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祂就应允我。」
诗人在这首哀歌里恳求得拯救(1-2节 )、报应(3-4节 )和平安(5~7节 )。“上行之诗”。诗第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四篇是一本圣诗集,是朝圣者每年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时使用的。
――《诗雷氏研读本》
自本篇至一三四片每篇的题注都有“上行之诗”四字。一般认为这些诗是被掳的犹太人从巴比伦回耶路撒冷时在路上所唱的,。也有人解释,这四个字的原文指登上圣殿的台阶,故又作“登阶之诗”,供圣殿仪式用。不过大多数学者都相信,指的是一年三次往耶路撒冷朝圣之行,,途中唱的歌。
这十五篇诗大都以祈祷开始,追忆当年离家在异邦的经历,然后以在圣殿中赞美神结束,而且各诗都表达对神殿宇的浓厚渴慕。
本篇为一首感恩诗,感谢神垂听了祷告(1节 ),然后追述未获拯救前所遭遇的苦况(5~7节 )。诗人求神帮助他(2~4节 )。诗中未提朝圣的事,但感恩应是上圣殿还愿的原因。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感恩诗:「上行之诗」:传统的解释是犹太人往圣殿朝圣时所唱的诗,或是利未人离开圣殿的妇女院,登上通到以色列院的台阶时所唱诵的诗。
引言:诗人多谢神曾经听了他的祈祷。
――《串珠圣经注释》
仰望救恩的祈祷: 120至134篇是‘登阶之诗’,关于其含意有以下几种见解,但无从确定究竟哪一种正确。①歌唱从巴比伦被掳归回的以色列得以上耶路撒冷;②朝拜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所唱的诗歌;③唱这首诗歌时当高声吟颂。这首诗的作者亦不甚清楚,只是因其内容与气氛与52篇相似,可以视大卫为作者,在这里,诗人为恶人的图谋而发出叹息,恳求神施恩助他。这首诗可根据韵律和内容分成三个诗段:①对救恩的恳求(1-2节 );②对恶人的审判(3-4节 );③为好争战的邻舍而叹息(5-7节 )。
――《圣经精读本》
大卫是在撒母耳逝世以后不久创作了诗120和121篇。这位敬虔者的离去,对于大卫个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他意识到撒母耳的束缚力既已消除,扫罗必变本加厉地追逐他。
第2节里的诽谤者(第2节 )很有可能是指扫罗,但也有人认为是指以东人多益,。
“上行之诗”的含义不明。除了本诗之外还有诗121-134篇。这些诗歌最有可能是朝圣之歌,是以色列人每年在前往耶路撒冷过节的路上唱的。
神不仅垂听祈祷,而且按照祂无穷的智慧予以回答。
――《SDA圣经注释》
【】
人的话语可以令一个人痛苦(和合急难 ),或译:逼他到「困境」中,这与一百十九篇所发现,神的话可以给人自由,或「宽阔」,是何等强烈的对比。
这个人没有回嘴。他在此处记下,当他望向一个更美的方向,便从那里得着了轰然的回应。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阿,求你救我脱离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
“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都属于他的仇敌。
――《诗雷氏研读本》
「嘴唇 ...... 舌头」:代表说谎诡诈的恶人。
――《串珠圣经注释》
说谎的嘴唇与诡诈的舌头: 言语可如实地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有时遭来杀戮,有时则带来抚慰。这一节诗揭露了欲用舌头乔装打扮的虚伪面孔。圣经多处强调了舌头的重要性(34:13,,21:23,,3:6,,3:10)。
――《圣经精读本》
说谎的嘴唇。见诗120篇介绍。关于舌头的作用,见,6。当一个人受到诽谤时,可以从耶稣的话中得到安慰。
――《SDA圣经注释》
【】「诡诈的舌头阿,要给你甚么呢?要拿甚么加给你呢?」
「要给你甚么」:即「神要怎样对付你」。
――《串珠圣经注释》
诽谤会使说邻居坏话的人心里更加卑鄙和堕落,并给社会带来误解和纷争。
――《SDA圣经注释》
【】
简言之,那答复为:说谎之人的武器虽会伤人,但将被比谎言更有能力的箭所毁,即神真理的利箭和审判的炭火。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
