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因为寻得我的,就寻得生命,
也必蒙耶和华的恩惠。
万籁俱寂,黑夜已奔驰一半路程时,
你全能的圣言,由天上的王座,
如无情的战士,降到这应毁灭的地上,
带着你不可收回的成命当作利剑,
上触高天,下踏大地,立在那里,
使各处充满死亡。
普世受邀进入新世界锡安得到的命令,是要「歌唱」,而那向普世发出的大邀请「哦(非 NIV 的「来」),一切干渴的」(直译)告诉我们,仆人的工作影响已经遍及全世界,因他奉命要在地上设立「公理」(由启示而来的真理,,并要「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那么,的拯救之工,向全世界究竟提供了什么?
1~2.白白供应一切需要。有水可喝、有肥甘可吃(2d节),这两样相对的应许意指每一项需要都得满足,都有充分的供应。第一个邀请,就近水来,是在强调性命攸关的需要,以及丰富的供应。第二个邀请,来,买了吃,物件是那些没有银钱的,凸显出无能为力:从一方面而言,没有钱的人怎么能买?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若不付出(买),就不能得到东西。有人(按上下的含义,就是仆人,按他拯救的功效)已经付了价钱。第三个邀请,不用银钱,来买酒和奶,强调预备的丰盛:不单只是满足最基本需要的水,还有让人感到奢华的酒和奶。以赛亚曾经描述,拜偶像的人耗尽金银,却「以灰为食」。这种缺乏分辨力,、25)、头脑的幻象,和徒劳无功的努力没有启示的宗教的窘态只有一种解药,就是侧耳而听(直译:以倾听来听):全心注意聆听,不作别的事,对神的话全神贯注,不稍分心。这样一来,假宗教的灰烬就会被肥甘所取代。 3~5.平等的公民权。「外面的世界」不是只受邀到速食店,或慈善的施舍站。就近我来(3a节)延续筵席邀请的图画(1~2节),但从比方进入了实际。凡是听而来的人他们所需要作的只是如此所得到的应许,乃是真正的生命(3b节),与第1~2节的干渴、饥饿、缺乏满足正反向;这永远的约满有保障,且有神所应许的各样恩惠(3c节),就是活在大卫的治理之下(3d节),神已应许他统管全世界(4节),他的国度满有吸引力(5ab节),因为那圣者的同在(5c~e节)会吸引人。 3~4.当就近我来:神自己就是所应许的筵席。与你们立约当译为「为你们立约」。 ka ̄raṯ berîṯ le 的公式(如:,意思是「开始一个约,为某人的好处」,让某人能享受约中所应许的好处。这里约中的好处为,应许给大卫那「可靠的爱(复数)」(直译)。诗八十九篇是解释这个表达方式的要诀宣布了主题,「神的爱(复数)」(直译),这爱要在「为大卫的约」(3节)中表达出为诗的结语,那里再度呼吁,这些伟大的「爱」要发挥作用。全篇诗解释了为何要用复数:神对大卫的「爱(复数)」,第一,是承诺统管全地(27节)的爱(24节),第二,是应许大卫国度永存(28~37节)的爱(28节)。一切前来回应邀请的人,便是进入这一个普世国度中,并在这位永存君王的治理之下。见证(4节):从来没有经文提到大卫是神的见证,但是在大卫的诗里面,大卫向列邦作见证的概念,却是根深柢固,,,,。诗十八篇肯定:「我不认识的民必事奉我」。不过,即使从未有经文明明提及大卫是神的见证,但却有经文如此提到仆人,,,而目前这段的功用,是将君王的弥赛亚(一~三十七章)和仆人弥赛亚(三十八~五十五章)的描述放在一起。所有更新心灵的祝福,都将在大卫的辖下出现,因为大卫与仆人乃是同一位。 5.因上主(5节):这里也像一样,有巨大的吸引力,胜过一切国族主义的拦阻,人人前来拥抱另一国的神和王(与成对比)。在,神如此恩赐祂的仆人,以致君王起立恭迎,王子下拜承认他的尊贵;这里同样的尊荣也加在神所任命的王身上,而凡是回应他公开邀请的人,在他的国中必有恩惠等待他们。 6~9.根本问题。要进入这确定又永久的祝福,要诀为「来……来……来……听,听……就近我来,侧耳而听」(1~3节)。这样简单的前来,究竟含义为何?(a) 认出机不可失的紧急性(6节);(b) 承认罪,并弃绝罪(7ab节),归向那位怜恤又赦免的神(7cd节);(c) 自己的思想、行为完全顺服神的想法、作法(8~9节)。 6~7.三重的「来」(赴宴,1节)和「听……侧耳」,及「就近我来」(2~3节)的含义,在此加以解明:寻找……求告……离弃……归向。寻找,是宗教上的用法(如,不是指找失去的东西,而是殷切地前往可以找到神的地方。所以,这个字代表委身、决心、坚持关心属灵的事,并渴慕神的同在和与祂的相交。求告,一方面指在敬拜中承认祂;,另一方面指在需要时向祂呼求。离弃与归向是真正悔改的两面,转离与转向。恶人(7节)与不义的人是广义、不限定的字。若说两者有何差别,前者较多指性情,后者较多指犯罪作恶的影响。道路和意念(参8节)分别是指「生活形态」(如,我们为某人的粗鲁找借口,说「这不是他的意思。他平常的行为不是这样的」;按:way可译为道路),而「意念」是在其背后,衡量想法、形成计画。