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外邦喧嚷,列国动摇,
神发声,地便镕化。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
就是手洁心清……
那时瞎子必分得许多掳物,
瘸腿的也必将掠物夺去。(参新英译本与吕振中译本 )
我已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耶布斯人之地。――《每日研经丛书》
f. 第六个祸哉:至终安返家园
这六个祸哉的平衡,一直延续到这最后一个。首先,与它平行的第三个祸哉全是异象,论到末世,而这一个也相同。从字里行间虽可看出历史事件,但引人注目的,则是将来那未注明时间的光景。这两段有许多类似之处,相仿的主题如利巴嫩,,、瞎子与聋子,、救赎,,和灵性的更新,,。第三个祸哉的重点是世界和「雅各后裔」的改变,这两方面在此都按着旧约的方式加以扩充。第二,第六个祸哉是接续第五个而来。简言之,王的主题在三十三章加以发挥;前面所暗示,伟大的黎明之光出现以先会有的灾难,在此成为三十四章的「内容」;而未来神百姓在环境与生活上将蒙受的祝福,在三十五章中有优美的表达。这几章的纲要可以简述如下为前言,素描出锡安的救恩(1~6节)与百姓的审判(7~12节)。接下来为两则普世的宣言,,前一则论及锡安与她的王,第二则论到最终的倾覆;最后,还有尾声:赎民从更新的世界前往锡安来朝圣。 终极的事实:救恩与忿怒在,以赛亚用神倾倒亚述作例子,引证神最终将在世上采取的行动。在目前这段经文里,亚述隐藏在毁灭人的和行事诡诈的等说法(1节)的背后,审判临及众民(3、12节)。但这里同样有最后一刻得救的感受。神的子民在一天过一天的挣扎中(2节);在垂死的世界里充斥着绝望的气氛(7~9节);而接下来则是戏剧化的三重现在(10节)。 1~6.锡安的拯救。拯救最后总会临到锡安。 1.毁灭人的……行事诡诈的:背景是亚述的两面作法,一方面似乎接受希西家的赎金,另一方面却继续攻打耶路撒冷,彷佛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定。正如,,以赛亚认为这种两面的作法,正是这个世界对道德的态度,一直到末期都不会变。不被毁灭:当时的亚述,以及后来世上接续亚述的权势,都会「没事」。不以诡诈待你:他们并非因别人行诡诈,而以诡诈回应,完全是因缺乏道德的顾忌。你行完了:在神的治理之下,世界有其公平报应的体系。犯罪的必受到当得的责罚。 2.上主啊:在是非颠倒的世界(1节),神的子民透过祷告,支取天上的能源。施恩:见。渴望(和合:等候),正如,应当是「等候」(√ qa ̄wâ )这正是余民的标志,。我们的力量:直译「他们的膀臂」。「膀臂」是在行动时表明力量的器官。这里可能让我们瞥见以赛亚时代实际所用的仪式,带领的人会祷告说:「每早晨作他们的膀臂」,会众则回应说:「遭难的时候为我们的拯救」。这里没有以散文的方式说,每一天(早晨),在面对困难(遭难)时,神的子民定意祈祷;以赛亚似乎悄悄放入一块小浮雕,刻划出真正的祷告景象以下。 3~4.聚光镜又转向世界。祈祷的百姓(2节)表明他们有信心,整个世界在神的能力面前无法自救(3ab节),终将彻底溃败(3cd节)。奔逃……四散是表确定的完成式:「一定会/注定会」。兴起:坐在宝座上的主在等所定的时刻来到,而时刻一到,面对全世界无数武装的群众,祂只需要站起来就够了。战争(所掳的)还没有开始就退出了。人要突袭(和合:在其上):这个动词是单数分词,没有主词「有一个突袭」。如果这是指人的活动,便是指人兴奋地进入神所赢得的胜利中,但是此处更可能是指神的作为,把掳物带走,显明彻底的胜利。 5~6.以赛亚从挫败的世界(3~4节)转到未来的锡安。神兴起战争(3节)。当祂被高举的时候,锡安会如何?神不会改变,祂居在高处,那废掉人权势(3节)、拿尽万国掳物的(4节),便是这位超越的神,是他们所要面对的那一位。首先(5b节),祂会采取行动,使锡安成为祂所应许的样式,行为公平、原则公义。其次(6a节),祂自己将成为锡安的稳定力。过去他们曾经历痛苦(2节)的时期( ʿe ̄ṯ ;和合:时候),如今情况颠倒过来,他们会进入真正安稳的时期( ʿe ̄ṯ ;和合:一生一世)。