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以赛亚书 第7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乌西雅的孙子、约坦的儿子、犹大王亚哈斯在位的时候,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以色列王比加上来攻打耶路撒冷,却不能攻取。」

2「有人告诉大卫家说:『亚兰与以法莲已经同盟。』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跳动,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

在先知书里,「以色列」())、「以法莲」())和「撒马利亚」())通常都是指北国以色列。「大卫家」())代表南国犹大王室,因为犹大王都是大卫的后裔。
第1节是概述危机,第2节是详述细节。仇敌「上来攻打耶路撒冷」()),并非普通的外敌入侵,而是神所施行的管教。亚哈斯「不像他祖大卫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反而在全国敬拜偶像()),「所以,耶和华——他的神将他交在亚兰王手里……又将他交在以色列王手里」())。因为亚哈斯与神的关系出了问题,所以刚听到亚兰与北国结盟,内心就深感恐惧。「信靠的人必不着急」()),人若敬畏神,就不必害怕世人所怕());但人若不敬畏神,就会害怕神以外的任何人、事、物,在难处面前「心就都跳动,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
主前738-735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在东方打败了制衡亚述最主要的敌人乌拉尔图王国(Urartu Kingdom)),西方的黎凡特诸王失去了重要盟友。亚述准备发动第二次西征,以征服大马士革、完全控制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地区。因此,亚兰和北国以色列结成了抵抗亚述的联盟,并劝说南国犹大加入。遭到犹大王约坦的拒绝以后,联盟就入侵犹大())。此时约坦去世、亚哈斯继位。「亚兰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围困亚哈斯,是想废黜他())、另立新王,迫使犹大加入抵抗亚述的联盟。
虽然南国犹大在亚哈斯王期间才遭到入侵,根源却是在约坦王())。约坦虽然敬虔,但「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所以「百姓还行邪僻的事」()),破口越来越大,最终被神管教。但此时神的管教还是有限的,所以虽然仇敌「上来攻打耶路撒冷,却不能攻取」())。
七至十一章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结构,主题是「以马内利」())、也就是「神与我们同在」()) :

一、神主动应许以马内利())
 A1. 神将管教南国犹大());
  B1. 神将使用亚述、管教百姓());
   C1. 弥赛亚的盼望());
二、神怎样成就以马内利())
 A2. 神将追讨北国以色列());
  B2. 神将刑罚亚述、拯救余民());
   C2. 弥赛亚的拯救())。
上图:南北分裂后的以色列国和犹大国。耶罗波安在北国最北面的但和最南面的伯特利设立了两个金牛犊,以阻止百姓前往耶路撒冷的圣殿敬拜神。

3「耶和华对以赛亚说:『你和你的儿子施亚雅述出去,到上池的水沟头,在漂布地的大路上,去迎接亚哈斯,」

4「对他说:“你要谨慎安静,不要因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这两个冒烟的火把头所发的烈怒害怕,也不要心里胆怯。」

5「因为亚兰和以法莲,并利玛利的儿子,设恶谋害你,」

6「说:我们可以上去攻击犹大,扰乱它,攻破它,在其中立他比勒的儿子为王。」

神一面兴起仇敌管教百姓()),一面差遣先知劝勉亚哈斯回转()),「谨慎安静」())地顺服神的管教。
「施亚雅述」())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余民要归回」())。神让以赛亚带着这个儿子一起向亚哈斯说话,就像神的话语「道成肉身」,用这个名字宣告神「在全地之中必成就所定规的结局」())。
「你要谨慎安静」()),原文是「你要谨慎,要镇定」(和合本修订版))。人在神的管教面前应当「谨慎安静」、顺服管教,而不是倚靠肉体苦苦挣扎,像亚哈斯一样忙个不停:一面整顿军备、一面投靠亚述。因为「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上池的水沟头」())可能就是基训泉,「漂布地」())可能是一个洗衣场。希西家后来从「基训的上源」())开挖了秘密水道()),把水引到城里的西罗亚池。当敌军即将围城的时候,首先要确保水源,所以亚哈斯的正常反应是前去察看基训泉;但神却派先知在路上「迎接亚哈斯」()),要他回转仰望神。
「冒烟的火把头」())原文是「冒烟的火把残头」,形容亚兰王和以色列王外强中干,就像快要烧完的火把,虽然声势浩大,实际上是烟雾大于火焰())。亚兰和北国以色列此时都是强弩之末、苟延残喘,不久就要被亚述所灭,但却还能围攻耶路撒冷())、夺取以拉他()),表明这是出于神的管教())。既是神的管教,一切都在神的管理之下,所以虽然仇敌「围困亚哈斯,却不能胜他」())。
「我们可以上去攻击犹大,扰乱它,攻破它」()),原文是「我们要上去攻击犹大,扰乱它,攻破它来归我们」(和合本修订版))。「他比勒的儿子」())可能是北国以色列与亚兰联盟的一位支持者,仇敌的目的是在大卫的宝座上设立一个傀儡王。
上图:至今仍然按时喷涌的地下间歇泉基训泉(Gihon Spring),冬季一天能喷水3-5次、夏天2次、秋天1次。耶路撒冷城建在山上,饮水倚靠城内的贮水池和城外的水泉。最近的水泉是城东南山下汲沦谷(Kidron Valley)的基训泉,地势比较低,没有办法用城墙保护,战时只能通过秘密通道引水入城。

7「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这所谋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

8「原来亚兰的首城是大马士革;大马士革的首领是利汛。(六十五年之内,以法莲必然破坏,不再成为国民。)」

9「以法莲的首城是撒马利亚;撒马利亚的首领是利玛利的儿子。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

「原来亚兰的首城是大马士革」()),原文是「因为亚兰的首都是大马士革」(和合本修订版))。既然犹大是神的百姓,仇敌却只是两个人()),亚哈斯和百姓何必慌张惧怕呢())?
神可以使用仇敌管教自己的百姓()),但决不允许仇敌干扰祂永远的旨意。神的目的是管教,但仇敌的目的却是想「立他比勒的儿子为王」())、消灭大卫的后裔,所以神宣告:「这所谋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
此时大约是主前735-734年。十二年后,亚述王撒珥根二世将征服北国,把以色列人掳到北方的亚述和东方的玛代())。再过五十多年,西拿基立的儿子、「亚述王以撒哈顿」())())将「从巴比伦、古他、亚瓦、哈马,和西法瓦音迁移人来,安置在撒马利亚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应验「六十五年之内,以法莲必然破坏,不再成为国民」())的预言。
「信」())和「立稳」())的原文是字根相同的谐音字。神并不强迫人,人对神的预言可以选择信或不信;但运用自由意志,就要预备为自由的选择付代价。所以神一面要人作出选择,一面宣告了不信的代价:「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

10「耶和华又晓谕亚哈斯说:」

11「『你向耶和华——你的神求一个兆头:或求显在深处,或求显在高处。』」

12「亚哈斯说:『我不求;我不试探耶和华。』」

神主动邀请亚哈斯向祂「求一个兆头」()),以证明先知的预言是真实的,所以并不算试探神。这个兆头可以「或求显在深处,或求显在高处」()),也许还可以让日月停止())。但不信的亚哈斯却像撒但一样()),用「不可试探耶和华——你们的神」())的圣经来拒绝神,故作属灵地说:「我不试探耶和华」()),实际上是因为对神毫无信心,心中早已定意投靠亚述())。
神早已知道亚哈斯的不信,因为仇敌的入侵本身就是神的管教())。因此,神邀请亚哈斯「求一个兆头」,只不过是要显明「大卫家」())的败坏。今天,我们面临的每个危机,也在考验我们的属灵是否真实、敬虔是否假冒。有些人把信仰和生活当作两件事,在教会标榜属灵,到世界追求实惠。殊不知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神都要我们和亚哈斯一样做出选择:求神、还是求人?

13「以赛亚说:『大卫家啊,你们当听!你们使人厌烦岂算小事,还要使我的神厌烦吗?」

14「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15「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

16「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

17「耶和华必使亚述王攻击你的日子临到你和你的百姓,并你的父家,自从以法莲离开犹大以来,未曾有这样的日子。」

先知称呼亚哈斯为「大卫家」()),是把他当作大卫后裔的代表,提醒他谨记大卫之约()):神要使用「大卫家」成为弥赛亚的血统,「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
在神的计划中,人所当做的乃是「谨慎安静」()),顺服、遵行神的话语;人若伸出肉体的手,无论是想阻挡、还是想帮忙,都是不是出于信心,结果只会使神「厌烦」())。「使……厌烦」这个动词的原文是复数,表明「大卫家」在历史上已经不断地使神「厌烦」,现在因着亚哈斯拒绝神而到了顶峰,以致先知不再说「你的神」()),而是说「我的神」())。
神的救恩是不可抗拒的,祂的救赎计划既不依赖于「大卫家」的信心、回应或敬虔,也不取决于环境的顺逆,完全是祂主动「亲口应许」())、定意「亲手成就」())。因此,虽然亚哈斯根本没有信心()),但「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虽然亚哈斯拒绝了神所应许的兆头()),但神却给「大卫家」赐下了更宝贵的「以马内利」,祂要「与我们同在」())。然而,拒绝管教的亚哈斯却要遭受更大的管教()),拒绝神的人必要承担不信的代价。
「童女 עַלְמָה/al·mä’」()),原文既可以指「未婚的女子」()),也可以指「年轻的女子」())。七十士译本将「童女」译为「未婚的女子」,而《马太福音》也见证这「童女」预表童贞女马利亚())。「以马内利」的预言首先应验在以赛亚的时代()),有可能是以赛亚的众子之一;而最终的应验是那位「大卫的子孙」())弥赛亚「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
「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指孩子十二岁举行成年礼之后。「他必吃奶油与蜂蜜」()),是预言十二年后,人们由于缺少粮食,只能倚靠天然出产的「奶油与蜂蜜」充饥。犹大将被神管教、遭到入侵,耕地荒废())。
「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指孩子十二岁举行成年礼之前。以赛亚发预言后十二年内,亚兰与北国以色列先后都被亚述所灭())。犹大将蒙神拯救,此时让亚哈斯心惊肉跳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
「以法莲离开犹大」()),指所罗门王去世以后,神的百姓分裂成南北两国())。亚哈斯拒绝信靠神、定意投靠亚述,但将来亚述不但「没有帮助他,反倒欺凌他」()),百姓将陷入南北分裂之后前所未有的灾难。犹大虽然暂时脱离了亚兰和北国的威胁()),但却付出了更大代价()),引狼入室、成为亚述的藩属国())。今天,我们若不肯向神降服,只想靠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只能从一个仇敌转到另一个更凶恶的仇敌手中、从一个难处转到另一个更大的难处之下。
「以马内利」是神主动给「大卫家」、也是给自己百姓的应许,并不是根据人的属灵光景。15-17节宣告了「以马内利」的双重含义:

人若信靠神,「神与我们同在」将带来拯救());
人若不信靠神,「神与我们同在」意味着管教())。


因此,「以马内利」并不是只有恩典,而是「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当「神的眼目时常看顾」())的时候,祂眼目的鉴察也「无处不在」())。「神与我们同在」的目的,并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神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让人以神为中心:「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18「『那时,耶和华要发嘶声,使埃及江河源头的苍蝇和亚述地的蜂子飞来;」

19「都必飞来,落在荒凉的谷内、磐石的穴里,和一切荆棘篱笆中,并一切的草场上。」

18-25节用四个「那时」()),预言了「以马内利」())将带来的四个管教,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A. 土地将被占领());
  B. 百姓将蒙羞辱());
  B1. 百姓将受贫困());
A1. 土地将变荒凉())。

20「『那时,主必用大河外赁的剃头刀,就是亚述王,剃去头发和脚上的毛,并要剃净胡须。」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剃头刀」())比喻亚述。「剃去头发和脚上的毛,并要剃净胡须」()),对于古代中东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头发和脚上的毛」代表全身的毛发,预言将来犹大没有一处可以逃过仇敌之手。
亚哈斯不肯信靠神,却「将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金银都送给亚述王为礼物」()),想借助亚述的力量来消除危机())。亚述本是亚哈斯花钱从「大河外赁的」())的援军,结果却被神使用,成了管教犹大的「剃头刀」。神已经应许了无条件的救恩,但亚哈斯却执意倚靠自己的力量来购买拯救,结果却发现自己是花钱买羞辱。同样,我们若在神之外靠赖什么,它也会成为让我们蒙羞的「剃头刀」,转而毁灭我们())。