怜恤是「同情」(见。悔改者被神的爱大大拥抱。白白(和合:广行)是「丰富地」,「他将多重赦免」(直译),彷佛赦免时加上复利。赦免(√ sa ̄laḥ ,经常使用,约四十次之多,如:;是一个广义的字:去作要免除罪所需作的事,这个字的重点在于赦免的事实,而不在其理由或方法。 8~9.神与人完全不同(非同……非同),祂思想的内容和方式(意念),祂特有的行动方法(和合:道路),都不一样。这一节可以作很广泛的应用,包括生活的每一方面。在面对人生的难处时,它可以打消那无用又耗费心力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它敞开了一道门,让人进入蒙福的真信心中,相信那位真实的神。从这段经文本身来看,焦点较为集中。如果问人,他们的问题是什么,他们想进入怎样的筵席,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可能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但是神在满足人道德与灵性的需要时(6~7节所列),却有自己的想法和作法。以非同……非同来表达我们与神想法的差异,似乎太过严苛,但其实这是非常公正的说法。天究竟高(9节)出多少?答案为「不可测度」。凡是质问神的人,看到这个比较,就不得不谦卑下来。至于当前的问题人在道德与灵性上的困境,在此可以看出悔改的奇妙,它能搭起桥梁,跨过鸿沟,而神的补救之道何等令人惊异。 10~11.可靠的话语。第10节开始是解释性的「因为」。是否只需要「来……听……来就近我……寻找……求告……离弃……归向」,就真的可以使人与神完全和好?提出这个问题是很合逻辑的。不过,使这事奏效的并非悔改,而是神的真理之言。 雨是上天的礼物,从天而降,有其目的要达成(决不徒然返回),会带来改变(滋润地土,使……发芽),使枯死变为有生命(种)、有养分(粮)。然而,我的话(11节)更是出于超自然的源头(我口所出的),更能有效完成任务(决不徒然返回),是实现神旨意的工具(我所喜悦的……我发它去成就的事)。这个真理又可作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神的话来自神本身(我们今天何其有幸,拥有圣经),也是神所拣选的工具,要达到祂的目的。圣经启示祂的意念和作为,设置祂的目标,声明祂的应许和成就的大能。不过,就本段经文而言,焦点比较狭窄,神的话特别指上文悔改的呼召,就是归向神的命令,以及怜恤和赦免的应许。这些话必定会达成任务,不是因为罪人的回应,说出悔改与信心的话,乃是因为神已经如此说。 12~13.新世界的应许。这里的开头又有「因为」(参10节)。神的话发出要成就的事,乃是绝对必成的事实,「因为」凡是回应的人都会发现,他们欢欢喜喜而出来,进入一个世界,是他们从不知道的地方(12c~f节),是全然改变的世界(13ab节),每一件事都是为神的荣耀而存在(13c节),而这是永远的真实(13de节)。 12.圣经常用「赴宴」来比方到神面前(1~2节),此处则用在神里面欢欢喜喜(12节),来表达神子民所进入的光景,又提到祂所赐的平安,。出来,如同出埃及,脱离捆绑,进入自由,从与神隔离到得以归回,都是因仆人的工作(四dٝ5~6)。蒙引导,即,神亲自引领,;。个人的改变新的情绪(欢喜)、新的关系与期望(平安)、新的监护人(蒙引导)与新环境的改变相呼应。的确如此,「天蓝得更温柔,地绿得更甜美,所有色彩都更鲜活,不属基督的眼永远无法看见。」129然而最终的实体乃是新的大地,自然界脱离了败坏的捆绑,来分享神儿女的自由。咒诅被除去,所有受造物都爆出欢欣(发声歌唱)与赞美(拍掌)。 13.荆棘( naʾaṣûṣ ;只有用这个字)和蒺藜( sirpa ̄ḏ )的意思都不明确。后者似乎与「哀哭」的动词有关,以赛亚或许发明了一个植物用词,来反应悲伤的情怀,就是受造物得以脱离的光景。松树……芭乐,意思也不明确,不过可以确定它们是长青树。死亡与咒诅被生命和永远的活力所代替。因为上主的著名物(和合:这些都要为上主留名):(直译)「这将成为神的一个名字」。这个充满欢喜与平安(12ab节)的新出埃及团体,以及兴奋(12c~f节)而得改变(13ab节)的受造界,本身便说明了神的本质与性情:祂白白的邀请,祂只要人悔改的呼召,祂怜恤与赦免的保证,祂道路的确定,祂话语的能力,从隔绝到相交,从死亡到生命,从旧到新,从短暂到永恒,从需要到满足这就是神,这也就是祂的仆人所成就的事。 114有些注释家认为,把「以色列」之名加给仆人,十分费解,因此干脆除去(Smart),另有些人追随 Skinner 所订的基本模式,想用它来辨明,仆人就是国家,或仆人乃是那「真」以色列,就是国内的余民。见导论:「上主的仆人」,书版28~29页。有一份抄本(Kennicott 96)没有「以色列」一字,但是这抄本的各种差异之处,名声都不佳,而这里的缺字亦不具重要性(Rowley, The Servant of the Lord , 第8页)。