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以赛亚书 第1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从耶西的本(原文是墩)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

2「耶和华的灵必住在祂身上,就是使祂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本章预言弥赛亚的拯救,分为两个部分())。1-10节是第一部分,用耶西的根())首尾呼应,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A. 耶西的嫩枝());
 B. 弥赛亚的治理());
 B1. 弥赛亚的国度());
A. 耶西的根())

3「祂必以敬畏耶和华为乐;行审判不凭眼见,断是非也不凭耳闻;」

4「却要以公义审判贫穷人,以正直判断世上的谦卑人,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里的气杀戮恶人。」

5「公义必当祂的腰带;信实必当祂胁下的带子。」

6「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它们。」

7「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

8「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9「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10「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祂,祂安息之所大有荣耀。」

3-5节描述弥赛亚的治理:

弥赛亚「以敬畏耶和华为乐」()),所以才能以属神的「公义」())、「正直」())和「信实」())治理全地。地上的君王若是离开了「敬畏耶和华」这个智慧之源()),一切对弥赛亚的拙劣模仿都会事与愿违。
弥赛亚是「和平的君」()),祂的话语大有能力,除了话语之外,祂不必再使用任何武器())。
上图:美国贵格会爱德华·希克斯(Edward Hicks,1780-1849年)绘制的62个版本《和平国度 The Peaceable Kingdom 》油画之一。

11「当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余剩的,就是在亚述、埃及、巴忒罗、古实、以拦、示拿、哈马,并众海岛所剩下的。」

12「祂必向列国竖立大旗,招回以色列被赶散的人,又从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犹大人。」

13「以法莲的嫉妒就必消散;扰害犹大的必被剪除。以法莲必不嫉妒犹大,犹大也不扰害以法莲。」

14「他们要向西飞,扑在非利士人的肩头上(肩头上:或译西界),一同掳掠东方人,伸手按住以东和摩押;亚扪人也必顺服他们。」

15「耶和华必使埃及海汊枯干,抡手用暴热的风使大河分为七条,令人过去不至湿脚。」

16「为主余剩的百姓,就是从亚述剩下回来的,必有一条大道,如当日以色列从埃及地上来一样。」

11-16节是第二部分,用神的手())首尾呼应,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A. 神将伸手赎回余民());
 B. 以色列与犹大将回归());
  C. 以色列与犹大将合一());
 B1. 以色列与犹大将得胜());
A1. 神将抡手领回余民())。
上图:靠近叙利亚Halabiye附近的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的左岸是Zalabiye考古遗址。幼发拉底河在圣经中也被称为伯拉河(Perath)、伯拉大河、大河,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注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是重要的古代文明起源地。由于河水带来的沙泥把河床不断填高,最终使两河的河口不断南移,现在下游合流在一起,称为阿拉伯河。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耶西荣华之根

第十章随后,我们必定在中看见亚述树林的砍伐,与在废墟中出现‘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这二者之间的对比。耶路撒冷便代表犹大所剩下存的,该城是全地浩劫中唯一生存的城市,是仍然屹立的唯一树木:

‘我有谋略,和真知识,我乃聪明,我有能力。
帝王藉我坐国位,君王藉我定公平。’(14-15节 )

但‘敬畏耶和华’却是以色列人所独有的,以色列的王不单要像所有其他国家的王一样,而且箴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申命记如此记载:

‘智彗人大有能力……
你去打仗,要凭智谋,
谋士众多,人便得胜。’

箴十五章完整地搜集了许多有关第四节主题的不同材料。其他人虽然失败,但这位王将会成功地保护社会中穷苦和软弱成员的利益。用现代的话说,他会对那些需求帮助的人,给予特别积极的优惠。

在第三节开首的三个希伯来文字,译为‘他以敬畏耶和华为乐’,这可能是文士抄写的错误,这些字在希伯来文中,十分像第二节末的不同形式的文字。不过,在描述理想君王及其意象中,强调‘敬畏耶和华’的中心性,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翻译为‘乐’的字,原来是一个通常解作‘嗅味’的动词,因此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王要穿上公义与信实为衣(5节 ),以‘敬畏耶和华’为香料。一篇皇室的讨篇有相同的意象

本诗的第二段亦是同样地属于典型的以赛亚风格(6-9节 )。第九节可能是后来附加,但在此提及耶路撒冷(‘我圣山’ )与‘认识耶和华的知识’,接连起第一至五节,使这篇诗可以被视为同一异象的两个方向。通常这篇预言被视为主要是关于恢复人与自然界的和平。这重得乐园的意念,在圣经的传统中亦曾出现:例如想象一个田园诗意的世界,石头永不会搞坏农夫的犁头,野兽与其他动物和平共处,一起吃草。然而,与本章的风格与意象有明显相似的智慧文学中,自然界通常是用来说明社会、道德或政治上的真理,而不是表述其本身的意义。箴便包括了许多的例子:例如的鸟、蚂蚁与鹿,以的乌鸦、鹰、蛇、蚂蚁、沙番、蝗虫、守宫、狮子、雄鸡(译注:和合本译作‘猎狗’ )与公山羊。通常豺狼都是代表残忍与压迫,而‘被牵到宰杀之地的羊羔’则代表无助。故此这篇预言看来不是照字面的意思,说及野兽的驯服,及郊野没有了自然的危险,而是说及一个新纪元,以往的仇恨都会被忘记,强壮的会与软弱的和平共存(6节 ),那些从前冷酷地剥削穷人与有需要的,将痛改前非(7节 ),弱者将免受伤害(8节 )。第九节以两个字来总结全文,译作‘伤’与‘害’:在锡安不会再有虐待与腐败。本异象可以是涉及环境保护与动物权益,但在现今的世界上,当少数人的权益被剥削,国家仍在战争中彼此杀戮,这异象自然仍不是本段的中心。这异象是关乎一个具备公正,公义与和平的新世界,由一位理想的君王弥赛亚,大卫的儿子所统治,而其中的人民(不是动物 ),‘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万国的弥赛亚记号