21「『那时,一个人要养活一只母牛犊,两只母绵羊;」

22「因为出的奶多,他就得吃奶油,在境内所剩的人都要吃奶油与蜂蜜。」

21-22节是预言犹大在战乱中缺少粮食,幸存的百姓只能倚靠牲畜维生())。但因着「以马内利」()),神仍将供应他们,百姓还有足够的「奶油与蜂蜜」())充饥。
「奶油与蜂蜜」都不是来自人的努力,而是神白白的恩典。亚哈斯不肯信靠神,一面倚靠自己、积极备战()),一面倚靠势力、投靠亚述()),但结果没有一样能靠得上,最终还得倚靠神的恩典。神的恩典并非根据人的属灵光景,而是根据祂的旨意。
「因为出的奶多,他就得吃奶油」()),意思可能指人口稀少,鲜奶喝不完,所以必须做成奶油保存起来())。

23「『从前,凡种一千棵葡萄树、值银一千舍客勒的地方,到那时必长荆棘和蒺藜。」

24「人上那里去,必带弓箭,因为遍地满了荆棘和蒺藜。」

25「所有用锄刨挖的山地,你因怕荆棘和蒺藜,不敢上那里去;只可成了放牛之处,为羊践踏之地。』」

「种一千棵葡萄树、值银一千舍客勒的地方」()),是比喻上好的葡萄园,但却将在战乱中荒废,成为野兽的藏身之处,所以「人上那里去,必带弓箭」())。
「用锄刨挖的山地」()),指已经被开垦的耕地。在战乱中,农夫或战死、或被掳()),农田将变成「放牛之处,为羊践踏之地」())。
18-25节是亚哈斯与虎谋皮将导致的恶果,也是「以马内利」())将带来的管教。今天,我们也常常和亚哈斯一样小信,在管教中就更难信靠,总是想用「大河外赁的剃头刀」())来躲过眼前的难处,结果却使个人、家庭和教会落到荒凉、羞辱的地步。当我们面临神的管教时,是选择信靠神、顺服管教,还是选择倚靠肉体、继续挣扎呢?我们所盼望的「以马内利」,是立志跟从主,还是想让神围着我们的需要转呢?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施亚雅述的记号

接着的两章经文便包含了一连串基于三个儿子的名字的记号:施亚雅述,以马内利与玛黑珥沙勒哈施罢斯。正如另一位第八世纪先知的例子,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假定这三位都是以赛亚的儿子,虽然经文只有对第一与第三个加以清楚说明。无论如何,重要的是他们名字的意思是作为先知的记号,而不是他们究竟是谁。他们指向犹大的领袖,特别是亚哈斯王(主前七三六至七三六至七二五 ),就是在所谓亚兰、以法莲危机时期,其要点有三:(一 )即使在现时的危机中,希望仍然存在(余民必要归回 );(二 )这盼望的实现,必比你想象的更快(神与我们同在 );及(三 )亚兰与以法莲必被征服(掳掠速临、抢夺快到 )。本段经文并且接续第六章的预言,叙述先知必不被相信,然后呼求我们来信靠神。这个主题对我们是相当熟悉,从第一章‘忠信之城’的诗歌便已显明,并且还会再次出现于以赛亚的传统中

‘亚哈斯在位的时候’是指主前七三六至七二五年,即乌西雅去世翌年。约坦与亚哈斯自七五六年便当上摄政王,这时期由乌西雅被责罚而染上大痲疯之后,直至他于主前七三六年去世为止。第一节是基于列王纪下十六章,亚哈斯作王的历史时期,并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背景。根据他自己的记载,就是在我们所找到的泥版与石碑碎片上,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早已在主前七三八年,便进军亚兰,平定动乱。在主七三五年,亚兰王利汛与以法莲(即北国以色列 )王比加(主前七三五至七三二年 ),便尝试将亚哈斯王统治的耶路撒冷卷入一场反亚述的乱中。按照提革拉毘列色所胪列的国家名单来看,亚哈斯好像是唯一不参联盟者。因此犹大国便被孤立,爱着北方亚兰与以法莲,及南方以东的威胁。非利士人与其他的邻邦也可能是参与了利汛阴谋,企图迫使犹大就范。而亚哈斯无疑是受了诗与以赛亚书中锡安传统的感染,产生了优越感与民族自尊,无惧于邻国强大的联盟,差派使节带着金银礼物,往提革拉毘列色处,请求军事援助,来对抗他们。主前七三三年,亚述夺取了加利利,后期更攻陷亚兰首都大马色,杀死了亚兰王利汛。亚哈斯得以幸免,他甚至更前赴大马色,亲自与亚述王会合。零星的叛乱与亚述的报复一直持续至该世纪末,最终引致撒玛利亚在主前七二二年沦陷,而当犹大最后企图争取自由时,耶路撒冷亦在主前七○一年失陷。

现在事件发生于主前七三三年,当时耶路撒冷正遭受亚兰与以法莲同盟的围攻(1节 ),他们希望除掉亚哈斯,代之以他比勒的儿子为傀儡皇帝,从他的名字可看出他是亚兰人。第二节以树在风中的摆动,来容耶路撒冷居民,包括国王的恐惧。‘大卫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君王,而作者在此采用它,为要突出这几章经文都是以大卫王朝的幸存为主题,救主便是出自其中

在这情况下,耶和华便差派先知和他的儿子,去面对亚哈斯王。该背是在一条引水道附近,或人造的水道旁。当时大概有数条这的引水道,从‘上池’流下,而这条是沿着‘漂布地’的方向流,这地可能是一个晒衣、漂白的洗衣工场,大概位于城市的郊外。这里也是希西家在主前七○一年耶路撒冷被围攻时,向亚述人讲话的地方。我们可以从本段上下文的细节上,联想到亚哈斯正在紧张地视察市的用水供应,为将临的围城作好准备,而那时他正转向神求助。

施亚雅述这名字明显地包含了部分先知向王说的‘话’:施亚意思是‘余民’,是指那些在浩劫之后的余生者,以及他们的儿子与子孙,二者的意思均包括在内。在先知的语言中,雅述通常是指‘将(从放逐 )归回’,或‘转回、悔改’。在某些经文中此字可指‘安全地从战场归回’,或甚至可作‘出死入生’可能这个多面体的名的意义,正好表示了各种希望的火花。

第四至九节包括了以赛亚的预言,以信心的呼召作为开始与结束。后面的一节经文可能解释(这里所暗指的 )与施亚雅述的关系:

‘他们如同子围绕我,
好像烧荆棘的火……’

但这里描绘的是这些昆虫,T蝇与蜂子的全部数目与毒性。古代与现代的自然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养蜂的人有本事用口哨将他们的蜂子,从巢中唤出来,或从田中赶回去。经文提到埃及并不十分吻合主前第八世纪的处境。埃及人要到主前第七世纪才向巴勒斯坦发动重大的战争,虽然在较早时期,我们知道犹大已尝试提及有关埃及的事情。这里的引述可能是为了加强后来的效果,可能甚至迟至多利买时期(主前三世纪 ),那时启示的异象指向屯兵于犹大南疆与北疆的大军(例但十一章 )。

第二幅图画描写神使用亚述,像剃刀一样来对付邪恶的犹大,正加神在,将述当棍子来击打他。我们或许可在此处辨别出三种不同的行动:哀悼者剃光头发;大卫的使者被亚扪王羞辱,剃去一半胡须;以及剃净下体,亦是另一种对人性尊严的猥亵性攻击。不过这里所说的剃净应该是指土地的剥蚀,除掉一切的植物;‘头发和脚上的毛’意思是指全部,从头剃到脚;而胡须在以色列也是尊荣的象征,突出了使地显得荣美的花草树木。这节的意思是指亚述王将烧毁犹大地的一切植物,所有本来使这地显得可爱的东西,都会被无情地除掉。

第二十一节描写灾后的情景,所有的城市,葡萄园、橄榄园与麦田都被彻底蹂躏;而居住在那里的人民被迫退回过游牧民族的生活。‘奶油与蜂蜜’是指这样田地的唯一出产;而这紧接着十五节的,便是一幅浩劫后硕果仅存的图画。那幅将会有人生还下来,无论多么贫弱与伤残,都会在后世的读者心中激起了盼望的火花,盼望在大灾难之后,新时代的曙光便会渐露。在二十二节中所指的‘出的奶多’这句阐释的话并不属于原来的预言,但却有一种转化的效应,将寸草不生之地的意象,转化为几乎是‘流奶与蜜之地’,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情景。这是另一个例子,重新阐释属于我们经文的一组成部分

在四个以‘那时’作序预言之最后,回溯葡萄园比喻的主题,并以三种不同手法,来演绎‘荆棘与蒺藜’的主旨。第二十三节提及这场灾祸对商业的影响:本来值一舍客勒的葡萄树,将会变为无价值的‘荆棘与蒺藜’。本来人仔细照顾的葡萄园的庞大价值,作为投资,期望许多年都可在每季有丰盛收成,但当他们发现一棵葡萄树的价值,只是等于半只羊(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便无人问津了。

在第二个演绎(21-22节 ),‘荆棘与蒺藜’代表了凶猛的敌军进袭该地,像十九节的T蝇与蜂子。假若人到处乱闯,而不配备武器,这将会十分危险,可能因着法律与秩序的崩溃,导致有些鼠窃小伦与仇杀的兴旺。虽然这里没有明言,但聪明的读者都会知道‘荆棘和蒺藜’十分容易焚烧,意思是那些犹大的可恶侵略者的结局,是指日可数的

最后(25节 ),‘荆与蒺藜’会使那些原来种满葡萄树的开垦田地难以使用。那里我们只见到动物,不是在吃草,而是在游荡,隔墙与篱笆都被拆毁,遍地都是破坏性的践踏。最后的情景没有一丝的盼望:即使牛羊也是充满敌意与破坏。我们在二十二节中,看不到任何安祥放牧与丰富的牛奶产品的痕迹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以赛亚书第七章

ii. 犹大的黑暗与光明

由此处开始,以赛亚向犹大和以色列四度发言(参大纲,书版第42页),将他所奠定的立场发挥出来。第五章对未来的盼望提出质疑,可是以赛亚发现,他本人和百姓b)的问题都得着了答案。而此处出现了一个类比:以赛亚成了未来的典范。神的话即将临到君王和百姓,若是拒绝,便会带来灾难;虽然这是没有信心的百姓,但其中仍有一些人接纳信心的道路,也根据神的话来生活,对他们而言,在目前笼罩的黑暗之外,仍有亮光。因此,「相信之余民」的说法便应运而生,与此并行的,是此一小段之结尾中的盼望,而垂死的乌西雅王成了其陪衬:有一个婴孩会诞生,他有四重名字,是那砍伐的树之树根所发出的「神圣种子」

a. 抉择时刻

这一段的真理为:无论危机多么大,相信神和祂的应许仍是最切合实际的。对以赛亚的这个资讯,当日政治家和百姓给予冰冷的回应;今天依旧如此。他们会说,讲求实际的人必须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政治的谋略和军事的力量才可算数。但是对以赛亚而言,如今的课题并非两条路皆通、任择其一均可,而是生与死的抉择。

1~2.米所波大米的强权亚述正勃兴,扩大帝国的版图,北巴勒斯坦的两个主要国家,亚兰以色列,在倍受威胁之下组成防卫同盟。他们认为,若整个巴勒斯坦都结盟,就更加安全,于是逼着犹大加盟。当外交无法说服犹大之后,北方的势力便联合入侵,要亚哈斯就范,可是他们不能攻取耶路撒冷。后来又发动第二波攻势,想要废掉亚哈斯,立一个傀儡王(6节)。因此这里称亚哈斯为大卫家,因为这是整个王朝的危机。他现在所作的,将会决定大卫王室的未来。已经同盟:这两国结盟已有一年,所以此次的紧张情势不可能因此而生。此处的动词( na ̄ḥâ ,在旧约出现六十三次)一向具19节所赋与的意义,定居(和合:落在),或「到处都充满」。当探子回报说,「他们结集在那地方」,这的确是令人惊骇的消息。另一次入侵就在眼前,故此君王与百姓都「飘摇」,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这与正反向:「信靠的人将不惊恐」(直译)。

3.施亚雅述意思是「余民将归回」。这是个错综复杂的名字:名词在前,表示强调,但它的意思究竟是「(惟有)余民……」,还是「(保证会有)余民……」?这是必定会有杀戮的威胁,还是必定有人存留的应许?以赛亚认为这两件事都必实现不信者将被毁灭,信者则将生还(参9节)因此他使神的话「成为肉身」,以他的儿子为代表。亚哈斯是当时众目所望之人,他一定可以感受到这个动作的力量,但是他却心有旁鹜,在上池的水沟头,想要强化供水系统,以抵御未来的包围。因为到希西家之前,水都是由地面之上流入该城,所以很容易被破坏。

4.谨慎,安静是两个动词,但指同一点:「要小心保持安静/不要作任何事」,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的助词(如:。然而,亚哈斯想作的事却甚多。他想玩弄政治手法,拉拢亚述来作靠山,抵挡北方势力。以赛亚的看法却不同。入侵之王或许展现出「怒火冲天」的气势,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冒烟的火把头,快烧尽了!亚哈斯根本不需要搞政治手腕,亚述一定会把北面两国击溃,而神会保守犹大祂也真的如此行了。但是,如果亚哈斯与亚述联结,就无异与虎谋皮!这些事的中心问题很明显:得救是靠信心,还是靠行为?亚哈斯的解围,是因信靠,还是因玩政治赌博?