C. R. North 注意到,「即使K96是很好的抄本,我们也不能采纳,因为其他经文的证据在此完全相同,不容违反。」( Second Isaiah [OUP, 1964], 187页)。 115取自 A. Toplady, 'A debtor to mercy alone'。。 116使以色列到祂那里聚集,这里在 lo ̄ʾ (「不」)和 lô (「到祂那里」)之间有点问题。。「使以色列不被赶走」,在上下文看来亦有可能,但是马索拉经文(如今有 Qa 的支持)主张「到祂那里」,这讲法更能配合上下文。 117这里的经文稍微不确定。经文中有一个字( na ̄ṣîr )在别处都未出现过,不过它可能是以恭敬的形式架构的被动名词:「蒙保守的人」。MT 主张读为 na ̄ṣûr ,这个被动分词意思也相同。 118' Sinim ', NIV 小字,不知为何处。「Aswan」只是揣测(参:,。Qa 读为 swnyym ,这也可能是艾斯高,但可能是艾斯万,但可能Qa也是像我们一样在猜测。将 Sinim 视为中国,证据不足。 11917节,MT 读为 ba ̄nayi' ,「你的众子」,但多数人喜欢 Qa 的读法, bônayi' ,「你的建造者」,因为可以与「使你荒凉的」成为对比。然而,真正的对比,是那些迫使众子流亡的人,和众子的回归,显示毁灭者的统治已经告终。众子的主题是本段的中心。 120根据 Qa,把 zaddîq (「公义」)改为 ʿarîṣ ,是很常见的作法,不过这样处理有损道理的完整性。 121从语言学的角度,√ ʿûṯ 与 ʿe ̄ṯ (「时节」)有关最为合理。North ( Second Isaiah ) 记载,从阿拉伯文看,有一可能的意思为「安慰」。 BHS 不喜欢 la ̄ʾûṯ ,「牧养」。C. C. Torrey 认为 la ̄ʿûṯ 是误将前面的 la ̄ḏaʿaṯ (「知道」)复写,但应为一个拼音相同的动词,「照顾」( Second Isaiah [T. & T. Clark, 1928] )。 122A. D. H. Mayes 认为,申命记三十三章「在被放进现今申命记的位置之前」,一定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 Deuteronomy [Oliphants, 1979], 397页)。所以,无论对于申命记的日期看法如何,以赛亚都有可能想到这段经文。 123MT, kemôḵe ̄n ,自然的意思是「也相同」。至于「像飞虫」, kinnîm (复制)一字,意为「虱子」,出现于。其单数没有出现过。 124有人认为,既然以赛亚书有一段是在退出,所以的同样用语应当表现是另一段的退亦相似;前面对这个看法已经讨论过。见注释随文注113。这一点只能按实际状况来判断:这是否「说得通」?而且,这是否比其他文学分析的方式更显得有理?笔者感到无法按这类方式来分析以赛亚书,因此我主张,以赛亚书中重复出现的用语和思想,是他安放的记号,表明为同一个人在继续写。 125有关12~16节,North ( Second Isaiah , p. 214) 评论道,任何主张先知原著未经后人添加的理论,这几节都是其最弱的一环。不过,这种说法却难以成立,因为若假定后来会有一些愚蠢的编辑,不注意顺序,也不讲究文法,而擅加处理,并不能解决这里的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面对手中的经文;次要任务则是尊重历代以来细心维护经文、使我们如今能承受的人。 126 mah-lî-po ̄h (「什么-对-我-这里?」),这一片语可有不同的含义:「什么把你带到这里?」;「你是怎么回事?」;「你要什么?」;「你有什么权利?」;「你以为你在作什么?」;「这与你有什么关系?」;「这对你有什么意义?」。 127被洒净之物是否绝对不会是直接受词,其实并未完全成为定论。在(参4节), ʾeṯ-p ̄ene ̄ 有定冠词的记号( et ),而虽然「在前」的译法也说得过去(如, ʾeṯ-penê ,,但「……的脸/……的表面」之译法,亦不可轻易勾消。不过,考虑到,将一个公认的动词之公认含义,作极小的改动,应当比外借一个不明的动词,采用其从未有先例的意义,更加可取。 128复数的「死」只出现在。这对的解释没有帮助。与复数的「死」类似、出乎意料的用法,可以「坟墓」为例,,GKC 124c 和 E. Dhorme (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Job [Nelson, 1967]) 将其分类为「延伸的复数」,即「填场/众填墓之地」。同样的复数出现于和,那里应该是强调/尊贵的复数,「他华丽/王室的坟墓」。「他奇妙之死」的概念,很能配合这里的上下文。 129取自 G. W. Robinson, 'Loved with everlasting love'。【】「“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
