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
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诗篇 第77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亚萨的诗,照耶杜顿的作法,交与伶长。)我要向神发声呼求;我向神发声,祂必留心听我。」

2「我在患难之日寻求主;我在夜间不住地举手祷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

3「我想念神,就烦躁不安;我沉吟悲伤,心便发昏。(细拉)」

「亚萨」())可能是大卫的诗班领袖之一亚萨())的后裔,也可能是用他的名字起名的诗班。
神是救赎我们的至近的亲属()),因此,当我们向神「发声呼求」())的时候,「祂必留心听我」())。诗人在极大的痛苦中()),因数算神过去的作为而得着安慰())。本篇可能是被掳巴比伦或哈巴谷时代所写的())。
「举手祷告」())原文是「举手」,用来形容把一盆水举到胸前、再倒出去的动作,在这里比喻把手放在胸前祷告。
「我的心不肯受安慰」()),是引用雅各为约瑟伤心,「不肯受安慰」())的典故。雅各是因着对约瑟的爱,所以「不肯受安慰」。诗人也是因着对神的爱,所以不肯接受神向他沉默的现实())。
1-10节满了「我」()),因此诗人「烦躁不安、沉吟悲伤、心便发昏」());11-20节却满了「祢」,当诗人把眼光从自己和环境转移到神身上的时候,就从困苦的环境中走了出来。

4「祢叫我不能闭眼;我烦乱不安,甚至不能说话。」

5「我追想古时之日,上古之年。」

6「我想起我夜间的歌曲,扪心自问;我心里也仔细省察。」

7「难道主要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吗?」

8「难道祂的慈爱永远穷尽,祂的应许世世废弃吗?」

9「难道神忘记开恩,因发怒就止住祂的慈悲吗?(细拉)」

诗人在烦躁失眠的时候,就「追想古时之日,上古之年」()),思想自古以来就搅扰神的百姓的一个问题:难道自己所面临的难处,是因为神改变了吗())?
「我想起我夜间的歌曲」()),也可译为「夜间我想起我的歌曲」,意思可能是「我在夜间想起当年的歌曲」。
「扪心自问」()),直译是「我的心沉思」。「我心里也仔细省察」()),直译是「我灵也仔细省察」。
当神好像向我们沉默的时候,其实是要让我们安静下来「扪心自问」,用灵来「仔细省察」,静听神回答祂的群羊()):

10「我便说:这是我的懦弱,但我要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

11「我要提说耶和华所行的;我要记念祢古时的奇事。」

12「我也要思想祢的经营,默念祢的作为。」

13「神啊,祢的作为是洁净的;有何神大如神呢?」

14「祢是行奇事的神;祢曾在列邦中彰显祢的能力。」

15「祢曾用祢的膀臂赎了祢的民,就是雅各和约瑟的子孙。(细拉)」

「我也要思想祢的经营」(12节),直译是「我也要思想祢所有的工作」(英文ESV、NSAB译本))。我们都是神的「工作」()),在神的儿女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偶然的。
「祢的作为是洁净的」()),直译是「祢的道路、方法是洁净的」(英文ESV、NSAB译本))。
「有何神大如神呢」()),是引用摩西之歌「众神之中谁能像祢」())。13-14节都是回应摩西在红海边的胜利之歌())。
「雅各和约瑟的子孙」()),指全体以色列人。圣经里只有此处用「雅各和约瑟」代表以色列人的祖先,既呼应了「我的心不肯受安慰」())的典故,也是因为「雅各和约瑟」都吩咐子孙离开埃及,回到神所应许的安息之地())。
10-13节是全诗的转折点,是从「我」())到「祢」())的过渡。当诗人承认自己的「懦弱」())、「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的时候,圣灵就把他的眼目从自己转向了神())。同样,当我们在属灵的黑夜里,与其向内观看、沉溺在自我的问题里()),不如向上仰望、让圣灵把我们从「烦乱不安」())中领出来。

16「神啊,诸水见祢,一见就都惊惶;深渊也都战抖。」

17「云中倒出水来;天空发出响声;祢的箭也飞行四方。」

18「祢的雷声在旋风中;电光照亮世界;大地战抖震动。」

19「祢的道在海中;祢的路在大水中;祢的脚踪无人知道。」

20「祢曾借摩西和亚伦的手引导祢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

16-19节是追想神领祂百姓过红海的大能。「诸水」())、「海」())、「大水」())都指红海。「箭」())指闪电。
当以色列人经过红海的时候,「诸水」所「看见」并「惊惶」())的,不是百姓,而是在百姓中间行走的神。因此,我们不要自以为刚强,因为「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 ());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
「祢的道在海中;祢的路在大水中」()),是形容神在不可能之中,带领百姓过红海时「下海中走干地」())。
「祢的脚踪无人知道」()),是形容神平复红海之后,任何人都不能知道祂是怎样做成这件不可能的神迹的。
神是「永不改变」())的神,祂永远是我们的牧者。神过去带领百姓在不可能中走过红海,今天也会在不可能中向我们施行慈爱和恩典());祂过去「借摩西和亚伦的手」())引导自己的百姓,今天也照样差派自己的独生子做我们的「好牧人」()),「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神的「脚踪无人知道」()),祂救赎的恩典、大能和作为,远远超出了人的智慧所能理解的。一旦认识了这一点,诗人就不再因思虑过渡而辗转难眠,而是安息在神的引导之中。
上图:艺术家所描绘过红海的场面:「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向海伸杖,叫水仍合在埃及人并他们的车辆、马兵身上。摩西就向海伸杖,到了天一亮,海水仍旧复原。埃及人避水逃跑的时候,耶和华把他们推翻在海中,水就回流,淹没了车辆和马兵。那些跟着以色列人下海法老的全军,连一个也没有剩下。以色列人却在海中走干地;水在他们的左右作了墙垣」(出十四26-29)。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人类一次极大的危机