b节),神会成为祂百姓的资源。丰盛(来自√ ḥa ̄san ,「强壮」)指实际生活的资源。救恩在此是加强式的复数,所以 NIV 有 rich 一字,表明神足够供应所有急切的需要。智慧是对实际事物的了解,以及对生活的安排。知识是指对真理的认识,是的结果。敬畏……:直译为「对神的敬畏,是他的珍宝」。这里「他的」是指谁?锡安为阴性,而这一段里又没有提到犹大。所以,这里应该是指神。曾提到的祝福之一,就是在神面前的「敬畏」。以真正畏惧的态度来敬畏祂,并不是人所蕴育对神的感情作用,而是神的一项恩赐,赐给祂愿意祝福的人。 7~12.世界的审判。神兴起的时刻(3节)已经来到(10节)。 7~9.亚述危机为这里的背景,而此处呈现的,则是当神兴起、施行审判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祂面前崩溃。豪杰:聚集起来,要反叛亚述的众军,发现自己没有希望时,已经太迟了,不单人的武力无用,人的智慧也无功:所派遣的使臣,因为对方诡诈背约,只能痛痛哭泣。而这些与亚述相关的事件,只不过反映出末世的一些光景。人不要神,光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将世界联合起来的努力,最后必定崩溃,力量耗尽(7a节)、智慧落空(7b节)、忙碌的世界寂静无声(8ab节)、道德上背信无义(8c节)。见证原是「城市」(和合:城邑,见 NIV 小字)。亚述要征服世界,结果踪迹所至,只留下废墟。到了末世,为了整合世界的秩序,会有一按照人的原则运作的世界之城,而这城将坍塌,人的生命也一文不值(8d节)。由荆棘开始的咒诅,最后(9节)将发展成大自然整个的凋敝。利巴嫩代表过去一贯的情形;沙仑,代表美丽;巴珊,代表肥沃;迦密,是「花园地」,有计画的种植。雕残只出现在这里,和与这里内容类似的,意思可能是「(被虱子)爬满」,而这里的有害物毒性很强,甚至利巴嫩都荒废了。人类的罪对环境的影响,开始、逐步发展、直到最后的光景,正是如此。 10~12.起来:神的兴起(参3节)同时产生两种结果,罪的自我毁灭(11节),和神以火来审判的行动(12节)。怀的……生的:过去的决定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有种必有收。没有神的生命是糠,所生的是碎,而那摧毁的工具乃出于同一结构:你们的气。无论就终极的原因(生),或眼前的光景(火)而言,罪人都是自己灭亡的原因。不过,这里的被动式,已烧……焚烧,指出另有一运行者。石灰,强调火的猛烈。像应该省略,而加上「在火里」。「火」是神的圣洁在工作,敌对罪与罪人。罪造成的悲剧,就是使生命变成碎秸;它的危险乃在惹动神的忿怒。 第一次的普世宣告:新的锡安现在以赛亚把我们带进那人人所期待的锡安当中。他已经说明了这座城的大原则(5~6节);如今他要描述其中的百姓和君王。这一段最中央是20节,平安之城;它的两侧提到王的同在(17~19、21~23节);整幅图的前后则是锡安百姓的画面(14~16、24节)。 13.呼召。远处与近处的对比,表明全面性。以色列在敬拜的时候,总有普世性的意识,,。这便暗示,神的自我启示,以及祂拯救的作为,不单是为着祂的百姓,也是为着全世界的人(。世界必须聆听我所行的。大能( geḇurâ )是战士的能力,成全的能力。由听和承认(直译「知道」)来看,要赢得世界,不是靠展现超然的力量,而是以真理来说服。 14~16.锡安的百姓(第一部分)。),百姓领会到罪的严重性,明白罪人不可与圣洁的神同居。罪人( ḥaṭṭa ̄ʾim ):见,。罪是一种亏缺。不敬虔,意思是「亵渎」,,,,含有污蔑神的本性、不在乎祂等意。烧(和合:火)在是指「祭坛的炉」,因此与亚利伊勒的意义相同。神的坛上一直有火在烧,宣告神的同在。这火是威胁(吞灭),也是不改变的事实(永)。住是暂时居住的动词,指本来没有权在该处。 不过,要进来住是有条件的(15节)。这一节是所谓的「入门仪文」(如:诗十五,,即,凡想要进入神的院中,必须通过一道正式的检验,才有入门的权利。