〔暂编注解〕“水”、“酒”、“奶”代表神所赐的福乐,都是拜拜赐给的。
犹如慷慨的富翁在干旱的时候白白送出食物和水,神把救恩白赐给祂的子民。
「酒和奶」:在干旱的时候是奢侈品。
一切干渴的: 描述尚未得救之人的心灵状态为肉体的干渴。“酒”、“水”、“奶”象征灵魂之粮,是信仰生活不可缺的必需品,不是奢侈品。每个接待基督的圣徒,只有吸取这些才能营造心满意足的生活。
你们一切干渴的。就是那些渴望更加了解神的旨意和道路,渴望祂的恩典与祂和好的人,63:1,,,,22:17)。人生来就有一种对于神的内心渴望。只有与祂交往,这种愿望才能得到持久的满足。
都当近水来。神邀请世界各地的人白白享用祂的恩典。水,酒,牛奶和饼(第2节 ),代表一切属灵的福气,,,。
不用银钱。没有“银钱”,比喻那些认识到自己属灵需要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功劳可以献给神,以换取救恩的宝贵恩赐。尽管他们在属灵上的贫乏,神仍对他们发出了邀请。救主已经为他们支付了代价。
来买。那些盼望属灵福气的人不仅“饥渴”,而且努力争取。救恩的福气是免费的,但人必须付出自己的一切,才能得到。神从来没有答应要把救恩赐给那些无动于衷,不愿付出努力的人。
酒和奶。象征救恩的福气。在古代东方,酒和奶被视为代表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罪人的各种需要都将在基督耶稣里得到满足。
1~2永生是买不到的,只是一分礼物,让人来接受。人可以得永生为礼物的时候,他们却买那“不足为食物”(不能满足人 )的宗教。
1-5 白得救恩,为此作见证。
1-13 邀请百姓来接受神的恩典:神的救恩临近时,掳民毋须付价银便可归回本土,神要与他们重申大卫的永约。百姓当悔改归向神,预备迎接这重要的时刻。另一方面,神宣布祂必要实现救赎的计划,被掳之民必欢欢喜喜地归来。新约也有类似的信息:得着神救恩的必永远不渴、不饿,6:35);人应要寻求属灵的食物。
55:1~13邀请接受救恩。著名的邀请函。以赛亚曾在前面第三部分客观地宣告过神的救恩应许,以及悔改的必要性。在本章,他积极邀请罪人加入神的救恩——天国婚筵。若不能进入泉水奔涌、少壮狮子与孩童一起玩耍的乐园(11:1-9,35:1-10),对我们来说就等于海市蜃楼。神先发出邀请,表明天国与我们息息相关,天国的主人——神深深关注我。因此,天国可以成为“我的天国”,我可以成为“天国的国民”。如今:①天国必然存在; ②天国的主人在邀请我;③问题是我是否要接受天国的邀请;④为进入天国作准备,22:1-14)——预备礼服。本章贯穿邀请与劝勉,分为三部分:①前半部(1-5节 ),要求人听到邀请后,响应加入;②后半部(6-7节 ),要求人主动悔改,就近天国;③劝勉之后,为使人确信,再次以神的话语作为结束(8-13节 )。
本章的诗情画意在圣经中是无与伦比的。这是要人接受救恩福气的最恳切的邀请。凡“愿意的”人都可以来,“白白取生命的水”。绝没有一些人生来就得救,另一些人生来就要失丧灭亡的意思。神不干涉人自由运用选择的权利,33:11,。本章强调外邦人的聚集,强调神恢复地球最初纯洁完美的状态这一永恒计划的成功。
【】「你们为何花钱(原文作“平银” )买那不足为食物的,用劳碌得来的买那不使人饱足的呢?你们要留意听我的话,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乐。」
〔暂编注解〕大概被掳的子民在巴比伦安定下来,从事各样生计,满足于留居异地的生活,不打算回归本土,先知因此指出惟有在神救赎他们离开巴比伦返回耶城之后,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肥甘」:即肥脂,是当时以色列人喜欢吃的,在这里意指物质的富裕。
为何……劳碌: 人有灵,必然渴慕永恒。若忘却这点,一味地贪恋肉体的饱足,灵魂就会陷入困顿的贫乏。
花钱。本节责备那些把光阴,精力和钱财化在没有什么价值的事物上,却忽略生命中更重要事物的人。
不使人饱足。那些不接受神白赐之属灵丰富恩典的人,将会在属灵上贫乏,感觉不到内心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世上的物质永不能满足的。
心中喜乐。神鼓励人把主要的兴趣放在属灵的事物,而不是属世物质上,。那些把重要的事摆在首位的人,将会发现他们物质的需要更加容易和充分地得到满足。
肥甘。指丰富和繁荣。在本节指属灵上富裕,45:18)。
【】「你们当就近我来,侧耳而听,就必得活。我必与你们立永约,就是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
〔暂编注解〕“永约”:指新约。
这里所指的,是神与大卫所立的伟大的约,祂在当中保证大卫的宝座、王朝和国度要延续到永远。基督的复活证实祂是永远坐在大卫宝座上的君王,但祂在第二次返回这地之前,却不会占有该国度。另一种见解认为这节是神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所立的新约,。
