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
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
‘他从那条路来,必从那条路回去,必不得来到这城──这是耶和华说的。因我为自己的缘故,又为我仆人大卫的绿故,必保护拯救这城。’
在主前七二二年,攻陷撒玛利亚的王西拿基立五世,与围攻耶路撒冷的那位西拿基立,并不是同一位,由此我们可以再次明白此段经文不是历史,而是预言。其目的是要教导,阐释与启迪,而不是记录古以色列中发生的事。在本章中,亚述王是一个集体的角色,是先知用以象征神在其百姓历史中的介入。第十二描述锡安山与耶路撒冷的苦难过去之后,耶和华将会转而对付‘亚述王自大的心’。这句话可能是指在主前五八六年的浩劫,应该与第四十章作比较。同样亚述在主前六一二年后已经完全被消灭,故此我们不需因这里在历史上模糊不清的问题,而忽略本诗在宗教上与诗学上的地位。‘亚述王’在此及整本以赛亚书中,绝不只包含纯粹历史上的意义。亚述王第二段狂妄的演辞(13-14节 )包含了许多亵渎的字句。以色列人不只一次常因说话而被斥责:‘这货财是我力量我能力得来的’。是另一个例子,另外‘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也被定罪,因为智慧应从神而来;或用另一种说法:‘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疆线与地界的移动亦同样地在许多篇幅中,被斥为对神主权的挑战,正如摩西之歌所述:‘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
耶和华也照样围绕祂的百姓。’
第四段:公然贪赃枉法这是本诗的最后一段,而13~21节社会的混乱与个人专求己利现象,造成寡廉鲜耻的官僚结党风气,他们制定法律是为自己的私利。如果百姓拒绝让神的话来管理,结果就会被不守原则的人治理。
1~2.不义( ʾa ̄wen )基本的意思是「麻烦、不幸」,后来指因拜偶像或犯罪而带来的问题。压榨(和合:奸诈)所译的字是 ʿa ̄ma ̄l ,这个字从来没有「压迫」的意思,而是指「悲痛」(如:;。这个政府每制定一条法律,就让百姓多受一些痛苦。尤其将矛头指向穷乏人和困苦人,目的是要抢夺、侵占,以饱私囊。这些作风与神的原则和心意背道而驰:在出埃及之时,祂乃是与穷人和受欺压的人站在一边;祂眷顾孤儿和寡妇,;,,;参:;但祂的百姓若拒绝祂的话和其中的价值观,祂在忿怒之下,便会将他们交给与祂本性反向的事,就是堕落的人性衍生出来的价值观。 3.纪念(和合:降罚):来自√ pa ̄qaḏ ,「检视,作总评」,尤其是指神作总评的那日子。从远方:,暗指亚述的入侵。现今大权在握的人,到时候既没有前途(向谁逃奔……),也没有退路(留在何处……)。财宝(或「荣耀」):即,不单是现金,也包括个人的地位、尊严……等。 4.这些领袖完全未料到前景将是如此!仆倒是这一行的最后一个字,让人想起的同一个动词。当时「真实世界」的光景是大兴土木、政坛热闹、外援稳妥、民间与宗教名人众多、小市民道德败坏、官府不行公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拒绝神所启示的话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到了后来,这话会「落」(NIV 两处都作 fall)入他们当中,而凡拒绝的人都将仆倒在被杀的人以下。 b. 神的审判 这一段虽然很短,也只述及历史上的一个事件(主前734~710年亚述的入侵),但它所讲论世上历史的性质、天上大君王和地上君王的关系,却是圣经中最具深度的一段话。这一段与的亚述段落前后呼应。这两段都肯定是神在掌管历史,,可是,前者的重点在于亚述入侵的结果,这一段则在言明历史的道理,即历史的事实背后有隐藏的超自然因素,而外表上掀动历史的人物,本身却只是运行者,在一个由神所管理、以公义为准则的道德体系内运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十一节是一首精致的诗,以赛亚舞文弄墨的才华,在此展露无遗。 5.(A1;与15节的 A2 呼应)棍和杖是两个无生命的物体,显示要不是神加给的力量,亚述当时的超级强国根本毫无能力。他不过是神手中的器皿。怒气……恼恨,一个是所感受到的忿怒,一个是表达出来的忿怒,这正是驱策亚述背后的动力。祸哉(和合未译),(这里)最好译为「呵!」,是呼召之声(,而不具定罪之意。 6.(B1)说出神的动机。打发……吩咐继续表明,在亚述入侵的背后,有神以权威主动下令,并且强调,世上万事是由神在掌权、主导、运作,这正是全段的要旨。头一个动词是加强型式,表示上司对下属的指示;第二个动词(直译)「给他一道命令」,即「对他交待任务」。这次使命的背后,有神的道德目的:亵渎( ḥa ̄ne ̄p ̄ ),见;使我恼怒的,正当承受我(所倾倒)的怒气。抢财……夺货:这几个字里有「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的成分,暗示这乃是应验由以赛亚二儿子作代表之神的话(。 7~11.(C1)刻划出亚述的动机。 7.神的意思是要运行道德性的责罚,可是亚述人却是要扩大自己帝国的版图,使其他国家丧失自主权。 8~9.亚述的自信在于它的资源(8节)和成就(9节)。已经有多国臣服,他们的王成了他的臣仆。下面两两相配的城,头一个都比第二个更南边一些。如,从幼发拉底河畔,距巴勒斯坦极远之北方的迦基米施,到迦勒挪;又从其南边五十哩的亚珥拔,到距大马色以北一百哩的哈马;接下来是大马色本身,然后是撒玛利亚;他的军队势如破竹。以赛亚极擅长用这类事件图画来加深印象(参:二十八~三十二章),让人感受到入侵大军如浪涛汹涌,锐不可当;的「泛滥」景观。 10~11.而耶路撒冷又有什么可贵呢?以赛亚用强烈的讽刺语,「无意间听到」亚述王评论撒玛利亚,又评论耶路撒冷,认为后者更加不堪一击,因为他们在拜偶像方面更加技不如人!但是,偶像……雕刻的偶像……雕刻的偶像……偶像这一串平衡的用字,表明了一项事实:他们在亚述人面前的失败,不是因为武器不够精良,而是因为灵里的虚假。偶像( ʾelîlîm ):是的「虚无之神」,毫无价值的不存在之物。 12.(B2)NIV将这一段印成散文,可能是正确的。这里或许可以显示以赛亚在编辑材料时的谨慎态度,无论原来的形式为何,他都会加以调整,以求配合新的状况,表达全面的资讯。B2与B1的对应,便可显明这一点。神用亚述为祂怒气的棍,是有目的的(5节),如今祂则在评估,亚述是否达到了祂的目的,而发现他有所不逮。第7~11节所夸口的力量,完全臣服在那超自然的能力之下。成就:裁缝或织布用语,当缝完的时候,就要把线「剪断」。自大的心……高傲的目光:直译为「自大之心的果子和他眼中高傲的虚荣」。「心」是他内在的情形,「眼」是表明野心、期望、目标(「眼目所瞻」/「定睛所在」)的器官。他所作的符合神的旨意;但至于他为何这样作,则与神旨无关,完全是他个人在追求虚荣。 13~14.(C2)是亚述王对时局的看法。这位王夸赞自己的能力(13ab节)、成就(13cde节)、锐不可当的武力(14节),他改变结构(地界)、枉顾权益(抢夺他们的财宝)、废掉君王(使坐宝座的降为卑)。能力( ko ̄aḥ )不是「资源」,而是「才能」。手是行动的器官;智慧是它背后的组织心思。这一切加起来,便等于声明,「全是我自己作成的」。聪明( bîn )能看出一件事的核心问题。