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
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诗篇 第102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困苦人发昏的时候,在耶和华面前吐露苦情的祷告。)耶和华啊,求祢听我的祷告,容我的呼求达到祢面前!」

2「我在急难的日子,求祢向我侧耳;不要向我掩面!我呼求的日子,求祢快快应允我!」

当「困苦人发昏的时候」()),最好的出路就是「在耶和华面前吐露苦情」()),因为神不但肯垂听我们的倾吐,祂也能救我们出离困苦。
本诗1-11节是吐露苦情,12-22节表达对神的信心,23-28节是仰望神的永不改变。
本篇是七篇忏悔诗中的第五首(第六、三十二、三十八、五十一、一百零二、一百三十和一百四十三篇))。

3「因为,我的年日如烟云消灭;我的骨头如火把烧着。」

4「我的心被伤,如草枯干,甚至我忘记吃饭。」

5「因我唉哼的声音,我的肉紧贴骨头。」

6「我如同旷野的鹈鹕;我好像荒场的鸮鸟。」

7「我警醒不睡;我像房顶上孤单的麻雀。」

8「我的仇敌终日辱骂我;向我猖狂的人指着我赌咒。」

9「我吃过炉灰,如同吃饭;我所喝的与眼泪搀杂。」

10「这都因祢的恼恨和忿怒;祢把我拾起来,又把我摔下去。」

11「我的年日如日影偏斜;我也如草枯干。」

3-11节是诗人吐露苦情,包括:疾病())、忧郁())、疼痛())、孤独())、失眠())、被人嘲弄())。
「鹈鹕、鸮鸟」())都是不洁净的鸟类()),比喻诗人被人当作不洁净而远离,非常孤独。
「炉灰」())代表悲伤和痛苦())。
「拾起来」())原文是「举起」。诗人已经沦落到人生的谷底,过去升得越高,现在摔得越狠。虽然诗人知道这苦难是因神的「恼恨和忿怒」()),但并不表明他确知自己犯了什么罪,也未必是因为他自己所犯的罪。
「如日影偏斜、如草枯干」()),都是形容死亡的临近。

12「惟祢——耶和华必存到永远;祢可记念的名也存到万代。」

13「祢必起来怜恤锡安,因现在是可怜她的时候,日期已经到了。」

14「祢的仆人原来喜悦她的石头,可怜她的尘土。」

15「列国要敬畏耶和华的名;世上诸王都敬畏祢的荣耀。」

16「因为耶和华建造了锡安,在祂荣耀里显现。」

17「祂垂听穷人的祷告,并不藐视他们的祈求。」

当诗人在极度的绝望之中,从自己的痛苦中转目向神观看的时候,就从自己「如草枯干」())的境地看到神「必存到永远」()),祂大能的护理和守约的信实,给了诗人安慰和盼望。12节是本诗的转折点,之前提到很多的「我」,之后却提到许多的「你」())和「耶和华」()),超越了个人的抱怨。
「祢的仆人」())原文是「祢的仆人们」。耶路撒冷虽然只剩废墟,但在深爱圣城的选民心中,连剩下的「石头」())和「尘土」())都是亲切可爱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建造锡安、自显荣耀于其中的神呢())?
当锡安以为神已经离弃自己、忘记自己的时候,神宣告:「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因为神管教百姓的目的,不是为了毁坏人,而是为了造就人。日期到了,神必要「怜恤锡安」());时候满足了,神也必然会「垂听穷人的祷告,并不藐视他们的祈求」())。

18「这必为后代的人记下,将来受造的民要赞美耶和华。」

19「因为,祂从至高的圣所垂看;耶和华从天向地观察,」

20「要垂听被囚之人的叹息,要释放将要死的人,」

21「使人在锡安传扬耶和华的名,在耶路撒冷传扬赞美祂的话,」

22「就是在万民和列国聚会事奉耶和华的时候。」

「这必为后代的人记下」()),因此,当13-17节的预言实现以后,那些「后代的人」就可以确知这是神的工作,因此赞美神的救赎大工。
「将来受造的民」()),可能指将来以色列人都要被改变而转向弥赛亚,成为「一日而生」())的新国。
虽然神允许百姓败坏、被掳,但祂始终「从至高的圣所垂看」()),管理地上的一切,最终「释放将要死的人」()),让祂的名得荣耀,让列国都归向祂。神让以色列得释放的过程,犹如「妇人生产」()),荣耀必然临到,但过程却缓慢而痛苦。这也是祂让我们得自由的过程,所以圣灵让诗人思想神的这些作为,正是对诗人吐露苦情())的回答。

23「祂使我的力量中道衰弱,使我的年日短少。」

24「我说:我的神啊,不要使我中年去世。祢的年数世世无穷!」

「祂使我的力量中道衰弱」()),原文是「祂使我的力量在旅途的中间衰弱」。
「不要使我中年去世」()),原文是「不要把我在一半的日子带上去」。
诗人的苦难和人生的短暂,不但没有使他陷入自怨和自怜,反而使他想到神的「年数世世无穷」()),因此转向神的永恒())。

25「祢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祢手所造的。」

26「天地都要灭没,祢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祢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都改变了。」

27「惟有祢永不改变;祢的年数没有穷尽。」

28「祢仆人的子孙要长存;他们的后裔要坚立在祢面前。」

「更换」、「改变」())的原文相同,意思是「过去、消失」。
「惟有祢永不改变」()),原文是「祢就是祂」,形容神永不改变,可能是回应神的自我宣告:「我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
来一10-12根据《七十士译本》引用25-27节,应用到弥赛亚基督身上。
各个古代文明的宇宙观普遍认为,宇宙是永恒不变的。但十九世纪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现,宇宙并不会永远存在,而会「如外衣渐渐旧了」()),熵值越来越大,最终归于「热寂」死亡。而二十世纪以后的各种宇宙学说都认为「天地都要灭没」()),这个宇宙必有结束的时候。但唯有属灵的人才知道,超越于物质之外的神「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用新天新地来取代旧天旧地())。
当诗人从自己的苦情转向「永不改变」())的神,就明白人无论怎样延长生命,结果都会如「天地都要灭没」。因此,神的百姓所寻求的不是如何延长今生短暂的生命,而是延续属灵的后裔,使信心的后裔能坚立在永恒的神面前,因为「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上图:弗里德曼宇宙模型(Friedmann equations)。亚历山大·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1888-1925年)是俄国数学家、宇宙学家,于1924年提出了膨胀宇宙的思想,即曲率分别为正、负、零时的三种情况,称为弗里德曼宇宙模型,并被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1953年)证实。根据这一理论,宇宙的终极命运取决于密度,因此能导致多种死法,目前的宇宙死亡假说包括大冻结(Big Freeze or heat death)、大撕裂(Big Rip)、大坍塌(Big Crunch)、大反弹(Big Bounce)和虚假真空(Big Slurp)。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被掳时期将要结束

