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
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诗篇 第2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大卫的诗。)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二十二至二十四篇是一首弥赛亚三部曲,二十二篇是说那位为羊舍命的好牧人基督()),本篇是那位为群羊从死里复活的大牧人基督()),二十四篇是说那位在荣耀中再来的牧长基督())。
「牧者」整天与羊群生活在一起,是羊的引导者、保护者和医治者,也就是羊的一切。神不只是众人的「牧者」,更是「我的牧者」。祂不是「过去曾是」,也不是「将来才是」,而是「现在就是」我个人的牧者。祂引导、保护我们,与我们同在,供给我们一切的需要。
主耶稣是「好牧人」()),祂来「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所以跟随祂的羊「必不致缺乏」。拒绝神的世人「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自以为是摆脱约束,来到自由的天地,其实是进入危机四伏的旷野:「他们如同羊群派定下阴间;死亡必作他们的牧者」())。
上图:2005年,土耳其有1500只绵羊跳下15米的山崖,其中450只摔死,后面的羊落在死羊堆上才没有死。绵羊不会单独行动,总是喜欢跟随头羊,结果头羊跌落山崖,后面的羊也跟着头羊跳崖。所谓的「羊群效应」,就是说人和羊一样喜欢随大溜,以为人多的就是对的,不料「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箴言十四12)。

2「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绵羊没有独立寻找水草的能力,因此,正如约柜要在以色列人前头「为他们寻找安歇的地方」()),牧者也要负责为群羊寻觅水草。他知道哪里有草,哪里没有狮子埋伏在水边,羊群可得「安歇」。神也是这样使我们一无挂虑地「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到可安歇的水边」,身、心、灵都得着神的供应。将来祂也必领我们到「生命水的泉源」()),让我们得着祂所赐永远的安息。
跟随主的人,第一要学会「吃喝」,借着读经、祷告和灵修,「躺卧」和「安歇」在主里面。这样才能得着圣灵的力量,得着超越环境的安息,一生之久行走天路。一个不肯好好「躺卧」和「安歇」在主面前「吃喝」的人,只能靠着一时的激情和热心「为主做工」,是走不了多远的。
我们若在灵里不能得着饱足,就会追求世界的满足;我们若在灵里得着了饱足,在世界才能知足、喜乐。因为「在祢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祢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又如主耶稣所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上图:一群羊在Qelt旱溪(Wadi Qelt,or Nahal Prat‎)喝水。以色列的绵羊在雨季放牧在雨水滋润的草地上,旱季则吃杂草和田中收割剩下的残茬。在雨季,绵羊从嫩草中获得水分,可以几周不喝水;但在旱季,成年的绵羊每天需要喝4-12升水。山羊能独立找水,但会迷路,而绵羊则完全倚靠牧人寻觅水草。

3「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祂使我的灵魂苏醒」,可以指把迷路的羊领回,也可以指把跌倒的绵羊扶起来。当羊群吃完一个草场的草之后,需要由牧者「引导」前往远处的另一个草场。犹大的旷野沟壑纵横,如果没有牧者引导,绵羊根本找不到另一处草场。人所发明的宗教、哲学或者心灵鸡汤,既不能使我们的「灵魂苏醒」,也不能领我们走活路,只有主耶稣说:「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
当我们愁闷、犯罪、软弱的时候,不是人、也不是天使的工作让我们回转,而是宇宙的创造主亲自「使我的灵魂苏醒」!尘土所造的人怎能配得祂如此的照顾?但神要在罪人身上得荣耀,要祂的形象在我们身上重新彰显,所以祂要「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这「义路」是主耶稣先走过的,所以祂不是在羊的后面驱赶,而是用爱在前面「引导」,祂「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祂,因为认得祂的声音」())。因为祂爱的「引导」,我们才能甘心「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
上图:在牧场上经常会看到绵羊四脚朝天躺在地上,通常是因为滑倒、过肥、过重或怀孕。绵羊无法自己翻身,它会一直躺在地上,直到成为食肉动物的猎物。即使没有猛兽,绵羊胃里的草也会发酵产生气体,躺倒的羊无法排出胃里的气体,最后气体压迫肺,使绵羊窒息而死。因此,这时需要有人帮助它翻转过来。绵羊翻身以后,可能会晕一会儿,然后就会跑到其它同伴中间。正如诗二十三3所说:「祂使我的灵魂苏醒」。

4「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祢与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

「死荫的幽谷」指幽暗的山谷,与「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一样,也都是牧者所引导的「义路」())的一部分。因为牧者知道,经过「死荫的幽谷」才能到达另一处草场,并且一路都有水草供应。
跟随主的人,第二要学会「行走」()),只要是神所引导的「义路」()),即便是「死荫的幽谷」,也要跟着走进去。因为我们知道,神的带领是让我们在行走中认识自己生命的实际,在行走中生命得着新的供应,在行走中生命切实地成长。
神的带领在哪里,仇敌的干扰也跟到那里,所以猛兽也会在「死荫的幽谷」里出没。因此,牧者不再是走在羊群前面「引导」()),而是「与我同在」,在周围护卫。祂早有预备,带着「杖」和「竿」一路保护羊群。羊感受到了危险,就一路紧紧跟随牧者,与牧者的关系也得着了更新:从遥远的「祂」()),变成了面对面的「祢」。
当我们跟随主行过人生「死荫的幽谷」时,仿佛宇宙之间只有「祢与我同在」,那时我们将经历与神最亲密的关系:神与我同行,「祢的杖」保护我,「祢的竿」引导我,「我」的眼不看环境,不看难处,单单注目「祢」。
但神的旨意不是让我们停留在「死荫的幽谷」,只是领我们「行过」,让我们的生命在「死荫的幽谷」得着更新。因为主耶稣早已「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
「杖」和「竿」都是古代中东牧人的传统工具。「杖」是牧人挂在腰间的短棍,用来数点羊群,赶走野兽;「竿」是牧人的长棍,上有弯柄,用来引导羊群。
上图:Qelt旱溪(Wadi Qelt,or Nahal Prat‎)中「死荫的幽谷」。Qelt旱溪发源于耶路撒冷附近,经过耶利哥流入约旦河,无水的季节成为从耶利哥到耶路撒冷最著名的一条道路,大卫从这里逃离耶路撒冷躲避押沙龙(撒下十五23),西底家王从这里逃往亚拉巴(王下二十五4)。每逢三大节期,犹太人从这里前往耶路撒冷过节(路二39-51),主耶稣带领门徒和瞎子巴底买从这里经过(可十52)。而主后70年,罗马第十军团也从这条路行军,前往摧毁耶路撒冷。

5「在我敌人面前,祢为我摆设筵席;祢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筵席」原文是「桌子」,可能形容经过「死荫的幽谷」())后到达的另一座山上的草场。牧者所预备的新草场是群羊丰盛的「筵席」,虽然哪里有草场,哪里就会有猛兽,但牧者偏偏就在这些「敌人面前」为群羊「摆设筵席」,让我们学习「摆阵站着,看耶和华为你们施行拯救」()),「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每一次经过「死荫的幽谷」,都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神的信实和大能,生命得着了一次更新和建造,因此就越发在「敌人面前」放胆吃喝。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神所预备的「筵席」上,一切仇敌、难处都能成为让我们生命成长的「食物」())。
用上等的油抹额头,是古代中东人请客时对客人的盛情款待。我们虽然不配,但神却「用油膏了我的头」,因为祂看每一个得救的灵魂为宝贵。神以圣灵的「恩膏」膏抹在祂家中赴席的信徒()),让我们有喜乐()),让我们有得救的凭据()),也教训我们明白一切的真理()),这「恩膏」使我们常带着基督的香气())。
上图:以色列一个山头上的草场,就像一张绿色的桌子,正如诗二十三5所说「祢为我摆设桌子」。

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恩惠」和「慈爱」就像两只牧羊犬,帮助我们紧紧跟随神。律法使人知罪,使生命枯干,恩典使人得力,使生命成长。
「住在耶和华的殿中」原文是「回在耶和华的家中」,指回到会幕敬拜,大卫的时代还没有圣殿。
我们重生得救以后,就开始品尝神丰盛的「筵席」()),在世就尝了属天的滋味,因此就满心盼望永远「住在耶和华的殿中」,不想只成为神「筵席」上的宾客,更想成为神家里的人,「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神对每个信徒的带领,正如本篇所描绘的,让我们一生学习「吃喝」、「行走」,到那佳美之地与神同住。越住越不想离开,越住越得着真安息,越住越像基督,因为「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恩典的筵席

