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耶和华啊,祢已经向祢的地施恩,救回被掳的雅各。」
2「祢赦免了祢百姓的罪孽,遮盖了他们一切的过犯。(细拉)」
3「祢收转了所发的忿怒和祢猛烈的怒气。」
「雅各」())指代以色列人。1-3节的原文都是过去式,可能是回顾神带领被掳的百姓从巴比伦回归。
神「收转了所发的忿怒」()),并不是因为人主动的悔改,而是神主动的「施恩」())、「赦免」())和「遮盖」())。因为神在百姓被掳之前就早已宣告:「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以后,我要眷顾你们,向你们成就我的恩言,使你们仍回此地」())。现在,神管教的计划已经完成,下一步的计划是恢复())。
4「拯救我们的神啊,求祢使我们回转,叫祢的恼恨向我们止息。」
5「祢要向我们发怒到永远吗?祢要将祢的怒气延留到万代吗?」
6「祢不再将我们救活,使祢的百姓靠祢欢喜吗?」
7「耶和华啊,求祢使我们得见祢的慈爱,又将祢的救恩赐给我们。」
「求祢使我们回转」())原文是「求祢使我们恢复」(英文ESV、NASB译本)),指求神使百姓与祂恢复正常的关系())。
「救活」())原文是「复兴」(英文ESV、NASB译本)),指恢复到原来丰盛的光景里。
「求祢使我们得见祢的慈爱」()),是因为神是信实守约的神。「慈爱」原文是「守约的慈爱和忠诚」。
「将祢的救恩赐给我们」()),是因为神喜悦赐下救恩,祂「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
本诗原文使用了动词「转 שׁוּב」的各种不同的形式作为关键词,如「救回」())、「收转」())、「回转」())、「再」())、「转去」())。人只会「转去」妄行,却不能主动回转;只有神才能主动「收转」怒气,「救回」人、领人「回转」。因此,在4-7节中,诗人紧紧抓牢神的性情和旨意,祷告越来越有力。
8「我要听神——耶和华所说的话;因为祂必应许将平安赐给祂的百姓——祂的圣民;他们却不可再转去妄行。」
9「祂的救恩诚然与敬畏祂的人相近,叫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
「平安」())原文的意思包括「完全、健康、兴旺、 和平」。
「圣民」())原文是「敬虔的人」,「妄行」())原文是「荒唐、愚蠢」。
4-7节是一段集体的祷告,第8节则转为「我要听」()),变成了个人的默想。在祷告中,仔细聆听神对我们所说的话,比我们向神倾诉())更加重要。因为人只有不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而是专心「听神——耶和华所说的话」()),才可能「专心顺从耶和华」()),得着神所应许的平安。
神主动「应许将平安赐给祂的百姓」()),但百姓却不可滥用恩典、「再转去妄行」()),因为「恶人必不得平安」())。百姓对恩典的正确回应,并不是换取神应许的方法,而是保守自己长久活在恩典中的途径。
「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指神将亲自与祂的百姓同在。神恢复百姓的目的()),是为了「叫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
10「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
11「诚实从地而生;公义从天而现。」
第10节是诗篇中最美丽的经文之一。「慈爱」())原文是「守约的慈爱和忠诚」,「诚实」())原文是「信实、真理」,「彼此相亲」())原文是「亲吻」。
10-11节原文都是将来式,表示不是在谈论将来发生的事,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慈爱和诚实」、「公义和平安」())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人类曾经尝试过各种主义和理论,想倚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地上天国。结果不是为了「慈爱」而践踏「真理」,就是为了「平安」而妥协「公义」,从来都没有实现过「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因为「慈爱和诚实」、「公义和平安」都是神的性情,人若没有神儿子的生命,就不可能用「诚实从地而生」())来回应「公义从天而现」())。