第一至十一节,我的呼求。这篇诗的第一节是我们今日的礼拜仪式中常用的一句话。假若我们要求神容我们的呼求达到你面前,我们不应该将这节经文独立来使用,而要继续读下去,看看这呼求的全部内容。我们将会发现这位诗人所讲的说话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呼求的大部分内容是从其他诗中摘录组成的。这当然是一种祷告的好方式,使诗尽量用在我们身上,并且将这些文字和观念切合我们自己的处境。

,我们注意到日这个字的意思,像这处一样,它不是指未来的二十四小时。它所指的是一个人经验中的一刻,这一刻有永恒的意义,并且在我们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都会清楚记得我们结婚的那一天一样。而这位可怜的以色列人,当他想起流浪在数百哩之外的巴比伦,被逼作劳役的时候,就好像落在一个完全和彻底的痛苦之中。更坏的,就是他相信他的忧伤是来自神的,所以痛苦也是永恒的。当他的骨头因发热而在燃烧的时候,他被逼去工作。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心 )受到感染,他记不起今天或昨天所发生的事情,就好像草在没有雨水的时候便会死去。他没有胃口,身体消瘦。秃鹫(6节 )的古老翻译是鹈鹕,而‘如同旷野的鹈鹕’这句句子也成为了英文的一句谚语。中世纪时的教会甚至用鹈鹕来作为基督的一个象征。但是这个词语是指一种人们不愿接近的不洁的雀鸟。在第七节雀鸟这个词语实在是指麻雀(译者注:和合本已将它译成麻雀 )。麻雀是群居的动物。它们飞进我们的花园时,永远不会单独而来,总是联群结队的。但是我们这位可怜的被掳者,他在晚上仍然醒着,感到自己在一种难以想象的孤独情况下,好像一只孤单的麻雀被遗弃在房顶上一样。他继续用一种东方的比喻来说话,他描述他的情况好像被人诅咒,被神拾起来,又被摔下去一样。

跟着,我们发现他已成为一个低下和可怜的人,他甚至要说,这全是神的错误。他说,由于你的恼恨,使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他想及神本是光,但却相反地将他带进傍晚时来临的黑暗之中。正如草没有阳光便不能生长,现在,他宣告说,我也如草枯干。

请注意,我们并不知道这首悲哀的诗的背景。只是我们将这位可怜的人摆放在被掳往巴比伦的人中。但是对于今日世界上数百万这一类人来说,这幅图画与他们的情况非常相似。从那些在很多贫穷地区做难民救援工作的人员所拍摄的影片中,我们看见那些骨瘦如柴的躯体和他们腹大便便的婴孩。我们会十分惊愕,当我们想到众多受苦的人群中,很多是信徒,并且是教会中的同工;我们又想到他们也有可能曾阅读这篇诗!他们在拍摄这些影片的当儿,真实地说出这些说话,使我们触目惊心:因你的恼恨和忿怒,你把我拾起来,又把我摔下去。我们这些可怜的弟兄,不单是身体方面,而且是心志方面和灵性方面,都处于这种无法忍受的情况下,他们仍能有盼望吗?顷刻间,我们的诗人好像跌进那些相信假神的人为他而设的网罗中。正如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李尔王(King Lear )所说的一句话:‘正如苍蝇喜欢走到爱玩的孩童处,我们则喜爱假神。’

第十二至十三节,但你必起来。当我们的诗人在极度失望的时刻,他勇敢地呼叫:惟你耶和华必存到永远。耶和华仍然为王。无论是对摩西或是大卫,祂的名都是一样,存到万代。是在被掳的时期写的,它的作者勇敢地说同样的说话。在古时,你曾起来,你会再作一次。我在急难的日子(2节 ),即在我力量范围的尽头,正是你的‘时候’。耶和华,请你彰显你母性的爱(这是希伯来文‘怜恤’的意思 )怜恤锡安,神的子民。正好在历史中的这一个时刻,神的子民痛哭地说:‘主耶和华离弃了我,主忘记了我。’神兴起波斯的君王古列大帝,从巴比伦的捆锁中释放子民。对于他们的痛苦,耶和华回答说:‘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

现在,日期已经到了。按着字面的意思,‘相遇的时刻来到了’。就是神与锡安相遇的时刻,也是说将会在以色列人能经验到的时间与空间中出现。现在我们看到,为甚么这篇诗被放在这里──在神采取行动,使以色列得自由之后?因为它也要告诉我们,神已同样使我们得到自由。

第十四至十七节,神将临的前奏。第十四节因为这个连接词并不是与第十三节相连的(译者注:和合本没有译出 )。在这里,我们开始了一句新的信仰宣言。我们知道日期已经到了,现在我们可以将余下的事情交给神。就是这个缘故,我们的诗人感到心里得到自由,他能安静地追忆往事。

他承认,这些可怜的被掳者都是你的仆人,他们喜悦她的石头,并且‘想念’(而不是可怜 )锡安倒下来砖瓦的尘土。康纳(Ralph Connor )于一八八三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他完成了考试后,躺在草地上,思想这节经文。他如此写下:‘直到那时刻,我从没有梦想到这些石头和尘土是多么可贵的。’锡安是雅巍(Yahweh )的城,我们的诗人相信,为了祂自己名的缘故,神必会在世人眼前重建锡安,并且将祂的荣耀显现在这重建的圣殿中。祂的荣耀包括了祂确实垂听穷人的祷告。穷人这个词语实在是一个很少出现但是非常有力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那些被剥去衣服,赤身露体的人’。

神不会改变

我们先停留一会儿,看看我们刚才所读这段经文中的两点。(一 )我们已注意到,我们毋须将那幅贫乏和绝望的可怖的景象视为天意,将它与被掳至巴比伦的恐怖事情扯在一起。这点与全本圣经所启示的方法是一致的。那位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人,他被贼人伤害;但是这些事情也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危险的路上;而那位良善的撒玛利亚人也可以是一位良善的祖鲁人,或是一位良善的瑞典人。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将这位诗人的经验应用在任何个人身上,无论是古代的人或是现代的人,任何的国家,古代的或是现代的也都可以。(二 )这位诗人最后怎样得到回归呢?在他极痛苦的时候,甚么事情能给予他盼望呢?就是这个事实──神不会改变。神在古时曾拯救祂所爱的人,毋须置疑,祂会再次如此行。因此,我们注意到,喂饱难民营中饥饿的人,虽然也是善行和必要去做的事情,但这并不是神对这些人的需要所作出的回答。‘行善’而没有同时传扬‘好的信息’(这是世俗的人不能容易明白的 ),这并不符合神所启示的旨意。