前一篇诗以述说救恩的喜乐作为结束,即是说,藉着发现与神进入一个正确的关系,再回到在立约中与祂交通的意义。本篇差不多肯定来自大卫自己,它形容与神团聚的感受是怎样的。它是以他那时代民众所认识的言语来表达。大卫曾经是一个牧羊人。现在他是百姓的牧者。他需要以甚么方式来关怀他们呢?这问题使他得着一个新的领悟,就是神作为真正的牧者,祂自己与子民的关系中,究竟是怎样的。

诗第二十三篇是普世所喜爱的诗。它是犹太人、东正教徒,西方新教教徒,与及多忧多愁的不可知论者所喜爱的。当它被用在婚礼中时,它变得生动有致;当在丧礼被颂读或颂唱时,就更是如此。比起圣经中其他任何部分,它更为生动的表达出个人私下对神恩典的经历。

‘羊’的意象,比起其他任何能选择的意象,可能是更普世化。虽然这当然要向爱斯基摩人或太平洋群岛的人解释,但是人类的想象力,无须要任何的帮助才能‘感受’到青绿草场、宁静的河水,与及其他引喻的可爱和美丽。

死荫的幽谷是全人类,不论种族和风土习惯所面对的。古时一位希腊乡村的女人,有一次带她的婴孩去见一位智者,请问他是否能预言孩子的未来。他回答说:‘关于你的婴孩,只有一件事我能肯定告诉你,就是他将要死亡。’这篇诗莫大的教训在于神是爱、神是忠诚可靠的。神不会容让我们走失。它以三个阶段为我们展示神忠诚的爱。

(一 )当我们在世上生活时,只要我们‘与’祂‘一同’活着,并且容让祂‘与’我们‘同在’,我们就会经历这深深的喜乐、满足和安全,像羊知道它的好牧人同在一样。

(二 )第二阶段是这样的,人生不全是一张满有玫瑰的床。在那些顺境的日子,我们可以深深地和感激地留意到神继续不断的与我们同在。正因如此,大卫宣告说,当身处逆境,甚至当光明渐渐退去,我们发现自己在黑暗里,仍可对祂有确信。他所用的句字,字面是‘死荫的幽谷’,这观念就是神的安慰和力量与我们同在,即在所有黑暗中、在低潮的时刻、染上严重的疾病,受朋友的排斥、在发现人自我内心不忠诚时的惊恐,等等情况,甚至死亡的经历本身,神与我们‘同在’,大卫并没有辩论这些事实,他告诉我们必是如此!当哈姆雷特沉思自己的死亡将要发生的事实时,他说道‘那没有被发现的地域,从那里的边界,没有旅游者可以回来。’但是神的同在,大卫宣告说,这会是真实,好像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很顺利一样。我们应记得,在圣经的思想中,虽然神是光,但是祂住在黑暗中,那处是我们必须走向的地方。

大卫与哈姆雷特何等的不同!他告诉我们神是以善待人的,是那位在回转的浪子面前摆上一只特别肥胖的牛的父亲。为甚么大卫会以这亮光来思想自己呢?因为这句说话:‘祂使我的灵魂苏醒。’实在的意思是:‘祂给回我的生命。’神渴望去善待人,甚至大卫的仇敌,假若他们能回家和分享那筵席的话。在新约圣经中,神在永恒中的好客是以这图画来描述,我们被邀请坐在羔羊的筵席中

但是我们要记得,大卫是君王,管治神的‘王国’。在王国中,所有神的子民都分享祂的王权。在这句‘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中的我字,指每一个和所有神国中的一般子民。结果,当被膏立去事奉神时,我们感觉全然的振奋,超过我们所能吸收、接受、了解的,这是神说不尽的恩典,使我的福杯满溢。

(三 )我们到了第三个阶段。因为神立约的爱是我生命中第一个阶段时的基础,即是,当所有的事情顺利时;以后当我们到达第二个阶段时,我发现神的恩典在死荫的幽谷中,仍然与我们同在;故此必有,即是‘我知道’神‘对我的恩慈’(这是希伯来原文的意思 ),并且神的慈爱,祂那不偏移忠诚的爱,会在我一生中追随着我。正如诗人法兰西汤信(Francis Thompson )称呼祂一样,神是天堂的护卫者。事实上,祂并不会让我走失。因此我会住在主的殿中,直至永远。大卫知道他要继续在耶路撒冷的祭坛中(那时、圣殿还没有建成 )是甚么意义,正如另一位诗人所渴望的一样(诗63篇 )。因此,他所指的乃是‘天上的祭坛’,是神永远同在的‘地方’,正如耶稣所说神的‘很多住处’。

这是一个常常被述说的故事。故事是来自上一个世纪,关于两位渡假的牧师,他们在韦尔斯的山脉中徒步。在山野间,他们遇见一个牧羊小伙子,并且停留下与他交谈。他们发现小孩子并没有进过学校,他也不知道任何有关基督教的信仰。这两位牧师最后向他读出诗第二十三篇,并且帮助他建立个人的信仰,他们使他重复这几个字:‘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第二年,他们重回这山脉中,这次他们往访一间小屋,请屋主给牛奶来喝。那位女士注意到他们注视着壁炉架上一个小伙子的照片。她说:‘对,那是我的儿子,他在去年冬季一次暴风雪中,在照料他的羊时死去。但是有一件奇怪的事情,他的右手紧握着他左手的第四只手指’。其中一个牧师便回答说:‘是这样的。我们于去年遇见你的儿子。事实上,当时他还是一个牧羊人,我们教导他重复念诵诗第二十三篇的第一句。我们告诉他,当任何时候,他对自己说这句话时,停留在第四个字上,并且思想:“这篇诗是对我而说的”’。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诗第二十三篇

第二十三篇牧人与良友

这篇简洁的诗,极富深度又极有力。它讲说的平安,不是逃避;它描绘的满足,不是自满;对于深沉的黑暗与迫在眉睫的攻击,诗人都已能面对;而最高潮之处透露出一种爱,只羡慕归向主自己,不再爱慕任何地上的事物。

大牧者

1.就像许多诗一样,耶和华在这里为头一个字,占了强调的位置,而我的表达出一种誓约关系,因此作者胆敢将耶和华(是)……与那不相称的我必……连在一起。本诗以下的每一件事,都发源于此。大卫用牧者一字,是截至目前为止,诗中所出现含义最丰富、关系最亲密的一个比喻,相较之下,“王”或“拯救者”就嫌疏远,“磐石”、“盾牌”就嫌不够亲切;牧者经常与羊群生活在一起,也是羊的一切:为它们的引导者、医生和保护人。

2.首先提及的是青草地与“可安歇的水边”(参,所提,约柜为以色列人寻找“安歇的地方”),因为由此可以看出,牧者与雇工人不同,他会替群羊考虑、观察。如果他不这么做,就不称职,好像为人父亲的,若不学习从一家之主的角度来思想、感觉,就配不上这个角色。倘若神不是有意要与祂的子民亲密相连,祂就不会照顾这群羊,或这个家了。

3.读过第2节温柔的话语之后,我们才能明白,本节与下一节中神坚定而信实的带领,真正的意义为何。t使我的灵魂苏醒,这句话的解释不止一种。它可以指迷路的羊被领回,如,或,那里用的动词相同,为不及物动词,其意思常是指“悔改”或“被改变”(如:所谈到的主题(律法)与平行的动词(使……有智慧)看来,此处是指这类灵性的更新,而不仅是令人感到清新。另一方面,我的灵魂通常是指“我的生命”或“我自己”;而“苏醒”常指身体或心理方面,如:;这动词的另一部分用在、19等处,也有此意。在本诗的情境中,这两方面显然互相影响,羊被找回或得复苏的图画,表达出一个属神的人,在灵里倔强或苦恼之时,得着了深刻的更新。