5~7.描述人的计画(5~6节)与神的话(7节)。以赛亚假装不记得以色列之王的名字「他的父亲是利玛利,至于我,则搞不清楚他!」这是典型的「贬抑」法,也成了全权之上主的最佳陪衬语。因着神的伟大,环境即使再艰难,信心仍是上策(见,而不信则无可推托。

8~9.这几节是六行诗。第一、ab节),四、ab节)是分析北方之国的情形:国家(亚兰……以法莲)是以首都(大马色……撒玛利亚)及其君王(利汛……利玛利的儿子)来表达。cd节)cd节)乃是结论:以法莲注定灭亡(破坏);如果亚哈斯不肯相信,他也没有未来。在这样的诗中,意义是以寓意表达,而不是直接说出。首先,不妨从常识来想。你因为受到表面强盛的国家威胁,而感到震惊。但若追究其根源,就会发现他们算什么?只不过是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罢了!其次,再看其含义。倘若以法莲和亚兰可以从根源来看,犹大又如何?它的首都是耶路撒冷,它的君王是大卫王朝;这城是神所拣选的居所,而王亦是属神的王,坐在神的宝座上,又有第7节全权的能力为后盾。第三,这里提出了警告。以法莲选择靠军事结盟,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必会显为愚拙。当时的背景为主前六七一年,亚述王以撒哈顿将外族入迁进来,使北国复兴的希望完全破灭。那么,犹大倘若也走上结盟的路呢?抉择令人心惊:要在信心中站稳……否则便无法站立(9节)!以很生动的韵律( taʾaaminu ... teʾamenu )把这两行连起来,NIV 的翻译可以反映出来。而更不予加工的译法,可作「信靠,或解体」(Trust or bust)这个意译给人的震撼感,与原文一样鲜明。亚哈斯正立在悬崖边上(见的注释〕。

10~17.是第二次向亚哈斯传达的资讯,其中没有声明是否与第一次为同时同地(1节)。第10~12节为要亚哈斯相信神的努力;第13~16节抨击亚哈斯为背弃王朝最宝贵盼望的人;第16~17节预告随之而来的灾难:比更大的灾难。

10.奉差之人已不被提起。先知的话就是神的话;神的话就是先知的话(见13节)。这是字句灵感的独特性,也是圣经的奇妙之处。

11~12.试探上主的罪,就是不肯相信祂,并祂过去的信实,而要祂重新证明自己是可靠的。而当神要作出兆头时,情况便不同了。对神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人能相信祂的应许。所以祂甚至愿意到最深的深处……最高的高处来帮助,让亚哈斯能够拾起信心,这样,危机便能解除。亚哈斯的话听来很虔诚,但却是与魔鬼同步,引用圣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更显示他是武断、不信的人。这是他的抉择时刻,他已到了不能回头的地步。

13.大卫家这个王朝岌岌可危。测验耐心(和合:使厌烦)这动词是复数。从一开始,大卫家就没有满足神的心意,既没有产生一位完美的王,也没有带来黄金世代。这个王朝让都失望,但是如今,这整个不完满的历史来到了高峰。王拒绝信靠,等于世系的断绝。为这缘故,先知只能说我的神,却无法重复第10节的你的神

14.神既已异常愤怒(13节),并且不再是「你们的神」,在这种情形之下,因此引出了一个结论:祂提出的兆头,不是恩典的动作,为王打开信心之门(10节),而是不悦的动作,宣告王的不忠将造成的可怕后果。但是,这兆头本身岂能小于那「移动天地」的应许(11节)?何况赐下兆头的,乃是上主自己 ʾaḏo ̄na ̄y ,「那全权者」)?童女 ha ̄ʿalmâ ):至于以赛亚的意思是否指童贞女(如:对他的诠释),有许多争论。有人以为,若是如此,他不应该用 ʿalmâ ,而应该用 beṯûlâ ,而他既然用 ʿalmâ ,意思就不过是一名「年轻妇女」,而她既将怀孕,就应当假定她已经结了婚。可是有人主张,以赛亚在这里的意思的确是童贞女(见增注〕。

怀孕生子,参:。这种表达法「无时间性」,而需由上下文来作决定。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NIV 小字)。在旧约中这句话是期待神的弥赛亚,这种看法的根据很强,而耶稣的理解也与此相同。显然,撒母耳记下第七章所开始的期待,到了某个时刻已经发展成为对完美君王的盼望:他将永远统治全地,他既是大卫的儿子,又同时是神的儿子(见的注释;;参:。有人主张, ʿalmâ 是犹大国年轻的已婚女子之总称,她们未来遇到困难时,会将孩子取名为「神与我们同在」,以表明信心,或取名「神与我们同在」,来代表他们的祷告;但这个说法相当可疑。你们是复数,全能之神将这兆头赐给「大卫家」,而以亚哈斯为代表。若是骤然出现了一批小「以马内利」,亚哈斯必然嗤之以鼻,视为妇女的狂热,这又怎能构成神所赐的兆头,可以与这段经文惊天动地的气势相匹,或可以为持续的以马内利主题铺路呢?

15~17.在这里,以赛亚要让亚哈斯相信,以马内利的诞生是立即可发生的,而且回顾起来,其理由也很合宜。恶……善:这最多是指已到「分辨的年龄」,可以理解对错;但是也可以仅指分辨好吃与不好吃这是人很小的时候就会的。这种模糊是刻意的,不过至少有三件事可以肯定:(1) 这个孩子会在贫困中成长(15节),因为,从22节来看,奶油与蜂蜜是荒废之地仅存的可食之物;(2) 北方亚兰与以色列的威胁将告终(16节)大马色真的在三年内被亚述所灭,而撒玛利亚则于十三年后灭亡;(3) 大灾难将临到大卫家(17节)。以法莲隔开后,大卫的王国只剩下一小部分。将来亚述王甚至会连这一小片国土都从大卫家拿去:这个王朝表面上还存留了一个世纪,但是实质上一直未恢复元气。实况亦是如此:亚哈斯不信之后,他与大卫的后裔就成了傀儡王,先是受亚述操纵,后来又受制于巴比伦,直到主后五八六年耶路撒冷陷落,整个国家与王朝都遭除灭,以至(从基督徒的回顾来说)当以马内利出生时,这位大卫宝座的继承人,成为拿撒勒无名的木匠!所以,以赛亚乃是放眼数世纪之后,因为当以马内利出生时,他所继承的,只是对国度的回忆,和不存在的王位而这都是亚哈斯的错。我们将看见,在这一段的发展过程中,以赛亚逐渐调整了他对历史的看法(如,可是他说以马内利是「亚哈斯之溃败」的直接继承人,并不是谎言。

增注:「童女」一词

我们假定圣经是其中文字之意义的最佳证据,那么,请注意, beṯûlâ 出现了五十次,其中,十二次是寓意(如,十四次是一般的意思,而(如:「年轻男子与女子」等于「年轻人」,若认为这些年轻「女子」是未婚的,就等于说这些「男子」( ba ̄ḥûrîm )也是独身的,但这说法并无根据。还有二十一次(诸如:,其中的 beṯûlâ 应该是(或可能是)指童女,可是其依据乃是上下文,而不是该字的本身。这字的概念是「适婚年龄」。

相对而言, ʿalmâ 在其他地方只出现八次。其中,和诗四十六(标题)是音乐名称,确实含义如今不明。另外三处亦无法下定论。击鼓的女子没有道理一定非是未婚女子;而,许多注释家认为是指生殖的奥秘,不过那里更合理的解释,是指两性相互吸引,这诚然是更难理解的奥秘!歌比较像是指「未婚童女」,她们引颈渴望良夫的匹配;这比解作「年轻的已婚少妇」在殷切渴望,可能性更大!可是,和歌就必定是指未婚的女子。创世记二十四章尤其重要,那里将 ʿalmâ beṯûlâ 一起。亚伯拉罕的仆人祷告,求神预备一个女孩( naʿarâ )嫁给雅各;而前来的利百加被称为女子( naʿarâ )、达适婚年龄( beṯûlâ ),且是独身的(「没有男子亲近过她」)。请注意, beṯûlâ 本身还不够明确是指童贞的女性,仍需要加以解释(「没有男子……」)。最后,当仆人收集了这一切有关利百加的资料之后,便描述她为 ʿalmâ ,即,女子、适婚、而未婚。

由此观之,若说 ʿalmâ 必须指「年轻女子」,而 beṯûlâ 才是「童贞女」的术语,并无道理。事实正反向:在几个可用的字里,以赛亚选用这个字,最接近「童女生子」的描述,而当事情发生时,正符合这个字在语言学上的意义。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圣经之外,「现在可以确定」, ʿalmâ 「从未用来指已婚妇女」。43

b. 神的审判

凡憎恨智慧的,便是喜爱死亡。亚哈斯明明拒绝了信心的道路。接下来的事完全符合圣经的逻辑。整个计画已定,记在15~17节:乡间的败落、北方两势力的铲除,和亚述对犹大的控制。亚哈斯的行动「缺乏智慧」,他运用政治手腕,发挥多年累积的外交经验和世俗办法但这些全是错谬的智慧。他所信赖的事,保证带来灾难。亚述是这一段的主轴。亚哈斯靠赖它,也将被它毁灭。

这一段是以四段那时(18~19、20、21~22、23~25节)以及两段耶和华说/晓谕的神谕所组成。

18~20.未来的征服将非常彻底:土地被占领(18~19节)、百姓遭羞辱(20节)。发嘶声:世上的强权亦在神的使唤之下,埃及在南,亚述在北。苍蝇……蜂子:尼罗河的泛滥,每年都会带来大批苍蝇;亚述则以养蜂著名。 yeʾo ̄rîm ):指埃及灌溉管道的专用语。土地的败落(18节),与20节百姓的羞辱相称。雇来的(和合:赁):亚哈斯向亚述纳贡,以换取其保护是暗示加于被臣服之民的羞辱。:直译为「脚」,是私处的寓意说法和「脚」的对比,即身上可见的与隐藏的毛发,表示彻底。没有一部分土地(18节)或人民(19节)可以逃过仇敌之手。神本来可以无条件的拯救亚哈斯!但是,他却用世上的智慧来买拯救但却发现自己是付钱雇理发师!

21~25.是讲同一个题目,但顺序反向。百姓将极其穷困(21~22节),土地也将贫瘠不堪(23~25节)。剩下的人力不够耕作,百姓只能靠养牛羊过日子(21~22节)。(22节)只是嘲讽的讲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乌西雅的孙子、约坦的儿子犹大王亚哈斯在位的时候,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以色列王比加上来攻打耶路撒冷,却不能攻取。」

〔暂编注解〕亚哈斯在位的时候。这个信息显然是在大约公元前734年,亚哈斯将要即位的时候发出的(见第16节注释 )。

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以色列王比加。亚述的文献表明,乌西雅,可能还包括他的儿子约坦,对亚述采取了强硬的立场,但亚哈斯则比较友好。为了收买亚述的帮助,他从圣殿和自己的王宫拿出金银来,送给提革拉-毗列色。我们根据得知以色列王比加是反对亚述人的,所以提革拉-毗列色攻击他。从亚述的文献中我们也得知,亚兰王利汛采取了同样的立场。可能当时大部分西亚国家都联合起来对抗亚述。比加和利汛进攻亚哈斯是想废黜他,并策立新的国王,也许要迫使犹大加入反对亚述的联盟。

不能攻取。据,犹大在比加和利汛手下曾遭到惨重的失败。亚喀巴湾的以拉他落入亚兰人手中。但耶路撒冷虽然受到围困,却没有被攻克

1~2至18节和至21节记载本章的历史背景。“亚兰”(叙利亚 )与“以法莲”(北国以色列的十个支派 )背叛他们的君主亚述,并且试图强迫犹大加入他们的联盟,即使那意味废黜亚哈斯,而以一个傀儡君王——他比勒的儿子(6节 )——取而代之。以赛亚也看见一个政治上的危机,因为亚哈斯信靠人的能力,而不信靠神的能力。

1~2亚兰最后的王利汛与以色列倒数第二个王比加都不是通过正常途径登基的,他们篡夺了别人的王位。由此可知,当时国际形势及各国内政极其动荡不安。好像林……吹动一样: 以磅礴的气势形容他们不安的心灵,描述席卷整个民族的不安。