第十八至二十二节。记下这事情,并不是要褒扬那些相信最后能看见锡安城的幸运儿,乃是为后代的人,将来受造的民,要赞美耶和华。任何经济的政策,要使后代的人为这世代的人付上债务,这基本上是错误的。诗人说,宁可让这世代的人告诉他们的后裔,神实在已使他们得享自由,没有一项的抵押需要他们的子孙清还,不管是恐惧、惊恐还是痛苦。这句说话的意思,就是在将来的日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将会是自由的人,他们自由地聚集在耶路撒冷,一同敬拜耶和华。所以他说,要记下这一个日子;耶和华从天向地观察……要释放将要死的人。除此以外,因为还有其他的人也将会相信这事情!世人都犯了罪,因此,所有人都将要死亡。所以,诗人认识到神的饶恕和更新的具体行动,其初步成果乃是祂聚集了所有的人(22节 )。

第二十三至二十八节。神并不是轻轻挥舞祂大能的手,便使祂的国来到。无论我们的诗人或我们自己,在前面的路上都公正地竖立了一个十字架──竖立在中道中。在第二十四节,诗人大胆地使用这样的说话:‘当我看见这十字架的时候,我便哭泣起来了。“当我只有三十三岁的年龄,为甚么要我面对死亡呢?神啊,你有永生,为甚么我不能达到你所定一般人能达到的寿数呢?”’‘你的国度只能透过背负十字架而来,这是不错的,但是为甚么需要我呢?为甚么我也要背负我的十字架呢?为甚么我不能够多活一点时间,以致我能平安回到耶路撒冷去,而要在中道中遇见十字架呢?’

我们的诗人所做的,是将群众的经验个人化。索忍尼辛(Alexander Solzhenitsin )在他所写古拉格群岛(The Gulag Archipelago )也作了同样的事情,在这本书中,他描述了在这群岛上千万人逐渐衰残的经验。因此,我们自己个人在这世界的邪恶势力里的经验,也由这样一篇诗向我阐明出来了。

但是我们的诗人很快便重获信心,并不是由于想起他那可怜和渺少的自我,乃是想起神的伟大。他引用一些被掳前的人所作的诗。无可置疑,这些都是他心中熟悉的诗(正如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引用样 ),他曾向那些在贫乏中与他一同受苦的同胞诵读。他记起这基本的道理──神永不改变。神对摩西说了甚么话呢?‘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这词语描述神的母爱 )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hesed )和信实(emet )。’你就是祂了。因此,我们可以绝对肯定,我们的子子孙孙要长存。这地是短暂的,被掳的忧愁也是短暂的。但是神是永恒的,因此,我们的子孙‘在你的同在下’(标准修订本译作在你面前 )必定会长存。我们记得曾引用这段有关信心的伟大经文。在那处,它被用来阐释基督永恒的工作。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诗第一百零二篇

第一○二篇“我的年日”与“你的年数”

这篇诗传统上列为忏悔诗(七篇中之第五篇,见诗六篇的导论),其实不然,它乃是一个莫名其妙受苦之人的呼吁,就像约伯的苦水一样。从本诗的标题可以看出,凡是觉得快要忍受不住的人,都可与这个祷告共鸣,并且可从其中找到领他们至“更宽阔之地”的话语。

开头所提到的,是个人的忧伤痛苦,后来则升华为对锡安之艰难的关怀,虽知其将来的荣耀必然临到,但实现的过程却缓慢而痛苦。最后一段列出人的年限与神的永恒之比较,使本诗的结尾显得庄严伟大;希伯来书第一章对基督的赞美,就引用了这段话。

因此我们明白,本诗是弥赛亚之诗,由是观之,这位发言人的受苦及普世的异象,很类似第二十二篇的情怀。至于为何会以为这一位即神的儿子,请见本诗最后一段的注释。

我受苦的日子

若参考串珠圣经,就会看出第1~11节的悲叹,与诗和约伯记中许多向神的呼吁有雷同之处。听我的祷告,这句开头的恳求,与相应和;等;第二句话与它成配对,而这两句话在基督徒彼此代祷时,经常使用。其实这位诗人的处境,并不像他感受的那样孤单。在他以后的人也是如此尽管有时空的差距,他们却同属一群:

“你舰队中的船只,

虽因汹涌波涛而分隔,

终将在天家安然相会。”472

就像其他哀歌一样,这一点不但使受苦者能够开口发言,也使他们的代祷同伴有话可说。此处生动地追忆当时苦境:全身发烧、衰弱无力、消耗殆尽、周身疼痛、难以入睡、愁眉不展、遭人摒弃、内心绝望;这些描述可以帮助健康、快乐的人稍微分担这种重担,否则他们很难体会。本诗是要让人使用,而用者并不在少数。顺便一提,本诗既为弥赛亚之诗473,就更应多加使用,因它可提醒基督徒主的受苦,即他甘心代受之苦。

为锡安所定的日期

但蹋哦,耶和华(和合:惟桃和华)是强调语,显示这是本诗的转捩点;在别处这词也常有此功效(如:、19)。说这话大可带着尖酸的口气,站在无根的一方,妒忌那永不改变者;然而,此处却从神的永恒来导出结论,声明祂能掌管时候(13节),祂的旨意万代长存(18节)。第12~17、18~22节分别探讨这两方面。

12~17.日期已经到了第13节察觉讥谤四扬(参,14节),因此呼求神快快行动,就像另一呼吁:“耶和华阿,采取行动的时候到了,因人废弃了痰穆煞ā保ㄒ灰痪126,NEB)。这个看法或许是地上的观察,而非出于天上(参23、24节的注释),因为神不定睛于小的冲突,乃是注目于最后的胜利;不过,人的急迫感与神量定的速度,乃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概念,即:没有时间可资浪费,那满足的时刻正步步逼近。

为锡安的石头和尘土(14节)悲伤,很可能令人沉浸于往日的光辉与过去的错误之中,以致不能动弹,然而紧接其后的第15~17节非常奇妙,思绪转到一个丰富之地,远超过报复或恢复。新约告诉我们,这件事是如何开始的(列国得到亮光;锡安即锡安真正的百姓昌盛繁荣474,神的荣耀在我们中间;穷人得着关爱),并且展望其成全之时,就是祂完全在祂荣耀里显现的时刻475

18~22.后代的人这几节回应了第12~17节的一部分,并予以延伸,不过它所注目的,乃是遥远的未来,那时这拯救将成为百姓的诗歌(不再只是摩西之歌,正如所言,还有“羔羊的歌”)。而唱诗的人将是一群子民(和合:民),是要被“造”出来的(参 RV)。这个动词意指神所行的本事,或是使已死的以色列复生,或是使外邦人成为“神的子民”,就是“从前算不得子民”的。RSV 的译文:“尚未出生的民”,不够公允。

这里所记,被囚之人得释放,万民和列国蜂拥到锡安,在以赛亚书六十至六十二章有更华丽的描写,而启示录二十一章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

