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A. Bentzen, King and Messiah (Lutterworth, 1955), 94页,n.40 。斜体字是他标的。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唉哼的言语?」
在这首哀悼诗里,大卫表达他对神的信靠(3~5-9-10节 ),尽管他被神(1-2节 )和被人拒绝(6~8节 );面对仇敌的攻击时(11~18节 ),他祈求神帮助和拯救(11-19~21节 );他充满信心,决意要赞美神(22-25节 ),并邀请其它人加入他的赞美(23-26节 ),因为神垂听了他的祷告(24节 );他也预言将来普世的人都要敬拜耶和华(27~31节 )。“调用朝鹿”(在标题部分 )。可能是一个调子的名称。这诗是典型的弥赛亚受苦之诗(参看至10篇的脚注 ),也是新约里最多引述的诗之一。
――《诗雷氏研读本》
耶稣在十字架上引述本节的第一句话。参看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在痛苦煎熬中向神呼求的祷告诗。1~21节为求告,22~31节为赞美与感恩。诗人经历诸般苦痛之后,得神拯救,发出颂赞。题注指出为“大卫的诗”。诗中所描写的受苦情景,只有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可与相比。福音书所记祂在十架上的呼喊与受难,,都与本篇义人受苦发出的信心呼声印证,是新约作者最常引用的一篇诗。
题注中的“调用朝鹿”,看“本书的题注”条。
传统将本篇及二十三、二十四篇合在一道,当作一首三部曲。纳入“弥赛亚诗”中,认为本篇所描写的是为羊舍命的好牧人,二十三篇描写从死里复活照料羊群的大牧人,二十四篇则为在荣耀中显现,赏赐祂羊群的牧长。
――《启导本诗注释》
耶稣在十架上引用了本节上半的话作祷告,,是肉体与心灵痛苦深处的呼喊,得不到神的帮助与拯救,仿佛为神离弃,日夜呼求,寂然无回应。与神亲近惯了的人遇此情景,比受敌人的嗤笑更难受(2节 )。
――《启导本诗注释》
弥赛亚的事工。若不与十字架事件联系,就无法理解这首诗的意义。不仅预言将要成就的事,也论到受难者的谦卑,记述外邦人从四方聚集。有的解经家主张这首诗记录大卫所受的苦难,试图与的记载联系。然而这首诗描述的并非个人的穷途末路,而是官方的刑罚。有人主张,如同巴比伦庆典,这首诗是以色列诸般庆典仪式之一,由君王吟颂。这种观点也不具说服力。这首诗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①预言即将到来的苦难(1-11节 );②弥赛亚的苦难(12-21节 );③预示弥赛亚的胜利(22-31节 )。
――《圣经精读本》
为什么离弃我: 这一声呐喊预言主所面对的客观事实,他要代我们受刑罚。
――《圣经精读本》
为什么……?我们的主在十架上呼喊神为何离弃祂(是用祂的母语亚兰文说出这一节经文 ),意思似乎是指当时此事为一客观事实,即祂替我们承受了与神隔离的惩罚,「为我们成了咒诅」。不过,对大卫而言,这句话的意思可能与第二行的含义相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因为诗用这类词汇都是指实际的事,而非理论:参,「记念」、「垂听」、「醒来」。这并不表示缺乏信心,亦非关系破裂,而是当神平日所彰显的保护与同在隐蔽不明,仇敌却逼近身旁时,所发出的困惑呼喊(就像那完全正直的约伯 受苦时的呼声 )。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诗人的苦况:他的神好像丢弃了他,不理睬他;为此他遭人戏笑。诗人在3-5节把自己的苦况和神过去如何恩待列祖作一个对比。
――《串珠圣经注释》
【】
弥赛亚的苦难。诗人在1、2、6-8、12-18节交替使用“我”与“你主”直抒情怀,在3-5、9-11、19-21节轮流使用“主啊(你 )”和“我”营造紧迫的气氛,这是本段的特点。22节是这首诗的转折点,从22节开始交替出现赞美与异象。
――《圣经精读本》
【】「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夜间呼求,并不住声。」
“并不住声”,或我没有稍息、静止。
――《诗雷氏研读本》
“并不住声”照原文的意思就是:“在我里面没有停止的可能。
”── 包忠杰《诗注解》
【】「但你是圣洁的,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宝座的。」
“以色列的赞美”。比喻圣所的用词,以色列人在那里赞美耶和华。
――《诗雷氏研读本》
本节的意思是说,神是人赞美的物件,祂以人间的赞美为祂地上的宝座。4~5节说明人何以赞美神,因祂是我们的拯救。
――《启导本诗注释》
「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宝座」:指神住在以色列人的圣殿里面,也有译作「以色列所赞美的神啊,你坐在圣所的宝座上面」。
――《串珠圣经注释》