1-9预言以色列与亚兰的计谋不会得逞,以色列国必亡。

1~14以色列被亚述所灭。北国以色列与叙利亚结成同盟,围攻东犹大之地耶路撒冷。犹大王亚哈斯为此丧胆,无视以赛亚的劝告(7:3-16),与势力强大的亚述结成同盟。结果,北国以色列的许多百姓被掳至亚述,16:9)。亦称被掳加利利(B.C.734 )。12年之后,北国以色列完全被灭(B.C.722 )。若按时间顺序排列1-10章,第6章的事件最早发生,然后是7-10章,最后是1-5章。以赛亚并未按年代顺序排列自己的事工与预言,而是根据自己的观点,按照事件的轻重程度排列的。

1-17 以赛亚应许胆颤的亚哈斯王可以脱脸:在这混乱危急之际,以赛亚奉神谕鼓励亚哈斯王坚持中立,不向以色列与亚兰军屈服,也不向亚述求助,单单仰赖神。

本章背景是亚兰国和北方的以色列国联合对抗辖制他们的亚述帝国。他们强逼犹大国王亚哈斯加盟,否则便攻打犹大,废除亚哈斯,设立一位依从他们的“他比勒的儿子”为傀儡王。参《王下》十六章;《代下》二十八章。处于犹大国运最低潮的亚哈斯王于是求助于亚述,自此犹大国便作了亚述的附庸。后来,亚哈斯背弃亚述,欲与埃及联盟,与之对抗。这些事情交织成本书中先知与宫廷上下之间的故事。先知反对犹大王在国际间玩弄政治手腕而不倚靠神。

7:1-8:22犹大偏行己路必遭祸:当亚哈斯承继约坦作犹大王时,适逢亚述势力高涨,并于主前七三五年西侵。北国以色列与亚兰联盟抗亚述,并力邀犹大加盟。但犹大拒绝,他们于是挥军南下要逼使犹大就范(参王下16章 代下28章 )。这局势就是本章及第8章的背景。本段记载应验了6:9-10的预言,百姓果然不接受以赛亚的话。

七~十二章通称为“以马内利预言篇”,多处清楚明确地预言弥赛亚降临的应许。1,预言了弥赛亚的名字,称为“以马内利”。2,预言了弥赛亚以婴孩样式出现,生为大卫的后裔,实现神对大卫的应许。3,预言了弥赛亚虽然是君王大卫的后裔,但出身寒微,称为只有平民身分的“耶西的本”,但却结果累累。四十章以后对弥赛亚的预言,和本书前半部有很大不同。他不再是显赫的君王,而是受苦的仆人。在那里有四首仆人之诗表明此点。1,预言仆人不畏艰辛,百折不挠传扬真理。2,预言蒙拣选、接受装备,成为快刀利箭。3,预言仆人忠心教导,坚忍不拔。4,预言仆人的苦难与忧患。

年代小注】约坦、亚哈斯、希西家的治理年代非常复杂,不过此处提及的入侵,我们有把握把日期定于主前七三五年。在七三四年,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就已经对西边的问题作出响应,因此,联军不会凭空发起这么大的攻势。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政治情势】

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在主前七三七至七三五年间,忙着与乌拉尔图与玛代这两个国家打仗。这时,亚述西邻的国家组成联盟,打算抵抗亚述。利汛(见下一段 )可能是将比加送上撒玛利亚王座的吃重角色(见王下十五章对比加的说明 )。联军攻打耶路撒冷,可能是跟亚哈斯的亲亚述立场(或是保持中立 )有关。围攻的目的是要找个反亚述的人取代亚哈斯作王,如此就会加入联军。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利汛】

利汛在亚述以「拉齐亚努」(Raqianu )这个名字为人所知,很有可能是源于亚兰文名字「拉甸」(Radyan )。利汛至少从主前七三八年起就在大马色执政(点名他对提革拉毘列色三世进贡 ),直到七三二年大马色沦陷。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有人告诉大卫家说:“亚兰与以法莲已经同盟。”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跳动,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

〔暂编注解〕一般来说,在先知书中“以法莲”和“以色列”这两个名字都代表分裂后在北方的以色列国。以色列国后来又称为“撒玛利亚”

“大卫家”指犹大国王朝。当时的王时亚哈斯。

「以法莲」:指北国以色列。

有人告诉。那是向大卫家的代表亚哈斯报告的。攻击是特别针对大卫王朝的,目的是要废黜亚哈斯,立他比勒家族的人为新王,登上犹大的宝座(第6节 )。

王的心。死海古卷1Qisa没有这个词语。

跳动。或“恐惧”。面临被罢免的前景,亚哈斯深感恐惧(第6节 )。他是背道的人,不信赖神。他觉得他的王国很快就要崩溃了。

】「耶和华对以赛亚说:“你和你的儿子施亚雅述出去,到上池的水沟头,在漂布地的大路上去迎接亚哈斯。」

〔暂编注解〕以赛亚的儿子施亚雅述一名的意思是“余民归回”

“到上池的水沟头”:此时犹大王亚哈斯到城上去察看水源,准备应付敌军围城时,有足够水源供应。

“施亚雅述”的意思是“余民要归回”。

「施亚雅述」:意即「剩下的将要归回」(10:21-22),暗示百姓的顽梗悖逆必招致神的审判。神命先知带同这儿子去见王,提醒王百姓会否受罚在乎他是否愿意转回仰赖神。

「上池的水沟头」:王在这地方巡视,要布下防御,以免敌人截断耶京的水源。

在……大路上: 以赛亚怀着不安、沉重的心巡视,察看守城状况。

你和你的儿子施亚雅述出去。虽然亚哈斯本人是邪恶的国王,但神还不想让大卫的王朝结束。所以以赛亚奉命去告诉国王,神的旨意是保存犹大,并打败侵略她的人。

施亚雅述。直译是“余民回归”。以赛亚和他的儿子是神所安排作百姓预兆的。与以赛亚同时代的何西阿也是这样。他儿女的名字也是有寓意的。以赛亚不断地向百姓宣讲余民回归的信息,10:21)。

上池。城市在受到围攻的时候,供水是非常重要的。“上池”已确认为基训的上池,称为圣马利亚井或处女泉。它位于俄斐勒以东,圣殿以南的汲沦谷。希西家后来就是从基训开挖了他著名的西罗亚水道,把水引到城里的西罗亚池。在亚哈斯的时代,遭到围城时水源将留在城外,所以要采取步骤把水引进城内,而又不让敌人获得。

3~17神看顾处在危机中的人。神差以赛亚安慰深陷不安中的犹大王亚哈斯。神眷顾置身于危机中的人。重要的是我们在危机中是否追随神的道路。

地点】当时,希西家的水道尚未建造。水是从基训泉(Gihon spring 位于耶城东边的汲沦溪谷 )由导水管引入耶城西南角的蓄水池。导水管今天称为「西罗安水道」(the Siloam Channel ),在圣经时代称为「西罗亚」(Shiloah。西罗安蓄水池的水,应该会不时输送到以南的地区作漂布用。到「漂布地」的路很可能经过汲沦溪谷。那里是找得到亚哈斯的好地点,因为他会去检查城内供水情况,要确定在被围困的时候有水可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对他说:‘你要谨慎安静。不要因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这两个冒烟的火把头所发的烈怒害怕,也不要心里胆怯。」

〔暂编注解〕“利玛利的儿子”:指以色列王比加

“两个冒烟 的火把头”。即叙利亚(在主前732年被征服 )和以色列(在主前722年亡国 )。以赛亚约在前735年说出这话。

「冒烟的火把头」:形容以色列王和亚兰王的破坏力量。他们虽来势汹汹,但不久将为亚述所歼灭。

火把头: 强调犹大仇敌的无能。看似极难胜过的逆境,只要有神同在,丝毫不能侵害圣徒(41:10,

你要谨慎安静。有天上主宰的帮助,就不必害怕。但国王不肯信赖神,结果在面临无法应付的局面时就绝望了。

两个冒烟的火把头。表示轻视。以色列和亚兰及其国王是外强中干的,就像冒着余烟的火把,快要烧完了。只要轻轻一拍,就会熄灭。天上的神现在预言了他们的厄运,是要亚哈斯能采取聪明的对策。亚哈斯需要考虑的,是日益强大的亚述,而的不是苟延残喘的亚兰或以色列王国。在以后的四五十年间,犹大将几乎被亚述所吞并,而亚哈斯现在所采取的策略,将不可避免地使犹大落入亚述的手中。

】「因为亚兰和以法莲,并利玛利的儿子设恶谋害你,」

〔暂编注解〕5-6 先知揭示以色列与亚兰的阴谋。

】》说:我们可以上去攻击犹大,扰乱他,攻破他,在其中立他比勒的儿子为王。’」

〔暂编注解〕「他比勒」属亚兰名,显然他的儿子并非犹大宗室人士,而是北国与亚兰国反亚述联盟的支持者。

攻击犹太。这个计划就是要征服犹大并据为己有。

立他比勒的儿子为王。要废黜亚哈斯,结束大卫的王朝,立“他比勒的儿子”为新的国王。这个新国王的身份不得而知,但据认为是亚兰人,因为“他比勒”是亚兰语,意“神(为 )善”。以色列和亚兰一致决定要在大卫的宝座上设一个傀儡新王。

他比勒的儿子】历史上虽查无此人,但他比勒是亚兰名字,由此推测他是名皇室人员(可能是大卫家族 ),母亲或许是亚兰的公主。这号人物想当然耳会声援亚兰的政策。另一种猜测是推罗王图贝(谒巴力 );他在主前七三八年也进贡给提革拉毘列色三世。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这所谋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

〔暂编注解〕这所谋的……不得成就: 亚兰王利汛与以色列王比加派使者到摩押、亚扪、犹大、以东等国,劝他们加入反亚述同盟。其他国家都加入了,惟独犹大的亚哈斯反对。恼怒的亚兰与北国以色列兴兵围困耶路撒冷,他们的计划被亚哈斯的援手革拉毗列色三世粉碎,本想惩罚犹大,反被亚述大大摧毁,16:9)。然而亚哈斯王毕生未能摆脱因此负上的亚述之轭。

大卫的家还不会垮台。以色列和亚兰的计划是与神作对的,所以不会成功。神对大卫家另有计划。祂不许人干预祂对于犹大的旨意,结束弥赛亚要从中出来的王朝。

】「原来亚兰的首城是大马士革,大马士革的首领是利汛。六十五年之内,以法莲必然破坏,不再成为国民。」

〔暂编注解〕“六十五年之内”:以赛亚说话时约在主前735年。主前669至670年间,亚述王以撒哈顿已将北国的民徙往他国,又迁徙外地之民入住以色列地,使以色列的民族主义冷却,不再成国。这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入住之民与当地居民结婚,这便是后世的撒玛利亚人

“六十五年之内”。即在主前669年之前,那时有外来的殖民住进以色列地。他们与未被放逐的以色列人通婚,所生的后代就是撒玛利亚人。

「六十五年之内」:若从当时(主前七三五年 )算起,六十五年后亚述已亡了北国,并已将北国的百姓徙至异地。

这个预言的意义不明确。根据本注释暂时采用的列王“短”年表,该预言大约是在公元前734年发出的。而任何“长”年表也不会把亚哈斯的即位定在公元前742年之前。但到了公元前722年,北方的以色列王国随着撒玛利亚被亚述人攻占而告结束。有些现代学者认为“六十五年之内”是后来加上去的,打断了第8节和第9节之间的思路。。但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是后来插入的。

假如以赛亚原来的文本就有六十五这个数字,又没有明确的理由来否定它,那就有两种实现的可能性。公元前734年再过六十五年,包含头尾两年在内,就到了公元前670年。当时正是以撒哈顿(公元前681-669年 )统治亚述。以撒哈顿(和他的继任者亚述巴尼拔 )曾把某些美索不达米的民族迁到北方以色列王国的领土上。这是以色列亡国(公元前723或722年 )以后很久的事了。亚述采取分散臣民的政策,是为了消除这些民族原来的特色和归属感。所以以色列十个支派的许多人就散布到周围的人口中,经常被称为“迷失的”支派。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后来可能与来自犹大的俘虏一同回到故乡。他们融入犹太人的团体,只能作为古代犹大王国的延续,而不是古代以色列王国的延续。

还有一种解释:六十五年大约可能从乌西雅或耶罗波安二世在位发生地震的时候开始。阿摩司提到这一次地震是神惩罚的预兆。如果这样,以赛亚在这里只是指撒玛利亚于公元前723或722年的陷落。这是有可能的,但缺乏证据,因为地震的精确日期尚未确定。既然不知道六十五年的准确起点,我们今天就不可能也不必要探究预言的含义了。很有可能这种特定的预言对当时代的人来说是很明确的。让他们明白,显然要比让我们明白更加重要。

