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耶和华在你遭难的日子应允你,愿名为雅各神的高举你。」
在这首王者诗里,大卫转述百姓祈求他在战争中获胜的祷告(1~5节 ),复述他自己信靠神赐予胜利(6~8节 ),并重申百姓向他们的王耶和华所发出的祷告(9节 )。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君王出战前为他祈祷,有力量战胜敌人的诗。此诗的来源虽难确定,但《代下》二十章所记犹大受外族连手攻击的事或为此诗背景。当日约沙法王宣布禁食,向神祈求,获神允许胜利,说明胜败在乎神。这是人民为王代求的祷告。
――《启导本诗注释》
“雅各神”指拯救以色列全民的神,雅各是以民十二支派的先祖,神当年曾领他们出埃及进迦南。“应允你”指给王帮助,取得胜利。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为君王祈祷的诗:诗人在交战前夕,求神使王得胜。
――《串珠圣经注释》
「名为雅各神的」:或作「雅各的神之名」,代表神的力量。
――《串珠圣经注释》
恳求胜利。即将出战的君王,在招集军队与会众祈祷献祭时吟诵。首先,献上恳求神祝福的祷文(1-5节 );宣告王或主管仪式祭司的话语(6-8节 );最后会众献上简短恳切的祷告(9节 )。本诗谈论生死攸关的问题,被视为诗中最紧张的诗。21篇是这首诗的完结,已完全消除20篇的危机,诗人献上充满欢乐与无限生机的感恩之歌。代下20章明确表现这首诗的背景,由王先向神祈祷,利未人传讲鼓舞性的预言,劝勉以色列百姓信靠神保守的能力。
――《圣经精读本》
你……你: 使用单数“你”,不是复数“你们”,分明指6节所说的受膏者。以色列人认为一人可以代表全体,一人的命运就是全体国民的命运,。愿名为雅各神的高举你: 并不是神名字本身具有某种神奇力量,是神的自我启示和拯救向投靠的人所发的热心。
――《圣经精读本》
全篇的「你」都是单数,第6节指出这位便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所有人民都视祂为全国的代表,为全国命脉之所系:祂是「我们鼻中的气」,如「荫」能护蔽人,是「以色列的灯」。就实际而言,这个角色太重大,除了弥赛亚之外,任何人都担当不起,只是祂的预表罢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
在这几节经文里,“你”是指那位“受膏者”君王(6节 )。
――《诗雷氏研读本》
【】「愿他从圣所救助你,从锡安坚固你。」
圣所与锡安是同义词,象征神的圣洁与临在。
――《圣经精读本》
圣所一字,其实只是「圣」,这里用作锡安的同义词,当时神的约柜已经在那里,代表祂的同在,但圣殿尚未建立。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纪念你的一切供献,悦纳你的燔祭。细拉」
「燔祭」:把祭牲全部献上,一点也不留下的祭祀。
――《串珠圣经注释》
这个祷告的精神,与以利时代只靠赖约柜本身的态度,或先知时代只靠赖献祭的心态,完全不同,后者是企图藉此类方式强迫神行事。惟有神会将他们所当得的赐予他们(悦纳的直译是「使富有 或认为富有」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将你心所愿的赐给你,成就你的一切筹算。」
「筹算」:为争战所准备和定下的计划。
――《串珠圣经注释》
将你心所愿的赐给你: 与21:2“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稍有不同,但两节经文都属于“赞美耶和华之名与救恩”的同一主题,“所愿”有时也译为“谋略”,36:5)。
――《圣经精读本》
虽然在希伯来文中,「将你心所愿的赐给你」,与的表达略有不同,但二者美好的衔接,使这两篇成为危机之前与之后的祷告与感恩之诗。筹算一字有时译为谋略或计谋:,,本诗承认人的计划有其极限,而这两处经文则从天上与地下暴露出这一点。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要因你的救恩夸胜,要奉我们神的名竖立旌旗,愿耶和华成就你一切所求的。」
“旌旗”大概是出战大军的旗帜,在典礼中竖立,军兵环绕,象征有神同在,能杀敌致果。
――《启导本诗注释》
「救恩」:在这里乃指从敌人手中获拯救。
「竖立旌旗」:代表耶和华的同在或指在战场上凯旋、夺得敌人的旗帜,也有学者把此句译作「要奉我们神的名凯旋」。
――《串珠圣经注释》
