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以赛亚书 第28章


圣经综合解读

1「祸哉!以法莲的酒徒,住在肥美谷的山上,他们心里高傲,以所夸的为冠冕,犹如将残之花。」

2「看哪,主有一大能大力者,像一阵冰雹,像毁灭的暴风,像涨溢的大水,他必用手将冠冕摔落于地。」

3「以法莲高傲的酒徒,他的冠冕必被踏在脚下。」

4「那荣美将残之花,就是在肥美谷山上的,必像夏令以前初熟的无花果;看见这果的就注意,一到手中就吞吃了。」

5「到那日,万军之耶和华必作祂余剩之民的荣冠华冕,」

6「也作了在位上行审判者公平之灵,并城门口打退仇敌者的力量。」

十三-二十七章宣告神在全地掌权,「到那日」()),百姓「专要倚靠」())神,全地都要归向锡安())。但这个巨大的转变,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呢?二十八-三十三章借着劝阻百姓投靠埃及,预言百姓怎样一步一步失败,启示神将怎样一步一步挽回。原文用六个「祸哉 הוֹי/hoh’ee」分成六个部分,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的结构:

A. 百姓高傲亵慢,神的管教奇妙());
 B. 百姓灵里昏迷,神要行奇妙的事());
  C. 百姓向神隐藏,神却要苏醒人心());
A1. 埃及徒然无益,神却信守应许());
 B1. 埃及不能帮助,神要拆毁人的倚靠());
  C1. 亚述被神刑罚,神将与人同在())。
上图:撒马利亚周围的山谷和群山,撒马利亚山被称为「肥美谷的山」(赛二十八1)。

7「就是这地的人也因酒摇摇晃晃,因浓酒东倒西歪。祭司和先知因浓酒摇摇晃晃,被酒所困,因浓酒东倒西歪。他们错解默示,谬行审判。」

8「因为各席上满了呕吐的污秽,无一处干净。」

9「讥诮先知的说:他要将知识指教谁呢?要使谁明白传言呢?是那刚断奶离怀的吗?」

10「他竟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

南国同样也有一场酒席。灌醉北国的是「高傲」()),而灌醉南国的是「亵慢」())。随波逐流、尸位素餐的「祭司和先知」())不但「错解默示,谬行审判」()),还讥诮呼吁「归回安息」())的真先知())。犹大的领袖「因浓酒东倒西歪」())、「各席上满了呕吐的污秽」()),神的百姓越来越像他们所仰赖的埃及:「好像醉酒之人呕吐的时候东倒西歪一样」())。
「他要将知识指教谁呢?要使谁明白传言呢?是那刚断奶离怀的吗」()),指亵慢者自命成熟,把以赛亚所呼吁的「安息」())看作幼稚的育儿知识,不适合成年人复杂的世界。
「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可译为「咕哝咕哝,咕哝咕哝,唠唠叨叨,唠唠叨叨」(和合本修订版)),指亵慢者自命智慧,把以赛亚所教导的「信靠」())比作粗浅的识字教材,「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今天,我们若只传「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岂不也常常被看为简陋愚拙吗?

11「先知说:不然,主要借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对这百姓说话。」

12「祂曾对他们说:你们要使疲乏人得安息,这样才得安息,才得舒畅,他们却不肯听。」

13「所以,耶和华向他们说的话是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以致他们前行仰面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

百姓把先知的话当作粗浅的唠叨()),拒绝简单明白的教导()),所以神就「要借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对这百姓说话」()),用国破家亡和被掳异乡来教会他们聆听。若我们总是在神面前装睡,神也会用各种「跌倒、跌碎」())来叫醒我们。
「你们要使疲乏人得安息,这样才得安息,才得舒畅」()),可译为「这是安歇之所,你们要使疲乏的人得安歇,这是歇息之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神的旨意就像幼儿课本一样简单:回到神的「安歇之所」,不要在管教面前继续倚靠自己挣扎。但人若「不肯听」()),神就会任凭他们继续「疲乏」,甚至兴起更大的管教。「不肯听」原文意思是「不愿意听」,并非听不懂,而是根本不想靠神得安息。
今天,许多人越事奉、越没有安息,因为他们并非「诚实倚靠耶和华」()),而是变相倚靠自己、满足自己的「属灵成就感」。所以神就任凭他们「陷入网罗被缠住」()),宣告:「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你们竟自不肯」())。人可以拒绝神的话,但却无法逃避它的结果;我们可以不听圣灵的微声()),但神必会把它变成震耳欲聋的雷声())!

14「所以,你们这些亵慢的人,就是辖管住在耶路撒冷这百姓的,要听耶和华的话。」

15「你们曾说:我们与死亡立约,与阴间结盟;敌军(原文是鞭子)如水涨漫经过的时候,必不临到我们;因我们以谎言为避所,在虚假以下藏身。」

16「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

17「我必以公平为准绳,以公义为线砣。冰雹必冲去谎言的避所;大水必漫过藏身之处。」

18「你们与死亡所立的约必然废掉,与阴间所结的盟必立不住。敌军(原文是鞭子)如水涨漫经过的时候,你们必被他践踏;」

19「每逢经过必将你们掳去。因为每早晨他必经过,白昼黑夜都必如此。明白传言的必受惊恐。」

14-19节是从9-13节得出的结论。既然只有顺服神「才得安息,才得舒畅」()),「所以」())人倚靠自己的一切努力都不会成功())。因为神将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绝不容许百姓用人的方法来代替神的拯救、长久活在虚假的安全感里,所以「冰雹必冲去谎言的避所;大水必漫过藏身之处」())。
「亵慢的人」()),就是倚靠自己、藐视真理、不听劝诫、高傲自夸的人。
「我们与死亡立约,与阴间结盟」()),指犹大想倚靠与埃及结盟背叛亚述,最后却是自寻死路、招惹亚述的进攻。
「敌军如水涨漫经过的时候」()),比喻亚述的入侵())。
「以谎言为避所,在虚假以下藏身()),比喻埃及的承诺只能带来虚假的安全感。
「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这是一句双关语,既可以比喻神拣选锡安、住在其中()),也可以比喻大卫之约所应许的弥赛亚王权());
「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指这块石头非常可靠,可以作为根基和房角石。
「信靠 אָמַן /aw-man’」原文也被译为「立稳」())、「坚固」()),是双关语。「着急 חוּשׁ/koosh」在本书中也被译为「赶快」())、「速成」()),是「安息」())和「谨慎安静」())的相反状态词。
因为神已经应许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稳固根基」,所以「信靠的人必不着急」()),不必急着再去另找一块石头。因为信心既不是相信自己的敬虔,也不是基于对局面的掌控,更不是根据对前途的分析,而是单单建立在神的应许上。
「准绳、线铊」())是用来测量建筑物是否垂直的工具,比喻神将使用「公平、公义」())的原则来检验和审判百姓所做的工作。那时,人倚靠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将被显明为必要倾倒的「谎言」());凡用人的权宜之计来代替神应许的,必将遭遇失败、担惊受怕())。

20「原来,床榻短,使人不能舒身;被窝窄,使人不能遮体。」

21「耶和华必兴起,像在毗拉心山;祂必发怒,像在基遍谷,好做成祂的工,就是非常的工;成就祂的事,就是奇异的事。」

22「现在你们不可亵慢,恐怕捆你们的绑索更结实了;因为我从主——万军之耶和华那里听见,已经决定在全地上施行灭绝的事。」

20、21节原文的开始都是「因为」,解释「明白传言的必受惊恐」())的两个原因。

百姓拒绝神所提供的「安息」()),坚持要靠自己铺床,结果却将发现人的安排事与愿违,因为「床榻短,使人不能舒身;被窝窄,使人不能遮体」())。
百姓拒绝神的话语,神将转过来与他们作对。「毗拉心山」())和「基遍谷」())都是大卫专心倚靠神、战胜非利士的地方())。但现在百姓却不肯靠神得安息()),所以神要像冲破非利士人一样管教他们。


「非常的工」()),原文是「陌生的工」(英文ESV译本));「奇异的事」()),原文是「外人所行的事」(英文ESV译本))。审判是神「非常」、「奇异」的工作,救恩才是祂「正常」的工作,所以我们应当「诚实倚靠耶和华」())。
「现在你们不可亵慢,恐怕捆你们的绑索更结实了」()),表明人对神话语的「亵慢」,就是捆绑自己的「绑索」。如果百姓坚持倚靠自己、继续拒绝神的话语,很快就会作茧自缚、自食其果。因为神「已经决定在全地上施行灭绝的事」()),「冰雹必冲去谎言的避所;大水必漫过藏身之处」())。但百姓显然还是置若罔闻,因为「亵慢」一定会把人越捆越紧,藐视神话语的人一定会把坟墓越掘越深,陷入今天所谓的「信息茧房 Information Cocoons」。

23「你们当侧耳听我的声音,留心听我的言语。」

24「那耕地为要撒种的,岂是常常耕地呢?岂是常常开垦耙地呢?」

25「他拉平了地面,岂不就撒种小茴香,播种大茴香,按行列种小麦,在定处种大麦,在田边种粗麦呢?」

26「因为他的神教导他务农相宜,并且指教他。」

「你们当侧耳听我的声音,留心听我的言语」()),这是郑重提醒读者注意,以下是神管教百姓的原则())。
神将像对待撒马利亚())一样审判耶路撒冷()),但也将像对待撒马利亚())一样给耶路撒冷存留盼望。先知对撒马利亚用了两个比喻()),对耶路撒冷也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是撒种()),第二个是收获())。
「耕地」())和「耙地」())都是对土地的破碎,但农夫并非为了耕地而耕,而是为了「撒种」())和收获。
「撒种、播种、种」()),描述农夫对每一个种子都妥善处理,并且放在最适合生长的环境中。而这一切都是来自神的智慧())。
每一种作物都要按自己的特点在规定的地方播种,神对各人的管教也各不相同。以色列农夫在田的中间种「小麦」()),周围种「大麦」()),外圈种「粗麦」())。小麦产量大、蛋白质含量高,但是生长期长,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所以要按「行列」())种在里面,讲究日照方位、植株间距。大麦产量少、蛋白质含量低,但生长期短,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所以适合在「定处」())粗耕,种在外面先收割。而粗麦的生长期最短、生命力最强,但高度参差不齐,成熟期前后不一,农夫可以在田边随意撒种,利用外围空间。
「小茴香」())指莳萝(Anethum graveolens))。「大茴香」())指孜然,学名叫孜然芹(Cuminum cyminum)),所以又被称为「芹菜」())。

