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在圣歌的架构里,诗人以呼吁人来赞美作开始(1~3节 ),以描述神的看顾作结束(33~43节 ),当中用了四幅文字图画来描画出以色列民从被掳得释放的情景(4~32节 ):处于困境的旅行者被引导到一个城市(4~9节 );在牢狱中的囚犯得释放(10~16节 );患病的人恢复健康(17~22节 );以及航海者被安全地送往目的地(23~32节 )。当中每一幅图画都包含一个困难(4-5-10-12-17-18-23-27节 )、一个祷告(6上-13上-19上-28上 )、神的看顾(6下-7-13下-14-19下-20-28下~30 )和赞美(8-9-15-16-21-22-31-32节 )。留意在1、8、15、21、31、43节多次提到神的“慈爱”(坚定的、约中的爱 。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感恩的赞美诗,劝勉人颂赞神永不改变的慈爱,祂听人在患难中的祷告,并且拯救他们。写作的背景为以色列人获释回归故国(3节 ),亲灸到神的仁慈和怜悯,救他们脱离了生命中遭遇到的各种危险,包括沙漠和旷野中的迷失(4~9节 ),身陷黑暗的冤狱中(10~16节 ),罹重病临近死亡(17~22节 ),和漂流茫茫大海上(23~32节 )。诗人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先是感谢,接着发为赞美。全诗结构谨严:1,引言,邀请会众称谢神(1~3节 ),然后有四段(4~32节 )每段都以两句隔开的副歌作结(6-8节 13-15节 19-21节 28-31节 ),由前述四种获得拯救的“赎民”讲述所遇的患难,如何因祷告,得庆生还,因此献上感谢。接上以两段近乎智慧诗的训诲,述说神如何化灾祸为祝福(33~38节 ),使困苦穷乏的人得到保护和眷顾(39~42节 )。最后勖勉会众,纪念神的慈爱,和引言相呼应。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团体的感恩诗:本篇记述四类人向神发出的感恩,感恩的格式包括:受痛苦、祈求神、蒙拯救、献感谢四方面的描述。
――《串珠圣经注释》
赞美神的根据。以赞美谢恩诗占主流的卷五与以悲叹为主的卷一、二不同,充满欢喜。本诗背景是以色列从被掳之地巴比伦归回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再次回顾神拯救百姓的慈爱,呼召百姓赞美神。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①序论,督促人赞美神(1-3节 );②正文,赞美神的具体原因(4-32节 );③结论,正直、智慧人当赞美神的正义、主权(33-43节 )。
――《圣经精读本》
【】
引言:诗人邀请选民赞颂和感谢神。
――《串珠圣经注释》
这个起头的呼召,言明本诗的背景是:以色列从被掳的状况中释放出来;此一主题在全诗中不断出现,且有变化。赎民一字回应了一个习俗,即一个人的近亲有义务将他从债务或奴仆的身分中释放出来。这正是神所做的,而招聚一字亦正回答了的祷告。有些注释家认为,祈求与应允既如此相配,就当不理会第四、五卷的传统分隔方式,而视一百零五~一百零七篇为三重组曲,陈明神的恩惠,即对以色列的拣选与教养(一百零五篇 )、忍耐与管教(一百零六篇 ),以及最后再度得着她(一百零七篇 )。克巴确克指出,三首诗皆以地一字相连,将神的应许、刑罚与拯救,具体呈现出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呼吁全人类同声感谢耶和华。这是人类回报神慈爱的最低本分。赞美是甚得神喜悦的。我们应当经常发出感恩的歌声。
善(tob )。善良是神的伟大品性之一。神不但自己善良,而且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慈爱(chesed )。“神的爱”(见诗36篇补充注释 )。诗人显然意识到神的良善和慈爱不断地伴随着他。在人生的一切考验中,如果认识神伟大的胸怀,充满着对人类的慈爱和怜悯,就能得到很大的安慰。
――《SDA圣经注释》
【】「愿耶和华的赎民说这话,就是他从敌人手中所救赎的,」
「赎民」:特指下文提到的四类人。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赎民: 指从巴比伦俘虏生活获得解放的人,,属灵意义指从罪恶世界得到救拔的人。
――《圣经精读本》
人类因为犯罪而把自己卖给了仇敌。但上天为赎回他们,已支付了无限的代价。全世界的赎民都有充分的理由说神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我们应当经常述说基督为我们所做的事。随着我们的述说,我们对祂的爱就会加深。
――《SDA圣经注释》
【】
“赎民”、“救赎”都指遭患难获拯救。“从各地”:以民被亚述、巴比伦诸王掳走,四散各方(看章 尼一章 斯八章 ),现在回归故园。
――《启导本诗注释》
【】「从各地、从东、从西、从南、从北所招聚来的。」
从东、从西、从南、从北: 以色列百姓被强制从故乡掳到各地,他们相隔何等遥远。神将他们召聚在一起,回到故乡。
――《圣经精读本》
救赎的信息要传到地球上一切黑暗的角落。各国,各族,各方,各民都将有人带着感恩的心响应,。
――《SDA圣经注释》
