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以赛亚书 第36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

2「亚述王从拉吉差遣拉伯沙基率领大军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里去。他就站在上池的水沟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

3「于是希勒家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并书记舍伯那和亚萨的儿子史官约亚,出来见拉伯沙基。」

三十六-三十九章与一-五章首尾呼应:一-五章宣告耶路撒冷悖逆失败的光景,三十六-三十九章则记录耶路撒冷得着悔改的机会,重新学习「诚实倚靠耶和华」())。这四章的内容与王下十八9-二十19和代下三十二9-24基本相同,记录了亚述兵临城下、锡安绝处逢生的历史事件,但启示的重点却不相同。六-三十五章的背景笼罩在亚述的威胁之下,神早已宣告要「在我地上打折亚述人,在我山上将他践踏」()),而百姓却始终无法信靠这个应许。现在,占领全地的「亚述大王」())终于和锡安的君王())狭路相逢了,这正是神显明祂掌管历史的时刻。但是,死里逃生的百姓能否从此学会「诚实倚靠耶和华」呢?本书以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作为第一部分的结尾,实在是意味深长。
「希西家王十四年」()),可能是希西家独立执政的第十四年,大约是主前701年,北国已经被掳21年。希西家与推罗、非利士、埃及和巴比伦结盟反抗亚述,亚述王撒珥根二世的儿子西拿基立(Sennacherib、))首先在东方打败了巴比伦,然后发动第三次西征,掳掠了腓尼基、非利士,攻陷了伊利提基、亭纳、以革伦和拉吉,然后沿着梭烈谷和以拉谷进攻犹大山地。根据西拿基立年鉴(Sennacherib’s Annals))的记载,亚述在伊利提基战役(Battle of Eltekeh))中打败了非利士与埃及联军,从犹大掳走了二十万零一百五十人,攻陷了四十六座坚固城及数不清的小村镇,把希西家围困在耶路撒冷。希西家眼看自己的军队和盟友都不堪一击,被迫认罚求和())。但亚述王却「诡诈」())地嘲弄了希西家,收了巨额罚金以后,竟然背弃和约()),一面攻打拉吉()),一面「从拉吉差遣拉伯沙基率领大军往耶路撒冷」())。而希西家的国库已被完全榨干()),再也无力向别国求援,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
「拉吉」())扼守沿海平原通往犹大山地南部希伯仑和伯利恆的通道拉吉谷,是犹大在耶路撒冷之外最重要的堡垒。
「拉伯沙基」())可能是酒政的称号。
「上池的水沟」())可能就是基训泉,「漂布地」())可能是一个洗衣场。三十多年前,以赛亚在这里劝告亚哈斯王信靠神、不要投靠亚述());现在,亚述却在这里逼迫希西家王投降、不要倚靠神()),让百姓体会不肯「诚实倚靠耶和华」的滋味())。「历史不会重演,但经常押韵。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马克·吐温)),虽然时隔三十多年,但这两个事件却非常相似:

他们都面临强敌压境());
他们都因此惧怕());
他们都想与外邦结盟来解决危机());
他们都听到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
关键场景都在「上池的水沟旁、漂布地的大路上」());
神都叫他们不要惧怕());
神都应许了拯救());
神都赐下了兆头());
神都宣布百姓将被所投靠的对象伤害());
神都保证「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这对父子之间的不同是:

以赛亚先找亚哈斯()),而希西家却主动找以赛亚());
亚哈斯标榜刚强属灵()),而希西家却承认软弱失败());
亚哈斯不肯信靠、被神管教()),而希西家学会信靠、蒙神拯救())。


「家宰」())是主管王宫事务的官员。「家宰以利亚敬」())是一个忠臣())。
「书记」())负责管理外交公文,相当于外交部长。「书记舍伯那」())是一个奸臣())。
「史官」())负责记录国家大事、管理政府的档案和文件,兼作传令官。
希西家向亚述认罚求和()),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但问题却不肯放过他,反而得寸进尺,把他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实际上,这是神不肯放过希西家,要借着仇敌的穷追不舍,让他认识自己肉体的本相,也让他看到:对仇敌的一点让步,会换来变本加厉的攻击;给自己留的一点破口,会导致一泻千里的决堤;对世界的一点倚靠,会引出对神更多的不信靠。因此,神要借着环境里的难处,让希西家对自己所有的钱财和谋算彻底绝望,催促他走上「诚实倚靠耶和华」的信心之路。
上图:拉吉之围(Siege of Lachish)浮雕上的图画,描绘了主前701年,亚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的军队围攻犹大要塞拉吉的惨烈战况。浮雕出土于尼尼微西拿基立的宫殿中,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上图:尼尼微出土的拉吉之围(Siege of Lachish)浮雕的一部分。石碑上说希西家的贡物包括宝石、大象的皮革,和希西家亲生的女儿、妃嫔与乐师等,又掳去百姓二十万人。

4「拉伯沙基对他们说:『你们去告诉希西家说,亚述大王如此说:“你所倚靠的有什么可仗赖的呢?」

5「你说,有打仗的计谋和能力,我看不过是虚话。你到底倚靠谁才背叛我呢?」

6「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压伤的苇杖,人若靠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埃及王法老向一切倚靠他的人也是这样。」

7「你若对我说:我们倚靠耶和华——我们的神。希西家岂不是将神的邱坛和祭坛废去,且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说:你们当在这坛前敬拜吗?」