以赛亚书十二章是首感谢诗,本章属于本书第一至十二章最后的一篇预言,这里终于放弃了对一位会给犹大带来平安与公义真实君王的盼望,转而将皇室的语言,化为一种超越的弥赛亚梦想,祈盼被掳之民可以从地极归回,以色列会再次统一,所有神子民的仇敌都会被消灭。故此这篇预言所陈述的世界,并不是我们一直所考虑的古以色列的世界。在大卫的宝座上,已不再有君王掌权,神的子民已经分散于地的四方,而被围困的犹大,甚至可以与以法莲重新结盟,就是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联合起来,一同击退敌人的进袭。换句话说,这篇预言是出自第二个圣殿时期,即是自主前五一五年开始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起,包括了整个新约的时期,直至罗马军团在主后七十年,第二次毁灭圣殿止。因此我们若在这里开始找到启示文学的风格与意象,是不足为怪的,而且还可以在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约珥书与但以理书中,找到十分相近的例子。

‘耶西的根’不是指从大卫的家族系谱中真正长出的‘枝’与‘条’,而是指这族系深植于耶路撒冷的根。他不再被形容为成就万事的,而是作为万国的‘记号’或‘信号’,万国必像在寻求锡安一样地来寻求他。第十节最后的一句话(文字是‘他安息之所大有荣耀’ ),为这幅图画加添了两个重要的字。‘安息’是与应许之地作为神的居所有关,而一般是指平安与稳妥。‘荣耀’通常不仅是‘荣美’,正如刚刚建成圣殿的华美,君王的尊荣。但当运用在神身上,就超越了人间的模拟,而在后来对将临世界的描述中,‘荣耀’是指一些‘眼睛未曾看过,耳朵未曾听见’的质素。所以看来,便像对弥赛亚时代的荣耀,一种早期的祈盼(约壹14)。

‘当那日’(11节 )引进了弥赛亚时代的第二幅图画,就是招聚被掳的人。,的‘余民’主题,与有关西拿基立的记载,都在这里含有正面的意义,就是‘幸免于难的人’。可能在原来的经文中,只是提及亚述与埃及这两处地方,正如第十六节一样。而在跟着增添的地方名单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想法。巴忒罗与埃阿伯(译译注:中文和合本按希伯来文作译作古实 )是位于埃及地,距耶路撒冷最远的方;而秦国或希尼则是位于巴忒罗。同样以拦与示拿都是在米所波大米的南部,在亚述之外;而巴比伦则是位于示拿。哈马是在亚兰境内最接近以色列的地方;而各海岸,包括居比路(即塞浦路斯 )、希腊、意大利,甚至最远的西斑牙。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名单中,发现‘地的四方’(12节 ):北有哈马,南有埃及,东为以兰与示拿,西有‘众海岛’。

在第十三节中所祈盼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的复和,其背后可以看出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切仇恨,这最晚可追溯至早期从巴比伦被掳归回的时期。我们已在以赛亚的传统中看过此点,这问题更可能因着犹太人无视于撒玛利亚总督参巴拉的阻挠(尼二至六章 ),而继续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而加剧。

第十四节提及的五种人,代表了以色列边疆上传统的五个仇敌。这里用合适生动的字眼来描述他们的降服,相等于大卫黄金王朝的重建。因为只有大卫才成功地在同一时间,征服了他们,将他们的土地并入自己的版图。还有以东、摩押与亚扪都在巴比伦进攻犹大时期,吞并了一大片犹大的土地,而这并不算是圣经中对这些人的最猛烈与仇恨的攻击。充满激烈用语的耶利米书四十七至四十九章也是出自这个时期,正如以赛亚中放逐时期的篇幅,也是充满异常厉害的攻击的言语。我们在读这些经文的时候,应该想起另一些经文以作平衡,就是憧憬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个,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初看第十五节似乎使人感到混淆:这是那一条河?为何要分为七条?这节是否单指出埃及事件?但我们要知道这意象有两种来源,不单出自以色列的传说,也有古代近东的神话背景。这节的上半部描述耶和华战胜了空虚混沌的势力,其象征为‘海’(Yam )与‘河’(Nahar )两头神话怪兽。是最佳的相同例子:

我不是宰杀了‘海’,大能者的至爱吗?
我不是消灭了‘河’,那大神吗?
我杀死了狡诈的蛇,它有十头,长满了长长的毒牙。

以色列的传统便将这场宇宙的胜利,应用于他们的神耶和华打败埃及人的胜利,而当大海被毁灭后,所露出的大地,就是他们逃离奴役与压迫‘歌唱来到锡安’的路径。‘暴热的风’是出自该神话的背景,‘不至湿脚’来自出埃及的故事。先知在这里正是要一起描述一个‘新的出埃及’与‘新的创造’。这个‘新出埃及’是从亚述──就是以赛亚书一至十二章所描述压迫者,而从放逐归回的,‘为主余剩的百姓’,会从一条特别为他们而造的路上,回到耶路撒冷: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以赛亚书第十一章

d. 王的盼望

以赛亚书七至十一章的大纲,请看上文六至十二章注释的前言,书版82~84页。先知把王的盼望资讯带给犹大,当时王降生的黎明之光,背景乃是沉沉的黑暗,即吞噬百姓的罪与死亡;参:;在这里,那位完美的王和他所治理的复兴之世界,则是在地上的王都毁灭之后才出现(参:诗二;。这个盼望也和以下的期待一样,没有定出日期,所以是永远长存的活泼盼望,不单是为以赛亚所服事的世代,也继续为着教会存留,「直到祂来」