8~9六十五年之内: 以赛亚在亚哈斯王第二年发出预言,即B.C.734。第65年是B.C.669。正是亚斯那巴继以撒哈顿登上亚述王位的那年。他为政时,为了对付帝国内到处发生的叛乱,亲自统治埃及、以拦及巴比伦,在其他地区施行流民政策,根除以民族为中心的叛乱。因此,撒玛利亚百姓只能在巴比伦、古他、西法瓦音等地作流民。结果,北国以色列的单一民族性几经破坏,他们的耶和华信仰也与外邦神信仰混合。以赛亚预言,撒玛利亚将在B.C.722年被攻陷,不再是独立国家,至此甚至完全丧失其民族性。从此,撒玛利亚等地的以色列沦为混血民族,遭到百般藐视

年代小注】从这些事件发生的主前七三四年起,中间有六十五年,直到主前六七○年。有些解经家觉得很奇怪,因为以法莲的版图在主前七三三年大幅缩小,撒玛利亚也于七二一年被毁,百姓被放逐。以撒哈顿的政权到主前六七○年即结束,他在六七一年成功地入侵埃及,而且在这段期间对西境发动过几次战争。但是在他执政时,没有以色列人流动的迹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法莲的首城是撒玛利亚,撒玛利亚的首领是利玛利的儿子。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

〔暂编注解〕本节下半在原文是押韵的。

「你们」:包括亚哈斯王及追随他的王室人员。

「信」与「立稳」二字同一字根,整句强调真正的安全来自信靠神。

亚哈斯显然不相信神保证比加和利汛的计划不会成功的话语。他仍然害怕。既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蒙神悦纳,更不可能顺服神智慧和仁慈的引导。

】「耶和华又晓谕亚哈斯说:」

〔暂编注解〕10~16亚哈斯的不信。神借着先知以赛亚的儿子施亚雅述(3-7节 )启示犹大将不会灭亡,亚哈斯却未能完全相信,想继续依靠亚述。神在责备亚哈斯之前,差以赛亚启示“童女与其子以马内利”的兆头,以使亚哈斯确信犹大必然得救。在此,再次感受到神对百姓无限怜悯之情。

10-17赐下童女怀孕生子的兆头,使王信靠神,不仰赖亚述的势力。当时局势愈来愈紧张,以赛亚给亚哈斯王的安慰 (3-9 ) 显然未奏效,神再派他向王说话。按的记载,亚哈斯王终向亚述求救,本段可能在亚哈斯王作此行动之前。

】「“你向耶和华你的神求一个兆头,或求显在深处,或求显在高处。”」

〔暂编注解〕“兆头”不一定是神迹般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是极自然却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例如新生婴儿的名字。神要藉一个兆头,在此难于作决定的时际,增加亚哈斯的信心、证明先知所言正确。

亚哈斯可以求任何一样东西作兆头,以证明先知所言真确。

你向耶和华你的神求一个兆头。神的这项提议是为了增强亚哈斯的信心。神经常赐下这样的兆头来帮助软弱或怀有偏见的人树立信心。

或求显在深处。马所拉学者将只有辅音的希伯来文本h`mq sh'lh 理解为ha`emeq she'alah(“在深处” )。 但比马所拉学者早好几个世纪的七十士译本等希腊语译者,把h`mq sh'lh 译为ha`emeq she'olah(“到阴间的深处” )。无法判别哪一个是正确的,尽管希伯来语的语法结构,倾向于“到阴间的深处”。关于“阴间”的含义,见;22:6;注释。关于天上的高处和阴间的深处之间对比的其他例子,见;139:8。

属天的记号】旧约有几处提到神赐下记号。与此最为类似的例子,见于(两处和合本皆译为「证据」 )。在这些例子,记号与预言开始应验有关。从更广的古代近东脉络来看,如和合本所译,记号是兆头。该区人民相信宇宙间的每一领域都息息相关,兆头与历史的关系,一如病症与疾病的关系一样。历史事件在自然界有相呼应的现象与感应。譬如说,众神把兆头写在天空,或是祭牲的肝脏或肾脏上。这些兆头不仅预示未来的事件,也被认为是事件的一部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深处与高处】

巴比伦作品中也说到,占卜的人会用尽一切讯息来源,探索神明的心意,以及记号(兆头 )在天上或地下的影响范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哈斯说:“我不求;我不试探耶和华。”」

〔暂编注解〕虽然亚哈斯给予圆滑、可敬的回应,但他始终有意信靠亚述。以赛亚预言亚述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朋友(17~25节 )。

王的答复表面看来十分敬虔,但实际上是要逃避神的指引,因他已立心向亚述求助。

我不试探耶和华: 亚哈斯用堂皇的理由拒绝神的救恩计划,坚定自己的计划、信念——投靠亚述克服难关。亚哈斯引用律法“不可试探主你的神”作为推辞神的理由。然而,亚哈斯在前一节得到了神的邀请,所以求一个兆头,并不是试探耶和华。亚哈斯没有敬虔,却假意敬虔,拒绝神的邀请,反倒成了他的罪。

我不求。亚哈斯不听劝说。他不相信,也不接受任何帮助他相信的证据。他已经定了主意,决心一意孤行。他担心有什么事会影响他改变自己的决定。他寻求的是亚述人的帮助,而不是神的帮助。

试探耶和华。就是用兆头来测试神。亚哈斯在这里表现了他的顽梗和对神的悖逆。神表示愿意帮助和指导他,他却选择向亚述求助。亚哈斯明确地表示,不与神发生任何关系。

12~13亚哈斯用不试探神作借口,实际上他已决定向亚述求助,但表面上一派虔敬,始终不表明立场。先知径呼他为“大卫家”,要他记得他这个王是大卫一脉相传,有神的应许保此王位永固。“使人厌烦岂算小事”是说亚哈斯迟疑不决已够令人厌烦,岂可令神也起不耐烦之心?

】「以赛亚说:“大卫家啊,你们当听!你们使人厌烦岂算小事,还要使我的神厌烦吗?」

〔暂编注解〕亚哈斯迟迟不表明中立的立场,显示他不听神的话,使神厌烦,至终要惩罚他(见17 )。

13~16以马内利的兆头。虽然亚哈斯因不信拒绝神满有恩典的救恩,神却按照既定的计划,向大卫全家,即整体犹大百姓宣告惊人的以马内利兆头。与“从死亡中拯救所有相信的人”的预言一样必得成就。根据加尔文(Calvin )的解释,将这段经文分成两部分:有关弥赛亚从童女而生及其人性的预言(14-15节 );犹大得救及两个国家(亚兰与北国以色列 )灭亡的预言(16节 )。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

〔暂编注解〕神因此自己给了亚哈斯一个兆头,这个兆头是藉一个名字而给。这个名字就是“以马内利”,意思是“神与我们同在”。本节所用“童女”一字的希伯来文,有时指“童贞女”,有时可指“年轻的女子”,此处的“童女怀孕生子”虽有人认为含有对当时人的意义,神要借着这个孩子的名字,令亚哈斯得到信心,知道有神同在,而且预示在孩子大到会说话前,威胁犹大生存的二王会要败亡;但是《马太福音》告诉了我们这个预言进一步的应验。这个预言和神的救恩显然不可分。耶稣的降生才是这预言的最终应验,因为要到祂降生后,“神与我们同在”才完全实现。《马太福音》作者见证这里所说的童女乃是童贞女马利亚的预表,耶稣基督藉圣灵成孕,由童贞女而生,完成神的救赎大功。

「童女」:原文指达到婚嫁年龄的少女。

童女怀孕: 这句话引发了著名的“童女”争论。希伯来语中有专指“童女”的固有词汇“ bethuwlah ”,但本节则用了“almah”,故许多学者或译本都欲解释为(可能已婚的 )“年青女子”。然而,若结合福音书思考,就必须解释为“童女”。有足够的内外证阐明,此处就是指“童女”:①仔细查考整个旧约圣经,诗68 25 中出现的“almah”的用法,可以证明只将此词用于已婚妇人,实属牵强;②阳性名词“elem”与“almah”具有同一词根,皆用于“未婚的少年”,20:22);③据对碑文的考古学研究,证明“almah”的同根词,古代乌加列(Ugarit )语glmnt只用于未婚女子。由此可知,以赛亚之所以使用 “almah”(词根“elem”含有“隐藏、遮掩”之意 )一词,是因为此词与表示一般童女的 “bethuwlah”不同,强调与男子相隔状态下长大或成人的女子——童女。先知使用具有强调作用并表示感叹的词“主自己”描述“童女生子”兆头的伟大。因此,“那(the )童女”:①不是以赛亚的妻子;②不是其他未知的年轻女子。是弥赛亚的生母“童女马利亚”。童女所生之子的名字为“以马内利”,与“拯救事件”有关。并不像某些人的观点,此子:①不是亚哈斯之子希西家; ②不是以赛亚的儿子;③不是当时某个女子生的孩子。“以马内利”指与人类同在的神,是基督的神性称呼,是施行拯救之弥赛亚的名字,他将从罪中拯救罪人

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尽管亚哈斯不愿意,神还是要赐给他一个兆头。但这个兆头是神所选择的。为了鼓励那些在所面临的危机中保持忠心的人,神认为需要向他们保证祂会与他们同在。这个民族已经从以赛亚的长子施亚雅述身上得到了兆头之一(见第3节注释 。他名字的意思是“余民回归”。他的出现,就等于提醒人,在将来亚述人的入侵中,少数余民将会得救。

你们。据第13节,这里的“你们”是指“大卫家”,就是现在以亚哈斯为代表的犹大王室。据第1、2节,“大卫家”是指亚哈斯自己。因此有人认为第14节的“你们”是一种称呼的方式,并推断说“兆头”是赐给亚哈斯本人的,因为他是“大卫家”现在的代表,具备作为犹大国王和领袖的资格。也有人认为“你们”是指亚哈斯和其他大卫王位的继承者。

兆头('oth )。“记号”,“标志”,“提醒之物”。在《旧约》中,'oth 可能是奇迹,也可能不是奇迹。如立约的彩虹,安息日,逾越节门框上的羔羊血,可拉、大坍和亚比兰的香炉等“兆头”('oth ), 是重要的属灵真理看得见的标志。至于在埃及所显示的,7:3,,以及赐给基甸和希西家的“兆头”,则是引发合作,鼓舞信心的奇迹。由某一个物体或事件所构成的“兆头”,毫无例外是要证实或提醒人注意属灵的真理和出于灵感、与真理有关的预言信息。其中可能存在或不存在奇迹的因素。“兆头”的基本特征就是被接受的人所看见。这样,他们信心的眼睛可以看明神的旨意,坚信祂的应许。不论何时有人求“兆头”,如神现在邀请亚哈斯所做的那样,或当神亲自选择“兆头”的时候,这些兆头毫无例外是对方所能够看见的。

在这一点上,请注意以赛亚所宣布的话:“我与耶和华所给我的儿女,就是从住在锡安山万君之耶和华来的,在以色列中作为预兆和奇迹”。其意义表现在它的实现,是与所应许“兆头”的预言程序是一样的。以赛亚,施亚雅述和玛黑珥色拉勒哈斯罢斯三个名字的意思分别是“神会拯救”,“余民回归”和“掳掠速临、抢夺快到”,明确地预示了与亚述即将多次侵犯犹大有关的事件。以赛亚和他的儿子们是神所设立的“兆头”,为了尽可能地在北方以色列王国崩溃和被掳的危险时代,争取亚哈斯和犹大的合作。

童女(`almah )。这个词的单数和复数在《旧约》中只出现九次,诗46篇题记 68:25,,6:8,,意义均不明确,所以对于把`almah 译成“处女”或“年轻的女子”,意见并不一致。人们想尽办法证明它是其中的一种含义。但是迄今为止未能得出让所有的希伯来语学者满意的结论。希伯来语词汇学家都同意`almah 源于词根`alam(意为“[性]成熟” ),`almah 是指“年轻的女子”,暗示有怀孕的能力。`almah 和`alam 的阳性形式`elam均指身体的成熟,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指处女还是已婚姻。值得注意的是在,9中,“童女”( `alamoth `alamah的复数 )是与“王后”和“妃嫔”同列的,不属“处女”。根据希伯来语,的`almah 可能已经怀孕(见“必……怀孕” )。如果在以赛亚说话时她还是一个处女,那么我们就面临又一次与耶稣的诞生相似的神奇生育。