8「现在你把当头给我主亚述王,我给你二千匹马,看你这一面骑马的人够不够。」

9「若不然,怎能打败我主臣仆中最小的军长呢?你竟倚靠埃及的战车马兵吗?」

10「现在我上来攻击毁灭这地,岂没有耶和华的意思吗?耶和华吩咐我说,你上去攻击毁灭这地吧!”』」

拉伯沙基直呼犹大王为「希西家」()),显出骄傲、侮辱的态度。
「大王」())是亚述王常用的头衔,意思是伟大的君王。
希西家原来效法父亲亚哈斯王向亚述纳贡()),但后来拒绝纳贡、「背叛」())亚述,导致了亚述军队的进犯。
埃及尼罗河边生长着很多芦苇,外观看起来强韧结实,实际上非常脆弱,并不适合做手杖。埃及远征军刚在伊利提基战役被亚述打败,所以亚述人说:「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压伤的苇杖」())。以赛亚早已责备犹大的领袖们信赖军事装备、与埃及结盟()),警告他们倚靠埃及是白费心思())。
希西家一面「倚靠耶和华」()),一面运筹帷幄,联合推罗、埃及和巴比伦来反抗亚述。但神偏偏要让埃及战败,成为倚靠不上的「压伤的苇杖」,免得希西家把神的荣耀归给人。因此,在亚述使者的第一轮喊话中,神借着「外邦人的舌头」()),七次提到「倚靠 בָּטַח/baw-takh’」()),让百姓不得不在「倚靠」人())和「倚靠耶和华」())之间做出生死抉择。
亚述人可能以为,希西家废去众多的「邱坛和祭坛」()),单单在耶路撒冷的祭坛前敬拜,是减少了敬拜神的地点,肯定会得罪神,所以神不可能帮助希西家。而许多人本来就不支持希西家废弃邱坛,亚述人的话也会分化犹大、瓦解军心。
「把当头给我主」()),意思是「与我主打赌」。犹大军队以步兵为主,能骑马的人确实不多,根本没有能力抗拒亚述的大军。亚述人尽情地嘲笑犹大骑兵不足、埃及不可倚靠,应验了以赛亚的警告())。
当时亚述已经攻取了犹大的一切防御要塞,只剩下耶路撒冷被围,百姓听到这些话,心里都会觉得神不再祝福他们了、不再拯救他们了,神的百姓已经走到尽头了。拉伯沙基可能是引用以赛亚的预言())来打心理战,指出亚述乃是耶和华手中要击打犹大的杖。而西拿基立在他的年鉴中宣称,他的亚述(Ashur))神批准他去攻击他的敌人。
上图:尼罗河岸边生长的芦荻,也就是蒲草。

11「以利亚敬、舍伯那、约亚对拉伯沙基说:『求你用亚兰言语和仆人说话,因为我们懂得;不要用犹大言语和我们说话,达到城上百姓的耳中。』」

12「拉伯沙基说:『我主差遣我来,岂是单对你和你的主说这些话吗?不也是对这些坐在城上、要与你们一同吃自己粪喝自己尿的人说吗?』」

「亚兰言语」())是当时亚述、巴比伦和波斯通行的语言,也是当时中东各国商业贸易通用的国际语言。以色列人被掳后,亚兰语也成为他们的日用语言。「犹大言语」())是希伯来语的犹大方言())。
「吃自己粪、喝自己尿」()),是形容围城时,城中百姓的食物与水源断绝以后的惨状。
这三位犹大官员求亚述人用亚兰语说话,免得影响百姓的士气。神允许他们愚昧地自爆短处,也允许亚述人趁机利用他们的弱点、洁净百姓的信心。因为许多百姓只是「靠犹大王希西家的话」()),所以才「安然无惧」()),并不是诚实倚靠神。在仇敌对神的放肆攻击面前,百姓才能认识自己的属灵真相:是信靠人,还是信靠神;是信靠经历,还是信靠应许?

13「于是,拉伯沙基站着,用犹大言语大声喊着说:『你们当听亚述大王的话。」

14「王如此说:“你们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拯救你们。」

15「也不要听希西家使你们倚靠耶和华说:耶和华必要拯救我们,这城必不交在亚述王的手中。」

16「不要听希西家的话,因亚述王如此说:你们要与我和好。出来投降我,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果子,喝自己井里的水。」

17「等我来领你们到一个地方,与你们本地一样,就是有五谷和新酒之地,有粮食和葡萄园之地。」

18「你们要谨防,恐怕希西家劝导你们说:耶和华必拯救我们。列国的神有哪一个救他本国脱离亚述王的手呢?」

19「哈马和亚珥拔的神在哪里呢?西法瓦音的神在哪里呢?他们曾救撒马利亚脱离我的手吗?」

20「这些国的神有谁曾救自己的国脱离我的手呢?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

这是一场现实与信心的争战。希西家鼓励百姓凭信心「刚强壮胆」()),亚述人却用现实来劝说百姓「你们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拯救你们」()),也不要相信「耶和华必要拯救我们」())。提醒他们:宣战的是君王,受苦的是百姓。今天,仇敌也常常用眼花缭乱的现实来吸引我们的眼目,让我们只注意表面和暂时的现状,牺牲永恒、换取苟且。因此,在亚述使者的第二轮喊话中,神借着「外邦人的舌头」()),八次提到「拯救 נָצַל/naw-tsal’」()),让百姓不得不在人的「拯救」())和神的「拯救」())之间做出生死抉择。
百姓若投降,亚述将把他们掳到远方,但拉伯沙基却为亚述残酷的流放迁徙政策大作虚假广告()),用眼前的暂时平安和将来的一线希望来吸引他们。今天,仇敌也常常把地狱描绘成天堂,把违背真理描绘成人性解放,用冒牌的巴比伦大城代替天国,引诱世人用自由换取苟且。
「哈马、亚珥拔、西法瓦音、希拿、以瓦」())都是被亚述打败的外邦人,他们的神都是假神。但亚述人却偷换概念,用假神来与真神相提并论,一面恐吓、一面哄骗,要摧毁神百姓的信心。
亚述确实已经征服了许多国家,所以骄傲地说:「列国的神有哪一个救他本国脱离亚述王的手呢」()),「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亚述人引用的事实是真的,但使用的逻辑却是错的,因为他们偷偷地把真神降到了假神的位置。今天,许多好辩论的人也想用逻辑思辨来挑战神,比如「全能的神能创造祂不能举起的石头吗」?其中的隐性假设,都是把超越的真神降到受造物的位置,结果也会用正确的事实推理出谬误的结论。
上图:西拿基立年鉴(Sennacherib’s Annals)是三个主前691-689年的完整粘土棱柱,上面都刻有相同的文字,分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The Taylor Prism)、芝加哥东方博物馆(Oriental Institute Prism)和以色列博物馆(Jerusalem Prism)。这份年鉴记录了西拿基立于主前704-681年的军事行动,宣称从犹大掳走了二十万零一百五十人,攻陷了四十六所坚固城及无数的小村镇,并把希西家王如笼中之鸟关在耶路撒冷,把所占领的城镇交给了亚实突、以革伦和迦萨三个投靠亚述的非利士王。

