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实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
亚萨(参看诗五○的脚注 )从恶人与义人不同的终局(15~28节 ),找到恶人为何昌盛(1~14节 )这个令人不解之问题的答案。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诗人从一个几乎使他失去信心的试验(2节 )中得到的结论。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教导的诗,主题与《约伯记》相似,讲义人与恶人的命运,何以恶人兴旺而义人反受苦。卷三以本篇为首,和以第一篇为全本《诗》之首,用意大概相同,二者同属“智能文献”,教导年轻一代怎样生活和思想。
成诗时期难确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被掳回归后。全诗分两部分:1~14节讲义人的信心在苦难中受到考验,因为只见到恶人得势,几乎丧失信心;15~28节描写诗人在圣所中看见恶人的归宿,信心恢复。
――《启导本诗注释》
“清心的人”:看13节,指在思想和行为上向神尽忠、得享福祉的人。
――《启导本诗注释》
信心在罪恶世界更加成长。73-83篇由亚萨所写。亚萨与大卫同时代,是圣殿颂赞神的首席乐师。亚萨诗中,将神称为“伊罗欣”,表明神对世界的主权,与诗的内容一致。本诗极其鲜明地指出两种价值观。一是以神为中心的思想 ;另一是以欲望为中心的世俗主义。亚萨夹在两种价值观间倍受煎熬,终于在圣所领悟到追逐世界的恶人结局如此悲惨,开始恳切祈求神律法的引领。诗人阐明,不认识神,人即使亨通也必归于徒然;相反,亲近神的人,假使遭到苦难,也是蒙福之人。根据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①追求世界的恶人亨通(1-12节 );②被世俗主义迷惑的诗人恍然大悟(13-17节 );③比起以前,诗人更加亲近神(18-28节 )。
――《圣经精读本》
神实在……清心的人: 用信心之眼瞻望,神以良善预备最终的正义、慈爱。
――《圣经精读本》
本节相当独立,也是阐释全诗之钥,不但指明神能为人成就什么,也道出神对人的意义。清心一语,乍看之下似乎不起眼,其实非常要紧,因本诗将陈明,环境远不及态度来得重要,而态度可以因求一己之利而变得尖酸(3、13节 ),也可以因爱而坦然释怀(25节 )。清当然包括思想清洁(不洁念头的破坏力 ,,但尚不止于此,基本上它是指完全委身于神。至于心,本诗中此字出现六次,它所强调的,正如布伯马丁(Martin Buber )的话:「心的情况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活在真理中,若是如此,他就必体验到神的美善;倘若他活在似是而非的道理中,则必常遭不顺遂,而他会误以为是神对他不好」。
正直的人(和合以色列 )是将原文稍作改动(见小字 ),把「以色列」(ys*r~l )变成两个字,ys%r~l(后者是「神」的同义字 但 RSV与 NEB将其省略 )。这个译法没有什么根据,也毫无必要,因为「以色列」在解释上很有意义,而且放在开头,成为极佳的提醒,让人思想神的恩典与约,这些理当置于个人的反应之前。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这是一篇智慧诗。诗人的疑团:他不明白为甚么那些残暴的恶人事事如意,飞黄腾达,有钱有势,年富力强,享尽人间最好的福乐;反观敬畏神的人(包括他自己 )却是处处碰壁,时时遇难。这样,神的公平在那里呢?公义的神去了那里?为何神不按祂的话恩待忠于祂的人呢。
――《串珠圣经注释》
【】「至于我,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
“失闪”、“滑跌”指在真理的正直道路上失足,诗人看见恶人情景(3节 ),几乎信心尽失。
――《启导本诗注释》
【】
“我的脚几乎失闪”。由于嫉妒“恶人……享平安”,他对耶和华的信心几乎失去。
――《诗雷氏研读本》
我的脚几乎失闪: 圣徒不再仰望神,只注视恶人的亨通,自然会跌倒。那时,圣徒会将属世的暂时祝福视为最高价值。应当留意,这样的祈福信仰在现今教会反而占上风。
――《圣经精读本》
难解的困惑。NEB对此险境的刻划,比RSV更佳:「我的脚几乎滑跌,我的立足点即将丧尽。」诗人坦述这次信仰危机的原因,令人耳目一新。他大可摆出一副义正词严的姿态,要求公平公正,但他却承认自己有嫉妒的心,并且只凭所见来下判断。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
【】「他们死的时候没有疼痛,他们的力气却也壮实。」
本节至12节是诗人眼中所见恶人的发达情况,以及那种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态度。笔法夸张,勾绘出诗人心中的强烈水平(参伯二十一章 )。
――《启导本诗注释》
本节RSV的翻译十分精采,不过它将一个希伯来字分为两个字。在第1节中,若这样处理便不恰当(见对正直人的注释 ),然而此处倘采用另一译法,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这样处理的确有充分的理由。
──《丁道尔圣经注释》
【】