12「耶和华必将好处赐给我们,我们的地也要多出土产。」
13「公义要行在祂面前,叫祂的脚踪成为可走的路。」
「公义要行在祂面前,叫祂的脚踪成为可走的路」(
)),直译是「公义要行在祂面前,为祂的脚步预备道路」(英文ESV、NASB译本))。表明神「将好处赐给我们」(
))、使地「多出土产」(
)),前提是神的公义得着了满足。
12-13节,是神的「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
))以后,全地得着恢复的光景。今天,人类想倚靠科技、经济的手段,使地「多出土产」;结果物质越丰富、道德越堕落、贫富越悬殊。唯有神与人同住的时候,天与地、物质与精神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上图:拿破仑三重冕(Napoleon Tiara),是拿破仑于1805年送给教宗庇护七世的三重冕(Triregnum),虽然用珠宝装饰得非常华丽,却故意做得又小又重,难以佩戴。每道箍的中间原来都有一个美化拿破仑的浮雕,后来被圣经经文所取代:上层是徒二十28,中间是启十一4,底层是诗八十五10。 教宗本笃十五世卖掉头饰的珠宝为一战受难者筹款,代之以玻璃复制品。
另一种回转第一至三节。从巴比伦到锡安,那漫长而跋涉的归途,是以色列(和我们 )毕生回家朝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在诗八十四篇注意到,神宽恕的施予和接受,是作为新年的一种‘节期祝福’。现在,我们从诗八十五篇,学习到有关神创造性的爱,神已救回被掳的雅各,复兴了以色列,安慰了祂的子民,并且带领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家中;神所做的,就是伟大的先知以赛亚在第四十至五十五章中所宣告的。神这一项行动,我们可以称它为‘神圣的记号和印证’,因为祂赦免了祂百姓一切的过犯,所以,我们在这里学习到,神已收转了祂猛烈的怒气。第四至七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很多归回的士兵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们的争战,是为了他们的家园成为‘一处适合英雄居住的土地’。但是历史的事实使很多男人和女人非常失望,因为后来他们渐渐知道,他们的国家不会兴旺。‘千禧年’(太平盛世 )在这一切的事情过后,看来还没有来到;所以那些被掳的人,在主前五三八年波斯王古列发出著名的命令后,他们便打算归回犹大家乡。这个回归的命令是给‘犹太人’的,‘犹太人’这个名称,是古列按照以色列人的家园‘犹大’而给他们的称呼。以赛亚书最后的一部分,第五十六至第六十六章(有时它被称为‘第三以赛亚’ ),给予我们很多例子,谈及归回的人企图重建他们被毁坏的城和圣殿的时候,他们经历了痛苦和失望,然而仍有喜乐和确信。为甚么神仍然对他们发怒呢?他们感到奇怪。是否因为又出现同以往一样的争论,一样的失败,一样的自私,正如从前曾经发生的呢?为甚么你不向我们显示你恒久的爱,再次回复我们与你的关系?第八至九节。一位圣殿的牧者大声说:你们找错了方向,你们听了错误的声音,当你们张开愚蠢的嘴巴之前,请先聆听神的说话。我要听神──耶和华所说的话。(我宣告说 )(ki、不是因为 )祂必应许将平安赐给祂的百姓──祂的圣民,就是祂赦免、立约的子民;既给那些被掳归回的人,也给那些心里转向祂的人(译者注:和合本译作他们却不可再转去妄行 )。