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耶和华的膀臂阿,兴起,兴起;
以能力为衣穿上,像古时的年日,
上古的世代兴起一样。
从前砍碎拉哈伯,刺透大鱼的,不是你吗?
使海(Yam )与深渊,的水干涸,
使海的深处变为赎民经过之路的不是你吗?
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
e. 以色列充满世界
这一段经文总结了以赛亚对历史的鸟瞰。与它相近的经文(见十三~二十七章的注释引言,书版138~140页)为,主题都是世上万民,,。在以赛亚的清唱剧中(二十四~二十七章),这是最后一场提到,信心的子民虽已在救恩的城内,却仍在等候神来施行最后的审判。现在便是要观赏这一幕。中央有一段资讯(7~11节),谈到过去的宽容(7~8节)、未来的救赎(9节),和最终的倾覆(10~11节)。这段资讯的两头,各有两段「到那日」的段落(1和2~6节,12和13节)。这几段互相呼应:神在天上的胜利(1节)配称祂在地上的欢欣(13节)、葡萄园的百姓(2~6节)配称收成的百姓(12节)。如此(正如本系列第一则神谕中,是的中心)便显明,神为祂百姓所定的计画,乃是祂对全宇宙的工作、和末世的作为之中心。 1.神在天上的胜利:大刀。以赛亚偶尔会用异教的神话来作图喻(见,但却不涉及其教理。在这到那日的第四个结果中(见的注释〕,利维单(和合:鳄鱼)是水中的动物,可能指是真物,也可能是一种想象;;在,它是埃及的象征;在,「惹动利维单」是指带动超自然的毁灭力。利维单代表无穷的能力,包括超自然、与造物主为敌的力量。不过在这里,神秘的利维单之名转变为实质的蛇,指被造物的力量。怪物( tannîn ;和合:大鱼)可能是海中的活物、蛇或鳄鱼;,或指拥有极大能力者。盘旋(和合:快行)可能是描述实况(在扭动),或道德(扭曲),或兼指两者。蛇是 na ̄ḥa ̄s ̌ ,如,这里的用法显然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利维单……蛇……怪物,这三重形容词,与对神大刀的三种描述相配称:刚硬(坚硬、无情)、大(可以运行一切任务)、有力(必胜)。敌对的超自然能力在受造界中出没,或盘旋在陆地上,或在海中吓人。罪已经将神视为「好的」工作败坏了,但是,无论它们的力量多么大、行踪多么隐秘,到那日,神的刀必会将它们找出来,把它们杀灭。 2~6.葡萄园子民。二十四至二十七章清唱剧的最后一幕,与的葡萄园之歌类似。那首歌强调神的子民如何糟蹋了祂的葡萄园;这里则是讲到神会把他们变成怎样的情形。 2.他们是神所喜悦的。当那日:第五个结果(见的注释〕。盛产的(和合:出酒的)葡萄园,意思或是「令人喜悦的葡萄园」,或是按某些抄本,意为「出酒的葡萄园」。前者与的敌意反向;或者与不可饮的酒相对。 3.他们在神的照管之下。这里描述神全面的工作:看顾(看守,「保存」)它的美好、加上养分(浇灌)、并且予以保护(看守,与前面的动词相同,但是指向外观看,防止人入侵)。这一切眷顾乃是时刻……昼夜在进行中。 4.神很安详。我不,(直译)「我没有忿怒」; ḥe ̄mâ 是忿怒的感觉。讲到信徒所享受的平安;这里的平安则是在神的心中。惟愿:神渴望有机会将祂为葡萄园的热心表达出来;只要有野草敢出来! 5.神邀请第4节所假想的野草到我这里来得庇护(和合:持住我的能力)。葡萄园的会员籍向所有的人敞开,正如曾向摩押敞开一样(见。 6.神应许,在祂照顾下的葡萄园将充满全地(诗八十)。将来可能是对「要来者」的正确翻译。不过这里是呼喊,「它们正在来的途中!」,这句话也可能指回应第5节邀请的人。以果实充满世界(即,「充满地面」):这里的字与「以他们的城覆盖地面(即「充满地的表面」)相同。巴比伦的计画是要把世界组织起来,不理会神。但是神的目的却完全不同,而且是会实现的。 7~11.神的作为。这一切将如何发生?第一,神对以色列从来不像对他们的仇敌那样严厉(7~8节),祂的怜悯将藉救赎展示出来(9a节),由此生出在信仰上得洁净的百姓(9b~f节);第二,神会毁灭那防御坚强的城(10~11节,,。 7~8.第7节的希伯来文有韵律,十分优美,但意义却不清楚!「他击打他,是像击打那击打他的吗?」即,神击打以色列是否和祂击打那些击打以色列之人一样?第二个问题也类似:「而他杀戮,会像杀那个杀他之人一样吗?」即,以色列曾否有如此高的伤亡率,像神加在那些被祂击败的人身上一样(如,?藉争战(和合:相机宜): saʾssâʾ ,在别处未出现过(NIV 是根据七十士译本的揣测),但按同源的语言,或许是动词「呼喊撒撒」、「藉呼喊吓走」如我们所说「嘘走」。