义路也有同样的意思;对羊而言,这只不过是指“正确的路”,但对人所形成的羊,却有进一步道德方面的含义(参,,他们的道路或会带来羞耻,或可荣耀牧者的美名。将为(t)自己的名这一片语的意义,作了更深的发挥,但又加上一项结论,为了高举神自己的名,祂会使我们成为新人,以致我们的道路便是祂的道路。

4.死荫的幽谷,或山涧,也像青草地一样,属于神的“义路”……这个事实令处于艰难考验中的人,不致灰心丧志。祂的同在更克服了这光景中最坏的状况,就是“惧怕”。希伯来文 s]alma{wet[ 182一字,直接的翻译为死的荫影,在旧约中共出现将近二十次,RSV 保持此译法是正确的。这个字的用法中,“死”可以视为一种最高的强调语法,如 NEB 对本节的翻译“如死般的幽暗”,RSV 在其他地方也将此字译为“深沉的黑暗”。若将此处如此翻译(参 RSV 的注脚,“最黝暗的山谷”),则本节所指的范围就比较广,不仅是指人生的大限而言。但是,虽然此字在旧约大部分的出处,都指幽暗的情况,仍有几处主要是指死亡,本节(按我的看法)就是其中之一。 s]alma{wet[ 的门,在同一节中可看出,是与“死亡的门”同义;用这个字形容沙漠的危险,那地乃是死亡之地,而不是特别黑暗之地;此外,七十士译本在其他几处也常用“死荫”来翻译这字。,在“地”与“死荫”之间加插“与”字(“地与死荫”,和合本作“死荫之地”),使“死”不仅为“荫影”的强调语而已;在撒迦利亚的祷告词中,它则在“黑暗”之后,又刻划出另一高潮

在这危机关头,就取代了较遥远的“祂”,是面对面的称呼;因为这时牧者不再走在前面引路,而是在身旁护卫。在需要的时候,最美的事莫过于有人相陪伴;何况祂是有备而来。杖(带在腰间的短棒)和竿(帮助走路用的,也可赶羊)是牧者的武器与装备:前者为了防御(,后者为了控制……因为管束就是安全。暂且不谈这个比喻,从实际而言,惟有主能带人经过死亡,其他的领路人都会转身放弃,旅客只得孤身独行。

朋友

5.牧者的比喻已经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更亲密的比喻(有些人想要维持第一个比喻,这样一来就绕了一个大圈,先将人描绘成羊,再将这些羊描绘成人因有筵席、杯、殿;但下此种工夫,并无益处)。

像第4节的勉强渡过危机,是一回事;但在危机中得胜,则又是另一回事。这里的每一项细节,都在弹奏得胜之歌,从摆设丰富的筵席183(预备,和合:摆设,见的注释),到节庆用的油(和满溢的杯,无一不然。这幅图画描述出面对压力时冷静的把握,为旧约中可与,或相提并论的经文;在各种患难中,这些经文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慰藉。不过,既然圣经中除了那位便哈达和伯沙撒王之外,并没有任何轻敌的记载,这里更可能是在预期一场庆功宴,敌人将成为俘虏;或是指联盟之筵,被击败的敌人不得已而成座上宾。

6.但是前景不只是一场盛宴而已。在旧约世界中,在某人的席上吃喝,就意味彼此互效忠诚,甚至可能是立约的最后象征。便是如此,以色列的长者“观看神,……又吃又喝”;主最后的晚餐亦然,因耶稣宣布:“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

因此,成为神的上宾,不只是普通相识的人,当天请来作客,而是受邀来与祂同住。这里所描绘的进展,似乎意味着朝圣之旅,终点站为耶和华的殿;但这也是回家的旅途,因为不仅利未人会以耶和华的殿为他们真正的家(如:诗四十二、八十四篇),大卫,这位情感丰富的人,在内心与思想中,更是视殿如家:

慈爱是立约的用词(参,的注释)。与恩惠184联用,这字意味一个人从家人或好友身上可以得到的稳固情谊与支持。在神身上,这些特性不仅坚实可靠,而且旺盛有力,因为随着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跟在后面而已,乃是追赶,好像神的审判追赶恶人一样

永远(在本节中)的直译是“如日之长”,这字本身并不形容永恒。但是既然神因着约,对人的承诺便无止息之日,我们的主也曾如此指出,基督徒对这里用词的了解,并不违背其义。“无论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182 许多现代学者将子音重新加母音,读为假设语 s]almu^t ,这就不会指死亡。但是古译本不支持这种猜测。
183 将这字改为“矛”,需要假定有一个子音是重复的,这种创新的看法没有必要〔E. Power, Bib . 9(1928) 434~442页;有 J. Morgenstern 支持, JBL (1946)15~17页;W. F. Albright 亦赞同,同前书,420页〕。Morgenstern 也将杯解为一种水槽,以继续维持牧人与羊的比喻(Albright 不同意)。(这资料由 A. R. Millard 提供。)
184 参 A. R. Millard,“因祂是美善的”, TB 17(1966),pp.115~117.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大卫的诗。〕「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大卫在这首最美丽的信靠之歌里形容耶和华是伟大的牧者——照顾和保护祂的羊(1~4节 ),并且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保护和丰富地供应祂的宾客(5-6节 )。

――《诗雷氏研读本》

“牧者”的形象显出耶和华是一位引导者、保护者,而且是时常同在的友伴,结三四 。有关主耶稣是祂子民的牧者,参看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诗》中最为人喜爱的一篇,素有“诗中的珍珠”之称。诗人表达了对神这位大牧人的无限喜悦和信任。从六节“住在耶和华的殿中”和5节的“摆设筵席”看,本诗当为节期中感恩之作。作者可能有过二十二篇前半所描写的经历,获神拯救,从困苦中回转,欣然赞美那位引导、安慰,并助他取得胜利的天父。

诗人个人的历练,化为精炼的语言,成为超越种族、国界,所有亲尝过神恩滋味的人的心声。无论是谁,读此篇都能得到生命的力量,奔走人生艰苦道途。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大卫称神位他的牧者。古代近东多把王称为牧人,新约中耶稣自比为好牧人。新约作者称耶稣为“牧长”、“群羊的大牧人”。有此善牧,甚么也不会缺乏。神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四十年“一无所缺”,“脚上的鞋也没有穿坏”。信靠主的人永无缺乏。

――《启导本诗注释》

神是灵魂的牧者。这首诗充满抵挡漫漫黑暗与危险的沉着及坦然。诗中的自得其乐并不是自我陶醉,而是灵魂的平安,来自于与永恒无限者的合一。

――《圣经精读本》

耶和华: 诗中占最中心地位的核心词。“我的”,将耶和华与作者联成一体,暗示牢固的同盟关系,奠定诗的中心思想。牧者: 隐喻,表达广泛而隐秘的关系。对羊来说,牧者是绝对性的存在,他与羊一同生活、引领和保护羊群、医治其伤痛。基督将自己比作真正的好牧人(约10章 )。

――《圣经精读本》

就像许多诗一样,耶和华在这里为头一个字,占了强调的位置,而我的表达出一种誓约关系,因此作者胆敢将耶和华(是 )……与那不相称的我必……连在一起。本诗以下的每一件事,都发源于此。大卫用牧者一字,是截至目前为止,诗中所出现含义最丰富、关系最亲密的一个比喻,相较之下,「王」或「拯救者」就嫌疏远,「盘石」、「盾牌」就嫌不够亲切;牧者经常与羊群生活在一起,也是羊的一切:为它们的引导者、医生和保护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是诗人的牧者:这慈爱的牧人供给诗人一切的需要,也是诗人的向导和人生旅途上的保护者。

――《串珠圣经注释》

】「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满足地“躺卧”休息。“可安歇的水边”。河道的进口或池塘,羊群可在那里歇息喝水,补充体力。

――《诗雷氏研读本》

牧人在羊群的前头行,羊只既饱足又安全,可以憩息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盛草原上,又可在活水长流的溪畔安歇,生活丰美无缺。

――《启导本诗注释》

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 对食草动物,青草地是最不可缺少的,与它们的生死直接相关。“领羊到青草地”,意味提供丰盛安稳的生活。也指圣徒在耶稣里享受至高的福祉。