圣洁……赞美: 在极度精神、肉体痛苦中,诗人依然未丧失信仰,高声赞美神的圣洁。在难以承受的极限中,也不更改对神的信心,这正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圣经精读本》
【】
但……。大卫不再沈溺在自己的忧愁中,这样只会使他愈陷愈深;他向「那比我更高的盘石」伸出手来(?是强调语-4、5节的「倚靠?……哀求?……倚靠?」 从其位置看来 也都是强调语 如 RSV、NEB的译法 )。更重要的是,他走向那最坚固的根基:提到神是圣的,并且会众正在赞美祂……这里主要不是赞美神的怜悯或垂听恳求,虽然这类赞美自会随之而来。他也定意去回想从前(4、5节 )其他人得到过的帮助。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的祖宗依靠你。他们依靠你,你便解救他们。」
【】「他们哀求你,便蒙解救;他们倚靠你,就不羞愧。」
“羞愧”。失望,困惑。
――《诗雷氏研读本》
【】「但我是虫,不是人,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
“虫”。无助和无价值的,。
――《诗雷氏研读本》
“虫”象征低贱、羞辱。“不是人”是说不把他当人。
――《启导本诗注释》
意味蒙受人难以忍耐的极大污辱与痛苦,适于大卫,也适于耶稣基督。大卫在位期间,曾遭遇儿子的叛逆,只得满怀羞愧地逃到旷野;万王之王为拯救世人而来,却受到世人敌挡,被逮捕,得到最受咒诅的十字架刑罚。
――《圣经精读本》
【我是虫不是人有何表意?】
答:这是诗人大卫在遭到苦难之时,于祈祷中向神所发出的呼声:「但我是虫,不是人,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这里所题到的虫Vorm在原文中,乃是指为一种蠕行之红色小动物。(。无骨,有多数活动环节,以成其体干,而无肢体。人将其杀死,挤出液,可以作成红色的染料。大卫在被众人羞辱、藐视、嗤笑。急难临近,以致精力枯干,极为孤单困苦的景况之下,,6 7 11 15 ),来以虫喻己身。表示渺小软弱,毫无能力,极其卑微,为人所贱视和鄙弃,。因此亦可为预言基督耶稣,祂以降卑软弱的身体,命定被杀流血,为人涂抹罪污,代替人的过犯。多受苦难,被人讥笑凌辱,欺压抵挡,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极其忧伤痛苦。,,16 18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
但我……。人的讥讽伤他至深,因为他的心属于他们,关怀他们。大卫和他那更伟大的后裔,都具同样的特色,就是不会气派十足地冰冷待人,而有一颗温暖、易动感情的心;不过耶稣不是可怜自己,乃是转而怜恤他人。「当为(你们 )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请注意第8节,这是不信者典型的辩论:如果神存在,祂存在的目的乃是为满足我们的需要(参 「吩咐这块石头」 「从这里跳下去」 「从十字架上下来」 )」。第7、8节的姿势与话语,在加略山上再度一模一样地出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他们撇嘴摇头,说:」
“撇嘴”。嘲笑的动作,类似“伸出舌头”。
――《诗雷氏研读本》
“撇嘴”表示侮辱,,。
――《启导本诗注释》
【】
恶人看到义人身陷患难,经常如此讥诮,。大卫在躲避押沙龙的叛逆,逃往旷野的途中,遭到示每类似的蔑视、嘲笑。这句话预言基督在十字架上承受来自于人的藐视与捉弄。
――《圣经精读本》
【】「“他把自己交托耶和华,耶和华可以救他吧!耶和华既喜悦他,可以搭救他吧!”」
引用了本节的话。“交托耶和华”有“为耶和华而活”的意思。世人嗤笑一个为神而活的人,何以在这紧要关头神不来救他。
――《启导本诗注释》
【】「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怀里,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
使我有依靠的心: 有些译本(RSV )译为“使我安然居住”,或(RV )“使我依靠你”。这句话的原文意思为“仰卧”,新英文版圣经(NEB )以此为基础,译为“使我躺卧”。最精彩的译文是耶路撒冷圣经(JB )“主使我依靠在我母亲的胸怀里”。
――《圣经精读本》
【】
大卫从小就接受教导,知道必须信靠耶和华。
――《诗雷氏研读本》
诗人把现今的痛苦和过去神给他的保护作一比较,突出他现在的惨境。
――《串珠圣经注释》
【】
诗人斥责8节的讥嘲,说从他呱呱堕地之日起就有神的看顾,这也是他忠心侍奉神的确据。
――《启导本诗注释》
神成就所立之约。大卫定睛神的荣耀与伟大,回首往事,确信神决不会草率立约,他的帮助是完全的,不是权宜之计(139:13-16,。
――《圣经精读本》
但……。在第3~5节,大卫曾专注于神的荣耀与名声,现在他则反复思想神对自己这一生中的眷顾。神不是他偶然间认识的,只会对他敷衍了事。;。就保守我平安(RSV )与「就使我有倚靠的心」(RV、和合 ),这两种译文关系其实很密切,因为有根有基的信靠和平安是同时并存的。此外,从下(「跌倒」 与和合本所译「安稳」不同 )看来,这个希伯来动词的基本意义或许是倾斜躺下(参 本诗第10节「我被抛在手里」 和合本作「被交在手里」 );因此 NEB译为「将我放置于」。或许最好的译法是 JB:「将我交托给我母亲的胸怀」。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里,从我母亲生我,你就是我的神。」