21「百姓静默不言,并不回答一句,因为王曾吩咐说:『不要回答他。』」

22「当下希勒家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和书记舍伯那,并亚萨的儿子史官约亚,都撕裂衣服,来到希西家那里,将拉伯沙基的话告诉了他。」

在现实面前,百姓虽然「静默不言」()),但心里一定百感交织:既然王已经效法大卫())、除去偶像())、专心倚靠神()),神也一直与他同在()),为什么还会落到这样艰难、危急的光景?合神心意的事奉为什么会这么不顺利?神为什么不拯救敬虔的百姓?耶和华是真神吗?到底有没有神呢……今天,每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这些问题也会一次又一次地折磨信徒,试验我们所信靠的到底是神的话语,还是别人的教导、自己的想象、亦或是过去的经历?
亚述的使者训练有素、能言善辩,很有技巧地在事实())之中掺杂着煽动())、扭曲())、贬低())、恐吓())、挑拨())、引诱())和断章取义()),从外交、军事和宗教各个角度一一击破,然后偷梁换柱())、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令人一时难以辩驳。世界总是善于说谎话,神的百姓却未必善于说实话,所以最好的回应就是「不要回答他」())。因为仇敌的目的并非为了辨明真理,而是为了杀害掳掠;所以我们不必以血气碰血气,只应立刻回到神面前())。神说:「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祂必负责对付祂的仇敌!
「撕裂衣服」())表示哀恸,是因为要报恶讯,也因为拉伯沙基的话亵渎了神。
今天,当我们觉得自己热心爱主的时候、当我们看不惯「挂名信徒」的时候,神也会兴起我们生命中的「亚述大王」()),让我们看到,不管自己做过多少属灵的大事、讲过多少属灵的道理,最后也会像希西家一样暴露肉体的软弱。因为,凡是神所拣选的人,祂一定会亲自修剪:「凡结果子的,祂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神不会放过希西家,也不会放过我们;祂一定要把我们对付到一个地步,让我们彻底承认自己的全然败坏,不但放下外面的自己,也放下里面的自己,「诚实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真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主())。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攻打犹大(Ⅰ )

三十六至三十九章大部分由散文体所组成,叙述西拿基立入侵犹大、希西家的疾病和来自巴比伦使者的故事。这段记载几乎逐字逐句地在再次出现,但在以赛亚译本中有两处重要的差异,说明我们的作者比列王纪的作者更不关心实际所发生的事情。第一,在之后遗漏了三节富有启发的经文。列王纪下谈及希西家王怎样向亚述人投降:

14 犹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见亚述王,说:‘我有罪了,求你离开我;凡你罚我的,我必承担。’于是亚述王罚犹大王希西家银子三百他连得,金子三十他连得。

15 希西家就把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银子都给了他。

16 那时,犹大王希西家将耶和华殿门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来,给了亚述王。

以赛亚书谈的只是胜利的故事。第二点差异是第三十八章的华丽感恩诗并未在列王纪里出现。

这篇记载的重要特点是它包括了三篇祈祷文,其中有上面所说的长诗,以及四个预言,令我们无可避免地要视这部分是神学论述而不是历史记事。事实上还有另一个叙述(代下二十九至三十二章 ),其中希西家的故事,阐释颇为不同。不仅是他的屈辱投降像以赛亚书的记载一样完全不提,还有他的失败心情也都不提,只是随笔一提以赛亚的关键角色。以赛亚书三十八至三十九章令人兴奋的故事则简略的顺便一提,而简短提及的希西家所作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历代志则以冗长的三章加以叙述(代下二十九至三十一章 )。历代志作者甚至没有道明他登基第一年的日期。我们所关注的是当我们研究事件的三个不同说法时,必须留意作者的用意而不只是真正发生的事,拿它作为永恒的神学而不是古代的历史看待。关于这一点在先知以赛亚书确是如此,‘希西家王十四年’必须能与所给的日期按次序联系起来。

三十六至三十九这四章的日期是在同一年。在希西家病危的‘那时候’,获得增加寿命十五年,令他的统治期长达二十九年。也是在‘那时候’,提示巴比伦派使者来耶路撒冷,这令我们想起以赛亚所说关于巴比伦人的预言。根据亚述的官方记录(当时写在泥版上保留下来 ),西拿基立入侵的真正日期是公元前七○一年,正是希西家在位的第二十四年,而不是第十四年(1节 )。或者是旧约圣经保留亚述人在公元前七一三至七一一年间的另一次入侵(即是第十四年 ),正如第二十章所说的。在历史层面上看,显然有多少混淆不清,但这不是本注释书必须解决的事,我们倒应该在它的宗教信息上集中思想。

根据,希西家对亚述揭竿作英雄式的背叛与进击并非事出无因。我们对西拿基立的统治并不感到陌生,这可从当代的亚述记录,例如尼尼微壁上浮雕的可怕拉吉囚犯雕像(现存于英国博物馆 ),以及圣经和次经上的传说而知。