「永约」:先前神曾应许大卫他的国位要到永远。与以色列民重申此约表示神继续成就祂的应许,或指在以色列民身上使应许实现。
本节将神与悔改圣徒所立的永约及大卫之约视为同一个约,因为:①两约的授与者及执行者相同;②所立之约的属灵意义适用于大卫及所有圣徒。神救赎史上所赐的每个约,最终意义都指向圣徒的救恩。
侧耳而听。就是关注属灵的事物。要随时倾听神对你所说的话。要乐意领会和遵行祂让你知道的事情。
就必得活。。只有那些接受第1-3节的邀请,分享上天丰富福气的人才能“进入永生”。只有在基督里,人才会“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永约。这里邀请所有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亲自与神立约。这是“新”约。神要借此把祂的律法写在人的心里,。这约中包含了对先祖所发的一切应许,17:7-8,,105:8-12)。
大卫那可靠的恩典。大卫曾犯下大罪。但当他的罪被指出来以后,他就真诚而彻底地悔改了,得到了神的怜悯。这恩典对于我们来说,是与对大卫一样“可靠的”。
【】「我已立他作万民的见证,为万民的君王和司令。」
〔暂编注解〕指弥赛亚。
过去神曾使用大卫,借着他的统治叫外邦认识以色列的神。另有学者将「他」解释作大卫的苗裔弥赛亚。
我已立他。指大卫(第3节 )。他是基督的预表。基督要坐在他的在宝座上,,,,。
君王。希伯来语是nagid。“首领”,“统治者”或“君主”,13:14,,,28:4,。
【】「你素不认识的国民,你也必召来;素不认识你的国民,也必向你奔跑,都因耶和华你的神以色列的圣者,因为他已经荣耀你。”」
〔暂编注解〕指以色列,祂吸引万国到耶和华面前来。
「你」:指以色列民叫万国认识神的见证人。苦将4节的「他」解作弥赛亚,这里便暗示弥赛亚要作万国的中保。
国民。指外邦人,,,。“在地上万族中”,神只认识犹太人。犹太人往往称非犹太人为“外邦人”。
【】「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
〔暂编注解〕耶和华即显现施行救赎,现在正是寻找祂、与祂相近的时候。
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 与“无法寻找耶和华的时候”相对。神此时此刻依然在呼唤我们,。因此,此时此刻(nowhere )正是蒙悦纳的时候,是决志接待主的时候。
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祂。以色列没有做到这一点。她之所以被掳,是因为她没有寻求或顺从神的旨意。神曾多次邀请以色列寻求祂,,。历代以来,神对祂的教会也发出了类似的劝勉,。
相近的时候。神特别“相近”祂的子民以色列,,但是祂也“相近”所有求告祂的人,145:18)。但时候将到,凡顽固拒绝神圣灵恳劝的人将关闭怜恤的门户,把神拒之门外,,,,8:21)。
6-13 神的话决不徒然返回。
【】「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
〔暂编注解〕呼吁百姓悔改,预备面对神的显现。
当归向……必广行赦免: 神应许赐予悔改归回的人怜悯及赦免,与浪子回头的比喻一脉相承。离家出走的浪子凄惨地返回家,父亲并未咒诅、戏弄,而是充满同情,赦免并恢复他原来儿子的地位,为他摆设筵席。悔改是超越自我、归向神的属灵行为。
神经常通过祂的使者劝人放弃自己犯罪的生活,并应许赦免他们,,,,,,13:38)。
【】「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
〔暂编注解〕对于神的无穷仁慈和怜恤,以及祂希望用祂的恩典拯救每一个人的无限旨意,人的理解是多么肤浅啊!人的想法往往带有怨恨和隔阂;但神始终怀着温柔的怜恤和宽恕之恩,,。
8-9这两节是上述呼吁的基础:神救赎的恩典远超过人的理解与意料;另一方面,8-9节连接10-11节, 指出神的意念与道路必然成就 ── 纵然环境上看似不可能。
8~9神的爱乃由于一个计划,这计划是远超乎人可以想象的。
8~13救恩的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各由两节经文组成。神拥有成就所有应许的能力:赦免、赐予新生命、使灵魂得以饱足(8-9节 );神的拯救事工必发挥实效(10-11节 );圣徒从现在直到进入末世永恒国度,会持续享有属灵喜乐(12-13节 )。
