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
在这首信靠之歌中,诗人把信徒的安稳与锡安山作比较(1节 ),又把耶和华子民的安全与耶路撒冷作比较(2节 ),藉以提醒他们,外邦的管辖是暂时的(3节 )。跟他祈求神祝福义人(4节 )和预言恶人的审判(5节 )。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信靠之诗,用见证、祈祷和赞美述说以色列的安全在神手中。题注“上行之诗”看一二〇篇题解。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强调对神倚赖的团体祈祷诗。
――《串珠圣经注释》
神亲自保护自己的民: 作者不详的这首诗宣告了依靠耶和华的人必会得享平安,是一首给圣徒带来盼望与信靠的胜利之歌。本诗也与样,宣告恶人必要面对最后的审判,义人则有安息与平安的保障。诗人在此处并非从单纯的伦理层面设定了善恶的标准,乃是主要着眼于与神的关系。
锡安山永不动摇: 事实上,锡安山并不是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曾数次被仇敌所攻破,25:1-12)。然而,诗人在此处仅是以锡安山象征性地暗示了它不受任何外界势力的影响,因为神居住在此地。
――《圣经精读本》
本诗深化了义人可以确信神不断保护他们的主题。正如耶路撒冷受惠于它的地理位置,信靠神的人也会摆脱恶人的诡计。他们必躲开仇敌一切带着火焰的飞镖。
关于本诗的题记,见诗120篇序言。
见注释。
――《SDA圣经注释》
倚靠耶和华的人一语,道出旧约所提我们与神的关系一项重要的层面,其他几方面则为「敬畏」、「爱」、「认识」等;这种个人的关系非常亲密,不容轻忽。从其逻辑推论,必定存到永远。真正的宗教则从中心开始,即以耶和华为联系万有的中心──包括锡安山在内。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祈求的基础:选民向神祈求,因他们倚靠神,而且因为公义的神不应容让外邦的恶人迫害选民(3 )。
――《串珠圣经注释》
【】「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从今时直到永远。」
耶路撒冷城建于高山上,四周为高山环绕;诗人以此比喻神对祂子民的保护。
――《启导本诗注释》
锡安令人想到教会──现今与它对应的实体;而周围的众山则让人的心思超越其上,望向神。则显示,人的心思会受到引诱,不向那遥远处伸展。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围绕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得天独厚,位于山脊之上的,东有汲沦谷,南有欣嫩子谷,与周围的山隔开,西有泰勒波温谷(Tyropoeon Valley )与古城隔开。周围的山一般要高一些。如橄榄山高达大约2,723英尺,而古城最高处约为2,470英尺。
围绕他的百姓。正如群山围绕着耶路撒冷,神也以祂不断加深的慈爱包围祂的子民,保守他们在祂的羊栏里,不让想害他们的人进来。
――《SDA圣经注释》
【】「恶人的杖不常落在义人的份上,免得义人伸手作恶。」
“不常落在义人的分上”。即不会长期放在义人的土地上。换句话说,那试炼只限于他们所能忍受的。
――《诗雷氏研读本》
“恶人的杖”指恶人的辖制,可能暗喻波斯国中为虎作伥之徒。“义人的份”指义人得到的土地,暗喻应许之地。恶人的辖制有时逼义人学效他们的行为。诗人相信神能保守他们出污泥而不染。
――《启导本诗注释》
「恶人的杖」:外国人的攻击和辖管。
「义人的分」:指迦南地。
――《串珠圣经注释》
义人的份: 指义人所继承的产业,进而意味着他们所持守的信心。
――《圣经精读本》
此节铺陈出这些大胆言辞的苍凉背景:当时显然恶人占尽上风,义人动摇不稳。这可能指外邦人的管辖,也可能不是:罪恶并非为异教徒所独有。此处认定这种状况不会永远继续下去,理由是恶人必会受辱,以致罢手,正如第3a节可能的含义。相反的,恶人总喜欢看到其他的腐败;第3b节认真面对这一点。参马太福音二十四章所提到不法之事与爱心的冷淡。恶人的管辖必须由神干预才可能缩短;这里向我们保证,他必会这样做。