亚瓦人造匿哈和他珥他像;西法瓦音人用火焚烧儿女,献给西法瓦音的神亚得米勒和亚拿米勒。

,作为外国人拉伯沙基所用的‘拯救’一辞,在所提的偶像和假神也用,这与希西家及以赛亚提及耶和华为他的百姓所做的事所用的权威性‘拯救’一辞成为对照。

这位亚述人在他的论辩中藉着叙述亚述人统治下的幸福生活去劝服耶路撒冷的居民投降(16节 ),十六节的‘和好’(peace )常译成‘祝福’(blessing )。,反映了语调由凌辱转变为甘言引诱。这是撒但的声音,他克尽所能的企图破坏神之民的信心。但是‘百姓静默不言’表示犹大的三官员多么痛苦不安──这也正是约伯三友的反应──同时也是及其他地方所说的抓牢他们对神的信心──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以赛亚书第三十六章

ii. 尾声:历史的摆荡(三十六~三十七)

这几章是历史故事,与列王纪下十八至十九章的记载相同。82以赛亚突然冲入的故事中。亚述王显然曾接受希西家的降服,对所收到的钱财也感满意,但是他很快又重新向耶路撒冷施压。这就是所提到的「诡诈」。因此,在以赛亚的故事里,背景已经是两位王的直接冲突:地上的「大」王和被包围在应许之城中大卫王朝的君王。以赛亚书内有很重要的背景,将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凸显出来。(a) 在,即十三至二十七章内的第一个「中间阶段的应验」,以赛亚提醒听众,要注意「亚述人」在「我地上」的大败。这是神所「思想的」,也是「必照样成立」的,同时,这亦是神对「全地」所定的旨意,换言之,这是祂将打击全地的一个例子。「必照样成立」和「谁能废弃呢」,这类强调语声明,这件事是神绝不可能不作的。(b) 十三至二十七章全宇宙的景象,目的是要展示未来大卫家的王,国度的范围有多大。以赛亚使用当日的世界地图,并且正如用埃及和亚述作为象征,代表神已决定使列国都成为祂的国度,祂也有能力这样行。(c) 二十八至系列的六个「祸哉」,就历史而言,是集中在主前第八世纪末的情势,当时相关的各国大卫王朝、埃及和亚述彼此纠葛在一起。如果神要显示祂在掌握历史,不在此刻,更待何时!如此一来,这几章便等于是将历史的摆荡放在末世的结构里来看。

a. 亚述第一位使者:无助的王

西拿基立在主前七○五年甫登上亚述的王位,境内便烽烟四起,各地藩属纷纷背叛,最严重的乃是巴比伦的米罗达巴拉但,他费了两年工夫,才将这场动乱制伏。接下来,王便转向西边的叛徒,希西家亦是其中之一;参:。根据西拿基立的记录,犹大共有六十四座城陷落,其中的人民都被流放。希西家眼看自己的部队不堪一击,便提出条件来谋和。以赛亚不想记载这些经过;他只想带我们去看那足能展示信心果效的事件,而不想提缺乏信心的后果。

亚述人第一次讲话:信心不能带来拯救

1.既然西拿基立的攻击发生于主前七○一年,由希西家王十四年推算,他便是在七一五年登基。但这与不符,那里记他于七二九/八年即位。有人便认为这里的希伯来经文应当修改,成为「二十四」。可是都似乎清楚记载,十四年是西拿基立来到犹大的时间。另有人主张同时执政的说法。大卫王朝并不采用长子继承王位的原则。例如,当年大家都期待由大卫来指定谁将继承王位。所以,假定亚哈斯、希西家,和玛拿西都曾与他们的前一位王同时执政,也有一段时间是单独执政,那么,或许希西家于七二九~七一五年是与他的父亲一同执政,而七一五~六九六年是单独执政,然后他再与玛拿西一同执政,直到六八七年。这个说法只需作些微臆测,但能够将我们手边的日期资料都协调起来。83

2~3.战场大将是「拉伯沙基」,这是亚述的职称,原来可能指「首席酒政」,但在这时是指国内某一高官。拉吉:耶路撒冷西南三十哩。当地曾挖出一个土坑,找到约壹千五百具尸首,是西拿基立攻击时丧命的人。这时候西拿基立已经弥平چ推罗和非利ˤں的背叛,并在拉吉以北的以勒德克击败了埃及(出兵干预)的军队。希西家如今孤立无援。从政治的角度而言,西拿基立没有理由不弥平这个最后ĨÌ叛邦国,就挥兵返国。他以嘲弄的态度接受希西家的金子,正是「政治无道德」的典型例子:这样一来,希西家更没有实力去买通帮手,因此更受制于亚述。几位官员与拉伯沙基相遇的水沟,正是亚哈斯拒绝信心之路的地方;希西家就要尝到不信的苦果了。

4~10.拉伯沙基的讲话有四个要点:埃及不是希望(4~7节);相信神也不再是有用的选择,因为祂已经遭人疏远(7节;;希西家没有人力(8~9节);而亚述则有神的权威在支持(10节)。

4~5.大王是亚述诸王常用的称号。可仗赖的指希西家竟胆敢背叛。你说是根据 Qa 的读法及。以赛亚书的经文原为「我说」,指拉伯沙基自己的看法,认为希西家的背叛并无谋略(计谋)的依据,亦无军事的实力( geḇûrâ ,见。以赛亚曾说,倘若他们拒绝他清楚的资讯,就会从外邦人听见同样的话。这里正是他说过的话:仗赖、倚靠、相信,和能力。

6.埃及曾经试过要履行诺言,而他们的军队在以勒德克被打败。拉伯沙基亲眼见到这事,不过他的话意味更深远,破坏力也更强,显示犹大领袖像犯人般愚昧:他说,他们当然知道,凡相信埃及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这证实了以赛亚对与埃及结盟的评估他说他们是签署自己的死亡证书