恶人的亨通。诗人罗列恶人的亨通,观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属世界(4-5-12节 );第二,属情欲(6-7-9节 );第三,属魔鬼(11节 );第四,暂时性(19-20节 )。
――《圣经精读本》
【】「他们不像别人受苦,也不像别人遭灾。」
【】「所以,骄傲如链子戴在他们的项上,强暴像衣裳遮住他们的身体。」
“骄傲”如项饰,“强暴”如衣裳,二者成了恶人的商标。
――《启导本诗注释》
「强暴像衣裳」:恶人对施用暴力习以为常,就像每天穿衣服一样。
――《串珠圣经注释》
链子: 表示荣华。恶人以骄傲为自己的项链,是理所当然的。因掌权者或富豪,身边自然会有阿谀谄媚之辈。像衣裳遮住: 指恶人施行残暴极其自然,如同穿惯的衣裳。
――《圣经精读本》
【】「他们的眼睛因体胖而凸出,他们所得的过于心里所想的。」
“眼睛…凸出”指恶人有钱有势变得飞扬跋扈,罪行随之。
下半节是说他们心里甚么坏事都想得出,有的译文作:“他们心思的恶念毫无止境”>――《启导本诗注释》
7上 原指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已得的财富,仍随时准备行恶以获利。
7下 可意译为「他们的心满了恶念,永无止境」。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的眼睛……凸出: 讽刺恶人因富有日渐肥胖。
――《圣经精读本》
这段话展现出天之骄子的画像:胖嘟嘟,自信满满;虽模样令人发笑,但他们待人苛薄无情,所以无人敢笑;在自负的怂恿下,他们甚至恐吓全宇宙。诗第十二篇、十四篇,也有这类人的素描;而他们对上天和全地的态度(9节 ),在本篇第25节有一强烈的对比。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讥笑人,凭恶意说欺压人的话,他们说话自高。」
原是「他们讥笑人,说恶毒的话;他们自大,图谋欺压人」。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的口亵渎上天,他们的舌毁谤全地。」
恶人嘲笑神,并在其它人面前逞威风。
――《诗雷氏研读本》
他们的口亵渎上天: 指恶人自以为是的骄傲;他们的舌毁谤全地: 恶人满口恶言。圣徒不可羡慕恶人的亨通。
――《圣经精读本》
【】「所以神的民归到这里,喝尽了满杯的苦水。」
即使是神的子民,也会受引诱去做出不正当的行为。
――《诗雷氏研读本》
此节的意思难确定,一般认为是说:恶人说的话与做的事十分吸引人,连“神的民”也不认为有甚么不对,信以为真。
――《启导本诗注释》
连神的子民也归顺这些恶人,接受他们所说的话。
――《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民: 指以色列中心志不坚强的人。满杯的苦水: 使恶人堕落的世界。
――《圣经精读本》
这节经文在抄写时似乎有失误。第一句直译或为「……祂将带领祂的子民回到这里」,或为「……祂的子民将回到这里」;第二句(参 RV )为「他们将喝尽满(杯 )的水」。由于与上下文看来缺乏关联,RSV等译本便尝试推测原来的经文为何。他们对希伯来文的改动很小,而大部分现代译本都认为,这里是讲对成功的崇拜。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说:“神怎能晓得?至高者岂有知识呢?”」
神怎能晓得: 神不会即刻审判罪人,到末日才施行审判,故恶人产生错觉,。我们当常常纪念神的威严,他以“如同火焰”的眼睛鉴察我们。
――《圣经精读本》
【】「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
恶人……财宝: 恶人有可能在世上暂得福乐,但这种祝福既不真实也不永久。
――《圣经精读本》
【】「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
「洁净」:回应第一节的「清心」;诗人是清心的人,神却没有恩待他。
――《串珠圣经注释》
洗手表明无辜一语,在是表敬虔的决心,这里则为其痛苦的回音。将这个热诚的举动看为浪费时间,是非常自我中心的自怜想法──我这样做,又得到什么?──不过,当作者发现自己居然会如此想,不禁大吃一惊,心生警惕,反而激发出较佳的思想架构,如以下所述。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行公义的人得不到可见的赏赐,这使恶人终身的兴旺令人更感困惑。
――《诗雷氏研读本》
【】
信仰在世界中的意义。诗人在令人窒息的苦闷中,怀疑自己的信仰。在神面前欲行正直、持守敬虔的努力到底有何意义?如今不是仍有灾祸、惩戒伴随吗?诗人终于在圣所领悟神的旨意,解决自己的苦恼。
――《圣经精读本》
【】「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
惩治: 与永远的审判不同,标志神对圣徒的关爱。
――《圣经精读本》
【】「我若说,“我要这样讲”,这就是以奸诈待你的众子。」
「以奸诈待你的众子」:即摒弃盟约,不再是神选民的一分子。
全节意思是:如果诗人像恶人一样说出狂言(11 ),他就不再是神的子民。
――《串珠圣经注释》
【】
诗人知道如果接受恶人的想法{“我要这样讲”>,等于自绝于神的子民,毁弃与神立的约(“以奸诈待你的众子” ),后果不堪设想。但他亲眼看见、亲身体验的事,的确与神赏善罚恶的原则不符(”怎能明白这事“ ),十分不容易协调(“眼看实系为难” )。
