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啊,你丢弃了我们,使我们破败。你向我们发怒,求你使我们复兴。」
正当大卫在北部与“两河间的亚兰”(米所波大米 )和“琐巴的亚兰”(在大马色与幼发拉底河上游中间 )争战的时候,以东从南面入侵,打败了以色列。约押被派遣转回迎战以东,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撒下八 代上一八 )。“为证的百合花”。一个曲调。“金诗”。参看诗第十六节的脚注。本诗的大纲大致如下:本国的困境(1~5节 ),神的应许(6~8节 )和大卫的祈求(9~12节 )。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篇团体求告诗,国家遭逢大难,败在敌人(可能是以东 )手上,祈求神施拯救。题注中说此诗为大卫所作,背景或为《撒下》八章、《代上》十八章所记的事,但那里没有提到以东。由于资料不全,我们无法了解当时情况。
全诗由四部分构成:1,国难的描写(1~3节 );2,求神拯救(4~5节 );3,神的晓谕,指出神是以色列的主,也是全地的主(6~8节 );4,坚信丢弃他们的神会帮助他们得胜(9~12节 )。本诗5~12节也见一〇,用同一材料于新的情况中。
――《启导本诗注释》
战争失败是人得罪神为祂所弃的结果,诗人求神息怒,恢复与神的关系。
――《启导本诗注释》
「求你使我们复兴」:或作「你背弃了我们」。
――《串珠圣经注释》
抓住神的应许,呼求神施恩。如标题所记,本诗的历史背景是大卫与以东争战时期,,。令人疑惑的是,大卫在这次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然而诗中表达的是惨败后的困苦(1-3节 )、对神的呼求(9-11节 )。本诗似乎遭到大败、战况尚未好转时所写。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陈明神百姓所面临的危机,向神呼求(1-5节 );②纪念神的应许(6-8节 );③再次求神施行拯救(9-12节 )。
――《圣经精读本》
你丢弃了我们,使我们破败: 似乎描绘战败的以色列军队四处逃亡的境况。
――《圣经精读本》
丢弃必须与第5节另一个极端的表达?所亲爱的并行来看。因此这并非最后的弃绝;虽然如此,神的怒气非常猛烈。这是诗人首先提到的,因为它比其他一切状况更加紧要。隔离的伤痛深于所有的创伤。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现实中遭到失败的原因。阐明眼前的失败并非因自己没有力量,乃是出于神的旨意。
――《圣经精读本》
【】
诗人同胞的苦况:神抛弃了他们,使他们被敌人击打,一败涂地。
――《串珠圣经注释》
【】「你使地震动,而且崩裂。求你将裂口医好,因为地摇动。」
「地摇动」:地破裂,而且摇晃不定。
――《串珠圣经注释》
你使地……崩裂: 神所降的惊恐与惧怕足以使地崩裂。求你将裂口医好: 恳求神施恩恢复原状。
――《圣经精读本》
地震的景象让我们面对神不放松的手,祂会动摇我们所认为可靠的一切事,「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这次的打击不是绝无仅有。神不像那些粉饰太平的先知,祂会将不适于长存的东西不断震垮,将本非「合而为一」的不断分裂(如王上十二章 )。这个过程在新约中(参 启二、三章 )并教会历史中,仍不断进行。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叫你的民遇见艰难,你叫我们喝那使人东倒西歪的酒。」
神让他们喝祂忿怒的酒,以致东倒西歪;他们所盼望是神救恩之杯。
――《启导本诗注释》
用喝苦杯的比喻描写他们的痛苦。
――《串珠圣经注释》
你叫我们喝……酒: 葡萄酒有时象征喜乐,但一般多用于比喻神的震怒(75:8,,,5:7)。本节意味由于神的忿怒临到以色列,以色列仿佛醉酒者蹒跚不定。