27「原来打小茴香,不用尖利的器具,轧大茴香,也不用碌碡(原文是车轮;下同);但用杖打小茴香,用棍打大茴香。」

28「做饼的粮食是用磨磨碎,因它不必常打;虽用碌碡和马打散,却不磨它。」

29「这也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祂的谋略奇妙;祂的智慧广大。」

「尖利的器具、碌碡、杖、棍」())都是用于不同农作物的打谷工具。
「小茴香」())和「大茴香」())的种皮若被破坏,会使香气挥发,所以必须用「杖」())或「棍())轻敲,成熟的种子很容易落下来。人若像「小茴香」,稍经敲打就能打出子粒,神的管教就会比较温柔。
「做饼的粮食」())指小麦、大麦、粗麦等谷物,必须「用磨磨碎」()),使谷粒和外壳分离。用轻打「茴香」的方法来处理「做饼的粮食」是无效的,必须用装着「尖利的器具、碌碡」的大车去碾,或用牛马去踹,才能使谷粒与糠秕脱离。虽然看起来残酷,但却是必经的步骤,否则谷物就没有用处。然而「不必常打」,因为过度就会把谷子辗坏。
「这也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指这比喻启示了神的管教原则:「祂的谋略奇妙;祂的智慧广大」())。耶路撒冷将会像撒玛利亚一样被耕耘、磨碎,神所允许的车轮和马匹会践踏其上,但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收获,一切工具都在神的约束之下。因此,百姓若相信亚述的威胁乃是神的管教,就不可再倚靠自己、与埃及结盟,而要安息在神里面,信靠神在管教之后必有拯救。
倚靠肉体,是信徒和教会灵性下滑的开始。凡是不肯「诚实倚靠耶和华」())的人,他们的失败往往都是从成功开始的:先是对自己的「属灵成就」沾沾自喜、念念不忘,然后越来越「心里高傲」()),很快就成了「亵慢的人」()),对神的话语挑挑拣拣、选择性地耳聋。同样,神也必会使用各种量过的难处来管教我们,每种管教工具都是最适合我们的那一款;但即使最重的「碌碡」,也都是有分寸的。因为打谷是为分别糠秕和谷粒,目的一旦达到、击打就会停止。所以「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上图:「尖利的器具」(赛二十八27),是打谷用的木制脱粒板。在类似雪橇的木板下面装着金属片或石片,人站在上面,用牲畜拖着辗过谷粒,把谷壳辗碎。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喝醉酒的祭司与先知

在二十八至三十三章中,我们从论列邦(十三至二十三章 )与‘启示文学’(二十四至二十七章 ),回到了以赛亚预言的主流。这些预言的形式与内容,都大致上立刻显示出是追溯至主前八世纪,正如一至十二章的经文。在那里有许多‘祸哉’的预言;其中有些更是以特定的格式作引子。‘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或‘你们要听耶和华的话……’。这些信息很多都是针对酗酒、不义、欺诈、虚伪与其他社会罪恶。耶路撒冷受亚述的威胁,被埃及提供的军事援助所引诱,并且仍旧是先知斥责的主要对象。即使有希望,这仍是由安静和信靠神,而不是靠马或靠马车,并且是藉着大卫的儿子的形式,在地上设立和平与公义的国度而达成。正如第一至十二章,这里有很多迹像显示,一些由主前第七至六世纪的诗人、先知、释经家、编辑等,都曾参与我们现时所有经文的编搜过程,但第八世纪以赛亚传统之原创者的风皮:其意象之生动,批判之深刻、信念之坚定,却是至终清晰可见。

第一章以布满脓疮与伤口的生病身体的形像,来引出以色列犯罪的主题。现在这一系列预言也是以同样厌恶的场景作开场:一场宾客酩酊大醉的筵席,摇摇晃晃,醉得不省人事,视觉与说话都失去常态,并且席上满了呕吐(7-8节 ),斥先知(9-10节 )。这段信息可能原来是指发生在耶路撒冷的真实事件,甚至可能是在圣殿的节日场合,故才直接提及先知与祭司(7节 )。但现在它是作为攻击耶路撒冷那些放荡不义的领袖(14节 )的开端,并结合针对他们北方邻国的‘祸哉’预言(1-4节 ),这便提供了十分宏伟而合适的引言。正如我们先前看见,在先知文学与智慧文学中,酗酒是缺乏纪律与效率的典型例子,特别是在富裕的社会阶层中。第一至四节所说的不单是指醉酒这么简单。

对‘以法莲的酒徒’(1-4节 )的攻击,是属于一组较大的‘祸哉’预言,针对在耶路撒冷、撒玛利亚、伯特利与其他城市中的上层社会(例摩六章 。同样这也可能真是由以赛亚在引致撒玛利亚于主前七二二至七二一年沦陷的年月中宣讲。但在目前的上下文中,这是在北国覆亡后,向耶路撒冷所说的话,于是便带有不同的意义:‘看看你那北方喝醉酒的亲属的遭遇!’‘以法莲……所夸的冠冕’是指撒玛利亚这美丽的城市,这是建在被禾场与葡萄园所环抱山谷的山岭上,但这也含有其他意思:正如当筵席结束时,醉酒宴乐者所戴的花环被掷下与践踏,撒玛利亚亦会很快地‘摔落于地’(2节 )和‘被踏在脚下’(3节 )。‘那荣美之花’──她的象牙皇宫,华美的家俬与节期,也将衰残。正如在树上初熟的无花果,撒玛利亚会在人一看到时,就被人贪婪地吞吃(4节 )。‘大能大力者’(2节 )是指亚述,神怒气的棍──亚述的军队将横扫整个山谷,像泛滥‘直到颈项’,或像雷电打落撒玛利亚的花朵,谷物与树木。

第五至六节描述了另一项荣耀的冠冕,这是不会被轻易失弃与踩在脚下,是将为神子民重建公义、力量及他们一些先知的华美……万军之耶和华是祂的名字。这个短篇的救恩信息肯定是从其他‘荣冠华冕’的信息相伴随的较晚之年期而来的,并且呼召我们去看见越过撒玛利亚的覆亡──事实上甚至越过耶路撒冷的毁灭(22节 )──的一个新的开始。这就是‘余剩之民’所指的

先知以‘就这些人……’,愤怒地转来攻击‘犹大的居民’,特别是祭司与先知,正如他在所作的。新英译本在第七节找到一些有关这群酒徒更多的资料:他们昏醉得恍恍惚惚。不过其他的译本都将此当作先知不能正确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耶路撒冷译本作‘他们在异象中摇晃’ ),而祭司未能作出正确的宣告(‘审判’ ),就是有关祭祀礼教的纯洁及其他。希西家之所以错误地决定与埃及结盟,一起反叛亚述帝国,无疑也是由于他的宫廷先知所教唆(参王上二十二章 )。

先知于是以突出的想象力,引述了酒徒的话(9-10节 ):‘谁要听他的呢?他以为我们是手抱的婴孩吗?’事实上在他们现在的状态中,他们大概只能够明白一些单音节,由此便使他们的话带有反讽(ironic )的味道。旧一代的释经家常尽力去解释第十节莫名其妙的发音(参钦定本、标准修订本 )。但因着本节在介乎于婴孩与异邦语言之间,这当然只是一些无意义的音节,模仿以赛亚荒谬可笑,喋喋不休的说话(这自然是他的反对者所见 ),同时也是挖苦讲话者的混淆与间断的说话;耶路撒冷译本干脆就译作:kav lakav, kav lakav, savlasav, sav lasav, zeer sham, zeer sham。新英译本则较缺乏想象力地意译为:‘刺耳的叫喊与沙哑的叫声。’

这个情景以不祥的审判的预言作结(11-13节 )。神将以陌生的异邦语言与祂的百姓讲话,而这不会像他们自己醉酒的祭司与先知无关痛痒的啰唆,费解与官腔的说话,这是亚述的语言,即他们的征服者的语言。先知用尖锐的称号‘这百姓’来严峻地批判他的同胞。耶和华可能说:‘这样才得安息……’(12节 ),这话无论是在发音与联想上都是十分美丽:参考‘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祂照着一切所应许的,赐平安给祂的民以色列人’,著名的 )与,和其他例子,也请参考的释义──万国的弥赛亚记号,但事实上他们却听见亚述嘈吵凶恶的声音。此预言的结束以不少于五个动词来叙述耶路撒冷的覆亡。他们或许可侥幸逃脱主前七○一年的灾难(三十六至三十八章 ),但毁灭将在主前五八六年临到(王下二十五章 )。在中累积的形像也有相同的效果,强调审判的终极性与必然性。

与死亡立约

先知现转向耶路撒冷的领袖;他称呼他们为‘亵慢的人’,此名词常见于箴,例‘亵慢人煸惑通城,智慧人止息众怒’。此词的意思为无记律,狂妄在社会中制造破坏的人,特别是那些享有权柄高位的。‘亵慢’与酗酒的喧闹无不相似,此处是指那些住在耶路撒冷的顽固与短视的行为,他们拒绝信心与公义的道路,激进(16节 )于一些愚蠢的行径,因此必定会导致国家陷入灾难。

