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iii. 神谕第三系列:世界之城与神的城(二十四~二十七)
这几章常被称为「以赛亚的启示录」。启示著作,旧约的例子为但以理书,新约的例子为启示录,这是末世论特殊的一支,自成一格。例如,它倚重象征(用动物代表国家,其角代表王)、神秘的数字、罩上面纱的时期,并以天使作为传达启示的媒介。根据这些特点,以赛亚书二十四至二十七章似乎并不应当被视为天启性的。当然,天启作品都在前瞻末世的情形,这亦是其特色,可是其他先知也同样谈到这方面,他们都认为历史是由神的旨意在带领,并且是神与邪恶较力的舞台,而到了主的日子,人的罪恶与神的能力都将发挥至极致。以赛亚书二十四至二十七章更接近马太福音二十四章,并不太像但以理书七至十二章。换言之,它非常看重末世,而这是惟一可以说它具启示色彩的地方(而这一理由尚不够充分,并不能因此就称它为启示文学)。 以赛亚在这几章中瞻望末世的光景。他不再用十三至二十章与二十一至二十三章的神谕架构,而采用一种形式,由诗和歌混合组成,有点像清唱剧。不过,尽管十三至二十章锐利的笔锋,与二十一至二十三章朦胧的大纲不再出现,这部末世清唱剧仍然可以按照主题的改变、结构的记号,分成五个部分,如下~20,以「破碎的大地」为题,构成一个括弧在没有预告之下,突然迸出一首歌,以致令成为独立的一个单位自成一个单元,讲到世界动荡不安、神的审判来临,祂的子民却非常稳妥;而(大刀)和13节(大角)则是清唱剧最后一段的括弧。这五段与前面两个系列的五段平行:先是巴比伦的实况(十三~十四章)、再是巴比伦原则的持续、等到这座城倾倒时,则是可怕的结论无一事有意义;见,尤其10节);大卫苗裔的应许、日与夜不断的拖延、等到「多日之后」,终于以神在锡安作王为高峰;摩押不肯以锡安为保障的悲剧(十五~十六章)、外邦人结盟以求安全的失败、最后终于以供应万国(除了摩押之外,的大筵席为完结篇;神的子民既妥协(十七~十八章)又自满(二十二章),如今却被成全,成为信心之民,在坚城中享受平安(二十六章);「一个世界、一个百姓、一位元神」的主题,在十九章藉埃及和亚述作前瞻,在二十三章透过推罗来看,而二十七章则是其应验,并且又回来以埃及与亚述为主题。 a. 虚空之城 这一段的意思,可以由其结构看出。它的开始与结尾都以损坏的大地为题(1~3、18e~20节);第4~6节世界的枯萎,与16c~18d节个人的废坏互相平衡;中间为不再唱的歌(7~12节),和人听见的歌(13~16b节)之搭配。整段经文的背景,是创世记六至九章洪水的故事。两处都提到天上的「窗户」(18c节;NIV:水闸门;和永约(5节;;咒诅(6节)是在「葡萄树」的主题内(7节),可回溯至种葡萄园的挪亚和洪水后的咒诅以下)。展望前景,以赛亚看见神将再同样以世界性的规模来除去旧秩序,因为其中充满罪恶。从更广但更深刻的角度来看,这里由世界的毁坏(1节)转到城市的毁灭(10节),亦反映出由的普世现象,转到建造城市的特殊现象,而连系的钥字则是「分散」。示拿的罪为:人向人寻求安全与联合。造砖块与灰泥的新科技,让人把拯救抓在自己手上:他们可以组成联合的团体,带来安全,并且为了防止未来可能的分散,而准备住在自己所盖的一道墙之内。所以,这座城乃是人想建造自己的秩序、巩固自己的安全,而置神于度外的努力。在前瞻末世的时候,以赛亚看出,这种自我拯救的高热到时将普及全世界,而全地(1节)似乎是一个地球城(10节)。最早在示拿、以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一旦这种现象出现,就是神坚定说「不可以」,而降下审判的时候。还有一件事也与洪水的背景有关:到了那审判的时刻,因着神的恩典,挪亚和他的一家被分别出来;同样,到了末时,在那堕落之城的死寂(8~10节)中,将会突然冒出诗歌(13~16b节),是余民之歌(13节)。因此,这五幕清唱剧中的头一个单元,与前面几个系列的开头部分也完全相称,不单巴比伦城的主题相同,,而且同样包含神在发怒中以怜悯为念的真理,祂在管理世界国度、历史、与命运时,总是顾到要拯救、保护祂自己的子民,。 1~3.大地损坏。这几节是由上主要作的事(1节)和上主说过的话(3c节)、以及上主将采取的行动空虚……空虚(1a、3a节)括住。所强调的是整体性:地方与人(1cd节)、无人例外(2节)、遍及全地(3ab节)。人类的罪影响到环境以下),是环境受破坏的终极原因。 侦查入微的审判临及生活的每一方面宗教(2b节)、家庭(2cd节)、商业(2eg节),也临到每一个人身上。第1节的主动(使空虚),后来变成被动(全然空虚,3节)。神所计画的必将实现。 4~6.世界的枯萎。