――《启导本诗注释》
【】
若不考虑神的观点和祂最后的审判——保证恶人必被毁灭(18~20-27节 )——人就会被第3至14节所描述的情况所误导。
――《诗雷氏研读本》
【】
真理的黎明。踏入光明的第一步,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道德反省:从第3、13节的自我中心、自怜自艾,转念去思想一些基本的责任与效忠问题(15节 )。作者仍然毫无头绪(16节 ),但是此一注意力的转向,至少使心情略为放松,不再钻牛角尖,只顾定睛看世界的一面。他以推崇的语气称其他信徒为「神家中的人」(NEB ),直译为「?的众子」(15节 ),这又带出前面遭疏忽的一点,其实这层关系本身就是另一种财富。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
怎能明白: 与9节恶人的骄傲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义人即使置身试炼,也安静努力寻求神的旨意。
――《圣经精读本》
【】「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
诗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节是整篇诗的转折点;他解决疑难的方法,就是进入圣殿,面对面把他的困惑向神倾诉,透过与神交通,得着新的亮光,对问题有新的理解。
――《串珠圣经注释》
圣所: 诗人比较自己的思索与神的圣所,两者的区别在于结果。人的思考带来甚多困扰(16节 ),而神的圣所却赐人醒悟(17节 )、确信(28节 )。圣所象征神的临在,也珍藏神的话语。
――《圣经精读本》
当他转向神自己,不再以祂为推敲的对象,只是来敬拜祂,就开始得到亮光了。这些有限的人与神的永恒、全权、自有一比较,就原形毕露了。他们的结局直译为「他们的后来」,他们未来的遭遇,将使过去一切的努力全归徒然。第24节亦用了一个与这里「以后」相近的字,对照起来,那里则引介出非常不同、且充满荣耀的一面。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诗人进到神面前,有机会安静思想神的作为和神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上所行的事;缅怀往事,细数主恩,他的疑虑尽去,诱惑全消;明白有神同在,比世上一切都宝贵(23节 ),因神才可领他平安走崎岖险巇的世途,最后且能进入神的荣耀里(24节;而恶人也必灭尽(19节 )。
――《启导本诗注释》
【】「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
「安在滑地」:像放在斜坡路,必要跌倒。
――《串珠圣经注释》
【】
审判不仅是罪恶必然的结局,或其「以后的事」;虽然它的确是如此(见17节的注释 ),但它所意味的,是神最后亲自的拒绝,叫他们离开,就像不再理会某人,失去了兴趣(20节 ),这正是的「受羞辱,永远被憎恶」,和的「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我们可能会完完全全被摒弃在外──被赶出、放逐、疏离,最后则被彻彻底底地忽略。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诗人所获得的答案:在神的光照下,他明白自己不应以人拥有多少财富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些有财有势的恶人必要灭亡,他们的富贵荣华必要烟消云散,一切成空,有如「南柯一梦」。另一方面,敬畏神的人所拥有的乃是神自己,能与神同在比一切都更宝贵,惟有神才可以满足人心。
――《串珠圣经注释》
更加成熟的信心。神开启诗人的心眼,使他晓得真正祝福与暂时祝福的区别。如今,诗人开始颂赞神无与伦比的良善。
――《圣经精读本》
【】「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他们被惊恐灭尽了。」
【】「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
【根据记载,神不会睡觉;但却说「主啊,你醒了」,这节经文有何含义?】
原文ba'ir的含意是「醒」,「以清醒的状态行动」。在这段经文里,ba'ir介是作象征意义解,意即鼓励某人切合当时情势而作出行动。参看上文下理,相信没有希伯来读者以为神在睡觉,待醒后才开始行动。作者以「拟情法」(authropomorphic )的语言来描写神;以人类的形体——有四肢、身体,以及人类的行为和反应,描写神的作为与表现。在本质上而言,神是个灵,不会有身体、四肢或情绪,就正如传统神学所指一样。(然而 圣经确曾提及神亦会有爱恶、悲伤或愤怒这些情感状态会因应人类的表现而流露出来。 )
神当然「不打盹,也不睡觉」,神不会失去知觉。然而,当我们认为神应在某些事上显露自己的作为,但他没有一点反应,不展露丝毫作为。后来,神被激发而借着行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显明自己的旨意;于是,在表面看来是神在熟睡中醒来了,面对极需施展作为的情况而以行动来应付。,,在主动使役语干中 是「醒来」之意 判清我的事」。 )诗人在里,为那些婴儿被摔死在盘石上而大感兴奋。真正属神的人怎能有如此恶毒的心肠呢?