诗教导我们如何祷告,当我们应该祷告时,诗也帮助我们祷告。它们看来与圣经其他部分不同,因它们是男人和女人的说话,他们向神讲话;而旧约其他部分则是向男人和女人所讲的神的话。但是,留心阅读诗会使我们发现,神也是授意(inspired )这些著作,好像圣经其他部分得到授意一样。这是因为当诗人向神呼求时,他得到了‘启示性’的发现:神原来是一位关怀的神。

这是一首非常自我中心的诗,其中充满了我、我、我……。换句话说,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篇常人的祷文。他是一位罪人,他正在一种非常严重的困难中。或许,这位诗人作这祷告的时候,是在主前五八七年,他被掳至巴比伦,是被掳之人中的一个成员。因此,他感觉到不单已经失去了他的家园,那家园是他维生的途径和崇拜的地方;他也失去了神。无论如何,他坚持要将他的现况归咎于神的掌管。当他想起神,他就烦躁不安。当他沉吟悲伤(meditate ),他的心便发昏;他不能入睡──他甚至因此责怪神。

他想起很久以前在耶路撒冷快乐的日子,与现在被掳的日子相比,有何等大的分别!因为这位诗人看他的被掳,不单是离开他的城市,事实上,是离开神,或更严重地说,神离他而去!神是否已完全忘记了祂曾向摩西所作的应许?祂曾说:‘我会与你同在。’(参看诗七十三 )神是否已背弃了祂在摩西的日子曾与祂自己的子民以色列人所立的约?祂是否已撤去了祂的圣爱(hesed ),祂那忠诚的、约定的慈爱(steadfast love )──原意要维持到永远的爱呢?难道祂已止住祂的慈悲,祂的‘母爱’吗?这是一件对神而言不可思议的事。最后,当他将这些所有的事在祷告中反复思想后(参1节 ),我们听到他真诚的宣告:‘没有神的思典,我将会疯了。’他这样想,这是我的懦弱,至高者的右手(这是神向世界启示祂自己的方法 )会改变(changed、编按:和合本没译此语。可参吕振中译本 )──即是说,神能对自己不忠诚!

第十一至十五节,是谁改变了?在这时刻,我们开始看到神几乎是一步一步地回答着这位诗人的祷告。甚至当诗人向神发出可怖的控诉时,他发现在他脑海中所生起的思想,不是他自己的思想,而是由神所授意和放在他脑海之中的。一步一步地,他发现到如果认为祷告只是一种自我对话,纯粹是一种思想过程,完全毋须假设神参与在其中,这种说法是谬误的。

所发生的事是他在改变,因为在默想神所做的事时──不是用哲理去推测神的存在──他开始看到,不是神已经改变了祂原来的本质,而是他自己改变了,从一位有信心的人变成为一位怀疑的人。所以现在他要提说耶和华所行的事。那显然是开始祷告的一种好方法!事实上,读经和祷告是一个银元的两面。

他思想的次序是怎样呢?他宣告(一 )神是圣洁的(holy ),即是说,祂与有罪恶和必朽坏的人完全不同;(二 )神用行动和人类生活的实际启示祂自己──没有其他的神会这样做。(三 )他认识到神是永恒的。这是他重新发现的事,因他用了奇事这个名词,它的意思是‘属于其他世界的’。

(四 )接着他‘总结’祂的经营,就是这里思想(meditate )这个词的意思。请也留意这里他的思想在转移。不自觉地,他已从(甲 )谈论神跳至(乙 )向神谈话。跟着他发现自己已在祷告中(丙 )承认神的伟大。最后(丁 )他找到这个事实,就是他必然是神所救赎的民中的一位成员。(他竟忘记了、这是何等胡涂! )

这些一切在他脑海中发生,只是因为他使自己去记念往事。我们会问,这是偶然的事吗?不,肯定这是万恩的神曾帮助他的思想,使他采取这些步骤,一个跟着一个地依循一个奇妙的次序。

第十六至二十节,我在宇宙之中。这几节经文看似一篇独立的诗,当然它们不是。在他祷告中所发生的事情,神使他最后发现,不管他是多么的微小、疑虑、毫不重要和有罪恶的受造物,但是对神而言,他是至重要的。神对他的照顾,像雷光照亮一样,将祂对伟大的宇宙整体的照顾,集中在这一个细小的灵魂身上,虽然现在是在被掳之中的外邦之地。