勇士( ʾabbîr )在曾用来指神,这里必然是自拟为神:「像神一样,我征服君王」易如拾鸟蛋! 综述以上几节:神要对付耶路撒冷,祂选择用亚述王来作成这工。这件工作一丝不苟的完成了,正像裁缝剪断最后一根线一样。可是,全能真神与运行者的相同处只到此为止。神的目的乃是神圣的,要表明祂在道德上的忿怒祂的怒气与恼恨是针对百姓的拜偶像(5~6节);亚述人的目的却是有罪的:要显明自己的军事力量无人能敌、要以不道德的权利来管理世界、要放任虚荣、自夸与自恃。这件事的行为是公义的,但作法却大大违背道德。 15.(A2)棍……杖为与第5节相同的两种工具,顺序也相同,形成了完美的括弧;而此处的资讯更用另外两个不具生命力的东西来强化:斧……锯。这一节亦对应王所提到的「手和心」(13节)。就人与工具的关系而言,何者是组织的心思(15a节)?何者是手的能力(15b节)?举起自己……自夸(和合:向……自夸),分别与12节的自大……高傲的心相关。王不过是个空壳子!若不是上头赐给他的,他就完全没有能力(从。在中,以赛亚用马与骑马者的隐喻,提出他对历史的看法,以及对世上权势与神的权柄之关系的洞察。在那个比喻中,一切蛮横的力量都属马所有,但所有的方向、控制,与管理,却都在骑士手中。两者从事的事相同,但是功能却大相径庭。地上的权势在政策、重点、行动等上发威;但那位属神的骑士却定出神圣的目标、完成神圣的审判、施行神圣的报应。 c. 相信而顺服的余民 正如,神公义的审判之中,亦有保守的工作,因为神绝不弃绝祂的子民,也不容他们全然灭尽无论时局对他们多么不利。以赛亚书中,不但经常藉内容表达资讯,也藉结构来表明。在16~19节(a1),神对亚述的审判,使得这一度强大的国家只残存一些影儿,但是以色列遭审判之后,却会有一批真正相信的余民存留(20~23节;b1);如此,锡安的百姓可以透过神得着保障(24~26节;b2),但亚述却只有毁灭;a2)。两个b段落是由a段落包住,正如小小的以色列被仇敌四面包围。罪不会永远不受责罚,世界也无法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一整段极其活泼,每一个小段中都有一个生动的比喻:16至18节以让人虚弱的病作括弧,指亚述的衰微无法恢复;数不尽的沙减少成寥寥无几的余民(22节),表达出以色列可怕又可悲的失败,因他们藐视神的应许;历史上基甸(26ab节;士六~九)和出埃及(26cd节;出十四)的事件,分别说明了神能为一小群和一大群无助之人施展能力;森林的伐倒(33~34节)则描绘神胜过亚述的一幕。 16~19.宣告了对亚述的审判。生病(16b、18c节)和火(16c~17节)的比喻,分别讲到亚述倾倒时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既像绝症的逐渐发展,又像火烧般毫不留情。 16.因此:根据5~15节所启示世上历史的本质,这里提出了结论。历史的运转背后皆是神的作为。祂为了神圣的目的而让亚述兴起(5~6节);如今,在祂神圣的审判之下,主万军之上主「那全权者( ʾaḏo ̄na ̄y ),无所不能的(万军之)雅巍」命定它的衰微(疾病;和合:变为瘦弱)和灭亡(火)。 17.。正进军耶路撒冷的亚述,乃是往火窟里直奔!以色列在审判之下(6节),但它的光并没有灭掉;百姓触犯了圣洁的神,但祂仍是他们的圣者,永远站在他们这边。一日:见。 18~19.树林,非人手所栽植;肥田,由人耕作经营,这个对比表达了完整性。树是另一个比喻(参33~34节)。亚述在锡安溃败之后,便逐渐势微人口变成极其稀少,连孩童都能数算! 20~23.是对以色列的审判。虽然神站出来维护祂的百姓(17节),可是祂乃是以色列的圣者(17、20节)。为他们而点起的火,也在他们里面焚烧。他们无法逃避祂察验人心的审判(参:。 20.信靠对象的反比:以色列仰杖亚兰与以法莲的同盟,来抵抗亚述的威胁(见以下;导论:第一个危机:不信的王,书版19~21页),但是他们所信赖的亚兰,在前一个世纪中却是全国的主要仇敌(如;~25,,一再出兵攻击他们。但到那日,他们会丢弃这种愚昧,而真正倚靠上主。以赛亚的亲身经历让他明白,神的圣洁会审判人,也会赦免人,使人与祂和好。他看见,这件事将扩及全国。倚靠:「靠着」,是「相信」的绝妙同义词。 21~23.所提到的施亚雅述主题,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余民蒙保守是必然的(21节);另一方面,「得救的少数」与神原来所应许无法计算的人数,形成了可悲的对比(22节)。不过,NIV 所译的22节,并不是惟一可能的解释。第一,惟有是诠释性的添加,假定此处讲到余民(和合:剩下的),带有威胁意味。第二,虽的译法,并非介系词 kîʾim 最明显的意思。这个字通常是强烈的反义语,「但是(与你们所想的正反向)」。21节的余民这个字本身似乎暗示数目很小,「但是,反向的」,你的百姓将多如海沙:这便是要归回的余民。换言之,神会持守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将它实现。由此观之,灭绝(及23节对应的字)可以译为「完成」,即:神必不爽约,必将让祂的应许达到预定的结果。不过,NIV 的译法最能保持这一段的旨趣(除了应当在23节之前恢复「因为」一词之外〔和合本有此词〕)。那位圣者将实现祂的应许,可是要按祂的圣洁来运行。所以,因着罪而来的毁灭不能取消,而这事将临到全地(23节)。 全能的神(21节)显然指神自己,有人建议将它减化为「像神的英雄」,实无必要,因为前面已经出现过这词(见。这里是指「一位擅于作战的超越之神( ʾe ̄l )」(正如的神,又如以赛亚在b~20所见的那位),与上下文十分相配,因祂的百姓正受征服者的屈辱。 在24~34中,以赛亚以耶路撒冷为焦点,讲论它如何应对亚述的威胁。他按着顺序探讨这个题目:24~26节,面对严重的威胁,锡安仍旧有保障;27~34节,入侵之亚述的灭亡。不过,这里并没有忘记北国以色列。以赛亚在21~22节向以色列提出神应许的保证,方法是先向他们显示,整个国家将面对几乎亡国的危机,似乎神的应许将随之消失,永不实现;但在锡安,亚述将受到致命的打击。不过,如果犹大因亚兰和以法莲的威胁而感到恐慌,当他们看见亚述人「冲入犹大,涨溢泛滥」,又会如何震栗!因此,24~26节显示,神将为他们除去这个重担,不过,他们先要受征服者的屈辱(28~31节),甚至锡安城本身都必须经过兵临城下的大难(32节)。请注意,本段与5~15节的用字互相应和:棍与杖(24节,5、15节)、怒气与忿恨(25、5节),及斧(34、15节)。前面用来描述神和亚述站在同一边的字,现在巧妙地转过来,表达反向的观点,因那位掌管历史的主将报应入侵者的恶行。第24~26节亦肯定了锡安的安全。对北边的以色列而言,盼望延缓来到。审判全地的主必要施行公义,但祂的逻辑常使我们大惑不解,这里便是一个极佳的例子。主前七二二年,撒玛利亚陷落于亚述之手,此后以色列不复存在,但是犹大,尽管亚哈斯的不信成为转捩点,却仍能逃过亚述的屠杀。 24.这就是此处满有力量的所以让人吃惊的原因。根据22~23节所讲的毁灭,我们必会结论道,犹大亦将倾倒。可是神的「所以」却和我们的不同,按祂的逻辑,犹大会受苦,但不致消灭,尽管仇敌的能力已经证实可以毁掉以色列。这里提出三个理由作保证,足以支持不要怕的命令。第一,神的本性。祂是主( ʾaḏo ̄na ̄y ),全权者;是上主(雅巍,带领百姓出埃及、击败敌人的那位神);是全能的(「万军之」;见,所有的能力与潜能都在神里面。