【】「求你不要远离我,因为急难临近了,没有人帮助我。」
祈求的内容:诗人求神帮助他。
――《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回顾从出生就成为自己的神——以色列之主,再次呼求神的帮助。人通过自己的生涯能够发现神特殊的护理,更能增强对神的信心。
――《圣经精读本》
【】
大卫描述他与死亡的挣扎,所用的言语也适用于受苦的弥赛亚。第14至16节的预言形容钉十字架的情景:痛苦、极端的口渴、窒息和手脚受痛苦;这种死刑到了罗马时代才为人所认识。
――《诗雷氏研读本》
【】「有许多公牛围绕我,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
“巴珊大力的公牛”。参看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许多」:可作「强壮有力」,与下文的「巴珊大力」对偶;
「巴珊」:在约但河东面,以出产猛牛驰名。
――《串珠圣经注释》
【巴珊的公牛】
巴珊是约但河东极肥沃的地区,以出产羊和肥牛著称。这个畜牧业的重镇不但有娇养供售卖的牛只,更有一种凶猛未经驯养的流浪野牛。法律文献反映当时人有被牛角抵触的危险,并且牛只亦不时会走到街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巴珊是甚么地方?】
巴珊位于加利利海东面,以出产肥壮的牛著名;因着它的禾田,又被称为“巴勒斯坦的饼篮”。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穷凶恶极的咆哮围攻。这是经常发生的景象:强壮的逼迫软弱的;多数人胁迫一个诗人用公牛、狮子、犬类、恶党,描写攻击他的凶恶敌人。他自己在仇敌环伺中,如蜡、如瓦片,全身松脱无力抗拒。“巴珊”以草原丰盛闻名,所产牛只肥硕壮健。敌人环攻他,扎伤了他的手和脚。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再详细描写苦况:他用了多种比喻绘画敌人如何残酷地迫害他;他们好像公牛、狮子、恶犬,向他凶猛地进攻。
――《串珠圣经注释》
恶人的心怀意念。描绘众多暴虐者围绕软弱无力之人的场面。诗人将力大势众之徒描述为野兽(公牛、巴珊大力的公牛、狮子、犬类 ),以他们的行为看,是象征恶人。有趣的是,这种行为都曾在人类史中出现,如敌对情绪(8节 )、群众心理(12-16节 、贪婪(18节 )、冷酷无情(17节 ),这些心思都从罪人身上显露出来。
――《圣经精读本》
人。此处以兽类描写群众(公牛、狮子、犬类、野牛 ),但人的情形岂不正是如此,只是有时稍微巧饰,有时则公然残暴,像加略山一样。从上下文看来,人会这样互相对待,有一些原因:对那些作出严重声明的人感到气忿(8节 );盲目的群众心理(12、16a节 参 ;贪婪,甚至只为占小便宜(18节 );扭曲的喜好……专爱看残忍的情景(17节 ),只因为罪就会杀人,而罪人心里存着恨。
虽然若将第14、15节单独来看,可能仅是一次重病的描述,然而上下文讲到一群人的敌视,所叙述的各点,可能意指基督的受鞭打与钉十字架;事实上,第16~18节的含义,则必须等到这件事发生,才令人恍然大悟。
──《丁道尔圣经注释》
【】「它们向我张口,好像抓撕吼叫的狮子。」
【狮子】历史记载狮子有被人养于笼中,放出来供狩猎之用。亚述文献记载违背誓言的人被困入安置在市中心广场的猛兽笼中,被吞噬示众。主前七世纪的另一个亚述文学,有一段落与本段的关系较为密切。该段落以狮子坑形容国王身边与作者对立的凶恶大臣。有一个巴比伦智慧文学中,玛尔杜克神象喻性地封闭(给牠上口套 )狮子(欺压者 )的口,以制止牠的吞吃策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如水被倒出来,我的骨头都脱了节,我心在我里面如蜡熔化。」
【骨头脱节】「脱节」是稍加诠释的翻译,希伯来原文直译是「离散」,,,即成群的猛兽吞吃猎物,每只各自分得一块的样子。古代近东有些文化有二阶段安葬的习俗。遗体首先(在墓穴等地 )摊开安放,直至化为白骨为止;这时再将遗骨埋葬在最后安息之处。即使身体被野兽所食,骨头若能收集,这人仍可得到正当的葬礼。如此,亚述巴尼帕说他惩罚敌人的方法,是将他们的骨头拿出巴比伦,四散于城外。他又夸口说要掘开敌国先王的陵墓,丢散其遗骨,「使他们的鬼魂受害不得安息」。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表现人性的悲哀与挫折,亦可视为对基督受辱与十字架受苦难的预言,与16-18节相联,就更加明确。
――《圣经精读本》
【】
诗人由于敌人的攻击而导致心神憔悴和消瘦,像患了重病,又犹如一个没有半点活力的死人。
――《串珠圣经注释》
【】「我的精力枯干,如同瓦片;我的舌头贴在我牙床上。你将我安置在死地的尘土中。」
“瓦片”。破烂瓦器的碎片。
――《诗雷氏研读本》