画面从地震与掠夺(1cd、3b节,和合:荒凉)(临到世界的事)转为枯萎(内部发动的事),影响到地方(4ab节)和人(4c节)。 4~5.地上……世界:前者( ʾereṣ )是指物质的大地;后者( te ̄ḇe ̄l )是指有居民的世界。世上居高位的,意思是「地上众民的高处」,这词别处没有出现过。它应该不会是指「上层阶级」,而前面的文词有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先讲地为「物」,后来讲世界为有居民之处,因此,这里很可能指「那最高的真相,就是人……」,亦即,人乃是受造物的冠冕;而枯萎的疾病遍及全体。然而,追究罪的顺序却正反向,因为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秽(5节;参:;;、9)。的「荆棘和蒺藜」显明,神在大地土壤中蕴藏着的生命,如今向罪人争战,而人的罪也影响到大地,破坏了它的美好。被其上的居民:直译为「在……之下」,在人的辖制之下,受到他们不良行为的影响。第一,他们违背了神启示的真理(5b节)。犯了(√ ʿa ̄ḇar )是越界之意。律法:复数,意指「各种律法」,以及「涉及生活各方面的律法」。不过,律法( to ̄râ )的基本概念,重点为带着权威的教导,比较不在指权威式的执法。神曾说话,但他们不顺从。第二,他们改变那不可改变的(5c节)。废了(√ ḥa ̄lap ̄ )是指用某物来取代。律例:来自√ ḥa ̄qạq ,雕刻、镌刻,因此是指作出永存的记号。他们拒绝了神所订的绝对道德标准,发明了自创的新道德。第三,他们丢弃了神与他们建立的关系(5d节)。永约是描述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安息日,和大卫之约,带着未来弥赛亚应验的成分,。但是世界并不希望信守彩虹应许的约定,也不希罕那透过亚伯拉罕的后裔才能赐下的祝福,;,在作息的安排上并不纪念安息日;,更不要那一位来作王治理,也不爱慕祂的显现。 6.所以:地和人的毁灭并非偶然,乃是神圣、合乎道德的因果。这是神的咒诅,「约的咒诅」;,以下;;目的不是神要切断立约的关系,而是要强化约中的禁令。 7~12.止息的歌:城的倾倒。这几节的希伯来文可以排成十五行,大半三个字一行,其效果有如对一座城连续敲十五记锤子,要把它敲碎。喜乐消失(7a节),欢乐无踪(7b~9节):全城无比荒凉(10节)。欢乐不再(11节),保障不存(12节)。 7~9.他们的生活方式为自我享受。这一切的背后为极大的讽刺:一方面,他们仰赖大地的出产来供应他们的需要,但(5~6节)他们的性情与行径却使大地枯萎、受到咒诅!他们处在无情的报酬递减定律之下,到了最后(7a节),产品(酒)和来源(葡萄树)全都荡然无存。甚至在还没有到这地步的时候,他们已经发现,要找欢乐,所找到的却不能令人满足(9节)。 10.最后,这种以今世为念的生活方式靠赖人的力量、不寻求神、不承认祂终将崩溃。这就是世界之城。以赛亚称之为「 to ̄hûʾ 的城」,这个字在译为「不成形状」(和合:混沌),指地球最初的情况。神彷佛一个陶匠正在准备可用的陶土,但还没有用手加工。它本身毫无意义,不向任何目的发展;它被黑暗遮蔽,完全被不稳定的水覆盖。它乃是 to ̄hû 。耶利米看到一个异象,世界回到了 to ̄hûʾ 的状态,所有可供居住的因素都除去了,不再有任何具意义的活动,失去了只有神才能赋与的一切。「 to ̄hûʾ 的城」选择了这种生活:没有神的生活,所以不再有秩序、目的,或让生命存活、满足的因素。「 to ̄hûʾ 的城」是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无所谓的城。第5节的道德水准遭拒绝,这个决定的结果,便是价值观的彻底相对化、毫无节制的个人主义。以赛亚从他所知道的巴比伦开始以下),看出巴比伦原则将不断在世界历史中出现以下),最后来到末了的巴别,示拿的再现,在那里,人的自满自足将使整个世界完全倾覆。 11.这节与第9节相应和,但更加沉痛。第9节中,原本应当带来欢愉的,不再让人兴奋;而把神置之度外的结果,是不再有任何事可作,只能为无法补救的事哀哭。 12.这一段的头)提到,在这虚无的城市,生活不能令人快乐;最后几行则提到,要得快乐是不可能的。 13~16b.沉默中的乐歌。以赛亚擅于带来意想不到的盼望,而且总以戏剧化的方式引进。在此,城门的「拆毁」融入了另一种「击打」的声音(13c节),是收成时的挥打。第6节所剩「稀少」的人,却变成从全世界而来的大集合;城市之歌销音,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首歌,赞扬那义者。