这与掳走(和合:相争)相配,这个字的意思是「打发走」不是专指巴比伦的被掳,而是泛指敌人入侵、带走俘虏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之下,神的忿怒原本可以让以色列饱受刑罚,但是祂的忍耐出来干预即使在最大的被掳事件中,仍然有回归的应许作为缓冲。管教的确是祂的强风(和合:刮东风),绝对不可忽视,因为神的忿怒是真实的,而神的标准是不可妥协的。 9.在乎此,是回顾刚才所提到的:神的百姓配被治死,但神克制自己的行动,保全了他们。因而:「所以」(和合:全);在救赎的事上,神的作为也是运用同样的原则。罪孽( ʿa ̄wôn ):见,,,。赎(√ ka ̄p ̄ar ;和合:赦免):见。神会为罪性(罪孽)和罪过( ḥaṭṭa ̄ʾt )实际的过犯,,的除掉,付出赎(遮盖)价;而当那些蒙赎之人毁掉祭坛、除去柱子(和合:偶像)之时,果效才全部彰显出来。祭坛代表所有由神授权的宗教表达方式,柱子与香坛(和合:日像)则是不合法、外来的宗教用品。因此,首先,献祭用的祭坛也不需要了,而雅各会承认这点,甚至将它的石头磨成碎片,像白粉(和合:灰石)一样。第二,赎罪祭会洁净错误的宗教习俗。亚舍拉的柱子:见。香坛可能是 ḥamma ̄nîm 以下)的正确译法。这个字并非指神授权建立的香坛,而是指与巴力和「高处」相关的坛。 10~11.因此,以赛亚并没有忘记赎罪祭的根基(9节),就是本书这一大段(六~三十七章)的基础,不过,他从第七章之后就转到「王」得胜的主题,而这里的笔法也相同。其中提到城,使这则神谕特别与世界之城和它的倾倒相关。以赛亚并没有说明这件事如何发生,不过,未来赎罪(9节)的时刻,将成为那坚固城倾倒的时刻,而野兽进来的画面(10节),同样表达那里再无人居住。游荡的牲畜吃到只剩光秃的枝条(11节),但就连这些也成为柴火烧尽。因为说明了严厉审判的原因:无知(使他们失去神的怜恤和恩宠;。知是强调丰富的复数( bînôṯ ,,「真正的辨识力」。怜恤(√ ra ̄ḥam ,,是母亲对儿女的那种爱。恩宠(√ ḥa ̄nan )是「恩惠」,神所赐下的恩慈,是人不配得的;。造成的是「陶匠」,「那塑造他们的」。母亲般丰厚的爱不再临及,都是由于罪的缘故,尤其是人的心思不发挥功用,不去领会、捕捉、持定真理。 12~13.欢乐的收成:大发角声。第六个结果(见的注释,书版第212~213页)是由两则到那日的神谕构成,而这个结尾与前面的开头相同。第一则(12节)是(正如2~6节)一幅撒种与收割的图画;第二则(13节)为大发角声来招聚,与「大刀」(1节)的胜利相呼应。 12.神收成时是一一收集。到那日:见的注释,书版第213页。打:√ ḥa ̄ḇaṭ 的确有打谷的意思,这样翻译颇能配合这里所强调的「一一」。畅流的幼发拉底河(和合:大河)与埃及小河是应许之地传统上的边界;,代表神把每一个真正属于祂的百姓,「以色列之子」,都集合起来。 13.第五十(禧)年以下),是在第四十九(安息)年之后,因此,在这一年里无需准备收成。所以,这一年是完全倚靠神的一年。正如a,当那日,神会预备一切所需;。禧年的角声是在赎罪日发出,和第9节的赎罪相连。大发角声,参:;;;。亚述……埃及:这是指住在外邦境内的人,将世人都招聚来。被掳(√ na ̄ḏâ ;和合:被赶散的)是指以色列人被赶离故乡,不过也可以泛指「游荡者」,因敌人而流离失所的人。这里的思想不是从以色列地被「掳去」,而是在异教环境中受到欺压、心里烦燥的情形(诗一二零)。不过这一切最后都会经历到的奇妙。埃及……亚述:末世的审判将临到真人身上(如摩押,,同样,末世的祝福也会临到真人身上。以赛亚把末世的情形放在他当时所知的世界地图上,从最厉害的压迫者境内(从前是埃及,当时为亚述),也会有人因角声而得到自由,回到锡安的家。所有的人都将在圣山上敬拜上主,完全参与在神圣的团体中,而且在耶路撒冷,成为这坚固城内的居民。 57从全能者来的毁灭(6节),足以代表以赛亚运用音韵的技巧( s ̌o ̄ḏ mis ̌s ̌adda ̄y )。以全能来翻译 s ̌adda ̄y ,非常配合上下文,但这个字本身的意思不明确。以它作为神的称呼,主要用于创世记十二至五十章中,而其内容要求「一位元全能者(能持守祂的应许)」。祂的能力不像人的能力会摇摆不定;人总是有力不能逮的时候,但神无论何时都能。在目前的上下文中,它是指神有全能,凡是祂要作的事都能作到。