诗一三七的作者,是被掳的犹太人的其中一员,他亲眼看见迦勒底人令人发指的恶行。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沦陷,迦勒底军兵大事搜掠,从母亲怀里将婴孩夺过来,瞬间摔向最近的一个墙角,母亲悲痛欲绝,迦勒底人却发出充满兽性的笑声,露出狰狞笑脸。迦勒底人的这些凶残恶行,完全是羞辱以色列的神的表现。迦勒底人屠杀神的百姓,就是向那独一真神的主权提出挑战,因此,他们终须受到报应。迦勒底人虐待残杀毫无抵抗力的俘虏,就是向他们的神提出挑战。因此,神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向他们施行审判,才可以彰显出神的权能与荣耀。因为神设立了道德律,亦是道德律的执行者与维护者。
诗一三七的作者被掳到异地,他认为呼吁神维持执行自己的律例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曾施残暴的人,必须施行恰当的报复。只有这样,异教世界才得以知晓在天上有一位神,要求人类遵守他所设立的对与错的标准,谨记在脑海里。异教徒必须得到教训,从而知道他们向别人施行的血腥手段,终有一天临到他们自己的身上。异教徒如何能了解这个道理?唯一方法是亲身承受血腥暴行的恶果。
后来,玛代及波斯人攻克巴比伦,胜利者对待巴比伦婴孩的手段,就正如巴比伦人对待犹太人的婴儿一样的残忍。这时候,巴比伦人学习到这样功课了。巴比伦婴儿受到凶残灭命的对待,亦只因着这个缘故,巴比伦人知道希伯来民族的神是充满权能的。因此,诗人的祈祷并不意味着他是充满血腥的复仇心理。反之,他是诚恳地祈求神在异教世界之中彰显他自己的权能,使迦勒底人在顷刻之间经历灾难性的转变。迦勒底人曾使耶路撒冷居民受不必要的痛苦,现在,他们要遭受自己曾加诸别人身上的苦楚了。
在此要加插指出,我们身处于基督在迦略山被钉十字架以后的时代,因此,我们得以从另一途径知道神审判罪时的可怖——神甚至牺牲自己独一的爱子,为救赎全人类的罪。神依然会审判现代好流人血的政治家,以及他们那些道德败坏的跟随者。但主耶稣曾来到世上,神毋须要像旧约时代一样,不必以立时的惩罚来彰显神的公义与公正。而且,主耶稣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人类赎罪;藉此,无罪的神子替有罪的人类受死,已显示了神对罪所持的忿怒态度。所以在现今时代,神不必以灾难性的惩罚来彰显他的公义。
由此看来,新约信徒不应学效诗一三七作者,毋须要求神施以惩罚性的审判。无论如何,我们不应忽视新约,该节经文记载在大灾难的日子里,殉道的圣徒向神发出呼吁:「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待到几时呢。」到了末时,不敬神者将受撒但摆布,他们所行流人血的暴行已到极点。到那时候,要求神施行审判是恰当的;神亲临这个罪恶的世界,施行这世界观所当得的惩罚。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因而我心里发酸,肺腑被刺。」
【】诗人大为懊悔,深知他不应像畜牲这样不智,竟嫉妒恶人的权势和财富。
――《串珠圣经注释》
诗人在为前面的态度悔改时,程度更为深刻。第2节中他已经留意到这种态度的危机;第15节里,他看出这是对同伴的背叛;现在他则承认,这是对神的冒犯。此种亮光是来自他发现自己在神面前(参17节 「进了神的圣所」 ),因为向着?(和合在你面前 )直译为「与你同在」;起初他是抱着埋怨来到神面前,现在神的同在则成为他的喜乐。第23a、25b节(见说明 ),再度使用「与你同在」一词,因着这簇新的情境,内涵已截然不同。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荣耀的午正光辉。(接续上段引句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被宣召进去,受到欢迎与接纳、称许。」这一点正是作者在前面所忘记的──因为嫉妒与忧愁最能令人眼瞎(他的用词更强烈-22节 )。蛇在夏娃内心所挑起的,正是这种感受,以致她甚至视伊甸乐园为耻辱。如今真正的价值终于披露;此段虽然简短,但论到人对神的响应,恐怕再无经文能出其右。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
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 真实描述诗人的谦卑,看穿自己的真相。与骄傲之人全然相反(36:1-4)。
――《圣经精读本》
【】「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
「搀着我的右手」:代表扶助和保护(18:35,63:8)。
――《串珠圣经注释》
【】「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
「接」:叫人想起以诺和以利亚被「接」上天的事迹。
――《串珠圣经注释》
【接我到荣耀里】