以赛亚诗中的顺序完全合乎圣经:百姓在听到赦免的恩言之前(24节),必须先面对神律法的严厉,因为惟有符合律法要求的人,才能进入新的锡安。这里所有的动词都是单数,指出是向个人的要求,同时亦包括了各个方面:行事,涵盖一个人所有外在的生活模式、个性表现;公义(直译「在公义中」)是加强式的复数,指各样的事、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公义。第二,话语上的直爽:正直意即「直」。第三是财务方面,尤其指获得钱财的方式:欺压,拒绝以压低人来得利;贿赂,拒绝以牺牲真理来得利。第四,有关心思:耳会听别人的话、眼会看所想看的,这些乃是塑造人思想的管道。谋杀的计画直译为「听到流血之罪」,或是让听到的人会在神面前犯下罪,或是聆听别人怎样犯罪。对于如此公义的人,无比的特权将为他开展(16节):与神相交,即,居(锡安的)高处;有安全:保障是「最高的安全」,被置于人无法可及的高处;并有供应(粮与水)。 17~19.锡安的王(第一部分)。以赛亚铺叙出王个人的吸引力(17a节)、他国度的辽阔(17b节)、从前一度倡狂的仇敌不再出现(18节)、外邦的侵占也都消失(19节)。你的眼必见:即,你会亲眼看见。除了不犯罪的人(14节)、并行出律法那不可能达到的要求(15节)之人,还有谁能来到王的面前,亲眼目睹他的美好(荣美;?这个问题需要答案。在希伯来文,王没有定冠词,就像,这样的不定式是为了强调的缘故。如今不但能享受王的同在,更能因不受从前敌人的骚扰而欢喜。这里对官员的描述很笼统。大官(和合:计数的)是「那写的」,平贡银的是「那称重量的」,数也是「那写的」。或许第一个在列出要发配的囚犯,第二个在登记掳物,第三个在数点破坏的建筑物。然而这些人,连同他们的部队,和他们听不懂的话,都成了过去的事(不再;和合:不)。不会再有分心的事,妨碍我们在那「一位王(你们知道我是指谁)」面前的专心思想。 20.和平之城。这是本诗的心脏。看(√ ḥa ̄zâ )与17节的见是同一个动词。这个字的本身只是指单纯的「看」,但是在此却是指留意观察这座城,正如王的荣美所要求的观看。我们的守圣节:锡安最重要的特色,是她在宗教上的特权,及与神欢乐的相交。过去重要的节期,是在纪念出埃及和救赎,请特别注意3、12节;。所以未来的锡安是以救赎为中心的城市。安静:「不受搅扰的」。不挪移……拔出……折断:以赛亚从救赎中心谈到锡安的稳固:外面不受威胁,永远无需迁移,内在也没有软弱足以威胁(绳索、橛子)。帐幕是追忆旷野的日子,常被认为是与神同行的理想,只是在此,帐幕的桩可以永远不再移动,表明旅行已经退出,游人终于安抵家园。 21~23.锡安的王(第二部分)。这里有两个交替的思想:大能的神(21a节);多水而无船(21bcd节);神是王(22节);无助的船、丰盛的掠物(23节)。在平行的经节内(17~18节),以赛亚介绍了王和他辽阔的土地;此处则描述王和他宽阔的海洋。所以,事实上他乃是万有的王。他也是上主,那位神性的王。大能的( ʾaddîr ,;和合:威严)是指绝对或辖制的能力。我们,意思是「属于我们」,或「在我们这边」。河是「尼罗河的水道」,暗示好像在埃及一样,水的供应无穷无尽。荡桨……威武的船:这段经文或许可指军舰,即:虽然水很多,也不会有从海上来的攻击。不过此处所用的字本身却未明确这样表示。威武是 ʾaddîr ,像前面一样,但意思可以指「能够制服大海」。若是如此,这里的思想便是指没有贸易的往来,暗示锡安的自给自足。这个想法可配合22节的解释:我们有上主,还需要什么!祂是审判的主,足能带领、得胜、治理,就像古时的士师一样;设律法的,足能在日常的事上引导我们;不过,祂与从前断续出现的士师不同,祂乃是王,永远在位,有能力拯救。这最后一个功能,此处以生动的图喻来说明:一艘残破的船,却是载满了丰富的掠物(23节)。锡安这艘「国船」的确毫无办法,可是尽管它绳松篷落,却仍能得到掠物!掳来的物……掠物:战争已打完,胜利已获得当然是那位拯救之王的功劳! 24.锡安的百姓(第二部分)。在13~16节中,锡安的百姓在圣洁的神和祂律法的要求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完全无助;但是17节却说,有人能享受亲眼目睹王的荣幸。