――《圣经精读本》

首先提及的是青草地与「可安歇的水边」(参 ,约柜为以色列人寻找「安歇的地方」 ),因为由此可以看出,牧者与雇工人不同,他会替群羊考虑、观察。如果他不这么做,就不称职,好像为人父亲的,若不学习从一家之主的角度来思想、感觉,就配不上这个角色。倘若神不是有意要与祂的子民亲密相连,祂就不会照顾这群羊,或这个家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羊的需要】

黎凡特地区的绵羊放牧在雨水滋润的草地上。夏秋两季所吃的则是杂草和田中收割剩下的残茬。绵羊和骆驼一样,可以长期不喝水,但一喝就可以喝九公升。山羊颇能独立,绵羊却不是如此,必须倚靠牧人寻觅水草。牧人又为牠们提供住处、医疗,和为母羊助产。总而言之,绵羊没有了牧人便完全无助。在一个旧巴比伦文献中,阿米迪塔纳(Ammiditana )王宣称神祇伊亚赐他智慧,使他能够牧养百姓。他更延伸象喻,说自己向他们提供上等的草场和水源,使他们能够在安全的草场躺卧。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苏醒”。透过食物和水的供应(2节 )。神总是引导人走在祂看为义,并且能荣耀祂名(即祂神圣的位格 )的“路”上。

――《诗雷氏研读本》

这位大牧人能使你我生机蓬勃。祂是那慈爱伟大的神,在祂只有公义和正直,跟随祂、听祂的呼唤,一生可以走在正路上。

――《启导本诗注释》

「灵魂苏醒」:描写诗人恢复活力和生气。

――《串珠圣经注释》

使我的灵魂苏醒: 有以下2种解释: ①查看(60:1),与本节使用相同动词,“苏醒”也可译为“悔改”、“归向”。描绘将偏行己路的羊领回到安全地带,不是单纯的“苏醒”,而是灵性的更新 ;②“我的灵魂”指“我的生命”、“我自己”。与;;,16,19一样,“苏醒”指身体或精神的提升。意思为“更新我的身心”。将两种解释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为自己的名: 体现创造、救赎及人类的所有生活领域,终极意义都是为神的荣耀而存在。

――《圣经精读本》

衪使我的灵魂苏醒,这句话的解释不止一种。它可以指迷路的羊被领回,如,或,那里用的动词相同,为不及物动词,其意思常是指「悔改」或「被改变」所谈到的主题(律法 )与平行的动词(使……有智慧 )看来,此处是指这类灵性的更新,而不仅是令人感到清新。另一方面,我的灵魂通常是指「我的生命」或「我自己」;而「苏醒」常指身体或心理方面,如:;这动词的另一部分用在、19等处,也有此意。在本诗的情境中,这两方面显然互相影响,羊被找回或得复苏的图画,表达出一个属神的人,在灵里倔强或苦恼之时,得着了深刻的更新。

义路也有同样的意思;对羊而言,这只不过是指「正确的路」,但对人所形成的羊,却有进一步道德方面的含义(参 ,他们的道路或会带来羞耻,或可荣耀牧者的美名。将为(衪 )自己的名这一词组的意义,作了更深的发挥,但又加上一项结论,为了高举神自己的名,祂会使我们成为新人,以致我们的道路便是祂的道路。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牧人用他的“杖”或木棒(赶走猛兽 )来保护羊群,又用他的“竿”或钩来引导迷途的羊。

――《诗雷氏研读本》

“杖”和“竿”都是牧羊用的工具;“杖”亦作“棍”,较短,用来数点、拯救羊群,也是赶走野兽、保护羊只的武器。“竿”为长棍,上有弯柄,可作手杖,引导羊群。在此都是指神的带领、扶持和保护。“死荫的幽谷”黑暗一片,不过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有牧人同在,内心安谧,毫无害怕。

――《启导本诗注释》

「死荫的幽谷」:指漆黑的深谷,代表非常危险的处境。

「都安慰我」:可作「都保护我」,犹太地的牧人惯用两根木棍,一长一短,用来引领羊群和自卫,防御强盗及豺狼的袭击。

――《串珠圣经注释》

幽谷: 与“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相对,但对信靠神的人,只是试炼之地。与我同在: 牧人本是走在羊群前面,在死荫幽谷般的险境,为保护羊群,牧人与它们同行。杖,……竿: 牧人的武器及装备。杖用来抵挡野兽的攻击,竿用来引领羊群。

――《圣经精读本》

死荫的幽谷,或山涧,也像青草地一样,属于神的「义路」……这个事实令处于艰难考验中的人,不致灰心丧志。祂的同在更克服了这光景中最坏的状况,就是「惧怕」。希伯来文s]alma{wet[一字,直接的翻译为死的荫影,在旧约中共出现将近二十次,RSV保持此译法是正确的。这个字的用法中,「死」可以视为一种最高的强调语法,如 NEB对本节的翻译──「如死般的幽暗」,RSV在其他地方也将此字译为「深沉的黑暗」。若将此处如此翻译(参 RSV的脚注 「最黝暗的山谷」 ),则本节所指的范围就比较广,不仅是指人生的大限而言。但是,虽然此字在旧约大部分的出处,都指幽暗的情况,仍有几处主要是指死亡,本节(按我的看法 )就是其中之一。,s]alma{wet[的门,在同一节中可看出,是与「死亡的门」同义;用这个字形容沙漠的危险,那地乃是死亡之地,而不是特别黑暗之地;此外,七十士译本在其他几处也常用「死荫」来翻译这字。,在「地」与「死荫」之间加插「与」字(「地与死荫」 和合本作「死荫之地」 ),使「死」不仅为「荫影」的强调语而已;在撒迦利亚的祷告词中,它则在「黑暗」之后,又刻划出另一高潮

在这危机关头,就取代了较遥远的「祂」,是面对面的称呼;因为这时牧者不再走在前面引路,而是在身旁护卫。在需要的时候,最美的事莫过于有人相陪伴;何况祂是有备而来。杖(带在腰间的短棒 )和竿(帮助走路用的 也可赶羊 )是牧者的武器与装备:前者为了防御,后者为了控制……因为管束就是安全。暂且不谈这个比喻,从实际而言,惟有主能带人经过死亡,其他的领路人都会转身放弃,旅客只得孤身独行。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杖和竿的使用】

杖是挂在腰间的棍子。竿是走路用的杖,有需要时可以用作武器,并且用来引领控制羊群。这是牧人传统的工具,主前第三千年纪的圆筒印章刻纹上已经可以看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作为一位殷勤的主人,祂供应我们一切所需。“用油膏了我的头”。在宴会上向宾客表达的一种好意。

――《诗雷氏研读本》

「油」:古人喜庆宴乐时以香膏抹头,因此膏油用来代表欢乐和丰满。

――《串珠圣经注释》

为我摆设筵席: 旧约,一同赴筵席是极其重要的行为,表达紧密的同盟与立约关系

――《圣经精读本》

诗人先用牧人与羊为喻,现在改用大邦的君王与臣邦来说明神和信靠祂的人之间的关系。君王赐宴,共结盟好。神是主人,有神的保障,敌人当前也不用害怕。

“油”象征欢乐。大君在盛宴中用油膏客人的头以示喜悦。主人对客人供应充足,丰富无比。神赐祂子女的福分,也超过人所能容纳。

牧者的比喻已经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更亲密的比喻(有些人想要维持第一个比喻 这样一来就绕了一个大圈 先将人描绘成羊 再将这些羊描绘成人--因有筵席、杯、殿 但下此种工夫 并无益处 )。

像第4节的勉强渡过危机,是一回事;但在危机中得胜,则又是另一回事。这里的每一项细节,都在弹奏得胜之歌,从摆设丰富的筵席(预备 和合摆设 ),到节庆用的油和满溢的杯,无一不然。这幅图画描述出面对压力时冷静的把握,为旧约中可与,或相提并论的经文;在各种患难中,这些经文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慰藉。不过,既然圣经中除了那位便哈达和伯沙撒王之外,并没有任何轻敌的记载,这里更可能是在预期一场庆功宴,敌人将成为俘虏;或是指联盟之筵,被击败的敌人不得已而成座上宾。

