹与神在将来为百姓所做的相比,根本算不上甚么。

我们将把甚么献给神呢?是我们的罪呢?还是求神的赦免?

菖蒲可能是敬拜用的香膏的一种成分。每次献祭时,百姓要献上一头贵重的祭牲,并求神赦罪。可是人们献给神的却是罪而不是祭。你能想象自己把最恶的罪献给神吗?这种讽刺性的说明,显示了以色列在罪恶中陷得多么深。

爱翻别人的旧帐,是否表示我还在对那些事耿耿于怀?

人很容易提醒别人过去的过犯。神赦免我们的罪后,就彻底不计了。我们不必害怕神会“秋后算账”。我们也要赦免别人,因为神赦免了我们的罪。

--《灵修版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01、逃离巴比伦

经文:

4耶和华─你们的救赎主、以色列的圣者如此说:「因你们的缘故,我已派遣人到巴比伦去;要使迦勒底人都如难民,坐自己素来宴乐的船下来。15我是耶和华-你们的圣者,是创造以色列的,是你们的君王。」16-17那在沧海中开道,在大水中开路,使战车、马匹、军兵、勇士一同出来,使他们仆倒,不再起来,使他们灭没,好像熄灭之灯火的耶和华如此说:18「你们不要追念从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时的事。19看哪,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就要显明,你们岂不知道吗?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20野地的走兽要尊敬我,野狗和鸵鸟也必尊敬我。因我使旷野有水,使沙漠有河,好赐给我的百姓、我的选民喝。21这百姓是我为自己造的,为要述说我的美德。」

第二以赛亚为要鼓励被虏的百姓离开巴比伦,便指出神必会审判巴比伦,他们本来身处在「自己素来宴乐的船」,但却最终会成为「难民」,巴比伦的势力会灭亡,所以被虏的百姓要逃离巴比伦。

经文由16节起,便转向出埃及的图像,先知采用过红海的经验,说明神就是曾在沧海中开道路,也曾使埃及的追兵淹没在水中的那一位,叫被虏的百姓明白他们所相信的神并非纯粹理论,而是曾在人类历史舞台中施行神迹的神。然而,这位曾施行神迹的神却叫他们「不要追念从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时的事」(18节),这些事就是指出埃及过红海的事,这些列祖曾经验的事已成为百姓世世代代歌颂的传统,有可能慢慢成为了神话般的传颂,对当下的百姓没有任何效益与帮助。当「出埃及」已成为神话传统,后人便会慢慢把它放在理论的位置,失去了它原本的激动与火热。因此,19节指出神自己在被虏的百姓这一代要做「新事」,这「新事」一方面是指由巴比伦回归耶路撒冷的新道路,另一方面也指神的子民在困难中如何得到新的拯救。当中有「如今」(19节)一字,代表这样的新事现在便有,不用再等待,回应了所提及要等待耶和华的主题。

「新事」包括了「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19节),「新事」也包括百姓在旷野行走时经验走兽与野狗都尊敬耶和华(20节),他们会再次如出埃及一般经验「使旷野有水」(20节),这都正正回应申命记所描述出埃及的光景:「耶和华在旷野之地,在空旷、野兽吼叫之荒地遇见他,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

旷野有两个特征:(1)野兽吼叫之地;(2)被耶和华寻见之地。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我们不可一方面期望被耶和华寻见及保护,却又不期望经验旷野之苦;我们却要相信在走兽之地当中,神必会寻找我们。逃避旷野是容易的,留在旷野却是挑战,旷野往往叫我们充满各样的惊喜,更是耶和华寻见我们及做新事的场景。我们岂不知道,走兽也会尊重神吗?没有水的地方,会有水喝吗?我们岂也不知道,这些新事只有在旷野才可以经验吗?

思想:

原来「新事」并不新,它就是昔日出埃及的信仰;「新事」却同时对当代的以色列民来说是新,因为他们看出埃及只不过是神话,还未亲身经验过它的真实。到底我们是否已把信仰当成化石?祈求我们都活出信仰的真。

--1-尔道自建 12月9日

02、临终时的恩典

“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逿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

主没有要我们求“一口气跑完全程”,只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跟着他走。他没有要我们一口气征服一整座山,而要我们一步接着一步的走上去。

按着我们的本性,我们巴不得神先把前面几十里的路都铺好了,指示给我们看,让我们看见。但神却是只照着我们的需要一步一步的为我们开路。当神要摩西把他的百姓以色列民带出埃及,他没有一次把所有的路程都告诉摩西,而是一步一步带领。

神是信实的,他的供应总是及时,他的恩典总是够用。我们是神的儿女,是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神会按时把一切所需用的加给我们。不错,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懂得未雨绸缪,但“考虑”跟“忧虑”不同。“考虑”是冷静的规划,“忧虑”是在心中不断重复地担心同一个问题,让它成为心中的焦急。乔治‧穆勒说:“忧虑的开始就是信心的结束。”