伊甸园中的王这一段前后为第1和第10节的耶西本/根所括住(参2、10节内的;和合本10节译为「安息」),内容可分为四部分:1~2节,王的家世与天资;3~5节,他的治理;6~9节,他的世界;10节,他对全世界的影响。

1.耶西:盼望的物件不仅是一位元王,而且是大卫王,因为虽然后来的王都以「他祖大卫」作标准来评监(如:,但只有大卫被称为「耶西之子」(如:。耶西长出的条一定是大卫(参:。从前最辉煌的君王,乃是未来真正黄金世代的预表。 ḥo ̄ṭer ):「嫩枝」;枝子 ne ̄ṣer ):「树苗」。这两个字都没有用到,但是比喻的重点则相同,是指弥赛亚属人的「家树」。以赛亚对的预言非常认真将来大卫王朝所有的生命迹象都必消失,就像一棵树被砍伐,只剩下残根,但是其中秘密保留了生命力。他知道在亚哈斯定意不信之后,王朝必然不保;他也预见了未来的灾难。他既看见灭亡的异象,又预言未来大卫将有荣耀,由此可见,他一定能感受到其间的张力。神会否定祂的应许,还是会予以兑现?等类似的段落,便是因以赛亚资讯中的张力而来,其中肯定神是信实的,祂必定会实现祂的旨意和应许。

2.这里对弥赛亚王从神得的天资有七重描写,51而以上主的灵开始。这里表明神的灵本身是神,且是「住」在人心的那位(参:,神经由祂的灵亲自内住在祂的王里面、23)。接下来的六重描述,以三对形容词来发挥:王有治理的能力智慧理解(后者,和合:聪明;参:;在,「辨别」是属于「理解」字汇群中的字的形容词「聪明」和「分辨」,与以赛亚所用的名词相符);他具实际的能力谋略能力;且有属灵的品质知识敬畏。这些都是这位真命天子的特色:智慧,是泛指「对所有事情的判断都准确」的能力,52理解,指能看透问题核心的能力(与亚述王成对比,谋略,策划正确行动的能力,这里与能力并列,指能彻底运行。知识不单指「晓得」。按来看,虽然少年撒母耳自幼参与宗教活动,一定有许多「知识」、21、26),但是他「还未认识上主」,因为知识是指与一个人有亲密的交情,RV、RSV)。而对方若是神,这样的关系就必定会使人产生敬畏,进而会表现在注重道德、顺服、行为良善、忠诚,以及敬拜神。(参:

3~5.揭示王对神的回应(3a、5节),说明他如何运行君王审判的职责(3b、4)。

3.他必以……为乐:直译为「他的欢喜」,即他整个欢乐的能力都集中在神身上。在审判的时候,他能超越表面的现象(眼见……耳闻),直入事情的真相(如大卫,

4.公义审判:见的注释。王知道神公义的原则,并且能应用在正确的审判中。但是,另一方面,他对百姓应得的报应也很敏感;这里的正直 mîs ̌ôr ,「直立、笔直、公平」。结果,穷人恶人都得到公正的待遇。他不会对有需要的人过份恩待,也不会过份处罚恶人而有失公平。口……嘴:王除了使用话语之外,不必再用其他武器,因为他的话与他的(直译:灵)相连(如:

5.「衣着」的题目,一方面表达出穿戴者的天生资质,同时也显示穿戴者要进行的事、18)。此处腰带象征能力,也表示已预备要行动。公义是指一切神以为正的事,信实是指坚定委身于神的引导。两者分别表明属灵的纯正与忠心。

6~9.又出现以赛亚的伊甸园思想(。新世界的黎明曾由王的诞生来解释;此处王的治理产生了新秩序。

6.从前的仇视、惧怕,如今都转为和睦、修好。掠食者与掳物在一起生活:连孩子在其中也极安全,对人的治理不再像我们现今常见对动物的剥削,却能面容温和、不带威胁。

7.万物的本性都改变了。这里的重点不单是「在一起」那是第6节的资讯而是天性的状况。这些野兽都吃同样的食物:肉食者也成了草食者。至于牛犊一语,则暗示这样的改变将永远遗传下去。

8.第6节的顺序是由野兽到小孩;第7节到第8节也是如此,不过,这里的重点是人类与蛇类的关系:不是像第6节所讲真正「治理」的恢复,而是指的咒诅已经除去。吃奶的孩子是指还在乳养中的婴孩( yône ̄q ),本身毫无力量;幼儿 ga ̄mûl ;和合:婴儿)是指刚会走路的孩子,常会乱闯而遭危险。可是如今不再会有危险临到,也不会有危险潜伏。「仇敌」已经消失了。至于虺蛇毒蛇,只能说那是指某些可怕的蛇类。53

9.这是6~8节的总结(9a节)与说明(9b节)。所描写神来审判时的欢乐(大君王的判断将使一切事都归正);伤人……害物:直译「行错……行败坏」,既不做坏事,也不损好事。我的圣山:在,神的山乃是全地都流归的中心;如今全地都是神的山,完全归顺祂的圣洁。这一改变、更新之大地,要诀在于认识上主的知识。当至圣的神住在他们当中,不再会为罪忧心,祂将欢迎他们到祂的圣所,而他们则将个别与祂亲密的联合,真正认识神(参2d节)。神在祂的圣洁中无所不在;而所有地方都以认识祂为乐,不但明白真理,也认识真理的主。

10.见以上1节的注释。万民与外邦人亲近神的方法,便是到耶西的根那里聚集(和合:寻求)。那山是他的安息之所或「家」( menûḥâ ;参:,而他让他们进来。可是,那一位怎能既是从耶西所发的(1节),又是耶西来所自的?这是个谜,而一直到才解开。荣耀的:直译「荣耀」。弥赛亚在神的荣耀中极自在,而凡聚集(直译:寻求)到祂那里的,祂都欢迎。他们绝不是像在摸索遗失的东西,希望能找到,而是满心喜乐、热情洋溢地前往那必定会找到祂的地方(见的注释〕。