7~9.希西家已经将宗教的崇拜都集中起来;代下二十九~三十一)。乡下圣所的关闭(尽管是正确的)一定会遭到反对与批评。拉伯沙基知道怎样操纵不满王作为之人的情绪。接下来他用来作题材(8节),这是以色列一向最缺的。

10.这段话的背后,似乎意味他知道一些以赛亚曾讲过的话(如。间谍并不是现代产物。这地(land):的记载为「这地方」(place)。如果以赛亚是采用列王纪,这里的差异很难解释。以赛亚持深刻的锡安中心神学,他绝不会容许「地方」一字变成「地」。

亚述人第二次讲话:向众人提出和平的呼吁拉伯沙基不理会官员,而直接向百姓喊话,提醒他们(12节),宣战的是领袖,而受苦的是百姓。以这种办法让人不信任希西家或神(14~15节),是很容易理解的;拉伯沙基所提以新住处来取代围城的恐怖(16~17节)也很可取,但是他最大的错误,在于将神和其他的神只视为同等,而且嘲讽祂拯救的能力(18~20节)。

11~12.亚兰言语是外交用的语言,但是拉伯沙基不用它,而直接向一般的百姓说话,坐在城上的人,直译为「城墙上的居民」。像你们应当是「与你们一同」(和合),意为「只要他们仍不开窍,还与你们和你们的政策紧连在一起」。他用这一句话,既吓住当地人,又挑拨他们与领袖的关系。

13~17.他似乎有充分的情报,对以赛亚的工作,以及信心的强调有所了解,否则在他的讲论中,就不会如此偏重于否定相信的功效。倚靠是以赛亚的用语拯救是给希西家的应许以下)。拉伯沙基在要求快速的解决问题。显示,西拿基立不想在西巴勒斯坦长期作战或许他在家乡的地位尚未完全稳固。他让所提出的条件尽量好听:现今平安无事(16节)、未来也颇有展望(17节)。他没有掩饰亚述著名的迁徙政策,但是却尽量抹上糖衣。

18~21.这里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亵渎的话传到神的耳中哈马……亚珥拔,见西法瓦音地点不明。

王的反应:终于动用信心!这时王立刻悔改、归向神(1节)。他派使者去见以赛亚(2节),极其降卑(3节),提到亵渎的话,并要求祷告(4节)。然而以赛亚却没有祷告,也没有再向神提出新的要求;神已经说过的话,必然坚立(5~6节):神不单会挪去威胁,也会除掉威胁者(7节)。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 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

〔暂编注解〕简述西拿基立的进攻。根据亚述的文献,犹大有46个坚固城及无数城外的村落当时已被西拿基立攻取。

希西家王十四年: 是B.C.712,这可能是笔误。亚述王西拿基立在B.C.701第二次入侵犹大,不是在B.C.712。西拿基立在B.C.705即位,为击败反亚述的巴比伦王比罗达巴拉但及以拦同盟军,3,4 年间未向西远征。西拿基立忙于歼灭东方仇敌时,以西顿为中心的西部腓尼基地区发生叛乱。西拿基立打败东方仇敌后,于B.C.701终于向西进军,一举攻陷非利士,包围耶路撒冷。有人认为是圣经抄写者的笔误,错把希西家王二十六年抄成十四年。

希西家王十四年。见注释。西拿基立在公元前705年成为亚述国王,并于公元前701年第一次进攻犹大各城。在他自己对这次战役的记录中,他宣称占领了46座犹大的城市,出征的理由如下:一,希西家不肯负亚述的轭;二,他向埃及和古实求援;三,帮助以革伦的非利士人对抗亚述,拘禁了他们忠于亚述的国王巴狄。

1~2这里提到的是亚述军两次进侵犹大国。1节是第一次,记载在。亚述王西拿基立当时还是他父亲撒珥根的大将,可能正担任摄政王。那时犹大王希西家海在向亚述进贡。2节以后,记亚述军第二次进侵。那时希西家王已经回转归向神

1~8以赛亚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1-35章 ),以北以色列的灭亡、犹大的堕落、亚述的威胁为背景;第二部分(36-39章 ),论及亚述王西拿基立第二次入侵前后的激情状况;第三部分(40:1-66),论及被掳巴比伦之后的问题。应正确了解以赛亚书各部分独立预言的历史背景,以及预言得以成就的时期。本段经文的内容(38:9-20)重复记述了:19的内容。

1-22 西拿基立进攻犹大。

36:1~38西拿基立第二次入侵。描绘西拿基立第二次入侵时的紧迫情况。时间顺序如下:①西拿基立入侵(36:1-3);②西拿基立的使臣与希西家的使臣之间的对话(36:4-20);③使臣告诉希西家所受的侮辱(36:21-22);④希西家向神祈祷,神藉以赛亚应许救恩(37:1-7);⑤西拿基立再次劝诱希西家屈辱降服(37:8-13);⑥希西家第二次祷告,神藉以赛亚赐第二次应许(37:14-35);⑦神施行神迹歼灭亚述军队,西拿基立悲惨地死亡(37:36-38)。

本章是《以赛亚书》新的段落的开始。第36-39章主要是历史,而不是预言,记录了西拿基立的入侵,希西家的患病,和米罗达巴拉但使者的来访。:19与这些章节有很多相似之处,故注释时要予以参考。

36:1-39:8历史补篇:本段除了38:9-20以外,大致与王下18-20章及代下32章相同 , 可互相参照。主旨是叙述希西家王面对亚述的威胁时,如何靠赖神渡过危机。在结构方面,本段将以赛亚书上半部与下半部连接起来,因本段末提及新兴的巴比伦所引起的威胁,而本书下半部则提到日后犹大被掳到巴比伦并神救赎选民的信息。(参考附注考古发现与希西家任内亚述的入侵 )

第三十六至三十九章详述主前701年,高傲自大的亚述试图征服犹大的戏剧性事件。平行的记载可见于列王纪下第十八、十九章和至23节。

】「亚述王从拉吉差遣拉伯沙基率领大军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里去。他就站在上池的水沟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

