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清洁的心──使我可以看见你
给我一个谦卑的心──使我可以听见你
给我一个爱心──使我可以服事你
给我一个信心──使我可以藏身于你
【】「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
这哀歌包括恳求神施拯救(1-2节 ),预期神的赦罪(3~6节 )和劝勉以色列人信靠耶和华(7-8节 )。这首朝圣者的诗(参看诗一二○的脚注 )也是忏悔的诗(参看诗六的脚注 )。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悔罪诗”(看六篇题解 ),也是“上行之诗”。诗人见证神是可倚靠的,自己虽是罪人,神一样听他的呼求。
【诗一三〇1】
诗人深信神必听祷告。“深处”指极深的痛苦,如水深,如火热。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个人的祈祷诗。1-2 祈求的内容;3-6 祈求的基础:诗人求神赦免罪孽,且逼切等候信靠;结语:诗人勉励同胞信靠耶和华,因有不变的慈爱,愿意施行拯救。
「深处」:比喻痛苦困难。
――《串珠圣经注释》
等候神的救赎: 这首作者不详的诗是七首忏悔诗之-38-51-102-130-143篇 )。在诗中,诗人谦卑地承认遭受痛苦的原因在于他犯了罪,并恳求神赦免他。此处的罪孽意味着整个以色列对神的不顺服与叛逆,而不是指个人的罪过。这首诗始于诗人对救恩的迫切恳求,将焦点集中在全然信靠神之怜恤上(5-6节 ),最后以根据神丰盛慈爱而确信赦罪与恢复的信仰告白(7-8节 )来结束。借着这首诗我们可以再一次确认惟有靠着神的慈爱才能进到他面前。虽然我们满有罪孽,神却因他仁慈的性情最终成就了救恩。
深处: 与“深淤泥”(69:2)、“深渊”(69:15)等言词一起指身体或灵性处于极度危机的状态。
――《圣经精读本》
这是一首庆祝民族得救的诗歌。诗人述说了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所经历的试炼,以及神怎样介入,给仇敌造成混乱。这是一首田园诗,引用了若干农业方面的比喻。本诗的创作背景尚未确定。诗人所关心的不是具体的事件,而是其中的教训。
关于本诗的题记,见诗120篇序言。
屡次。或“多不胜数”,“经常”。
从我幼年以来。见;,15;11:1。以色列的“幼年”在埃及受到残酷的奴役,现在回顾神把他们从那片黑暗的土地中拯救出来。
――《SDA圣经注释》
【】
深处一词本身已够震撼,足以表达几近绝望的感受,、14、15再加以渲染,刻划出受害者身陷泥沼的恐怖。在自怜的浅滩上,人或许还可以自救,但这些经文清楚指出,在痛苦的深渊中,则绝无可能。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主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
信靠神的人,虽然常经苦难,却不会被打败。在基督里他总是能取得胜利。
――《SDA圣经注释》
【】「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
任何人都不能坦然站立在用火焰一般的眼睛鉴察罪孽的神面前。然而,当我们居住在耶稣基督里时,这一切罪就再也不能控诉我们,我们亦可以坦然无惧地进到神面前,,5:14)。
――《圣经精读本》
这是描写以色列人的背上被压迫者的皮鞭打伤。身上的鞭痕就像田里的犁沟。
――《SDA圣经注释》
主耶稣受人鞭打,是用极残忍的方法,那些打他的人,所用的鞭子,是用数条皮革编成的,这些皮鞭上系着铁钉,他们用重力地鞭打,把他的背脊拉出血沟来。本节中所说的,一方面可能是指以色列人,另一方面又可能是指以色列人的弥赛亚。主耶稣一方面为他的百姓受苦,另一方面是与他的百姓一同受苦。“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
此处陈明了这难处的本质,与另一些诗中因疾病、思乡或逼迫所引致的沮丧不同(如六、四十二、六十九篇 ),这里的原因是犯罪。第3节的认罪,对于诗中自称为义的声明带来了亮光,因为由此可见,那一类宣称并非指绝对的义;不过这里也显示,在这个阶段,人对救赎的把握何等微小。基督徒则得以看见,赎价已完全偿付,不像这里只可臆测。到本诗的末了,诗人正是向以色列说到这件事,但救赎的基础,神却尚未启示给他。