见 J. A. Motyer, The Revelation of the Divine Name (Tyndale Press, 1959), 29-30页. 58见 D. J. Wiseman, 'Some Historical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in Wiseman et al. (eds.), Notes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Tynadale Press, 1965), p. 9-16. 59有关本诗的作者曾引发争论,其实并无必要。Erlandsson, The Burden of Babylon , 128页提到,这里所用的字,83%都出现于公认为以赛亚的作品中。其余的23个字,17个用在被掳之前,而6个所谓「后来」的用字,在字细查验之下亦非如此。 60在第4节,强暴(NIV: fury)的希伯来文 maḏheḇâ 意义不明确。Qa 读为 marheḇâ ,这个读法虽然在别处都未出现,但却可追溯到动词「骄傲」,见。七十士译本可能自行发明了希腊文 episoundaste ̄s ,意思为「努力向前的人」。 61在以色列之前住在迦南的人,有些被称为「利乏音人(Rephaim)」,,他们以勇猛著称。因此,这个字与「如影之人」的拼法相同,一定是巧合。请与;;对照。 62乱队的(31章)意思不明。直译为「……无一人靠自己/在他所指定的时间独自站立/在他所指定的同伴中」。有些人建议,这个字( bôḏe ̄ḏ )或许指「被遗弃者」。Qa 也没有帮助。 63这两处 Qa 都读作「底本」,而非「底们」。 64第3节的动词很难理解。经文抄本有差异,第一个动词或许是第二人称复数,或许是第二人称单数阴性;第二个动词是第二人称复数,第三与第四个动词是第二人称单数阴性。若将全部动词都视为第二人称单数阴性,就很容易解释,即向锡安所称的话(见 BHS )。如果前两个动词应当视为第二人称复数,就可以代表摩押领袖之间的讨论。 65「五」是否指五个特定的城,还是指「少数」的意思,?以赛亚是否在想,约书亚的战役以所攻下的五座城代表完全的胜利?当然,以赛亚十分擅长作类的引用,可是这种说法似乎太过模糊。此外,是否只有一城被称为灭亡城,还是这里的「一」乃是片语式用法,指「各个」之意(如:?还有,灭亡(MT: heres )在别处都没有出现。Qa 读为 ḥeres ,「太阳」。七十士译本为「亚瑟德克之城」,可能只是将希伯来经文 haṣṣedek 「公义的」加以音译(或许是假定为这个字)。但是这个字既然这么普遍,为什么要用音译?在这一切(对我们而言)不明朗的探讨中,只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将被称为(,新的名字代表神所命定的新状况。 66以这个异象指亚述在主前六八九年对巴比伦的毁灭,而非主前五三九年波斯的征服,所根据的理由与详细的讨论,参 Erlandsson, The Burden of Babylon , 页 91。 67参 O. Kaiser, Isaiah 13-39 (SCM, 1974), 128页。不过,Kaiser 把1~10节与巴比伦在主前五三九年的陷落相连。但我们必须问,古列既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征服了巴比伦,怎么能与这里「恐怖的异象」相提并论?而以赛亚在向他的同胞宣告这个消息的时候,为何觉得是这项任务令他如此惊恐、慌张? 68Erlandsson 建议,海旁旷野可能等于希伯来文的 ma ̄t tamtim (「属海的地」),指波斯湾一带,即米罗达巴拉但的住所。这可能是此一神谕和其出处的关联。 69M. S. Seale, The Desert Bible ,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5), p. 97. 70从第三人称(16~18节)转到第一人称(19~23a节),可能可以从以赛亚的「马赛克式」拼凑法来考虑,将 tesserae 从他不同时期的事奉中取出,放在一起,构成新的组合。19节可以视为编辑的桥梁,总结前面的话,并且转到第一人称,以为20~23节作预备。就15~25节的内部结构来看,其括弧为主万军之上主这样说(15节)和万军之上主……上主说的(25节)。对舍伯那的话,你这主人家的羞辱(18节),由以利亚敬可能成为他父家的荣耀(23节)来平衡。参 D. Stacey, Isaiah 1-39 (Epworth, 1993) 及 Miscall, Isaiah ,各段。 