【】「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寻不见可住的城邑,」
「可住的城邑」:就是有人居住、可让旅客觅得饮食的市镇。
――《串珠圣经注释》
曝晒的太阳、折磨人的干渴、一望无际的旷野荒地,可以说是背负罪之重轭之人共同面临的障碍。然而,较之更令人焦急、难过的是,没有盼望和平安。相反,盼望新耶路撒冷的永恒安宁与福乐,却能胜过现实中的所有苦难。
――《圣经精读本》
原来指以色列子女。我们也是客旅,在世上没有永久的城邑。但是我们是在无限智慧的神引导之下。祂将率领我们行走正道,并最后带我们进入天城。
――《SDA圣经注释》
【】
迷路的旅客:他们在旷野迷路,山穷水尽十分危险;他们祈求,耶和华就俯听,搭救他们。
――《串珠圣经注释》
在大部分现代译本中,以下四段的开头都类似(「有些人漂流……」 「有些人坐在黑暗中……」等 ),如此,就似乎在谈四种不同之人的遭遇。但这并不正确,其实这四幕景象,可能是以四种不同的方式看同一件事,即以色列蒙拯救所脱离的可悲光景,但这种译法使人看不出此种可能性。事实上,所有罪人的光景都与此类似,所以本篇可直接拿来应用,不必透过以色列的眼睛。
迷失、饥饿、干渴、疲乏,都是比喻的话,主耶稣亦曾提到,并且提供祂自己作道路、灵粮、活水,与赐安息者。本段的这一幕,把救恩的这几方面结合在一起,又以可居住的城邑为其冠冕:若没有这个高潮,无论就那一种含义而言,拯救便比急救好不了多少。新约常论到这点:参,如:以下:以下;启示录二十一,二十二章。
──《丁道尔圣经注释》
【】
四类蒙恩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
【】「又饥又渴,心里发昏。」
心里: 表明痛苦已渗入内心深处。
――《圣经精读本》
生动地描写他们的困境。他们因为遭遇不幸而绝望了。赎民却不会这样。神希望祂的子民快乐。对于声称信靠祂的人来说,“灰心失望是有罪的,也是不合理的”。
――《SDA圣经注释》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
这句副歌贯穿于整首诗歌(第13-19-28节 )。百姓在苦难中求告那能够帮助他们的神。他们在危险之中开始祈祷。
――《SDA圣经注释》
【】
每一类人述说完神恩后都用这副歌。
――《启导本诗注释》
【】「又领他们行走直路,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
“行走直路”指途中平安无风险,无拦阻,走在康庄大道上。“可居住的城邑”指有人烟可以安置的地方。
――《启导本诗注释》
「直路」:通到有人居住之城邑的捷径。
――《串珠圣经注释》
直路: 亦可称为“不认识的道”、“当行的路”、“平安的路”。
――《圣经精读本》
直路。“正确的路”或“平坦的路”。正确的路是直的。犯罪的路是弯曲的。直路是通往我们永久之家的最佳捷径。
――《SDA圣经注释》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耶和华的慈爱: 具有永远(108:4,、丰盛 ,,、公正,等属性。神的慈爱还能延续生命、督促悔改、赦免罪过,带着使人得救的惊人能力与祝福。
――《圣经精读本》
诗人在这里发出充满激情的呼吁,号召所有的人和他一起赞美救赎主。当我们回顾神把我们从罪的奴役中解救出来的时候,如果我们不一起赞美并感谢那为我们行了如此奇妙大事的神,我们就肯定是忘恩负义的人。
――《SDA圣经注释》
【】「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
神不仅领我们进入他的国度,而且在旅途中不断提供身体之粮,及灵魂之粮,,,。
――《圣经精读本》
即使在旷野之中,以色列人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神从盘石中向他们供水,从天上为他们供粮。这位神依然活着。祂必满足一切饥渴慕义的人,决不会让任何人空手回去。
――《SDA圣经注释》
【】「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
坐在黑暗: 坐在阴暗封闭的监牢,象征人的心灵孤独、阴郁,失去阳光般灿烂的喜乐。
――《圣经精读本》
坐在黑暗中。见注释。古时的监狱往往是黑暗的地牢。犯人的手脚都被铁链锁住。被告在阴冷黑暗的地牢里等待判决。这里描写每一个亚当的儿女在伟大的拯救者来打开牢门释放他以前的状况。救赎主的工作就是为被捆锁的人打开监狱的大门,宣布被俘的得解放,。
死荫。见注释。
――《SDA圣经注释》
【被掳者遭囚禁】
被掳到巴比伦的人虽然绝大部分不会身陷囹圄,依然有些会是政治犯。古代近东大多以坑穴为囚室。要狱中囚犯改过自新,成为良好公民的现代想法,对初民来说是陌生的。欠债者、待审犯人,和政治犯,都被囚于各种各样的监狱里面。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这些人被判刑入狱乃因未遵循神的话,以至犯法、犯罪,受囚禁之灾;在苦难中谦卑下来,向神呼求。
――《启导本诗注释》
【】
被囚禁的人:他们因犯罪而入狱,饱尝坐牢的痛苦;当他们向耶和华呼求时,就使他们重获自由。
――《串珠圣经注释》
罪愆(参-11节 )、黑暗、重役及捆锁、铜门、铁闩的限制,是另一种痛苦,与第一幕不同;不过作为比喻而言,不论是指被掳或人类堕落的光景,这段与第一幕都十分相配。在蒙拯救之前,人不单只迷失于广大的世界,好像第4节以下所描述的客旅,也不单只局限于一小块地方,好像这些被囚者;他两者皆是!