「到……里」的翻译纯粹基于诠释,希伯来原文是找不到的。神「拿取」人来救他性命的概念,在十分明显;新国际本将同一句话译作「他抓住我」(和合本同 )。「荣耀」一词在希伯来文圣经从来不是用作天堂的同义词,它的意思是诗人的危机可以「荣誉」地得到解决。诗人所遭遇的艰难为他带来羞愧,因为受苦被视作犯罪和不蒙神喜悦的证据(有关报应原则和来生的讨论 见诗中「常见的概念」附论\cf0 的注释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以后”:经过此次信心的考验之后。“以你的训言引导”:有神同在,有祂话语的引领,诗人不但可以今生生活在幸福中,对将来也有荣耀的盼望(神的完全救赎 。诗人的肉体虽然朽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26节 )。
――《启导本诗注释》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除你以外……除你以外: 无论身处何地,惟有神是引领人的火柱、云柱。问题在于是否借着信仰告白、接受这个真理。
――《圣经精读本》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从以色列民族来说,迦南地分得的产业是他们的福分;从无地业的利未人来说,神就是他们的福分。因他们的负责是在殿中侍奉神。神也是今天信徒的力量和福分,因属神的人是被拣选的子民,也是神国的祭司。侍奉和传扬神都是我们的责任。
――《启导本诗注释》
「福分」:原与分配产业有关,此处却指神和诗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神是他唯一的倚靠。
――《串珠圣经注释》
【】「远离你的,必要死亡。凡离弃你行邪淫的,你都灭绝了。」
“行邪淫”指离弃神去拜偶像,有若不贞的女子。
――《启导本诗注释》
「行邪淫」:指属灵的淫乱,就是离开神去敬拜偶像。
――《串珠圣经注释》
【】
“离弃你行邪淫的”。即在灵里对神不忠的。亚萨正确地下结论说,恶人必然衰亡,而纵然面对逆境,亚萨仍在神里找到避难所。
――《诗雷氏研读本》
真正的比较。诗人如今站在较佳的立场,就能回顾过去的烦躁与嫉妒,而得到真确的了解。何必为「狂傲人……心怀不平」(3节 )?其实他们必要死亡。我的敬虔难道尽归「徒然」(13节 )?其实我所有的是最重要、且对人惟一的益处(28节 ),就是亲近神。
因此,虽然过去有一段时间,他所能做最好的事,就是把他的想法留在脑子里(15节 ),但现在他的口可以张开了。而在他所发现的亮光中,我们对他开头的赞叹句:「神实在恩待……那些清心的人」,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我亲近神是与我有益,我以主耶和华为我的避难所,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作为。」
“述说你一切的作为”:诗人从神给他的启迪和帮助中得到新的经验,其实这也是神拯救大能的一部分。他得到亲近神的益处,愿意述说出来与众人分享。
――《启导本诗注释》
【思想问题(第73篇 )】
1根据作者的观察,那些作恶、狂傲的人竟然物质富裕、生活安逸,你所处身的社会也有这现象么?你会与作者有同感而发出13节那样的结论么?
2神的子民因羡慕恶人的境遇而跟随他们的脚踪(10 ),这种情况也有在今日教会出现么?
3若神不立即将你的困惑除去,你仍会仰望祂么。
──《串珠圣经注释》
【】
「神实在恩待……清心的人。」
神真是良善,祂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纵使益处不是如你所想象的,仍能凭信心认定神的作为全然纯粹是赐福的,祂的道上充满光亮。有人在失望的边缘,却因信心抓住神,仰赖祂的良善,这样就能荣耀神。
我们的信心有时也会如诗人所说的经受打击,因为看到世人的情形;恶人兴盛,而属神的人反受欺压;文士与法利赛人吞去寡妇的房屋,欺凌无助者,但是诚实人忠勤工作,反不受重视。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充满矛盾、困惑以及无可解决的问题。但是在这一切的事上,神的儿女必须勇于承认神的恩慈。你不感到吗?然而理智、经文、经验都使你接受。问题是我们从错误的角度来看这些事。诗人看这些事心中感到痛楚,于是他走进圣所,立时就明白了。不要将世界当做宇宙的中心,中心是在日头。我们不可从环境看神,却要从神看环境。常与神同在,于是奥秘就显明了,苦难的问题就解决了。最要紧的,要有清洁的心,目的纯一,那时即使有苦难,也必知道对心灵有益。
──迈尔《珍贵的片刻》
【】〔亚萨的诗。〕「神实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
这是一个题目。下面就说,他(写诗的人 )有一个时期,看看那些人的亨通、发达,他险些滑跌,但是没有跌下来,因为他的心还是有一点儿清的,等他进了神的圣所,他就明白了。他说,在他没有看见光之前,他自己好像畜类一般,是愚昧无知的。他进了圣所就看见了,就说,『除你以外,在天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这是一个在极其次黑暗里的人得见了光之后的经历。他在极其黑暗里没有跌倒,是因为他的心还有一点清,因此还有机会蒙神恩待,因此得见了光。心清,就不致滑跌,而能更认识神。