71Clements, Isaiah 1-39 , 182页以下;O. Kaiser, Isaiah 13-39 , 136页以下。这两位注释家都提出相当复杂的新架构,我们要谨记,这种作法并无抄本依据,也没有客观的证据,而是他们在解释上的努力,试图解决经文本身的难题。 72Skinner, Isaiah 1-39 , 162页以下;A. S. Herbert, Isaiah 1-39 (CUP, 1973) ,各段。 73见 D. J. Wiseman, 'Shebna', in IBD , vol. 3, 1431页。 74见 J. A. Thompson, 'Tarshish', in NBD , 1153页(《圣经新辞典》下册,667页)。 75经常有人强烈主张,征服死亡的想法,在希伯来人思想中很迟才出现。这是很奇怪的结论。许多专家认为,等到大卫王朝崩溃,才产生旧约弥赛亚的思想。若盼望能生于灾难的灰烬之中,人总要死的实况岂不更有价值?永活的神可以胜过死亡,这思想显然是旧约信心最早的结论之一。 76E. J. Kissane, The Book of Isaiah (Browne and Nolan, 1960) ,认为这里只是指「国家的复起」。H. H. Rowley, The Faith of Israel (SCNm 1956), 1160页,说这段话代表进入个人复活信念的阶段。Skinner, Isaiah ,和 Hebert, Isaiah 1-39 ,认为这是个人复活的应许。 77参:。按进化的假设,旧约的思想起初十分粗浅,后来逐渐发展,终于到深湛的结果;由此而得的结论为,这类死亡与复活的教义一定很晚才出现。但这种说法何等不切实际!在以赛亚之前好几个世纪,埃及人就有复杂的死后生命神学。而迦南人的宗教尽管非常粗野,却也是以巴力每年胜过死亡为主轴。这些人只凭虚拟的渴望、自然的宗教,就达到这样的结论,而以色列既有又真又活的真神为信仰的根基,又以神的启示为宗教的根本,难道不会有这样的看见?按照逻辑,这实在是可想而知的!特别可参照 J. Mauchline, Isaiah 1-39 (SCM, 1962), 193页。〔暂编注解〕“鳄鱼”和“大鱼”二者皆为传说中的海怪,代表敌对神的力量。
“鳄鱼,就是那快行的……曲行的蛇”。神之仇敌的象征,他在主再来的时候要受审判。参看的脚注。
「快行的蛇」与「曲行的蛇」:指米所波大米的双子河,代表亚述与巴比伦的权势,一并以「鳄鱼」作象征。
「海中的大鱼」(鱼有译作龙或怪物 )则指埃及的尼罗河,代表埃及的权势。这些都是以色列的仇敌。
鳄鱼……蛇: 象征纵横政治、经济、学术、宗教等所有领域的邪恶势力,它们的势力看似巨大无比。然而,他们不是永恒的存在,必在永恒无限之神所定的时日,完全归于无有(51:9,。 圣经不断重复恶人的结局,为了:①使圣徒不会因看到他们暂时兴旺陷入试探 ;②使圣徒不会因所遭受的痛苦绝望;③教训尚未完全习染罪恶的人;④警告已加入邪恶势力的人醒悟。从罪人得救的观点来看,整本圣经都在谈论罪恶的消亡、神公义的实现、悔改者的得救。
鳄鱼。见;,14注释。在古代迦南的神话中,“鳄鱼”是七头之蛇,专与诸神和正义的力量为敌,所以被视为邪恶势力的化身。拉斯姗拉(Ras Shamrah )的古代迦南文献里所记载七头怪兽“洛坦”(Lotan ),据认为就是圣经里的“鳄鱼”(Leviathan 希伯来语是liwyathan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关于创造的神话里,有诸神和混乱之龙最早冲突的传说。
这些传说和其他异教的传说隐约地暗示一种普遍的观念,即蛇所象征的撒但,与女人的后裔作殊死的搏斗,。《约伯记》中的“鳄鱼”根据上下文确实是指一种动物(伯41章 )。诗人描述埃及军队在红海毁灭时,说神“砸碎鳄鱼的头”。多头的鳄鱼象征埃及怪兽。鳄鱼在尼罗河中繁殖。在赛27;30;31章里一再提到埃及,说明这里的“鳄鱼”首先是代表埃及。可将的“大鱼”与的“大鱼”进行对照;,4。
《启示录》描绘撒但是“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并宣布“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争战”。“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神杀“鳄鱼”的“那日”,似乎就是“耶和华从他的居所出来,要刑罚地上居民的罪孽”的日子。不知以赛亚的话是否指撒但。