──《丁道尔圣经注释》

油膏】

古代出席宴会的人经常得到的盛情款待,包括主人用上等的油抹他们的前额。这些油不但令他们满脸油光,更为他们本人和会场增添芳香。例如以撒哈顿年间的一个亚述文献,就描述他如何在一个王室宴会中,用「最精选的油湿透」宾客的「额头」。在炎热的近东气候中,油有保持皮肤润滑的作用。埃及的《琴者之歌》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加墨斯史诗》,都形容身穿上等细麻衣服,头上膏以没药的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神是诗人的东道:神像一位好客的主人盛情款待诗人,加上仇敌不再追赶他,紧随着他的乃有恩惠慈爱。故此,诗人立志住在耶和华殿中,永远与祂相交。

――《串珠圣经注释》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大卫不单视自己为一天的宾客,而是神约之“慈爱”的领受者,“直到永远”。“耶和华的殿”是神所在的地方。

――《诗雷氏研读本》

诗人此时困苦尽去,紧紧随着他的已非敌人,也非令他痛苦已极的苦难,而是神的恩惠与慈爱。这是他一生的美好前景,住在神里头,快乐幸福无穷尽。

――《启导本诗注释》

指“神的客人”的思想。成为神的客人,意味与神共同生活。不是描绘已居住在神殿,而是正在路上,已经开始出发,最终必到达耶和华的殿。大卫与利未人一样(42-48篇 ),将耶和华的殿视为自己真正的家(27:4,65:4)。

――《圣经精读本》

但是前景不只是一场盛宴而已。在旧约世界中,在某人的席上吃喝,就意味彼此互效忠诚,甚至可能是立约的最后象征。便是如此,以色列的长者「观看神,……又吃又喝」;主最后的晚餐亦然,因耶稣宣布:「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

因此,成为神的上宾,不只是普通相识的人,当天请来作客,而是受邀来与祂同住。这里所描绘的进展,似乎意味着朝圣之旅,终点站为耶和华的殿;但这也是回家的旅途,因为不仅利未人会以耶和华的殿为他们真正的家(如诗四十二、八十四篇 ),大卫,这位情感丰富的人,在内心与思想中,更是视殿如家:

慈爱是立约的用词(。与恩惠联用,这字意味一个人从家人或好友身上可以得到的稳固情谊与支持。在神身上,这些特性不仅坚实可靠,而且旺盛有力,因为随着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跟在后面而已,乃是追赶,好像神的审判追赶恶人一样

永远(在本节中 )的直译是「如日之长」,这字本身并不形容永恒。但是既然神因着约,对人的承诺便无止息之日,我们的主也曾如此指出,基督徒对这里用词的了解,并不违背其义。「无论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住在耶和华的殿中】

耶和华的殿是指圣殿,从来不是指神在天上的居所。「永远」一词构成混淆,但希伯来原文不过是说「长久的日子」,即长时间。「住在」的翻译(来自七十士译本 )若是正确,则诗人是一位祭司,因为只有祭司才能住在圣殿范围之内。然而,若是按照希伯来经文将这话译成「我要回到耶和华的殿中」,所表达的就是期待将来能够享有再回到殿中敬拜的机会。巴比伦王尼里格利萨向神祇表示他宁愿永远在当地。另一个文献又说:「我愿永远站在你面前崇拜修行。」一首赞美玛尔杜克的诗歌中的祈求,是崇拜者能够永远站在神祇面前祷告、代求、恳请。主前第三千年纪的苏美崇拜者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将显示自己祈祷模样的小像放置在庙宇中。这样一来,在庙宇之中就不断有代表他们的事物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22-23篇 )】

1试比较22篇开首的祷告 (1-2 ) 与下半篇的感恩,作者信心的跨越是基于什么?参3-10节。

223篇是历代信徒喜爱诵读的诗,你可道出它受欢迎的原因吗?你愿与诗人的神永远相交么。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从缺乏进入满足】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以色列人很了解羊群的需要,也熟悉牧者的形象,和他跟羊的关系。教会有主基督为我们的大牧者,“一切的丰盛在祂里面居住”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是说祂不仅是牧者,而且是“我的”牧者,是我的归属。世人普遍没有归属感,好像羊没有牧人一样;祂寻找我们,为我们舍命,使我们归回羊圈。
“我必不至缺乏”,是说祂是我们的满足。世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感觉缺少甚么,所以要贪取,要偷窃,贪污舞弊,还要豪夺强抢,都是因为没有满足感。感谢主,“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是饱足无缺。
当然,最大的需要是救恩:“祂使我的灵魂苏醒”。因为我们本来死在罪恶过犯之中,被空中掌权的邪灵辖制,行善不能,拒恶无力,祂使我们又活过来,才可以遵行神的旨意。
人生必须有正确方向。因此祂“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们是随己意狂奔乱跑,像羊迷失在罪恶之中,没有方向;而祂领我们,引导我们,行祂的义路。
主也赐给我们安全感。人有各式各样的惧怕,仿佛有个巨大的阴影,时时在威胁着,使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诗人说:“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所以不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有主的同在,安慰我们,祂的大能环护着我们。
主不仅赐给我们基本的需要,祂也赐给我们荣耀:“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虽然仇敌攻击迫害,看你是卑贱一无所有;但主看属祂的人是尊贵的:主耶稣告诉门徒:“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主设摆筵席,而且那么的重视你,用圣灵的膏油膏抹你的头,表明是尊贵的,享受主的福杯。
摩西事奉主四十年,从来没有贪污;撒母耳年老的时候,也同样用清洁的心见证;大卫临终时,把所积蓄的奉献建殿;保罗的两只手,有作工的厚茧,却是清洁。这都是有真满足。你我也可以说:“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这是至大的福分!都是出于主的爱,为信祂的人所预备的,真是超乎我们所求所想的。

── 于中旻《诗笺记》

这一篇不是牧人所写的诗,乃是羊所写的诗,把羊对牧人的感觉交通给我们。人都是神的羊,都是属于神的,是神的产业,也是神所爱的。我们曾如羊走迷,如今蒙主寻回。羊被寻回后,里面的反应是不再凭自己活着,而把自己交在主的手里,让祂来牧养、带领。我们既把自己完全交给祂了,从今以后是祂的事情。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信托,主也要同样的将祂自己交付给我们,我们就要看见,祂是何等的信实,祂从来没有叫我们缺乏。没有一样好处祂不给我们。

─ 江守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一个学校女学生要背诵这篇诗时忽然怯场,所以口溜出来的是:『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就够了(that’sallIwant )。』一个无心之误,却包含极大的圣经亮光,祂作为牧人,供应我一切的需要。

── 蔡伟贤《学习领导──属灵领袖典范》

请特别注意「我的」二字,若说耶和华是牧者也对,但是不够,为何?因耶和华是牧者,但不是「我的」,你就与他无关。很多人都信有神,我们查考在中国的古书,就知道中国人实在信有神。但是他们虽有神的思想,神与神,他与他,他们与神从来未有发生关系。多少人听了福音,他们知道是好,但他们从未接受主,这样的人,不能称神是我的……他们实在可怜。

── 王峙《基督徒是甚么人》

作主的羊「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圣经将我们比作羊,这是非常恰当的比喻,野兽是凭自己的凶猛,力气而生存,也有些动物,虽弱小却有它的聪明,灵巧,可以自卫。惟独羊既没有力量,也不够灵巧,若没有牧人的照顾,可以说无法生存,更不能与别的野兽斗争。它的一切都在乎有一位好牧人来牧养,看顾,保护。

照样,我们若凭自己不但不能胜过撒但恶魔,就是和人比较也会感到软弱,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只能成为掠夺物和牺牲品,这样的弱者就不能生存吗?好处会尽被强者,智者,能者得去吗?不是的,一切祸福,命运都操在神的手里。神要赐给谁就赐给谁,神不喜悦恃强、逞能、取巧、争夺的人。圣经说,「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林前127 28 )

所以我们自己愚拙、软弱、卑贱都不要紧,有神够了,我们承认自己是一只羊,只要有神作我们的牧者,我们就不至缺乏,今生以及永世的各样好处都有了。不必与人争竞、比赛、嫉妒,也不必忧愁、惧怕、灰心,除非我们与神的关系不对,离弃神作一个迷失的羊。