这一段的结构为:说明(13节,开始是「因为」)、描述(14节)、吩咐(15节),和评论(16ab节)。 13.「因为」(和合未译),回顾了先前所提毁灭的声明(1~3、7~12节),以及其间少许的残存(4~6节)。说明了将来的景况及其意义。打:是采收橄榄的正确方式。从12节读过来,可以猜到「严格的收割者」还在工作,但采收出现了一丝曙光,在「葡萄采收完毕」之后(直译;和合未译),会聚集所剩余的。 14~16b.先知听见歌声来自西方,呼召在东方要唱起歌来。这歌如此传播开来,直到来自地极。众海岛,见,。最终全世界大集合所唱的歌,讲到神的伟大(威严)、实质的宝贵(荣耀)、祂的自我启示(名)、祂全然为以色列的神、祂的可爱(荣耀, ṣeḇî ;16节,,以及祂的性情那义者(和合:义人)。这里绝非指各国的人发现,雅巍即是过去他们所敬拜的各国神只,只是称谓不同;他们乃是丢弃了原来的神只,要来敬拜另一个国家(以色列)的神。祂的名包括了祂以拯救者与救赎主的身分所作的工,这一点在他们的赞美中必定反复出现;不仅如此,高潮乃是祂的公义,因为祂救恩的怜悯乃是立基在祂的公平之内,也满足了祂公平的要求;。 16c~18d.个人的反应与警告。在,以赛亚发现了他里面有一种矛盾:渴望巴比伦倾倒,但又感到这个事实太可怕,难以忍受。当他思考末世时,更是如此:未来将发生的事令他惊吓,他所有的活力都消化如水。我有祸了!(16c节):正如。此处以赛亚非常能体会别人无望的感受,正如自己的感觉一样。一方面,世界在道德方面一直持不关痛痒的态度,直译为「因为背叛者背叛;带着背叛的心,背叛者背叛」(16cd节)。除了以赛亚之外,再没有人能如此重复使用同一个字,而达到强烈的文学效果。这句话对道德的败坏作了最有力的声明。,那里或许是最早用这些字的地方(,所描述的是亚述的败坏,但如今这些字则将整个堕落的世界都包括在内。圣经所视为真正可怕的罪,在一般的思想中却算不得什么!如不洁净的言语;这里则提到不可靠、行诡诈。但另一方面,灭亡却等在前面:恐惧、陷阱、网罗。希伯来文是半谐音字, paḥaḏ , wa ̄p ̄aḥaṯ , wa ̄p ̄aḥ ,暗示他们在同一个系统中即那不可避免的灭亡。人哪,(直译)「哦,居民」(和合本同)。审判是普世性的,但经历却是个人性的。 18e~20.大地破坏。这最后的一小段与1~3节成一个括弧。在开始的那一段,聚光镜集中在运行者神身上,此处则集中于令祂发怒的道德理由。这次正像洪水覆地一般,整个受造界都震动了。以赛亚连续用了几个描述破坏的动词(19节),又以两个类比为这一幕镶边:醉酒的人因着内部失去调节的能力而跌倒;茅舍(和合:吊床)被外面的暴风吹垮。外在的因素是神在怒中发出的敌对作为(1~3节);内在因素则是因背叛( pes ̌aʿ ;见的沉重,这是所有灾祸的惟一不变原因人刻意侮蔑神的心意。神反对这种态度(1~3节);整个宇宙亦与它为敌(18ef节),不过,它加给自己的重量(20c节)也是一个原因,让整个系统彻底崩溃,不能复起。 b. 王终于出现! 这是二十四至个最后结果中的头一个。「到那日」一语在头五个中都出现一次,而在第六个中则出现两次。经过以赛亚细心的安排,这几处呈现出一致的画面:| 神的胜利 | 神的胜利 | |||
| 得救的人及被排除在外的人 | 神的子民与祂的仇敌 | |||
| 坚固城及敞开的门 | 世界在锡安中 |
〔暂编注解〕在末日,因各种严重灾祸,人口将减少(6节 )。
使地空虚。像以赛亚所有的预言信息一样,本章的信息原来是针对肉身的以色列的,描述了如果以色列保持忠诚,神会如何使地荒凉,并制胜以色列的仇敌。但由于以色列的悖逆,这个预言就像其他原来针对他们的预言一样,将应验在神今日的子民身上。在启20章中,约翰用本章描写大地的语言,来描述一千年中地球荒凉的状态。
以赛亚已详细讲述了神对于各个国家的惩罚(赛13-23 )。现在他预言的异像转到了整体历史的广阔场面。在赛24-28章里,他描绘了神的子民得救,他们的仇敌被打败的最后几幕。在赛24章中,以赛亚展示了这个地球(第21、22节 )在地上的列王被制服以后,万军之耶和华“在锡安山,在耶路撒冷”掌权之前(第23节 )的生动画面。
翻转大地。直译是“使其表面遭到破坏”。形象的描写了基督复临时世界的可怕的震撼,,16:18-20)。
1-3无一社会阶层能逃脱神的审判,连祭司也不例外。
1~13即将来临的审判将会审判全地(1-4节 )各阶层的人(2节 ),并且会除去所有的欢乐(7~13节 )。只有一小撮余民得以幸存(6-13节 )。
1-13 大地荒凉。
1~13末日的审判与祝福。是13-23章关于列邦预言的结论。此前,以赛亚宣告神对特定国家的审判。从本章开始,以赛亚从广义角度预言神在世界末日对人类、宇宙的审判、祝福,论及和平与安全的伟大时代。这论及历史终结的经文与新约启示录比较,称为以赛亚小启示录。