【】「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
“犬类”。出没于街上到处觅食,贴切地形容那些野蛮的仇敌。
――《诗雷氏研读本》
「他们扎了」:多数古卷作「如同狮子」,形容上文的「恶党」。
――《串珠圣经注释》
恶党……扎了: 当与耶稣基督十字架受难相联理解时,因“扎了”的希伯来原文翻译得颇为牵强,引起解经家诸多议论。译为“扎了”较具说服力,理由之一是,编撰于十字架事件前二世纪的七十士译本(LXX ),亦将此词译成“扎了”。多数手抄本圣经都与七十士译本保持一致。马索拉抄本译成“割了”(或“毁了” ),淡化了原文意思。英译本中,RV、RSV、NEB也采用这种译法。这种译法基于叙利亚、阿拉伯语的旧语法,较少参考旧约圣经希伯来语法,削弱了暗示基督十字架事件的核心。
――《圣经精读本》
他们扎了或只译为「扎」,这个希伯来字很难解,但这是最可能正确的译法。支持此译法的一个有力论证,便是七十士译本也认为是如此,而这个译本完成于主钉十架之前两世纪,因此是没有偏袒的见证。所有主要的译本都不同意马所拉经文所加的元音,(这是在基督教时期才加在经文上的 ),因为在此不甚符合文意(见 RV、RSV、NEB的小字 ),而大多数译本都与七十士译本一致。「扎了」之译法所未能解决的语文困难,其他方式所作的更改(如「捆了」或「乱砍」 )也无法解决,只是将一个普通的希伯来动词(挖、钻、扎 ),换成假设的动词,以避免对十字架的明文预言,而这些假设的动词只见于亚喀得文、叙利亚文,和亚拉伯文,并不见于圣经的希伯来文。
──《丁道尔圣经注释》
【犬类】
本段将狗等同于恶人。虽然在极早期的新石器时代,近东已将狗只驯养,狗依然是经常在城乡郊外或城内街道垃圾堆中觅食的食腐动物。因此,「狗」字在圣经之中往往有嘲笑轻蔑的意思。然而古代近东各处地方可能未必如此。亚实基伦发现了一个波斯时代的大型狗坟场(显然与祭仪无关 ),有七百多个墓穴。信奉祆教的波斯尊崇狗类,但不把牠们葬于坟场。狗(特别是小狗 )是安那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避邪和净化礼仪的要角。属安那托利亚的赫人以及腓尼基很多祭仪人员(他们在以色列遭受严谴 )都被称为「狗」。最后,美索不达米亚人认为犬类是有医疗用处的。事实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医治女神宁卡拉克经常是以狗像作为代表。又请参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对手脚的描述】
解释本节对手脚的描述十分困难。传统译作「扎」的希伯来语动词全本圣经只是在此出现,并且若不修订原文(将 k'ry 改为 k'rw ),也不能如此翻译。按照现有的写法(k'ry ),本节表示诗人的手脚「好像狮子」。部分解经家因此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的手脚好像被擒的狮子一般,被绑在担挑之上。可惜现存所有猎狮场面的绘画和描述,都没有显示是如此搬运狮子的。若是一定要将这字(k'ry )视作动词,合宜的对象必须从与希伯来语有关的闪族语言中挑选。可能性最高的一个类似亚喀得语和古叙利亚语的同源字,其意思是「收缩」或「枯萎」。亚喀得的医药文献描述的病症之中,有一样是手脚皱缩的。马太福音二十七章对这字的诠释没有帮助,因为它没有提到本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
“数过”。受害者就象一副活骸骨。
――《诗雷氏研读本》
苦痛令诗人形销骨立,瘦到连骨头有多少根都可以看得到,为仇者所快。有人根据18节分外衣和里衣及20节的“脱离刀剑”,推测本节或指诗人受到匪徒的袭击,衣服被剥尽,赤身露体。骨头“数过”,有展露之意。
――《启导本诗注释》
【】「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
参看的脚注。把耶稣钉十字架和做出这些行为的人完全不知道这里的预言。
――《诗雷氏研读本》
古代中东法律,规定控方或逮捕罪犯的人可以取得被告的衣裳。本节“外衣”、“里衣”为诗中对仗用的同义字,都指衣服。诗人仅有的蔽体衣服被剥,奄奄一息,仇敌抽签决定归谁。此事也发生在耶稣身上。
――《启导本诗注释》
暗示敌人以为诗人快要死亡,准备瓜分他的衣服。
新约的作者曾引用1-18节部分经文描写基督受难的情景。
――《串珠圣经注释》
【为衣服拈阄】
罗马士兵虽然有权夺取罪名成立之犯人的衣服(士兵为耶稣的里衣拈阄赌博 ),却没有证据证明旧约时代在处决中监刑的士兵有这种权利。但无论如何,现有资料证实这时代的战利品有时是拈阄分配的,因此,人死时衣裳会如此被分,也不是难以明白的事。应当指明的一点是,本节没有说拈阄分衣的是行刑的人。处理遗产的程序亦经常使用拈阄的方法,将产业分配给继承人。美索不达米亚一首哀悼诗歌就表达了这一点。躺在床上弥留的人哀叹人还未死,财物已经被人分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阿,求你不要还离我;我的救主阿,求你快来帮助我!」
我的力量: 这种措辞较罕见,也有人译成“我的赦免”。
――《圣经精读本》
我的帮助(19节 和合来帮助我 )是一个很少见的字。