夸胜: 与6节的“救护”及9节的“拯救”,都派生于“拯救”这同一词根。胜利不是一时或短暂的,特点在于永恒性。
――《圣经精读本》
本节与第6、9节译为胜利的诸字(和合夸胜、救护、拯救 ),其字根为「拯救」(参 耶稣之名 )。在战争的情况下,这层含义使「拯救」不仅是单单救出来,更多了一积极的内容。神的名请参第1节的注译。竖立旌旗(希伯来文是一个字 )令人忆起等处,各支派按次序排列(「各归自己的纛下」 ),以及中活灵活现的描写:「展开旌旗的军队」。用了另一个不同的字。最后,在这节中请注意,成就的深远含义,即它与筹算(4节 )和祈求的关系:;。
──《丁道尔圣经注释》
【旌旗】
以色列和其他国家,包括亚述,都有在作战或召集支派之时使用旌旗的习惯。埃及的军旅以神祇为名(如亚孟旅、色特旅……等 ),其旌旗就是用代表这些神祇的事物作为识别。高举(竖立 )旌旗显然是胜利的表示。昆兰文献对旌旗作出了详细的描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现在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必从他的圣天上应允他,用右手的能力救护他。」
“受膏者”指君王。
――《启导本诗注释》
「受膏者」:指君王。
「应允他 ...... 救护他」:原作「用他右手得胜的大能应允他」。
――《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王有必胜的信心,因他是神的受膏者。
──《新旧约辅读》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
“提到”。夸口。别人以军事力量夸口;敬虔的人却以耶和华夸口。
――《诗雷氏研读本》
信靠神才是能战胜敌人的武器。此处提到战车、战马,说明这首诗为出战前的祈祷诗。
――《启导本诗注释》
「提到」:或作「大声传扬」,这里大概有「夸耀」之意;敌人仗恃战车战马,但选民倚靠神,以神的名为夸耀。
――《串珠圣经注释》
有人靠车……提到……神的名: 极其鲜明对比非基督徒与基督徒的生活态度。前者依靠资财、武力等外在属世之物,圣徒只信靠神。
――《圣经精读本》
夸(AV、RV「信靠」 和合题 )是翻译添进去的,不过相当合理;这一句惟一的动词是「我们要题起」(RV )。有人认为,这个动词的特殊含义,是在崇拜时宣告神的名,将祂的能力带进来,有点像基督徒奉基督的名求神的保护或得胜。但是由这一词组的前置词看来,它比较符合旧约对联盟或关系的表达171。在,它与「起誓」并列,这很像我们俗语的用法,我们会说一个人「奉」某项药物或精巧之物「起誓」(译注即深信其效能之义 )。车与马是古代最可畏的武器,但以色列人却由此回忆起神奇妙的拯救,如:在红海边与基顺河旁(出十四章 士四章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都屈身仆倒;我们却起来,立得正直。」
他所倚靠的是大能的耶和华,因而可预测到结果肯定是「依靠神的必然得胜(此乃「立得正直」之意 ),依靠人的武力者必然灭亡。
」──《新旧约辅读》
【】「求耶和华施行拯救;我们呼求的时候,愿王应允我们。」
会众为王代求,希望得到王的应允。有的译本将本节译为“耶和华啊,求你拯救王,我们呼求的时候,求你应允”,似更能与首节呼应。
――《启导本诗注释》
结束的祈求:古译本把此节译成「耶和华啊,求你拯救王;我们呼求的时候;求你俯允。」学者们认为本篇既然是一首为君王祈祷的诗,这样的译法较为贴切。
――《串珠圣经注释》
若译成“主啊,当我们呼求时,求你使王应允我们”,更接近原文。
――《圣经精读本》
希伯来文(加上传统的标点 )直译为:「耶和华,赐下胜利;愿王回答我们(或 王将回答我们 ),在我们呼求的日子」。但 RSV所译的第一句话:耶和华啊,赐胜利给王,与希伯来文的意思相符,且使这一行与下一行的长度相同。这一点似乎勉强算为可取,不过大致上两者的意思都甚接近。
最后一句,直译为「在我们呼求的日子」,与本诗首句成了先后回响。遭难的日子成了祷告的日子,这项事实使得第6~8节充满希望的精神,成为实际的信心,而不是幻想式的乐观。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9- 20篇 )】
1诗人赞美神的创造和律法,今日基督徒在教会生活中有这两方面的赞美么?当你参与整体会众的赞美时,你是否如诗人般投入呢?你对神的话是否如此尊重?
2神的创造和话语(律法 )是启示的工具,若只有前者的启示,足够吗?要使人认识神,我们须传讲那一方面的启示?神的话有什么功能?