世界的王这一段的括弧由11节和15~16节所提到的神的亚述、和埃及构成。指神亲自行动,与神的热心相符,是出埃及的主题。在3~5节中,王在治理;这里则讲,神把他将要治理的百姓集合起来,加以改变(12~13节);以耶西的根为主角的世界国度(6~9、10节),如今实现了(14节)。此一结构优美的段落,以两对论神行动的经文(11~12、15~16节)包住两节论百姓改变的经文(13~14节)。

11.当那日,这里与第10节一样,都是指此一异象具末世性。二次:「头一次」是出埃及。请注意这篇诗在16d节是以这个主题作结语。但是,这一次的「出埃及」范围更广,包括全世界的人。亚述……埃及是当代与古代欺凌的强权。没有一个力量能拦阻神的旨意。上埃及(直译:巴忒罗)与古实是在南边和更南边,以拦巴比伦是在东边,哈马是在极北边,而众海岛则位于西边的海外(见54无论全世界哪个方向、距离多遥远,都无法阻止这次伟大的「出埃及」。巴比伦直译为示拿。以赛亚没有理由不可以提及巴比伦。他在世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十分强盛。他刻意选用古名示拿人类表明自满自足、劣根性重大之地,是否意味人的骄傲与过犯也无法拦阻这次的聚集?

12.被掳的人原文只是「被赶散的人」(√ na ̄ḏaḥ ,与「被分散的」√ pûṣ 为同义字);译为被掳的人暗示性太强,似乎只是指被巴比伦所掳的人。地的四方显示,这里的赶散范围更大。是其应验。神的威胁(分散是很认真的,而祂的应许(聚集)亦然。

13.大卫的时代,十二个支派曾联合在一起,尽管是相当脆弱的结合。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再没有这样的情形。而当以赛亚预言大卫王将回来、未来会有一个国家时,和好的异象亦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一节可以视为平衡的声明:以法莲曾受到的嫉妒(13a节)和以法莲本身的嫉妒(13c节),犹大曾受到的敌视(13b节)和犹大曾表现的敌视(13d节)。当百姓真正联合在一起时,彼此为仇的情绪(嫉妒)和行动(敌视)都一扫而空。

14.这节仍接续大卫国度的主题。大卫征服了非利士人东方人(可能指的佣兵)、以东摩押,和亚扪人(撒下十~十二)。这幅联合之后的百姓去征讨的图画,与和平之君与他的国度及平安无限增加的异象看似矛盾,但其实这里乃是持续运用比喻,并不是对事件的预言。这与基督精兵的比喻完全相同以下)。君王一般都是用武力来扩张版图。所以,在未来君王的图画中,以赛亚也看见他治理之疆界的扩大:不过折服列国的力量,却是和平之君的能力,即福音以下)。在国度的扩张中,运行人乃是神重新整合的百姓。

15.现在,先知再越过大卫,来看出埃及。从前海水立起,成为出口,使百姓脱离捆绑;在此,它则成为入口,不过同样是神的风形成的55幼发拉底河包括在内,不单肯定在神的路上没有一物能阻挡,也重新带出了亚述-埃及相连的普世性「出埃及」之主题,这题目从11节开始,而于16节退出。河流 neḥa ̄lîm ;和合:条)指一条河道,其中的水时有时无。因此它可以成为干河谷,这是最适合此处的意义。波澜壮阔的幼发拉底河竟成为一条 naḥal !需要多大的能力才能办到!这个数目反映出神完满、完全的工作。

16.新造的工作已经完成,世界已经为「一群百姓」预备好了。未来的「出埃及」就像从前一样,是为以色列祂百姓的余民可以译为「祂的余民百姓」(见,从地的四方将祂的选民召招聚起来。新约将称这些人为「神的以色列」,而以赛亚在这里预先看见了;他预言,经由神的作为,有一群百姓会被招聚在一起。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从耶西的本(原文作“不” )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

〔暂编注解〕“耶西的本”:耶西是大卫王的父亲,这里说从耶西所生的“条”、“枝”,是指大卫王朝的后裔。无论人怎样失败,环境如何变迁,神和人所立的约不会改变。

「耶西」:大卫之父。

「本」:原文为「不」,显示大卫王朝经过浩劫。整节指弥赛亚出自大卫家。

说是“耶西的本”,而不是说“大卫的枝子”,是为了强调大卫成为荣耀君王之前的处境,即强调身为卑贱者的儿子的时候,以此强调弥赛亚也将出身卑微。“本”,原文可译为“完全枯竭的树墩子”,意味弥赛亚将在大卫家完全败亡、毫无希望的境况中出现。耶稣就是在此预言700年之后,以色列全无希望的时候降生。一条枝子: 与10:34节稠密的树林形成对比,表明虽然初始为弱,最后必将胜过大森林。这枝子看似柔弱、没有生命力,实则刚强、充满生命力

本(原文作根 )。。在中译为“干”。

枝子。上一章描写了对亚述和犹大的惩罚。犹大美丽而繁茂的“树”因为犯罪而砍下。这幅画面类似与,尼布甲尼撒和他的王国被比作一棵大树,因神的惩罚而被砍倒,只留下树桩。希伯来民族刚刚建立的时候,神对她有很大的计划。祂的旨意是让她成为把亮光和真理传给世界的使者;她向善的影响会逐渐扩大,知道遍及整个地球,给全人类带来生命与和平。但这个民族因悖逆而被降卑和囚掳。关于神对以色列的旨意。