1-23 普世受审判。
24:1~23世界末日的混乱。与耶稣在太24章论及的末世情形有深切关联。在世界末日,全地都将归回创造之前的荒凉,整个社会都将沉沦,陷入完全的混乱。社会混乱或无秩序是最可怕的灾祸之一。因此,神甚至动用属世权力维持社会秩序,。然而,神审判世界的那日,会收回这种权力,惟有他掌管全地。日月都抱愧蒙羞,世界一片混乱。本章以14-16b为中心,分成两个部分。14-16b论及圣徒即使在惨淡的光景中,也会更加热切盼望天国的到来,在世界各地扬声颂赞主。前后两部分主题相同,以赛亚使用渐进的表现手法,使前部分的灰暗在后部分达到高潮,在23节记述神末世性的介入。
24:1-27:13末日的审判:本段可视为13-23章有关列国受审的总结 , 预言神对普世的审判及对选民的救赎。本段流露出启示文学中浓厚的末世色彩(参56-66章 亚9-14 ), 因此有学者称它为「以亚赛书的启示录。」
本章的开始(二四~二七 )是以赛亚书的启示,因为它谈论到大灾难时期的审判和千禧年时期的祝福。
本章至二十七章预言末后的日子神的审判和祝福,是神最后战胜邪恶的日子。此数章在结构上为13至23章的总结。
【描绘城市的荒凉】这篇城市哀歌流露的祈求,呼应苏美文学的《吾珥被毁悼词》的风格,以及其他表达城市陷落的近东文学作品。两者的比照包括一片荒芜的描绘;不论阶级高低,无人得以幸免;大自然界先前能滋养人,现在什么也不出产。苏美哀歌还提到凶猛的暴风、干旱、饥荒,以及堆积在街上、没有掩埋的尸体。埃及主前十二世纪《奈费尔蒂的异象》也描述了因着太阳消失与运河干涸的咒诅而光秃秃的大地。巴兰的预言(见于代尔阿拉 时维主前700年 )描述愤怒的众神「将天锁起来」,把所有人变成拾荒者,甚至强迫王子穿破衣,祭司「有汗臭」。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时百姓怎样,祭司也怎样;仆人怎样,主人也怎样;婢女怎样,主母也怎样;买物的怎样,卖物的也怎样;放债的怎样,借债的也怎样;取利的怎样,出利的也怎样。」
〔暂编注解〕「出利的」:指负债者。
在基督复临的时候,没有一个阶层是蒙悦纳的。大家都遭受同样的灾难。不同肤色,不同职业,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要一样被毁灭,19:18)。
【】「地必全然空虚,尽都荒凉。因为这话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人犯罪受罚,连累大地也受咒诅。
在基督复临的时候,活着的恶人都要被杀;所有义人将与祂一同升天,,,,20:4-6)。所以地球将无人居住。
【】「地上悲哀衰残,世界败落衰残,地上居高位的人也败落了。」
〔暂编注解〕大地如枯萎的植物,因人的罪受牵连。
居高位的人也败落了: 那日,所有人都将灭亡。以赛亚惟独谈到平常自以为高、自以为傲、自以为强的骄傲之人的灭亡,因为:①他们的灭亡,更能彰显神的权柄;②他们要按照自夸、自高的程度,在神面前首先要负责(2:11-17,。
那些占据最高位置的人,那些视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将被神降卑,13:11)。
4-9 地上荒凉的情景。
【】「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秽,因为他们犯了律法,废了律例,背了永约。」
〔暂编注解〕“永约”。可能指神在洪水以后与挪亚所立的约,或指祂总体的诫命。
地上居民触犯了刻在人心的律法,破坏了神与全人类所立的约(参创9章挪亚之约 )。
因为……背了永约: 这正是他们受审判的原因。神在末日施行审判,因为世界充满挪亚时代的罪恶,世人悖逆属灵之父及帮助者——神的旨意,随从显而易见的情欲。这是背弃神人之间所立的“永约”的恶行。神应许“若听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若背弃我的律例,不遵守我的诫命,就是我的仇敌”。因此,这些人按着永约蕴含的旨意,受到审判是理所当然的。
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秽。神是圣洁的。祂赐下祂的律法,使人保持纯洁并使世界不受污染。如果人类拒绝那部律法,就玷污了自己和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罪的毒素已经污染了我们脚下的土地,所吃的食物,所喝的水和所呼吸的空气,,。随着时光的流逝,地球变得越来越败坏。如果神不干涉,罪恶将完全败坏人类,使生命不可能继续存在。