3当你身处的社会或国家发生动乱,你的教会有否为政治领袖祷告?。
──《串珠圣经注释》
【 “锡安”,在圣经中是很有意义的!】
“锡安”是耶路撒冷的另一个名称,大卫把约柜安放在那里,所罗门也在那里为神建造圣殿。神拣选锡安来代表祂在世上的同在(132:13)。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们要因你的救恩夸胜。」
【得胜的旌旗】『救恩』也可译作『得胜』;『夸胜』也可译作『快乐』。所以,这句话也可译作『我们要因你的救恩快乐』或『我们要因你的得胜夸胜』。得胜与夸胜不同。得胜完全是基督作的,夸胜是我们作的。比方球场队比赛,打胜球的是队员,欢呼快乐夸胜的是拉拉队员和球迷。凡不会说阿利路亚的,我不说他没有得胜,但是,我可以说他得胜的音调不对。一个外省人说北京话,字是对的,但是腔调不对。
—— 倪柝声《得胜的生命》
「奉我们神的名竖立旌旗。」
巴勒斯坦地不以产马著名。那里的牧野满布羊群,运送庄稼用土产的驴。但遇到战争怎么办?
明显的,使用马兵战车,在当时占尽军事上的优势。埃及产马,当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法老率领战车马兵急追,其声势曾使以色列人丧胆绝望;但神叫摩西向红海伸杖,把水分开,以色列人凭信心下海中,走干地过去;埃及人也试着要过去,就被海水吞灭。
神藉摩西吩咐以色列人:“只是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为要加添他的马匹;因为耶和华曾吩咐他们说:‘不可再回那条路去’。”
一直到大卫王的时候,圣经没有记载以色列有大规模的马兵战车。在防守战争中,这方面的缺乏,不至于造成显著的劣势;就是在对亚兰人和摩押等外族人的时候,他们也都能靠着神战败敌人的车马,也从而掳获他们的战具装备。但是,到了所罗门作王,他不但娶了埃及法老的女儿为妻,也大量发展马兵,从埃及进口马匹车辆,)。不过,这埃及生意,也同时进口了偶像和物质文化,使神的子民靠车靠马,以为装备是唯一的制胜因素,过于倚靠神。
大卫战争决胜的因素,是靠祷告。他在出征之前,教导百姓为王为国祷告:“愿名为雅各神的高举你”,是记念神对以色列的应许。人的计划韬略,运筹帷幄,并没有错;但更要紧的是神“成就你的一切筹算”)。他知道人高马大的优势,他知道组织的重要,战车是进步的科技;但他更相信神的大能,神一出令,敌人都会仆倒失败。
神的子民不是夸自己的声势,而是“因神的救恩夸胜,要奉我们神的名竖立旌旗”。以色列的军队,不是大卫个人的侍卫,是耶和华的军队,祂自己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旌旗就是军队归属的徽号,表明是说为统帅;如果谁把教会当作个人事业,就不必求神帮助,神也必不下手帮助,而让人得荣耀。因此,当有人“竖了自己的旗为记号”,就是神荣耀的低点。
既然如此,战争的胜败也全在于耶和华:“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题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 于中旻《诗笺记》
【】
「现在我知道耶和华救护祂的受膏者。」
这是指大卫这以色列的受膏君王,也指主耶稣,就是父神向祂应许万有都服在祂下面。但是这也指每一个圣徒为圣灵所膏。基督徒为受膏者,因为基督是受膏者,可惜我们各不副实,我们不能见证神右手的能力,因为我们没有向圣灵俯首降服。你到底怎样样?你能否和保罗一起说,膏我们的神;或如约翰所说,从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们心里,这样祂必以救恩保护你。凡被恩膏的,必有神右手救护的能力。
你还怀疑什么呢?你说有困难、缺陷与陷进,以及试探诱惑,阻碍重重,很难完全胜过失败。但是看这些圣经的语气,你就明白神右手的力量。这力量还不够坚强吗?要知道这力量只救护,决不毁坏。祂右手的力量能救你到底。所以要转离仇敌与试探,深切思想,可以这样说:「神今日必救护我,并且常常以祂右手的力量救我。」神的右边不就是主耶稣坐在座位吗?祂的爱使祂死在十字架上,这坐在右边的说:不要惧怕。
──迈尔《珍贵的片刻》
【中国历史故事——破釜沈舟】