――《圣经精读本》
NEB视本节的两行皆指喝醉的状态,或许也正确,不过第3a节较明显的译法:「已经显示……艰难的事」,已经颇有道理。无论采用那种翻译,和第3b节配合来看,当时的灾祸已濒临绝境,外面大难临头,内部又惊惶失措。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使人东倒西歪的酒】
神对百姓怒气的猛烈程度堪与烈酒相比,这酒使他们东倒西歪,昏醉无助,。这杯又可与中嫌疑犯奸淫之女子所喝的苦水,和中救恩的杯相提并论。另请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把旌旗赐给敬畏你的人,可以为真理扬起来。细拉」
神既把“旌旗”赐给他们,号召他们打得胜的仗,他们的落败似乎是令人费解的。
――《诗雷氏研读本》
“旌旗”是战场上结集军队准备出战的标帜,也是领军对进入战斗的先锋。此处求神集合以色列军,并率领他们去为真理取得胜利。(“为真理扬起来”亦作“逃避弓箭” 故有战士集合在神的旗下可避敌人攻击之意。 )――《启导本诗注释》
应意译作「你把旌旗赐给敬畏你的人,使他们可以走避敌人弓箭的射击」。古人作战时在较高的地方将旌旗竖起,以召集国民准备应战或及时躲避敌人的侵袭。旌旗亦可象征胜利。
(20:5)――《串珠圣经注释》
旌旗: 象征战时指挥军队的权力。神将旌旗赐给敬畏他的人,象征神是以色列军队的真正领袖,宣告真理:公义必然得胜。
――《圣经精读本》
这里有些字的可能含义不只一种。第二行的动词似乎响应旌旗一字(因此 RSV、JB译为重振 AV、RV译为「扬起」 ),但它也可能来自一字根,意为逃走(参 NEB )。同样,从(和合为 )也可以意指「因为」(参 ,,而弓也许应该译为「真理」或「公平」(参 NEB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旌旗】
军队使用军旗和纛供发讯和召集之用,以及在城墙悬挂。旌旗的颜色和标志表示其效忠对象,在很多情况下,更包括据信会与人类军队并肩作战之神祇的记号。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的部队行军时,「纛」是插在君王的战车上。安营时则立于王帐之侧,作为献祭和服事神明的焦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求你应允我们,用右手拯救我们,好叫你所亲爱的人得救。」
大能的“右手”。
――《诗雷氏研读本》
祈求的内容和基础:诗人求神拯救,因为他们是神所疼爱的选民。
「右手」:代表能力。
――《串珠圣经注释》
右手: 象征神的权柄与能力。
――《圣经精读本》
无论情况多么绝望,本节却显出信心的祷告,其中?所亲爱的人一语大放光芒。希伯来文此字是爱情诗中所用,乃是意指最强烈的关系,最炽热的情感。这祷告没有落空:回答立刻来到,而且令人惊异。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已经指着他的圣洁说:“我要欢乐,我要分开示剑,丈量疏割谷。」
「示剑」:在约但河西,位于耶路撒冷以北六十四公里(四十英里 )。
「疏割谷」:位于约但河东。
――《串珠圣经注释》
指着他的圣洁说: 意为“神在他的圣洁中说”。因为神及他的话都是圣洁,故他爱以色列的应许也是圣洁、确实(89:35)。我要分开……疏割谷: 示剑指约但以东,疏割谷指约但以西。意味神要将所应许的迦南全地分给自己的百姓。
――《圣经精读本》
【分开示剑】