希伯来语明确表示处女的词是bethulah,在《旧约》中出现50个次,均指“处女”,别无他义。按照圣经的定义,bethulah指可以婚育的女子,不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但更有可能指年轻尚未嫁人的。`almah 没有一次如bethulah,及其派生词那样指处女。Bethulah 没有同源的阳性词,但经常与bachur(“优等的年轻人”或“优秀的年轻人” )同用。Bachur 和bethulah 指希伯来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男女青年,而`elem 和`almah 则是指身体的成熟。在表示道德的完美和贞洁时,都毫无例外地使用bachur 和bethulah,从来不用`elem 和`almah 。

以赛亚说到神喜欢祂的子民如“少年人(bachur )”“娶处女(bethulah] )”。最重要的是,锡安作为神子民的象征,是“贞洁的童女”(parthenos ,在;62:5;;31:4;等处都说她是bethulah,从来不说她是`almah。事实上,神的子民从来没有被比作`almah。祂很喜欢教会被比作bethulah。神不在乎年龄,而在乎品格。以赛亚总共用了五次bethulah,37:22,47:1,62:5)。如果他想让的“童女”被理解为严格意义上的“处女”,他很可能自然也会用bethulah。但马太在引用时,用了严格意义上的“处女(parthenos )”。关于这样做的理由,见注释。

的上下文,连同上述与 “兆头”和“童女”相关的事实,证明这里的预言在本章的历史背景中是马上应验的。马太的引用同样证明这个预言也是指出未来的弥赛亚。许多《旧约》的预言都有这样双重的应用,先是指不久后要发生的事,然后指更加遥远的未来

在赛7章其他地方,没有再提到以赛亚在这里所说“童女”的身份。但原文说她是“童女”,暗示她特指某个年轻的女子。不知她当时在不在场。也不知亚哈斯或以赛亚是否了解她的身世(见格塞纽的《希伯来语法》-§126 ,其中的“狮子”特指追赶逃跑者的那头狮子 )。鉴于赛7章没有透露第14节“童女”的身份,有人认为该预言应验在一个我们所不知道,但亚哈斯和以赛亚所十分了解的一个人身上。有人认为“兆头”必须有奇迹,`almah 是严格意义上的“处女”,不单指“童女”,所以这个预言真的应验在以赛亚的时代,所应许之儿子的母亲像马利亚一样,是严格意义上的处女。的确,如果神愿意的话,祂完全能使这件事发生。但这样的孩子将像基督一样,表现出神性和人性的结合。基督就会失去作为神子兼人子的独特地位。

鉴于亚哈斯此时已是一个21岁的青年,还有人认为这个“童女”可能就是他的妻子,或当时王室随从中某一个年轻的女子。也有人认为以赛亚是指自己的妻子,就是的“女先知”,陪伴他前往参见国王亚哈斯。这件事发生在以赛亚工作的早期。此后他继续担任先知半个多世纪,6:1)。由此可见,当时先知尚年轻。他妻子有可能就是所提到的 “童女” 。

怀孕。原文动词是完成时态的,一般应译为“已经怀孕”。但众先知常用完成时态来表示将来的行为。他们坚信自己所预言的将来事件定会发生,所以就把它当作已经发生的事。许多人认为原文最自然的解释是:兆头所指怀孩子的事在以赛亚说话的时候已经发生,这样比较符合第14节的时态。那些认为“童女”是亚哈斯的妻子,或王室中另一个年轻女子的人,觉得这个预言是给亚哈斯的“兆头”,因为以赛亚不知道怀孕的事发生。他们俩当时都不可能知道未诞生之孩子的性别。但必须记住:“兆头”不一定有奇迹的性质(见上文“兆头”的注释 )。

起名。普遍被接受的希伯来语文本为:“她将起名”。但许多文稿是“你将起名”。根据后一种文本,尚未诞生的孩子一定是王室的成员,他的母亲要么是亚哈斯的妻子,要么是其他年轻的女子,但亚哈斯有权对她的子女命名。然而“她将起名”可能合适一些。

以马内利(`Immanu 'El )。直译是“神与我们同在”,根据上下文,就是把我们从敌人手中解救出来。关于“以马内利”代表弥赛亚,见注释。“以赛亚”名字的意思是“神将拯救(犹大 )”;“施亚雅述”(第3节 )名字的意思是“余民回归”;这说明犹大不会随北方的以色列王国而灭亡;玛黑珥色拉勒哈斯罢斯名字的意思是“掳掠速临、抢夺快到”。同样,以马内利的名字也是神所设立的兆头,表明祂当时对于犹大的旨意,以及不久将发生之事件的性质。详见,8,10注释。以马内利证明神与祂的子民同在,引导、保护和祝福他们。其他的国家虽会崩溃,犹大却要延续下来;以色列虽要毁灭,犹大仍将存留。当西拿基立前攻击犹大,打算毁灭她的时候,亚哈斯的儿子希西家,无疑从以赛亚关于以马内利的话语中找到信心和力量的源泉。他在鼓励耶路撒冷的百姓时向他们保证:“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神,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

14~16神给亚哈斯的记号就是一个童女与她的儿子,而在叙利亚和以色列于主前722年被征服之前,这个儿子不会超过十二或十四岁。(这预言发出的时候 童女是指以赛亚后来娶为第二任妻子的女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大概在施亚雅述出生后便死去。以赛亚预言中的童女是童贞女马利亚的预表;马利亚受到圣灵感孕而神迹地怀有耶稣基督。参看。这里译作“童女”的希伯来文可见于旧约的其它地方:。上述经文都只是指贞洁而未婚的少女。“奶油与蜂蜜”。游牧民族所吃的食物,表明犹大地不久将要被毁坏。“弃恶择善”有道德分辨能力的年龄。在这预言发出后的十二年之内,大马色被亚述征服了(主前732年 ),以色列也沦陷了(主前722年 )。

14-17有关童女怀孕生子的预言,历来引起诸多推测,传统上教会认为是童贞女马利亚怀孕生耶稣一事。然而,这预言不仅与救恩有关,对当时的人同样饶有意义,指出两点:亚哈斯所惧怕的二王必会败亡,显示神与犹大国同在,而童女给所生之子起名「以马内利」,象征国家得拯救(14- 16 )。另一方面,亚哈斯的不信招致神的刑罚 ── 亚述犯境,百姓民不聊生,童女之子要吃奶油与蜂蜜度日(15- 17 )。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

问:以赛的『童女,』有人云可译『妇人,』确否?(江苏李 )
答:『童女』希伯来文作ha-'almah,希腊文在新约作parthenos。以赛亚是用希伯来文写的。此字字根是从alam 来的,其字意即『深藏、』『藏在深闺,』所以是童女。本字在旧约共享七次:,出埃,并本处。虽然在希伯来文尚有一字bethulah比这一字更为专门,然而该字有时说作青年女,有时说作童女。(以上参Wordsworth 及Companion Bible。 )并且希伯来文之ha字,说作『独一无二,』是个指件词。所以以赛已明说一个指定的童女了。虽然犹太人(新派先祖 )以为马太译以赛为parthenos为有错;然而七十士译本是犹太人所译成希腊文的旧约,也是将该字译作parthenos。

── 倪柝声《基督徒报》

预兆性的名字】

一般认为名字与人的个性与命运相关。在埃及,法老的王位名字(通常有五个 )代表了他的主张、盼望与梦想。给婴儿起的名字,有时也反映了出生的时代与情况(创二十九~三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如何能被视为预言基督乃童女所生?似乎排除了上述说法的可能性;而又似是应验了的预言。(D* )】

以赛亚说预言的时候,犹大国正面临灾难性的危机。北国背道,与亚兰拜异教者结成北方的联盟,准备攻打犹大。假如他们成功,犹大就沦为北国的附庸,而随即被亚述倾覆(因为在十五年后 亚述便攻陷北国首都撒玛利亚。 )

当时,犹大国的统治者是亚哈斯,他是个恶王,不敬畏神。因此,犹大已不能保持自己的身份,并不是在世上敬畏神的一个国家了。因此,犹大国最需要的,就是一位拯救者,将他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并使他们的灵性复兴,向世上的其他人类作见证,使世人知道神的救赎。在这个以马内利的预言里,主自己满足了犹大的需要。

记载了神的应许:「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

谁人是这个兆头呢?「神与我们同在」,这人又以何种方式实现这个应许?从接着的经文可知,这个「以马内利」是一个「预表」,在不久之后,他就会出生,以证明神与他的子民同在,拯救他们。

然而,还有一位是「原像」,他将会在较遥远的将来出生,是神亦人的身份。他拯救自己的子民,而且不单是使他们脱离人的压迫,还使他们免受罪恶的捆缚。而且,他作为大卫的后裔及继承者,将永远作王统治。因此,这两重的应验,有当时作为预表的以马内利,以及后来的原像——那神圣的拯救者——所配合。

清楚指出,那称为以马内利的孩子即将诞生:「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即未达到为自己在道德上的抉择负全责的年龄 ),那二王之地(撒玛利亚的比加及大马色的利汛 ),必致见弃。」在当时,小孩子满了十二、十三岁,犹太人就认为他们要为自己的罪行负全责,这孩子要学习、读、写以及遵守五经。

假如这预言于主前七三五年发出,而那个显示时势发展的孩子于—、两年后出生了,那么,主前七二二年他应有十二岁。正是在七二二年,北国首都撒玛利亚被亚述攻陷,成为荒凉之地。至于大马色,早于七三二年被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军队攻陷,将城内财物抢掠一空。亦有预言这件较早发生的事迹,这节经文指出,先知以赛亚将生一个儿子,「在这小孩子不晓得叫父母之先,大马色的财宝,和撒玛利亚的掳物,必在亚述王面前搬去了。」

主前七三二年,称为以马内利而具预表意义的孩子,应该有两岁了,因此会懂得叫「爸爸」、「妈妈」。以赛亚这个小儿子,名叫玛黑珥色拉勒哈施罢斯(这名字是神给他起的,正是时间的指标,使人知道关于犹大得脱当前危机的预言已应验了。

的预言发出时,所提及的女先知(译按见中文和合本小字 )仍是童女,亚哈斯及犹大宫廷中人均认识她。这位女先知当时已与以赛亚订婚,以赛亚失妻 )。他们成婚之前,神告诉以赛亚,这位敬虔的年青女子第一胎会生一个男婴,神还为这男婴起一个名字:「掳掠速临、抢夺快到」(玛黑珥色拉勒哈施罢斯此名意即如此 为鼓励亚述军队围困大马色与撒玛利亚的联盟 )。

这个男孩年届十二岁之时,犹大便面临亚述军的蹂躏。原本肥沃富饶的国土,变为牧放养牛羊之地;本来经营葡萄园及种麦的,却只可养活「一只母牛犊,两只母绵羊」。于是,国民只有赖奶品及野蜜维生(15、22节 )。因此,经文的含义是清楚可见的,以赛亚的次子便是那要来的以马内利的预表。

接着来的事情更显而易见,因为经文揭示了一个更伟大的人物,他来到世上,就是以赛亚预言里的原像。他自己就是以马内利,道成了肉身的神。值得注意的是,由那时开始,巴勒斯坦被称为「以马内利之地」。这一点比「玛黑珥色拉勒哈斯罢斯之地」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以马内利出于以色列。故此,以色列民及其所居处之地便得保证,在神救赎计划里扮演重要的角色。那充满权能的拯救者将要来到世界里,已记载关于他的预言:「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abi-'ad ),和平的君。」第七节继续讲解他作为弥赛亚的统治权柄。坦白来说,这两节经文是提及成为肉身的神,就是耶稣基督——有神及人的身份的君王,他的治权将恒久维持,因为他自己是不会过去的。

为确定有关基督的预言,新约便作出如下记载:「这一切事的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 就是神与我们同在。 )」

走笔至此,可能要略题中「童女」一词的意义。’almah此字的字根,意即「女士」或「年青女子」,因此,这字的含义异于希伯来文betulah,后者才是专指处女,正如提及利百加时用betulah,是专指末与异性有性关系的年青女子。

诚然,综览旧约希伯来经文,单数的’almah曾出现有七次之多,但从没有一次是用以指已婚或失贞操的女子,而都是指那些未婚的处女。例子之一是,该处用'almah(女子 )来指处女利百加(betulah )。由此看来,在希伯来文的字汇里,虽则'almah并非像betulah一般专指处女,但含义也与此相同。

鉴别上述两个希伯来文的用法后,在此应要指出,'almah其实是最适合的字眼,应用于所记会在两个情况下应验的以马内利预言之中。首先,以赛亚自己的未婚妻在与先知成婚之前仍是个处女。其次,在天使预告马利亚将成为耶稣之母的时候,马利亚仍是童贞女(virgo intaca )口依照所记,直至耶稣出生后,约瑟才与马利亚有肉体关系。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