【划清神的道路和人的道路界线】古代近东世界认为神的领域和人的领域是有连贯性的,而神祇有着阶级架构。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众神榜最上层阶级,是七个神组成的会议,底下是众多的神,其次则是个别的神、天使、魔鬼、英雄(达到半神地位的人 ),最后才是人。即使最高等的神祇,在个性与行为上都像人,和人一样受到许多法律与限制的规范。他们和雅巍不同,没有高过自然世界,也没有超越性,而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在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也可看到像此处一样的陈述。智慧文学认为,神的道路不可知。《埃努玛埃利什》宣扬玛尔杜克神的五十个名字,作为他道路的描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
〔暂编注解〕人的意念是暂时的,但神的意念是永恒的。人所顾念的是他们自己。神所牵挂的,则是祂的手所创造的万物。人所想到的是他能得到什么,但神所想的则是祂能给予什么。
【】「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撒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
〔暂编注解〕雨雪从天而降。自然的力量服从它们的创造主。雨雪事奉祂,是借着滋润大地,使之青翠,芬芳,美丽,提供粮食,以增进人类的快乐和幸福。
返回。雨是神赐给人类的礼物。它降下来,是要完成它仁慈的任务。然后它就会蒸发上升,准备再次降下。不论是在物质世界,还是在灵界,神所创造的万物都是这样。
10~13神话语的确实带来祂的应许实现,尤其是救恩的邀请(6-7节 )与千禧年的祝福(12-13节 ),那些祝福描绘出千禧年的喜乐与丰饶。
【】「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发他去成就”或作“所命定” )必然亨通。」
〔暂编注解〕我口所出的话。神的话代表祂的旨意,含有贯彻祂旨意的能力。祂的话具有创造的大能,,,会提供属灵的力量,生命和福气,,,进行审判和定罪,,使人从坟墓里复活,,,实施医治和救赎,,,6:63)。
我所喜悦的。神的“话”和雨雪一样(第10节 ),都是为了成就有益的目的。这乃是其本意。永生之道基督也是如此。“耶和华所喜悦的事” 在祂手中定会“亨通”。
【我的话不徒然返回】古代近东的神祇也宣示主权,代表他们的指示和命令无可撤销,毫无例外地有效。早自苏美神话《卢加尔》(Lugal-e ),就赞美宁努他的命令不会更改,他的决定会被忠实地执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必欢欢喜喜而出来,平平安安蒙引导;大山小山必在你们面前发声歌唱,田野的树木也都拍掌。」
〔暂编注解〕神旨意的成就将会带来喜乐(第11节 )。第12、13节是描写神的子民到世界上去传播生命和医治的信息。他们把神生命的话语播撒到各地去。大自然发出快乐的赞歌,代表人明白了神对他们的慈爱和旨意以后心中所充满的快乐。
12-13神的救赎必成就:百姓必从巴比伦返国,大自然也一同快乐,呈现一番新气象,作为神救赎的永远证据。
【】「松树长出,代替荆棘,番石榴长出,代替蒺藜。这要为耶和华留名,作为永远的证据,不能剪除。”」
〔暂编注解〕以赛亚在这里重复他所喜爱比喻:世界从荒野变成茂盛的花园,41:18-19,43:19,44:3,。圣经常常把义人比作结果子的树,;把恶人比作荆棘和蒺藜。神的大能能够改变地球的外表,以快乐和美丽的花园代替干热的荒漠;以美德和圣洁代替罪恶;以快乐和平安代替恐惧和困苦
【两相抵消“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
【、10、11讲章到那里去?】
没有人好得配上天堂。即使我们最美好的行为中也掺杂着自私和虚荣的成分。救恩可以临到我们是神的恩典。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又挫伤了我们的傲气。
比尔·瓦克是乔治·萧伯纳的戏剧“巴巴拉少校”中的一个角色,把上面的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尔·瓦克酩酊大醉,満腔愤怒来到救世军住所。他要找那个把他的前女朋友介绍给基督的女子,比尔找到了她,并一拳打在她的脸上。
当旁观的人们嘲笑他的鲁莽行为时,比尔感到后悔。他企图“挽回面子”,就向当场的一个摔交者的眼里吐唾沫,指望他会回手。但这个摔交者也是基督徒,他与那位女子愿意原谅比尔的鲁莽行为。比尔带着愤怒离开了,他的傲气使他无法接受原谅。
比尔打了那女孩,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我们如果犯了错误,也无法在神那里挽回。但我们不必去扯平亏赢,因为神白白地赦免我们,并赐给我们永生。
不要因愚蠢的傲气而不愿接受神最伟大的礼物,承认你的罪和无能为力,相信神所说的话,相信基督耶稣,他已经为我们摆平一切。
供进一步学习
以下章节有哪些得救方面的内容?