把土地赐给以色列人素来是耶和华盟约应许的一部分,因此将示剑(耶路撒冷北面40哩的巴拉塔遗址 )割裂分配,作为对忠于盟约之人的赏赐是祂的权利。可能由于接近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这城作为圣地有极悠久的历史。提及这地方的古籍很多,其中包括了森乌瑟特三世的埃及记录(主前十九世纪 ),和亚马拿泥版(主前十四世纪 )。主前第二至第一千年纪的证据,显示不断有人在此地居住,足见这个处于从埃及经别是巴、耶路撒冷,北上大马色之干线网上的城市,在战略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它也是亚伯兰到达迦南地的第一站。描述雅各在这城附近置买地业,因此与神最初将应许之地赐给以色列人的事件有密切关系。这地区土地肥沃,耕作放牧皆宜。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丈量疏割谷】
疏割城位于约但河东,与雅博河合流的地点附近,今日称为戈尔阿布奥贝德(Ghor Abu Obeideh )的地区。这地也很肥沃,并且和示剑一样,与雅各的记载有关联,足以代表立约协议的应许地。好几位考古学家根据埃及的记录(示撒石碑 ),以及源自铜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第二期的文物,考证其遗址在代尔阿拉遗址。它名字的意思是「棚」,用来形容这地区游牧民族和矿工(铁器时代第一期的文化层 找到金属提炼的证据 )混合组成之人口所用的临时住处,很是合适。疏割座落在基列高地西邻,下到约但河之处的山谷。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神向他们保证,那负责分地的仍然拥有土地的控制权。
――《诗雷氏研读本》
示剑在约但河西,疏割在河东,均雅各时代古城,。“分开”和“丈量”表示这城的主权属神。基列在约但河东,为玛拿西半支派所在,玛拿西另一半半支派则在约但河西岸,位于以法莲之北。诗人列举四区以说明整个以色列都在神手中。
以法莲和犹大为以色列两个重要支派。以法莲在北,犹大在南,也代表全以色列。以法莲是护卫神的头盔,因此支派强大有力,;犹大是神的令牌,因为神所拣选治理以民的王从这支派出来(看撒下七章 )。
――《启导本诗注释》
示剑与疏割分别在约但河的两岸,是雅各与拉班同住多年返回之后,在应许之地首先居住过的两个地方。基列是约但河东的以色列领士,玛拿西\cs8支派跨占河两岸,以法莲与犹大是西岸的主要支派。因此,这几笔即勾勒出早期历史与以色列特有的领域,并提到主要的防御和权柄(护盔与杖 )。请注意不断重复的我的,因为一切都是祂的,并不是他们所拥有的,而祂赐予的人便成为祂的租户与管家。然而正因如此,他们所有的就更加安全。
──《丁道尔圣经注释》
【】
预告胜利:诗人好像听见祭司代表神所发的喻言:神会使他们胜过仇敌。
――《串珠圣经注释》
多数近代解经家认为,在衪的圣所(和合指着衪的圣洁 )等字暗示此处为一节庆,就像以下所记,为记念神将应许之地赐给以色列人。不论大卫是否在引用这类仪式中的话,还是这场危机引发他想到这些话,此处的宣告既庄严伟大,又切合时宜。好像小孩子吵架愈吵愈烈,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突然听见父亲坚定的脚步与愉悦的声音。
第6、7节宣告了以色列的产业;第8节使邻国各安其位。神就像一座巨像,成为全景的中心:不再是众人争夺财产,而是庄园的主人随心所欲地将土地和工作分配给众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列是我的,玛拿西也是我的。以法莲是护卫我头的,犹大是我的杖。」
「基列」:在约但河东北。
「玛拿西」:这支派所占的地域横跨约但河东西两岸。
诗人用上述这四区来表明整个以色列国土都属于耶和华。
「以法莲」:通常代表北国。
「犹大」:代表南国。
诗人描写耶和华像一个战士,以北国为头盔,以南国为发令的令牌。
――《串珠圣经注释》
基列……玛拿西: 指巴珊地区。以法莲是护卫我头的: 以法莲是仅次于犹大的重要支派,王国分裂后,成为北以色列的中心。犹大是我的杖: 犹大支派领受了治理神百姓的权力。
――《圣经精读本》
【基列、玛拿西】