〔暂编注解〕“拉伯沙基”:不是人名,是亚述军队统领的官衔。

“拉伯沙基”。直译作:首席上酒人,却指一个高级官员或特使。“拉吉”。耶路撒冷西南约叁一十英里(或48公里 ),西拿基立军队的中途补给站。

「拉吉」:在耶京之西南,是通往耶京的要道上一个坚固的防御城,亚述军猛攻此城,引致城内死伤无数,目的是拦截埃及军队北上援救犹大。

「拉伯沙基」:乃亚述的官衔,非人名。

「他就站在...... 大路上」:这位亚述官员俨若先知般,参串及「亚述大王如此说」这开首语(4 )。

西拿基立留守阵地,派拉伯沙基作先锋,劝诱犹大投降。拉伯沙基不是人名,是一种官衔,它不是将军,而是率领诸官长的所谓野战外交官。

差遣拉伯沙基。见,19注释。这是亚述国王主要斟酒官员的称号。他是一个重要的将领,和他珥探,拉伯撒利一起,指挥进攻耶路撒冷的亚述军队。

拉吉。见注释。

上池。见注释。

2-20 拉伯沙基的狂语:首先指出犹大所倚赖的埃及是靠不住的(4-6 ),继而歪曲希西家宗教改革的用意(7 ),讥讽犹大势力薄弱(8-9 ),自称替耶和华行事(10 ),力劝犹大的百姓不要听从希西家,反要归降亚述(14-17 ),最后更将耶和华与列国的偶像相提并论,断言祂也不能救自己的百姓(18-20 )。

】「于是希勒家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并书记舍伯那和亚萨的儿子史官约亚,出来见拉伯沙基。」

〔暂编注解〕有关以利亚敬及舍伯那事迹,见串及注。

以利亚敬。见注释。

】「 拉伯沙基对他们说:“你们去告诉希西家说,亚述大王如此说:‘你所倚靠的有什么可仗赖的呢?」

〔暂编注解〕拉伯沙基称呼犹大王为「希西家」,显出藐视的态度。

你所倚靠的。见注释。

4~10拉伯沙基的骄傲。拉伯沙基带给希西家使臣的信息,语气极具侮辱、嘲弄之辞,足以严重打击耶路撒冷的士兵与百姓。西拿基立欲借威胁征服耶路撒冷,不战而胜。从拉伯沙基的威胁及耶路撒冷居民的反应,可知他们并未认识是耶和华在掌管历史,他们的征战是出于人的贪婪,而不是出于公义。人的权势不过是昙花一现,不被神认可。西拿基立被儿子所杀,就充分说明这一点(37:37-38,。恶人的行为都在神的末世警告中。虽然敌军逼到眼前,以赛亚仍未失去信心,神且藉以赛亚宣告救恩的成就。神在拯救行动中彰显他的主权、荣耀、独立、完美、公义、慈爱。

】「你说,有打仗的计谋和能力,我看不过是虚话。你到底倚靠谁才背叛我呢?」

〔暂编注解〕你说。英KJV版为“我说”。但大约有20份古代希伯来语手稿,死海古卷1QIsa,以及相应的都是“你说”。本句直译是:“你说,当然是口中的话,打仗的计谋和能力”,意思是“你说,当然是我们的打仗的计谋和能力。”

打仗的计谋和能力。见注释。希西家原来像他的父亲那样向亚述纳贡。他后来拒绝纳贡,导致了亚述军队的进犯。

】「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压伤的苇杖,人若靠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埃及王法老向一切倚靠他的人也是这样。」

〔暂编注解〕以赛亚已经一再警告,“埃及”并不能给与帮助。

「苇杖」:芦苇作成的杖(19:6)。苇杖一旦压伤便不能再用。

压伤的苇仗。见注释。

】「你若对我说:我们倚靠耶和华我们的神。希西家岂不是将神的邱坛和祭坛废去,且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说,你们当在这坛前敬拜吗?」

〔暂编注解〕亚述人认为希西家王清除偶像的行动亵渎神明,必定受罚。

拉伯沙基以为希西家已不再信靠神,因为希西家已经把“丘坛”除掉,而他以为犹太人不可能只用耶路撒冷的一个“坛”来敬拜神。

「将神的邱坛和祭坛废去」:希西家这样做,目的是要百姓集中在圣殿敬拜,免得他们偏离神敬拜偶像。这种宗教改革显然引起外邦的注意。

强调拉伯沙基离间希西家与百姓的关系,诱导百姓不要信靠希西家。拉伯沙基的根据 : 希西家废去丘坛与祭坛的宗教改革违背了百姓对神的热心。希西家的信仰遭到贬低,而百姓的不信却被赞誉。KJV与RSV也支持这种解释。拉伯沙基此番言词看似智慧,实则愚昧,是由误会所致,他认为希西家王废去外邦偶像丘坛的行为,破坏了百姓侍奉神的邱坛。

将神的邱坛,和祭坛废去。见注释;