尽管如此,诗人对赦免的事实(4节 )却毫无怀疑。如果保罗愿意,在证明旧约已经明白「不配得的赦免」时,他除了引用之外,还可以加上这一节。但第\cs164节令人注意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第2行:要叫人敬畏你,赦免会?生这种结果,未免让人讶异。其实这正可印证旧约「敬畏耶和华」的真义,再不容人怀疑这是指崇敬与亲密的关系。赦免只会驱除奴隶般的害怕,而不会增加。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留意神赦罪的结果是使人产生敬畏。
――《诗雷氏研读本》
【】「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
【】这两节更将以上对「敬畏」的了解拴牢了。诗人所渴慕的乃是神自己,而不单是脱离责罚。请注意,这不是一厢情愿或乐观的想法。他用明确的话,提到有一应许(祂的话 )可以抓住,而守夜的比方,更显明他选择了一个绝不会落空的盼望。黑夜虽似乎漫长,但早晨必然临到,那时辰也早已定下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根据神话语中的应许等候神,就正像等候天亮一样,神应许昼夜永不停息,在黑夜中等天亮是必不会失望的,照样等候耶和华的人,必不蒙羞。诗人是从心中等候神,并不是为口腹、肉体、情欲等暂时的享受而等候神。人的心是为神而造的,必有神居在其中纔能使人心满足。在一千八百三十年的一日早晨,西印度群岛那里的奴隶都获得释放为自由的人,据说那一夜有许多奴隶没有睡觉,满心欢喜地等着天亮,甚至有些人跑到山上去,好早一点迎接新的一天之日光。我们也是欢欢喜喜地,等候主耶稣再来之光明的大日。
── 包忠杰《诗注解》
【】「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他等候神的热望,犹如看更守夜的人等候天亮,因为天亮了就有其它的守卫来接班,解除他的困倦。
――《诗雷氏研读本》
“守夜的”:诗人信靠神,带着盼望等候,比打更的人等候黎明还迫切。“天亮”在《诗》中多指拯救的时候。
――《启导本诗注释》
「守夜的」:指打更的人。诗人切望神的救助,比较这些看更的人等候黎明的来临更为逼切。
――《串珠圣经注释》
守夜的守望者比谁都期盼清晨的太阳。诗人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灵魂处于黑暗渴慕救恩之光的迫切心境。
――《圣经精读本》
风或鸟携带着种子落在东方房屋的平顶上,很快就发芽了,但因为没有厚土,不久就枯萎了,没有任何收成。那些想谋害以色列的人也是这样。他们的计划开始时似乎会成功,但不会有结果。
――《SDA圣经注释》
【】「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
没有禾捆,也没有收成。
――《SDA圣经注释》
【】
宣告了诗人对圣徒最后必得完全救赎的确信。圣徒决不会灭亡,因为神的无限慈爱将永远扶持圣徒。
――《圣经精读本》
这里距离「深处」那种被黑暗、不安包围的情形,简直太远了。诗人现在脱离了自我,转向他的同胞,高举着绝不会昙花一现的盼望。柯弗戴尔译得很美:丰盛的救恩,AV、RV皆采用,RSV也保留;在本诗开头黑暗的衬托之下,这一词显得更加光芒四射。最后一节虽然没有那么壮观,却坚固了它,并说明它的含义,或许因此更令人觉得贴心。这已与第3、4节「战栗的希望」之声大相径庭了。最后几个字大胆地囊括所有:一切的罪孽(响应第3节对所有罪的悔恨 ),这亦无争辩余地,因「罪在那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
罪为一切苦痛之根,脱离罪才可以根绝痛苦。只有神能救赎,人的希望在神藉基督所预备的救恩。
――《启导本诗注释》
。对于锡安的仇敌,决不会有这样的祝福。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29- 130篇 )】
1由129篇看来,诗人从苦难中学到什么?你如何处理苦难问题?。
2诗人在朝圣时愈发感觉自己罪孽深重(130:3)。当你在主日敬拜神时有否这分感受?