──《每日天粮》

羊会认识并跟随牧羊人的声音,我心中常常回响的微声是谁的呢?是我该跟随的那一位吗?】

大卫少年时放过羊,他根据自己的经历,把主描写成一位牧羊人。羊在哪里吃草、饮水和安全完全要靠牧羊人。在新约中,耶稣被称为好牧人、大牧人和牧长。主是好牧人,在前为我们引导正路,我们则是顺服的羊。我们不是害怕而被动地跟随,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心甘情愿地跟随祂。这篇诗的焦点不在羊的动物性上,而在跟随牧者的特性上。我们一旦认识了好牧人,就要跟随祂。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二次大战时在英国有盟军收容的孤儿院,孤儿虽受到良好的照顾,且有丰富的食物,可是晚上却睡不着觉,管理当局觉得奇怪,乃请心理学家帮助,最后心理学家建议说:在孤儿们睡前,分给每人一个面包试试看,结果孤儿们晚上都睡得着了。其原因被查出,就是孤儿们饱受战争饥饿的痛苦,他们无法确定今天有饭吃,而明天又如何?当他们手中拿着面包时,已有保证明早有得吃,因此可安心睡了。

——林政杰《诗的讲章》

拣选主做牧人】

我们过去乃是失迷的羊,但因着那一位好牧人为羊舍命,就把我们带回他自己的圈中。我们的牧人这样爱我们,寻找拯救我们,在我们羊的感觉里面,就觉得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既然拣选我们,我们今天也要拣选他。他拣选我们做他的羊,我们拣选他做我们的牧人。我们从前实在是愚昧,走自己的道路,寻找自己的快乐,但是今天醒悟了,知道我们不能再为自己活着,也不能再靠自己活着。我们愿意把我们的一生,我们的全人,献给我们的牧人,从我们的心里来做他的羊。

在教会历史中,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在初期的教会中,有一个很有名望,被神使用的仆人,名叫玻雷卡Polycarp。当罗马帝国逼迫基督教的时候,他是士每拿教会的负责人,年纪已经很老了。罗马的政府要捉拿他,他受了弟兄姊妹的劝,就避到乡下去。但是罗马政府搜索得很厉害,就知道了他躲藏的所在,派兵去捉他。他事先也得着一点消息,可以逃避,但是他觉得主不要他这样做,所以他就甘心被捉。等到捉他的人来到的时候,他出去迎接他们,款待他们,请求他们给他一点时间祷告。他祷告完了,他们就把他带去。在路途中,捉拿的人一直劝他说,玻雷卡,你是个年纪老迈,道德高尚的人,我们大家很钦佩你,很爱惜你,不愿意害你。你何必这样固执呢?你只要稍微改一下,事情就过去了。玻雷卡说,不必劝了,我的心已经定了。捉他的人看他这样的固执,就生气,把他从车上推下去。

到了审判的地方,审判官也是同样的劝他,对他说:你何必如此呢?你年纪已经那么老迈了,还能受这样的苦吗?你不必做什么,只要说一声,我否认主,或者拿香在偶像面前献一下就行了。但是玻雷卡说,“我事奉主已经有八十六年之久,他从来没有亏负过我,我怎么能亵渎救我的主呢?”哦,亲爱的弟兄姊妹,在这里给我们看见,一个交付与主的人,主也把自己交付与他。玻雷卡说,八十六年之久,他的主从来没有亏负过他。

—— 江守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神的同在与祝福】

我回想主在我身上的带领,神借着一位弟兄的道说明了我。当时我们请他来,除了在主日讲了两次道之外,我们还安排请他在一个护士学校和医院里面,向着一班护士医生传福音。在那几天的聚会里面,很希奇,实在有神的工作,那个学校里面所有的护士和医生,除了两个之外,其余全部得救了。

那个时候正是护士毕业班考会考的时候,她们这一班初蒙恩的人,心里实在要主,要聚会,要听主的话。但是这是她们会考的时候,她们将来能不能得着执照,做护土,就系在这个会考上面。她们的校长也是个姊妹,她心里着急的不得了。她一面很喜欢看见她们来聚会,但是一面责任太重,如果这些毕业班的人都来聚会,不好好的预备,会考考不及格的话,那不但她的学校要丢脸,就是这些护士将来的前途也大成问题,那怎么办?

所以在那个时候,大家只有仰望主。我们相信说,一切在主的手里。我们一面不敢拦阻这些姊妹来聚会,(我们是天天有聚会 ),但是另外一面,我们实在为她们担心。我们觉得一个信主的人应当有好的成绩才能荣耀主,如果我们非常热心,天天聚会,考试却是不及格的,那么怎么办?主怎能得着荣耀?所以我们只有仰望主,只有祷告。

等到会考那天,我们的姊妹,就是校长,想在考前在课室里替她们温习一下,所以她就在黑板上。写了几个题目,解释给她们听。等到她写完,说完,时候到了,就要考了。我们知道,当初她们的考卷都是中华护士会出的,连本校的校长都不知道。考题出了之后,用密封封起来,送到她们学校,放在保险箱里,这时候校长把一些题目温习了一下,就把考卷拿出来,分给这一班的学生。考卷一分,底下就拍起手来了。校长一看,题目竟然就是刚才她在黑板上写的,她就赶快把黑板上的题目都擦掉。感谢神,那次会考的结果非常优秀。所以在这里给我们看见,神的工作实在是奇妙。我不是劝弟兄姊妹不要预备读书,天天盼望这样的神迹。我在这里提这件事,乃是要大家看见说当神的灵做工的时候,实在有奇妙的事发生。

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心实在火热,实在觉得神与我们同在。你看神的工作是多奇妙,一下增加了许多弟兄姊妹。我们看主这样祝福我们,我们心里实在高兴。我们觉得说,我们的神是可称颂的。

—— 江守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这里的「青草地」原文是多数的,有许多块青草地。羊吃了一块地上的青草,再到第二块...,一直到吃饱了,就躺下来仔细反刍、咀嚼。我们的主是无限的青草地场,无论我们怎样享受,都享受不完。主是把祂自己放在圣经里面。圣经好像青草地一样,有六十六块之多,每一块都充满主自己。我们今天是借着神的话来享受主。读经一面要快快的吃,吃饱了,就一面花时间慢慢的咀嚼,反复默想主的话,这样纔能消化成为我们属灵的滋养和供应。

「可安歇的水边」可翻「平静的溪水边」。这水是指着圣灵说的。圣灵住在我们里面,祂要解我们所有的干渴,祂要带领我们进入平静安稳的境地。「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和平安」。我们越挣扎,里头越没有平安;随从灵而行,是基督徒进入安息的诀窍。

在原文里面第二节的话的时间性都是现在的,表示祂是继续不断的「使我」、「领我」。所以我们要时刻不断的在神的话语里面享受主,并跟随里面的灵。

―― 江守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躺卧....安歇。」羊能躺卧在青草地上,安歇在水边,就表明牠已经吃饱喝足。因牠里面十分丰满,就别无他求,甚至连神的恩赐也不贪图了,正如断过奶的婴孩,躺在母亲怀中,只要与母亲同在,他的心就满足了。因此他就进入最高的安息。――《荒漠甘泉》信

】「躺卧」也是满足的意思。要羊睡在草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有两个条件,第一是饱足,第二是无害怕。各位,我们若得主为我们的牧者,我们就能不缺乏,无害怕,满满足足的躺卧在青草地上了。

── 王峙《基督徒是甚么人》

曾经报上刊载英国一位博士写的文章,内容是论近代癌症的病人很多,痊愈者少,因此人人都谈癌色变。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患癌症呢?究其因,乃肇因于生活太紧张和没有安歇精神所致;最后他说:「假如你发现癌症,我劝你不必去找医生,应该去找牧师。」其意为:只有牧师用神的话安慰,可使心灵得安息,你的心灵既有安歇的机会,那么,病得痊愈的成分可大了;因为它的发作多由于精神度透支。这样,我们更需要主带领。「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之意义,在基督里「躺卧」和「安歇」,都是「得力」的秘诀