──《丁道尔圣经注释》
指外邦的王权。义人不会继续受恶人所支配,以免长期的压迫和与恶人为伍,使以色列接受他们的一些罪恶行径。
――《SDA圣经注释》
【】「耶和华啊,求你善待那些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
【】祈求的内容:诗人求神赐福义人,惩罚选民中那些背道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
保证引致祈祷;第5节,连同第4节,都应该视为祷告,即「……愿耶和华带走(和合耶和华必使……出去 )」。弯曲道路让人想到,那时旅人都需绕道而行;但这些人是自己选择弯曲之路。当然,他们自认为那才是寻得平安的途径。
相对之下,本篇最后几个字写到的平安,不是来自妥协,而是顺着那唯一能安抵之路直行的结果──就是公义之路。
──《丁道尔圣经注释》
【】「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愿平安归于以色列。」
与恶人所处的混乱不安相对照,义人得享平安。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25篇 )】
为何义人在困苦中仍然能站立得住呢?参2-3节; 。
──《串珠圣经注释》
【 潮流尽管多变,风向似乎常改,但人世间总有些东西是永不改变的……】
【义人的分】你认识不认识特别爱赶时髦的人?这样的人做事不持久也不可靠。持久的秘诀就是信靠神。而神则是永不改变的。神永远不变,不会为世界的变化而动摇。可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潮流和主意,以及世界本身却变化无常。
――《灵修版圣经注释》
「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
耶路撒冷四围有群山环护,作为屏障。因此,气候一般温和,没有东方原野的热风吹袭,也不似南方旷野的干燥。人民很容易想到,神也是这样的环绕,保守祂的子民。
以色列人上耶路撒冷守节的旅程,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看到群山环翠,很容易感受那分欢欣,信心得以坚固: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
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
耶和华也照样围绕祂的百姓,
从今时直到永远。神的子民不仅有靠山,而且他们就像锡安山。锡安山的可贵,不在于其高大雄峻,而是因神的殿建造在那里。同样的,神的子民本身没有可以夸口的,而是因为有神的同在。神是永远的,不会改变,祂的宝座不会被谁推翻;因此神的子民也是同样的坚稳安全,救恩是永远的。
信主的人,是在锡安山,新耶路撒冷的人。圣经说:“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当主耶稣再临,要更新天地,迎娶祂的新妇,就是教会,也就是新耶路撒冷,建立祂“不能震动的国”,一切重生得救的人,都在其中有分。地上的一切,都会被震动,我们在地面上,找不到一个从开始存到现在的城邑,也没有一个一直存在的国度,更不必说将来存到永远了;惟有主永远的国度,总不被震动,要坚立直到永远。
不过,我们在地上不免有苦难,受迫害;那就是“恶人的杖”的攻击,那是神所容许的,有时还可能是因为神儿女的犯罪悖逆,天父藉外人的手来管教,只是总不会常撇弃不顾,以至于失望而参与恶人的行列。同样的,耶路撒冷不会长久任恶人践踏,时候到了,神必伸手拯救。
“恶人的杖”与“义人的分”是对比的。恶人的存在,是神暂时使用他们;义人却是永远的,因为因信称义的人,属于永生的神,总不会灭亡。
感谢神,因为祂的恩典,拯救了我们,使我们得列在祂的子民中,有永远生命;当存敬畏的心,用圣洁公义事奉祂。── 于中旻《诗笺记》
【】「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祂的百姓,从今时直到永远。」
山给我们一个稳固、安定、不改变的感觉。锡安山是大卫的宝座设立的地方。我们原来像沙土一样,但主在我们里面一登宝座,我们这个人就成了锡安山了。