撒迦利亚的祝颂词,最后一节将这两个比喻连在一起,并引用了第10节,其中幽暗(和合死荫 )直译为「死荫」。主耶稣在的宣告,若从本段的背景来看,就更加生动,因这里讲到被囚者不能动弹(10节 )、筋疲力竭,甚至昏倒(12节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是因他们违背神的话语,藐视至高者的旨意。」
“藐视”。摒弃。参看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他们不但悖逆,而且蔑视神的劝勉。当人或民族不遵从神的计划,不忠于祂的时候,就会陷入困境。
――《SDA圣经注释》
【】「所以他用劳苦治服他们的心,他们仆倒,无人扶助。」
制服他们的心: 骄傲人被动地抱愧蒙羞,与谦卑人自已卑微,却被神高举形成鲜明对比。
――《圣经精读本》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
哀求: 表露热切盼望得到耶和华恩典的心情,并不是大声恳求(6-19-28节 )。
――《圣经精读本》
在我们山穷水尽,祈求神帮助的时候,祂决不会不予理睬。以色列人也许会屡战屡败,被敌人所征服,但只要他们向神求助,祂就会兴起拯救者来解救他们,4:1-4,6:1-14)。
――《SDA圣经注释》
【】「他从黑暗中和死荫里领他们出来,折断他们的绑索。」
见注释。
――《SDA圣经注释》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见第8,21节注释。
――《SDA圣经注释》
【】「因为他打破了铜门,砍断了铁闩。」
有的学者认为本节为的引用和应验,也可能引自当时的一句俗话:“人岂能将铜与铁折断”。诗人所写的决非普通囚犯,而是被掳之人。
――《启导本诗注释》
用诗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描绘神的拯救行动。神愿意使被掳的得释放、受压制的得自由,他也有能力如此行,。
――《圣经精读本》
铜门。见注释。古代为了加固城门,往往在上面包了一层厚厚的铜或铁。这是抵挡敌人的一种措施。但是无论是铜门还是铁闩,都不能保证一座城市不落入神所拣选拯救祂子民的仆人手中。
――《SDA圣经注释》
【铜门铁闩】
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形容巴比伦「环城有城门一百,全部用青铜制造,并且设有铜柱铜楣。」亚述时代的遗址巴拉瓦特(Balawat )挖掘到巨大的铜制城门,使人能略窥巴比伦的城墙是何模样。滑动门闩是关锁城门的常用方法。铁闩当然是最难打断的一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愚妄人因自己的过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
「因自己的过犯 ...... 便受苦楚」:希伯来人认为一个人患病是因为犯罪,招致神的惩罚。
――《串珠圣经注释》
因自己的过犯。直译是“因他们犯罪的方式”,即坚持罪恶的行径。
受苦楚。罪给放纵它的人带来痛苦。它也许会有瞬间的虚假快乐,但最终却导致苦楚。
――《SDA圣经注释》
【】
这里的困难当然是疾病,但却不是与罪无关的病。第17节的开头并不像 RSV、TEV所译,有些人生病,却明言:「愚妄人,因他们的过犯……」;而在圣经中,愚妄人是指背叛,不是蠢笨。另外,此处的动词及其形容的词组都指出,他们的问题是自己招来的。由此看来,第18节大可令人想到现代的吸毒者,这只不过是人类长期以来定意要自我伤害的一例。
因此在这幅图画中,必须加上罪的工价,或至少加上其过渡期的工价。这里与前一段同样强调罪,即人最根本的罪──藐视神的话语,第11节清楚讲明这点,「愚妄人」 见上段 )也隐含这点。然而罪更显出,神的拯救是恩典:不仅是帮忙不幸的人(如4~9或23~32节 拯救迷路者或受惊者 ),更是「向不可爱的人施慈爱」。
──《丁道尔圣经注释》
【】
患重病的人:他们病重垂危,向耶和华呼求,祂就医治。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心里厌恶各样的食物,就临近死门。」
诗人相信疾病为犯罪之果。人背离神的道,染上重病,饮食不思,奄奄一息;因转回而求告神,终获医治(20节 )。19与21节为本段副歌。
――《启导本诗注释》
厌恶各样的食物: 竟然失去维持生命的基本食欲,可知身心的痛苦何等巨大。临近死门: 复活概念尚未完全启示前,死亡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这种状态令今天的门徒联想到属灵的死亡,与神永远的隔绝及带来的永恒刑罚。
――《圣经精读本》
。愚妄人(第17节 )失去了食欲,走近了坟墓冷酷的大门。
――《SDA圣经注释》
【死门】
阴间在他们心目中好像世上的城市,有房屋,甚至也有城墙(主要是将其中居民关锁于此 )。《伊施他尔下阴间》中冥界的城门建筑,更有七道城门,每道城门都有守卫管制出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
大医师听见最微弱的呼声,立即过来拯救。
――《SDA圣经注释》
【】「他发命医治他们,救他们脱离死亡。」
他发命: 神的话语不仅是传达心意的手段,也蕴含着超越字面意义的内容。神的话语是创造和维持万物的权能,一旦宣告就必得成就。
――《圣经精读本》