第二,他们与祂的关系。他们仍是我的百姓,仍是住在锡安的,属于大卫之约,连同其应许。后一个成分乃是强调语:在锡安就足以构成理由了;住在锡安则更加以强化。神在他们这边(我的),祂的应许依旧算数。第三,他们可以从历史得到安慰。亚述的强盛只不过像从前的埃及一样还记得神是怎么对付埃及吧! 25.这一节应该以「因为」起头,内容为进一步说明「不要怕」的命令是根据什么理由。问题不在于亚述的不悦,而在于我的忿恨……怒气(见。k忿恨的感觉正强烈;而祂发作的怒气会将让亚述灭亡这一切都即将(和合:还有一点点时候)发生。真正的信心期待神随时会工作。 26.两则历史事件能证实25节之资讯的两方面。基甸的故事让人想起神如何毁灭祂百姓的仇敌;举起祂的杖,让人想起祂如何拯救祂的百姓。鞭在以赛亚书只出现于,是讲亚述为犹大的「鞭」。而拿鞭的人却毁于鞭下,何等的讽刺! 27~34.负轭的牲畜(犹大,27节)和倾倒之树林(亚述,33~34节)的对比,构成一个括弧,中间是自信满满的入侵者得胜的进展,直朝目标(耶路撒冷,28~32节)而去。除掉轭(27节)之后,犹大便得到自由;树林倾倒(33~34节)之后,亚述便毁灭了。 27.重担意指「不得不作的事」,轭意指「在命令之下」;这两者都得脱,便达到全然的自由。因你长得如此肥壮是对难解之原文「因为油」的说明,(假定)这个词是指这个意思,因为这头牲畜已经过重,不宜负轭工作,故解除的劳动。这样解释犹大得着释放、亚述放弃管理,似乎很奇怪。「油」代表天生的富足或力量。如果它是指犹大天生的秘密能力,便可以指大卫的应许(24节,。亚述的「肥壮人」(16节;NIV:sturdy warriors),直译为「肥胖、勇猛、有力的人」,用的是一个相关字。然而,他们要消瘦下去,而犹大却会持续享有「肥脂和油」。50 28~32.以赛亚假想亚述军队进攻的路线。这几节当然可能是对未来的预测,先知首先从亚叶讲起,那里可能是艾城,距耶路撒冷以北五十哩;接下来往南到米矶仑,可能是一个地区,而不是的地名(那地方在密抹以南),是在密抹的隘口(29节)下面300尺,而他们决定不停下来,直接前往迦巴,即另尺高的地方。到这里,敌军便进入了犹大。耶路撒冷不过在六哩以外,而拉玛和基比亚(29节)的军事重镇无力抵挡他们的进展。亚拿突在北边五哩处,迦琳和莱煞是邻近的城,这些城都沦陷(30节),而地点不明的玛得米那和基柄(31节)也失守,亚述人来到挪伯(32节)不确定是否在一哩之外此时耶路撒冷本身便受到威胁。 动词来到……经过(28节)是过去式,可能代表从前线传到总部的报告。安放辎重:更好的译法为「检查武器」,即预备作最后的攻击。以类似说话的方式译为我们要扎营(29节;和合:住宿),使文句显得更生动,也刻划出敌人自信的神情。 要高声呼喊(30节),直译是「放开嗓门大喊」;女儿(和合:居民)……穷人(意为「受苦者」;和合:困苦的)这些字堆在一起,让人体会到即入侵的亚述军队毫无怜悯,而男人打仗的时候,女人总是受苦最深的人。 33~34.这两节有可能原本是弥赛亚王之诗的开头,讲到神将如何为耶西之枝作各样的准备,让他能出生、成长;而当然,在此它仍具备这种功能:因为这里既用树林为题描述未来的王,为他的到来作预备,就要先清场。可是以赛亚在这里主要将这段与前面的内容相连,正如前面的大纲所示。树的砍倒,是指亚述就在锡安的城门前被摧毁,事实便是如此。一棵大树的倾倒,总是十分戏剧化;从前面五节亚述人勇猛无敌的姿态来看,这棵树的倾倒更有看头!亚述曾是神手中的「斧」,现在则感受到斧(和合:铁器)的威力(。的历史观并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严肃的实况,因为在大能者面前,直译只是「被一位大能者」。神自己成了运行者。直到三十六、三十七章,以赛亚才将整个事件本身作了叙述。〔暂编注解〕这里所斥责的罪行,以色列和犹大都有犯。和5:23责备了犹大的这一罪行。这种罪行就是亏待贫乏的人,寡妇孤儿,不幸和被压迫的人。人们只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那个时代的弱点就是正在吞噬国家生命的自私和贪婪。
1-4以法莲不义的首领对百姓尽行强暴,在神降罚的日子必无法躲避灾祸。
1~4当施怜悯的原因。圣经明确警告有自养能力却懒惰而致贫穷的人,但每个国民都被赋予社会保障义务,照看没有生活能力、需他人帮助的人,,,。如同以色列不义的法官在亚述的暴行面前羞辱地死去,滥用职权搜刮弱者之辈,,必在强大的神面前得不到丝毫怜悯。
1~5有的解经家认为此五节所讲为“七祸”之第一祸,其他六祸见。6节开始讲亚述将进攻以色列及神对亚述的刑罚。
【古代近东的恶法】此处非指设立法治体系,而是就某些议题发出命令或规定。在以赛亚时代的政治情势,最需要处理的就是征收进贡的税捐。一般是征收特别税捐,但是某些阶层的人或是宗教地位神圣的城市则得以豁免。当时其他需要处理的问题,可能有解放负债为奴的人,以及分配没收的财产。通常王位继承人会批评前任国王的法律不公平。《吾鲁因宁金纳王的改革》(The Reform Text ofUruinimgina )就指出他废止了前一朝代的恶法。吾珥南模王声称他没有「强行圣旨」,反倒消弭了暴力与渴求公义的呼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为要屈枉穷乏人,夺去我民中困苦人的理,以寡妇当作掳物,以孤儿当作掠物。」
【孤儿与寡妇】根据吾珥南模法典与汉摩拉比法典的前言,国王很明显的任务就是要作「明君」,保护穷人、孤儿、寡妇的权益。在埃及作品《善辩之农夫的故事》里,原告称法官为「孤儿之父、寡妇之夫」。个人条例(见于中亚述的法律 )保障寡妇再婚的权利,而且丈夫若是服刑或疑已死亡,就要供养她的生活。弱势群体在古代近东地区是受到这样的保障。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到降罚的日子,有灾祸从远方临到。那时,你们怎样行呢?你们向谁逃奔求救呢?你们的荣耀(或作“财宝” )存留何处呢?」
〔暂编注解〕「有灾祸...... 临到」:显然指亚述从远方杀到一事。
神没有直接对压迫穷人的人宣布惩罚,而是用提这个问题,叫他们自己宣布自己的惩罚。这些不公正的法官们完全知道什么是公义和公正,却明知故犯。在神追讨的日子里,他们是无法逃脱的。以赛亚曾指出,到了耶和华的日子,恶人将藏到山岩洞穴里躲避神的荣光,那时“耶和华兴起使地大震动”。
【】「他们只得屈身在被掳的人以下,仆倒在被杀的人以下。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暂编注解〕本节前半句含义不明。但大意是指第1-3节中不公正的法官,在耶和华追讨的日子里将沦为囚虏,在宇宙的审判者面前恐惧屈膝。他们将遭到同样的厄运,就是列在被杀的人中间。
【】「亚述是我怒气的棍,手中拿我恼恨的杖。」
〔暂编注解〕神在忿怒中兴起亚述来责打以色列和犹大。
在列举了自称为祂子民者所要接受惩罚的罪行之后,神宣布了惩罚他们的方式。神已经下了判决。亚述将成为执行判决的手段。把亚述比作外赁的剃头刀。
5~6曾作神工具的亚述被毁灭。10:5-34预言亚述是神审判骄傲悖逆百姓以色列的工具,却因骄傲被神离弃。父母会杖打儿女,但其心所系是儿女而不是杖。以赛亚预言神对亚述的审判,也论到以色列余民将会重新归向耶和华,信靠耶和华(20节 )。11:1-16预言耶西的本必发一条——弥赛亚耶稣,成为悔改皈依的余民之王。对亚述与以色列余民宣告审判与拯救的信息,在属灵上以及历史上与我们有深切的关联。在12章以赛亚呼召蒙神拯救者应当满怀喜乐地颂赞神,仿佛新约罗马书第8章在烦恼之后,终于以喜乐的心歌颂神的救恩。若将以色列的民族历史与圣徒的人生相比,圣徒会因过错受到神的责备,但神决不会离弃他,会给他们开救恩之路。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悔改归向神,重新过赞美神的生活。