这位牧者好像解释:你们认为神的国可以理解为完备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不是的,神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它的特征是平安(shalom )、生命的完整、家庭和国家生活的健康,是超越一切经济状况的。所以,他继续说(9节 ):不单如此,但是(akh、希伯来文的一个强烈的助语词 )祂拯救的爱现在确实在我们中间,就是给那些敬畏祂,以敬畏和爱敬拜祂的人。不错,祂的荣耀事实上已在我们的地上‘找到它的住处’。当然,只有藉着信心的眼睛才能够看见。以色列用人的眼光只能够看见他们古老的城和圣殿毁坏的情形。所以他们现在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重建的工作,,。所以神对这些心思混乱而可怜的群众有两句说话要说。现在他们已完成了一项表面上的回归,从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但是(一 )他们仍然没有完成他们的回归,除非(二 )他们肯在灵性上实行回归。第十至十三节。我们的讲员真是一位宣讲神的道的牧者。他继续宣讲:(甲 )神的慈爱(hesed )和(乙 )神的诚实(emet )彼此相遇。请注意,在这段经文中,动词不像标准修订本的翻译,它并不是将来式的。我们的牧者是用信心而不是用肉眼来讲话。他说,(甲 )神恒久、立约的爱,和(乙 )神对祂的约绝对的真诚,现在已经连接起来,在历史中的这时刻相遇。被掳归回证明了这约的可靠性。然后,他附加说,(丙 )神的公义,祂拯救的爱,和(丁 )祂的平安,彼此相亲;这显明了祂的救恩和祂的平安,为了祂国的来临而连结在一起。换句话说,‘神的国近了!’一位年老的犹太籍神秘学者曾如此说:‘祷告,就是使天和地彼相亲的时刻。’这个非凡的联合会引起甚么结果呢?神对立约的真诚,当然会影响立约的另一方,即以色列,神的子民。所以祂宣告,(戊 )事实上,忠诚会从人的心发出;在此即是从地而生。这只是‘从生活在地上的人类’的另一种说法。神藉着(己 )祂从天而现的创造性和拯救性的爱,使以色列的心产生诚实来;那即是说,完全的恩典将要出现。我们在看到恩典和爱的双轨运动用图画的方式来描述出来。诗人和先知都尝试去表达圣保罗在基督的亮光下所说明的话,就是神先有恩典的行动,祂使我们与祂有正确的关系(这里用公义 )。保罗称神的这行动为‘称义’。结果,就是我们那些被称义的人得着力量,对神作出回应。那就是爱心和诚实在我们中间生出来,使我们能够为地上的同伴做神曾为我们做的事。那即是说,我们得到能力,在爱中重新创造其他的人,不是个别的,而是在一起的,在主的身体内作为肢体。这第二步就是保罗所说的‘成圣’。这是神给我们的礼物,不是我们自己的。这‘从天而来’的爱、怜悯和无私的行为,是祂藉着圣灵给予我们的恩赐。相比‘有能力去爱’这极大的恩赐,,其他所有圣灵的恩赐都是次要的。耶和华必将(庚 )好处赐给我们。(参看上册绪论──立约的神、‘良好good’这词语的讨论。 )祂的仁爱,从某一方面甚至会影响及无生命的自然界。就如‘我们的地’(在约书亚的日子、神赐给我们作为礼物的圣地 )也要多出土产,虽然一切看来都与事实相反。它曾被尼布革尼撒的军队所蹂躏,果树被砍下,井被封闭,那些用好土筑在山上斜坡的防护栏和大堤,是经过几代才建造成的(正如今日东南亚地方一样 ),却都被压平了。这篇伟大而富有异象的讲章,结束时用了与相似的言语,预言从被掳之地归回。神创造性和救赎的目的(标准修订本、和合本译作公义 )行在祂面前(自从摩西的日子、祂将这给予以色列以后、祂经常如此行 );祂会使祂的脚踪成为道路,我们可以在其上行走。因此,我们要踏足在祂那先行的脚踪之上,在泥泞肮脏的人生公路上向前行走,祂一直带领我们到达第一节所称的你的地。这是何等奇妙的恩典!--《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诗第八十五篇 第八十五篇复兴 这首诗从一片苍凉的光景,直带到遍野丰盛荣华的美境。前半主要是遭受管教后的祈祷(4~7节),因过去的回忆而得鼓励(1~3节);第二段主要是应许或异象(10~13节),就是定意聆听的结果(8、9节)。其高潮则是对和谐灵性、道德和物质最完美的描写,圣经中没有其他经文能出其右。 标题 伶长,见导论,53页。可拉后裔,见47页。 