神用自己的道,创造了诸天和众天军。祂的道是饥渴心灵的吗哪,和属灵力量的源头,。这道在基督身上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示。祂是永生之道,曾成为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SDA圣经注释》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但愿人……都称赞他: 与“于是……耶和华”形成对偶句(6-13-19-28节 ),重复了四次(8-15-21-31节 )。诗人比较神的无限慈爱与圣徒的屡屡失败,起到极好的强调效果。
――《圣经精读本》
见第8节注释。人为什么不赞美这样一位医治者,赐生命者和神呢?神为人做了这么大的事情,人居然会忘恩负义,这真是不可理喻。当主行走在巴勒斯坦的平原上,到处医治各种疾病的时候,经常遇到忘恩负义的事。祂问:“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么,那九个在那里呢?”只有一个大麻疯病人回来感恩,而且他还是一个撒玛利亚人。
――《SDA圣经注释》
【】「愿他们以感谢为祭献给他,欢呼述说他的作为。」
“以感谢为祭献给他”。参看至17节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愿他们以感谢为祭献给他: 蕴含凡事谢恩、赞美神的意思。没有比感恩、赞美已在心中枯竭的人更为不幸,停止赞美神就意味着失去所蒙恩典。
――《圣经精读本》
诗四十与一一六篇是两则乐歌(和合欢呼 )的最佳例子,伴随着感谢祭,并表达出最深的反思。
──《丁道尔圣经注释》
感谢(todah )。“感恩的歌”。如果感恩再加上放弃罪恶,就代表一种忏悔。献祭应与真诚的献身相结合,以便蒙神所悦纳,。
――《SDA圣经注释》
【】「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
“在海上坐船”。原文作:下到海上,即从以色列的群山“下”到海洋。
――《诗雷氏研读本》
本段描写越洋经商的人(“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 )。遇到海难,因求神得拯救,平安到达目的地。28与31节为副歌。
――《启导本诗注释》
「在大水中经理事务」:在海上谋生,到各处经商。
――《串珠圣经注释》
在海上……经理事务的: 指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员、打鱼的渔夫。大水: 指地中海。
――《圣经精读本》
诗人在23-30节中描写了大海的风暴。狂风突然发作,小船在波浪中上下颠簸。水手惊恐万状,害怕丧命。
――《SDA圣经注释》
【海上的风暴】
巴比伦的沙马士赞美诗也有一个段落,描述沙马士在海上风暴中拯救商船(及其货物 )。但它并没有提到沙马士驱动大浪或使暴风止息,只是说他看顾乘客,救他性命。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航海遇难的人:他们遇着狂风,波涛翻腾,船几乎要沉没,只有祷告耶和华,使风暴停止,让他们脱离险境。
――《串珠圣经注释》
神永不更改的保护。古往今来,海一直是人们畏惧的对象。尤其在造船、航海技术、地理学不大发展的古代,以色列亦不例外。如圣经所记,人们视出海为冒险。加利利海因独特的地理特征,气象变幻万千,此地的人尤为惧怕出海,。诗人将海比作艰难、布满危机的生命旅途,教训圣徒颂赞惟一的保护者——神。
――《圣经精读本》
讲述以色列从前困境(亦可延伸指人类的光景 )的这第四个比喻,不是论人的罪,而是论人的渺小。在飓风的震撼下,我们方看清,这世界中有各种巨大的势力,我们的存活不是靠管理得当,乃是靠神的许可。第27节将这点表达得很清楚,智慧可译为「航海技能」(NEB ),参 TEV,「他们一切技术都无用」。神的奇事既可令人谦卑,又可拯救人(24、3l节 为同一个字 )。
倘若本段的初衷为比喻以色列的被掳与得释──如:本篇的模式所暗示(见上文 ),「海难者」一词也可支持这解释(如 Kissane所指出 ),因用这词来形容耶路撒冷,其背景正是如此。不过,主耶稣平静风浪,是为门徒行的神迹,因此我们读这段时,可以放心将其应用于以色列和水手之外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并他在深水中的奇事。」
水手有极好的机会研究神的大能和威严。统治大海并对狂澜下令的主将引导我们安全地抵达彼岸。
――《SDA圣经注释》
【】
在庄严肃穆的大海面前,诗人强烈地感受到耶和华的临在。整个宇宙充满对耶和华的权能与威严的启示。
――《圣经精读本》
【】「因他一吩咐,狂风就起来,海中的波浪也扬起。」
神是创造主。一切自然现象和定律都服从祂的命令。但大自然的所有灾难都不是祂造成的。
――《SDA圣经注释》
【】「他们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他们的心因患难便消化。」
「他们的心因患难便消化」:船被波良击打,一时高升,一时下沉,船上的人惊惶失措,魂不附体。
――《串珠圣经注释》
水手们惊恐万状,担心死亡即将临到。到达彼岸的希望全没了。
――《SDA圣经注释》
【】
描绘咆哮的狂风怒涛与心惊胆颤、无计可施的渺小人类。人尚不能驾驭大海,却痴心妄想地试图悖逆神,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圣经精读本》