这几节经文是用传统的方法描写,像我们在其他诗中看到的,神全能的作为在(甲 )创造之中和(乙 )在救赎之中。第十六至第十八节这小段经文,描述神在创造世界时与‘非存在’(non-being )的力量作痛苦的争战;祂从混沌中创造出秩序,祂发出祂全能的言语,事便成就了。在十六节深渊这个名词是一种最高级的众数,我们可以用这一短句来翻译:‘那非存在的原始海洋中总体的混沌’。十九至二十节述说在出埃及记中神的子民离开埃及,渡过红海的景况。‘红海’,希伯来文的意思是‘芦苇海’,现在用作代表混沌的海,事实上,它是用来对付逃跑的乱民的。神曾亲自对摩西说,没有人能看见神并且存活,当以色列人走进旷野,祂只是比他们先走了一步,使他们没有看见。第十九节描述神的声音,像是一种寓意的方式‘先走了一步’似的,他们并没有听到。摩西和阿伦只是将他们的脚放在神曾踏过之地。所以,诗歌是以一种田园牧歌的和平与宁静作为结束,因为它的作者现在已重新发现神曾带领祂的羊群,从混沌的形势进入流奶与蜜之地的平安(shalom ),进入祂仁爱和喜乐的羊栏。

这最后的五行经文可能是从一首更古远的诗歌中抄下来的,当时这位诗人最个人化的祷告已被接纳,并且在公共崇拜中被采用。但是这效果是有力的。即是说,这对于我们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古代圣殿的敬拜者,和现今时代礼拜堂中的崇拜者,都会有所发现。当我们需要面对类似从神那里‘被驱逐’的情况时,就如信心的失落、被癌症所缠扰、孩童的夭折、战争的爆发等,但透过真诚的祷告,神会以爱心带领我们回转。首先是重新发现祂是一位怎样的神,继续是显示祂为全宇宙而有的那全能救赎的目的,事实上是集中在我的身上!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诗第七十七篇

第七十七篇两种心情的省思

所有受过低沈情绪压力包围的人,都可感谢这位难友的坦白352,及勇气。他的回忆起初只带来痛苦的比较,但他定意再三检视,以至目前的绝望感不再能将其笼罩,这些记忆终能绽放出应有的光芒,陈明其原来的逻辑。到本诗的末尾,前面反覆出现的“我”字消失了,而信心的客观事实获取了作者所有的注意力,也同样获取了我们。

标题

伶长与亚萨,见导论53、47页。耶杜顿,见第三十九篇的注释。

痛苦的呼喊

1.如果我们以为向神呼喊发声……,祂会听见我(和合本:祂必听我),显得甚为幼稚,那鉴察人心的神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耶稣自己曾“大声哀哭,流泪祷告……,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

2.本节的动词时态可能应译为过去式,以显示这场苦难持续良久,亦可显示祷告的持续不断353。最后一行回应了雅各为约瑟的伤心,不肯受安慰,更透露出其固执不变的心态。爱不会轻易接受分手,同理,受苦之人对神的沉默也不轻易接纳。

3.我想念直译为“我回忆”这字在全诗中扮演重要角色:见第5(6)、11节,及本诗开头的注释。

内心的省察

现在作者进一步坦露他的痛苦,首先描述症候:无法入睡、烦乱不安(4节);不过最主要是陈明根本原因:怀疑的心态。

5、6.大部分现代译本都按照古译本,把第6节的我想起移到第5节,又接受一些其他无伤大雅的小变动。但是现有的希伯来经文确有其特色,很可能是原作者的意思。RV 译为:

“我想到古时之日,

上古之年。

我忆起我夜间的歌曲,

我与自己的心对话:

我的灵也殷殷省察。”

最后一行其实可译为:“祂也鉴察我的灵”354,这就带出此番自我对话的另一面状况;但是紧接而来的连串问题,与一般的翻译配合得较自然。“我的歌曲”355可能不像“黑夜”的“歌颂”,而是在晚上想起快乐时光的歌唱情景如此,对比显得更为强烈,而思家之情则加倍浓郁。

7~9.向神坦承自己的怀疑是有用的,这里便是最佳例证。第7节的疑虑比较空泛,第8、9节讲得更清楚些,其中的矛盾因此浮现出来,以至找到答案的可能大增。既然慈爱是祂的约中所应承的(见的注释),便不可能消逝,而祂的应许也必不落空。永远与世世二词,又强化了这点。若问:“难道神忘记……?”答案更是只有一个。最后一个问题(9b节)则较令人不安,因为神的怒气只会对罪而发,而惟有不肯悔改,会使祂忿怒难消。不过,倘若这是现况,则应当不成为问题,乃成为挑战。

往事带来勇气

不论 RSV 的分段为何,第10节乃是转捩点(正如细拉所示)。然而本节的两个钥字可作不同的解释356,所以翻译的良莠,就要看是否能与它所引介的段落相配。那一段(10~20节)是崇拜的高潮,拯救的神迹历历在目。

由此观之,RSV 及大多现代译本的译文便不足取,因为其语气为痛苦地感叹:神竟失去了勇力357(TEV 尤明显:“令我最难过的是……”)。较早的译本语气则较公允,不过加了一个动词“我要追念”(以衔接下一节,那里此字出现两次)。故 PBV 译为:“我便说,这是我自己的懦弱:但我要追念至高者右手的年代。”因此,这一节便成为两段之间强有力的枢轴,而它的形式所以较不畅顺,部分原因可能由于要与第5b节对应(那行也没有动词)358,将它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好像在说,“上古之年吗?”“即祂右手之年!”如此一来,前面的回想令人手软心疲,但此刻却叫人精神振奋。神的右手绝不会失败,它将过去与现在相连,满了应许359