但从大卫的后裔中将兴起一位君王,完成大卫及其犹大王位的继承者迄今所没有成就的工作。这个民族已被砍下,只剩下树桩,但从表面上无生命的根里会长出繁茂的“枝子”来,53:2,,22:16)。它将会变成一棵公义“树”,最终充满全地球,给全人类带来和平和欢乐。这是一幅将来欢乐辉煌的黄金时代的画面,那时全地都因公义中喜乐;公义与平安的敌人将被永远彻底地推翻。以赛亚一再瞻仰这个画面,65:17-25,66:22-23)。,6;33:15-17;;6:12,13也把耶稣描写成公义的苗裔。关于大卫应许的双重性,见注释。

1~5 虽然大卫的树已被砍伐,但有一树芽或“枝子”必从树桩(大卫的家 “耶西”是大卫的父亲 长出来,那就是弥赛亚。祂的特点是充满圣灵(2节 )和完全正直(3~5节 )。

1-9 公义和平的统治者:弥赛亚有神的灵赋予各样王者所需的恩赐,明辨是非,审判公正,国中恶人消声匿迹(1-5 ),连自然界都充满安祥和谐之气(6-9 )。

1~16弥赛亚的救恩应许与成就。接连不断地宣告责备与审判,使敬虔人的心情变得极其低沉。以赛亚从第11章开始预言弥赛亚的盼望,仿佛是照亮漆黑夜晚的明灯。弥赛亚是神特别膏抹设立的祭司及君王。弥赛亚并不是指一般的君王,作为宇宙之君,他将引领列国万民走向正义之路,他要治理他们,恢复狮子与羊羔一起游玩的乐园。11章分为四部分:①弥赛亚的信仰人格与能力(1-2节 );②弥赛亚的公义统治(3-5节 );③有关恢复乐园的异象(6-9节 );④弥赛亚国度向全地万邦扩张(10-16节 )。以赛亚的弥赛亚预言,不仅对因仇敌入侵与威胁战栗的以色列和犹大非常切合,对今日的信徒更为切合。

本章描绘基督末后荣耀掌权时的光景。基督的再来,就是要建立这样的一个国

11:1-12:6弥赛亚公义与和平的统治:本书屡屡提及弥赛亚的统治,本段中百姓所期待的君王即与9:1-7的和平之君互相呼应。上章末论亚述如树林遭神砍伐灭亡,本段则提到犹大不同遭遇:虽被神砍伐,树不子仍有生机(6:13), 弥赛亚将从它而出,再次显示审判过后必有救恩。

未来理想君王的神谕】请注释。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文献都预言将要掌权的君王会政绩有成,实现和平、正义与繁荣,只是这些都是君王登基后写的,藉此让自己的政权更有法统。这一类的神谕在亚述巴尼帕时代还记着给饥饿的人食物吃、给赤身的人衣服穿,并且释放囚犯。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则被形容为巴提尔城(即亚述城 ) 的幼苗或接穗,给人民带来公义。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从耶西的不必发一条所指是什么?】

答:「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这一句话中的本字下有小字「原文作不」,这个不字非不字,音墩,其意指木秃其上,而仅余留的根株。粤人以截木作垫为不。文理本圣经译为「耶西之根株必将萌蘖」。吕振中译本作「从耶西的树墩子必生出一根枝条来」。在粤语本及客话本译为树头。但最容易使人明白的译词为树墩,就是树被砍伐或锯断所留下树根的秃出部分,英文圣经译为Stump,亦即为木头墩或树桩之意。中英译法,意音都很相近,在原文上是一个字,其他中文译本多译为树干。这里所说从耶西的本或称为树不(墩 )所发的枝条,乃是豫言弥赛亚基督,他是从耶西的根而生,是大卫的苗裔,参上册146及152题 ),亦即是从大卫后裔生的,这事早已应验了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暂编注解〕「智慧和聪明」:指治理的才干。

「谋略和能力」:指外交上的技巧和坚决的态度。

「知识和敬畏」:即尊敬神,以神的旨意作依归。

描述弥赛亚的人格,神的灵与他同在。他拥有能力、力量、纯洁的信仰热忱。

耶和华的灵。第1-5节清楚地归纳了弥赛亚及其使命的性质

智慧和聪明。关于希伯来语chokmah(“智慧” )和binah(“聪明” )的区别,见注释。关于耶稣智能的增长,见注释;。关于赐给基督履行职责的智慧,见;3:13注释。最高的智慧只能来自神。没有人能将智慧指教神,因为祂是全知全能的。关于祂过去,现在和未来所说所做的一切,祂全知道,全明白,全予以考虑。

知识(da`ath )。见注释;。耶稣在教导人敬畏神,说明犯罪的愚蠢和行义的智慧时,表现出无庸置疑的证据,证明祂就是弥赛亚

古代近东的神灵加身】在士师时代,耶和华的灵赋予人祂自己才拥有的权柄。国王的角色代表着更长久的中央权力,因此也需要耶和华的灵。国王是神的代理,与士师、先知一样也是天上的职务。主的灵可以赐下有益的特质,诸如勇气、魅力、洞见、智慧、自信。在美索不达米亚,国王赋有神祇的梅岚穆(神祇可见的荣耀 ),以此指定他为神明的代表,也表示他的政权合乎法统,被神认可。在亚述铭文里,提到神灵盘旋于国王头上。两者的关联更见于亚喀得用语 bashtu,该字通常指尊贵感,通常是神明所赐的,但也可成为人格化的守护灵,就像此处经文一样,赐给人众多特质,也把权柄赐给领受的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必以敬畏耶和华为乐,行审判不凭眼见,断是非也不凭耳闻;」

〔暂编注解〕必以……为乐(ruach )。直译是“将激发他”。 祂以实行神的旨意为乐。祂以神的心为心,以神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14:10)。耶稣表明自己是神,在世人面前显示出神的公义。事实上,祂就是为此而来到地上的

不凭眼见。人类容易凭着外表作出判断,但基督的劝勉是:“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圣经说耶稣“知道万人”,“知道人心里所存的”。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避免“凭眼见”作出判断,“凭耳闻”责备他人。有多少基督徒与此背道而驰,对自己的同道草率地作出结论,单凭借道听途说而批评他们!