5~6在米所波大米的诸民族中,亚述人最为好战,生性残酷。神使用了亚述作“刑杖”来刑罚骄傲的以色列和犹大之后,神也要用其他方法,来刑罚高傲的亚述。亚述后亡于巴比伦。
5-15 亚述的自夸。
5~19虽然亚述骄傲自负,但她是神用来惩罚犹大的工具;后来她也要受到神的审判。被称为“以色列的光”(17节 )的神,将要毁灭亚述(在主前612年尼尼微城沦陷和主前605年迦基米施之战期间 );它的毁灭是那么彻底,以至“孩子”也能轻易地数算出剩下之领袖的数目(19节 )。
10:5-34心高气傲的亚述必降为卑:亚述只是神责打以色列和犹大的工具,但他却以为自己大有能力,高于其他邦国,更认为以色列和犹大的神只是偶像而已。因此,神要击打亚述,显明是主、是神。先知这篇信息鼓励犹大毋须惧怕强大的亚述。
【】「我要打发他攻击亵渎的国民,吩咐他攻击我所恼怒的百姓,抢财为掳物,夺货为掠物,将他们践踏,像街上的泥土一样。」
〔暂编注解〕「亵渎的国民」:原文为单数,可能是以色列和犹大的统称。
亵渎的国民: 希伯来语意指“无视神的国家”或“堕落的国家”,指整个以色列(10节 )。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围攻撒玛利亚,占领以色列之时(B.C.722 ),犹大也陷入拜偶像等罪中。B.C.701,除耶路撒冷外,整个犹大被亚述王西拿基立占领。因此惹动神的怒气,遭到亚述入侵的亵渎的国民应指全以色列。
亵渎的国民。就是犹大,因为那时撒玛利亚已经被征服了(第11节 )。
抢财……夺货。参以赛亚儿子的名字玛黑珥-色拉勒-哈斯-罢斯,意为“掳掠速临,抢夺快到”。神已经委托亚述执行对以色列,大马士革和犹大的惩罚。
【】「然而他不是这样的意思,他心也不这样打算。他心里倒想毁灭、剪除不少的国。」
〔暂编注解〕他不是……这样打算: 比较7节与15节,可以清楚地看到亚述的骄傲与愚蠢。这与众先知及新约使徒的谦卑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表明自己不过是器皿,愿意舍弃自己高举神。结果降卑的反而得到高升,自高的亚述则受到无情的践踏。
这里很有意思地说明了耶和华对待各国的方式。当某些国家需要惩罚的时候,神用亚述作祂的刑杖。但亚述并不知道自己被用作神手中的工具。就亚述的领袖而言,他们的策略完全取决于他们自私的利益。换一句话说,不是神的圣灵,而是恶者的灵影响亚述去攻击以色列和犹大。那为什么说亚述是神手中工具呢?因为神保护的手从祂宣布要惩罚的国家撤回,允许亚述实施她自私罪恶的意愿。神就是这样在这个悖逆祂的世界里实施祂崇高的旨意。人和魔鬼的意愿受到控制反而实行了神的旨意,22:8,。
【】「他说:“我的臣仆岂不都是王吗?」
〔暂编注解〕「我的臣仆...... 王吗」:列国的王是亚述国的臣仆;换句话说,亚述王是万王之王。
亚述国王的势力和荣耀不亚于其他国家的国王。亚述人以此为自豪。他们非常强大和威严。周围国家的君王在他们面前不屑一提。亚述的统治者喜欢列出向他们纳贡致敬的藩王长长的名单。
【】「迦勒挪岂不像迦基米施吗?哈马岂不像亚珥拔吗?撒玛利亚岂不像大马士革吗?」
〔暂编注解〕迦勒挪在叙利亚北部,迦基米施为幼发拉底河上大城,哈马为奥兰特河上大城,亚珥拔在北叙利亚,均为亚述在主前738至717年间夺得的土地。北国首都撒玛利亚,叙利亚首邑大马色在亚述人眼中,和其他城市没有分别,可以囊括而去。
「迦勒挪」、「迦基米施」、「哈马」、「亚珥拔」、「大马色」:这些城市先后被亚述征服。先知按地理位置记下城市的名称,从幼发拉底河起,向南伸展至北国的撒玛利亚,使犹大听众感到亚述军逐渐逼近。
迦勒挪岂不像迦基米施吗?迦勒挪(Calno]或Calneh ),亚述语是Kullani(库拉尼 ),是公元前738年被亚述占领的。迦基米施的国王皮西利斯(Pisiris )曾于公元前743年在亚珥拔向提革拉-毗列色纳贡。迦基米施在幼发拉底河的拐弯处,耶路撒冷以北约615公里。库拉尼在迦基米施以西约75公里。
哈马岂不像亚珥拔吗?哈马的十九个地区在公元前743年或其后不久落入亚述人手中。在公元前743年、742年、741年和740年亚述人发动的战役中,亚珥拔起了重要的作用。亚珥拔离库拉尼只有几公里。哈马位于奥龙特斯河边,在大马士革东北约190公里处。大马士革在撒玛利亚东北约160公里处。
撒玛利亚岂不像大马士革吗?提革拉-毗列色于公元前733年和732年对大马士革发起攻击,于公元前727年再次发动进攻。撒玛利亚在公元前723或722年被撒缦以色五世包围和攻占,市民被掳到亚述。但以色列王国北部和东部的大部份地区在公元前732之前就已被提革拉-毗列色所占领。几年以后撒玛利亚才被亚述所征服。
【城市名单】头两座城市代表叙利亚北部,南方城市(迦勒挪 )也被算为北部的城市(迦基米施 )。第二组代表叙利亚中部,南方城市(哈马 )被算为北方城市(亚珥拔 )。第三组代表叙利亚南方与巴勒斯坦,南方城市(撒玛利亚 )被算为北方城市(大马色 )。这样的排列是地理上、而非时间上的顺序,在第11节以耶路撒冷与撒玛利亚的对比,营造出北─南的顺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迦勒挪】
又称为「迦勒聂」,或是亚述文的「库拉尼」(Kullani ),主前七三八年为亚述据为己有。该城正确地点尚未找到,不过位居亚珥拔近邻,在亚述文称之为「恩旗」(Unqi )的区域。提革拉毘列色认为攻占此城是一大胜利,特别在迦勒挪年表上用浮雕刻画了该城的神像被掳走,而国王屈身臣服,让提革拉毘列色的脚踏在自己的颈上。库拉尼是七三八年战役的主要目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迦基米施】
迦基米施很可能也属于主前七三四年撒珥杜瑞(Sarduri )治下的乌拉尔图发起的抵抗亚述的联盟之一。不过迦基米施在主前七三八年的联盟中并没有积极反对提革拉毘列色,其统治者皮西理(Pisiri )反而名列进贡行列,七一七年才被亚述纳入版图。该城座落于幼发拉底河西岸,为当今土耳其境内,在亚珥拔东北五十哩之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哈马】
在主前七四○年亚珥拔与联盟崩盘,另一联盟兴起,包含了不少叙利亚南方的城市。哈马就是其中一份子,在主前七三八年联盟被提革拉毘列色打散后,向亚述进贡。哈马(Hamath 现今称为 Hama 离阿勒坡以南一百哩 大马士革以北一百三十哩 )位于奥朗底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珥拔】
亚珥拔是现今的利法遗址,在叙利亚北方、阿勒坡以北二十哩,是西境首先挺身而出抵抗提革拉毘列色的城市,并且尝到后果。主前七四三年亚珥拔的国王玛蒂勒与乌拉尔图的撒尔杜瑞,以及他的盟邦连手将亚述阻挡于北叙利亚以外。提革拉毘列色于主前七四三年打散联盟,但是又花了三年的时间,到七四○年才使亚珥拔称臣,纳入版图。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玛利亚与大马色】