27:1-13 本章包含了4篇预言:①对黑暗势力——教会的仇敌的审判(1节 );②神应许必保护葡萄园——教会(2-6节 );③此段经文中犹大代表走上歧路的圣徒,神满有恩慈地责备他们(7-11节 );④此段经文中犹大代表散居世界的圣徒,以色列预表天国,神应许要将圣徒召集在天国里(12-13节 )。
【快行的蛇、曲行的蛇】同样的形容也见于乌加列的巴力传奇,就是巴力的超自然界敌手:「当你杀了飞行的蛇利坦(海怪 ),摧毁了有七个头的统治者,就是扭动的蛇」(「飞行」与「快行」是同一个字 「曲行」与「扭动」是同一个字 )。有关七个头,请参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海怪(和合本「鳄鱼」 )】
乌加列与迦南神话都详细记载着太初洪荒的怪兽,形状是有好几个头、身躯扭动的海蛇,代表海水或是四处流窜的水。以赛亚书形容海怪是「曲行的蛇」,与乌加列的巴力史诗提到风暴神「重创扭动的蛇利坦」,两者都有着丰饶与次序的神消灭了洪荒怪兽的意思。旧约圣经有其他经文提及海怪,但是就像与一样,重点在于神的创造行动,控制了骚动的水流(拟人化为海蛇 )。然而在,次序与混乱的争战发生在末时。将败落的撒但描绘为七头龙,可能也呼应了乌加列对利坦的形容:「七头暴君」。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海中的大兽(和合本「大鱼」 )】
大海与陆地的博斗,以及凶猛的大海展现的强悍、看似无可阻挡的能量,造就了古代近东的宇宙神话。巴比伦的《埃努玛埃利什》创造史诗描述了玛尔杜克如何消灭了龙形状的女神查马特。乌加列的巴力传奇也主要是巴力与其对手海神雅姆的搏斗。同样的,乌加列史诗有亚拿特与巴力声称自己征服了七头龙利坦,因此主掌了大海。说到雅巍与海兽嬉戏;神质问约伯,是否能展现像神一样控制海怪的能力。此处的经文代表国家或是城市,并不明显;不过有可能意指埃及或推罗,因为两个国家都与海有牵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当那日,有出酒的葡萄园,你们要指这园唱歌说:」
〔暂编注解〕「有出酒的葡萄园」:因有神的浇灌与看守(3 ), 葡萄树得结果实。
以赛亚在为以色列唱了一首哀歌,说她是不结果子的葡萄园。但本章诗歌的语调欢快多了。因为这个葡萄园的果子最后要充满全世界。
2~4预言神复兴和保护以色列。
2~6葡萄园的比喻。将神的教会比作葡萄园,与5:1-7形成对比。二者的特点如下:5章葡萄园的比喻具有葬礼风格,对象是轻视神、结恶果子的葡萄园;本章的比喻具有颂赞风格,对象是蒙神怜悯、将结公义之果的葡萄园。因此,前者可说是审判葡萄园之歌,后者是蒙爱葡萄园之歌。两个葡萄园之歌内容如此不同,并非神变化无常,乃是由于葡萄园——因人因时而异。农夫——神应许提供保护与培养,剩下的只是葡萄园——人要尽心尽力结好果子。
27:2-13神保护葡萄园:本段的语气有别于5章神对葡萄树结野葡萄的指责 : 在末日的时候,神要保养顾惜的葡萄园,对付与以色列为敌的荆棘蒺藜,并要使以色列在各地昌盛,成为异邦的祝福(2-6 ) 。神先前击打以色列,是要使他完全离弃偶像,罪得赦免(7-11 )。 在末日的时候,以色列要从异乡被召聚出来,重归故土,再次敬拜神(12-13 )。
【】「我耶和华是看守葡萄园的,我必时刻浇灌,昼夜看守,免得有人损害。」
〔暂编注解〕这个葡萄园和以前的那个葡萄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神撤去葡萄园的篱笆,使她荒芜,并下令不向她降雨。以前的葡萄园是特指“以色列家,……就是犹大人”。本章的葡萄园也是这样。同样,基督也把祂的门徒比作葡萄树的枝子。
【】「我心中不存忿怒,惟愿荆棘蒺藜与我交战,我就勇往直前,把他一同焚烧。」
〔暂编注解〕神的忿怒不再针对祂的葡萄园。
我心中不存忿怒。神不生祂葡萄园的气。
荆棘蒺藜。在以前的葡萄园里,荆棘和蒺藜替代了原来的葡萄藤,以致神对以色列宣布了判决。荆棘和蒺藜代表仇敌的作为,将会被神所烧毁。
【】「不然,让他持住我的能力,使他与我和好,愿他与我和好。」
〔暂编注解〕神也向以色列的仇敌施恩,他们若归向神,神仍会与他们和好。
持住我的能力。或“我的保护”。当仇敌竭力攻击神的子民时,本节劝教会向神祈求保护。教会如果这样做了,仇敌的努力就不会成功。神的子民已经与祂和好,知道祂是他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他们能够充满信心地仰望祂,在最大的考验中心灵有平安。这句话特别适合于最后七灾下降,撒但竭尽全力攻击圣徒的艰难时期。