3130篇里,诗人为何逼切仰望神?你又如何。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
这里的「深处」不是单数的,乃是多数的。就我们的肉体说,我们巴不得作基督徒作得非常平坦顺利,但我们若是真爱神的话,深处的经历却是我们所必需的。
「深处」的意义就是说,我们自己爬不出来,在那里四围黑暗,好像连神都远离了,叫我们根本摸不着神。这段经历有人称它为「属灵的黑夜」。
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罪孽,有时候是为着别人的缘故,但目的总归叫我们经过一个深处的经历。大卫一生多次落在深处里面(例如诗三十四篇 ),他深处的经历实在是丰富。当大卫落在深处的时候,神就作工在他身上,使他认识神,也认识他自己。
―― 江守道《上行之诗》
【 痛苦,有谁真想面对?但在祷告之中,神的话语却临到……】
诗人在极度失望的时候向神呼求。失望使我们感到孤独和远离神,但这恰恰就是我们最需要神的时候。对罪的失望不要导致自怜,因为那会使我们更多地想到自己而不是神。我们应该先忏悔,然后去求神的怜悯,赦免和救赎。当我们感到被磨难所吞没的时候,为自己伤心只能增加失望感;但向神呼求就会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那真正能帮助我们的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罪孽深处】
马丁路德极喜爱这一篇诗。他被教廷逼迫的时候,常常念这一篇诗,心里得到无穷的安慰。他指三十二、五十一、一百三十和一百四十三等诗,为保罗式的诗(PaulinePsalms )。因为这些诗,充满「因信而罪孽得蒙赦免」的气味。马丁路德特别喜欢本诗的第三和第四节。其实这也是我们蒙恩得救众基督徒所衷心喜爱的呢。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于是马丁路德解释本诗1~2节说:「这些话是真正悔改、纯粹的心,经过激烈的感动,又真正从心里发出的心声。这些话除非亲自经验过的人,否则无法了解。我们都陷入深渊里,又陷落在极大的悲惨之中……。「求告」乃是指非常恳切地祈求神的恩惠之意。这个呼求如非知道自己已陷入深渊之底的人,就不能发出这样的呼声。
一日,三位青年前往尼格拉瀑布上流渐急,赶快上岸,另一人反讥诮他们胆小。二人上岸之后,看见同伴如果再不上来,必遭不测;再三高声喊叫:「赶快上来啊!前面水流太急,骨力不支,无法靠岸;大呼救命,已太迟矣,转瞬即随瀑布冲入深渊。世人走在灭亡路上,一天一天靠近沉沦,若再不信传道者的劝告,及早相信耶稣,必致永远沉沦。
」——林政杰《诗的讲章》
【】「主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
【究察罪孽】一个认识神不够的人,当他落到这样的环境遭遇时,他里面会感觉不平、反抗;有时环境越压,里面自义的心就越强,越想保持自己的完整,就像约伯起先的自义一样。但一个认识神的人,当他落在深处时,他只是在神面前服下来,不说一句话,让环境压到他里外都破碎了。
神许可我们遭受许多的难处、打击,就是要把我们带到尽头,使我们看见自己,而痛悔在神面前。一个没有经过破碎的人,在神面前没有用处。
―― 江守道《上行之诗》
「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
当旅人渐近圣殿的时候,他想到在至圣所,有神的约柜,里面有神的两块法版,上面有神自己用指头所写的十条诫命,代表神公义的审判。照律法的要求,谁能站在神面前?