从前的怜悯 RSV 所用简单过去式(参,葛利纽:“哦,主,坦去曾有一次施恩给痰牡亍保,望向一幕与眼前大不相同的情景,使得第4~7节紧接着的祷告更具意义。若将第1~3节的动词解为完成式“桃丫……”),就如大部分译本的作法,就未能抓住要点,而且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如第3与第5节。 施恩(1节)一字不只是同情,而是指认为某人或某事可以接受,通常用于赎罪的景况(如:。恢复好运(和合:救回被掳)一词,见的注释。 这些词句,特别是第2、3节,显明以色列不是苦恋过去的荣耀,那些常如昙花一现而已(参,,他们乃是追念过去所蒙的怜悯。这才合乎实际,也才会激励人心,产生祷告(4~7节),而非白日梦。 目前的疏远 动词“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为本诗增色不少,尤其在前半段:如“恢复”(1节,和合:救回;4节,和合:回转),与“收转”(3、8节,和合:转去),它也是第6节“再”的基础。第4节的翻译分成两个阵营,或译“使我们回转”(大多数译本;参,RSV,使我们恢复),或译“转向我们”(NEB、RV 小字);根据文法无法判断其优劣400。这个字用法甚多,在旧约中经常出现,可见当时很多情况都非一成不变,神可以从怒中回转,人可从背逆回转(或从顺服转离;见8b节的注释),而局面亦可翻转。 因为转念想到神是自我一致的,所以此处的祈祷逐渐得力。在这样的亮光下,第5节的问题其实已成自问自答(参,“到万代吗?”的问题,与坚定的答覆相照),而第6、7节的恳求,不但凭靠神的约(7节,慈爱,见的注释),更胆敢抓住他喜悦救恩(7节)的心;因为这是创造性的工作,使生命脱离死亡,将忧闷化为喜乐(6节)。相形之下,审判对祂倒是“非常”的工、“奇异”的事,是祂所不喜悦的;。 暂停而默想 我要听,这个单数字出现在集体的祷告之后,很可能暗示此时有一个声音插进来:或是诗人,或是一位先知,聆听神的回答,并鼓励其余的人要留意。参,第一个注释。 8.平安,其意思包括整全,或幸福,是标准的问安语,而即使只在这个层面,也已很受欢迎了;但神的发言就是创造:以下该段经文可成为这几节的注释,亦不可忽略“恶人必不得平安”。第8b节的警告与此回应:“他们却不可再转去妄行”,RSV 将此句移为小字401,但这种拒绝将此句列入正文的作法,却无必要的理由。 9.“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RV),这应许的背景与此处很相像,因此可以为这节带来亮光也可能本诗正是出自同一个背景,因为自从巴比伦归回的大拯救之后,紧接下来却是歉收的苦日子(参,本诗的前两段),而现在则快要苦尽甘来了。从前一度离开的荣耀(见的注释)即将返回;神要再住在此处了。本诗并不是从象征看这点,即不是指圣殿的约柜而言,乃是指神亲自与全地同在。住字是舍吉拿(Shekinah)的字根,该字在后期犹太教中被用来表达神的荣耀住在祂的子民当中,因此也成了神的名字(见的注释)。 和谐的展望 著名的第10节以降,可算名至实归,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和谐一致:范围辽阔、毫无玷污、充满生机。第10节将在下段讨论,因为其中所含的观念,清楚呈现于第11节天与地互相伸手,合作无间,目标再不起冲突402:也呈现于第12节耶和华会赐下好处,这是一切事的依靠,而同时地(我们的地,因为地虽属祂,亦同样属我们)也会增生(和合本:多出土产),即是它应得的利润。本节两行重复用动词“将给”(和合本:赐给、多出)(大多数译本都刻意避免如此重复),似乎是特地安排的,为要衬托出这里单纯的调和。 10.从上段所讨论过的经文(11、12节),及这对句中名词的一般含义看来,此处所描写的状况,应当是已经安定的和谐,而非要去协调不和场面的举动。但是较古老的翻译:“怜悯与真理”,似乎意指这两者是在对立中相逢;而如果将平安作狭义解,指不存敌意,将公义视作道德的完美,罪人定罪的标准,则亦含此意。本节若是如此用这些名词,就似乎是在刻划一幅赎罪的优美画面,不过其危险为:会让人以为赎罪是神要解决祂自己内在的矛盾。 