‘与死亡立约’及‘与阴间结盟’可能是指希西家与古实王特哈加之间的盟约,这约终于招致西拿基立在主七○一年摧毁性地进攻犹大。在智慧文学的上下文中(在以色列历史中并没有太多这类的引喻 ),‘与死亡立约’一般是概括地描述任何最终会招致失败的计划,或是因为其邪恶,或是因为其愚拙,正如在箴九章的结尾,那不幸的青年人被‘愚昧妇人’所诱惑,或被引诱随从恶人。这会是本段经文较象样的解释,而不是任何关于巫术或对不朽的追求。

‘涨溢横流的水灾’,原文可能是‘洪水的鞭子’(17-18节 ),亦同样可被解释为:在历史上指亚述的侵略;而对这些愚拙人自信能解决及抵受的问题与灾难,作一般的评论。先知运用‘反讽’的手法亦是十分明显(正如9节所示 ),他直接暴露他们的谎言与虚假(17节 ),而值得一提的是虚假的惩罚乃死亡

藉着‘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16-17节 )引入的这简短与难忘的经文,开始是救恩的预言,论到传统以赛亚式的主题,锡安是‘公义之城,忠信之邑’,但结束却针对‘亵慢人’的审判预言。其效果是在审判之前,以信实与公义来中和亵慢人的虚假。‘试验过的石头’(参标准修订本 )的希伯来文翻译引起了许多的讨论,新英译本是典型不按照传统的例子,作‘花冈石块’。传说上这词是作‘基石,基准’,于是便与下节的‘线铊’十分吻合;公义之城的准绳是真实,其产业是完美的,因为每块石头都是按着基石所切割。另外有些人则以为这是指整个房子所依靠的坚固基石或房角石。不论此图象所指为何,这石带着这种传说(三个希伯来字 ):‘信靠的人必不着急’(或‘动摇’、参新英译本 )。正如样,这里出现了一个文字游戏,因为在建筑的用语中,‘相信’一词的希伯来文可以含有具体的‘稳固’的意义,正如所示。

那么究竟‘稳固的石头’,或试金石是指甚么?正如的七根智慧柱子,解经家以此来指一切他们认为是真理与公义的源头,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指律法,有的以此为智慧,圣殿或弥赛亚,‘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当然在以赛亚书的处境中,这是指对神的信心;‘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那些信赖谎言(15节 ),或倚靠人力的,会被除灭与淹没(17节 );那些信靠神与其公义的会站稳,这岂不是诗一二七篇首节的变奏吗?

剩下的五节预言(18-22节 )是充满了毁灭与灾难的意象。首先,与埃及所立的约将变成灾难:亚述会像洪水一样横扫全地(参15节释义 ),没人可拯救犹大的城市。十九节把这预言应用于听众经历的不断发生的灾难上,这不单是指主前七○一年的事情:‘每早晨……白画黑夜’特别使人想起先知被死亡与毁灭的异象紧抓着时,所经验到的‘惊悸’,这是带有‘信息’的作用(参9节 ),代表不间断的毁灭。第二十节以一句箴来补充这惊恐:像太短的床榻,根本没有松驰的余地;像太窄的毛毯,根本无法保护自己。

接着是两个有关以色列历史传说的引喻(21节 )。首先是大卫战胜非利士人,当时耶和华‘冲破’他的敌人,‘如同水一般’。毘拉心的意思就是‘冲破’。其次,是约书亚战胜耶路撒冷王基遍,当时‘耶和华从天上降下大冰雹在他们身上……打死他们’,‘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但现在耶和华的敌人竟是犹太人,是他们要成大水的冰雹的牺牲者(17节 )。神如此对待祂自己的百姓,真是奇异(21节 )!

这篇丰富的预言,最后的形像是囚犯的锁链(22节 )。先知再次说及他自己得启示的经验(参19节 ):他知道神已决定要毁灭全地──犹大与撒玛利亚及其‘亵慢’都已被捆起,像待宰的野兽,被置于屠杀者之中。

本章以比喻作结(23节以下 ),越过审判的恐怖(17-22节 ),看见事物必然发生的更好境界。首先是犁地的季节,当然犁地是生动地象征可怕的压迫的隐喻。但正如耙地一样,这不会永远继续下去(24节 )。接着便开始播种的季节。这些经节的准确程度十分重要,因为农夫与神的智慧是相应的。例如,请留心在二十五节的小茴香与大茴香一类的多产香草是随意撒种,而小麦、大麦与粗麦则是较为有秩序地按行列种,同样地当收割后,如何处理这些谷物的不同技术也被仔细描述:大茴香可以轻易地用一枝幼棒来分开嫩谷,小茴香用略粗的杖来打出种子,麦子是以马车辊过,或在打谷场打散。同样地‘打谷’亦隐喻折磨与压迫,而比喻的要点是十分清晰。神以其无比的智慧,像熟练的农夫,不会再使我们忍受无法承担的痛苦,祂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力量与软弱;不会施刑罚过于我们所能受的。像犁耕与打谷,痛苦将终归停止。用雪莱(P. B. Shelley, 1792, 1822 )的诗作结: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以赛亚书第二十八章

D历史之主(二十八~三十七)

这几章成为以赛亚「中间阶段应验」(见如最伟大的部分。当以赛亚的门徒听见他在十三至二十七章的教导,说「到那日」全世界都要成为一个子民、单单敬拜神,他们必定像我们一样,忍不住要问一个问题:这究竟是痴人说梦,还是真正会发生的事?无论如何,以赛亚在二十八至三十七章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提到以色列、埃及和亚述,成为这一个新段落的桥梁;这里反映出的历史,是这几个势力彼此牵扯的时期换言之,这段时期可以作为神是否掌管历史的试金石,因为从这三个以赛亚用来作末世象征的国家中,可以看出神是否正在掌权。这里的背景是希西家时代的「埃及联盟」(导论,21~22页)。亚述是霸主,希西家在亚述之下不过是个傀儡「王」;米罗达巴拉但,巴比伦那位野心勃勃、即将就位的王,正策划要与西巴勒斯坦各邦结盟;埃及则誓言,一旦反叛的旌旗升起,他们一定出兵。在三十八至三十九章,以赛亚将把这个事件从信心的角度来剖析,他并没有忽视这里所提出的大问题,因为他的任务乃是要反对希西家疯狂的幻想以为可以凭军事来解决问题;他坚定地提出另一个方案信靠神的应许。但是在这几章中,大部分时候信心的问题只是背后的布景;以赛亚带我们经过整个事件,以显示真正的能力在哪里其实是在全权的神手中。

这个段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有六段「祸哉」经文(二十八~三十五;见;第二部分,三十六至三十七章,记载了西拿基立与耶路撒冷在主前七○一年的事迹。这六个「祸哉」段落的安排很重要。我们仔细研读便会发现,其中为两两成对(第一与第四、第二与第五、第三与第六),非但如此,还有一条线索,可称之为「故事大纲」。二十八至二十九章没有提到别国的名字,只是其神秘的标题指向埃及联盟,而从字里行间亦可读出此意。这几章的目的(如一至五章)是说明神在历史里工作的原则。第三十至三十二章则陈述事情的实况。我们看见埃及和亚述的名字;不过,以赛亚愈多讲到历史的事件,就愈容易连系到末世的光景(如第七至十一章的情形),因此我们读到,在亚述的倾倒之后,紧接着便是弥赛亚的国度。最后,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章则全是末世的情形(如二十四~二十七章):王的来临(三十三章)、宇宙性的胜利(三十四章),以及赎民来到锡安朝圣(三十五章)。

i. 六个祸哉(二十八~三十五)

a. 第一个祸哉:神的话语和神的目的

这一段是由三个小段织成一幅图画。一开始,以赛亚用了一段资讯,是撒玛利亚尚未于主前七二二年失陷之前,他向这城所讲的一段话(1~6节)。当耶路撒冷商量要与埃及结盟之时,这段话成为与它(7~22节)作比较的基础。接着,以赛亚采用了「智慧」文学作者的笔法,思想如何分辨神的道路(23~29节)。

撒玛利亚:出人意外的盼望撒玛利亚山,山上的城是其冠冕,在此被描述为一个戴花冠的酒徒,他的时候已经满了(1节)。神将毁灭撒玛利亚,祂的力量有如暴风(2~3节),速度有如吞吃熟透的无花果(4节)。但是,这名酒徒的冠冕将被真正的冠冕取代(5节),这座不堪一击的城将来却要变成既智慧(6ab节)、又强壮(6c节)、且不可侵犯(6d节)。

1.祸哉 hôy )可能是一句招呼的话、一种表达忿怒,或同情的方式。这一个系列的整个思绪,是呼召人来到审判的法庭。撒玛利亚直接遭指控,罪名不是放荡(参:,而是高傲,这是他们会自满、放荡的原因。然而这将残:好时光快要退出了。

2~4.这里用两幅自然景观来描述该城彻底的毁灭。第一幅是一场风暴,有冰雹、暴风,和「倾倒下来的水,极大的洪水」(直译)。 ʾado ̄na ̄y )强调神的全权。有一位,这写法隐蔽了要来之征服者的名字(亚述),因为以赛亚在这里所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原则,不是事件本身。所以,每当骄傲使人不关心道德,只想在今世放纵情欲,那位全权者就祂的办法,会使人倾倒。第二幅图画是一位路人,他看到一颗早熟的无花果,已经可以吃了,他连思想的工夫都不花,顺手就摘下吃了。吞吃,在此是按字面解释,但经常用来象征全然消失。因此,第一幅图是讲撒玛利亚会被怎样的势力消灭;第二幅图是讲它的毁灭何等容易、彻底。在这一切的背后,一方面是那位真正掌权的神,而祂既能完全掌握自然界最强大的力量,便能掌握历史上的各个权势;另一方面,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骄傲的罪。