提革拉毘列色在主前七三三至七三二年间南征北讨,自然也将这两座城攻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我手已经够到有偶像的国,这些国雕刻的偶像过于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的偶像。」
〔暂编注解〕亚述攻占了第9节所列的重要城市。那里的神无力保护她们抵抗亚述人的势力。亚述认为自己的神超过其他的神,因她征服了那么大的区域。亚述国王和其他所有的古代民族都认为,一个神的能力是用所崇拜之国家的力量来衡量的。所以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的神被视为不及许多亚述所征服之国家的神。
10~11与8、9节相仿,亚述骄傲地认为:占领过诸多拜偶像的强国,区区以色列有何困难。亚述耳闻耶和华的名字,却视他为偶像之一,并未认识到他是独一真神。
【更优越的神像】这段言词并没有区分以色列与犹大,以及西境城市的宗教习俗有何差别。这一节也没有使用形容词,只有在语意间表达出来:列邦的偶像胜过耶路撒冷与撒玛利亚的偶像。如果新国际本的翻译正确,此处比较的是前者的偶像制作与衣物是多么繁复华丽。新美国标准本则取「过于」,表示列国的偶像法力更威猛。第三个可能是指其他城市的偶像数目更多(参现中、新译 )。征服一座城最光荣的时刻,就是拿下该城的神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怎样待撒玛利亚和其中的偶像,岂不照样待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偶像吗?”」
〔暂编注解〕亚述人认为其他国家的神与他们自己的神是相似的。在他们看来,耶路撒冷的神和其他任何城市的神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既然撒玛利亚的神救不了该城,耶路撒冷的神也无法救她脱离亚述人的势力。
【以色列的偶像】以色列的宗教信仰,理想上来说是没有任何具体的偶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以赛亚与其他被掳前众先知痛责百姓拜偶像。有关亚哈斯设立偶像,请参:。不过这段经文的叙述并没有大家预期的考古左证。找不到王国时期的偶像,很可能是由于希西家或约西亚这些改革家大力摧毁,或是亚述与巴比伦王掠夺的结果。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主在锡安山和耶路撒冷成就他一切工作的时候,主说:“我必罚亚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荣耀。”」
〔暂编注解〕“罚亚述”:亚述首都尼尼微城沦陷于主前612年。亚述国亡。
除非神高举人,人不能自己升高,也不该想高举自己。然而,世上很多人像亚述王,陶醉于自己微能所带来的骄傲。这不是单纯的缺乏德行,乃是无视造物之神。
祂一切工作。神有一件工作需要完成,那就是惩罚锡安和耶路撒冷。神要用亚述作为工具来执行这个任务。但任务完成以后,神会反过来惩罚亚述的傲慢。
必罚。这里从第三人称转到第一个人称,可能是为了强调。
【】「因为他说:“我所成就的事,是靠我手的能力和我的智慧,我本有聪明。我挪移列国的地界,抢夺他们所积蓄的财宝,并且我像勇士,使坐宝座的降为卑。」
〔暂编注解〕我手。。本节所分析亚述的策略,证明神惩罚亚述的合理性。咋一看来,神利用亚述做祂想要做的事,然后又因此而惩罚她,似乎有失公允,9:16)。所以在这里说明了理由。亚述只想到自己,并没有想到神。她只关心劫掠和征服。在制服了耶路撒冷以后,她视自己和她的神超过耶路撒冷和她的神。
她所不知道的是,她在实行自己计划的时候,乃是为耶和华所用成就祂的旨意。如果没有神的许可,她对于犹大或其他任何国家都是无能为力的。亚述需要知道有一位天上的神关注着善和恶的问题。所有犯罪的人都要受到祂正义的惩罚,包括那些自称敬拜祂的人。亚述在神面前是有罪的,因为她残忍地征服了东方各国。她对人和神所犯下的罪行,她的骄傲自大和顽梗悖逆,需要受到惩罚,所以神要惩罚她。关于神对待各国的原则,见注释。
列国的地界。亚述要消除这些国界,就采用了大规模移民的政策,以防止将来的叛乱。根据亚述的这项政策,以色列民被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和玛代各地,来自巴比伦,以拦和其他遥远民族的百姓被安置在撒玛利亚各城,。
抢夺他们所积蓄的财宝。见第14节注释。亚述以自己的掠夺和残忍为骄傲。亚述王室的碑文吹嘘他们的劫掠和杀戮,详细地列出了掠走的金银,牛羊和财物,钉在木桩上,堆积在城墙外尸体的数量,以及山丘和平原上血流成河的景况。神了解他们所吹嘘的一切罪孽,说明为什么亚述需要受到惩罚。
像勇士。直译是“像暴君”。该词还译为“公牛”,,以其力量的特性来指特别有力的动物。亚述不断地吹嘘自己制服地上其他强国的能力。
13~14亚述王以武力合并周边的弱小国家,扩张领土。他们的成功在于施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即使如此,也因神的允许。亚述与埃及、亚玛力、巴比伦皆被用作工具,坚定以色列百姓的信仰,17:8-16,。
13~14亚述的王是多么骄傲和自负(包含九个第一身的代名词! )
【王室铭文的内容】以赛亚加诸于亚述王口中的狂妄话绝不夸张。这些王室铭文极尽吹嘘之能事,并且都加诸于王。提革拉毘列色自称是神所爱的,是众百姓的光,是全人类的牧者;使众多君王臣服、摧毁城市、命令进贡;敌军于他只不过是些幽魂。在他之前的亚述纳瑟帕更是喜欢多加头衔,常常列出二十几个。其中有凶猛的龙、奇妙的牧者、圣洁的生命、天下无敌、无惧战场、践踏敌人的铁面英雄,也是无人能挡的狂澜,借着他的优势战争,从东到西的勇猛残忍君主都归于一个权威下(摘录自 Grayson 所著 《亚述王室铭文选》﹝ Assyrian Royal Inscriptions ﹞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的手够到列国的财宝,好像人够到鸟窝;我也得了全地,好像人拾起所弃的雀蛋。没有动翅膀的,没有张嘴的,也没有鸣叫的。”」
〔暂编注解〕「没有动翅膀的 ...... 鸣叫的」:意指雀蛋无力反抗。
好像人构到鸟窝。见第13节注释。各国众多的财宝都被亚述当作战利品带走。亚述国王曾用与本文十分相似的语言吹嘘自己夺取了近远各国的财宝,用车运走。例如在著名的亚述巴尼拔藏书室里,很大一部份就是记录亚述在征战期间所掠夺的财物。
没有动翅膀。亚述军队所到之处,尽留下死亡和荒芜。亚述的国王曾描述他们攻占美丽的地区,离开时已无人居住,一片荒凉。以赛亚真确而形象的描述了亚述国王傲慢的吹嘘。
【】「斧岂可向用斧砍木的自夸呢?锯岂可向用锯的自大呢?好比棍抡起那举棍的,好比杖举起那非木的人。」
〔暂编注解〕工具不能向使用工具者自夸,同样,亚述只不过是神手中的工具,不应自夸。
以赛亚用斧、锯、棍、杖等较为粗大的工具比喻只有蛮力却不认识耶和华智能之徒的愚昧。在神看来,人在历史中自夸是何等可笑的举动。
斧,岂可?亚述只是神手中的工具,但她却自夸比神更伟大。亚述的国王不认识坐在宇宙的宝座上引导地上局势、并按自己的旨意废王立王的耶和华。地上的帝王如果没有神的许可将一事无成。没有任何国家能抗拒神的旨意而长期存在。和地上所有其他的国家一样,亚述在神面前只不过“像水桶中的一滴”,“如天平上的微尘”。亚述需要了解神“向万国所伸出的手”。祂的手是人所无法转回的。