──《丁道尔圣经注释》
【】
主施救恩。凡有“主”这一称呼,形成句子的高潮(1-21节 ),是结构上一大转折。19节特意反映3-5节的内容,像3-5节一样,恳求神速来帮助诗人。20节(省略了“主啊” )在一定程度上涵盖9-11节的内容。21节(也省略了“主啊” )恳求神从残暴、不义、贪婪之徒手中解救自己。
――《圣经精读本》
但……。这是几个「你」段落的最高潮,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一次的「但你」刻意以客观的笔法来写(3~5节 );第二次这种成分就比较少(9~11节 );第三次则是一连串紧急呼吁,因为敌人似乎要扑过来了,他们一副凶狠、污秽、贪婪、来势汹汹的模样。
──《丁道尔圣经注释》
【】「求你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救我的生命脱离犬类,」
“我的生命”。即我宝贵的生命。
――《诗雷氏研读本》
「灵魂」:与下一句的「生命」同解,没有特别含意;事实上,有学者把此节译为「求你救我的颈脱离刀剑,救我的头脱离斧子」。
――《串珠圣经注释》
我惟一的: 亦可译为“我的生命”。因我惟一拥有的就是生命,比一切更珍贵。NEB就从此角度译为“我最宝贵的生命里”。
――《圣经精读本》
我的生命直译为「我惟一的一件」……我所剩惟一之物,我最亲密的财产;参 NEB,「我可贵的性命」。由此看来,犬类之力是何其有力的狰狞对比。
──《丁道尔圣经注释》
【】
本节用“刀剑”、“犬类”、“狮子”和“野牛的角”来形容攻击他的敌人。刀剑令人横死,犬类为结党横行之辈,狮子、野牛均为凶残的野兽。诗人的哀求得蒙应允,诗章也从祈求转为赞美。
――《启导本诗注释》
【】「救我脱离狮子的口;你已经应允我,使我脱离野牛的角。」
弥赛亚的拯救借祂从死里复活而成就。
――《诗雷氏研读本》
应译作「求你救我脱离狮子的口,应允我,使我胜过野牛的角」。
――《串珠圣经注释》
惟独RV的译文表达出那突然间戏剧化的转变,希伯来文是由最后一个字呈现出来。我受苦的灵魂(和合本未如此译 )是一修改的译法,希伯来经文只有一个完成式的动词。若这个经文正确,则此一单字是一声呼喊,迎向那最后一分钟才出现的拯救。「……脱离野牛的角。──已经──应允──我。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赞美你。」
本节至末节为神拯救受苦的义人而欢呼,不但在聚会中如此,全人类和后世的人都会欢呼不息。
《希伯来书》作者引用本节经文说明耶稣基督与信徒的关系情同弟兄。
――《启导本诗注释》
【】
以公开献祭(25节 )和摆设筵席(26节 来表达感恩。第22节(如同第1节用来指基督。
――《诗雷氏研读本》
献礼。向神许愿的敬拜,至少要持续两天以上的庆典才能举行献礼。一般会献上牺牲祭,请为奴的、贫穷的,特别是利未人,在耶和华面前吃喝欢喜。
――《圣经精读本》
第25节描述了这些经文的背景,因为律法鼓励许愿的人,若他们的祷告得到应允,便要向神有所表示,以献祭来还愿,事后并举行庆贺宴会(26节 ),可能延续两天之久。他们的快乐不应该只由自己或家人享受,更应该邀请他们的仆人,和其他有需要的人(参26节 ),尤其要请利未人,来与他们一起在耶和华面前同吃同喝。他们也必须告诉会众,神为他们做了什么事(22节,,并请会众同来吟唱类似这里的诗。
但是指认第22节为弥赛亚的话,说祂「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因此祂不仅高高在天,且站立在「会中」(22节 ),而在祂的感恩宴会上,谦卑人也受邀来吃得饱足(26节 ),并且永远活着(26节 这不只是一种口头说法 而是实际状况 )。
──《丁道尔圣经注释》
【】
因深信神听祈祷而献上感恩:诗人信得过神必府允祈求,故立刻感恩多谢神。
――《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敬畏耶和华的人要赞美他!雅各的后裔都要荣耀他!以色列的后裔都要惧怕他!」
【】劝勉旁观者一同赞美神。
――《串珠圣经注释》
【】「因为他没有藐视憎恶受苦的人,也没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吁的时候,他就垂听。」
【】「我在大会中赞美你的话是从你而来的;我要在敬畏耶和华的人面前还我的愿。」
【】「谦卑的人必吃得饱足,寻求耶和华的人必赞美他,愿你们的心永远活着。」
“谦卑的人”亦作“困苦的人”。诗人蒙了神恩,邀请困苦但肯谦卑接受神的人一同享受感恩的筵席。不但肉体饱足,心灵也因神的救恩长活。
――《启导本诗注释》
「愿你们的心永远活着」:诗人为那些和他同享感恩祭之人祝愿。
――《串珠圣经注释》
【】「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
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 预示新约时代的教会。借着基督的救赎,教会成为圣徒超越种族与民族界限的聚集。
――《圣经精读本》
【】
“地的四极”指全世界和其上的居民。神是造物主,统治万国,全球终必会敬拜祂。
――《启导本诗注释》
【】