永约。见;注释。
【】「所以地被咒诅吞灭,住在其上的显为有罪。地上的居民被火焚烧,剩下的人稀少。」
〔暂编注解〕「地上的居民被火焚烧」:犯罪的人民被咒诅,如火烧一般。
审判的第一个结果,许多人受到神的咒诅,被“烧灭众敌的烈火”及“忿恨之火”(30:27)焚烧,所剩无几。此预言可从属灵角度理解,亦可理解成历史性预言,照着字面意思,因世界末日的大争战,人口必急剧减少。
被咒诅吞灭。罪恶的创始者不是神,而是撒但。他必须对罪的咒诅负责。到处都有罪恶的势力在活动。到处都可以看到撒但的作品。那恶者的作为表现在疾病和死亡,地震和风暴,火灾和洪水之中。违背神的律法所带来的不是和平与繁荣,而是患难,瘟疫,痛苦,最后是死亡。
焚烧。可能指第四灾。
剩下的人稀少。可能指剩下的义人。他们没有受到神的惩罚。
6~13世界所要受到的审判。如同1-4节,记录犯罪的世界所要受到的审判。
【】「新酒悲哀,葡萄树衰残;心中欢乐的俱都叹息。」
〔暂编注解〕新酒悲哀。葡萄园遭到了毁灭。地上的果实在第四灾的炽热中衰残了。收获者快乐的的歌声止息了,因为土地荒芜了。
7~9审判的第二个结果,被神咒诅的土地不再出产。在世界末了,人们不能再享受物质文明。从属灵角度,揭示了追求属世快乐与享受,必带来末后的痛苦。
7-9地上的葡萄也遭殃,再无收割、欢乐的庆祝;世人也再无节日可供欢乐。
【】「击鼓之乐止息,宴乐人的声音完毕,弹琴之乐也止息了。」
〔暂编注解〕击鼓…弹琴。当人类经受末日的可怕灾难时,他们将无法再享受“欢喜”或“快乐”,,25:10,,,。
【】「人必不得饮酒唱歌;喝浓酒的,必以为苦。」
〔暂编注解〕平常使人喜悦的酒,,如今即使喝下也觉苦涩。
葡萄酒可为宴乐助兴,没有葡萄酒,只能以毒酒代替。沉痛的心情使酒苦涩无比。任何方法都无法安慰末日的罪人。
饮酒通常伴随着宴席和娱乐。到那日,神将把欢宴变成悲伤,把欢歌变成悲叹,。
【】「荒凉的城拆毁了,各家关门闭户,使人都不得进去。」
〔暂编注解〕“荒凉的城”。直译作:混沌。相同的希伯来字词用于。
荒凉。希伯来语是tohu。(“混乱” “空虚” )。该词在中译为“空虚混沌”。不知这里的“城”是代表巴比伦,“荒凉”代表它道德败坏的状况,,还是该“城”和它的荒凉都象征整个世界。这两种解释均符合上下文和圣经的要旨。世界将回到最初混沌的状态。
10~12审判的第三个结果,被掳与毁坏。随着末日接近,人越来越失去安定与和平。就灵性而言,罪人的灵魂无法安定,彼此掳掠、毁坏,。
10-13地面恍如废城,生存者无几。
【】「在街上因酒有悲叹的声音,一切喜乐变为昏暗,地上的欢乐归于无有。」
〔暂编注解〕因酒有悲欢的声音。人们想用醉酒来逃避灾难。
一切喜乐变为昏暗。喜乐的太阳已经下山;永恒的夜幕已经落下。人们终于认识到,在生命中排斥生命之光,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夜晚。
【】「城中只有荒凉,城门拆毁净尽。」
〔暂编注解〕那“城”(第10节 )满目创痍。全世界一片荒凉,没有亮光或生命。
【】「在地上的万民中,必像打过的橄榄树,又像已摘的葡萄所剩无几。」
〔暂编注解〕橄榄树。见注释。以赛亚在地球毁灭的异像中,看见了余民的得救,10:20-22,11:11)。他们像“被大风摇动”后树上留下的少数橄榄,或收获结束后剩下的少量葡萄。
【】「这些人要高声欢呼,他们为耶和华的威严,从海那里扬起声来。」
〔暂编注解〕「海」:大概指地中海。
「从海那里」显示余民留居海外。
当全地都因临到世界的恐怖而哀哭切齿的时候,义人将发现自己的悲伤变成了快乐。他们永恒喜乐的清晨已经来到。
14-16上神的审判过后,余民(即「义人」 16上 )必欢呼歌颂。
14~16上“他们”。大灾难时期的信徒。虽然他们本身也要接受审判,但却因神最后要审判邪恶而欢呼。
14~16这些人: 剩下的人,未背弃信仰、持守永约的少数圣徒。海: 世界各地。在东方: 字面意思,犹大的东方。众海岛: 犹大的西部,即西方。地极: 世界的两端。强烈暗示末日全地将一片混乱,但神的福音事工与圣徒的赞美之声不会间断,带给末世圣徒极大的盼望。
【】「因此,你们要在东方荣耀耶和华,在众海岛荣耀耶和华以色列神的名。」
〔暂编注解〕「东方」、「众海岛」:显示由东至西,余民纷纷称颂主。
你们要……荣耀耶和华。义人有充分的理由荣耀神。要不是祂救赎的恩典,他们将和世界一同毁灭。