3~5弥赛亚的统治方法。新君王弥赛亚行实赋予自己的统治权。他的统治标准是公义、仁慈,他诚实地治理。当耶稣爱我们、行公义时,就成为“我的救主耶稣”,我属于他,彼此享受所属的关系。

审判的挑战】古代国王最重要的责任是伸张公义,因此铭刻文不时提到国王声称自己在这方面的成就。国王的智慧如何,取决于他对复杂案子有什么高见,而他是否适任,则取决于他是否全心维护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古时认为,解决困难案件的能力,也是上天赐与的(比较所罗门王 ,所以不是完全倚赖法院里的证据审断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却要以公义审判贫穷人,以正直判断世上的谦卑人,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里的气杀戮恶人。」

〔暂编注解〕「以口中的杖 ...... 杀戮恶人」:弥赛亚绝不宽容恶人,必定施予审判和惩罚。

以公义。法官贪赃枉法,压榨贫穷不幸的人;富人欺负孤儿寡妇,10:1-2,,4:1,5:10-11,8:4-6,。所应许之弥赛亚的精神与当时代的精神迥然不同。理想的君王所表现的原则就是公正,平等,仁慈和同情关照贫穷落魄之人的需要

判断(yakach )。“要求负责”,“决定”。

击打世界。以赛亚描写弥赛亚回到地上,制服祂的敌人,建立祂的国度,14:14-20)。然后祂要“击打”世上不公正的统治者。当基督建立起祂的国度时,祂将用“铁杖辖管他们(辖管原文作牧 ),将他们如同窑户的瓦器打得粉碎”,2:8-9)。描写“两刃的利剑”从基督口中出来;描写祂用“口中的气灭绝”敌基督者。基督怎样用祂的口中的话语创造了万有,祂也必这样消灭一切罪恶。

】「公义必当他的腰带,信实必当他胁下的带子。」

〔暂编注解〕祂的腰带。描写弥赛亚穿戴公义的衣袍。这个比喻暗示坚持公义和真理,正直和忠诚。弥赛亚将是公义的化身。而敌基督者则“行各样出于不义的诡诈”。跟从基督的人务要穿戴祂所穿的公义衣袍

胁。指人体中弓肋和髋骨之间的部位。“腰”则是指臀部和腰背部。

腰带∕带子】同一个字用了两次,一个是缠在腰间,一个是缠在胯间。这是最基本的衣物,不然就会赤身裸体。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它们。」

〔暂编注解〕在弥赛亚的国度里,动物世界和人类都会发生变化。不再有流血和残暴的事。动物的本能完全改变了。神国度的律法将是生命和仁爱的律法。在那里不再有死亡,疾病和痛苦。

6~8因弥赛亚而来的变化。对完美和平的异象带来沁人心脾的享受。在这世界,自私带来的不安与分裂时刻占据人心。在世界末日,和平的画面将得以成就,22:1-5)。

6-9人兽和谐共处,回复起初人未犯罪时大自然的秩序;整幅图画描绘末世基督王的升平景象。

6~9弥赛亚在将来的千禧年国度里统治全地的特色是:宇宙万物可以和谐共处

以动物行为表达理想世界的状况】从苏美时代起,《恩基与宁荷沙》(Enki and Ninhursag )的神话即描写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里,狮子不会杀害,狼也不会掠取绵羊。其他乌托邦作品则描述没有掠食动物(例如《恩默卡尔与阿塔拉之主》记述没有蛇、蝎子、狮子或狼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

〔暂编注解〕在新的地球上不再有食肉动物。一切动物都友好相处,与人类完全和谐。

】「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暂编注解〕吃奶的孩子。正如世上动物的幼崽,将不再惧怕它们的天敌,在新世界里,小孩也将不再有恐惧。那时在动物或人类中间,敌意和恐惧将完全消失。

毒蛇(siph`oni )。或“蝰蛇”。

】「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暂编注解〕整个大自然满了祥和之气,因人高举神,忠于神的旨意。

我圣山。就是将充满天下的基督之国。这个国度是圣洁的,因为神是圣洁的,其中的居民也将拥有祂的性情。他们在那里将不会有伤害和毁灭,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利害的冲突。一个人的幸福就是全体的幸福。自私将成为过去。人们唯一的念头就是造福同胞,活着荣耀神。

充满遍地。。和谐的脉膊将在巨大无垠的宇宙中跳动。

】「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荣耀。」

〔暂编注解〕弥赛亚不独作百姓的王,且为万民所归向。

「安息之所」:指锡安、圣殿之所在。

开始论及弥赛亚宇宙性救赎事工。“万民的大旗”、“外邦人”预言借着耶稣彰显的救恩之路,全世界都将聚集

耶西的根。见第1节注释。

外邦人。这是有关基督和福音传到全世界的预言。弥赛亚将在地球各地的人前被高举为得救脱离罪恶的途径。基督的使者将站在世人面前作祂的代表,像令旗那样指向祂,引导世界各国的人走在光明和蒙福的道路上。

安息之所(nuach )。“休息的地方”或“住处”(英RSV版 )。见,3。得到基督就是得到平安和安息。这种平安是世界所不能提供的,也是恶人所永远无法体验的。人最大的福气就是享受基督所赐的“安息”,从罪的烦恼和重担中得到解脱。这样,人就能在今生短暂而幸福地预尝到永恒世界的荣耀平安和安息。