5~6.在以赛亚书里面,盼望常会突然出现,出人意料。撒玛利亚一消失,被审判淹没(2节)、吞吃(4节),立刻就出现一日,那时它将会改变。因此,这里乃是运用另一个原则:神会运行公义的审判(1~4节),但并不会更改祂的应许(5~6节)。荣冠、华冕都是第1节用过的字,但这里则与神相连。祂会在自己里面、用自己的力量,化解罪所行的一切恶事。余剩之民:见。第6节采用2~4节军事倾覆的图画。从前他们软弱,不堪一击,但将来会有改变:首先,会有一位真正的王。公平审判是同一字,意思是「在凡事上都有正确的判断」,有「拨正事务」的能力,即所预言未来锡安君王真正作王的条件。引申的意思为,两国的分裂(王上十二)将复合,大卫的宝座将复元。第二,未来将有保障。力量是「战士之力」,击败敌人的能力。城门:城市防御的关键地。如果城门被攻入,整个城便会倾倒。这正是「坚固城」的主题。

耶路撒冷:不可逃避的话耶路撒冷(就是这)与撒玛利亚有可怕的类似之处。在撒玛利亚,放荡是由骄傲而来;在耶路撒冷,酗酒(7~8节)的结果,是丢弃神的话。这是对人类状况准确的分析:自满化成自我放纵,继而产生自足。

7~8.这几节让人觉得以赛亚彷佛在目睹这幅景象,而他所写的希伯来文,更捕捉了醉汉举步蹒跚、东倒西歪、呕吐无状的情形。是否以下所记的使者回来了,挥舞着和约,为与埃及的结盟(见18节)兴奋不已,而这正是庆功宴上的光景?连官方负责神话语的人也随波逐流。先知原是神启示(默示)的直接媒介;祭司则应当把真理与百姓的生活相连,让他们能作决定(和合:审判;,但是他们私下如何(7cde节)、事奉时也如何(7fg节)。肉身的酗酒削弱了灵里的领悟力。灌醉(和合:被……困)是「被吞吃」(见4节)。他们竟以为是自己在吞酒!

9~13.似乎也是在记载实际的状况:酒徒在绕着儆醒的先知打转。他们讥讽他的事奉像小孩一样(9~10节),而他回答道(11~13节),他们所瞧不起、视为像小孩一样的,却是神不可逃避的话,像对小孩一般清楚的说出。

9~10.断奶……离怀:托儿所的年龄!那些世故的政治家,活在他们所谓的「真实世界」里,以赛亚所发出的呼召安息于神(12节),信赖祂的应许而立稳(16节)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智慧」在于计算战车的力量,不在于祷告和信心。命……令:分别是 ṣa ̄w qa ̄w 。前者可能是来自√ ṣa ̄wâ 「命令」)的名词;后者的意思是「直线」。因此,讥讽者可能将以赛亚比作耐心教小孩子的老师,逐步教导,一次教一丁点儿,这里一点,那里一点

11~13.可是,有可能命……令(10节)这几个字是故意没有任何意义的字,像是对婴孩发出的肯定之声。这解释颇符合以赛亚的回答(11节)。他们是否以为他的事奉乃是一堆无意义的声音?这正是他们会听到的从外邦入侵者的口中!因为,不错,未来神要说话,可是倘若神所说可以明白、非常简单的话遭到拒绝,祂的审判就会临到称为祂名下的子民,就是让他们进到听不懂的状况中以下)。

安息舒畅(12节),解释作归向神,在祂里面得安息,这正是像孩子一般简单;而他们却说这样太孩子气,不能采用。以赛亚坚称,无论问题多么严重、威胁多么厉害,信心才是解决的办法。他们却不肯听:希伯来文不单指拒绝聆听某个资讯,更是指「他们连听都不要听」。他们根本没有预备要顺服神的声音。被拒绝的单纯之言(10节),变成了征服他们之人残暴、难明的话(13节)。拒绝神的话,并不能逃避它。

14~19.为从9~13节导出的结论。既然神的话必须有出路,所以(14节)人为求保障所作的一切安排都不会成功(14~15节);神已经提供了真正的安全(16节),祂不会容许人有别的机会(17节)。现今要听(14节)、要来信靠(16节)的邀请还在,而在这邀请之外,别无拯救的机会。

14~15.亵慢的人(√ lîṣ ):藐视属灵真理、肯定自己、不听劝教、高傲自夸,已无可救药之人。以赛亚放在他们口里的话(15节),乃是他们实际曾说过之话的真正含义。立约结盟是指与埃及的盟约,他们以为这能保证背叛亚述必定成功。可能他们所说的,是与法老立约,与埃及结盟,但对以赛亚而言,他们却无异在为自己的死亡证书歌唱!涨漫鞭笞(和合:经过),这是混合的比喻,讲到鞭笞和淹没,指亚述的入侵(见。他们或许会说:「如果亚述入侵……」而以赛亚把他们的话变为:你们不能逃过鞭笞,避过洪水!谎言……虚假:前者( ka ̄za ̄ḇ 是与可靠反向的欺骗;后者( s ̌eqer 是与真理反向的不实。以赛亚说,埃及的应许正是如此!

16.所以重复了14节的所以。那里肯定了神所说的话,这里再强调祂所作的事(参:a)。锡安……一块石头石头可能指神自己,祂拣选了锡安,来住在其中;不过,它也可能指大卫的宝座,就是神应许的中心;或许,它亦可译为「一块石头,就是锡安」:这蒙拣选的城是神的同在及应许的宝库。无论如何解释,主要的概念是相同的:应许已经赐下,神的子民应当按照这个基础来生活。试验过的(直译:试验石),或是指经过试验的石头(因此很可靠),或是指在测试该石可否作为根基,还是必须要去找别的。着急(√ ḥûs ̌ ),在以赛亚书里面出现二十次,总是有「赶紧」的意思。这里是指「空着急而无进展」,好像「原地振翅」与信心之路的安宁正反向(12节,

17~19.准绳线铊分别是测量水平面与垂直面的仪器。神的工作会精准地进行,采用祂圣洁的原则(公义),并作正确的应用(公平。暴风(冰雹)和洪水(大水……漫过)看来似乎不会辨别善恶,但事实不然,审判会按公平临到。避所……藏身之处……约……盟:神不会容忍人以别的方法取代祂的拯救之道。涨漫……鞭笞……打下来(和合:践踏):以赛亚把不同的比方放在一起;打下来是「践踏之地」洪水、鞭笞、加上野兽的来袭!人类若用权宜的办法来代替神的应许,就必如此灭亡。

20~22.这一段用两个说明(20与21节都以「因为」开始)来解释为何惊恐在等着他们,并且提出最后的呼吁(22节)。第一,他们拒绝了神所提供的安息(12节)。他们既要自己铺床,就要睡于其上可是他们将发现,人的办法是不够用的。床榻短,使人不能舒身……:整个安排不能带来安适,也不充分。第二,神曾为他们而运用的征服能力,将转过来与他们作对:神的临到是陌生的(和合:非常的),祂要作外人所行的(和合:奇异的)事。毗拉心基遍谷是回顾。神巩固大卫的王位,是以击败非利士人为记号。这是全国安稳的踏脚石,使锡安得以坚立。而远离神的话最深远的后果,就是惹动神的敌意。凡拒绝神赐给锡安之应许的人(16节),会发现自己得到的,乃是同等分量的忿怒。第三,最后还有一个呼吁。嘲讽(和合:亵慢)是对那些亵慢者说的(14节),两个字都来自√ lîs 绑索更结实:个性由选择塑成,或好或坏。如果他们不断以讥讽的态度藐视神,就会来到无可救药的地步。罪人成为他们建造自己灭亡的工程师,因为他们一直不加思索地作错误的选择。改变总是迫不及待的事,因为神不会把灭绝的命令无限期拖延。惟一逃避神命令的办法,是逃向祂。

明辨的神我们当如何来了解耶路撒冷的命运呢?第一个祸哉的枢纽,是撒玛利亚(1~6节)与耶路撒冷(7节以下)的比较。在撒玛利亚的个案里,审判(1~4节)突然间变成意想不到的盼望(5~6节)。那么,耶路撒冷是否也有盼望?以赛亚用两则农业的比喻来回答(与2、4节两则自然界的图喻构成括弧):23~26节是撒种的比喻;27~29节是收成的比喻。

23~26.犁与耙厉害的开垦动作,是有目的的:这是撒种之前的必要步骤。动词撒、播、种暗示的分辨动作;每一个种子都妥善处理,并放在它的地方(或,可能指「按行列」)、在它的指定地(和合:定处),和田间(和合:田边),亦即,置于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中。这一切都是神的指示和教导(26节)。

27~29.以赛亚从自己的观察作出结论:农夫各按其道的作法,是出于神的教导;不过27节开头的「原来」,暗示他在撒种比喻里的要点,要藉收成的比喻来说明。大锤(和合:尖利的器具)、车轮、杖、棍是收取不同农作物所用的各种工具。大锤是一种很重的木制平台,底下钉着尖石或铁器,上面加上重量,来回拉动,辗碎谷子,以备筛选。(和合:作饼的)当然必须磨碎。虽然看来残酷,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否则就没有收成;但这个过程不会永久(和合:常)。若过度,就会把谷子辗坏。这也是出于上主,不过这件事不只说明了农事应当如何进行,而是由此可以看出神的谋略奇妙、智慧广大奇妙,意思是超过人的能力、超自然。智慧 tûs ̌îyyâ ,是有远见、作计画,因此是能得到结果的智慧。

所以,当我们从第一个祸哉转到第二个时,必须有这个认识:耶路撒冷(好像撒玛利亚一样)会被耕耘、压碎。神的车轮和马匹会踩于其上。但这一切都有目的;压碎的程度也会受到约束到神得着满意的收成为止。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祸哉!以法莲的酒徒,住在肥美谷的山上,他们心里高傲,以所夸的为冠冕,犹如将残之花。」