东方。希伯来语是'urim。源于'or(“光” )。'urim也可能根据曙光的位置指“东方”。“众海岛”可能指地中海的岛屿,在诗歌中代表“西方”。Yam(“海” )常常理解为“西”,如;等。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是指到处都有人赞美神(见第16节 )。
【】「我们听见从地极有人歌唱,说:“荣耀归于义人。”我却说:“我消灭了,我消灭了,我有祸了!诡诈的行诡诈,诡诈的大行诡诈。”」
〔暂编注解〕「义人」:这些余民蒙神救赎,被称为义。
「诡诈的行诡诈 ...... 大行诡诈」:形容列国行恶的情形。
我却: 先知关心世界的罪恶与神的审判。诡诈的: 犯罪的犹太人与不敬虔的人,23节再次指出在大审判台前,,行诡诈是施行最后审判的原因,这在历史中不断得以成就。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属灵上诡诈的人指所有违背真理的人。随着经文记载,审判气氛逐步加重,描绘人奔向终点的悲惨光景。
荣耀归于义人。有赞歌献给义者基督(见第15节 )。在这样的时刻,把“荣耀”献给人是不合适的,不管他是多么“义”。所记录全宇宙在此时颂赞神。
我消灭了。原文含义不明。直译可能指“我很贫乏”。先知似乎暂时从将来的荣耀转到目前的耻辱和悲惨。“贫乏”是神惩罚的结果,象征荒废和悲伤,,17:4)。以赛亚简要浏览了神的子民在得救时的快乐之后,转向了失丧者的苦难和失望,并继续描写将来可怕的惩罚。
诡诈。当人们意识到他们的困境是由于他们诡诈对待神时,已经太晚了。参该词用于。暗示违背人是非观念的行为。
16下-20先知为要来的大审判哀伤,反应与上段余民的欢呼成一强烈对比。
【】「地上的居民哪,恐惧、陷坑、网罗都临近你。」
〔暂编注解〕「恐惧...... 网罗」:比喻审判。
这里描述了落到恶人身上的一连串恐怖和灾难。也描写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惩罚。任何恶人都躲不过最后的七灾的影响。逃过了一个会落入另一个,逃过另一个就会落到第三个。
17-18全地人民不能逃脱神的审判。
【】「躲避恐惧声音的必坠入陷坑;从陷坑上来的必被网罗缠住。因为天上的窗户都开了,地的根基也震动了。」
〔暂编注解〕「天上的窗户都开了」:挪亚时代,雨水从天上倾倒下来;同样,在末日,神的审判也要倾注地上。
「地的根基」:古人以为地是由根基(或柱子 )支撑着。
天上的窗户。厄运迟早会来临。死亡和毁灭从四面八方来到。自然的秩序全都打乱了,8:2)。现在从天降下的将是火而不是水,。
根基。大地仿佛被神的声音所震撼,,,。
18~20天上的窗户……地的根基: 大自然的秩序在世界末日将完全改变。为准备新天新地(为新人而造的新世界 )的到来,目前的自然界将与罪人一起完全消灭。
【天上的窗户】这个喻意用语形容水从天上泄洪般倾倒,也从地府喷涌出来所造成的灾害效应,请参看:注释。这幅光景是彻底的毁灭。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地全然破坏,尽都崩裂,大大地震动了。」
〔暂编注解〕全然破坏。希伯来语是parar。直译是 “使之来回摇摆”。parar 在中译成“摔碎”。
大大的震动了。希伯来语是mut。直译是 “使自己摇晃”。
19-20描绘大地在审判中所产生的变化:震动、东歪西倒、最后塌陷。
【】「地要东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又摇来摇去,好像吊床。罪过在其上沉重,必然塌陷,不能复起。」
〔暂编注解〕「好像吊床」:原文指临时用枝子和叶子盖搭的房子,比喻地的单薄。
又摇来摇去,好像吊床。直译是 “摇来摇去,好像棚舍”。“ 棚舍”是葡萄成熟时为守夜而临时搭建的。,20的原文没有证据表明在神的大日,地球会离开原来的轨道。这里只是指基督复临时的地震。那无疑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可怕的震撼。地球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山脉将从根基上动摇。海岛将挪移离开本位。地球的表面将会隆起,就像风暴中的海浪。使徒彼得提供了世界毁灭的另一幅形象的画面。神要在废墟中创造“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
【】「到那日,耶和华在高处必惩罚高处的众军,在地上必惩罚地上的列王。」
〔暂编注解〕“高处的众军”:可能指犯罪的天使。
“高处的众军”。直译作:天上的众军。大概指同样要受到审判、叛逆的天使。
「高处的众军」:指天上灵界里掌管地上列国的恶势力。