基列是外约但的一区,位于北面的雅穆克河和南面的亚嫩河之间。这地征服后分给迦得和玛拿西二支派为业。有关整个地区各支派定居地的分布,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作为头盔和令牌的以法莲和犹大】
本段将耶和华比喻作神圣战士,北、南两国以色列(以法莲 )和犹大分别比作头盔和代表其职位的令牌。有一个相似的象喻:犹大为弓,以法莲为箭。译作「护卫我头的」的字眼在其他经文中,并没有用来指甲胄或帽子的例证。希伯来原文可以译作「为我头而设的堡垒」,又或可作「我的首要堡垒」。杖如今经常被考证为雕刻的礼杖,画像有时描绘君王手执这杖,作为其地位的象征。;都曾经提及过它。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押是我的沐浴盆,我要向以东抛鞋。非利士啊,你还能因我欢呼吗?”」
列国都各就各位:摩押负责洗脚;以东负责整理抛过来的鞋;非利士却成为得胜之歌的主题。
――《诗雷氏研读本》
神也拥有“摩押”、“以东”和“非利士”,这三族为以色列东、南和西三方边疆的传统敌人。“沐浴盆”供神洗脚。“抛鞋”是拥有土地主权而又放弃的象征。“你还能因我欢呼”亦作“我要对非利士人夸胜欢呼”。全节的意思是说以色列会战胜这些民族。
――《启导本诗注释》
「沐浴盆」:象征战败为奴;摩押被神战胜,成为神的奴隶。
「向以东抛桂」:象征该地为神的属土。
「非利士啊,你还能因我欢呼么」:可作「我要对非利士夸胜欢呼」。 神要战胜敌人,全地皆由祂拥有。
――《串珠圣经注释》
摩押是我的沐浴盆: 表示极端的污辱,指将来要征服摩押。向以东抛鞋: 以东必沦落为清洗主人之鞋的仆人,预言以东也将被征服。非利士啊……欢呼: 不是胜利的欢呼,乃意味充满痛苦的呻吟。
――《圣经精读本》
在贵重器皿之后,便轮到卑贱的器皿;而这些仍是由祂来分配,并且都有用处:参,。用摩押作沐浴盆,而不用以东,或许没有特别的理由,不过此处以东是仇敌,所以或许居于最低的地位。这两族都以骄傲著名,俄3 )。德里慈认为,抛鞋是宣告地业的举动,但这并无必要;此处的图画乃是一个人回到家里,把鞋子抛给奴隶,或丢到角落。至于非利士和欢呼,希伯来经文为:「非利士啊,向我欢呼!」(参 AV、RV ),这可能是对他们的嘲讽,也可能是呼召他们来敬拜(参「有欢呼王的声音」 。但则作「我必因胜非利士呼喊」,就像 RSV在此处的译法,这可能是此二篇诗原来的经文。
──《丁道尔圣经注释》
【摩押是我的沐浴盆】
这句话可能与摩押接近死海有关,但肯定的一点是它表示耶和华制服该国。他们被逼为奴,处于为主人洗脚的地位。这容器(和合本「沐浴盆」 )通常供煮食之用,但也是多用途的锅或盆,有很多不同的尺寸。这种盆子一般在仪式性的盥洗或沐浴时使用,在亚马拿文献中列为贵重礼物之一。但这象喻的含义却至今未明。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向以东抛鞋】
凉鞋是古代近东通用的鞋类,但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衣物之一。原因是土地买卖所根据的,是人一小时、一日、一星期,或一月能走的三角形地带。土地是以三角形勘测,然后以作为界目标粗石作为测量基准。由于他们用鞋来行走,鞋子遂成为可移动的地契。抛鞋是个含有象征意义的法律步骤,于丈夫的兄弟拒绝接受对寡妇应尽之义务时执行。寡妇则转而脱下他的鞋子,亦即是产权和继承权的象征,然后向他抛鞋,。按照努斯文献,土地转让包括以新地主之脚取代旧地主之脚的步骤。神在本节猛力向以东抛鞋;此举表示征服或没收该国的土地拥有权。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谁能领我进坚固城?谁能引我到以东地?」
“我”可能是王或其他国民代表的自称。“坚固城”:战败的以民可能打算重整军队进攻以东设防的首邑。
――《启导本诗注释》
「我」:乃人民的代言人,可能是指皇帝。