痰哪晔没有穷尽

RSV 按希伯来经文第23、24节翻译,再度回到第1~11节的哀歌,又同样将人的软弱与神的永恒作对比(24b节),正如第12节的笔调(本段的七十士译本则完全不同,详见以下增注)。在第12~22节高潮的情绪之后,这里暂时将灯光熄灭,使得最后四节更显得无比华丽庄严。

25~28.这段不仅在词藻方面甚至胜过九十篇,而在思想的范畴方面,使一切时光的标志尽抛在后,但又不抹煞眼前时光的重要性。这重要性乃是从神而来,祂定意要永远看顾他的仆人和其后裔而他对其他受造物,甚至宇宙本身,却没有这样的承诺。

逐字引用第25~27节(照七十士译本,包括25a节所加的“主阿”),只小改了一个字的顺序;而第27节(逃啦桓谋)也很可能是那句伟大宣言的背景:“耶稣基督……是一样的”。这卷书信开启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见这里是天父向圣子的回答“万物都是藉着祂造的”;而由此看来,此卷诗中那位受苦者就是道成肉身之子(见导论,30页)。若非由于希伯来书的阐释,这真理就只能从七十士译本对第23、24节的翻译约略得窥(见下段)。

增注

希伯来经文(MT)与希腊文经文(七十士译本)对第23、24节的读法完全不同。他们推测的子音是一样的,但所加的母音和分节方式(圣经原文并未分节)则有差异。RSV 是根据希伯来经文(和合本同),即重复第11、12节的恳求。希腊文经文足以另一种母音加入希伯来文子音,而读为:“祂按着他的力量回答他:‘向我宣告我的日子甚短少。不要在我日子的中途将我带上天476:痰哪晁甏代无穷。主阿,淘谄鸪趿⒘说氐母基……’”(等)。

这段译文很费解,而希伯来经文(如我们的翻译)则甚清楚。但希腊文最重要的一个特色,是它使整段包括第25~28节伟大的话都成为神对诗人的回答,而且神称他为主与造物者;就如此引用第25~27节,来证明圣子的神性。

按照这个解释,本诗为弥赛亚之诗,首先写出弥赛亚的受苦、被弃绝(1~11节),然后描述祂热切期待神国在全地得荣耀(12~22节);最后,第23~28节,神回答祂,现在整件事只进行了一半,祂的工作只作了几天,但必有大功告成之日,这要按弥赛亚无穷尽的年日来计算。在全程之中,宇宙本身将变旧、过去;但圣子与其仆人的后裔将永存477

七十士译本的贡献,是指出本诗的弥赛亚性,而它对第23、24节的翻译,也可能是其希伯来文子音的原意。但是我们所熟悉、按马所拉经文而得的译文,也容许第25节以下为弥赛亚的话,并且使第23、24节不致于过分晦暗难解。

472 Richard Baxter, He wants not friends that hath Thy love'.
473 见第23~28节的注释。
474
475 第16节是“先知性完成式”的清楚范例(见的注释)因为前三节无疑是指未来而言。这一节的两个完成式,更意谓未来的预言必定实现(17节也用完成式,但译为过去式或未来式皆可)。
476 即,“不要召我去作”。这是此希伯来文较通用的意思,带……因此(RSV,24)却不然;参,。只有似乎反对此看法,不过那一节的含义并不明确。
477 见 F. 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New London Commentary ,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64), pp. 21~23,对七十士译本内这些经文形式的讨论。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耶和华啊,求你听我的祷告,容我的呼求达到你面前。」

诗人在他的困苦中向神祷告(1~11节 ),并在神至高无上的旨意(12~22节 )和祂的不改变、无穷尽(23~28节 )里得了信心。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个人的求告诗,由于诗人遭遇的患难或疾病与耶路撒冷的被毁和人民的被掳有关(13-21节 ),所以在前半自述苦况之后,继之为国家和人民祈祷(12~22节 ),切盼有一天能回归家园;而国家的不幸也成了他身受的苦痛。写诗的或为一位被掳巴比伦的犹大王。

传统将此诗纳入《诗》七首悔罪诗中,全诗虽无为罪忏悔之词,但10节指出诗人所受的苦痛与神忿怒的关系,可说是犯罪招来。

题注未题作者也无历史背景或用于何种仪式等说明,只注明诗人祷告时身心的状况,为《诗》中很特别的一个题注。

全诗先自述苦情(1~11节 ),包括热病(3节 )、骨瘦如柴(4节 )、疼痛(5节 )、孤独(6节 )、失眠(7节 )和被人嘲弄(8节 ),然后说深信神必恢复以色列人的家国(12~22节 ),末了提到神决不改变(23~28节 )。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个人的祈祷诗。

――《串珠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必得恢复的坚定信念。置身患难的人向神陈明处境的悲叹诗,有人推测作者是但以理,但不甚确切。写作年代是以色列被掳时期,诗人在民族遭难的日子,向神倾诉自己的痛苦及民族的伤痛、悲哀。然而,诗人并非绝望。诗人迫切祈求神恢复耶路撒冷,并确信此事必得成就。诗人在等候神怜恤的日子(13节 ),默想在荣耀中显现的神(16节 ),大得安慰。他通过这些经历领悟到人生的短暂与卑微。诗人向永恒之神祈求长久祝福以色列,作为结束。诗人3-11节对痛苦真实、感人的描述,为身陷苦难者带来莫大安慰。根据内容展开分为三个诗段:①描绘诗人所处困苦境地(1-11节 );②对耶路撒冷必得恢复的坚定信念(12-22节 );③神对以色列的永久保护(23-28节 )。

――《圣经精读本》

;39:12。

――《SDA圣经注释》

听我的祷告,这句开头的恳求,与相应和;等。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祈求的内容:诗人求神不要躲开不理他,应迅速答允他的祈祷。

――《串珠圣经注释》

遭遇痛苦之人的迫切呼求。这种祷告在诗中处处可见。真诚火热的祷告常常能打动神。

――《圣经精读本》

】「我在急难的日子,求你向我侧耳,不要向我掩面;我呼求的日子,求你快快应允我!」

不要向我掩面。见;13:1。

快快。见。第1,2节连续向神求助,强调了诗人沮丧之深和呼吁之强烈。

――《SDA圣经注释》

】本节与上节成配对,而这两句话在基督徒彼此代祷时,经常使用。其实这位诗人的处境,并不像他感受的那样孤单。在他以后的人也是如此──尽管有时空的差距,他们却同属一群:

「你舰队中的船只,

虽因汹涌波涛而分隔,

终将在天家安然相会。」

就像其他哀歌一样,这一点不但使受苦者能够开口发言,也使他们的代祷同伴有话可说。此处生动地追忆当时苦境:全身发烧、衰弱无力、消耗殆尽、周身疼痛、难以入睡、愁眉不展、遭人摒弃、内心绝望;这些描述可以帮助健康、快乐的人稍微分担这种重担,否则他们很难体会。本诗是要让人使用,而用者并不在少数。顺便一提,本诗既为弥赛亚之诗,就更应多加使用,因它可提醒基督徒主的受苦,即他甘心代受之苦。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我的年日如烟云消灭;我的骨头如火把烧着。」