棍抡起。直译是“使它为大” 。
那举棍的。指神。
【】「因此,主万军之耶和华必使亚述王的肥壮人变为瘦弱,在他的荣华之下必有火着起,如同焚烧一样。」
〔暂编注解〕肥壮人。关于“肥壮”的寓意,见;注释。把该词译为“强壮”,显然指“勇士”,不一定是“肥胖”,而是指壮实和精力充沛的人。本节的“肥壮人”指壮实的亚述官长,可能还包括亚述军队。神将把手放在他们身上,使他们变得瘦弱和憔悴。换一句话说,亚述的力量将会消失。
火。神将使他们的富丽堂皇的宫殿起火,变成一堆冒烟的废墟。以赛亚发出这个预言的一个世纪以后,亚述帝国被摧毁,尼尼微成为废墟。亚述,迦拉和迦拉和杜尔舍鲁金被埋在沙漠底下。
16-19在神审判之下,亚述必如大火劫后的田野,羸弱不堪。
【消瘦的病】(新译本 )新国际本的「健壮军人」(和合本「肥壮人」 )译法,没什么可以令人同意的根据。该字从来没有指军人,而是有丰盛或奢华的意思;在用于疆界。所以,此处较可取的解释是神要把亚述最丰饶的地区变为贫瘠之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审判亚述】
亚述王虽然自许为众民之光,雅巍──以色列的光──将要盖过亚述王的光芒。亚述王炫耀自己是如何摧毁田地与果园,并焚烧城市;如今,他们也将遭到同样的下场。此处若是指军队(见下一注释 ),这些国王引以为傲的大军因着疾病而形销骨瘦(传染病是军营里常见的威胁 )。主前七○一年,亚述军队在耶路撒冷城外没有耗力过度,却遭逢巨变(「消瘦的病」 新译、NIV 。但是再过了八十年,玛代与巴比伦征服了亚设与尼尼微,亚述才被推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色列的光必如火,他的圣者必如火焰。在一日之间,将亚述王的荆棘和蒺藜焚烧净尽,」
〔暂编注解〕「以色列的光」、「他的圣者」:指神。
以色列的光。对于罪恶和罪人来说,神的荣耀就是烈火,,9:3,,。这位圣者的光对于赎民来说,是荣耀和喜乐,但它是烧烬荆棘和蒺藜的火焰。以赛亚喜欢用“荆棘和蒺藜”来比喻罪的破坏性的工作。以西结也用这个比喻指恶人。保罗说到荆棘和蒺藜是罪恶被诅咒的果子,“结局就是焚烧”。
在一日之间。指毁灭突然临到亚述人。以赛亚在这里展望西拿基立的185,000军兵在一夜之间被消灭的场面。
17~19恶人的结局。亚述因撒缦以色、西拿基立、以撒哈顿、亚斯那巴等君王的势力,当时在近东地区拥有最大的版图。不过只是短暂的辉煌(B.C.8C-7C ),亚述在亚斯那巴王去世(B.C.626 )后开始衰败,首都尼尼微在B.C.612被巴比伦王拿布波拉撒占领。从此亚述帝国在地球上消踪匿迹。以赛亚用两种比喻说明恶人的结局:①恶人必像树林一样被火吞噬(9:18-19);②恶人像患者一样日趋衰残。恶人在不知不觉间一步步走向毁灭,但在神施行审判的那日,必倾刻灭绝。
【】「又将他树林和肥田的荣耀全然烧尽,好像拿军旗的昏过去一样。」
〔暂编注解〕「好像拿军旗的昏过去」:意思不易确定,或译作「好像患病的人精力耗尽」。
他树木和肥田的荣耀。今天的亚述强大又体面,但到了明天就会消失,就像一片辽阔美丽的森林被火烧烬一样。在圣经中,邪恶的个人和国家常被比作将被剥夺骄傲和美丽的高大树木,,。
拿军旗的(noses )。是动词nasas(“蹒跚” )的分词形式,直译是“蹒跚者”。有人认为指“病人”。七十士译本为“逃跑的人”,武加大译本也是这样。亚述人向四面八方进军,势不可挡。先知却预见到亚述患病倒下的时候。她将会“蹒跚”而昏过去。Nasas 的这种译法更适合于第16-19节的内容,特别是第18节的前面部份。
【】「他林中剩下的树必稀少,就是孩子也能写其数。」
〔暂编注解〕剩下的树。代表人(见第18节注释 )。这里可能指西拿基立在耶路撒冷城门口的损兵折将后,他和剩下的远征军撤回了亚述,。在“森林”被“火”烧尽以后,剩下的树很少,连小孩也能数过来。
【】「到那日,以色列所剩下的和雅各家所逃脱的,不再倚靠那击打他们的,却要诚实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
〔暂编注解〕「倚靠那击打他们的」:指百姓常常倚靠那些压逼他们的外邦势力,亚哈斯王倚靠亚述便是一例。
以色列所剩下的。先知注意到少数亚述人逃脱落在他们身上的惩罚之后,他想到了亚述人入侵时以色列中的幸存者。每一次浩劫,总有劫后余生的人。即使在北方的以色列王国,经亚述人的洗劫以后,还是有人逃脱了。在犹大,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不少其他的人逃过了西拿基立的入侵所造成的毁灭。余民回归或幸存的观念,体现在以赛亚的儿子施亚雅述的名字中,是先知经常想到的,11:11-,46:3)。
不再。亚哈斯信赖亚述,,而不信赖神。但亚述不是犹大的朋友,也不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朋友,她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神希望在西拿基立给犹大造成可怕的毁灭之后,“所剩下的”人能信赖祂。祂应允了希西家的恳求,施行了拯救。剩下忠实的人现在都依赖祂。他们终于认识到亚述是一个残忍的主人,而不是朋友和援助者。只有信靠神,才有安全和胜利。
20-23正如以赛亚之子施亚雅述(7:3)一名所指示的,犹大将被击打,只有少数的余民归回。
20-27 以余民必返的信息安慰受审判的犹大。
20~34本段的主题可见于第22节末,直译作:“灭绝的事已定,必有公义施行,如水涨溢”。即在亚述得胜背叛之犹大时,有一群余民会活下来。第28至32节生动地描述亚述人进攻耶路撒冷的情景(当中提到的城镇距离耶路撒冷都在三个小时的路程内 )。
【】「 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归回全能的神。」
〔暂编注解〕所剩下的,必归回(she'ar yashub )。以赛亚想到他的儿子施亚雅述。但以赛亚传给以色列的至高教训,是关于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的,8:8)。当百姓相信神,有神同在的时候,地上最强大的势力也无法胜过他们。神允许这些试炼临到祂的子民,是为了让他们归向祂。
21~23必成就所定规的结局: 作者严肃地宣告:因神归回的应许(21节 ),多数灭亡、少数得救的计划来自造物主(22节 ),所以必然成就。将神的意志比作君王严肃的封印。
【】「以色列啊,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归回。原来灭绝的事已定,必有公义施行,如水涨溢。」
〔暂编注解〕海沙。允许余民回归的信息,既含有希望,也含有灾祸。对于那些不肯回归神,继续耽于伪善世俗的人,“所剩下的”的信息不会带来希望。复兴和拯救的应许只给“所剩下的”人。其余的人都将失丧。作恶和只在名义上认识神的人,都无法逃避不久将降临大地的惩罚。虽然以色列人多如海沙,32:12),得救的只是忠实的余民。
灭绝的事已定。神允许毁灭该地,是要达到更加高水平的公义。惩罚虽然是针对作恶的人,但目的主要是为了纠正。惩罚恶人是不可避免的,但“剩下的”人将“归回”神。祂要在他们身上施行祂公义的作为。使徒保罗把本节应用于神在地上最后的大工,。
22-23 「原来灭绝的事 ...... 结局」:意思是神定意要审判选民。