我们容易过度紧张,倚靠自己去承受过重的压力。神不要我们忧虑,而要我们寻求他与他的能力,时常寻求他的面。神的心里有蓝图,他的时间分秒不错,我们是蒙他拣选,“在基督里有盼望的人”,要因为神指引我们的脚步,带领我们的前途,而在指望中喜乐。

你说:“神是无所不能的,他为什么不早早让我看见己的未来?”弟兄姐妹,我们相信神是以他的慈悲,把我们暂时“不需要知道”的“未来的事”向我们遮掩。神不让我们知道所有的事情,是为了我们的好处。美国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很少有人可以同时专注在三件事情以上,人生能够充满效率的关键,就在于“专注”。”我们都是被造有限的。

神不让我们知道更长远的事,是要我们专注于当下,不要去忧虑未来。英国着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有句名言:“我们主要工作不在于凝视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掌握确实的现在。”

唐崇荣牧师说:“神不把结局早早告诉我们,乃是要我们每天依靠他,到第二天的时候,他再给我们看第二天的路程,他怎么引导?等第二天的路程被引导之后,我们不知道第三天如何?我们再依靠他,他再把第三天的事情指示我们。这样,每天需要仰望神,神把我们所需要的,在急需的时候赐下,他就成为我们‘随时的帮助’。”

神的做法不是先把一大堆的东西给我们,然后让我们可以无忧无虑的每天去用那些东西。他要我们运用信心。所以神给我们的引导是一步接着一步的,从来不会一次两步。我必须跨出一步之后,才得着下一步的亮光。

许多人常常要先“看清楚路程”,才肯起行。为什么我们要“详知所要走的每一步路”才肯起行?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怕自己承受不了风险。什么是“风险”?就是一些可能要承受的伤害、损失和危险,它可能发生,也可能没发生,没有人知道。我们想要凭着自己有限的”理性”和”经验”掌控一切,但人生有太多的“想不到”。,所罗门说:“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

信心就是“虽然还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不知道明日将如何,仍然勇敢的向神的应许出发。”保罗说:“亚伯拉罕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因为亚伯拉罕信神,神就以此为他的义。孙德生说:“亚伯拉罕信神对他的一生有一贯的计划,他也相信神会一步一步带领他完成此计划,这就是信心。”,保罗说:“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18节:“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国的父,正如先前所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

亚伯拉罕的后裔,就是照亚伯拉罕信心的踪迹去行的人。虽然我们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遭遇,想到神会不断地带领我们,心里就觉得甘甜!神有他的计划和步骤,他主宰着一切,没有任何事能够越过他的主权,一切事情都是在他的全知里发生。

神的启示是进展的,他的带领也是一步一步来。当但以理和三个朋友被掳到巴比伦,之后的路怎么样,他们只能凭信心交托仰望。但以理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表明他不是要得王的宠爱,而是要讨神的喜悦。他立志要作合神心意的人,结果但以理在神面前大蒙眷爱。提到:“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还在。”神赐给但以理智慧、恩宠和长寿。

当神呼召基甸去跟米甸人争战的时候,基甸看的是“不够”,神看的是“太多”。神要做的,跟基甸想的不一样。神在引导基甸的过程中,帮助基甸明白许多属灵原则,比如:“跟随你的人过多,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说: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面对米甸大军,基甸根本不知道怎么赢,但当时候到了神的指示就来到。

当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不到埃及军兵临近,神不会将红海的水分开。因为神要我们在运用信心的过程中经历他、认识他。考门夫人说:“不要带着恐惧的心去看前面将临到的事,要带着盼望去等候它们,因为主常与我们同在,必要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过去。”

属灵生命的成长没有捷径,就像西方俗谚所说:“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在灵程路上,神期望我们成长,他注重我们成长的“过程”,不要我们只是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巴望一步登天,眼望终点。我们多么希望今天信主,明天就完全像他了,但神不这么带领。他要慢慢的磨练我们,按着他心中的纯正,和手中的巧妙塑造我们。他要我们学会恒久专一的顺服,学会放轻松,尽上我们所能,把事情的结果交给他。

有句话说:“暗中的紧张不是信心,只是抑制的焦急。”唯有主里的镇静,安静的信托才是信心的表现。神能化腐朽为神奇,他以永远的爱爱着我们。最大的信心不是在“行动”上显露出来的,而是在“忍受”上显露出来的。

神是独一全智的神,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作事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他一步一步的来。,大卫说:“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他心中的思念万代常存。”寇世远监督说:“神的安排总是最美最好,既不多,也不少,既不迟也不早!”