但是慈爱403和信实(RSV 译得很正确)是合作的伙伴,并非互相敌对;而公义有一种人人欢迎的角色,就是将事情办得妥当404,并不只是指出毛病而已,因此它可以与平安携手,后者的完整含义,在第8节中已讨论过。所以,这里乃指赎罪的结果,而非其行动。本节其实也许已经暗示出,天与地在合作时各需具备的特质,即神的恩惠与地藉恩惠而有的回应。在以下几节中的确如此,因而能有彼此欢喜、和谐无间的场面。 11、12.见本段开头的注释。 13.倘若前一幅画面显得过分静态,最后一节则充满动态。本节有各种不同的翻译,可见其希伯来文含义不明确,但大部分的差异源自对叫字的猜测,认为它取代了一个名词,如“平安”或“救恩”。这种建议很诱人,但却缺乏支持;我们或许可以接受 RSV 的译法,或许亦不妨加上 RV 的解释:“祂的脚踪成为可走的路”。如此,这里呼唤我们,不要再惬意徜徉,而要起身跟随。400等节用了此动词的另一部分。见该处的注释。
401 NEB 未加说明就作了更改。RSV、NEB 所采用的另一译法,是根据七十士译本及武加大本的经文。
402 参 JB,“忠诚从地向上伸展,公义从天向下延伸。”
403 见,的注释。
404 见,的注释。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耶和华啊,你已经向你的地施恩,救回被掳的雅各。」
本诗写于国家遭遇挫折的时候,当中回想神过往的作为(1~3节 ),思想当前的危难(4~7节 ),以及再次保证将来的得救(8~13节 )。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会众求告诗。从前三节看,以民已从被掳巴比伦的日子回归故国,但遭遇到极大的苦难(可能是尼希米或玛拉基所经历的那种逼迫 ),因而求神怜悯。此诗多用于圣诞或新年敬拜中。
全诗分两部分:1~7节为会众求神象过去一样再度施恩;8~13节为神的回答,由圣殿中的一位祭司传达。“雅各”指以色列。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团体的祈祷诗。「雅各」:代表选民。
――《串珠圣经注释》
救恩与敬畏之人相近。从被掳之地巴比伦归回的诗人,称颂神的慈爱及蒙应允的事情,祈求神恢复灵、肉贫乏的以色列。诗人所蒙的应允是神慈爱的礼物。这礼物并非世俗、物质的,乃是以色列在灵性、道德上恢复。诗的结构如下:①感谢神所施的恩典(1-3节 );②祈祷以色列的荒凉光景得以恢复(4-7节 );③抓住神的应许而喜乐(8-13节 )。
――《圣经精读本》
施恩: 是称谢内容。我们应与诗人一样,即使在痛苦中,也以感恩的心开始祷告。感恩的事是被掳归回,诗人必借着这事学会凡事谢恩。
――《圣经精读本》
施恩(1节 )一字不只是同情,而是指认为某人或某事可以接受,通常用于赎罪的景况。恢复好运(和合救回被掳 )一词。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祈求的基础:诗人指出神过去曾带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现今必同样施恩。
――《串珠圣经注释》
【】「你赦免了你百姓的罪孽,遮盖了他们一切的过犯。细拉」
遮盖了他们一切的过犯: 赦罪表明神极大的慈爱。因此,赐给圣徒实践爱的使命,就是宽恕别人,,。
――《圣经精读本》
【】
第2、3节,显明以色列不是苦恋过去的荣耀,那些常如昙花一现而已(参 ,他们乃是追念过去所蒙的怜悯。这才合乎实际,也才会激励人心,产生祷告(4~7节 ),而非白日梦。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收转了所发的忿怒和你猛烈的怒气。」
“忿怒”、“怒气”都是神公义的表达。
――《启导本诗注释》
【】「拯救我们的神啊,求你使我们回转,叫你的恼恨向我们止息。」
会众承认现在的苦难是神施的惩罚,是他们犯罪的结果,求神息怒,施行拯救。
――《启导本诗注释》
「求你使我们回转」:乃根据古译本之译法,原文可作「求你转向我们」。
――《串珠圣经注释》
【】
诗人本国的苦况和祈求的内容:他描述他们凄惨的光景,求神止息愤怒,立刻帮助他们。
――《串珠圣经注释》