;6章23节;8章1至2节;
;。
得救是无偿的,
但只有在你要求的时候才是属于你的。
──《生命隽语》【让天降下甘霖】美国总统威尔逊有一次在演讲中说,「一个认识圣经的人,很难摆脱圣经的教训,因为经上的话就好像一首老歌,又好像一个人对母亲的记忆,跟随着他。圣经的话又好像一位严师,时常在人的一生中督促着他!」不错,每次我们读经的时候,它使我们在某些方面软化,在信心方面则坚固起来,我们不可能无动于衷。不打盹的神,祂的话必然不空空返回。
有位朋友剪下一篇文章寄给我,题为「讲章到那里去了?」文中说到一名地方教会的牧师去世之时,他的亲友发现这位牧师把他讲过的讲章很整齐的迭成一堆,上面有一张纸板上写着:「我所讲过的这些讲章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纸板下面注明:「请翻看背面。」在纸板的另一面提供这样的答案:「去年的阳光都到那里去了呢?它们已进到水果、五谷和蔬菜之中来喂养人类。去年的雨水到那里去了?当然被许多人忘了,可是这些雨水还继续存在,并滋润大地。同样,我的讲章进入人们心中,造就他们成为更高尚,更像基督,更属天。」的确,所有传道人的讲章都必然如此。
神的话语——圣经,无论是经牧师翻译成或由信徒来作见证,都是大有功效的。
——H.G.B.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你喜欢雨天吗?我很喜欢,并且希望雨天能更多些。下雨天,我常常坐在桌旁工作。当然,我若不是当牧师,而是一个高尔夫球选手,我的想法可能会不一样。无论如何,下雨天的确使我内心觉得快乐。
圣经一共一百一十次提到雨,对,你会说,计算圣经几次提到雨有什么意思?好,让我来告诉你——
「雨」
【神应许的永约】这个字句用来代表神的「道」。打几个比方吧:(1 )雨是从天而降,(2 )雨把生命带给大地,(3 )雨水使食物和种籽滋长,(4 )鱼返回天上。这些都象征雨是神的道——不论是指书写的道(圣经 )或是成为肉身的道(耶稣基督 )。
圣经是神从天上赐下来的话语,而耶稣也是天上差来活生生的「道」。即使在不死之地神的话也能带来生命。祂使食者有粮,种者有种籽。最后祂还要在结了果子之后回到天上。因此,神说,「我的话必不徒然返回。」
我们要为雨感谢神。假如没有雨,生命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没有道成肉身的耶稣,也没有记录下来的道(圣经 ),那么我们就仍然在永死之中。我们要为雨称颂上主,让我们一同饮于祂的生命!最后请你翻阅,并把它背记下来。
——M.R.D.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我必与你们立永约。」
不止是撒玛利亚的妇人,我们世人都同样的患了干渴症,虽然道德情况可能不同,但心灵的干渴并没有分别;而这干渴可以造成死亡,需要神恩典的滋润。慈爱的神向人发出呼召:
你们当就近我来,侧耳而听,就必得活。
我必与你们立永约,就是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
我已立他作万民的见证,
为万民的君王和司令。如何得这恩典?恩典的意义,不是该得的,也不是作工换来的,而是免费的,不用代价;不过也有该作的事:
“近前来”是说要就近神。人犯罪,所行的路,是以背向神,越久离神越远;所以要悔改,归向神。悔改是转变方向,离开以往所行的错误道路。
“侧耳而听”,不是像欣赏音乐那样听,是专心听从,留意遵行。换句话说,是遵从神的旨意,作讨祂喜悦的事。
信实的神说:“我必与你们立永约”。多么奇妙的事!永生的神,竟肯与短命必死的人立约!