高处的众军。希伯来语是marom。指第4节“地上”“居高位的人”。但该词在第18节是指 “天”。“地上的列王”暗示“在高处必惩罚高处的众军”是指撒但和恶天使。保罗说撒但是“空中掌权者的首领”;看不见的邪恶首领乃是“天空”中“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保罗在,25中提到它们已被基督所征服。以赛亚预见了恶天使和恶人都遭惩罚的时候,,。
21-23 耶和华作王。
【】「他们必被聚集,像囚犯被聚在牢狱中,并要囚在监牢里,多日之后便被讨罪(或作“眷顾” )。」
〔暂编注解〕像囚犯。撒但和随从他的恶天使,就是第21节“高处的众军”,以及“地上的列王”,现在都“聚集,像囚犯”。前者被拘禁在满目创痍的地球上(第1、3、19、20节 )。地球成为他们的监狱达1,000年之久。后者则被拘禁在坟墓之中。
牢狱。希伯来语是bor。“水窖”。在地上挖出来存水的。在干旱季节或不用作“水窖”时,可用来羁押囚犯,,。“牢狱”也是“坟墓”的同义词,,,38:18)。
多日之后。即一千年之后,撒但将暂时被释放。死了的恶人将要复活。他们要准备攻打新耶路撒冷。
【牢狱里的囚犯】从这段经文的末世特色而言,作者很可能是在描述他界力量(天使 ),而非人间的国王,想要与神的力量匹敌而被囚。旧约的模式多为国王被处决,,或是被迫谈判投降条件。马里的美索不达米亚文献,诸如波斯时期的古列圆柱所描述,神像被「囚禁」起来。长时间囚禁在地府,后来在启示录,与《以诺的天启异象中更见完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时,月亮要蒙羞,日头要惭愧,因为万军之耶和华必在锡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他的长老面前必有荣耀。」
〔暂编注解〕当耶和华的荣耀在基督再来时显现,“月亮”和“日头”都要变得暗淡失色。
「月亮要蒙羞 ...... 惭愧」:指在神的荣耀显现下,日月的光辉黯然失色。
「他的长老」:指管理神百姓的人,。神在末日也会再显现的荣耀。
必有荣耀: 天上的撒但与地上的邪恶势力都灭亡后,神降临在锡安山,新天新地、永恒国度的主人——神末世性地介入历史中,平定一切。光照世界的日月都将在真光——神的面前黯然失色。
日头要惭愧。与基督的荣耀相比,最辉煌之光也黯然失色了,,22:5)。
万军之耶和华必……作王。指光荣胜利的日子。那时圣徒将在永恒的快乐和荣耀中与基督一起作王。新耶路撒冷要成为地球的首都。基督将永远在这里作王,,7:14,,,21:2-5,7:15-17)
【人犯罪,其影响有多广?】
不仅人因罪恶而受苦,就连土地也受到了牵连。今天我们看到了罪在我们中间的结果: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毒瘾、贫困。罪影响了社会的每一角落,就是那些对神忠心的人也在受苦。我们不能为这些事情埋怨神,因为这些事情是由人类的罪招致的。我们应该拒绝罪,抵制不道德的行为,并与他人分享神的话语,这样做社会的腐化进程便会放慢。我们不能放弃努力,罪虽在蔓延,但我们可以抵制它。
──《灵修版圣经注释》
【直译】「因你们要在火中荣耀耶和华。」
【黎明的晨光“你们要在东方荣耀耶和华。”】
注意这小字“在”!我们要在火中——试炼中 )——荣耀他。虽然那里是一个受苦的地方,我们要用信心来荣耀他。
正是在这里,我们要通过我们完全的信来荣耀他,这信相信正是他的良善和大爱,才允许这一切临到我们。
不仅如此,我们更相信试炼过后,我们会有更多赞美和感谢的根据。
只有大信心才能通过火的试炼,小信必注定失败,让我们争取烈火中的得胜!——濮登
在困难中的人才能表现他的信心坚决。被投入烈焰中的参个少年人(但以理的同伴 ),他们从火焰中出来的时候,和被投进去的时候只有一点不同——他们的捆绑已经解除了。
神使他们经过了炉火的试炼,结果毫无损伤——身体不伤,头发不焦,衣裳不变色,也没有火燎气味。前后不同的就是身上缺了捆绑,脸上添了荣光。难怪亵渎神的尼布甲尼撒不得不屈服来赞美荣耀神了。今天基督徒从试炼的炉中出来的时候,也该这样了——脱了捆绑,添上荣光,丝毫不受火的影响。——选
“就仗着十字架夸胜。”
这是真正的得胜,从疾病中战胜病魔,从奄奄一息中战胜死亡,从逆境中战胜。必需相信,在奋斗中,有一种使我们胜利的力量。要从试炼之中去获取胜利。基督在他的屈辱中得到胜利。我们的胜利,或许也要从别人认为屈辱的境遇中去发现。——濮登
有许多人压着最重的担子,心中仍满了喜乐,岂非可奇?有许多人在仇敌逼迫攻击之下,仍能得胜有余,岂非可敬?有许多人身体破碎,仍保持着完好的信心,岂非可羡?他们的见证何等美好!——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乔怀德(J.H.Jowett )