「奶油与蜂蜜」圣经时代的“奶油”就是凝乳,在东方许多地区至今仍被视为美味佳肴。“奶油与蜂蜜”之地是肥沃的。吃奶油和蜂蜜,暗示着食物的丰盛。土地虽要荒凉,仍将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亚述入侵犯后少数留在该地的人

〔暂编注解〕“他必吃奶油与蜂蜜”:这句话是接着讲这孩子“弃恶择善”的预言而说的。奶油和蜂蜜都是未经人工的天然食品,可指耶城被围、粮食短缺时,食物的一个来源。但二者也是富裕社会的食品。从21节看,前者较可信。

婴儿断奶后应喂诸如谷类等固体食物,但因战事乡间农田早已废置,孩子大了只可拣奶与蜜来吃。这种在饮食方面的选择也表示出一种“弃恶择善”的能力。事实上,在孩子尚无此能力前(通常认为满12岁后才有 ),亚兰王和以色列王都已败亡(此事发生在主前732年 当时这孩子约两岁 )。

「奶油与蜂蜜」:可指丰裕时的食物,或贫乏时的饮食;从22节看来,后者较合文意。

表现出以马内利真正的人性。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他因神完全的自我降卑,取了人的样式,与其他普通孩童一样,吃奶油和蜜等人类的饮食茁壮成长

奶油与蜂蜜。圣经时代的“奶油”就是凝乳,在东方许多地区至今仍被视为美味佳肴。“奶油与蜂蜜”之地是肥沃的。吃奶油和蜂蜜,暗示着食物的丰盛。土地虽要荒凉,仍将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亚述入侵犯后少数留在该地的人

到他晓得。“到”的原文le是介词。其用法“天将晚”,“天起了凉风”,“到了晚上”和“到列王出战的时候”等。当被称为以马内利的孩子长到能“弃恶择善”时,他将吃“奶油与蜂蜜”。不知这里是指孩子有了明显口味的二三岁,还是指有了较深道德观念的12岁左右。二、三年以后大约是公元前732年;十二年以后大约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32年大马士革陷落。十年以后撒玛利亚陷落。少数没有被掳走的人在荒凉的土地上(见第17-20、23-25节注释 )将获得充足的粮食(见第21、22节注释 )。见注释。

奶油与蜂蜜(或作蜜糖 )】第一个字如和合本所译,是指奶油类的产品,因为说,奶油是搅动而成,并非藉凝固或发酵制成的。在亚述与巴比伦的作品,此处使用的希伯来字被称为「ghee」──一种精制的乳脂,味道香甜,又不像其他乳制品容易变质。这是把牛奶里面的油脂溶化、煮沸、过滤而成的产品。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作品中,这种产品常常与蜜糖相提并论,用于礼仪、医疗,或是形容食品。它是献给诸神的奠祭中众多产品之一。蜜糖通常指枣椰或无花果做的糖浆,蜂蜜则是找到的时候才用,因为那时还没有开始养蜂制蜜。蜜糖或乳脂是便于旅行携带的营养食品,正合乎那些靠地的出产,自己却不种地的人需要。这两种东西可以混起来,作为枣椰糕或是更普通的小麦糕的配料。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

〔暂编注解〕先知又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实,宣告预言——耶路撒冷城必得“保存”。借着“保存”,余民得以维续弥赛亚的家谱。“这孩子”,定冠词“这”限定了“孩子”的范围,指“将要出生的”孩子。在这孩子晓得择善弃恶的时候,即开始懂事的12、13岁时,二王之地——比加统治的以色列与利汛统治的亚兰将变成荒芜之地。亚兰与北国以色列在宣告预言后的第十二年(B.C.722 ),被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毁灭。

因为(ki )。这个连词说明本节的“孩子”就是第14、15节的“子”,而不是像有人所认为的指第3节的“儿子”施亚雅述。ki 把本节与前面的句子连起来。况且本节的“孩子”带有定冠词,说明就是上文的以马内利。

在这孩子……之先。见第15节注释。

憎恶的那两王。以赛亚曾劝告亚哈斯不要害怕“两个冒烟的火把”(第4节 )利汛和比加。现在他宣布那个快要出生孩子不到二岁,这两个国王将丧失王座。如果亚哈斯是公元前736或735年即位的,那他与以赛亚的这次谈话,要么发生在公元前735年,要么在公元前734年初。公元前735年,亚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出征亚美尼亚地区的乌拉图尔;他于公元前734年进攻非利士;在公元前733年和732年进攻大马士革。亚述连续发动战争,为了控制全部的西北亚。比加和利汛在反对亚述的战争中,联合起来进攻与提革拉-毗列色结盟的亚哈斯。犹大不需要害怕,只要她的领袖信赖“以马内利”这个名字所表达的应许:“神与我们同在”。到了作表号的孩子以马内利二岁左右的的时候,比加和利汛就会垮台。那是在公元前732年,也就是提革拉-毗列色发动进攻大马士革战争的第二年。,4说明这个预言应验的时间。见;16:9。

两个王的下场】比加王的领土是北国以色列。主前七三三年亚述大幅缩小以色列的版图,只留下首都撒玛利亚及其四围。其余的领土被强占,一万三千多人被迫迁移。比加本人死于何细亚策画的阴谋,何细亚继任,受亚述支持(如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铭文所述 )。亲亚述的何细亚向提革拉毗列色进贡,并接受藩属国的地位。何细亚的统治一直到七二一年北国最终被推翻,这也是本节提到孩子晓得弃恶择善的时间(大约十三岁 )。利汛的领土是亚兰,首都设于大马色。亚兰国于七三二年被亚述并吞,大马色政权被推翻,利汛被处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必使亚述王攻击你的日子临到你和你的百姓并你的父家。自从以法莲离开犹大以来,未曾有这样的日子。」

〔暂编注解〕「以法莲离开犹大」:所罗门王以后,北部以法莲为首的十支派与南部犹大为首的二支派分裂成南北二国。

耶和华必使。亚哈斯已明确表示不向神求助,而准备投靠亚述。但是以赛亚警告他,亚述不但帮不了犹大,反而会给她带来苦难,8:7-8,10:6)。后来当亚述入侵犹大的时候,犹大将向埃及求助,同样也是白费心机,31:1-3)。先知现在尽力向国王说清这一切。

亚述王。犹大现在面临黑暗和危险的日子。自从两个世纪以前耶罗波安叛离以后,犹大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苦难。亚述国不但要侵略以色列,还要侵略犹大。如果犹大归向神,祂就会延长祂的福气,阻止亚述人进攻她。以赛亚诚心要把国王和他的同胞领到神面前,但他们拒绝了。所以亚述得以入侵犹大。

新亚述帝国】新亚述帝国于主前七四五年,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登基即告开始。直到六二一年,尼尼微才被玛代与巴比伦联军推翻。衰落的迹象在六五○年已经很明显,但还是控制了大片近东土地有一世纪之久,而其中十几年,甚至还包括埃及在内。亚述的主要君王有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撒缦以色五世、撒珥根二世、西拿基立、以撒哈顿、亚述巴尼帕,见于圣经记载以及该时期的文献,其中有这几位皇帝的年表或编年史。亚述帝国可谓向四方发展:吸纳了北方的乌拉尔图、东方的玛代、南方的巴比伦与以拦、西方的叙利亚─巴勒斯坦。鼎盛期还囊括了如今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埃及的全部或部分国土。亚述以军事政权闻名,在很多文献上有记载为证,也在历史上流传不衰。亚述的心理战术采用威吓的言词、残酷的摧毁手段,以及刻意挑选的酷刑。版图扩张的动力是经济效益。一旦掌控了贸易以及贸易路线,就能靠着掠夺、进贡、纳税达成渔猎目的。亚述在这段时期的行动,请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时,耶和华要发咝声,使埃及江河源头的苍蝇和亚述地的蜂子飞来;」

〔暂编注解〕“埃及”和“亚述”在主前701年爆发冲突。

「发咝声」:见5:26注。

发丝声,使……苍蝇。直译是“对苍蝇发口哨”,从遥远的埃及飞来,也就是召唤埃及的军队。埃及的第二十四王朝大约是公元前750-715年。但是与这个王朝同时代的,是由努比亚强大的酋长皮安希所建立的另一个王朝。他的统治最后扩展到埃及南部。这个埃塞俄比亚的第二十五王朝统治埃及的时间,大约从公元前715年到663年。当西拿基立第二次入侵犹大的时候,第二十五王朝的第四任国王塔哈卡,19:9)曾阻止亚述的进攻。犹大有许多人可能指望埃及解救他们脱离亚述人的手。本节称埃及的“埃塞俄比亚”国王为“苍蝇”。因为苍蝇是害虫,只会危害犹大,不可能帮助她。以赛亚指出神的子民向埃及求助的愚蠢,31:1-3)。能够拯救犹大脱离亚述的乃是神,而不是埃及,37:33-36)。

蜂子。亚述被比作蜂子。蜂子在这里象征顽固而强大的敌人。蜂子的刺虽然使人疼痛,却很少是致命的。亚述进攻犹大如同神的怒棍,但犹大不会灭亡。

18~19“苍蝇”指埃及军队。“蜂子”:指亚述军队。这里是写亚述和埃及军队在主前701年正面冲突;那时两军布散在犹大全地。“发咝声…使亚述地的蜂子飞来”中的“发咝声”亦作“吹哨”。这是极生动的描写,神召集亚述人来攻击犹大,有如养蜂的人吹口哨招聚蜜蜂,成群飞扑而来。

18-20神呼召敌人(埃及、亚述 )到来犹大,如蝇群、蜂群一般,肆行杀掠,无一处幸免。

18-25 犹大被敌人蹂躏一片荒凉。

18~25宣告对犹大的审判。先知以赛亚将宣告对象从北国以色列转到南国犹大。先知记录了亚述军队对犹大的围攻。这是王国分裂后犹大从未经历过的恐怖事件(18:13)。连犹太人遇到危险藏身的岩石,也被亚述军队察觉不能用以藏身,他们的地将荒芜,不能耕种或畜牧。18节提到埃及(苍蝇 )与亚述(蜂子 )作为审判犹大的工具。事实上,进军犹大西南边境的埃及军队被亚述的西拿基立击败。因此,入侵犹大的只有被比作剃头刀的亚述国。剃头刀亦指日后攻陷犹大(B.C.586 )的巴比伦

苍蝇与蜜蜂的意象】译为「发嘶声」的字,也有「吹哨」的意思。养蜂的知识里有一项是可以用哨声把一群蜜蜂从蜂窝里引出来,到另一个地点。荷马的《埃利奥特》(Iliad )也将攻击的军队比作蜜蜂与苍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都必飞来,落在荒凉的谷内、盘石的穴里和一切荆棘篱笆中,并一切的草场上。」

〔暂编注解〕这里继续昆虫入侵的比喻。埃及人和亚述人就像苍蝇和蜜蜂那样来到这个国家,遍满全地。

】「“那时,主必用大河外赁的剃头刀,就是亚述王,剃去头发和脚上的毛,并要剃净胡须。」

〔暂编注解〕“剃头刀”:指亚述国。亚述要象刀一样把巴勒斯坦全地剃光。

“赁”:租借的意思,表明这是由于犹大国王亚哈斯向亚述进贡求助,借助亚述的力量来消除亚兰、以色列的压迫

“大河外赁的剃头刀”。即亚述王。剃头是羞辱和痛苦的象征。

以亚述王喻作租贷来的剃头刀,使犹大光秃,一无所存。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那时。先知详细描写犹大所发生的事件。

赁的剃头刀。本节更换了比喻。以赛亚以前曾把犹大比作一个体无完肤的病人。现在则把这个国家比作一个受尽屈辱的人,从头到脚包括胡须全都剃光了。这在东方人是奇耻大辱。

大河外。指幼发拉底河。神用亚述作为手中的工具,打击和制服不肯悔改的犹大。的类似比喻。

俘虏剃头】在亚述用语,「理发师」可以是个神的头衔。此处是指雅巍具有这种能力。很多译本的含义是指整个头被剃,其实希伯来文特别指前额被剃。在美索不达米亚,头发剃一半是公然羞辱的惩罚。而且奴隶也留特定的发型。多数注释家认为,「脚上的毛」是阴毛的迂回说法。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时,一个人要养活一只母牛犊,两只母绵羊。」

〔暂编注解〕形容生活贫困。

亚述的入侵劫掠了大片土地。西拿基立宣称夺取了“数不清的大牛和小牛”。亚述人的“大牛”是指母牛和公牛,“小牛”是指绵羊和山羊。虽然大部份牛都被掳走了,剩余的人仍可能会养活一只母牛犊,两只母绵羊。