美国盲眼女诗人芬妮‧克罗斯比(Fanny J. Crosby, 1820-1915)姐妹,时常慷慨助人。有一段时间,她生活遇到困难,经济拮据。有一天到了该缴房租的时候,她没有钱缴房租,怎么办呢?她跪了下来,祷告仰望神。祷告完了,不久,门铃响了,一位她不认识的陌生人前来拜访她。临走的时,塞了5美元纸钞在芬妮手里,那正好是当天要缴的房租的数目。芬妮相信是神感动了这个陌生人,适时供应了她的需用。她说:“我没有办法安排这件事,是神感动了这人适时的把钱带来给我。神奇妙的回应了我的祷告,我第一个想法是救主引领的路是何等的美好。”芬妮在向神感谢之余,写下了一首诗歌:“主凡事引导”。在诗里她写道,“我深知,无论遇何事,主必为我安排妥。”

或许你感到此刻自己彷佛正在航行在“没有航海图”的大海之上,对未来感到茫然。但不要忘了,神是全海洋的主,他已经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重要的不是“详知所要走的每一步路”,而是“深知带领我的是谁”。

人生有许多的艰难和挑战,但主已应许,“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当神这么说的时候,表示我们可以“绰绰有余”地应付生活中的重担和压力。考门夫人曾说:“神最喜欢他的孩子用手紧紧抱住他,因此神常常给他的孩子一些绝望。”这是考门夫人学会的信心功课。

神从不作没有意义的事,神作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目,他要我们单纯相信,他会使众山成为大道。我们要学习“不远看将来,不挂虑前面一步,不自己选择路程,不把理想的重担压在身上,只是安静的一步一步紧跟着我们的好牧人”。

,可拉后裔说:“因为这神永永远远为我们的神;他必作我们引路的,直到死时。”不要怕没有临终时的恩典,因为神必作我们引路的,直到死时。主既然已经在天家为你我预备了住处,就不会缺少临终时的恩典。

当司提反被人用石头打的时候,有临终的恩典在他身上。美国大布道家慕迪临终的时候,感到这是他光荣凯旋的时刻。他的心里满有平安,感到离世与主同在,真是好得无比,这是他的荣耀日。

拦阻我们领受恩典的是自己的无知。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是反对基督教出名的。他认为,“人类没有宗教熏陶也可以善良”,所以强烈批评基督教有关天堂和地狱的教义。当时有许多年轻人因为受到他的哲学影响而离开教会。

沙特晚年罹患肺水肿,当医生告诉他时日无多时,他就开始乱发脾气,不停吼叫,摔东西,这些行为一直持续到他临终前。院方都被他的反应和行为吓了一跳,认为沙特是研究人生的着名哲学家,理当要以坦然又冷静的态度来面对死亡。可是,万万没想到他的反应竟然比普通人还要激烈。院方为了保护沙特的名声,甚至限制了探病时间。等沙特过世以后,人们得知他面对死亡的反应,无不感到失望又讶异。没想到生前倡导人类善意和意志的哲学家,在面对人人必经的死亡时,竟会感到如此恐惧。当时法国一位记者,在他的报导写着:“死后要面对神审判的事实,让沙特陷入恐惧而抗拒死亡。”

“神的存在”并不由人“信不信”来决定,天堂和地狱也不因为人“信”或“不信”而有任何改变。有一位即将动脑部手术的出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很惶恐,他说:“老实讲,我的心像没有根的草一样,随风飘荡。”但是在另外一张病床上,一位也是要动脑部手术的基督徒却说:“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知道主与我同在。”他知道有风险,但是他的心里满有平安并不惧怕。

神给我们临终最大的恩典,就是让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恩典”。我们的生命和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赐的。神召我们,搀扶我们,看顾保守我们。离世与基督同在,真是好得无比。让我们赞美神,将神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归给他,俯伏敬拜他。

请我们一起祷告:

“父啊,感谢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谢谢你拣选我们成为认识你的子民,你没有任凭我们活在黑暗里,你的真光照亮我们的心。主啊,我们容易因为无人关心,而感到寂寞孤单,容易看自己的不足、为前途担忧;但想到你的慈爱和信实,你带领我们走的路,超乎想象,精彩又丰富。你立定义人的脚步,喜爱他的道路。想到你永不撇弃你的圣民,我们在你的恩典中,永远蒙你保守,我们的心就可以仍归安乐。求主真理的圣灵自由运行在我们心里,使我们一无挂虑。我们为着这一年,你将要成就的美事赞美你!帮助我们进入与你合一的生命里,使我们更能彰显你的荣美。祷告祈求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2-旷野吗哪 2019年1月6日

03、神的保护盾牌

“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 -

你是否曾经觉得,你再也无法多做一件困难的事了?你是否思量过,自己该如何渡过接下来的几天或几个月?