〔暂编注解〕“以法莲”指北国以色列。“肥美谷的山上”和“冠冕”指以色列国的首都撒玛利亚城,此城虽居高临下,景色绝美,但只是“将残之花”。

“以法莲”。北国以色列一个主要的支派,首都是撒玛利亚。

「以法莲」:即北国。

「酒徒」:; 6:1, 6;这里指出北国人好酒的情形。

「肥美谷的山上」:北国华丽的首都撒玛利亚建于山上,人民都引以为荣,然而这冠冕却如将残的花,快将灭亡。

“冠冕”,希伯来语亦译为“王冠”,这里指北国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

以所夸的为冠冕。或“骄傲的冠冕”。

以法莲的酒徒。本章是以赛亚唯一专门责备北方以色列王国的信息,尽管在第14节里也提到耶路撒冷。所以它发布的时间一定在公元前723或722年撒玛利亚于被亚述人攻陷以前。酒徒之国“骄傲的冠冕”撒玛利亚不止一次因酗酒而遭到斥责,6:1-6)。众先知经常发布针对这种弊端的警告,28:7-8)。但是从上下文来看,以赛亚主要是针对北方王国的领袖。他们在现实中和寓意上都酗酒,无法引导国家与神的旨意和谐。

将残之花。从耶罗波安二世公元前753年去世,到以色列30年以后的亡国,以色列力量和辉煌的日渐衰微是有目共睹的。国家正在迅速瓦解。以赛亚发布这个信息时,以色列正是“将残之花”。

肥美谷。撒玛利亚位于美丽肥沃的山丘上。

1-6 论北国的灭亡:本段为较早前(主前七二二年北国亡以前 )先知向北国说的预言,表明它即将灭亡,先知以此警告犹大,指出南国的命运也是如此。

1~6为审判之日作预备的生活。根据预言内容来看,此预言是在撒玛利亚被亚述攻陷之前,即B.C.722前宣告的。在国际形势日益紧迫的情况下,以法莲人仍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6:4-6),花天酒地、骄傲自大,6:13)。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去世,撒缦以色五世即位之后,亚述就大力扩张领土,以法莲处于随时遭受外敌入侵的情势中。生活在新约时代的信徒,要接受以法莲因奢侈与骄傲遭受灭顶之灾的教训,应预备迎接世界末日永恒的审判

1~9神施行审判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希西家时代信仰的堕落是以色列与犹大受到责备的最大原因:①对内社会公义普遍堕落;②对外不再信靠神,依赖自己的财富与外邦军事力量

1~10神对罪人的审判与安慰。整卷以赛亚书交叉传递审判与安慰的信息,1:1-39:8为责备部分,40:1-66:24为安慰部分。本段经文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中心,主要论及神对以色列、犹大、包括外邦列国罪人的审判与安慰。1:1-12:6的政治背景主要是亚哈斯时代(B.C.742-725 )。此部分政治背景是下一代君王希西家时代(B.C.728-697 ),不过并非全部如此。本段经文分为两部分 :前部分是责备的信息(28:1-31),后部分是末世性预言,给予以色列及圣徒安慰(32:1-35)。

28:1~29对以色列与犹大的责备。本章分为四个部分:①审判的预言(1-6节 );②阐明选民的堕落是神施行审判的原因,警告对此负有责任的宗教领袖(7-13节 );③警告政治领袖(14-22节 );④神借着农夫的比喻教训将要遭遇这一切事的选民(23-29节 )。

本章至一共记有六祸,而以宣告列邦的刑罚(三十四章 )和被救赎之人的欢欣作结(三十五章 )。

28:1-32:20警告犹大勿仰赖埃及:本段的历史背景是希西家在亚述的威胁下,一反乃父亚哈斯亲亚述的政策,欲与埃及联盟对抗亚述。先知警告说:政治上的结盟是寻求人的帮助,无异于弃绝神的庇护。先知以显眼的标题「祸哉」开始各小段的警告(28:1,29:15,30:1,31:1)。

花冠(和合本冠冕 )】寻欢作乐的人戴花环,通常是快乐幸福的记号。但是在这里,当宴会变了质,醉酒狂欢预示了撒玛利亚城在主前七二二年被亚述毁灭,花冠很快就会枯萎。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看哪,主有一大能大力者,像一阵冰雹,像毁灭的暴风,像涨溢的大水,他必用手将冠冕摔落于地。」

〔暂编注解〕暗喻亚述为主所用的「大能大力者」,其摧毁力如暴风雨一般。

大能大力者: 指神的审判工具亚述,以“神的刀”称呼亚述。从旧约先知书与新约启示录的预言中,可以认识神的主权掌管历史,神亦计划与掌管个人的生活。

一大能大力者。就是神的“怒气的棍”亚述,10:5)。

神显现的特征】为了显出神的能力,人看到神显现的时候,通常有烟云、火焰、强风、暴雨、地震。神同在的彰显当然有其目的,通常是为了呼召领袖或先知来服事,或是传达对敌国,或是对恶人的审判。神灵显现在乌加列史诗也很常见(亚拿特与凯雷特都领受了神明的异象 ),而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也常常出现对祭司,或是对国王显灵的异梦。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法莲高傲的酒徒,他的冠冕必被踏在脚下。」

〔暂编注解〕「高傲的酒徒」:包括骄傲的领袖及百姓。

借着亚述的侵略者。

】「那荣美将残之花,就是在肥美谷山上的,必像夏令以前初熟的无花果;看见这果的就注意,一到手中就吞吃了。」

〔暂编注解〕初熟的无花果一旦给发现便立刻被人吃掉,作者以此比喻以法莲迅速亡于亚述。

初熟的无花果。见注释。作物一般在八月份成熟。但最早的无花果是在六月成熟的,被视为美味佳肴,很快会被人一抢而光人。撒玛利亚的命运也是这样。

】「到那日,万军之耶和华必作他余剩之民的荣冠华冕,」

〔暂编注解〕神除去百姓矜夸的冠冕,自己则作余民的华冕。

以色列亡国以后,犹大的百姓对神仍是比较忠诚。对于他们来说,神是荣耀的冠冕。关于以色列亡国以后犹大与神的关系,见,7;4:15-17;11:12。

5~6与前面的经文形成鲜明对比。对恶人而言,神是可畏的审判者,对余民——真正的圣徒,神是:①荣冠(象征荣耀 );②华冕(象征美好与喜乐 );③行审判者(公义的代言人-保护者 );④力量(能力、权柄、胜利的根源 )。

5-6 神应许在番判后仍施怜悯。

】「也作了在位上行审判者公平之灵,并城门口打退仇敌者的力量。」

〔暂编注解〕当时北国社会秩序凌乱不堪,但将来神亲自作公平的裁决,并为民退敌。

公平之灵。神赐给义王希西家智慧和审慎的灵,使他能在危难时刻作出聪明的决定,拯救他的民族免遭北方以色列的厄运。神也应许赐给神子民今日的领袖们同一智慧的灵。

城门口。亚述人曾进军到耶路撒冷的城门口。耶路撒冷似乎在劫难逃了。但神赶走了亚述的军兵,拯救了犹大

】「就是这地的人,也因酒摇摇晃晃,因浓酒东倒西歪。祭司和先知因浓酒摇摇晃晃,被酒所困,因浓酒东倒西歪。他们错解默示,谬行审判。」

〔暂编注解〕以毒酒代表祭司与先知堕落的原因。令他们堕落的原因是所有罪恶,包括贪婪、淫乱、理性骄傲、与政权勾结的腐败等。毒酒带来的最大损害是身体器官的麻痹,在灵性上象征良心的麻痹。

就是这地的因酒摇摇晃晃。犹大的百姓,特别是他们的领袖,也成为酒的奴隶。甚至连本该树立完美榜样的祭司和先知,也经不起诱惑。他们醉生梦死,晕头转向。假先知们陶醉自己所传的假信息中。祭司们在他们神圣的岗位上跌倒。他们沉湎于酒精之中,无法“将圣的、俗的、洁净的、不洁净的,分别出来”

被酒所困。无法进行清醒而合乎逻辑的思维。

7~8醉酒的“祭司和先知”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

7-13 责备不敬虔的先知和祭司:经文从有关北国的预言转到犹大的身上来。当时有些先知与祭司嗜酒失职,并藐视、讥笑以赛亚的教训,以赛亚于是预言说:他们既藐视神的话,神便要他们聆听难懂的,亚述军队的乡音。

7~22对领袖的责备。以色列与犹大即将毁灭之前,神对极度堕落的社会领袖痛斥严责。在旧约时代施行神政时、新约时代建立教会时、或维持社会秩序时,神并未亲自治理,而是借着统治与教育体系进行治理。领袖绝对影响整个社会的堕落与复兴。值得注意的是,神责备领袖时,首先斥责宗教领袖,之后才责备政治领袖。

醉酒在古代世界】酿制不同种类的啤酒,或是葡萄酒,在有文字初期(约主前4000年 )即已见于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亚述艺术也常常描绘筵席,男男女女在堆积如山的美食前大吃,或是用杯、用吸管喝饮料。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讲到众神如何大开酒席,「从饮用的管子里流出蜜汁」(用管子是必要的 因为饮料里的渣滓太厚 )。苏美文学对女神宁卡西的赞歌里称扬酿酒的过程,并且为着止渴、像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一样源源不绝的丰富饮料献上感谢。醉酒的毛病见于,以及描绘的狂饮宴会,同时也见于古代近东各地。埃及智慧文学警惕人不要喝醉,免得失去控制,并且被社会鄙视。但是在马里档可以看见,酒醉是领受神谕的优良条件。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因为各席上满了呕吐的污秽,无一处干净。」