这里第二次看锡安的百姓,则是一项没有说明的说明:锡安的百姓是得赦免的罪人,可是这里没有说明他们是怎么得赦免的,也没有说明他们如何达到了律法的要求。前面一段可谓「律法的响雷」,如今雷声已息,而由福音来取代了。锡安城里没有疾病(病了),也没有罪恶(赦免)。这可以解释为身体与灵性都十分健壮,也可以视病为象征的说法(如23节的瘸腿,;,即,罪的毒害已经消除,罪孽亦无一存留。赦免( na ̄śaʾ ):「举起、担负、带走」。这个用法来自承担罪的「代罪山羊」,以色列的罪孽都放在身上,由带走,永不再见。所以,以赛亚在这里只是说,「至于住在其中的百姓,罪孽都会被带走」。罪孽( ʿâwôn ):见,。〔暂编注解〕“毁灭”者指亚述王西拿基立。耶和华最终要胜过他。
“你这毁灭人的”。即亚述王西拿基立。第三十三章有关耶和华得胜亚述,背景记载在至37节。
谴责敌人,并声言他们必自食其果。
行事诡诈的: 指入侵者亚述的西拿基立,广义上指无辜折磨柔弱之人的恶人。
祸哉,你。本章无疑是有感于西拿基立军队所受到的惩罚。侵略者蹂躏了犹大,但神要把她从压迫者的势力下拯救出来。本章交替安抚忠心的人,严厉地斥责恶人。以赛亚预言的视线也展望到光荣的弥赛亚时代。
自己倒不被毁灭。亚述对邻国所发动的侵略战争规模很大。她最关心的是掠物,所以派军队出去抢劫。但最后亚述会遭到同样的报应,,51:24,。
1-6 求生施行拯救。
1~6呼求救恩的祈祷。1节是对残暴仇敌的咒诅;2节是向神呼求拯救脱离仇敌的祷告;3-6节是神对祷告的应允。
33:1-24犹大脱离困境,神的国度开展:文中没有道出劲敌的身分,但显然是指主前七○一年兵临耶京的亚述。
33:1~24亚述的入侵与得救。33章的结构是渐进式的:①首先,先知预见仇敌即将入侵,咒诅仇敌、呼求神施行拯救(1-6节 );②其次,看到异象——神终于兴起施行救恩(7-16节 );③最后,尽情讴歌荣耀的新国度(17-24节 )。预言亚述攻打耶路撒冷的威胁及脱离威胁得以恢复(37:36-38,,终极意义上象征圣徒在地上终必得胜。
本章的历史背景是。
【】「 耶和华啊,求你施恩于我们,我们等候你。求你每早晨作我们的膀臂,遭难的时候为我们的拯救。」
〔暂编注解〕每早晨作我们的膀臂: 以赛亚向神呼求:“求你扶助我,因我虚弱,无法从床榻上起身”。从祷文中可以感受到圣徒与神之间的亲密关系。神必应允这样的恳求。
我们等候你。见,9注释。
我们的膀臂。以赛亚在这里为他的同胞,特别是守城的人求助。“我们的拯救”显然指与他在一起在耶路撒冷的人。
2-4 求神帮助施恩。
2~9关于神将要毁灭亚述的祷告。
【】「喧嚷的响声一发,众民奔逃;你一兴起,列国四散。」
〔暂编注解〕「喧嚷的响声」:指神显现时有雷声相伴(29:6)。
指西拿基立军队的毁灭。那时“喧嚷的响声”在亚述人心中引起恐慌。
3~4描写以色列人胜过亚述人。
3~6恢复与拯救。36:1-39:8论及本书前半部(1-39章 )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亚述入侵的威胁、入侵过程、从亚述之手蒙拯救。本段经文预言得救的事件,以及苦难中的圣徒的乐园将得到恢复。
【】「你们所掳的必被敛尽,好像蚂蚱吃(原文作“敛” )尽禾稼;人要蹦在其上,好像蝗虫一样。」
〔暂编注解〕“你们所掳的”。即亚述人。
敌人反倒被先前受压者(犹大 )所掠夺,如禾稼被蚂蚱、蝗虫尽吃光。
指侵略者被消灭,幸存者仓促逃生以后,亚述的军营遭到洗劫。就像蚂蚱和蝗虫啃光作物一样,希伯来人到时候也会将使傲慢的亚述人失去一切。
【蝗虫】成群的蝗虫摧枯拉朽,吃净地上的收成与财富这个意象,在与更形完熟。亦请参:注释。以赛亚的经文流露出反讽的意味,因为先前的毁灭者亚述,如今比起那些当年受她所害的国家遭遇的更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耶和华被尊崇,因他居在高处,他以公平公义充满锡安。」
〔暂编注解〕「耶和华被尊崇」:指神克制百姓的仇敌,显出祂与异族的异像不同。
耶和华被尊崇。亚述军队的神奇毁灭,使真神得到了荣耀和尊崇。
他以公平公义充满锡安。西拿基立入侵的教训,可能导致耶路撒冷和犹大城乡的复兴。
公平。指人间的“公平”。