「如火把烧着」:描写发高烧的情形。

――《串珠圣经注释》

我的年日如烟云消灭: 意指转瞬即逝。我的骨头如火把烧着:  “火把”指“火炉”,指身体衰败,如同火炉中的骨头。难以煎熬的忧伤,的确会使骨头枯干

――《圣经精读本》

本节是诗人倾诉的开始。

――《SDA圣经注释》

诗人叹息人生本已短暂,又患疾病,身如火烧,益增苦痛。“骨头”与“心”指整个人。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在这里描述他的发热(3节 )、他的脆弱(4节 )、他的痛苦(5节 )、他的孤单(6节 )、他的无眠(7节 )和他的被拒与悲伤(8~9节 )。“指我赌咒”。用我的名字来诅咒我。

――《诗雷氏研读本》

诗人的苦况:他可能患了重病,身体衰弱,骨瘦如柴,病痛的煎熬使他晚上辗转不能入睡,还要忍受仇敌的嘲弄和讥笑。

――《串珠圣经注释》

亡国的悲哀。诗人藉很多比喻表达自己的处境。他难以用普通言词表达自己痛苦难熬的境地。

――《圣经精读本》

】「我的心被伤,如草枯干,甚至我忘记吃饭。」

――《SDA圣经注释》

诗人并不是决心要禁食,而是完全忘记吃饭。诗人的内心没有余力维持正常的饮食生活,只有唉哼叹息填满心灵深处。结果,他的心灵与肉体枯干衰残,如同被阳光曝晒衰败的枯草(129:6,

――《圣经精读本》

】「因我唉哼的声音,我的肉紧贴骨头。」

――《SDA圣经注释》

】「我如同旷野的鹈鹕,我好像荒场的鸮鸟。」

“鹈鹕”与“鸮鸟”是与猫头鹰同类不洁的野禽。“旷野”、“荒场”形容孤单与荒凉。诗人为人所弃,濒临死亡,这些夜间哀号于荒野的鸟正是他的写照。

――《启导本诗注释》

「鹈鹕、鹗鸟」与猫头鹰同类的野鸟,作者用它们比喻自己如何被人当作不洁,陷于孤独无援的处境。

――《串珠圣经注释》

鹈鹕: 静静生活在寂寥的旷野和荒芜之地的鸟。鸮鸟: 性喜荒芜之地的鸟。两种鸟生动表达了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

――《圣经精读本》

鹈鹕(qa'ath )。见。确切的物种尚未确定。但据说鹈鹕象征极端的孤独和悲哀。

――《SDA圣经注释》

】「我警醒不睡,我像房顶上孤单的麻雀。」

诗人因极度的忧虑陷入神经衰弱与不眠,将自己比作失去伴侣、彻夜哀鸣的鸟。

――《圣经精读本》

儆醒不睡。英文KJV版为“观察”。

麻雀(sippor )。泛指鸟类。“孤单”可能指丧失偶的鸟。

――《SDA圣经注释》

】「我的仇敌终日辱骂我,向我猖狂的人指着我赌咒。」

「指着我赌咒」:用诗人的名字当作咒语。

――《串珠圣经注释》

作俘虏所蒙受的羞耻与污辱。

――《圣经精读本》

】「我吃过炉灰,如同吃饭,我所喝的与眼泪搀杂。」

“炉灰”和“眼泪”都象征悲恸。他以悲恸当饮食。

――《启导本诗注释》

「炉灰」:悲伤和痛苦的记号

――《串珠圣经注释》

,8;。关于乌加列语的平行结构,见注释。

――《SDA圣经注释》

】「这都因你的恼恨和忿怒;你把我拾起来,又把我摔下去。」

「把我拾起」、「把我摔下」:神好像猛烈的飓风把诗人吹到空中,又把他抛下地。

――《串珠圣经注释》

诗人的属灵慧眼看破这一切皆来自神对以色列犯罪的惩戒。正确把握事件的缘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圣经精读本》

】「我的年日如日影偏斜,我也如草枯干。」

“日影偏斜”即生命已近夕暮,与“如草枯干”同一意思。

――《启导本诗注释》

「如日影偏斜」:如黄昏的暗影,很快便要完全消失。

――《串珠圣经注释》

我的年日如日影偏斜: 诗人将幽暗惨淡的苦难比作黄昏的影子,由此可略知诗人出色的文学才华。

――《圣经精读本》

生动地比喻死亡的临近。撒母耳·巴特勒(Samuel Butler )说过,“我的时光在我身上流逝,就像水在筛子里流失一样”。

――《SDA圣经注释》

】「惟你耶和华必存到永远,你可纪念的名也存到万代。」

「存到永远」:永远坐在宝座上掌权。

――《串珠圣经注释》

惟你耶和华必存到永远: 虽然以色列已遭毁灭,然而神却是永远的主。因此,神必重新拯救自己的百姓。

――《圣经精读本》

但,哦,耶和华(和合惟你耶和华 )是强调语,显示这是本诗的转折点;在别处这词也常有此功效。说这话大可带着尖酸的口气,站在无根的一方,妒忌那永不改变者;然而,此处却从神的永恒来导出结论,声明祂能掌管时候(13节 ),祂的旨意万代长存(18节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惟你。诗人突然从默想神永恒的统治中得到安慰,超脱了自己的抱怨。神是不变的。祂的应许是真实的。尽管祂表面上的不关心曾使诗人难过了一段时间。

必存。见

纪念。见

――《SDA圣经注释》

诗人深信那永远的王会听不幸者的祷告,锡安可以重建。“日期”指神所定的拯救的时刻。

――《启导本诗注释》

日期已经到了。第13节察觉讥谤四扬(参-14节 ),因此呼求神快快行动,就像另一呼吁:「耶和华阿,采取行动的时候到了,因人废弃了?的律法」,NEB )。这个看法或许是地上的观察,而非出于天上(参23、24节的注释 ),因为神不定睛于小的冲突,乃是注目于最后的胜利;不过,人的急迫感与神量定的速度,乃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概念,即:没有时间可资浪费,那满足的时刻正步步逼近。

为锡安的石头和尘土(14节 )悲伤,很可能令人沉浸于往日的光辉与过去的错误之中,以致不能动弹,然而紧接其后的第15~17节非常奇妙,思绪转到一个丰富之地,远超过报复或恢复。新约告诉我们,这件事是如何开始的(列国得到亮光 锡安--即锡安真正的百零姓--昌盛繁荣 神的荣耀在我们中间 穷人得着关爱 ),并且展望其成全之时,就是祂完全在祂荣耀里显现的时刻。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段突显千禧年国度的两个特征:耶路撒冷将会复兴,全世界的人都要敬拜耶和华。