「坚固城」:指以东的首都波斯拉;该城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俄3 )。
――《串珠圣经注释》
谁能……以东地: 意指“除神之外,谁能攻破那坚固的以东城”。
――《圣经精读本》
以神的能力为荣是一回事,靠着它冒险进发则是另一回事。这里并不小窥此任务;坚固城不是靠大卫的资源可以取胜的,除非神同去 ── 其实应当是,除非神在他前面行(领我……引我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坚固城、以东地】
「坚固城」在此与「以东地」对偶,令人推想它所指的是以东的某个主要设防城。这城应该就是波斯拉,构成这字的字根与本节中译作「坚固城」的字根相同。波斯拉是古以东的首都,按考证是该国北部的布塞拉。这城把守王道的一部分,颇为接近西南方五哩之外达纳干河(Wadi Dana )的铜矿。在当地的挖掘证明主前七至六世纪的文化层,是全区防御设施最完备、人口最多的城市。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结语:诗人用祈求作为结束;他知道人的帮助都是枉然的,故求神帮助,且向神表示他坚强的信心。
――《串珠圣经注释》
重新呼求神施行救拔。因神不帮助自己,再次叹息,告白惟有神的帮助才能得胜。
――《圣经精读本》
【】「神啊,你不是丢弃了我们吗?神啊,你不和我们的军兵同去吗?」
此事并非必然会发生;神缩手不前的难受功课,必须坦诚面对。
──《丁道尔圣经注释》
【】「求你帮助我们攻击敌人,因为人的帮助是枉然的。」
【】「我们倚靠神,才能施展大能,因为践踏我们敌人的就是他。」
依靠神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英勇奋战,因为神必保护他们,直到灭绝所有仇敌。只要神同在,人的问题都能解决。
――《圣经精读本》
仇敌不再是侵犯者,像第1节以下的描述,现在他们是受攻击的对象。祷告终于化为肯定的结局,孤身冒险成了结伴同行。我们必须拿出勇气来行动;至于神,不仅祂的手会加在我们的手上(倚靠神 ),祂的脚也会踏在仇敌的身上。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60-62篇 )】
160篇里,战败有否使以色列人放弃战争呢?这团体诗给我们什么激励?。
261篇里,诗人由以个人为中心转到为团体及国君祈求,因他的安危与神的约民和大卫的王权息息相关。你又如何?
362篇里,作者唯一的依靠是谁?什么是不可仗赖的?倚靠神者有何表现?此举给你什么榜样或提醒呢。
──《串珠圣经注释》
【】
「求你使我们复兴!」
被丢弃!这怎么可能?凡在大能荫下的人怎么还会失去救恩被丢弃呢?他可能失去享受神同在的乐趣,但是他绝不会永远被丢弃,因为祂怎可能将我们交给仇敌,叫我们受苦呢?
当我们不信或不顺服的时候,我们曾被丢弃吗?神容许我们偏行己路,让我们尝尽其苦果。祂任我们饥渴,使我们知道寻求在神以外的好处,那是罪恶的事。我们如果让假神管辖我们,结果必看见其无助。这样神只有丢弃祂的子民。让他们知道艰苦,并且自食其果。
现在我们求神复兴了。他们说求主将我们带回原处,恢复我们原来的地位,求主使我们复兴。主这样对待彼得,再带他回到使徒当中;复兴马可,带他回到第一次宣教的旅程,以后书写福音书。祂也曾带许多人回来,蒙受更多的恩典。你要相信主复兴的恩典,不只得着赦免,也恢复原来的地位。浪子回头,必随处漂泊好得多,当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生命回来,必定有许多音乐与歌唱的声音。
──迈尔《珍贵的片刻》
【】有一位老师上课时,拿张白纸上面画一个黑点。老师问:「这是甚么?」
学生答:「是个黑点。」老师又问:「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你们说好看不好看?」学生同声说:「不好看。」老师继续说:「这张白纸好像一纯洁的人;这个黑点好像一个人有了缺点,那该怎么办呢?」学生说:「应该改正过来。」