7-8 注。

】「现在你把当头给我主亚述王,我给你二千匹马,看你这一面骑马的人够不够。」

〔暂编注解〕二千匹马。见注释。犹大显然没有受过训练的骑兵。亚述人嘲笑希西家,犹大在这一重大的兵种上如此地薄弱,竟敢与亚述作对。

】「 若不然,怎能打败我主臣仆中最小的军长呢?你竟倚靠埃及的战车马兵吗?」

〔暂编注解〕你竟倚靠埃及。见,24注释。以赛亚曾责备犹大的领袖们信赖军事装备,并与埃及结盟,31:1),并警告他们依靠埃及是白费心思,31:3)。

】「现在我上来攻击毁灭这地,岂没有耶和华的意思吗?耶和华吩咐我说,你上去攻击毁灭这地吧!’”」

〔暂编注解〕拉伯沙基显然引用以赛亚说过的预言,指出亚述乃是耶和华手中要击打犹大的杖(见串 )。

耶和华吩咐我说。见注释。西拿基立在他的一块碑文中宣称,他的神阿舒尔批准他去攻击他的敌人。

】「以利亚敬、舍伯那、约亚对拉伯沙基说:“求你用亚兰言语和仆人说话,因为我们懂得;不要用犹大言语和我们说话,达到城上百姓的耳中。”」

〔暂编注解〕“亚兰言语”:当时通用的国际语言。但普通的以色列百姓听不懂。以色列人被掳后,亚兰语也成为他们的日用语言。

“亚兰言语”。虽然犹太人普遍不明白这种语言,但亚兰语正成为一种混合语。

「亚兰言语」与16-17:见, 31-32注。

亚兰言语。见注释。亚述使者的目的就是挑拨耶路撒冷的居民背叛他们的国王为敌,并威胁他们服从。

】「拉伯沙基说:“我主差遣我来,岂是单对你和你的主说这些话吗?不也是对这些坐在城上、要与你们一同吃自己粪、喝自己尿的人说吗?”」

〔暂编注解〕饥荒带来的一些可怕后果。

坐在城上。见注释。西拿基立的使者表面似乎比希西家更关心耶路撒冷居民的利益。百姓遭到长期的围困,吃自己的粪,喝他们自己的尿,对西拿基立又何妨呢?他们说,摆脱这种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被叛他们的国王。

】「于是拉伯沙基站着,用犹大言语大声喊着说:“你们当听亚述大王的话。」

〔暂编注解〕犹大言语。见注释。

13~20拉伯沙基的威胁开始越界,诱劝百姓与其信靠耶和华,不如投靠亚述王。这如同撒但诱使人类背叛神。被撒但欺骗的罪人不再满足于作自己的主人,试图成为别人的主人。圣徒应当:①在消极方面,脱离这些罪;②在积极方面,攻破所有的威胁,力证惟有耶和华是真神(26:13,

】「王如此说:‘你们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拯救你们。」

〔暂编注解〕你们不要被……欺哄了。见注释。拉伯沙基说希西家不关心百姓的利益,狂妄而又只顾自己。

】「也不要听希西家使你们倚靠耶和华说:耶和华必要拯救我们,这城必不交在亚述王的手中。’」

〔暂编注解〕埃及王将埃及援兵归在特哈家旗下。特哈家军队被亚述军队完全击败(30:1-5,37:9)。

也不要听希西家。见注释。亚述人只有使百姓离开神,才能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势力。这里明确地提出,要么忠于神,要么与亚述的国王结盟。西拿基立的挑唆实际上是蔑视神本身。

】「不要听希西家的话,因亚述王如此说:‘你们要与我和好,出来投降我,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果子,喝自己井里的水。」

〔暂编注解〕你们要与我和好: 希伯来文的字面意思为 :“要和我共享福分”。可将这句话译为“你们要与我重归于好”,Cheyne译为“你们要与我签约”,如此既有“祝福”之意,亦有“誓约”之意。拉伯沙基在12、18节用恶语威胁;在本节用甜言蜜语诱骗,可以看到属世势力对圣徒的挑战。切记,惟有耶和华神与我们立约和好,带来祝福,他认识我们,爱我们

你们要与我和好。见注释。拉伯沙基慨然承诺效忠西拿基立,背叛的希西家的好处。

16~17拉伯沙基愿意给犹太人一片更美好的土地,但他们必须付上可怕的代价,就是放弃他们的自由。

】「等我来领你们到一个地方,与你们本地一样,就是有五谷和新酒之地,有粮食和葡萄园之地。」

〔暂编注解〕「等我来领...... 地方」:亚述打败敌人后,一贯的做法是将战败国的国民迁徙往异地,使他们再无叛乱复国的机会。

领你们到一个地方: 惟有成为新国度的子民,才能得到幸福。拉伯沙基利用眼目的情欲诱惑圣徒,试图使他们抛弃对新国度的盼望。

与你们本地一样。见注释。

如果西拿基立真愿意给予犹大的百姓所承诺的报酬,就会让他们留在自己的土地上。他既威胁要把他们带到远方去,就证明他的话只是一种嘲讽。他的承诺也是空的。

】「你们要谨防,恐怕希西家劝导你们说:耶和华必拯救我们。列国的神有哪一个救他本国脱离亚述王的手呢?」

〔暂编注解〕列国的神有哪一个。见注释。

18~20列国的神……这些国的神: 拉伯沙基羞辱各国的神明与偶像,将耶和华包括在内。这与耶和华亲自申明的独一性及以色列圣徒的信仰告白相冲突。拉伯沙基此番言辞,相信自己的神尼斯洛才是第一神明,必保护自己。一切外邦神明都是撒但操纵的假神,神亲自与他们争战,并且得胜。正如神藉启示坚固以色列圣徒,他以超然方式,一夜之间歼灭近20万仇敌,以行动教训那些亵渎神之徒(31:8-9)。

】「哈马和亚珥拔的神在哪里呢?西法瓦音的神在哪里呢?他们曾救撒玛利亚脱离我的手吗?」

〔暂编注解〕「哈马」、「亚珥拔」:见注。

「西法瓦音」:是哈马大马色之间的一个城。

「他们曾救...... 我的手吗」:言下暗示此国在灭亡前曾拜上述城市的偶像。

本节讥讽这些城市受到亚述攻击的时候,他们所拜的偶像不能拯救他们。

哈马。见注释。在西拿基立攻击犹大22年以前,撒玛利亚就落入了亚述人的手中。北方王国的首都无法抵挡亚述的军队,被视为耶路撒冷也会陷落的铁证。

】「这些国的神有谁曾救自己的国脱离我的手呢?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

〔暂编注解〕耶和华被亚述视为众民所拜的偶像之一,不过这次事件却显出耶和华是天下万国的神(37:36)。

这些国的神。见注释。

】「百姓静默不言,并不回答一句,因为王曾吩咐说:“不要回答他。”」

〔暂编注解〕百姓静默不言。见注释。无法给傲慢的亚述使者提供有效的回答。只有神能给出恰当的答案。希西家相信祂会给予回答。希伯来人的使者无论说什么话,都不能改变西拿基立的注意,所以希西家聪明地命令他们保持沉默。