【】「他们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
“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他们的航海技术和驾驶术都没有用。
――《诗雷氏研读本》
他们航海的技术不起作用。他们唯一的盼望就是求告海浪的主宰。
――《SDA圣经注释》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
神从海洋的咆哮声中听见了水手向祂的呼求。风暴突然平静了,就像其突然发生一样。
――《SDA圣经注释》
【】「他使狂风止息,波浪就平静。」
神控制着整个自然界。祂既能使风平浪静,也能对在人生风浪中颠簸的水手说平安的话。神的儿女能够在生活的狂澜中听见祂温柔的声音:“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你们心里不要忧愁”。
――《SDA圣经注释》
【使狂风止息】
在初民的眼中,海洋是不受控制之混沌最有力的形象。在神话和旧约与混沌作战的主题中,海洋是宇宙性混沌势力最常见的代表。创世有时是从克服这些势力,为宇宙带来秩序和控制的角度描述。然而本段所讨论的却不是原始时代的过去,而是耶和华能够(再次 )控制大海,为这些海上商船恢复秩序。将宇宙性的作为,转化到历史领域的观念,亦可见于以色列人渡过红海等事件之中。耶和华在此也是驾驭控制大海,使之顺服祂的指示。此外不应忽略的,就
是这一点也是耶稣平静风和海极之重要的一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使狂风止息……所愿去的海口: 神的拯救行动以壮阔的大海为背景,带给我们神必帮助的确信,及在安祥的港口得以平安休憩的盼望。
――《圣经精读本》
【】「风息浪静,他们便欢喜,他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
在驾驶舱里有一位船长。他将引导我们平安地驶入天国的港口,就是我们快乐的避风港。“踏上彼岸,就是天国之岸,紧握那伸出来的手,就是神之手吧。
” ――《SDA圣经注释》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第四次劝人赞美神(见第8-15-21节注释 )。
――《SDA圣经注释》
【】「愿他们在民的会中尊崇他,在长老的位上赞美他。」
「长老的位上」:长老的议会中。
――《串珠圣经注释》
在教会里应该经常听到赞美神的声音。
诗歌的风格在这里发生了变化。前四个段的副歌,从此不再出现。诗人把神如何对待义人和恶人进行了对照。
――《SDA圣经注释》
【】「他使江河变为旷野,叫水泉变为干渴之地,」
诗人写本节至42节时,心里一定记得以色列人苦难的经历和终获拯救的往事,以智慧诗歌的形式来表达:33、34节描写神如何困乏其民,使能回转。35至37节述说神如何再次恩待祂的百姓,重享生活的富实;可是百姓生活丰裕,又随国中领袖背叛厚赐百福的神,因此患难重临(“君王蒙羞被辱”、“漂流” 看王下二十四章 )。但敬畏祂求告祂的人(“饥饿的人”、“穷乏人” )必得到神赐恩惠与保护,并且子孙众多如羊群(41节 )。
――《启导本诗注释》
由于居民的罪恶,肥沃富饶的土地变成荒凉不毛之地。
――《SDA圣经注释》
【】
与对巴比伦帝国的警告相似,当时,巴比伦的富绕傲居世界第一位,。
――《圣经精读本》
【世界颠倒】
在「世界颠倒」的主题中,一切人以为不变而可靠的事物都受到了危害。被颠倒的可能是宇宙(日头变黑 )、自然界(大山变为平地 )、政治状况(帝国衰亡 )、社会秩序(穷人变为富足 ),或动物界(狮子与羊羔同卧 )。先知书把它与耶和华的日子和将临之审判相提并论。巴比伦的《伊拉史诗》(Irra Epic )亦有类似的想法。它形容玛尔杜克从原始的混沌之中创造世界,带来秩序,逆转世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神控制大自然力量的主权,给人类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诗雷氏研读本》
这段话令人想起第4~9节的旷野景象,不过此处不是讲人的迷失与寻回,而是讲他的住处,或会致他于死地,或会带给他丰足──因此,他绝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第34节的重要,从所多玛的灭亡,及律法的警告可以看出:「免得你们玷污那地的时候,地就把你们吐出」。第35~38节呼应了简洁优美的预言,及的祝福;这里清楚陈明:只要有神,再贫瘠之地也会变成沃土,带来丰盛。
我们大可假设,这些经文不只是讲沙漠与农场,更涵盖其他各种贫穷与丰富,包括心灵与思想在内。参,如:,,将外在与内在的贫穷作成对比。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结语:这分为两部:
133-35接续上文歌颂神掌管大自然;
236-43赞美神顾念饥饿和穷苦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
称颂的必然性。耶和华拥有主权和大能,可按自己的心意使江河变为旷野、旷野变成水潭。他也是正义之神,灭除奸诈、暴虐的属世权贵,拯救软弱的百姓。作为结论,诗人提示两个事实,劝勉众人始终如一地追随真理。