11、12.我要回想(和合:我要题说),严谨的译法应为360“我要题说”;即要公开讲论这些作为(第七十八篇冗长的论述,为其一例),而第11b、12节则讲到要私下默想这些事两者可以互补。奇事出现在这里及第14节,其意思见的注释,那里“奇妙的作为”是从此字根衍生的字。

13、14.有些译本作:“痰牡馈…在圣殿中”(AV、RV;参七十士译本等;和合:痰淖魑是洁净的),这译本虽能与第19节“痰牡涝诤V小币O嗪粲Γ但我们几乎可确定,真正的意思(直译)为“痰淖魑在圣洁中”,因为这句话回应了红海边的胜利之歌(“至圣至荣”,,而接下去的几句则首先回应了该歌的问题:“众神之中谁能像蹋俊保接着回应其形容句:“施行奇事”(即14a节),最后回应它所描述这些事对“外邦人”的影响(14b节;。从上下文看,此处圣洁一字,是指可畏惧的一面,表达出这位神“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既如敌人般可畏,又如朋友般可荣。

15.其实神比朋友更亲。与列邦(14节)比较之下,这些人乃是痰拿,就是曾与神立约,因此成为祂亲人的人。赎字的一般含义正是如此,因为买赎者( go{~e{l )通常就是最近的亲属,在一个人走投无路时,这位亲属必须将他赎回。而脱离埃及岂非正与此相符?

以雅各和约瑟作为出埃及之民的祖先,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曾强调,自己最终的安息所不是埃及,乃是那应许之地以下,

“你雷电的能力”

当诗人默想红海与西乃山的事件时,那番地动天摇的景象仿佛活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将所见的描述出来。如此,不仅他的问题烟消云散,而若我们认为世界是由自动的规律控制,造物主不再现身,读到这里,观念也被修正。诗体比较自由,所以就如以下,这里也将当时光景高潮化、位格化,形容水不但澎湃,而且在剧痛(即16节惊惶的字面意思),闪电与雷轰则为神的火箭(17节),也可能为呼啸的战车之轮(18节译为旋风的字,常有此意;参 NEB 小字,及如。这是神在自然界之上的写照。即使道成了肉身,风浪仍旧听祂的命令,海也成为祂的道路。

20.最后一节好像从高潮滑落下来,但却是深思熟虑的安排。能力的展示是途径,而非目的(正如以利亚所发现的);神最关注的,其实是祂的羊群。这个词没有褒扬的意味,不过倒充满了安全感,再加上摩西和亚伦,属人的领袖在带领,使本篇的结论解开了诗人所遇小麻烦的困扰,同时也为以色列的天路历程立下一个里程碑,声明这一路亦如其起头一样,不断有惊险奇景出现。

352 Vaughan Williams 所著 The Pilgrim's Progress , Act III, Scene 2,以第8、9节,及其他诗的部分内容,作成极生动的背景。
353 然而,NEB 将倒数第二句译为,“我躺下时汗流浃背,无一物能使我凉快”。这译法可从动词得到一些支援,因为伸展疲倦(RSV)的原意为“流动”与“变麻木”。但第二个动词在别处都只作比喻用,指无助;而 NEB 的译文也删除了我的手
354 此动词为阳性,而通常“灵”是阴性,不过并非绝对如此。
355 n#g{i^na{t[i^ 一字,古译本显然读作 ha{g{i^t[i^ ,“我默想”。
356 忧愁(RSV;参 JB、Gelineau、TEV)也可以读作“软弱”(AV、RV、PBV:参 RP, NEB),或译为“恳求”(Eaton);而改变(RSV;参 Gelineau, JB, RP, NEB, TEV)可以意指“年”(AV, RV, PBV),或“更新”,或“演奏”(Eaton)。
357 不过,有些注释家认为,若所强调的是神的右手(即,祂现在正进行的事),与他永不敢改变的本性是两回事,还有,倘若我的忧愁是现在诗人所弃绝的态度,那么,这里的语气就不那么重。这样一来,此句仍在描写以行动表现的默然赞美。
358 见以上第5、6节的注释。
359 Eaton 没有改动经文,而建议可有两种译法,解为祷告,而非忧愁或软弱,并将更新或演奏视为神的行动,而非“年”或“改变”。他的翻译虽然也许过于创意,却有重大的优点,即配合上下文,结构也比较平滑。
360 按照 k#t[i^b[ ,即经文的子音。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我要向神发声呼求;我向神发声,他必留心听我。」

在这首哀歌里,我们看见诗人呼求神的帮助(1~10节 ),以及历史事迹给他的安慰(11~20节 )。“耶杜顿”。参看诗第三十九篇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引言:诗人要向神祈祷,向神「发声」(暗示他的悲痛 )。

――《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一首个人的求告诗,作者在极大的痛苦中(1~9节 ),因回想神过去(特别是摩西时代 )的作为而得到安慰(10~20节 )。

――《启导本诗注释》

来自苦难的领悟。标题中“耶杜顿”意味“根据乐师所谱的曲”。诗人因长期遭患难,灵魂极度疲惫,感到深深不安与愁烦中呼求神,同时借着纪念神在古时向以色列所施的大恩,重新获得抚慰的盼望。结构上分为两部分:①诗人在漫长的患难中,怀疑神的恩典,痛苦的呐喊(1-9节 );②诗人迫切呼求神之后,纪念神所施恩典,满怀盼望的颂赞神(10-20节 )。诗人即使身陷不能承受的患难,也依然靠信心仰望神的恩典。