【】希腊哲人柏拉图,很多人敬佩他,因此朋友也很多。有一天,一个朋友送他一张美丽而高雅的椅子,使他甚为高兴,若有亲友来访,辄示出以夸耀之。一次正当外面下着大雨,有许多人到他家中。柏拉图又介绍他的椅子如何高贵,突然门外进来一位诗人,衣着不整,雨鞋溅满泥巴,蹒跚的走进来,一声不响的跨到椅子上跳来跳去,并说:「诸君,你们不要以为我是疯了,我这样做是救人哪!因为柏拉图沈于骄傲之海,身为朋友的我,不能见死不救,现在我是用脚踹他的骄傲!」这时诗人又从椅子跳下来,坐在椅子上,柏拉图赶快去拉他说:「朋友!我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必报答,请等一下。」说完话,立即跑进屋内拿出一把刷子,将椅子上的泥巴刷去,再请诗人坐下。然后柏拉图即以同样的声调大声说:「诸君,今天我柏拉图不小心落在骄傲之海中,幸而我的朋友及时赶来,用脚踏死我的骄傲,使我重生,我也以刷子刷去这位朋友的嫉妒,免得他落在嫉妒之海中。」
骄傲与嫉妒是人类的软弱,人人难免,应予以摒除。
——林政杰《诗的讲章》
【 神允许贫富善恶存在必有祂的旨意,你如何自处?是羡慕恶人的发达?是忿忿不平?是……】
【视觉错误的悲哀】在这些经文中交织着两个鲜明的主题﹕(1 )恶人的发达使有信心的人不知道为甚么非要行善;(2 )恶人的财富看上去非常诱人,使有信心的人倒想跟他们换个位置。但这两个主题的结局却出人意料。恶人的财富在恶人死去的时候突然失去了作用,而对义人的奖励却突然有了永恒的价值。看上去像财富的东西,现在成了废墟;现在看上去没用的东西,却要存到永远。所以我们不要希望同恶人换个位置,得到他们的财产。终有一天,他们倒希望跟我们换个位置,得到我们的永恒财产。
――《灵修版圣经注释》
「至于我,我的脚几乎失闪。」
出门旅行,视觉有问题是极不方便的事,特别是近视和视焦不能凝聚。在属灵的路程上也是如此。
诗人说他的经验:“至于我,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为甚么会遭遇这样的危险呢?那不能怪别人,是由于自己的问题;人跌倒不是在脚,是在眼错。
他本来跟清心的人在一起,只顾念天上的事,在当跑的道路上跑得很好。但不知如何,注意力转移到地上不平的现象:敬虔的人受苦,恶人却凡事亨通顺利,“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世上还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吗?再想到自己,凡事要讨神的喜悦,“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行义的人,不仅受恶人的欺压,连小的过错,神也不肯放过,也要加以惩治,岂不是左右不逢源?
这是近视的毛病。应当看到将来:“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原来你所羡慕的以为是“顺利”,实在是神放他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
原来滑地是滑跌的先声,并不值得羡慕。
如果圣徒只看现在,对我好的就是好人,现在的福就是有福,那实在愚昧无知,无异于畜类。因此,想到神为信祂的人所预备的,是永远的福分:“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这样,就胜过了地上事物的吸引,把眼睛注定在天上的主:“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如果在天上没有了主,就是圣城里没有殿,没有羔羊的宝座,没有荣耀光照,人如何能亲近神?在地又有何盼望?
在天国的路上,有许多失脚跌倒的人,偏离了真道。都是因为患了近视,只能看到眼前,让世俗的尘雾,遮掩了属天荣耀的盼望,忘记自己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没有单纯的仰望主,就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圣经告诉我们,不要看别的人,只要仰望耶稣:“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面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主耶稣。”── 于中旻《诗笺记》
【】
从前有一位宣教士,恰巧与老罗斯福总统同乘一艘船,从非洲回到美国来(总统是去非洲打球的 ),及至返抵国门,只见欢迎总统归回的人,万头蠢动,军乐与人的欢呼声,此起彼落;然而欢迎这位一生在非洲传道之宣教士的人,却没有一人!相形之下,情景实在太过凄凉了。宣教士心中不免有些自怜,暗想:「难道这就是一生事主的待遇么?」正当他感到凄凉时,忽然心中有个声音,温柔的对他说:「孩子,不要着急,现在尚不是你回家的时候啦!」顿时心醒悟过来。
——林政杰《诗的讲章》
【】
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篇神话,它说:有一个修道士,因为不明白神待人的方法,就预备出门观察世界,以求找到一个答案。当他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打扮得像人的天使和他同行。这一个天使告诉他:他是神所派的一位天使,要来开导他。他们头一夜住在一位很虔诚的人家里。他们在那里谈到天堂和荣耀之神,在那里也享尽了主人的款待。第二天早晨,这一位天使在离开的时候,竟把那位虔诚之人的金杯拿走了。第二夜,他们又住在一个很虔诚的人家里,那个人也是照样的迎接款待他们,但在他们离开以前,这一个同伴把主人家的一个婴孩杀了。这一个婴孩是那主人最亲爱的独生儿子。到了第三晚,他们又在另一家蒙了款待。