――《圣经精读本》
【】「使肥地变为碱地,这都因其间居民的罪恶。」
碱地(melechah )。“盐碱地”。如果仇敌要使一块土地荒芜,他就会在上面洒盐,。
――《SDA圣经注释》
【】「他使旷野变为水潭,叫旱地变为水泉。」
【】真正的祝福。神的赐福使无人居住的荒地变为流奶与蜜的佳美之地,与上段截然不同。看来,惟有神的接纳与慈爱才是真正的祝福。只要与神同在,任何苦难都会变成末世的祝福。
――《圣经精读本》
【】「他使饥饿的人住在那里,好建造可住的城邑,」
好建造可住的城邑: 使人想起耶稣基督的话语,他应许为圣徒预备永远的安息之地。
――《圣经精读本》
神绝不会贫乏。信靠祂之人的需要定会得到满足。
――《SDA圣经注释》
【】「又种田地,栽葡萄园,得享所出的土产。」
神与耕耘土地的人同工。
――《SDA圣经注释》
【】「他又赐福给他们,叫他们生养众多,也不叫他们的牲畜减少。」
【】「他们又因暴虐、患难、愁苦,就减少且卑下。」
如果人没有认识到是神使他们兴旺,就会因物质的成功而骄傲。神使他们贫困,是为了拯救他们。
――《SDA圣经注释》
【】
这些饥饿的人可能是被掌权者欺凌(39 ),但神会刑罚欺压他们的人(40 )。
――《串珠圣经注释》
【】
会因命运大翻转而歌颂的人,多半是刚刚归回或得升迁的人,这并不足为奇。此处是归回的以色列人在咏唱此主题,别处则以哈拿与马利亚的颂词最令人难忘。但其实,这些诗歌都当为所有赎民之歌。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使君王蒙羞被辱,使他们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
「君王」:原文作「王子」。
「他们」:指这些欺压人的掌权者。
――《串珠圣经注释》
【】「他却将穷乏人安置在高处,脱离苦难,使他的家属多如羊群。」
把君王的经历(第40节 )和穷乏卑微人的升高进行对比。在神的祝福下,卑微的人反而兴旺了。
――《SDA圣经注释》
【】「正直人看见就欢喜,罪孽之辈必塞口无言。」
行正路的必兴旺。过去看见正直人受苦曾幸灾乐祸、毁谤过神的人,现在哑口无言。
――《启导本诗注释》
欢喜……塞口无言: 虽然目前恶人暂时得势,但在耶稣再临的那日,恶人只能在羞愧、恐惧中保持沉默。
――《圣经精读本》
神引导带领的许多证据,引起了义人注意。他们的眼光因着信而清晰了。恶人却处在迷茫和困惑之中。
――《SDA圣经注释》
【】「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
诗人要人从这些历史经验中学教训,明白公义的神对敬畏祂的人永远慈爱。
――《启导本诗注释》
何西阿书的结尾也像这节一样:严肃地提醒人,不可被花言巧语勾引,不可对神的大作为马虎响应,面对史实亦不可只作空想。读者必须设身处地,在四幅论患难与拯救的图画中看见自己的光景,而以新的亮光来颂赞神的慈爱。
──《丁道尔圣经注释》
凡有智慧的。愚昧人往往只看眼前的事,“心里说,没有神”。但智慧人从本诗所生动展示的神对待义人和恶人的区别中,看到神之爱的启示。但这样的智慧不是从地上来的,而是从天上降临寻求它的人身上。
必思想。他们首先会痛苦地意识到人类的软弱和不堪,然后开始理解神的慈爱。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07篇 )】
1从本篇看来,神的慈爱是否只施予祂的选民呢?参2节。是否所有在患难中求告神的人都蒙神拯救呢?参6, 13, 19, 28节; 给我们什么勉励和提醒?
2诗人就神拯救四类人的作为发出什么邀请呢?参8, 15, 21, 31节。你若看见受苦的人回转归向神,会有什么反应?
3有人认为人生变幻无常,人的际遇为命运所操纵。本篇指出神怎样对人的遭遇密切注视,遭不幸者若仰望祂,祂便扭转他们的厄运?你可否从身处的环境看到神慈爱的眷顾呢?。
──《串珠圣经注释》
【感恩的心“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我的母亲是一个会感恩的基督徒,虽然她婚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病中度过,但她从未停止赞美神。我的父亲是一个制鞋匠,他每个星期所赚的钱从未超过12块,但是他是一个快乐的基督徒。
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遗产!能拥有这些回忆实在是神对我的恩赐!那时家里几乎没有任何奢侈的设备和装饰品,但我们的父母比今天的我们拥有更多的感恩之心。每餐饭前,我们都会求神赐福,读一段圣经,饭后我们会献上感恩。在那些日子,我们比现在祷告得更多。而现在,相对而言,我们的祷告是如此少。当我们祷告时,我们也总是祈求的多,感恩的少。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教会都一天24小时开放,让人们能来教堂为在战场上心爱的人祷告。在这些教会中,有一个管理员,注意到有一个男孩每天都来祷告10分钟。几个礼拜之后,这个男孩又来了,跪在那祷告很久。这个管理员关切地问这个男孩为什么跪在那儿那么久。他答道:“每天,我都到这里几分钟,求神将我的父亲平安带回家,今天早上,神垂听了我的祷告,所以我赶紧跑到这里感谢神。”
我们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恩之心呢?