5-6 先知为着神必施行的拯救而赞美祂。
【】「 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稳,有丰盛的救恩并智能和知识,你以敬畏耶和华为至宝。」
〔暂编注解〕「你」:指犹大。
犹大将获得力量和安全,但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神并忠于祂所显示的旨意,,。
【】「 看哪,他们的豪杰在外头哀号,求和的使臣痛痛哭泣。」
〔暂编注解〕「豪杰」:即犹大的杰出人物,显然指下半节的使臣。他们负责与亚述周旋求和。
「在外头哀号」、「痛痛哭泣」:使节因求和失败而痛哭。
希西家的使者所得到的是苛刻的条件,所以“痛痛哭泣”。当希伯来人的代表会见派往耶路撒冷的拉伯沙基时,发现他投降的条款也是非常地苛刻,以致他们“撕裂衣服”回来。
7~9对亚述的审判。如同第1节先陈明亚述的罪状,然后祈求神的惩罚一样,本段也是先阐明亚述的罪状,然后在10-16节宣告神对它的审判。第一条罪状是亚述王西拿基立无视希西家为签订和平条约派去的使臣。表明西拿基立入侵犹大的目的并非单单想得到朝贡,而在于完全占领耶路撒冷。第二条罪状是亚述王西拿基立撕毁与希西家签订的和平条约。西拿基立沿着海边的道路(从大马色通往埃及挪伯的道路 )入侵耶路撒冷南部的拉吉,希西家派使者与之签订和平条约。然而,西拿基立却废弃此条约,无理地派遣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攻打耶路撒冷。
7-12 神兴起将百姓的劲敌除灭:百姓受到羞辱,落在困苦的时候,神便起来为祂的百姓杀敌。
【】「 大路荒凉,行人止息;敌人背约,藐视城邑,不顾人民。」
〔暂编注解〕西拿基立违背他与希西家所立的“约”。
「大路荒凉,行人止息」:犹大衰落,不再有先前的繁荣。
下半节指亚述背弃和约,进侵耶京,要毁灭犹大。
大路荒凉。犹大的道路不再适合于旅行。西拿基立的军队把这个国家逼入困境,以致人们再也不敢出门上路。
城邑。在死海古卷1QIsa里,`irim(“城邑” )为`edim(“证人” ),唯一的区别是原文辅音字母r成了d 。
【】「 地上悲哀衰残,黎巴嫩羞愧枯干,沙仑像旷野,巴珊和迦密的树林凋残。」
〔暂编注解〕利巴嫩、沙仑、巴珊、迦密都是植物生长繁茂的地方,先知以它们的凋零象征整个圣地(巴勒斯坦 )被亚述军蹂躏的情景。
黎巴嫩、沙仑、巴珊、迦密: 圣经描述这四个地区是巴勒斯坦最美丽肥沃的地方(黎巴嫩65次、沙仑8次、巴珊42次、迦密31次 ),也被用作代表以色列地区,,。西拿基立的军兵使这些地区荒废,象征整个以色列的荒废(36:1-3)。
在亚述人入侵时,犹大全地都遭到了破坏。巴勒斯坦的其他地区也遭受相同的厄运。
【利巴嫩、沙仑、巴珊、迦密】国家彻底丧失了正常功能,再加上对这块丰饶的地区发出警言,再次反映出神的不悦,。顺序是从北而南:从利巴嫩的葱翠森林以及贝卡谷地的酒乡,,南至海岸平原的沙仑肥沃平原,加利利以东到巴珊高原与其优良的牧草区;再往南到迦密狭地,也以畜牧闻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现在我要起来,我要兴起,我要勃然而兴。」
〔暂编注解〕人山穷水尽的时候正是神的良机。在表面上毫无希望,犹太最后的抵抗很快就会被残忍的征服者所粉碎时,神要兴起拯救耶路撒冷剩下的人。
10~12神对世界的主权。神秘而独特的预言表明,在人看来甚为强大的军兵,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碎秸,被神的震怒之火焚烧净尽,。攻打犹大的西拿基立军队超过18万,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大军。然而,在一夜之间就被耶和华的使者歼灭。以赛亚藉历史强调神会动用一切方法与手段维护自己的荣耀,即使仇敌用尽所有的邪恶奸计,也只能落个被毁灭的结局。
【】「你们要怀的是糠秕,要生的是碎秸,你们的气就是吞灭自己的火。」
〔暂编注解〕「你们」:指亚述。
「糠?」、「碎?」:亚述的计谋(「怀」、「生」 )只不过是无用废物,不能成功。