千禧年祝福的描述。关于第29节的筵席,参看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现在,大卫的言词溢出了一般感恩之语的疆界,而论到一位王(祂的命运会影响许多人 )。祂得拯救之后的成果超越非凡,从前面为祂宾客的祝福──「永远活着」(26节 )──已可见一斑。如今,这成果更在时间与空间中散播,直到耶和华得到万邦的朝拜(27、28节 ),并令骄傲者臣服(29节 )。第29节,若按希伯来经文的意思,如 RV所译:「所有地上的肥胖人都将吃而敬拜」,则与第26节形成极有意义的参照;意即,这些现世自满自足的人,原来没有资格获得永生(26c、29c节 ),若他们想要得着,就必须放下他们的高傲,与谦卑人同到宴会中(参26节 )。
最后,异象延展至尚未出生的后代(30、31节 ),这些话预见了十架福音的宣扬,就是重述神的作为如何彰显出祂的公义(或译拯救 这是本字的次要含义 )。
本篇诗以被弃绝的呼喊为开头,而以衪已经作成了(和合本作衪所行的 )一字为结束,这个宣告十分接近我们主的伟大呼喊:「成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国权是耶和华的,他是管理万国的。」
【】「地上一切丰肥的人必吃喝而敬拜;凡下到尘土中不能存活自己性命的人,都要在他面前下拜。」
“吃喝”指献祭后共享祭物,故“吃喝而敬拜”有欢喜快乐敬拜的意思。
――《启导本诗注释》
地上一切丰肥的人必吃喝而敬拜: 与26节全然不同。“丰肥的人”指自我满足人,“吃喝而敬拜”指即使是这样的人,也出于本能地屈膝敬拜。
――《圣经精读本》
【】
可译为「地上一切骄傲的人都要向祂朝拜,凡下到尘土的人都要在面前下拜。人不能保存自己的性命,但他的后裔仍会事奉祂(耶和华 )。人人都要把主所行的事传与后代,向将生的传扬祂的公义说:祂实在行了大事」。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要称谢这位成就奇事的耶和华。
――《串珠圣经注释》
【】「他必有后裔事奉他,主所行的事必传与后代;」
【】万邦将屈膝在神面前。大卫的信念,预表耶稣基督福音的传播。
――《圣经精读本》
【】「他们必来把他的公义传给将要生的民,言明这事是他所行的。」
“将要生的民”即未来的世代。“这事是他所行的”是说神为祂的子民和他们的列祖施行了拯救。
――《启导本诗注释》
【思想问题(第22-23篇 )】
1试比较22篇开首的祷告 (1-2 ) 与下半篇的感恩,作者信心的跨越是基于什么?参3-10节。
223篇是历代信徒喜爱诵读的诗,你可道出它受欢迎的原因吗?你愿与诗人的神永远相交么。
──《串珠圣经注释》
【 耶稣在十字架上也这样说过,这究竟是甚么意思?】
大卫准确地描述了在数百年之后弥赛亚所忍受的痛苦,真令人惊讶!大卫自己也曾忍受一些极大的试炼,但借着那些苦难,他好像那要来的弥赛亚一样,得到大胜利。当耶稣为着我们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祂也曾引用这句诗,这并不是一个伸诉,乃是向神的呼求。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被人拒绝,难过不堪;怎么办?】
当我们多次被别人藐视,遭人嘲讽时,我们也会像大卫王那样失去自信。当感到被拒绝时,我们一定要牢记神应许给我们的盼望和胜利(22:22)。
――《灵修版圣经注释》
【】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是世袭制度,每逢皇帝登基,都按例大赦。
据说有一位皇帝很特别,他说必须认自己是真正罪人才能蒙赦免,于是派钦差大臣去各监狱调查,哪些是应当赦免的人。当大臣调查罪行的时候,全部的犯人都为自己喊冤,但其中只有一个犯人老老实实的认罪,因此而得到赦罪,其余自以为义的犯人,仍然囚禁在狱,得不到赦罪。为了人的自义,主耶稣被遣弃,父神离开了他。因此人的软弱自义,除非主基督的超越爱的能力,是无法得救的。
传说非洲最初修筑铁路,一般的人还未见过火车,铁路修好了,运来了一只大火车头,土人莫名其妙,不晓得这大怪物怎样推得动。他们召集了就是个黑土人,齐心合力,才把车头推动一步,他们都得意洋洋,自夸气力大。当机师来了,看见他们这样用力推,不免好笑。就请他们都走上车厢坐下。黑土人都摇头说:“「它这样大的车,再加上我们这些人,怎样推得动?」那机师不和他们辩论,走上车头,关了机器,在他们前面风驰电掣地走动起来,吓得那些黑人大批心惊肉跳。
人的软弱如虫,野蛮人用自己的体力如畜牲的能力,是无法得胜的;唯有如文明人使用汽力、电力、原子力,基督徒必需靠着圣灵能力,神力才能得胜有余。
——林政杰《诗的讲章》
【 我未曾离开母腹,神已看顾,那今天的难处,又算得甚么!】
神慈爱的关怀并不是由我们出生那日开始,到我们死亡便结束;其实在我们还未出生时,这分爱已经临到我们身上,并且陪伴我们直到永生。我们生命中惟一可靠的帮助,是从神而来,祂在我们还未来到世界便已经关顾我们了。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当失去了一切,包括尊严时,我还有谁可以仰望求助呢?】