老师于是拿起红笔,在黑点上画了几笔,画成一朵桃花。然后,对学生说:「一个人有了缺点,只要肯改正过来,就好像那个黑点一样,可以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圣经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据欧美统计,一百个到医生处求诊的人,有七十个人是没有病状的,只在他的思想中觉得有病,非医不可,要求医生开药方,医生唯有给他一些神经镇静剂;这百分之七十的病是因神经衰弱,灵里有毛病,对世务挂虑重重,若信主重生便不药可愈!百分之三十的病,虽与肉体有关,但心安理得仰望神,借着药物也可地痊愈,恢复健康。
至于染了不治之症的,医生说最多只有六个或八个月的生命,也不要害怕。美国医学会告诉人,生死是在神的手中,往往有被医生认为必死的病人,倚靠神便会把疾病除掉。当医药的尽头便是神迹的开始;不要向疾病屈服低头,反要抬起头来,举目仰望神,接受主耶稣的神迹医治。
反败为胜需有积极的思想、信心。西安市最杰出小提琴家,有一天在父亲店里帮忙,一块火红铁轨压在他的左手掌上,四个手指被割,这位名「马顿」不甘成残废者,立志改用右手指按弦。所以,任何人的背景都不该成为他的包袱。
美国第一位黑人参议员韦以佛,常记母亲的教导:「孩子,要胜过肤色的歧视,不是改变颜色,而是干得出色。」
你若认为你的智商比别人低,哈!历史一再证明:冠军不一定是最聪明、最强壮的人得到的,只要一次又一次「立定你的心志」。对自己估计太低,会失去斗志,若肯定自己是中下等的人,果然成了中下等的人。
两千年前,有个人名叫项羽,他家好几代都是楚国大将。楚国被秦国打败以后,他不肯投降,还要带兵与秦国打仗,并且自封为「西楚霸王」。一次他带兵渡河去与秦兵作战,等船到岸时,他计上心头,在船底挖了几个洞,把船沈到水中,又把煮饭的锅打破,无法炊事。那时他们每人只带三天食量,属下兵士们都很害怕。项羽心里明白兵士们的恐惧,于是就对他们说:「我们若在三天内败秦兵,大家就活了,要是过了三天,粮食吃完了,再没有东西可吃,,就要饿死。若是打了败仗,船已破漏沈在河里,也不能渡河回去,不是被敌人杀死,就是掉在河里淹死。」大家听了都觉得只有向前,打败敌人,才能有生存的希望。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奋勇向前冲杀,结果把秦兵打败了。
——林政杰《诗的讲章》
【】
「你叫你的民遇见艰难。」
诗的著者说︰“遇见艰难”,(这话说明了人生确有不少的艰难 )。今年夏天,有人送给我们一束粉红色的花,我就问︰这是什么花?答是︰“石花,它们生长在全无泥土的岩石上”。于是我们想,神的花是生长在艰难处所的,而且我心中感到,神对于这些石上之花,也许照顾得特别周到,那温柔决非玫瑰和百合花可分享。——濮登
人生的试验都是造就我们,不是破坏我们的。患难也许会拆毁我们的事业,可是能建立我们的品性。外面最大的打击,乃是里面最大的祝福。如果神允许艰难临到我们,那临到我们的危险,患难,定规都是于我们有益的;倘使我们退缩,叛逆,我们必会蒙到损失。——贝伯考克
神的精兵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 遇到磨炼,我通常的想法……】神给百姓尝的不是祝福之酒而是惩罚之杯。神的本意是要将他们带回到自己身边。
――《灵修版圣经注释》
【求赐复兴】
「你把旌旗赐给敬畏你的人;可以为真理扬起来。」
旌旗是军队的表征。在战争中,夺得对方的军旗,就是胜利。军队打了败仗,弃甲曳兵而走,把旌旗卷起来,或是丢在战场上,被人践踏,是很可怜的景象。
在大卫王统治下的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约柜运进了大卫城,有神的同在,国势骎强,打了几次胜仗。北方的强邻亚兰,和东南的以东,亚扪,结成了同盟,互相牵制,共同对付以色列国。当大卫在北方用兵,击败亚兰军,扩张战果,远征两河流域的时候,以东人乘势西进,攻击南部,造成以色列的“裂口”。一时京师震动,全国惊惶失措,仿佛喝醉酒的人一样。大卫立时派遣约押率师“转回”进击,大败以东人。