——林政杰《诗的讲章》

为甚么一定要跟随牧人的引导?我难道不可以自己决定走甚么路吗?】

当我们让神──我们的牧人来引导的时候,我们就会非常满足。每当我们走自己的路的时候,我们选择的就是去犯罪。到那时候我们就不能为自己造成的后果埋怨神了。只有我们的牧羊人知道,哪里有“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边”能让我们的灵苏醒。我们只要顺从地跟随就会到达目的地。对抗牧羊人的引导,实际上也是在对抗自己的最大利益。下一次我们受试探自行己路时,要谨记这一点。

――《灵修版圣经注释》

「祂使我的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直译 ) 我们享受主,里面得着力量之后,不是就去睡觉,乃是要起来走义路。我们享受主,不是光为着自己,也是为着祂。今天在主面前,不但是道的问题,还有路的问题。羊吃饱睡觉,满身肥肉,很不好看,还需要走路运动,叫所吸收的东西变成最好的营养,长得结实。主不像法老一样,不给我们草,就要我们造砖。主总是先叫我们吃喝享受祂,等我们有了力量,然后就说:「起来,走罢!」这是最好的牧养。极端的基督徒,一是不肯安静到主面前享受主,整天东奔西跑;一是老是坐着吃,吃得肥头肥脑,从来不跑路。

「苏醒」这个字在英文里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恢复,有时我们会走偏,祂就来恢复我们;还有一个是复兴,过了一段时期之后,我们不像刚得救时那样火热,有一点下沉了,祂就来复兴我们。祂是「为自己的名」,所以我们在这条路上一切的遭遇,祂是负全责的。祂「使我、领我、引导我」,一切都是祂主动负责,羊不必作何事,只要信而顺服。「义路」在原文里是多数的。圣经里单数的路指原则,多数的路指实行。单数是指主自己是我们的道路,叫我们走在主的里面,越走越接近祂;多数是指主从我们里面走出来,就变成我们在地上一件一件事情上的义路。义路的意思就是正路,祂要引导我们一步一步的走在正路上,就是走在能满足神心的路上。

―― 江守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相传有某人在外地为学徒,因当地时常下雨,就写信回家要伞,但是伞字不会写,就请教高年之学徒,该高年学徒以手指书写伞字于桌面,某人照样书写。「男店中个个有命,独男没命,家中有命带命来,没有命拿钱来卖命。」其父接信后,急得手忙脚乱,赶紧带钱到店中,看见儿子安然无恙,问其所以然,才知将「伞」字误写为「命」字。

「命」是非常宝贝,曾有一富人向乞丐说,我给你百万,但你的命给我,乞丐急忙说,真是废话。经过「死荫幽谷」的人生,如同有高山也有深谷,有光明也有黑暗,有喜笑也有哭泣,有顺利也有艰难,虽经这一切的一切,神保住生命,并与我们同在。

——林政杰《诗的讲章》

巴勒斯坦地方有一处名叫死荫的幽谷,是到另一面草场必经之地,两面山峰高耸,谷中阴暗无日光,有的地方中间是空的,需要跳过去,牧人赶羊叫羊一头一头地跳,有时羊掉下去,牧人就用竿来钩牠。羊群乃是「行过」幽谷,并不是「进入或住在」幽谷。他带牠们经过幽谷的原因,乃是因为在那一边有更丰富的草场。

我们跟从主,祂带领我们经过死荫的幽谷,绝没有意思要带我们死在里面,所以我们不必惧怕。就着里面说,义人的道路是越走越明,直到日午;但就着外面说,义路并非尽是平坦大道。「你与我同在」,苦难能缩短我们和神中间的距离,故由「祂」变作「你」;苦难也能叫我们更觉得神的同在。

―― 江守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父亲的家中有一个小房间,里面藏着我家几代所用的许多手杖。有的是爬山用的,有的是走平坦大道用的,有的是走泥泞之地用的,有的是雨后雪后行路用的,每种手杖的样式各不相同。有时我回故乡去探望父亲,他老人家常喜欢和我出外散步;每次出发之前,我们总先到手杖室中去拣选我们那一次所适用的手杖。因此我常常想起神的话语是我们生活中的手杖,会给我无限帮助和安慰。
在打仗的时候,紧急的风声使我们心慌意乱,神给我们的杖是︰“他必不怕凶恶的信息;他心坚定,依靠耶和华”。这杖扶持我们经过许多黑暗的日子。
当死亡夺去我们的孩子,使我们心碎的时候,我在应许中找到另一根安慰的杖︰“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必然欢呼”(诗
有一次我病倒了,在外养病有一年之久,在这时期中我不知道究竟我是否再会恢复,再能回到我的家中去,再担任我以前的工作。在这样没有指望之中,我始终抓住神的杖。“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
在危险或疑惧的时候,人的评判都说“完了”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根带领我安然过去的杖︰“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
在遇到意外事情的时候,似乎没有一点工夫可以设法补救了,我发现了一根从来没有误过我的杖︰“信靠的人必不着急”
~亚保德便雅悯
马丁路得的妻子说︰“如果神不叫我经过苦难,我永远不会知道诗中这些话语是什么意思;我也永远不会明白基督徒的责任是什么。”真的,神的杖好象教员指示孩子识字的教鞭一般,指到某一个字,孩子就注意这一个字;照样,神指导我们许多有益的功课,是我们在别的地方永不会学到的。
“神总是用他的竿和杖指引我们。”
“你的鞋是铜的,铁的。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二十参︰25 )。
让我们记得︰如果神要我们走在坚固的石路上,他必先给我们穿上铁鞋或铜鞋;他决不会不先替我们预备好了,就差我们出外去走崎岖的路。
——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麦克劳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幼稚的基督徒怕神的管教,路走得多的基督徒,管教反而是他的安慰。因为他知道管教的杖是爱的凭据,管教的结局是叫他有分于神的圣洁。――《荒漠甘泉》信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杖」和「竿」都是牧羊用的工具;「杖」亦作「棍」,较短,用来数点、拯救羊群,也是赶走野兽、保护羊只的武器。「竿」为长棍,上有弯柄,可作手杖,引导羊群。在此都是指神的带领、扶持和保护。杖是能力的象征;主的杖乃指律法(旧约 ),以摩西为代表。竿是领导的寓意;主的竿乃指福音(新约 ),以保罗为代表

―― 张志新《七筐零碎》

许多人强调「行过幽谷」的「幽」字,使人的背脊直打哆嗦;其实这里并不「幽暗」,「幽暗」是魔鬼特别拿来搅乱信徒的。「行过死荫的幽谷」和「行过幽谷」不一样。如果不是先有光,那里会有「荫」?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到地下室,不要点灯,看看会不会有「荫」。死亡对真正的基督徒而言,只不过是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所投下的一个阴影,阴影不会伤害任何人,你可以直直地走出阴影,就像你可以从雾中走出来一样,丝毫不必害怕。所以我们不要怕死。

―― 慕迪《有福的盼望》

人人都会惧怕死亡,怎样才可以战胜死亡的阴影?】

死亡投下的阴影罩住了我们,我们在里面完全不能自拔。我们可以同许多敌人博斗,像疼痛、受苦、生病、伤害之类,但死亡有最高的权柄,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根本无法战胜它。陪我们走过死亡的幽谷,带我们到安全的另一端的只有一位,就是生命的掌管者,我们的神。生命难料,我们应该跟随那位牧羊人。祂能给我们永恒的安慰。

――《灵修版圣经注释》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毒草和野兽是羊的敌人,但牧人走在前面为羊拔除毒草,也在旁边高处守望,防备恶兽的侵袭,故羊吃草时非常坦然,不像野兽吃东西时是慌慌张张的。「你用油膏了我的头」,羊有时愚昧得把头伸到荆棘里受了伤,牧人就用膏油涂抹,叫伤痕得医治。「使我的福杯满溢」,羊很软弱,容易受凉发烧,发烧时牠的头就胀了,就胡涂了。牧人在羊圈的门口放了一桶凉水,把发烧羊的头往桶里一浸,羊就清醒了,水也从盆里溢出来。

信徒是受膏的祭司,信徒每日须有圣灵的膏油,若不从主得着新的恩典,就不配为主工作。「福杯满溢」是有多余的意思,表明主的祝福何等丰富。

―― 江守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敌前设筵,不是争战时的光景,乃是胜利后的一种庆祝。从前的「敌人」,现在已成为我们的俘虏了,所以这筵席就是奏凯夸胜中的交通。对于过去,有一种甘甜的回忆;对于今后,有永远的平安和喜乐。