――《诗雷氏研读本》

祈求的基础:诗人深信他个人和同胞是不可以分开的,故他现在改变话题,不继续为自己的疾病祷告,反而表明他知道神必重建锡安,因神的仆人念念不忘自己的家园(14 ),而且,锡安的重建可吸引万民归向耶和华(15- 21 )。

――《串珠圣经注释》

对恢复的坚定信念。诗人因神必施行拯救的确信而喜乐。戏剧性的转折全凭神对迫切祷告的抚慰与应允。

――《圣经精读本》

】「你必起来怜恤锡安,因现在是可怜他的时候,日期已经到了。」

】「你的仆人原来喜悦他的石头,可怜他的尘土。」

圣城虽被毁,在被掳的人民感情上,连剩下的石头和尘土(那已逝的光荣 ),都是亲切可爱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建造此城的神呢(13-16节 )。

――《启导本诗注释》

可怜他的尘土: 诗人对锡安的火热激情及深深眷恋已超出单纯的爱国之心,因为神的荣耀居在此城。

――《圣经精读本》

流亡者甚至一想到原本辉煌的城市耶路撒冷的废墟也背感亲切,因为他们深爱着锡安。本节洋溢着怀旧的感伤。我们儿时故居的残垣断壁也令人感到亲切。

――《SDA圣经注释》

】「列国要敬畏耶和华的名,世上诸王都敬畏你的荣耀。」

根据神的计划,修复后的锡安将住着一班百姓。他们将实行神选择以色列人的旨意。布道的活动将使许多外邦人悔改。新国家的繁荣将吸引许多的民族。但以色列人不幸失败了。如果他们忠于职守,全地就会准备好迎接基督的第一次降临。

――《SDA圣经注释》

】「因为耶和华建造了锡安,在他荣耀里显现。」

本节可译为“那时耶和华必建造锡安,祂的荣耀要显现其中”。诗人凭信心预见到被掳的人回归(18节 ),圣城重建。( 而新耶路撒冷的出现将完全实现15~16节的话,那时万国要敬拜耶和华神。

)――《启导本诗注释》

弥赛亚本来会降临恢复了的国度中(见第15节注释 另见本注释卷四《旧约预言中以色列的地位》 )。

――《SDA圣经注释》

基督再来时,地上的情形是……】

基督将来在地上掌权将包含这里提到的两个事件:耶路撒冷(锡安 )将被重建,整个世界将敬拜神,21:1-27)。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他垂听穷人的祷告,并不藐视他们的祈求。」

穷人: 从上文下理看,指遭受苦难与冤屈的圣徒。

――《圣经精读本》

】「这必为后代的人记下,将来受造的民要赞美耶和华。」

13至17节所预言的事一旦实现,后代的人会写下来,让受造的民可以赞美神拯救的大功。“受造的民”:神的全能所创造的民,也就是在巴比伦被掳回归后重建的以色列民族。

――《启导本诗注释》

「将来受造的民」:或指从巴比伦归回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

这必为后代的人记下: 表明以色列百姓的信仰是基于历史经历。因此,神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更是我们经历的对象。亦可从诗中看到诗人对子女教育的重大关心。

――《圣经精读本》

记下。这似乎《诗》中唯一提到记下神的旨意。

耶和华(Yah )。见注释)。――《SDA圣经注释》

后代的人。这几节回应了第12~17节的一部分,并予以延伸,不过它所注目的,乃是遥远的未来,那时这拯救将成为百零姓的诗歌(不再只是摩西之歌 ,还有「羔羊的歌」 )。而唱诗的人将是一群子民(和合民 ),是要被「造」出来的(参 RV )。这个动词意指神所行的本事,或是使已死的以色列复生,或是使外邦人成为「神的子民」,就是「从前算不得子民」的。RSV的译文:「尚未出生的民」,不够公允。

这里所记,被囚之人得释放,万民和列国蜂拥到锡安,在以赛亚书六十至六十二章有更华丽的描写,而启示录二十一章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他从至高的圣所垂看。耶和华从天向地观察,」

神因其超越性,在与人相交时不受限制。他在天上的宝座,常常鉴察地上的百姓。直到如今,神借着圣灵继续成全他的拯救事工。

――《圣经精读本》

注释。又见

――《SDA圣经注释》

】「要垂听被囚之人的叹息,要释放将要死的人;」

并不是指神变更预定的旨意,乃是表现神因慈爱垂听软弱者的求告。

――《圣经精读本》

将要死的人。直译是“死亡之子”

――《SDA圣经注释》

】「使人在锡安传扬耶和华的名,在耶路撒冷传扬赞美他的话,」

以色列被拯救、神的百姓从痛苦中得到释放,最大目的是为了高举神的荣耀及名字(23:3)。

――《圣经精读本》

名。见;7:17注释。

――《SDA圣经注释》

】「就是在万民和列国聚会侍奉耶和华的时候。」

】「他使我的力量中道衰弱,使我的年日短少。」

诗人在最后一段(23~28节 )将人生的短暂和永在神的不变对照。

――《启导本诗注释》

蕴含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的谦卑信仰,表达对自己状况所发的叹息及对得以恢复的渴望。

――《圣经精读本》

诗人从神永远的统治中得到安慰。他又回想到自己的软弱和人生的短暂。但这只是在刹那间。他几乎马上就想起了神的永恒不变。

――《SDA圣经注释》

诗人把自己短促的生命(23-24节 )与永恒之神的不变(25~27节 )作一对比;至12节认为神的永恒不变是耶稣基督的属性,因而有力地肯定祂的神迹。

――《诗雷氏研读本》

结语:诗人现在转笔再次提到他的问题;求神使他康复,可以继续活下去。另外他用人生命的短促与神的永恒作一对比,天地都要过去,但创造天地的主却永存不变。

――《串珠圣经注释》

祈愿以色列永远长存。结束性祈祷。诗人坦承自己的无力,根据神永不更改的属性,祈求神使以色列永远得以存续。

――《圣经精读本》

】「我说:“我的神啊,不要使我中年去世。你的年数世世无穷。”」

对以色列人而言,长寿是神的祝福,夭折是恶人的结局

――《圣经精读本》

诗人的祈祷显然部分是由于要看见耶路撒冷修复的愿望。他不想在希望实现之前就死去。面对神的永生,他感到自己的日子十分短暂,过得又快(见第11-12

――《SDA圣经注释》

】「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引用第25-27节指基督。《希伯来书》的作者证明,神的儿子基督有超越天使的地位。这也证明基督是创造之主。

――《SDA圣经注释》

这段不仅在词藻方面甚至胜过九十篇,而在思想的范畴方面,使一切时光的标志尽抛在后,但又不抹煞眼前时光的重要性。这重要性乃是从神而来,祂定意要永远看顾他的仆人和其后裔──而他对其他受造物,甚至宇宙本身,却没有这样的承诺。