一个人被掠夺一空,甚至被扒光衣服,甚么人性尊严都荡然无存了。弥赛亚耶稣在十字架上却要忍受这种奇耻大辱。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在公众面前一丝不挂的羞辱和痛苦,如许多犹太人在纳粹军队大屠杀时所经历的那样。但我们多数会感觉受到类似的暴露,就是当我们的罪行、秘密被揭露出来时,那时我们就需要像诗人那样呼求:“我的救主啊,求你快来帮助我。”(22:19)。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我当如何回应神的拯救呢?】
【十架八言】诗人在公开地见证他个人所得到的拯救。在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神奇妙地使我们的心平静下来,我们也须准备为这些事公开赞美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
在遍地黑暗的时候,在仇敌猖狂得胜的时候,太阳好像不会再出现。
“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
“他把自己交托耶和华,耶和华可以救他吧!耶和华既喜悦他,可以搭救他吧!”
“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
“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
诗人为甚么写出这样的词句,作这样的悲歌?是在甚么样的背景下?而他的仇敌又是谁?
大卫虽然受过许多苦难,虽然他有丰富的情感,活泼的想象力,但他所写的,无论如何,也远超出了自己的遭遇,可以肯定的说,是他自己感受以外的。那么,他是如何写出的呢?
原来这是大卫被圣灵感动,使他的眼光穿越时间的云雾蘙蔽,预言到约壹千年后的事:从肉身说,是大卫的子孙,神所差来的弥赛亚,就是主耶稣基督,为救赎世人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而且祂照字句喊出被天父离弃的哀诉,这痛苦,远超过肉身的痛苦,是人所不能领会的。
但圣子基督耶稣代替世人的罪,祂自己并没有罪,父神听祂的祷告,应允祂,救祂脱离狮子的口,就是不能被死拘禁。因此,祂可以看过痛苦的黑夜,望见清晨的喜乐;祂被挂在十字架上,说出千古未有沉痛的语句之后,祂的口发出“成了”的凯歌,那是得胜的颂赞:“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赞美你。”,这是说,主最后预见了复活得胜的喜乐,借着神所赐的圣灵,使许多人得到新生,是永远的生命,真是“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祂被挂在十架上受了咒诅,成为所有信祂的人的永远福分。
所以十字架不是悲剧的记号,是神照祂的定旨先见所设立的奇妙救法,神使其变为喜剧:“祂必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便心满意足: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祂要担当他们的罪孽。”因此“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祂;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的面前敬拜。”十字架成了生命树,结出丰满的果子。── 于中旻《诗笺记》
【】
一八八九年,印度的巴抵阿拉州蓝普尔的地方,一位富裕的地主生了一个孩子,父母是热心的印度教徒,在这孩子七岁时,便叫他背诵经文,不幸孩子于十四岁时候,母亲去世。为了方便起见,父亲让这孩子就读家附近的长老教会学校,学校每天要念圣经,做完礼拜后才上课,因基督教与印度相差太远,这孩子开始反抗,用尽恶手段加予捣乱逼迫,甚至把圣经在公众面前撕破、烧毁。
十六岁时候,刻苦学习印度经与回教可兰经,这样的努力也未能得到心灵的得救内心的安宁;于是他就试看能否在他最讨厌的圣经里,找到解救之道。当他打开圣经:「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到安息。」这一段话,深深打动他的心,可是他的根本态度,一点也没有改变。此后他还是撕破、烧掉圣经,甚至想把基督教完全从印度之地毁灭,但是仍然得不到安宁与满足。
有一天,他下了一个大决心,也就是他烧掉圣经的第三天——公元一九○四年(民前八年 )十二月十八日上午三点,他照常洗澡洁净身体以后,决心如果得不到平安,一定要自杀,希望于彼世得平安。
「神啊!假如神是活的,请你指示我正确的路,不然的话,我想要自杀。」他等着当五点的火车开过之时,被辗压而死。
上午四点三○分时,他经验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经验,正在祷告的时候,在房间里面出现了大的光辉。他以为是火警,看周围却发现并不是火警。他感到很奇怪,再继续注视,才发现是耶稣基督的形像,以印度话说:「你为什么要逼迫我,你该晓得我是为你死在十字架的。」此时此刻他马上跪伏在主脚前,得到一种信仰:这才是耶稣基督,他不是死了,还活着。等他站起来时候,虽然看不见他的形象,可是心里已得到平安与喜乐。从这时候开始,他把全心全意奉献作基督的仆人。这人是谁?是希马拉雅的圣人,孙大信。这是他亲自得到主基督的荣耀平安的凯歌。