「福杯满溢。」膏油是涂在外面的,福杯满溢是在里面的;他不只浸在圣灵里,并且是被充满万有者的灵所充满。――《荒漠甘泉》信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对保罗来说,腓立比的信徒是他物质上唯一的供应者,但他竟然向他们毫无顾忌地说:「我样样都有,并且有余。」保罗不只一点没有向腓立比的教会暗示他有什么需要,反而向他们有这样大胆的表示,完全不担心他来日的供应将会减少,他这样高贵的风度,充分流露他那富家子的品质——他有一位极富足的父亲,上文所说的那句话,实在是一句伟大而崇高的话。一位使徒可以向一位在困苦中的未信者说:「金银我都没有。」这是很正常的,但他决不可向那些准备好渴望要帮助他的人,说同样的话。一位神的代表(神的仆人 ),把他个人的需要揭露出来,以引起听众的同情心,这是一件羞辱主的事。我们若在神里面有一个活的信心,我们便该时常在祂里面因祂夸耀。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四面环敌,神来保守;你可曾如大卫般经历到神的保护?】

在宴会上用油来膏抹人是古代近东的文化风俗。此外,主人会不惜代价保护自己的客人。在我们四面受敌的时候是神保护了我们。在本篇最后一幅图画中,我们看到我们将与神同住。神作为我们出色的牧羊人和主人,将引导并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进入神永恒的家中。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人生有不断的战争,攻击我们如同吼叫的狮子,又如光明的天使试探诱惑,可见战争有两种:一是看得见的,另一是看不见的战争。

诸葛亮,东汉时代的人,他在南阳耕田读书,后来帮助刘备建立很多的功劳,一回司马懿带领雄兵十五万,一直闯到离阳平六十里。那时诸葛亮正守阳平,兵少力弱,将士们听到这消息,惊慌失色,真不知道怎样应战,惟独诸葛亮态度依然镇静,一点惊怕也没有,他出令各将兵不准出营账,把全军的旗帜都卸下来,选了些哑子、聋子当清道夫,在城门口工作,自己披上鹤羽戴了纶巾,很安然坐在城墙上焚香、弹琴。司马懿到了城下,坐在马上一看,城内冷清清,城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自想,诸葛亮素来十分持重,如今这样情形,里面一定有强大伏兵,立刻下令各军退兵。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林政杰《诗的讲章》

这是羊的感触:「有这样一位牧人,我一生的问题都解决了。」所以牠在信心里宣告说:「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恩惠,因为祂是满了恩典的主;慈爱,因为祂是满了怜悯的主。在此,羊有一个心愿:要到祂的家里去,一直住到永远;意即牠爱牠的牧人,愿意与牧人永远联结、交通。

仆人不能常住在家中,儿子能常住在家中;我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就是要住在神的里面。在新约里,耶和华的殿是指着教会说的。我们既在祂那里有这么多的享受,我们也愿意把自己献上,与弟兄姊妹合成一个家,让神居住,给祂享受。

―― 江守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

我们前面有牧者,后面有两个天使,他们都为保护我们。那尾随的有人称他们守护的家犬,我去而说他们是天使,因为他们十分英俊与强壮。我们若在工作上没有做好,或者半途而废,没有成功,只扬起一些灰尘,未曾清理,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这两个天使随着我们,引领我们一生的路程,指示我们的行动,为我们解结,除去不足的缺欠,防止一切不合宜的行为,免得我们最后的结局不良。

母亲常在孩童的身后收拾与整理。幼儿常留下一些混乱及不整齐的东西,但是母亲来了,就修理破损的玩具,缝补衣服,将一切都修理收拾得整齐。她将房间整理好了,好似救赎车到战场,将混乱的重整秩序,将伤员的带走,于是爱将话语与行为都重新建立起来。神的慈爱常常随着我们。

祂的恩慈使我们有高贵的动机,甚至行动本身可能失败,仍在我们心中受祂的祝福,一切都算作我的成就,即使我们只有极短的时间事奉。祂赦免我们,除去我们的罪迹,也恩待我们,好似我们从来没有犯过罪。不要怕将来。神的使者不会困倦,一切都会继续,神必保守祂的儿女,连撒旦都无法筛我们出去。

──迈尔《珍贵的片刻》

【诗第二十三篇综合】

本篇诗共有十六个「我」字,这说明神与我关系之密切。这六节中可分为二段:前三节是「祂」与「我」的关系,后三节是「你」与「我」的关系。从「祂」到「你」,系由间接与主的关系,变为直接与主的关系。其中的关键在于祷告;躺在青草地上平顺安逸的日子,总不喜欢祷告,惟有经过死荫幽谷的人,才会开口祷告。

六节圣经中,有两个「不」字:「不至缺乏」,「不怕遭害」。前者说到生命,后者说到生活。而前者说到基督住在我里面,后者说到我住在基督里面。又六节圣经中,有两个「必」字:「我必不至缺乏」,「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诗人的口气是确定的,是说现在的事实,并不是一件希望或可能的事,这是救恩完全的保证。

这篇诗是以「耶和华」为首,以「耶和华」为内容,又是以「耶和华」为结束的。这就是本诗最大的特点。若是我们的一生也是如此,始终与主保持亲密的关系,所蒙的恩是无限量的。

耶和华全能的神,既是我的牧者,祂必为祂的小羊负完全的责任。这篇诗说「不至缺乏」甚么呢?(一 )食物;(二 )滋润;(三 )苏醒;(四 )带领;(五 )平安;(六 )安慰;(七 )保护;(八 )荣耀;(九 )福气;(十 )恩惠慈爱。可见以神为牧,原是一件好得无比的事情。

本篇诗,第一节说到灵命;第二节灵修;第三节灵程;第四节灵历;第五节灵战;第六节灵恩。

―― 张志新《七筐零碎》

【诗二十三篇 好牧人】

一个父亲失去了他的独生子,心里闷闷不乐,信心也冷淡了,不再去参加礼拜。有一天他到郊外散心,以前他也常常他的孩子到那里,旧地重游触景生情,不免掉泪。正在那时,他看见一个牧人在赶一群羊过山谷上的窄桥。牧人推母羊先走,但无论如何母羊就是不肯动,她可能顾虑到自己的安全。牧人费了半天工夫,让小羊先走,小羊也不肯走。那人看见这一景象,觉得十分有趣。牧人后来在无可奈何之下,突生一计,他抱起一只最小的羊,撇下一大群羊,自己独自向窄桥走去。这时羊妈妈慌了,她马上就跟随在牧人之后,也走向窄桥,因为她爱她的小羊,其余的羊也随着羊妈妈平安走过了窄桥。

这位父亲忽然领悟到一点,主耶稣是好牧人,他已抱起他的独生子先过窄桥到天父那里去,他必须跟在主的后面,将来也过窄桥到天父那里。这个启示使这个父亲的信心重新点燃,他又回到教会,恢复原先的热心,因为他已经看见他的独生子现在正在主的怀中。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诗二十三「诗」

或者「牧人」?】

一次宴席上,老牧师很意外的发现他坐在名演员的隔壁。于是,牧师抓住机会,让聊天的话题慢慢转到信仰神和读经的事上。牧师不清楚这位艺人是否认识救主,当有人恭维那位演员,希望他朗诵一段圣经时,艺人显出面有难色,牧师很快的把圣经递给他,向他耳语请他诵读诗二十三篇。名演员走到主人席前面,用抑扬顿挫的悦耳音调,把诗二十三篇诵读了一遍,博得了全场热烈的喝采,因为他的表演实在生动。没有想到,艺人回座之后,众人要求老牧师也朗诵同一段圣经。当老牧师念完之后,大家都感动得流泪,因为他以温暖、慈爱、深体人意的语气诵读的。没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博人喝采的读法。当他回座时,艺人低声告诉牧师说,「你读得比我还要好,我知道是为什么,因为我只懂得诗,而你却认识牧人。」

朋友,也许你能很流利地诵读诗二十三篇,但你认识这篇诗里所提到的好牧人么。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