神知道祂百姓的挣扎。神借着以赛亚,坚固了被掳的、受压迫的以色列民的信心。神提醒他们回想祂过去的大能,也指出将来祂会确实地与他们同在。他们离开埃及时,红海没有淹没他们(出 14),在巴比伦,有烈火的炉没有烧死但以理的朋友们(但 3)。神应许说:“你是我的,”“我必与你同在。”

这段经文带来的安慰是——在我们面对各种危险和挣扎时,神不会离开我们——这既适用于群体,也适用于个人。没有什么能毁坏神所呼召的百姓,所以我们不必惧怕。

2013年夏天,我最小妹妹的去世让我感到震惊和悲痛。两周后,我被诊断出患有黑素瘤,需要手术治疗,随后出现许多并发症。有段时间,我觉得悲伤的浪潮和恐惧的火焰太大了,我无法应付。但神并没有让我被冲走,或被烧焦。

全能的神应许自己做保护我们的盾牌,使我们穿越那恶者的火箭却不受伤害。

祷告

自有永有的神,当生活让我感觉无法承受,我被问题打击时,求你帮助我来信靠你。谢谢你看我为宝贵,你的爱是永恒之爱。阿们。

--3-每日箴言 2月21日

04、克服痛苦的回忆

不要想念过去,不要留恋往事。

要克服痛苦的回忆,你必须:

一、重新定义过去。约瑟回顾过去,说道:“从前你们是要加害于我,但上帝有的美意”(创世纪

二、拒绝过去。下次如果痛苦的记忆再浮出水面,拒绝沉迷其中。“不要留恋往事。”

三、重整你的思想。“忘记背后,努力向前”。你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来。”如果你能回忆起烦恼,你也可以回忆起幸福。克服糟糕记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美好的记忆来取代它们。这里有个大好的消息:上帝给你的每一个应许都蕴含了兑现的能力。所以默想这些话,并把它们个人化:“不要惧怕,因为你不会再受羞辱;不要怕,因为你不会再受凌辱。你必忘记年轻时的羞辱”

“过去的一切都要被遗忘,从记忆中消失。你们要因我创造的一切而永远欢喜快乐”。注意“创造”这个词。上帝可以从灰烬中创造佳美之事,从混乱中创造秩序——但这不会一夜速成。这一路你会经历很多的成长和饶恕的过程。有时,你需要饶恕他人,有时你需要饶恕自己。你会说:“这只是《旧约》的应许。”是的,但《圣经》说:“因为上帝的一切应许在基督里都是确实的”。因此,把痛苦的记忆交给上帝,让来医治你。

--4-今日圣言 2月4日

05、涂抹

阅读: ;

我涂抹了你的过犯,像厚云消散;我涂抹了你的罪恶,如薄云灭没。——

在1770年代,还没有发明橡皮擦前,人们会用面包皮擦去纸上的墨迹。英国工程师爱德华纳尔恩(Edward Nairne)原本要拿一块面包皮擦去错字,却误拿了一块橡胶,结果发现效果更好,而且残留的橡皮屑也可轻易用手清除。

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错误也可被清除。主耶稣牺牲自己的生命除去我们的罪,并且应许祂将永不再记念。说:“惟有我为自己的缘故涂抹你的过犯,我也不记念你的罪恶。”

我们众罪尽被除去,这是何等奇妙,实在是我们不配得的,以致许多人无法相信上帝能除掉我们的罪,使其如云雾消散。这位知道万事的上帝,真的能忘记我们的罪吗?

当我们接受耶稣为救主,天父就会赦免我们的罪,并且永远“不记念”我们的过犯,祂会使我们得自由释放。我们不再因过去的罪恶而沮丧,也不再受罪的束缚,并要成为洁净的器皿得以服事上帝,从今直到永远。

虽然我们仍需承担罪的后果,但上帝亲自擦去我们所有的罪,邀请我们来到祂面前得着清洁的新生命。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除罪方式了!

主啊,感谢祢,涂抹我一切的过犯,

让我在祢里面有新生命。

求祢让我明白祢赦罪的真理,使我的心充满喜乐。

过去有什么罪让你无法释怀呢?

祈求上帝照祂应许为你除去吧!

灵粮透视

阐述了上帝的饶恕,并美妙地描述这位广行赦免的上帝有莫大的恩典和怜悯。在这里,上帝对祂这一群任性、背逆的百姓说话,并呼吁他们做出三个重要的回应。首先,上帝勉励百姓要记住,他们是祂造的,并呼吁他们恢复与祂的关系,因为上帝永不忘记他们(21节)。尽管百姓的心远离上帝,但上帝却仍宽厚地赦免他们。那么,他们该如何回应上帝的赦免呢?就是要归向上帝(22节),接受祂救赎的恩典。最后,他们要见证受造之物一同颂赞这位上帝的怜悯和慈爱(23节)。上帝在祂创造的万物中彰显了祂的荣耀,同样地,上帝也在蒙赦免、得复兴、蒙救赎的立约之民身上,彰显出祂的荣耀!