〔暂编注解〕描写祭司与先知醉酒时的情况。

描绘了最恶心的醉酒场面(见第8节 )。祭司和百姓无论在现实或属灵方面,都污秽不堪。

】「讥诮先知的说:“他要将知识指教谁呢?要使谁明白传言呢?是那刚断奶离怀的吗?」

〔暂编注解〕本应教导百姓的祭司和先知,自己却受了误导,因此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非常胡涂,以致神无法教导他们。所以要把他们弃在一边,选择温顺,甘心,警觉并有属灵悟性的新领袖。原来的领袖既然在属灵上盲目,就必须被神能够向他们传达祂真理和智慧信息的人所代替。这些人可能被有学问的祭司们视为婴孩,但他们是谦卑可教的,能够学习神的道。

9-10以赛亚引讥诮者的话:他们以为自己不是小孩,毋须由他教训他们。以赛亚大概是责备他们醉酒,引致在教导和审判上犯了错误。

9~10众领袖因以赛亚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来教导而忿怒,他们嘲笑他的教导方法(10节 )。

9~10讥诮先知的: 指不称职的领袖,“他”指以赛亚。由此可知,假领袖不仅自己违背神的话语,还阻拦神的话语。

】「他竟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

〔暂编注解〕讥讽先知的再三叮咛和严格要求;或可能是重复讥讽者酒醉时说话的语气。

必须清楚而合乎逻辑地表达真理,一点自然而然地引出另一点。只有这样,人才能彻底明白真理。要像教导小孩子那样,要言不烦,循循善诱,使被罪遮暗的心灵能够理解。这样的教诲看似简单,却很有效。

】「先知说:“不然,主要藉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对这百姓说话。”」

〔暂编注解〕“异邦人”、“外邦人”指亚述人。以色列民既然拒绝神的教导,神便把他们交在亚述人手里;不久之后,他们要听到亚述人用难听的本地语言去教训他们。此乃神的刑罚。在新约,保罗引用了这句话,说明神赐下的“方言”恩赐,是要提醒犹太人及早悔改

不久,神要透过(以色列人认为 )难懂、亚述征服者的语言来向他们说话。保罗在引述本节,指出说方言表示给不信者的指示。

异邦人的嘴唇。即“一种外语”。神借着祂的使者先知用他们本国的语言对祂的子民说过话,可是他们不听。现在祂要借着其他途径对他们说话,先是亚述人,后是巴比伦人,波斯者和罗马人。在中,保罗把这句话用于那些说话别人听不懂的人。

11~13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 以赛亚对讥诮之语的回答,既然他们不肯听从用母语宣告的预言,就必被未曾谋面的外邦人毁灭。13节重复10节的内容,表明恶人对以赛亚的嘲笑将成为审判他们的根据。这与“自高的必降卑,骄傲的必屈服”悖论性表现手法一样。仰面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 与以赛亚其他预言相仿,以色列骄傲的领袖必沦为亚述与巴比伦的俘虏,恶人败亡时必会仰面跌倒束手无策。

】「他曾对他们说:“你们要使疲乏人得安息,这样才得安息,才得舒畅。”他们却不肯听。」

〔暂编注解〕神的话是要指示犹大如何在动荡的局势下仍然安稳,可是百姓没有听从。

只有听从神所显示的旨意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耶稣邀请劳苦的人到祂那里来,并应许赐给他们安息。但是以色列和犹大不肯听从,所以得不到本来可以属于他们的安息。又见,19;4:1-11注释。

】「所以耶和华向他们说的话是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以致他们前行仰面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

〔暂编注解〕讥诮者既以为神说话唠叨,他们因此必陷在敌人手中。

神已经用简明的话语对祂的子民说话。他们是无可推诿的。所以祂本来要带给他们福气的勉言,现在倒成为不利于他们的证据。真理的“房角石”成了他们“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盘石”。本来赐下来帮助人的东西,反倒造成了他们的跌倒

】「所以,你们这些亵慢的人,就是辖管住在耶路撒冷这百姓的,要听耶和华的话。」

〔暂编注解〕「亵慢的人」这些领袖不听从神藉先知所说的话。

亵慢的人: 指浅薄骄傲的人。这些人不敬畏造物主,轻慢神,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你们这些亵慢的人。神子民的领袖藐视祂的教诲,嘲笑赐给他们的警告。以赛亚正在向那些以属世的智慧嘲笑他的劝告,坚持把国家引向毁灭之方针的人说话。先知严厉地责备这些领袖,明确地告诉他们面前的厄运(见第21-23节注释 )。

14-22 虚假的避难所:耶路撒冷的领袖以为与邻国结盟连手对抗亚述是稳妥的做法,谁知这倚靠人而不倚靠神的做法会使他们不得安枕。

】「你们曾说:“我们与死亡立约,与阴间结盟;敌军(原文作“鞭子” )如水涨漫经过的时候,必不临到我们,因我们以谎言为避所,在虚假以下藏身。”」

〔暂编注解〕“死亡”和“阴间”代表埃及人的神。以色列人以为与埃及结了盟,便可抵抗入侵的亚述。先知指斥其妄。

那亲亚述的党派宁愿信靠他们的“与死亡立约,与阴间结盟”(也许包含巫术 ),也不相信神。

「与死亡立约 ...... 结盟」:犹大领袖以为透过迷信的通灵巫术,或藉与埃及结盟,便能逃过亚述的攻击,建立安全的避难所。

「谎言」、「虚假」:喻国际盟约的不可靠。

你们曾说。这是第14节的亵慢人所说的话。这是他们对1-13节严肃警告所作侮慢的回答。

与死亡立约。以赛亚曾警告说,这些人将“仰面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第13节 )。亵慢人却一笑置之,不当回事。他们说,死亡已经同意让他们不顾天国的律法而活着。“我们犯罪不一定会死”

阴间。希伯来语是she'ol,比喻死人的领域。She'ol 表示“亵慢的人”与之立约的一个外国。该国的国王是“死亡”。

自称为神子民的领袖们竟犯罪堕落到公开嘲笑真理和公义的地步。希西家的父亲、恶王亚哈斯与亚述结盟,公开接受亚述的神和崇拜;他把耶路撒冷神的祭坛换成异教的祭坛。他们希望借着侍奉魔鬼而逃脱他的惩罚。

涨漫经过。就是以赛亚所预言神的惩罚

以谎言为避所。这些亵慢人说自己的信念和策略是“谎言”。他们知道自己在撒谎,但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宁愿依靠谎言而不依靠真理。

15~18与死亡立约,与阴间结盟: 讽刺当时的政治领袖,与埃及、亚述等外邦势力勾结;从属灵的角度,指罪人在世上与撒但的势力勾结,以为一切都相安无事。惟有神才与人立约,只有此约才能使人从死亡中得到释放

与死亡立约】这节经文不由得使我们认为这里指的是与迦南神摩特(「死亡」 ),或是与埃及死神阿西利斯立约,或是臣服于他们的举动。两者皆代表与各个叙利亚—巴勒斯坦国家,或与埃及缔结的政治联盟,是为了与亚述抗衡。先知警告以色列人,这是愚昧之举,也是他们心地邪恶的征兆。一如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英雄吉加墨斯也发现,除了极少数例外(以诺、以利亚、乌特纳皮什廷 ),没有一个人能逃避死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

〔暂编注解〕“石头”:指神为以色列所立的真正可靠的根基。弥赛亚就是这块石头

弥赛亚在救赎上是一块“根基”的石头,因其受试探而成为“试验过的石头”,而在祂与子民的关系上,是一块“宝贵的房角石”。参看。“急”。更可作:受惊恐。

锡安。见注释。

根基。犹大的领袖们在沙土的根基上建造。他们完全受骗了。如果领袖们继续自行其是,国家就无法避免毁灭的命运。他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根基。

宝贵的房角石。只能是指弥赛亚。这是一块经过考验的石头。教会可以安全地在其上建造。无论什么样的风暴袭击这根基上的建筑,它永不动摇。关于古代房角石的性质和用途,见注释。关于基督是教会在其上建造的盘石,见注释。

不着急。原文还有“不要惊慌”,“不要冲动”的意思。依靠基督的人可以满怀信心地前进,绝不需要仓促逃跑。在艰难的环境中他决不会害怕,而是会信赖神

16-17神亲自为子民提供稳固的倚靠,信靠的人必不致动摇,不信靠的则要受审判。

房角石的建筑功能】在以色列的铁器时代建筑,可以看出使用切工的石头愈见增加,而较少使用早期的粗糙卵石或是碎石建筑。为了使房子稳固,并且把相连的墙衔接的好,就需要嵌入刻工精细的石头作为房角石。它比一般盖房子用的石头大,嵌入也需要特别技术或是举行仪式。其硕大、光滑的表面是刻上宗教口号、建筑师或是国王的名字,以及施工日期最自然不过的地方。房角石也可能作为奠基石。有关后者,请参看: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必以公平为准绳,以公义为线砣。冰雹必冲去谎言的避所,大水必漫过藏身之处。”」

〔暂编注解〕「准绳」、「线铊」:藉以量度建筑物是否垂直稳固的工具。

「冰雹必冲去 ...... 藏身之处」:比喻在神的审判下,无人能逃脱。

我必以公平为准绳。世上普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所以弥赛亚(见第16节注释 )要使律法发扬光大,让人重新明白应如何正确对待神和同胞。以赛亚在这里延续了第16节建造房屋的比喻。神的教会要以基督为“房角石”,满足祂公义的标准

线铊。用来确定墙,窗和门是否与地基真正保持垂直。

冰雹必冲去。只有在基督及其公平,公义和真理的标准上建造,才能稳固。在虚谎的根基上建造,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藏身之处。就是“谎言”的“避难所”(见第15节注释 )。