让我们一起感谢神,
用双手用歌声和心灵,
为他所做的而感谢他
普世欢颂我的主圣名。
祷告有两个最重要的字眼是“请”和“谢谢你”。
──《生命隽语》
【 决志之后,总有一些经历可述说神的作为吧……一点也没有?不会吧……】
“愿耶和华的赎民说这话……”神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也有很多要感谢神的(103篇 )。神要我们将神的作为告诉每一个人。这些经文虽不是强制性的命令,但因为我们生活中有神,所以我们要作见证,不该将这段荣耀的经历密而不宣,。神为我们做了甚么,我们有没有可以告诉别人的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漂流者得安居】
美国有一个人叫林肯,家里很贫穷,但是他用功上进,后来取得代课老师的资格及律师执照。他的人生在五十岁以前充满失败和痛苦:他和朋友合伙做生意失败;他爱上名女人,想和她结婚,她却不幸去世,他努力竞选民意代表仍然落败。在这么多的苦难中,他热心研究圣经相信基督而不致失望。
林肯五十一岁时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当时美国白人奴役黑人,他为了解放奴隶,保障黑人人权而引发南北战争。初期他所带领的国军屡战屡败,死伤众多。有人批评他是最没有能力的总统。幸好林肯已经过许多磨练,具有忍耐宽容的心。他说:「我们不是祈祷神站在我们这一边,而是求神帮助使我们站在他那一边,照着神的真理、爱心来爱众人。」最后,他的军队转败为胜,通过保障黑人人权的美国宪法。
——林政杰《诗的讲章》
【 没有神的人生,犹如客旅在途中漂流;你今天的生命又是怎么样的?】
迷失、饥饿、干渴和疲惫,这些过路客就像在漂流中的以色列人一样,好像还没找到神,不知道人生最大的满足是甚么。认识到自己的失落的人,可以接受耶稣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耶稣就是道路,属天的粮食,35 ),活水,赐安息的人。我们接受这生命的礼物没有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捆锁者得释放】
一九七七年七月七日的大新闻:范义士驾机起义投奔自由的消息。范义士本是共产党员,任共军空军中队长,因被组织控制没有自由。为争取人权及自由,便冒着生命危险,决心驾机起义,归回自由祖国。他飞出了中国大陆的鸟笼,像一只鸟得以自由飞翔。鸟是一种偶那个飞禽动物,有两只翅膀,它的本性就是在空中飞翔,不应受任何约束。若是把鸟关在笼子里,那就失去自由了。西谚云:「不自由,毋宁死」,可见自由之可贵。
——林政杰《诗的讲章》
【,12背神受苦「是因他违背神的话语,藐视至高者的旨意,所以祂用劳苦治服他们。」】
我们在世上不可以随便自由的行事,凭自己的喜好,要怎样就怎样,要到那里去就到那里去。不是的,信徒有一个本分,那就是要听从神的话,遵行神的旨意,我们看到旧约以色列人的历史,就在于是否听从神的话语。新约对信徒的教训也是要遵行神的旨意,如果违背神的话而藐视神,就要受到惩罚,叫人悔改。否则还要有更严重的结果,因为惟有遵行神的旨意才能进天国,得到神的应许(太721 来1036 约壹217 )。
所以我们应当怎样行,怎样作,都要以神的话语为依据。凡不合神的旨意的事就不可作,不可行,而且要积极地去遵神的旨意行。凡事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不但自己的意思会有错误,而且也因为我们已经是属神的人,被主买赎的人,不是自己的人了,所以应当遵行神的旨意,作神的儿女都应当听从神的话,不可轻忽,这是关系到我们一生的祸福和永远的得失的。
──《每日天粮》
【患病者得医治】
英国有一间疯人院,为要测验疯狂的人是否痊愈,用了个最简单的方法。他们先把疯子叫来,在自来水龙头开放下放一盆子水,叫他用瓢一瓢一瓢的舀干。若是那个疯子痊愈了,心里清醒,他就会思想,先关了水龙头,然后再舀水。假若他不会先关了水龙头,不断绝水源,只愿舀水,便是还没有痊愈。
——林政杰《诗的讲章》
【】
「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他们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并他在深水中的奇事。」
凡是风,都是叫我们的灵程得帮助的。不能帮助我们的,乃是全然无风。北风、南风、东风、西风,都没有关系,只要是风,都可以帮助我们进港。所以你应当寻求一件事︰生活在海洋里,不要惧怕风雨。让我们祷告说︰“哦,主啊,送我们到海洋里去——到大水中去。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太靠近岩石了,和恶魔稍微一争,我们就会撞得粉碎。主啊,送我们到海洋里去——到大水中去,在那里我们可以有够大的地域来得到荣耀的胜利”。——披尔斯
在受试炼的时候,我们的信心最大。一切不能忍受试验的,都不过是肉体的信心。顺境中的信心不是信心。——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司布真【航海者得安返】曾有一艘轮船,航行至中途沉没。一个水手幸而逃生,漂流到一个小荒岛上。为要求生存,他寻找些树枝棕叶,搭盖一间小房子,暂时栖身。又天天祷告求神救他。他盼望有船经过,能把他带走。可是一天天过去,还是没有机会。有一天,他到树林中去找野果鸟蛋充饥,当他回来时,竟然发现那间小房子失火,已被焚烧,火烟仍在上升,他急得大哭。想不到翌晨,有人乘着小船前来,要接他到停泊在海中的大轮船上去,他欣喜若狂,随即跟他们离去。到达大轮船上,船长对他说:「昨天我们看见你发出的烟火,立刻就来救你。」圣经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林政杰《诗的讲章》
【】
「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
基督徒,你愁眉紧锁,是否到了“智穷才尽”的地步?
你是不是在想前面的遭遇,
以及你现在所承担的重负?
是不是全世界都与你相忤
你在战场上孤独无助?
记住,到了“智穷才尽”的地步,
神的大能才会对你显露。
你痛苦困乏得眼睛失明,
是否到了“智穷才尽”的地步?
你感觉到不能忍受,
对紧张的局面无法应付。
不断的苦难,使你带着伤痕,
眼花,头晕而又麻木?
记住,到了“智穷才尽”的地步,
才会得到耶稣的爱护。
你的工作在你面前展开,
是否到了“智穷才尽”的地步?
一切正在开始尚未结束,
压在你的心中和头上,
盼望有能力去做,
伸出的手却颤抖无措。
记住,到了“智穷才尽”的地步,
耶稣就会卸下你的重负。
你是否到了“智穷才尽”的地步?