――《圣经精读本》

发声呼求: 表露属灵的苦恼。当然,神完全清楚圣徒所需,只是神希望圣徒以真实恳切的心态寻求神。

――《圣经精读本》

如果我们以为向神呼喊发声……,祂会听见我(和合本祂必听我 ),显得甚为幼稚,那鉴察人心的神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耶稣自己曾「大声哀哭,流泪祷告……,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

──《丁道尔圣经注释》

患难中的祈祷。表明诗人所遇患难的严重性,体现诗人在患难中所献祷告的特点:第一,倾注全心祷告(1-2节 );第二,怀着受伤的心灵祈祷(3-4节 );第三,切切寻求神的恩典(5-9节 )。

――《圣经精读本》

】「我在患难之日寻求主;我在夜间不住的举手祷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

「我的心不肯受安慰」:形容诗人的悲痛;对他来说,只有神的安慰才是真正的慰藉。

――《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的动词时态可能应译为过去式,以显示这场苦难持续良久,亦可显示祷告的持续不断。最后一行回应了雅各为约瑟的伤心,不肯受安慰,更透露出其固执不变的心态。爱不会轻易接受分手,同理,受苦之人对神的沉默也不轻易接纳。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人的苦况:他本人并没有遭受病痛或敌人的迫害,乃是为国家的患难而忧心如焚。他可能是一位君王。

――《串珠圣经注释》

】「我想念神,就烦躁不安;我沉吟悲伤,心便发昏。」

“烦躁不安”。由第7至9节的问题引起的。

――《诗雷氏研读本》

「沉吟悲伤」:原为「沈思默想」。

――《串珠圣经注释》

烦躁不安: 诗人的不安不是属世的忧愁,乃是依着神的意思忧愁,结出悔改的果子

――《圣经精读本》

我想念直译为「我回忆」──这字在全诗中扮演重要角色。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人回想神往昔的恩典,和现在的境遇比较,不明白何以会如此,以致夜不成寐。

――《启导本诗注释》

】「你叫我不能闭眼;我烦乱不安,甚至不能说话。」

「不能闭眼」:不能入睡。

――《串珠圣经注释》

现在作者进一步坦露他的痛苦,首先描述症候:无法入睡、烦乱不安;不过最主要是陈明根本原因:怀疑的心态。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追想古时之日,上古之年。」

古时之日,上古之年: 指诗人因蒙恩而喜乐的日子。诗人回顾欢喜的往日,为现在的悲惨状况痛心不已,同时寻求神的旨意。

――《圣经精读本》

古译本作「我追想古时之日,想起上古之年。我夜间扪心自问,深究省察我的灵魂」。

――《串珠圣经注释》

大部分现代译本都按照古译本,把第6节的我想起移到第5节,又接受一些其他无伤大雅的小变动。但是现有的希伯来经文确有其特色,很可能是原作者的意思。RV译为:「我想到古时之日,上古之年。我忆起我夜间的歌曲,我与自己的心对话:我的灵也殷殷省察。」

最后一行其实可译为:「祂也鉴察我的灵」,这就带出此番自我对话的另一面状况;但是紧接而来的连串问题,与一般的翻译配合得较自然。「我的歌曲」可能不像「黑夜」的「歌颂」,而是在晚上想起快乐时光的歌唱情景──如此,对比显得更为强烈,而思家之情则加倍浓郁。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想起夜间的歌曲,扪心自问;我心里也仔细省察。」

我夜间的歌曲: 指诗人在亨通时吟颂的感恩之歌。在患难的日子,圣徒当回忆往日经历的神之恩典,重新吟唱当年的诗歌,一步步克服困难。

――《圣经精读本》

】「难道主要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吗?」

】诗人默想属灵真理。诗人在患难中产生怀疑,但借着此番默想,逐渐接近真理之光。看似诗人怀疑神的举动,实际是为探索真理而挣扎。

――《圣经精读本》

向神坦承自己的怀疑是有用的,这里便是最佳例证。第7节的疑虑比较空泛,第8、9节讲得更清楚些,其中的矛盾因此浮现出来,以至找到答案的可能大增。既然慈爱是祂的约中所应承的,便不可能消逝,而祂的应许也必不落空。永远与世世二词,又强化了这点。若问:「难道神忘记……?」答案更是只有一个。最后一个问题(9b节 )则较令人不安,因为神的怒气只会对罪而发,而惟有不肯悔改,会使祂忿怒难消。不过,倘若这是现况,则应当不成为问题,乃成为挑战。

──《丁道尔圣经注释》

】「难道他的慈爱永远穷尽,他的应许世世废弃吗?」

】「难道神忘记开恩;因发怒就止住他的慈悲吗?”细拉」

】「我便说,这是我的懦弱;但我要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

“至高者显出右手的年代”指神在以色列人中不断显祂权能的年代。“懦弱”亦作“弱点”。全节可译为“我便说,这是我的弱点(或忧伤 ),以为至高者的权能有了改变”。

――《启导本诗注释》

可译作「我便说:最叫我痛心的,就是至高者的右手竟然改变了」。

――《串珠圣经注释》

是我的懦弱: 坦率告白看穿人的本质。人可借着这样的告白到神面前

――《圣经精读本》

本节乃是转折点(正如细拉所示 )。然而本节的两个钥字可作不同的解释,所以翻译的良莠,就要看是否能与它所引介的段落相配。那一段(10~20节 )是崇拜的高潮,拯救的神迹历历在目。