这是多么严肃的一个问题,甚至也可以说,是任何人所能面对最可怕的问题:“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因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幸而对于神的子民,这只是虚拟的问题,因主耶稣基督已经为他们的罪死了,付了救赎的重价,信祂的人,不需要面对审判,而他们的名字,记在了羔羊生命册上。正如在旧约会幕的至圣所里,有神的约柜;在约柜的上面,有两个包金的基路伯,张开翅膀遮盖着施恩座,就是蔽罪座。这至圣所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去的,只有大祭司,每年一次带着祭物的血,进去为百姓赎罪。这礼仪是预表主耶稣基督;祂来到了世间,作了大祭司,献上自己的血,成就了赎罪的事,满足神公义的要求,使信祂的人可以进到神面前。
但没有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人,没有得到主赦免之恩,情形就不一样了。在末后的日子,他们要站在白色的大宝座之前,照他们所行的被审判,照各人所应得的受报。他们的分,是在永远的火湖里。)
信主的人不必再担心神“究察罪孽”,因为他的罪已被赦免,过犯已被涂抹,作“光明之子”,并盼望那公义的太阳显现,就是主荣耀的再临。
但在黑暗的世界,过光明的生活,是不容易的。虽然因为不属世界,所以被世界恨恶,有困苦,有患难;不过,这光明的种子,借着圣灵,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永远的盼望,经得起狂风暴雨,总不会息灭。“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夜间黑暗遮盖大地,人都吃喝醉酒,沉沉的睡了。他们没有盼望,生活没有目标,也许就不再起来。但守夜的人不能够睡,总要警醒,防备夜间的惊慌。
看远山渐渐现出,苦难即将过去。天就要亮了。── 于中旻《诗笺记》
【】「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
这里的罪不是一般的罪,而是说你这个人就是罪,凡从你里面出来的,没有一件不是可怕的,连你的最好,在神面前都是可厌恶的。
深处的经历就是要给我们看见,已往所有的属灵经历、知识、启示、成就,这一切在神面前都是站立不住的,算不得数的。一个真正有学习的人,你碰到他时,你觉得他这个人没有自己,在他身上只能碰到神。
―― 江守道《上行之诗》
【】有位传道人,在某地方的教会,一连几个主日都讲罪恶,疾呼会众悔改。多人听得难过,要求他少讲责备罪恶的话,多讲祝福安慰的话。他回答说:「你们前面有深渊的危险,我怎能说是平安,而使你们掉到深渊里去呢?你们手中所拿的是致命的毒药,我怎能说是口香糖,叫你们吃下去呢?除非你们真的悔改,否则我仍然要讲罪恶的问题。」
当一个人遇见神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的「罪孽」。神是圣洁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有罪的人在神的面前,「谁能站得住呢。
」——林政杰《诗的讲章》
【 若神真的究察罪孽,我和神之间的关系岂不糟透了?我可以怎样做……】
“究察罪孽”就像在我们和别人中间竖了一道墙。而且有了这道墙就不能公开说话。神并不究察我们的罪孽。神赦免的时候,就甚么都赦免,并拆除了我们和祂之间的墙。所以我们要敬畏神,同神无事不谈。我们在祷告的时候,要明白神并没有跟我们作对,与神的交通应毫无障碍。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当人第一步看见自己败坏的光景时,接下去就要看见神有赦罪的权柄,经历神有赦罪的恩典。
神赦免我,不是叫我自由、放纵,乃是要我敬畏祂。一个真正在神面前蒙光照、得神赦罪的人,那个结果乃是使他一生一世怕神,使他不敢再得罪神,不敢再叫神伤心。
―― 江守道《上行之诗》
【】
「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感谢神,在祂有赦免之恩,因为祂在神的右边,长远活着,以祂自己的献祭除掉罪,赦免是随时的,也时时是重复的,一认罪,立即蒙受赦免。凡真实认罪的,祂必赦免。福音所说的话必使人全心相信。神说了赦免,必成为事实,惧怕及怀疑也许会询问,但不能否认。这圣约是用血立的,有应许加以确切的保证,神必施行赦免。疲乏犯罪的心灵,神赦免的泉源,必从祂心中永久涌出,为罪所开放的泉源清澈与丰盛。到祂面前得着洁净,就可自由,如果没有情绪的行动,赦罪的感动,你仍要相信你的哭号悔改必得垂听。