这人有一个看来好像很忠心的仆人,那人告诉他们这一个仆人怎样忠心,怎样服事他。到了第二天早晨,这一个仆人就送他们一段路,正欢送他们过一道桥的时候,这一位天使突然把那仆人推下桥去,掉在河里淹死了。到末了的一晚上,他们来到一个很恶的人家里,他们并没有得到甚么招待。但是,第二天早晨,那天使竟将头一天拿来的金杯送给他。这事之后,那天使就问这一位修道士说:「明白这些事情吗?」他回答说:「我真莫名其妙,为什么你要如此的对待那些虔诚的人。他们那样的款待我们,你却这样的报答他们。反而到末了一个很恶的人家里,你却用金杯酬谢他。」那天使说:「我要告诉你,我行事的意思和秘诀。我们所到的头一家,虽然那一个人很虔诚,但这金杯是他每天早晨都用的。他每天喝那么一大杯酒,一定会影响他的生活、他的道德,所以我把它拿去,使他可以作一个有节制的人,不再那么过份地饮酒。第二家的主人原本是一个很好的人,用很多的时间祷告退休等候神,对穷人很慷慨,可惜并没有儿子。自从他得了一个儿子很高兴,很爱他,并且用了许多的时间与他玩耍,甚至于耽搁了他灵修的工夫,也很少周济穷人。恐怕他现在只顾积蓄钱财为他儿子指用,所以我将小孩子拿去,让他能专心更好的服事神。关于那个仆人,我将他推下桥去,是因为他准备第二夜杀他的主人。关于那一个恶人,我将金杯送给他,是因为他将来一定没有什么可享受的,他也没有天堂的盼望,所以我就将那杯赐给他,让他仍旧享受现在的娱乐。」正如圣经所说:「让那污秽的人仍旧污秽罢。」这篇神话,当然是有它的教训,我们也可以看出神一点也不偏待人。总而言之要看事情的结局,要知道神引导他儿女的目的。诗人因为「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的结局」,所以他就明白了。
——林政杰《诗的讲章》
【】
亚萨明白了一点,富人的自信建立在他们在梦幻世界中得到的财富之上。梦只存在做梦之人的心里。不要让我们的生活目标那么不实际,以至于省悟得太晚,得不到神的真理。当我们的信心只建立在神的上面,而不是财富上的时候,幸福和希望才能实现。在神里面才有真实,我们应当努力靠近神,才能真实地生活。
――《灵修版圣经注释》
【神的睿智】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到三棵有趣的树,它们都想出人头地,因此纷纷向神祷告,恳求神使它们显为伟大。第一棵树要求能被采纳作为宫殿的梁木。第二棵树要求被制成一条大船,以便遨游七海。第三棵树希望能长得笔直,高耸入云,好让欣赏者发出称赞的声音。
慈爱的神一一接受它们的恳求,不但使它们宿愿以偿,而且神的安排更是奇妙。第一棵树,神使它成为一马槽,圣婴耶稣就在那里降生。第二棵树,神使它被制成为一只小船,这是耶稣在加利利海乘坐其上教训众人的那一只。第三棵树,神使它被做成一个十字架,后来耶稣就是被挂在上面。这三棵树的志气虽然崇高,但它们却不懂得如何谦卑祷求。我们的情形也是这样,求圣灵教导我们。我们原像一根纺线,繁忙的往返穿梭着,但只有主知道要织成一个什么样的图案。我们与神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公式:求主带领,我们顺从。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 小信的我,神啊,求你不要离弃!到永远,你也不会放下我吧……】
亚萨自称他的信心是建立在神的同在和神的引导之上。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神的掌管之中。这还不算,我们还有复活的希望。勇气和体力都会消失,但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会复活,永远事奉神。神是我们的护卫,所以我们必须抓住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除神以外「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人和万物一样都是为神自己创造的,正如我们要建造,购买,制作任何东西都是为自己,不过神对人的目的和要求更高,是叫人与祂有交通,有情感,有更密切的关系。神虽然为人也预备了各种东西,使人享受,但不能代替神自己,不能成为人的偶像。
因此在人的经历里也会感觉到,任何事物以及别人,只能满足局部的,外面的部分需要,而在人的生命中心,灵魂深处,仍然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饥渴,一种虚空,是什么都填不满,解决不了的。总觉得还需要一个更高,更美,更完全的对象。那只有神自己,特别是已经信神的人,知道有这位慈爱,良善,全能,智慧,荣耀的神,就更不能以别的东西为满足了。
起初,人可能以神为许多对象之一,各种需要的一方面。但渐渐地会认识到,神是万有,是包括一切,是远超过一切,别的人、事、物和一切受造的,不但不能与神比较,并列,也不能夺取神应有的地位。别的都是虚无,不可爱,无意义的,在神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短暂了。因此可以说,「在天上,除你以外,我还有谁呢?在地上除你以外,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每日天粮》