由此观之,RSV及大多现代译本的译文便不足取,因为其语气为痛苦地感叹:神竟失去了勇力TEV尤明显:「令我最难过的是……」)。较早的译本语气则较公允,不过加了一个动词「我要追念」(以衔接下一节 那里此字出现两次 )。故 PBV译为:「我便说,这是我自己的懦弱:但我要追念至高者右手的年代。」因此,这一节便成为两段之间强有力的枢轴,而它的形式所以较不畅顺,部分原因可能由于要与第5b节对应(那行也没有动词 ),将它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好像在说,「上古之年吗?」「即祂右手之年!」如此一来,前面的回想令人手软心疲,但此刻却叫人精神振奋。神的右手绝不会失败,它将过去与现在相连,满了应许。

──《丁道尔圣经注释》

称颂神的性情。诗人终于因发现真理——神伟大的性情而高歌颂赞神。与前面对神的怀疑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发现神的性情为圣洁(13节 )、恩慈(15-20节 )、独 )、全能(14-17-18节 )。诗人借着恳切祷告获得真正的真理,信仰得到坚固,坚如盘石,可胜过任何患难。

――《圣经精读本》

】「我要提说耶和华所行的,我要纪念你古时的奇事;」

】我要回想(和合我要题说 ),严谨的译法应为「我要题说」;即要公开讲论这些作为(第七十八篇冗长的论述 为其一例 ),而第11b、12节则讲到要私下默想这些事──两者可以互补。奇事出现在这里及第14节,那里「奇妙的作为」是从此字根衍生的字。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祈求的基础:诗人回想神过去所行的奇事和神的威荣,就再一次得到安慰,放心倚靠这位大能的神。

――《串珠圣经注释》

】「我也要思想你的经营,默念你的作为。」

默念: 是诗人信仰的决断。诗人断然决志忘记背后,从今以后,无论身处何方,惟仰望神的恩典。

――《圣经精读本》

】「神啊,你的作为是洁净的,有何神大如神呢?」

――《启导本诗注释》

由于耶和华是圣洁完美(「洁净」 )的,故此,没有神可以和相比。

――《串珠圣经注释》

你的作为: 在患难中神所行的事,神对犯罪的人所施的救赎。与借着耶稣基督成就的“十字架道路”一脉相通

――《圣经精读本》

有些译本作:「你的道……在圣殿中」(AV、RV 参七十士译本等 和合你的作为是洁净的 ),这译本虽能与第19节「你的道在海中」遥相呼应,但我们几乎可确定,真正的意思(直译 )为「你的作为在圣洁中」,因为这句话响应了红海边的胜利之歌(「至圣至荣」 ,而接下去的几句则首先响应了该歌的问题:「众神之中谁能像你?」,接着响应其形容句:「施行奇事」(即14a节 ),最后回应它所描述这些事对「外邦人」的影响(14b节 。从上下文看,此处圣洁一字,是指可畏惧的一面,表达出这位神「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既如敌人般可畏,又如朋友般可荣。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是行奇事的神。你曾在列邦中彰显你的能力。」

】「你曾用你的膀臂赎了你的民,就是雅各和约瑟的子孙。细拉」

“雅各和约瑟的子孙”指全以色列人。约瑟曾升高至长子的地位,故诗人用来代表他那一代的人。

――《启导本诗注释》

「雅各和约瑟的子孙」:统指全部选民。

――《串珠圣经注释》

其实神比朋友更亲。与列邦(14节 )比较之下,这些人乃是你的民,就是曾与神立约,因此成为祂亲人的人。赎字的一般含义正是如此,因为买赎者(go{~e{l )通常就是最近的亲属,在一个人走投无路时,这位亲属必须将他赎回。而脱离埃及岂非正与此相符?

以雅各和约瑟作为出埃及之民的祖先,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曾强调,自己最终的安息所不是埃及,乃是那应许之地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啊,诸水见你,一见就都惊惶,深渊也都战抖。」

「诸水」:指红海(芦苇海 )。

――《串珠圣经注释》

诸水见你: 优美地描绘“红海的水”,仿佛它具有知觉力。是希伯来文学拟人化表达方式。

――《圣经精读本》

过红海,对以色列人是很重要的事。看,旧约中多次提到……】

这段说的是分开红海的神迹。旧约中多次提到这伟大事件,106:9,136:13-15)。这个故事世代相传,提醒以色列人关于神的权柄,保护和慈爱。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这是神领以色列人过红海的描写。“诸水”、“海”、“大水”都指红海(看出十四章及书前有关红海的解释 )。“雷声”和“大地战抖”(地震 )象征神的威严。

――《启导本诗注释》

回顾当年出埃及时神所行的奇迹。诗人用诗的语言,描述当年以色列出埃及、过红海时所发生的惊人奇迹。表明神的救恩全然出于恩典,为那些心存抱怨、不满、灰心丧志的圣徒敲响警钟。