有关上帝饶恕的更多信息,可阅读探索丛书《上帝的饶恕》。

柯贝尔

--5-灵命日粮 3月11日

06、形象管理

阅读:

因我看你为宝为尊,又因我爱你。——

为了庆贺邱吉尔的八十大寿,英国国会委托画家萨瑟兰为这位政治家画一幅肖像。据称当时邱吉尔曾询问画家:“你要把我画成什么样子?像天使基路伯,还是一只斗牛犬?”即使邱吉尔很喜欢他的这两个公众形象,但萨瑟兰却回答说,他会将自己所看到的画出来。

邱吉尔对成品并不满意。在这幅肖像画中,邱吉尔在座椅中,摆出一贯眉头深锁的表情。画作虽十分逼真,却并不讨喜。因此这幅画在公开亮相后,就被邱吉尔藏入地窖,后来私下销毁。

我们像邱吉尔一样,都有个希望别人能看到的形象,可能是成功、敬虔、美丽或有能力的形象。我们努力隐藏自己“丑陋”的一面,或许是害怕真实面一旦揭露,自己会让人厌恶。

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时,正是他们最“丑陋”的时候。上帝因他们的罪而容许他们被掳。但上帝告诉他们不要怕,因祂按著名字认识他们,在他们受苦蒙羞的试炼中与他们同在。他们在上帝手中是安稳的(13节),在上帝眼中被看为宝贵(4节),他们虽然丑陋,仍为上帝所爱。

当我们确实相信这个真理,就不会再汲汲营营追求他人的认同。上帝认识我们真实的面貌,并以那无法测度的爱来爱我们

天父,感谢祢深爱我,藉基督饶恕我,使我成为祢的儿女。正因如此,我不需要虚假,让人觉得我很完美。

上帝的大爱使我们能以真面貌示人。

灵粮透视

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失败确实不容易。或许正因如此,以色列的上帝要祂的百姓记得,祂是雅各的上帝,因为他们的祖先雅各有很多缺点。上帝给他们的祖先雅各一个新的名字,先知以赛亚便用这新名将他们称为“以色列”。这群百姓是上帝为祂自己所创造、所救赎的,藉此向全世界表明,上帝对我们的爱,不会因我们的软弱和失败而有所改变。

--6-灵命日粮 3月27日

07、1月6日

你从水中经过……水必不漫过你。

神并不为我们开路,如果我们尚未起步;神并不给我们帮助,如果我们还不需要帮助;神并不除去我们路上的拦阻,如果我们还没有遇到拦阻。可是等我们真有需要的时侯,神的手就伸出来了。

许多神的儿女把这个原则忘了,终日忧虑未来的难处。他们盼望神先把前面几十里的路都铺平,可神只肯照着他们的需要一步一步开路。你必须从水中经过,然后才可以求神实现他的应许。

许多人怕死,叹息自己没有得到神给予的临终祝福。他们当然得不到,因为他们身体健康,正在工作,离死还远得很。他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的恩典,生活的恩典——直到死期临到,才需要临终的恩典。

——密勒(J. R. M.)

--7-荒漠甘泉 1月6日

08、神会开道路

几天前,有一位姐妹跟我分享说,她在信主十多年的时光里,经历过非常多的苦难。虽然在面对苦难的时候,生活非常的难过,但是她现在看回去的时候,她发现苦难当中有神的同在也有神的帮助。因此,过去的苦难反而成为了她现在与人分享的见证。的确,当我们被问题或苦难胜过的时候,我们总会认为日子非常的难过,并且在问题当中总是找寻不到答案,找不到出路。可是当问题结束后,上帝的儿女却总是能够找到神的恩典和感恩的理由。这让我想到》耶和华如此说:你们不要记念从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时的事。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发现,你们岂不知道吗?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

1、不要记念从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时的事。

》叫我们不要记念从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时的事。相同的,》也说到,“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这两处的经文似乎都叫我们要忘记过去的事。难道我们过去的事情都需要完全被忘记吗?当然不是。我们怎能够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或忘记那向我们传过福音、领我们信主的恩人呢?再说圣经也有叫我们不要忘记的经文。例如,》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留在意中,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简单来说,圣经是叫我们不要一直捉住过去的创伤、过去的失败等。因为有些人即使信了主,却还是一直活在过去的悲伤、痛苦里。有些人则因从前的过犯,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够原谅自己而经常活在内疚感里。我常常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即使我昨天的确失败、软弱或跌倒了,但今天我的天父依然等候着我,看顾着我,也有新恩等候我来发现,我相信我们的神是天天在做新事的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因过去的成功、过去的好成绩而一直带着一种骄傲、沾沾自喜的心。因为除了神以外,我们是别无可夸的!再说,主耶稣也教导过我们要谦卑,要有服侍人的心。再就是我们也不应该因过去的经历而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尤其是在传福音的事情上。例如说,过去我向某位朋友传福音的时候,都一直遭到他强硬的拒绝,就认定他是不会信主的,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我们在传福音的事上,绝对不要放弃也不要随便论断人。

2、心灵的旷野与沙漠。

说完了不要记念从前的事之后,我们更是要看到,神要做新事。神说“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以今日的科技来说,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已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我想各位看的不是那真实的旷野或沙漠,而是人心灵里的旷野和心灵里的沙漠。

1) 何谓心灵的旷野?