21-22犹大百姓与宫廷大臣的反应。

21~22虽然百姓必定甚为惊恐,但他们按照希西家的命令:“不要回答他”

】「当下希勒家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和书记舍伯那,并亚萨的儿子史官约亚,都撕裂衣服,来到希西家那里,将拉伯沙基的话告诉了他。」

〔暂编注解〕「撕裂衣服」:他们有这种哀恸的表现,一方面因要将恶讯报给王知道,另一方是因拉伯沙基侮辱和亵渎了耶和华。

都撕裂衣服。见注释。

【思想问题(第35-37章 )】

135:1-2, 10所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这跟今日充满苦难的世界如何拉得上关系?

2耶稣在世时曾引述35:5-6的经文,祂是在什么情形下引述的?这有何意义?

3你有何软弱、缺乏需要神的拯救(35:3-7)?你信神能帮助你吗?

4试从36:4-20拉伯沙基对希西家所说的狂语中,找出他用以动摇犹大人信心的论据(参注 );你认为这番话的说服力强吗?你会怎样予以反驳?

5亚述最大的错误是什么?见36:18-20。今日世界强国是否也犯上了同样的错误?

6百姓与宫廷大臣并希西家面对国难时,有何反应?见36:22;37:1-5

例证

亚述人提起希西家王废除祭坛的事,用心何在?】

亚述的战场指挥官声称,希西家因为拆毁祭坛,使百姓只在耶路撒冷敬拜而冒犯了神。但希西家的改革是想消灭拜偶像之事(主要在高山上进行 ),以便百姓只敬拜惟一的真神。也许亚述人不知道真神的道,也许他们就是要欺骗人们,说他们得罪了大能的神。同样,撒但极力迷惑或欺骗我们。人并非要犯罪才对神麻木不仁,他们对神所要的感到困惑时也会这样。要避开撒但的诡计就得经常仔细学习神的话语。当你知道神说了甚么的时候,你就不会因撒但的谎言跌倒。

──《灵修版圣经注释》

「百姓静默不言,并不回答一句。」

亚述的沙伯沙基公开向犹太人挑战,这些狂语一定使希西家与以赛亚十分难堪,因为耶路撒冷全城的居民常可听闻,他说埃及是那压伤的芦苇,希西家废除偶像甚至使以色列的神都吩咐他来攻击毁灭这地。最后他印证一大批各地的首领都败于亚述的主子。希西家怎么能抵挡西法瓦音的征服者,那些骄傲的城都已夷为平地,无人可以脱离亚述的侵略,王吩咐百姓静默,不要回答。

静默是我们最好的方法来抵御敌人。受逼迫的人,务要安静,将你的事交给神,许多事不必解释,也无需争辩。只要静默,不必回答。主对控告祂的人也不做声,祂之站在中间,任他们喧嚷的声音袭扰,祂能力的声音最后得胜坟墓的权势。「祂能拯救别人,却不能救自己。」哦,神秘的静默,这是神所选定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记得要像希西家那样除去伪善与凶恶。拉伯沙基以为这位好王软弱无能,其实这是王安全的途径神所维护的人,无可拼击。

──迈尔《珍贵的片刻》
静默不言】

「百姓静默不言并不回答一句。」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跟某种人讲话,简直是枉费唇舌,全无益处。“静默是金”的话,果真不虚。
亚述的大军入侵,占据了犹大许多坚固城,并攻陷拉吉,扼制南方的高地,断埃及的救援之路,并迫近京都。他们听到古实王率军北上,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就想要及早解决耶路撒冷,胁迫犹大人开城投降,可以专务对付埃及。
亚述王和拉伯沙基,并不怀疑他们攻取耶路撒冷的能力,但他们不想顿兵坚城之下,让埃及有可乘之机。他们记得,围攻北国以色列的撒玛利亚,是经过了三年的时间,才得以攻取的经验;如果可以心理战的方法,免除耗时和重大的伤亡,兵不血刃,自然是更为有利。
拉伯沙基特意用希伯来语,与希西家所派的三大臣对话,使声音高到足能达到城上百姓的耳中,为了动摇城内的信心,造成分裂。
拉伯沙基知道,犹大国朝中,对与埃及联盟有两派不同的意见,因此指出埃及的脆弱无力,不能作可靠的盟友。其实,先知以赛亚一向反对倚靠埃及,因为他从神的启示,知道埃及将要灭亡,人的势力都是不可靠的,应当坚心倚靠神;他同时也主张不与亚述妥协纳贡,因为亚述不久就要败亡。
拉伯沙基用错误的逻辑,指希西家事奉耶和华不够热心,
这是外行人崇拜数字的观念,以热闹为热心,以为祭坛越多越好,废除丘坛,单在耶路撒冷的圣殿的坛前敬拜,是得罪神的表现。事实上,有些不成熟的信徒,也会有这样错误的看法。因此,他断定耶和华不会肯拯救他们;他更以为耶和华不能拯救,因为其他国家的神,也不能救任何国脱离亚述的手。这是把耶和华降到与偶像同列。拉伯沙基就更进一步,要同神的子民商量,要他们放弃神应许之地,像北国以色列一样,接受条件,被掳迁移到别的土地,照样可以讨生活。
犹大人举国上下,作了一件智慧的事:“百姓静默不言,并不回答一句,因为王曾吩咐说:‘不要回答他。’”大家同心听王的话,行动一致,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对于狂妄的愚昧人,回答不仅是浪费精力,更容易暴露不同的意见,不回答是最智慧的反应。

──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