神的审判要象“罗腾木的炭火”那样炽热而持久地烧。
――《诗雷氏研读本》
“勇士的利箭”:谎言象刀剑伤人,,所以也以利箭来刑罚他们。
“罗腾木的炭火”:罗腾木是一种耐烧木材,用以制成的木炭,易燃耐烧。诡诈的舌头象火,所以刑罚也是火。
――《启导本诗注释》
「罗腾木的炭火」:罗腾木是易燃烧的松木,常用以制炭,比喻恶人要受灼热炭火的惩罚。
――《串珠圣经注释》
描述了口吐恶言者将要受到的可怕刑罚,他们所要受的痛苦,如利箭射中在身体,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亦会被灼热的火所消灭,1:9-11)。
――《圣经精读本》
利箭。第4节回答了第3节的问题。利箭显然指神给诽谤者的报应。
罗腾木(小树名 松类 )。原文是rethamim。据认为指金雀花树,是多枝少叶的灌木。阿拉伯人现在用它来生产优质木炭,可以烧出很旺的火。
――《SDA圣经注释》
【】「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
诗人提到“米设”和“基达”,目的是指出他正住在充满敌意的环境里。
――《诗雷氏研读本》
米设施中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基达为以实玛利的后裔,都是强悍难驯的民。诗人生活其中,痛苦非言可喻。
――《启导本诗注释》
「米设」、「基达」:代表强悍野蛮的外邦人;诗人在他们当中居住,痛苦万分。
――《串珠圣经注释》
米设,基达: 指挪亚的孙子和以实玛利的次子。事实上,以色列未曾住在他们所居住的迦士比海或阿拉伯附近,因此,这一节所谈论的两个民族是好战的象征。归根结底,诗人的苦难似乎源自与战者同居一处,诗人为此而叹息。从此处,我们可以学会圣徒当如何与人相交,即圣徒当热爱耶和华也乐于与人和睦。
――《圣经精读本》
米设。见注释。
基达。见注释。米设和基达显然喻指大卫流亡之地。
――《SDA圣经注释》
【米设和基达】
米设是安那托利亚中部的王国,被亚述王撒珥根二世所征服,又曾经被俄罗斯南部的辛梅里人侵略。学者相信在辛梅里战争之后,它被里底亚所并吞。亚述人称他们为穆什库(Mushku ),希罗多德则称之为莫斯希(Moschi )。主前八世纪末的穆什库王名叫米塔(Mita ),在希腊文献中就是能够点物成金的米达斯(Midas )王。他位于戈尔迪昂的陵墓已经被学者确认挖掘。基达是以实玛利的次子,也是全盛时期在主前八至四世纪的一个部落的名字。亚述和后期巴比伦的文献称之为卡塔尔尔(Qadar )。基达的人名似乎与闪族语的南支有关。这些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根据地的部落,亦不时在黎凡特和西乃半岛出没。至少到希腊时代为止,他们是以养殖羊只和行商为业。由于这两个地方是在以色列的不同方向,在本节中以对偶形式出现大概是代表遥远的蛮荒地带。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米设与基达在甚么地方?诗人为何视住在此处为有祸?】
“米设”是在以色列最北部的一个民族;“基达”是最南部的民族。两者都以好战和鲁莽闻名。诗人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他是在为自己远离家乡,被外邦人包围而伤心。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这里显明诗人的特殊处境:他住在外邦人中;由此亦可看出这些毁谤者的动机,因他们看不顺眼他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这短短的经文,可作「不能同负一轭」的典型说明,光与暗无法兼容,不论存多少好意,若是不能改变对方,或令他们降服,就无法解决问题。新约以此来劝诫基督徒,切勿落入两种相反的错误:其一,不可妥协,;另一则为,不可敌视。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与那恨恶和睦的人,许久同住。」
可能指扫罗王(见诗120篇序言 )。
――《SDA圣经注释》
【】「我愿和睦;但我发言,他们就要争战。」
大卫尽量要与扫罗和他邪恶的谋士们和平相处,所得到的却是仇恨和敌意。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20-121篇 )】
1信徒在世上当持什么态度?参120篇; ; 。新约有否鼓励避世主义?