「你们的气」、形容亚述向犹大发出毁灭的怒气。
本节强调亚述的自负和虚妄。他们竭尽全力,也只能生产出糠秕。他们狂妄的计划到头来会害了他们自己。
【】「 列邦必像已烧的石灰,像已割的荆棘在火中焚烧。”」
〔暂编注解〕“已烧的石灰”。亚述将会彻底被毁灭,就象石灰焚烧后留下的小块一样。
「列邦」:指犹大的敌人,包括亚述。
「已烧的石灰」:。
他们将被完全消灭,就像石灰岩被分解成石灰,荆棘在火中烧尽一样。
【】「你们远方的人当听我所行的;你们近处的人当承认我的大能。」
〔暂编注解〕本节承上转下,表明远近的人皆当承认相信神的作为,犹大人也不例外。
神通过惩罚亚述人,使各地的人认识到人类智慧和能力的有限。祂往往允许危机出现,以便经祂干预以后,使人承认祂的权威和能力。
13-16 犯罪的子民不能与神同住:神不偏待人,除非祂犯罪的子民悔改,否则不能站立在祂的面前。
【】「 锡安中的罪人都惧怕,不敬虔的人被战兢抓住:“我们中间谁能与吞灭的火同住?我们中间谁能与永火同住呢?”」
〔暂编注解〕「吞灭的火」、「永火」:对罪人而言,神是审判的烈火。,9:3)
对于恶人来说,神就如吞灭的火。“清心的人必得见神”并得永生。本节的问题与;24:3相似。以赛亚在下一节中提供了答案。
14~16躲避审判的圣徒。以赛亚假设罪人恐惧地询问:“谁能躲避神直接施行审判呢?”给出明确的答案。描绘纯洁的圣徒。以赛亚并未用抽象、思辨的话语刻画得救的圣徒,乃是以熟悉的日常生活为素材,描绘神有力的伦理要求。信心必带出纯洁无瑕的行为。
【】「 行事公义,说话正直,憎恶欺压的财利,摆手不受贿赂,塞耳不听流血的话,闭眼不看邪恶事的,」
〔暂编注解〕与神同住的人必须诚实无伪、不贪不义之财,不与人行恶、远离恶事。
行事公义。把本节的回答与;24:4中诗人的回答进行比较。公义尽管主要涉及人的心思意念,但人必须“在光明中行”。公义的态度将反映在公义的言行上。
欺压的财利。亚述借着欺负弱小的民族获得了它的财富。在耶路撒冷和犹大有许多人也是这样积累起他们的财富。
摆手不受。表示拒绝接受不义之财。
塞耳不听。表示不参加谋害无辜者的阴谋。
闭眼不看。神是“眼目清洁,不看邪僻”的。事奉祂的人绝不会赞许任何形式的罪恶。
【】「 他必居高处;他的保障是盘石的坚垒,他的粮必不缺乏(原文作“赐给” ),他的水必不断绝。」
〔暂编注解〕本节指出与神同住者的福气。
他必居高处。就是在安全的地方。古时为了防御侵略,往往把城市造在“高处”。在战争中地势高总是有利的。
坚垒。对于那些爱神并事奉祂的人,神会在每一次患难中保护和照顾他们。本节的应许在末日的大危机中会给神的子民带来特别的安慰。那时会向他们提供安全的地方,是一心想消灭他们的人所找不到的,91:1-2)。虽然恶人缺粮乏水,圣徒却会得到生活需求的供应。
【】「 你的眼必见王的荣美,必见辽阔之地。」
〔暂编注解〕「王」:有学者认为是弥赛亚,或认为是犹大的君王,不过,更有可能是耶和华自己(见22节 )。
「辽阔之地」、描写版图之大。
在末日的考验和苦难中,神的子民一想到基督快来,就得到安慰。他们必看见祂的荣耀。他们曾凭信心的眼睛所看见的应许之地,仿佛是“辽阔之地”,必将成为现实。
17~20当神所立之王(弥赛亚 )掌权的时候,世界上的强暴和侵略都会停息。
17~24耶和华得胜西拿基立只是祂统管全世界的一种预尝。
17-24 将来犹大的荣耀:在神的救赎下,犹大的版图扩展,四境平安,不再有外敌的威吓,百姓生活康泰,神与他们同在。
17~24耶路撒冷的和平景象。延续3-6节的内容。3-6节是神对以赛亚的祈祷(2节 )的现实应允,本段是祈祷的未来应允——即将到来的弥赛亚时代,及耶路撒冷末日的和平景象。那时,耶路撒冷如同岛屿,被漂浮在浩瀚湖面上的船只重重围绕,成为敌人无法攻克的铜墙铁壁。没有疾病缠累、众人罪得赦免。耶路撒冷和平之景在20节达到高潮。
【】「你的心必思想那惊吓的事,自问说:“记数目的在哪里呢?平贡银的在哪里呢?数戍楼的在哪里呢?”」
〔暂编注解〕“那惊吓的事”:指亚述人的进侵。
每一个亚述官员都是百姓的“惊吓”:“记数目的”决定进贡的数量;“平贡银的”秤金和银的重量;“数戍楼的”是策划攻城的人。
「记数目的」:负责数点贡银的。
「平贡银」:负责称贡银的重量。