或许对某些人来说,旷野跟沙漠没有多大不同。但我所思想到的旷野就像是一个大森林,里头长满了大树、野草、野花、荆棘等。这就有如我们有些时候,在同一时间要面对工作、孩子、配偶、父母、社会甚至教会所给于我们的压力、工作、责任等等。在那时刻,你就会被压的喘不过气来,也不知道先要处理哪件事情。

2) 心灵的沙漠是什么?

那么,心灵的沙漠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灵命枯干的时刻了。水可以说是预表着恩典的,当一个人处在心灵沙漠的时候,他最缺的就是恩典。更正确来说,他没有看见神也没有得到神的爱了。那时,他看什么都不顺心,什么都无法叫他喜乐起来。更糟糕的是,当一个人处在那样的光景时,他很可能也会遇到许多容易惹他气的事情。

3、神说“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

但感谢神的是,无论我们是处在心灵的旷野或是沙漠里,上帝都能够在里面开道路、开江河。若你被问题冲昏了头,你当在问题当中遇见神,并在神里面得到安息。》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即使你有再多再大的问题,只要你能够在主里面得到安息,再大再多的问题也不会叫你沮丧、忧虑。若你感到属灵生命非常的枯干,或许你需要先安静自己,思想叫你枯干的理由是什么。为何你看不见神的带领、神的同在呢?最重要的还是要与神摔跤,为的是要恢复你和神之间的关系,重新与神和好。

我相信无论你正处在属灵的旷野还是沙漠,神都没有离开过你。只要你能够伸出手,神会愿意牵着你的手,牵引你走出那旷野或沙漠的。祝福你!

本文来自新加坡基督生命堂新浪博客。作者:李志明长老。

--8-李志明 2018-09-21

09、认识作新事的上帝

经文:

在基督教的神学范畴中,有一个关于上帝属性的教义,论到上帝的属性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上帝的全在、全知、全能、不变性等不可传达的属性;还有上帝的可传达的属性,例如:知识、智慧、真实、良善、慈爱、圣洁、公义等。每当我们论到上帝的不变性之属性时,需要我们特别谨慎,以免将不变性与不动性之间划等号:好像上帝是静止的,停留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动,他不为人类的一切所动。如果上帝具有这样的属性的话,对我们的痛苦、忧伤、欢笑,他都没有反应,这样的上帝是“不被推动的推动者”,是哲学家的上帝,这样的一位上帝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上帝的不变性也不是指他好象一种有限的东西,充塞一切的空间,乃是指空间不能限制他的活动,他不像我们为距离所限制。上帝的不变性是指他超过有限受造物的局限。上帝的不变性与我们所理解的上帝停留在一个空间,一动也不动,什么事情也不做不一样,与此相反,上帝的这个属性给予我们希望,使我们意识到,上帝不受时空、受造物的局限,他能超越这一切,直接靠近我们,帮助、安慰我们。按照耶稣所言:“我父作事到如今”。

主耶稣是道成肉身来到世间,按照使徒约翰的用语,耶稣将那不能看见的上帝向我们显明出来。在主耶稣身上我们能明白上帝的心意,通过耶稣在世上的行动和工作让我们看见了上帝。今天我们所读的马,与马,记载了耶稣在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被一个女人用香膏膏抹的事情,通过这一个事情,就能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受任何人和事物局限的,一直作新事的上帝。

现在,让我们先来详细地分析这个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女人的奉献。

四福音书中都有记载耶稣被一个女人用香膏膏抹的故事,所不同的是路加记载的那浇香膏在耶稣脚上,又用头发去擦拭的女人,是一位声名狼藉的坏女人,她可能是一个妓女;圣经学者认为所论的,跟所论的也不是同一件事,因为“逾越节前六日”几个字“过两天是逾越节”几个字,并与不相符合。而马所记载的是同一件事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两位福音书的作者(马太、马可)都没有记载这个女人的名字,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去考证这个女人到底是谁?她出身如何?是一个罪人,还是一个妓女?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个女人奉献得到主耶稣的称赞,这应该给予现今的基督徒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这个女人奉献上她最珍贵的东西。