10-16 招聚余民旋返归主:昔日神带领为奴的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往迦南地,在弥赛亚掌权的日子,神要再次 (「二次」 11 ) 将分散异地的百姓招聚回来。他们不再有分争,而且力量强大,能克制那些曾在他们亡国时欺负他们的邻国。

旗帜】用来呼叫某一区的军队,或是指示在哪里集合,或是军营在哪里。上面常常画着军团或支派的标志。埃及军队各军团以神祇为名(譬如亚孟神军团、赛特神军团 ),旗帜也以神的某种画像来作标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当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余剩的,就是在亚述、埃及、巴忒罗、古实、以拦、示拿、哈马,并众海岛所剩下的。」

〔暂编注解〕“二次…救回”:指基督再来时会再一次招聚以色列民。第一次的招聚则是在主前536年,以色列人被掳后的回归故土。

“第二次”。指犹太人将来在基督第二次降临时再次聚集,第一次是在主前537年于所罗巴伯带领下聚集。

「巴忒罗」:即上埃及。

「古实」:即今日埃及以南的埃塞俄比亚。

「以拦」:在示拿(即巴比伦 )以东。

「哈马」:于北叙利亚。

「众海岛」:地中海与爱琴海的诸岛屿。这些地方是当时既知的文明世界,犹大人亡国后被掳或逃亡至此。

二次。即与第一次从埃及得救不同。希伯来人欢喜回顾他们摆脱埃及的奴役,进入应许之地的经历。现在则是从巴比伦之囚中得救。神的旨意是,当犹太人从被掳之地回归以后,学到了祂要他们学习的功课,很快就能实施祂对于他们这个民族的光荣计划。这样,世界会很快预备好迎接弥赛亚的来临和福音的传播。但是以色列再一次失败了。这里所应许的拯救将在世界末日实现。那时神要伸手把祂的子民从这个罪恶的世界里救出来,带领他们进入天上的迦南

11~12以预言双重成就的观点解释这两节经文。不会发生掳至亚述、巴比伦的俘虏永远断绝,致使以色列国完全消失的情况;当弥赛亚作为万民的大旗竖立之日,将召聚散居全地的敬虔人在自己的教会。

流放之地】这些地名不一定是用来代表以色列流放的地点,而是为了与下一节提到的「四方」相对应。这里第一次视亚述为真确的流放地点,同时也作为东北区的代表。西南方的埃及则以尼罗河上方的三个名称,包括古实作为指称。以拦与巴比伦则代表东南边陲,而哈马代表北部。最后,「海岛」用来指称更往西的地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必向列国竖立大旗,招回以色列被赶散的人,又从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犹大人。」

〔暂编注解〕“列国”指外邦人。

「大旗」:为记号,在此示意百姓归返。

以色列……犹大。就肉身的以色列和犹大民族而言,这个应许在字面上的实现是他们从巴比伦的囚掳中回归复兴。但他们未能实践回归时赐给他们的光荣特权,故作为一个民族,他们不可避免地被弃绝了(见第11节注释 )。于是就原则上而言,这个应许要实现在属灵的以色列──教会身上。这些话语指出,从罪恶中得救的大工今日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展开。到处都有人作为天国的令旗或灯塔,把人引到光明和真理的道路上。现在所开展的工作正是以赛亚预言的应验,也是将要更大事工预示

四方。死海古卷1QIsa 里没有“四方”。

四方】指出居住世界的四个区域,是古时候的惯例。亚喀得文献里提到国王统治四方,很可能是指最遥远的海岸,或是四个极地角落。由此来看,四方不是指四块地理区域,而是四边,因此囊括了其中所有的地盘。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法莲的嫉妒就必消散,扰害犹大的必被剪除;以法莲必不嫉妒犹大,犹大也不扰害以法莲。」

〔暂编注解〕神子民的历史是妒忌,不和,纠纷和争战的历史。如果不愈合以色列和犹大之间年深日久的创伤,使他们和解,以赛亚有关将来的异像就不算美满。在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完全毁灭之前,希西家曾诚恳地邀请北方支派的成员到耶路撒冷来,庆祝民族的逾越节(代下30章 )。

13~16以色列因神的大能得以恢复。从双重成就的角度理解这段经文的属灵意义。就如分裂的南北两国的人重归于好,在弥赛亚国度,弟兄将握手言和(13节 );弥赛亚国度的百姓将大胜属灵巴比伦——罪的权势,像大鸟抓取食物一样完全获胜(14节 ) ;唯有神的大能才能分开红海,惟有神才能在百姓付出努力之前行一切奇事(15节 );大能的神使自己的百姓出埃及,任何危险中,他必保守自己的百姓,为他们开救恩之路(16节 )。

】「他们要向西飞,扑在非利士人的肩头上(“肩头上”或作“西界” ),一同掳掠东方人,伸手按住以东和摩押,亚扪人也必顺服他们。」

〔暂编注解〕“非利士人的肩头上”:指非利士人所占住的海旁地带。“向西飞”:海在西面。这里是指犹大国向四围外邦邻国扩张土地。

“非利士人的肩头”。非利士与犹大群山中间的小丘山脉。

「非利士人的肩头上」:指犹大西邻非利士的沿岸山麓。以东、摩押,亚扪为犹大的东邻。这些邻邦于犹大亡国时曾苦害百姓,将他们败买为奴,或霸占他们的土地。

非利士人。这里所提到的民族是以色列人的宿敌。这段预言是以以色列人忠于神为条件的。以色列坚持不与神合作,结果丧失了祂的福气,以致神不能按祂所希望的制伏以色列的敌人(见第31节 )。但这个应许将在原则上实现在今天的教会身上,因为神将战胜她的一切敌人,12:1,。弥赛亚国度的建立将使她所有的敌人全然失败。当基督降临时,祂所建立的国度“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