祈祷恢复荒凉的以色列。诗人祷告:①督促神履行所立之约;②督促神动工施行救恩——再创造。恢复完全荒芜的以色列,对人而言是奇迹 ;对神而言却极其自然。因神是万有之主,使无变为有。
――《圣经精读本》
动词「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为本诗增色不少,尤其在前半段:如「恢复」(1节 和合救回 4节 和合回转 ),与「收转」(3、8节 和合转去 ),它也是第6节「再」的基础。第4节的翻译分成两个阵营,或译「使我们回转」(大多数译本 参 RSV 使我们恢复 ),或译「转向我们」(NEB、RV小字 );根据文法无法判断其优劣。这个字用法甚多,在旧约中经常出现,可见当时很多情况都非一成不变,神可以从怒中回转,人可从背逆回转(或从顺服转离 见8b节的注释 ),而局面亦可翻转。
因为转念想到神是自我一致的,所以此处的祈祷逐渐得力。在这样的亮光下,第5节的问题其实已成自问自答(参 「到万代吗?」的问题,而第6、7节的恳求,不但凭靠神的约(7节 慈爱 ),更胆敢抓住他喜悦救恩(7节 )的心;因为这是创造性的工作,使生命脱离死亡,将忧闷化为喜乐(6节 )。相形之下,审判对祂倒是「非常」的工、「奇异」的事,是祂所不喜悦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要向我们发怒到永远吗?你要将你的怒气延留到万代吗?」
【】「你不再将我们救活,使你的百姓靠你欢喜吗?」
他们的处境恶劣,接近死亡,故说“救活”。
――《启导本诗注释》
「救活」:当时的人认为人遭遇任何不幸就像死过了。故「救活」乃指恢复原来的境况。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得见你的慈爱,又将你的救恩赐给我们。」
【】「我要听神耶和华所说的话,因为他必应许将平安赐给他的百姓,他的圣民;他们却不可再转去妄行。」
神应允赐平安给他们,但不可再回到旧日的愚昧,引起神的忿怒。“他们却不可再转去妄行”亦作“不让他们回到愚昧人的道路”。
――《启导本诗注释》
平安,其意思包括整全,或幸福,是标准的问安语,而即使只在这个层面,也已很受欢迎了;但神的发言就是创造:以下──该段经文可成为这几节的注释,亦不可忽略「恶人必不得平安」。第8b节的警告与此响应:「他们却不可再转去妄行」,RSV将此句移为小字,但这种拒绝将此句列入正文的作法,却无必要的理由。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结语:诗人对神有坚强的信心,高唱凯歌,宣告神要赐福给他们,只要他们「不再转去妄行」(不再走愚昧的道路 )。
――《串珠圣经注释》
祈求并盼望恢复得以持续。以色列恢复之歌。恢复的顺序:①聆听神的话语,离开属世的愚蒙(8节 );②敬畏神,恢复其形象(9-10-13 );③万物得以苏醒(11-12节 )。同样,今日我们的恢复亦始于与神的亲密关系和对神话语的恋慕。作为世上的光,我们应当成为敬虔生活的典范,使主的生命力渗入到社会的所有角落。
――《圣经精读本》
【】「他的救恩诚然与敬畏他的人相近,叫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
「荣耀」:形容神的同在。
――《串珠圣经注释》
叫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 恢复的核心是令全地充满神的荣耀。正如水和油不能相融,神荣耀的治理与黑暗势力不能共存。
――《圣经精读本》
「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RV ),这应许的背景与此处很相像,因此可以为这节带来亮光──也可能本诗正是出自同一个背景,因为自从巴比伦归回的大拯救之后,紧接下来却是歉收的苦日子(参 本诗的前两段 ),而现在则快要苦尽甘来了。从前一度离开的荣耀即将返回;神要再住在此处了。本诗并不是从象征看这点,即不是指圣殿的约柜而言,乃是指神亲自与全地同在。住字是舍吉拿(Shekinah )的字根,该字在后期犹太教中被用来表达神的荣耀住在祂的子民当中,因此也成了神的名字。