那么你正处在这个地步,
可以认识神的奇妙财富,
祂从来不会对你失误。
没有疑问,祢的脚步即将移向
一条更光明的道路。
但只有到“智穷才尽”的地步,
才能证明这位万能的天父。
——安托内特·威尔逊
你不要失望;也许最后的一把钥匙,它才是替你开门的。——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司单雪佛(Stansiter )
【 苦难有终结的时候,赞美神的声音却不会终止……】那些从未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不会像那些在艰难困苦中成熟的人那样感激神。在困苦中看见神动工的人,对神的慈爱才有更深的理解。我们经历了极大的试探,就有大大地赞美神的冲动。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他们 )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
【智慧的明悟】有一本书称为「安静眼睛的收获」,内容叙述安静的心灵能看见周围自然的景色与生命的情况。一般的实情会完全改变,必看见耶和华的慈爱。生命向前迈进,好似一个人爬山一般,看见这路途,生命如何向前。从长久的经验,我们得着智慧,必能明白神的理由,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失意与失望。我相信我们有一天会转向祂说:「你那样做实在是最好的,我们又可再求什么呢?」
看这首诗的分段中连续的思想。在旷野中旅行,十分疲乏,但是神的爱却护卫着那一队旅行者。我们在牢狱中去看望,在痛苦的病床边慰问,注意经过风浪归航的船只。我们也看见旷野以后变为肥田。
爱主即觉察爱,有爱的心灵到处发现爱。我们的心情决定各处所看见的事物有什么色彩。凡有爱心的就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没有爱心的是未曾看见神,也不认识祂。所以你要求神使你浸入神的爱中,使你觉察与明白祂的慈爱。要耐心地等候神。当异象迟延时,你要相信有一天,你必知道神的慈爱出现在最幽暗的经验中。
──迈尔《珍贵的片刻》
「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
智慧的人,认识耶和华,看见祂的慈爱,明白祂的法则,就可以免遭受苦难。愚昧的人,不明白神的法则,偏行己路;神愿意他们转回,归向祂,就允许苦难临到,其实这是不得已的步骤。“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祂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
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是神所拣选立约的“赎民”,他们因为犯罪,神将他们交在敌人亚述和巴比伦的手中,分散到外邦。但神因为祂的恩典,并不永远怀怒,在管教过之后,到了祂所预定的时候,引导他们回返故国。犹大的余民,从幼法拉底河那边回来,要经过荒原沙漠的漫长旅程,像出埃及飘流一样艰难:寻不到可住的地方,饥渴交迫。在人智慧的尽头,只有把自己交托在神手中,单仰望祂的怜悯。在无助的时候,也是人仰望主,哀求的时候,神就作他的道路,引到安居之地。
被掳到异邦,不是快乐舒适的事,过的是奴隶的生活;像玛拿西和约雅斤,曾贵为犹大宝座上的君王,犯罪违背神,竟然沦为阶下囚。在卑贱无助的时候,才自卑寻求神。神是黑暗中的光,拯救人,使他们脱离患难和困锁。
在健壮的时候,人会靠自己的力量,任意所为,服事肚腹为神,过自己的生活。到有一天力量衰弱,每一呼吸都可能是最后一口气,生命似乎到了尽头,才归回天上的神,像希西家王转脸向墙祷告赐生命的神,就得神治愈,为了神而活。
航海的人,遇到一帆风顺,就自以为得意,并不用想到创造管理自然界的神,或以人为甚么伟大的舵手。但是,到门徒在加利利海遇到风浪,自己智慧无法可施,才想到主的权能,归向祂,哀求祂,主就赐平安,使风平浪静。
诗人说到各样的人,却都有类似的经历,可见人的愚昧失迷是普遍的现象。在祸患中,是学习祷告的时候,是真诚祷告的时候,也是神施行拯救的时候。人经过患难,才会认识惟有主是道路,是亮光,是生命,是平安。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
都称赞祂。人不要为世上的迷雾虚荣蒙蔽,以为自己能作大事,成大功,也不要仰望人;主才是拯救和盼望。
── 于中旻《诗笺记》
【诗一百零七篇 神的慈爱本性】曾有两个人在海边看日出,一个是伦敦的商人,一个是诗人毕列克威廉(WilliamBlake )。当此大圆光团出现海岸线上,整个天际如同配上光耀色彩,灿烂夺目。诗人问那商人说:「你见到什么?」
商人说:「我见到黄金。太阳正像一大块的黄金。你见到什么呢?」诗人回答说:「我见到神的荣耀,并且听见了千万天军在唱:『圣哉!圣哉!圣哉!全能的神,万有的主宰,全地充满了你的荣耀光彩!』」
一五八八年西班牙王腓力浦二世是一个残忍暴虐的天主教徒。他因为英国崇奉改正教就想毁灭她,以求教义的统一。于是决定造许多兵船、兵器,操练许多精锐的兵士,组织一强大的船队,并自命为「无敌舰队」。他想凭着这舰队一定可以踏平英国。一切都准备好正待出发的时候,神来干涉他们:海军大将突然患病,接着副大将也死了。他不得不另选拨一位青年人为主将。舰队出发了,第二天遇见大风暴,船身破裂淹死了许多人。「无敌舰队」只得开回来重加整顿。第二次雄纠纠武装整齐的出发,神又来干涉。他们虽然到了英国海岸,但是被英军击退不能上岸。这「无敌舰队」屡屡受了不少的天灾、烈火、狂风、暴浪及英军的炮火,结果失败了。神从敌人手中把英国救赎回来。
——林政杰《诗的讲章》
【诗一百零七篇 在过往经历中,我是哪一类人?神又怎样帮助过我?】
这首诗讲到了四种类型的忧伤者,和神是怎么救他们的:流浪者(107:4-9),被囚者(107:10-16),有病的人(107:17-20),常经风浪的人(107:23-30)。无论我们的灾难有多厉害,神都有能力来帮助我们。他对那些忧伤的人更慈爱和温柔。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