有些基督徒像芦苇一样,看着很高、很长,但微风一吹,他就摇动了。但有属灵的背脊骨的人是稳固的,不怕大风。
有时,一点点小事,就像地震一样把我们摇得天翻地覆,这是因为我们奉献不够彻底,没有把自己完全交在神的手里。如果今天我们不把自己完全交付给主,就不能蒙主保守直到那日。
耶路撒冷是建造在几座小山上,四周有高山围绕,它是隐藏在里面的,所以仇敌不能看见,它得着众山的保护。一个倚靠神,把自己交托给神的人,神要保护他,叫他永远得着安全。我们若投靠在主的怀中,就恶者、世界、罪恶,都没有办法攻击我们。
―― 江守道《上行之诗》
【稳固的环卫】
比塞塔正在慢慢地倾覆!科学家不断为意大利的这座斜塔侧量,发现塔的倾斜度逐年增添之中。报告中指出:这座高达一百七十九呎的塔,每年要倾斜二十分之一吋,目前倾斜已达十七呎!根据预测,到了公元二○○七年,这座八百一十年历史的古塔便会倒塌。
比萨是意大利文,意思是「沼泽地」,它正好说明了这个塔为什么会在完工之前就开始倾斜,因为它的根基「不够坚实」。不用说,比萨塔迟早是会出问题的。然而,加州的金门大桥、纽约的帝国大厦、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地基稳固,该没有话说了吧。
——林政杰《诗的讲章》
【】
「耶和华也照样围绕祂的百姓。」
这是美丽的思想。在特选的城四周有山,好似站岗的哨兵围绕着,有紧密的防务。神也照样围绕着我们,这就使我们明白祂所容许的,就那样的定规。有时我们知道痛苦与失望直接从祂而来,比较容易接受,如果是犹大或示每的恶谋,即难以明白了。苦难由神而来,或因人遭受,两者太不同了,就不能得到固定的平安。但是我们总要知道,仇敌的陷害至少是神的许可的,祂的容许是命定的。
如果我们清楚知道神是围绕我们的,好似城的保障,又如信封包着信纸,也是我们身体的外形,那么一切就显明了。如果祂选择的话,真是不愿我们遭受损伤。祂也可容让苦害透入,但祂的照顾早已布置妥善,因为这是祂对我们的旨意。所以将神放在你与一切事情中间,许多人将烦恼放在神与他们中间,结果就向云雾一般,将神那太阳遮掩了。所以你要将神放在你与整个世界的中间。
据说有人以电流放置在珍藏的宝物中间,不需有铁栅,人也不敢窃取,因为电流看不见,却威力极大!这就是神围绕的同在。
──迈尔《珍贵的片刻》
【】「恶人的杖不常落在义人的份上,免得义人伸手作恶。」
基督徒外面一切都蒙主保守,但里面仍有争战。一个爱世界的基督徒,他的难处统统是外面的;但你若把自己献给主,里面的故事就开始了。
「义人」是属于神的,是指基督的生命;「恶人」是不服神的,是指老亚当的生命,肉体的生命。这老亚当在我们里面根深蒂固,不肯放下他的杖,他还要在那里管理我们。当我们起首要爱神时,里面圣灵与肉体就有相争。神容让我们有这样的争战,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要让我们认识自己的肉体,使我们不靠自己,只得仰望神的灵。等到我们看清在我们肉体之中没有良善,而不再凭自己挣扎,这个「恶人」就要被除去,「义人」要在生命中起来掌权作王。
―― 江守道《上行之诗》
【 义人真的不常遭害吗?我怀疑;神,你在看顾吗?】
虽然诗人说“恶人的杖不常落在义人的分上”,以色列却经常要容忍邪恶的统治者。诗人描述了神最终施行审判的时候要发生的事。人的罪常常毁坏神在地上的主张,但这并不能说神失去了控制力。邪恶只能在神允许的时间内横行。
──《灵修版圣经注释》
【内在的冲突】
在该教运动的早期,一位著名的神学家,名叫墨兰顿(PHILIPMELANCTHON )有一天说,这样的感觉:「哦,这个老亚当太强了,是我这年轻的墨尔顿所无法应付的!在我里面的老亚当对这个年轻的墨尔顿,是太过份了。凭我自己,我不能和我的肉体对抗,那时不可能的。哦,谁能救我脱离这个可恶的家伙?」弟兄姊妹们,你觉不觉得这个恶人的能力——牠强有力的杖?你有没有觉得在你里面有肉体的能力?若是没有,可能你还在基督徒成长的初步阶段。但如果你是同主向前走。你就会发现,在你里面的肉体甚至比周围的世界更可怕。罗马书第七章对这个能力描写得极为详尽。
这个肉体不只是强有力,而且是弯曲的。它并不走圣洁的直路。它是诡诈的,并且总是叫人取悦自己。肉体能够创造出「敬虔的外貌」,但总归还是为了自己。它可以努力为善,但最终还是犯罪。