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振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将卒二万渡漳水,救鉅鹿;但战争无法进展,陈余复请救兵,项羽乃全体总动员,引兵渡过漳水,命令各兵士,将乘来的船皆弄沈,又将行军用以煮饭的釜甑打破,又烧庐舍,只带三日的粮食。那时兵士不知其意,及至全体「破釜沈舟」,项羽乃下令,叫一切士兵当抱必死的决心,只许进,不许退,因退路已绝,一切烧饭釜甑也没有了,若不付出全力争取胜利,必定不能生存。于是士卒上下一心,勇往直前,将王离围困起来,与秦国的军队,作九次的大战,绝其运输的通道,大败秦军,杀秦国之将稣角,掳王离。秦将涉开不肯降,乃自放火烧死。在战争的时候,楚国的战士,个个英勇过人,无不以一当十,叫杀之声震动天地,强暴的秦军,一败涂地,从此项羽威声大振,诸侯莫不屈服。
「破釜沈舟」其意为牺牲一切以求取胜利,这种行动需有坚决的信心;我们有耶稣基督的牺牲流血十架,若加以坚决信心,必定胜利有余;这是君王的主耶稣基督的宣言。
——林政杰《诗的讲章》
【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我所靠的可会单纯如大卫?】
有些国家以军力和武器自夸,但是这些力量却不能长存。综观历史,不少帝国兴起势力庞大,到头来却又归于大漠黄沙。但是大卫却知道,他的国家的真正力量不是靠军备,乃是从敬拜神而来;这不是军力,乃是神的能力。不论是国家或是个人,惟有神能保守。要肯定你对祂的信心,因祂带来永远的胜利。你究竟还要信靠谁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国历的正月(January ),若加以研究其字根由来,是由拉丁文的(Janus )罗马的神话中,有一位把守年关的神明真纳斯(Janus ),因此一月有「门」的意思。
古时罗马异教的祭司,在每天早晨开始之时,都向真纳斯献祭。或在开始一件新工作前,先向他祷祝,意思是祈求他开门。正月初一日是罗马人祭祀真纳斯的大节期。这庙门平日关门,但一旦国家有战争,便把庙开放。这座看守新年之门的神像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有一个头,却有两副面孔,一向前,一向后,向后那副是老人的面孔,充满衰老、疲乏、灰心、失志的样子,皱纹满面,鸡皮鹤髪;但那另一个向前的面孔,却是一个青年的面,充满青春、活泼、喜乐、兴奋的朝气,每一位进庙朝拜真纳斯神像的人,都因他的面孔受到感动和激励。由这可知罗马人一旦有战争,便求真纳斯降福保佑旗开得胜。大卫于他为国战争,出征典礼,亦如同在圣殿献祭、祷告,预祝胜利赞美,结果得胜有余。
教会初代历史记载,于公元三二五年,君士坦丁大帝统治罗马帝国,艰巨地抵御外患,北番野蛮民族的南侵。太后是位虔诚的基督徒,自君士坦丁孩童时,即授与宗教教育,生活信仰虔诚。曾于三二五年出征,当年是国家存亡最艰巨的关头。在出征前,太后勉其倚靠耶稣基督,就必得胜;在征伐路上祷告,看见神给他异象:在空中出现十架军旗,并有字样写着,惟靠此记号就必得胜。果然神使他大大地胜利有余,全国上下欢欣鼓舞;由此他把基督教定为国教。
公元一八一五年六月,英国名将惠灵顿,在滑鐡卢之役,打败了法国拿破仑的军队,而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惠灵顿将此大喜的信息回报英国本国政府,但当时还没有电报和无线电,乃用信号在空中拼字,将消息昭告国人。因为雾浓,伦敦市民看到空中的字样是:「惠灵顿打败了。」这时百姓不禁垂头丧气,叹息连声。其实,这只是消息的上半部,因为随后拼出来的「仇敌」字样,在云雾完全消散之后,才完全显现。大家看见了「惠灵顿打败了仇敌」字样时,竟然欢喜得不敢相信。及至证实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喜讯时,不禁欢呼雀跃,欣悦若狂。
以上这些实例,提醒我们惟靠耶和华,必得胜有余,正如7节:「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
」——林政杰《诗的讲章》
【】
世人所恃的往往是看得见的力量,但有信心的人用灵眼能看见更大的力量;由祷告必得神所赐的勇敢,所以要在灵性上得胜,必先作祷告。
弗朗克(Francke )是德国十八世纪有名的神学家,到了一个礼拜六,正要付工钱的时候,没有一文钱,工人问他要钱的时候,他回答说:「我没有钱,但我有信心。」这话刚刚出口,就有一个学生送来三十元;然后,把这钱送给工人,刚好够所需要的,神的名是可靠的。
——林政杰《诗的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