2希腊以彼古罗学派认为神对世间事件不闻不问,这神观和朝圣者的有何不同?参121:2, 4-5, 8。
──《串珠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篇诗题】「上行(或作登阶 下同 )之诗。」
心灵里对神有一种渴慕,渴慕上行,乃是属灵生命的开始。
―― 江守道《上行之诗》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祂就应允我。」
许多时候,一个人要主,不一定是因着爱的激励,乃是因为他碰到了难处。
人是最会适应环境的。基督徒起初对世界的感觉很敏锐,但如果没有马上对付,感觉就会逐渐迟钝了。如果我们落在世界里面,与主远离,还没有感觉,这乃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光景;这就是许多时候,神把我们放在苦难里面的原因。路加十五章浪子回头的动机,是因他受苦而醒悟过来。许多时候我们安于远方的生活,神就借着环境来搅动我们,使我们里面醒悟过来。
在急难的时候,我们就祷告神;这时我们的祷告最多、最真、最迫切。难处会逼你真实的呼吁神。
要有属灵的进步,第一件事就是里面要儆醒,要激动起来。在你的灵里要兴起一个愿望,你的心转向神,你向神有所要求,你要你的神。如果在我们里面,有这一个要神的心,我们的心转向神,渴慕神,这就是我们上行的开始。
―― 江守道《上行之诗》
【】「耶和华阿,求你救我脱离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
你与世界接触的时候,世界在你身上最叫你感觉的,就是「说谎话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这一个是世界的特征,世界的代表。当以赛亚进到圣殿里看见了神的荣耀,他第一个感觉就是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一个蒙神光照的人,首先所感觉的,就是嘴唇的问题,因为「心里所存的,口里就说出来」;你的嘴唇把你心里的光景显明出来。如果今天我们的口喜欢说不准确的话、挑拨是非的话,就表明我们不在主的里面。求主厉害的光照我们,叫我们由自己的话语看见里面的光景,而有所对付。
―― 江守道《上行之诗》
【】
基督徒要谨慎言语,否则必然造成难以医治的创伤。
曾有一次,路上跑来一人向一男孩发问,问他看见某某医生经过没有,往何方向走去。那位孩子向他开个玩笑,故意指向相反的道路。结果怎样呢?那人因找不着医生,送了一个孩子的性命。那个小孩因为吃鱼不慎,鱼刺在喉中;惊慌危险之中,特地请人去请医生前来施救。医生没有赶到,孩子便死了。举行葬礼的时候,牧师沈痛地说,这位孩子的死乃是由于另一孩子的谎言,而且他的谎言并未出口,只是借着指头轻轻一指而已。
我们说的话,若是半真半假,甚至完全虚假;我们诽谤,发怨言,说得超过我们该说的,传话、说长道短、散播谣言,给人不同的印象,说话引起猜疑,都该反省并悔改。
以下有两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夫人请了一位聪明女佣,名叫安娜。夫人很少戴上眼镜视察她的工作。一天早上,安娜打扫房子之后,这位夫人破例前去视察一番。「今天你一定忘记抹灰了」;她说:「钢琴上面还是满了灰尘呢!」「对不住」,安娜很有礼貌地说:「恐怕夫人没有把眼镜抹干净罢?」夫人把眼镜取下一看,果然灰尘满布,一点没有擦净。她把镜子上的灰尘抹去,重新戴上一看,满屋清洁光亮,毫无灰尘。
我们许多时候只看别人有错,其实恐怕错就在自己,因为我们常常带着蒙灰的眼镜来看别人。一家主妇,又懒又喜论断别人。一天,搬来一家新的邻居,他们在阳台上晒了许多衣服。她一眼看见邻居之白被单上,满了许多油污黑点,便开始批评,见人就说,新邻居懒惰,连衣服也洗不干净,不会理家,只会吃饭。那知当他推开自己窗户一看,邻居被单洗得又白又净,毫无疵点;于是大吃一惊,如何方才看见有污点,现在忽然没有了呢?后来发现自己的窗户污秽不堪满了污点,照在别人被单上面发觉邻居污秽。
凡盼望敬虔的人,都是谨守自己舌头与嘴唇的人。须要多防守我们的口,作为上方的力量。
——林政杰《诗的讲章》
【】「诡诈的舌头阿,要给你甚么呢?要拿甚么加给你呢?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
人的话语一说出去,就收不回来,所以对付嘴唇,要用「勇士的利箭」。刀、箭都可以伤人,但刀还可以收刀入鞘,箭一射出去就收不回。也许我们的话射出去不太有力气,但神的报应是勇士的利箭,又快又准,并且把人穿透。一个喜欢说话,专门用话语害人的人,这人迟早要在话语上受更大的亏,这是一个属灵的原则。
罗腾木是在沙漠里的树,这木容易着火,且可烧很久,所剩灰烬挑一挑,火又起来。我们的话一下就能把火点起来,但神的审判是「罗腾木的炭火」。话怎样长久,神的审判也是怎样长久。
―― 江守道《上行之诗》
【】「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