【】「将来雅各要扎根,以色列要发芽开花,他们的果实必充满世界。」
〔暂编注解〕「雅各」:即以色列。
神教会繁荣与发展的预言。以赛亚以选民的①扎根;②发芽;③开花 ;④结果,充满全地表现教会的扩张与发展。神清楚地应许教会将照着他所定的旨意发展壮大。
雅各。就是以色列。
果实。;注释。神的计划是要以色列把救恩的知识传给世界。属世的以色列国失败以后,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属灵的以色列──基督教会。圣经还把由外邦人和犹太人所组成的教会,比作嫁接的枝子,取代以色列树上被弃绝的原来的枝子。
【】「主击打他们,岂像击打那些击打他们的人吗?他们被杀戮,岂像被他们所杀戮的吗?」
〔暂编注解〕神击打色列是留有余地的,不像对以色列的仇敌一般。
「岂像被他们所杀戮的吗」:原意大概是「岂像」(主 )杀戮那杀戮他们的吗」。
神击打祂的子民,岂像祂击打那些攻击他们的人?以赛亚把神对待祂的子民和祂对待他们敌人的方式进行了对比。神的子民虽然会遭受考验和苦难,但不会完全毁灭。神“击打”祂的子民是为了他们的益处,,以弥补他们品格上的缺陷,而不是消灭他们。
7~11神慈爱的责备。这部分是甚为难解的预言。整卷以赛亚书贯穿着宣告审判与安慰的对比信息。整体上看,1-39章的主题是审判,40-46章的主题是安慰。本段经文是神对犹大的责备。但从程度及意图,对犹大的审判与对周边列国的审判有显明的区别。周边列国将按照法度受到神彻底而严酷的审判,但犹大(选民 )虽为所犯之罪付出代价,但那只是教育性的责备。
【】「你打发他们去,是相机宜与他们相争;刮东风的日子,就用暴风将他们逐去。」
〔暂编注解〕“你打发他们去”。巴比伦人的掳掠是为了惩罚犹大。
「是相机宜」:原意不易确定,或可译作「是一步一步」。
「相争」:指神对选民犯罪的控诉。
「东风」:是干燥、闷热并具破坏能力的强风,有人认为这句是指从东方崛起的亚述及巴比伦,被神差遣将以色列逐出本土。
本节中的「他们」原作「她」,将以色列比喻为神的妻子,因犯罪而被神逐出。
KJV将本节译为“神与他们相争,刮东风的日子,兴起暴风赶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意思更加明确。预言一些犹大人将被掳至巴比伦。 “相机宜”希伯来原文是测量体积的单位,相当于1/3伊法(Ephah ),是相当小的单位。以赛亚用非常小的测量单位表达以色列将受的审判,表明神的审判将很宽大。“东风”,每年5月,10月从东侧沙漠地带吹到巴勒斯坦地区,是极其干燥的热风,有时会吹倒房屋、颠没船只,,,圣经以此描述审判的工具,,。
相机宜。或“双重的措施”。“机宜”的原文是se'ah。参见第7节注释。我们的天父小心赏罚祂的儿女,全是为了他们的益处。祂的目的不是伤害,而是治疗。神对祂子民的惩罚交织着忍耐和仁慈。
你打发他们去。直译是“你打发她去,是要与她相争”。以赛亚的真实含义不明。他可能指即将临到的巴比伦之囚,作为治疗性的惩罚,,,。
用暴风将他们逐去。直译是“他用猛烈的气息将(她 即犹大 )逐去”,或“他呼出猛烈的气息”。含义不很清楚。东风又干又热,从沙漠吹来,正好象征死亡和毁灭,,,,。这风比喻神所许可临到祂子民的惩罚。“东风”被说成是神的“气息”。惩罚似乎是出于自然的原因,但实际上是神所注定或许可的。
【】「所以,雅各的罪孽得赦免,他的罪过得除掉的果效,全在乎此;就是他叫祭坛的石头变为打碎的灰石,以致木偶和日像不再立起。」
〔暂编注解〕以色列受过神的管治之后,会完全弃绝偶像。
“灰石”。一种较软的、粉状的石灰石,易碎和容易变成粉。以色列人要彻底离弃他们的偶像。
「木偶」、「日像」:参17:8注。
译文含糊不清,可译为“当以色列打碎外邦祭坛如灰石,彻底除净香坛与亚舍拉神像时,以色列的罪就会得到赦免。”
雅各的罪孽。神的目的是洁净祂的子民,而不是消灭他们(见第7、8节注释 )。第8节的惩罚是洁净手段。
果效。惩罚,悔改和宽恕的“果效”就是消除一切偶像崇拜的痕迹。巴比伦之囚治好了犹太人的偶像崇拜。
灰石。祭坛的石头如果是灰石,就会被打碎。木偶(希伯来语是'asherim ,,16:21,和日偶像将会被砍下摧毁。神允许试炼临到祂的子民,是为了洁净他们的罪。