【】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我们向主的完全奉献,常常因着一些特别的人事物而转移,而神就在等候要得着那关键性的特别事物,因为祂必须得着我们的一切。我因着一位国家的领袖,在他自传中所写的一些话,而大受感动。他说:「我不为自己要求什么,我所有的要求都是为着我的国家。」如果一个人愿意他的国家得着一切,而不为自己留下什么,难道我们不能向神说:「主阿,我不为自己要求什么,我愿意一切都是为着你!我只要你所要的,凡在你旨意之外的,我一概都不要。」除非我们站在奴仆的地位,否则祂就不能站在主人的地位。神不是呼召我们为着祂的事工而献上自己,祂乃是要求我们无条件的降服在祂的旨意里。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我们对神应有的爱“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当我们告诉神,我们全心爱祂时,常常有口无心。人们年轻时学会说这话,年岁渐长仍继续如此说,却未思想其真意。爱神意谓着单单遵行祂的旨意,忠心地遵守祂的律例法度,憎恶违背祂。爱神意谓着爱基督所爱的——贫穷、卑微、受苦,恨基督所恨的——世界和其虚浮之事。我们若说爱一个对象,却不渴望和其相似,这算是爱吗;爱神会使人渴望与神交谈,渴望靠近祂,与祂一同叹息,并渴慕祂自己。若不渴望看见心所爱的,这种爱是虚假的。
我们的主“来要把火丢在地上。”(路12∶49 )祂渴望火能蔓延开来,人却活在死寂的冷淡和漠不关心里。人爱钱财、房子、头衔和一种叫“名誉”的怪物,他们甚至爱卑下且最当受鄙视之事,所以神性之爱在他们心中找不到住处。哦!主!祢不管我们怎样不义,仍坚持在我们身上有权利!愿祢的爱火吞灭所有其它的火。我们从祢身上所看见的何其可爱,哦!祢的泉源涌出了一切的美善。求祢给我们恩典来爱祢,让我们单单爱祢,且永永远远爱祢。-- 芬乃伦《灵思默想》
【感谢压力“神是我心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在1821年,新英格兰的名媛安·加德珊(AnnJudson )和她丈夫阿登尼兰(Adoniram )要从事一项危险而艰难的宣教工作,那就是去遥远的缅甸作拓荒的传教士。
安在日记上记载着他们是怎样在几乎忍受不了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的,她写道:“几天来,我们对黯淡的前途悲观失望,跟我们传教有关的一切事情,都没有着落。我发现在前途一片黑暗之时,只靠信心与对神的交托活下去是很不容易的。”
可是她接着又说:“如果前途是平坦又轻松,哪里有依靠神的余地呢?反而心中会有所不满和抱怨。所以我应该喜乐地感谢天父,他借着挪去一切我们认为可以依靠的事物,来迫使我信靠他。”
虽然处境极其艰难,加德珊还是认同诗人所写的:“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诗7326 )
当我们平日所依靠的一些东西一旦失去时,我们的态度是如何呢?我们是否会感谢那试炼能加强我们对神的信心?身为神的儿女,重大的压力会产生非凡的信心——也彰显出神极大的恩惠。
当黑云遮蔽主荣面,
我仍安息在他不变的恩典中。
无论暴雨骤风多凶猛,
我的锚却仍在苦难中屹立不摇。
当我们面临暴风雨的压力时,
才知道锚的力量有多大。
──《生命隽语》
【】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我所认识的一位弟兄有一次被邀出外布道数月,那时他所钟爱的妻子,健康欠佳。就在他出发那一天,有一位朋友托我带给他一封别前的信函,当我将到他家时,他刚出门,但没有看见我,他往外走了一小段路就停下了,稍经踌躇之后,他开始回步转向家门。我发觉他灵里有一些挣扎,我没有等着他,就从另一条路往河边的轮渡走去。不久当他抵达轮渡时,我将那封信交给他说:「愿主祝福你」。他的答话显得他内心十分宁静。几个月以后,他从外面做工回来,我将当日看见他离家的情景,在彼此交谈中稍为涉及。他坦然承认说:「是的,当我站在路旁犹疑不决时,我觉得在缺乏照顾和金钱的环境下,我不能够离开她和孩子们,但当我举步折回时,那经节就临到了我:「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因此我再转步直往轮渡去了。」拭着眼泪扶犁前行——这就是基督徒。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诗七十三篇综合】
在这一篇诗里,诗人看到义人受苦,恶人享福,神的子民受尽凌辱,似乎是非不明,公理显然颠倒。他说:「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16节 )。他几乎因此灰心跌倒,连神都不要信了!可是站得愈高,看得愈远;全部历史是神公义的记录。若把时间表拉长来,再看看万事的结局,甚么疑问就都没有了。所以眼看实系为难,最好是效法诗人的榜样:「等我进了神的圣所里,思想他们的结局」(17节 )再说。
── 桑安柱《这时候》
【诗七十三篇 日光之下恶人更得逞,我大惑不解!神你的公义与智慧呢?】
亚萨是大卫的利未诗班的指挥之一。这里的诗:第73至83篇,未必都是他写的。在这首诗中,亚萨解释说在自己进到神的圣所之前,他并不理解为甚么恶人得志,义人受苦。但当他看到终有一天公义将要实现的时候,他才知道了神的智慧。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