当我们被急难惊醒的时候,就会忽然发觉自己居住的地方有问题。「米设」是雅弗的子孙,住在黑海一带地方,是在迦南地的北面;「基达」是以实玛利的子孙,住在亚拉伯旷野里,是在迦南地的南边。一个属于神的人,应当住在迦南美地(基督 ),在祂里面可以享受神的一切丰富;里面饱足,外面有保护。但我们常像亚伯拉罕慢慢的迁到南地去了,不知不觉的从基督里出来,落到世界里去了。一个人不被逼回到神面前,总不会感觉自己究竟是在甚么地方。
―― 江守道《上行之诗》
【】「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
凡是生活在那没有同情的地方,真有很痛苦的经验,那里只有批评论断,毫无爱心。一个清新的人最大的苦楚,就是有人不住在他耳中灌输不清洁的思想以及不正当的言词。有些人长期与那些不愿平安的人居住,争吵是随时都有的。
荆棘中的百合花啊,这不是你的经验!你的主在你以前早已经过这些路,看那些弯曲的路,就知道祂已经踏过。你的孤寂怎么可以与祂的痛苦相比,因为你有祂同在,其实你仇敌严厉的对付,只是激发你更加警醒祷告,立即投向神的怀抱。最近有人对我说:圣洁的生活在城内的仓库比神学院更为容易。在嫉妒反对与批评之间,我们能有更多的领受主恩。
「当生命的阴影逐渐西斜,地上的希望也已消失。温和的心灵没想到,那日常的挣扎,竟是天使信息的主题。」
有一位属灵的伟人(SamuelRutherford )说过:「基督的十字架是最好的负担,好似鸟的翅翼,船的张帆,一直待我到佳美之处。
」──迈尔《珍贵的片刻》
【 有时要胜利不一定是透过争战,求和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益处……】
【和睦的关键】和睦并不总受欢迎。有些人就是要为他们所相信的而战。战争的荣耀在于赢的希望之中,但总会有一方是要输的。制造和平的荣耀在于产生了两个赢家,这是神的方式,所以我们应小心地,以祷告的心态来作促进和平的人。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愿和睦,但我发言,他们就要争战。」
人与人之间,和睦的关系,本来刀剑和危险不能摧毁的,常是被口舌所破坏。
亲近神的人,首先发现的是口舌的问题。在我们生活的经验中,通常都受过“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所害。人心中妒害的毒气,最容易从嘴唇中发表出来。人还未到,所发的言语就到达了,就像射出的箭,可以从远方伤人;又像最有破坏性的火舌一样,能吞噬田野的森林。所以诗人警觉到舌头的可怕,深感自己在急难之中,因此而求神救他脱离其苦害。
舌头不但在形状上,与“箭舌”“火舌”相似,其破坏的功能,也极为相近。因此,合理的报应,是同样的以“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来毁灭它,使它失去那可怕的功能。如果人以为舌头是他的好朋友,可以随心所欲,自我宣传,快所欲言;或互相受荣耀,被人捧惯了,觉得是快意的享受;或靠舌端锋利,能言善辩,游说列国,而登上成功的高峰;就跟舌头结为密友,不愿相离,也就不能亲近神。
其实,不但人会被口舌所害,当亲近神的时候,也会知道自己的口舌不洁,不能讨神喜悦。先知以赛亚看见神的荣光,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诗人知道,虽然他心向往耶路撒冷神的居所,但罪恶的舌头不对付,会使神的居所失去圣洁可爱:“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米设在小亚细亚的北陲,等于野蛮民族;基达是亚拉伯游牧民族,所住的帐棚是粗糙的黑山羊毛所制成。人的口舌不经过神坛上的火炭洁净,真是有祸了,神的帐棚里难有和睦的见证。
如果“与那恨恶和睦的人许久同住”,不与他们的文化认同,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愿和睦,但我发言,他们就要争战”),也许误会是由解释来的,未被洁净的舌头发言,就是造成问题的原因,启争战之端。
但愿我们认识这和睦的关键,向神求告,靠圣灵制伏内心的私欲,才可以有清洁与和平,使教会蒙恩,人与人的关系进步,有真正的团契。── 于中旻《诗笺记》
【诗一百二十篇的作者与背景】
一般说来,这首诗很可能是大卫写的;大概在大卫作王之后,把神的约柜从俄别以东家里抬到大卫城里的时候写的。
背景是当大卫逃避扫罗的时候,在挪伯的城里被以东人多益看见,他去报告扫罗,结果叫挪伯城里所有的人都被杀了,所以大卫想起这段苦难而写的。
这首诗不是写一个还没得救之人的经历,而是写一个爱神的人,当他要往上去时,他就感觉这一个世界所给他的难处与痛苦。苦难带人遇见光,认识自己离开神而落在虚谎中的真实光景。
―― 江守道《上行之诗》
【诗一百二十~一百三十四篇 这一组诗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这些诗叫作“朝圣诗歌”或“上行之诗”。这是朝着圣殿拔涉(因此是“上行” )献年祭的人唱的诗。每一篇诗歌就是旅程中的“每一步”。第120篇是以从遥远的土地上、敌对的环境中的旅行作为开始。第122篇勾画了朝圣者到达耶路撒冷的情形。其他的诗歌描写的则是接近圣殿的情形,表现出神各种各样的性格。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