——林政杰《诗的讲章》
【愿心永活「愿你们的心永远活着。」】
千千万万的人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又都一个一个地死了,好像从来没有过他们的存在一样,即或认识他们的人在记忆中也很快地淡忘了。后人可能知道他们的事迹,晓得他们的名字,引起一些感想,然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想。我们给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想呢?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这个人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什么用处。另一种却是,这个人死了很可惜,能一直活下去就好了。
这两种感想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活着究竟有没有意义,对于其他的人来说是有好处或有害处,这要看多数人的评议,而非他所亲近之人的感想?为什么有的人愿意他活,有的人却不愿意他活,有的人更愿意他永远活着,这是要看一个人的心如何。一个罪恶、诡诈、污秽、残忍、自私的心,是没有人愿意他永远活着的。一个正直、公义、仁慈、良善、谦和的心才愿意他永远活着。人可能判断错,或想错了,神却不然。如果神认为那个人的心应当永远活着,那就要真的赐给他永生。我们的心如何,在人,在神的眼中看为应否永远活着呢。
──《每日天粮》
【 要教导孩子认识神!该如何作才好?】
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都能认识神的神迹奇事,就必须用这些事迹教导孩子;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事奉主,他们理应从我们那里认识祂。单单依赖教会或那些权威人士去提供基督教的教育并不足够,必须在家庭中用圣经教育下一代。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教导孩童认识神真的是那么重要吗?若我不如此行……】
明日的世代有赖我们今日对神的忠心,当我们今日教导孩子有关主的事情,明日他们就会教导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假若我们没有把主的事情教导给孩子,我们可能把神影响将来世代的那条链子弄断了。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这是祂所行的。」
这句用语就是「成了!」这首诗确是十字架的篇章,主在受难时特别背诵的,在结语中,那是得胜的呐喊。
礼仪的律法已经完成了——这在耶稣的品格与工作中已经达成。圣殿的幔子已经裂为两半,早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震动的事物早已失去功用,不能震动的才可存留。
先知的预言已经成就了——许多不同的预言已经应验,好似王既走过那门,门扉必然关闭。祂是君王,却曾受苦,祂是祭司,也是牺牲者,祂是犹太支派的狮子,也是替罪的羔羊。
父神的嘱托已经成全了——弥赛亚必须被剪除,不是为自己,而为人的过犯,将罪除去,与神和好,不致因罪隔绝,而且引进永义,这一切逐项都成全了。
救赎的工作终于作成了——主耶稣是站在罪人中间,替代他们,背负罪恶,却因自己摆上而除掉罪。于是罪人终于恢复人的地位,到佳美之地。神公义的要求满足了,慈爱与真理得以相遇。公义与和平彼此相亲。救赎完成的呼声得着影响,完全伸冤的呐喊也有了响应。
──迈尔《珍贵的片刻》
【】
在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当政期间,一个名叫乔治·威尔逊的人,他因为抢劫美国联邦的邮局而被判处吊刑,但有人为威尔逊代为请愿,后来杰克逊总统准予特赦,但是威尔逊却拒绝接受!
当局十分困惑,逐把这问题转递首席法官马歇尔。他作了如下的结论:「赦免只是一张纸,其价值决定于赦免者的接受,若是被拒绝了,就无法得赦。乔治·威尔逊必须处以绞刑。
」——林政杰《诗的讲章》
【诗二十二篇】
七十多年前在某地,有甲乙两个朋友好多年没有见面,一天在路上相遇甚高兴,就谈到家事。甲问乙有几个儿子,乙说我有几个儿子不要提,但甲无论如何要问及几个儿子与做什么工作?最后乙说:「一个死还未埋,一个埋还未死。」乙说了就想走,甲甚莫名其妙地再问;原来一个儿子是抽鸦片烟,天天卧在床上抽鸦片,所以全家的人都叫他「死了未埋」,还有一个儿子是挖画碗花色料的矿夫,天天在矿穴底工作,每天可赚钱过生活养家人,所以全家人都叫他「埋了还未死」。世人在神看来,如同这两个人:一是「死未埋」,一是「埋未死」,试问我们是那一个呢?必与主同埋同死又同复活重生,才是真基督徒。
——林政杰《诗的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