逐字引用第25~27节(照七十士译本 包括25a节所加的「主阿」 ),只小改了一个字的顺序;而第27节(?永不改变 )也很可能是那句伟大宣言的背景:「耶稣基督……是一样的」。这卷书信开启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见这里是天父向圣子的回答──「万物都是借着祂造的」;而由此看来,此卷诗中那位受苦者就是道成肉身之子。若非由于希伯来书的阐释,这真理就只能从七十士译本对第23、24节的翻译约略得窥。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都改变了。」

诗人将神第一次创造的天地比喻为惭旧的衣服。天地虽久远,但神更永远,新的天地将取代旧日的宇宙。“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亦可译为“你更换天地象衣服”。

《希伯来书》作者根据《七十士译本》引用了本诗25~27节的话,应用到神子耶稣身上

――《启导本诗注释》

天地都要灭没: 圣经多次教导:有朝一日,必有末日与审判临到世界,65:17,

――《圣经精读本》

乌加列文献也把诸天比作“要穿旧”的外衣。

――《SDA圣经注释》

】「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

】「你仆人的子孙要长存,他们的后裔要坚立在你面前。」

「你仆人的子孙要长存」:原指他们可以安居乐业。

「坚立在你面前」:在神的保护和爱顾下兴盛。本节乃是诗人的心愿。

――《串珠圣经注释》

诗人最后恳求亘古不变的神,赐长久的祝福与恩典给其后人,结束本诗。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102篇 )】

1这位困苦的诗人如何去解决自己的痛苦?参1节。基督徒面对困境或痛苦时,他比不认识神的人有什么优胜的条件呢?你有否把握祷告的权利?

2耶路撒冷虽沦陷,但诗人相信神必按的应许而复兴耶城,这信念对诗人本身有何意义?这种个人与国家一体的观念对基督徒有何提醒?教会的兴旺与个别信徒有关吗?

325-27节的信念对诗人的境况有何意义?对今日的基督徒有更深刻的意义么?; 7:24-25。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流泪云雾的人生】

在一个上几何学(Geometry )的课室,曾有一首打油诗:「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了几何能几何?不学几何又几何?」这是青年学生,内心苦闷的写真!

唐朝的时代,有一人名叫淳于汾,略有才学,但虚荣心很大。一日酒醉归家,躺卧床上,不久入睡,忽然看到外面来了一大羣人马,说是奉槐安国国王的命令,要请他入宫。淳于汾听了喜出望外,自想他得志的机会到了。一到皇宫,国王立即招他做驸马。这样他的地位只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出入何等威风!此后生儿养女,和他爱妻住宫中几十年,享尽人间幸福。不久,国王即派他到南柯地方作太守。在那里又住了几年,很努力为民众谋福利,受了百零姓的尊敬,从此名声大振。有一日,忽然来了一个凶讯,报告强大的檀罗国起兵侵犯南柯,淳于汾手忙脚乱,率领将兵出城应战。因为敌人兵精将强,以致伤亡惨重,不得已弃城逃走,一路上狼狈不堪,儿女失散,爱妻又死亡,自己又害了重病,际此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回想以往的荣华,不禁泪下。当感欢涕零之时,忽然警醒,才知原来是作梦,看了壁上时间,不过只睡了一小时,但前后一想已度过一生,这故事叫做「南柯一梦」。

——林政杰《诗的讲章》

在痛苦疾病中,人软弱得可以,甚么都没有趣味了;我的指望在哪儿呢?】

诗人感觉难受,失去了食欲。当我们面临疾病和绝望的时候,日子不知不觉的过去了,我们也忘了自己起码的需要。在这些日子里,只有神是我们的安慰和力量。在我们弱得无力争战的时候,我们可以依靠神。常常有这种情况,一旦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软弱,神的大能就显出来了。

――《灵修版圣经注释》

许多人说孤单的感觉并不好,有时候在独处中反而得力……】

这些鸟让人看到一幅孤独和独处的图画。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独处,而且独处会安慰我们。但不要踢走来找我们的人,也不要拒绝帮助和谈话。默默地受苦不是基督徒的做法,也不是健康的做法。相反我们要心怀感激地接受来自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帮助。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如同旷野的鶙鹕,我好像荒场的鸮鸟;我儆醒不睡,我像房顶上孤单的麻雀。」

你无法明白这节经文,除非你体会到鶙鹕带着牠的食物,鸮鸟在夜里睁眼不睡,麻雀兀自儆醒;同样地,基督徒也当带着他的食物──圣经,睁眼不睡,兀自儆醒。

── 慕迪《有福的盼望》

盼望的人生】

有一则希腊罗马神话有关潘德拉的故事说:众神送她一个盒子,每一位神将一些有害的东西放进盒子里面,并禁止她打开盒子。然后,他们将她带往伊皮米修斯处,虽然普罗米修斯警告过他,绝对不要接受宙斯的任何礼物,但他还是高兴地留下她。他娶了她,而当这位危险的女人属于他以后,他觉悟到他兄弟的忠告真是一点也不错。因为潘德拉像所有的女人一样,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她一定要知道盒子里究竟是什么。有一天她打开盒盖,于是瘟疫、忧伤和不幸飞出来给人类。潘德拉在骸怕下盖下盒盖,但是,已经太迟了。然而,还有一件好东西留在那里——「希望」,这是盒子所装的许多祸害中唯一的好东西。而且,到今日,它一直是人类在不幸中的唯一安慰。

文豪富兰克林说:「盼望是生命的泉源,失去它,生命就越于枯萎。」盼望是人的「健康丸」,是基督徒的「财富」。宗教家奈都弗说:「信心是扎根于过去,爱心是现在的活动,盼望则连系于未来。」倘若人有了信心,自然会以爱心表现出来,由信心表现于爱心的生活,便成为未来盼望之锚。

盼望是神的恩赐,神的应许不一定现在就给,可能离兑现的时间有一段距离,谨记:「盼望不至于羞耻。」将军麦克阿瑟说:「你何时有信心,何时便年轻;何时有怀疑,何时便年老。你和你的希望同时年轻,和你的失望同样年老。

」——林政杰《诗的讲章》
困苦人的祷告】

「祂垂听穷人的祷告。」

神是公义的。祂吩咐神的子民,“不可在争讼的事上偏护穷人”。因为世人都犯了罪,富人可能有错,穷人也可能有错;穷人的穷,并不一定是富人所造成的现象。但人自己以为富足,以为甚么都不缺,却是拦阻蒙恩的原因。
以色列得神的眷顾,有些兴盛,“国为列国之首,人最著名…在锡安和撒玛利亚山安逸无虑”,他们的领袖就夜郎自大起来,“坐在位上尽行强暴”,以为不需要神的帮助,可以自立了,结果是神一撤去托住他们的手,拆除保护的篱笆,就被掳去,离开他们所夸口的地。到失去一切的时候,人才知道,原来自己甚么都没有,所有的是神所交托的,人不过是管家而已。诗人说:

祂垂听穷人的祷告,并不藐视他们的祈求。…
要垂听被囚之人的叹息,要释放将死的人。
使人在锡安传扬耶和华的名,
在耶路撒冷传扬赞美祂的话。

高傲的眼目,是耶和华所恨恶的。神并不是要与人争胜较力,那是多么幼稚的事!但人忘记神的恩典,竟以为自己有甚么,自己能作甚么,是神所极不喜悦的。犹大统治最短的王约雅斤,不知亡国将至,还是桀骜不驯,只作王三个月,神就叫尼布甲尼撒王来把他打下来,掳到巴比伦去,在桌子底下捡吃的;直到羞辱的三十七年之后,他省悟了,才再蒙恩惠,脱去囚服,在王面前吃饭。浪子还在父亲的家里,以为自己配得承受丰富家产,他的心就从恩典中坠落了;必须要落到贫穷放猪,连想吃豆荚都不可得的地步,才省悟过来,归回父家,而得到丰富。
人在任意奔跑的时候,以为自己腿快,谁都干涉他不了;到被囚的时候,四面都没有出路,才举目向天仰望神,向神求恩,那才是最真切的祈祷。雅各肥壮的时候,以为自己有力可以作甚么;“到那日,雅各的荣耀必至枵薄,他肥胖的身体必渐瘦弱”,自己知道该死,才是灵命的转机,仰望神,才是得释放自由的时候。
锡安得复兴,不再掩盖神的恩典,万国就归向主。

── 于中旻《诗笺记》

各样事情都不顺意的时候,我仍要赞美主,因为……】

这首诗的作者因为自己惹的大祸,而产生了被拒绝和给抛在一边的感觉(102:9-10)。麻烦和痛心可以征服我们,使我们感到神拒绝了我们。但神我们的创造主将永远与我们同在,尽管有的时候我们感到孤独,祂还是要信守祂所有的诺言。世界将要消失,但神会存在。 12节中引用了这些经文来说明,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在创世的时候,也在场并参与了创造的工作。

──《灵修版圣经注释》

「惟有你永不改变。」

这是一首佚名的诗。作者显然十分感动,在神面前倾吐他的心意。但是这孤寂难堪的心看见神,他要在所有世人面前传扬,一再提说这奇妙的事。有时我们也在荒野漂泊时重新看见永生的神,是一般的人所看不见的。我们就好像热切的艺术家不顾危险,要从一个更好的角色捕捉山景,然后画在版面上永存起来。

这首诗歌先有些失望的话。在轻风中云雾密布,荒野的草也枯干了,在阴影中麻雀孤寂地鸣叫。这种情景原是很自然,但是当诗人继续咏诗时,视线清晰起来。他从地上的雾气中转回永生的神。现在他看的是永恒不变的了。神不是创造万物的吗?那么祂也可以叫这些过去,惟有祂永远是一样的。让地如梦一般消失,时间必须过去,天好似一件衣服已经穿旧了,让最亲近的人也从我们怀抱过去。他们都离去了,你却永远长存,你是永不改变的。一切都会过去,唯有基督不会舍弃我们,必带我们到欢乐的天军那里,到永远的天家。

希伯来书的作者将这些话描述这位称为神荣耀光辉的主(第一章 )。我们应该常读这首诗。我们的救主是神,祂是万古的盘石,永存不变,我们可以躲藏。

──迈尔《珍贵的片刻》

苏联青年的“时尚”】

经文﹕“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诗102﹕27 )。
美联社80年12月25日报道﹐摘录如下﹕
西方紧身裤已不再是苏联青年最显示其派头的玩意儿了。
俄国的青年人现在进而追求刻有英文字“爱”的金属项链。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一个朝着无神论方向发展的国家﹐青年人竟然喜欢把十字架带在脖子上当项链。多年来﹐俄国的青年人都是从旅游者那里买到西方货。可是﹐苏联报纸最近发表的文章抱怨说﹐现在﹐在国家生产委员会的默许下﹐这里正在生产这类东西。
《真理报》还刊登了一位莫斯科人的来信﹐信中说﹐他在一个火车站上吃惊地看到有个姑娘竟身穿一件印有头围光轮的救世主圣像的紧身汗衫。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很明显苏联的青年人在反对有神论的国家里﹐公开佩戴十字架和圣像。这绝非是出于对宗教的污蔑和轻视。乃是他们的心被救世主耶稣舍己在十字架的大爱所征服﹐而出于由衷的爱戴。
所以真正糟糕的﹐并非是青年人信仰耶稣基督﹐以十架为荣﹐恰恰相反﹐糟糕的乃是无神论的藩篱被冲垮。所有不信的基石受动摇。可吃惊的﹐恰恰是在一个朝着无神论方向发展的国家面临宗教信仰的挑战。
让我举出以下两个例子加以左证﹕
其一﹐有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拉娜﹐在她所著的《仅仅一年》一书里所说的﹐兹摘录一段﹕
她对斯大林及其继承者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缓慢和顽强的过程。当共产主义的基本教条已完全失去它们的自身意义时﹐就产生对宗教的信仰。她说﹕“宗教使我本人起了巨大变化。不心怀神就不能活”。一九六二年她在莫斯科教堂里受了洗。当施洗前问到她说﹕“当成人受洗后﹐他的生活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个人方面﹐或是其他方面﹐有时会朝坏的方面发展。你好好想一想﹐以免日后后悔。”斯维特拉娜断然回答﹕“绝无顾虑。”从此她脱离了共产党﹐脱离了她从事工作的集体﹐成了尘世间千百万信徒中的一个了。
其二﹐一位日本原子物理学家宣称﹐从战后六十年代﹐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连西方的国家也“安心于意想不到的繁荣。看来好象世界上的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但是七十年代把一切都弄糟了。面对着公害﹐萧条﹐滞胀﹐动荡的政局﹐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然后是能源危机﹐人口爆炸﹐饥饿威胁﹐失业增长。这位科学家认为世人对所有的主义都已失去信仰﹐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的信赖大大动摇了﹐“现代科学文明开始走上穷途末路了”﹐于是不相信“可以取代神”﹐忽视神的人终将遭到神(“看不见的真理” )的反击﹐于是--世人只有把希望托付宗教﹐响往天国。
从以上斯维特拉娜的见证﹐和科学家的论断﹐很清楚看到﹐人类处在这个科学文明的时代又有各式各样的主义学说。按理应该大有作为﹐可是事实在社会暴露出一连串大伤脑筋问题面前﹐反而捉襟见时﹐束手无策。悲观失望﹐紧紧纠缠着每一个人的内心﹐在物质堆里找不到安慰和希望。所谓“人可取代神”的骄傲论调彻底遭到破灭。人们清醒过来﹐唯一救法﹐只有回转归向创造主与神和好﹐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才能满足内心的空虚。
“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诗46﹕10 )。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