【毁灭的天意】城市按照天意被毁是古代近东熟悉的观念。早在「苏美哀歌」就记有天庭会议下令毁灭吾珥城。在《玛尔杜克预言》,神下令自己迁移到赫地。《魏德内尔编年史》记载玛尔杜克下令,让巴比伦的城市毁于古实人手里。这是因为纳兰辛的冒犯的缘故。在《埃拉与伊舜神话》伊施他尔女神动怒,激起敌军攻击乌鲁克城。本节所表达的是一个很熟悉的观念:这些毁灭行动未必都可算是「公义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因为主万军之耶和华在全地之中,必成就所定规的结局。」
〔暂编注解〕成就。直译是烧毁一切的“大火”。
【】「 所以主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住锡安我的百姓啊,亚述王虽然用棍击打你,又照埃及的样子举杖攻击你,你却不要怕他。」
〔暂编注解〕不要怕。这是以赛亚信息的实际应用。亚述人将作为一根惩罚的“杖”,但不要怕他们。他们虽会责打,却不会毁灭。要坚持忠于神,信靠祂,得到祂的同在,这样你就会幸免。虽然会有许多人失丧,剩下的人却会得救。要加入余民的行列,“不要怕”。神今天给我们带来一个相似的信息。
埃及的样子。法老曾向埃及的以色列人倾泻了他的全部怒气,却无法阻挡他们出离埃及。亚述人虽然也强大而残酷,剩下的人仍将逃脱他们的打击。
24-27犹大虽被亚述攻击,但终必脱离亚述的辖制,就如昔日祖先在埃及地之时及在士师时代,能脱离外族的辖制一样,因神必惩罚亚述。
24~34神使悔改者恢复。预言的物件从骄傲的亚述,转向承受神藉亚述施行的审判、大大领悟悔改的余民。以赛亚预言这些悔改的人不会永远灭绝,必得归回。B.C.722以色列被攻陷,B.C.586犹大被攻陷,以色列归回的预言,在历史上得以成就(45:1-25)。神的审判并未以以色列的最终灭亡落下帷幕,乃为他们提供了悔改的机会。
【埃及的角色】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执政时,埃及很少卷入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政事,因为那是埃及与南方的努比亚与西方的利比亚相争不已的时候。主前七三四年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攻打迦萨城,国王哈弄甚至逃到埃及求救。直到七二七年撒缦以色五世继承亚述王位,以色列的何细亚才胆敢向埃及求援。此处提及的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时代。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向你们发的忿恨就要完毕,我的怒气要向他发作,使他灭亡。」
〔暂编注解〕忿恨。即神对恶人的怒气,包括在自称敬拜祂的人和外邦人中间的恶人。恶人将要灭亡,然后神的怒气将会止息。这里再次预言亚述军队的毁灭(见第19节注释 )。
【】「万军之耶和华要兴起鞭来攻击他,好像在俄立盘石那里杀戮米甸人一样。耶和华的杖要向海伸出,把杖举起,像在埃及一样。」
〔暂编注解〕“兴起鞭来”:指使亚述帝国亡于巴比伦而说。
「在俄立...... 米甸人」:见。
「要向海...... 一样」:见出14。
描述神对亚述的审判,以赛亚插入以色列历史中的两个伟大事件:基甸率领三百勇士歼灭13万5千敌军;以色列人横渡红海,将追击的埃及军兵留在后面。使他们确信,过去拯救以色列的神,今日也必拯救他们。
杀戮米甸人。在里,以赛亚提到了折断“欺压他们人的棍”,“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样”。现在他再次把亚述人不久将带来的破坏,比作对米甸人及其酋长的打击。
耶和华的杖。在埃及,法老使用了压迫的杖,神则使用拯救的杖。当神的杖伸向海洋的时候,埃及的军队就毁灭了。神怎样在古时为祂子民的敌人准备了一根杖,祂也必打击在以赛亚的时代攻击锡安的敌人。神过去所做的,祂如今还会做。得胜的不是敌人,而是忠实的余民。
【俄立的盘石】这是指耶和华在困难重重当中,拯救了基甸带领的以色列人。记道,首领俄立被杀于俄立盘石(地点不详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到那日,亚述王的重担必离开你的肩头,他的轭必离开你的颈项,那轭也必因肥壮的缘故撑断(或作“因膏油的缘故毁坏” )。”」
〔暂编注解〕将百姓比作负重担的奴隶和负轭作工的牲口,因他们强壮而不被亚述所辖制。
亚述将以色列掳去,使其为奴。但在神灭绝亚述的“那日”,以色列必从亚述手中得到解放。这也象征在弥赛亚的日子,基督徒将从撒但的所有辖制与罪的诱惑中得到解放。“因肥壮的缘故”有力支持这种象征意义。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在受膏者的面前”,此处“受膏者”指“耶和华的受膏者”——弥赛亚,。因此,这句话亦可译成“在弥赛亚面前”,暗示在弥赛亚的十字架面前,罪人将脱去罪的缠累。
因膏油的缘故。这句话的意思不太清楚。“膏油”的原文意为“脂肪”或“油”。 译成“膏油”是因为抹油的仪式要用油。英RSV版改动了原文,译为“他从临门上来”。
【】「亚述王来到亚叶,经过米矶仑,在密抹安放辎重。」
〔暂编注解〕「亚述王」:原文为「他」,但一般学者均认为本段指亚述的侵略。
「密抹」:为一隘口(29 )。
「安放辎重」:大概是军备之类。
在密抹安放辎重: 字面意思为“将后勤部队与车马等辎重装备留在密抹”。密抹位于耶路撒冷东北部,离耶路撒冷仅有12公里,海拔比耶路撒冷低200米左右。从北方攻打耶路撒冷的仇敌,常将辎重留在密抹,以轻装攻打耶路撒冷。
本节开始了一首诗歌,描写北方的侵略者来到了耶路撒冷附近,在居民心中引起了恐慌。不知道它只是预言某一次亚述人的入侵,还是用诗歌的语言描述对犹大国土侵略的浪潮。西拿基立第一次(希西家在位的第14年 )不是从北方进攻耶路撒冷的。他的军队到达了西顿的地中海海岸,再往南到非利士,然后向内陆进军到犹大各城。希西家送信到位于耶路撒冷西南的拉吉,答应纳贡。但西拿基立似乎入侵了两次。以赛亚的诗生动地描写了敌军越来越近,所到之处,留下了遍地荒芜。这时,耶路撒冷居民的心中惊恐万状。
有人认为这是对亚述军队进军耶路撒冷的真实描写。这也许是撒珥根的部队,不过其历史记录已经遗失。存在着这种可能性的,但不能肯定。也可能指西拿基立的一部分军队被派往耶路撒冷,另一部分被派往埃及。这首诗主要描写耶路撒冷和周边地区的居民因敌军的逼近而惊恐。
所列出的城市并不都在进军的实际路线上。亚叶可能在耶路撒冷东北15.6公里的艾城附近。这样,进军的路线是向南到耶路撒冷东北11.4公里的米矶仑和密抹。军队在那里安营。不知道现今源于罗马时代的道路是不是古代的那条道路。很可能古代的道路在所提到的城市附近。
28~32这里记载亚述军进入犹大境内的情形。耶京兵临城下,这些城邑都在耶路撒冷四围。
28-32 预告侵略者已临近:以赛亚生动地描绘亚述军势如破竹,将耶京以北的城市一一攻陷,并继续挥军南下逼近耶京。本段信息是要呼吁百姓倚靠神。
28~34预言亚述的入侵。栩栩如生地预言以色列的仇敌亚述,路经耶路撒冷北部的便雅悯地界,侵入耶路撒冷东部丘岗的村子挪伯,是亚述即将包围、攻打耶路撒冷城的情 况。以赛亚在亚述尚未攻打耶路撒冷之前,如此详细记述亚述入侵的情景,并不是使耶路撒冷居民感到恐惧,乃是为安慰他们,无所不知的神也知道拯救的道路。