】「你们与死亡所立的约必然废掉;与阴间所结的盟必立不住。敌军(原文作“鞭子” )如水涨漫经过的时候,你们必被他践踏,」

〔暂编注解〕你们必被他: 在地上贪婪追求的所有虚妄之事,最终成为令人掉进地狱的原因

与死亡所立的约。见第15节注释。无视神的计划,最终会使策划者痛苦地失望。

18~20当亚述背叛以色列的时候,他们的联盟也“必然废掉”;甚至从埃及而来的帮助也不足用(20节 )。

】「每逢经过必将你们掳去。因为每早晨他必经过,白昼黑夜都必如此。明白传言的必受惊恐。」

〔暂编注解〕敌人的侵扰和掳掠必接踵而来;明白这预言的必然惊慌和恐惧。

每逢经过。先知继续洪水冲击房屋的比喻。亵慢人(第14节 )以为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洪水,他们谎言的建筑将会坚立。及至他们明白过来时,才发现自己的房屋已经土崩瓦解。

惊恐。只有到为时太晚的时候,这些亵慢人才会明白以赛亚现在所传针对他们的“传言”或“信息”。那时他们“必受惊恐”,没有例外。

】「原来床榻短,使人不能舒身;被窝窄,使人不能遮体。」

〔暂编注解〕喻埃及的帮助无济于事。

大概借用当时的箴,比喻犹大不得保护、无法安舒。

床榻……,被窝: 象征人的能力,仅靠人的力量无法承受神的审判。

床榻短。再次更换了比喻。“床榻”代表犹大的领袖们所采取的策略。他们宣称这种策略会给国家带来安宁与和平。但以赛亚警告说,这种策略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不了解自己民族的真实状况,不明白有利于国家的补救办法,即“床榻”。他们的办法过于狭隘,解决不了人们所处险境的需求。他们所相信的办法救不了他们。人们所经常采用的办法,看上去巧妙,却没有效果,只能给人带来失望和恼怒。在艰难的时候,唯一可靠的避难所,就是信赖神,并且行善

】「耶和华必兴起,像在毗拉心山;他必发怒,像在基遍谷。好作成他的工,就是非常的工;成就他的事,就是奇异的事。」

〔暂编注解〕“毗拉心山”和“基遍谷”都是神曾经使以色列人战胜非利士人的地方

正如大卫在“毗拉心山”溃败非利士人,神也要惩罚祂自己的子民(祂“非常的工” )。

往日神帮助祂的百姓在毗拉心山击败非利士人,又在基遍谷杀败迦南五王(参串 ),现今神却起来攻击自己的百姓,作出「奇异的事」。

倘若犹大堕落,神亦会击打,犹如击打犹大的仇敌。神不会离弃他所拣选的,但对他们的过错必严惩不贷(27:7-11)。他的工: “工”,希伯来文的意思为“事”、“事务”、“事业”。

像在毗拉心山。大卫在受膏成为以色列国王的时候,非利士人前来攻击他,却在毗拉心山和基遍谷被击溃了。神怎样显示自己制服大卫的敌人,祂也必在末日里制服锡安的敌人。

非常的工。神的本性是有恩典,有怜悯和恒久忍耐的,33:11,。使受造者遭受痛苦,惩罚和死亡,不符合祂的品性。但同时祂“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有时神的惩罚似乎长期拖延,以致人们以为它不会来了,3:14),可以继续犯罪作恶而不受惩罚。这里警告那些误解神忍耐和恩慈的人,惩罚肯定会临到的。当基督以勇士的身份出现要制服祂的敌人时,人们将发现祂的身份与他们以前所了解的大不相同。神的羔羊成了“犹大支派中的狮子”

毗拉心山】在称作巴力毗拉心山,比利乏音谷还要高。正确地点至今不明,从经文来看,大概是靠近耶路撒冷,伯利恒西北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基遍谷】

基遍的地点(吉布 )在耶路撒冷西北部六哩处,最知名的是约书亚与基遍人立约,以及把迦南军队从基遍赶到伯和仑谷。此处雅巍要颠覆祂的神圣战士角色,容许以色列人在这先前打胜仗的山谷被击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现在你们不可亵慢,恐怕捆你们的绑索更结实了。因为我从主万军之耶和华那里听见,已经决定在全地上施行灭绝的事。」

〔暂编注解〕劝勉百姓不可再亵慢神的话,恐怕刑罚更重,因为神已定意审判犹大,而全地也不能幸免。

「捆你们的绑索」:描写他们如战俘或犯人被索捆绑,拉去行刑。

你们不可亵慢。见第15节注释。以赛亚恳劝不要藐视有关即将来临之毁灭的警告。

绑索更结实。违抗只能罪上加罪,加重惩罚

决定在全地上施行灭绝的事。就是在地上消灭罪和罪人。

】「你们当侧耳听我的声音,留心听我的言语。」

〔暂编注解〕作者用农夫耕种的比喻来说明神管教百姓的智慧,种子不同,撒种和耕耘,收割的方式也不同;神教导祂子民的方法也同样独特。

以赛亚在第23-29节中提供了一个来自农业生活,包括耕田,播种和打谷的教训,把解释留给读者自己。正如每一种农活都有定时,天国的农夫也将按时候对待人类。亵慢人不要误以为收获的时间会无限期地推迟。神对待人是按照他们个人的需要,有时用惩罚,有时用仁慈,但始终是为了他们的最高利益。

23-29 农夫的比喻:农夫聪明地按着种子的类别,以不同方式撒种、收割,同样神亦满有智慧地用独特方法对待的百姓,藉此管教他们、教导他们。

23~29正如农夫使用适当的工具来打不同的谷物,神也试图透过独特的审判从祂的子民显出公义。

23~29农夫的比喻。以赛亚将神比作撒种的农夫,将选民比作种子,藉此教导神的护理 :①首先,神按适宜的方法、所定的时日、顺序与比例,统治自己的百姓(23-25节 );②从种子的角度来看,种子的壳——罪恶必须得到清除。以赛亚将除去罪孽的责备与磨练比作打场(26-28节 )。稗子将被烧灭,种子虽然经历打场之苦,但在末日却得以收回放入神的谷仓——天国,13:24-30);③一切智慧与能力皆在于神,确保预言的真实性与权威(29节 )。

】「那耕地为要撒种的,岂是常常耕地呢?岂是常常开垦耙地呢?」

〔暂编注解〕这些修辞式的问题暗示否定的答案。

没有一个聪明的农夫会专门耕田或播种,尽管这些农活都是少不了的。重要的每一种农活都必须适时,不能一成不变。天国的农夫也是这样。

】「他拉平了地面,岂不就撒种小茴香,播种大茴香,按行列种小麦,在定处种大麦,在田边种粗麦呢?」

〔暂编注解〕所提及的谷物是昔日犹大常见的田产。

拉平了地面。每一种作物都要按自己的特殊方式在规定的地方播种。有些种子播撒的,有些是按行列种下的,还有一些则是条播的。神对待各人的方式都是根据他们的最高利益。

小茴香。希伯来语是qesach。原来认为是一种饲料作物。但最近被确认为是Nigella sativa(黑茴香 ),通常叫作茴香花或豆寇花。这种作物高约1.5英尺,一般开黄花(但有时开蓝花 )。长着许多辛辣芳香的黑籽,在东方被用作调味品或消化药。

大茴香。希伯来语是kammon。即新约时代的Cuminum cyminum。其气味和外表很像葛缕子,但味道略为逊色。它和黑茴香一样,在东方也用作消化药。

小麦。原文指一种较次的麦类,为贫穷阶层所食用。

粗麦。是一种品质较次的野麦。

在田边。KJV版为“在他们的地方”。

撒种的策略】这里采用了两种方法。小茴香是佐料,大茴香是香料,也是一种榨油的来源;这两种在初雨之后用手撒在刚刚犁过的沟。小麦与大麦就要小心处理,免得混种。以色列人应该是用播种机,在牛犁田的时候,在地上挖出小洞,人跟在后面把播种机装满了种子,撒在已经挖好的地里,而犁田的动作也会掩埋种子。播种机出现于加瑟与亚述艺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因为他的神教导他务农相宜,并且指教他。」

】「原来打小茴香,不用尖利的器具,轧大茴香,也不用碌碡(原文作“车轮”。下同 );但用杖打小茴香,用棍打大茴香。」

〔暂编注解〕收成的时候,大、小茴香等细小的籽粒宜用杖、棍来打。

如果农民用装着铁轮的大车去碾本来只需用杖敲打的作物,就会被视为是愚蠢的。以赛亚认为有些人像小茴香和大茴香一样,稍经敲打,就有满意的效果。神对待他们,要比祂对待其它人更加温柔。

27~28农人收割茴香,不仅不用尖利或粗重的器具,甚至在大、大茴香上用的器具都有分别。大茴香用棍,小茴香只用轻小的杖,击打出子粒来。神对待祂的子女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以收到积极的管教之效。

打小茴香与大茴香】这两种植物的种子都过于脆弱,不能用太大的打谷用具,用棍子就可以完成目的,也不会损伤到种子。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轧大茴香不用碌碡是什么意思?】

答:轧大茴香也不用碌碡--茴香系一种野生之香草,生长于地中海附近,茎高约壹至三尺,花黄色,含香味,可佐膳或入药之用。在碌碡二字下有小字「原文作车轮」。「碌碡」是一般人极少用的字,在圣经中也只有用过三次,英文本译作Cart Wheel,故中文多译为车轮,惟天主教本译之为碾机。据笔者所知,在安徽家乡的农人,有农场上所用的一种碾稻谷,或碾平土地的农具,为一个重达数百斤的圆柱形的大石辊,长度约叁一尺许,直径约壹尺半。这石辊四围刻成成凹凸不平如磨齿形的条纹,两端穿孔相通,农人用粗木棍为轴穿入孔中,两头系以长绳,缚在耕牛颈部的轭上,然后牵着牛拉动这大石辊,使之转动如车轮,在禾场上因而复始的辊压,谷粒便脱落下来,这种笨重的大石辊,在辊动的时候,会自然颠踬震动,而发出一阵阵碌碡的声音来,这或许就是因音而 定碌碡之名称的由来呢。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作饼的粮食是用磨磨碎,因它不必常打;虽用碌碡和马打散,却不磨它。」