】「耶和华必使埃及海汊枯干,抡手用暴热的风使大河分为七条,令人过去不至湿脚。」

〔暂编注解〕“埃及海汊”:有译为“埃及海湾”,指今苏彝士湾。“大河”:幼发拉底河。神要保护他的百姓归回故土,好象离开埃及时借着神迹所行的一样。

“埃及海汊”。通往苏彝士、红海西北面的海汊。“大河”。幼发拉底河。

「埃及海汊」:指埃及附近的苏彝士海湾或红海。

埃及海汊。就是现在的苏伊士湾──红海的一个海湾。海水的再一次干涸,可能比喻,而不是直言为了再次从埃及神奇光荣地得救。

大河(hannahar )。在《旧约》中通常指幼发拉底河。幼发拉底河将会干涸,为从巴比伦得救预备道路。压迫希伯来民族最严重的两个古代国家是埃及和巴比伦。他们都遭到了神的出手打击,为了拯救祂的子民。在出埃及时埃及遭到了打击。那时神使红海的水枯竭。巴比伦是在70年被掳结束时遭到打击的。这在以赛亚的时代还是未来。为了攻取巴比伦城,居鲁士让幼发拉底河改道。居鲁士攻占巴比伦城之后,下令允许犹太人离开巴比伦,回到犹大,重建圣殿。神怎样拯救希伯来人脱离埃及,后来又脱离巴比伦,在末日祂也必拯救祂所有忠心的子民。

埃及海的海湾】这是圣经惟一一次称呼水域为埃及海,因此很难确定是指哪里。大部分注释学者认为是苏彝士湾。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幼发拉底河的七条水流】

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把运河从河流引来的水分成不同水道,作为灌溉之用。水分支以后,各管道就会减缓水势。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为主余剩的百姓,就是从亚述剩下回来的,必有一条大道,如当日以色列从埃及地上来一样。」

〔暂编注解〕一条大道。神怎样引导祂的子民经过“可怕的旷野”,一千年以后把他们从巴比伦带回来,35:8),祂也将带领祂的余民平安地度过但以理所预言的大艰难时期

亚述。即亚述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在以赛亚的时代,巴比伦是亚述的一个省

从埃及地上来一样。神在埃及和红海所显示的神奇能力,神的子民记忆犹新。他们经常回顾这些重大的事件,作为证明他们的神是真神,他们是祂选民的证据

例证

「祂必以敬畏耶和华为乐。」

每个被圣灵充满的人都有喜乐,他必以敬畏耶和华为乐,有这样敏锐感受的人是能获益的。「为乐」愿意为嗅觉的香气,所以有人若会闻到臭味,就不致被疾病所侵,因为他不会走进病菌弥漫之处,任何地方有不好的气味都会将行人驱走,警告他不受疾病的侵袭,这样他就可以远避而得着安全。

人在属灵的感受上若能分辨善恶与好歹,在阅读及娱乐方面,社交的活动等,都慎思明辨,有些可疑的事,甚至一般信徒都去做的,还得考虑。许多事情表面看来似乎是无妨的,其实好似森林中病菌滋生之处。但是圣灵会教导我们分辨,神的儿女也都有属灵的辨别力。

在清新的空气,如山区或海洋地带,容易辨出不同的气味,所以我们要有灵敏的嗅觉,也真是需要与神的灵有好的交往,在属灵的感受力就强烈了。

希伯来属说我们的感觉必须敏锐,有习练,就能分辨。在初信时,我们容易在不知不觉之中受了试探,逐渐地在经验中老练,多吃福音的干粮,就在属灵的感觉方面坚强起来。

—— 迈尔《珍贵的片刻》
万民的大旗】

「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

犹大因犯罪而受审判,终于亡国,使大卫的王朝被砍伐倒地,只因神的信实和恩典,没有连根拔出。那根沉埋在地下,经过了千百年,得了水气,又再滋长繁荣。

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
外邦人必寻求祂,
祂安息之所大有荣耀。

世人只看眼前,但神的子民的盼望,是在“那日”。那是神救赎的子民欢乐的日子,也是不信者受审判的日子。
“耶西的根”是基督君王的衔称。从永远的灵说,大卫称祂为主,从肉身说,祂是大卫的后裔,神所应许的约,成就在祂身上。我们一切的福分和荣耀,都是在基督里承受的。我们应当时时仰望祂,时时连于祂。
“大旗”是代表国家和君王的旗纛麾旌,竖立在山顶或高处,召聚群众,是吸引全体的徽记。主耶稣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属主的人,要效忠基督,以祂为中心;不仅是犹太人,更是为万民设立的救恩。祂降生的时候,天使传报佳音说:“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所以救恩的应许,不仅是为犹太人,也是为外邦人,是为了所有寻求祂的人。我们要以主的心为心,要宽大容得下所有的人。
人的问题,在于好立自己的旗帜,吸引人归属自己,画小圈子,以“我”为中心,把别人画在外面。这是分争的开始。属主的人应该谨防这样的失败,特别是作领袖的,总不要代替基督的地位。因为祂是信的人共同的根,只有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就救恩,要永远记得以主为中心,要把我们的心归向祂,眼目也喜悦祂的道路。
在旧约时代,神“安息之所”,是祂在耶路撒冷立名的圣殿;在新约时代,神在世间的居所,是属祂的人。我们不常感觉这荣耀的事实,是因为我们不能看得周全,只看见局部;不能看见永恒,只看见现实。我们的眼睛当超越限制我们的界域,除去蒙蔽我们的帕子。当我们以主为中心,默想那大旗,就是为我们成就救恩的基督,不想自己,就感觉那爱的旗覆庇我们,也覆庇所有信的人;真的可以经验到主是我们的安息之所,那是何等的荣耀。

──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