与这约有关的,是借着“大卫”所立的,神已经立他“作万民的见证,为万民的君王和司令”。以色列的王大卫,在他一生最荣耀的时候,也没有作到这地位,但神应许他的后裔,就是主耶稣基督,要永远坐在他的宝座上;信的人,可因祂而称义,得以进入神的国度。
可惜,干渴的人多的是,但他们不肯放弃自己的努力,在沙漠中拼命的掘井,每一口井的结果,总是干的洞;流汗,背脊酸痛,手上生了重茧,所得的是累积的失望。转机在哪里?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祂,相近的时候求告祂。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
转机在于及时回转。祂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承认自己没有指望,是有罪的恶人,放弃偏行的错路,归向神,就可以得到生命的活水。祸与福只在转念之间。不过,神有祂自己所定的时间,不能犹豫迟疑;应当趁着现在,现在寻求神。
神不要甚么条件,来的人都可以得到恩典。但神的时候到了,恩典的门就关了。──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无穷的赦免】
“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
有位青年学会了他父亲的签名式﹐冒支一笔巨款潜逃﹐拿去吃喝嫖赌﹐没有多久就花得一干二净﹐到了山穷水尽之地步﹐不敢回家﹐后来不得已﹐才写一封信向父亲求饶﹐信中说某日他要乘火车回家﹐如果父亲肯饶恕他﹐则请在门外树上挂一条白布﹐当火车经过家门时﹐他一见白布就知道已蒙父亲饶恕﹐否则只好投海自杀。后来果然乘火车回乡﹐当火车离家门不远时﹐他心中踌躇不安﹐态度失常﹐坐在旁边的旅客恰好是一位牧师﹐问出原因就安慰他说﹕“你父亲一定肯饶恕你的”﹐但他总难以相信﹐及至车经家门﹐只见满树都挂着白布条。他回家高兴地见到父亲﹐父亲说﹕“孩子阿﹗我怕火车开得太快﹐一个白布条使你看不到﹐所以我把全树挂满。”今日天父也切望赦免回头的浪子。──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神所作的尽都美好】
"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
有一只海船触礁,一位乘客被风打到一个孤岛上,四望海面没有航船,只好拾起飘来的木板,搭一间小屋子居住,天天求神差遣船来救他,一天因不慎将房子烧毁,一点也没有剩下,他绝望痛哭,埋怨神连他仅有一点点也剥夺净尽。当他擦眼泪时,无意中向海一望,不料有一只大船开来,他喜出望外地被救上那船,船主对他说:“我们没有料想到这小岛会有人,因为看到你的烟火信号,才知道有人求救。”这位乘客立刻跪在甲板上祷告说:“神啊!求你赦免我埋怨祢的罪,我的小屋若不被烧掉,他们看不见烟火,就不会前来救我了,这是祢奇妙的救法。”
耶稣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为甚么要用比喻》【神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
有一天我们要非常懊悔,因为没有接受神的意念,行走神的道路,却一直偏行己路。到那一天我们要看见我们的愚昧,错误,要哀哭痛悔也来不及了。但何必等到那时候呢?难道我们不信有一位至高至上,全能,智慧,慈爱,公义,良善的神吗?如果相信有这样一位神,难道祂的意念不比我们这渺小卑贱的人高的多么?究竟高多少;正如平常也知道神在天上,人在地上的,神人之别。
天比地高到什么程度呢,无法比拟,用数字是形容不来的。今天人常用亿万光年来说明宇宙之大,空间之广。但那也不足说明神人的差别。因为神比宇宙更大,人却小如灰尘,神的智能,知识是无限无量的,祂的能力是无穷无尽的。神对我们的意念,为我们所定的道路都极其美好,所以让我们除掉自己的意念,离弃自己的道路来归向神,完全信靠顺服祂。从今以后以祂的意念为意念,以祂的道路为道路,不再与祂相背,对祂不服,不要再宝贵自己的意念,留恋自己的道路。祂的意念显明在圣经之中,祂的道路常借圣灵来引导,让我们好好听神的话,顺服祂的旨意。
──《每日天粮》【】
「松树长出代替荆棘,番石榴长出代替蒺藜。」
恩典是取代的,通常来说,先要拨出荆棘与蒺藜,使土壤没有杂草,然后再种植。但是神有更多的工作,祂以松树与番石榴再取代,这是祂为祂名的缘故,成为永久施恩的记号。
在你品格中祂也这样施恩,在那里荆棘与蒺藜,你必须出来,但是只除掉,仍不可满足,还要求以恩惠来取代。在罪恶的地方长出若干美好的恩典,若有什么怀恨的荆棘长起来,快以容忍的番石榴来取代,若有什么嫉妒的蒺藜,需要以仁爱的松树。在信徒的心中必须有得胜的恩典。
在你家中祂要同样施恩,也许在夫妇之间,或儿女身上有荆棘,你真想一死了之,你几乎怀疑神,为什么祂不立即使你脱离这样的痛苦,好让你一直被荆棘鞭策?但是神有更好的工作,祂能改变这种情况。他们都变成松树与番石榴。
在试探中祂必更加施恩,在生活的道途上杂草叶生,除保留以外有不少的人身上有刺,但是神的恩典能成咒诅变为祝福,神能改变生活的境况,痛苦竟变为福分的根源。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