当时耶稣在伯大尼,一个称呼西门的麻风者家里坐席。犹太人通常不是坐在地上,而是身子靠着矮长沙发卧榻,左臂支撑着卧榻,右手则拿取食物。当有人走进来,他所站立的位置便高过坐席的人。现在我们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伯大尼长大麻风者西门的家门口,突然进来一个妇人,她手里拿着一个装满香膏的玉瓶。通常按照犹太习俗,当客人进屋或坐席吃饭时,主人必须把香水洒几下滴在客人的身上,以表示敬意。但当我们将镜头拉近时,我们发现这个女人不是洒几滴在耶稣的头上,而是把玉瓶打破用整瓶的香膏来膏抹耶稣。

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将玉瓶打破呢?她或者希望把整瓶香膏用尽。照着东方民族的习惯,有时一只被某个尊贵之人用过的杯子,必须把它打碎,而不让别的身份较低的人去使用。另外,马可记载说,这香膏可卖三十多两银子,当时一个人用一年的时间才能赚到三十多两银子,换句话说,这一主瓶香膏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当耶稣与他的门徒谈论如何使聚集的群众吃饱,腓利的回答是二十多两的银子,才勉强可以买饼使他们吃饱。这香膏的价值相当于五千人吃饱一餐的价值。

对于这个女子来说,她把香膏献给了耶稣,因为这是她一切所有之中最珍贵的。她没有奉献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放在家中徒占空间的东西,没有价值的旧东西。她把最珍贵的献上,她得到了耶稣的称赞。亚伯拉罕为什么会得到上帝使者的称赞,因为他把他最珍贵、家中最有价值的,他所生的儿子以撒献上。

在今天的教会中,许多人的奉献也是将自己看为最珍贵的献上吗?我看并不一定。为什么有些教堂中摆满了旧的家具,堆满了几乎可视作破烂的旧衣服?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最珍贵的献上;为什么基督徒仍然以追求权力、名利、金钱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他们自己的心献给神。我们的教堂不是垃圾站,不是旧货交易市场;我们的上帝是不悦纳你献上你自己看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你把自己看为最珍贵的献上了吗?

第二,这个女子的奉献是抓住时机的奉献。

当我们把镜头移向耶稣的门徒时,我们看到耶稣的门徒对这个女人的奉献行为非常的不满。但耶稣说,这是一件美事。从耶稣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奉献是耶稣喜爱的。如果注意上下文,我们看到这一个故事之后所发生的就是犹大出卖耶稣,和耶稣被抓,受死等一连串的事情,我们说这个女人是抓住时机的奉献,是因为从此以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去膏抹耶稣。生活中的一种悲剧,往往是自己受了感召,想去做一件事时,但又拿不定主意去做,结果是再也没有机会去做,给自己造成遗憾。记得去年的暑假里,有一天,爷爷非常口渴,让我倒水给他喝,给他倒完水之后,我就返回自己的房间去看书,在看书的时候,我有一种感动,也许爷爷并不是口渴,而是想跟我说说话,谈谈天,可我并没有去顺应心中的感动,而是坚持看书,一会爷爷喝完水就走出去了。可时间没有给我留下机会再次给爷爷聊聊天,在去年的寒假未来临之前,爷爷就去世了,当我在学校中接到爷爷去世的消息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剩下的只有爷爷让我倒水,想与我聊天的那一幕。这也是迄今为止,最令我感到遗憾的一幕。

弟兄姊妹,伯大尼的这位女子抓住了时机献上了自己的爱心,得到耶稣的称赞。若我们都能效法这个妇人,照着从爱产生出来的念头,不计较后果便立即去做,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变的美丽和友善,充满着关怀和善意,我们的人生也必定是丰富多彩的。要抓住时机,顺应心中的感动,立即去行动,不要使自己的生命中充满了遗憾。

其次,门徒的反应。

伯大尼的这位女子不仅献上了自己最珍贵的香膏,而且也是抓住时机将自己的爱心转化为行动。但对于那些跟从耶稣很久的门徒来说,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一种浪费。他们先是心中很不喜悦,接着嘴唇就说出责备的话:“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周济穷人”,继尔他们就向那个女人生气。在门徒的眼中,这种举动是完全没必要的,他们所看到的是香膏的价值,却没有看到香膏背后那一颗充满热诚的爱心。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物质的价值,还是心灵、精神的价值?门徒们的选择是物质的价值,所以他们认为,这个女人的奉献是一种浪费;而耶稣却与他们相反,认为心灵、精神的价值更为重要。在这里我们不是要否定物质的价值,而是强调心灵、精神的价值对于一个人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注重追求物质的价值,以得到有形的物质财富为满足,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成为工作、生活的奴役,成为工作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个部件。缺少自我的个性,那么这种人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得到体现呢?这种“单面人”不是上帝要求我们去做的。

正是因为看到香膏的价值,门徒们责备那个女人的奉献,好象他们自己的奉献方式才是最正确的。门徒这种墨守陈规的态度是否在今天的教会生活中根绝了呢?我看并不见得。在教会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议论纷纷的声音,说某某信徒怎么样没有遵守教会定的规章制度去向一个在教堂门口乞讨的人送衣送饭;某某同工没有按照我们大家所公认的方式去帮助人……难道我们为了维护一个规条就宁愿牺牲信徒心中那单纯的爱心吗?为了使大家保持一致,我们就必须以牺牲心中爱的感动为代价吗?