〔暂编注解〕28节可译为:用谷粒作饼要用磨来磨碎,虽然打出谷粒时要先用马拉着碌碡(车轮 )来辗,但不用一直辗下去。神虽然要刑罚以色列人,但祂的行动有次序也有步骤,适如其量。

「作饼的...... 磨碎」:原文显然是修辞式的问句,应作:「作饼的谷粒岂是碾碎的呢?」。

下句表示这种谷粒不是用重物如马拉的车轮(「碌碡和马」 )来碾碎的。

作饼的粮食是用磨磨碎。根据下半句的暗示,这可以被视为一个问句:“作饼的粮食是用磨磨碎的吗?(英RSV版 )”打谷的目的不是要碾碎谷粒,而是使谷粒和外壳分离。但是用轻打茴香的方法(见第27节注释 )来处理做饼的粮食是无效的。对于小麦,小米,大麦之类的谷物,往往用装着铁轮的大车去碾,或用牛马去踹。同样,神对有些人要采取比祂对待其他人更加严厉的方法。但即使是最重的惩罚也不会永远延续。神的目的不是毁灭。祂只是要把无用的谷壳和宝贵的谷粒分开来。目的一旦达到,就停止打谷。

谷类处理过程】如果农夫只做一个环节的工作,就不可能作出面包。因此必须把收成的谷物送到打谷场,用牛蹄碾碎,之后再用碾轮压过一次。这里所说的「碌碡」是一种器具,上面有好几排轮子。谷粒从壳分出来以后必须要簸扬、筛选,然后交给妇女放在石磨里,磨成细面粉,好用来烤面包。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这也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谋略奇妙,他的智慧广大。」

〔暂编注解〕「谋略」、「智慧」:在这里是针对神以苦难磨炼祂的百姓而言。

祂的谋略奇妙。神的惩罚不是出于报复,而是凭着公义和智慧。人一旦认识了神的道,就会发现祂的确是奇妙的策士

祂的智慧广大。直译是“祂使有效的工作出色。”神不仅是无所不知的,也是无所不能的。在实施自己旨意的时候,“祂的谋略奇妙”,“祂的智慧广大”

例证

「万军之耶和华必作余剩之民的荣冠华冕。」

以法莲醉酒之后,只求酒精的刺激;但是神的百姓却只在神面前寻求满足。这是不同的态度,也需切实省察的事,你切求荣耀吗?求神的喜悦,必有祂的荣耀的冠冕。你若知道自己性格的缺陷,必求华美的事?那祂必成为你的华美,你在一切的事上求正当的审断吗?这样你就能经理重大的事,祂有判断的灵,给你正确的审断,所以你将审断的事交托给祂,祂必在你心中作主,引导你达到结论。你的仇敌一直胁迫你,而且已经到了门口。你该转向神,祂是你的力量,在危机中,当罪恶猖狂,信心与公义似乎无法解释当时的纷乱,你好似也得不着帮助。那时你该专心仰赖耶和华军队的元帅,你立即知道自己要快回营寨,因为这正是得胜的时刻。

让我们与荣耀的主有紧密的朋友,得着祂丰富的恩典而作主。在祂的丰满中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当那日」在基督的口舌常指五旬节的恩典,我们能为自己领受升天的主丰富的资源。祂是万有的主,也必使万有充满我。

—— 迈尔《珍贵的片刻》


直译】

「你们要使疲乏人得安息,这样的安息才得舒畅。」
为什么你要忧虑呢?你的忧虑有什么用处呢?你现在好似一只大船上的乘客,你不会驾驶;就是船主——主耶稣——把你放在舵边,你也不会把它;你连将帆卷起来也不会;为什么你要担心好象你是船主,舵工,一般呢?哦,安息罢;主耶稣是船主!
你看见波浪翻腾,船身颠簸,就以为神已经离开了你!不,他始终在你的左右,波浪就是他的马车,马正在飞奔,可是它们都有羁勒,他握着缰绳,照他的意志驾驶着。耶和华是你的船长,只要信,不要怕,愿你平安。——司布真
我恳求你,不要为沮丧留地步。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引诱——一个精巧的引诱。沮丧使你的心收缩枯萎,以至不能接受恩典。它把事情扩大,又描上凶险的颜色;使你觉得担子太重太难。请记得神在你身上的计划,和实现这些计划的方法,都是绝顶智慧的。——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盖恩夫人

必不着急「信靠的人必不着急。」】

有许多事是叫人着急,因为慢了,事就变得更坏了,或者完全失去机会,甚至有各种危险,也有人天性容易着急,虽然事情 并不严重,但他没有忍耐等候的心,什么事都希望立刻成就。总之,容易着急的人和叫人着急的事是常有的,然而着急是一件苦恼的事,着急顶容易作错事。甚至犯罪。我们看到摩西曾因为说了急躁的话又击打盘石二次而不能进入迦南地(诗10632 33 )。扫罗就是因为没有等到时候,而着急献祭,被废掉王位(撒上1310~13 )。所以着急顶容易叫人说错话,作错事,心中没有平安。

但怎能不着急呢?要想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性情是无用的,着急的人,遇见着急的事,不能不着急,这是人的天性、也是由于某些经验,不着急不行,然而有一个途径可以叫人不着急,那就是信靠主。若没有主可以依靠,不着急是没有力量的。可是若有一位可信,可靠,全知,全能,又爱我们的主,负我们的一切责任,掌握一切事务,我们信靠祂,就能够不着急。无论遇见什么着急的事,我们把它立刻交托主,让祂为我们处理,我们专心仰望祂,等候祂,祂必能为我们解决,使它成为我们的益处,祂不会误事,错过时机。如果是需要我们自己作的事,也不必着急,只按照主的指示去作就是了。

──《每日天粮》
房角的石头】

「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

先知以赛亚,预见将临到犹大的苦难:华美的圣殿被毁,城被攻破拆毁。但他看到遥远的将来,不是残破的景象,而是荣耀华美的光芒。原来在神的计划中,不是日暮涂穷,而是灿烂光明的明天。
圣殿是敬拜神的地方,神与祂的子民同在。不过,以色列人不以神为他们的喜乐,倒去行淫崇拜偶像,随从罪恶私欲,污秽神的圣所,所以神的荣耀离开。在苦难中,他们觉悟悔改了,除去罪恶归向神,“到那日,万军之耶和华必作祂剩余之民的荣冠华冕,也作了在位上行审判者公平之灵,并城门口打退仇敌者的力量。”
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到世间来了。祂说:“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神是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

这重建圣殿的根基,就是但以理给尼布甲尼撒王所讲解梦中“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就是耶稣基督作教会的根基。旧约物质的圣殿,曾经被人污秽,被神丢弃,被仇敌外邦人践踏,破坏。这属灵的圣殿完全不同,因为建造在基督的房角石和根基上面。既然在基督里,是神所悦纳保守的,就存到永远。
人是不耐久的,所以出于人的工作,也不能耐久。但出于基督的,是永远的。我们的得救是永远可靠的;一得救了,就成为属灵的“活石”,建造在基督的根基上。正如经上所记:“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祂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人的问题,在于好建立自己,立自己的名,并以自己为标准。我们靠自己不能称义,所作的工作,也不能得神的喜悦。我们不能建立别的根基,不能立自己的义,只有作在基督里,在那永远的根基上,才可以存到永久。

──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


「那耕地为要撒种的,岂是常常耕地呢?」
一天初夏,我走过一块美丽的草场。上面的青草非常柔软,浓厚,纯粹,真象一块东方的绿色大地毯。草场的一隅栽着一棵佳美的古树,树上停着无数美丽的野鸟;晴爽的空中充满了它们悦耳的歌声。两只母牛躺卧在凉爽的树荫下,洋洋得意。
路旁种着黄色的蒲公英,蒲公英中间,又夹着紫色的紫罗兰。
我倚着竹篱呆望了好久,尽量饱享了一顿眼福,心中想着︰神所造的宇宙中,没有一处能比这里更美丽更可爱了。
第二天我又走过那条路,看啊!那幅美丽的图画全被拆毁了。一个农夫扶着铁犁,站在畦间,在一天之内造成了这一个大破坏!绿色的青草没有了,留着的只是一片丑陋光秃的黄土;歌唱的野鸟不见了,却换来了几只抓土啄虫的老母鸡。路旁的蒲公英,美丽的紫罗兰,一概都不见了。我忧忧愁愁地自语着︰“这样美丽的东西,也有人忍心损害吗?”
那时全能的手打开了我的眼楮,叫我看见已熟的禾稼等待人去收割。我能够看见巨大迟笨的草人巍立在日光之下;我能够听见秋风掠过麦穗的响声。我就领悟到︰若不经过那块丑陋光秃的黄土,就得不到收割禾稼的光荣。——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

】「作饼的粮食是用磨磨碎。」
我们没有在主的手里被摔碎以前,主不能用我们来做世人的粮食。“作饼的粮食是用磨磨碎”的。多少时候,主给我们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是我们的痛苦能使别人的生命得福,那么我们所付的代价,也不算太大了。世上最可爱的东西,往往是从眼泪和痛苦中得来的。——密勒(J.R.Miller )
世上的英雄,医界的伟人,差不多都是由贫乏,患难,不幸,促成的。
圣经上最光荣的人物,都是先被磨碎,压伤,然后才成了他人的粮食。
亚伯拉罕被称为“信心之父”,是因为他的苦难最多,顺服也最多。
雅各也曾遭受过不少难忍的磨练。
约瑟必须做过波提乏的仆役,坐过埃及的监狱,才能得到宰相的高位。
大卫在山上象鹧鸪般被人追逐——又疲倦,又痛苦,至终却成了全国的粮食。
保罗如果没有受过鞭打和石击,也决不会成为该撒家的粮食。他是为王家作磨碎的细粉。
亲爱的读者,如果神命定你受特别的试炼,当知道在他的心中,已经给你留着一个特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