──《丁道尔圣经注释》
【】
当神的“荣耀”在地上掌权,百姓便要经历到第10、11节的特质(在千禧年达到完全 )。
――《诗雷氏研读本》
【】「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
诗人将“慈爱”、“诚实”、“公义”、“平安”拟人化,说他们欢然相遇,彼此拥抱。神恩待祂子民的情景,跃然纸上。
――《启导本诗注释》
从上段所讨论过的经文(11、12节 ),及这对句中名词的一般含义看来,此处所描写的状况,应当是已经安定的和谐,而非要去协调不和场面的举动。但是较古老的翻译:「怜悯与真理」,似乎意指这两者是在对立中相逢;而如果将平安作狭义解,指不存敌意,将公义视作道德的完美,罪人定罪的标准,则亦含此意。本节若是如此用这些名词,就似乎是在刻划一幅赎罪的优美画面,不过其危险为:会让人以为赎罪是神要解决祂自己内在的矛盾。
但是慈爱和信实(RSV译得很正确 )是合作的伙伴,并非互相敌对;而公义有一种人人欢迎的角色,就是将事情办得妥当,并不只是指出毛病而已,因此它可以与平安携手,后者的完整含义,在第8节中已讨论过。所以,这里乃指赎罪的结果,而非其行动。本节其实也许已经暗示出,天与地在合作时各需具备的特质,即神的恩惠与地藉恩惠而有的回应。在以下几节中的确如此,因而能有彼此欢喜、和谐无间的场面。
──《丁道尔圣经注释》
【】
彼此相遇……彼此相亲: 神施行救恩的结果。神施恩于人,人以顺服回应恩典。意味神与人之间的属灵合一。事实上,属灵合一在人心灵中体现为公义、怜恤、真理的恢复。
――《圣经精读本》
【】「诚实从地而生,公义从天而现。」
神对人的“诚实”好像植物从土中长出,丰丰富富供应人类。神对人的“公义”象煦和的太阳,从天空照射,温暖人间。(有的学者认为10和11节说的是人与神间关系的和洽 人若对神忠信 神便报以公义与和平。但一般认为这里讲的都是神的属性 是人在心灵和物质生活上所能享受到的神的祝福。 )神把最好的给人,人丰盛地收获。
――《启导本诗注释》
当人对神的忠信像植物在地上生长的时候,神的公义(即神的拯救 )便要由天而降。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必将好处赐给我们,我们的地也要多出土产。」
神信守祂与人立的约,祂与人的关系建立在这公平的原则上。
――《启导本诗注释》
【】「公义要行在他面前,叫他的脚踪成为可走的路。」
有学者译作「公义要走在神的面前,平安必随着他的脚踪」。
(参10 )――《串珠圣经注释》
公义要行在他面前,叫他的脚踪成为可走的路: 表现神的启示及人对启示的美好顺服。神的作为借着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表达的更加明确、具体。
――《圣经精读本》
倘若前一幅画面显得过分静态,最后一节则充满动态。本节有各种不同的翻译,可见其希伯来文含义不明确,但大部分的差异源自对叫字的猜测,认为它取代了一个名词,如「平安」或「救恩」。这种建议很诱人,但却缺乏支持;我们或许可以接受 RSV的译法,或许亦不妨加上 RV的解释:「祂的脚踪成为可走的路」。如此,这里呼唤我们,不要再惬意徜徉,而要起身跟随。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85篇 )】
1有人认为神好像慈祥老人,永远笑脸迎人,对人的过犯视若无睹。这种观念正确么?参1-5节。
2作者盼望神向的子民早施慈爱,但他指出人向神应负的责任是什么?参8-11节。基督徒若以为信了主便保证有神的爱同在,因此滥用神的恩慈,任意妄行,本篇对此提出什么警告。
【】
美国和加拿大的交界处,计有五个极大的湖。第一湖和第二湖中间有一道河,河流是从很高的悬崖直泻下来,成为一个顶美丽的大瀑布,高达一百四十呎,阔约贰一哩,就是世界最大的尼加拉瀑布。一个外国人来到这里,第一次看见这瀑布,要等瀑布的水流完,等了一个钟头,就问那里的人说:「到了甚么时候,这水才能流完呢?」那人答说:「哦!这水是从未流完的,是长流不息的阿!」为何这水能以长流不息呢?因有许多的水从山流下,经过此处流到河湖里去,所以这水就能长流不息。神的恩典也极其丰富,长流不息,我们要数算,感恩神过去的奇妙带领。