在耶稣几年的传道生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给人带来心灵自由的人,他没有用犹太教的一些精神枷锁来捆绑人的心灵,我们看到他在安息日医治病人,帮助有需要的人,因为他看的是人的价值,而非桎梏人的规条的价值。

从表面上看,门徒似乎很热诚的要去帮助贫穷的人,但是犹太拉比有话说:“上帝许可穷人常与我们同在,使我们行善的机会永不至于消失”。有的事情我们随时可以做,有的事我们只能做一次,一旦失去机会,就永远错失良机。所以耶稣对门徒说:“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这节经文所强调的不是将耶稣与穷人们相比较,应该先向 谁行善的问题,它所强调的是我们要分辨那些事情是现在必须要做的。耶稣的话启发门徒要看到那个女人的最可贵的地方,是她能够顺应心中爱的感动而马上采取行动。

最后,我们看到耶稣的解释。

我个人认为,发生在伯大尼西门家中的这一个故事的重心是后面的几节经文,也就是耶稣对这一个事件的解释:“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

耶稣所看重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件实物,他尊重的是人的价值,而不是物的价值。他深切地意识到这位女子那颗完全献上的心,她将自己最看为宝贵的献给了上帝,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最完全的奉献吗?我们有没有想过,难道这位妇女真的是为耶稣安葬而准备的香膏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位女子就比耶稣的门徒更相信他的话, 对照经文的上下文,我们看到这一个故事后面紧接着是犹大出卖耶稣,犹大相信耶稣所说关于他在世上工作的吗?然后是耶稣预言其最亲爱的门徒彼得要三次不认他,彼得相信耶稣所言自己要在世受苦,被钉十字架的信息吗?你不要忘记耶稣的许多门徒直到他复活之后才想起耶稣所说的话,更不要提“相信”二字了。这样,这位妇人就比耶稣的门徒更加相信耶稣所说的一切话。按照当时东方的习俗,死人的身体需先沐浴,然后用油膏抹,当身体受膏抹之后,瓶子随即打破,碎片与死人一同埋葬在坟墓里。所以当她知道耶稣即将完成在这世的工作,她用香膏膏抹耶稣,通过打破玉瓶和膏抹的动作,这个女子预先为耶稣的安葬作了预备。如果这位女子并不是为耶稣的安葬准备香膏,那么耶稣对这件事的评论就会带给我们更大的触动,那就是耶稣将她的行动予以最完满的解释――是一件美事,是为我安葬用的。

在门徒和其他人看来不屑一顾的动作,但耶稣却给予最完满的解释,又有什么比得上理解耶稣的心更重要的了。耶稣这样的解释就意味着,这个女子是比他的门徒更加理解他在世的工作,这对于一个生活在父权制度下,没有地位的女人是一个多么大的肯定和鼓励啊!犹太拉比曾经如此祷告,“上帝我感谢你,因为你没有将我造成一个外邦人或者一个女人”。耶稣却说:这个女人所做的是一件美事,是一件令耶稣感动的事。门徒们,他们不是自诩为跟随耶稣的人吗?他们与耶稣的关系这么亲近,他们知道何时在耶稣的身上做美事吗?他们对耶稣在世上的目的,不是经常流露出不理解吗?

“普天之下 ,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这个故事以这样的一句话结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句话涵盖的意义很多。它说明耶稣对福音的事工是具有前瞻性,福音要在“普天之下”传扬;另外,为什么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她所做的与福音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记念她呢?

关于这位女子,圣经没有留下她的姓名、生平事迹、出身平民还是官宦之家,但他们要记念她,因她的行动向历世历代墨守陈规的人提出了挑战,挑战人们去打破桎梏人的精神枷锁,伤害人心灵,不能使人健康生长的陈规,更新上帝是静止不动,高高坐在天上的观念,挑战人们去认识那一位正在做新事的上帝。通过耶稣对她的行动的解释,我们应该意识到,上帝比我们想象的都大,并且上帝做事的方式并非千篇一律的,我们不能将自己所想象的上帝和上帝做事的方式作为标准去评判我们周围的人,因为上帝不是一再的重复他做事的方式,他是一位永活的上帝,他不受一切受造之物的限制,他一直在做新事。放开你的胸怀去接受你的周围,与你有不同的思想和不同若两人的奉献方式的人们吧,因为他们也许正在做美事,上帝已经接纳了他们,你又何必用那陈旧的观念去辖制他们呢?

--9-黄凤想 200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