21~25犹大地将会变得贫穷和荒凉。

21~25这段是描写亚述进侵巴勒斯坦之后的光景。地荒人稀了,耕作废辍。“奶油与蜂蜜”可左证15节的意思。犹大为敌军侵掠,农田变为荒场,长满荆棘,只可供畜牧(25节 ),养活几只牛羊,由于人口稀少,牛羊所出仍可维生。

21-25犹大地变成荒场,剩下的人只有依赖畜牧维生。

】「因为出的奶多,他就得吃奶油;在境内所剩的人都要吃奶油与蜂蜜。」

〔暂编注解〕「奶多」:指人口稀少,食物足够分配。

留下来的人不会被神抛弃。上天的福气将赐给他们。他们将享用“奶油与蜂蜜”。虽然人会带来咒诅,神却会祝福剩下忠实的人。见第15节注释。

】「“从前凡种一千棵葡萄树,值银一千舍客勒的地方,到那时必长荆棘和蒺藜。」

〔暂编注解〕银一千舍客勒。见注释;。一棵葡萄树值一舍客勒子可能算高价,所以一定是优良的品种。本节的意思是,最好的葡萄园不加照料也会变为荒地。以色列的“葡萄园”遭到诅咒以后,就长出荆棘和蒺藜

葡萄园的价格】我们很难决定,经文到底是指一千棵葡萄树,每棵以一舍客勒收购或卖出(过高的价钱 ),还是指一千棵葡萄树的葡萄园,每年的出产可以卖一千舍客勒。后者比较合理,而且在有左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人上那里去,必带弓箭,因为遍地满了荆棘和蒺藜。」

〔暂编注解〕「必带弓箭」:作捕猎或自卫用。

必带弓剑。为了对付躲在本来是农田,现在是荒地里的野兽。也可能指人们在这些地方狩猎。

农地变牧地】牛群与羊群对农地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些动物会践踏土地,把叶子吃掉,最后会导致上层土壤流失,水源耗尽。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有用锄刨挖的山地,你因怕荆棘和蒺藜,不敢上那里去;只可成了放牛之处,为羊践踏之地。”」

〔暂编注解〕连可耕之地也变牧场,可见犹大极度的荒凉。

刨挖的山地。直译是“过去被挖的地”。

不敢上那里去。原文是“你不会去”。

荆棘和蒺藜。本来平安多产的农田,变成了荒野,因为耕种和管理土地的人被掳走了,不再回到故乡

例证

「你要谨慎安静……也不要心里胆怯。」

严重的苦难就要来到,两种强烈的敌人迫近耶路撒冷。王室十分惊慌,好似树木在风中摇撼一样。惧怕会使个人与国家都失去勇气。也会使他们无法作智慧与坚强的行动。所以以赛亚须要以这些话来保证亚哈斯王。

亚哈斯王在大卫的王系中是一个很弱又拜偶像的人,他其实不值得受这样的鼓励,因为他又无道德也没有义行,但是他的仇敌正直接破坏神的计划与目的,今日你也许直接受到这样威胁,但是神为祂所拣选的人所有的保障,是人的骄妄与恨恶无法越过的,我的心哪!来吧,关上开!进入你的内室!要安静,神为你作战,你不可灰心,也不要胆怯。神的目的却不会失败。你的心一定要果敢!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给祂起名,叫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一个大喜的信息,今日为你们生了一个救主。

神的道成肉身,就止息惧怕,祂在我们中间,要确知祂爱的同在,在惊惧中要安静,任何攻击你的决不会胜利,那以口舌攻击你的,也必遭审判,只要忍耐,安静等候。

—— 迈尔《珍贵的片刻》

以马内利IMMANUEL】

耶和华又晓谕亚哈斯说,你向耶和华你的神求一个兆头;或求显在深处,或求显在高处。亚哈斯说,我不求,……以赛亚说,大卫家啊,你们当听;你们使人厌烦岂算小事,还要使我的神厌烦吗。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他必吃奶油与蜂蜜。……耶和华必使亚述王攻击你的日子临到,……那时,耶和华……使埃及江河源头的苍蝇,和亚述地的蜂子飞来。……落在荒凉的谷内,盘石的穴里,和一切荆棘篱笆中,并一切的草场上。……那时,一个人要养活一只母牛犊,两只母绵羊;因为出的奶多,他就得吃奶油;……从前凡种一千棵葡萄树,……的地方,到那时,必长荆棘和蒺藜。……遍地满了荆棘和蒺藜。……你因怕荆棘和蒺藜,不敢上那里去;只可成了放牛之处,为羊践踏之地。

真的以马内利就是拿撒勒人耶稣是从童女马利亚而生,这是无可置疑的。在?身上一切预言都应验了,并且完全了。但很明显,在那个多灾难的时代真有一个称为以马内利的婴孩出生,我们不知?的出身,只晓得在?命定的环境中长大时,过去一切的价值都要被抛弃,凡不信神话语的,结果就是腐朽与败坏。亚哈斯的愚拙与不信,意味以色列将失去富强,使这个孩子长大时,必须倚靠奶油及蜂蜜过活。纵然?没有物质的丰富,?却有一个奇妙的名字——“神与我们同在”,这兆头对亚哈斯并没有多大意义,但对所有信徒而言,却是意味深长的。

―― 华思德《默想圣经人物》

直译】

「求得深。」
我们必须继续祈求和等候神,直到听见了回音。断乎没有理由可以禁止我们祈求重大的事物。如果我们用信心祈求,用耐心等候,我们必能从神那里如愿以偿地求得。
我们不能造风,或使风吹动,但在有风的时候,我们可以张起帆篷来利用风;我们亦不能制造电,但我们可以架设电线来引导使之流通。换言之,我们不能控制圣灵,但可以呈情于主前,遵照神旨,我们在他万能之下得到圣灵的大能来充满。
古时的神迹,能否重演于今日?以利亚的神在何处?以利亚的神正等待今天的以利亚去呼求他。
历世历代的古圣徒,他们所能得到的圣灵的力量,今天我们都能得到。如果我们有他们那样的信心,他们那样的盼望,他们那样的爱心,他们那样的忍耐,我们也必得到他们所得到的神迹。
倘使我们秉着以利亚祈祷时的坚定信心,我们也有能力唤下圣灵的火和雨,象以利亚一样。——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哥尔本【以马内利】「必有童女怀孕生子。」

神是独行奇事的神。祂行奇事的原因,绝不是好奇行怪,而是要显明祂的旨意和道路,与世人的思想不同。
犹大国乌西雅,约坦,两个好王,敬畏神,行善政,人民在他们两代相承的统治下,过了近七十年长治久安的好日子。
继位的亚哈斯,是个不敬畏神的恶王。他“在犹大放肆,大大干犯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犹大卑微”,让他饱受邻国的欺凌。
消息传来,亚兰与北国以色列已经结盟,要联合对付邪恶的亚哈斯,彻底解决他,斩绝大卫王家的系统。他们说:“我们可以上去,攻击犹大,扰乱它,攻破它,在其中立他比勒的儿子为王。”这是说,绝不是空穴来风,他们已经定好具体的计划,议决安排妥当所立的傀儡王,已经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这也表示,他们对将要采取的行动,有信心可以成功。在人看来,一举埋葬大卫王朝,只是旦夕之间的事。因此,犹大王国岌岌可危,朝野上下震动;“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跳动,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
神并不特爱邪恶的亚哈斯。不过,祂虽然将亚哈斯交在敌人手中管教惩治,却为了祂自己信实的约,仍然要保守大卫的家,不让人的计划成就,把它连根拔除。更重要的是弥赛亚要由大卫的根出来,这关乎全人类的救恩,绝对不容谁破坏。因此,神差祂的仆人去告诉去察看水源的亚哈斯,“这所谋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势焰猛烈的二国联军,在神眼中不过是“两个冒烟的火把头”,快要燃尽被丢弃了。只是神知道,亚哈斯的心中在打他自己的主意,并不想归向神,倚靠神,所以又说:“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
亚哈斯的心,早已飞到尼尼微去了。他口中说不求兆头,实际上是他拒绝仰望神,不走真理的直路,而仗弯曲的外交手段,希望得亚述的帮助。其实,亚述不会真正帮助他,而且将要自身不保了。神宣告祂奇妙的恩言:

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
给祂起名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

神的话必然立定,大卫的根必然不能斩绝,人类的救主必然降生,神救恩的计划必然成就。哈利路亚。

──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

祂因吃了奶油与蜂蜜,所以祂能够最卑微。】

当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他又说:「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还大。」大多少呢?他说,「我就是给祂提鞋也不配。」祂是这么大的!但是,主耶稣反来受他的浸。如果是我们,本来是大,资格又老,从永世就大,是天国的王,就不知要多威风了。虽然口里不说甚么,但顶容易显出比别人威风一点。我们的骄傲是生成的,顶爱在人的面前显出我比你大。但是,主来到约但河,受施浸约翰的浸。

你们想,受人的浸是顶容易的么?在福州有一年老姊妹,人是顶好的。有一次,她知道她当受浸,她却拣选人。有的弟兄是她看得起的,有的弟兄是她看不起的。她定规不要某人为她施浸,她指定要某人为她施浸。世界上一个人在生活上好一点的,都要拣选一个他所看得起的人,为他施浸。

我们的主,祂宁可到约但河,到死水里,祂拣选卑微,祂拣选死。祂成功了所有的义。义,是在十字架成功的,但祂先在死水里表明。祂拣选善的,弃绝恶的。主拣选这个,是因祂背后有力量。祂尝了丰盛恩典的滋味,祂尝了甘甜爱的味道。祂吃了奶油与蜂蜜,祂尝了那最丰盛最甘甜的,所以祂能够最卑微。

── 倪柝声《十二篮》
神是用奶油和蜂蜜叫我们能舍得,能殉道】

如果在这世上,有一个人曾拣选过十字架,曾走过窄路的,我知道这人必定是尝过神恩的丰盛与神爱的甘甜的。最近《通问报》曾载汉、念两位女教士在福建殉难事。她们是英国人,在福建作工,被土匪掳去。并且念教士手指,先被土匪割去。一月前,她们两人都被杀了。她们怎能这样呢?她们都已年老,都是在主里顶深的。汉教士在未被害前,曾写一诗,题为「殉难者」。她的诗有句说,「殉道者的脸,都是天使的脸!殉道者的心,都是狮子的心!」天使的脸是好看的,狮子的心是雄壮的。哦,一个殉道者写一首殉道者的诗,这是何等希奇呢!在她未死前,曾写一信给她的朋友说,神的恩典是够我用的。环境都是告诉我是何等的危险,是何等的艰难,但是,我一生没有像现今这样亲近神的。

内地会有一教士被掳,后来得了释放,有朋友问他那时的光景。他说,那夜听见子弹的声音,四无生路的时候,是他从重生起到那一天,没有一天能像那一天那样的充满平安快乐。作殉道者的,必定有一个原因,必定在他后头有一个能力。你们不要想神是给我们顶薄的工钱,叫我们这样一个软弱的人,要担当那样重大的事。我们的神是用奶油和蜂蜜叫我们能舍得,能殉道。每一个人能舍得,能不为自己,能拣选难的,是因他的背后有一个大能力。主耶稣所以能弃绝恶的,选择善的,是因祂背后有能力。

── 倪柝声《十二篮》

「因为祂必吃奶油与蜂蜜,所以祂晓得弃恶择善」(原文另译 )。不是晓得弃恶择善了,才吃奶油与蜂蜜;乃是因为祂吃了奶油与蜂蜜,所以祂晓得弃恶择善。在所有的味中,奶油的味,是最丰的。世界上没有甚么比蜜还甜的。所以奶油是最丰的,蜜是最甜的。主耶稣一生一世,吃了那最丰的,最甜的,所以祂能拒绝恶的,拣选善的。圣经告诉我们,最丰的是神的恩典,最甜的是神的爱。神每一次把丰盛的恩典摆在祂面前,把甘甜的爱给祂尝了,所以祂能顺服神,拣选神的旨意。

―― 倪柝声《拣选的能力》

埃及、亚述都不甘示弱,犹大的命运如何?】

苍蝇和蜂子是神的审判的象征。埃及和亚述这一次并没有毁灭犹大。希西家继亚哈斯作王。他尊崇神,神因此收回了审判之手。在约西亚之前还有两个邪恶的国王。据说没有一个像约西亚那样全然归向神的国王。然而犹大的寿数,已被约西亚的父亲亚们这个邪恶透顶的国王给弄到了尽头。在约西亚执政期间,埃及征讨亚述。约西亚马上对埃及宣战,神告诉他不要这样做,但他还是做了。约西亚被杀后,只有软弱的国王在犹大执政了。埃及人三个月后掳走了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接续的国王约雅敬被尼布甲尼撒王掳到了巴比伦。埃及和亚述给了犹大致命的一击。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