大卫虽然是个勇士,有约押,亚比筛等人辅助,真可说猛将如云。但从战场的经历,使他知道,得胜在乎耶和华。他知道,遭遇失败,不是将士怯弱,不是筹划欠周,而是神发怒,丢弃离开他们。是神“使”我们破败,“使”地震动;不是因为敌人强大。是神“叫”祂的民遇见艰难,“叫”他们东倒西歪,不是偶然的。因此,需要转向神,仰望神,求神“使”他们复兴。)
大卫知道,以色列人与亚玛力人争战的往事:他们的神是“耶和华尼西”(“耶和华是我旌旗”的意思 ,显明不是人的力量得胜。因此,他谦卑下来,同国人祷告:你把旌旗赐给敬畏你的人,可以为真理扬起来。
求你应允我们,用右手拯救我们,
好叫你所亲爱的人得救。…
求你帮助我们攻击敌人。-11 )他不敢再高举自己的旗帜,也不敢夸口自己能高举旌旗,为真理争战;而是神赐的,人只能在神面前存敬畏的心,聚在神的旗下,得到保守。没有神的爱旗覆庇,人甚么都不能作。人不能救自己,要靠神的右手拯救;甚至他不敢再自以为是爱神的人,而是神所爱的人;像使徒约翰一样,只自称是“主所爱的门徒”。勇敢善战的大卫,曾经打死狮子和熊的勇士,都不见了,完全隐藏在主的里面,在主旌旗的荫下,随从主的引导,仰望主的帮助。哦,我们多么需要认识自己不能,靠主的大能,才可以得胜。
── 于中旻《诗笺记》
【 世界和我都是属于神的,那我为何担心神丢弃我呢?】
神说以色列的城巿和边界都是神的。神知道每一个国家的未来。当世界似乎失去控制的时候,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神拥有城巿,神知道每一个国家的未来。神在掌权,依靠神和通过神,我们就将得胜。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四面受敌,心焦意急;怎办好?】
大卫提到敌国包围以色列。以色列的东面是摩押,南面是以东,西面是非利士。在大卫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同北部的亚兰争战。尽管他四面受敌,大卫相信神将助他得胜。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为国祈祷】
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死了不少的人,但英国却平安无事。历史学家汤恩比说,乃是因为牛津团契影响英国社会,因为他们强调福音的『施比受有福』,缩短了贫富差距,工业革命没有影响英国。所以汤恩比说:「福音的『施比受更有福』救了英国。」教会影响社会,福音救了国家。
司布真年轻时牧羊伦敦大教会,甚然复兴,有询原因?其解答:就是每逢司布真站起来讲道的时候,就有几百位弟兄姊妹恳切流泪祷告,神垂听祷告。这见证告诉我们,有人祷告,神的工作就兴旺那个;无人祷告,就无复兴。名布道家葛理翰每次工作时,全世界有三千五百个祈祷团为其代祷,神垂听祷告,叫教会复兴,叫许多人归主。为此一个国家的复兴安定,需靠神的福音,与基督徒同心合意的祷告。
「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他所拣选自己产生的,那民是有福的。
」——林政杰《诗的讲章》
【诗六十篇 如果我的生命中也出现如大卫所面对的困难……】
这首诗介绍了大卫掌权时的情况,在撒母耳记上下或历代志上下里面都没记载。尽管诗中的背景在撒母耳下第8章中可以找到,但其中并没有提到大卫军队遇到顽固的抵抗(60:1-3),甚至显然是一次暂时的失败(60:9-10)。我们离神越近,攻击我们的敌人就越多,因为我们在威胁他们邪恶而自私的生活方式。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