【路线】此处提及的十二座城形成一条从北方直接通往耶路撒冷的途径。这不是西拿基立在主前七○一年攻打耶路撒冷的路线。在那次战役,西拿基立拿下耶路撒冷西南萨非拉地区的所有城市,最后一座是拉吉,因此是从那方向进攻耶城。亚叶一般认为是艾城,在耶路撒冷以北十哩。米矶仑则是司文尼干河,是密抹与迦巴之间的通道。由基比亚分出三条路,敌军在那里扎营,并不能确定他们会走哪一条。一条往西到拉玛(不到二哩 );一条往西南到基比亚(约叁一哩半的路 );一条往南到亚拿突(约四哩路 )。亚拿突的路从迦琳起(地点不详 )到亚拿突以南,经过莱煞到挪伯。大家认为挪伯应该就是如今的斯科帕斯山,在耶路撒冷城西北,眺望全城。玛得米与基柄还是不知座落何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们过了隘口,在迦巴住宿。拉玛人战兢,扫罗的基比亚人逃跑。」
〔暂编注解〕“扫罗的基比亚”:基比亚是扫罗的家乡。
「迦巴」、「拉玛」:由伯特利南下耶京沿途的两个城堡。迦巴距耶京只有10公里(6英里 ),亚述军在此驻营,表示已控制了整个战事。
隘口。道路从密抹向南经过一个深谷,沿陡峭的山路到离耶路撒冷9.2公里的迦巴。拉玛和迦巴都在通往耶路撒冷的大路上。拉玛在迦巴以西约2英里处。扫罗的城基比亚在拉玛以南约2英里处,也在通往耶路撒冷的大路上。
【】「迦琳的居民哪(“居民”原文作“女子” ),要高声呼喊。莱煞人哪,须听。哀哉!困苦的亚拿突啊,」
〔暂编注解〕迦琳。现为卡库尔(Khirbet Ka`祂ûl ),在扫罗的城基比亚东南2公里处。莱煞在其东南不远。耶利米的故乡亚拿突在基比亚东南3.2公里、耶路撒冷的东北4公里处。
30-31耶京邻近的城市已无招架之力,面对亚述军,居民惊恐不已,不战而遁。
【】「玛得米那人躲避,基柄的居民逃遁。」
〔暂编注解〕玛得米那和基柄的地点尚未确定。据推测在耶路撒冷以北不远处。
【】「当那日,亚述王要在挪伯歇兵,向锡安女子的山,就是耶路撒冷的山,抡手攻他。」
〔暂编注解〕本节显示亚述军虽准备攻取耶京,但耶京仍未沦陷。于主前七一三至七一一年间,犹大确实险遭亚述军攻陷,但终化险为夷。
挪伯是祭司亚希米勒的城市,扫罗时代帐幕的所在地,在耶路撒冷东北的斯科帕斯山上。诗歌在这里描述侵略者向锡安女子,就是耶路撒冷挥舞拳头,因为她虽然近在眼前,却又无法攻占。参拉伯沙基挑衅的话语。他站立在城墙外,却不能进去。
【】「看哪,主万军之耶和华以惊吓削去树枝,长高的必被砍下,高大的必被伐倒。」
〔暂编注解〕主万军之耶和华。以赛亚的视线从耶路撒冷恐惧的居民转移,举目看见万军之耶和华坐在宇宙的宝座上,关注着祂自己的天地。亚述人吹嘘自己砍伐了利巴嫩的香柏树和松树,但是神现在说明祂将砍倒高大的“树”和“稠密的树林”(第34节 )。这是第18、19节比喻的继续。人虽有谋划,但神掌管着一切。骄傲自负的亚述人打算砍下犹大,像她对待东部的其他民族那样,但是亚述人必须明白,有一位神统管着地上的各国。见中以赛亚鼓励希西家说,神将向西拿基立的军队显示祂的大能,解救耶路撒冷。
33-34以树林比作亚述,把神比作砍林者,表明骄傲的亚述至终遭到神的惩罚。
33~34关于神救助耶路撒冷的方法,参看。
33~34神仿佛 一位身材魁梧的壮士,全副武装歼灭仇敌。
【】「稠密的树林,他要用铁器砍下;黎巴嫩的树木必被大能者伐倒。」
〔暂编注解〕当强大的西拿基立进攻犹大的时候,他“辱骂主”,骄傲地吹嘘:“我率领许多战车上山顶,到黎巴嫩极深之处。我要砍伐其中高大的香柏树和佳美的松树。我必上极高之处,进入肥田的树林”。这些话可以从字面或寓意上理解。亚述人肯定想砍下黎巴嫩美丽的香柏树派用场。他们当然也想摧毁那些大树所象征的各民族。以色列已经被砍掉。亚述人的下一个计划应该是犹大。
但神说明,这方面的实现是出于祂的引导和旨意,而不是人的意志和能力。以色列的沦陷是因为神撤回了祂保护的手。犹大最后也会像以赛亚所预言的那样沦陷。但让犹大这棵大树倒下的神,而不是亚述人,如西拿基立所想的那样。以赛亚已经预言了骄傲强大的亚述今后的厄运,但没有忘记也让犹大的骄傲降卑。这些美丽的大“树”都将在神面前被砍倒
【器皿的认知】
「亚述是我怒气的棍,手中拿我恼恨的杖。」
我们通常以为神的器皿,是指属祂的人,为神使用差遣,成就祂的工作;这自然不错。不过,有时神也用不信的人,成就祂的旨意;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器皿的地位相同,虽然价值可能有差别,其为神使用则是一样的。
亚述是我怒气的棍,手中拿我恼恨的杖。
我要打发它攻击亵渎的国民,
吩咐它攻击我所恼怒的百姓。…
斧,岂可向用斧砍木的自夸呢?
锯,岂可向用锯的自大呢?-15 )一种很奇怪的情形,就是器皿忘记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自己的地位,那不仅可笑,而且是可悲。
器皿必须认识自己的所属:没有人会以为器皿是单独的权利主体,也不该有其人格,它必须属于谁;没有人会问这器皿是谁,因为它不是谁,只是谁的。可惜,亚述王被神使用,作了一些事,就得意起来,养成了“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荣耀”。他心想,既然他“能”攻击那些国家而得胜,证明他们的神是低弱的神,认为耶路撒冷的神也不过是如此,就高傲自大起来。)
器皿必须顺从主人的心意:不论科学如何进步,器皿总不该有自己的意志,否则必然成为灾祸。亚述王却以为是他的能力和智能,就想要反奴为主,“好比棍抡起那举棍的,好比杖举起那非木的人”。神只不过藉他来管教神的儿女,他就以为自己了不起,要随从自己的意志行事,不肯服从神的指挥了。神所使用的器皿,必须小心,不可陷入这错误。
器皿必须谨守卑微的地位:人的问题,在于他常容易忘记自己的本质。扫罗在作王之初,还记得他出身卑微之家,不久就忘记那回事,以为自己是王,可以行使权力,结果就被打下来。大卫的好处,在于他时时记得早年跟随羊群的日子,是因神的拣选恩待,把他放在宝座上,没有甚么可夸口的,都是由于神的恩典。亚述势力强大了,扩疆拓土,肥壮了,就向神骄傲起来。因此,神夺去它的荣华,使它变为瘦弱,才会回转认识神。神并非不愿人得恩,人的高傲招来剥夺。
愿神的器皿因此受警教,在神面前谦卑,顺祂的旨意行。──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
「斧岂可向用斧砍木的自夸呢?」
亚述认以为他们可凭自己的冲动、意欲行事,他们还为侵略的作为夸耀,先知却指责这种态度。他们不过是刀斧而已,神才有永恒的手来操纵,他们算得什么呢?
使徒保罗也以同样的说法,警告那些反对亚伯罗或矶法的人。他说我们算什么呢?不过是服事那些信徒,正如神赐给我们各人一样。我们是神的工具器皿,神要借着我们作成祂的工(哥林多前书二章 ),当我们停止为神工作,只让神藉我们工作,这就成为我人生的转机。
这就能纠正我们的骄傲与自恃,骄傲?因为我们工作的结果,我们比起「快乐园」的作者密而赖,实在不会写作,但他将荣耀归于神。你若有什么成就,最多是出于神的恩典。你不过是风琴的管子,发出的音乐原是神的。自恃?记得我们自己原是一无是处,神是全能的,我们如果失败,祂有足够的能力,一切的责任原在神的身上,但你可以成为磨亮的箭,没有生锈,让祂为你成就。
求主成就祂的上旨,除去一切瑕疵,补足所有缺欠,调整琴弦可以弹奏,我的时间在你手中,我的权是你周全的设计。让生命的目的与日俱增,甚至离世,让可成全一切。
——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