「数戌楼」:负责数点要攻取的犹大据点。
必思想那惊吓的事: 回想在仇敌面前战兢的往昔,深感欣慰。
你的心必思想那惊吓的事。神的子民从他们的敌人手中得救以后,要回顾所经历的可怕场面。过去的考验像是一场梦。这将应验在耶路撒冷从西拿基立的军队手中得救之时,还将应验在基督复临时的圣徒身上。
记数目的在哪里呢?平贡银的在哪里呢?那些清点不幸的受害人所纳贡物的人在哪里呢?那些接收贡物,指挥围城的人在哪里呢?他们都不见了。一切都平安了。同样,在基督复临之时,忠心的人将欢然从那些一直想杀害他们的人手中得救。
18-19从安稳的日子追忆昔日被外敌压逼的情景。
【官员】每个政府都要求各部门克尽其职。在这个未来的异象,当神所属意的王再次统治之际,人民回想过去的「恐怖时光」。有人来记录缴多少税,有人计算要纳多少贡银,并决定需要有多少军人(「数戌楼」 )加入亚述部队(他们需要提供军人 ),所以生命与财富备受压榨。马里文献有一些信件是由省长与国王写给地方官员,指示他们如何执行这些任务。如果征收不到足够的税额、工人、军人,地方官员将受到严厉惩治,所以他们也想当然耳成了压榨人民的「梦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你必不见那强暴的民,就是说话深奥,你不能明白;言语呢喃,你不能懂得的。」
〔暂编注解〕操异邦乡音的外敌不复见于境内。
你必不见: 证明17-24节是对以赛亚的祈祷的未来应允。因以色列在亚述之后遇到强暴之民巴比伦(B.C.586 )及罗马(A.D.70 )。“强暴的民”,指灵性无知的人。
傲慢的亚述侵略军,说着异国的语言,采用残暴的手段,现在都消失了。他们所看到的不是亚述人,而是“王的荣美”(第17节 )。。
【外语】有些征收税金的亚述人可能来自帝国不同的角落,讲亚兰文,但是大部分以色列人只讲希伯来文。他们或许会有些奇怪的口音,更加深被外人管制、犹大受奴役的感受(在巴比伦统治下的相同反应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要看锡安我们守圣节的城,你的眼必见耶路撒冷为安静的居所,为不挪移的帐幕,橛子永不拔出,绳索一根也不折断。」
〔暂编注解〕“圣节”即指定的节期。
百姓定居耶京,国泰民安,常守宗教节期。
你要看锡安。入侵的敌军撤退了。一切危险都消除了。圣城现在平安了。的描写。
我们守圣节。直译是“为我们所指定的节日”。
【】「在那里,耶和华必显威严与我们同在,当作江河宽阔之地;其中必没有荡桨摇橹的船来往,也没有威武的船经过。」
〔暂编注解〕江河宽阔之地。描写应许之地复兴后的富饶和美丽。这是“使神的城欢喜”的“江河”。参以西结的河(结47章 )。
没有荡桨摇橹的船。敌人的船只无法航行,,,。
21-22耶和华神的同在使犹大如江河宽阔之地,外敌不能闯入骚扰;要在他们中间秉公行义,保护他们。
【】「 因为耶和华是审判我们的,耶和华是给我们设律法的,耶和华是我们的王,他必拯救我们。」
〔暂编注解〕弥赛亚统握立法、司法、行政的权力。
【设律法的角色】所有的国王都以「设律法者」自居。例如,早在主前第三千年纪,苏美王拉加什的吾鲁卡金纳,以及新苏美王吾珥南模在皇室碑文里立誓「不将孤儿寡妇交在有势力的人手中」。主前十八世纪,汉摩拉比法典前言也基于相同的心态宣告说,神明已经钦定他「使公义遍布全地」,好使「强者不得压迫弱者」。这些文献措词类似,另外,,形容大卫「向众民秉公行义」,显出古代近东对「公义的王」有相同的认知。然而,国王若是没有尽到这些基本责任,神会介入恢复当有的次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你的缆索松开,不能栽稳桅杆,也不能扬起篷来;那时许多掳来的物被分了,瘸腿的把掠物夺去了。」
〔暂编注解〕以船的沉没比喻亚述国的倾覆。
作者以遇难船来比喻亚述的倾覆;它的破坏是那么彻底,以至“瘸腿的”也能搜掠这个攻击者。
23上与23下是耶京现在与将来的对比:现在耶京好像摇摆不定,不能扬篷航驶的船只,可是将来他要兴起,瓜分从敌人得来的战利品,连不能走路的瘸子也有一份。
本节继续第21节的比喻。敌人像一艘松了缆绳的船,桅杆摇摇欲坠,船帆毫无用处。圣徒凯旋之际就是他们的敌人蒙羞失败之时。通常没有参战的“瘸腿的”人,也成为胜利者,夺取敌人的物品。