――《圣经精读本》

当诗人默想红海与西乃山的事件时,那番地动天摇的景象彷佛活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将所见的描述出来。如此,不仅他的问题烟消云散,而若我们认为世界是由自动的规律控制,造物主不再现身,读到这里,观念也被修正。诗体比较自由,所以就如以下,这里也将当时光景高潮化、位格化,形容水不但澎湃,而且在剧痛(即16节惊惶的字面意思 ),闪电与雷轰则为神的火箭(17节 ),也可能为呼啸的战车之轮(18节译为旋风的字 常有此意 参NEB小字 。这是神在自然界之上的写照。即使道成了肉身,风浪仍旧听祂的命令,海也成为祂的道路。

──《丁道尔圣经注释》

描述神在拯救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所彰显的能力。参看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云中倒出水来,天空发出响声,你的箭也飞行四方。」

】描述神显现时(在西乃山 )所产生自然现象的变化。

――《串珠圣经注释》

】「你的雷声在旋风中,电光照亮世界,大地战抖震动。」

】「你的道在海中,你的路在大水中,你的脚踪无人知道。」

重述神带领选民过红海的经历,虽然选民不能知道这位神的踪影,但神对他们的眷顾却是无可置疑的。

――《串珠圣经注释》

你的脚踪无人知道: 神拯救以色列后,平复红海,任何人都不能知晓其中的奥秘。

――《圣经精读本》

】「你曾藉摩西和亚伦的手引导你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

引导你的百姓: 这是神行红海奇迹的目的,为引领如羊群般软弱的教会及圣徒,神有时会施行奇迹。

――《圣经精读本》

本节好像从高潮滑落下来,但却是深思熟虑的安排。能力的展示是途径,而非目的(正如以利亚所发现的 );神最关注的,其实是祂的羊群。这个词没有褒扬的意味,不过倒充满了安全感,再加上摩西和亚伦,属人的领袖在带领,使本篇的结论解开了诗人所遇小麻烦的困扰,同时也为以色列的天路历程立下一个里程碑,声明这一路亦如其起头一样,不断有惊险奇景出现。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77篇 )】

1诗人为国患而忧心,这表现与他对神的信心有什么关系?参7-10节。国民应有爱国之心,基督徒又应如何爱神的国度?

2诗人如何从困惑、信心摇动的境况中得到安慰?他这方法可否帮助我们面对类似的困惑呢?

3由于诗人看见过往的作为便发出19节的总结,并在信心上跨进了一步。这是否表示信心有时需要超越理性的限制呢。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从自我转向对准神,这是亚萨祷告的转变;我祈祷的中心是为己还是为神?】

亚萨在深深的不安中向神求勇气。亚萨的不安(77:4)源于他对神的怀疑(77:7-9)。他说道﹕“我要向神呼求帮助”。但在77篇13至20节中“我”没有了。当亚萨向神讲述自己的要求时,他的注意点从为自己着想转变为对神的敬拜﹕“你是行奇事的神”(77:14)。当他不再怀疑神的圣洁和神的关照的时候(77:13-14),他就摆脱了不安(77:20)。当我们向神祷告的时候,神要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到祂的身上。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想起我夜间的歌曲。」


有一种歌鸟,在亮光中不会唱歌的。虽然主人竭力引它出声,但它总是默然。有时偶然发出短而且促的一声,但这不足代表它的艺术。只有一个方法可以使它唱出最美丽的音乐来,就是在笼的上下四周罩上一层不透光的黑布。
有许多人都要在夜幕下降之后,才知道歌唱,传说夜莺在荆棘刺着胸口时鸣啼。夜晚才听见天使的歌颂之声,那是大喜的信息︰“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他。” )这是在半夜——顶黑的时候——报的。
人何独不然;天色尚未黑暗,灵魂充满了自己的安逸,他能否真正领悟神爱的丰富和甘甜?倒不如在最黑暗的处境中才能有所表现。
光明是从黑暗中出来的,早晨亦自从夜晚滋长的。
詹姆斯‧克里曼历访巴尔干诸国,寻找塞维亚流亡女王娜塔丽,他记述此行的信札中说︰“在那值得纪念的旅程中,我第一次知道市上玫瑰香油精的原料,产自巴尔干山中。使我感到兴趣的是,玫瑰必须在黑暗的半夜方可采摘,采花工作就在短短的一二小时内完成”。
“起初我觉得这个采集方式似乎是古代迷信的遗传;后来深入调查,终于知道连科学家的实验亦证明了玫瑰花若在日光中采摘,它将损失其香味的百分之四十。”
对于人类的生活和文化,确是事实,不是儿戏幻想。——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马克李和(MalcolmJ.McLeod )

信心抬头】在英国的伦敦警察局地下室有一个黑色博物馆,里面摆满了各种杀人的凶器,怪模怪样,无奇不有,令人视之胆惧。但是其中一件值得世人共睹的纪念品——头巾,巾上用白发绣了:「小子们哪,你们要住在主里面,这样他若显现,我们就可以坦然无惧,当他来的时候,在他面前也不至惭愧。」

绣巾者是一位年老的女监犯,她杀过很多的人,入监五十次,在最后一次,看到邻室有位年轻女犯,携儿同囚,其心突被感动,激起怜悯之心,劝年轻女犯振作精神,抬头信心仰望神,善自为之,幼儿之养育为重,以后离监,改邪归正,养子成器。说明她年已老,罪过已深,唯有此一项巾相赎,而终其身。