神是准备赦罪的,但我们心中必更加怕祂会受痛苦。在神有赦免的恩,要叫人敬畏祂,神的儿女必大有敬畏,不愿使父神担忧。那些没有重生的人所怕的,只是罪恶的刑罚。敬畏的心回到我们心中,因爱的火炼净我们的心。爱中没有惧怕,但爱怕受不必要的痛苦。神是烈火,却有温和的爱,但愿我们以敬畏的心事奉祂。
心灵啊,你怕什么?怕黑暗的地方吗?还是怕失去全能者面上的喜乐。
──迈尔《珍贵的片刻》
【】
一个孩子问妈妈说:「神赦免人罪以后把罪放在那里呢?」妈妈说:「昨天你在黑板上画的图画到那里呢?」孩子说:「我已用海绵把它擦去了。」妈妈说:「擦去以后,你把那图画放在那里呢?」孩子说:「咦!擦干净后图画就没有了呀!」妈妈说:「神说:『惟有我为自己的缘故涂抹你的过犯,我也不纪念你的罪恶。』」 )所以神赦免人的罪以后,罪就消灭无踪无迹了,就像你将黑板上的图画擦净以后就不再看见那画了。
——林政杰《诗的讲章》
【】「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
落在深处时一般人的反应就是要爬出来,自己爬不出来就祷告求神把他救拔出来。但一个认识神的人,却停下自己的挣扎,完全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他惟一的态度就是等候神。一个等候的态度,乃是从破碎的灵出来的,等候不是听凭命运,等候乃是因为他看见了神,知道只要神自己出来,甚么都解决了。
当他经过这些经历时,神就把祂的话赐给他,他所以能等候,是因为他里面有神的话,安息在神话语上。
―― 江守道《上行之诗》
【守夜等候】一三四六年,正当百年战争期间,爱德华三世手下的英军与法军在法国克雷西对阵。英军由王子爱德华率领出战,父王的劲旅则守候在一旁,等待必要时驰往支持。两军交锋不久,王子就饱尝威胁,赶紧差传令兵去请求支持。然而父王仍旧不动声色,迟迟没有遣兵救援。王子又派出另一名传令兵,请求「火速支持」
。父王要传令兵转达:「去告诉我儿,我不是毫无经历的指挥官,看不出何时需要救援;我也不是不懂得关怀的父亲,有兵不肯驰援。」
这个故事最能诠释天父神和圣徒之间的关系。每当圣徒遭遇试探和恶者的攻击,即刻向神求助,然而往往发现神毫无反应,不伸援手。不过事实上,神的眼目未曾离开我们,他深知我们环境的危险度。他绝不会允许试炼过于我们所能忍受的,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神自然会给我们打开一条出路。因此,圣徒用不着紧张,天父对我们的处境可谓了如指掌,我们大可放心!他的救援总是及时的,保罗在说:「神是信实的」针对这一点,安罗修肯定地说:「神是全职的,他能预知并提供我们一切必要的防卫措施,免得我们受害。神是信实的,他是守约施慈爱的神。
」——林政杰《诗的讲章》
【】「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耶路撒冷的圣殿,晚上有一班人看守,防止不法的人有不法的事,他们守夜的人就是盼望天亮。如果你是无所谓的人,对于主甚么时候来并不关心,你就不会落在深处,也不会等候主,而在睡觉。
守夜的人等到天将亮时,就派人爬到锡安最高处,向东守望摩利亚山顶的日出,当他看见头一线亮光时,就喊:「天亮了!」于是人们就起来开始圣殿的事奉。一个与神联合的人,也是被神所派,好像爬在高处,等候天亮,那日才开始真正的事奉。
―― 江守道《上行之诗》
【】
据传,一八三○年八月一日,西印度诸岛的奴隶,终于获得自由,在那被解放的前夜,有许多的奴隶都没有进入寝室睡觉。成万的奴隶聚集在教会,祷告、歌唱赞颂神。他们为了等候黎明的曙光,有些人攀到山岳顶上,向在山谷间的同伴以信号通报天亮的临到。他们抱着「我们不再被视为物品或动产,我们是与神同活的人」这种喜乐的心情,等候天亮的到达。
诚然,我们作为一个基督徒,每天要像守夜等候天亮的心情一样,等候神对我们的启示和引导。有许多基督徒以为祷告就是问神讲话,诉说我们心里的话语,其实祷告的另一项要务乃是要静候神对我们的启示以及等候聆听神对我们说话,以便作为我们每日的指引。正如先知哈巴谷说:「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楼上观看,看耶和华对我说甚么话,我可用甚么话向他诉冤」先知以赛亚也说:「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
」——林政杰《诗的讲章》
【】「以色列阿,你当仰望耶和华!因祂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祂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
一切属灵的经历,似乎是个人的,但最终总是带进团体的。教会中最能带进祝福的,乃是一个在神面前经过破碎的人。
―― 江守道《上行之诗》
【诗一百三十篇总论】
本篇诗的感觉是破碎。破碎的经历,乃是与神联合的一个基本条件,人的心如果在神面前没有经过破碎,人就难能与神联合。
―― 江守道《上行之诗》