【船的隐喻】有一首哀悼一名妇女产难而死的亚述挽歌也有类似的隐喻。里面形容她好像一艘漂流的船,停泊的绳索被割断、摇桨人的座位也破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城内居民必不说:“我病了。”其中居住的百姓,罪孽都赦免了。」
〔暂编注解〕「病」:昔日犹太人认为疾病是神对犯罪者的惩罚。这里的意思是:百姓的罪孽既被赦免,疾病当然消失了。
在更新了的地球上没有身体或心灵的疾病。和,6也同时提到疾病的痊愈和罪孽的赦免。基督是人类身体或心灵疾病的医治者。
【思想问题(第33- 34章 )】
1神既是吞灭的火、烈火、又是行公平公义的神(33:5-)你当如何过活?参15节。
233:22说出耶和华与子民的那三种关系?这些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生活指示
【】
【敬畏神为至宝】「求你每早晨作我们的膀臂,遭难的时候,为我们的拯救。」
这是特别的晨祷,其中的美在乎甜蜜的爱不自私,在开始呼吁神的恩典,借着求神慈爱的膀臂扶持及拯救可以临到别人。于是祷告者转向神,因自己在苦难之中求救恩。求你作他们的膀臂(原文「我们」应作「他们」 ),我们的拯救,你若要神的膀臂成为你的,也要求祂成为别人的膀臂,如果你在艰难之中需要拯救,先求神的膀臂救助你的邻舍。
我们在每早晨都需要这膀臂。这最欢乐的日子必为我们预备,也许有危险与困难。路上原在开头有绿草成茵。但逐渐多石,路也难走,你需要亲爱的膀臂得以依靠,你所求的,不会徒然,随时可帮助你,无论什么你在早祷时不记得,却不可忘记向神求力量,让神有力与温和的膀臂扶持你,妇女啊,如果你失去原所依靠的坚强的膀臂,神让你依靠,这还不够吗?
对那些家人远离的或相近的,这不也是一个很好的祷告吗?天父啊,今日就成为他们的膀臂。如果我的膀臂不强,求你给予他们力量,你与他们同在,比我与他们一起要好得多了,在急难的日子,愿他成为你的拯救,荣耀的主必成为宽广的溪河。
──迈尔《珍贵的片刻》「你以敬畏耶和华为至宝。」
青年敬畏神的希西家王,从一登上王位,就着意于复兴,领全国归向神,洁净圣殿;他使复兴的火,超越了国界,感染了当时已亡国的以色列)。但这些却迎接来可怕的现实:“毁灭人的”亚述大军,进迫犹大国,所过的路上,留下荒凉的伤痕。犹大国差遣使臣,载着财物去进贡求和;亚述收了财物,立了约,却又背约,仍然继续进兵,而且包围了耶路撒冷。在他们看来,立约不过是为了方便,守约是弱者一厢情愿的事。看来这孤立无援的危城,已是朝不保夕。求和的三大臣,当着百姓的面,在城外的敌军元帅前,受了辱骂。他们哭着回来,向王报告毁灭的恫吓。
在人心惶惶之中,先知以赛亚向神呼求:“耶和华啊,求你施恩于我们,我们等候你。求你每早晨作我们的膀臂,遭难的时候为我们的拯救!”如果神为祂的子民作甚么事,现在应该是时候;过了这时候,就再没有机会了。
在这危疑震撼的时候,先知和他的王,仍然等候神。神给希西家的信息,是美好的平安应许: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稳,
有丰盛的救恩,并智能和知识,
你以敬畏耶和华为至宝。敬畏神的人,难免遭遇患难,有时远超过他们应得的分;但他可以倚靠神,在狂风怒浪中间,得到安稳。在人看来,敌人的势力强大无比,无法抵挡。在神看来,他们不过是糠秕,是碎秸,虽然数目多,却是没有实质的,在烈火的神面前,不能站立得住。
不过,当神显出祂大能的时候,锡安的人必然惧怕战兢,知道耶和华神是烈火,知道自己的罪恶,要省察:“我们中间谁能与吞灭的火同住?我们中间谁能与永火同住呢?”神的子民应当除去罪恶污秽,求神鉴察审判我们,赦免我们的罪孽,才可以有神的同在,得神的拯救。
今天我们不论如何虔诚,遵行神的旨意,仍然要遭受仇敌的攻击,受患难,遭试探。但要敬畏神,坚心倚靠祂,不要惧怕丧志。神必然“为等候祂的人行事”。在受试探的时候,神要为我们开一条出路;有时是踏过敌人的背上。──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