【灰石】石灰岩碾碎,制成粉状的东西,可以用来作为黏合材料,或是当作「石灰水」封涂墙上的石头。祭坛粉碎到这种程度,就已经完全失去神圣性。以赛亚在这段经文描述记载于希西家的改革,以及预言约西亚的宗教革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香坛】
该希伯来字指的可能是小型香坛,昼夜不停烧乳香或是类似的香料,祭拜迦南神祇。也有人主张此处所用的字 h]ammamim,是「柱石」的意思(译注因此和合本译为「日像」 ),这是迦南人的另一种大型宗教器物。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因为坚固城变为凄凉,成了撇下离弃的居所,像旷野一样;牛犊必在那里吃草,在那里躺卧,并吃尽其中的树枝。」
〔暂编注解〕坚固城: 有两种观点 :①指耶路撒冷;②逼迫犹大的强大的外邦国家。与6:11,12;24:11,12比较,前者更为妥当;与26:1比较,可知地上的坚固城,人凭己力坚守的城邑,必遭灭亡,神所坚立的城邑永远牢固。
坚固城。就是耶路撒冷,象征神的子民。繁荣的城市将变成荒野。原来建造房屋的地方将变成牧场。这个预言应验在一个世纪后的公元前586年。
10-11耶路撒冷(「坚居城」 )一片荒凉,是因选民咎由自取,不蒙神怜恤或施恩。
【】「枝条枯干,必被折断,妇女要来点火烧着,因为这百姓蒙昧无知。所以,创造他们的必不怜恤他们,造成他们的也不施恩与他们。」
〔暂编注解〕深刻地表明人的堕落何等严重,结果又是何等令人痛心(1:2-3,49:14-15,。从严厉的宣告中听到主心急如焚的爱的呼唤“我的爱、我的被造物啊,你们当圣洁”。
这是上一节归纳性画面的继续。一棵树的树枝如果被扯去树叶(第10节 ),就会枯萎和死亡。树木将会枯干。树枝会砍下用做柴火。这个比喻类似于,13,把亚述的覆灭比作树木被砍下树枝。施洗约翰和耶稣二人都把恶人比作要砍下来抛到火里的树枝,。保罗把肉身的犹太人比作原来的树枝,后来被砍下来,用教会嫁接的枝子来代替。
【】「以色列人哪,到那日,耶和华必从大河直到埃及小河,将你们一一地收集,如同人打树拾果一样。」
〔暂编注解〕这是神早已应许给以色列的国土范围,。
“打树拾果”指打榖。“大河”。幼发拉底河。“ 埃及小河” 。艾亚里斯河道(Wadi el-Arish )。“小河”的希伯来文用语跟中的埃及河不同。参看至21节的脚注。本节和13节描述犹太人将来的重聚。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埃及小河」:指在犹大与埃及接壤的小河。
「打树拾果」:原文也可作「打谷」。
到那日。见,2注释。
打树拾果。直译的“敲打”或“打谷”,以便与谷壳分离。这是审判的大日。麦子要收到天仓,谷壳要被焚烧,,13:39-40,。
大河。就是幼发拉底河。
埃及小河。应许赐给以色列的土地从幼发拉底河一直延伸到埃及河,,8:65)。其中的各民族将遭到“打谷”。他们的土地要交给神的选民。
一一。神是一个一个地召集义人,而不是成批的。
12-13本段或可作24-27章的总结,道出将来以色列兴旺强盛的盼望。
12~13在历史上,犹太人因倍受逼迫,亡命于世界各地而著称。以赛亚预言他们将再次聚集敬拜神,此预言在历史上指被掳归回,在属灵上意味着终有一日,神将世界各地所有属灵以色列召集到锡安山。
【打谷的意象】这里的「大河」一字(shibbolet )具有巧思的双重意义。以赛亚在此讲到雅巍召聚在「埃及的小河」(阿里什干河 )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所有以色列人。不过这里还同时蕴含了 shibbolet「谷粒」的意思,所以把谷物集在打谷场上,将谷粒与谷皮分开的意象就很清楚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从幼发拉底到埃及干河的疆域】
提到被掳四散的范围,传统说法就是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到阿里什干河,就是埃及的版图,。请参看:,这个地理范畴用来界定所罗门的王国。埃及小河也见于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4~727年 )的年表。亚述巴尼帕最后于主前六六三年征服底比斯以后,这也成了亚述的版图界线。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当那日,必大发角声,在亚述地将要灭亡的,并在埃及地被赶散的,都要来,他们就在耶路撒冷圣山上敬拜耶和华。」
〔暂编注解〕比较.