信徒当知道恶人的杖是在神的权势之下,暂时的管教;神以爱心锻炼他的儿女,这有如音乐家将乐器的弦拉紧,他知道当拉得多紧,免得过分用力将弦拉断。
费城询问报有一篇报导,一个十二岁的小偷,在店里行窃时,失风被捕。他在警局供认,以前偷过一样东西送给母亲;后来想到也「应当」偷一样东西送给父亲,所以他来偷一只手表。他认为他自己的行为「十分合理」,他的良心似乎不发生效用。由于人的罪性,良心时常发出不正确的讯号,因此必须像钢琴调音那样,经常不断地调整,如何调整呢?就是借着主耶稣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
——林政杰《诗的讲章》
【】「耶和华阿,求你善待那些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愿平安归于以色列!」
一个祷告:求主叫我们里面的人刚强起来;叫我们外面的人一天过一天被拆毁;主的平安在我们里面管理我们,叫我们里面得着平安。
―― 江守道《上行之诗》
【盼神赐平安】
圣诗作家拉夫雷斯(WendellP.Loveless )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下面的故事:有天晚上,一位在美国作客的演说家想打电话。他走进电话亭,发现亭内的设计和他自己国内的不同。亭内一片漆黑,无法看清楚电话簿上的字。后来他发现电话亭天花板上有电灯的装置,就是找不到开关。一个好心的路人告诉他:「先生,只要关上门,灯自动会亮。」这位外宾觉得真是不可思议,当他关上门时,灯果然亮了。
我们面对同样情形,有灯却不会用!我们向神祷告时,必须把繁忙的世界摒弃在外面,我们把自己关起来,然后敞开心门向神倾心吐意,我们一「关起门来」,就会发现这令人失望和充满试炼的世界,一下子亮了起来,我们跟神交谈,体会他的同在,并可以立刻感觉出来对我们祷告的响应。
——林政杰《诗的讲章》
【诗一二五篇总论】
这首诗的感觉,乃是写在人里面的仇敌,而不是写在人外面的仇敌;他的难处不是在他外面的世界、罪恶,乃是在他里面的恶人,就是肉体。
当一个人的里面被神的爱摸着时,他就有一种自然的反应,要把自己完全交托给主。这一段的经历乃是开始于奉献。我们不可再把我们的一生紧紧的抓住在自己手里,而要放手,把自己放在神的手里,作一个倚靠耶和华的人。
―― 江守道《上行之诗》
【诗一百二十五篇】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典礼中,最动人的一幕就是射出火苗命中圣火。
担任射箭手的木匠雷伯乐,三十六岁,是西班牙残障奥运代表,患有小儿麻痹右足不良于行;为了只准成功不许失败的一射,共练习一千箭。由此才能神色自若地挽弓把火苗射出,不偏不倚地落在圣火台,熊熊火焰顿时照亮奥林匹克运动场。这一幕真是扣人心弦,这一箭也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制造了第一个高潮。
雷伯乐不负众望,当火苗命中圣火台时,全场欢声雷动。此高潮的意义乃是「光照的启示」。
阳光的照亮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心灵都是很重要的,若没有阳光的普照,人类是无法生存的。古时山地同胞(原住民 )的房屋建筑不甚讲究采光设备,以土瓦片盖在半土坑上,以致死亡率很高。
从前有弟兄二人,住在一间小房子里,觉得非常黑暗。他们看见外面的阳光很是羡慕,两人就商量说:「我们可以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弟兄二人,拿着扫把和畚箕,走到外面去扫阳光。扫的时候,畚箕里好像装满了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也没有。母亲看见就很奇怪,问说:「你们作甚么?」他们回答说:「房间里太黑了,我们要扫一点阳光进来。」母亲说:「傻孩子,你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扫呢。
」——林政杰《诗的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