中国华北有一姊妹,丈夫死后,只留下一个孩子,她每月奉献教会捐银洋一圆。但后来连孩子都死了,别人以为灰心冷淡。但她来教会做礼拜时,却对牧师说:「孩子到主那里去了,主养着比我自己养着更好,现在少了孩子,负担较轻,我要每月奉献三个银圆。
」——林政杰《诗的讲章》
【 神的爱是又真又活的,我们对祂的爱呢……】
诗人在要求神复兴百姓,使他们重新过上属灵生活。神有能力复兴众教会和每一个人。神可将爱浇灌下来,来更新我们对神的爱。如果你的教会、家庭或个人的属灵生活需要得到复兴,那就求神赐下又鲜又活的大爱。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
这一节被称为天地的结合。慈爱本身有它的理由,而在疾病和绝望之中显明出来。但是神的慈爱往往与诚实连在一起。神必对祂的约、对圣子、对祂自己忠信,也必信守祂所坚定的律法。所以慈爱必须与诚实相关。这是天上双生子,你遇见一个,另一个必可看到。耶稣是有恩惠有真理,祂的爱是与最高的真理一致的,祂的死也使神的作为符合祂的法则,就是要施行拯救。
公义与平安也是双生的姊妹,公义的结果就是平安,公义的王就是平安的王。你若要平安,必与神和好,与神和好,必先到主面前,与祂联合,使我们成为神的义。在十字架两者吻合了,因为神的公义一旦满足,人的和平就必建立。
在奇妙的十架上荣耀的君王死了,神怎么可以公义,却称罪人为义?祂怎能维护道德律,却关怀罪人?但是答案十分清晰与圆满,创造者亲自背负我们的罪,付上公义的代价。神的属性和谐地柔和在一起,祂是公义的,也称信耶稣的为义。诚实必回应我们心中的呼求。
──迈尔《珍贵的片刻》
【恩与得恩】「诚实从地而生,公义从天而现。」
以色列蒙神的恩典,把他们安置在应许之地,希望他们能分别为圣,活在神的旨意中。只是他们违背神的旨意,与外邦混合,崇拜偶像,以至神的荣耀离开,忿怒降罚,使他们被掳到外邦。那时,他们才动了敬畏的心,真正认识自己的败坏,向神认罪悔改,祈求神,愿意听神的话了:
祂的救恩诚然与敬畏祂的人相近,
叫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
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
诚实从地而生,公义从天而现。
耶和华必将好处赐给我们,我们的地也要多出土产。
公义要行在祂面前,叫祂的脚踪成为路。
复兴的转机,在于人肯听神的话。人肯敬畏神,转过身来归向祂;就发现祂离我们不远,在等候向属祂的人施恩,说平安的话;这以色列人最喜欢的“平安”,包括:健康,幸福,和平,安全,小区康宁等意义,就是拯救他们脱离欺压他们的人,荣耀再归回以色列,照祂立约的恩典,与祂的子民同住。
“慈爱和诚实”,仿佛是约柜施恩座上的两个基路伯,展开翅膀,彼此相接;表明神的恩典与信实,是相连不分的。因此主耶稣是“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壹14)。神的公义,使祂不能容忍罪恶;人不能忽略神的公义,而得神的怜悯;但神的怜悯,不愿意人灭亡。神的儿子为了世人的罪,舍身受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使信祂的人罪得赦免,与神和好。
从许多地上的事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属天的真理。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从事农作的人。其实,“文化”这个字,是与“农作”同一来源。种植的人,要播下种子,神使天降下时雨来,才会有收成。人悔改自己的恶行,向神诚实;神的丰盛恩典,从高天临到,使人蒙福,使土多产。
我们有罪的人,自己不能亲近神。只有借着主耶稣的死,满足了神的公义,也叫信祂的人得称为义,就是祂的义成就在信的人身上。这样,“义”成了行在神面前的使者,预备神的道路,使祂就近人;“义”也为我们开路,使我们跟随这义的脚踪,使我们行义路,得以进到神面前。
── 于中旻《诗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