「大发角声」:宣召百姓聚集敬拜神。
当那日。见注释。注释。
【大号角(和合本大发角声 )】号角声用来表示战争(如主前第八世纪迦基米施的浮雕上刻画的军乐家 ),或许因此成为末世与天启文学里常用的意象,当作末时来临的记号,。这里则是唤醒被掳的人,他们有一天要从流放地亚述,以及避难处埃及归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耶和华是看守葡萄园的。」
没有归属感,缺乏安全感,是现代人心理上的两个问题。圣经说,以色列是神的葡萄园。神把他们栽在最好的土地,是最好的种子,用最好的照顾,却结出坏的果子。因此,他们受到神的惩罚。神的恩典止住,不再眷顾施恩,任凭外邦践踏,使他们亡国被掳。神的子民在远方想起自己的罪,因管教悔改,心中想念神和耶路撒冷,就再蒙恩惠:
当那日,有出酒的葡萄园,
你们要指这园唱歌说:
“我耶和华是看守葡萄园的,我必时刻浇灌,
昼夜看守,免得有人损害。…”
将来雅各要扎根,以色列要发芽开花,
他们的果实必充满世界。酒是代表欢乐。本来是悲惨荒凉的,现在成为产生欢乐的园子,因为神再眷顾,向他们施恩怜悯:想想看,时刻浇灌,昼夜看守,保护得非常周密,神的眼睛常在他们身上,恩爱何等周密!这是最大的赐福。以色列悔改蒙恩,扎根在主里面,不但要开花结果,而且果实要充满世界。因为神选召亚伯拉罕的目的,不止是要使他和他的后裔得福,更是命定万民要因他得福。,可惜,以色列忽略了这光荣的使命,反倒效法外邦,在纷扰的世界中,用自己的方法求生存,以至受神的惩罚。惩罚使人归向神而蒙恩。
主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以前,同门徒从圣殿经过,他们看见殿门上雕刻的葡萄树装饰,那是神选民传统的象征。主耶稣对门徒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
多少年来,教会从圣经和经验中,学习到功课,就是认识主给我们的使命,必须靠主才可以完成。如果我们为了自己而活,要凭着自己发展,向外邦延伸枝子,是神所不喜悦的;因为神不要我们被世界同化,而是要我们道化世界。效法世界,与世俗为友,并不能赢得谁归向神;惟有从世界分别出来,时时联结于主,从主蒙受恩典,才可以彰显神的荣耀。
神的恩典对我们是何等丰盛!感谢主。──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
【】
「让祂持住我的能力。」
这里指示我们两种可能,你必须持住神的能力,或拒绝能力。不愿持住,就好似荆棘与蒺藜父交战,神并不要不虔者死亡,但祂期待那些人肯转离罪恶而存活。如果盲目地与神作对,最后必至无可收拾的地步。注意这里有双重的请求:让祂持住我的能力,愿祂与我和好。
我那里去找祂的能力呢?罪人也许会问。在高山,在天堂,在海洋,不,这能力全不在那些地方,而在那受死的主,祂的心灵伤痛至死,也列在犯罪之中。神的能力是完全的,祂的软弱也比人刚强。我们得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希利尼人是愚拙,在我们蒙召的人,基督总是神的能力。
我们来吧,神的能力在被刺的手中。你要持住,祂的力量必高举你,在你里面得与祂和好,你必须与祂有和好的关系,接受祂的恩慈。神正伸出手来,你要持住。祂近亲你,你要亲近祂,于是祂必保守你,以致仇敌或试探来到,你仍蒙保守,祂保护你必有日夜的力量(三节 )。
平安!完全的平安,在这罪恶的黑暗?
基督的宝血必在我们心里发出平安的慰语。
——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