这种大转变,就是老女犯幸得巡监牧师的福音,校正她经久腐烂的心弦,俯首认罪,信心抬头,仰赖主耶和华,时刻住在主里面,行公义必得救。

——林政杰《诗的讲章》

神过去的同在,让他们有信心面对困难;对我,也是一样的吗?】

以色列人对神的信实和神迹的记忆使他们渡过了困难。他们知道神有能力并且信实。当我们遇到试探,回顾神如何善待我们会增强我们的信心。

――《灵修版圣经注释》
神在哪里?】

「我也要思想你的经营,默念你的作为。」

在患难中的时候,我们总盼望神能显现帮助,像当年在旷野的云柱火柱一样,确实证明神的同在,没有丢弃我们,就可以放心了。患难中不能经历神的同在,才是真正难当的患难。
诗人所处的环境,正是如此。当他正需要神的时候,神却似乎隐藏了,真成了呼天不应。

难道主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吗?
难道祂的慈爱永远穷尽,祂的应许世世废弃吗?
难道神忘记开恩,因发怒就
止住祂的慈悲吗?

在你智穷力竭的时候,想到神会丢弃不再理你,是最可怕的思想,也是最愚拙的思想。在完全没有帮助的时候,应该等候神的拯救,不应该放弃希望。因为“祂心里有智慧,且大有能力”,这不正是你所需要的吗?
神的智慧,远超过人的那点小头脑的聪明;神的大能力,可以创造宇宙,托住万有,再大的困难,在神也不是问题。因为祂永没有改变,祂的能力没有限度,不会衰老,不会软弱。

我便说:“这是我的懦弱,但我要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

这一转念,想到不是神变得懦弱,是我自己的懦弱。竟然这样,要怪自己,不能够怪神。想想看:神的膀臂不曾缩短,祂的力量不会减少,还有甚么可忧虑的?
神的隐藏,使我们不敢靠自己,可以经历前所未有的祷告生活:“我在患难之日寻求主,我在夜间不住的举手祷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这是灵里的追寻历程。
这样的经历,使我们认识自己的限度,认识自己的软弱;然后才可以有保罗的自我认知,听到神的声音:“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而你也可以说:“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原来神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是软弱的人会改变,凭自己的感觉,看外面的环境,动摇我们信靠的心,以为乌云遮蔽了神。神古时引导以色列人,经过红海,进入应许之地,现在仍然可以引导保守你,作你的牧者。

── 于中旻《诗笺记》

神必引领】一九四二年,二次大战的发展对盟方很不利,英国处境尤其险恶,德军随时有进侵英国本土的可能。那年除夕,英皇乔治六世在电台播送辞岁迎新的祷告,当中一段话说:「主啊,现在这历史门坎的边缘,望着那黑沉沉的前路,我们原是没有勇气跨进去的。可是当我们感觉到主你的手在牵引着我们,我们就不忧惊。全能的主啊,你是我们的力量,我们的盘石,有你同行,我们还有甚么好惧怕的?」

这篇祷词适时地把信心和勇气带给了千万在浴血若战中的英国军民。

托而斯泰伯爵曾经问拜访他的一位日本政治要人:「甚么是贵国最理想的境界?」这位日本名人回答说:「尊敬天皇,爱戴人民。」托而斯泰不客气地说:「你们的理想太卑贱了,没有正确的信仰是很危险的。一个国家不敬畏真神神,又没有宗教基础,这个国家就没有盼望了!」

托尔斯泰指出历史上的事实,如罗马、法国、德国、日本以及其他许多帝制的国家,都已崩溃,都是叛逆了基督圣道的信仰。美国的建国,把国家建立在神的宗旨上,如纸硬币都铸印有标语:「我们信靠神」(InGodwetrust ),信靠神,诚心地敬畏他,他必赐福。所以信赖神,才是生存的唯一盼望。

——林政杰《诗的讲章》

「你的道在海中……引导你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

神的威严与温和有极大的对比,在这里我们先看神的威严。神步过深海,犹如人在小溪中涉水而行;深不可测的大西洋,对祂来说,也只像溪涧一般。但是溪流也可遮去脚踪,何况海洋岂不更藏去神的足印吗?祂伟大而奇妙的奥秘,真是无法测透,我们也不能明白祂的理由。祂行径在历代中,祂的脚踪我们又怎能寻觅呢?祂的领域实在太深广,无法衡量。

但是对祂,我们不必惧怕。这位全能的神有牧人恩慈的心,祂引导祂的 好似羊群一般。祂不追赶,却把无力的羊羔抱在祂怀抱之中,也温和地引领着幼小的!祂是犹大的狮子,也是伯利恒的羔羊。祂是君王救主,却也是被击打的牧者。

不但如此,神更借着人的手带领我们。你可能未曾认识祂,若你的眼睛得开,你就会看见母亲领着孩童那温柔的手,朋友握紧的手,少女幼嫩颤动的手指,以及幼儿的小手,背后都有神的带领。有多少的手曾塑造我们的人生!但是这些都是伟大的神安排带领的,是我们经过深水,回到羊圈里来。

──迈尔《珍贵的片刻》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