穿着暖和的衣服,凭着记忆踏上一条小径。我穿过一片静悄悄的森林,在黎明之前的黑暗中,在一棵六十英尺高的松树下坐下,舒服地将自己与大森林融为一体。天空开始破晓了!曙光从黑暗中穿出,一缕缕的霞光唤出了黎明,顷刻间,大森林苏醒了。
鸟儿的歌声此起彼落,一群大雁掠过天边,在天际下留下它们的絮语。一只母鹿带着小鹿沿着松木无声地移动。一只红松鼠盯着我轻弹它的尾巴。
面对神创造的如此庄严美丽的大自然,我如何能不打从心底发出赞美声呢?我的灵魂在高声颂扬神的荣耀――那使所有的天使都能听见的神的荣耀!然而和那巨大的山毛榉、优雅的杉木、挺拔的白杨,和绿叶茂盛的羊齿蕨相比,我对神的赞美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难道我的赞美能让那伶俐的山雀和敏捷的兔子变得更神奇吗?
诗148篇的作者体会到大自然反映出造物者的能力和伟大。在那凉爽的秋日,我有幸在黎明的晨光中和万物一同赞美神。
天地万物都在赞美呐喊:
神啊!是你将我们造成。
与它们相比我是如此渺小。
但我也要说:赞美主!
神奇的万物在诉说造物主的伟大。
──《生命巂语》【】
【荣耀归神】「我们听见从地极有人歌唱。」
本章在描述方面实在生动。先知先绘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当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军队来侵犯,一切都被破坏与混乱,地土与居民都败落了(第四节 )。自然界因人的罪被玷污,在疾苦中叹息,人们犯了律法,费了律例,背了永约,一切喜乐变为昏暗,地上的欢乐归于无有。
以后情景就会转变,我们的思想从审判与恶人遭罚之后,就有神百姓的蒙福。我们看见万军之耶和华在锡安山,耶路撒冷作王,满有荣耀。凡看见的人都得承认在这位大君王治理之下多么美好,人们看了,比较神的百姓欢乐的情形,必发声歌唱。他们欢呼,因为看见主的威荣,从地极歌颂。在早晨阳光普照,他们要荣耀祂,在地极全地都要扬声说:荣耀归于义人!
这是真实的宣告,我们受过管教,才可服事众人。我们经过熬炼,才使我们得益,我们就有神赐的平安,也深知神的爱是广大的,也是崇高的。在清早必无云雾,这是我们可以预期的。
—— 迈尔《珍贵的片刻》「从地极有人歌唱说:荣耀归于义人。」
先知从远处看见,犹大国离弃神的结局,审判将要临到:“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秽,因为他们犯了律法,废了律例,背了永约。”神的审判临到,是可畏的;以至全地成为荒凉,所余的民稀少。
不过,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有光明的希望:这些人要高声欢呼,
他们为耶和华的威严,从海那里扬起声来。
因此,你们要在东方荣耀耶和华,
在众海岛荣耀耶和华以色列神的名。
我们听见从地极有人歌唱说:
“荣耀归于〔那〕义人。”神的子民被掳分散各地,在苦难中醒悟过来,圣灵施恩感动,他们真正悔改,倾心归向主,仰望那公义的太阳出现,歌唱说:“荣耀归于那义者”,就是耶稣基督。
欺压的重轭,从颈上脱开了。他们感谢神的拯救恩典,从心灵深处,颂赞神的伟大,。
人的本性背逆骄傲,只有蒙恩的人,才肯敬拜神,把当得的荣耀归给祂。未信主的扫罗,活在肉体里面,不认识自己的情形,也不认识主,“自己以为应当多方攻击拿撒勒人耶稣的名”。但神拣选了他,叫他明白神的旨意,“又得见那义者,听祂口中所出的声音。”于是悔改以后的保罗,忠心为主作见证,受许多的苦,但他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忠心行主的道路,以至殉道。司提反被圣灵充满,指证耶稣是“那义者”,就是旧约称全能神的名,。
今天许多人仍然在夸口自己,就是不曾认识主的表现。在旧造里,人表扬自己,立自己的义,以为能讨神喜悦;却不知“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我们都像叶子渐渐枯干,我们的罪孽好像风把我们吹去”。所以当谦卑在主的面前,奋力抓住祂。只有借着耶稣基督,才可以与神和好:“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在祂以外,人全然没有得赦罪称义的指望。愿一切荣耀归于那义者。──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